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茶名之美,美在她赋予了人们对茶的无限憧憬,体现了高层次的审美观。从时节、形态、色泽、香味、地域、品德等角度解析了茶名之美,与同仁共同探讨茶美学,弘扬茶文化。

古典美学大师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实者,名之本也。人们对事物的喜恶从一名可以得其概略。“志士渴不饮盗泉之水,热不息恶木之阴”,并非盗泉不清,恶木不阴,只因其名不良。所以,对世间万物的命名都有讲究。

茶的命名,在我们这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里,更具讲究之道。诸多精心命名而得的茶名,反映出命名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以及综合素质之高低。如:旗枪、凤眉、瑞草魁、洞庭春芽、山河摘翠……这些茶名凝结了命名者对茶的深情厚意,饱含了对茶的审美情趣,体现了高层次的审美观。

茶的品名众多,归类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类:有根据采摘时节命名的,如春茶、明(清明)前、骑火、明后、雨(谷雨)前、雨后、夏茶、六月白、秋香、白露茶、冬片等等;有以茶叶形态命名的,如枪旗、鹰嘴,横芽、雀舌、麦颗、片(鳞)甲、蝉翼,玉环、龙虾等等;有根据茶叶色泽来命名的,如绿雪、碧芽、竹叶青、白芽,紫笋、绿华紫英,黄汤、辉白等等;有以茶香茶味命名的,如兰花、肉桂、水仙、苦茶等;有根据产茶地命名的,如洞庭碧螺春,寿州黄芽,蒙顶石花,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化松针等等;有以茶的品德为名的,如瑞草、草中英、玉角、苍坚、冰肝、寒洁,灵芽等等;还有以民间传说命名的,如铁观音,大红袍,周打铁茶,昭君毛尖等等。此外,还有一些茶名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有些饱含人们的美好祝福,如千佛岩茶、普陀佛茶,福寿茶、五子登科茶等等。

于枪旗、鹰嘴、绿雪、兰花等茶名之中可以欣赏到茶的色、香、味、形之美,于君山银针、石门银峰、西湖龙井等茶名中可以体会到名山名泉的美,有的茶名甚至可以将我们带入奇妙的境界。品前听茶名,茶的形、色、香即油然而生;待茶冲泡后,芽叶舒展,幽香沁心,至茶入口,细细品之,享受由茶美的滋味而带来的愉悦,此时舌底回甘,心旷神怡;再析茶名,得到一种耳、目、鼻、舌、心意的全方位的美的体验,如此往回萦绕,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扩展阅读

武夷岩茶之五美


一、自然清静的环境美:

自古以来品茗讲究外在环境和内在精神和谐统一。自然清静的环境是品茶者修身养性,陶冶情趣的一种精神享受。徐渭在其《煎茶七略》中云:“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抱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二、清轻甘活的水质美:

烹茶择水,可谓中国人饮茶的传统。水之于茶,尤如阳光之于万物,玫瑰之于爱情。只有纯洁甘冽的水才能赋予茶以生命,让人们在品赏它的色、香、味、形的同时,对身体起到保健疏导作用。

三、巧夺天工器之美:

中国的品茶艺术,最注重韵味和情趣。所以品茗讲究好茶配珍贵茶具。壶添品饮情趣,茗增壶艺价值,恰如红花绿叶,相映生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是对品茗习俗的生动写照,可见茶具在品茗中的地位。

四、高雅温馨的气氛美:

品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所以不仅要求环境美,而且非常重视气氛美。要营造一个高雅温馨的气氛,使品茶者进入一个艺术的氛围和崇高的境界,从而最大程度地获得精神愉悦,体味高雅的品茗情趣。武夷山的茶艺馆中御茶园和茶观在这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

五、妙趣横生的茶艺美:

茶艺是以茶为载体,以茶馆或舞台为展示场所,并以古曲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向饮茶人和来宾演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其表现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有表演型、待客型、实用型,有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红茶茶艺、乌龙茶艺(也称功夫茶)、“禅茶”“三道茶”等等。还有地方特色的茶艺。

日本茶礼与人情之美


茶礼中透视出的是“敬”的人情之美。珠光茶“上粗相,下律仪”,茶具虽然不需精致,但礼仪须体现的是谦和之心。茶道“四规”之一“敬”指人需有敬人与事的心,切勿虚荣自大。举办茶会之前,在仪式上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主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种种行为都表示了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出了主人的真诚的待客之道主人之心。

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进入待合之处等待时,武士需解下佩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之后主人要让客人观赏茶器,品尝点心,吸饮抹茶,以真诚的心情来招待客人,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而作为茶人对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过于有着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围,因此供奉着佛画或山水花鸟画的床间里常常也供奉已经开悟的禅宗和尚的墨宝,来表达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包括对佛、客、我的真诚与崇敬。从茶礼中我们发现,“敬”的可贵之处在于主客之间均以“一期一会”的敬意来举行茶道仪式。以最真诚的礼节相待,体现了主客之间以茶相敬的纯粹情感,正如仪式本身一样安静却饱含敬意,承载的是朴素却满是人情的崇高情谊。

“茶道的本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意是学习佛祖之行,点茶供佛”,主人与客人之间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为静寂的茶室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一碗人情,呈现的是品茶人之间的温暖情意,主客于茶室中得以品天地人心。

庐山云雾茶乡之美


庐山之所以中外闻名,大致理由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云雾。庐山,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这里“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四季景色迷人,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近代以来,庐山又成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度假之地,山上现存有多座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这使得它更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山。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日本茶道之七美


日本茶道文化有着其独特的美学属性,共有七大美:缺陷、简素、枯槁、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追求精神上的“一心”,却倡导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日本茶道认为,缺陷的美,是一种奇数单一的美。就如中国书法中的行草,行云流水间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独自拥有一种看似不整齐规范的奇美。

简素之美

简洁朴素单纯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禅宗的“无”,所以,茶道的简素,就是“无”的表现之一。

枯槁之美

毫无感觉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见到挂轴中的书法或画,墨迹淡薄难辨,或者老旧斑剥的茶盒等,有种枯槁之状,令人感悟一种枯中沉淀的力量,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无心,无念,无意识。不论是茶师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视深礼一敬时,彼此流露出来的平常心态,为自然之美。古来日本茶道文化中,视人为做作的行为不美。所以,从茶见到茶人的行为,皆追求自然状态。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华丽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烧制的粗陶。

幽玄之美

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是一种无限深幽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在幽暗茶室中,简单的眼神和无言的会意,有种心领神会的幽深玄美。这种东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极致。留白处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觉自悟的韶美,是一种非日常耀眼明灿的幽深玄阔之美。

脱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过碎石板路,进入茶室入座,这一过程,是一种短暂地脱离红尘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尘念,远离喧闹,进入神清心宁的境地,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忘我脱俗之美。利休大师倡导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对脱俗最练达的诠释。不论是茶师还是茶客,茶前茶后的交流,大多是轻语温句的情趣之事。脱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时,求得此一刻的清净俗念之愿。

静寂之美

沉稳、安静、平和,内省内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结束,时常都是在一种无言的静寂中展落。从茶师到茶客到茶具到挂轴到插花,均以静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静中品味动美。

日本茶道,更注重场所、形式、流程等细节,更形成了众多的流派,这源于中国的才茶道文化,却更趋于自然。

禅悟茶思茶情 亦虚亦静之美


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日本“茶道四规”中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即佛门文化的性质。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便不会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

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对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静始于虚,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

历代茶人在咏茶的创作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围绕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由茶悟而升华,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

如何判断紫砂壶艺术品之美


紫砂壶是兼具使用价值的欣赏价值的的工艺品,而紫砂壶要成为艺术品则有更高的要求,要从功能之美、造型之美、材质之美、工艺之美、品味之美,这五方面去判断紫砂壶艺术品是否称得上美。

一、功能之美

其一、用紫砂茶具泡茶,可以尽得色、香、味之蕴,而无熟汤之气。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汤色清润,绵软揉滑。

其二、壶泡之茶,如隔数日,只要除去茶渣,注满开水,倒出后即反热壶浸没冷水之中,吐故纳新,元气即复。

其三、紫砂壶为砂质壶,泡茶后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摸时不感灸手。

其四、紫砂壶壁由于材质的原因,内含双重气孔结构,壶内易于留香。同时,壶有适应冷热急变之性能,寒天注入沸水,温水炖烧,烹蒸也无需担心开裂。

其五、由于壶壁有一定的气孔率,壶内易吸茶汁,内壁勿刷,用时清水冲净即可,空壶注入沸水亦有茶香。

其六、紫砂壶千姿百态,大致以高、矮之分,高壶宜泡红茶,高壶深闷使红茶越发浓香;矮(扁)壶宜泡绿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保持了绿茶澄碧鲜嫩的色香味。

其七、紫砂壶使用时间愈久,涤拭日加,自然发出黯然之光,入手可鉴。

二、造型之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宝库。从壶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的壶型;有取古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以及生活中的实用器具等成壶形;有运用点、线、面的几何型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扁方、六方、菱形等造型。还有抽象形壶型的木桩型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以灵动之感,或对称均衡的稳定感觉,或给人有动静相宜的感受,写实力求逼真,变化力求自然。均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有的壶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位叫奥兰田的日本人,他把自己珍藏的紫砂壶,以拟人亲昵地称呼到:“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注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土、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纳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土、脱尘如纳子”。所以判断紫砂壶是否美最直观的就是从造型上去看。

三、材质之美

紫砂矿,当地亦称“五色土”,是宜兴独有的一种陶土资源,产自鼎蜀镇的黄龙山等地。紫砂矿生存夹藏于日用陶土矿之中,矿源稀有。紫砂泥内含粘土、石英、云母、赤铁矿等比例均衡的矿物颗粒;经过加工(风化→粉碎→槌泥→陈腐→制坯→烧制等工序),制成壶胚,再经入窑高温烧制,就蜕变成一种褐色、紫色或凝结色的神奇紫砂壶;颜色还会随着原料的含铁量配比不同、烘烤火焰的温度不同、原料相互调配的内涵不同等情况下,呈现出深浅不同各种颜色,色彩斑斓,灿若锦绣。

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料也可按不同比重、颗粒粗细配比。在宜兴配泥是壶艺家的一项绝活,“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壶坯经烧成后,则显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的艺术效果。明代的吴梅鼎在《阳羡茗陶录》中赞美紫砂泥有经典的描述:“说到那紫砂泥色的变化,有的阴幽,有的亮丽,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样的黄郁——,仿佛是铁?仿佛是石?是玉吗?还是金?齐全的和谐归于一身,完整的美均匀着通体。”吴梅鼎把紫砂材质的质感、色调和紫砂壶造型的气度,描写得淋漓尽致,那珍宝气质恰似古玉生辉。

四、工艺之美

紫砂壶由壶身、嘴、把、盖等部分组成,紫砂壶既是一个严谨完美的整体,又有与壶身相辅相应构成的和谐完美整体的附件。

紫砂壶的壶盖分为:虚盖、平盖、线盖、牛鼻盖等形状;紫砂壶的嘴有:直嘴、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紫砂壶的嘴孔有:独孔、多孔、球孔。紫砂壶的把有:直握把、横握把、提梁把。紫砂壶的壶嘴、壶把在壶体中至关重要,行内有“壶把跟着壶型走,壶嘴要随壶把出”之说。

紫砂壶按壶型大致可分为,光货、花货、筋瓢货三类。光货要必须达到圆、稳、匀、整,圆器则珠圆玉润,方器则轮廓周正,一种大气之美,端庄之美。花货的工艺要做到写实手法逼真,写意表现出浓郁的艺术趣味,变化的自然之美。筋瓤货要求线条脉络清晰有致,线条和润贯气。

紫砂壶还有很多的艺术装饰技法,有篆刻、泥绘、堆塑、粉彩、绞泥、镶嵌等工艺,通过装饰使之更加完美。尤其是近几十年诞生的紫砂壶金银丝镶嵌技术,是一项新的工艺技术,非巧手精工不能完成,经过刻槽、镶嵌、磨错等加工工序,用金银丝线在紫砂壶上镶嵌成的各种花纹图案,俗中见雅,雍容富贵,使紫砂壶更加流光异彩。近年来我从道德经中获其灵感,探索研究壶嘴、壶把等镶接技术,使壶嘴和壶把充盈着生命的张力从壶身上破泥而出,浑然天成,双色泥效果会更佳,雅趣横生。从微观上演绎道生一、一生三,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法则,即道乃万物之本源,万物皆有道。

“打围身筒”和“镶接泥片”成型法,是紫砂壶最主要的成型工艺技术,可谓独门绝技,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承中受到特别保护。“打转身桶”就是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打成型。“镶接泥片”成型法(适用于方壶制品),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依样板裁切泥片,按壶型规格要求用脂泥粘接成型。最终达到轮廓线条分明,珠圆玉润、浑然一体。

五、品味之美

历代文人墨客,书画金石家参与紫砂壶的创作活动,是紫砂壶摆脱了工匠气,自然提高了艺术品位,配上壶名相得益彰。

品茶、赏壶、读壶铭,怎不感慨系之?荡气回肠呢?。壶依字贵,字随壶传,壶与壶铭固属两美相得益彰。从陈曼生开始,文化人和紫砂壶开始了真正的结合,使本来就喜欢以茶会友的文人雅士,把紫砂壶坯作为宣纸,题诗作画,撰写壶铭。紫砂壶的陶刻装饰艺术,集诗、书、画、印、文学艺术于一体,把紫砂艺术推向了更高的文化层次。历史上的文人董其昌、郑板桥、吴昌硕。近代的亚明、唐云、范增、韩美林(微博)、冯其庸等艺术大家都参与壶型的设计或篆刻壶铭,均乐此不疲。壶铭一般切茶、切壶、切水、切意,既升华了装饰层次,深蕴了文化内涵,又渗透于紫砂壶的本质之中。

紫砂壶除了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实则是一种怡情之美。在收藏把玩中陶冶情操,增添意趣,积累知识,丰富社会人生。壶可行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紫砂壶精、气、神、韵的抽象之美,才是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所稽也”,紫砂材质来源于大地深处的泥土,其造型追求和谐自然之美,外合人的肌肤,内合人的品行,倘若与紫砂壶日日相伴,品茶悟道,心灵便会得到如自然山水般的滋养,浮躁忙乱的心情便会随着紫砂壶的古雅内敛而沉静下来。当你用心再去品味紫砂的古拙、俊逸、灵巧、情趣、清雅之美,一种精神愉悦之美由此得以深深的感悟。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口,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诚如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所说“总之,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杨哲)

如何鉴定紫砂壶光货之美


紫砂壶

都说光货紫砂壶是目前的紫砂收藏市场上的主流,却不知道如何鉴别紫砂壶光货的美。其实,光货紫砂壶,美在恰到好处。

宜兴紫砂壶千娇百媚,形态各异,总体可以分为紫砂壶光货,紫砂壶花货和紫砂筋瓤货三种。目前,在紫砂收藏市场上,仍然还是以紫砂光壶为主体。但是,紫砂光壶究竟美在哪里,我们该如何鉴定紫砂壶光货的美呢?

首先,我们必须搞懂什么是紫砂壶光货。所谓光货,主要是艺人们根据点、线、面的三要素,设计制作成各式圆柱体、圆球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等多种几何立体造型,与仿生的紫砂壶花货相对应。

紫砂壶光货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以其朴素的自然形态、简洁明快的线条述说着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使之具有高雅脱俗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风格。它的美美在恰到好处,如程寿珍的掇球壶,后世多有仿作,甚至也想加以调整,但终究无果。其原因就是程氏“掇球壶”的曲线已达到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臻于完美的境地。

因此,鉴别紫砂壶光货的美关键是要看看紫砂壶本身的结构是否精简到了恰到好处的份上,倘若还有斟酌的余地,便不能称作紫砂壶精品壶。

邓时海:普洱茶所承载的文化之美


一直以来,享有中国“普洱茶第一人”、“普洱茶王”等美誉的邓时海教授,似一座高峰,给茶友和业内更多是神秘。百闻不如一见,近日,我们赶赴广东中山,看望前辈良师之余,也就当下普洱茶的热点及发展,口口相传地请邓时海教授释疑解惑。

为何独选“冷”凤庆

我们好奇,为何十年前,邓时海教授不选择其他热门茶山,而选择当时并不被重视的“凤庆”。

对此,邓教授告诉我们,翻开普洱茶历史,你会发现,早期它不叫普洱茶,叫云茶。汉朝已开始有,更多的是边销茶,其实边销茶都是低档次的普洱茶。饮用时多是加入多样其它配料,如:加酥油、糖、奶等。却不知还有一条销售运送精品普洱茶的“官马大道”,这些精品普洱一般供应宫廷以及官马大道上的富贵人家,如,红楼梦里“女儿茶”就是普洱茶。邓时海总结,最好的茶事,就是“卫生自然泡好茶”!

普洱,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邓时海说,普洱茶的“老”是深远艺术,茶艺使文化广大深远。“未被《茶经》收录,普洱茶学者耿耿于怀”,其实是“陆习之遗憾”。普洱型制代表了古之传统“龙团凤饼”,陆先生独漏了普洱。深与远是中华文化之最美,陆先生又漏了,普洱是文化深远的陈老艺术。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名之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