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几天前,美国NBC(全球广播公司)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关于中国更香有机茶的专题片,在美国引起热烈反响。NBC是北京奥运会美国第一转播商。奥运前后,为让美国人更真切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他们的相关栏目组专门制作了系列节目,报道中国的人文风情和民族特色。结果,历经严格的筛选,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被选择为中国茶的拍摄对象。谁也想不到,这个销售额近3亿元,分店遍布京城及河北的企业总经理朱丽俐,在十几年前还是个浙江省武义县的茶妹子。

武义县是茶的故乡。作为一名茶妹子,朱丽俐自小就和芳香的清茶及勤劳的茶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童年,家乡的好茶与茶农的贫困生活,在她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她萌生的最大梦想就是送杯清茶去北京。同时,让父老乡亲通过营销茶叶脱贫致富。1995年,朱丽俐怀着无限的希望和她丈夫来到北京创业,在马连道开设了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茶叶店。

半年过去了,买卖没有起色。一年过去了,生意还是不行。看着空荡荡的小店,朱丽俐心里难受极了,她开始琢磨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朱丽俐发现北京人爱喝茶,却不注意包装,甭管多好的茶也只是纸一包,绳一捆了事。这样,现买现喝还可以,时间一长味道就没了,送礼也不体面。看到这一点,朱丽俐果断创新销售模式,从包装入手,既卖茶叶又卖茶叶筒,用精美的包装带动茶叶的销售。准确地判断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商机,茶叶店顿时变得门庭若市,引得周边的同行也悄悄地过来探个究竟。

初尝成功的滋味,让她一下子找到了被认可的感觉。可惜,市场不是一条平坦的金光大道。在卖茶叶筒掘得第一桶金后,朱丽俐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店门刚开就迎来一位要货20几万元的大客户。朱丽俐的心情像阳光一样灿烂,按照客户的要求搭配好品种,还精心地做了包装。

货拉到了客户单位,一位“领导”却十分抱歉地告知:货款全部准备好了,锁在保险箱里,钥匙被有急事离开的出纳带走了。如果信得过他们,可在下班前派人来公司直接提取现金。看着气派的公司和眼前一脸真诚的“领导”,朱丽俐不加思索地就一口答应了。谁知这竟是一个骗局。等到她按时派人前去取款时,挂着醒目招牌的大公司竟然人去楼空。第二天到工商局一查,才知道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单位。辛苦的血汗钱落入骗子之手。面对重重压力,朱丽俐擦干眼泪,一反常人之态。她没有怨恨骗子的狠毒用心,而是立誓从自我做起,给市场和顾客一份诚信。1998年,她在宣武工商局注册了自己的企业———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初期的经营并不顺利。朱丽俐给记者讲了个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她最喜欢的就是家乡的清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或许是对家乡的依恋,平时不管多累,只要喝上一口茶,立刻就会满身轻爽。可就在1998年春节,她不再喝茶了,因为,她怀孕了。听长辈说,喝茶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为了孩子的健康,她把茶忌了。

一天,有个批发商来到茶叶店。那个批发商非常挑剔,又是闻,又是看。朱丽俐和她的员工为那个批发商忙活了大半天,到头来一两也不买。朱丽俐心想不买没关系,买卖不成情谊在,这回不买,下次再来。可是,临出门那个批发商的一句话把她给惹怒了。那个批发商说:“武义哪有好茶?那儿的茶你们自己都不喝!”你可以不买我的货,但不能瞧不起武义的茶!“别走,我现在喝给你看。”说着,朱丽俐端起桌上的样茶,咕嘟嘟一口气喝了下去。猛然间,她想到了孩子,便委屈地放声大哭,把那个批发商给哭愣了。第二天,员工告诉她,那个批发商又来了,一下子买走了1000多斤茶。就这样,用质量创造市场,以诚信赢得顾客,凭真诚凝聚员工,靠管理促进发展。7年过去了,历经风风雨雨,更香公司在奋斗中渐渐成长起来。从开始的10平方米小店,发展到今天遍布京城的23家连锁店;从原来的两个人变成了今天的100多名员工;从当初的两三个茶叶品种增加到今天的6大茶类300多个品种;从昔日经营普通茶叶拓展到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朱丽俐这个茶妹子不但当上了总经理,还被诸多同行冠以有机茶王的美名!

对眼前的成功朱丽俐并不满足,她把眼光转向了更高的目标。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纯天然的有机茶必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朱丽俐再一次敏锐地捕捉到新的市场商机,开始率先投资开发生产有机茶,并根据国际有机茶生产、加工、包装的严格要求,对茶叶基地进行改造和提升。同时,邀请国际和中科院、中农质量认证中心的双项认证。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让京城的人、让更多的人喝上绿色的有机茶。

朱丽俐领导的茶叶公司,实现了企业增效与茶农的增收。为更好地带动家乡的茶农们增收致富,她和丈夫一起于2005年成立了武义县更香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到今年9月,这家合作社以“提高社员组织化程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已经帮助5000多户茶农脱贫致富,人均增收达2000多元,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送杯清茶上北京,这曾是一个茶妹子美好的梦想。10多年过去了,朱丽俐把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在2008年8月,朱丽俐的个人荣誉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她以新农民的名义当选了奥运火炬手。就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朱丽俐又开始为家乡的茶农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延伸阅读

山妹子华丽转身 变宁波“茶美人”赖丽娜


可以濯我心,悠然出尘境。“茶美人”赖丽娜展示茶艺

10年前,她刚满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从故乡的大山中走出,踏上来宁波的火车。住过车库,吃过不少苦,她像所有来这个城市寻梦的年轻人一样,想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一方天地;10年后,她是一名高级茶艺师,熟悉的人都会叫她“赖老师”,她常在明亮优雅的茶室,与友人切磋茶艺。也经常出现在各类茶文化节上,以娴熟优雅的姿态,向大众展示茶文化的魅力。

她叫赖丽娜,目前是万仟堂宁波盛园店的店长。

一则招聘启事改变人生方向

午后的月湖盛园,灼热的骄阳让行人步履匆匆。隐在绿荫之中的万仟堂,因那一抹绿,平添了一丝清凉。在静幽的古琴曲中,赖丽娜正稳稳地为客人准备茶水。

玉指轻拈,动作轻柔,行云流水般。一杯清水在手,再落入几片茶叶,茶香袅袅,似宋词,暗香浮动,温婉清爽。茶叶三起三落间,沉入杯底,未饮,清香飘入肺腑,让人不知不觉间已沉醉。

说到最初与茶结缘,赖丽娜笑着说是一场意外,但对她来说,却是最美好的一场意外。“2001年底从江西老家来宁波,没有太多考虑,只想来看看姐姐。姐姐过得并不是很好,姐妹二人住在不到十平方米的车库里。”

到宁波的第二天,她开始找工作,身在陌生而繁华的城市,20岁的她第一次感觉到了迷茫。在镇明路,她看到了一家茶馆的招聘启事,也正是那张招聘启事,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是清源茶馆的招聘茶艺师启事,我当时对茶艺一点概念都没有,悄悄探头往茶馆里看,发现里面很清雅古朴,就鼓起勇气试试,结果竟然应聘成功了。”

现在回忆起这段往事,赖丽娜仍流露出喜悦,“当时连起码的工资要求都没有问,因为我有工作了,可以留在这个城市了。”

工作中走出的“茶美人”

第二天一早,赖丽娜就来到茶馆,因为来得太早,门还没有开。在茶馆领班的安排下,她开始正式接触工作,学习茶艺员的基本站姿和走姿,学习托托盘,学习说“欢迎光临”等礼貌用语,学习为顾客服务的正确程序等等,不习惯穿皮鞋的脚磨出了血泡,练鞠躬练得腰也直不起来。

但她从来没有退缩过,1个多月的实习期后开始正式上岗。从此,无数的顾客表扬信都是为她写的,她也越来越得到管理层的认可,因为每天来得太早,后来把开门的任务都给了她。茶艺培训是在下班后才有时间,每天晚上6点到9点就是她的茶艺学习时间,背诵首届斗茶大赛上,她荣获“茶美人”称号,是“宁波十佳茶人之一”,2007年被企业评为“我最骄傲”最佳销售奖,2008年考取国家高级评茶师技师职称,2009年考取国家高级茶艺师职称,同年被企业评为“我最骄傲”最佳培训师。在2010年4月举办的海曙区第三届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表彰大会上,她被评选为“海曙区优秀外来务工人员”。

积分落户,江西姑娘成为新宁波人

“成为新宁波人,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是机缘好,更准确地说,是宁波给了外来务工人员一个好政策。”说到落户宁波,赖丽娜连声说没想到,2010年,宁波市正式实施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新政的第一年,她是当年市老三区唯一一位成功落户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

10年前,赖丽娜没有想过未来的生活;10年后,她已经是宁波“茶美人”。对于未来,她笑着说还没有很明确的规划,但她知道,会一直和茶为伴,“因为宁波,接触到了茶;也因为茶,拥有了诸多荣誉,并且成为"新宁波人",茶已经渗透到了我的生活,融入到我的生命之中,所以以后不管做什么,我想都会与茶有关,茶会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积分落户政策

背景

“积分落户”,是针对在甬外来务工者的一项特殊政策。2009年,宁波率先在江东区和余姚市试点该项政策,并于次年在全市推广。申报者只要符合一定的基础条件,并在技术创新、职业资格、担任职务、素质提升、荣誉称号、社会公益、企业认可等7大类总共150分的测评指标中,积分达到了100分,就能落户,享受与宁波人一样的福利待遇。政策最初实施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手续较繁琐,也曾有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后来放宽了积分落户的基础条件,将7项要求合并调整为4项。同时将持有《居住证》或《暂住证》的年限、工作年限,由5年减少为3年。调整后,受到了许多农民工的欢迎。

朱向东:醇润牌“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陈凯丽:从下岗女工到茶馆主人


煮、沏、赏、闻、饮,在陈凯丽的家庭茶室里,每逢茶友来到茶室,她泡茶时的动作,如行云流水,饮茶人连连称赞。这位温柔婉约的女性,从一个下岗女工,到自己创业,用她的勤奋,为自己打拼出了一片小天地。

失业不失志下岗女工成为企业高管

2004年,因为所在单位改制,正处于工作稳定、幸福生活之中的陈凯丽下岗了。得知消息后,经过短暂的失落,收拾行囊和爱人前往湛江开始事业上的打拼。

“只要勤奋、努力,哪里都会干出一番事业。”在湛江,陈凯丽和爱人同时进入一个不错的电器公司工作。

在工作期间,陈凯丽利用晚上的时间到电大学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

由于学习刻苦,在短时间里,工作上大有起色。对于这个勤学苦干的员工,陈凯丽所在的这家外资企业很快就把她破格提为公司管理层领导,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

在与当地劳动部门打交道的过程中,凯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人社部门的认可。当时,正好有一家大型公司进驻湛江,急缺像凯丽这样的人员去参与公司的发展。

面对诱人的高薪,凯丽拒绝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现在的公司给了我工作、学习、锻炼的机会。不管在哪里,只要自己认真做事,都有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外工作三年之后,凯丽看着逐渐长大的女儿,意识到必须回归家庭,拒绝了公司的再三挽留之后,凯丽回到遵义。

“必须要找工作,如果长期呆在家里,只能让自己更封闭。”想到这些,凯丽在家精心制作了一份简历,抱着试试的态度到人力资源市场投放简历。当看到一家关于茶的企业正在招募工作人员的信息时,陈凯丽心动了,在外地她就了解到,遵义茶很有名气。

匆匆投放简历后,半个小时她就收到面试通知,再经过不到半个小时的面试,陈凯丽被录用了。

再次重头开始,从办公室人员到办公室主任,再做销售人员,董事长助理,陈凯丽领悟了茶文化的博大,也积累了不少销售经验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创业:贵在诚实守信,长期坚持

2011年7月,在妈妈的劝说之下,陈凯丽利用家里闲置的一套小平方住房做起了茶叶销售的生意。

创业开始,她回顾走过的路,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外打工多年,能吃苦,从事过商业、服务业,积累了经验,这些是财富,是自己的长处,自己为人热情,诚实守信,只要认真经营,肯定会有一番作为。

茶性淡泊宁静,喜爱茶的陈凯丽秉性也是如此,不爱打麻将、不喜应酬,只喜钻研茶。

“从事茶生意之后,每天早早起床跑销售,顾不上吃饭,就在路边随便吃一点。小生意利润低,我舍不得打车,肩扛手拎,挤公交车。”陈凯丽笑着说。

“可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这是我的事业,是我人生第二起跑线,是实现我人生价值的一片天地。在这里。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坐标。”

通过努力,一年之后,陈凯丽还清了进茶叶的债务,并买了一辆便于送货的车。

“做生意要想成功,必须贵在坚持,还要诚实守信。”陈凯丽说:“我常常会接到顾客的电话,他们会要上翠片一斤,红茶三斤,普洱要五年以上收藏的。”她说,如果在量和质上不能保证顾客的要求,就不能稳定客户。正是因为陈凯丽的实在,很多客户与她已经合作了五六年以上。

干一行必须爱一行。如今,陈凯丽潜心研究茶文化,了解茶的种类和产地,茶的营养成分和茶的药理作用。

她经常向专家请教,每次都能得到很大的启发,拓宽了经营的思路。每年,她都会抽出时间前往中国之初,她并没有把挣钱放在第一位,只想拥有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茶馆。

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从茶苦到茶香之爱情茶的故事


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他爱上她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女孩子是如此地爱喝茶,而他从来不喝茶,入口就是苦涩,所以,冰箱里总是各式各样的饮料,而她总是笑着说,早晚有一天,你会爱喝茶的。

他想,江南的女子大概都爱喝茶吧,一杯上好的龙井或者碧螺春往往就是一首诗呢,这是她说的。所以,他以后去江南出差,总是买了最好的明前茶给她,爱情就是这样吧,如果爱了,就愿意给爱人最好的。

而他依旧喝他的饮料,从冰箱里拿出来,一打即喝,不像她似的要那么讲究的茶具,还要一步步慢慢地运作,他像在看茶艺表演,多累啊。他总是笑话她,说她注重过程比结果更甚,而她说,没有精彩细致的过程,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他爱看她喝茶,她手捧一本旧书,放了古筝的曲子,长发柔柔地飘下来,然后手执那精致得不像样子的茶具,一小口一小口地喝着,真是一幅好画,仿佛仙女下凡吟诗,那一刻,他是喜欢的。

她和他说过,一斤茶叶要采七万个幼芽呢,那一刻他惊住,不相信要采七万个才得这一斤茶?她笑说,就像好的爱情,也许要历经很多次的风雨才能达到吧,而他不信。当然,依然坚持喝自己的饮料,这般的方便和刺激,像广告上说的,晶晶亮透心凉,夏天里一杯冰凉的饮料,多爽啊,比喝那热热的茶要舒服多少?

后来结了婚,她依然是积习难改,只是生活的忙碌让他有些看不惯她的作派了,永远一副懒散的与世无争的样子,像泡在杯子里的那温温的茶。其实,她的性格也像那茶,温润的、散漫的、自然的,只是他,越来越不习惯了。于是他说,别把那些光阴浪费在那些茶上吧,你也可以尝试着喝饮料啊。

而她笑说,不习惯。第一次,他讨厌她那慢吞吞的样子,永远和现实有一步距离,不像那些和他一起泡酒吧的女孩子,真炫啊,什么都敢喝下去。而她,单薄到只是喝茶,而且长年一个人在家里喝,一个姿势,仿佛永远不厌倦。

但他倦了,对于婚姻的厌倦就像讨厌那屋子里散发着苦涩味道的茶香。很快,他们分开了。她走了以后,屋子里没有淡淡的茶香,开始他觉得很好,还找了一大帮臭味相投的人来家里喝酒聊天,结果弄得乌烟瘴气,烟草味混合着酒精味,家里再也没有那种清香的气息了。

他一个人过了很久。

他还是喝饮料,但久了才发现,这种东西喝多了胀胃,而且色素太多,刚喝下去很刺激,时间越长胃越不舒服。有一天,他一个人实在闷,整理旧物,忽然看到抽屉里还有一罐封存得很好的碧螺春,于是他找了一套她留下的茶具,然后自己简单地冲了一壶茶,放了一年多的茶,居然还是那么清香。很快,茶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屋子,他忽然感觉到眼睛酸酸的,这么久了,他才知道,那些气息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熟悉,甚至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

他喝了第一口茶,苦涩,先是舌尖,然后迅速达到舌根,他皱了一下眉,然后再喝,居然喝出了温润,一下到了胃里,极温暖,像是一把熨斗在熨。他想起她说过的话,喝茶是在品生活的味道,喝到第二杯,如在空灵的雨中禅寺,于是想起恋爱时她喝茶的样子,那样的清丽与不俗,喝到第三杯,已是有了淡淡的甘甜,他才知道,茶到三杯原是淡淡的香和淡淡的甜,只是,他一直没有耐心喝到第三杯,就像他们的爱,没有等到好好体会到爱情的美好就中途散了场,落得了无言的结局。

后来,他也爱喝茶了。当然,又结了婚。新婚的妻子问他,怎么这么爱喝茶啊?他总是笑着,淡淡地说,茶苦茶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品味出来的,因为很多人没有耐心品到茶的甘甜就放弃了。

所以,他总是还会想起她来,只不过是在那偶尔喝茶的午后,因为是她教会了他——原来,爱是一个慢慢等待的过程,就像茶苦到茶香。

吴建丽与普洱茶


您是否看见过大明宣德年间的工匠们奉皇命耗费毕生精力制造的祭祀铜香炉?您是否欣赏过唐伯虎生花妙笔之下价值连城的《海棠春睡图》?您是否曾经亲手触摸过凝如脂润若玉的官窑瓷器?可能您曾经和这些文物有过一面之缘,但是,您是否想象得到,有一样古董却真真正正地存在于您的生活中,这,就是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

北京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同时拥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和蓬勃清新的朝气。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亚运村,就深藏着一家古董城,一个名为“古道行”的小茶坊就坐落在这座静静的古董城里面。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走过热闹拥挤的小巷,我来到了这座远近闻名的古董城。踩在洋红色的仿大理石地板砖上,看着身边这些各色古玩,感觉时间仿佛在瞬间静静地被冻结住了,进入到了一个静止的时光隧道里面,一件件古董似乎还留有祖先的气息和感情,转过头一个硕大的珐琅时钟却提醒我时间的纪元已经指在了21世纪。

循着宽阔的楼梯,我登上古董城的二楼,三转两转,见到了古道行金黄色的宋体大字招牌——“能喝的古董”。一踏进门,就感觉一股茶叶的清新香气沁人心脾,整个茶坊的墙壁上都放置着各种各样的普洱茶饼,一面墙上悬挂着一副墨宝上书“兰风梅骨”四个清瘦有力的大字,下面一块铺着藏青色蜡染大花的楠木小茶几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茶具,中间一张小桌边正坐着茶坊的女主人——吴建丽经理。

初见吴经理这个温文清秀的江南女子,我即联想到了茶坊墙上所书的“兰风梅骨”四字,如果用来形容人,那就非她莫数了。吴经理正点着一个精巧的细陶瓷绛紫大花的小香炉,而她所添加的香料却是一杯浓浓的普洱茶。热情的她邀我坐下后就把香炉上那盅芳香四溢的普洱茶端到了我的面前,这才知道,这个小巧的香炉已经被聪明的女主人设计成了一个茶炉,不禁暗暗佩服吴经理的慧心独具。

作为一个茶坊的老板,她有对茶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茶艺作为一种国粹被追捧得高高在上,而各个高档茶楼都纷纷打出茶艺的招牌。于是一壶茶的价钱被抬高到了一个寻常百姓无法问津的高度,而茶艺,茶艺馆在百姓眼中都只是有钱人附庸风雅的消遣。吴经理认为,真正的国粹,真正的茶艺不应该仅仅存在于茶艺馆里而是应该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让每个喜欢茶的人都能了解如何科学饮茶,如何能泡出最好的茶,了解茶叶的故事,茶叶的知识。她还向我透露了另外一个心愿,也是作为一个爱茶人最大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程度能够提高到成为每一个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到那个时候,“茶”才真正成为了深入民心的“国饮”。她和我谈起了她组织的俱乐部,针对的都是这些爱茶人,专门为这些茶迷、茶痴提供能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而创立。每当看到有那么多和她一样热爱茶的人坐在这个古意盎然的小茶坊内以茶会友时,她总是能够感到一种由衷的欣喜和兴奋。毕竟,为这她付出了许多心血和不曾间断的努力。

作为一个茶叶经销商人,她有她自己的生意经。自从1999年底在浙江杭州茶产业论坛上接触了茶艺,这位生意人就执著地走上了茶叶经销的道路。从浙江、江西原产的有机茶到现在满室的普洱,从马连道到古董城,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她却走得四平八稳。问她经销成功的秘诀,吴经理坦诚地说:“我不会做生意,如果非说有什么窍门的话,那也就只是凭着‘实在’二字。”在她的生意经里面,成本加上适当的利润就是售价,所谓“适当”的衡量标准就是一般市民能够承受得起,而这,也符合了她经营茶的初衷——让好茶叶能够走进寻常百姓家。

作为一个爱茶人,她对茶叶有着自己的喜爱。毋庸置疑,普洱茶是她的最爱,这种古老而神秘的茶叶品种深深地吸引着她。聊起普洱茶,吴经理就像一个骄傲的母亲谈起自己出色的孩子似的,十分自豪。在她眼中,普洱茶就如同一件古董值得人们去细细把玩,细细品味。普洱茶不但和古玩一样具有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同时,比古玩更为奇妙的是环境中每一丝细微的变化都可能会让这种神奇的茶叶产生微妙的变化,而这,也正是这种茶叶真正的魅力所在。当然,这也是为茶坊取名“古道行”、选址在古董城的原因之一。采访接近尾声时,我随口询问那个漂亮的小香炉购于何处,吴经理大方地说:“送你一个吧,反正我这些都是准备送朋友的小礼物。”随即带我来到茶坊的一角,翻出一个纸箱子,只见里面若干个小纸盒子里面放着各种质地、各种颜色、图案的小香炉。“您这真的都是送给朋友的吗?”我问。吴经理一边为我挑选着,一边回答道:“是啊,都是送给喜欢茶的朋友的,你也算一个吧。”说着从中挑了一个送给了我。

以后,每当我看见这个放在我案边与我为伴的细砂陶洒金绿花小茶炉里面跳跃着暖暖火光的时候,我总会想起一股幽幽的普洱茶香,一个坐落在古董城里宁静的小茶坊,还有一个蕙质兰心的女子和她那同样也跳跃着暖暖火光的小茶炉。又仿佛,我所见的却是一个背着茶篓清瘦高挑的身影沿着幽幽古道,踽踽而行。

一路茶香伴,从铁观音到普洱茶


——记厦门市溪合茶行王霞:2012年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10强之一。

广州论茶是大益集团2012年大益嘉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寻找最懂普洱的品茶高手,打造最感人、最精彩的茶界赛事。大赛面向广大茶友开放,以“辨茶”为主要比赛项目。全国共分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广州8个赛区。赛事流程分为三级,分别是海选赛、大区复赛、广州总决赛。

2012年10月9日,大益嘉年华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复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并决选出华南10强,作为10强之一,王霞将代表华南赛区参加11月在广州举办的总决赛。

今年22岁的王霞,是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中年纪最小的一位。虽然年纪小,但她喝茶、做茶的历史不输于很多年长的老茶人。王霞出生于茶叶世家,到她和她哥哥这一辈,家族中已有十九代人从事着茶叶产业。幼承庭训,耳濡目染,王霞对茶的爱好和事茶的灵性可谓与生俱来!

据介绍,王霞的家族本来一直专事安溪铁观音,到王霞父亲这一代才开始经营普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王霞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走向,铁观音在2003到2004年间发展到顶峰之后,由于农残等等的问题使它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而普洱茶的市场却很有起色。另一方面,王霞自己在接触普洱之后,也逐渐被这种特别的茶所吸引。“05、06年的时候,我爸妈就开始做普洱茶了,但我自己是在08年才真正接触到。记得好像是在08年的一个茶博会上,我喝到一款叫做秋香的普洱茶。相较铁观音来说,普洱的烟熏味很重,刚入口的时候我也不太适应。但奇怪的是,一阵苦涩过后,回甘很快,非常甜,泡到后面几泡就好像在喝淡淡的蜂蜜水一样,让我感觉到普洱真的是非常神奇的一种茶!”王霞说。

王霞高中毕业后,在父母和业内一些老前辈的支持下,于2009年前往厦门开了一家专营店。“平时的生活就是一边读书,一边学做茶,跟一些前辈学习,也跟一些客户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普洱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说起在福建做茶的经历,王霞深有感触,“福建是一个传统文化保持得很好的一个地方,这里的人上到老人下到孩子都喜欢喝茶,喝功夫茶,可以说茶的消费基础是很好的。但是福建也是一个产茶大省,铁观音、白茶、花茶,产的很多,普洱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种类。所以我们也是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去培养客户的口味。”从当年仅厦门有两家普洱专营店,到现在福建省有了七八十家专营店,普洱茶正是通过王霞这样的茶人,一步步在闽南打开了自己的局面。

王霞形容客人喝普洱茶,就像吸烟一样。一开始未必喜欢这个味道,很难一见钟情,但一旦喜欢上就会非常忠诚,终身不忘。谈到自己喝茶的经验,王霞说她最喜欢和茶友交流,“有了好茶、新茶,就约几个茶友一起品评,看这个茶有什么特点、口味层次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东西。”谈到此次广州论茶,拿到十强好成绩的王霞自言并没有太刻意去准备,“最重要的还是日常的积累吧,我不太喜欢赛前集训的方式,感觉会破坏自己的口感,打乱原本对茶的记忆,赛前三个月我正好严重感冒,基本上没有按比赛茶品去训练过。主要是依靠日常积累的经验去比赛的。”王霞还谈到她比较重视看干茶这个过程,分析茶的级别,用排除法去筛选,效果不错。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加入普洱茶这个古老的行业,在茶的世界中发光发热,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生价值,同时,他们也给普洱茶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10年前,一把紫砂壶的单价最高也不过几十万元,时至今日,单把紫砂壶的价格已达几千万元。江苏宜兴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收藏门类,这一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的工艺技术,历经无数艺人的辛勤耕耘,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类,也是广受追捧的收藏热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紫砂这门泥与火的艺术所蕴藏的巨大投资潜力逐渐展露出来,日益受到收藏和投资市场的关注。随着紫砂关注度的提升和市场的日渐成熟,紫砂市场潜力股的挖掘也逐渐成型,在理性的市场大环境下,被忽略的老紫砂壶和青年艺人具有创意的紫砂壶越来越受追捧。

从顾景舟到“紫砂七老”

2004年,一把顾景舟的紫砂壶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过几万元,最高也不超过10万元,而在2014年,顾景舟的“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创下顾景舟作品拍卖纪录。截至目前,在几大拍卖公司拍卖纪录中,顾景舟超过千万元成交价的紫砂壶已有10把。显然,顾景舟是紫砂壶界一枝独秀的标杆。然而,与其齐名、同被誉为20世纪“紫砂七老”的其他几位紫砂艺术家——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蒋蓉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没有那么抢眼。

在市场上,其他6位艺人的作品价位与顾景舟不断刷新的价格相距甚远。任淦庭擅长紫砂陶刻艺术,他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融于紫砂陶上,与紫砂壶相映成趣。在目前拍卖市场的公开成交价中,其上拍作品都是和其他紫砂大师合作之作,无以衡量其个人艺术价值。其与顾景舟合作的《段泥竹节壶》最近以322万元成交,这一价格更多依托于顾景舟的影响力。

朱可心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其作《松竹梅》3把壶成交价为747.5万元,为艺术家个人最高成交价。蒋蓉是宜兴第一位女紫砂工艺大师,被誉为“花货泰斗”,其个人最高成交纪录为2010年以145.6万元成交的“十一头莲藕酒具”。吴云根的个人最高成交纪录还保留在2011年以103.5万元成交的紫砂壶《传炉》;裴石民的《三足传炉壶》也是其最高成交价,在2011年以172.5万元成交;王寅春的《朱泥梅花周盘壶》在2014年以132.25万元成交,创个人作品最高成交价。

曾任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的刘培金以年龄为紫砂艺人分界:出生于1889年以前的为第一代,代表人物是任淦庭;第二代是1890年以后出生的,朱可心是其中翘楚;出生于1909年之后、1929年之前的是第三代,首推顾景舟;1949年以前出生的是第四代;1969年以后出生的是第五代。“第五代挑大梁,第六代在成长。”刘培金如此概括目前的状态。

“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相比,紫砂艺术的最大不同在于,紫砂强调创作者的传承关系。”北京荣会艺术机构总创意宋宁颉说。从明到清、从近现代到当代,宜兴紫砂的创作者们从师承到风格都有可追溯的渊源。他表示,紫砂壶价格上涨,并不是外界传闻的资源稀缺,而是紫砂艺术的价值得到认可。“当时的大环境造就了一批工艺大师,他们将紫砂润如珠、温如玉的文化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些作品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从紫砂元老到后起之秀

紫砂是门传承的手艺,在已故紫砂艺术家作品日益稀少的情况下,中青年紫砂新秀成为市场关注的下一轮热点。宋宁颉介绍,中青年紫砂艺人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国家承认的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群体;二是那些知名大师培养出的高徒。“关注中青年紫砂艺人,尤其是那些具有深厚实力,但还未被市场广泛关注的紫砂艺术家,被视为继明清老壶、‘紫砂七老’之后的另一大价值洼地。”宋宁颉说。

在刘培金看来,第一、二、三代很多紫砂艺人的壶已经进入“赌”的阶段。“建议中青年收藏家不要参与,最好的收藏对象是同龄人的作品。”在他看来,“年轻的、40岁左右的紫砂壶创作者,其作品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融入了个人的创意和气质,是紫砂壶发展的新阶段,也有可能成为新的里程碑。”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冯立昇也认为,很多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是融合紫砂历史底蕴和艺术家自身修养的独到之作。“中青年紫砂艺术家作品以其良好的题材、创新的制作工艺及独特高雅的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突破和创新,但有的工艺还有欠缺,未来有待提高。”

从价格来说,年轻紫砂壶创作者的作品价格泡沫较小。宋宁颉表示,一方面,市场上的老壶难觅,而且已经上升到天价,当代大师壶的泡沫进一步加剧。而青年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大都在千元以上、10万元以下,具有大众认可度,且具有一定成长性。“在市场回调时期,我们倡导回归工艺品的实用性,使价格和价值相匹配,让消费者和收藏者有所期待。”

从何寻找价格洼地

宋宁颉表示,他们在选择年轻紫砂艺术家作品时,首先会考察紫砂艺人具有怎样的传承关系,既包括师承关系,也有风格派别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作品本身,他们更喜欢既有传统的一面,又具有创新色彩的作品。除了选取那种在造型上追求变化的作品,还会挑选在泥料、装饰、雕刻等方面展开探索的佳作。此外,艺术家人品的考量也很重要,要选那种认认真真研究紫砂壶艺术,不托市、不招摇的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会长曹静楼从以下几点确定一把好壶的标准:首先,作品一定是要纯手工制作,而且一定是艺术家本人亲制;其次,要求用原矿紫砂泥作为原料,以保证紫砂壶的密度;再者,注重紫砂壶的器形,壶形要浑厚大气、雍容端庄,弧线过渡自然清晰,有独特韵味,能彰显一定的历史文化品位。最后,艺术家的技艺要精湛,做工要精细,对细节的处理要完美、到位,从而保证整件作品的艺术价值。

刘培金表示,紫砂壶的增长潜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创作者的艺术创作会不会有进步,会不会提高;二是考虑买什么人的壶,在他看来,一把真正的好壶要看3个要点:形态、神韵和气度。刘培金认为,一把好的紫砂壶首先是作品的形态优美,合乎自然,看起来舒服;其次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并具有一定的交易性;三是最重要的,要追求价格和价值合理的实现程度。“艺术品是升值还是贬值,是买卖双方,或者说艺术家和收藏者共同的话题,创作者需要老老实实搞创作,与经纪人、中间商、展销商进行配合,不要乱叫价格,既是对艺术负责,也是对个人负责,只有平等、合理,才能够共赢、多赢。”刘培金说。

梅芳:从采茶妹到卖茶女惟喜欢


三岁那年,她坐在茶山的大树下,轻摇放在竹筐里的弟弟,看着山上忙碌的身影,看着他慢慢长大。

这是梅芳最初的记忆,至今能闻到山上飘来的阵阵清香。

香自杯中来当念采茶苦

梅芳坐在茶具后面,来回颠倒杯中的水,让空气把温度降下来。从初春毛尖开采,她重复这个动作已过万次。

“水温相差一点点,泡出来的口感可能就不一样。”梅芳说,茶艺是个细致活儿,简单又敏感。“相同的茶叶,相同的水温,泡出来的口味都可能有区别,找到一个口感最好的方法,得不断尝试。”

感觉水温合手时,她把杯中水倒入茶具内,茶叶随水起伏翻滚,香气溢出来。滤出茶汤,她依次给大家斟茶:“尝一尝,感觉怎么样?”她生怕把一杯茶泡坏,熟练中带着份小心翼翼。

“泡一杯需要干茶5克,就是五六万个芽头,采茶工要采五六万次,茶叶来自不易,要珍惜。”深知采茶的不易,梅芳对于泡茶便格外地上心,凭着多年的经验,她甚至能用手感觉到85度与90度水温的区别。

晨起露沾衣幕至携茶归

梅芳老家在浉河区游河乡,家中有茶山,童年的记忆里,都是与茶有关的往事。

她三岁多时,父母便带着她和弟弟上了茶山。她坐在茶山上的大树下,旁边是筛茶叶的竹筐,里面躺着几个月大的弟弟。再长大一点,她就开始随父母一起上山采茶。

凌晨5点多,4月的茶山春寒料峭。梅芳和家人一起,提篮携筐往茶山赶。到达山上时已过了近一个小时。

“一天都是在山上,直到快天黑。”梅芳说,为了节省时间,午饭是送上山来,直到日落西山视线模糊,采茶人才会陆续下山。“一天下来,拇指和食指黑乎乎的,都快不能打弯了。”

吃过晚饭,依然闲不下来。筛选、揉捻、抓条、炕茶,没有机器,一道道工序全是人来做,一直忙到半夜。

在梅芳儿时的记忆里,春天的每个周末几乎都是这样过来的。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只有星期天的晚上,才能偷个懒儿早点睡觉。“那时候的产量不多,基本上都是卖给亲戚朋友,留一点自己喝。”就这样,茶妹子喝着略苦又甘甜的信阳毛尖,一年年长大。

做茶叶惟喜欢

2008年高考时,因为没有发挥好,20岁的梅芳与大学失之交臂。不想再复习,该找个什么事儿干呢?思来想去,还是最喜欢、最熟悉茶叶,便到一个亲戚的茶店帮忙。5年的时间,她一直在店里做销售。

2013年,国家级茶叶市场——信阳国际茶城建立。“当时房租较低,自己有多年的从业经验,便想自己做。”梅芳和家人商议后,在这里租了个最靠外的铺子,起名”城华茶叶”。

当老板不必单纯卖茶叶,需要做的功课很多:茶叶快开采时,需要招采茶工;采出的茶叶需要在山上盯着炒;炒好的需要分拣;样品需要分类、品鉴;经销商需要维护关系;哪种价位的茶叶畅销或滞销需要总结。

从那年春天开始,守好店门、管好家门、护好山门,成为梅芳来回奔波的固定线路。“整个4月份,非常非常累,但心里很高兴。”梅芳说,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时,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浉河港的四望山、董家河的黄龙寺,梅芳承包了几个山头;在白龙潭三潭附近,她与当地茶农也有合作。“网店销售走低端、拼价格,太水了,我不做这个。”梅芳说,自己的客户比较固定,大多是郑州、广州、濮阳的茶楼,云南也有两家。“他们是真正懂茶、喜欢喝茶的人,跟他们合作了多年,从客户变成了朋友。”

梅芳的店里,常年备了几桶纯净水。“水用得很快,4月份的时候,一天平均用三四桶,现在用得少了,一天也得一两桶。”梅芳说,每天店里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小时候喝茶,感觉入口有点苦,喝下去甜甜的,很喜欢。女孩子大多喜欢喝饮料,我从小养成了习惯,只要有茶从来不喝饮料。”

来店里的朋友和顾客很多,梅芳给大家泡茶,听他们的意见,乐在其中。

树品牌重内质

从一斤百元到过千,梅芳把茶分得很细。除了脱销了四五种,现在还有近三十个品种。“同一个时期采的茶有不同的档次,不同时期采的茶也有区别,不同的炒茶师傅也有区别。分得细,可供挑选的余地才多。根据销售情况、顾客的反馈,脱销的原因是什么,不好卖的又是哪类茶,便于来年做调整。”

从前年开始,信阳毛尖的销售明显下滑。“我们的政府客户很少,影响可为无。”梅芳说,信阳毛尖销售下滑,有大环境的客观原因,更有自身品牌价值的原因。“全国都知道龙井、普洱、铁观音,但信阳毛尖出了河南省,名气明显比不上别人。信阳毛尖真的很好,大文豪苏东坡都说‘淮南茶信阳第一’,为什么现在的知名度越来越小?”

从开店当老板,梅芳学习有关茶的各种知识,看了很多书。“都说信阳毛尖贵,但龙井一斤几千块大家不觉得贵,信阳毛尖一斤一千多就贵了,都是十大名茶,内质上没有什么优劣,但待遇差别真的很大。”梅芳说,究其原因,有曾经报道的毛尖参假、农药残留的负面影响,有信阳毛尖曾经“小浑淡”的弯路,也有宣传推广的力度问题。

目前,梅芳正在思考建立自己的,并在茶叶包装上贴二维码,可供追溯茶叶来源。“我们一年的销量一千斤左右,大山茶占了九成多。量不大,但绝对保证质量和口感。”梅芳说,自己仅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并不能改变什么,唯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茶的内质做好,让更多的人知道信阳毛尖的好。

因茶而美·徐露瑶|从吃茶到喝茶的日子


编者按:

于在外漂泊的人而言,茶,或许不仅仅只是饮品,更是对家乡的思念。如小瑶,不论是从儿时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吃茶日子,还是到工作后重新认识茶、习茶、喝茶,于她而言,茶都是关怀的生活,因为茶里始终有份牵挂……

姜盐豆子茶: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吃茶日子

一只搪瓷带耳茶碗,一撮茶叶,小撮萝卜干,一勺豆子,半勺芝麻,几瓣菊花,两三姜丝……一壶热腾腾的开水沏下去,空气里都是香的。

这是我们赣西北客家人无法舍弃的茶生活。这里是吃茶的,茶和热情的客家伯伯一样,广交好客。没有精美的茶具,没有细腻的茶艺,冲泡也是简单,茶碗里却是丰富。

小时候,稻田里的收割机停止作业了,家家户户就忙着准备豆子茶的配料。那时挑担的老伯开始走街串巷地吆喝卖菊花,妈妈会和邻里的阿姨们一起砍价,几斤几斤的买回家,然后围坐在大簸箕前“扯菊花”。花瓣洗净晒干,拌上食盐装进玻璃罐腌制封存,变色后便可拿来当佐料。花芯和花蒂也不会浪费,晒干后做成枕头,邻里的婆婆说落枕了睡这个特有效。

外公每年都会种黄豆和萝卜,成熟后,妈妈便会去市场买些芝麻,炒制咸豆子和芝麻;红白萝卜切丁晒干,再腌些姜丝,就准备迎客了。

现在外出工作,爸妈总是不忘寄来豆子茶配料,轻声嘱托一句: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一壶热水冲下碗里,配料在茶碗里翻腾,茶香、花香、豆香、蔬果香,一切沉醉在浓浓的乡情里……

爷爷泡的茶:浓酽酽一把碗,劳动时最解渴

小时候,爷爷不管到哪都爱带着大搪瓷茶碗,里面总是会盛着浓酽酽的绿茶。小时候总爱跟着爷爷身边转,发现爷爷下象棋举棋不定时,总会先闷上一大口茶,然后放下棋子,满意地点头。偷喝一口,被爷爷发现,露出一副哭脸:好苦啊!一点都不好喝!

农活最忙的时候,爷爷特别爱泡茶。同样是浓酽酽的茶,装满大铝壶,在壶嘴上挂上几只搪瓷茶碗,一路上伴着叮叮叮的碰撞声,给田垄间插秧的长工送去。

那会以为茶越浓爷爷越爱喝,还调皮地往给爷爷的茶碗偷偷搁很多茶叶,浓的似酱油汤般。现在爷爷还是一把碗浓绿茶不离身。

长大了,自己在学茶的路上,才知道原来老年人饮茶,不应过多、过浓。

茶&街舞:像海贼王一样,让不一样的我们相遇

10年开始接触街舞,舞台的表现力和镁光灯的聚焦,满足了十七八岁青春应该挥洒的热情。那会,音乐和舞蹈成了最好的交际手段。以至于13年只身来杭,也是因为街舞,才有了现在街头说跳就跳起的J-Tcrew。

就像海贼王一样,因了某种情愫,把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个性的人聚集在一起,不管时隔多久再聚首,依旧如初。

茶亦是如此。遇见茶以后,身边结识的朋友大都比我年长,和他们喝茶聊天是种幸福。他们大多在这个社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了今天在各个行业的成就。几道茶下肚熟络开,诚心以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弯路是可以避免的。少不经事,不是你真的不懂,而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前车之鉴,就想莽撞向前。多听老人言,才能深谙为人处事之道。

学习是道耐泡的茶:是技术活,更是生活

当年还在学校规划工作的自己,绝对没有预想到,大大咧咧的女汉子,会和文艺风雅的茶联系在一起。13年6月,那会对六大茶类概念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几个茶名:西湖龙井、庐山云雾和家乡的宁红……

偶然的机会从事与茶有关的工作,才知道原来茶不仅仅是随手泡,个中学问太深、玩法颇多。

从理论学习六大茶类到去各大山场走一遭,发现杯中茶与自然联结的奥秘;探访当地民俗风情,了解各地非遗传承技艺,让原本浮躁的心也开始文艺起来。跟着老茶人学习制茶工艺,向手艺人讨教泥土与火的艺术,学茶这门技术活,还真是会磨人性子。

如今,有高温天出行的朋友,总是不忘叫他带上点白茶防暑;卸下一天的负担和朋友相聚,总是不忘最后泡杯茶聊聊天。

不论是配料丰富的姜盐豆子茶,爷爷的那一碗浓酽酽,还是其中的学问颇多。于我而言,茶,都是关怀的生活。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朱丽俐:从茶妹子到有机茶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