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泡茶喝茶,除了要有好茶、好水,同样不可或缺的还要有合适的器具。好茶加好茶器,会让人赏心悦目,因此茶器的选择尤为重要。结合了茶器的茶席,也是品茶环节的重要角色,可以说只要有事茶活动,就必然有形式各异、品质不一的茶席。

本期“老山茶说”,公泰名茶掌门人孙康荣(老山)就将为我们讲一讲茶器与茶席。

好茶也要配对器

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茶之具”与“茶之器”二篇,前者为制茶的器具,后者才是用于烹煮品饮的“茶器”。

入宋以后,“斗茶”风气渐盛,催生出许多茶器,比如“建盏”。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凤饼,改制“散形茶”,茶器也随之简化。泡饮茶的壶碗更加精美、别致,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明清以后,茶具不仅更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

由于每款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和风味,泡不同款的茶需要正确选用相应的合适茶具,才更能泡出茶本身所隐含的纯正味道。以武夷岩茶为例,以白瓷盖碗和紫砂壶冲泡均可。但若是品尝一泡焙火足的陈年老茶,紫砂壶尤佳,因老茶芳香物质比较收敛,内在转变形成的物质,需要用热度高保温好而且本身就具备转换茶汤功能的紫砂壶逼出来,这样茶汤的润滑度更好,内容物的呈现会更加丰富而细腻。

茶席要符合泡茶逻辑

何为茶席?简单地说,茶席就是广义上的茶器,是事茶时“此处、此物、此景”的合理组合。

因此,茶席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符合泡茶逻辑,这个逻辑包含了对茶的解读,还有对空间深度的把握,能够以“席”与“茶”和“人”之间进行默契的交流,从而进入对茶更全面的感受。

显而易见的是,茶席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同时却又要富有艺术形态,由茶品、茶具组合、铺垫、插花、焚香、挂画、相关工艺品、茶点茶果、背景等物态形式构成其基本的要素,极大地为茶席的内容表达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席的布置一般由茶具组合、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空间设计五大元素组成。茶具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其余辅助元素对整个茶席的主题风格具有渲染、点缀和加强的作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全部或部分辅助元素与茶具组合配伍。此外,进一步还可以添加音乐、表演者服饰设计、表演流程设计等活动因素,使静止的茶席动起来。

延伸阅读

意韵流芳茶席间


此茶席设计理念,不仅是体现普洱茶的霸气和厚重,还捕捉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沉淀感。在茶具的选择上使用了紫砂壶,既可让普洱茶透气,又能从紫砂的粗粝中感知老茶的厚重。

茶席的一侧是白色釉的插花器,一枝绿叶灵动之气扑面而来。在寻味历史的幽渺中,且品一碗茶香,与心灵默默对语以茶为灵魂,以茶器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完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这就是茶席。茶具摆放、茶桌选择、茶具艺术、环境幽雅等,又构成了茶席设计的独有韵味……

茶席因茶而起。茶席设计,则更多的是信手拈来,颇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情与随顺自然。不管是什么流派、什么朝代、什么装饰、什么茶境……都可从有法茶席到无法茶席的提升,形成只不过是一时间的,思想却可以是永恒的。茶和六艺,源于生活,往往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设计自己的心境茶席,守着这一方茶席,有茶的时光总是美好的。

中国茶文化对陶瓷饮茶器皿演变与发展


品茶是一门艺术,除了品尝的美味以外,通过欣赏茶具设计和茶室装饰,可以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增加知识。人们通过敬茶仪式,可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增进友谊。中国陶瓷饮茶器皿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不少已成为盖世珍品。如:紫砂茶具中的供春壶,造型精巧新颖,质地薄而坚实,被誉为世上瑰宝,有的陶瓷饮茶器皿绘有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显得古雅朴实,充满诗情画意。有的茶具上的书文,更是妙趣横生。如器皿上常见的“也”、“可”、“以”、“清”、“心”五字,其实是一种回文体只要顺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一个读起,都含相同的意义,均道出了饮茶的益处。另外,茶室的布置有时也是十分讲究,领略其四壁的名人字画以及古色古香艺术陈设,都会把你带入茶文化的更高艺术境界。

唐代以前的制茶初期,饮茶方法大同小异,各地的饮茶器皿也相差无几。有贮茶、碾茶,煮茶和饮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饮茶器皿的互为关系,导致人们追求饮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点功能。饮茶风俗遍及全国各地,饮茶器皿也颇受重视,专门的饮茶器皿制造业也应运而生,饮茶器皿的种类和花色品种也迅速增加,据陆羽《茶经》一书的皿之器一节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饮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饮一杯茶有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礼仪,是使饮茶更好、更精的必然过程。

由于唐代自开元以来饮茶风习的兴起,饮茶器皿的制造随着陶瓷业的飞速进步而愈益愈精。这一时期的饮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白瓷竞相争辉媲美。陆羽《茶经、皿之器》上曾对当时各地生产的风格与质量各异的饮茶器皿做了鉴评对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我们从陆羽对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饮茶器皿,其质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绿,釉色翠润,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蕴银,光洁如雪,质地优良。毕竟越瓷饮茶器皿更胜一筹。由于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装饰瑰丽,颇受当时茶人和文士们的喜爱。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亦随之变化。从茶艺与茶道精神来讲,一方面它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内容,并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同时为元明茶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茶道的思想上,随着理学思想的出现,儒家观念进一步渗入到茗饮之中。从茶艺讲,首先将唐代的茶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涵。同时,又出现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这时,人们崇尚建窑黑釉茶盏,是与当时“斗茶”风靡全国分不开的。衡量斗茶的胜负。一看茶面汤茶色泽和均匀程度;二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宋代斗茶,先注汤调匀,再加初沸的水点注,茶汤表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先斗色,以色白为贵,又以青色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一圈有水痕者为负。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窑的兔毫盏,便由此名声鹊起。宋代文人雅士斗茶,品茶时,用名贵的贡茶,配建窑黑色兔毫茶盏,同其色胜似雪乳的茶汤形成鲜明对比,为品茶、斗茶增添美感的情趣。

这一时期,长江下游的宜兴紫砂茶具也开始萌芽。苏东坡在宜兴任职时,对紫砂陶情有独钟,酷爱提梁壶,至今被称为“东坡堤梁”;河南禹县的钧瓷也改变了以前的单色,烧制多彩的“窑变”倍受人们喜爱;浙江龙泉的茶具则以清奇淡雅,古风纯朴的裂纹釉,达到了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艺术多样式、高品位的追求。这种淡雅质朴的茶具韵味情趣融为一体。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明清罢团茶,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减轻了广大茶农劳役之苦,而且使饮茶的方式,饮茶器皿发生了根本变化。当时,人们对茶、饮茶器皿的爱好与审美情趣,也随着社会饮茶风俗,烹饮方法及陶瓷饮茶器皿不断演变而发展。另外,由于饮茶者饮用各类散茶,各类精美陶瓷茶壶就应运而生。制作出现一个色彩纷呈,数量空前的时期,紫砂与瓷器相互竞争,发展迅速。以制壶妙手供春,时大彬等所创造的宜兴紫砂壶,在明代中期蓬勃兴起,价胜金玉、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兴紫砂壶以外,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永乐至宣德年间,景德镇生产的甜白茶具最为精美。质地坚而细密,体胎轻薄,造型精巧,驰名中外。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壶,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造型,壶身绘于人物,山水、花鸟、鱼虫等,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有:青花、斗彩、釉里红、颜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陶瓷已达鼎盛时期,其胎质坚细、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特色。特别是景德镇御窑生产的宫廷用茶壶,极其精工,华美绝伦。至明清以来,茶之种类日益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杯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古往今来,人们对陶瓷饮茶器皿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北京、西南一带喜用瓷制的盖碗茶具,即所谓“三件套”。由一个口大底小的茶碗,一个小茶托,和一个碗盖组成。它有四大好处,一是盅小于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还能让茶叶沉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还可以来遮挡茶沫,饮茶时不使茶沫沾唇:三是有了茶托,不会烫手,也防止溢水打湿衣服;四是保温性能好。北京气候寒冷,茶具以保温为佳,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称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里包含着“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古代哲学的道理。

浙江和江苏一带习惯用紫砂壶冲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苏宜兴窑场烧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历代人们的珍视,除了色泽古朴凝重,造型千姿百态,具有更高艺术鉴赏价值之外,主要在于它内蕴的趋于臻境的实用价值。壶体致密坚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烧制过程中形成结晶,晶体间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渗漏,又有一定透气性,用其泡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味,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冷热适应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炖烧,均无胀裂。壶体大小适合,一壶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觉温暖,又不烫手。紫砂壶主要以器型取胜,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虫鱼鸟兽,或以几何形体造型,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器型千变万化。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一身。

广东潮洲,汕头和闽南一带的人有饮工夫茶的嗜好。关于功夫茶名称由来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因为泡功夫茶的茶叶制作特别费功夫;有的说是因为这种茶味极浓,杯又特别小,需花上好长时间一口口品尝,品茶要磨功夫。还有的说,是因为这种品茶方式极为讲究,操作技艺需要有学问,有功夫等。功夫茶饮茶器皿非常讲究,用一般紫砂陶还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壶。此地土质松软,所制陶壶更易吸香。功夫茶极浓,茶叶可占容积七分,以浸泡后茶叶涨发,叶至壶顶,方为恰当分量。第一泡的茶,并非饮用,而是直接以茶水冲杯洗盏,称为“开茶”或“沈茶”。一开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气韵的气氛。冲二道水,这时不仅茶叶已开涨,而且性味具发,便开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发将尽,最后一巡过后,主人会用竹夹将壶中茶叶夹出,放在一个小盅内,请客观赏,称为“赏茶”。

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器具则更重讲究,不仅要好用,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饮茶器皿作为功能效用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的两个方面:物质功能是指饮茶器皿必须是生活实用品,是为人们使用需要而创造的物质产品。良好的饮茶功能是构成饮茶器皿形式完美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功能合理的器皿就能成为美的器皿。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但是完美的造型必需具有良好的功能。精神功能是饮茶器皿不仅在使用时能看到并要接触,不用时还能作为艺术陈设品,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所以饮茶器皿必须造型美观,以满足人们的审美爱好,陶瓷饮茶器皿是功能、物质技术和艺术的综合表现,它既是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具有一定艺术效果的欣赏品,是使用功能与形式美感的统一,科学技术与艺术形式的统一。

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需求的陶瓷饮茶器皿要更多、更好、更新。时代赋予现代陶瓷美术设计师的历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国传统饮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探讨各地域、各民族的饮茶习俗习惯;掌握陶瓷饮茶器皿生产的工艺材料和工艺技术。创造更多、更好、更新的陶瓷饮茶器皿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茶录》论茶器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品茶从赏茶器开始


凤凰风炉釜

急须

盖置

汤冷

茶之道,不仅仅在乎茶。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日本茶道深深打动了收藏家梅林,让他忘我地置身于日本茶道具的研究中。初春的一个上午,笔者如约来到他的私家工作室普茗轩,从了解日本茶道具入手,试图去领略几分此中奥妙。

“我第一次应邀参加一位定居日本三十余年、潜心研究日本茶道的西班牙学者的茶道会至今记忆犹新。”梅林详细介绍了他所亲历的日本茶道会的全过程:客人陆续到来,在客厅寒暄,主人备茶煲水。这个过程非常讲究,精选上好的山泉水在炭火炉上慢慢煲上一个多小时,水烧开了,客人们才被邀请到专用的茶室去。

茶室不大,布置简洁雅致,其中插花、挂画、焚香都一应俱全。祭拜之后,宾客们依次打坐于主人(茶师)周围。简单介绍完,主人开始点茶。大家边品茶边把玩欣赏相关的茶道具,了解其中典故、制作年代、作者等。在品茶之余重要的一环就是逐一介绍这些物件,请客人欣赏。“因为我们来自中国,这次主人选取了两只来自中国的陶瓷茶碗,一只唐代的和一只元代的。”

“上升到‘道’这个境界,就不是随随便便泡茶喝了,它体现了一种修行。把喝茶‘神化’、‘仪式化’了。”梅林请来研究日本茶道多年的学者栗强介绍了日本茶道的渊源。他说:“自唐宋时期茶被引入日本,从明朝开始,中国饮茶的主流就已经开始是散茶了,但到了清朝,日本人的饮茶才转变为煎茶(泡茶),而不是抹茶(茶粉)。当时,一休禅师的弟子村田珠光发现,禅宗在日本已经没有办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因而他改变了其存在形态,以茶道的修炼形式沿袭下来,其核心是以之完成自我提升的过程。二十世纪初游历英美的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发现西方世界对日本文明充满了谬解,于是他写作了著名的《茶之书》告诉人们,‘武士道代表了日本昨日的落后,茶道才是日本今日的文明’。”日本茶道对“唐物”(中国茶器)的崇拜甚至是让人难以想象的,“那个时候,如果手里没有几件‘唐物’,这个人不能称为第一流的茶人。没有一批‘高丽物’,那么连第二流的茶人都谈不上。没有一批‘和物’,那样的茶人是要被耻笑的。”

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茶道所使用的繁复工具吧。日本茶道主要分两大派别,煎茶道和抹茶道,具体细分,门类是非常多的。其中,最传统的是抹茶道,它和煎茶道有很大区别,主要是它的冲泡方式不一样,由此带来的使用器具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说,日本抹茶道最典型的器具是“茶釜”,一直到现在日本茶道还极重视“茶釜”,就是对铁瓶(铁壶)收藏的重视程度也不如“茶釜”。虽然作为煎茶道用具典型的铁壶用起来比较顺手、方便,但在日本的茶道界,乃至收藏界、博物馆,收藏煎茶道的用具少之又少。值得一提的是,与之相反,在中国收藏界,人们是比较偏好煎茶道具的。

“茶釜”实际上起的是煮水的作用。釜是没有提手和壶嘴的,所以需要用水舀来取水。用“茶勺”将茶从“茶入”取出,放在茶碗内,加水用“茶筅”均匀搅拌成沫状,直接品饮,而没有煎茶冲泡后再分茶的程序。梅林带着笔者欣赏他收藏的一套“凤凰风炉釜”。这是日本明治末期大正初里千家十三世掌门人“万全”制作的风炉釜。它是采用红铜铸造,正反两边采用浮雕刻画出一凤一凰,惟妙惟肖。而富士山形釜则是纯银手工打造,纹样秀丽雅致,特别是釜盖摘钮,仿佛一棵真的松果落入盖中。

煎茶茶具较抹茶茶具稍多些,其中有相交叉的部分。除了可以用釜煮水外,又产生了更为方便使用的铁壶(亦称为手取釜)、银壶。冲泡煎茶用的小壶叫“急须”,有紫砂、陶瓷、铁制、银制、锡制、金制的,其中金属器居多。“急须”分为三种形制,弯把、提梁把、侧把。“茶煎煮过之后是放入‘汤冷’,再分给大家喝。”“汤冷”也叫“冷汤”,功能相当于我们的功道杯,形制各异,多绘有精美细腻的纹饰图案。

“储茶器具是一个独立门类,各种材质都有。瓷的、木质的、锡的、银的、金的,尤其日本的金工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有专门的金工师设计制作。”储茶器在日本分三种,“茶壶”、“茶入”、“茶枣”。最大的叫“茶壶”,多用于大量茶叶的储藏。最小的叫“茶枣”,都是用做平时盛茶。“茶壶”要求密封性好,由于锡材质具有密封防潮、保鲜去味的功能,所以日本流传下来很多锡制“茶壶”。

“盖置”,是用来放茶壶壶盖的。同样由多种材料制成,但以银、铜等金属制的最为精致。梅林随手拿出一件“盖置”——“一片叶”。这个“盖置”整个形体就是一片树叶造型,由纯银打造,恰似一片惟妙惟肖、半张半卷的叶子,形状大小却刚好用来放置壶盖,可谓妙手匠心。“从这件‘盖置’你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之情。在日本,我见过的‘盖置’数不胜数。有青花瓷的、木制的、陶的、石雕的、金属的,我甚至见过藤包银的、镶金嵌银的,精致非常。不同形制的‘盖置’放不同轻重的盖子,很多日本著名的金工师都会制作‘盖置’,并且签上自己的大名。”至今,大师明真所做的一只铸铁驿铃形“盖置”仍被日本像国宝一样保存着。每一个小小的“盖置”上你都能看出它的工艺性、设计性、文化性和文献性。

“杨枝”,名字曼妙,实际上是置物摆件,摆放“茶勺”等小茶器的。“茶勺”则是用来从“茶壶”中取茶的小茶具,有木制、竹制、象牙制等,以竹制最为常见。梅林拿出一套盒上题有“表千家历代宗匠好茶勺”。这套“茶勺”每根竹子的竹节高低都各不相同,“茶勺”顶部的角度也都不一样。“这是因为‘茶壶’小口大肚子,从‘茶壶’里取茶时便可根据茶叶多少,选择不同角度的‘茶勺’。”

“茶量”也叫“茶则”、“茶合”,都是用来置放、称量茶叶的。梅林拿出了铜质像片树叶的“茶量”,纤弱的枝蔓上趴着一只小小的蜘蛛,做工非常细腻,眼睛上点了金,看上去生机盎然。叶片上叶脉清晰可见,连虫子咬过的小洞都历历可数,真是生动可爱。这件“茶量”制成于日本明治年间,是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器了。栗强解释说:“每一个小东西上,其实都寄托了作者本人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你看这小小一片竹叶,它的形状不是规则的,叶面上还有虫洞,这要体现的是一种对完美与不完美的追求。形制上的不完美与精神上的完美的统一。东西本身线条柔和、美好,但相对完美中又存在着绝对的不完美,这是一种精神取向。”

“杯托”顾名思义是放置杯盏的。形制上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的都有。“‘杯托’放置茶杯,所以一定要比杯子重,然后再在造型、做工上讲究。”眼前这件“荷叶杯托”确实是讲究非常。双面工制作,细细密密的眼洞都是手工一个个捶制出来的,而上面却是平滑的。这就要求制作时必须要在捶制完成之后,将另一面刨平,再镶嵌雕绘,难度很大。另有一个“牡丹型杯托”格外美丽,引人注目。这件“杯托”是纯银制的,花瓣成放射状,每一瓣的边缘都是古典又浪漫的浅紫色。梅林介绍说,这曼妙的颜色是特殊熏制上去的。“杯托”底部落有“一鹤斋”的堂名,大概流行于大正年间。

“建水”各种材质都有,但以铜质为多,相当于中国的水盂、水洗。“日本泡茶以干泡为主,在泡茶的过程中茶底难免会有些茶渣落在里面,就把它倒入‘建水’里。‘建水’是在茶道中放在旁边作为辅助器具用的。”别看这只是个小小的水盂,日本匠人们在做工时可是一丝不苟,毫不马虎。每个“建水”上面都雕绘着繁复细巧的梅兰竹菊、山水花鸟。梅林手上的这只“建水”就巧妙地以灵芝造型作为提钮:“在日本,就是再大的名工也会做这种东西,那是因为茶道的地位在那里很高。”栗强介绍:“这件‘建水’是‘藏六’制作的,手工精细。藏六的制器也覆盖到了茶道具的方方面面,这与早期茶道具制作有了明显不同。早期茶道具完全是为宗教服务的,而到了后期则是为文化生活服务的,因而它覆盖了人们的整个文化生活。”

“日本茶道具多装饰有中国上古时期的纹饰,然而它所追逐的却并不是夏商周的精神”。栗强说:“它们所追寻的是中国宋代文化的精神,中国宋代人所追寻的才是夏商周的精神。三者对比,我们会发现日本茶道具上的纹饰与宋代仿上古纹饰很接近,这种现象产生于明治之后,甚至大正之后,思想根源却是来自江户时期引进的宋学。”

栗强告诉我们,对于一件茶道具价值的考量,主要依据四个标准:第一个是文物属性,也称为时间属性。“时间越久的东西,越显得珍贵。这是因为在它的身上有着古老年代的气息、味道,打着时代的特征、烙印。把玩时,会想起前人对它的喜爱和使用,这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第二个是文献属性。“文献属性包括这件茶道具的出身、来历、背景。收藏到有故事、讲道理的茶道具,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三个是设计属性。“使用起来合不合理、好不好用,这是一件茶道具功能完整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个是工艺属性。

梅林说,日本的茶道具是体现着日本独特的文化理念的。比如,饮茶时,器具上图案的选择是很有讲究的。“因为知道我姓‘梅’,日本友人在邀我品茶时会特意拿出带有梅花图案的茶碗、茶盏等器具。有一回,在高冈一家有近三百多年的老茶馆品茶,主人就特意为我挑选了一间挂着‘梅轩’牌匾的茶室,非常独特和庄重。茶会也可称为‘一期一会’。即便主客多次相会,但也许再无相会之时。为此作为主人应尽心招待客人而不可有半点马虎,而作为客人也要理会主人之心意,并应将主人的一片心意铭记于心中,因此主客皆应以诚相待。中国有茶,有茶文化,但要称之为茶道还为时过早。所谓‘道’,是一种程式化的修行。中国茶道,尤其在茶道用具设计上如何借鉴日本茶道之精华,续传中国博大之文化,还有赖于我们不懈努力。”

紫砂节:听听茶器的声音


紫砂的拙朴泡出一壶氤氲茶香,青花的灵动衬出叶片悠扬的律动,而石器与木器更追求大自然的本真,或山川悠远或静水流深······

今年的紫砂艺术节,不仅有紫砂壶“坐镇”,还加入了青花、木、石、陶等品类的茶器。茶器无需精美,重在灵气。灵气可唤醒一叶茶的记忆,可提升小茶桌的品位和格调。

关于紫砂

阳羡溪头一丸土

人间万金不足贵

曾听人说,人间万金不足贵,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见到大师手中的紫砂壶时,相信了这句话。

在本次紫砂艺术节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当下时尚完美结合的创新壶,还能看到不少表面暗淡却含而不露、令人销魂的老紫砂壶,孤苦内敛的造型、沉稳凝重的色泽,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把上了年纪的壶,它的寿命岂是你我可以轻问的?

如果你淘到了心仪的紫砂壶,带回家后要先用茶水煮煮,待茶叶的内含物质将壶充分滋养,再给它洗个美美的热水澡。然后在每一次茶事活动中,用茶水浸润紫砂壶养它的性格,饮毕,用干毛巾将它擦拭干净。有时候,你还可用手在壶身上温柔抚摸,焕发出壶的莹润光泽。

关于青花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周杰伦演绎这首青花之歌时,心里在想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关于美、关于艺术的东西。

青花之美,是山水间一朵活脱的爱莲,是水墨画里的一抹烟云,是林中的青霞,是碗中的倒影。

在国际上,青花瓷代表中国,它特有的蓝色也被称之为“中国蓝”。

紫砂艺术节上,鲲鹏茶器(正心堂)将为您展示青花瓷、斗彩、粉彩、青花釉里红的清秀雅致。

如果青花是偶尔下界的仙子,那么粉彩是生在凡间长在凡间的女子。粉瓷最经典的图案是花鸟虫鱼、山水田园、侍女儿童,以牡丹如意、三娘教子、百蝶富贵、松鹤灵芝、白子图之类最为出名。

斗彩和青花釉里红是什么样子,有着怎样的工艺,在这儿卖个关子,艺术节开幕就来看吧。

关于石、木茶器与香器

简中见雅,禅境悠远

石器和木器缺少红绿黄蓝一团热闹的色彩,它们热衷于黑、白和实木的颜色,透着原始的古朴和拙气。

也有人觉得,用石器和木器,必须得有高山流水、知音在侧的意境才行。因为石器和木器是严肃的,不要玩味它,只需懂它。

国香茶城弘道茶具将在紫砂艺术节上为大家展示—时尚茶器品牌“石至茗归”的作品。这些茶器以天然矿石、名贵木材为原材料,经过纯手工打造而成,工艺师认为,他们手中捧着的不是产品而是艺术品,他们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讲究灵性与时尚的碰撞,更善于运用后东方及现代美学指导他们的创作。

热爱香道的朋友则万万不能错过弘道茶具带来的“不觉堂香器”。它们往往小而有趣、简中见雅。据介绍,不觉堂善于运用陶、石、荷、沙弥等艺术元素,在小空间里创设雅致的情景空间,作品禅境悠远、妙趣横生,备受参禅悟道之人喜爱。

宋代抹茶器具有“官职”


前几天适逢深圳茶博会,有位朋友同我大聊抹茶,并数典忘祖地说,抹茶的发明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致。我只好绕着弯子告诉她,咱大宋朝有个“抹茶发烧友”曾把抹茶的十二种器具拟人化(这更是日本漫画家的特长),而且给每一位“茶具君”安排了一个官名呢,他是不是很穿越呀?

严肃地说,抹茶亦称点茶,它不仅是中华茶文化的一朵奇葩,还曾在历史上风靡一时。汉人研磨茶叶,相传是受神农尝百草时咀嚼草药的动作所启发,但一开始,人们主要的用茶方式还是嚼茶和煎煮茶块儿。到了隋唐时期,抹茶粉的前身——用蒸青碾成的散茶渐渐流行开来。随即,抹茶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被开发完成,并成为了最热门的日常饮料。从皇宫到民间,各种茶会盛行于世。人们品鉴茶叶、对比茶具、竞赛制作抹茶的手法,一时热闹非凡。

南宋末年的《茶具图赞》便是这“抹茶盛世”里的一个文化结晶。其作者“审安老人”的真实身份已不可考,但书里富于创意的“十二先生”确属中国茶道、儒家文化、宋代士人阶层娱乐的经典结合——十二种抹茶器具被取上了姓、名、字、号,并依据宋朝官制被加封了各自不同的官职。本文取其精要,依使用次序和分工(烤茶、磨粉、筛集、备汤、入盏、打拂)将每位“先生”的姓氏和头衔罗列于下:

首先,您的茶饼要交给“韦鸿胪”去加热、烘干,使其变得松脆。“鸿胪”,朝廷上负责传话的大嗓门儿官员,谐音“烘炉”;“韦”代指“芦苇”,形似编织烘炉的竹篾。用竹篓子罩住火源,能防止茶叶被火苗烧坏。

这时,“木待制”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待制”是皇帝的值班顾问,此处指木制茶臼,用于将茶饼捣成碎块儿,并转交给“金法曹”碾成末子。“法曹”原掌邮局驿站,后为司法官员,这里用“曹”代指金属茶碾的凹槽。随后,小粒的茶末还需“抹”一道才能成为足够细密的茶粉,这就要请出“石转运”来研磨。本为管理运输、税赋的地方官,“转运”生动地形容了石制茶磨的使用方式。

磨好了先别急着点茶,还请“罗枢密”筛出符合标准的茶粉。“枢密”是高级军事长官,他心思缜密,就如同茶罗上的小孔一样。另外,散溢在桌上的茶渣不能浪费,要靠“宗从事”扫集起来。“宗”指代制作茶帚的棕丝,而“从事”正好显示了小刷子“辅佐州官”的地位。

茶磨好了就该烧水了。茶人讲究“三沸”,由“胡员外”控制热水的滚沸程度。“员外”本指编制之外的郎官,这里用来形容圆形的茶瓢。因其为葫芦剖半制成,故姓“胡”。古人称热水为“汤”,烧好的水要盛入汤瓶“汤提点”之中。“提点”是刑官,借表“提瓶点水”之意。

最终接受热水的自然是茶盏“陶宝文”了。“宝文”本是皇家档案馆分馆长,用来形容陶艺茶碗的美丽纹路再合适不过了。用碗之前要先擦拭,由“司职方”负责。“司”代“丝绸”,“职方”为“方巾”,原指执掌一方军事防御的官员。注了水的茶盏烫手,需要“漆雕密阁”来帮忙。“密阁”为皇帝的图书管理员,音拟“搁”,即指搁茶碗的盏托,或为漆雕制品。

最后隆重登场的是“竺副帅”茶筅。“副帅”即以竹制的茶筅“拂甩”,抹茶最见功夫的步骤便是将热水与茶分混合。技艺高超的茶人能迅速打出绵密持久的“乳沫”,并通过二次注水或茶匙刻画的方式做出类似“咖啡拉花”的效果,被称为“茶百戏”。

见教了“十二先生”的抹茶本领,你是否也想亲自动手和他们切磋切磋呢?明人有言:“愿与十二先生周旋,尝山泉极品,以终身此闲富贵也。”不知什么原因,抹茶的风俗渐渐被泡茶取代了,这十二种茶具也让位于茶壶、茶杯等“传统”器皿。当抹茶作为一种雅致的“日本文化”风靡世界、并重新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时,我感到有些对不住“竺副帅”们。抹茶不是“遗产”,我们要让它活着。

杨忠专注茶席十二年


政和县地处闽北武夷山脉中,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顺理成章地,竹制品加工产业便成了政和县的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首。

本次政和茶业采访小组刚踏脚政和县,便被大大小小的竹产品广告牌所吸引。沿途经过了很多大型竹具加工厂,据陪同采访的负责当地茶产业的朋友介绍说,全国70%的竹茶盘均来自政和县。这个数字昭示着,一方小小的竹茶盘俨然成了政和县地方经济的主动脉。它也意味着政和县的竹制品加工早已告别了传统的手工作坊经营模式,正在向着规模化、集约化稳步前进。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采访到了当地的竹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祥福茶具。此次访问虽短暂片面,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竹产业生产的看法。我们不禁想到,经济的大力推动给竹产业注入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而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领头羊、老大哥,竹产品的生产应该也能给同为传统农副产业的茶业界一些指导。

采访的过程很顺利,因为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的杨总是一位干练的年轻人,没什么架子,而“创新是生存之道”则是他常提及的一句话。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道

“你看看这个桌子是什么质地的?”在展示区,杨总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一款茶席。它色泽庄重,摸上去纹理精细,木质坚硬,具有红木家具般的气质。“这其实是一款仿红木的竹制茶席。”杨总说,“竹子本身的颜色会让人觉得不上档次,所以我们采用进口的抗磨、防水涂料,将竹制茶席打造成与红木家具媲美的仿品,但其成本会比红木低很多。”

创新是祥福的生存之道,早先的竹制茶盘很讲究风格的仿古,雕龙画凤,并配以吉祥的动植物图案。但随着人们消费观点的转变,一线城市和一些新兴城市的消费者更偏好简约风格的茶席。简约并不代表简单,如何让没有珍禽异兽的一方茶盘也不失中国的文化内涵,杨总带领的开发团队为此想了很多的点子。也许是受到了北京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启发,杨总的团队开发了竹嵌石的茶盘。竹制的茶盘上配有一方墨石,墨石本身就是一种可以用来收藏的奇石。在竹制茶盘里垫上一块墨石,看似简单的搭配低调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市场反应出奇的好,甚至让年轻人也爱不释手。

“其实,竹制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购买产品时总会考虑产品耐不耐用,价格是否实惠。而近十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的则是文化消费、意境消费。我们的产品也要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而转变。这也使我们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开拓是发展的关键

“竹子能加工的产品很多,比如竹筷子、竹席、竹地板,但那些并不是我们的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只专注于竹茶盘、茶席、茶桌等与茶相关方面的生产与开发。”杨总介绍说,“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同时又是我们的劣势。要知道,虽然我们的竹制茶盘销量非常高,但喝茶不一定必须要配茶盘,而即便配茶盘,也不一定就要选用竹制的茶盘。所以竹茶盘的市场需求量其实并不算大。”

如何拓展新的商机一直是杨总考虑的问题。祥福的优势并不在庞大的厂房和优秀的技术工人,在政和,这样大规模的竹制品加工厂有很多,也不乏与竹制品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技师。祥福的核心价值在设计和创意团队。这就好像苹果手机一样,究竟会有多少人关心手机的加工厂在哪?零部件提供商是谁?大家记得住的只是苹果这个名号和它背后那个无形的团队。杨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这件事情,既然有一支优秀的设计开发团队,那么就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竹制品虽是祥福的基础,可市场才是祥福要服务的对象。按杨总的话说,艺术本身是互通的,雕塑、绘画、音乐,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所以,如果有好的想法,不一定非要用竹子去实现,陶瓷、木材,甚至塑料,自己加工得了的自己加工,加工不了的就外协加工。只要产品能被消费者接受,就大胆去做,勇于开拓。

人才是企业的灵魂

处在“急速扩张中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手工艺企业”是我在心里给祥福的定位。急速扩张需要人、劳动密集型需要人、手工艺企业也需要人。人才似乎是祥福典型的企业瓶颈,但当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杨总之后,他看似早有准备。

“技术性的员工不好招,年轻人又不敢用。留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我这里的老员工有很多都是十几年跟着祥福一直走过来的。”杨总说,“我们公司就是一个舞台,公司提供自由的空间,让大家共同在这个舞台去发挥,我们提倡内部创业,每个人都是股东,绩效达到一定级别的都能享有公司的股份,既然大家共同创业,就都可以享受到企业的经营利润。”

当然,有了目标有了人才,更重要的还是要去奋斗,“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专注,我们专注于这个行业已经十二年了,而且还在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未来五年,我们将会有一个更大的飞跃。”来自:中外烟酒茶2012年第7期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器与茶席》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