茶叶文化。

古往今来,我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以及当代新创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为什么出好茶呢?明代陈襄古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说高山茶的品质所以好,是因为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的缘故。所以,我国的许多名茶,以山名加云雾命名的特别多。如江西的庐山云雾茶,浙江的华顶云雾茶,湖北的熊洞云雾茶,安徽的高峰云雾茶,江苏的花果山云雾茶,湖南的南岳云雾茶等。

其实,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优越的茶树生态环境造就的。据考证,茶树的原产地在我国西南部的多雨潮湿的原始森林中,经过长期的历史进化,逐渐形成了喜温、喜湿、耐荫的生活习性。高山出好茶的奥妙,就在于那里优越的生态条件,正好满足了茶对生长的需要。

茶树生长在高山多雾的环境中,一是由于光线受到雾珠的影响,使得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光的红黄光得到加强,从而使茶树芽叶中的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含量明显增加;二是由于高山森林茂盛,茶树接受光照时间短,强度低,漫射光多,这样有利于茶叶中含氮化合物,诸如叶绿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于高山有葱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得以提高,从而使茶树芽叶光合作用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缩合困难,纤维素不易形成,茶树新销可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鲜嫩而不易粗老。在这种情况下,对茶叶的色泽、香气、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别是对绿茶品质的改善,十分有利。

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了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样不但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茶树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从生长在这种土壤的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别丰富,加工而成的茶叶,当然是香高味浓。

高山的气温对改善茶叶的内质有利。一般说来,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降低0.5摄氏度。而温度决定着茶树中酶的活性。现代科学分析表明,茶树新梢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的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减少,从而使茶叶的浓涩味减轻;而茶叶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质的含量却随着海拔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增加,这就为茶叶滋味的鲜爽甘醇提供了物质基础。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某些鲜花的芬芳香气,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兰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许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气,其道理就在于此。

从上可见,高山出好茶,乃是由于高山的气候与土壤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在制作时工艺精湛,那就更会锦上添花。当然,只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较多,温度较大,以及土壤肥沃,土质良好,即使不是高山,但具备了高山生态环境的地方,同样会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茶叶。

延伸阅读

高山古树出好茶?


高山古树出好茶?

我们做茶,追求茶气足,微生物菌群丰富。而茶气是否充足,微生物菌群是否丰富,排除工艺不说,仅仅就原料来说,鲜叶内质好、厚实的才好,按照物质数据的指标而言,即鲜叶中的茶多酚含量高。

那么,茶多酚的含量跟什么有关系呢?给几个简单的数据参考——

1、海拔因素:500米以上含量逐步减少,500米以下逐步增高;

2、温度:高的地方比低的地方含量高;

3、温差:昼夜温差和全年温差低的地方比高的地方含量高。

广生祥四味古法六堡茶

广生祥古法六堡茶罨、蒸、焗发酵工艺,在茶叶第一次干燥之前,罨堆、热复揉、热焗等的反复结合,茶叶内在物质转化较好,寒凉温热属性基本定型在“平”的基准线,并完全奠定良好的、后期转化的物质基础与能量基础;茶叶第一次干燥之后,蒸、焗等发酵工艺的反复结合,在丰富的物质与能量基础之上,更易于形成丰富的微生物菌群。

由此两者,广生祥古法六堡茶,茶性平,柔厚绵滑,层次感好,适宜人群广,适饮时间长,茶气足,入肾经走督脉;微生物菌群丰富,温暖小肠,帮助小肠受盛化物,节省肾阳。督脉小肠同时关爱,祛湿调肠胃效果十足!

一泡柔厚绵滑、祛湿功效十足的古法六堡茶,需要的不单单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工艺,更是一颗沉稳不浮躁的心。

霍山黄芽为什么品质这么好,优质产地环境出好茶!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为中国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唐朝李肇《国史补》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显示,霍山黄芽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同时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护齿明目、改善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霍山弧”沿霍山县西北、西、南、东南部边境构成了山岭相连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围比中部腹地高,仅佛子岭水库大坝一带为一狭长的峡谷水口。“霍山弧”内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谷深,冬季寒冷,茶树稀少。海拔400一800米的支脉、山肩,生态环境宜茶,高档霍山黄芽多出产在这一带。东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积、残积物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岭、磨子潭水库调节气候,是霍山黄芽(也是霍山茶叶)重要产区。霍山县地跨北纬31度—31度31分,东经115度55分-116度43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冷热适中,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大。

湿度常年相对湿度80%,全年≧80%的日数200天左右,低湿干燥天气较少。光照年辐射总量平均488.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达2000一2200小时,年日照率47%(历史上最多53%,最少40%)。降水常年降水量1100-1600毫米,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平均降水量增加60一70毫米,山里降水比山外多。春夏季降水约占全年的70%,秋冬季较少。雾日全年累计24-33天左右,里山比外山多。据县气象局观测,海拔500米的大化坪镇百家山(正宗黄芽产地)年降水量1818毫米,年平均雾日达181天。

土壤广泛分布在中、低山区和高丘陵地带的是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pH5一6.5),粗骨性黄棕壤占96.84%。成土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壤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具有“粗骨”和“薄层”性特点(属砾质土大类型,土层多小于30厘米),通透性良好,保肥性差,适种性广。据1984年县土壤普查测定,各种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2.5%,全氮0.12%,速效磷11毫克/千克,速效钾86毫克/千克。气温年平均气温15.1℃,7月份平均气温27.87℃,1月份平均气温2摄氏度,酷暑和严寒较少,持续时间也不长。≧0℃的持续天数336天,年积温4700℃。最高气温随海拔升高递减率比通常要大,尤其是夏季可达0.7一0.8℃/100米,山区夏季温凉。山地800米以下常有显著逆温。≧35℃的高温天气,城关有23天,但垂直递减率大,500米以上山地几乎没有高温天气出现。

九华佛茶的悠久历史

花果山云雾茶的产地

徽府茶行黄山毛峰介绍

山水信阳出好茶-信阳红项目


从2010年开始,信阳茶叶在信阳毛尖之外,又添一成员“信阳红”。2009年12月27日,卢展工到信阳视察时,指出信阳要加大夏秋茶采摘力度,尝试开发新的茶叶产品,增加群众收入,可以开发信阳红茶加工。信阳红茶可与武夷山红茶银骏眉媲美!卢展工给“新生命”起了个厚重而鲜亮的名字:信阳红。

信阳红风暴“信阳红”红遍了信阳、郑州、北京。长期困扰的夏秋茶利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种茶效益翻番,农民种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引进印度CTC红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年产3万吨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信阳具有2300多年的产茶历史。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由于地处中国茶叶基地的最北端,信阳一度被认为不适宜出产红茶。2010年10月,信阳精心研发生产出红茶新品,并将其命名为“信阳红”。据测算,信阳红茶产量将达到1万吨,产值有望达到25亿元。

人们自古认为:“信阳的山有灵气、信阳的水显秀气、信阳的茶有名气……”

信阳地处东经114.06,北纬32.125,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日照充足,年均19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气湿润。信阳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

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名传千古的信阳毛尖。早在唐代,著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载“淮南茶,光州上”,宋代诗人苏轼一生爱茶如命,他更是发出了“淮南茶,信阳第一”的感叹。在清代,信阳毛尖茶已为全国名茶之一。信阳是名茶的故乡,茶是信阳的象征,信阳毛尖以优良的品质享誉海内外,屡获国内外殊荣。自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后,信阳毛尖殊荣不断: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5年获中国质量奖银质奖,1990年获中国质量奖金质奖,1982年、1986年荣获全国名茶称号……在全国100多种绿茶中,获国优金奖的唯有西湖龙井和信阳毛尖两种。

自古品质出众的信阳毛尖多出产在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的高山峻岭间。这样的地方气候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有机物质含量丰富,造就了品质优异的茶叶。“云雾高山出好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霍山黄芽为什么品质这么好,优质产地环境出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为中国名茶之一。该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唐朝李肇《国史补》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显示,霍山黄芽的香气成分共有46种之多,同时还富含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等生化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护齿明目、改善肠胃、增强免疫力等功效。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霍山弧”沿霍山县西北、西、南、东南部边境构成了山岭相连的一道道屏障,形成外围比中部腹地高,仅佛子岭水库大坝一带为一狭长的峡谷水口。“霍山弧”内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区,山高、坡陡、谷深,冬季寒冷,茶树稀少。海拔400一800米的支脉、山肩,生态环境宜茶,高档霍山黄芽多出产在这一带。东淠河上游低山河谷盆地,坡积、残积物较厚,土地肥沃,又有佛子岭、磨子潭水库调节气候,是霍山黄芽(也是霍山茶叶)重要产区。霍山县地跨北纬31度—31度31分,东经115度55分-116度43分。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冷热适中,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大。

湿度常年相对湿度80%,全年≧80%的日数200天左右,低湿干燥天气较少。光照年辐射总量平均488.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达2000一2200小时,年日照率47%(历史上最多53%,最少40%)。降水常年降水量1100-1600毫米,一般海拔升高100米,平均降水量增加60一70毫米,山里降水比山外多。春夏季降水约占全年的70%,秋冬季较少。雾日全年累计24-33天左右,里山比外山多。据县气象局观测,海拔500米的大化坪镇百家山(正宗黄芽产地)年降水量1818毫米,年平均雾日达181天。

土壤广泛分布在中、低山区和高丘陵地带的是黄棕壤,多呈酸性、弱酸性反应(pH5一6.5),粗骨性黄棕壤占96.84%。成土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土壤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具有“粗骨”和“薄层”性特点(属砾质土大类型,土层多小于30厘米),通透性良好,保肥性差,适种性广。据1984年县土壤普查测定,各种养分平均含量:有机质2.5%,全氮0.12%,速效磷11毫克/千克,速效钾86毫克/千克。气温年平均气温15.1℃,7月份平均气温27.87℃,1月份平均气温2摄氏度,酷暑和严寒较少,持续时间也不长。≧0℃的持续天数336天,年积温4700℃。最高气温随海拔升高递减率比通常要大,尤其是夏季可达0.7一0.8℃/100米,山区夏季温凉。山地800米以下常有显著逆温。≧35℃的高温天气,城关有23天,但垂直递减率大,500米以上山地几乎没有高温天气出现。

好山好水出好茶天目茶香飘四方


巍巍天目山,悠悠太湖源,好山好水出好茶。临安天目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茶品质名闻遐迩。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

天目山茶,清芬飘香千年不衰,临安茶人代代相传,精益求精,是临安市主打品牌。如今已经形成天目名茶系列产品,天目青顶已获中国文化名茶,浙江名牌。

50个茶样大比拼

天目名茶品评会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成功举办。据了解,本次品评会共有临安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50个茶样参加评比,其中天目青顶19个、天目龙井16个、天目红茶15个。并邀请到国家一级评茶师,浙江大学教授龚淑英,国家茶叶标准化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茶叶加工研究院研究员翁昆,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高级农艺师金寿珍,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余继忠,浙江农林大学人文茶文化学院副院长苏祝成五位茶叶专家进行评审。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第一会场茶艺表演与互动,听茶故事,品天目茶,观茶艺表演。第二会场名茶评比,五位评审专家聚精会神地对参赛样茶打分。经专家评审组通过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审评,龙岗镇仙人塘村舒红兵、临安东方茶业应用技术研究所袁少华、潜川尚腾茶叶合作社周其华分别获得天目青顶、天目龙井和天目红茶一等奖,临安市林业局局长周军主持并对获奖者进行颁奖。

本次品评会,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标准,提升临安茶叶品质,宣传临安茶叶品牌,激发创牌激情,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临安茶叶产业。现场临安市林业局茶叶首席专家丁洁平介绍说。

中国名茶之乡——临安

临安是全国茶叶优势区域规划117个县市之一,是浙江省茶叶发展优势区域40个县市之一,是中国有机茶发祥地,是杭为茶都建设的重要基地,2012年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中国名茶之乡荣誉称号。

全市茶叶总面积6.5万亩,均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其中,采摘面积4.8万亩,有机颁证面积1.1万亩,新发展无性系良种面积1.6万亩。2016年茶叶产量2105吨;茶叶总产值30582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20吨,产值27457万元。现有工商登记茶叶企业24家,其中杭州市龙头企业2家,临安市龙头企业4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0家,其中全国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6家。茶叶加工厂78家,获得QS认证茶厂23个。生产经营大户70余户。

临安现有茶叶品种主要有天目青顶、天目龙井、天目毛峰、天目香雪、天目红茶等系列名茶和蒸青、炒青等大宗茶。其中天目青顶是浙江省级名茶,杭州市十大名茶之一。生产面积2.2万亩,年产量340吨,年产值1.4亿元。

梧州六堡茶厂家出击农交会 好山好水出好茶


梧州六堡茶厂家出击农交会好山好水出好茶

在农交会上,茂圣六堡茶业等多家梧州市六堡茶的生产厂家联袂出击,这些厂家聚在一起集中宣传的一个主题就是:梧州六堡茶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保护产品,六堡茶原产地特有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培育出的优质六堡茶,具有其他黑茶类无法具备的特殊品质。

笔者从茂圣六堡茶业廖经理了解到,六堡茶是广西所特有的名茶,属黑茶类,古时以梧州苍梧县六堡乡所产的最为著名,故称六堡茶。此茶具有和胃理气、消滞除胀、清热化湿、醒酒、降脂等多种保健功效。茂圣六堡茶业制作的六堡茶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一举成名后,越来越多茶叶产地想仿制这种黑茶,其品质却始终无法与梧州产地的正宗六堡茶相媲美。

廖经理揭开这种“南桔北枳”的特殊原理。一方面苍梧县六堡乡所产的茶,因其地处崇山峻岭,树木翳天,所植茶树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雾独多,每天午后,太阳不能照射,则蒸发少,故其茶叶厚而大,味浓而香。另一方面是其特殊的加工工艺形成的“微生物效应”。与丹泉酱酒一样,这种茶要经过发酵及陈化,六堡茶在独特气候环境和渥堆发酵机理作用下,在地下山洞特殊环境里进行陈化,在湿热作用的基础上,在微生物代谢活动参与下,共同形成了六堡茶这特有的“红、浓、陈、醇”的品质风味。而微生物种群不一样,生产出的六堡茶风味也有不同。目前梧州的六堡茶生产企业有三家具较大规模,其厂址相约距5公里至9公里,其生产工艺如出一辙,但生产出的六堡茶的内在质量并不完全一致,可谓大同之中存有小异。“厂址小环境的微生物种群差异,导致发酵产品的风味物质有了变化。所以与原产地距离越远,微生物种群差异就越大,生产出的黑茶品质差距就越大!”廖经理说。梧州六堡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保护好当地的生态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条件。

为什么是六堡?


为什么是六堡?

“六堡茶”之名,起于何时?

行内人流行说六堡茶有1500年历史,今天的话题就从这个1500年开始。

我想,如果说梧州产茶的历史有1500年,就茶的采、用(也指采摘野生)而言,这个年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六堡茶,作为梧州区域茶叶的代名词,也就是说梧州区域茶开始称之为“六堡茶”的历史,则肯定没有1500年。

我这个商人也吊吊书袋子,跟大家一起看看有关记载。

我找到的,明确记载梧州茶业有关的史料,有清代同治版《梧州府志》和《苍梧县志》,从志书记载看,当时梧州产茶品种丰富,产茶地域比今天宽广,茶品从名字上看,有多样性,茶叶产销出现兴盛繁荣的局面。

《苍梧县志》成书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其中卷十《食货志·物产》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厚,隔宿不变。产长行虾斗冲者名虾斗茶,色、香、味具佳,惟稍薄耳。”

而成书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梧州府志》卷三《舆地志·风俗物产》“货”编属的‘茶’条目则记载:

“茶,梧属山间皆产,种者少。岑溪大岗山巅有之,叶粗味厚,故有岗茶之名。今各乡近山处皆植。谢孟堡山场所植尤多。远近贩鬻,民资以为利。粉泥可作饼饵。”

据此看,其时,梧州茶品种就有多贤乡六堡茶、长行虾斗茶、岑溪岗茶。产茶地域有今六堡镇(多贤乡)、广平镇(长行乡)、岑溪大岗及谢孟堡;其时,茶叶销售出现过“远近贩鬻,民资以为利”的兴盛局面。

尽管能找到的梧州开发、利用茶的史载历史晚(我推测有因历史上岭南苍梧开发与发展时间较晚的因素),但它作为名茶之乡的历史地位素受世人公认。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一月由行政院新闻局印行的《茶叶产销》一书记载:广西“浔江茶区:本区位于桂东一带,包括桂平、藤县、苍梧与岑溪分布较多,品质之优者为岑溪之岑茶,苍梧之六堡茶与虾斗茶。”可见梧州名茶凸显之优势地位。

以上资料可见,梧州区域茶叶名称和中国很多茶类的名称一样,是以产地命名的;梧州区域茶叶名称总体代以“六堡茶”之名,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建国之后梧州区域茶叶名称总体为什么是“六堡”,而不是“虾斗”或“岗茶(岑茶)”?

我没有找到民国乃至清朝梧州区域内,这几种茶每一种年销售或产量的统计数字,下面就我能知道的信息,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广生祥老茶票

广生祥老茶票

这是广生祥当年总号和分号的茶票,从茶票上看,广生祥总号的“虾斗茶”曾经也是在六堡选料的。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曾经的“虾斗茶”、“岗茶”和“六堡茶”按目前的六大茶类来分,是一类茶吗?广生祥当年为什么去六堡选料做“虾斗茶”?

我没有查到明确的文字资料,提供两个经历,跟大家交流这个问题:

一是2016年6月20日,受广州作家、苍梧广平乡(古长行)人李庆林先生之邀,和香港陈克伦先生(梧州人)等,到广平乡李传武先生(现镇民政干部)家。从李传武先生的太太口里得知,她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广平茶厂的工人,询问当时做茶的工艺,和我掌握的“虾斗茶”工艺近似,广平的茶厂七十年代关停了。当天,李传武先生带领我们大家,去到一处当地人称之为“虾斗冲”的地方,看了当地的茶树,也特意和李传武先生攀到山顶的“茶岭”(其一侧属广西,一侧属广东)看老茶树,也专门看了当地目前栽种的茶树,询问了山的另一面广东的茶树,得出的结论是:茶树是原种六堡茶树。但是,时人做茶的工艺早已面目全非了。

“茶岭”老茶树

以下几张图片是当地目前种植的茶树,实地查看,当属原种六堡茶树。

李庆林先生介绍这里说我们“吃饭的那个村叫旺洞,爬的那个山叫旺洞界(茶岭)。但在300年前这个村还是荒芜人烟的,而在它前面的小村庄——下冲己有人居住,并开始采摘旺洞岭原生茶制茶”,李庆林先生说:“我估计,旺洞岭也属下冲范围,因当时旺洞尚未有人居住,现今下冲还有200多亩山地在旺洞界上。”

二是从苍梧文化学者、也是土生土长的广平人黎军先生处得知:“广平还有另一处叫“虾斗冲”的山冲,该冲极深长,有梯级水塘从冲口叠连至冲笃,共72张,清末以来一直养鱼,产虾极多,当地人群汇该冲以竹蔑织成的虾狗(又称斗)装虾,故得名。冲两面坡岭过去多野生茶,亦或人工种植过。但因世纪沧桑,……茶业亦沉落了。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造田造地,茶资源更毁了。”

从以上信息推测(期待苍梧及梧州政府有关部门的后续调查信息),广平乡规模化加工制作“虾斗茶”,应当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断掉啦,有点可惜!

古长行即今日的广平乡,产“虾斗茶”推测应该属实,从苍梧县志和当年广生祥茶票看,“虾斗茶”亦当属上品茶。

“虾斗茶”、“岗茶”和“六堡茶”一样是目前的六大茶类的黑茶类吗?

“虾斗茶”肯定是的。前面已经提到,李传武先生的太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广平茶厂的工人,她叙述当时茶厂做茶的工艺,和我掌握的“虾斗茶”工艺近似,与目前六堡茶的地标和国标基本一致,只存在制程细节的个性化差异。“岗茶”我本人没有见过,也没有什么资料,但按照梧州区域的气候特点推测,应该也是黑茶类,因为这一带按照目前六堡茶的地标和国标加工制作茶叶,才最合天地之道,法阴阳之理:北回归线横贯梧州区域,常年温度高、湿度大、多雨,山里人最方便的加工茶叶的方法,就是目前六堡茶地标和国标里的方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45/T479—2014》的《六堡茶加工技术规程》第2-3页

那么,广生祥当年为什么从六堡选料做“虾斗茶”呢?(这个弯子绕的有点远,但愿大家没有被绕晕!)

我推测起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志书上记载的六堡的料“味厚”,这一点我本人也有切实的感受;二是六堡当年外运(主要往港澳东南亚)茶叶比这一带的长行和岑溪更便利。

茶船古道图

方便的水上交通,优良的原料和丰富多彩的工艺,成就了一代茗品六堡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梧州区域弃“虾斗”、“岗茶”而用“六堡”,是有彼时六堡茶比其它两个影响更大之故,抑或还有其它因素?比如计划经济的需要?仅仅就我了解的“虾斗茶”做个分析:当年长行虾斗冲的“虾斗茶”,选料精细,一般只选春社时令的“茶谷”,先萎凋后罨堆,汤红味甘,故志书有“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之载,是当年主要供销社会上流的茶品;而多贤乡六堡区域内,则是一年四季的“茶谷”、“中茶”、“老茶婆”各种料都选用,工艺亦丰富多彩,普罗大众市场其中特别是港澳东南亚市场,对六堡这个茶区的茶认知更多;六堡茶区,因料内质好、量大,适宜各种工艺,加上有便利的水路交通,广生祥在六堡选料做“虾斗茶”当有其必然。

再推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施行计划经济,梧州区域内的“虾斗茶”、“岗茶”和“六堡茶”都属于黑茶工艺类,随着1953年国有茶厂的建立,规范工艺和统一名称当是当时国家的统一安排。加上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封锁和港澳、东南亚各国普罗大众普遍认知也普遍需要“六堡茶”,那么综合出口和统一规范管理等因素,影响力较大的“六堡茶”最终成了梧州区域内黑茶类工艺茶的统一名称,当属必然。

结语

历史的存在,启迪人思考存在的历史。“六堡茶”最终成为梧州茶区黑茶类工艺茶的代名词,经过了数百年的历程,说是历史选择了“六堡茶”倒不如说是“六堡茶”靠自身的优良内质、丰富工艺而最终站在了历史的天平上。是否1500年不重要、是否历史茗茶不重要…,保证自身优良内质、博大工艺、强劲进取才是关键。一个茶品如此,一个茶企也是如此。悠久的历史让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出身”抑或好的名字,只是一个可以借力的助缘,而决定高度和长度的是自我的修炼和成长。——我愿和所有六堡茶同行一起,砥砺操行,自强不息,远博己爱,广大茗品。(人物介绍:四味居士:广生祥公司总经理项广胜先生。特别鸣谢:香港陈克伦先生、苍梧黎军先生为本文提供有关史料。)

为什么说白茶“好茶不压饼”?拼配茶是做假茶?终于弄清了


常喝白茶的茶友可能都发现了一个问题:

“年份相同或走近的白茶,饼茶比散茶颜色更深,是茶的问题还是存放的问题?”

“真的像人们说的好白茶不压饼吗?”

首先饼茶外形和汤色,颜色较散茶深是正常的,

相同年份、原料级别相同、在两样的存储环境下,

饼茶的转化速度确实快于散茶,

因为散茶是自然萎凋,而饼茶要经过蒸软件、压型、烘干程序,叶片受到挤压,细胞壁破损受茶叶溢出,并附着在茶叶表面。实事上饼茶内质已经有了变化,所以才会有“好茶不压饼”的说法;

但这种说法也并非绝对,主要针对的是原料等级高的白茶,

比如白毫银针、特级牡丹(牡丹王)等,压饼会使其实葺毫受损,另外也会损失香气和滋味,对品质还是有影响的。

毕竟白茶压饼是近几年才有的工艺,饼茶好还是散茶好,还没有更多实践和理论依据!

不过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散茶和饼茶还是各有所长的。

新手茶友还是建议先从散茶入门,毕竟洒面加芯的饼茶不好分辨。

那么不同年份的白茶,拼配后压饼是做假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拼配,

茶叶拼配,也叫盘茶,是茶叶加工中的一项难度较高的工艺,包括不同等级、年份、产地等的拼配;

通过调配使其更适宜消费者口感偏好,同时也达到了量产需求,此技术在普洱及其它茶类中也都有存在。

不同年份的白茶,通过以老带新的形式,提高了茶饼整体的品质,优化了品饮体验;

有的茶友一味的追求纯料和原产地的茶,其实这是心理误区,反而让茶商有了炒作的噱头。

现在有的茶厂采用后压饼的技术,不得不说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后压饼技术就是先将散茶存放起来,自然陈化二、三年后再压饼,

我们知道,散茶陈放更易于茶叶内质的后期转化,其药用价值更高;

如果就品饮口感来说,饼茶则更容易快速转化出枣香、陈香,甚或药香。

比如寿眉,一般散茶五年以上才能转化出枣香、陈香,

而饼茶寿眉三年即可达到此效果。

在渠道正规、品质保障的前提下,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口感来选择散茶或是饼茶,切不可盲目跟风;

随着老白茶价格的不断升高,现在很多茶友都开始自己存白茶了,

存储白茶需要注意什么呢?

其实白茶储存相对来说是并不复杂,只要记住5个关键点。

①确保密封

采用铝箔袋加塑料袋密封置于纸箱内存放,如果想长期保存,中间尽量不要频繁开取,以空气过多进入;

②防潮湿

存放环境具备通风条件,在天气好时,适当通风;纸箱在放在架子上,保证离地离墙,以免受潮;

③防异味

白茶具有非常好的吸附能力,避免与一切异味接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为什么高山容易出好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