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在南澳岛后花园村,说起林伟周的名字,当地的茶农总是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个帮助茶农提高制茶技艺的有心人。这个林伟周,正是来自潮州市潮安区凤凰山区的“弄茶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伟周。

凤凰山区的林伟周怎么会跑到南澳去传授制茶技艺呢?原来,南澳后花园村也是一个产茶区。10几年前,由于该村茶叶品种没有改良,制茶技术落后,茶叶质量无法得到提高,每斤茶叶只能卖到50元左右,甚至更低,茶农是增产不增收。该村干部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茶叶质量,提高茶农的收入。一次偶然的机会,后花园村的情况被林伟周知道了。当时,听到这一消息,林伟周二话不说,带着他的茶种苗就到了后花园村。从当初的帮扶300亩茶园到现在的1100多亩茶园,林伟周先后为该村提供了30万株茶苗以及1000多斤用于嫁接的茶穗。

除了提供优质的茶苗和茶穗,林伟周还为当地茶农引进了先进机械,并对茶农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安全使用农药、使用有机肥、茶叶加工制作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当地茶农的种植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有时候为了让茶农掌握整个制茶工艺,还需要一直陪他们制茶到天亮。”林伟周说,他每年都要为后花园村的茶农提供2次茶叶加工制作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制茶水平。

如今,后花园村共有80多户茶农在用林伟周提供的茶苗种茶,全村茶叶年产量2万多斤。掌握了先进制茶工艺的后花园村人,现在每斤茶叶平均都能卖到300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翻倍增长。

不单单是南澳后花园村,在潮安区的万峰林场、赤凤、凤南、归湖及饶平山区等地方,都留下了林伟周的足迹。他开辟新茶园,带动周边茶农参加茶园生产,并举办凤凰单丛无公害生产技术、茶叶市场准入以及凤凰单丛茶嫁接和栽培的技术等讲座,让当地茶农学会科学种茶,提升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在帮扶方面的贡献,林伟周创办的潮安县凤凰南馥茶叶公司还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除了帮扶四乡六里发展茶叶生产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伟周还一直致力于凤凰单丛茶的保护、开发和推广种植。早在1983年,他就建立了茶庄,成为最早开拓凤凰茶叶的创业人。1990年,创业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他在自家的10多亩地上开辟了“凤凰单丛茶良种繁育基地”,后来,在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又建设了“凤凰单丛茶树资源圃”,率先开展凤凰单丛茶优质品种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以前是培育普通、传统的凤凰单丛茶品种,现在转向培育高香型名优品种,有十大香型。”林伟周说,只要把凤凰单丛茶的优良品种全都悉心保护起来,然后利用它们的茶穗进行扦插,就可以向更多地方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茶苗。

如今,林伟周这个苗圃基地和品种资源园一年出圃60万株茶苗,不仅在凤凰镇6万亩茶园中广泛种植,满足了当地茶农及周边地区的需求,还吸引了梅州、肇庆以及湖南、福建等地的茶叶公司和茶叶种植大户甚至国外茶商千里迢迢前来求购。“最近刚刚运了一批茶苗去韩国试种,昨天又接到西藏林芝地区汇来的一笔钱,说是要购买几千株茶苗去那里试种。”采访时,林伟周兴奋地告诉记者。

不过,林伟周同时认为,凤凰单丛茶的发展仅靠良种还不够,还需要打响品牌。20年来,为了把凤凰单丛茶推向世界,他可谓“不惜血本”,常年辗转国际、全国茶叶展销会、博览会。每次出差,茶具、茶叶是他必备的行李,以便展示推介凤凰单丛茶。他说,凤凰单丛茶已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下一步更要想方设法把凤凰单丛茶这一品牌进一步打响,推动潮州茶产业的发展。

扩展阅读

一个浙江老板的"茶道"生活


邱淦清把自己的名字"淦清"二字注册成了商标,并把这两个字设计成了一杯香茗,热气升腾的样子作为LOGO。敢拿自己的名字做LOGO和商标,一是出自对自己的信任,二是出自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茶叶品质的信任。两个带三点水的字,作为一种茗茶名字,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46岁的邱淦清不是个名人。即便他经营的珍贝羊绒衫、羊毛衫已连续8年被北京市商委评为"北京市亿元商场销量第一名",连续3年被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协会评为"全国羊毛衫销量第一名"和"全国羊绒衫销量第二名"的时候,他的名字仍然鲜为人知。记者在Google上搜索,"浙江珍贝"词条下有21300条,"邱淦清"词条下只有974条。

冲好一壶普洱茶后,邱淦清开始回味他21年的创业经历,从一个住在北京清华池澡堂的早期"北漂儿",到拓下国营企业服装的模子做童装挖掘到第一桶金,直到今天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羊绒衫品牌的老板,"做企业累不累?"记者问到。"总体不累,因为你想累就累,想不累也不累。"不善言谈的邱淦清,回答简单地出乎人的意料。

身处喧闹的生意场,来自湖州的邱淦清却不事张扬,说话细声细语,谈至会心处露出微笑。这个不抽烟、不喝酒、不上牌桌的男人,每天6点准时起床,晚上11点前也肯定睡觉。他注意锻炼身体,每周一公司的电梯停运号召员工爬楼梯。他告诉记者,周末他还要参加朝阳公园的18公里长走活动,"3个小时以内就可以走完"。

除了工作以外,邱淦清最大的爱好便是品茶。在公务不忙的时间里,邱淦清常会邀上三两个茶友,在他办公室那张红豆衫树瘤茶桌上亲自动手洗杯、冲茶……望着窗外南面不远处的天坛祈年殿,晒晒暖暖的太阳,品着麻片、小胡桃肉等一两样江南小吃,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古训仿佛被忘掉了似的,一个下午常常就被这样毫不吝啬地泡掉了。

很多爱茶之人,买茶尝鲜一次不过三几两,可邱淦清买茶不是这样个买法,动辄几百斤,有时上吨,除了自己品还要送朋友。所以,这茶品得愈发不可收拾,眼下,又包下了二百亩茶园,自己办了个茶厂。

邱淦清的嘴巴刁得很。平日饮茶所泡的水都是从杭州虎跑运来的。先不说水钱,一桶桶装水从杭州运到北京的"脚钱"就要50元,再加上弃之可惜,运回杭府又要每只不菲的水桶押金,实在是"茶叶诚可贵,水钱价更高"。即使是虎跑运来的水,也还是有时让邱淦清喝到嘴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一问,原来是运水之人为了省些运费,一趟车多运了些水,喝到最后水在北京放的时间长了些,挑剔的邱淦清就喝出了"保质期"。不久前,有人给邱淦清推荐香山那边的一种桶装水,说那都是过去皇上钦定的御泉,可邱淦清喝了之后还是找不到虎跑泉的感觉。这不,就为了这一口水,他又琢磨着开个水厂,把虎跑的水运到北京来卖呢。

邱淦清说,从茶文化中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心静如水的感觉。"比如和人谈判,你有理,可着急有用吗,解决不了事情,好多东西还是要和谐。"

邱淦清把自己的名字"淦清"二字注册成了商标,并把这两个字设计成了一杯香茗,热气升腾的样子作为LOGO。敢拿自己的名字做LOGO和商标,一是出自对自己的信任,二是出自对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茶叶品质的信任。两个带三点水的字,作为一种茗茶名字,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对时下热炒的陈年普洱,邱淦清怀有一种复杂的爱。邱淦清那里的普洱,他不敢说是北京市最好的,但至今没品到过比这更好的。连邱淦清自己也不知道所存的陈年普洱生茶陈了多少年,据说是当年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从茶厂收购的出口品,但因为当初全部是手工压制的茶饼,大小、分量难免有些不合规格,有些就被当做不合格品打了回来,被放在外贸的仓库一隅一搁几十年。前几年陈年普洱还不曾被炒至眼下这般热时,有人眼贼,看出这是好东西,将这些产品当做"货款"结了回来,几经周折又到了邱淦清手中。

只需少少的七克左右普洱,投入350毫升的紫砂茗茶壶中,用开水淋浴一番涤尘润茶后,又一注开水泡下,只瞬间倾倒出的茶汤,就如经年XO般晶莹,又恍如陈放数载的葡萄酒般高贵。一次下午无拘无束的友间茶会,足有三四个小时,二三十遍冲泡,直至最后一泡,这茶汤色都仿若最初,而到曲尽人散,谈兴至尾时,它也似知趣般戛然而止,最后一泡一下子就淡如朋友间淡淡却清莹的友谊了。

或许是茶的清新带给邱淦清做企业平和的心态,一次全国工商联的会议上,与很多企业家抱怨行政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时,邱淦清却没有抱怨只有感恩:"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月收入是几千块钱,而我们一笔生意做成了可能有几十万以上的收入,你怎么要求他们像我们一样着急呢?"

为了知晓各种茶的品性并悟出茶道的真谛,邱淦清常是放下手头的生意,伴随茶叶业内人士的脚步飞日本、到台湾、走云南、家乡浙江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顾渚紫笋的产地更是要一年去上几趟。前些天,老邱又去了趟陶都宜兴,专门订了许多大号的陶瓷钵托运回京。因为紫砂透气、防湿、防虫,遮阳的特性正宜于用来存放普洱。

因为从来做事追求完美,所以拥有如此之多好茶的邱淦清在尚未物色到看茶、懂茶、有茶性的人帮他打理茶的生意

【茶谈】最"小"茶人朱锦:喝茶,需要用心


【茶谈】——听听他(她)们对于茶行业的肺腑之言

朱锦:现工作于昆明天鸿茶业有限公司昆明店

人们常说,要懂茶,需要有一定的阅历,只有经历了一些事情的人,才会真正的懂茶,这话也许不假。然而,尽管朱锦才18岁,在茶人眼中的确实少了一些经历,但是,对茶,他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7岁入茶界:做茶更有前途

"18岁",当听到朱锦的年龄时,我不免有些惊叹。

"这么年轻就开始做茶?"这句话随口而出。

"不是年轻,是小。"在茶界,18岁确实是小。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朱锦是去年开始真正进入普洱茶界的,而之前,他在浙江做一名普通的裁剪工人。

"我15岁那年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了,那时候家人都劝我到舅舅的店里帮忙,但是那时候年轻,并不想一直被罩着过日子,我想要自己出去闯闯。直到去年,家里人一再劝说,而且我也考虑到在厂里做裁剪一个月七八千的工资,一年存几万块,要想自己创业还是很难的,不如回来帮着舅舅做茶更有发展前景,我也可以早些自己创业,所以就回来了。"

当聊到做茶最大的困难时,朱锦提到就是对茶山的了解啦。他认为,尽管可以从网上找到很多关于茶山的资料,可是毕竟没有亲自去过茶山,并不能够了解每座茶山它究竟在哪、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他希望有机会可以亲自到茶山去看看,可以更真实的去接触茶山。

年龄太小,没有实践经验,这也许确是朱锦做茶的一大挑战。

喝茶:需要用心

对于喝茶,朱锦认为:喝茶,需要用心。

投身茶界1年,朱锦已经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他比较喜欢晚上喝,他觉得晚上喝点不太浓的茶,会更容易入睡;而老班章则是他最钟爱的茶"老班章更猛,比较适合男人;而且口感、香味都挺不错的。"

"当然,喜欢归喜欢,一个茶人并不能只喝自己喜欢的茶,你要面向市场、面向向客户,所以每一款茶,都需要亲自去喝、去品,而且要用心"。朱锦说他刚刚接触普洱茶的时候,跟许多人一样,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茶口感:"大致相同的茶,我觉得其实也都一样。那种区别很大的茶,我才能感觉到它们口感的不一样。不过,平常店里不太忙的时候,就坐下来喝喝茶,一款一款的喝,渐渐喝的多了,也就懂得一些了。茶这种东西,你只要用心,其实也没那么难。"

做茶:要耐得住性子

18岁,对于男孩子来说,正是一个充满闯劲、活力无限的年龄。而茶,太过安静。我们了解到朱锦在店里主要就是打打包什么的,平常并没有太多的事,他甚至开玩笑说自己就是一个打杂的。

当问及朱锦现在的生活是否感到无聊时,朱锦这样回答:"偶尔会,不过还好。平常在店里打打包、有时间就坐下来喝喝茶,其实也挺好的。何况在舅舅这里,他们必然不会亏待了我,平常对我管的也严格一些,我确实能学到一些东西,这样就可以早些自己创业了。而且,做茶需要耐得住性子。只要耐得住性子,慢慢地让自己沉淀下来,其实是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的。"

乾隆:"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不可一日无茶"

爱新觉罗·弘历既是大清的乾隆皇帝,也是一位品茗的行家。他曾六下杭州,观看茶农采茶制茶,品饮西湖龙井,并5次为龙井茶提笔赋诗。他的《观采茶作歌》《观采茶作歌之二》《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荷露烹茶》和《再游龙井作》等诗,充分反映了乾隆的爱茶之情,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在西子湖畔,传说乾隆采过茶的18棵茶树,被围为"御茶园",至今依然存在。乾隆一生爱茶,他不但广尝名茶,而且对宜茶用水也很讲究。为了品评天下名泉水质,他命人精制了一只小银斗,用银斗量出各种泉水的比重,然后排出泉水的优次,钦定北京的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的金山寺泉为"天下第二泉",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三泉"。

乾隆在研究名茶、名水的同时,还对茶具的选择有很高的要求。他十分欣赏江苏宜兴的特别适合泡茶,而这种茶具本身又是具有文化意蕴的工艺品,所以,乾隆称它为"世上茶具称为首"。

在历代皇帝中,乾隆是年龄最高的一位。传说当他85岁让位于嘉庆时,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抚摸着银须,幽默地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可见茶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之高。乾隆享年88岁,除了注重养生之道外,一生嗜茶,修身养性,也有很大关系。

斧头下救出来的"国宝"


斧头下救出来的"国宝"

当年作为思茅地区外贸局主管茶叶生产的副局长何仕华,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普洱茶的故乡思茅找到古茶树。从历史记载和思茅茶树资源的角度上来看,他相信思茅这片古茶树的发源地一定会生长着更为古老的茶树。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何什华走遍了思茅境内的山山水水,向无数的茶农调查和探访古茶树可能存在的地点。工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3月何仕华得到了当地茶农送来的消息。思茅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的园地里,有一棵很古老的茶树。但是因为产量不高,主人正打算在春茶采摘之后就把它砍掉。何仕华立马赶到了邦威村,只见一棵树冠挺拔,枝叶茂密,生机勃勃的古茶树巍然屹立着。何仕华在欣喜中仔细考察了这棵树的树高、树幅和直径,还收集了花、果、壳和样茶的标本。为了进一步弄清这难得一见的古茶树的情况。何仕华找到了这片土地的承包者魏壮和。没想到魏壮和是位哑巴,他的妻子赵云花讲了这棵占茶树的故事。"这棵大茶树在我们小时候开始记事的时候就是这样大了。几十年不见长大,一直就这样。每年的产量只有十多斤,夏茶不怎么发。树太大还遮住了太阳,粮食种不出来。今年采完春茶后就要把它砍掉了。"何仕华一听急厂,赶忙向两口子详细讲了这棵古茶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随后,他又找到邦崴村村长和富东乡乡长,要求他们把保护这棵古茶树列在了村规民约里。

何仕华说,当他把从邦崴古茶树上收集的茶花、果实和壳,以及从魏壮和家里取到的古树晒青毛茶样品,带回家仔细研究后,发现茶叶的厚度、叶脉、叶齿等等跟野树接近。何仕华怀疑:"这会不会是古茶树从野生到栽培的一种过渡型?"而当时,茶学中对古茶树的分类只有野生型和栽培型两种,从未有过"过渡型"的记录。

"这不能贸然地下结论,我们不断地邀请了同行专家前来考察。从1991到1992年,先后组织了三次国内专家的考察论证会,1993年,又组织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国际研讨会,参会的专家学者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将近200人,大家都一致认定,这的确是以前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从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专家们的考察论证证实了何仕华的设想,也阅了他的古茶树之梦。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它填补了茶叶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缺口,同时也是中国是世界茶叶起源地和发祥地、云南思茅是世界最早种茶之地的最为有力的证据。邦崴过渡型古茶树,被视为中国的"国宝"之一。

通江苏家坪"茶书记"陈邦宏带领村民种茶致富


初冬时节,走进通江县烟溪乡苏家坪村龙虎山茶叶发展示范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村民们正在剪枝、清园、施肥……在苏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陈邦宏的带领下,全村靠茶致富,95%的人住进了新房,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而就在十年前,村民们还是只靠种玉米、土豆为生,人均年收入仅500多元。这个山乡小村的巨变,离不开陈邦宏的心血付出,他也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记”。

搞养殖率先致富

“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不能再过一年挣500元的苦日子了!”时间回到2004年8月,苏家坪村迎来三年一次的“两委”换届,陈邦宏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撂下这句狠话。当时,谁都知道苏家坪村是全乡有名的经济困难村、交通落后村,山高路险、产业匮乏,群众过着肩挑背磨、早吃红苕晚吃洋芋的日子。

如何兑现当初的诺言?上任伊始,陈邦宏从南江买回了85只黄羊进行饲养,由于不懂技术,他就跑几十里山路向养殖能手请教,还多次借来资料自学。憋着一股一定要成功的狠劲,慢慢地,陈邦宏成为方圆几十里内响当当的养殖“土专家”。接着,他承包荒山1000亩办起了林下养殖场,年均收入超过了10万元。

“看到陈书记搞养殖赚了钱,我们也跟着学。他还免费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呢。”六组村民罗荣贵在陈邦宏的帮助下开始养殖黄羊,如今规模近百只。就这样,苏家坪村一户户养殖大户逐渐形成。不到一年,在陈邦宏的带动和指导下,苏家坪村先后建起标准化养殖场3个,发展养猪大户20户、养羊大户7户,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元。

种茶带村民增收

虽然村民们靠养黄羊赚了些钱,但养殖业投入高、风险大、收入并不稳定。陈邦宏暗自思忖:“要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必须找到一条稳定可靠、效益有保障的产业道路。”

2007年一次喝茶时,陈邦宏紧盯杯中茶叶出神良久,突然两眼一亮:“苏家坪是否也可以发展规模化种茶呢?”他马上通知村社干部开会商量,最终决定由自己先种。

不顾家人的反对,陈邦宏硬是拔掉了自己家2亩多茂盛的麦苗换种上了茶树苗。“你饿了喝茶就行,可是我们要吃饭!”父亲陈怀志气愤地指着他的鼻子说。但陈邦宏没有轻言放弃,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茶树苗长势喜人。

陈邦宏自掏腰包请来专家对土壤、气候进行科学测验。苏家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富含碹、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种茶。在陈邦宏的带动下,村里党员干部纷纷种上茶苗,并走家入户动员群众种茶。一年内,全村90多户家庭种上了茶,面积达到800多亩,茶叶种植初具规模。

“带头种一亩致富茶,带头种一亩养老茶,带头种一亩上学茶。”在陈邦宏提出的党员干部“三带头”口号下,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苏家坪村茶叶产业发展一年好过一年,群众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到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

筑巢引来金凤凰

茶叶种植搞了几年,问题慢慢浮现。由于村民采茶技术、加工技术不行,茶叶质量差卖不出好价钱,这可急坏了陈邦宏。

陈邦宏先后多次登门拜访通江县罗村茶业公司负责人,恳请公司到村里投资办厂,解决村民茶叶加工和销售的难题。该公司负责人最终被陈邦宏的真诚所打动,投资2000余万元在苏家坪村建起大型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并与茶农签订茶叶收购协议。

“自从茶业公司把加工厂办到了村子里,我们再也不愁技术和销路了。”村民苏俊德说。近年来,在陈邦宏的奔走下,康梦公司、森清公司、龙虎山茶、四川巴蜀白茶等企业相继落户苏家坪村,彻底解决了茶农的后顾之忧。该村生产的绿茶、白茶、红茶、黑茶、大红袍、铁观音等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了韩国和日本。

目前,苏家坪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户均种茶达8亩以上,15亩以上种植大户40家,每亩收入5000-6000元。同时,辐射带动全乡茶产业的发展,全乡共建茶叶专业村6个,种茶面积达2万亩。

"茶妹子"舒小红辞职创办茶文化公司


27岁的重庆妹子舒小红曾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在北京某出版社担任文字编辑。由于要编纂许多与茶有关的文字,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内行”,原本就爱喝茶的舒小红探访了福建、云南、广西等茶乡,了解茶叶的历史和文化,并逐渐从小小一片茶叶中嗅到了商机。

重庆也产茶,为什么不回家乡开家茶文化公司?于是,舒小红辞去工作回到重庆,打算从卖茶中赚取第一桶金。启动资金需40万元,舒小红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向家中借款,加上“泛海扬帆行动”支持的3万元资金,舒小红的茶文化公司成立了。

舒小红告诉记者,开业初期,她曾有过一次失败的营销,不过却意外赢得良好的口碑。

“有一天,店里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是自己带着茶叶来品尝的,当时我就说自带茶叶一位10元。”舒小红说,当天客人一直到晚上11点才离店,“其实这段时间店里的电费、水费和人工费等成本加起来远远不止30元,这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营销。”

让舒小红没想到的是,因为店里的环境和服务好,此前来过的这几位客人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客源,还与舒小红成为了好朋友。

此后,舒小红开始大量做推广。她通过微博、豆瓣网或发传单,用尽一切办法来宣传自己的门店。

目前,舒小红除了有一家50平方米的直营店,还租建了一个180平方米两层楼的茶艺形象店。谈到今年的营业额,她微笑着说:可能在500万元左右。

除了销售茶叶,舒小红还开始培训想要学习茶艺的市民,许多客人不仅自己尝试学习,还带着孩子来感受传统茶文化。

为此,舒小红又萌生培训孩子的想法。“今年暑假,我做了第一期少儿茶艺培训班,希望孩子们能从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话"茶博士":姚福金告诉你如何采茶


又到一年春茶飘香时,今天起桐庐县瑶琳镇等地将进入忙碌的采茶期,62000亩春茶在茶农的指尖间“任性落户”。但如何采春茶,怎样采春茶才能保证茶叶的高品质,笔者特走访了桐庐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茶桑站,与“茶博士”姚福金就今年桐庐的春茶采摘进行了访谈。

笔者:请问姚站长,繁忙的春茶采摘期就要来了,春茶采摘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姚站长:第一、各地春茶采摘时间因气候、品种,以及栽培管理条件等各方面影响而有不同,开采一般在这个时候到4月上中旬,就是要当茶叶的新芽发芽达到制作名优茶标准,比如“雪水云绿”要达到单芽(即有10~15%的新梢)即可开采;一般像绿茶比较好的就是明前茶(即清明节之前)、谷雨茶(每年4月19日~21日视为谷雨)这两个节气,具体时间跟气候有关,如果这期间倒春寒等因素降温,可能就会晚一些。象今年这样的气候环境,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这种天气现象了。

第二、做到及时采。“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便是草”,并做到分批多次采,先发先采,后发后采。

第三、人工手采时,应尽可能把对夹叶和生长不正常的芽叶采下来。幼年茶树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打顶护边,采高养低,轻采养蓬”;成年茶树“以采为主,以养为辅,采养结合”。采摘时切忌用指甲掐下茶叶,也不可用手捏紧茶叶。

第四、每种茶的采摘时间都关系着茶叶成品的质量。一般来说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一般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完。

笔者:那桐庐名茶“雪水云绿”是怎么做的呢?

姚站长:为保证“雪水云绿”产品的品质,对鲜叶的采摘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上百个关键控制点。要求只采清明前后的单芽头,而且采摘时只能掰,不能掐,雨天和下午一般不提倡采摘,如遇雨天了,采摘回来要及时摊青晾干。一斤“雪水云绿”干茶需要4万-5万个左右芽头,要1.5个劳动力采一天才能完成,因此,极其珍贵。

针对今年的茶叶产业,笔者同时还走访了县农业局,该局相关负责人就今年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谈了几项活动:

一是培育一批高效基地。围绕经营主体、产业基地、市场体系、文化内涵“四有”标准建设,培育新合“雪水云绿”高效生态、瑶琳无性系良种茶园等四大基地2万余亩,分水保安白茶基地5千亩,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等新技术1.6万余亩。二是进一步发展“天尊贡芽”名茶产业,建设钟山歌舞“宋家山御茶园”,挖掘桐庐茶文化历史,同时带动当地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也对天尊贡芽生态区进行一个有效的保护。三是突出茶文化主题。今年将在4月20日“全民饮茶日”期间在叶浅予纪念馆广场开展免费品茶,举办展示和评比活动;在四月底和五月初,邀请专家(学者)参观桐庐千亩茶叶基地,请专家(学者)为桐庐茶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组织好参加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各类茶事活动和采风活动,以增加和扩展桐庐茶文化内涵,提升桐庐茶品牌影响力。

于观亭:与茶相伴是美丽的"错误"


采访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是在一家宁静、古朴而又茶香弥漫的茶馆,75岁的老人,或用手比划茶叶加工的流程,或凝神回想做茶事的心情,岁月并没有让他对茶的热情消减,反而因为这几十年的积淀,而愈发热烈、诚挚。品了4种茶,谈了近5个小时,一次简单的采访变成了一次心灵的旅程,于观亭“开讲啦”……

误打误撞的门外汉

一谈到与茶的故事,于观亭就笑着说道:这实在是个历史的误会。

此话还要从学生时代的“组织安排”说起。当年,作为一个山东高中生,于观亭一心想要考北大、清华,但还未参加高考,就被通知其被保送到武汉一家空军院校。经过四年锤炼,本以为毕业后会成为军人的他,又在1964年被选拔调到了北京,成为了中央联络部领导下全国总工会国际联络部的一员。“当时,我又以为自己会为外事事业贡献一生,没想到,工作两年后,‘文革’开始了,1969年我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去劳动,这时候,我和茶还沾不上边。”转机是在全国供销总社得到恢复后,那时茶畜局下属的加工处缺少机械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懂机械的于观亭就“阴差阳错”地进了这一行,正式开始了成为茶人的第一步。

“就这样,35岁的我从技术员做起,用了一年时间学习了大学茶叶系的所有课程,又用了五六年时间跑遍了全国的各个茶区,熟悉了茶叶从生产、收购到加工、调拨等各个流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78年职称评定恢复时,于观亭成为了第一批茶叶加工工程师。

一年要过三个夏天

在茶叶处的工作复杂而细致。“全国500多个茶厂的茶叶加工技术、资金流转、工厂建设、计划调拨等都归我们来管。”

于观亭回忆起那时的生活,印象颇深的就是一年要过三个夏天。四五月,南方已经有了夏天的光景,又赶上茶区收购茶叶,于是,在南方调研的他们进入第一“夏”。到了六七月份,北京的夏天又迎着他们归来。再等到北京九月份入秋,南方还留有夏日的余热,他们又要到茶厂调查茶叶加工、输出以及调拨情况,于是又过了第三个夏天。

就在这“三夏”的工作中,他们为改善茶厂的落后现状,促进茶叶加工发展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成立了世界第二家茶叶加工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主要对茶叶加工技术进行科研、改造等事宜。第二件事就是在安徽农学院成立了机械制茶专业。“这算是开创了先河。原来农业大学的茶学专业,主要讲授的是关于土壤、栽培等方面的内容,对机械制茶没有太多的涉及。于是就出了很多笑话,比如毕业的农大学生不会安装揉捻机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立刻筹备办学,来弥补人才的缺失。”

到了改革开放后,茶畜局完成使命,撤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全国茶叶产销集团董事长的于观亭,却依然坚守在茶行业。当时,为了解决市场经济初期买卖双方沟通不畅的问题,他们每年组织召开两次订货会,为北方的销区和南方的产区建立联系,作为第三方进行监督、调解等工作。就这样作为桥梁,过渡了十年,直到产销问题基本解决才罢休。“所以,在茶行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中,我一直都在。”

查家谱,于家与茶有缘

从当年误打误撞的茶叶门外汉,到以茶叶作为一生的事业,于观亭感受着茶叶带来的温暖。也因为爱茶,于观亭开始找起了自己家族与茶叶之间的渊源。没想到,还真的让他找到了。

“我查了家谱,我们家和茶有缘。”于观亭介绍,于家家谱中记载,于家的祖先是周武王的次子叔,叔当年被分封到河南省邘邰,由于当时是分封哪里就是哪个姓氏,于是,叔改为于姓。河南的《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是第一位享受贡茶的人,于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贡献。到了唐代,茶产业发展迅速,为了方便给皇帝提供贡茶,官员们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立了贡茶院,当时的贡茶主要来源于湖州和常州(今江苏宜兴),当时作为湖州刺史的于頔就在这两地间搭建了亭子,来商量每年贡茶的相关事宜。“现在那座亭子还在,上面清晰地写着我们家族人于頔的名字。”

除了先辈的光辉传统外,到了近现代,也有不少于姓的著名茶人。“虽然有些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见到姓于的做茶就觉得亲切,而且这样一算,于家真的是和茶有缘。”

现如今,于观亭的家人也都是爱茶人。说到儿女,于观亭脸上洋溢着自豪。“儿子现在不做茶行业的工作,但是当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系。女儿虽然不学茶,但就因为喜欢茶,已经成为了一名高级评茶师。我们这一家子,都爱茶。”于观亭笑着说。

依然以茶为中心

现如今,已退休的于观亭依然为茶忙碌着。2013年,他总计为茶出差20余次,参加全国大大小小106次茶事活动,著有《茶道简明读本》、《跟茶经学养生》两本,并主编了一本《茶经典藏》。于观亭笑着说,“原来我的工作是喝茶、说茶、制茶,现在我的生活是说茶、写茶、看茶、品茶,依然围着茶叶转,几乎有99%的时间都在做与茶相关的事。”

与茶相伴的岁月让于观亭感到充实。他还曾和两位退休的朋友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组”,且一坚持就是十几年。“一位原来是北京大学的副校长,一位是个书法家,我们是因茶结缘,所以我后来定了个规定,我们三人是‘无茶不说,无茶不写,无茶不书’。”

现如今,每天喝两三次茶依旧是于观亭的习惯。上午,他会泡一杯绿茶。“因为绿茶相对清淡。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绿茶的保健功能在茶叶中是最好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鲜叶的营养成分。”但由于绿茶喝多了会伤胃,于是,下午他会换喝红茶、武夷岩茶或是浓香型的铁观音。“下午茶嘛,总要有点情调。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瓦红茶是我经常喝的三种茶。晚上的茶却并不固定,若要喝我会选择黑茶,因为它属后发酵茶,既能消食解腻,咖啡碱含量又低,对睡眠的影响最小。”在于观亭看来,喝茶是一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事,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喝茶的习惯也应不同,但不管到了哪个阶段,他从没有离开茶。

镇江丹徒:"茶界第一人"成为计生领富帮富带头人


“有困难,找老付!”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墅山村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老付是谁?提到她,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因为,老付不仅是远近闻名的“茶界第一人”,更是致富不忘帮乡邻的计生志愿者,她用自己的热心和行动成为村里计生困难家庭的贴心人。

老付,名字叫付玉香,年约50多岁,别看她个头不高,说话却是快言快语,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言行间透露一股男子汉般果断劲。

墅山村是丘陵地区,沟壑纵横,适合生产茶叶。早在40年前,付玉香就学着做茶。她天性聪慧,又勤于钻研,很快学会种茶、采茶、炒茶、品茶……。经她手制的茶叶,色、形、味俱佳。1986年,她用报纸包了两包茶叶去参加镇江地区评比,没想到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后来,她代表镇江地区参加全省茶叶大赛又夺得桂冠。截至目前,她是当地唯一拥有“国家级制茶能手”称号的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自己的茶技得到广泛认可后,付玉香没有止步,而是思考如何带大家打出地产茶的声誉来!她发现,乡亲们制的茶质量参差不齐,连个品牌也没有,更卖不出好价钱。“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付玉香选出一块茶地,精心培植茶叶,钻研茶叶制作手艺,终于创出了江苏省名茶品牌——墅香翠螺。

付玉香的名气越来越大了,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红火,成了当地率先富起来的那批能人。而她发家致富后没有忘记乡亲们,挨家挨户动员茶农们成立合作社——墅农,并来茶场上班。既帮他们解决了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技术。两个帮扶对象打心眼里感激付玉香。除了定点帮扶以外,作为党员、茶场及基地负责人,付玉香还积极主动为村民们排忧解难,依托茶场及合作社这两个载体,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老付以她为人仗义,性格耿直,热心助人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村邻的尊敬和爱戴。也为此,她荣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镇江市十大女杰”等众多头衔。

村民间有个矛盾、纠纷什么的,乡亲们都习惯请老付给评个理。去年,有村民提出,“人家村里都有个广场,晚饭后大伙们添了个跳舞、拉家常的地方,就咱们村没有。”这话,传到老付耳朵里。她反复琢磨,村头一块荒地,如果平成一块广场,就能解决大伙锻炼身体场所问题。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可后,老付马不停蹄地进城跑国土、体育局等部门,经过多方协调,终于拿到批复手续。手续拿到了,可平这块荒地还需十几万元资金。付玉香二话没说,自己掏钱解决这一难题,并争取到体育部门的支持,配全了各种锻炼器械。如今,乡亲们劳作之余、茶余饭后,便有了个锻炼身体、闲话家常的好去处。大家提起她,都说“付老板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有困难,找老付”的话,便流传开来。

"一带一路"信阳茶走向世界插上翅膀——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乔新江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市长乔新江12日做客国际在线演播室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市长乔新江12日做客国际在线演播室,就信阳市如何立足和发展茶产业,搭乘“一带一路”战略快车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接受了专访。

乔新江指出,目前,中国进入了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因此今年的“两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是一次引领新常态、谋划新蓝图、开启新征程、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会议。

信阳地处中原腹地,茶叶是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故有“茶都”的别称。乔新江表示,信阳茶产业将借助“一带一路”机遇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文化交流融合做出贡献。他说,“一带一路”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大战略,是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构建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沿线国家和城市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中国茶应利用国际化属性,在“一带一路”的合作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乔新江说:“信阳将以茶为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努力把信阳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生态茶区、中国中部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搭建城市之间的茶旅游、茶贸易、茶文化交流平台,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合作,为‘一带一路’的合作建设添砖加瓦。”

乔新江指出,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信阳茶产业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正步入新常态。他强调,在茶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将实现“四个转变”。

“信阳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由依靠面积、产量的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提高的集约发展转变;二是由‘生产引领消费的产品导向’向‘市场引领生产消费的品牌导向’转变;三是由劳动密集型低科技含量生产向技术密集型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四是由传统农业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

结合即将开启的国家“十三五”规划,信阳正积极规划今后一个时期茶产业的发展蓝图。乔新江表示,信阳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已经非常明确。“力争到2020年,全市茶叶总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实现亩产值1万元,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努力培育出更多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茶叶上市公司和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打造交易额超10亿元的国家级茶叶交易市场,形成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茶叶产业化集群。”

信阳市第23届国际将于今年4月中下旬开幕。乔新江透露,届时将举行纪念信阳毛尖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00周年系列活动。他表示,信阳诚邀国内外朋友走进茶都,体验茶乡,希望更多人认识、了解和爱上信阳茶。

荒山种茶人


父亲的腰弯得深深的,像是融进了茶园无涯的绿意里。漫山遍野的深绿、碧绿、浅绿直逼我的眼球,又像是给大山围上了一层曼妙的绿纱。

我随着父亲走向茶园更深处,四周涌动着如凝脂般厚重的绿意。任南风带着沁人的土香袭乱我们的头发,那不该被打扰的世界似乎在浅斟低唱,山里的孩子喜爱漫游于山林,趁散放的鹧鸪还未归巢,偷偷寻觅它们下的蛋。夕阳西下,肥嘟嘟的小子用衣裳兜着满满的鹧鸪蛋回家。

还记得,曾经的大山却是一片荒芜,粮食广种薄收。山里的人不希望把青春耗费在大山,纷纷外出打工,父亲却坚定地留了下来,因为,山里的老人和孩子都过得很苦,他不忍心弃他们不顾。

于是,无论四季更替,他在无怨无悔的奉献中,诠释了青春。

春天,他整地,开渠,播种。他惊讶地发现大山的土壤呈碱性,怪不得粮食不肯生长。但碱性的土壤却是茶树的温床。于是,他用自己的青春来改变大山。夏天,他浇水,施肥,沃土;秋天,他剪枝,修枝,发枝。

几载光阴转瞬即逝。清明时分,父亲与我带着山村特有的小筐,上山采茶了,清明茶只能站着采摘,米粒一样大的嫩草一棵树上只能摘十几个,必须“打一枪换一靶”。半天下来,父亲却采摘了一、二斤新鲜茶叶。我望着父亲佝偻的背,掂量着绿意盎然的大山,忽然间明白了:父亲的青春,铭刻在大山的一草一木中,绿得苍茫……

临别前,父亲叮嘱我常回山看看。我几步一回头。父亲,正静静地倚在门槛旁。西沉的落日,在他的身上打出昏黄。此刻,炊烟正从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晚霞中四射,分散,消隐。女人们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茶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茶乡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巴蜀腹地有一处我国最古老的茶乡——成都,这里人人饮茶。他们饮茶如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馆去饮。这样的社会需求就使得四川出现了一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事实确也如此,据说成都的大小茶馆就有五六百座。这些茶馆有的豪华,有的简陋,有大有小,的确是巴蜀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介绍了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蒙满民族习用的盖碗。饮盖碗茶通常有五道程序:即,温水洗碗,保持清洁;放人茶叶,茶种自选;沸水沏茶,盖碗闷茶;揭开碗盖,端盘闻香;左手端盘,右手提盖。严格执行这五道程序,就能饮用到标准的盖碗茶的味道。

成都茶馆在茶客桌上不备茶壶,而是由茶博士用紫铜茶壶轮流给茶客斟茶。茶博士是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速度快而惊人,桌上滴水不漏。还有的技艺更为高超,绝活迭出,斟茶的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隔山望海等五花八门的斟茶方式,往往给茶客以意外的惊奇,赞叹不已。

成都茶馆的“摆龙门阵”是蜚声宇内的。历史上巴蜀大地天然闭塞,老百姓信息不灵通,这样,茶馆就成了“传播信息”的场所。他们到茶馆,不单是饮茶,还为了了解外地的信息和街谈巷议的奇闻逸事。他们早晨起来,闲来无事到茶馆摆开龙门阵。茶馆里有竹凳,也有躺椅,可坐,可躺,十分舒服,边饮茶,边摆龙门阵,觉得非常舒适与惬意。

巴蜀人喜欢饮沱茶,这种茶味道浓烈,清香持久,一碗茶可以喝半天,既经济又实惠。

巴蜀茶馆是个五方杂会的地方。在过去,既有“袍哥”在这里相聚,又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良莠共存,彼此互不干扰。如今的茶馆除了一些喜欢摆龙门阵的人之外,还有来这里洽谈生意、会见朋友的,更是给传统的茶馆赋予了时代的光华。

休宁茶里有禅机


【清】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初识休宁松萝茶,是源于郑板桥的那首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一生与茶为伴,字里行间处处泛着茶香,这样的境界最是令人神往。

而真正品尝到松萝茶,则是在那年夏天。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我在热闹的茶市漫无目的地闲逛,无意中瞥见一家以卖徽茶为主的小店,正在犹豫是否进去时,店主已经出来热情相邀了。这是一位中年男子,个子很高,讲话的声音却极为平和,他始终微微笑着,邀请我一起品尝刚刚收到的茶叶。

细小的叶片静静躺在白瓷的茶荷里,起初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一缕清香扑面来”的感觉。店主慢慢将烧水壶提起,缓缓向杯中倒了一点水,让它轻轻地浸过茶芽。须臾,茶芽在热水的作用下缓缓地开始伸展,只见汤色清明,叶底绿嫩,我尝了一口,居然有着微微的橄榄香。

我诧异地问道:“这是什么茶?”

店主微笑道:“这是朋友刚刚寄来的松萝茶,感觉味道怎样?”

我不禁有些惊喜:“‘一壶新茗泡松萝’说的就是它啊!”

他笑着点点头,边续水边向我讲起了松萝茶的典故。此时我才知道,松萝茶产于安徽休宁的松萝山,盛名远播是在明代,据说那时人们以饮松萝茶为时尚,古人还有“松萝香气盖龙井”的评价。

品茶闲聊间,我不禁想起鲁迅曾说过,“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我们素昧平生,能坐在一起品味这难得的好茶,是否应该感谢上苍的眷顾呢?

店主听了我的话,突然有一些感慨:“如果你十年前见到我,一定不敢同我讲话,更不要说坐下来一起喝茶了。那时的我,愤世嫉俗,也做过许多错误的事。”说到这里,他略有停顿,“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这时无意中认识了一位改变了我命运的朋友,突然间我仿佛醍醐灌顶,一下子否定了之前的自己,开始弃恶从善。朋友帮我开了这家茶店,每天喝喝茶,练练书法,生意只是勉强过得去,但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已经变得非常平和与明亮。”

说完,他指着自己身后的一幅字“正清和雅”对我说:“别见笑,是我写的。”

我心中一动,“正、清、和、雅”这四个字,不正是禅茶文化的精髓所在吗?我真心地向他赞许道:“这字写得很有些禅意呢!”他听了似乎很欣慰。

我突然很欣赏眼前的这位店主,并不是所有人都敢于面对自己曾犯下的错误,也不是每个人都敢于改变自己。但只要正视面对,勇于蜕变,那么改变的不只是个人的思想,而是整个生命的价值。

离开前,店主执意要送我一包松萝茶,他无比诚恳地对我说:“希望你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包茶,但愿我们都能喝出一份平和的心境来。”

茶从佛出,自有禅意。后来,我时常会想起这位曾经命运跌宕,忘怀得失的店主,也会在心思烦乱时泡上一杯松萝茶,让心绪随着茶香渐渐平静而放松下来。生活中谁能不面对迷失与磨难?最终能够拯救自己的,终究还是自己。

紫阳:土经理刘理科有本“弄茶经”


2014年紫阳富硒茶产销质量和数量可谓硕果累累,喜报频传。年末之际,在第三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中,紫阳科宏茶业有限公司又捧回红茶类一等奖,更让紫阳茶锦上添辉。喜讯传来,令人惊讶。刘理科,这位土经理的“弄茶经”不禁浮现在眼前。

洄水镇是紫阳产茶大镇之一。能吃苦,有远谋的村民刘理科就生长在这里。20世纪90年代末,他与人合伙贷款买下集镇边的水文站,办起设备简陋的茶叶粗制加工厂,靠收购和外销赢得小利。那时,他与人合伙的公司品牌是“紫健”,一个经理主抓销售,一个主抓茶叶生产。至2011年,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相继获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消费者放心和信得过产品、第七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茶业文化博览会金茶王名茶优质奖等荣誉,公司通过有机茶认证。

2012年初,勤于思考的刘理科毅然将苦心经营的“紫健牌”转让给原来合作伙伴,将自己和妻子的名字合起来申报注册“科宏茶业有限公司”,并设计经营科宏牌系列产品。他说:这意味着以科学技术为引领,拓展建设新茶区,实现强企富民,可持续发展的宏大目标。

刘理科的“土”是就经理身价相对而言的。其实他并不土,有洋气的楼房,有多家茶叶店,有资产千万的公司,更有声名远扬的“科宏”影响。可一旦见面,就对不上号了,他的精气神全展现在一个“土”字上。一辆代步的车是“普通牌”摩托车,“进县城、跑镇村自由;特别是到田间地头更方便。”他自得其乐地说。

他的“土”是源于痴情紫阳茶产业发展和紫阳茶品质的保护与提升的本能。一年365天,他除了外出开会、参观、培训能稍许轻松,其余时间都与茶农在田间地头度过。14年来,刘理科不惜投入,示范引路,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坚持“公司+工厂+农户”经营模式,把农户观念转变和茶区建设作为公司发展最基本依托,每年投入茶农技术培训、支持茶园管理费用10余万元;不怕担风险,用优惠于民的价格流转好田好地出示范;让农民就地务工挣钱学技术。公司茶区以洄水镇为中心,覆盖到本县和周边县多个乡镇,总面积达4万多亩,开办分厂6家,为推进全县老茶园改造和扩大生态茶园建设做出样板,同时每年解决富余劳力就业近200人。

在不断扩展茶区面积的同时,他还倾注更大投入扩建厂房、更新设备,以严格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诚信经营,拓展销售市场,走出了富硒茶产业化发展、公司化运作的路子,成为县茶业有限公司最早成员企业、紫阳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重点企业之一。

2012年,刘理科的公司从股份走向独立,在镇政府的促成下,再次投入近2000万元,将农技站买下改建扩建厂房、添置精加工设备、高薪聘请技师指导提升原产地无公害茶叶加工和包装;从绿茶生产扩展到红茶生产;打造出富有夫妻创业情怀和诚信意义的“科宏牌”系列产品。在镇政府全力支持下,启动千亩生态茶园观光园建设蓝图正在他的精心绘制下展现在洄水河畔。

科宏茶业声名由此广为传播,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当刘理科又一次捧回全国大奖后,他说:“公司今后会把更好产品带给消费者。”简洁的话语还是“土”得那样掷地有声,这应该也是紫阳茶叶企业共同的心声。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潮安凤凰有个"弄茶人":帮扶四乡六里 保护优质茶种》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