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南糯古树茶,自然天生

崔大洪认领的古树茶,临近南糯山石头老寨子后山的原始森林,处于南糯山中部,每天日晒8小时,另外这些古树茶与当地哈尼族人共同生长,自然天生,无需人工干预。

南糯山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之间,气候十分适合古树茶的生长。古树茶的树龄普遍为300年,根植强大,古树茶茶叶呈鲜绿颜色,并且树高5米。并且每年3~4月份能采摘1筐的茶叶,经过哈尼族人的传统工艺制茶,能成4个茶饼,颇具收藏欣赏和品鉴价值。

(崔大洪先生认领的古树茶)

爱茶,品茶,鉴茶的老饕

崔大洪,是中山市茂名商会创会会长和台山市至善房地产中介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房地产十数年获得众多的荣誉和认可。有二十年饮茶史的他喜欢以茶会友,以茶待客。与古树茶的一次相会,便被古树茶金黄明亮的茶汤和香气绵长的茶香所吸引。

(崔大洪先生)

好茶叶需要慢慢寻找和珍藏

崔大洪先生回忆距离第一次品茶的时间,已经相隔了二十年,忘记了当时的

情景,但仍然记得那份喝茶激动难耐的心情。也是这份激动让他开始了品茶之旅。起初,对茶叶市场陌生的他也碰过壁,分不清好坏。但喝的茶多了,自然就会分辨什么是好茶叶。

问到崔大洪选择认领古树茶的原因,很简单就可靠两个字。据崔大洪回忆:古树茶香醇耐泡好喝,但路途遥远,不一定能拿到真品古树茶。所以想养一颗自己的古树茶。

条索紧结,茶汤金黄明亮、香气绵长

云南勐海有八大山系,其中南糯山茶占据相当突出的地位,而南糯山茶当以石头寨等最能体现古树茶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

l香气:南糯山古树茶的香气为蜜香,且香气持久;

l口感:入口感觉柔顺,但略涩,回甘较为悠长;

l耐泡:叶片肥厚,是典型的云南大叶种的体现,耐冲泡,一般都能冲泡八水以上;

茶味正、质厚、香扬、清甜、爽滑,并且口感柔顺,并且工艺古朴稚拙独具特色,山野气韵凝聚在每一片茶叶上,外观条索紧结;汤色金黄明亮、汤质饱满、苦弱回甘较快、香气绵长,富含山野气韵。让人爱不释手。

以沸水冲泡,宁心静气等待茶香

茶具有能让人修心养性,排毒交友等等功能。作为禅商的崔大洪表示茶乃万物之灵,禅茶淡然万物,在品茶中可以体会远大的思维和会来智慧之能,令人心灵平静回归自然,回到原点。以自然之态面对困难,而不紧张。

每一次沸水浸入,茶叶舒展,等待茶香缓缓溢出的时刻,能让内心平静,再重新认识自己。并且品茶是一个拿起放下的过程,心量大则世界大,譬如遇到难事时就往好的方向想,懂得放下,什么事都会从容。

二十年的品茶史,让崔先生以茶聚友,以茶为乐。好茶配好友,一张茶桌就能会四方客。

茶文化与匠心工艺

茶见证了崔大洪辛苦奋斗的一生,也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他认为,茶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与数千年的茶文化精神上的交流。

茶与瓷器是外界最初对中国的印象,而中国人饮食离不开茶,待客更要奉上一杯热茶,几千年的茶文化与血脉相连,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不变的经典,并源远流长。

(乳源红古树茶协会推荐)

CY260.com编辑推荐

李丹崖:饮普洱古树茶


云南诗人艾文华快递来一盒茶样供我品尝。包装简约古拙,拆开茶来,如不深嗅,并无茶香。叶片也较为粗大,颇具钝感。在瓷碗里冲泡一下,就完全不一样了,赤红的茶汤,裹挟着茶香扑鼻而来,在严寒的冬日里,如沐春风,一股酣畅,直击口齿和味蕾。

仔细一眼就,才知道,这种古树茶产自云南无量山,一个极具禅意的名字。无量山的最高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云南普洱茶的原产地之一,这里的茶树不同别处,全是百年以上的乔木,所谓“古树”也就来源于此。这些老茶树,历经百年不灭,贡献着自己的芽叶,供茶人萃取,如同长辈,绵延不断地供应着自己的热与爱。

古树茶的饮用历史悠久,唐时就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用花椒、生姜和桂皮一起烹食,足见,这些茶适合在冬日喝,可以暖身御寒。

古茶好似落叶,古茶沉沉如佛,好似高僧,吃茶,如听高僧讲道,如与长者促膝而谈,个中滋味,如醍醐灌顶,许多生命当中的郁结和悬疑,茶到处,幡然了悟,心怀中一片清明祥和。如果你也有机会饮到古树茶,会发觉,古树茶汤之中,有一股刚正之气,这股气,直接融入你的心性之中,大方不阿,心念执着。

茶是茶树的精华,茶香是茶树发的忧思。饮茶时,最宜思索、怀人、追远,当然,清谈也可以。三五知己对坐,茶在水里赤黄,水承了茶的芳香,斗室之中,都是暖香。

饮古茶,要用碗,玻璃杯完全不是那个意思。陶瓷还可以,最好用古瓷,紫砂当然也是好东西,但我估摸着,大多数人手里的上品紫砂也不多。若有甚好,最能泡出茶的香。高原茶就是与众不同,有一股高原的清逸之香。

许多人都想去高原,只不过受种种条件制约,未能如愿。但一杯古树茶,可以让你了却半个心愿,饮一杯古树茶,佐以两碟清爽的点心,在这个冬日,感知别样的温暖。

佛山茶人云南凤庆采制古树茶 与天地古人对话


三九时节,佛山“骨灰级”茶人李春毅品自制熟茶、赏自制古树生茶,在氤氲茶烟中享受寒冬时光。但他的心里惦念着云南凤庆一片小树苗:“树籽捡自凤庆3200年古茶树下,在朋友的培育下竟然发芽了。春天我要回去看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云南茶行业还没形成清晰的古树概念,但李春毅就在爱好的驱动下远赴遇难茶山寻找古树资源,并动手采茶、制茶,几十个春秋,他与天地对话,与古人对话,除了收获一库干仓古树茶,还修炼了淡泊之志。

入茶山自采制茶叶

对于“骨灰级”茶人来说,古树需以时间来界定,70年内新种茶树所产成为台地茶,70年至300年内的是乔木茶,而树龄超过300年的乔木型大叶茶树,所产的茶叶才是“古树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古树茶概念尚未明晰的年代,也是李春毅生命中最幸福的十年。“当时,就能现喝。”

观古树与古人对话

这些年,关于古树茶和普洱茶的是非争议颇多,让人莫衷一是。李春毅淡然:“品茶,重在对比,你的舌头不会欺骗你的心。”

李春毅为记者沏上自己在2014年在茶王地制作的新茶,随后,又沏一杯陈化超过10年的陈茶。记者发现,时间会给古树茶带来不同的风味,但是共性也很明显,那就是生津,回甘至喉,许久不散。李春毅解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就是古树茶的魅力,因根系深入发达,营养物质丰富,造成浓郁的茶汤滋味。每一次品茶,都是与天地自然、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他能感知一方阳光水土的特性。“以前没有喝茶的时候,人心很焦虑,喝一口水都是慌慌张张的。喝茶,让人心平气和,宁静淡泊。”

每一年,李春毅都会择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朝拜”古老的茶树,例如邦崴1号、2号、3号古茶树,凤庆3200年古茶树……站在这些千年古树之前,李春毅总是浮想联翩:“中日科学家用碳十四测算,凤庆这棵古茶树树龄在3200年,也就是说比商纣王还老一两百岁。现实中这是文物不能开发,但是每当站在树前我会想象一下,如果能做一泡茶,炒制到位,就这样和古人对话该多好。”

李春毅还当真在凤庆3200年古茶树周围捡到一些树籽,他托当地的朋友帮忙培育,树籽竟发芽了,这让李春毅对2015年的春天充满期待。

云南民国茶人之—柯树勋


柯树勋字绩丞,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人。清末官至云南河口巡防营管带。宣统二年(1910),率军平定西双版纳勐遮土司兵乱。1912年,任思茅厅同知,提《治边十二条陈》,主张“土流并治”,为当局采纳,遂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任总局长,后改称殖边总办,历十余年。在职期间,团结边地宣慰使及各勐土司,统一政令,卫护边防,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功绩显著,名扬边陲。

民国元年(1912),柯树勋由思茅到车里视察,了解傣族土司制度历史渊源及现状,参考英国治理缅甸孟艮办法,拟具《治边十二条陈》上呈省府,获准实行。民国2年(1913),省政府批准创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辖区即车里宣慰使司境域),内设司法、教育、实业、财政、交涉、翻译六科,柯任总局长。他与各地土司协定十三条章程,相互守约,实施“设流不改土”。宣慰使司十二版纳划为8个行政区,设8个分局。派员编查户口,委派各区分局委员。柯树勋在位时期,与土司关系融洽,相安无事,10余年中政局稳定。

其间柯树勋命本部第五营兵50余名带头领垦荒地;筹办富滇银行车里分行,自兼行长;督导修通思茅一车里一勐海马帮道路,沿途建站驻兵保护商旅;创设邮电局,办理邮件商贸汇兑;设立劝学所,在车里倚邦、易武兴办学校,劝导各民族子女人学。民国13年(1924)6月12日,柯树勋率各勐土司头人121人到昆明谒见督军唐继尧,受到嘉奖。通过观光,各土司开扩了眼界,知道中国幅员广大,民物众庶,加深爱国观念。1925年,“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奉令改为“普思殖边总办公署”,柯任总办。

1926年5月,柯树勋因病医治无效,卒于车里任所。在临终前他令总务科长及各边委员共同清点家中箱柜,查明无私蓄金银,省督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拨治丧费安葬于澜沧江北岸三达山。

【访谈】书剑古茶:打造普洱古树茶品质江湖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书剑古茶掌门人欧书剑

稿件采写:罗春燕

“我们现在做的是现代的普洱茶,和未来的普洱茶。如果你还在谈传统的普洱茶销售模式,必将会被未来的发展趋势所淘汰。”

“你五年前对普洱茶的理解是什么?喜爱是什么?对茶品的要求是什么?未来五年、十年,你对普洱茶的理解、喜好、要求是什么?”

“你喜欢这个行业?你为这个行业付出过什么?”

……

初见,已是刀光剑影,浓浓的硝烟味瞬间弥漫开来。书剑古茶康乐分舵里,对创始人之一的欧书剑的专访,还没正式开始,一场和康乐分舵舵主丘处机的“唇枪舌战”却先拉开了序幕。

“我们团队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聊天,我不爱顺着别人的意思来。”

曾是“电商”领头羊的欧书剑,在“电商”火起来,很多企业才开始尝试时,他已经不玩电商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不去区分线上还是线下,线上线下已经融为一体了,我们只做好品质的东西,让消费者愿意跟着你。”

本期,等,有时候一年参加十多次,以及产品推广会等方式,吸引了不少经销商的加盟,现在全国各地都已经有我们的加盟店。同时,通过努力扩充自身实力,在勐海打造自己的厂区建设,以及不断壮大的经销队伍。我们强大的线上销售,也带动了线下的产品销售。通过对消费者数据库的分析、总结,我们能够给线下的经销商,提供很多关于消费者心理、习惯等方面的技巧。所以,作为线下的店面也好、经销商也好,反而享受到了我们作为电商‘覆盖面广’的优势。现在,我们的实力正不断增长,有时候我们还在控制着经销商的数量,因为,我们产品数量是有限的,在不能保证供货的前提下,招更多的经销商也没用。所以,我们在尽量控制二者之间的平衡,在平衡的状态中,壮大企业实力。”

吴疆:曼松真的有古树茶?


普洱茶行业是一个让人震惊的行业,宋聘、同庆、福元昌这些老茶,全国每个省的富豪都在收藏,每年的拍卖行都在拍卖,然而,真伪难辨,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听说过,并没有品鉴过,但是,绝大多数人又确信无疑。

老茶的鼓吹从2000年到2007年,年份鉴别往往是大师一句话,要有更多的证据表明身份,对不起,没有。

这就是一个让人大为惊异的地方,一个很有可能子虚乌有的东西,让人相信N年,在一个体系内运行多年。销售方的证据,往往就是相互鼓吹的那几本茶书。

我问之前掌控云南茶产业的官员邹家驹、汤一平、昌金强、苏芳华等人,你们见过50年代、60年代的普洱茶吗,甚至更早的茶吗,他们均表示真伪难辨,能成为商品则绝无可能。

2008年开始,古树茶开始抬头,因为之前的老茶增值说、古董说、包装说、年份说大受市场质疑,茶行业得重寻概念。

与老茶概念一样,但是,又有所区别。

老茶是没有样板可言,古树茶再稀少,毕竟有实物可验证,于是,顺着古茶、老茶这根杆,大家爬到古茶、大树的顶端。

2014年秋,我去茶区走访

我问同兴号的李惠老师,去看看传说中的曼松茶,为了落实清楚实际,我们邀约了曼迁村的李村长同行。之所以让曼迁村的村长同行,是因为曼松自然村与曼迁村都一样同属于象明乡曼庄村委会。很多茶商并不清楚这样的关系,往往在市场上有意混淆,曼松、曼迁两地相连,往往以曼迁古树代曼松也有之。

一路上,村长笑而不言,只说,你看了就知道了。

相跟而去的某古茶会副会长说自己的选的古茶,每棵可以收几十公斤春茶,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进入曼松的道路)

从曼迁到曼松不远,现在的曼松道路已经拓宽。我要求看看那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颗很难寻找的古树,我们把车停在路边,村长站在路旁朝坡下一指,离路边7-8米远站立一颗即是。我大为惊讶,树周围没有原始森林,稀稀拉拉有几棵其他树种,并没有中央台展示的“曼松贡茶”如此艰难可寻。

(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那颗曼松古树)

我边拍照,边问村长,这颗树一个春茶可以收多少,村长比了二个指头,我说“20公斤”,摇头,“2公斤”,摇头,“二两”。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一个中央级媒体的报道,并不准确,与事实出入极大。

我们寻遍了整个“王子山”,找寻到寥寥几棵,除开中央台那颗是最大,其余的更小,而且这些都是属于茶农。

而到了某公司的基地,有几十颗据说是移栽的古树,都自己挂了牌,观树形,难以确定是否古树。树不高,都是从1.2米左右矮化,树直径约小茶杯口粗细,皆不可能产茶,村长说这里以前是农田,之前粮食不够吃,整座山都是开荒种粮,2004年西双版纳州农业部门组织过考察,考察报告都有详细的说明,不要说有古树,甚至茶树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问题,和老茶一样,大家把显而易见的谎言说得振振有词。但是,和老茶又不一样,它又有真的古树存在,只不过的确稀罕。

(王子山,即曼松。)

普洱茶现在的问题是,大家过度强调原料的作用,而事实上古树的原料稀少,那么,古树茶和茶园茶之间即有巨大的利益差。

强调原料就好比拉菲强调百年古树葡萄,茅台强调百年古高粱种,云烟强调百年古烟叶,这无疑是荒唐的。

一个好茶的形成,是原料+工艺+仓储+销售商,缺一不可,并非拿到原料就等于好茶。

现在的品牌替换性之所以大,是只有好茶环节中的一环,而缺失了很多环。之所以小树可以轻易替换为古树,同样也是因为其他环节茶商没有办法实现,故而只能求之原料此一环。

那种所谓的玩家茶,其实是信则灵的游戏,跑出这个圈子,则古树不是古树,所谓价值则一文不值,根本谈不上交换的价值。而所谓的价值,正是有交换了才产生的,2016年国庆急就。

以上文字是一篇旧作,作于2016年国庆,当时北京的一个收藏家收藏了一吨的据说是2015年的曼松古树春茶,引荐人即为原央视的相关人员,收藏家咨询我曼松古树的真伪,其实这样的问题很难答复。

曼松有无古树?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难回答。仅仅是公号里留言的商家数量就远远超过了真实的数量,但是,每一家都坚称自己的曼松古树是亲自从茶农家收购。这还只是山头上茶商的口径,还有易武呢?景洪呢?勐海呢?昆明呢?这些还都只是产区的情况,全国的销区还有多少曼松古树呢?

事实上,云南茶叶的生态优越,大叶种具有天然的发酵基因,本身的素质就足够,仅仅就曼松而言,生态环境,土壤,气候,都符合出产优越生态有机茶的条件,曼松小树茶的口感都相当不错,然而,市场上大家都拼命强调自己的是“曼松古树”,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来源:吴疆说普洱,作者:吴疆)

石一龙: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喝古树茶能治病吗?

由于茶与文化在我国的长期脱节,所谓文人茶会,也仅限于极少数人的圈子里面,真正懂得喝茶的高手寥若星辰。加之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喝茶、喝好茶基本还是奢侈之事,遑论治病和养生?

不走遍千山万水,怎敢说阅尽春色?不喝遍世间众茶,又岂能谈论茶的要义?

茶,一种日常饮品,在古代,不断有文人雅士为之打造文化形式感,直至南宋时期禅宗东传,它被带到东瀛,并且与饮用者的精神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道”的象征和体现。不过,在中国较长时间里,它的属性仅仅被归为“生活”,一切神性都止于日用。

直到今天,茶道的引入,品茶喝茶之风的空前泛滥,使得茶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生活品质的提升需求,让喝茶的问题重新被日常重视,喝什么,怎么喝,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追求健康、生态,讲究茶品,更在乎“喝”的意义。

我们有理由相信,绝大多数喝茶的人是很难或根本不去区分茶的种类的,以普洱茶为例,不少人仅限于能够分别生茶和熟茶。我们的市民群体普遍“不思亦不学习”,一方面害怕身体有病,一方面又缺乏茶饮常识。

人云亦云的“绝好土壤”使得很多“聪敏”的茶商就此顺水推舟,迎合消费,对茶的保健养生作用进行深入发挥,以及无中生有的功能再造,精心策划,选中昂贵的古树茶(这里所指普洱茶)大作文章——古茶树能治病的传说于是在市场上愈演愈烈。

因为古树稀有,很多消费者相信古树茶好,相信喝古树茶能够治病。“福如生命养颜水,寿比普洱古茶树”,天地造化呀!

古树茶确实是罕有之物,是佳茗。那么,古树茶真如商业广告所传的那样有神乎其神的治病之用吗?

我们就从古人的发现开始谈起。

古人喝茶,一方面讲究茶道章法,饮茶之益在于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正清和之气。另一方面以茶会友、度日,拣茶入味,把茶作为一种日常,贯穿生活,故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

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的饮茶起源众说纷纭,不能定论。作为有图腾的民族,我们相信诸神的存在,相信尝百草的神话传说。

大体上,茶的功能起源有五种主要说法,分别是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和交际说。

药物说就认为,茶在最开始是因药用介入日常生活世界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作为图腾和偶像,我们且相信祖先有“神农尝百草”的经历。但科学和实践告诉我们“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万万不可信的。荼即是我们所谓的茶,茶若真有此等解百毒的功效,医学存在的意义又会有多少?

陆羽讲茶“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从。”说的就是“草木有本性(心)”。千年古树茶可以说是广集天地之灵气,汲尽日月之精华,性属灵。但作为一品有药元素的生态茶,它的功用主要还是在于保健和养生,而非治疗意义上的“药用”。

这种说法并非凭空捏造。

《茶经》云: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大唐《新修草本》载:

“茗,苦茶;茗未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

“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药圣说“火为百病”,不是说上火就是有病,而是说上火会引发各种疾病,用茶降火效果佳。

认为茶之用主要在于保健养生的不只陆羽。中医也认为饮茶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涤热清痰;益肺胃,明目解瘟”,延年益寿的主要原因,这些功效说到底还是保健养生。

但无论是中医所讲的茶的药用,还是云南少数民族以茶入药的传统土方。他们所说的茶的药性,归根结底实质上都是上述调理身体的保健养生之功用。

很多消费者信奉茶的排毒作用,因此时常作牛饮之态。那么喝茶排毒的说法是否可信?

有研究表明,由于茶本身功能相对单一性,喝茶对促进肠胃蠕动消化食物、提神正气等有帮助,但还没有准确的研究能够佐证喝茶能实现行之有效的无害的排毒养护效果。

也有学者罗列了“茶叶可治的疾病”目录,并在目录之下分别注明对应的食用方法和计量。认为茶叶可以治疗细菌性痢疾,红白痢疾,急性、慢性肠胃炎,传染性肝炎,心力衰竭,稻田皮肤,痈疖肿毒,水火烫伤,缠蛇丹。但没有科学论据,也没有可靠的支撑数据。

目前学界对普洱茶的药性研究,较为可靠的是《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一文,该文系统的对普洱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严密的测验梳理,并对普洱茶生、熟茶进行了各项数据的对比研究,并对它们的药理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统计。得出很多支撑普洱茶利于保健养生功用的数据,但也没能明确普洱茶在治病意义上的药用。

民生之重,重在衣食,国民自古以食为天。

近代以降,国人对食品愈发重视,从定时定量逐步迈入追求营养保健,对食的需求,到今天,品与质,量与时,缺一不可。

放眼当下,食品安全事件触目皆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当下的市场供给质量反差极大。

茶饮作为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同样也面临着供给质量的危机。在这个市场经济发展到以“人民币”衡量一切的阶段,人们满目追求利益最大化,从一些茶商到茶农,“唯利”主义横行。茶农为提高收入,大量使用农药,保证茶叶产量;茶商则为盈利,大量收购诸如台地茶等便宜毛料,而台地茶的生态情况,恰恰是最令人担忧的。

可想而知,用不生态的茶料制作的茶,不但有失保健养生的功效,还有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滋生。对比这些茶,生态良好的古树茶,其保健养生效果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古树茶尤为珍稀珍贵。那么,它的保健养生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吗?

肯定不是。长期性惯性饮用古树茶,对调节人体微量元素、调理生理机能是很有帮助的,然,古树茶的这些功效的发挥都需以一个“长期”为前提。

我们可以简单想一想,古茶树是一朝一夕长成的吗?

从红茶菌到喝尿疗法,从一个个医药神话的破灭到一幕幕聚敛不义之财的闹剧,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有搭台的就有唱戏的,有敲锣的就有听响的,时代卖出一副副各种各样的“拐”。

吃茶在古代世界,是日常活法,又是养生之道。在现代社会,随着茶的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茶的功用围绕着养生逐渐扩大,甚至被推广为治病除患之物,一切透着浓浓的功利至上的味儿,这是不现实的和荒唐的。

迎合市场成为似乎现代茶业和茶本身的难辞其咎的任务。但古树茶不应被过度炒作和解释。

古树茶是好东西,这是不可否认的。

古树茶生在深山之内,漫长地接受着天地日月的沐浴,实在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瑰宝,随天地生而有之,与万物同生同长,是一味绝伦的存在。这与它能不能治病无关,它的价值远不在于此,更在于它与生俱来的与中国之道吻合的君子品质和隐者精神。

茶的存在,古树茶的存在,就像神灵的存在。在万物毓秀的自然界,古树茶根于沃土,秀于万木,我行我素,芳香黯然。我们更应该以至仁之心去敬它,欣赏它。

我心敬佛,但我不信佛教。我心向茶,但我也不迷信芸芸如是说的茶学。

因茶结缘,有人劝我皈依耶稣基督,我委婉拒绝了。

上帝与佛祖与诸神一样,存在与否,仍需敬畏,这是一种礼。“和、敬、清、寂”是一个茶人该有的修为,我爱茶,所以早已将“茶”道看为了一种宗教来修行朝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素有居敬之心,固然会遵守我认为是对的东西,我想一直以这样的态度,效仿古仁人之心,在“问茶”的路上,“修辞立其诚”,赠人予佳茗。

一杯茶不喝完,新的茶水就不能倒进杯中。杂念太多,身心就很难放空,纵然吃掉千万株古茶树,又能改变什么呢?

周锦福:老挝古树茶零污染高品质


上来讲,老挝茶和中国茶同宗同祖,但是生长环境不一样造就了老挝茶非常优秀的品质。我们的茶园是世界上仅存的一片最大的古树茶园。茶的品质和茶树的年龄有很大关系,国内古树茶基本集中在云南一带,而且以百年古树茶居多,千年古树茶很难见到。但是我们的茶生长在海拔800-2000米,千年古树茶达到3700多棵,如此多的数量,如此高的树龄,这是老挝所独有的。

周锦福:老挝人对茶有着别具一格的使用方法,老挝讲究“吃茶”。老挝人把茶叶采摘下来以后,放入竹筒里面,用泥土密封起来陈放在家里。吃的时候,从竹筒把茶叶拿出来蘸一点盐,放在嘴里嚼,当零食吃。

老挝古树茶园产出的茶特点第一是香气。由于与果树伴生在一起,地面上的枝叶相生相伴,地面下的根系也交织在一起,所以我们的茶闻起来有一种很自然的水果香气,这是中国任何一款茶都不具备的。市面上也有很多添加了水果,甚至是香精的茶叶品种,但是那些香气与我们的天然果香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第二在于纯天然的制作工艺。我们的老挝红茶是将印度茶工艺,和老挝民族工艺相结合而成的原生态茶工艺。这就造成了这种茶没有好看的外形,都是最自然的原始形态,采摘下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第三,耐泡。我们的红茶品种,含有丰富的茶红素,比国内同类产品的茶红素高出50%。茶红素素有软黄金之称,对减肥功效很大。我们的红茶茶汤晶莹剔透,呈现琥珀色,一般国内红茶冲泡六七泡颜色就已经很淡了,而且香味也几乎没有了,但是我们的茶冲泡十二三泡依然是琥珀色,芳香依旧。

周锦福:在冲泡上没有特殊要求,也不受水温影响,水温90-100摄氏度都可以。茶具使用普通盖碗即可,盖碗可以充分保存果香,未喝茶汤先闻茶香。挑选上可以按照三个因素来挑选,第一树龄,比如1300年的茶、1000年的茶和500年的茶是有区别的,树龄越高,茶的品质越好,价格也越贵。第二海拔。这是普洱茶的一个概念,在普洱茶里,海拔越高,茶越“霸气”,茶气越浓厚。第三伴生物。这和茶叶的果香有关,周围果树越多越好。在保存方面,茶叶是一种很娇贵的东西。茶叶吸附力很强,不能接触任何有异味的东西。另外在温湿度上,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把握是个适当的度。

专访茶人老崔: 寻找梦里江南的茶园茶


徽州人有以立牌坊为荣的观念

到皖南旅游的人大多对徽派建筑的印象深刻,中国人世代的习俗是有钱后盖房置地添家产,徽州人更有以立牌坊为荣的观念。本地著名茶人老崔曾多次去安徽寻茶,出于好奇,询问过当地人,牌坊的石头是出自何处,答案是:茶园石,再问为何要用茶园石而不用树林石呢,回答:茶园是地名,位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的交界处,此处的石头质地均匀细密,石质韧而柔,细而序,开采时石质软,施工容易,造型随意,采挖出来后经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等诸多造化,石头慢慢变硬,经久不蚀。

茶园因50年代兴修新安江水库,已被淹没在水下。茶园石开采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采利用,并名扬苏浙皖,素有“美石出茶园”之称。一块无生命的石头,一旦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相连结,就被赋予了生命的价值。生产于淳安的“茶园石”,因承载了许多的宫殿、庙宇、碑坊而活了起来,成为一种历史的记载和生命的延续。茶园你在哪里,茶园还有茶园吗?

这个问题困扰着老崔,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随农夫山泉探源时,工作人员介绍农夫山泉的核心取水处时介绍原来的地名是茶园,看来老崔要找的茶园之茶是有希望的。偶然的机会认识小华兄,开着他的私家小船行走2个多小时水路,来到一个小岛,小华兄自豪的说拥有5公里的湖岸线,岛上除了茶树就是果树及山林,老崔急忙寻问以前此处的地名,他说此地域旧时是茶园。茶园,老崔寻找多时的茶园,终于找到,山中的茶品质又如何呢?

茶山是茶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茶园石虽好,茶园茶更好。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有一个江南的梦,而那梦里江南的茶山无疑是茶人心中最美的。老崔茶馆的白茶基地,深藏于千岛湖的万顷碧波深处,不屑说车马喧嚣,两小时的水路,如果没有小华兄带着你,一般人也是无法涉足的,是真正的有机茶园。

《茶经》里论及茶树生长环境,言茶喜“阳崖阴林”,即是说茶叶喜欢生长在向阳山坡并有林木遮阳的地方,老崔茶馆的基地茶园,便可用“头戴帽,脚穿鞋,黄金腰”这几句话来做个形象的概括。

“头戴帽”,是指茶岛上山势绵延,森林繁茂,漫射光丰富,好像是给茶园带了个遮阳的帽子,避免了阳光的直晒,茶树耐荫,但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在比较荫蔽、多漫射光的条件下,新梢内含物丰富,嫩度好,品质高。因为漫射光中含紫外线较多,能促进儿茶素和含氮化合物的形成,对品质有利。再加上千岛湖水面的调节作用,因而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分明,丰富的植被和雨湿条件通过改变光照调节多酚与含氮化合物代谢,也有助于茶叶特色香型物质的形成。

再说“脚穿鞋”,岛上树木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落叶腐烂后又给予茶树养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茶树下的绿色植被丰富,土壤的通透性好,便于蓄水积肥,这不正是给茶园穿了双舒适的鞋子吗?

还有“黄金腰”,茶山中穿插的阔叶林带,提高了生物多样性,也可分隔茶园,即使有病虫害发生,也能有效的生物隔离,保证茶叶的品质。

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山、水、岛、林,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对茶叶生长极为有利。漫步于“重重叠叠山,高高下下树,弯弯曲曲路,叮叮咚咚泉”的岛上茶山,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颇有辛弃疾“乃翁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的真幸福感。

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经瀹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白茶特有的性状。经生化测定其氨基酸含量6.269%,高于普通绿茶2倍以上,而茶多酚含量仅为普通绿茶的一半左右。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

用春梢一芽一二叶所制成的白茶,具有翠绿间黄的色泽,清鲜持久的香气,鲜爽甘醇的滋味,鹅黄明亮的汤色,玉(肉)白脉绿的叶底。冲泡时似片片翡翠起舞,颗颗白玉卧底;其香,清冷如“淡竹积雪”,甘醇生津,欲罢不能。此为老崔专为茶馆客人定制的白茶。白茶,因富含茶氨酸,以鲜爽取胜,却常常只可泡饮两泡,而这款白叶毛峰,形似兰花,汤色清淡而鲜美不淡,比之寻常白茶,着实多了些滋味,水中含香饱满,清雅满口。采茶,制茶,沏茶,茶能令人乐道,却也要手工调校,这茶本色,终究靠手艺炒制,才可褪去初生的青涩,再由热水冲泡,赢得最后的口碑,好比人的际遇,各有不同,历经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方是圆满。

茶,不仅仅是一片树叶的故事,它和它所生长的环境,和遇到的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种茶人,采茶人,制茶人,饮茶人,真正的茶人,深知这茶香的源头,其实不仅仅在双手,而在那颗时刻溢满茶香的心间。

色香味形美,好喝好看好泡,是老崔茶馆为每年5万人(次)茶客的推荐,春天里的第一杯茶,带着春的讯息已来到南京,喜爱绿茶的朋友们可以到老崔茶馆后湖印月店、台城书房店、牛首烟岚店、应天大街店及长乐渡会所品鉴。

香港茶艺协会会长叶荣枝


香港茶艺协会会长叶荣枝

美髯公。首届国际普洱茶评鉴会在农大搞,专家扎堆,日本的马来西亚的韩国的台湾的香港的。接到消息我马上赶去远郊的农大,直扑茶苑专家楼。可是众专家中,唯独没有叶荣枝。传言,或者网见,他是美髯公。

第二天,评鉴会正式开始,专家们都穿着白大褂一样的工作服,茶样或用透明塑料袋装着,或放在木盘里,连同评审的杯子、勺子都是专业的。我一眼就认出了叶荣枝,他下巴上的美髯就是接头信号。我也是一身实验室的白衣,走过去,和他打个招呼。众多专家中,他最不像专家,看上去像一位仙风道骨的缥缈客。一口缓慢的香港普通话,很好懂。不过,对某款茶和其他专家持有不同看法,一时着急,飞出一串粤语来,众人大笑。评鉴会争议最大的是对几款深加工产品的科学创新奖的评定,对一款茶膏,叶始终坚持:“我觉得不怎么样……”

书法家。百度上没有,在一个冷门的网站上看到一幅墨宝,字如急雨,肆意挥洒。下面就是叶的小传:叶荣枝,广东新兴人。一九七七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现从事茶文化工作。先后受学于丁衍庸、李润桓、龙子铎、黄君实诸师。初喜作篆隶,从张迁碑入手。后广习诸漠碑,参以竹术简、摩崖、残纸,聊抒己意云尔;近多习行草,求忘形之乐,不计工拙……茶人居然是个书法家。早知如此,我就会在见到真人那刻跑上去,让他松开Ipad2,铺开纸,写个啥。

周伯通。脱掉“白大褂”,叶从实验室出来,像换了一个人:绛紫的布衣,浅灰的麻裤,黑色的布鞋,肩上斜跨一个黄色的布包,简直是从金庸武侠小说里穿越而来的人。最打眼的还是他的美髯,为他增了几分仙气。而他后脑勺上花白的辫子结了个结,非常俏皮,也让人过目不忘。我一直想问没问他的是:叶老师,您每天都要认真梳理这条小辫子吗?他一跳一跳地,说:“大记者,你刚才不是说给我拍照吗?”他是守信的。我举起相机,他飞过栏杆,站到旁边的一丛芭蕉树前,准备好了孩子般的笑容。

泡茶。叶荣枝说,只要了解每种茶叶的特性,掌握适当的分量、水温及冲泡时间,每个人都可以泡好茶。比如看外观,茶色如面色,要明亮澄清而不暗哑。茶叶也要好身段。其外形统一匀称,条索紧结细密,拿起来重而干爽,闻下去带点清香,便是好茶。“身段”一说,直通苏老师“从来佳茗似佳人”之意。

的缘分。“当时完全不懂壶,也不知道壶质的优劣,就是觉得那个壶很特别,一般茶壶都有上釉,但那个壶却没有,很朴素,觉得它的造型很美。”

缘分的线很长。中文大学毕业后,叶荣枝在大学的文物馆当陶瓷研究员,刚巧馆方承接了维他奶公司的罗桂祥的委托,协助进行一个有关紫砂壶的研究工作。其时,罗桂祥是香港有名的收藏家,收藏了许多茶壶。正因为这项研究工作,叶荣枝翻阅了许多茶和茶具的书籍。

后来,叶荣枝和罗桂祥组建公司推广紫砂茶壶,1978年第一次茶具研究展览,就是他一手搞出来的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紫砂壶被人爆炒,成为高价收藏品,而在1986年到1987年间,因为仿造壶的混入,整个香港紫砂壶市场变得十分混乱。于是,叶荣枝决定“重出江湖”,找回昔日的老雇员,重新制造生产紫砂壶,也为紫砂壶重新定位。叶荣枝说:“紫砂壶堪称陶瓷史上的奇葩,但看壶如看人,即使做得很美,看来也是丑,壶的美丑与气质优劣,靠的是制壶人的修养,爱壶者讲求的则是投机,投缘。”

乐茶轩。香港茶艺协会会长叶荣枝的名片上没有任何头衔,除了名字和电子邮箱,还有乐茶轩的信息。没错,乐茶轩是香港休闲文化的一张名片,而叶荣枝就是老板。乐茶轩据说茶馆极富空间感,以充满中国气息的酸枝及红木家具配合现代的简约风格,馆内部分桌椅与摆设如清朝的屏风、一代宗师民国画家邓芬的国画等更是店主多年收藏的古董。除了不同等级的茶,客人可预约享用福元昌、宋聘、同昌黄记等极品普洱茶。

名字。关于叶荣枝的名字有一个段子附送。在怡心园吃饭,邵宛芳对众专家说:“我们能在一起吃饭,都是因为‘一叶情’,啊,是叶子的叶,不是晚上的夜。”转过来对近座的叶荣枝,做嫉妒羡慕恨状:“你这个名字真好,三个字都和茶有关,不做茶太可惜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有身份的古树茶——访古树茶品茶人中山市茂名商会创会会长崔大洪》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