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行至云南省思茅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在走过一段深谷险道之后,我们对千百年来马帮行走的艰难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茶马古道上,原来行走在此的马帮从来都是穿山越岭,背负着大量的货物、押送着成百匹悬着铃铛的骡马、配备着武器,在密林里穿行。

只是随着岁月更迭,新修起来的弹石路、高等级公路使得原本就荒远的古道日渐远离人们的视线,以至于记者踏访山谷附近的石桥都成为了不起的冒险,要知道当年如果想运送一批茶叶前往西藏,需要通过无数石桥、穿越无数险山深谷。

在景谷,也就是发现了距今3540万年的茶叶化石的地方,记者探访了林壑之中、奔流之上的茶马古道旧石桥。从某种程度上,景谷可以称得上是"茶叶起源之谷",1978年,地质生物学家何昌祥曾经这样描述这些发现于景谷的3540万年前的木兰叶化石,"叶形大,倒卵形,长6.4至11厘米,宽3.4至5厘米,顶端缺失。"这些古木兰是被子植物之源,是山茶目、山茶种茶属垂直演化始祖。

离景谷县城驱车约一小时,记者来到茶马古道的旧石桥,关于此桥最近的修缮是清末民国初年,原建的时间更为久远。从涧底朝上望去,旧石桥颇为险峻,从枝蔓丛生的植被和陡峭山谷中突兀地伸出一截石桥,将茶马古道向更陡更险的路途延伸。

旧石桥跨越的是芒玉大峡谷,据当地老乡解释,在傣语中,芒玉指的是"多洞的地方"--由于复杂地质因素,芒玉峡谷中的谷底布满了流水冲刷的洞穴,百平米范围,洞穴可达数百。

用地质学家的话说,芒玉峡谷属于无量山山系,为典型丹霞地貌,与喜马拉雅断裂带属于同种地质结构系。景谷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第三纪景谷植物群分布区系",是惟一没有受到第四纪冰川波及的区系。

下到芒玉大峡谷的经历让人难忘,因为穿行峡谷植被过程中,毛虫、蚂蚁、毒树的袭击让记者的手臂布满了红斑,几天之后,红斑上又长出一层红斑,奇痒难耐。

在这种"红斑经历"过后,常人的第一反应是,原来穿行于茶马古道中,有时甚至要露宿林地的马帮一定也吃了不少苦头。在多处采访中,老人和专家还提到了马帮面临的多种危险:老灰狗(野狗)、狗熊、虎豹的袭击,土匪的劫杀,自己人的谋财害命。这里面任何一个因素都将致命,埋尸骨于千年古道。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马古道:汉藏万里结禅缘


茶马古道:汉藏万里结禅缘

第一片茶叶是怎样到了雪域高原的?这里有一个奇妙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藏王得了怪病,怎么也治不好。一天他独自禅坐,清凉的风中飘逸着淡淡清香,只见一只从未见过的小鸟缓缓飞来,嘴里含着一片绿叶,神奇的是小鸟飞过藏王头顶时,那片绿叶恰巧轻轻落下,正好掉在藏王手里。藏王目送小鸟远去,绿叶的清香,让他不由自主地放进嘴中咀嚼起来,顿时神清气爽起来……后来,藏王的病不治而愈。于是,藏王派人四处寻找生长这片绿叶的神树。

经过艰难跋涉,那株神树被发现了,它就是生长在四川省名山县蒙顶山上的仙茶树,那片绿叶,当地人叫茶叶。于是,一条连接着汉藏民族的万里茶马古道,从四川盆地边缘的雅安通到了雪域高原,雪域高原上的人民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宁可三日无粮,也不可一日无茶”,直到今天……据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不仅是茶马贸易中心,而且是茶叶生产中心,专门生产深受藏胞喜爱的砖茶。藏族民间总是把雅州和茶叶联系起来,有一首在藏区广为流传的藏地歌谣是这样唱的:“棕色汉茶垒成墙,高过了东方的山岗;雅州女子的温柔,比蓝蓝的江水还长……”

茶马古道—茶马司


以茶易马,是我国历代统治阶段长期推行的一种政策。即在西南(四川、云南)茶叶产地和靠近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卡,制订“茶马法”,专司以茶易马的职能,即边区少数民族用马匹换取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叶。

据史籍所载,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经略安抚使王韶在甘肃临洮一带与人木征作战,需要大量战马,朝廷即令在四川征集,并在四川四路设立“提兴茶马司”,负责从事茶叶收购和以茶易马工作,并在陕、甘、川多处设置“卖茶场”和“买马场”,沿边少数民族只准与官府(茶马司)从事以茶易马交易,不准私贩,严禁商贩运茶到沿边地区去卖,甚至不准将茶籽、茶苗带到边境,凡贩私茶则予处死,或充军三千里以外,官员失察者也要治罪。立法如此严酷,目的在于通过内地茶叶来控制边区少数民族,强化他们的统治。这就是“以茶治边”的由来。但在客观上,茶马互市也促进了我国民族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宋朝以后,除元朝因蒙古盛产马匹无此需要,而未实行“茶马互市”以外,明、清二代均在四川设立专门的“茶马司”,清朝康熙四年(1665)在云南西部增设北胜州茶马市,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才予废止。

茶马古道的起源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白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于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京西古道比肩茶马古道


门头沟区的京西古道以商旅、军事、香道为主题,沿京西古道分布着大量的人文古迹、遗址、文物,这些资源与古道共生共存,极尽融合之妙,具有较为鲜明独特的文化遗产、文化创意特质,是门头沟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而近日成立的北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就是要借助京西古道这一独特文化遗产资源,以王平古道为中心,整合、规划、研发现存的京西古道资源,以文保升级、资源研发、古道系生态建设、京西古道文化创意旅游为终端开发形式,焕发京西古道人文、历史以及资源性潜在价值。据悉,京西古道堪与茶马古道比肩,独特而富于张力,是京西文明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大量的人文、古迹、遗址、文物、庙宇等元素聚集于古道周边,文保单位星罗棋布,相融统一,互为拱卫,为京西古道注入了大量富于生命力的文化特质。其中北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址——京西古道中部的王平镇,近年来在旅游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创造性工作,“古道明珠”马致远故居景点的运作和开发堪称经典。

茶马古道的中心


藏族用马换取茶叶的交易在古代叫做“茶马互市”,这条穿越横断山脉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到了明朝,随着茶马交易的发达,“茶马互市”的市场从雅安、碉门(今天全)、芦山西移“打箭炉”,这便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康定。

茶马互市让这片荒滩变成了城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准“行打箭炉市,蕃人市茶贸易”。正是这位大清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一纸王命,改变了这片荒滩的命运,使后来康定成了西陲重镇。不包括其他物资,仅茶叶一项在康熙年间每年交易量就达八十余万包。嘉庆年间最高可达一百多万包,一百万包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千多万斤。茶马古道上的运输主要是靠人背。至今,茶马古道的青石上还遗留着当年马踩下的蹄印和脚夫们用拐把歇息时拄下的一个个深坑。内地的盐、茶、丝绸运往康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特产皮毛、名贵药材运往康定,康定变成了藏汉物资文化交流中心。藏区所需物资从这里一条沿我州南线经巴塘进藏,一条沿我州北线经德格进藏。由此形成了川藏“茶马古道”。随着历史的推移,川藏“茶马古道”不再是一条物流通道,而是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是藏汉民族经济往来的桥梁,又是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通道。

茶马古道的遗址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条神秘的古道,其源头在思茅,她向南延伸到东南亚;向北直达昆明,入昆后可快马直上北京;往西蜿蜓直上青高藏原。她具有悠悠1800年的沧桑历史古道沿途高山逶迤,峡谷纵横,风光旖旎,气候多变,民风古朴,她曾经见证过普洱茶贸易的盛衰,她是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她,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源头翠云区、普洱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中心。普洱茶和其他产品交换流通以马帮为主要驮运工具,是中国民间国际贸易、茶文化交流的通道。古道由思茅为始发点,经景东、大理、丽江、中甸等进入西藏,沿途为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炎热的澜沧江、李仙江、元江、金沙江河谷,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海拔从普洱茶的产区千余米到4千多米。古道莽莽苍苍,悠悠漫漫,让世人深深感受到开道者的艰辛与无畏。

翠云区、普洱等地的麻栗坡、那柯里、茶庵塘茶马古道遗址,现今仍何留着石头、石条、石板,并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现在石板上都长满了青苔、杂草等。茶马古道的石板上还保留着几厘米深的马蹄印,这就是历史的风证。

茶马古道,是双向物资交流通道,马帮将普洱茶驮运道到国内外后,又将那里的工业品、土特产品驮运到云南普洱、思茅等地,互通有无,各得其利。

山间铃响马帮来。蹄嗒蹄嗒的马蹄声和清脆悦耳的钤铛声,使边远的山寨、寂静的山林充满了生机。也让山里人充满了对外界的遐想。古道马帮一般由20—50人至百人以上组成,每人都要随身携带刀、枪等工具,浩浩荡荡。赶马人当中还要有人懂得沿途各少数民族语言、风俗和路线、天时地利、马帮宿营地点是否有草料等。在茶马古道上,马帮连接起来长达3—5公里。从一个山谷到另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浩浩荡荡,甚为壮观。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线路:北道:翠云至昆明,途经15个驿站。由于人马流量增大,道光三十六年(1850年),翠云至昆明的茶马古道由原来的土路改为石镶路,后来,此路延至六大茶山,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马古道。

西道又称后路马帮,经翠云、景谷、景东、弥渡等13个驿站入下关,然后再分两路:一路经保山入缅甸、印度;一路经丽江、中甸、德钦入西藏,此道是更为古老的银生茶马古道。

南道分三线,即东出老挝、越南,南出缅甸、泰国,西出缅甸、印度。无论哪一条道,都均为思茅、版纳而出。因此,翠云区是各路茶马古道的源头。

另类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日前,我随“中青在线怒江采风团”赴云南怒江大峡谷亲身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功,探寻第三条茶马古道的险峻和神秘。

壮观三江并流

从北京到怒江,七天的行程,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

到昆明从昆明坐长途车近10个小时来到六库,沿途可以看到云南独有的红土地。快到六库的2个小时盘山路,真真让我们体验了什么叫九曲十八盘,如果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开车是件很危险的事。导游提醒我们要不停的咽口水来减低身体的高原反应。

通过边防哨所时,每个人要拿出身份证接受检查,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客人,几个十几岁的哨兵害羞地和我们挥手告别。

走在怒江大峡谷,步步神奇,处处险峻,目力所及之处尽是绮丽风光。也许你早已领略了大江东去浪滔尽的雄壮,但你未必见识过三江并流齐欢腾的神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并流170多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即“三江并流”。

在丙中洛南部孜当村附近,距县城40公里的地方,怒江本是由北向南流,但因王期山千丈悬崖绝壁的阻隔,便改变流向由东向西急转而去,然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江水多次被挡,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湾,俗称:怒江第一湾。三面环水中的坎桶村,地势开阔,风光绮丽,人称世外桃源。如果站在贡当山上俯瞰第一湾,就会看见湾中的台地和相连的王期山梁如同一个在海中遨游的千年巨人半身像。

从前往来的人只能靠坐溜索过江,现在怒江边已经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大桥,但溜索依然存在,并发展成一项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过溜索(陡溜一根长约300米的钢索)的时间从开溜到停溜是18秒钟。就是说,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时速是60多公里!绝对是惊心动魄的冒险行为,也许只有勇敢者才能挑战。

茶马古道史记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从隋唐始,至清代止,历经岁月沧桑近千年。在茶马市场交易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商人在西北、西南边陲,用自己的双脚,踏出了一条崎岖绵延的茶马古道。

所谓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地道的马帮之路。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旬、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万辛勤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谋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讲信用、重义气的性格;锻炼了他们明辨是非的勇气和能力。他们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他们凭借自己的刚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条通往茶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险之路和人生之路。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还进一步促进了滇西北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尽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如今,在几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驼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草香气也消散了。然而,留印在茶马古道上的先人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对远古千丝万缕的记忆,却幻化成华夏子孙一种崇高的民族创业精神。这种生生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雕铸成一座座永恒的丰碑,千秋万代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荣耀与光辉。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山谷里的茶马古道历险》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