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曾维然同志1959年从大理农校首届茶叶专业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省茶科所工作,基本上就与西双版纳的茶产业没有脱开过身。半个世纪以来,他亲身经历了我州的茶叶发展历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文稿,自己也时常撰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传承茶典》中的文稿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确实是我州的“茶叶现代史资”。

西双版纳知名茶叶专家曾维然先生,年逾七旬仍笔耕不辍,为过几天他71岁的生日收获了硕果:昨天(17日)上午,老人家亲自来到记者的办公室,将他自己“50年的心血”——《传承茶典》一书赠予记者,谦称请予“阅示”。

这本16开本、350多页码的《传承茶典》,确实是曾老费尽心血编著而成,对此,州委、州政府和州委宣传部给予了大力支持。此书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西双版纳报社印刷厂印刷。全书虽只序列了3个章(领导、专家盛世论茶;茶叶元老真知灼见;维然传播茶事纪实),却集纳了148篇长长短短的文稿。这些文稿中还包含了几十年间的一些新闻报道,内容广泛,无所不包,反映了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50年间的茶叶发展轨迹,按照作序者张顺高老师的说法,是“属于西双版纳州自己的茶叶现代史资料”。张顺高老师在序言中还说:“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的茶叶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辉煌的,是一点一滴的历史积淀,今后如何继续往前走,在茶叶上创造更加光辉的成就,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延伸阅读

雷龙和他的漳州“光照人”有机茶


2014年岁尾,当淮阳县组成的“在外创业淮阳人”采访组一行远赴福建漳州,翻山越岭,走进一个茶树环绕,梯田层层,沉香、降香黄檀、灰木莲、南国红豆等名贵珍稀树种围成的一个葱绿世界时,我们的心被深深震撼了。

12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虽然离厦门只有90多公里的路程,但开车却要近5个小时,以至于吓退了准备在此投资的客商。而今,茶园边上,鱼塘、菜地、果园,纯天然的土鸡、土鸭悠悠自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相得益彰的世外桃源。

茶园的主人——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简称“光照人”)总经理雷龙,就是我们“在外创业淮阳人”栏目要介绍的第一位主人公。

雷龙,淮阳县新站镇人,1985年淮阳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后,雷龙曾做过外企高管,在大学任过副教授,也拥有过一家蒸蒸日上的保健品公司。

1.转行有机茶

2003年,雷龙有条不紊的日子被“恋”上有机茶的妻子林芳打破了。林芳是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人,雷龙和她相识相恋在厦门。林芳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曾在南平县医院做心脑血管医生。说起“有机”梦,她记忆犹新。

林芳说,结缘有机茶,最开始是给自己治病。林芳属过敏体质,自小对虾蟹、罐头、化学物品等过敏,在医院当医生的那几年,她的身体越来越弱,血色素最低时只有5克,无奈之下,她只好离开了医院。

随后,林芳走上了保健品销售之路。2002年,去马来西亚拓展业务时,林芳拜访了当地一位华侨老中医。老中医告诉她:“多喝有机茶、远离化学物质、回归食物最质朴的本源,你的过敏病症很快就会痊愈。”老中医还嘱咐林芳回国后为他代买有机铁观音,“贵一点儿没关系,关键是要有机的”。

回国后,林芳跑遍了福建各大茶叶市场、各茶叶专卖店及茶叶种植区,竟然找不到有机铁观音。这让她非常堵心。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为什么没人种植有机茶?林芳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她查阅了大量书籍,发现有机茶对人体健康确有帮助。

既然没人种,那就为自己也为别人来填补有机茶的空白吧。

林芳选来选去,最后决定在自己的老家——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开茶场。

这一年,夫妻二人带着原本计划买别墅的500万元,在海拔500米至800米的这座原始的天然次生林中承包了2350亩山地,种植有机茶。

2.艰难的有机之路

说起有机产品,不苟言笑的雷龙结结实实给我们上了一堂课。有机产品中含有更多有利人体健康和免疫力的物质。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可以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各种营养素,例如:有机茶中含有茶多酚、儿茶素、茶多糖和各种微量元素。雷龙说,有机茶对种植环境、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环节的要求都要远远高于无公害茶和绿色食品茶。

12年前,半路“出家”的雷龙夫妇,一口气买来有机茶种植的书籍猛啃,并请来福建农林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

种植有机茶谈何容易?它在生产中要求周围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要种好茶先得种树,要种茶得先肥土。

于是,他们从山上引来优质天然山泉水,从内蒙大草原拉来无污染牛羊粪,并从贵州请来数十位富有山地耕作经验的农民,不靠机械纯手工开垦荒山,降低水土流失,并种植了1700多亩红豆、沉香、降香黄檀等名贵树木,建立了完美的生态环境。

为保证有机,他们不打农药,广种黄檀,利用自然香气驱除虫害、用太阳能灭虫灯和粘虫板等物理方法灭虫。

3年时间里,只改造生态,雷龙夫妇没种上一棵茶苗,直到2006年他们才种上茶树。

买别墅的500万元很快用光了,雷龙不顾保健品公司的“安危”,把钱像输血一样给茶园。以至于后来,受到妻子感染的雷龙索性把保健品事业放弃了,与林芳一起做起有机茶,彻底开起了“夫妻档”——雷龙在外跑销售,林芳在家抓生产。

搞有机农业十几年,雷龙经常被人嘲笑成傻瓜、不明事理的榆木疙瘩。

在最困难的时候,雷龙一度靠借高利贷维持“光照人”的周转。“50万元高利贷一个月45000元的利息。过年的时候,我找同学借了10万元,发完工资就剩2000元。”

2006年,有人上门推销一种新发明,炫耀将这种东西喷洒在茶叶上,就检测不出农药残留。雷龙怒斥:“你们这种发明最好在地球上消失!”

一家大型茶企看中了雷龙的有机茶,要以优厚的条件包销,雷龙一口回绝了。“如果一味追求利润,会有悖于有机理念。”为借1万元钱跑几百里路,困顿至此,雷龙就是宁折不屈。

2007年,漳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同年,夫妻俩迎来了第一批茶叶的采摘。

在请专家的过程中,福建农林大学的一位教授提醒林芳,有机茶是有国际通行标准的,国外营销靠这个。也是在这一年,雷龙的茶园和茶叶通过了中国农科院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机认证。

2009年12月,欧盟有机认证机构的检查员首次来到雷龙的茶园和茶厂,对抽样的有机茶进行了严格检测,结果182项指标全部达标。欧盟有机认证书很快就发下来了,这是全世界食品安全的最高荣誉!

自2009年起,“光照人”已连续6年通过国际上最权威的欧盟有机认证。雷龙也有幸成为第17届世界有机大会邀请的中国有机农场的唯一特邀嘉宾。

酒香不怕巷子深,雷龙的有机茶由于质量过硬成为老外认定的抢手货,“光照人”有机茶以高于国内十几倍的价格走向国际市场,在日本、美国等国热销,许多国外茶商和有机界的专家学者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光照人”更是取得自主进出口权。

此后,“光照人”有机茶迅速传播。2011年《中国经济周刊》第50期以《世界有机大会青睐的中国茶》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报道,2012年12月10日央视二套以《从深山走出国门的有机茶》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专题报道,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第44期再次以《雷龙的有机梦》对“光照人”有机茶进行了报道。

3.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雷龙说品牌取名“光照人”是一种自我激励。而“光照人”的英文则寓意为送健康、幸福和希望的使者。

在大山里种茶,雷龙渐渐明白,有机的价值不光是茶和树的问题,还上升到精神层面,对于有机,他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年,雷龙夫妻不知道疲惫为何物;他们曾被怀疑、遭拒绝、受讥讽,经济困顿,销售无门。但雷龙有一种信念:“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良知,要做黑暗中的一束亮光!”

为此,雷龙还提出了有机销售的概念,遵循自然规律,靠产品的高品质和优质的服务来赢得顾客,而不是靠广告吹牛、贿赂、吃喝去赢取顾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尽我们的绵薄之力,让有机食品全球普及,最终惠及全人类。也希望通过社会对有机食品的需求,最终倒逼食品行业改革,生产出真正有益健康、百姓放心的食品。也希望让身心疲惫的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找回心灵的平衡和宁静,让孩子从小养成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重视。”这是雷龙夫妇的共同心声。

吴远之和他的大益茶业集团


吴远之和他的大益茶业集团

吴远之,中国青基会推荐,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云南大益茶业集团董事长。

吴远之198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7年获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赴海外从事金融工作。现任大益集团董事长。

吴远之与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为教学条件薄弱的山区孩子们奉献爱心。从2005年至今已援建了38所大益希望小学,约两万名学生受益。

2007年12月,大益集团捐资成立了大益爱心基金会,并与中国和云南青基会展开深度的合作。在援建希望学校的同时,大益爱心基金会更加关注希望学校建成以后,教职工的素质提高,以及希望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定期举办希望工程·送教上门——大益教师及校长培训班,建立了云南大益希望小学快乐联盟制度。并将在大益爱心网站为每一个希望小学设一个网页,全面反映各希望小学的动态情况,让更多的爱心人士、爱心茶友及时了解大益希望小学的情况,关注各希望小学的动态,满足希望小学发展的需求。

为奖励资助优秀及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鼓励大学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帮助他人、关心社会,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兰州大学、安徽农大和云南农业大学设立“大益爱心奖学金”。

吴远之先生作为一个企业家,长期以来热爱公益事业,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好企业、关爱社会、回馈社会”;他的宗旨就是“扶贫帮困、助学育才、奉献爱心、关爱社会”,实现他爱心无限的企业价值。

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是目前中国首屈一指的现代化大型茶业集团,集团母公司为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集团旗下包括伴随中国茶产业的成长一路走来,一路壮大。面向未来,集团将进一步发挥人才、技术等战略性优势,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有效整合资源,通过发掘与创造茶产业整体价值实现自身新的发展,同时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广大消费者需求。

吴远之的相关著作

皎然,中华茶道美学的精神维度


皎然不但是一代诗僧,还是一代茶僧。

他精研过茶学,他曾经写过一篇《茶诀》。《吴兴志》卷十七称皎然“有《茶诀》一篇”。虽然,《茶诀》未明言撰写时间,但它很可能与陆羽《茶经》的问世时间相去不远。唐代很多典籍引用过《茶诀》,比如《百丈清规》、《禅林清规》、《五灯会元》等。可惜《茶诀》后来失传了,后人只能通过皎然的茶诗窥见其茶道见解的蛛丝马迹。

皎然画像

皎然精通茶事,并以诗歌的形式首次提出了“茶道”之说。唐代禅宗重视以茶助禅。皎然才高八斗,又是名寺高僧住持,无论在慧根、觉悟、心性上皆超然尘外,对茶禅之道有独到的见解。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他将“茶饮”提升至“悟道”的高度: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陆羽和皎然

皎然的茶诗提出了“茶道”审美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饮茶的实用层面,陆羽《茶经•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可以助人驱除昏寐,使人神清气爽,具有提神益思的功用。

第二重是饮茶的养性层面。陆羽《茶经》认为茶叶“野者上,园者次”,上乘的茶叶采自远离喧嚣的深山。茶性本洁,未受俗尘市井之欲性污染。饮茶可以帮助茶人驱除心魔,灭除杂念,乃至清正元气,守元求真。

第三重是饮茶的明道层面。茶可以载道,饮茶是茶人抵达“道”之妙境的一种途径。茶之真味乃是通过对茶叶精心的焙制,水品的择选,火候的妙炆,茶器的雅赏,茶人的清心,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方能品味茶叶之“道”。品茶之真味,正如拨开尘世的乌云密障,体悟宇宙万有及众生的本体。于是,茶味便有了禅的意境,品茗之事也上升到体悟人生真谛,乃至修身得道的高境了。

皎然是茶道重要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在另一首诗《饮茶歌送郑容》中,他也表达了饮茶能得道升仙的修道观念: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这首诗表达了皎然对丹丘子不食人间烟火,采茶饮用而生羽,进而羽化升仙的赞美。同时,皎然感叹真正懂得茶之真道的仙人不为世人所知,可谓“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当然,皎然在诗中似乎也批评了陆羽的《茶经》停留在茶学的实用层面,并没有往茶饮的灵魂境界深进一步。

皎然对茶道的喜好和悟性与他的宗教修为有关。皎然修道,内外兼精,诸家皆备:他在佛家和道家之间游弋,最终归于佛门;在修佛的过程中,又兼修律宗和禅宗,而最后选择了禅宗;在禅宗之间,他出入南北而又归宗北秀。

在佛门内外,皎然时禅时诗,用心孰多,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楚。作为一个僧人,他总是不满于做一个普通的诗人,还是以明心悟道为最终目标,想“脱却文字累,免为外物撄”(《答苏州韦应物郎中》)。但他最终以诗论闻名于世,并没在禅学领域成为一代宗显,这或许可以看出他的道心并没有湮没其诗心。

尽管皎然多才多艺,游心于茶道,更写过《茶诀》,但他或许生怕因受“小术”之累而耽误了修禅证心的大事,故而没有在茶道研修上继续走远?

皎然“三饮便得道”


茶与佛教,因缘深长,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的作用不可低估。据考证,在唐代前后我国茶业的兴盛发展阶段,茶产区主要就集中在佛教盛行的寺庙附近。僧侣种茶,四川蒙顶、河北仙人掌、庐山云雾、武夷岩茶、黄山毛峰、普陀佛茶等一大批名茶,都由寺庙众僧创制。浙江天台国清寺还是中国茶叶东传日本的发源地。

“自古高僧爱斗茶”,佛教崇茶,历代通晓茶事的高僧不乏其人,如唐代诗僧皎然即是一位有名的茶僧。

皎然(?~785),名书,字清昼,俗姓谢,系南朝谢灵运十世孙,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在唐代诗僧中,皎然的文名最高,文章隽丽,诗风清淡轻松,常与颜真卿、韦应物唱和往还,传世的除诗集《皎然集》外,还有诗话《诗式》,在诗专著中享有一定地位。

皎然嗜茶、恋茶、崇茶,一生与茶结伴,在历代诗僧中他写的郑容》,亦有饮茶得道升天理想之体现:“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皎然与茶祖陆羽是至交好友,皎然长于陆羽,一僧一俗,被誉为“缁素忘年之交”,两人曾同居湖州抒山妙喜寺,以后又多有相聚,经常煮泉品茗,论诗唱和,情深谊厚,非同一般。皎然了解陆羽,是同代诗人中歌咏陆羽最多的一个,计有寻访诗三首,送别诗三首,聚会诗六首及不少散句、联句,为后人研究陆羽生平提供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其中一首《寻陆鸿渐不遇》很有特色: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皎然寻访陆羽未遇,虽没有正面提及,但好友以山为友,爱山如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王思仪和他的闽茶电商王国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帮助许多有志青年点燃了创业梦想。王思仪就是其中一位,仅仅5年时间,他就实现年销售额近7000万元的业绩,从一个网虫变身电商团队掌舵者。

红地毯、聚光灯、奖杯……年仅19周岁的王思仪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和这些联系在一起。在2012年,第九届全球网商大会上,安溪中闽弘泰电子商务创始人王思仪,成为全球十佳网商。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王思仪和他的团队,又斩获了铁观音线上销售冠军的殊荣。

网虫变身创业郎

在中闽弘泰龙门电商基地清幽的茶室里,围炉而坐,沏一壶上好的铁观音,轻啜细品,茶香氤氲,使人置身于茶乡的灵气与柔情中。身材清瘦高挑、神态颇有明星范、一脸稚气的茶室主人——王思仪,向记者侃侃而谈自己的“触电”故事。

王思仪与电子商务相遇,纯属偶然。

2005年,15岁的王思仪在西坪中学就读,但课本对他毫无吸引力,吸引他的是网络游戏。

“‘课堂瞌睡虫、下课大活龙’,沉迷于游戏,不爱读书。”王思仪的班主任王昭烈老师说。

王思仪读到初二便辍学在家。“败家子,天天只会玩游戏。”父亲王大伟的话刺痛了王思仪的自尊心。有时,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未来电子商务商机无限,一定属于80后、90后。”2009年,阿里巴巴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云演讲视频里的一句话,点醒了王思仪。

“我不想当败家子。”王思仪决定走茶叶电商创业之路。2009年2月,他在淘宝开了茶叶网店。

创业之初的艰难可想而知。盯着电脑屏幕,双手飞快地敲打键盘,王思仪瞥了眼右下角的时钟:凌晨3点,与以前疯狂打游戏时一样。

他把打游戏的狂热转移到了创业上,电脑一开就昼夜不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王思仪迎来了第一份订单。

“8000元可以买多少茶叶?”一个天津客户在旺旺上询问。王思仪兴奋极了:“亲,您好,我给您寄些样品先尝尝,好的话再买,不好喝包退,咱就当交个朋友。”第一单生意犹如寒冬中的暖阳,坚定了他的创业信心。付出多少才算百分之一百?王思仪开店5年,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作息与常人颠倒。页面设计、网店装修、客服、经营人气,无一不是从头学起,即使店铺不断升级,“随时在工作”的状态也依然在延续。

为了打响自己的品牌,2009年,王思仪先后成立公司和合作社。当年5月,中闽弘泰在淘宝商城打出“安溪茶农挑着铁观音进淘宝商城”的口号,产品销量火爆。

形成品牌影响力

“我们网商团队的核心人员,是几个80后、90后的堂姐弟们。姐姐王思茵意志坚强,弟弟王思仪网络技术高超,堂弟王思东常出调侃的主意,妹妹王思婷努力当好客服总管。”中闽弘泰董事长王大游介绍说。从2009年到2013年,中闽弘泰网店销售额屡创新高,从每年250万元到每年7000万元,增长27倍。

去年,中闽弘泰以494万元订单额,位居“双十一”天猫乌龙茶类销售榜单第二。这张显赫的成绩单是如何炼成的?王思仪表示,得益于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2009年6月,王思仪在淘宝网率先提出“35天无条件退换货,包邮”的承诺,使网店转化率迅速提升到70%。“当时敢如此做的商户寥寥无几。”他说。

王思仪认为,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既要表演,又要与观众互动,才能赢得掌声。为了赢得顾客的100%好评,每笔差评王思仪都一一核实。有一次,一个大姐在货到后立即给了差评。王思仪打电话询问,发现是家庭闹矛盾,带着情绪评。在王思仪的耐心沟通下,对方取消了差评。

一个客户反映:“茶很香,但茶末较多。”于是,他将250多公斤7克真空包装茶叶全部拆开,筛清茶末,重新包装。

物流是中闽弘泰优质服务的另一体现。2014年“双十一”当天,在淘宝接到的5.8万件订单,36小时内全部发完。

“要让购物成为一次愉快的体验。”王思仪说,公司成立一个团队,结合客户体验,研发产品包装。比如,新推出的一款青花瓷包装的产品,一上市就卖出近100万件。

互联网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但天上也从来不会掉下馅饼,王思仪深谙个中滋味。

他在工作中是个完美主义者,偶尔也会觉得很累很抓狂。然而,当他看到销售额连年攀升,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2011年,杭州网货展览会上,在中闽弘泰展示区,马云告诉同行的杭州市委书记:“这家店茶叶卖得很棒!”中闽弘泰不仅受到了马云的关注,也引起中国社科院、农业部的关注,先后获得农村网商特别奖和全球百家网商、全球十佳网商称号。

“我们将紧跟电子商务发展脚步,力争三年内营业额超2亿元。”2013年,在央视七套安溪铁观音财富大会上,王思仪说。这个有热情、有思想的年轻掌舵者,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在电商海洋中破浪前行。

记者手记>>>

为电商创业者扶一把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传统产业的突破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中闽弘泰抓住电商这一机遇,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突破,还助推了安溪茶产业的跨越,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样板。

中闽弘泰是如何走向成功的?“电商平台和政府的支持在中闽弘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师院创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火全博士表示,“中闽弘泰的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

在安溪,记者走访茶企和产茶乡镇,看到茶农熟练运用B2C、微博等平台进行网上售茶,电商经济俨然成为一种潮流。对此,安溪县县长高向荣对记者说,在茶叶电商出现苗头之时,安溪县委县政府就及时介入引导,适时地对成功案例聚焦、分析和推广,中闽弘泰正是该县及时发现和培育的一个成功典型,成为安溪铁观音与电商融合发展的一面旗帜。

2012年以来,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下,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当当等国内十多家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先后进入安溪,举办了50多场对接会,与当地数百家茶企现场对接,并在网上开设安溪茶会馆,以整体品牌拓展网销市场。同时,成立全国首个茶行业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出台配套扶持政策,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在泉州市出台首个规范电商经营行为的《安溪县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从近年安溪茶业走势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茶文化的建设,茶营销模式的培育,每一步都走得果断、踏实。培养典型,再不失时机地大力推广,2013年安溪电商茶叶类目中占比排名全国第一,这告诉我们,在商业上制胜,没有巧合。在一个地区产业的推动上亦是如此。

90后炒茶师(陆洲东)和他的“炒茶王老爸”


老爸故意把锅子温度开得很高,儿子一上手就烫出个泡炒茶,没个十年功夫学不来90后炒茶师和他的“炒茶王老昨天上午,见到陆一骅时,他正头也不抬在扒拉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马上就要出去了。”白色宝马车的后备箱打开着,家里人帮忙把一盒盒包装好的龙井新茶,整整齐齐放进去。

“一个老客户打来电话,急着要我送新茶过去。”陆洲东说,现在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肯定脱不开身,所以,送货的任务就交给了儿子。

陆洲东,龙井村的炒茶王。陆一骅,陆洲东的儿子,90后,子承父业,要坚守手工炒茶这项事业。

炒茶,没个十年功夫学不来

90后炒茶师和他的“炒茶王老爸”

90后炒茶师:童年就在茶香中度过

现在正是春茶上市的时候,走进龙井村,到处能闻到扑鼻的茶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炒茶。不过,炒茶的人都以年长者居多,今年才24岁的陆一骅显得很特别。

陆一骅一米八二,高高大大,一副黑框眼镜,一件黑T打底,外面一件薄开衫。

先在锅底撒一点儿油,油一开始噼啪作响时,陆一骅抖抖簸箕,把已经摊放了一段时间的龙井鲜叶撒入锅中。“这叫炒青。”陆一骅手掌平摊,压着锅底,把茶叶顺手势带上来,再慢慢抖落。几下之后,新鲜的茶叶慢慢收拢了起来,白色青烟从茶叶中蒸腾而出,茶香四溢。

“这一步不用我教了,他自己可以炒得很好了。”陆洲东走过来,稍微看了下,就走开忙着招呼喝茶的客人去了。

陆一骅话不多。和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不一样,他2011年从部队退伍后,并没有随大流去市区谋一份工作,而是回到村里,帮着老爸炒茶。

“从小就在锅边长大。”陆一骅的童年就在茶香中度过。

即使是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但陆一骅还是觉得炒茶看似简单,真炒起来,其实门道很多。“手法、温度,都很有讲究。”陆一骅说,这些都得自己摸索。还好,他有一个“炒茶王”老爸,可以悉数传授炒茶真经。“即使我有个什么偏差,我爸也能帮忙炒好。”

想过自己的水平有一天赶超老爸吗?“慢慢学吧。”陆一骅不紧不慢地回答。

老爸“炒茶王”:心疼但也开心

老爸陆洲东,是个很有个性的“炒茶王”。对于不懂茶的人,出再高的价他都不愿出手,而对于懂茶投缘的人,他可以把上好的茶叶拱手相送,分文不收。

“我就喜欢钻研茶。”陆洲东在读了十多年的书,“真要把茶炒好了,你就得研究茶的物理特性。”

“现在都说,茶叶炒得好不如卖得好,可我不这么觉得。”陆洲东说,茶炒得好,自然拥趸众多,不愁无人问津。炒茶过程虽然乏味,但却是

他最大的乐趣,陆洲东还自己研发龙井制成的乌龙茶、红茶。

龙井村里多数村民家境殷实,大多数村里人都希望子女在市区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不用再从事炒茶这样的苦差事。陆洲东不差钱,为什么要儿子回来和自己学炒茶?

“这是一门手艺。”陆洲东一板一眼地告诉我,“有一门手艺,就可以养活自己。”陆洲东说,“一开始,我们也是希望他好好念书,在外面找份好工作,可他宁愿回家炒茶。”

陆一骅的妈妈说,读中学时,他爸那时候发狠了,故意把锅子温度开得很高,结果,陆一骅手上烫出泡来,可没烫退他学茶的想法。

“哪个爹妈不疼小孩的。”陆洲东说,他就是要试试儿子吃不吃得起这份苦,炒茶师傅手上烫起水泡,那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炒茶的人,屁股上还会有两只“眼睛”,那是和板凳磨的!

而且,炒茶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雨前特级龙井是一种炒法,一、二、三、四、五等茶,又各有各的炒法。”要精通,陆洲东说,起码得学个十年。

虽然一开始并不十分赞成儿子学炒茶,但后来,他慢慢变了想法,“这么好的手艺,无人继承,太可惜了,尤其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沉下心来学手艺。”儿子愿意学炒茶,做爸爸的,虽心疼但也开心。

这门技术需要时间打磨

希望看到年轻人身影

“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多数有固定工作,很少有人为了炒茶放弃工作。”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局的姜新兵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技艺,早在两年前,杭州就制定实施了“西湖龙井茶炒茶工等级评定标准”。这一标准通过职业培训加资格考试的方式,将炒茶师认定为炒茶技工、中级炒茶技师和高级炒茶技师。不过,高级炒茶技师基本没有年轻人的身影。

“我们也经常举办炒茶培训班,但是,来参加培训班的年轻人并不多。”而且,说实在的,要学好炒茶这门技艺,时间很重要。“现场来培训一次,可以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很少。”姜新兵说,每年的茶季也就一季,可以学习的时间也很短,要真正擅长炒茶,需要时间打磨。

“政府部门也一直致力于保护龙井手工炒制技术。我们鼓励师傅带徒弟,带一个徒弟,师傅可以奖励1千元钱,建立手工炒茶中心,就是为了保护这门技艺。”

“最近,我们还在尝试制作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教学视频。”姜新兵说,希望对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的保存有所帮助。

小品类茶的大梦想——岩文和他的“云南岩茶”


作为古农茶业(品牌“彩农”)掌门人的岩文,从来就不是墨守陈规的人,创新、坚持、果断,才是他的做事风格。深谙中国茶文化的岩文,热衷致力于茶产业的创新,坚持弘扬最本真的茶文化,作为为数不多的“专家+实干”型的企业家,一路走来,屡出妙笔。茶生态产业链、顶级普洱发烧友圈、全手工全程不落地工艺、首倡无尘第一车间、云南岩茶的倡导者…在岩文的茶业版图里,坚韧与创新,是永恒的标识。2015年,这位灵动的企业家,再出奇谋,在“原料”、“工艺”、“泡法”上颠覆了当代收藏家、鉴赏家们头脑中固有的普洱茶概念,云南岩茶之彩农云岩,由此诞生。

寻遍万里茶区,留驻深山马台沿着奔流而下的澜沧江,从业二十余载的岩文踏遍云南各个名茶区,他敏锐地发现在壮阔的澜沧江边,邦东与马台宛如两颗珍珠交相辉映,其标志性的“岩茶混生共长”的环境,蔚为壮观。与邦东茶遍布于道路两侧相比,马台岩茶大都隐逸于深山密林中,难以想象,今日颇为冷清的马台,早在清代中期却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这些都为岩文所看重。出于对高品质发烧级茶品的钟爱,他深入各茶区比对研究,以众多独特优势的邦东、马台成为他心中的首选对象。茶和石的天作之合,是上苍在大自然里奏出的美妙乐音,在人间描绘出的绝美画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马台,只为目睹这世外仙子的真容。三奇三妙,传古拓新的“云南岩茶”

唐代茶圣陆羽著作《茶经》写道:“上者生烂石……“邦东马台一带的大叶茶(树龄多在百年以上),岩缝养茶,清香冷韵,甘滑相融,在阳光、降雨、土壤、气候、海拔、地理环境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参与下,兼得古茶的滋味和岩韵,由此形成了云南岩茶独特的“三奇”:根深叶茂的古茶树与岩石混生共存;高山海拨,奇石成堆,云海苍茫;原野花香,鲜爽灵动,滋味醇厚。正是对品质的追求,对自然的崇敬,对茶的热爱,让岩文对发展茶业有了极大的信心和动力,这也成就了彩农茶一直以来坚持的——“绿色、生态、健康”的茶品之道,传古拓新地孕育出了云南岩茶独具“岩韵花香”的灵动气韵,原料、工艺的与众不同和别具匠心的重泡法,又成就了云南岩茶更加精彩的“三妙”——岩缝里长出的古树茶为原料;全手工全程不落地的核心工艺;云南岩茶协会会长游贤用先生出神入化的“游氏重泡法”,彻底让人体验从味蕾到心灵的全心感受。历时数年,在完善茶生态产业链、传承创新手工制茶之道……岩文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彩农目前已在云南岩茶核心产区临沧,建立了云南岩茶标准示范基地,并协助成立了马台岩茶协会。“云南岩茶”在各大会展间广受好评,云南岩茶·奇饼妙饼(奇韵邦东、妙韵马台)更是被《中国茶叶市场》推荐为明星产品。

“茶”在心上,小品类茶的大机遇带着云南人特有的热情和耿直,对制茶实践传承与发扬的热爱,岩文对“岩茶”深有研究,如今谈及云南岩茶,他如数家珍。每每与友人相聚品茶,对岩文来说都是无好茶不欢。对云南岩茶的喜爱,对喝好茶的追求,让岩文一直在等待机会,一个足以震惊云南茶业的机会。精耕数载,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真正的英雄都是在日子最难过的时候出现。只有在危机中锤炼出来的,才是真本领,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时事造英雄,这是最坏的时刻,这也是最好的时刻。”岩文对此深信不疑。随着彩农茶市场的布局与推进,新型加盟连锁模式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上海、北京、广东番禺、武汉、东营、玉溪、江川等一个个“彩农茶”品牌加盟店,密集开业。2015年11月,彩农携手和君咨询、中国茶董会举办《云南岩茶(广州)高峰论坛暨彩农茶品牌战略发布会》。

传说背后的古老传承:龙窑


龙窑的来历:说的是太湖里的一条乌龙,瞒着玉帝将雨水喷向干旱的丁蜀地区,犯了天条,在与天兵天将争斗后,身受重伤,跌落在白宕的一座小山坡上。,当地百姓感激它,挑土将它埋葬了。多少年后,土堆出现了许多洞口,里面的尸骨不见了有人当窑烧陶器,一试果然又快又好,又透气又省柴。后来,人们照乌龙窑的样子造窑,就形成了以后的龙窑。

古代龙窑烧制出来的紫砂壶,从色彩过渡到色彩与器型的完美搭配都是恰到好处。这是由于用松木烧窑,松木富含油脂,在燃烧过程中这些油脂随着温度升高慢慢挥发出来,刚好滋润正在窑烧的紫砂壶。而且通过这种柴窑烧制陶器,陶器是慢慢受热,会再受热过程中挥发出一些水汽,这些水汽与釉料有机结合,烧出来的紫砂壶看上去就会显得非常滋润。

龙窑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依山坯用砖砌筑成的斜坡式弯状隧道,形状就像古人所说的长龙。其长度为30-70米,顶端高约12米,倾斜角为8-20度,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龙窑隧道两旁,每隔1.3米开着投放颜料的小洞(俗称鳞眼洞)。

目前,除了个别的龙窑还在使用外,一经采用煤、油或电力做热能来烧制紫砂壶。现代电窑就是通过电热元件把电能转化成热能,再通过控制电热元件来调节温度。电窑内空间密封,加热强度很高,热效率也很高,空间内干净整洁,不会出现灰渣或烟气影响紫砂壶的烧制质量问题。

鲁迅曾写到:"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


鲁迅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其中,自有道理。

中国的茶具据《茶经》"四之器"载,有二十五种,一般可按其选型分为碗、盏、壶、杯等几类。选择何种茶具为佳,可根据各自生活习惯、饮食起居、审美观念、所处环境,从方便适用着眼而各取所需。不过若从休闲鉴赏、品茗论道角度而言,却颇有区别,自有高下之分。

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失散,不耐喝且失却趣味。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会下降而色败香散。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云南普洱茶知名人:曾云荣


曾云荣,男,拉祜族。1942年9月生。长期担任主产茶县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农业推广研究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云南省茶叶协会顾问、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顾问、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

自1961年从大理农校茶叶专业班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现已47年。在茶叶事业上成绩卓著,贡献良多,享誉国内外。

1969—1972年,被派往西非马里共和国法拉果茶场从事育苗工作,先后扦插育苗500多万株,满足了80公顷茶园的定植苗木。

1974年开始,蹲点勐海基层,推广密植种植技术,到2006年全县茶园面积达24万亩。

与此同时又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试验,15年完成10万亩低产茶园改造,茶叶产量翻番,1999年勐海跃居全省第一产茶大县。

2006年全县茶叶产量达21万担,其中有曾云荣的辛勤与汗水。

1982年种植茶樟间作试验164亩,到2006年全县茶樟间作已推广7000多亩,恢复古老茶樟园20000亩。

1992年后在勐宋建立茶树良种场,先后引进国家级、省级及选育地方良种27个,面积723亩,作为茶树母本示范茶园,全县推广良种茶树20000亩。

1995年挖掘、整理、搜集、宣传民族茶文化,并带团在北京第一届国际茶文化节,昆明第三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展示布朗族酸茶、基诺族凉拌茶、傣族竹筒茶、哈尼族火罐茶等民族茶俗茶艺,为少数民族茶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贡献。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缅甸第四特区政府邀请,带领技术人员于“世界第一毒区”的金三角地区,试种茶叶123.4亩,带动当地发展茶园万余亩,同时带动发展水稻、甘蔗、橡胶、西瓜等农作物,有效的替代了罂粟种植,达到消除毒源发展当地经济的最终目的。该项工程已获两国政府和有关专家验收,并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绿色禁毒工程”、“中国勐海禁毒模式”,受到“金三角”地区广大群众的认可和高度赞扬。

2004年组织普查西双版州的古茶树、古茶园,最终查实全州古茶树分布有13万亩,其中有82234亩为生产古茶园。

在总结经验和科技成果方面,做了“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技术研究”“低产茶园改造”“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试验示范”等研究课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星火三等奖。并先后撰写了:《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澜沧江西岸古六大茶山》、《》、《茶王之星———南糯山》、《普洱茶区域及保护》等茶文章,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国际茶叶周刊》、《韩国茶学报》、《缅甸星光报》等刊物上发表。

曾云荣47年的茶叶工作中,为古老茶区———勐海的茶叶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广大茶农的信任,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

1992年评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7年4月,被第八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评为第二届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之一,获“茶马”奖。

六旬有余的曾云荣先生,现还以自己丰富的经验、旺盛的精力,不懈地为普洱茶的种植、生产、加工和文化宣传等。

李昌兴 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李昌兴贡茶技艺的传承人

第一次见李昌兴是在文昌宫的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里,因为那天下雨,到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知道我们要来李昌兴备好了今年困鹿山最好的春茶款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技艺的传承人,他早代表普洱走遍了大江南北,参与了很多重要的茶事活动,作为“红”人的他身上非但没有半点浮躁的味道,反而更多了几分谦逊与随和。

李昌兴是纯正的彝族,从祖上便开始制茶,算到现在已经第八代了,母亲告诉他,祖上在清朝年间就专门负责制作贯茶,他们所在的困鹿山古茶园,就是当时清政府御用的皇家贡茶园,每到制作贡茶的时节,朝廷都会下旨委派当地官员派兵驻守茶园监制贡茶,直到1905才取消困鹿山古茶园进贡。从那以后很多农家都不再做茶,改种其他农作物,李昌兴的祖辈却毅然坚持。李昌兴说,母亲对茶的执着是从祖辈那里得来的,而他对茶的坚持与热爱则是从母亲这里开始的。

1987年母亲用积攒多年的800块钱,买下了困鹿山100亩古茶园,因为普洱茶的断代,只有极少数的老辈知道普洱茶,市场前景极不乐观,母亲却把所有身家都压在当时大家都避而远之的茶园里,家里哥哥姐姐都非常不解,可老三李昌兴却没有想那么多,从小就听母亲讲茶,陪母亲采茶,看母亲制茶的他,主动承当了管理茶园的工作,百余亩茶园在他和母亲的细心打理下越长越旺,日复一日,他从母亲那里学习到了一套完整的贡茶制作技艺。“别人说管理茶园很辛苦,但我从来不觉得,那时候我一进茶园就是一天,累了就在草地上打个盹,渴了就摘几片茶叶嚼嚼,反正又没人管,自由得很。”李昌兴说,87年绿茶正火,可以卖到七八十元公斤,而普洱茶三块钱公斤都没有人要,每次赶集背出去多少,就带回来多少,很多人笑他傻,母亲则坦然的告诉他,“孩子像茶一样去生活,面对暴风骤雨都要坚强、淡然。这是老祖宗留下茶树,在历史上风光过,将来一定会有出头之日。”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李昌兴与母亲每天都坚持打理茶园,虽然茶卖不出去,但从采摘到制作每一个环节依然一丝不苟。“也就是在那段时间,让我知道自己有多爱茶。没有人买我和母亲就自己喝,自己品,生活虽然拮据,但与茶为伴的日子与世无争,逍遥自在,茶就是我和母亲生命中的一部分,支撑着彼此的信念。”

李昌兴的母亲在06年离世,从87年——06年这期间,可以说她完成了贡茶技艺的传承,见证了普洱茶的复苏,也成就了现在的李昌兴。李昌兴用“自在”与“坚守”来形容他现在的生活,因为这两个词透露着他对茶的执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还有母亲与茶带给他那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态度。在李昌兴的感染下他的儿子和女儿也深深的爱上了茶,小时候李昌兴时常把他们带上困鹿山古茶园,一待就是几个月,孩子们每天与茶为伴,就这样,茶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已种到了孩子们的心底。

云南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传习所和困鹿山古茶园仿佛就是李昌兴的生活体验室,在这里可以对外推广普洱茶和,可以邀请宾朋细细品尝困鹿山上好的茶,还能够漫漫聆听普洱茶与他的故事。

原定第二天一早上困鹿山,可惜天公不作美,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被阴雨拒之山下了,但这次与之前的心情大不相同,以前是冲着皇家茶园的名气而去,这次我则是想抛开切,用心去感受这片让李家祖祖辈辈都迷恋的土地。转载自《普洱》杂志2011年6期!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 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云南,普洱,一望无际的普洱茶林,随手捡拾起一枚地上滚落的普洱茶叶籽,圆润,饱满,掐一下籽壳,普洱的芬芳裹挟着高山流水的气息扑面而来,直入心脾。就在这一刻,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鸿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决定放弃北京既有的一切,到普洱重新创业。

5年中,各种意料之中的艰辛和挫折,各种意料之外的生死考验与生离死别,能坦然面对的,无法处之泰然的,都在5年当中密集地涌来。

“我刚从美国回来,美国人对我们的普洱茶叶籽油很惊讶。”7月5日,刘鸿接受腾讯健康记者采访时说,语气平淡,听不出悲喜。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从“废料”中发现“黄金”

2009年初,刘鸿和朋友一起来到普洱市,考察这里的木本植物。

几个月后,一个被大家视若无睹因此被忽略掉的事实,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刘鸿面前:茶农们都只是采集普洱茶叶,但与其同根同源的普洱茶叶籽,除少数用于繁殖外,却多被废弃。

“当地的老百姓主要把它当成肥料了。”刘鸿告诉记者,此外,大家还用它做一些皂角类的洗发剂,洗出来的头发既黑又滑,佤族的甩头发舞,就是用这种洗发剂洗发后,把头发晾干的过程中发明的舞蹈。

“我们知道,大自然当中有个规律,果实的生长周期越长,营养程度就越高。而普洱茶树的生长周期短的有七十年,长的则有一两千年,普洱茶叶籽里面肯定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元素。”刘鸿说,“至于能不能出油,就不知道了。”

用被视为废料的茶叶籽榨油,多数人对刘鸿的这一想法不以为然,但随着对普洱茶叶籽了解的越发深入,刘鸿心中的块垒就越积越大:普洱茶叶籽到底能不能出油?油的品质究竟如何?

为了弄清真相,8月份,刘鸿把在当地购买收集的几十公斤普洱茶叶籽,寄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油料作物研究所。

果然,研究所很快得出了令人惊喜的结论:茶叶籽能出油!出油率不是很高,但油的品质很好,富含茶多酚、角鲨烯、胡萝卜素及维生素E等数十种营养物质,其营养价值完全可以比肩被誉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

首战告捷。

谨慎的刘鸿又经过了一年半的论证,两年的实践后,2012年,他决心从零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在普洱市投资建一个普洱茶叶籽油的生产加工厂。

当过兵的刘鸿知道,最难打的仗还在后面。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刘鸿先生普洱籽油创始人)

困难与质疑

“最初很多当地人都不理解。”刘鸿告诉记者,大家主要质疑的有三点:“他们认为你拿这么多钱投入进来,用的却是一些废料,能做出什么?其次,你们做出来以后,产品卖给谁?谁会买?第三,你们到底有没有这么大的投资能力?”

“甚至有人认为,我们从北京跑到普洱,是否有圈地的倾向?是不是来忽悠人的?”刘鸿非常释然地微笑着说:“从2009年8月开始,我们从论证,建厂,到研发设备、安装、调试等等,这5年多的时间,确确实实经历了很多很多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大家都不理解。”

刘鸿将“不理解”归因于“语言不通”。当地人说的云南话刘鸿和他的团队都听不懂,而他们说的普通话当地人也听不懂,这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朋友的孤单和寂寞”的氛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饮食习惯的不同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普洱地区的食物主要以酸、辣为主,让刘鸿他们的味蕾备受挑战。

普洱的气候条件大家也一时很难适应。“我们北方人就喜欢四季分明,冬天就应该冷,夏天就应该热,而普洱这里四季温差不大。”刘鸿说。

在厂房建设过程中的遭遇,更让刘鸿始料未及——有两年的时间,普洱地区都是从4月份就开始下雨,几乎每天都下,一直到10月份雨才会停,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都无法施工,严重影响了进度。

更糟糕的是,下雨后发生的泥石流,经常会把刚建好的厂房冲毁。

“这个不是我们的质量问题,而是我们对当地的土质情况不了解,这里的土在不下雨的时候硬得像石头一样,雨一来就变成泥汤了。”刘鸿解释说,比如说我们刚刚建好的护坡,两场雨就塌下来了。“这样的话,我们又得重新去返工,重新根据土质进行设计。”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和死神擦肩而过

所有不期而至的困难都没有让刘鸿退缩,直到2011年。

“一天,在施工现场,我突然得了急性脑梗塞。人们把我送到到医院的时候,医生就讲,如果再晚来几分钟,恐怕谁都救不了你了。”刘鸿说。

“这几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普洱茶叶籽油这个项目中了,忘了自己,也忘了家人。”刘鸿声音有些哽咽,“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包括父亲去世的时候,我都没能守在老人家身边。”

从生与死的边界重返人间的刘鸿,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孜孜以求的一切:我做这些事情到底值不值?我付出了许多,失去了许多?最终的结果是什么?能有收获吗?又能收获多少呢?

刘鸿无法为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退意渐渐萌生。

“关键时刻,父亲生前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子警醒了!”刘鸿回忆说,“父亲在我决定做这件事的那一刻起,就提醒过我,说只要是你看准了想做,对农民,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就必须坚持到底。”

父亲的遗言平实而温暖,却有着巨大的能量,每当刘鸿想要退缩的时候,父亲的话就如同灯塔般升起,为他指明前进的路。

普洱茶叶籽油问世并量产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科学院武汉油料作物研究所传来令刘鸿非常振奋的消息。

原来,2009年8月,刘鸿把普洱茶叶籽快递到了武汉油料作物研究所后,研究人员发现,从茶叶籽中压榨出来的油是一种非常尖端的油,因此很感兴趣,主动提出要对当时的压榨设备重新进行研发,进一步提高油的品质。

“就是针对我们这个产品,研制最先进的纯物理压榨设备,不破坏原材料里的有机天然成分,把这些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全部都保留下来。”刘鸿兴奋地说:“这样我们就拥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刘鸿和他的团队缔造的“英爵油业”,一共投资了2个多亿,占地面积达63亩,这样的规模和投资额在普洱当地算是非常大了。

6月,“英爵”普洱茶叶籽油正式量产问世!当第一滴晶莹的油滴开始滴落时,掌声和欢呼声刹那间响起,如愿以偿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刘鸿的心里却波澜不惊,他想起父亲的话:决定做的事就要坚持到底。他清楚,现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刘鸿和他的普洱梦想普洱籽油先声夺人

美式思维

6月底,刘鸿带着他的普洱茶叶籽油飞到了美国。

此前,刘鸿把普洱茶叶籽原材料和压榨出的油拿到美国进行检测,美国人对检测结果非常惊讶:这种油的茶多酚含量很高,角鲨烯等等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的含量,也都非常高。

“美国对我们这个油十分重视,三番五次地跟我们谈,问我们这个油能生产出多少。”刘鸿介绍说,美国人的想法很独特,他们认为,这个油如果仅仅是食用,就太可惜了,他们要把其中高品质的东西再剥离出来,进一步对它进行深加工,提炼、萃取,然后添加到饮料、药品、保健品、护肤品中,这样,它就能产生更大的利益,实现更广泛的价值。

“这就是我们国内和美国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刘鸿感慨地说。

目前,美国食用油经销商和刘鸿已进行了多次接触,希望普洱茶叶籽油能进入美国市场,并主动承担了英爵油业在美国的品牌及FDA(卫生许可及检验)认证的前期工作。现在,英爵油业已取得了美国FDA认证号。

此外,英爵油业已与美国多所大学达成对普洱茶叶籽精深加工的合作意向,在保健食品、医药用品和护肤用品方面共同研发,开拓美国市场,进而向欧洲及亚洲市场发展,将普洱茶叶籽油这个中国特有的食用油品推向全世界。

“把我们中国的品牌推广到全世界,同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升级、打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云南普洱的民族品牌!”谈到自己的终极理想时,刘鸿充满信心地说。

韩磊:茶是我的生活主题 曾误买假紫砂


韩磊,雄浑豪迈的声音和霸气的演唱风格是这个蒙古汉子的标签。他演唱了800多首影视歌曲,在《我是歌手》第二季中成为“歌王”,连续10年登上央视春晚……如今,他又在北京卫视的少儿音乐成长节目《音乐大师课》中变身“老师”,带着孩子们传唱经典。近日,韩磊做客京华茶馆,品茶聊音乐,采访结束后,他挥毫献上墨宝一幅,“禅茶香乐”承载了他对于音乐与茶文化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录综艺

开堂纯粹的音乐课

《音乐大师课》即将在北京卫视“开课”,16位6至13岁的天赋少年会在4位老师韩磊、曹格、林志炫、杨钰莹的辅导下,学习演唱百首中外经典歌曲。在四位老师中,韩磊认为自己的优势是“可以帮孩子加强对经典的认识”。对于什么是经典,他说:“经典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要经得起时代考验,至少要经过五十年。”

韩磊透露,在《音乐大师课》里,没有PK和淘汰环节,“所有的孩子都是为了得到专业的音乐辅导而来。它让音乐教育回归本身,更接近对音乐追求的核心,音乐理想也更纯粹”。

给孩子选歌像恋爱

在“课堂”上,韩磊要带4个学生,为他们选歌,“选歌就像谈恋爱,作为老师,我会因材施教,抓到每个孩子身上最闪光的点并把它激发出来。我希望这不仅是教音乐,更是一堂美育课”。

现在一些家长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孩子的音乐课外班上,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挣大钱”,干脆给孩子退学,不学文化课而专攻音乐,对于这些现象,韩磊坦言:“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到底什么方式的爱是恰当的。我认为钱就是钱,艺术就是艺术,尽管完全纯粹很难做到,但要学会剥离,让自己的内心纯粹是可以做到的。”

看“歌手”为韩红声援

去年,韩磊当选第二季《我是歌手》歌王,如今第三季正在热播。韩磊说他一直关注这一季的歌手。“创业容易,守业难,创作难,创新难,要赢得大家的肯定更难。”

这一季里,韩磊对李荣浩印象较深,直言他的踢馆失败是因为选错了歌。而在那期节目中,有网友认为韩红“排挤新人”,对踢馆歌手李荣浩表现冷漠,韩磊则为韩红声援:“我认为韩红那句话只是在开玩笑。她怎么可能排挤新人?得罪全国观众,那不是有病吗?”

做音乐

知道赔钱也掏钱出专辑

前不久,韩磊推出了新专辑《韩唱淋漓》,一套碟用四张唱片收录51首歌曲,包括《走四方》、电视剧《重案六组》片尾曲《风雨人生》、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主题曲《跟着你到天边》等。但在这之前,1991年出道的韩磊只发行过两张个人专辑。如此低调,他说缘于自己的随性,而选择在这个时候出专辑是为了总结和纪念,“我跟其中的一些词曲作家已经合作20多年了,其中有的作者已经不在了”。但众多影视歌曲里,《向天再借五百年》和《等待》这次没被收录进来,韩磊解释说:“我和《向天再借五百年》《等待》的作曲张宏光还要再出一张专辑。如果一张碟收10首歌,光算我俩合作的作品,就能出八张半,89首。”

《韩唱淋漓》是韩磊自掏腰包出版的,摸着金灿灿的封面,他自我调侃:“可以负责任地说,出专辑必须是赔的。现在已经没人买碟了,手机给大家带来了方便,网络就是个文化超市,盗版那么多,但即便如此,我还要坚持出。”对于音乐和艺术,韩磊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粹的心,“你知道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吗?我希望我的艺术是无价的,但这份纯粹是要追求和付出的。”

长号钢琴做灵动的世界巡演

今年5月,韩磊将举办人生第一场巡演。他说,为了全情投入,连《爸爸去哪儿》也不去了,“我要做一场名副其实的世界巡回音乐会,目前国内的巡演地点还没有定,国外像奥克兰、悉尼倒是先定下来了,加拿大正在谈。”韩磊透露,他一直在苦思如何把这场音乐会搞得与众不同,“我不希望只是从头唱到尾,太闹了,真正意义上的欣赏少。我要求新求变就像一幅画,每分每秒都应该是灵动的。我希望这场音乐会是安静的,音乐会开始前,就算有1万名观众,会场内掉一根针都能听得到,然后我的音乐伴随着人们的呼吸一起一伏。我要让观众感觉两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这才叫美的享受。”

因为出道前曾是内蒙古交响乐团的长号演奏员,韩磊会在这次音乐会中重拾老本行,“吹拉弹唱我都会,吹长号,弹钢琴,我还计划重现100多人合唱版本的《向天再借五百年》。”

生活

爱茶误买假紫砂

韩磊爱喝茶是出了名的,他从小就对茶文化有所了解,到了上世纪90年代更是痴迷其中,把茶文化当做一种生活乐趣,“茶是我的生活主题,平时走到哪都会带着。只要一安定下来,洗洗手,把茶具摆上,点上香,把茶一沏,坐在那儿就会感觉很安定,心情马上变得轻松、喜悦。”韩磊笑言,自己对于茶文化的了解经历了不少学习的过程,有的说起来还挺心酸,“我喜欢普洱,几百年树龄的老树茶,当时一激动存了点茶饼,现在价码还没涨上来呢。一开始还收藏,多的时候收藏过几百把,后来了解了之后,很伤心,因为很多不是紫砂的,花了买紫砂的钱,买回来的却是泥壶,泡茶泡出一股泥土的味道。”

当爸不唱红白脸

韩磊总给人一种大男子主义的威严感,但其实做饭、持家、带孩子,他样样在行。在一对儿女面前,韩磊既不唱红脸也不唱白脸,只论对错,“我教育他们尊老、爱幼、平等”。现在,韩磊的儿子正上一年级,却总被小3岁的淘气妹妹打哭。“我家最淘气的居然是闺女,你说这随谁呢?我小时候可没这样。我家音响的罩子让她弄破了,碟让她掰断了,喇叭的振动器被她一脚踹出一个凹槽。我真是无语了,就算批评她,她也照踹不误。还有早上起床,她一早起来不会像一般女孩子那样温柔地叫爸爸起床,上来直奔脸,两只手一上一下,一下就把我眼睛扒开!”

茶掌柜的流水账朱雅清

有了感觉干啥都行

对于艺术家来说,感觉是最重要的。聊得开心,投脾气,韩磊的话才多,不然他就给你来个惜字如金。书法也是,韩磊用墨多,对纸和笔的要求很高,因为追求的是一种手感。他说自己写的不是字,而是感觉。做饭更是如此,没有什么拿手的菜,但一旦感觉来了,什么菜都能给你整成席。采访中,韩磊还向读者推荐了一首特有感觉、百听不厌的经典《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曾维然和他的《传承茶典》》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