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今天继续宋茶的话题。

有的茶友和我争论,你把宋茶说得有点玄,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肯定比古代做得更好嘛。

唉,这话逻辑不对哦。的确现在科技很发达,但这只是说明可以比古代做得更好,但是却未必做得更好,因为你压根没往这个方向努力啊。有的时候,甚至时压根不知道有这个领域,想努力却使不上劲。

不谈文化,那个欺负没文化的人;也不谈工艺,那个宋代人玩得有点太极致、太奢侈了,不好模仿;咱们来谈一个很常见的概念:山头。

山头,在普洱茶里面叫山头、在岩茶里面就叫山场。要说还是武夷的茶文化有底蕴,连着建茶的千年血脉。山场的说法更好,因为山头是个位置概念,山场是个空间概念,这里面包含的因素可就多了。

一提到山场,大家都知道是说一个小产地的概念,普洱茶里面说什么班章冰岛,岩茶说什么三坑两涧,就是这个意思吧。但是再往细里说,很多人就不明所以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资讯对于炒作,对于商业推广,已经差不多了。但对于对小产地的理解,对于茶品质的提升还远远不够。很多人是大聪明人,但是99.9%的精力都用在商业上了,那对山场的理解,还差的远。

我们拿出一本宋代的茶书,来看看宋人是怎么理解的。这本书就是《东溪试茶录》。是宋代的宋子安写的,宋子安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痕迹,只有这本茶书,而且这本茶书影响力也比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录》这些名著小得多。为什么?因为专业!

太专业了受众就小了,但是不等于不重要,实际上,这本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那些茶学名著,最关键的,就是他把山场这件事,基本讲清楚了。

古文本来对很多人就是障碍,再加上山场地名的考释十分繁琐。所以这本书很少有人去专研。没关系,我来用最简单直白的话,把他要说的几个问题,和大家介绍一下。十来分钟,你就知道山场问题的几个关键点了。

山场细分

都是老班章,其实不一样,甚至大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山场是需要细分的。我们要探讨产地的特性,最基本的单位不是山头、山场、寨子,而是茶园。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那是找不到好茶的。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的划分,作者说得清楚:“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步之间,别移其性。”什么意思,茶这种东西敏感度太高,和一般的庄稼不一样,别说差一亩,就是差几步,都有可能不一样!

是不是夸张?真正泡茶山的就知道,这个是有道理的。宋子安说的是北苑,那是给皇上喝的,所以肯定是特别讲究,一般来说还达不到那么细致。

从这个角度说,三坑两涧的划分要比老班章靠谱得多,因为范围更加明确,当然还可以再细分。

在山场和茶园之间,有一个纽带,这就是加工场所,普洱茶里面叫初制所,宋代就叫“焙”。这个和划分有关系吗?有关系,因为茶有一个特性,初加工必须就近。那一个“焙”就有一个加工的范围,可以包括几个茶园。

焙是面对市场的一个概念,有点像葡萄酒的酒庄,因为工艺上有一致性,渠道上有唯一性,是大家直接面对的,所以我们还不能绕过焙来谈茶园。但和葡萄酒不同的是,普洱茶和岩茶要面对复杂的山地环境,所以需要更加细致的区分,所以真正能对口感下结论的,还只能是基本的单位——茶园。

这本书很清楚这些问题。所以作者在叙述当中也是两条线:一条是焙的范围划分、一条是茶园的地理线。这个非常繁琐,就不具体举例子了,大家可以关注即将出版的我校注的新书。

我们要问一个问题,那茶园划分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位置不同吗?

不,这里面涉及到一系列参数的问题,我们一个个来说。

品种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品种。如果品种不同,那说什么都不一样。实际上茶园有统一口感的基础也是品种单一或相似。

这方面还是说岩茶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品种分得精细,整个武夷山就有上千品种。普洱茶就太粗了。老班章是一个品种吗?当然不是!冰岛也不是!这都不用植物学专家,稍微认真看一下就知道啦,那为啥当成一个东西卖呢?因为你不懂啊!

《东溪试茶录》专门有一个章节谈品种,这就是“茶名”。这里面提到了七种茶,对于北苑附近来说,这个划分已经够用了。

有人会说,现在植物学划分得多好啊,花果叶萼能说上一大堆呢。要我说,这个不如《东溪试茶录》靠谱,因为基本用不上,而且很多划分上是一个品种,但实际上有差别。对于茶农或者茶人来说,需要的不是把这些东西贴上标签,装进抽屉,需要的是对他们来说有指导意义。

最主要的就是三点,书上都说到了

第一个是外观,这个不用那么细,要直观可区分就行了。

第二个是口感,消费者关注的不是植物分类,而是好不好喝,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口感,这个联系必须要建立起来。否则分类毫无意义。

第三个是发芽时间,是早采还是晚采的品种。

当然再说细了,可以探讨不同品种的加工差异,这个就不说了。

基本上知道这些就够了。这些工作只能是茶农或茶人来完成。

顺便说一句,大树茶好还是小灌木茶好?从《东溪试茶录》的观点来看,大树茶要好的多。他里面提到一种“柑叶茶”,“树高丈余”,这个就口感来说是最好的。当然斗茶求颜色求效果的另说。

丈余就是3米多甚至更高。这种茶树今天就是大树茶,难怪梅尧臣说:“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重视古树茶这件事儿,不是今天人心血来潮,有一千多年的传统呐!

土壤

除了品种,我们还要往下看、往上看。往下看,就是土壤。

土壤重要吗?非常重要,因为除了光合作用,植物的营养物质都要靠扎根的土壤来提供。不同的土壤,口感风味大不相同。在葡萄酒里面,有个词叫“风土”,这个词不错,因为比起一般的环境因素,的确,这个“土”占的比重最大。

不同山场的土壤特征差异很大。就北苑一带来说,有肥沃的土壤、有“赤埴”(赤色黏土)、“黑埴”(黑色黏土)、多石、薄土等等不同的自然状态。陆羽《茶经》中“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这个不是绝对的。

黄土要看是哪种,包括黄砂壤、黄棕壤、黄壤、黏土等等。上者生烂石也不绝对,要看海拔气候,还有加工的侧重点。从建茶的角度,加工中要去除大量物质,对茶内含物质的含量要求很高,生烂石的就很难满足要求。这些在《东溪试茶录》里面都有涉及。

除了土壤的分类,还要看土壤的条件。我们到一个地方,把手插到土壤下面,感受一下温度,你会发现,有很大区别。在自然生态较好的地方,土壤是有活力,有温度的。相对来说,植物的生长也更有天然的活力。但现在这种茶园已经越来越少了。

我们常常说伴生植物对茶园有所影响。这个《东溪试茶录》也有涉及,其实这个影响主要还不是通过气味传给茶,主要还是通过土壤。土壤的成分改变了,茶的味道自然就变了。

日照

除了土壤,在山头还要看什么?我们还要向上看,气候降水这些不用说了,因为同一个山头肯定不会有大的差异。我们还要关注的一个差异是日照。

我到一个茶山,喜欢和茶农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朝向的茶园口感的差异。这个特别明显。就是宋子安说的,差几步都不一样。差几步可能土壤差不多,但是如果正好处在山体的分界线上,那日照完全不同,真的口感就差很多。

有的人玩单株,说一棵树阳面和阴面都不一样,这个有没有道理?当然有!最简单的道理,等果子成熟的时候,我们到一个果树稍微大一点的果园,选一棵大树,阳面采一筐,阴面采一筐,你对比着吃。除非你味觉有障碍,一般都能吃出来啊。

当然玩单株这个是奢侈品,大家不太容易参与,我们还是看茶山。

是阳面还是阴面好呢?这个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看海拔气候,如果偏冷的地方,当然希望阳光充足一些。如果是平地坝子,本身日照足,气温高,那最好还是有点遮阴比较好。

这个只是最初步的,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道理。比如同样的日照时间,是偏上午的好?还是偏下午的好?《东溪试茶录》这方面讲得比较细。这个不是胡扯,真的不一样。我们可以用科学来注解,也可以用阴阳来解释。所谓风水,最基本的也就是这个。我偏向于风水来诠释,因为好玩儿。

那我们就可以把茶这种生命和天地运行联系起来,不管科不科学,只要在你经验范围内得到验证,就可以了。

口感地图

山场细分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篇幅所限,先大概谈这么多,我们还是要归结到一个核心问题上。

什么问题呢?我们需要把空间和口感建立联系。不管是土壤也好、朝向也好、品种也好,我们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口感上。因为茶,最终还是要喝,要好喝。

那这个地图就不是枯燥的地理信息了,而是有鲜明个性的东西。对老茶客来说,武夷山的山山水水都是和味道密切相关的,提到一个地方,一个味觉记忆就被激活了。普洱茶也是一样。

前些天,品鉴一款存了几年的普洱,沉香味一入口,我就一下子回到哀牢山中段了,不仅如此,这款茶提供的信息更多。

为什么呢?因为香型的分布是基本连续的、有线索的;而不是突兀的、孤立的。当你看着勐库或者勐海的地图,你看到的不是一个个乡镇和寨子,而是一条条香型的分布带,那就不得了了。这个地图就活了。

在无量山来说,从北面的南涧到最南边的易武,在我头脑中这个分布是连续的。但是对于哀牢山,因为对墨江茶不够重视,这条线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仅如此,那对红河、文山的茶的理解也连带着欠缺。多喝一喝墨江茶,不仅你会喜欢凤凰窝那种迷人的沉香味,更重要的是,整个红河和文山的口感地图一下子就活了,甚至对镇沅茶的理解也会有很大提升。这个更加重要!

什么叫玩山头,不是你知道几个名山,作为吹NB的资本,而是你能建立这个口感的地图!别信什么普洱茶山头“北苦南涩”、“东柔西刚”,太过廉价的知识基本没有价值。真正的口感地图是喝出来的,是丰富的,鲜活的。没有这个基础,说定制一款什么口感的茶,那都是胡扯了。

《东溪试茶录》在这方面可以说开了先河,每个茶园都和口感建立起联系,各种口感类型分布都是连续的,千年之后读起来,还是明明白白。当然可惜的是,这些茶咱们都喝不到了。

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了解了这个方法,那我们就可以在普洱茶、在岩茶上去建立这个口感地图。这个东西画出来是死的,只有在头脑中才是活的。

采制加工

建立起这个口感地图,还需要和采制加工联系起来,为什么呢?不同的茶加工所需要的条件不一样。有的茶压榨,需要压得透一点,这样苦味就小得多。而有的茶身子骨弱,你要这么压,就没味儿了。

这方面《东溪试茶录》也有所涉及,但是这个别的宋代茶书也有介绍,这里就不专门展开了。大家要详细了解,可以看即将出版的新书。

今天就聊到这里,希望大家有机会喝到真的茶,对的茶,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口感地图。

Cy260.com精选阅读

马安民《老班章》:老班章哈尼族是从哪里来的?


原编者按:人类一直在探寻“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至今似乎都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然而,《老班章》作者在书中却让我们知道了老班章哈尼族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个不同的姓氏构成一个个不同的家族,每个家族制订了不同的族规,令人称奇的是,不同的族规都规范了哈尼人的行为准则:团结文明遵纪守法;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对老弱病残和贫困人群的呵护。而这,也正是今天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美德!

老班章村族谱

老班章村有一百多户人家,主要是以杨姓氏族、李姓氏族、高姓氏族组成。

杨姓氏族是“哈尼雅尼然标突阿谷仙资子家族”,在老班章村有五十七户。

李姓氏族是哈尼族“伊娘阿谷”支系,在老班章村有四十五户。

高姓氏族是哈尼族“当飘”支系,在老班章村有一十四户。

一、哈尼雅尼然标突阿谷仙资子家族

(一)家族规则

1、家族族事受家族领导小组领导,族内要讲团结、讲文明、讲进步,遵纪守法,勤劳致富。

2、每户发《哈尼雅尼然标突阿谷仙资子》一册,书碟一盘,书碟费自筹。

3、家族日常活动经费每户每年交100元。

4、家族成员中考上正规大学二本以上,以录取通知书为依据符合条件的补助2000元。

5、家族成员中若有天灾人祸,重病住院,除国家报销后超过2万元的,单据齐全符合条件的,补助2000元人民币。

6、经费收支入账,使用经费由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账目要公开,公布清楚。

7、每四年举行一次《哈尼雅尼然标突阿谷仙资子》,制定活动日及纪念方式,制作纪念册。具体事宜,由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8、本规则根据需要修订。

(二)基本情况

(三)户主名单(略)

(四)参军及参加工作人员名单(略)

二、老班章村伊娘阿谷家族

(一)阿卡名言警司

1、伊娘法然它算要谱做——伊娘家族建有万千村寨

2、伙国朗累提朋爱月——村村都同一祖宗的后代

3、朋然朵吗家康捌和让义吗副——族人团聚永不分离

4、们农朵吗家同吴和让义吗国——家人团聚永不离

5、单能日达干何然确——严父出孝子

6、妈能洪吴干何明真——严母出惠女

7、您难做好送天那——两耳勤听天下事

8、您苗做好送播好——两眼勤看世间文

9、在日风送确好——做活看能人

10、要吴角松滇何好——做事看活计

11、干克通好美吗国——长江后浪推前浪

12、兄计通好浪干祖——一代要比一代强

(二)伊娘家族家规

2012年1月6日,伊娘家庭代表根据历年的家规修订,补充了如下条款:

1、家族老人栓线或过寿,每户资助10元,限一对老人听一人。

2、家族子女考上大学本科的(一本)每户资助20元。

3、重病住院治疗,其医药费在3万元以上的,按医院出院证为准,每户资助20元。

4、家族成员,因劳务外出,发生意外事故的,其医药费在6万元以上的,以出院证为准,每户资助20元。

5、家族领导小组决定2月13日定为伊娘家庭聚会日(纪念日)。

以上条款,望各户遵守履行!

注:此条款只限在南糯山,其它乡镇、村委会结合本地情况,异地制宜,定出相应规则履行。

(三)基本情况

(四)伊娘氏家谱(略)

注:哈尼族“当飘”支系的族谱正在收集整理中。(作者:马安民,来源:景秋实)

慕寒:寻找心里的“老班章”


我从事,首先知道的就是老班章,不少的人告诉我老班章怎么怎么样,我也为此着迷,他就像我内心的魔兽一样,时常出没。

学茶时间久了,就会认识很多的做茶人,他们的言语中我了解的却不是老班章怎么怎么样,而是老班章是什么?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老班章是普洱茶之王,是普洱茶的代表,但是高高悬挂的价格,老班章真的是老班章吗?

还记得今年的一次,一个朋友说我们这里有两泡刚在老班章村里带来的茶,过来一起喝喝,耐不住心中的呼唤,我很兴奋的去了,因为之前的确也喝老班章,但是毕竟不是直接去收的,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朋友是专门去收的,总不会有错,到了以后他拿出茶让我看看,我仔细观察,是一些散茶,看起来条索确实漂亮,紧结,带有肥壮的芽叶,闻起来干茶就有很野性的香,我捧若至宝,慢慢欣赏回味之前喝的班章味,正所谓的茶未入口,嘴已生津。呵呵!

片刻间器具已备好,水也等不及般沸腾起来,我喜欢紫砂泡茶,总以为这是我自己的感觉,慢慢投茶,注水,醒茶润茶,出汤,终于到入口的时刻,此时的我已安静下来,只有心还迫不及待,茶汤通透金黄,看起来是具有非常好的内质物。

遵循一看二闻三品原则,我闻了一下,公道杯香气浓郁,具有老树茶香还有馥郁的山野霸气之香。茶汤入口,具有布朗系茶的厚重特点,香气仍然沉稳在茶汤之中,舌根微苦,但不过喉,上颚中后段涩味稍显。苦退涩化,口腔回甘,舌底生津如泉,三泡试后,喉韵显现,喉咙中感觉气韵强烈,有呼之欲出之感,鼻腔此时香气浓烈,不喝茶呼吸也是具有香味的,就这样慢慢泡了十泡之余,看叶底,感觉仍是深绿,由于是新茶,所以不奇怪,喝完茶以后,感觉额头,后背有微汗,回甘生津仍旧强烈,

试茶结束后,朋友告诉我,这就是50%的老班章,他也算是班章的常客了,有些茶友去就10%左右。你是带着老班章的口感喝茶的,所以你觉得这就是,呵!原来这样就是老班章,心底顿时失落莫名,怀着期待的心情,带着莫名的激动,我又再次喝了一遍,顿时感觉毫无第一次时的味道,忽然之间我明白了,茶无尚品,适口为臻。

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就可以喝到什么样的茶,特意的追求,只是一种间接的毁坏,不管是茶,还是人,亦如此。

老徐谈茶:03年班章白菜古树茶品鉴报告


今天给大家品鉴一款由陕西茶友寄来的,标明为03年班章白菜的生茶。03年的大白菜,那可是天价,10万~20万一饼。大白菜的来由大家可自行上网查一下,老班章出名与这款茶的关系极大。我已经等不及想要品鉴一下这款茶了。

第一泡

茶汤呈金黄色,入口后茶汤香及挂杯都不明显。但有一大特点,就是甜,入口即甜,后感上有微酸。

第二泡

茶味出,但比较淡薄,无苦、无涩。甜味似乎有些飘,也就是甜与水分离的感觉。

第三泡

苦涩味出,但不重,苦能化开。茶的陈味有一点,茶汤的质感一般,浓稠感不明显,水路不算细腻。

第四泡

涩感加重,主要集中在舌面及上颚,茶气很弱。

第五泡

甜味下降很快,口腔里发酸明显。结论已有,不再继续。

直接上结论:此茶与大白菜无关,更不是老班章,做过手脚——制作时加糖或甜味剂。

茶界名人传奇:陈升河与老班章的故事


今天提起老班章人们总会说到勐海陈升茶厂和陈升河。老班章与陈升茶厂似乎已经分不开。这不仅仅是陈升茶厂捐资100万修建老班章的山村公路,在老班章投入200万建初制,更重要的是陈升茶厂与老班章村共建旨在保护老班章原生态原产地的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的共赢发展模式,为老班章普洱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云南普洱茶中的至尊“老班章普洱茶”品牌在市场风雨中得到进一步巩固,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茶。老班章普洱茶因品质非凡,就像国酒茅台一样离不开原产地、原材料、原地加工。但长期以来,大部人并没有喝到真正的老班章茶,原因就是假冒多,各式各样质量价格不一的班章普洱茶让众多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市场的混乱和资源掠夺最终将导致这名扬天下的“老班章”走向毁灭。此外老班章茶叶原料虽好,但从采摘到初均存在很多不足,这也是造成爱茶人对老班章茶众说纷纭的又一原因。如何保护这片珍贵古茶树,如何才能做出让天下爱茶人喝得起并喝得到真正的“老班章”?虽然村民小组已有保护意识和自律行为,但要保护老班章茶的原产地和原生态性,光靠在村口防查外地流入茶叶掺假的措施是不够的,它必须有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需建立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包括从原产地、原材料、原地加工的保护,让老班章茶在价格与质量得到稳定,让村民及消费者的利益得到维护,而且要建立一个严格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体系,才能使老班章普洱茶走上品牌及产业化发展之路。

2007年下半年,尽管普洱茶市场已激剧下滑,凭着自已十几年来对普洱茶执着的热爱和“为天下人做喝得起的好茶、为爱茶人士做称道的好茶”的质朴信念,陈升河仍逆势而上在勐海县工业园区创办了占地150亩、生产能力达年产1800吨的集普洱茶精制加工、生产、销售及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形综合企业勐海陈升茶厂同时,便为建设布朗山老班章村优质茶叶生产基地的目标而努力。2008年2月,经勐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全体老班章村民同意,由勐海陈升茶厂与老班章村小组及全体村民共同设立了旨在共同保护老班章普洱茶原产地原生态,共同维护打造老班章品牌的经济合作组织,与全体村民签订了5年内由陈升茶厂对当地普洱茶原料统购统销的合作协议,形成了紧密的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合作模式。

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勐海陈升茶厂投资100万元修建了八公里的进山公路,投资200余万元在老班章村建起一个相当规模的初制所,向村民按5年内四季不变的统一价现金收购鲜叶,并完全拥有当地全部普洱茶的唯一合法专卖权。实行“三个统一”:统一原料收购标准和价格;统一制作标准和办法;统一销售价格。同时,每次销售的茶叶均标明时间、重量、等级、价格等字样。为了保证“三个统一”落到实处,一是为提高茶叶品质,陈升茶厂把茶园管理作为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加大对茶叶源头质量的控制;二是陈升茶厂与老班章村民共筑“堵假”防线,老班章村村民委员会组织的监察队24小时监控,保证茶叶原料的原产地的纯洁性,这是村企合作保障茶叶品质的重要一环;三是在采摘茶叶环节上,陈升茶厂还为老班章家家户户免费配备了印有“陈升茶厂”字样统一干净的采茶袋(爬树采茶用。以前采茶多用的是装化肥等的旧袋子采茶装茶)及竹篓(采下的茶及时装进通风好的竹篓也免捂坏);三是村民每季将保证不施化肥农药的鲜叶全部交售给陈升初制所,进行统一规范的初加工。

对村民用背篓现摘现交的鲜叶进行收购,彻底杜绝了外地茶叶流入(最近的邻村新班章距老班章都有7公里的山路),不仅使老班章普洱茶原产地原生态性得到保护,而且解决了过去当地茶初制存在的不足。在这之前由于茶农家家户户基本上用平灶铁锅杀青,(而不是斜灶铁锅杀青),比较费劲,导致有的锅底没刷干净而出现糊片;还有用杀青机杀青,产生杀青过程中常有茶叶被闷,使“老班章”独有的香气、汤色不能有效地表现出来。采摘茶叶过程中又大量用编织袋装鲜叶,而没有用透风性较好的竹篓装鲜叶,加上未及时将鲜叶进行摊晾,导致部分茶叶(特别是嫩芽头、茶梗)前期发酵,制作的晒青毛茶汤色黄里透红,香气很弱,品质下降,这也是过去老班章茶味杂难辨的又一原因。对此陈升河和负责老班章基地的副总经理唐海滨不断与一百多户村民反复沟通示范,在不断提高中解决了上述不足。

陈升茶厂老班章初制所建立后,对村民采摘的鲜叶,严格把关,接一芽一叶至三叶等级分类过秤后立即在干净整洁、有层层木架且遮蝇防虫的凉场上,及时将鲜叶均匀地在竹席上进行摊晾,之后用专门铸造的十口斜灶厚壁大铁锅,聘请杀青能手完全用传统手工杀青、揉捻、晒青、捡剔,做出高品位的老班章晒青毛茶。茶叶的出品有三个单位共同把关:布朗山乡班章村村民委员会老班章小组、勐海陈升茶厂、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茶叶协会,三家共同认证后出厂。这样使茶农和公司利益都得到了保障。老班章村民在获得稳定收入同时,陈升公司也实现了对优势资源的垄断,实现了对自身产品质量及价格的控制,从而使云南普洱茶中的至尊“老班章普洱茶”品牌在市场洗礼中得到进一步巩固,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实现了陈升河让天下爱茶人喝到真正地道的老班章茶的愿望。而这一切都凝聚了老茶人陈升河的智慧与心血。陈升河也被媒体誉为“老班章茶的守护者”。

年逾花甲的陈升河先生,与茶相伴四十余载,慷慨感言:

吾自少年涉足于茶,至今已四十余载,虽历经曲折无数,却依然兴致万千。今聚毕生之力及制茶心得,于茶之源头,置地筑厂,欲与天下茶人乐在其中,以圆人生之茶缘。与君开怀尽兴之余,若能为千秋普洱茶于盛世之际,光大传延尽绵帛之力,足矣!

陈升河简介:

生于1951年4月,广东汕头人,云南普洱茶专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副会长,西双版纳老班章茶研究会会长,云南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与茶为伴40年,以“为天下人做喝得起的好茶,为爱茶人士做称道的好茶”为己任。1973年在广东汕头涉足于茶,1986年在深圳从事茶叶研究及经营,品牌市场占有率曾达60%,业界誉为“茶痴”。

2006年夏,陈升河先生率众驱车数千公里历时一个余月,踏遍滇南全部茶区村寨考察调研,随后在西双版纳勐海置地150余亩,历时四年投资近亿元,将陈升茶业打造成了专家称道的“远看似公园,近看是花园”的生态环保型企业。“陈升号”企业品牌也声名鹊起,产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追捧。

2008年初,正值普洱茶低谷,陈升河先生以过人的胆识和对古茶树这一历史自然遗产的深切关爱,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每年两千万元的投入,与老班章村签订30年的包购包销协议,受到省、州、县各级政府一致好评和嘉奖,开创了“企业+农户”强强联合的先例,共同打造云南优质”和“陈升普洱茶给您带来健康、快乐、幸福”做为陈升茶人永不停息的追求。

历时五年,陈升茶业已跻身业界亿元产值行列,“陈升号”已成为省、州、县政府关注的龙头企业,在整个云南茶叶企业中名列前十。陈升号生、熟系列产品,先后在海内外各大博览会上,荣获近50余次“茶王”、“金奖”等殊誉。“陈升号”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品牌,“陈升号”产品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百家问茶之一:起底老班章


资深茶人访谈,传递茶界正能量

主持人:李国标

访谈嘉宾:岩文

访谈整理:初稿李国标终稿岩文

这些年来,老班章的名头越来越大。“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早就为茶界所接受。但是,究竟什么是老班章?坊间流传的说法太多,许多看法是互相抵牾的,这让许多茶友感到一头雾水,难以适从。老班章离我们很近,因为我们都在谈论它,关于它的资讯铺天盖地;老班章离我们很远,毕竟其是深藏在布朗山深处的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山村,我们很难知晓云遮雾罩之下的真相是什么。

因此,这期的嘉宾访谈,我们特地邀请到长期扎根茶山做茶的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来给我们讲讲老班章的真实故事。其2004年起就到了布朗山,他熟知班章村的一草一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是外地人深入班章做茶的典范。且让我们随着他如数家珍般的娓娓道来,去起底老班章,见识普洱茶王者的真相。

李国标:提到老班章,我们首先会想到老班章的霸气。市面上流行的说法是,老班章的霸气是因为又苦又涩,挑战着人类的味觉极限,故曰霸气。但从2007年以来,有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看法,以为老班章不是“苦茶”,其最大的个性在于是“甜茶”。那您认为老班章是什么样的茶?

岩文:苦与涩是感官呈味表现,是相对的。

其一、云南大叶种茶,多酚含量高,跟中小叶种相比,苦涩重些,滋味相对要浓烈,回甘生津同样也来得强烈。所以,对于刚接触普洱茶的茶友们,苦涩浓郁就成了其对茶的始作俑者,嗜茶如命,足迹行遍云南各个古茶山,对泡茶品茶、茶道文化均有深厚功底及独到见解,首倡全程不落地,全手工制作理念,其创建的古农茶业,专业理论结合实践,形成了从鲜叶初制到成品精制的全程核心制作技艺,在业界声名鹊起,并提出“俭德、仁和、觉心”的企业茶道文化精神。

文/岩文、李国标(本文刊登于云南法制报·云茶产业)

千年习俗阿婆茶


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饮茶的习俗。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最为有名。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

“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先冲茶,送蜜饯,削水果,以表主人的一片心意。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张家长,李家短,倾吐心里话。她们喝“阿婆茶”,还忘不了自己手里的针线活,纳鞋底,绣花鞋,做五月端午节小孩穿的老虎鞋,尽在喝“阿婆茶”的过程中完成。当然,好婆、婶子也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曾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因而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揭秘千年武当道茶叶


八仙观的称谓由何而来?

进武当山门,爬好汉坡,经磨针井,翻二垭子,越老君堂,便来到武当山现存九宫八观最早的道观——八仙观,其建造于元代,比明代大修武当还早两百多年。

武当山八仙观村地处武当山脉中段,海拔在600至1200米之间。其地深幽,聚气藏风,冬暖夏凉,素有云雾山村之称,在深山峡谷、悬崖峭壁间,生长着许多原始的野生茶树。

相传,八仙过海,到武当山参加玉皇大帝册封真武盛会,慕名武当道茶,在老君堂盗来太上老君用炼丹般工艺制作的修性养生的长寿道茶,八仙群聚在一片古茶树下,煮茶品茗,茶醉得道,故建八仙观。山民以这里聚仙藏气,世代植茶,成为盛产道茶而闻名的八仙观村。

武当道茶系明清贡品

武当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武当道茶良好的品质。地处北纬36度的武当山恰巧位于中国的肺部,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四季无大风,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从而构成一个和谐之地。

明代皇帝将武当山作为皇室国庙,组织全国20万能工巧匠大兴武当宫观14年,武当道人将武当道茶作为贡品由派来监修武当的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及宫廷太监,将武当道茶作为贡品带回宫廷。

自明朝以来,武当道茶即作为贡品被皇帝独自享用!

八仙观村宜种植茶叶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时植茶、制茶、饮茶在道观寺庙风行,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道观寺庙出名茶的现象。如碧螺春、武夷岩茶、武当道茶等就出自名山道观寺庙。

由于历史的沧桑,武当茶树在解放前夕,除深山中野生的茶树外,树龄上百年的家植茶树所剩不多,武当道茶的制作工艺则也隐藏于道人或武当山民间。

1984年,湖北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来武当山八仙观等村,通过对八仙观村的土壤、气候、茶叶内质等进行考察论证,八仙观村土地属宜茶土壤,加之海拔高,植被好,相对湿度大,发展茶叶具有比较好的生态条件。

于是,专家们撰写出了关于建立武当山名茶基地的报告,省地市决定在武当山八仙观村等建立名茶基地。于是,八仙观村从1987年开始,在村书记王富国的带领下,现已兴建茶园3000多亩,成为十堰市农业局有机道茶生产示范基地,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

游八仙观欣赏茶艺

桃红柳绿的三月,在武当山八仙观,身着古装的俏丽女子以纤纤葱指轻弹慢抹,在精彩的茶艺演绎中,飞扬出一曲曲古筝弦律……

武当道茶表演技艺众多,比较突出的有武当功夫太极十三式茶艺,系根据古代八仙云游武当,留恋道茶飘香的神话传说演变而来。洞宾背剑、韩湘吹笛、仙姑采茶、采和挎篮、钟离摇扇、拐李炼丹、果老骑驴、国舅点礼、旋转乾坤、仙鹤展翅、道法自然、一柱擎天、万山来朝……这构成了提壶演技太极十三式!

据十堰市茶叶协会副会长、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总经理王富国介绍,在武当山道茶文化中,蕴藏着道家博大精深的修性养生健身的哲理。

好莱坞导演赞叹武当道茶

由于武当山八仙观独特的地理环境,科学施用有机香饼肥料,2001年所产道茶一次性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又因其武当道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

多年来,随着武当道教文化的弘扬,武当武术、文化的发展,一些海内外知名人士、茶道专家、文艺、武术名家借访武当名山或参加武当国际旅游节、国际武当武术节、武当山下民歌等活动之际,慕名到八仙观寻访武当道茶,交流武当茶道。

日本八代市市长寿川宗央慕名来八仙观茶叶总场品茶交流茶艺后,欣然写下:“八仙真神佑,养身人长青”;北京大学教授俞伟超为武当道茶题字“武当针井,天下好茶”;中国著名茶叶专家沈培和赞美武当名茶:“武当针井形态美,仙山武当道茶好”……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代表湖北省特色知名品牌产品,先后多次赴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经贸洽谈会和茶文化交流会,受到高度称赞。

2008年6月7日,中央电视台《问道武当》摄制组慕访仙山武当八仙观道茶拍摄纪录片,并作为“共祈太和”的开篇场景镜头。

20天后,美国好莱坞资深导演克里斯蒂·里比编导的长篇纪录片《圣山》武当摄制组,又慕名摄制八仙观武当道茶文化。迷人的风光、优美的生态旅游观光茶园、悠扬动听的武当采茶民歌,令人陶醉。导演克里斯蒂·里比连声赞叹“OK!OK!”

同年8月,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当山地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山一江”的黄金旅游线上,博大精深的道茶文化成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里灿烂夺目的瑰宝。

链接:武当道茶

为弘扬武当道茶,八仙观茶叶总场通过挖整传统道茶工艺,生产出武当系列名茶:

武当银剑:因“武当剑”得名,属高档礼品茶,多次荣获国家金奖,国际名茶。干茶样外形扁平光滑,挺直似剑;泡之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尝之甘甜鲜爽,回味无穷。

武当针井:因武当山磨针井“铁棒磨成绣花针”故事而得名。此茶外形似针,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

武当太和茶:以武当山亦名太和山为创意命名,外形似龙牙形,汤色嫩绿明亮,冲入杯中似葵花朝上,是明清朝代的朝廷贡品。

武当奇峰茶:以武当七十二峰朝金顶,群峰耸峙为创意命名,干茶样条索曲美,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可口。

武当道茶王:即武当太极养生功夫茶,因其工艺源于武当内家36功法之一的太极乾坤球功得名,是武当道教养生茶道之精华。

千年“茶圣”到底啥模样?


昨日下午,湖北省美术院展出了一幅长5.5米,宽2米的大幅中国画,名为《陆羽皎然品茶图》,这幅画将悬挂到即将通车的汉宜高铁天门南站的大厅里。为了还原陆羽的真实相貌,我省著名画家陈立言花费一年心血,翻阅无数资料,终于考证出了陆羽的形象。

站在《陆羽皎然品茶图》前,陈立言告诉记者,一年前,天门市政府找上门来,希望能为即将建成的天门南火车站画一幅大型国画,对于画画,曾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在国内享有盛名的陈立言来说,那是简单不过的事。可是,天门市政府提出,陆羽是千年来享誉世界的天门名人,最好能表现茶圣,向千万旅客传递天门文化。

陈立言答应了对方后,但又觉得十分为难。提起陆羽,不仅在中国,就是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地,也享有盛名。但1000多年前的陆羽,到底长得是什么模样?

陈立言发现,国内外很多茶馆、茶厅、茶叶店都把陆羽的形象刻画成穿宽袍大袖,戴明代官帽的形象,就连1989年一家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的故乡》一书中,也将陆羽描绘成如此形象。

陈立言说,陆羽是唐代人,唐代的装束受北魏鲜卑民族的影响,亦便于骑马射箭,都是着短装,圆领柨头。悬挂在火车站大厅的画,不能再出错。

陈立言把自己关进书房,查阅了《茶经》、《中国——茶的故乡》、《5000年来中国106名文曲星》、《韵海镜圆》等大量的著作和文稿,终于考证出陆羽的形象:方脸、凤眼、八字眉、络腮胡、身着短装、布衣头巾。

这幅《陆羽皎然品茶图》,陈立言画了一年。火车站大厅悬挂的画,是给来往旅客欣赏的,如果画面太复杂,就晦涩难懂;若画面过于简单,又缺少容量,给人浅薄之感。

陆羽出身传奇,天门市所要的画究竟表现哪一个时期的陆羽?陈立言再次向书本和历史请教,他去了不少茶楼、茶社和茶叶店,看雕像、看绘画,走访过百余普通市民,询问陆羽在其心目中是个什么形象。

最终,陈立言选择了唐代宗八年的一段故事。这年,书圣颜真卿被贬任湖州太守,也正是在这一年,陆羽在浙江湖州抒山妙喜寺结识了诗僧皎然,在颜真卿和皎然的帮助下,陆羽开始修订《茶经》,继而印刷发行。其间,陆羽常与皎然大师讨论研究茶道。

这则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陆羽的故乡天门,但如果没有浙江湖州、没有颜真卿、没有皎然,就不会有《茶经》的诞生。《茶经》三卷十章,文笔精炼、叙事扼要,流传世界,它向人们传递的正是天门千年文化积淀的核心。

从《陆羽皎然品茶图》上,人们不仅可以读到千年前的经典故事,还可以看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写意。

在画面上,作者简单的几笔,绘出了“春天的春卷、夏日的枇杷、秋天的葡萄和冬日的茶花”,中国文化常常表现美好幻想,那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一棵树上结出水果和五谷,一年四季总是风调雨顺,是画家的思想与胸怀,亦是作者对江汉平原终于实现百年铁路建成通车,以及高速铁路带给陆羽故乡人民幸福明天的期盼。

记者汤华明

陈立言所画的《陆羽皎然品茶图》。局部放大的陆羽头像。

峨眉千年禅与茶


金顶的佛光,报国寺的钟声,机灵的猕猴,以及金庸笔下最具个性的郭襄、周芷若开创发展的峨眉派武功,几乎是人们对峨眉山最经典的几大印象。其实与这些美景与传说一样经典的,还有峨眉山的禅茶文化。佛教文化与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绚烂的两笔重彩,在历史上也一直交错发展,彼此影响,浸入了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之深处。

一部峨眉山禅茶史,既是茶文化的成长缩影,也是禅宗的发展足迹,更是古代寺院经济制度的侧面反映。

绵延至今“三道茶”

如今去峨眉山,都会听到一种叫“佛门三道茶”的养生秘诀:寅卯、午未、戌亥为每天饮茶最佳时间。第一道茶,为晨饮之茶,即寅卯时辰饮茶。这道茶需在“恭前饮用”。即入厕前清饮三杯,能够将杂陈于体内的毒素秽气清洗出去,起到去秽气下浊物的神奇茶疗效果。第二道茶就是上午11点到中午1点之间饮绿茶两杯,能够起到防治口腔系统疾病,具有排毒养颜、明目醒脑的茶疗效果。而这第三道茶,就不是用来喝了,是用来洗。每天睡前半小时用浓淡相宜的绿茶清洗面部,重点是眼部,能够排毒养颜,安神补脑。

相传,这个峨眉山佛门“三道茶”的茶诀,源于南北朝时期驻锡峨眉山洪椿坪的中印度高僧宝掌和尚“一日三啖”的食茶之法。宝掌法师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千年和尚”,传说运用各种养生之法活了一千多岁。当然,这样的神话是否科学尚不考,但由此足以见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养生传统。并且也可以推断,峨眉山僧人种茶饮茶习俗很早便有。

据可考的古典文献,峨眉山茶事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峨眉地区最早出现的原始农耕。最先将峨眉山森林中野生古茶择而饮之的,是远古农耕时期纷至沓来觅寻长生不老修行之术的中国远古原创道教人物。然而到了隋唐以后,佛教的兴盛和寺院经济的扩展以及当时的土地制度,佛门的种茶制度得到了繁荣的发展。

峨眉山万年禅茶始于唐宣宗在位期间,由时为峨眉山南岳临济宗第三代门人的昌福禅师创立,并创编茶道律谱《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以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壶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揽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一体,并传授茶法给众僧人,随后传给下一位主持隆元法师。隆元法师是峨眉山本地人,对茶的种植和制作都较为精通,通过他的努力,峨眉禅茶又溶入了一些种茶和制茶的方法,并获得大量民间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习,此后,峨眉山禅茶遂发扬光大。

千年古茶“渠江薄片”


渠江发源湖南新化县古台山,经奉家、天门、长峰等地注入资水,乃新化第三大水系,在地理志上颇为有名。

新化奉家山为奉姓聚居地,历代产茶,渠江薄片、月牙茶、蒙洱茶尤其出名。《新化县志》载:“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茶谱》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乡人每年采摘不过十六、七斤”,“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奉氏族谱》载:“奉氏秘方,渠江薄片,一斤换米十升。”可见渠江薄片的制作精细、价格昂贵,因产量少,故可饮用之人少。

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集文化与历史一身。从源头细说,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源于东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两朝为贡茶。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渠江薄片已经成为中国十大茗品之一。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将渠江薄片列为皇家贡茶,专供皇室成员使用。清代,渠江薄片继续列为皇家贡茶,有五百余年的贡茶史,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悠久的茶品。

据现在可考的史料记载,有宋代吴淑《茶赋》云:“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齐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武夷、渠江二茶试之,固一水也,武夷则芡而燥冽,渠江则如铁而清香。”明末方以智《通雅》载:“渠江之薄片,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这些记载和评价,对后人了解渠江薄片的价值很有好处。

渠江薄片制成后,外形为古铜币样,香气纯正持久,滋味醇和浓厚,汤色橙红明亮,饮用方便。渠江薄片原料选取奉家、天门的头等高山云雾茶,经两蒸两制冷渥堆后,压制成古铜币,茶叶已经消除黑茶涩味沤味,变得芳香异常。

奉家山这个小小的山村,自解放以来,很多茶叶专家和品茗高手不远千里寻找渠江薄片的踪迹,到奉家山勘察茶园,我曾有幸到过那里。奉家山一带群山起伏,峰石奇异,树木葱茏,云雾茫茫,海拔在6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常高空阳光灿烂,山中云雾翻腾,低空细雨蒙蒙,瞬间暗淡无光,阵雨迷蒙,山色一新。有诗句描述:“云暗雨来疑是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奉家山土壤肥沃,腐殖丰富,茶树生长迅速。我曾在奉家山看到大量古茶树生于岩缝内,泉水渗于山石间,常年不涸。取此泉水,回寓所冲泡渠江薄片,茶叶在杯中翻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久烹于灶,锅底无滓。此举是多年前之事,现仍记于心。

古镇周庄千年习俗--阿婆茶


在千年古镇周庄,茶文化的历史也很悠久,长期以来,周庄方圆数公里都流传着一种独特的饮茶习俗。

以茶而论,就分“讲茶”、“喜茶”、“春茶”、“满月茶”、“炖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阿婆指中老年妇女)最为有名。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喝“阿婆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青花瓷盖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腌菜、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年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于是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一杯清香纯净的“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玩山头,他领先老班章一千年》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