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此茶席设计理念,不仅是体现普洱茶的霸气和厚重,还捕捉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沉淀感。在茶具的选择上使用了紫砂壶,既可让普洱茶透气,又能从紫砂的粗粝中感知老茶的厚重。

茶席的一侧是白色釉的插花器,一枝绿叶灵动之气扑面而来。在寻味历史的幽渺中,且品一碗茶香,与心灵默默对语以茶为灵魂,以茶器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这就是茶席。茶具摆放、茶桌选择、茶具艺术、环境幽雅等,又构成了茶席设计的独有韵味……

茶席因茶而起。茶席设计,则更多的是信手拈来,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情与随顺自然。不管是什么流派、什么朝代、什么装饰、什么茶境……都可从有法茶席到无法茶席的提升,形成只不过是一时间的,思想却可以是永恒的。茶和六艺,源于生活,往往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设计自己的心境茶席,守着这一方茶席,有茶的时光总是美好的。wWw.cY260.cOm

CY260.com编辑推荐

王迎新:感受茶席之韵寻找人文情怀


王迎新是中国茶界公认的知名茶席设计师,是一位怀有古典情怀、人文气质的现代茶人,人文茶席与茶空间美学学者。

说起王迎新的名字,在中国茶界可谓大名鼎鼎。她出生于、各种自媒体上看到的茶席形态做不自觉的模仿,这并非坏事。人类学习一样事物多半是从模仿开始,范本的存在也才有了意义。但是,作为带有艺术创作成分和个性特征的茶席作品,在创作时不仅在器物、茶品的选择上有其特定的意义,更在对节令、环境、宾主喜好、甚至光线运用都有综合性的考虑。单一的模仿显然不是上策。所以,我们提倡茶席设计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设计思路。茶席设计者在这里或者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茶人,他是一位茶汤艺术家、也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同时还是通古晓今的文人,当然还是一位低调的插花高手。”

当我们欣赏王迎新设计的茶席时,在每个细节上都能感受到她的思想与创意,感受到那种氤氲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我们可以减去精巧的茶匙,用一枝细竹或一支梅枝代替;可以用淡黄的手工棉纸包起茶品,减去描金的茶罐;减去繁花遍布的棉布,等待太阳在下午四点把树枝投影在素净的席面,在转瞬即逝的光阴图画里,体会一期一会心境。更接近茶心、更细嗅内心之茶味。让身体在‘度’之内理性谨慎,让心在‘度’之外御风而行。‘本来无一物,何故扫尘埃。’茶如是,席如是。”王迎新如是说。

茶器与茶席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泡茶喝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同样不可或缺的还要有合适的器具。好茶加好茶器,会让人赏心悦目,因此茶器的选择尤为重要。结合了茶器的茶席,也是品茶环节的重要角色,可以说只要有事茶活动,就必然有形式各异、品质不一的茶席。

本期“老山茶说”,公泰名茶掌门人孙康荣(老山)就将为我们讲一讲茶器与茶席。

好茶也要配对器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茶之具”与“茶之器”二篇,前者为制茶的器具,后者才是用于烹煮品饮的“茶器”。

入宋以后,“斗茶”风气渐盛,催生出许多茶器,比如“建盏”。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凤饼,改制“散形茶”,茶器也随之简化。泡饮茶的壶碗更加精美、别致,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明清以后,茶具不仅更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由于每款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风味,泡不同款的茶需要正确选用相应的合适茶具,才更能泡出茶本身所隐含的纯正味道。以武夷岩茶为例,以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冲泡均可。但若是品尝一泡焙火足的陈年老茶,紫砂壶尤佳,因老茶芳香物质比较收敛,内在转变形成的物质,需要用热度高保温好而且本身就具备转换茶汤功能的紫砂壶逼出来,这样茶汤的润滑度更好,内容物的呈现会更加丰富而细腻。

茶席要符合泡茶逻辑

何为茶席?简单地说,茶席就是广义上的茶器,是事茶时“此处、此物、此景”的合理组合。

因此,茶席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还有对空间深度的把握,能够以“席”与“茶”和“人”之间进行默契的交流,从而进入对茶更全面的感受。

显而易见的是,茶席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却又要富有艺术形态,由茶品、茶具组合、铺垫、插花、焚香、挂画、相关工艺品、茶点茶果、背景等物态形式构成其基本的要素,极大地为茶席的内容表达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余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点缀和加强的作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全部或部分辅助元素与茶具组合配伍。此外,进一步还可以添加音乐、表演者服饰设计、表演流程设计等活动因素,使静止的茶席动起来。

人生茶意 别有滋味


人生茶意别有滋味

唐代僧人皎然的《饮茶歌》云:“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品茶悟禅是件快慰的事,人们从饮茶当中还会发现很多人生哲理。

广州市有一座著名的“陶陶居茶楼”,三楼至今仍挂着一副著名的嵌名茶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分,夏禹异寸,分寸无遗。”联中巧妙地用了四个典故,含蓄地劝谕世人要饮食有度,珍惜光阴。与其说这是一副精巧别致的茶联,不如说这是一副深奥幽隐的劝世联,因为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饮茶本身。

贵阳城郊图云关岔道口有一茶亭,亭上有茶联云:“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路;一亭俯瞰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这副茶联,虽然无一“茶”字,看似与茶无关,但它悬在茶楼,却又别有深意。也许光顾埋头赶路,不认清方向,反而达不到目的,只有坐下来品一杯茶,静一下心,在这短暂的小憩当中思考一下要走的路,反而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快步“赶上前人”。

福建泉州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云:“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人生的舞台很大也很小,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是不是都学会了在适当的地方“让别人一席”?如果大家都不相让,也许就连喝茶的场子与心情都没了,更遑论在人世上闯荡下去了!茶联,反映的就是喝茶人的人生趣味,以及对生活深入的思考。

为什么要茶席设计?


喝茶就喝茶,哪来那麼多规矩,还要什麼「茶席设计」?近年来,高级茶艺师培训的课程中,茶席设计已列為重要的新课题,是茶艺师应具备的技能,也成為热门的学科。為什麼要有茶席设计呢?

举办茶会,参加茶会是一个茶人应有的素养,為了提昇生活品质,学习茶艺是很重要的功课,茶艺是生活美学中操作性较强,较具艺术表现空间的一门学问。举办“以茶会友”并能呈现茶艺形式的聚会是学习茶艺的具体实践,也是茶艺的体现,这种聚会即称之為“茶会”。

一个完整的茶会必须要有掛画、插花、焚香、点茶四艺共同出现,才是茶艺形式表现的体统,没有体统的茶会不成样子。四艺的彼此呼应、相互配合,以烘托茶会的主题,使茶艺的形式表现更為完美,茶会更為成功。具体的说,茶会需要进行设计,这项设计,包括茶筵、茶席及品茶环境的艺术设计。茶筵是指茶桌的全部;茶席是指围绕茶桌席位的全部;品茶环境,是指环绕著茶会周围,对茶筵席会產生影响的情况和条件,包含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设计茶会,包含室内装饰设计与室外景观设计,总的来说,就是“品茗环境设计”。在中华茶艺三段十八步演绎中,品茶环境设计是準备阶段的工作。

一个成功的茶会必要有一个完善的茶席设计,茶席设计是依据茶会的需要而產生,往往代表这次茶会的意义和风格;因此,茶席是茶会的重心所在,是茶会的精神标帜,茶席设计的主题就是这次茶会的意义。茶席设计是以茶器為主体,在一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共同组成一个茶艺环境整体。设计茶席必竟是為进行茶艺操作、品饮茗茶而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实用性,茶席虽然是一种物质形态;但,也是一种装置艺术,為艺术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掌握茶席设计的基本结构、方法和艺术表现技巧,对於运用这一形式来表现充实多彩的茶艺内容,有著极大的创造意义和作用。

当茶席独立展示时,茶席即作為审美的客体;当茶席被作為手段进行茶艺演绎,共同完成茶的内涵表达时,又成為审美的部分客体,茶席与茶艺演绎常常互為审美的主客体存在;静态的茶席通过动态的茶艺演绎,动静相融地使茶在泡饮过程中,更加完美地呈现出茶的艺术特质、茶艺的魅力和精神。

当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应该从对茶文化资料的詮释、茶叶知识的汇编中走出来,转向对茶文化实践的茶艺上,茶艺是茶文化实践的主体,茶会又是茶艺最具体的呈现。目前,茶会风行,茶席设计是茶文化的新兴学科,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茶席设计的研究与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茶席设计符合茶艺教学的需要。

茶艺已经形成一门学科,在讲授茶艺学有关品茗环境佈置、茶艺体统等课程时,都是以茶席设计為主要重点,茶席设计具体而微,符合茶艺教学的需要,在茶艺学学科建设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二、茶席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属於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环。

茶席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实践内容较多方面且丰富的课程。环境设计已形成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两个专业,在继承强调宽基础厚积累的环境艺术设计基础上,强化专业方向的深入研究,為建立室内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茶席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三、茶席设计為庶民带来成就感。

具有艺术涵养的人,都為社会所尊敬,艺术是精緻的「雅文化」,学习艺术是一种专业,非一般庶民所能。部分喜爱艺术而没有能力或机会学习者,待有条件的时候,往往以学习传统茶艺、花道、香道、园林等作為第二兴趣,茶席设计是很能表现成就感的设计艺术,也是很能得到庶民愉悦的一种“亚艺术”。满足於庶民的艺术成就感。

四、茶席设计是茶室建筑造址的参考元素。

茶室建筑造址,一方面要求契合地理、地形的天然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举办茶会、设置茶席的人文要求。不论选在市中心还是郊外风景名胜区,建筑形式要轻灵、通透,与环境取得积极的和谐;建筑造型要求以坡屋面為主,色彩淡雅、明亮、整洁、清静、优雅等基本条件,水电供应方便,能使茶席设计表现清贵而非富贵為原则。

茶意春秋品悟人生


一片茶叶历经苦难,在水的呼唤中走向涅槃,在人们端起茶杯享用它因煎熬而发出的清香时,得以生命的终极圆满……。我此生别无他求,只希望能像一片茶叶一样,在苦难中走完人生之后能给世间留下一抹淡淡的清香。

——自题

我喜欢喝茶,特别是在周末的阳光午后,沐浴后沏上一杯茶,静静的去品,或随手拿一本书,边看边喝,或约三五好友边喝茶边聊天……但始终体悟不出茶中之禅意,只是迷恋那茶与水交融时的一抹清香,然而能喝出那一抹清香的味道此生足矣。

我是一个不讲究的人,或者说是一个随意的人,喝茶并不去茶馆郑重其事地去品,因为我总觉得如果专门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乐趣则大打折扣。就如同平时喜欢写点文章,然而如果规定了时间,为了发表的目标而写,写出来的文章则带有浓厚的匠气,既不能给读者带来思想,更不能给读者带来美感。灵感来时可能一气呵成,若无灵感则再怎么绞尽脑汁也是写不出的。

喝茶的器皿也不讲究,没有刻意去喜欢某一种器皿。例如用紫砂壶喝茶时,紫砂壶透气的性能能够使得茶叶的味道有活力,但是看不到茶叶在沸水中翻腾、舒展的情形。用玻璃杯喝茶,虽然能看到茶叶与水交融时的情形但是味道也就稍逊一筹了。是啊,世间无完美嘛,呵呵。思绪穿越,让我回想起了六年前去游西湖时曾看到西湖边上的少女头上戴着蓝底白花的头巾,在满是茶树的西湖边采茶,那一段风景真是极富美感,也有“超然物外意在其中”的意境。

茶的真味是什么?我觉得是沉淀。一片茶叶本是树叶,而与人结缘则彰显其价值。然而味道是短暂的,茶过三巡味道也就像白开水了。但是就是那么一会儿的茶香,则需要这片树叶在茶树上受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历经雪雨风霜,再经过采茶少女的采摘和筛选才能装到茶桶里与喝茶的人结缘,完成它生命价值的最后体现,走向生命的终极圆满。是啊,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正是:

茶在沸水的煎熬中得以舒展,

人在苦难的历练中得以永恒。

人生不过如此,不管你有没有豪车洋房、显赫地位以及别人赞赏的名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知足。《道德经》上说:“知足者富。”如果最基本的生活有了保证,是否还需要蝇营狗苟?如果你过度关注别人的评价,那你会活的很累,因为你的担心比真实情况更糟。你不开心是因为你有所求,或者要求过高。倘若能用平常心生活,哪儿会来那么多的麻烦呢?济公和尚曾说:“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我想在后面再加一句组成对联:“一切到头毕竟空,急什么?”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人要有追求,这没有错,重要的是追求什么?是名利吗?不是。是财富吗?不是……因为这些都不是自己的。那么什么才是自己的?功德!净土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为什么有的人去了,而有的人去不了呢?因为业力的牵引和对世间的执着,或者说是对自身的执着。俗世中的人们总是为了显赫的名声,为了财富利益,为了高人一等的地位,有的勾心斗角、有的拉拢关系、有的编排他人的坏话、还有甚者用一些更加恶毒的手段,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执着,换句好懂的话就是自私、就是占有欲太强、就是好胜心太强、就是贪慕虚荣。可能许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些,但这是事实。正是这些让我们活得很累。

难道就不能活的轻松一些吗?答案是能。只要你愿意就能活的轻松。把该放下的放下吧,不然又能怎么样呢?这个世间是无常的,执着什么呀?没什么可值得执着的,难道不是吗?

春分茶韵


茶以春为贵,春分前后,天气温和,惠风和畅,雨量充沛,叶芽不仅鲜嫩肥硕,色泽翠绿,而且营养特别丰富,是一年中最佳者。

春分茶其形极为优美。陆羽《茶经》中说,茶芽,紫色的要比绿色的好,形状如笋的要比如牙的好,叶子蜷缩的要比舒展的好。而春分时的茶都是抽心茶,大多为一芽,少部分为一芽一叶,轻薄瘦小,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

春分茶之香更是上乘。清人称颂“茶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股太和之气弥留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沏一杯春分茶,沸水冲下,茶芽上下翻动,继而舒肢展腰,根根向阳,玉杯飘烟。喝一口,香甘鲜醇,温润如玉,真有“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之感。

春分时节,绿草酥软,山花烂漫,群莺乱飞,走进郁郁葱葱的茶园,茶树绿得笼上了一层烟雾,茶树老枝不断叉生分枝,枝头上已生出了齐刷刷、毛茸茸的新芽,像孩子调皮的眼睛。一阵轻风拂过,便能嗅到茶叶青涩的芬芳。

采茶讲究技艺,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记得前几天去谷城五山,欣赏采茶姑娘采春茶,只见她们双手不闲,在茶树上如彩蝶穿花上下翻飞,一枚枚嫩嫩的茶芽,精灵般地落入腰后的竹篮。我也尝试着采茶,采茶女告诉我,采摘时不能用指甲掐,这样会影响茶叶的外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茶叶梗,轻轻一旋一提就可以了。采茶看似简单,其中学问还真不少。

春分茶被誉为“茶中美人”,一杯在手,便可尽揽春色。茶叶形美、色嫩、味香,犹如佳人,温婉清爽,风韵清朗,让人回味无穷。许多文人雅士对其有精奥的比喻。苏轼有诗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林语堂有“三泡”之说;英国诗人华尔勒说茶“软滑,醒脑,开心,像女人的柔舌在走动着的饮料”……

三毛说“人生如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香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春分时节,邀二三知己,安稳地坐在春光里,沏上一壶春分茶,轻轻抿一口,静心品味,那一缕清香,便在唇齿间辗转,鲜爽甘甜,令人气爽神怡。许多人生难解的结,也便在这宁静之中,悄悄地解开。所有的烦躁与浮嚣都化作淡淡烟云,从心底悄然逝去。

说茶道韵


《说文解字》:“韵,和也。从音,员(匀)声”;《玉篇》:“声音和曰韵”。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韵之简写,调匀之韵。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

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了“神韵”、“气韵”、风韵、家韵、韵宇,等等。除韵宇指人的器量胸怀,家韵指一户人家的处世作风外,都指在人体状貌基础上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美的感官反应。

茶之韵,味也。简而言之,茶韵即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或风韵。善于品茗的人,都讲究欣赏茶韵,特别是各种名茶的独特韵味。如:武夷岩茶有“岩韵”、铁观音有“观音韵”、冻顶乌龙有“喉韵”、凤凰水仙有“山韵”、龙井茶有“风韵”……欣赏名茶的这些独特的韵味,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文士便不可能形成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不能实现从物质享受到精神享受愉悦的飞跃,也就不可能有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文人雅兴风流,是中国茶文化最有韵味的篇章。(余悦《中国茶韵》)

中国茶韵古已有之。“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羽《茶经》)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末误用其趣,一饮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屠隆《考粲余事》)明代,在武夷品茶颇得岩韵真谛的陈雨诗云:“毫尖似雪细于丝,活水须烹品色时。只许素人来共啜,莫教肉鄙酒徒知。”(徐表然《武夷九曲志》)由茶及人,又由人及茶,循环往复,而韵高致清,这就是古代的“茶韵”。

谈论茶文化时,“韵”字不一而足。“韵致”、“风韵”、“岩韵”、“音韵”、“喉韵”、“山韵”,等等,既流行于品茗者的口头,更见于诗文典籍。唐末五代人徐寅赞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代宋庠《谢故人惠建茗》曰:“左砺沸香殊有韵,走瓷涵绿更怀空。”元代李德载《阳春曲?赠茶肆》中曾两次写到“风韵美,唤醒睡希夷”、“风韵煞,到底属陶家。”明代李时勉《章郎中送茶》曰:“玉堂曾是夸风韵,何以陶潜乐醉眠。”许次纾《茶疏》言:“韵致清远,滋味甘香,足称上品”。《黄山志》上有:“莲花庵旁就石缝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黄山云雾茶。”

中国茶韵涵盖着茶俗、茶道、茶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热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

茶韵禅机


岩茶有岩韵,铁观音有观音韵,绿茶有幽韵……茶韵之说素来已久,那么什么是茶韵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真正说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灵(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法),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茶韵产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对“六尘”(物理)的摄受而产生“六识”(心理)的过程。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把武夷茶的韵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这无非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又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岩茶的韵定位为“岩骨花香”。花香能闻出,但茶中之“骨”为何物?无人知晓。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茶韵的记载,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但是,喝茶能喝出“两腋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

当年大慧禅师把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

茶韵说


茶的着作,诗歌、广告中屡见茶韵、茶汤之韵、岩韵、韵味绵长等词句。什么是韵,什么又是茶韵。

先明白什么是韵:这个字古字作韵,指声音。《说文解字》:“韵,和也。从音,员声”;《玉篇》:“声音和曰韵”。员即圆字的简写,圆浑之圆;匀为韵之简写,调匀之匀。韵为圆浑和谐的意思。东汉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乃扬”;西晋陆机《演连珠》:“赴曲之音,洪(宏)细成韵”;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喓喓学草虫韵”都是指声音的和协。后来,声的抑扬用到了文字上,好育好记好听,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唐王勃说“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他的《滕王阁序》便是明证。押韵是为了音律的和,唐白居易说“九岁谙识声韵”,有了音韵和节奏,才称得上琅琅上口,既悦耳又美。把韵用到生活中,又成了一项审美标准。像^***,五官端正叫美,气派风度叫韵。“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韵比美更上一级,现代人可以称为气质。气质是花钱买不到也借不着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气度给众人以基本一致的认识,是人文化修养的外露。韵从声音一扩大,就有:

“神韵冲简,识宇标峻”——宋顺帝《诏溢王敬弘》——神韵

“阮浑成长,风气韵度似你”——《世光新语?任诞》——气韵

“石秀幼有令名,风韵秀彻”——《晋书?桓石秀传》——风韵

“韵宇弘深,喜愠莫见其际”——《文选》——韵宇

“康乐(谢灵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南史?谢弘征传》——家韵

以上诸例韵的复合词,虽细微却不可混用。除韵宇指人的器量胞怀,家韵指一户人家的处世作风外,都是指在^***状貌基础上的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美的官感反应。

从音节韵律到人的精神状貌,再扩大到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刘勰把山水画的“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标准。荆浩《山水画录》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并说“韵者,隐露立形,备意不俗”。“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鹰运用到文字上是“一曰体、二曰志、三曰气、四曰韵”并指出文字创作是作者人性内在精神美的外观表现。对一些架势大,貌似惊人,但内容苍白无力的作品,不仅不存在什么气韵,反而是“譬之壮夫,其躯干枵然,骨气强盛,而神色昏蒙,言动凡浊,则庸俗鄙人而已。”这种尖刻的评论,说明气和韵都是从整体的质量、精神上来认定的,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品评准则。北宋范温认为“有余意谓之韵”,就象“闻之撞钏,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读到这样的话,就慢慢转到我们要探讨的“茶韵”中来了。推开去说,非但是范温说的“声外之音”,应该还包括形外之态、言外之意、诗外之情、画外之趣,书外之神、茶外之味,风流韵事等等都可用韵字来描述。

潮州茶人叶汉钟先生来湖州时探及茶韵中的岩韵,他认为韵即气。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别处的茶叶无可取代的,就是岩韵。

长安茶人马嘉善先生在湖州时探及茶韵,他认为这是茶香茶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生气相结合的一种气息。每种茶对每个人所产生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茶韵对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共同的是体内所产生的那一种一种太和之气,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就是茶韵。

武夷茶人林治在《神州问茶》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谁也讲不清,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

四川徐金华先生《徐公品茶》中有“茶韵”一节。称:“韵者味也。茶韵即各种茶的独特的韵味或风韵”。但他在“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有吸收大山之灵气。

北京茶人张英立先生来湖州时探讨茶韵。他认为,传世佳茗极多,但茶与韵相连的却只三种。即福建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与武夷大红袍的“岩韵”,还有安徽太平猴坑所产的猴魁称为“猴韵”。他认为清代梁矩章《归田琐记》中的香、清、甘、活四字中的活字即指茶韵。最后他认为,对于韵可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韵不仅是短时的感受,流布也长可达百千年。现在研究兰花和对艺兰事业有贡献的,称之为“楚骚遗韵”,典出楚国的屈原崇尚兰花的高洁香远;对集中描写和体现汉唐文化的作品、展示称之为“汉风唐韵”或“大唐遗韵”。在小的方面,弹琴的“指韵”,书画的“笔韵”、“墨韵”;曲艺“京韵大鼓”也指历代北京之风味气韵,非指语音之韵,这些例子说明,形成韵是需要时间积淀的,是需要千万人共识确认的。

茶韵,在大的方面就是中国的茶和中国的历史,地方风土,审美标准和个人修养的总和,非指茶的形、色、香、味,指一种精神境界,属茶外之味。小的方面是人在品饮茶汤之后产生愉悦、空灵,瞬间的迷幻和浮想联翩的境界,也是茶外之味。因为都是茶赋予的,故为茶韵。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意韵流芳茶席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