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徐站长,我这里有几棵香樟树怕要冻坏了,是不是要包一下?”徐心平一手扶着一株有些“憔悴”的小香樟树,一手拿着电话,满脸的焦急。虽雨水已过,惊蛰将至,但像往年一样,徐心平担忧可能出现的“倒春寒”、“霜冻天”会伤了自家的茶树、茶苗。不同的是,今年这份忧虑名单上又添了那些套种上的树苗。

听到电话那头“不用担心”的答复,徐心平长长地舒了口气。然后又如往常般在茶山上转悠起来。徐心平是溪龙乡徐村湾村人,一共有200亩茶山,分别种有20亩黄茶、180亩白茶。2013年至2014年,他还在茶山上陆续套种上了榉树、红豆杉、香樟、浙江楠等珍贵树种的苗木,一亩套种25棵,共计5000棵,投入总成本10万元左右。于是,常常上山查看苗木的长势,浇水护理成了徐心平这两年新养成的习惯。他将许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这200亩的茶山上。

不过,徐心平告诉笔者,别看他现在那么紧张这些套种的苗木,其实一开始乡里号召茶农套种时,他跟很多茶农一样表现出“不认可、不同意、不愿意”的“三不”姿态。“真是不理解啊,我们本来就是砍树劈山种了茶树啊,怎么又要种树呢?”其实,徐心平更多的是对种了多年的茶树那种“护犊心切”的感情,他怕树长太大,抢了茶树需要的养分,“茶树会长不好”的担忧一直让他不敢迈出尝试的步伐。

而整个溪龙乡跟徐心平一样存在顾虑的茶农还有很多。为了打消大伙的疑虑,溪龙乡农办请来农业专家,耐心讲课,普及种。“那时才知道为什么乡里执意要我们套种了。”徐心平说,通过学习,他知道茶树的根系短浅,护不住水土,容易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接下来,溪龙乡还组织茶农们集体去外地茶园考察、去苗圃学习,通过看、比,徐心平也打开了心中的一个结。

原来,2012年,徐心平的茶山经历了一场干旱,200亩茶树悉数受损,“当时,茶叶都干黄掉了、干焦掉了。”茶山上不见水,没办法,徐心平只能肩担手提地人工浇水,尽最大的努力极力挽回了大部分栽种多年的茶树,但损失仍不可避免。徐心平粗粗算了下,一亩茶园平均减产10斤左右,加上茶叶品质受损,卖不出高价,当时一亩茶园要损失3000多元。“那会,真没想通。后来外出学习,看到别人套种了苗木的茶园里茶树长势都很好,我才知道树的根系比较深,能够涵养一部分水,滋养茶树。”

打消了顾虑,解开了心结,徐心平说干就干,按照浙江省林业厅林业专家的推荐,在自家茶山上套种上了各类树种。与他一样,全乡的茶农都行动起来,在去年栽种浙江楠、银杏、木荷、榉树、桂树等近十种浙江省珍贵树种,共计三千多亩,并完成山核桃套种面积650亩,13000余棵,修筑完成林道1.5公里。

如今,徐心平栽种的苗木已慢慢长高,茶山上多了不少新绿。“树木虽小,但涵养水份的能力已经慢慢体现了。”扫去了天气因素带来的忧虑,徐心平说,接下来,自己就专注忙春茶上市的准备工作。

采访手记

过去,茶农们砍树种茶,现在,茶农们茶园套种,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了茶山、茶园景致的美化,更多的还是茶农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为这种在修复环境效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利益的认识点个大大的赞!

Cy260.com精选阅读

狗茶旺新春


金鸡辞旧岁,旺犬迎春来。鸡鸣寺里的鸡鸣茶,曾在2017年鸣叫出了高昂的茶香序曲,2018年,闹新春的喜庆劲儿正热乎,戊戌狗年又有哪些“汪到福到”的“狗”茶呢?

湖南狗脑贡

“来头不小”的历史名茶

品着茶汤,泡着温泉,耳畔再传来悠悠的动人故事,不知湖南省资兴市汤溪镇生活中的一幕,会令多少人向往。

2017年,汤溪镇“炎帝传说”入选为湖南省非遗保护名录,相传炎帝不仅曾选择栖居于此,也是在这儿发现了茶叶和温泉的妙用。

历史名茶狗脑贡,名字中“狗”的来头,正与炎帝的爱犬有关。

相传,炎帝寻药尝百草,走遍了千山万水。一次,他带着爱犬途经资兴的一座无名山,偶见一棵树上结满金果,初尝一颗后,便中毒昏迷不醒。炎帝的爱犬见状,并未离开,而是咬起主人的袍袖,拖拽着他前行。日升月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它终于将炎帝拖到了一棵茶树下。清晨的露水顺着树叶滴入炎帝嘴里,没过多会儿,炎帝便悠悠醒转,但此时,他的爱犬已然离开了世间。炎帝为此悲痛不已,便把这山命名为“狗脑山”,而山上的茶叶,也被称为“狗脑茶”。

狗脑茶成为贡茶的历史,则要推延到宋元丰七年。据县志记载,当地人在这年中了进士,穷乡僻壤有了这件大喜事,同乡人都为此感到十分荣耀,特意为感皇恩进献狗脑茶。皇帝喝后龙颜大悦,钦定为皇室贡茶。“狗脑贡茶”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现在再到汤溪来,狗脑贡茶的香韵犹在。每到采茶季,都会看到当地茶农正施展着杀青、揉捻、炒青、提毫的工艺。那卷曲形、白毫显露的狗脑贡茶,正冒着略带蜜糖的香味,等着懂它的人,一赏这自古流传的鲜爽。

江西狗牯脑

“接地气”的名优茶

狗脑贡茶与狗牯脑茶,二者着实有不少相似之处,颇为神奇。一个产地叫汤溪镇,一个产地叫汤湖镇;一个与狗脑山有关,一个与狗牯脑山有关;一个是温泉小镇,另一个也在茶山附近汩汩地冒着汤湖温泉。更不用提的是,二者都带狗字。

江西省茶叶协会秘书长熊柏林介绍,位于江西遂川县的狗牯脑山,矗立在罗霄山脉南麓支系群山之中,由于状似狗的脑袋,被当地人极为形象称为“狗牯脑”。产自这里的茶叶,也因此得了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名字。

狗牯脑山终年云雾缭绕,四时清泉不绝。在这般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地理环境下,滋养而生的狗牯脑茶毫无疑问地成为了遂川三宝之一。金桔、板鸭、狗牯脑,提到这里的茶叶,可谓无人不晓。

打开遂川县茶业局的官网,几块闪亮的金牌,见证着狗牯脑茶的辉煌历史:巴拿马世博会金奖、上海世博会金奖、米兰世博会金奖。原来,狗牯脑茶不仅为当地人熟知,早在百年前便已香飘世界。

一部狗牯脑茶叶史,也是一部遂川梁家家族史。从最初的栽植、创制,到上百年的传承、延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技术推广,狗牯脑茶的前世今生,始终与梁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1796年(清嘉庆元年),梁为镒从江苏南京携带种子回到家乡,便制茶成名,成为了狗牯脑茶的创始人。自此,茶叶制作技艺世代家传。直到上世纪60年代,梁氏第六代后裔梁奇桂将制茶秘方公布,并于1964年创建了遂川狗牯脑茶厂,狗牯脑茶才得以从清代的珍品、贡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并远销至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200年的岁月沧桑,并没有带走狗牯脑的茶香,反而让它在百年的积淀与传承中,讲述着匠人坚守的传奇佳话。

遂川县茶业局局长古志伟说,这些年来,当地正在推广新技术、运用新设备、开发新产品,走上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的快车道,续写着狗牯脑茶的金奖传奇。

陕西苍狗白云

生肖年里道祝福

中国年有中国茶,不少茶企这些年也开始依托着农历新年的喜庆,开发出了生肖茶。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的“苍狗白云”泾渭茯茶,就是其中一款。

“想当年,杜甫在诗中写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苍狗白云由此流传,寓意变化无穷。今年的生肖茶以此为名,也正与我们的茶叶特点密切相关。”陕西省茶业协会会长、陕西苍山秦茶·泾渭茯茶董事长纪晓明介绍,“茯茶,属六大茶类中的黑茶,是后发酵茶。一般情况下,陈放年代越久香味越浓,茶汤越易冲泡出来,茶汤色泽越发红艳明亮,这也使得茯茶本身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口感转化和市场收藏,都是变化无穷。”

苍狗与白云两词相对,苍狗茶与白云茶也是各有千秋。

“苍狗茶和白云茶的原料、产地相同,但喝起来却是风格各异:一个浓烈,一个柔和。”纪晓明说,这两款茶都产自陕西秦巴山地,一款发酵较重,一款发酵较轻,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消费者能够同时感受到茯茶独特的魅力。

“为了设计这款茶,我们提前一年多便开始准备。就像外形上的瑞狗剪纸设计,就在中国元素的结合中,显得栩栩如生。”纪晓明说,苍狗白云属于限量茶,从元月下旬上市以来,很受消费者欢迎。

“好茶旺好年,狗茶旺新春!”纪晓明笑着说。

心即佛则茶是心


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同共诉求和凭藉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佛要清除人类心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面的污垢,不留一丝细痕。茶是人、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人间、地狱一致的灵魂净化精、身体洗礼水。

佛僧自古习文诵经品茗,佛文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文化。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佛为众生,茶蕴万象;佛度俗人,茶净苍生,一佛一茶,如水光山影,自然相生。

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茶道与为文之道为佛之理密切相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茶、文,至此极境,功名、利禄、色欲、俗念,何以再求?

心即佛,而茶是心,则茶即佛。清灯古寺,佛法无边。茶清如露,心洁如佛,佛者,茶也。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

中国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大理念:天人合一、物我玄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人言语思索;涤除玄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茶道美学的基本法则。四大支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茶道美学大厦。

茶人们既创造美,也可欣赏美;与其说是欣赏茶艺茶道,不如说是在感悟自己的人格和超越自我的情操风骨。

浅话“茶”字的起源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茶之用,性苦寒,一味者,茶与禅。能明心,可见性,其三德,广流传。坐禅时,彻不眠,若满腹,助消化。又明目,又解渴,又生津,祛肺痢,保健康,善护齿,皆长养,诸善根。禅茶茶本清淡,心有清静,用人性泡出茶性。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茶,做人好,做茶也会好。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可为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是为人之道、茶道仁心,既独立又统一,实属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名伦之理。

以茶见静,非静不能得茶气;以茶见清,非清不能得茶韵;以茶见和,非和不能得茶理;以茶见虚,非虚不能得茶意;以茶见宽,非宽不能得茶识;以茶见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见诚,非诚不能得茶德;以茶见禅,非禅不能得茶悟;以茶见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与茶相交,该内心端肃淡定,才不负于它。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个人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不论浓淡,在岁月的打磨中,幸福也好,痛苦也好,乃至精彩、坎坷、得到与得不到,都会随时间流走,不要刻意追回,顺其自然,才不会忽喜忽悲,心情才会像喝进去的乌龙茶,滋润润、暖融融。学会放下是一种智慧,但放下不是不要,而是另一种选择。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喝茶,不仅是要靠缘份,一款好茶,需要有赏识她的人去看,去品,去回味。面对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亦会生出不同的感受来。但品茶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快乐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那草木之间那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用一颗平常的心、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款茶。这正是所谓的“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日式茶饮话玉露


玉露的涩味较少,反而甘甜柔和,茶汤清澄,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据悉,日本的茶风应该从唐朝说起,据了解还是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学,回国时,不仅将天台宗带到日本,还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的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著名的《吃茶养生记》,记录了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制茶过程和点茶法,从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而之后的留学僧圆尔辩圆带回了径山茶的种子,种植在自己的故乡静冈县,茶风从此开始流传。 

玉露,作为日本茶中最高级的茶品,据说一百棵茶树里也有可能找不出一棵来生产玉露,可见对茶树要求之高。在发芽前20天,茶农就会搭起稻草,小心保护茶树的顶端,阻挡阳光,使得茶树能长出柔软的新芽。将嫩芽采下,以高温蒸汽杀青后,急速冷却,再揉成细长的茶叶。玉露的涩味较少,反而甘甜柔和,茶汤清澄,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失恋、失意,请别喝玉露”,不知甚解,直到有一天,晚饭后喝了三泡玉露而导致整个晚上睡不着,才真切体会这句话的深意。这款看着冰清玉润、淡雅悠远的茶叶虽然有个诗意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名字,但内里咖啡因的含量却高过咖啡三倍之多!所以在下一次夜间提神,除了咖啡之外,你又多了个选择。

在春天茶芽生长前的20天,茶农搭起草篷用来遮住阳光,小心地保护茶树顶端慢慢生发的娇嫩茶芽。草篷阻挡了阳光直射,叶绿素的流失也随之减少,使得茶叶保持了鲜绿的颜色外,也提高了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这样成茶的味道就更有一种天然的鲜味。若是嚼一小口未冲泡的玉露,舌头都会被鲜得掉下来,简直可以媲美昆布粉。其实细品玉露,会发现茶汤中也明显带有昆布的味道,这也许就是它相比其他茶来说的迷人之处。

因为这样的生长环境,玉露的涩味比起其他茶叶来说,也大大减少,所以现在很多以煎茶或番茶为主要原料的日本瓶装茶中都会添加玉露,因为玉露的甘甜能中和煎茶和番茶的苦涩味道,使成茶的滋味更圆润温和。

喝玉露最适合用小杯品尝,像潮州人喝功夫茶一样细斟细饮,可以观色闻香,一泡落下,在杯中,我们感觉到了春天满坡青翠的茶园、安静的大自然、淙淙的细流、晚风中寺院的钟声、做茶人的用心保护、煮茶人的一片诚恳之意……茶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喝茶也就成了生活方式的体现。喝日本茶讲究“和、敬、清、寂”的精神修养,茶叶要精细,茶具要干净,心态要平和,我们在家泡一壶日本茶时,不妨也为自己准备两三枝插花,淡雅的古琴曲和一只古朴的茶壶,在这日淡风清的午后,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借茶说心


在生活中,茶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虽司空见惯,却又实在不俗。它与闲适一道,与高雅同堂,以清净为友,结智慧为伴,因此它在诗里,更在禅里。当年赵州老和尚一个“吃茶去”公案,就把茶完全弄到形而上去了。从此的茶,就不仅仅是陆鸿渐《茶经》里的了,茶的季节把握,茶的采摘经验,茶的焙制程序,茶的煎煮火候,水的层次要求,器的讲究,饮茶时的人的种种表现方式,都变得不重要了,茶成了一种高妙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因为有了这种高妙状态,吃茶时的情形便不一样了,它更靠近了心灵,由心灵来体味,经由心灵体味过的茶,就不再是一种饮品,而吃茶的过程,也就成了成就心灵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

一杯历史名茶在手,茶人也就活在文化里,活在历史中。各种茶会,各式茶席,都是人的灵魂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茶存乎一心,静心品茶时,当下的一得,便是莲花盛开。”

你看她写茶与女人:“茶的清雅,茶的甘冽,茶的香韵,茶的安静,茶的灵气,茶的淡泊,茶的洁净,茶的怡人,与其说是茶的这些美妙,是好女人的情质,毋宁说这些是女性一生应该追求的美好。”

你看她说茶道:“茶道的终极追求,就是让人回归宁静和本真,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也是最高的境界。”

你看她讲吃茶的过程:“嗅茶、温茶、纳茶、润茶、冲泡、淋壶、运壶、奉茶,每一细节都是一种心平气和,含笑淡然,都是一曲浅唱低回、余音绕梁的《声声慢》。”

你看她感觉水:“真的没见过这样的水,触手满是寒气,清莹的光泽让人相信这就是轮回前的那一颗心,那是在百千万劫的红尘里,只有与至爱相对时才有的撼动。”

你看她讲究壶:“紫砂壶,是茶的知己,是茶人的知音。每一把紫砂壶都有一个真情故事。当你用一颗心解读着另一颗心,一把壶就有了生命。”

这部书,与其是在说茶,不如说是在借茶说心。为了通达心灵之境,书里不仅有茶,有茶的历史,茶的典故,茶的知识与茶的文化,更有眼前的人和故事,有心灵上的感悟和体察。读着它,你的心就会慢慢地宁静下来,跟着一个人的叙述,进入到一种状态,简约,干净,平和,空灵,从而忘掉身边烟火的缭绕和生活的忙碌,而啜饮一盏清泠和闲适,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郭沫若的茶事


自古文人墨客爱饮茶,茶诗茶事一箩筐,这点在郭沫若身上也是一脉相承。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著名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生于茶乡,曾游历过许多名茶产地,品尝过各种香茗。在他的诗词、剧作及书法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茶佳品,一时传为佳话。

1903年,郭沫若才11岁,就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这是他的第一首记游诗,也是他最早写的一首茶诗。四川邛崃山上的茶叶,以味醇高雅著称。据史料记载,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在县城开过酒馆和茶铺,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1957年,郭沫若作《题文君井》诗:“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今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于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后来,当地茶厂便以“文君”为茶名,创制了“文君绿茶”。

郭沫若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在描写元朝末年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孔雀胆》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传统烹茶方法,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和表演,介绍给了观众。借王妃之口,讲述了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茶壶烫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茶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茶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从这段剧情,可以看到郭沫若对功夫茶的冲泡是如此精通,反映出郭沫若对茶文化的热爱。

1959年4月的一天,在黄山山麓,刘祖香见到了郭沫若及其夫人。刘祖香以身许茶,一生嗜茶,凡六十余年,结茶为缘,人称茶人。刘祖香早就知道郭沫若爱茶,他见郭老和蔼可亲,便主动上前攀谈。郭沫若听说刘祖香是研究茶叶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问这问那,谈得甚是投机,堪称茶中知己。同桌品茗时,刘祖香向郭老求字,郭老并没有立即应诺,而是问他:“下午到哪里去?天都峰、北海去不去?”刘祖香实话实说下午不准备去了,因为茶厂还有事等自己回去定夺。郭沫若竟心直口快地说道:“你一不上天都,二不上北海,辜负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啊!”刘祖香没想到郭老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当即表态说一定要上天都、北海看看,不辜负郭老的期望。其实郭沫若是鼓励刘祖香,来黄山一趟不容易,多爬一次是一次。

返回家乡浙江上虞后,刘祖香精心制作了一斤一芽两叶初展的针形茶,并用玻璃瓶盛装,外加木盒套装,寄给了郭沫若,当然随信附上了要求郭老给茶厂题字的请求。过了一个月,刘祖香就收到了郭老寄来的茶厂题字。他喜出望外,立即请人制作了招牌,挂了出去。

自黄山考察回来,郭沫若鼓励登高揽胜之言一直萦绕在刘祖香耳际,从此他竟养成了登山的习惯。若干年坚持下来,其登山速度之快,连年轻人也自愧弗如。刘祖香曾五上黄山,三上庐山,有人祝他健康长寿。可他说,你应该助我“健康茶寿”才好。所谓“茶寿”,即享寿108岁。

茶事知音曹雪芹


曹雪芹,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他也是个十分纯粹的茶客。他对于茶的研究、理解、鉴赏、烹煎等,无不入木三分,为世人叫绝。在曹雪芹的绝世名著《红楼梦》里,言及茶的地方,有270多处,吟咏茶的诗词,有十多首。在小说里,曹雪芹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茶事,光是茶的品类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在书中,他几乎写尽了茶类、茶品、茶具、茶事、茶人、茶理、茶道、茶仪。难怪有人这样赞美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没有对茶事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在《红楼梦》中是绝对写不出五彩缤纷的茶事来的。可见曹雪芹不仅嗜于茶、精于茶、而且善于将茶带进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

《红楼梦》里的茶名,可谓名目繁多,诸如:“六安茶”、“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龙井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漱口茶”、“茶泡饭”……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书中全都写得详尽而具体。

自从乾隆认为雪水是烹茶最好的水后,在整个清朝,用雪水烹茶者,一时成为风尚,尤其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对于雪水烹茶更是情有独钟。曹雪芹也不例外,因为他毕竟是宗室之后,显贵之子。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也写到了用“雪水”煎茶,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写了一组吟咏春夏秋冬的时令诗,其中《冬夜即事》一诗说到了以雪水煎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第二处,在第四十一回,有一段妙玉说雪水煎茶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随处可见。在小说里,曹雪芹还写了茶与礼仪、茶与人伦、茶与祭祀、茶与风俗、茶与婚嫁、茶与审美、茶与健康等等。另外,他还在书中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诗词、楹联、文赋、故事之类。

读完《红楼梦》,回味作者对于茶的刻画与描摹,就会感到:曹雪芹,是中国千古茶事的真正知音。

鲁迅茶事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在《喝茶》这篇杂文中说的这段话,明白地道出了他的喝茶规。鲁迅在文章中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地来喝的时候,味道竞与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他发觉自己的冲泡方法不对。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是,当他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拿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知道,喝好茶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而且品茶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得慢慢练习。

鲁迅先生生长在茶乡绍兴,喝茶是他的终身爱好。所以在他的文章和日记中,提及茶事甚多。

20年代的北京城,茶馆遍布,与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举凡联络感情,房屋交易,说媒息讼,都离不开茶馆。鲁迅在北京的时候,也是茶楼啜茗的座上客,这在他的日记中记述很多。他去得最多的是青云阁,喜欢在喝茶时伴吃点心,且饮且食。常结伴而去,至晚方归。1912年5月26日记云:"下午同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啜茗。"同年12月31日记云:"午后同季市至观音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阁,食虾仁面。"1917年11月18日记云;"午同二弟往观音街买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食春卷。"也曾同徐悲鸿等人在中兴茶楼啜茗畅谈,尽欢而归。1918年12月22日有记:星期日休息。刘半农邀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晚与二弟同往,同席徐悲鸿、钱秣陵、沈士远、尹默、钱玄同,十时归。"

北京当时还有一类公园茶室,绿树荫中,鸟语声声,啜饮清茗,情趣倍生。鲁迅也常去。1924年4月13日记云:"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同年5月11日记云:"往晨报馆访孙伏园,坐至下午,同往公园啜茗,遇邓以蛰、李宗武诸君,谈良久,逮夜乃归。"公园茶室环境幽静,也是着译的理想场所。1926年7、8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前后约一月余,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至译毕。鲁迅离京前,朋友们为他饯行,也选择在公园茶室,那是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漪澜堂"茶室。

30年代的上海,每至夏天,沿街店铺备有茶桶,过路者可自行用一种长柄鸭嘴状竹筒舀茶水,渴饮解乏。鲁迅的日本好友内山完造,在上海临近四川北路山阴路开设内山书店,门口也放置一只茶桶。鲁迅会见友人、出售着作、购买书籍常去内山书店,他看到茶桶,十分赞同内山此举,多次资助茶叶,合作施茶。1935年5月9日记云:"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鲁迅还托人从家乡绍兴购叶,亲自交内山先生。鲁迅逝世后,内山曾写过一篇《便茶》的回忆文章,记述其事。

鲁迅客居广州,也是广州着名的"北国"、"陆园"、"陶陶居"等茶楼的座上客。他说: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他游览杭州西湖,曾兴致十足地在虎跑泉边品尝龙井茶叶虎跑水。还特地到清河坊翁隆盛茶庄买龙井茶。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一生淡泊,关心民众,他以茶联谊,施茶子民的精神,更为中华茶文化增辉。

外国茶事戏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和饮茶的国家,世界各国种茶的种子和饮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出自中国。随着中国茶的向外传播,茶进入了各国人民的生活之中,茶事自然也渗入到外国的戏曲中。

日本是中国茶传入最早的国家,电影《吟公主》中就有许多反映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宗师千利休提倡创导“和、敬、清、寂”茶道精神的情节。1682年,英国剧作家索逊在《妻的宽恕》剧中有关于茶会的描述。1735年,意大利作家麦达斯达觉在维也纳写过一部叫《中国女子》的剧本,其中有人们边品茶、边观剧的场面。还有英国剧作家贡格莱的《双重买卖人》、喜剧家费亭的《七副面具下的爱》,都有饮茶的场面和情节。德国布莱希特的话剧《杜拉朵》也有许多有关茶事的情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7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上演的戏剧《茶迷贵妇人》,至今还在欧洲演出。

荷兰是欧洲最早饮茶的国家。中国茶最初作为最珍贵的礼品输入荷兰。当时由于茶价昂贵,只有荷兰贵族和东印度公司的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到1637年,许多富商家庭也参照中国的茶宴形式,在家庭中布置专用茶室,进口中国名贵的香茗,邀请至爱亲朋欢聚品饮。以至使许多贵妇人以拥有名茶为荣,以家有高雅茶室为时髦。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增多,使饮茶风尚逐渐普及到民间。在一段时间内,妇女们纷纷来到啤酒店、咖啡馆或茶室饮茶,还自发组织饮茶俱乐部、茶会等。由于妇女嗜茶聚会,悠闲游逛,懒治家务,丈夫常为之忿然酗酒,致使家庭夫妻不和,社会纠纷增加,因此社会舆论曾一度攻击饮茶,《茶迷贵妇人》写的就是当时荷兰妇女饮茶及由此引起的风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安吉溪龙:茶农徐心平新春话“茶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