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见到雷伟海时,这位身着畲族传统服饰的畲家汉子正在位于景宁县大均梅山村的新基地给工人们安排下午的工作。他们要在这个冬天完成60亩标准化白茶基地的基础建设,以便来年春天种上新茶。

“这是县里扶持的惠明白茶。”雷伟海有些激动地说,“等明年茶叶种下去后,县‘茶叶办’来验收。通过了每亩就有1800元的补助。”这个基地建设是雷伟海这个冬天要做好的三件大事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件。

2004年底,在宁波打工两年的雷伟海夫妇回了趟鹤溪街道敕木山九重阳村。“敕木山是我老婆娘家,是金奖惠明茶的发祥地。”雷伟海笑着说,正好那年县里出台了一项富农增收的“茶山竹海”工程。回家种茶对当时一个月加起来才2000元工资的雷伟海夫妇来说,是条稳定又可致富的路子。于是,两人留在了老家。

2005年初,一个由九重阳村7户农户入股的种茶小组成立,承包了村里100亩土地。近十年来,他们的茶园每年稳定“扩张”,如今已有200多亩。

2007年,第一批新茶上市,同年4月合作社成立,取名“九重阳”。2009年,合作社的产值达到10万元,投入建设了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厂房。合作社从只卖茶青到开始自己生产、销售茶叶,初次转型成功。也正是在这一年,景宁启动了文化脱贫项目,推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实用性人才。雷伟海去景宁县电大秋季班报了名,学习茶叶生产技术。

2013年,夫妻俩在合作社的分红涨到了3万元,家里宽裕了些。2014年的分红定在腊月二十,雷伟海夫妇分到5万元,加上雷伟海父亲外出打土灶赚的1万多元钱,他们家5口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跃上了新的台阶。“现在收入每年都在涨,我们将要搬进新房了。”

建新房就是雷伟海要忙的第二件大事。受益于景宁“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政策,雷伟海家在县城双后降安置区新建了房子。建房的20万多元,是他们用林权证抵押贷来的。这两天,房子正在忙着粉刷,准备年后搬进去。

放眼新一年的发展,雷伟海准备做第三件大事。“就是要用土地养土地,白茶养白茶。”雷伟海告诉记者,近年来,县里开展农村金融改革,推行土地流转经营权转抵押贷款,他们准备用新基地所流转来的60亩土地去办理贷款,用以全面提升梅山和九重阳两个茶叶基地。目前,基地跟农户的合同基本都已签完,等着把相关证件弄好,就可以去贷款了。

CY260.com编辑推荐

历史·寻找雷永丰(一)


最早知道雷永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茶文化研究才刚刚开始,大家对普洱茶到底是什么还知之不详。1993年在思茅召开的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1994年在昆明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大家更多的还是在讨论宏观的茶文化、茶叶交通史、茶叶技术,很少关注具体的普洱茶生产、工艺、经济运作模式以及普洱茶之所以是普洱茶这一独特的产品等等这些细节的东西。因此,到底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如何经营的?为什么普洱茶会越陈越香?这些问题有人提出,未引起大家的关注。

为了寻找普洱茶的踪影,我翻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典籍,在《续云南通志长编》第609页,我看到了这样的记载:“(云南)川销茶历史最久、牌名最著者,为“宋圆牌”普洱圆饼春茶,川省茶价涨跌咸取决之。余如雷永丰、元庆、复聚、新春、宝森、永兴、三泰、庆春等茶号,均营川销。”从文中排列顺序看,雷永丰一定是当时较有影响的茶号。1994年,我看到是年出版的《思茅地区商业志》记载:“业主雷逢春,原籍云南省石屏县,思茅第一届商会会长,民国十年任云南省第三届省参议员。那时,思茅茶叶行业同仁共同议定,各户茶号加工‘圆茶’,每圆茶底料重量不得超过6两。‘雷永丰’为争夺名牌圆茶经销,私下与揉茶师傅串通,增加底料五钱。每筒茶(8圆)比其他茶号多四两,每担圆茶24筒,比其他茶号多9斤6两。驮昆明出售时,‘雷永丰’抬价销售尚供不应求,其他茶号压低销价仍难找买主。类似情况在同业中每有发生,无权无势茶商一旦被发觉,视作违章,处以罚款,而对‘雷永丰’所作所为,茶商仅在背后私语,不敢公开抗议。”该书还介绍了过去思普地区很多的茶号,并花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思茅原信昌的经营和运作,可惜,当时我并不知道原信昌还有个分号叫“敬昌茶号”,并且经营得相当出色。

尽管在我后来的研究中,发现这两段记载都有一些问题,比如,“宋圆号”可能是“宋寅号”的音误,当时的24个4两也不等于9斤6两等等,但他们对雷永丰的描述却给我深刻印象。

1995年到2001年,我没有过多地关注普洱茶,但是,从2002年开始,我的兴趣又集中到普洱茶上。这个转变有赖于邓时海先生的繁体字版《普洱茶》一书,我吃惊地发现,普洱茶竟然可以这样喝?!而茶庄、茶号、茶品以及普洱茶所依附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探究的对象,都变成饶有趣味的文化元素。这加深了我全面探索普洱茶文化的兴趣。探索的结果是,我对雷永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戚国伟:西湖龙井的守护使者


“茶是知恩图报的,你尊重她,她就会给你回报。”戚国伟这种朴实的“宇宙观”,构成了他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发生在他身上的许许多多护茶、爱茶、敬重茶的故事,都是由这种独特的“宇宙观”所引发的。这正是戚国伟与众不同的地方……

说起杭州的西湖龙井,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是一定得提的,他就是有着“西湖龙井守护使者”美誉的著名茶人、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

使者,即承担使命的人,或者说是受命出使的人。作为使者,戚国伟受命于伟大时代,肩负着守护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龙井茶之重任。

于是,《茶博览》编辑部计划为戚国伟做一次封面人物报道。在位于龙井路15号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记者终于“逮到了”忙碌的戚国伟。他刚刚办完一件重要的事:完成了今年国家和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产品标准,是西湖龙井长盛不衰的主要卖点。”戚国伟说。

而传统手工炒制技艺是西湖龙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非独特程序和手法不能制成西湖龙井。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曾说,西湖龙井茶由于炒制人的独特手法,通过手心穴位将精气贯注入叶片,使叶片更加形美、色雅、味醇、香馥。炒制的关键,是人。只有人的灵气,才能炒制出杯中那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茶中珍物。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和其它手工工艺一样,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技艺,也面临着传承问题。

苦!你问10个炒茶师,10个人会不约而同喊出这个字。

西湖龙井的炒制,包括了“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而这些动作都要在近300度高温的锅里完成。戚国伟一伸手,上面那些老茧就开始无声述说着自己因为炒茶经历的红肿、发黑、起泡、蜕皮的循环“折磨”。

西湖龙井青叶采下来一般当天就要进行炒制。在这龙井上市时节,炒茶师几乎是茶不离手,手不离锅。通宵炒茶是常事。

而学炒茶,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学西湖龙井炒制,有“三年青锅,五年辉锅”之说,青锅要先练个3年,才有资格进级去学辉锅。“采摘技术几天就能学会,而要精通手工炒制技术,短则三五年,长则一辈子,‘学无止境’。”一位炒了大半辈子茶的老茶农说。

“老一辈人都是这么炒下来的,倒已经觉不出苦,但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太苦了。”炒茶辛苦,学起来又麻烦,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致富手段多了,年轻人也不愿学炒茶了。“目前,拥有手工炒制技艺的师傅大多在50岁以上。”这种专业人才的“断档”,加大了传承手工炒制西湖龙井的难度。

作为一名企业家,戚国伟无疑是时髦的,智能手机、电子商务……和多数同龄人相比,他非常乐于并容易去接受这些新鲜事物。他不可能不清楚机械现代化、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对一名西湖龙井的守护者来说,这些新鲜事物却极容易破坏西湖龙井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文化。“现在只有西湖乡(如今的西湖街道)还在坚持手工炒制了。坚持是难,但是不做不行啊。”这句话,沉甸甸的,沉得拉下了戚国伟上扬的嘴角。而这份沉甸甸里,装的都是使命。在戚国伟看来,造物主赋予茶叶的是灵性,她是活生生的;因此,唯有用我们茶人流淌着热血的,也同样活生生的手,去呵护她,抚摸她,她才会将那灵性中最具精华的东西奉献出来。人与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命互相信赖的托付关系。看来,戚国伟已经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了。这种境界,非常人所能进入。戚国伟如此重视手工炒制技艺的传承,其深邃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希望拉开机制茶和手炒茶的价格,保护手工炒制技艺。”为了传承这门技艺,或者叫艺术,戚国伟每年都会从公司里拿出一定费用,支持政府层面组织的炒茶大赛,年近古稀的他,还会轻装上阵,炒出标样茶。此外,戚国伟还在公司里成立了炒茶中心,春茶上市时节,免费提供茶锅、电等资源,并优先收购来中心炒茶茶农的茶叶,以此调动大家手工炒茶的积极性。

2013年11月,戚国伟被评为浙江省和杭州市西湖龙井“炒茶技能大师”,建了“大师炒茶工作室”。培训炒茶传人,多了一个平台,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

我是一个茶农

除了手工炒茶上的成就,戚国伟还是“贡”牌西湖龙井的主要创立者,国家礼品茶唯一指定承办者,唯一的新中国60年西湖龙井茶事功勋人物,同时,他也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叶商会会长、杭州市西湖区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西湖龙井茶商会成立时,有人说,除了戚国伟,会长之位别无二选。戚国伟在西湖龙井茶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做着牵动几亿人心弦的文化事,戚国伟自身却很低调,不喜欢抢风头,除了必要的活动,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每天早上8点,戚国伟便准时出现在公司里,处理好公司的一些重要事务后,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茶村,巡视茶园、与茶农交流沟通……

在公司员工的心目中,戚国伟是个工作狂,“以公司为家”,最早来公司,最晚离开,365天几乎没有假期。在茶友们心中,戚国伟是个“把茶当命看”的“茶魔”,开口闭口都是龙井茶。“茶是知恩图报的,你尊重她,她就会给你回报。”戚国伟这种朴实的“宇宙观”,构成了他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发生在他身上的许许多多护茶、爱茶、敬重茶的故事,都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宇宙观”所引发的。这正是戚国伟与众不同的地方。

问起对自己的评价,戚国伟说:“我是个茶农。”简单几个字,将为守护西湖龙井所作的一切都化作了茶农心底对茶叶最真挚的情感。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的龙井茶多做一些事情,希望能护住她的根与魂,让这个品牌以及品牌所承载的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位衣着朴素,被茶浸润得如此宽厚和蔼的长者缓缓道出自己的心声。

西湖申遗文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杭州西湖群山中的龙井茶园,沿丘陵坡地修筑成的梯田,成为一种含文化意味的特色植物景观,与分布其间的茶文化史迹共同构成西湖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西湖龙井,是西湖这个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抹亮色。而在这个绿意盎然的春日,我见到了用生命奔走、呼吁,为这抹亮色增光添彩的西湖龙井守护者,然后他告诉我,他的名字,叫茶农。

普洱茶映照中的雷平阳


被“雷平阳”这名字轰炸是好多年前的事,尔后一直在心中断断续续描绘这三个字覆盖下的表象里的形象,好奇,持续。

晃荡在这三个字占据的山头日久,汗颜,懒散总是使我不太深入,东西南北中各处扫描一二,每每逛行,心底疑惑就不由枝展叶茂:是个什么样的人会以地理数据标识罗列作诗?又是个什么样的人,悲悯地看着一条狗“如一个回家奔丧的游子”无助走向死亡?更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是个什么样的中年男人竟然会写出“花朵从根须上爬直到抵达枝头的脚步声,果实打伤松鼠—松鼠在树下呻吟,风踩着叶子—叶子经络的断裂声……”这般清秀的文字?

终于,这年这月这日,在领导加文友的武德忠老师引见下,我站在了“雷平阳”这个虚词后的实体面前。

夜晚的茶室,灯光一地柔软,一口普洱茶的温度,将游走半空的思绪唤醒。见面前的淡淡顾虑,在酒红汤色的满与空之间点点化开,在我言出“可算见到真人”时飘出的憨厚笑声里烟消云散。我踏实端坐在了滇东北韵味的口音中,分享他的天高云阔,听风听雨听和声,听许多质朴如尘的道与禅。想起他曾在某个媒体专访说过:诗歌经常会把我逼上绝路,而散文则负责把我带回家。他风趣,特别强调自己就是个码字的农民工,并且他的字和他一样“老农”,穿过那“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假如有一天我再不能继续下去/我会只爱我的亲人--这逐渐缩小的过程/耗尽了我的青春和悲悯”的诗意,我被他并不高亢也不娇纵的语句浸染,自然地融入那份无束的谈兴,津津乐道下,不期,也找到家人似的亲切。

转至烧烤摊,坐在我对面的这个男人依旧那样平和,平和到我敬酒碰杯时,他一再将自己的杯口低于我的杯口,并连连对我声称“别叫老师我只是你的大哥哥,我是66年生的”,那份坦诚与率性让我如临春天,当面毫无造次感地脱口称他为“哥”;我更真切地看到这个面上没有温文尔雅、没有诗情画意的名家,顶着那头短过板寸的头发,厚道地笑着晃动脑袋,在白酒里豪放,在脱口而出的一句句诗词里激情荡漾。

热闹的夜间聚会,他可是海量,和在场的每一位他口里的同道之人喝酒。人声鼎沸,他捏块烤香的猪蹄边啃边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并孩子气十足地讲述,前一天深夜,在入住老宅子改造成的酒店里,为等长发白衣女鬼几乎无眠,可鬼始终未现,口发云南话里标志性的叹词:“麦麦,可怜白发生”,神情颇具遗憾;他还很逗乐地点评在场帅哥的艳遇故事,对其为讨姑娘欢心假冒自己书法的题词,体谅感叹:“算了,不和你计较,好歹咱俩是哥们”,真真一副邻家大哥风范。酒过半酣,他喝起歌“东边的草地上哟次哩啦索”,一个表面糙米般的男人,略为沙哑的歌声竟然会如此温暖,揭开各种光环,这个厚嘴唇、小眼睛的男人真实得好直白好可爱,难怪江湖有流传:雷平阳是个内与外极有碰撞力的汉子!

我算彻底明白过来,这就是个性情中人。南高原的版块上,他风尘仆仆的在山水间行走、在江河间畅游;感受自然神圣,感悟人文深沉;震撼历史悠远,震惊山川秀美。他的文字,为大地写,为大众写,为所有的热爱和不平而写,写出诗歌逼上的绝路,写出散文回家的幸福,写出渗透骨髓的无尽追求。

字里行间强势的男人,在深夜分别时,柔情万盏说出“散文是可以温暖人心的”,感动,长驱而入,直奔我的心田。挥手再见,他纯静地笑,豪情洋溢,洒脱高歌“我把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

明媚的红土地,一个笑起来就眯着月牙般眼睛的男人在徜徉,他深情的呼吸布满日出日落,他张扬的情感沁津脚下泥土,他是诗人、作家,更是谦逊的大家!

历史·寻找雷永丰 (二)


寻“雷”经过和考据趣事

2003年,我买到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中,我看到雷波、黄桂枢等人在多篇文章里介绍雷永丰的经营史和经营理念,这些文章对我寻找雷永丰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我对普洱茶文化研究的深入,我看到了很多关于雷永丰的文献,这些文献修正了很多过去我们所得到的雷永丰的信息。但更多的是口述和文献相矛盾带给我的困惑。比如,以前研讨会和零星发表的各种文章和回忆录都说,雷永丰在昆明经营复济号茶庄;大有庆在昆明经营永兴号。但从文献上我梳理出,昆明没有复济号茶庄,与复济名字相近的只有复聚号,他的老板是杨茂臣,他的儿子杨禹三在解放后还担任了昆明茶厂的副厂长。而陈永兴号则是一个更老的茶庄,他们在30年代分家成3个茶庄,分别是同庆茶行(后改名为源庆烟茶庄)、永兴茶庄、顺利茶庄,他们和雷永丰号的关系应该也是批发商和供货商的关系。

2007年,我在北京看到一个叫滇边老号杨复济的,我走进她的店,和老板聊起来。

问:你们茶店为什么起名叫杨复济呀?我感觉像药店。

答:我们是老字号,解放前在昆明很有名。

问:是你们家的字号吗?

答:不是。是这本书上说的。

说着,店主找来一本书,指着书上的文字向我介绍说,你看,这页、这页都有介绍。我无语。这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雷永丰的,我无法向她讲清楚杨复济只是雷永丰家后人回忆时的一个口误,而这个口误却被当成了有根有据的正史,注册成了店名。

其实,在此之前,我已经联系上了雷家的后人,机缘巧合,我认识了雷波。雷波是雷溅波的女儿,也就是大有庆高峻的外孙女。她曾经担任过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副所长,他很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长辈的口述资料和雷家、高家的家谱。尽管他对茶庄的事情了解得不全面,但我和她的多次交谈,解开了我很多的困惑。

历史·寻找雷永丰(四)


在普洱茶历史上雷永丰还有另一个创举,那就是将七子圆茶增加一饼,生产每筒八饼的八子圆茶。因为价格不变,八子圆茶每筒的重量增加,一时为雷永丰增加了不少订单。

雷逢春生有三子二女,其中大儿子雷恩溥、二女儿(男女混排为老三)雷恩宽尤其值得一提。

1903年,雷恩溥考取云南最后一届举人,随后派任酆都县令、永宁县令。卸任后,他回到昆明,在协助经营自家的永丰号茶庄的同时,担任云南商务总会公断处长、副会长等职务。因为自家在衙门有人,(商务总会类似于衙门,具有很大的商务仲裁、商务判决的权利)所以雷永丰特别愿意打官司。比如,1912年,雷永丰联合周同春、宋信和、袁乾利、刘恒和、宋庆丰、许福兴、马瑞丰、张裕丰等向新成立的民国政府要求减税;1917年,因雷恩溥的堂弟雷世琪和他的儿子雷震宇欠债不还,雷恩溥将他们告到个旧商会,要雷震宇将自家的锡矿交与雷永丰,每年收益的70%用于归还欠债,30%用于雷震宇与其母的生活费。

1917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雷永丰号大公子雷恩溥任云南总商会公断处处长,主管商务纠纷裁决和文件的起草。这一年他们起草了一个文件,要求各茶商卖茶时必须在大票或外包装笋壳上标明产地,景谷、贵州等地的茶不能写普洱茶或正山字样。这引起了猪街(在现元江县,茶来自现红河县)茶商的不满。猪街茶商同源祥、恒和昌、德泰祥等联名告状,认为雷恩溥处事不公,违反约法。至于内飞、笋面,他们认为是商标的一种,不需要商会来定标准。他们的猪街茶从来都只写茗山特产,未写普洱正山特产,自然不算假冒。现在非要让他们写猪街茶字样,这是破坏他们辛辛苦苦建立的海外和国内市场。他们还说普洱不产茶,很多人却在普洱、思茅用坝子茶生产普洱茶,暗指雷永丰有用猛海的坝子茶冒充普洱正山茶的嫌疑。雷恩溥看到这个状子,立即写了一封辞职信,想表示自己清白。商会正副会长极力挽留,认为同源祥、恒和昌、德泰祥等公然反抗、侮辱商会的官员和整个商会,是一种丧心病狂的表现。商会将开会公开支持雷恩溥,训斥这些茶庄的小人行经,维持商会尊严。虽说商务总会方面对雷恩溥有偏袒,但也不是像《思茅地区商业志》所说,“对‘雷永丰’所作所为,茶商仅在背后私语,不敢公开抗议。”

这个案子对我们理解普洱茶的演变意义重大,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什么是茗山茶,什么是正山茶,什么是坝子茶。坝子茶是可以当作攸乐山的普洱茶卖的。而猪街茶只是在民国以后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当普洱茶卖。

历史·寻找雷永丰 (五)


由于雷恩溥在总商会做官,永丰号很愿意通过诉讼渠道解决问题。1920年,雷永丰联合思茅、普洱、墨江、元江等地茶商乾利贞、宋寅号、恒和元等告地方盗匪不断,茶货多次被抢,赶马人被打伤,要求政府出面剿匪,对过往商队尤其是茶商派兵保护;1921年,雷永丰告赶马人(也就是马锅头)张正安、张泰安兄弟提茶不运,欠债不还;同年他们又因同丰号倒闭,在清理三角债时要求同为茶商的杨复聚号应将其拖欠同丰号的房租中拿出一部分,抵还同丰欠雷永丰的欠款等等。从积极的意义上看,雷永丰很会利用法律的武器,从另一个角度,永丰号却有滥用诉权的嫌疑。

民国十年前后,思茅只剩下12家大茶号,他们是:大吉祥、联茂号、雷裕兴、德兴恒、雷永丰、恒丰号、恒和元、瑞丰号、同信公、福源祥、瑞丰祥、福寿号。这其中,雷永丰的掌舵人此时是雷沛周;大吉祥号,雷沛周的妹夫高峻是合伙人;雷裕兴号,很可能是雷沛周的堂侄雷以宽负责。至于雷家其他的亲属,被称为茶帮后人的还有:雷近之、雷润生、雷仰高。

我们再说雷逢春的二女儿雷恩宽。雷家是思茅的大户,大户人家就要雇佣很多伙计或长工。那年头,学徒的地位很低,但当上伙计就很容易有出头的机会了。1904年,有个石屏小伙叫高峻的,祖上应该也是商人出身,为了学习经商,他只身来到雷家,从学徒做起,随后升为伙计,雷家看他聪明肯干,就将二女儿雷恩宽许配给他。高峻不满足于长期在岳父门下打工,他用妻子的嫁妆和首饰作资本,开始经营百货、土杂,先与别人合办大吉祥茶庄,随后开办了自己的商号“大有庆”。经过几年的经营,大有庆的业务突飞猛进,1930年前后,他们在思茅南正街购买了思茅最好的房子做商号,制茶作坊也在其中。

同时,大有庆在下关等地还开有堆栈(相当于现在的仓库)为自己和别人的茶庄提供货物存储。1950年,这些堆店转租给了下关茶厂。

在开始创业的时候,雷恩宽就以自家做手工的一点点辛苦钱补贴丈夫,即使自家茶庄做得很大的时候,雷恩宽仍然每天和茶工一起参加捡茶女工的捡茶。

高家的儿辈都在国外留过学、孙辈也很成器,高峻的女儿留学日本时与同学、远房表哥、左联诗人雷溅波相恋,这一支又转姓了雷。“小姐与伙计”的故事终于修成正果。只是,他们的后人没有人经营茶叶,雷、高两家的茶庄传统已经断绝了。

胡伟斌:通城赤子的润茶梦


车子在茫茫的药姑山上盘旋,极目四望,郁郁葱葱,无边无际。湖北泽中饮料公司掌门人胡伟斌一边开车,一边向记者感慨:“也只有这样厚重的大山,才能孕育出古苇清!”

胡伟斌所说的古苇清,既是他公司目前打造的润茶品牌,也是药姑山下流传甚广的宋代名医的名字。在胡伟斌眼里,二者早已合为一体,化为了一个通城赤子的润茶梦,一个造福社会的产业梦。

“真的,现在除了古苇清,我对什么都不怎么感兴趣。”胡伟斌强调。

在古苇清的故事里长大

生长在药姑山脚下的胡伟斌是听着古苇清的故事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药姑山的宋代民间中医古苇清不仅免费给人看病,而且用润茶造福一方,留下无数佳话。父亲告诉他,长大以后也要像古苇清一样,以造福他人为己任。

因此,当胡伟斌回到通城创办湖北泽中实业集团时,便将“关爱人类,泽被中华”视为企业宗旨。

胡伟斌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常常随父亲到药姑山上去砍柴、采药。父亲会一边走一边跟他说,路边生长的是什么草药,有什么功效。有时候他跌倒了,膝盖手肘摔破了皮,父亲便从路边采下草药,嚼碎了给他敷上,不用多久,伤就彻底好了。

药姑山曾是瑶民聚居地,茶文化也源远流长。胡伟斌小时候不论去哪家串门,总是会有热乎乎的茶等着招待他。药姑山上,除了草药,便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古时候,贫困的村民用茶树的嫩叶制成茶叶换钱。后来药姑山产出的龙窖山茶成为多个朝代的贡茶。据史料记载,药姑山的茶叶进贡的历史“盛于唐,始贡于五代马殷”。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胡伟斌耳濡目染,不仅酷爱饮茶,也对中草药颇有研究,这种兴趣与爱好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是药姑山人,我的身体里,打着深深的药姑山的烙印。”尽管长大后,胡伟斌离开家乡外出创业,却一刻也不曾忘记过生他养他的故乡。

“关爱人类,泽被中华”

在通城,胡伟斌已是知名人士,在许多宣传资料和画册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91年,在从事了6年教育工作之后,胡伟斌选择了下海经商。作为在药姑山下长大的孩子,天生对药材有种亲近感,因此,胡伟斌做起了药材销售生意。

在拿下安徽丰原药业(000153,股吧)集团华北销售总代理之后,胡伟斌的事业蒸蒸日上,日渐成为通城商人的典范。当地许多年轻人都慕名前去,投奔至他麾下,并挣了大钱。

2010年,事业有成的胡伟斌响应通城县政府的号召,回到家乡创业,泽中医药公司应运而生。凭着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深厚的医药销售经验,泽中医药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通城当地的知名企业。随后,胡伟斌为了解开“通城不通”的“魔咒”,又将视野投向物流。

胡伟斌表示,通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物流不畅,一直制约着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当地知名企业的产品想走出去也是难上加难。既然自己回到故乡,就希望真真正正为家乡做一些实事。

2012年8月,胡伟斌带上资料只身远赴上海,希望能将中国知名物流企业中国远洋(601919,股吧)物流引入通城。要想让这样一个企业进驻通城这样的小县城,其中的艰辛自然不必说。但结果是,在半个月的软磨硬泡之后,胡伟斌的梦想实现了。

2013年末,泽中集团搬入了新建的物流园,进入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关爱人类,泽被中华”八个大字,这是泽中集团的企业口号,也是胡伟斌本人的心声。

研发润茶,让生活润起来

“现在集团公司不需要我也可以正常运转了,我要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胡伟斌口中真正想做的事,就是将古苇清润茶推向市场,打造一个全民推崇的润茶品牌。

尽管古苇清润茶投入生产是近一年的事,但润茶梦在胡伟斌的心中埋下种子却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

回通城创业之前,胡伟斌的“战场”一直在北方。一个南方人到了北方,水土不服在所难免,最难以适应的就是北方干燥的天气。那一段时间,胡伟斌和他的家人都受到了“排便”问题的困扰。而据他了解,许多跟在北方做生意的老乡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这时,胡伟斌想起了故乡老中医古苇清用草药茶救治便秘病人造福一方的故事。是不是可以找到古苇清留下来的老方子呢?为此,胡伟斌特意回到通城,寻找药方。

在搜寻的过程中,胡伟斌发现,古苇清的原始药方已经失传,但药姑山下的居民们,还保存着几十种残缺不全的药方。

到底哪一种更有效?哪一种更科学?哪一种对于人体更加有益?胡伟斌开始像神农一样,走上了漫漫“试药”之路。先是自己试喝,后来是家人,再后来是朋友……到古苇清最终配方确定之时,已经至少有2000-3000人从胡伟斌这里受益。很多被肠道问题困扰的朋友,都是听说胡伟斌会配制一种调节肠道功能的润茶而主动登门求茶。

胡伟斌表示,在古苇清生活的农耕时代,交通与信息的闭塞注定了古苇清的润茶只能被小范围的人享用,而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有了饮用古苇清润茶的机会。“相信如果古苇清在世,也一定希望自己的润茶配方能够造福更多人。”

2014年5月,泽中饮料公司成立;2014年下半年,古苇清润茶顺利投产面市,并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尽管为古苇清,为润茶,胡伟斌费尽心血,但在注册商标时,胡伟斌没有采纳朋友们的建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他说:“这个配方是属于古苇清的。”如果没有古苇清当年慷慨地向村民们赠送药方,就不会有自己今天研制润茶的基础。

“我希望,大家都能记住古苇清的名字,记住他的大爱,记住他曾经为通城人民作出的贡献。”胡伟斌说。

傈傈族的雷响茶习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几千年喝茶的习俗形成了底蕴丰富的茶文化,茶文化是我国文化中一朵绽放的奇葩。众所周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千姿百态,尤其是饮茶的习俗,各有千秋。如云南各族人民都有喝茶的习惯,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饮茶风尚,在云南的茶俗文化中,享有盛誉的除了大理白族“三道茶”和永胜油茶外,还有傈傈族人喜欢的“雷响茶”,傈傈族的雷响茶是酥油茶的一种,既有酥油茶的共性,也有其独具韵味的个性,同时,雷响茶展现了彝家人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气质。

雷响茶的制作方法非常的考究:首先用一个能煨750克水的大瓦罐将水煨开,然后把饼茶放在小瓦罐里烤香,再将大瓦罐里的开水加入小瓦罐熬茶。五分钟后滤出茶叶渣,并将茶汁倒入酥油筒内,倒入两三罐茶汁后加入酥油,再加事先炒熟、碾碎的核桃仁、花生米、盐巴或糖、鸡蛋等。最后将一块有一个洞的放在火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酥油筒内,使筒内茶汁作响,犹如雷鸣一般;在响声过后马上使劲用木杵上下抽打,使酥油成雾状,均匀溶于茶汁中,打好便可倒入白瓷杯中慢慢品饮。“雷响茶”茶叶呈枣红色,味浓酽,微苦中饱含焦香,饮后几秒钟又回甜,口齿弥香,一般要煮饮三四次味道才淡下去。

雷响茶是傈傈族人的日常饮品。雷响茶是一个形象的名称,其有2种寓意,一是第一声春雷从天边隐隐传来,在第一场春雨中萌发的第一批春茶嫩芽所制的茶,喝此茶能使人振精神、开思路,顺利走向新一年。二是用一块钻有因一孔的且放在火堆中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雷响茶中,使其产生有如闷雷的响声,这响声寓意着生活美满安康、六畜兴旺,是一种对未来的希冀。

康伟:大益,是整个家族的事业和荣誉


康伟,大益杭州渠道服务商。作为一位“茶二代”,很早便与父母、亲人一起从事普洱茶事业。2011年正式以独立身份加入大益渠道服务商行列,目前立足杭州深耕细作,为茶事业的梦想而虔诚奋斗。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开车洽谈业务遭遇了一次山路塌方。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作为大益渠道服务商的荣誉感以及自我成长。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品牌影响力更大了,渠道拓展更为广泛。

在事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立足杭州,深耕细作,加大专营店网络覆盖,让大益品牌在杭州本地的知名度更高。

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照顾好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做一些益人益己的好事。

益友网:作为一位八零后,您应该算是大益渠道服务商体系内非常年轻的人物了,当时是怎么样加入到大益这个团队中来的呢?

康伟:2008年是大益的渠道建设年,当时大益开展的专营店模式在全国铺开,经过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就在全国有了上千家专营店。我妈妈吕小勤是大益的资深服务商,我当时在她的春光店里负责专营店的开发工作,很荣幸在这个时期就一起参与了大益专营店的建设。一直到2011年,春光的的渠道建设基本成型,为了给自己更多的历练及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向公司提出了能够单独去开发市场的要求。当时大益的渠道正在全国火热建设当中,公司回复我仅有华东的杭州属于待开发区域,如果要单独做可以考虑这个地方。当时也没有来得及仔细考虑杭州这个地方的开发难度,一听有机会我就马上答应了,就这样正式进入了大益团队。

益友网: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康伟: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的大益专营店业务拓展期,有一次从韶关谈完业务赶往广西贺州,结果在路途中遇到山路塌方,情形十分惊险。当时车上干粮、水什么都没有准备,经过2个小时的抢修,3个小时车程,最后到达贺州客户处已经是晚上11点了,大家一边宵夜一边洽谈业务。现在回想起当时创业的那种拼劲,还是印象挺深刻的!

益友网:感觉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康伟:这些年一路随着大益的发展步伐走过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大益品牌带给我们渠道商的荣誉感及在这个过程中的个人成长。

益友网:从进入大益以来,到现在,大益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在你看来,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康伟:大益一直是行业的翘楚,它的每一个营销方式及品牌的文化传播都被其他众多品牌竞相借鉴,我感觉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品牌影响力更大了,渠道也更广了。

益友网:作为一位“茶二代”,你感觉自己现在做茶和父母那一辈做茶有哪些显著的区别吗?

康伟:随着普洱茶这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新一代做茶人跟老一代做茶人在方式上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我感觉,我妈妈他们那一代茶人更多是走出去与客户沟通,建立比较私人化的关系,有很多时候是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做生意。到我们这一代,除了这种方式,也会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创新性服务,尽可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让彼此除了私人情感外,有更专业化更商业化的联系,这样可以吸纳更广泛的客户群。

益友网:在事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康伟:对我来讲,杭州这个市场还是自己事业的重点。作为一个传统的绿茶生产和品饮区,杭州市场的开发还是有比较大的难度的。未来几年里我的目标是立足本地,深耕细作,加大专营店网络覆盖,让大益品牌在杭州的知名度更高。我们家里有很多人都是做茶的,大益茶这个事业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梦想,也是整个家族的事业和荣誉,在未来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益友网: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康伟:照顾好父母,照顾好自己的家庭,抽出更多的时间陪陪家人。同时也尽自己所能从事一些文化、公益事业,益人益己,让生活更充实、快乐!

雷世国:立志传承“贡茶”风韵


乌君山地处福建省光泽县城东北,海拔1640米,山顶又以坐立的双猴石而名猴子山,自古有“东南名胜”之称。在清朝,以产老君眉御用“贡茶”而闻名遐迩。

“老君眉是清代天下闻名的贡茶,其特点是色香味,经久不散。这与乌君山产茶的地域生态气候环境有关,更有加工工艺上的独到之处……”雷世国在他光泽县的茶场里,说起当地清代“贡茶”老君眉,滔滔不绝。

只流传于传说和史料里的“贡茶”

今年45岁的雷世国家住在乌君山下的坪溪农场,从小他就了解老君眉在当地的历史。老君眉,为岩茶的一种,是茶中的上品,在清朝列为御用贡茶,产于光泽县乌君山上。据清《闽产录异·货属·茶》记载:“老君眉,光泽乌君山亦产,叶长味郁,然多伪……”民间对老君的历史和传说。不仅如此,他还翻遍了有关的史料,希望从中找出有关老君眉茶的记载,有朝一日能让当年贡茶“复活”,再现辉煌。

因为不懂技术,雷世国的“愿望”最初只能停留在脑海中,直到2008年,他在与一位武夷山做茶的朋友交往中,学到很多加工制茶的知识技术,又向民间的茶叶师傅学习古老茶叶的制法。想要恢复古茶,延续老君眉贡茶风韵的念头,才真正被提上了日程。

于是,雷世国先是承包了乌君山上的200多亩老茶园开始进行改造,随后又选用当地好的茶种,通过重新培植茶叶,最后再用采下的茶青按当地民间制茶的方式,进行试作老君眉茶。经过一次次的试验,雷世国的老君眉终于试种成功。

“好茶在加工”。虽然乌君山具有优越的茶生长气候环境,产出的茶质地很好,但加工是一大难关。为了使茶叶的味道更贴近古贡茶,雷世国又多次到武夷山等地向茶师学习,与茶叶加工的同道交流技术,回来进行反复试验。并请制茶能手和技术人员一起来研制。从杀青、揉捻、初烘、摊晾、复烘等工序,他一次次地试验,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温度掌握和手工操作都有独特严格要求。现在,将雷世国制出的老君眉放入杯中,只见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一片一片,不仅茶色清亮黄,如琥珀透明,而且味道甘醇,一杯下肚,全身舒爽。“茶要的是品质,不在乎多,而在乎精。”雷世国说,以后他还要请制茶技术能手继续研制岩茶,研制出更好的茶,让乌君山产的茶名副其实,让消逝的老君眉茶风韵得到传承延续,再展昔日“贡茶”的辉煌。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雷伟海:种茶踏上小康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