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历经六年的探索研究,南引北种的海阳绿茶,生产技术不仅通过省级专家鉴定,且技术含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带头人市果业局高级农艺师王悦燕为发展海阳绿茶品牌做出了贡献。

早上刚上班,王悦燕就接到了后望海村茶农刘云龙的咨询电话,她决定亲自去茶园看看。在刘云龙的茶园里,现场查看后,她现场给出了答案,让茶农刘云龙一颗提着的心放下了。

茶叶种植在我市起步较晚,茶农的种茶经验不足,每天王悦燕都会接到不少这样的咨询电话,为了让茶农放心,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她都会亲自到茶园帮助茶农解决问题。此外,她还定期组织培训班,将新的种茶技术传授给茶农。

在帮助茶农搞好茶园生产管理的同时,王悦燕还带头搞起了茶叶技术攻关,先后研究了“提高海阳绿茶内外质量综合技术研究”、“南茶北引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等课题,不断开创茶叶种植的新天地。

针对海阳茶叶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围绕推动海阳茶叶的发展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完成科技项目“北方茶树安全越冬可行性技术”研究以及“北方茶树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以此来推动海阳茶叶的创新发展。

扩展阅读

张长青心归茶园天地宽


刚到沅陵县五强溪镇,就听人说起了张长青。一次机缘巧合,记者见到了张长青:一个脑门光溜溜,半脸络腮胡,形象似张飞的县人大代表。

甩掉金盆“跳槽”做茶业

张长青曾是个金矿老板,挖了20年的金矿,在金矿资源萎缩的情况下,他看准了沅陵县政府力推的茶业产业。于是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甩掉“金盆”,“跳槽”做茶业。他投资200多万元,在黑里岗开垦了608亩标准化茶园,去年冬季全部栽下茶苗。

好事,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2009年冬天,当张长青决定雇请40多个农民工把签订了30年流转合同的600多亩杂山砍下来时,遭到了全家人反对:妻子要跟他离婚;老母亲急得成天痛哭;70多岁的老父亲更是气得上桃源弟弟家去了,直到去年茶苗全部种上,才放下心头火气跟随儿子回家。

种茶叶是“小菜”“卖”休闲才是“大算盘”

张长青告诉记者,“如果简简单单种茶卖茶,那就太小看我的智商了。”按照他的逻辑,种茶叶是“小菜”,“卖”休闲才是“大算盘”。张长青的茶园离五强溪电站不足3公里,伫立茶园面江而望,武陵山的俊逸,五溪湖的涟漪,在眼前一览无余,上百个“田螺”状茶岗,若隐若现在清晨的山岚里,仿佛世外桃源。这独有的小气候,为张长青创造的不仅仅只有良好的茶叶种植条件,更多的成为了他开创集观光、休闲产业的一个不可复制的“家当”。

按照张长青的想法,茶园内不仅种茶,还要种果树,种油茶,种风景树;不仅修制茶厂房,还要修名茶展示厅,修茶博馆,修观景台,修文化走廊;不仅建环行公路,还要建游泳池,建垂钓湖,建星级农家乐,建茶友俱乐部,建生态养殖园。实行完全开放与自助经营模式,让游客玩、赏、品、吃、住、购一一得到满足。

人富了不能忘了本

坐拥几百万资产,缩在小天地里过自家太平日子,张长青完全可以做到。然而,他自打赚得第一桶金起,就把良心放在了帮助更多人走共同富裕的“天平”上。

在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张长青采取“自愿原则”,请的60多个工人都自己记工,凭良心做事。谁家里有事有困难,张长青都第一时间出来帮忙。镇里有一对父亲早逝的兄弟,张长青暗中资助他们从初中到大学毕业,为了不让兄弟俩产生自卑,张长青从未露面,两人至今尚不知恩人是谁。

农村人的质朴体现在:你真诚对我,我就能“掏心窝子”给你。去年冬天张长青抢栽茶苗正赶上连天大雪,为了让茶苗下土,30多个当地村民冒雪窝在地里干了一个星期,后来连村委会干部和附近一些60多岁老人也自发赶来帮忙。600亩茶园全部栽完“打牙祭”那天,张长青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黄崇庆:开创漳州有机茶先河


福建省诏安县秀篆镇彩山村是老茶区。家里世代种茶的黄崇庆自小就和芳香的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1994年,已经在商海挖到第一桶金的黄崇庆,在“苦丁茶种植潮”的影响下,毅然放弃原本经营的生意,加入了种茶的行列。

定下种有机茶目标

黄崇庆告诉记者:“当时的苦丁茶价位高,市场需求大,种植也容易。于是便决定从苦丁茶入手。”种植苦丁茶后,黄崇庆便在诏安县城开了家茶叶店,经营起各种茶叶。在收购茶叶的过程中,黄崇庆发现,茶叶农残问题不可忽视。2002年,铁观音每斤收购价格在200多元,价位也不低,但喝起来却感觉有一股农药味。他觉得,开茶叶店的人,喝茶多。农残超标,第一个受害者便是卖茶的人。生产出没有农残的有机茶便成了黄崇庆种茶的目标。

开创漳州有机茶先河

给自己定下目标后,黄崇庆便与省茶科所的专家研究探讨解决农残的问题。由于有机茶种植标准严格,在经过土壤、空气、水质等一系列前期检测后,他将有机茶基地选在了诏安县官陂镇公田村里海拔1000多米的乌山山脉。

一开始,他便虚心向茶叶专家请示。他利用茶王赛的机会,积极和来自各地的茶叶专家探讨有机茶种植的问题,多次邀请茶叶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茶叶厂房、设备等严格按照有机茶的要求进行设计建设。茶叶种植过程中,他严格管理,坚决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始终采用人工除草、施有机肥等。他担心工人会偷工减料,每到茶叶采摘季节,他都一直在茶山蹲着。黄崇庆认为,有机种植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否则有机便成空谈。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8月,月之港茶叶基地获得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成为漳州市首家通过有机认证的。

用心打造有机茶品牌

较普通茶而言,有机茶投入费用较高。由于不喷激素等,茶叶生长较慢,产量仅为普通茶的一半。虽然有机茶的效益没有普通茶好,有的消费者甚至以为有机茶是一种品种,但黄崇庆始终对有机茶充满信心。他认为,有机茶是未来茶叶的发展方向。他希望能做好做大有机茶。

在种植上,为了错开采茶的时间,黄崇庆在茶叶基地种植了金萱、丹桂、八仙茶、苦丁茶等8个品种的茶叶。有机茶的种植面积也从2003年的100多亩增加到现在的400多亩,产量也从一开始的一年几百斤到现在两万多斤。2009年,为了顺应市场需求,他利用诏安当地有名的八仙茶,生产出了月之港有机八仙红茶,独特的口感深得消费者喜爱。同时,为了打消消费者心中有机食品价格高的误区,他把店里的茶叶定位在150元到2000元。让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购买健康的有机茶叶。

因为心中有方向,黄崇庆近几年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目前,他在漳州市区、诏安、深圳等都有月之港有机茶叶专卖店,茶叶进驻国内20多家有机食品店。

走进月之港有机茶叶店,无论是店门口的大招牌,还是各种各样茶叶的内外包装,都毫不吝啬地印有“有机茶”字样。在“有机食品”这个概念还未完全普及的今天,黄崇庆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一心做有机茶的坚定信心。

信阳毛尖种植现状


目前,信阳市8县2区中有133个乡镇、1245个行政村产茶;茶园总面积信阳毛尖生产基地1已达100万亩;年产干茶2000万公斤,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中国茶行业百强企业3家,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著名商标9个,市级知名商标18个,现有茶农95万余人,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2007年,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2006年,中共信阳市委、信阳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信阳市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规划到201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150万亩;实现亩产值5000元,茶叶总产值60亿元,茶农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70亿元;培植1—2个销售额达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信阳毛尖生产基地2业,3—5个省级龙头企业;创建1—2个国家驰名商标,5—8个省著名商标;建设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茶文化旅游项目2—3个,超亿元的1—2个,重点完成信阳茶博园、茶示范园、南湾盛典天下茶道旅游项目和茗阳天下茶博馆等建设工作。力争把信阳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产销地,全国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和江北茶区主要的茶文化旅游休闲城市,实现由茶资源大市向茶产业强市的跨越,进而把信阳打造成中国茶都。

碧螺春的种植分布


碧螺春,产于太湖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故命名洞庭碧螺春。2002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获得原产地域标志产品保护。

西山镇(今金庭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都种茶。重点茶区在秉场、石公堂里、东村、衙甪里、东河、缥缈村一带,其余东蔡、林屋、庭山、蒋东、元山各村也有分布。茶园面积965公顷。东山镇全境十二个行政村中,茶区主要分布在山区的莫厘、碧螺、双湾、杨湾、陆巷五个村,茶园面积734公顷。据吴中区农林局统计,2007年全区茶园面积1834公顷,茶叶总产量294.7吨,其中碧螺春产量为152.3吨,茶叶总产值1.5亿元,其中碧螺春产值,1.25亿元。

据《太平清话》记载:“洞庭中西尽处,有仙人茶,乃树下之苔藓也,四皓采以为茶。”可见洞庭山茶传说的古老了。另据《尔雅》记载:“今茶字古作荼…椒,蜀人作荼,吴人作茗、樗,吴人以其叶为茗是皆以茗以荼异。”说明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期,苏州已有茶。

盖碗茶——茶桌上的天地人和


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此言不虚。茶人喝茶讲究茶道,茶器也必合乎其道。

盖碗为什么会受到茶人的青睐,盖碗茶中又蕴含了什么智慧哲理——今天,我们就与沐莲堂主人郭雪女士共同来探讨。

焚香与品茗常常是相伴随行的,作为一位沉香收藏家、鉴赏家,郭雪女士对于茶道亦深有感悟。

一“喝”一“品”差异大

不同的茶器真的会影响茶的口感吗?对此,郭雪女士为我们做了深入的讲解。

古人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器和水质对茶的影响是很大的。就茶器而言,《茶经》中记载的茶具有二十五种,包括碗、盏、壶、杯等几类。一般人们选择哪种茶具,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和审美观念等等都有关系。比如有些人认为,喝茶就是为了解渴,器具不是本质,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品茶则不同,它还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如此色、香、味、形兼具,才能称其为“品”。“品”茶会关注到每一个细节,眼所见、鼻所嗅、唇所感、舌所染、喉所润,乃至入腹后的回味,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所以,“喝”茶不必计较茶具,“品”茗则需茶器适当。选择茶器要与所选的茶叶相匹配,如乌龙茶最好用紫砂茶具煮,绿茶大多用没有盖的玻璃杯泡,花茶适宜用盖碗,闷出茶香。

盖碗茶:品鉴有讲究

对于鲁迅先生钟爱的盖碗茶,品鉴之中还有很多讲究,郭雪女士介绍道:

盖碗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不会烫手;品尝盖碗茶时,用茶托托起茶碗,拿盖子在碗口刮几下,使茶水上下翻转,茶汤浓酽,轻刮则淡,重刮则浓,自得其意——这便是盖碗较之其他茶器的好处。

在别人家做客时,主人奉上盖碗茶,客人要细细慢饮,若喝完一碗还想再喝,就不要喝完,在碗底留一点水,主人便会意会添茶;反之,客人将茶水饮尽,主人便不再盛情续水。

若是在茶馆,将茶盖放在桌面上,说明茶喝完了,茶博士便会来斟茶;若临时离开茶桌,便将盖碗放在竹凳上,跑堂的会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为看管。

禅茶一味:天地人和盖碗茶

郭雪女士说,盖碗茶具以盖为天,以托为地,以碗为人,因此又称“三才碗”。茶碗在盖、托之间,如人立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为君子之担当;碗中茶汤或浓或淡,经历过诸多磨砺,才更能品味到苦涩之中沾染在舌尖的丝丝清甜,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古人说‘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俯身至微而圆融近道;我想,上善亦如茶,几番沉浮而心不动,坐忘无己而意通禅。”

简伯华:“茶贩子”开创“茶叶王国”


5月13日,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简伯华在品茶。

创客语录:

定位很重要,起点无所谓;发展很重要,大小无所谓;坚持很重要,困难无所谓;心态很重要,人言无所谓。—简伯华

“掌声一响,伯华开讲!”每次要开始演讲或作报告,简伯华便会用这句话开场,每每一开口,台下便笑成一团。

这个爱穿唐装的男人,黑黑瘦瘦,看上去有点严肃,却带着一股一本正经的诙谐,浓重的口音里充满自信和感染力。

5月13日,简伯华就用他浓重的乡音,向记者介绍了曲折的创业经历:一个在长沙下河街进茶叶的“茶贩子”,用一辆破单车,开创了一个“茶叶王国”。

如今,由他创办的湘茶龙头企业怡清源茶业,拥有8个茶叶加工厂、12.5万亩茶叶基地、700家连锁专卖店、1万多个终端网点,“怡清源”品牌成为湖南茶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人生还可以开阔点

1992年,改革开放的浪潮滚滚而来,简伯华就在这一年从长沙卷烟厂辞职下海。

离开稳定又体面的国企,是需要勇气的,何况简伯华上有老母,下有幼女,白手起家,无背景无资源。

然而简伯华觉得,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开阔一点。他的想法很简单,把湖南的茶叶卖到北方去,赚取差价,“选择茶叶,一方面是因为茶业是中国最传统而又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我爱茶、痴茶。”

他决定先去石家庄考察市场。人生地不熟,受点委屈是难免的。在石家庄,简伯华遭遇过地痞流氓,碰到过敲诈勒索;为了省钱,住的是3元钱一晚的旅社,吃的是地摊上的1.5元钱一碗的“大杂烩”。

考察完成后,简伯华租了个60多平方米的旧门面,既是门店,又是仓库、宿舍和厨房。然而总算是安营扎寨了,他满心欢喜,又花50元钱买了部破单车,用于联系业务和送货,这就算开张了。

简伯华在长沙的国营茶厂拿不到货,便去长沙下河街的商贩那里一家家收。那时的“猴王”花茶,250克一袋,他以10.5元一袋买进,运到石家庄卖14.5元。第一批从长沙发运的茶叶到了门面后,当天就卖了几十元钱。

独自在异乡打拼,其中的辛酸自不必多说。夜深人静,辗转无眠,简伯华多次想过回长沙,与妻女团聚,过安稳生活。然而第二天,他又会斗志昂扬地骑着破单车,迎着北方凛冽的寒风,去跑市场。

两年多时间,简伯华赚了100多万元,他经销的茶叶还进驻了石家庄最高档的人民商场。

简伯华很推崇一本书《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坚持很重要,困难无所谓。”

创业的心是明亮坚定的

赚得了第一桶金,这个“茶贩子”却没有小富即安。1996年7月,简伯华回到长沙,在高桥大市场创办怡清源公司。

当时高桥周边环境很差,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泥泞难行。办公室、食堂、仓库、门面,全都破破旧旧,资金有限,没有市场,没有人脉……只有创业的心是明亮坚定的。

“老子不信邪!”简伯华说这句话时有些激动:“我不光要做茶,我还要做湖南最好的茶。”凭着这点“霸蛮”,简伯华被业内称作“茶界狂人”、“茶癫子”。

那时长沙阿波罗商场设有一个茶叶专柜,30多家茶企的茶叶在此出售,年销售额近300万元,称得上当时长沙城里最好的茶叶专柜了。1997年,阿波罗商场的老板胡子敬打算将这个专柜承包出去。

简伯华志在必得:“大型百货商场是销售和展示商品最好的地方。”与简伯华竞争的都是财大气粗的国有茶企,不过,熟谙市场的简伯华提出了最优的方案和最高的价格,最终将专柜拿了下来,专柜当年营业额就实现翻番。

怡清源渐渐有了名气,尽管如此,业内还是喜欢说简伯华是“茶贩子”,没有自己的茶厂,没有茶叶基地。

简伯华没让这种说法流传太久,1998年,他便开始建茶厂、建茶叶基地。

2004年,我国放开茶叶出口经营权,简伯华迅速组建团队,拿到出口证,短短几年时间,怡清源品牌出口到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简伯华说,创业没有必然的道路,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定位。

有颗永远更新的头脑

企业不断发展,简伯华也在不断创新,创新产品,也创新营销模式。

随着普洱茶“热炒”,安化黑茶在一段沉寂之后又开始被人关注。

简伯华看准了湘黑茶,2007年,他选择安化县东坪镇黄沙坪建黑茶厂,接着开发了国内第一款女性美容养颜黑茶、国内首款安化保健黑茶等。如今,“野尖”、“黑玫瑰”等黑茶创新产品畅销全国,并成功打入欧美市场。

电商浪潮袭来,简伯华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早在2005年,简伯华就开始招聘电商人才,但几年下来,投入不菲,收获寥寥。简伯华决定自己来来“电”。

以前连电脑打字都不会的简伯华,又是以一股“老子不信邪”的蛮劲,带着员工到各地学习培训,回来后闭关研究,简伯华笑称自己是“百战归来再读书”。

大量的培训与学习之后,简伯华觉得自己的思维焕然一新,至于电脑打字,早就不在话下。

2010年,他重建电商网络,经过苦心经营,现在的怡清源已经成为湖南茶业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全网黑茶销售第一品牌。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电商还在继续升级转型。”简伯华说。

50多岁的简伯华,依旧保有着年轻人那股永不服输的精神,不断向上的闯劲。

林世兴:普洱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云南山头茶》出版发行后,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该书目前已遍布中国数十个大中城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和俄罗斯、韩国、日本等三个国家,创造了中国茶书发行的奇迹,读者好评如潮。

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

邯郸古雍桥茶友以《林世兴,山头茶时代的开创者》为题撰写文章,对《云南山头茶》主编林世兴给予高度评价:

近半年,我的头脑中始终萦绕着“理想”二字。读《寻觅中华》时,看到余秋雨老师在仕途畅达之际,却违逆众意开启他的文化苦旅,只因他胸怀恢复中华文化记忆的理想;2014年4月7日,廊坊九曲茶坊本良老师到古雁桥交流习茶心得,是在他近五十岁后为圆自己的梦想,才开始专心从事茶文化的宣传;4月9日,从本良老师的习茶日记中看到,邢台曲氏夫妇为实现南茶北引的理想,卖掉城里的房产,扎根山区的执著;5月12日,到石家庄学习交流时,为张金牛做个有理想的茶人规划的蓝图而心生敬佩;8月8日,《山头茶》主编林世兴莅临古雁桥茶业洁朋体验店,分享《山头茶》的诞生历程,为他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付出的汗水与心血而震撼。“理想”在我胸中升腾。

2014年8月8日下午,随着林世兴动听的爱伲族民歌,我们跟随他回忆七年的创作历程。七年前,他辞去令人羡慕的报社工作,钻村走寨,成为一名“山里人”,他七年查阅三百多本茶书,一个人走完云南的万里茶山,崎岖的山路,烈日的曝晒,恶劣的雷暴天气,任何时候都可以把人埋藏的泥石流,还有一个人行走的孤独与无奈,无数次陌生的拜访,与茶山各少数民族沟通的语言障碍……数不清的艰难险阻,横断山区行走的疲惫与孤苦,病痛与伤痛,经济拮据,智力的枯竭……他也曾打算退却,但他懂得“一诺千金”的分量,他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喝完两瓶酒,痛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天亮继续前行。就是这样一位坚韧的逐梦人、茶产业上的行者,成就了这部融茶文化、民族文化、自然文化为一体的12万字专著——《山头茶》。

理想是行动的翅膀,活着就有未来。林世兴以地理学家的严谨,哲学家的思想,美学家的看法,文学家的的感受创作了这本《山头茶》,如果说法布尔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那么这本山头茶时代的开山、奠基之作也可誉为“普洱的史诗”。2014年3月《山头茶》第1版印刷发行后仅40天便售罄,这是对林世兴莫大的肯定与鼓舞。

“理想”可以升华为一个人的信仰,有了信仰,生命才有意义和方向,试问我们自己当下的状态,是否还怀揣着“理想”,是否为“理想”付出着或付出过行动?当前,中国茶界正处于产业大发展、市场大调整、文化大复兴的盛世兴茶时代,古雁桥茶业义不容辞地将“承载社会责任,传播饮茶文化”作为己任。

一泡化得开的山头茶

《云南网》记者赵刚对林世兴作专题采访,写下如下文字:

瘦瘦的林世兴表示,他用7年时间独自一人跋涉云南数万公里山区,遍访横断山脉、高黎贡山等出产古树茶的山头村寨,调查、整理、撰写出了一本系统介绍云南古茶树资源分布的12万字的《云南山头茶》专著。而作者林世兴是这样说的,翻开这本书吧,这是茶韵、山韵、神韵“三韵合一”的茶书。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林世兴当过19年的中学校长,7年前还是昆明媒体圈中的一位主任,在做、酒歌、情歌完全是部动人的史诗。”

7年过去,为这部书林世兴耗资160万元。“不管多么艰难,我不愿把痛苦展示给别人,微笑总撑着我往前走。”书籍终于出版了,林世兴靠自费发行,一个月就卖掉1.5万册,云南勐海的好多茶农慕名而来,专门买这本书。

“我就是一泡化得开的茶,个人的一切苦难都化作泥土,滋养幸福的茶生活,滋润着每一个来读这本书的人,尽管现在还没靠卖书脱贫。”林世兴自嘲:“7年写书时间,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走了不止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要请教茶农,要寻找古茶树。自己的交通食宿不算,有时为了淘到一个故事,请人喝酒也得花钱。再加上走一路要买一路的茶,债务就这样欠下了。”

经济上拮据不算什么,精神上的孤独才是最要命的。林世兴一个人收集整理撰写资料,挺过无数个深山长夜。白天收拾行李再走,背着个箱子,险情不断,几次遇上泥石流,不是躲闪得快,早就把命丢在大山里了。

“出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尊严和快乐。”林世兴说:“7年前出书的时候没想到云南山头茶这么火爆,现在那么多的人钻进云南各个山头寻觅古树茶,这本书正当其时。”

盖碗茶:茶桌上的天地人和


鲁迅先生在《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此言不虚。茶人喝茶讲究茶道,茶器也必合乎其道。

盖碗为什么会受到茶人的青睐,盖碗茶中又蕴含了什么智慧哲理——今天,我们就与沐莲堂主人郭雪女士共同来探讨。

焚香与品茗常常是相伴随行的,作为一位沉香收藏家、鉴赏家,郭雪女士对于茶道亦深有感悟。

《大开眼界》录制现场(左起):著名主持人水均益、沐莲堂主人郭雪、著名主持人王刚

一“喝”一“品”差异大

不同的茶器真的会影响茶的口感吗?对此,郭雪女士为我们做了深入的讲解。

古人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茶器和水质对茶的影响是很大的。就茶器而言,《茶经》中记载的茶具有二十五种,包括碗、盏、壶、杯等几类。一般人们选择哪种茶具,与其自身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和审美观念等等都有关系。比如有些人认为,喝茶就是为了解渴,器具不是本质,是没有任何错误的;但是品茶则不同,它还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如此色、香、味、形兼具,才能称其为“品”。“品”茶会关注到每一个细节,眼所见、鼻所嗅、唇所感、舌所染、喉所润,乃至入腹后的回味,都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所以,“喝”茶不必计较茶具,“品”茗则需茶器适当。选择茶器要与所选的茶叶相匹配,如乌龙茶最好用紫砂茶具煮,绿茶大多用没有盖的玻璃杯泡,花茶适宜用盖碗,闷出茶香。

盖碗茶:品鉴有讲究

对于鲁迅先生钟爱的盖碗茶,品鉴之中还有很多讲究,郭雪女士介绍道:

盖碗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不会烫手;品尝盖碗茶时,用茶托托起茶碗,拿盖子在碗口刮几下,使茶水上下翻转,茶汤浓酽,轻刮则淡,重刮则浓,自得其意——这便是盖碗较之其他茶器的好处。

在别人家做客时,主人奉上盖碗茶,客人要细细慢饮,若喝完一碗还想再喝,就不要喝完,在碗底留一点水,主人便会意会添茶;反之,客人将茶水饮尽,主人便不再盛情续水。

若是在茶馆,将茶盖放在桌面上,说明茶喝完了,茶博士便会来斟茶;若临时离开茶桌,便将盖碗放在竹凳上,跑堂的会把你的茶碗包括小吃代为看管。

禅茶一味:天地人和盖碗茶

郭雪女士说,盖碗茶具以盖为天,以托为地,以碗为人,因此又称“三才碗”。茶碗在盖、托之间,如人立于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为君子之担当;碗中茶汤或浓或淡,经历过诸多磨砺,才更能品味到苦涩之中沾染在舌尖的丝丝清甜,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生活哲学。

“古人说‘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俯身至微而圆融近道;我想,上善亦如茶,几番沉浮而心不动,坐忘无己而意通禅。”

茶人高海燕:在茶业界闯出一片天地


采茶

炒茶

几年前,对于高海燕来说,她还只是一个收茶叶的个体户,属于茶人大军里的“散兵游勇”。

进茶山、接触茶农、不断学习……在不懈努力下,高海燕成长为一位爱茶、懂茶,全身充溢着茶叶“草根气息”的茶人,闯出了自己在茶业界的一番天地。

2011年,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以带动当地农民利用区位优势,实现脱贫致富”为服务宗旨,高海燕在镇康县凤尾镇建起了凤尾精制加工厂,涉及公司基地面积300多亩及周边农户茶园面积近3000亩,年生产加工规模300吨。

2013年建成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御贡茶叶产销专业合作社,涉及茶园面积6445.4多亩、农户480户,并为每位农户每年带来11000元收入,年生产规模210吨;茶叶初制所分布在镇康县岩子头、大山、乌木兰、凤尾、勐堆、永德县明郎乡6个乡镇,年加工总规模800吨,带领2100多名当地茶农闯市场,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4年11月,高海燕趁热打铁,注资100万元成立了临沧御贡茶业有限公司,年生产加工能力1200吨。公司坚持以“用心专注经营纯天然、无农残、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坚持以茶会友,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为经营理念,产品从采摘开始选料,秉承传统手工工艺,石磨压制而成。

公司还注重品牌打造,其出品的“茗古茶乡”牌荣获名优茶金奖。在2015年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上,公司出品的“茗古茶乡”牌乙未藏(箐梅山古树)、乙未藏(坝村古树)产品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被正式确定为推荐产品并颁发了推荐证书。

碧螺春种植和采摘过程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晶饮碧螺春应趁热连续细品。头一口如尝玄玉之膏,云华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汤味鲜雅。

王龙华:香港茶人


王龙华:香港茶人

文/楠叶

亦雅亦俗,在大雅中隐含普世之民俗,在俗事中又深蕴中国文化“以茶会友”之雅趣,以求雅俗共赏之境。亦商亦道,因做茶商终日与茶为伴而渐知茶味、晓茶性、悟茶道,悟道后又以诚实、勤劳、真诚为根本经营茶事。在经商中悟出大道,以儒家中庸之道广结茶缘,终于成为茶界商与道结合的典范。这就是香港茶商王龙华先生给人们的印象和人们对王龙华先生的评价。

王龙华先生出生于福建安溪,乃茶叶世家。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进士名叫王仕让,曾任地方官员,是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人士,此人才华极高,悟性极强,朝野皆知。一日与友在南轩游玩时,见山上岩石间有棵茶树格外灵气,与众不同,知道绝非凡品,便移至南轩茶圃精心培育并反复研究制作,所得茶叶在泡饮时香馥味淳、沁人心脾,于是在奉召赴京述职时将此茶馈赠给礼部侍郎方望溪,方望溪品饮此茶后见其香味异常,便上贡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饮后十分喜爱,立即召见王仕让,并大加赞赏,王仕让恳求乾隆皇帝为此茶赐名,乾隆应允,见其茶叶乌润结实似铁、叶形犹如观音,乃取名为“铁观音”。从此铁观音青史留名,流芳至今。而王仕让此人则是王龙华先生的族人,也可能是王龙华先生的祖上,按族谱记载王仕让乃王氏第三代,王龙华先生乃王氏第一十八代,其间历尽270年左右。所以王龙华先生是名符其实的传承有序、名门之后、继承祖业。

王龙华先生自小就沐浴在茶园的阳光中,生活在茶叶的世界里,茶园的泥土让他至今都带有一点“土气”,但茶叶的芬芳和厚重也蕴育了他的醇厚与真实,那曾经呼吸的清新空气和哺育他成长的纯净溪水使他至今都显得那么纯朴。可见茶人的造化自有其特殊的土壤和环境,通过茶蕴育的人是另一种境界——自然而又真实。

王龙华先生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因为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他没有受过好的教育,6岁左右就在茶园里采茶,10岁左右便踏上社会,与悲惨年代很多中国人的命运一样,王龙华先生也曾经下南洋创业,历尽了人生的艰辛。1973年他以安溪铁观音茶人的身份申请移居香港,1978年终获批准,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折。

王龙华先生的成就起始于1988年,得益于他对普洱茶这个品种所具有的市场潜力的判断和对投资普洱茶机会的把握。那个时期人们对普洱茶还没有现在的兴趣与热情,但王龙华先生却看到了普洱茶的前景和未来。王龙华先生是最早专门经营普洱茶的商人之一。开始时因为普洱茶市场很小,推广和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艰辛,但王龙华先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推广和宣传普洱茶的足迹,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广阔的市场网络体系,购买和储存了大量的普洱茶品种,为迎接普洱茶的繁荣与昌盛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客观地讲,王龙华先生是为普洱茶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茶终降大恩于斯人也!所以王龙华先生不仅享受了香港普洱茶市场的成长,也收获了台湾普洱茶市场的繁荣和大陆普洱茶市场的昌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王龙华先生所经营的普洱茶品种十分齐全,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号级茶、60年代以前的印级茶、70年代以后的七子饼茶、乔木类茶、特别是2000年以后生产的古树茶等等,王龙华先生几乎应有尽有。其创意并组合的“七子饼一条龙”极具收藏价值。“七子饼一条龙”不仅说明了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文化认识,也说明了王龙华先生普洱茶藏品的丰富。王龙华先生在香港、深圳等地都开设有茶庄,茶庄名称叫“怡馨龙”。人名、庄名都有一个“龙”字,真可谓双龙戏茶,终成茶叶一条龙。

王龙华先生是普洱茶世界里一位辛勤的探索者。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品饮心得,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普洱茶特别的认识、理解和甄别能力,为普洱茶爱好者总结和寻找出一款又一款的好茶。例如他在对20世纪90年代的各种普洱茶进行反复比较和对比的基础上,将1996年生产的外包装为紫色大益的普洱饼茶挖掘出来,并冠名为“紫大益”。此茶浑厚饱满、气足韵长、未来可期,是90年代茶中之翘楚,极为难得,现在已成为茶人们追捧的普洱名茶,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喜欢。这是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贡献。还有现在大受人们欢迎的“八八”青饼普洱茶的发现听说也有王龙华先生的功劳。“八八”二字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好寓意相吻合,人们在品茶时当然希望找到一种吉祥的感觉,于是很多茶人在收藏和品饮“八八”青饼时,除了享受这款茶的香、味、韵,还会产生很多遐想。希望人们在拥有和品饮“八八”青饼时也不要忘记了王龙华先生。

现在,王龙华先生的又一倡导可能会形成普洱茶消费与收藏的新方向。他与普洱茶大玩家何作如先生等人在分析、研究“号级”普洱老茶、印级普洱茶的原料特征、拼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家应该收藏古树茶的建议。这种思想深得普洱茶界的认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王龙华先生很淳朴、很厚道,在普洱茶利润丰厚,赝品充斥市场的今天,王龙华先生远离诱惑,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了品质、时间等内在价值与价格表现相符,其实事求是的态度、诚实的品德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凤凰卫视台、深圳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报道和采访,这是茶商、茶人难得的殊荣。当王龙华先生出现在荧屏上时,一身茶气,居然不见了那点“土气”,而表现出一种睿智、大方、沉稳和内敛的普洱茶专家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茶人的自信。另外,王龙华先生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现在已被世界普洱和文化的忠实参与者!

王龙华先生将继续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探索,寻找茶的真谛、商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他在普洱茶的世界里一定会找到人生的快乐和归属。

大隐隐于市。

本色茶人:王霞


2008年初春,记者分别走访了普洱市的几家茶企业及驻守在普洱市茶源广场内的茶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尽管普洱茶市依旧冷寂,但仍不乏那些敢于傲霜斗雪的厂商,为求生存和发展,他们正以自己的毅力、胆识和谋略,顽强地接受着市场的洗礼。

“我为普洱”品王霞

走进王霞茶庄,四个大字扑入眼帘:“我为普洱”。看着如此醒目的豪言壮语,我不禁暗自揣摩,通常,“为”作两层意解:为了、作为(是)。同往的朋友中有人感叹道:“好个王霞,如此自诩,也不怕扎人眼球。”直到后来我们才明白,其实不管是“为了普洱”还是“作为(是)普洱”,对于王霞来说都毫不为过。

出身于茶叶世家的王霞,注定了一生都将与普洱茶结缘。中学毕业,她原本是个能歌善舞的女孩,被西双版纳州歌舞团选中。一心想成为刀美兰似的金孔雀,杨丽坤似的阿诗玛的她,最终却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王霞的父亲是原国营的十多个春秋里,王霞与普洱茶朝夕相处,如影随形。她从醇厚的茶香中感受着光阴荏苒的韵味,从柔韧的叶芽间触摸着大地深处的脉动。年复一年,普洱茶用它无穷的魅力征服了王霞。为了普洱,她放弃了曾经美丽的梦想;为了普洱,她付出了脚踏实地的努力:从普工到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质检科长、生产技术部主任再到高级评茶师、质量总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她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是王霞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勐海茶厂改制,铁饭碗被打破,厂长辞职,王霞下海。

下海后的王霞与人合伙开了家普洱茶厂,三年后她便干了一件震惊茶界的奇事。2002年,“广州茶叶博览交易会暨第二届(秋季)优质茶评比大赛”在广东举行。那时仅被列为黑茶类的普洱茶在铁观音的地盘广州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对普洱茶一往情深的王霞以一款精心制作的宫廷普洱茶一举夺得“茶王”称号,100克的茶样竟以16.8万元的天价竞拍成功。消息传到云南,曾在思茅任过地委书记的张宝三先生赋诗感叹:

黄金昂贵不如茶,欲知奥秘问王霞。

二两卖得十六万,应是天下第一家。

2002年,普洱茶还尚未形成较大市场,王霞的普洱茶价竟然价比黄金,问及其间奥秘,王霞坦言道:“只想为普洱茶讨个说法!竞拍是在公平透明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大红袍、铁观音、普洱茶都被定为“茶王”,得王者便可进行拍卖,起拍价8.6万,最后我们的宫廷普洱到了16.8万,那是各参赛茶企的老总们你一万我一万作为本次大赛的代表作硬推上去的,绝没有‘托’,更不是‘炒’!”

在我们今天看来,16万的天价似乎有缺乏理性之嫌,但无可否认的是,那次大赛中的这一惊人之举倡导了第一次普洱茶热的到来。

如果说“为了普洱”,王霞以初生牛犊之势在普洱茶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那么两年之后,王霞又以自己过人的胆识对“我为普洱”作出了另一种诠释。

2004年的一天,王霞来到市工商局,面对工作人员,她从容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我要注册王霞茶业有限公司”。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工商局的干部询问道。

“我要用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产品担保!”王霞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于是,在云南普洱市,第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企业诞生了。一个将自己的名誉与自己的产品联系在一起的人,必将视品牌质量如同性命。“我是作质检的人,这一行是我的事业。”王霞,这位原勐海茶厂的质检总监从自己建厂开始,便将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品牌的灵魂,并让这一信念深嵌于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和每个员工的心间。经她打造的产品,质量稳定,深受市场的欢迎,在广州市场上“喝王霞,藏大益”一时蔚然成风。就在2007年中国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拍卖会上,王霞的紫娟茶砖,在普洱茶市低迷的大势下来了个逆水行舟,再夺“茶王”称号,并被一位法国茶友以26万的高价拍走。文/黄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王悦燕开创绿茶种植新天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