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近年来,凤冈县出台50条优惠政策,每年拿出上千万资金,加大对茶叶龙头企业的支持,鼓励茶叶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品牌,使锌硒系列品牌茶先后获得24块金牌,黔风有机茶业公司成为2008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仙人岭有机茶叶公司总经理孙德礼当选为2008年度中国茶业行业10大经济人物,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使茶叶产业成长为当地竞争力最为强大的支柱产业。日前,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秘书长廖树洪率台湾神农科技发展协会商贸考察团一行考察凤冈茶产业,对凤冈锌硒茶的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

凤冈县茶叶经过去年雪凝灾害市场大起大落的洗礼,茶产业依然保持着前进的势头。

炎炎夏日,县境内18余万亩茶园里茶叶吐绿,茶浪翻滚,清香袭人。据凤冈县茶叶协会的初步估算,除了与去年行情的上涨不好比较外,今年凤冈县的春茶又遭受霜冻,春茶产值比前年略增,茶农收入也会略为增长。田坝村新华组茶农罗华,屈指一算,自家23亩茶园,自己搞加工,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个家庭费用外,账上还有32万元的余额。

去年,尽管受到雪凝灾害的影响,但由于茶青价格上涨,茶农和茶叶企业还是实现了灾年增收。今年,新栽茶苗遭受霜冻,损失惨重,春茶产量没上去,整个产业发展遇到了困难。但凤冈县委、县政府坚定信心,着眼于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坚持把茶产业打造成全县第一支柱产业的战略构想,推动锌硒绿茶为重点的茶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加大了茶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使龙头企业带动、企业集中、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形态逐步形成。锌硒绿茶产业链从农业、加工业快速向商贸、旅游、有机田园文化等产业领域延伸。2008年,全县茶叶产量达2500吨,茶叶总产值1.25亿元,种茶农户人均收入4000元,茶庄旅游收入近百万元,凤冈成为了全省锌硒绿茶的生产、交易、服务中心之一。

CY260.com编辑推荐

潘向黎写茶


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书评人黎戈

前几天,在春秋书店偶见潘向黎的新书《茶可道》,多年未见她出书,自是惊喜,急急买下。我读潘向黎,已逾十年。从《局部有时有完美》到《十年杯》,到《我爱小丸子》,无论她的散文还是小说,贯穿其中的那种磊落直白气息,一点无脂粉味,素面而行的样子,一直都是我喜欢的。

这本《茶可道》是新民晚报的专栏合集,本来心下还有些忐忑,生怕是那种熟极流丽,已然技术化批量生产的索然文字,看了下,倒是平实有物,每篇都有结实的信息。我是不懂茶的,潘却是个资深茶人,她写茶,却又不是写茶,她写的,是被茶味渗透的人事,茶中亦有世事起伏:茶水中也有隐秘盛开的感情,潘向黎写茶,滋味盈盈,又隐隐。文思散置,全靠一股清明茶气般的文气贯穿。

有的是谈茶具,有的谈茶名,有的谈掌故,有的谈茶食。她又是日本留学的,对茶道也略有所知,这些实际和间接经验的积累,自然成了她取材灵便的资本。我认为潘的好处是直爽,比如普洱,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也不婉转。不足是有时对人事下结论比较草率,缺少沉着气。比如认为周作人媚外,冒辟疆风雅,这些论调恕我不能苟同之。

潘向黎的文章看完以后,能系统的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茶粥是什么?苦笋贴的来历,等等,她都做了很细心的追根溯源。这本书很有植物的气息,不仅因为它写的是茶,而且,它是作者历时四年,没有停歇,一点点长出来,富有整体生命感的书,而且她的热情很能牵动读者,读者还可以跟着作者去品尝碧螺春、老君眉、铁观音、白毫,去见识茶礼、茶规、茶宴、茶会,去欣赏名目繁多的茶具。一杯香茗在手,读,看茶人茶事,真可解世味。有一篇甚至写了喝茶的地点,说墓地摈弃俗世腥臊欲念,清心寡欲,是喝茶的好去处。我看得一惊,又觉得在理。

每个话题都开得很清晰,落点小,但下笔绝不含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她写茶粥,纠正了汪曾祺那种以茶汁煮粥为茶粥的概念,其实茶粥是中国古代把各种调味料混合茶叶煮制的一种“茶杂煮”。茶淘饭,按她的写法,我还真操作了,简单可行。还有茶色,她说的历历如在目下,茶香写得也生动,简直是以鼻观物,最后二十四章,写的是茶具和茶人。苏东坡,黄庭坚,陆游,看来是平时悉心于此,又博览群书,手到擒来,毫不吃力。这么一篇篇的写,落笔还是浩浩汤汤,居然毫无灵感穷尽,凑数之干涩。潘向黎一直说自己是个没有规划性的人,看来是真爱茶,才能坚持这么久,因着贴合本性。

【黎戈的延伸阅读笔记】

关于茶道

看《茶可道》的同时,我也在读简媜的《下午茶》,个人感觉,简媜的文字更加适合审美需求,学院派的清气加上台南农家的生活气息,诗化的文字被整合得氤氲优美。

关于潘向黎的小说

潘向黎在日本呆过一阵子,我觉得她的短篇还是有点日式风味。她的故事骨架很轻,行文步态伶俐,轻快,转场很快,不留恋细节的雕琢,也不苦心经营内心分析,没有一点点滞意,清浅的情绪流里,其实已经暗藏一切。写到了《我爱小丸子》的潘向黎,勇敢忠于自己的简单的潘向黎,文字倒是有点像日剧。我说的日式,不是指情绪材料,而是指表达和组织这种材料的方式。这篇小说可爱极了。

陕西茶产业谱写明清边茶贸易辉煌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陕西长安作为茶文化中心的地位也逐步动摇。但伴随着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陕商抓住机遇,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走出来一条辉煌的边茶贸易之路,为中国茶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陕商作为西部商业资本集团,主要从事边茶、边盐、边布,尤其是明清时期陕商的力量最为强大。“椎埋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是陕西商人留下的一条古训,充分显示了他们以智求财,深谋远虑的传统。

这种从商理念,使他们即使遇到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陕西商人也能够从中获利。春秋战国时,陕西商人抓住诸侯对贸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机遇,以商求富,迅速迎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时期,陕西商人抓住政府实行开明政治,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形成了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明清时期,精明的陕西商人在陕西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抓住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随军贸易”、“棉布征实”、“布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措施,充分发挥自己在地域和物产上的优势,形成了以泾阳、三原、绥德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音预,卖的意思)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的名震全国的商业资本集团。陕西商人因为资金雄厚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清代乾隆年间,成都的陕商欲修筑“陕西会馆”,却遭到当地士人的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抔黄土,以免风水外泄。陕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西安、同州府,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口袋一口袋家乡的黄土,在四川盖了富丽堂皇的陕西会馆。

明清时期的茶马交易安其政策需要可分为西北边茶和西南边茶,明初首先行于陕西,明政府为了安抚边外少数民族而在陕西实行的茶马交易特殊政策,率先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听西番纳马易茶,陕西茶的产量明代13万斤,西北边茶作为军事物质专营,陕西茶叶的生产有一段“榷茶时期”,洪武4年规定民所收茶官给价,令有司收贮,这样民不得其利,私茶难禁,到了成化5年只得放宽政策一部分茶叶进入了商品流通,即提准陕西民间采茶除税官外,余皆许给文凭,于陕西腹里货卖,有私越黄河及边境通番易马者,究问如律。陕西茶叶开始走上商品化道路,到弘治3年又进一步“开中边茶”,由官收官销改变为官督商销,使得西北边茶进入了大规模商运商销的阶段。从湖南到陕西,再从陕西到甘宁青经营茶叶贸易的基本上都是陕西商帮商人。

编后:依托陕西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打造集种植、加工、研究及茶旅游为一体的陕西茶产业龙头——“中华茶院”,带动陕西茶文化商业化、茶经济产业化运作速度。围绕这一龙头,积极开展茶叶种植、加工研究,提升陕茶品质,步入世界名茶行列;深入研究茯茶600年原始制作工艺,重塑“泾阳茯茶”品牌;凸显“茶文化旅游”主题,整合13朝皇家茶和佛茶、道茶等茶文化,挖掘茶文、茶歌、茶具、茶菜、茶礼、茶道、茶舞、茶史、茶服装等资源,开发皇家宫廷茶艺和佛家、道家茶艺,融入陕西特色旅游,为来陕旅游者增添一处文化观赏胜地,向世人展示陕茶文化的渊源和历史地位,努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中心”。(节选自《秦茶的始祖文化》)

袁小月:奋力助推岳阳黄茶产业发展


岳阳市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月

“政府正全力把岳阳打造成湖南新增长极,岳阳黄茶产业大有作为”。岳阳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月谈到岳阳黄茶产业的发展,信心满满。

袁小月,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谈得更多的却是产业的发展,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振兴岳阳黄茶,振兴中国黄茶”。他22年的创业和发展历程,也很好地诠释了他的坚持,洞庭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的“巴陵春”牌茶叶正是在他手中做大做强。

1993年,随着那波改革大潮,袁小月辞掉公职,毅然下海,投身他所热爱的茶叶事业。创业之初,异常艰难,没有资金,没有场地,他拿出全部积蓄,从贸易做起,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贩卖茶叶。靠着信念坚持和诚信经营,生意越来越好。后来抓住大型商超业态的崛起,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公司转型走品牌发展之路,投入巨资打造茶叶品牌“巴陵春”。2010年,袁小月意识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大环境,岳阳茶叶产业的出路在于复兴以“君山银针”为代表的黄茶产业。

率先谋划,率先践行。袁小月及其团队于2011年创办“岳阳市巴陵春茶业培训学校”;承办全国首届黄茶培训班,参与“中国黄茶之乡”申报工作,合力争取到“巴陵春”,是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新派黄茶领导品牌、湖南十大茶品牌,品牌价值2014年获评5.1亿元,位居中国黄茶第一。

袁小月提出“用科技和文化打造新派黄茶”,巴陵春茶业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成果特别显著,在黄茶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截至2014年底,全国黄茶加工领域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共15件,其中巴陵春茶业共5项。在湖南省茶叶加工领域(不含茶叶机械),巴陵春茶业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位居第一。

巴陵春茶业格外重视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品牌专著《巴陵春茶文化》公开出版;美国ICN国际卫视《游在中国》节目播放巴陵春黄茶专题片;东南卫视大型人文旅行真人秀节目《茶路真兄弟》,岳阳问茶专访巴陵春。

袁小月目前正率领团队全力打造“巴陵春黄茶文化产业园”。项目投资2个亿,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产业园雄姿初显。产业园的建成,不仅是岳阳黄茶产业的标志性工程,更是岳阳地域茶文化的缩影。

袁小月坚信,巴陵春黄茶品牌必将崛起,岳阳黄茶产业必将振兴。

吴疆:普洱茶产业升级不是“炸金花”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普洱茶每次跌倒,都有人出来喊产业要升级。

茶叶行业几千年来其实运作情况差不多,都是定性为农产品,其交易模式大多数趋同,即为茶农,加工厂,经销商,消费者这样的线路。其间,无非是通路的长与短的问题,或者是通路的布点不同而已。

比如电商与实体店,其实不过是架设的具体道具不一,一个把通路放到网络,一个把通路放到实体。

说实话,这样的产业要怎么升级呢?

从实体到电商就叫升级吗?肯定不是。

茶叶喝新,唯有近几年来普洱喝老,这就带出来一个产业链,普洱茶不仅仅是通路可以赚钱,仓储也可以赚钱,仓储可以赚钱就相当于起到了一定的增值作用。

就此而言,普洱茶是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的。

也许这样说不准确,但是,事实是十年前你去菜市场买点小菜,买点肉,10元钱就可以了,而现在买同样的小菜和肉类则要100元,不是说蔬菜也增值了,而是成本增加了。

换算到普洱茶,就是十年以后的普洱茶给了你增值的感觉,其实是说明耐存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保值功能。

比如房子,比如白酒,比如今天我们说的普洱茶。

普洱茶耐存储,至于能存放多久,科学没有定论。至少,普洱茶现在并不一定完全接受科学的说法,比如越陈越香,那是一百年呢?还是五十年呢?其实,这道理如同中国人做菜,盐少许,配料少许的做法一样。

普洱茶有时候就是一种文化,不一定科学,却可能暗合某种道理。

这也算普洱茶的一种最大的特质,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附加值——普洱茶的金融属性。

普洱茶的金融属性这个话题有点大,但是,任何行业的发展能插上金融的翅膀是一定能让产业的规模变得庞大,从而量变带来质变,这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们今天说的是一个具体的产业模式,或者说一种商业模式。也就是普洱茶的期货交易模式,或者说是普洱茶的现货交易模式,其名称不同,具体的交易模式趋同。

无非是厂家入场挂牌,炒家入场买涨或买跌,这与传统的模式大相径庭。

传统的模式是在线下通过经销商到消费者这样的模式,也就是一种贩卖,即使是网络销售,也同样是贩卖而已,就算是炒茶,也就是一种击鼓传花,都谈不上与金融业沾边的事情。

而现在的普洱茶交易模式,改变了以往一种产品的固定单价,买的人多,加价的人就多。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厂家都是规模性交易,并且交割给客户,那么,就意味着厂家有可能把后几年的利润提前到今天来实现。这和股票的道理相同。

如果是可以买跌,那其实就等于与厂家去对赌。如果是交易平台收购,那就是等于和平台对赌。

这就是我说的“炸金花”模式,等于是赌钱而已。

当然,如果是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实现普洱茶的大宗交易,肯定是能实现产业的升级的。但是,实际情况有待考察。

我们先来简短分析一下普洱茶的实际市场情况。

普洱茶的市场分为消费市场,存茶市场,炒茶市场。

消费市场自然不必多说,逐年都有增长,消费群体也较为分散。

存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一带,甚至可以说集中于东莞市场。

炒茶市场集中于华南,也可以说集中于芳村市场。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消耗量(我们把厂家到市场的销售都计算为消耗)与存茶市场、炒茶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倒比例,前者消耗量远远大于消费市场。

这就可以说明一个情况,存茶市场和炒茶市场是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群体在操作,这两者群体的专业化程度也比较高。

现在炒茶市场一塌糊涂,存茶市场基本饱和,那么,这二者参与所谓金融创新的动力不大,也可以说明参与现在普洱茶期货(或现货)交易的积极性不够。

主力市场、主力人口没有参与动力,那么,这种模式的参与者能吸引什么群体呢?

是股市、期货交易原有的群体?

这些群体对普洱茶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

其实,这样的模式不新鲜,几年前即已经产生,我也曾经非常肯定这样的模式,毕竟,一个行业要升级,是需要试错的。

但是,这个模式就只是一个赚钱的模式,谈不上产业升级的模式,只不过是相关部门告诉大家,你们莫“炸金花”啦,那是非法的,我给你们搞个合法的地方“炸金花”。

事实上的运作情况即是如此,因为这与普洱茶消费群体就根本不一样。

当然,模式可以变通,也可以努力向厂家到消费者这样的直通车模式去走,只是,这个产业本来就传统,要砸掉经销商,要砸掉原有的专业程度高的藏家,恐怕,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赵力生:普洱茶产业的理论前提


熟茶的产生是普洱茶产业化的一个里程碑似的开端。至今对“人工渥堆”工艺和原理的研究仍然不够,一切的工作都不应停留在相互抄袭粗浅研究工作结论的阶段,真正需要的是搞清茶叶物质成分与菌群作用的关系,分清有害菌与益生菌的种类和生长条件,按人们的意愿工业化的、清洁级的生产普洱茶。

形而下的喝茶方法是把普洱茶当保健品;形而上的喝茶方法是把普洱茶当艺术,前者追求的是健康,后者追求的是境界。

对普洱茶品质的评鉴有科学的客观标准和文化的主观标准,两种标准可以并行不悖。科学是实证的学问,它的观点必须有证据来支持;文化是主观的意见,它的观点可以立足于主观的意识。在普洱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客观的部分要从科学钓角度来认识,主观的部分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把握。

普洱茶源自不同区域的茶箐,成品又分成生茶和熟茶两大品系,而各厂家工艺制程上都有很大差异,再经存放的时间、地点、温度、湿度、容氧量的变化,再加上后发酵时微生物的种类和菌群组配不同,必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从科学和文化的多个角度去不断探讨。一直以来关于普洱茶的认识与争论,无不贯穿在科学与文化之中,又无不迷乱在科学与文化之间。不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普洱茶的原理与知识就会走向盲从、迷信和谬误;而不从文化的角度去提升普洱茶的内涵,就必然会走向封闭、狭隘和机械。

茶叶的品种、栽培、采摘与加工,普洱茶的生产与储存,对茶叶所合成分的分析和研究,属于科学的范畴;而普洱茶的历史,普洱茶的演变,包括包装、品饮、评判和流行方式就穿越科学走向了文化的领域。下面就普洱茶原料的科学分析、生产与加工的科学认识、品饮的不同文化、鉴定的不同标准四个方面去做一点探讨,以便分清科学与文化在发展普洱茶产业进程中的交叉点与界线。

一、普洱茶原料的科学认识:乔木茶与灌木茶的再分析说乔木茶比灌木茶好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看法,在市场上乔木茶总比灌木茶贵,其依据是:乔木茶生态,不含有害农药,最重要的是乔木茶口感好,所谓清甜回甘,苦涩味低等。有人为此做了乔木茶和灌木茶的物质成分测定,认为乔木茶物质成分的含量普遍比灌木茶要高,并以此来论证乔木茶比灌木茶好。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乔木茶比灌木茶好只是海派普洱茶人的一种观点,并无科学根据,他们也作了两种茶叶的物质成份分析,认为两种茶叶物质含量各有千秋,不能认定乔木茶就比灌木茶好,并认为乔木茶比灌木茶的提法无异于从根本上否定了科学家们多年来进行品种选育的结果,也否定了政府对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勐海大叶种以及云抗14号、云抗10号、云抗43号等国家良种的推广工作。

所谓乔木灌木说穿了只是茶树大点小点而已,乔木从学术上讲就是有独立主干,树高3米以上的树,乔木茶叶底薄大而柔软,叶柄细长,叶片少齿或无齿,嫩叶无毛或少毛,口感淡雅;而灌木茶无独立主干,分枝较多,树冠矮小,通常不超过3米,叶底粗短质地较硬,叶柄粗短,叶沿锯齿明显,嫩叶多毛口感浓烈等。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赞成乔木茶和灌木茶物质含量各有千秋的观点,并对乔木茶叶物质含量普遍高于灌木茶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用什么地方的乔木茶,又用什么地方的灌木茶做试验才是关键。任何学过《植物生理学》的人都知道植物的营养器管是根和叶,根部吸收水份和各种矿物质,叶子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将碳源转化成糖源和其它各种次生代谢产物,茶叶里所含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就是茶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咖啡碱、可可碱等生物碱是茶叶里的苦味物质,而茶多酚、儿茶素是茶叶里的涩味物质。咖啡碱与儿茶素类物质形成氢键结合物让茶汤醇厚鲜爽,这是优质茶叶的表现。普洱茶的品质跟茶叶中所含物质成分的多少成正比。普洱茶的各种口感与香味来自于微生物对茶叶中各种次生代谢产物和糖类物质的分解,其中,无论是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降解还是氨基酸降解,以及多糖类氧化降解,都能释放各种香气物质,例如,释放出具有樟香及陈香味的物质n-壬醛(n-Monanal)、氧化芳樟醇(I、Ⅱ)(LinaloolOxidtI、Ⅱ)、以及n-癸醛(n-Decanal)、芳樟醇(Linalool)、1-乙基-2-甲酰基吡咯(l-Ethyl-2-Formylphyole)、苯乙醛(Phenylacetaldehyde)等。而不像有些人说的是:“茶树吸收了樟树叶散发出的樟香而储存在叶片中。”或者说:“茶树的根会与樟树的根在地下交错生长,而使茶叶具有了樟香。”这种说法就象是说,只要给茶树浇大粪,茶叶就会吸收大粪散发出的氨气而产生屎臭一样的可笑。

我们认为用何种茶叶原料做普洱茶,主要是看茶叶内物质成分含量的多少和比例,物质成分多,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就多,就更能形成滋味丰富的茶品,而不同品种的茶树不同产地的原料所含的物质成分的多少是形成普洱茶千滋百味的物质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来谈乔木茶好还是灌木茶好是没有意义的。

一般说来,乔木茶混杂在热带阔叶林中,与其它速生树种相比其生长速度和争夺阳光的能力是较弱的,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其物质成份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是不可能比台地灌木茶多,这也是为什么台地灌木茶涩味重的原因,我们说乔木茶口感好是因为我们是在喝新制的生茶,如果我们等这些生茶陈化十年后再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所以我们赞成这种说法:“喝新制的普洱生茶时不是在喝普洱茶,而是在喝一种近似于绿茶的普洱茶的原料”,我们喝这类茶时,要么是为了清热降火,要么是衡量一下这些茶是否有存放的价值,以新茶的口感来界定哪种茶叶好是喝绿茶的概念而不是喝普洱茶的概念。我们认为,只有那些苦涩味重的茶品才有后发酵的价值,否则强调做普洱茶需用云南大叶种茶还有什么意义呢?

唐怀廷:“把西莲茶产业做得更好”


“我们要感谢怀廷,是他让我们的茶叶有了出路!”初夏时节,正在地头采摘茶叶的桑植县西莲云雾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郑银仙说道。

1990年,身在山东的唐怀廷,为了发展家乡茶叶产业,毅然放弃不错的工作和机会,带着妻儿回到桑植县创业。

西莲茶叶品质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加工,没有合适的经营模式,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为此,唐怀廷先后来到上海、浙江、山东、四川、福建等十多个省份,拜师学艺,向专家们学习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协会”的运作模式,创办200亩茶叶样板基地,带动西莲乡玉京、月岩、丰鹤、骡子岭、石门垭、双鹤等6个村700多农户,开发5000多亩有机茶园。为了帮助茶农走出茶叶难卖的困境,他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添置加工设备,新建加工厂房,以高于市场价5元的价格收购茶叶,仅此一项,就为茶农们累计增收100多万元。到201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已经达到1100多万元,盈利150多万元,助农增收500多万元。

唐怀廷一步一个脚印,把家乡的茶产业做得有声有色。2006年,桑植县西莲茶叶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西莲云雾”“西莲红”茶叶分别获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金奖:2014年,“西莲红”获湖南省湘茶大赛金奖。公司也已被评为张家界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公司产品被评为“张家界市名牌产品”。他2012年当选为桑植县人大代表,今年4月被评为“张家界市劳动模范”。

“我将与乡亲们一起再接再厉,把西莲茶产业做得更好。”唐怀廷说。

老乌山藤条茶: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1)


导读:藤条茶让我痛彻心扉而奋勇直追,痛了懂了通了也就忘了。2014年与包总、白马非马先生聚后,才明白它仍是空白,同探,终完善了云茶产业链上的最后一环;老乌山是我论证之主,它的广博让我无尽推演。此系列文字贺2018年4月8日“老乌山开采节”而作,为“藤条茶研讨会”而抛砖引玉。拜茶农为师、得以再现,望众人再探、重现辉煌。

老乌山

老乌山藤条茶:

云茶古代产业的活见证


第(1)章:藤条茶及老乌山藤条茶概况

澜沧江中游地区有一茶,树形不高、分枝低矮、树幅庞大、分枝极多生长枝极多,而且叶片少枝条长,春天萌发特别漂亮,年久之树形如辫、长如藤、韵如柳,常随风而动随风而舞,是一种“会跳舞的古茶树”。早年各地有藤子茶辫子茶柳条茶等各种各样的称呼,著名茶者詹英佩以藤条茶命名发布,为不引起混淆、现业界就将采用这一系统养护的茶统称为藤条茶。

大藤条茶树

藤条茶,我认为它是云南古代茶农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先民们根据云南气候条件、乔木型大叶种茶的植物学特性以及传统普洱晒青毛茶特点,总结出的一套茶树种养采护的管理模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茶叶特性的完美结合、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是古代云茶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古代产业化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它的发现找到了云茶产业中缺失的那一环,完善了云南从古到今的茶产业链条,云南这世界茶源地,自此完善成型。只有把它放到产业结构中来解读、你才能够发现它的巨大价值;我曾数度撰文叙述赞美它,有者还被奉为业界第一篇讲清楚藤条茶原理的文章。

老乌山藤条茶茶园

建国后,在大农业思维的指导下,云南茶叶大规模与现代丰产茶园理论接轨,云茶传统采养模式被遗弃,在追求量的前提下一片片老茶园被台刈,改造成丰产茶园,同时大面积定植台地茶;到普洱茶再兴之时,原生态与古树茶的价值被挖掘出来,云南茶叶又走向了矫枉过正的另一个极端,茶树越少人工干预越好,最好是不施肥,不修枝叶,让其在大自然的环境里任其生长。但所谓的不干预理论是建立在占有先天的基础上、强调原生态杜绝人为干预古茶树。任何一个生命体都会生老病死,生病了要医、肚子饿了要吃、状态不好了要调整要养护,对其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在茶树已经衰弱时不主动干预和积极养护,排斥一切人为帮助,就知一味索取,这是在教“茶树练法伦功”。更深层次的原因及其自私,就是排他性,就是要强调自己的好。在古树茶紧俏的今天,“过度采摘”就成了行业的一大热词,但正义人士除了指责茶农杀鸡取卵之外也束手无策。藤条茶是背负“疯狂追求产量与过度采摘之典型”的骂名闯入人们的视野的。

藤条茶树修剪

很多专家、学者与游客看到采摘后的藤条茶树,周身无芽,满地是叶,残枝、花果散落一地,非常震惊,认为这是一种杀鸡取卵、掠夺式的采摘行为。而茶农给茶树松土、除草、施肥,也被指责为片面追求产量,会导致茶叶品质严重下降。其实它是云南多少代人的经验总结,是结合茶树的生长特性、普洱茶之原料——传统晒青特性,以及茶区气候特点而总结出的一套采养模式。茶树养得好,产量自然也会提高,这是适度采摘,根本不是什么过度采摘。

老乌山日出

古茶热销而古茶树在短期之内不可能增加,所以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古茶树,提高产量增加利润就成了人们竞相探讨的问题。藤条茶、这种云南传统的采养方式又重新走入人们视野;大老乌山茶区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藤条茶,老乌山藤条茶又让人们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大老乌山茶区形似叶,为无量山的一支脉,自古为银生辖地。它横跨镇沅县振太镇、按板镇、勐大镇,景谷县小景谷乡、凤山乡等,方圆近百公里。它是典型的低纬度高山气候区,这大区域有相似的植被、土壤及茶树栽培历史,森林植被好,气候温凉,易土壤化的丹霞地貌,所成土壤颗粒性强、通透性好,肥力适中、富含多种矿物质,菌物群落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

从老乌山茶树王“和尚寺大茶树”及苦竹山两棵大茶树来看,当地至少有近千年的茶叶栽培史,而且山上各村各寨都普遍性的采用藤条茶采养法,表明在古代这里的茶业及其繁荣。

老乌山古茶树

澜沧江从无量山边奔腾而过,这留存多处新石器遗址,茶叶的始祖——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千家寨野生茶王就位于附近,这还是《蛮书》中的银生节度故地,在遥远的年代就有“茶出银生”的记载,这还是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与傣族文化大融合之地,开发包容、人们自古重视学习。这里农耕文化发达,众多盐井创造的财富奠定了茶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多条商道分布其间,各路马帮往来于山涧,其地盛产的茶叶与盐巴被驮往四方,繁荣的商品贸易,催生了对茶叶的巨大需求,在古代老乌山的先民们就长期种茶,探索出了一套兼顾产量与养护茶树独特的采养结合方式,它堪称是“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

从世界茶史来看,澜沧江中游地区是茶的发源地又是茶的兴起地还是古代普洱茶最后的再兴之地,它最后再兴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再次复兴于近年,茶叶一直是这里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老乌山藤条茶见证了它的兴衰成败,逢新时代而再现勃勃生机。

老乌山茶山

老乌山遍地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

老乌山茶园星空

我生在野茶王之乡镇沅九甲,父亲是农业工作者,小时候常随他乱跑。镇沅境内澜沧江边,有个嘎哩古渡口,其旁边有个秀山农场,常随父去,发现对岸昔归的茶,长得与九甲的不一样,很是不同。问父,家父回答感兴趣就去自己探寻。在制太和时,我发现太和谷及老乌山宝仓山,山山是此茶、树树用此法,便有意识地寻访。到普洱茶再兴之时,我贩老乌山茶于异地,客说我茶梗太多、不好、惨败收场,痛彻心扉之后我决心弄明白它。2005年开始我在太和谷老乌山宝仓山昔归等茶山系统性考察,开始我也认为它是种茶树品种,但老乌山丰富的茶资源让我有条件进行各种推演、深入调查后得出:它是种管养模式,是套种采养护方法,是一个系统积年累月在茶树上的外在表现,并非茶种原因所致。后我又走了众多藤条茶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藤条茶理论体系,纵观老乌山及其他发现如下特点:

藤条茶树

一、所有的藤条茶区自有特色又不尽相同,说明人们虽然都种茶,但对茶的认识不尽相同,说明他们对藤条茶原理理解成度应用成度不同,说明藤条茶有一个漫长发展演化的过程,而老乌山藤条茶有其他茶区所没有总结出来的经验高度,说明它专业化程度极高。

二、老乌山虽有无数藤条茶,但那些超大型的古茶树并没有藤条茶原理的基本应用,说明藤条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随着发展而产生的。从而也否定了藤条茶是一个茶种的观点,得出它是一种管养模式的结论。我个人认为它是在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交流的时代下产生发展起来的,最早应该源起于明朝。

三、各藤条茶区内的茶树外观性状相似度极高、一致性极好,说明他们的茶树品种都经过长期选育提纯的,说明已经有明显的目标追求、有强烈的目的性,是高度产业化的特征。说明在缺乏大交流的外部条件下,各区都对自己的茶进行了发展总结。

老乌山茶农

四、各藤条茶内有极高的一致性但不同茶区又各有特性,这是在那未能大交流的条件下形成的共识形成的共性,充分说明它是普洱茶发展到一定时代的必然,是普洱茶商品化的必然要求。

五、茶林间作、茶人为伴、茶寨相邻、茶农共生、山山遍茶,说明茶在这一区域的普遍性、在小农经济时代的不可或缺性、在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

六、大老乌山茶区周围无数的盐井,为老乌山茶的种植开发引进了技术人才、盐的贩运为老乌山大茶区奠定了交通基础,盐业的收入为老乌山茶业的发展积累了财富,为老乌山茶商业化奠定了基础。说明各大茶区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老乌山生态茶园

七、大老乌山丹霞地貌、易土壤化岩石,独特的“骨风岩韵老枞凝香”,成就了老乌山在普洱茶中的江湖地位。泛大藤条茶区,山山有其特色说明各大茶区种都对种茶环境进行了一定的比较选择。

八、这一系统原理都应用于普洱茶应用于云南大叶种茶,说明它是有针对性地、是针对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植物学特性而总结的、说明它是云南先民茶叶种子经验的积累总结;虽然有资料显示外地也有类似情况,但最终没有发展或遗存,说明:其一、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最终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消亡。其二:它对中小叶种茶的发展并没有太大指导意义,由此甚至还可以推测就它是从云南发展传播而出的。

九、藤条茶大都处于高寒山区或亚热带温带季风区、这些区域最大特点就是季节变化明显、春旱严重,说明它是结合当地气候特征而总结得。

老乌山晨雾

十、老乌山人人识此法、从小耳闻目染、代代口头相授,无师而自通、无法而得法,并总结一套富含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论,说明这一系统在那的普遍性、说明老乌山人对茶的相融性极高、已由对物的认识到理的领悟到禅的参透,由物的享受上升到礼的追求。

十一、云南大叶种茶是多年生木本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植物,它的叶片会在高温干旱的春夏自然脱落。在采摘春茶后,它的老叶已经完成其使命而将逐渐脱落。但自然状态下的脱落无序,这就会造成下一茬芽萌发的不一致,就要人为的在采春茶时顺带采除多余的老叶,人为的使老叶一次性整体脱落、刺激茶树多分泌生长激素,让茶树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就能诱导下一茬芽的整齐萌发。春采后人们看到树上光秃一遍、满地残枝落叶,一幅残败景象,而误认它为是掠夺性采摘,其实它是在采养结合促进茶树稳产高产年年顺产,是为了更多的产出。

十二、藤条茶是普洱茶发展的必然。开始我以为藤条茶是某时某刻某人某地的独创,应该有发源地核心区扩展区,应该有明确的传播途径传播路线,用“一源论”来分析。走遍众山之后、特别是理解了普洱茶特性之后,我才认识到它应该是江湖后的大统、是普洱茶高度发展之后所形成的普遍性共识,它应该是在那一个时代下人们对事物的共同性认识。它绝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后的经验总结,是集体智慧、而且是那个时代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思路一转、用“多源论”看待事物,一通百通一顺百顺,对于各型各色的茶山我都能解读、都能得出恰当的认识。

藤条茶修剪

十三、藤条茶是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与云南茶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藤条茶这一系统在中原在古代的果蔬学中就被广泛应用,先进的农耕文化传入云南,与云茶人交流融合、促进了云茶的发展,从明朝后期云茶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这一时期就有了藤条茶雏形。到清朝改土归流时期云茶古代产业化已经高度成熟,藤条茶体系至此系统成型。

十四、我长在乡下,受父亲影响而关注农事,迫于生计而事茶,因妻而太和甜茶,我偶然在哀牢山苦聪人的懒人茶中发掘了“冷水泡茶”,在无量山系众多的“小叶子古茶树”中推定出了传说中的“武侯遗种”,从一幅对联中复制出了“太和甜茶”,又从太和甜茶中得出了云南有自己的“传统红茶”、晒出来的红茶、一种可以长期储存的红茶,我绝不会只探讨到这茶比那茶好喝,这树比那树漂亮,也不会“它是一个系统积年累月在茶树上的外在体现”而停滞不前,我最终发现了它的根本价值:藤条茶。它是云茶古代产业化的巅峰之作,是云茶迈向现代产业化的敲门砖,是云茶产业链中最后缺失的那一环。我们无数人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云茶,有部分已经论述到古代产业文明、但更多的确是原始文明、原生态文明,这些都不足以详实证明云茶古代产业化的辉煌,而藤条茶与现代茶之间是“理的传承、术的改变”,它与现代茶之间仅仅只差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它已经总结出许多与大农业时代共通的理念。科学技术的发展、认识的提高,云茶古代产业化与现代产业化之间仅隔一层薄薄的窗户纸。

本文作者与大藤条茶树合影

民国年间1930年左右,云茶开始步入现代产业化,传承了理念遗弃了技术,大大促进了发展。今天在量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人们又向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向传统借鉴学习,藤条茶这云茶产业化的产物,又重回视野。

向去古刹问禅茶 心静自然凉


炎炎夏日,抛却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去寻访那些隐匿于名山密林之中的古刹名寺,静享片刻自由安宁,无疑是消暑的好办法。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身外的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便是心中的极乐世界。

某日天气酷热,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禅师静坐在禅房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答道:“我觉得很凉快啊。”白居易顿生感悟,遂作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心静自然凉”本就出自佛家的典故,所以,在酷热难耐无所遁形的时候,何不溯源禅林古刹,于浮世外觅求身体的静养与心灵的安详。俗子观光,信徒诵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静下心来,品禅茶,论世道。

禅与茶,从来都有解不开的渊源。就连茶圣陆羽都是由佛门抚养成人。由于茶可清热、静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禅,唯许饮茶”的说法。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便是禅茶盛世的真实写照:“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古人诵经、坐禅、就餐、纳凉、休憩、吟诗都要奉茶六度。今天,茶已不只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罗庸人,也丝毫无妨在酷夏时分“向去古刹问禅茶”,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跳菜”从茶马古道舞向世界


“跳菜”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的一种民间舞,但就是这种在饭桌前舞动的民间艺术,开始步出中国西南边陲,从乡野舞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新华社“踏访茶马古道”报道组日前来到古道当年的重要站点南涧,最吸引记者注意的是刚到来就在用餐席间表演的跳菜舞。一通采访和乡土调查之后,发现外表粗犷的舞蹈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

公元800年,云南当时南诏国的《南诏奉圣乐》舞动长安,被列为唐朝14部乐礼之一,《奉圣乐》伴奏下,舞者奉盘或托盘起舞,舞袖旋转,姿态蹁跹,这种“抬菜舞”成为唐人宫廷的礼仪之一。然而历经千余年的演变,这种专属于宫廷的雅舞,仍然在云南南涧的民间乡野扎根,当地被称为“中国跳菜之乡”。

1998年,南涧跳菜参加第六届亚洲民间艺术节“山水狂情”文艺专场演出,2004年3月,南涧跳菜艺人参演中国知名舞蹈演员杨丽萍编导的《云南印象》。南涧的跳菜舞不仅走出中国,甚至去到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

在昆明、大理、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许多商家开始做起跳菜的生意经:把民间跳菜习俗和作为舞台节目的南涧跳菜结合,弄出个“筵席跳菜”,把乡野里的舞蹈搬到宾馆酒店。

在人口约为20万人口的南涧县,已经有数百名跳菜艺人活跃在中国各地,当地的跳菜习俗在民间影响广泛,60%的村庄都有娴熟的跳菜艺人,单就这个县的无量乡一地,3.5万人口中就有1万人会跳菜。

当地人计划将彝族有名的火把节法定为“中国南涧跳菜文化艺术节”,并同时邀请中外著名学者、艺术家召开跳菜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

走进南涧县城和乡村的学校,记者发现中小学音乐课、体育课、劳动课中都有跳菜艺术课,从这个复杂的组合也可以体会跳菜舞身上的多元性。当地文化专家认为,南涧跳菜起源甚早,最初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狩猎和战庆活动进奉行为开始,创造了这一奇妙宴席艺术的彝族的后裔在自然宗教、道教和多神教的图腾崇拜中将之承袭下来。南涧县委、县政府也在试图挖掘跳菜的丰富文化内涵,其中即包括跳菜早期的图腾艺术特点、南诏国“奉圣乐”中“奉珍耍杂”传统以及南涧民间的多种变体。当地艺人还不断把敬茶、敬酒、祝福、打歌、情歌等内容融进跳菜艺术中。在政府以及艺术团体的规划下,当地准备推出南涧跳菜艺术名舞剧、艺术文化精品、艺术书籍画册以及一系列南涧跳菜艺术服饰和乐器等商业产品。

如此,一种源于原始母系社会时期无量山一带彝族祭祀活动和招待宾客的敬奉活动,就这样植根乡野又走出乡野,成为南涧百姓的生意经。

陈勋儒:产品品质是茶产业的立足之本


图为: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图源于珠江网,朱洪良/摄)

新闻背景:在第十五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第九届云南省政协副主席、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接受记者采访,针对立足云南特有的气候、土壤和优良的生态条件;有着独特的云南大叶种和高素质的研发队伍;有着成熟的特殊加工工艺,涌现出了众多的优质茶产品。如何通过加快流通,促进消费,把优质的普洱茶更好地推向市场?

陈勋儒:云南的普洱茶具有得天独厚的四大优势,一片天,即特殊的气候条件;一块地,即云南红土地;一片叶子,即云南特有的大叶种;一种加工工艺,即普洱茶特有的加工工艺。由于这四个方面的原因,云南普洱茶本身就是具有优势的产品,大叶种茶相比小叶种茶、中叶种茶,对人体健康作用更好。

云南的普洱茶要突破现有模式,既要巩固现有消费群体,同时要突破“饼、砖、坨”等传统制茶方式,要开拓20至30岁的年轻消费人群,研发出更多适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茶产品。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不要去喝既无茶又无奶的“奶茶”,而是要喝云南的普洱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凤冈茶产业向产业集群化迈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