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喝茶是寻常百姓家很普通的一件事,普通的一件事却蕴涵着大道理,这个大道理的表征就在于茶艺,艺是“表”,是整个喝茶过程中的形式表现,在整个喝茶过程的形式表现中所看不见的内在部分,就是道。艺与道互为表里,是喝茶的大道理。

茶艺的形式表现称为行茶法,分为三个阶段,简称“三段”。一、准备阶段;二、操作阶段;三、完成阶段,这三段是行茶的程序。

准备阶段的工作,做得是否完善、周到,将影响到您在操作阶段所表现出的过程,是否顺畅优美,您的操作顺畅优美,就会得到观众的赞赏。因此,三段也犹如“三世因缘”,前世、今生、来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论是科学的。准备阶段是前世,操作阶段是今生,完成阶段是来世,有充分的准备,才会有优美的表现;有优美的表现,才会有完美动人的圆满结果。

先来谈谈准备阶段,也可说是茶艺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充分是整个茶艺表现圆满成功的基础。准备阶段在行茶的过程中,是属于过去式,就人生来说犹如前世,前世造的因,将是您现在的果报。

在正式操作表演之前,用心认真地做准备工作,在客人来临前的所有工作,因各种情况决定准备工作的多寡;但必须准备到能使操作工作顺利进行、完美为准。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道与茶艺的内涵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泡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通常称为“茶艺”;二是精神内涵、境界妙用,也就是品茗之中寓含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启迪智慧的妙用。广义的茶道,应该是包括茶艺在内的;狭义的茶道,与茶艺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内涵、境界妙用”的部分。

茶艺与茶道这两方面的内涵,在中国茶文化最重要典藉《茶经》中同时得到了体现。被后人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在《茶经》十章中,除了介绍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之外,还阐明了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并强调“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精行俭德”四字,便成了传统茶道的基本思想内涵。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释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到“茶道”一说,这里的“茶道”,寓含“饮茶之道茶艺)”与“饮茶修道(茶道)”的双重内涵,可以说就是茶艺与茶道的统一,也就是广义的“茶道”。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四个方面,明清时代的一系列茶文献诸如明代朱权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又使得茶道的理念更为丰富完备。

茶艺与茶道的结合


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着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茶道之源 九里沟


古时,济源雅称“玉川”。九里沟是唐代诗人、“茶仙”卢仝的故里。相传卢仝经常在九里沟烹茶赋诗,至今九里沟仍有玉川泉、花洞田、卢仝墓等遗迹。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演变成了茶道,久负盛名。现建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馆等。

九里沟瀑布众多,其中以九龙飞瀑和石槽瀑布最为壮观。丰雨期的九龙飞瀑,数股激流从断崖绝壁倾泻而下,雾气升腾,声震山谷。石槽瀑布的如流似瀑,清澈的溪水在数百米长的石谷中连跳七级,年深日久,将河床冲刷成S型。

峡谷尽头,群峰壁立,九里沟山中石龛气势恢宏,内建一座小巧玲珑的蟾堂古庙,的确是道教因山就势、天人合一、巧夺天工建筑的典范,相传为道教祖师刘海蟾修道之所。龛顶天泉,终年不绝,垂直飞泻,倾洒如注,据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金炉顶古迹繁多,有“北武当山”之称。其下的东王母洞,与天坛山王母洞遥相呼应,堪称石材建筑之精华,石墙、石瓦、石窗、石门,以石材小物简饰之功,达到化合自然之妙。

水洪池海拔1460米,形成了独特的山顶小气候,盛夏最高气温不超过28℃,晚上睡觉离不开被子,秋天没有蚊子,是理想的避暑胜地。水洪池至今保留着石板路面、石楼、石磨、石碾和别具一格的风俗民情,给人以“世外桃源”之感。到了冬天,这里雾凇玲珑剔透,又是一番迷人景象。

茶道茶艺准备阶段


茶艺的准备阶段,即准备工作,分两个部分:1、有形部分,格物致知。2、形部分,诚意正心。

一、有形部分的“格物致知”

物致知,“格物”就是把事物彻底分析,进入大自然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通于外物,体会不同生命背后相似的生命内在;“致知”就是把事物彻底了解,顺应大自然的循环,领悟到作息正常对身体的好处。“格物致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科学”,是着重于物质部分,是属于客观外在的经验学习,是知识、是外向性。所有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来落实,并且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态度来对待事事物物。

二、无形部分的“诚意正心”

诚意正心,“诚意”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没有半点虚伪不实;诚意之后,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清心正意,就是“正心”,达到正心之后,才是修养的基础。是着重于精神部分,是属于主观内省自觉去体证固有的道德,是修养、是内向性。诚意也就是念兹在兹,丝毫都不马虎,不敷衍了事或苟且塞责,不要有杂念、私欲,要控制和管理欲念,把心端正起来,方才可称为“诚意正心”。有诚意的态度才有方正的心。“诚意正心”就是专心一致,把所有心意放在一件事上,心无邪念妄想。

浅议茶俗、茶艺、茶道的界定


一、何为茶俗

茶俗,古已有之。它特指各个民族、各个地方不同的饮茶习俗。它重在适应不同群体和个人的饮茶习惯,同时讲求实用、方便,以及茶叶的药用、保健需求。茶俗是长期约定束成的结果,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如唐朝人樊绰在《蛮书》中提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就是当时的一种茶俗。时至今天,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各种饮茶习惯比比皆是、不尽相同。如:大理白族的“三道茶”,藏族的酥油茶,拉祜族的“糊米茶”等等,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饮茶习俗。瘦手臂的方法认为,凡是掺和着其它物质一起制作和品饮的都应归为茶俗。由于掺和了其它东西,茶叶的真味、真香、真色就无从辨别,很难界定茶叶经冲泡后的优劣。但茶俗也是一种大化、一种文明成果,也应保护与发展。

二、何为茶艺

水为茶之母,茶为水之元。茶遇名泉而绽放出它的瑰丽,水因有茶而分外妖烧。明清以后,饮茶讲究好茶、好水、好的器皿、好的冲泡师和冲泡技巧,注重把茶叶的内质和水的灵性充分发扬出来,同时反对掺与任何其他物质避免窜香夺味,以保证茶味纯正。这种将熟练的茶技赋予艺术和美学功能进行提升,使人在品饮中品鉴到茶的真香、真味、真电,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冲泡技艺。这样,同样的茶叶、同样的水,就可比较出冲泡过程的技术的高低,同时可评价比较出茶的优劣,水的好与差,便于制定规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到美学的范畴,即为茶艺。其最大的特征是物理变化导致感官享受,而无意识形态属性。

具体而言,茶艺可概括为“三句话六个要素十二个字”。即:识茶鉴水,选具侯汤,投茶量时。

识茶,就是要能认识好茶,区分各种茶类和茶叶内在品质的优劣。故明代张源在其《茶录》一卷中即有“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泡之得宜。”的记述。其目的在于确保茶的色泽、香气、味道得以充分发挥。

鉴水,亦即品水。要懂得什么是好水,并能区分泉水、江水、井水等,以及各自不同的水质。不同的茶用不一样的水,特殊的茶类宜选特定的好水。以致“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但大部分茶人通过实践后普遍认为:山泉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而普洱茶一般选用上好的山泉水冲泡,更能体现其香、甘、重、滑、色五大特征。

选具,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茶类选择不可的冲泡器具。明代黄龙德在其所著的《茶说》中言:“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用以金银,虽云美丽,然贪贱之士未必能具也。”事实上,金银器具未必就好。一般来说,乌龙茶侧重选择紫砂壶冲泡,常用还可“养壶”;普洱茶选择陶瓷或玻璃器具冲泡为宜,既可赏色,又可避免因茶质不同而窜香夺味。

候汤,就是观察开水的变化,把握恰当的时机投茶冲泡。宋代蔡襄在其《茶录》中有“候汤最难”之说。因为,“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侯汤最难”。如何候得一壶好汤?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言:“水一入缸,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之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投茶,即泡茶时的茶叶投放量要适中,既要根据茶具大小,也要结合品茶人数的多少,合理地确定茶叶量的多少。否则,“小则香气氰氢,大则易于散漫。”所以“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就是按照投茶量的多少,准确地把握和衡量出每泡茶乃至每次冲泡时间的长短,以及可冲泡饮用的时间和每次投茶可冲泡的泡数。

只有上述六个要素都同时具备了,茶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掌握了。同时,再以姻熟自然、大方得体的冲泡技巧贯穿始终,不断赋予美学功能,给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美的感官享受,茶艺就有了不俗的表现。

三、何为茶道

有人说,中国无茶道。而笔者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道教至今,道教已在华夏大地历经两干多年不衰,甚至影响海外,倍受推崇,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最有资格说“道”的非中国莫属。那么,中国是否有茶道呢,且看道教始祖老子对道的解释。老子说,何为道?道就是规律。万物皆有道,即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道法什么?道法自然。后世无数实践证明,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以及经济社会,都有各自的规律。而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利用和驾驭,就是通过观察、思考与探索实践,用“道”的说法就是靠“参”和“悟”,来实现的。而茶道,中国历代就有之。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形式变化而已。如元稹的茶诗云:茶,香叶,嫩叶慕诗客,爱僧家朱权在《茶谱》中说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茶之道早已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

因而,茶道,应为在清静和寂的环境中进行品鉴,在品饮茶的启迪下,通过参悟而上升到哲学、美学和人格、宗教的范畴,得到的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成果,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茶道。其最大特征是用人类唯一拥有而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大脑,以参悟为手段进行的。但结果往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甚至有僧俗之别。所以,“高僧品茶意不在茶,而在于参禅悟道。”说的就是一种茶道。普洱茶之茶道真讳,高三学习方法也不妨将其概括和理解为“参万物造化,悟百味人生。”真可谓“普洱乾坤”,任人参悟。

总之,茶俗、茶艺、茶道分属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茶俗,带有平民大众化色彩;茶道属于品饮茶的最高境界;茶艺介于茶俗、茶道二者之间。三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始终呈金字塔结构。同时,三者又相伴相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各自给人的感官享受和心智启迪的多少,以及品饮的层次、境界的高低各有不同罢了。

宋明时期的点茶道茶艺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十二世纪初,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缾、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赵佶是杰出的艺术家,书画、诗文皆佳,且精于茶道。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后期而成熟。

一、点茶道茶艺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

1、备器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2、选水

宋人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不上、江水中、井水下。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汗,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好,以山水、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3、取火

宋人取火基本同于唐人。

4、候汤

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日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茶老则以赵说为是。

5、习茶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熁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蔡襄、赵佶、朱权、钱椿年、顾元庆、屠隆、张谦德而外,丁谓、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林通、苏轼、黄诞坚、陆游等人对点茶艺都有所贡献。苏轼的《叶嘉传》,明写人,暗写茶,文中暗含点茶法。

二、茶礼

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点茶道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颇为严肃。

三、茶境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静、清静。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瓯林下记相逢”,陆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四、修道

《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薰陶德化。

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附图及赞语。以朝迕职官命名茶县,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涵,而赞语更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木侍制《砧椎》赞有“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金法槽(茶碾)赞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石转运(茶磨)赞有“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胡员外(茶瓢)赞有“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问,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罗枢密(罗合)赞有“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宗从事(茶帚)赞有“孔门子弟,当洒扫应付。”陶宝文(茶盏)赞有“虚已待物,不饰外貌。”汤提点(汤瓶)赞有“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竺副帅(茶筅)赞有“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多。”

朱权《茶谱》序曰:“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哉!”又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以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清心出尘,一瓯通仙。

赵佶、朱权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清、和、淡、洁、韵、静的品性。

综上所述,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朝前期,亡于明朝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中国的茶道饮茶礼仪 茶艺的基本礼仪有哪些


茶道是一种艺术性的仪式,非常讲究礼仪。通过表演者安详、从容、优雅的一举一动,中规中距的仪表姿态,茶遒的气质和精神就散发出来,而观看者也会因此被感染,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

容貌与姿态

茶艺之美主要是通过表演者仪表的美和内心的美来展示的。茶艺表演者们通过平常生活中的练习和修养,比如照着镜子改进自己的举止,揣摩自己的仪态,逐渐形成了高洁文雅的气质。

一个人的容貌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美丽的容貌主要是源自父母的遗传基因,但这并不是做到艺美的充分条件。俗话说得好: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虽然相貌美丽,但是动作的协调性和悟性却不高,而给观众造成紧张的感觉,因而茶艺的美表现不出来。而有的人虽然长相一般,可是却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娴雅的举止气质,凭着自己的勤奋,以及动人的神、情、技,表演茶艺时就非常自信,而灵气逼人。茶艺表演特别注重气质,因此表演者应当对仪表进行适当修饰。茶艺礼仪中的着装要求,如果具有天生秀丽的容貌,则表演时做到整洁大方就可以了。一般的女性表演者可以化些淡妆,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基调以恬静素雅为宜,浓妆艳抹则有失分寸,是万万不可取的。

茶艺之美的最好境界是来自内心世界的美

所谓姿态就是身体呈现的状态。按照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人们对姿态的美十分推崇,认为它高于容貌的美。汉代的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班固在《汉书·外戚列传》里这样形容一位绝代佳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个“顾”就是顾盼、转头看人美丽的姿态。古人也说某一女子有林下之风,用来形容她的迷人风姿,宛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因此,在茶艺表演中,表演者的姿态要比容貌更重要,需要对坐姿、跪姿、立姿、行姿等进行练习。

跪坐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日本茶文化有跪坐的习惯,似乎这个习惯就是日本人的专利。其实,中国在古代就有跪坐的习惯,并且日本人跪坐的习惯也是由中国传人的。跪坐是中国古代唯一正规的坐姿——跪下把臀部坐在脚跟上,有的时候为了表示说话的庄重,就长跪—一将臀部离开脚跟,也叫做跽,乐羊子的妻子劝丈夫拾金不昧的时候,采用的就是这个姿势说话。现在跪坐是一种对对方尊重的表示,也称为正坐。姿势标准是席地而坐,将臀部置于脚踝之上,上身保持挺直,双手规矩地放在膝盖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这个姿势不仅用于下级对上级,上级对下级也是如此。

德州茶艺师马丽:时尚美女与传统茶道碰出火花


现如今,品茶已再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很多年轻人也越来越重视养生和修身养性。他们放弃了甜腻的饮料和奶茶,而选择了茶叶这种高雅又质朴的饮品。1月15日,记者有幸在山东德州见到一名拥有8年茶艺经验的年轻美女茶艺师,与其品茶聊天。这名茶艺师名叫马丽,今年只有27岁,年龄不大却经验丰富。清雅的茶叶经茶艺师用心泡制,成了她日常一种健康又时尚的养生佳品。

因爱喝茶而爱上茶艺

马丽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是天福茗茶的一名茶艺师,很多人工作就单纯地为了养家糊口,而自己真的是因为喜欢才从事了这一行业。“别看我年龄不大,接触茶的时间却不短了,从小就喜欢喝茶,和其他年轻女孩子不太一样。”马丽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就经常去叶回家喝,因为喜爱,才能够结缘。

27岁的马丽参加工作已经8年,因为热爱茶艺师这一行业,一毕业,马丽就选择了这个职业。

2006年,马丽正式接受茶艺师的培训,因为工作缘故能够接触到专业地培训,也让这个年轻的姑娘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因为喜欢喝茶,而爱上茶道,又选择了这一职业,马丽心里很是高兴。她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一直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每天上班都保持极大的热情,与茶道打交道,整个人都变得沉稳安静。

做茶艺师的这8年,马丽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只是简单地泡茶、喝茶,更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通过聊天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马丽说,从事这一行业,最多的就是与顾客交流,通过接触和交谈,也让自己增加了不少的人生阅历。

茶艺文化博大精深,马丽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学习,丰富自己的生活。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马丽却是爱一行干一行,希望这个年轻的姑娘可以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走下去。

学习茶艺练就好性格

“我之前的性格腼腆,现在已完全看不出来了。”马丽幽默地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农村姑娘,通过上学来到了这里。以前,自己的性格十分内向,不但不爱与人交流,就算家里来了亲戚朋友,都会不自觉地脸红。但是,自从接触了茶艺,从事了茶艺师这一行业,自己变得温婉大方,不但可以从容自如地与人交流,还不忘继续学习深造,是茶艺给了她不一样的人生。

做一名茶艺师,性子绝对不可以急躁,很多脾气不好的姑娘都因学习茶艺而变得性格温婉。马丽也不例外,性格中存在的弱点也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工作慢慢改变。涓涓细流通过纤纤玉手从壶中倒入杯里,淡绿的茶汤看着就让人觉得清新无比。

马丽说,冬季适合饮红茶,可以排毒驱寒,是不错的养生选择。马丽语调轻柔,每句话每个动作都体现出了一名专业茶艺师应有的素养。与之交流,在座的人也变得安静平和,茶艺是果真可以磨练性情的。“做茶艺师,一定要柔要慢,耐不住性子是不行的。”马丽一边为大家泡茶一边笑着说,好性格在于磨练,自己之前害羞腼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一定会少了很多机会,是茶艺让自己重拾信心,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

采访结束,马丽再次欢迎大家前来品茶,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享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一份宁静与优雅。

女人与茶道——女人的茶道礼仪


女人与茶道文化,女人的茶礼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令年轻人对喝茶失去了兴趣。“我没时间,也完全不懂茶文化,”大家通常对煮咖啡更感兴趣。而在袅袅的茶香中我们能够发现崭新的生活方式,茶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下面为大家介绍女人学习茶道礼仪的好处。

女人·静心神

泡茶、喝茶讲究安静的环境,常处于这种环境中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有助于使人静心神、修身性,感觉自身沉浸在文化当中,浮躁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安静。

女人·重细节

冲泡茶的过程是极为讲究的,而且非常注重当中的细节。在选择茶具、环境的格调、茶叶的多少、水温的高低、时间的把控等等这些环节上都需要小心操作、精心调理。在学习茶艺过程,可以慢慢培养一个人的细心、耐性。

女人·懂礼节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要做到相互尊重,做好相互之间的礼节。泡茶也不例外,相互之间的礼节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茶艺,经常泡茶容易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待人处事更懂礼仪。

女人·共和谐

学茶艺、懂茶品的人,通常都不会直接评价一款茶的好坏,而是从客观上讲述茶叶的特点。如待人处事一般,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接触茶艺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言语谨慎的习惯,做事学会多分析、少评论,懂得更好地与人和谐相处。

女人·宜取舍

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学茶艺要懂得尊重其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冲泡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长期泡茶,就会懂得,需要综合自身的素养、能力,来做相对对自己合适的事。

成岩:千里求学与茶结缘 借钱开店表演茶艺招揽顾客


创业,一定要选择自己熟悉的行业或者擅长的专业,一旦定下目标就不要放弃,坚持做到底。创业路上必定会很艰辛,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做生意成功的方法或许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真诚,推销给客户的产品一定是自己非常了解并喜欢的,才能打动客户并让他成为永远的朋友。

她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高中毕业后来到宜昌求学,因学业关系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便在宜昌扎根创业。创业14年,她靠脚踏实地和勤奋刻苦,在宜昌站稳了脚跟,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老板,并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她就是宜昌草木人茶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成岩,在经历创业的酸甜苦辣后,成岩说,人生就如一杯茶,从苦到甘,再到醇,每一口都能品出人生真味。

千里求学与茶结缘

2000年,内蒙古姑娘成岩千里迢迢来到宜昌求学,主修园艺专业。大学时,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茶艺表演。毕业后,成岩进入一家茶叶公司实习,每月1000元左右薪水。半年后,她发现仅凭薪水完全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个时候夷陵茶城有个门面招租,我干脆辞掉工作,盘下门面开始创业。”成岩说。

2004年7月17日,“草木人茶叶”开业了,创业资金是成岩东拼西凑来的。“父母支援了一部分,哥哥姐姐帮助了一点,加上自己打工存的钱,一共12500元。”成岩说,作为一个外地人,她在宜昌没有任何人脉资源,怎样经营成为最大的难题。

为打开困局,成岩仔细调查和分析宜昌茶叶市场,决定与其他茶楼差异化竞争,从自己擅长的茶艺培训和表演入手,通过专业表演吸引顾客,并在城区各大茶楼进行茶艺培训,同时顺带做起推销茶具的生意。经过半年的努力,已经初步积累了人脉,更可喜的是,宜昌许多茶楼都纷纷推出了茶艺表演项目,她顺带售出大量的茶具,给自己又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扩张失利从头再来

两三年时间,成岩创业小有收获,揣着这几年的一点收入,她决定扩大生意。2007年初,她在城区某小区旁又盘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新店面。然而,盲目的扩张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谈及第二个新门面时,成岩坦言这是“十分失败的投资”。“那一年的时间,新店面几乎一直在亏本经营。”成岩说。

“我对自己这次失败的投资进行了总结,主要原因有三个: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没有真正成熟的员工帮忙打理新门店、自己经验不足。当时资金积累不够,在新店面的地段与大小方面都没有选择好。”成岩说。新门店虽然失败了,但让成岩迅速成长,也让她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规划。“不能再扩大门面了,但始终经营这样一个小店虽然能养活自己,员工跟着我却没有出路。”成岩说。

2008年1月,成岩毅然下定决心——外出考察,她跑遍广州、上海等地的茶楼,学习经营经验,而且自己不在宜昌的这段时间还可以让员工独立锻炼,员工也都迅速走向了成熟。

执着创业茶香四溢

2008年5月,成岩考察结束回到宜昌,她卖掉了新开的门店,把全部精力和新学习的经验放在了原有门店上。2009年5月,成岩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选择——在夷陵茶城重新盘下一个总面积达200余平方米的大门店,并将茶艺培训业务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新门店地理位置优越,布局合理,还有专门的教室用作茶艺培训,半年时间就走上了正轨,所有老顾客都接纳了这个新茶店。”成岩说。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敏锐的成岩意识到电商对传统茶商的冲击,“草木人在逐渐转型,现在我代理了一些高端茶叶和茶具品牌,这些产品,顾客只有体验了才会购买,走品牌之路,让顾客有体验式消费,这是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成岩说。

唐诗里的茶文化


说起茶诗妙品,首推唐诗。诗人们咏茶叶、品茶香,赞茗之高洁、记茶会之盛况,也歌唱“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李白有《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润肌骨。”此诗浪漫飘逸,读来若闻氤氲仙气,别有一番神韵在。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中第三首描写品茗题诗之乐,也出手不凡:“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词。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此诗写于汴梁(开封)禹王台,诗人于鸟语花香的春日夕阳之下,边啜茗品香,边凭栏写诗,茶助灵感,诗兴与茶趣融为一体,高雅之至!

白居易咏茶诗数量最多,流传至今尚有70余首,最受推崇的是《茶山境会亭欢宴》一诗,写绝了风云际会品茶斗胜的景象:“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在白氏咏茶诗中,茶与酒常常出现在同一篇中,如“看风小溘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自题新昌居止》);“举头中酒后,引手索茶时”(《和杨同州寒食坑会》)等。说起白氏的好茶,据说与当时朝廷曾下禁酒令、一时长安酒贵有关。其实诗人的爱茶另有一种高远的精神寄托,其茶诗或与闲适相伴、或与伤感为伍,常以茶宣泄沉郁,茶水浇开其胸中的块垒。但白氏毕竟是位胸怀天下的人民诗人,在困境中不失中国文人能屈能伸的清醒,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欲从忧愤中寻出一条新路来。

茶艺表演的礼法 茶艺表演的姿态仪表[全]


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备故礼仪在,饮茶有礼仪法度,因而成道。茶道礼法,主要从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细节上体现出来。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讲讲茶艺表演礼仪,一起来学习吧!

茶艺表演礼仪容貌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天生丽质是靠父母的遗传之福,但并不一定能做到艺美。正如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是紧张,并不觉得美。而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靠自己的勤奋,以神、情、技动人,显得非常自信,灵气逼人。

茶艺更看重的是气质,所以表演者应适当修饰仪表。如果真正的天生丽质,则整洁大方即可。一般的女性可以淡妆,表示对客人的尊重,以恬静素雅为基调,切忌浓妆艳抹,有失分寸。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

站姿

在单人负责一种花色品种冲泡时,因要多次离席,让客人观看茶样、奉茶、奉点等,忽坐忽站不甚方便,或者桌子较高,下坐操作不便,均可采用站式表演。另外,无论用哪种姿态,出场后,都得先站立后再过渡到坐或跪等姿态,因此,站姿好比是舞台上的亮相,十分重要。站姿应该双脚并拢,身体挺直,头上顶下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女性双手虎口交叉(右手在左手上),置于胸前。男性双脚呈外八字微分开,身体挺直,头上顶上颌微收,眼平视,双肩放松,双手交叉(左手在右手上),置于小腹部。

坐姿

坐在椅子或凳子上,必须端坐中央,使身体重心居中,否则会因坐在边沿使椅(凳)子翻倒而失态;双腿膝盖至脚踝并拢,上身挺直,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敛,舌抵下颚,鼻尖对肚脐;女性双手搭放在双腿中间,左手放在右手上,男性双手可分搭于左右两腿侧上方。全身放松,思想安定、集中,姿态自然、美观,切忌两腿分开或翘二郎腿还不停抖动、双手搓动或交叉放于胸前、弯腰弓背、低头等。如果是作为客人,也应采取上述坐姿。若被让坐在沙发上,由于沙发离地较低,端坐使人不适,则女性可正坐,两腿并拢偏向一侧斜伸(坐一段时间累了可换另一侧),双手仍搭在两退中间;男性可将双手搭在扶手上,两腿可架成二郎腿但不能抖动,且双脚下垂,不能将一腿横搁在另一腿上。

跪姿

在进行茶道表演的国际交流时,日本和韩国习惯采取席地而坐的方式,另外如举行无我茶会时也用此种座席。对于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南方人极不习惯,因此特别要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免动作失误,有伤大雅。

1、跪坐:日本人称之为“正坐”。即双膝跪于座垫上,双脚背相搭着地,臀部坐在双脚上,腰挺直,双肩放松,向下微收,舌抵上颚,双手搭放于前,女性左手在下,男性反之。2、盘腿坐:男性除正坐外,可以盘腿坐,将双腿向内屈伸相盘,双手分搭于两膝,其他姿势同跪坐。3、单腿跪蹲:右膝与着地的脚呈直角相屈,右膝盖着地,脚尖点地,其余姿势同跪坐。客人坐的桌椅较矮或跪坐、盘腿坐时,主人奉茶则用此姿势。也可视桌椅的高度,采用单腿半蹲式,即左脚向前跨一步,膝微屈,右膝屈于左脚小腿肚上。行姿

女性为显得温文尔雅,可以将双手虎口相交叉,右手搭在左手上,提放于胸前,以站姿作为准备。行走时移动双腿,跨步脚印为一直线,上身不可扭动摇摆,保持平稳,双肩放松,头上顶下颌微收,两眼平视。男性以站姿为准备,行走时双臂随腿的移动可以身体两侧自由摆动,余同女性姿势。转弯时,向右转则右脚先行,反之亦然。出脚不对时可原地多走一步,待调整好后再直角转弯。如果到达客人面前为侧身状态,需转身,正面与客人相对,跨前两步进行各种茶道动作,当要回身走时,应面对客人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以示对客人尊敬。

风度

泛指美好的举止姿态。在茶道活动中,各种动作均要求有美好的举止,评判一位茶道表演者的风度良莠,主要看其动作的协调性。在“姿态”一节中所述的各种姿态,实际都是采用静气功和太级拳的准备姿势,目的是为人体吐纳自如,真气运行,经络贯通,气血内调,势动于外,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茶道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使观者深深体会其中的韵味。养成自己美好的举止姿态,可参加各种形体训练、打太极拳、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练静气功等等。

寓意礼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另外,有时请客人选点茶,有“主随客愿”之敬意;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面,所敬茶点要考虑取食方便。总之,应处处从方便别人考虑,这一方面的礼仪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和提高。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艺里的茶道》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