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孝昌县邹岗镇二刘村,原本是无人愿意“挑头”的“空壳村”,在闵汉英的带领下,变荒岗为“聚宝盆”,成立联合社,联手打造茶产业的“航母”。

展望未来,60多岁的闵汉英信心百倍:“合作之路是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是带领村民奔小康的幸福之路。我们将租赁邻近村山坡岗地,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改善民生,努力终圆心中梦

追求无穷期,圆梦正当时。闵汉英知道,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

闵汉英带领村级一班人,实施民生工程,先后筹措120万元新修通湾公路7公里;投资65万元,建起高标准老年人活动中心;投资150余万元兴办村幼儿园,整治塘堰13口;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绿满孝昌”行动,投资100余万元实施村庄绿化和环境整治,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近五年来,二刘村民生工程总投入达450多万元。

村委会还承担了村民应缴纳的水稻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帮助20余户特困户建房,资助40余名贫困生完成学业。如今,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集体和农户家庭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庄环境面貌明显美化。“二刘村”变“一流”村,这正是闵汉英——一个合作社理事长的无限追求,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心中的梦。

扩展阅读

村主任带领群众种茶致富 村民竖起大拇指


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贵州雷山望丰乌江村村民李志辉竖起大拇指:村长带领发财,我为村长点赞》新闻,乌江村委会主任李世达一时成为了新闻人物。

“吃半年饭,借储备粮;挖野菜充饥,烧草灰当盐;搭木皮建房,借月亮当灯。”61岁的村支部书记李毅介绍,这曾经是雷山县望丰乡乌江村极度贫困的写照,因为太穷,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183户的乌江村青壮年几乎选择外出务工。

“连吃盐巴都买不起。”苦日子让61岁的村民李文刻骨铭心。

李文的好日子迎来转机,是李世达带他种茶开始。2007年,李世达免费提供茶苗,李文种下50亩茶叶,三年后就开始产生效益。去年光茶青收入就有6万余元,现在家里冰箱、彩电、电脑等高档电器应有尽有,去年还给两个儿子添了两部小车,存折还有余款10万多元。

1997年,李世达从雷山县职校毕业,因为学的是茶叶专业,一毕业就进雷山县银球茶叶公司上班,一干就是十来年。2006年,因公司改制,李世达下岗,回到村里租荒山种下100亩的茶叶,2008年,他淘得茶叶“第一桶金”3万元,当年扩建300亩茶叶基地,还创办雷山黄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李世达成为乌江村种茶致富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2013年,李世达以高票当选村委会主任,还当上了县政协委员,利用自身的技术,带领村民发展茶叶经济,对想种茶的贫困户,他免费送去茶苗,义务为茶农开展种茶培训和技术指导。去年该村建有茶园3620亩,能采茶面积达1800亩,实现茶叶综合收入400万元,户均2万多元。

李世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计划两三年的时间,达到6000亩的优质茶园规模。

该村以茶为主多种经济发展遍地开花,目前稻田养鱼110亩,茶叶套种魔芋130亩,辣淑种植160亩,三项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涌现出李志生等20余户黑毛猪养殖大户,去年,李志生靠养猪就纯赚36万元。有序组织100余名劳动力到浙江义乌从事首饰品加工,年创劳务收入300万元。

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3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就达30户,100万元有3户。

如今,春夏采茶、秋来卖田鱼、冬售黑毛猪,已成乌江村民一年四季都有钱赚的“新常态”。

经济快速发展,村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通村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公路,洁净的自来水引进家里来,崭新的古香古色吊脚楼成为一道风景线。斗牛场、芦笙场、寨道太阳能灯安装等一件件事关民生工程也在紧密锣鼓地进行。

今年,乌江村60多名老人过了一个不平常的春节,他们大年初二就“组团”到湖南、云南、侗仁等地方去旅游。

73岁的苗家老太龙芬干兴奋地:“做梦都想到,余生还能到外地观光旅游。”

李世达知道,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起来,但精神文化也要富起来,每年在村里开展“五好家庭”、“卫生模范户”、“孝老模范户”、“创业模范户”等系列评选活动,利用苗族节庆,举办“茶艺”、“赛马”、“篮球”、“苗族歌舞”等赛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现在,乌江村里比创业、比奉献、比孝顺、比文明已蔚然成风。

吃水不忘挖井人,乌江村能有今天,李世达功不可没,所以被村民点赞

陈启东:从“经济能人”到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在安溪县白濑乡下镇村村民眼里,37岁的年轻茶农陈启东是一位走南闯北、头脑活络的“经济能人”,他利用平生所学,创办九凤岩成立,陈启东担任理事长,合作社共吸收了60户茶农,拥有茶园1500亩。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社员们参加茶王赛九成以上获奖,茶叶质量节节攀升,收入逐年提高,毛茶价格平均达到了180元—250元/斤。

陈启东认为,合作社的茶叶能卖到这样一个好价钱除了制作的原因外,还得益于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下镇村有着海拔高、生态良好等特点,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茶叶质量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他认为,生产出一泡好茶,要具备天、地、人、和条件,即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制茶技术等,向阳的茶叶比较缺水,容易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做出来的茶就带有桂花香;而山坳里的茶叶叶子薄、枝头长,脱水比较慢,就适合做消青的茶。他建议,茶叶与土壤的高度最好保持在30厘米左右,修剪成圆形,保证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这样的茶叶子肥厚,大小均匀,质量上乘。

陈启东是计生户,妻子林燕玉是永春达埔人,丈夫为合作社的事忙碌之时,她就打理店里的生意,他们唯一的儿子今年5岁。

陈启东兴趣广泛,除了爱茶外,他还喜欢收集各类奇石,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到海边、河边捡石头。另外他也喜欢收藏名家字画,希望能建一座别墅,来展示他的藏品。他说,自己的最大梦想是扩大合作社规模,带领更多的村民致富。

余小胜:创办茶叶合作社助茶农,盼茶农安心过年


今年50岁的余小胜是一名小学老师,除去这个身份,他还是广德县杨滩乡五合村圣封茶叶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家乡的茶农一起致富。余小胜介绍说,合作社共有300多户茶农,因为2014年茶叶市场并不明朗,高档茶叶价格明显下滑,目前滞销的茶叶已经超过3000斤。“茶叶是我们当地的主要支柱,如果今年的茶叶卖不动,农民来年的日子会更加艰辛。”作为带领大伙创业致富的带头人,余小胜为此忧心忡忡。

教师创办合作社带领茶农“抱团”致富

1985年春天,余小胜正式成为三尺讲台上的一名老师,30年的教学生涯让他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由于五合村自古便以种植茶叶为生,而且茶农都以散户经营,收入低廉,并没有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2004年中旬,余小胜在教学之余不停走访和调研,决定成立茶叶产业合作组织,以“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的方式运作来改变这一局面。“我们通过组建这个。“我们祖祖辈辈以产茶为生,茶叶的质量绝对有保证,我们就缺销路和市场。”余小胜说,如果滞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影响整个茶叶产业。亲爱的读者,如果您需要购买新茶,就请伸出爱心的双手帮一把这些茶农。

邓雪梅:女能人创办茶叶合作社带动茶农共同富裕


今年37岁的邓雪梅,出生于夹江县普通农村家庭,受当时家庭条件的影响,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初学毕业后,她便来到峨眉山市川主乡,靠在茶园里帮人采茶谋生。谁也没想到,当年为求生存而走的路,却让邓雪梅从此与茶结缘,并成为峨眉山市川主乡杨河村的女能人。

与茶结缘落户杨河

峨眉山市川主乡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村民就开始成规模地种植茶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川主所产的茶叶别有一番风味,在周边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谋求生存,减轻家中经济负担,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邓雪梅来到了川主乡帮人采茶。

采摘茶叶既考验毅力又考验心细,同时又对采茶人手的灵活性有很高要求。特别是采摘明前茶,因可采摘的时间只有几天,而采摘的又只是茶树最为幼嫩的叶片,所以采茶人必须要有良好的毅力,既要一心一意、长时间不休息地采摘,又要拿捏好力度,不能损伤了茶叶。艰苦、劳累的采茶生活磨练出了邓雪梅顽强坚毅、踏实能干和拼搏、不服输的优良品质。

因聪明、勤奋,邓雪梅成了这一带的采茶能手,并认识了同样对茶有着浓厚兴趣的当地小伙子周安均。在接触一段时间后,二人结为夫妻,开始走上与茶有关的创业之路。

艰苦创业发展茶叶

2005年,邓雪梅夫妇创办了川杨竹馨茶厂。不久,销路好了,自家的茶园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邓雪梅决定成立茶叶合作社,依靠合作社将茶农们联合起来,将川主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2007年,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为了带动茶农们一起致富,邓雪梅坚持主动上门收茶,很多时候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同时,邓雪梅和家人还不断的开荒种茶,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经过7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有100多户茶农加入合作社,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心系茶农共同致富

在创业的过程中,邓雪梅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带动家乡茶农共同富裕的初衷,当有茶农们找到她,提出想要加入合作社的时候,她总是免费赠送茶苗,并免费技术指导,帮助茶农对自己的茶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收入。

2014年,邓雪梅决定把川杨竹馨的生产加工房从交通便利、方便品牌推广的山下搬迁到山上。当时,公司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会增加公司的物流成本,对品牌的推广不利,产品生产成本会上升。但邓雪梅认为,加工房搬迁到山上,可以缩短收购茶叶的时间和路程,既有利于公司收购更为新鲜的茶叶提高产品质量,又能减少茶农们运输茶叶的成本,并有利于和茶农们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壮大,形成双赢。后来,川杨竹馨的加工厂房顺利搬迁,极大的方便了茶农,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们收入年年增高。

2009年,合作社的茶农们人均增收0.6万元、2010年增收1万元、2011年增收1.3万元、2012年增收1.5万元、2013年增收2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令邓雪梅和合作社的茶农们更加坚定了发展茶叶产业的信心。

努力拼搏成绩显著

在创业道路上,邓雪梅不断地通过购买相关书籍、影音制品来对自己进行充电,并抽出时间完全脱产2个月到四川农业大学进行创业培训。经过邓雪梅的努力,使她的茶叶种植、加工、品鉴等专业研究水平得到了提升。

邓雪梅通过多次考察,先后从雅安组织引进了“福选九号”、“福鼎大白”和“131”等茶叶新品种。经过对新品种改造,发展高产茶园1万余亩,使得川杨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的提升。

近年来,峨眉山市竹馨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乐山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殊荣;川杨竹馨茶叶有限公司的有机茶园被评为“四川省茶叶生产企业最佳茶叶基地建设金奖”;2012年和2013年,公司的“川杨竹馨”还荣获了“中国(四川)国际金奖”,同年,公司研发的扁形茶被评为“四川省茶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四川省最具地方特色茶产品金奖”。

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竟然回乡创办茶产业合作社


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上海做白领,可90后女孩王钧为了自己的追梦之旅,毅然辞职回家乡赣榆的龟山脚下做了一名“茶姑”,创办了茶产业合作社,帮助家乡人共同致富。

2009年,王钧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学,报名那天别人都是父母陪同到学校的,可王钧坚持不让父母陪同,她要锻炼自己独立处事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除了认真学习拿奖学金的目标以外,业余时间王钧都花在了兼职或是做生意上。她在超市做过临时促销员,发过传单,帮公司做过问卷调查,还做过服务员,做过机构代理。在自己寻找并获得工作岗位的同时,她还把发现的工作机会介绍给班上想做兼职的同学。“按说我们家每个月给她生活费,一点也没问题,可她自从上大学后就很少跟我们要钱,全靠她自己兼职赚钱!”王钧的父亲称。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钧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大公司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工作轻松工资也挺高。但是到了2012年元旦,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陪父母一起创业。“当时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些同学朋友都劝我要慎重!”王钧称。不过,经过她的坚持,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回家的这几年时间,王钧一直默默努力着,在梦想的道路上,研制红茶,改进绿茶,开发龙井茶品种,累得人都瘦了一二十斤。不过,付出总会有回报,她自创的“芦阳春”品牌茶叶在各类评比中连连获奖。不停地自我学习,如今王钧拿出自家的茶叶,就可以说出茶叶所产的时间,从口感上判断加工工艺上应该做哪些细节调整。

如今,王钧的已经有1000多亩的规模,周边不少百姓都跟在她后面搞起了茶园,王钧带着他们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后面我们还会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扩大致富的规模!”讲到这些,王钧信心满满。

部客商访仙岩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


近日,一群来自杭州和上海的客商慕名来到仙岩镇西鲍村的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采购越乡龙井茶叶。合作社负责人鲍樟苗忙着包装茶叶,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他在仙岩镇茶叶精采精制培训会暨民间人才评鉴活动中获得的一等奖证书。市场和业内的认可,来之不易,但如今已经在为他带来丰厚的收入。

与茶结缘

鲍樟苗20多岁就开始杀猪卖肉,其精湛的技术和诚实的为人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鲍樟苗在村中经营的肉摊生意很红火,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仙岩镇西鲍村不少村民开始办厂经商,村里的茶园出现了荒芜现象。看到茶园被疯长的茅草覆盖着,鲍樟苗觉得很可惜。1999年初冬,36岁的鲍樟苗向村里承包了近380亩无人过问的茶园,从此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这一年的冬天开始,惬意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自从承包了茶园后,他每天得三点半起床杀猪,卖完猪肉就去茶山割除杂草、开垦茶园,一直做到太阳落山,还得赶到邻村收购第二天要屠宰的生猪。每晚九点后,累得腰酸背痛的鲍樟苗才可休息。

承包茶园对鲍樟苗来说,最苦不是体力上的,而是资金上的不足。自从承包茶园后,人工费、肥料钱、农药钱等等,花钱像流水一样,原来的15万元存款花了个精光,茶叶炒制设备和采摘青叶等又需要花钱,而每天卖肉赚来的钱根本无法支付茶园的投入。鲍樟苗开始向亲戚朋友借钱,用于茶园里的开支。

面对繁重的劳动和资金上带来的压力,鲍樟苗总是乐观面对,茶园在他的辛勤汗水浇灌下日益茂盛,茶园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

炒茶能手

10年前的一个春茶上市季节,鲍樟苗到杭州去卖茶叶,同样的茶叶,价格却比往日低了不少。对方解释说:“你的茶叶炒制还不到位,香气还没完全出来。”“炒茶技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价格。”鲍樟苗对茶叶的炒制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活到老,学到老”。鲍樟苗从杭州请来师傅指导,从茶苗的采购到茶园的管理,从采摘到炒制,鲍樟苗把技术要领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本子上,孜孜不倦地学习着。经过一番苦练,鲍樟苗的炒茶技术逐年提高,2008年他获得仙岩镇名茶机械炒制三等奖,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一等奖。

为扩大规模,2008年8月,鲍樟苗联合20多户农户,建立了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有机茶生产方式,开展茶叶生产,做强做精生态名茶。2011年,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名茶加工区,购置了智能自动化龙井茶炒制机械。有投入就有产出,这一年,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生产名茶2.5吨,销售收入达70余万元。尝到了甜头后,鲍樟苗又进一步加大设备投入。目前,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共有各类茶叶机械20台,今年茶叶销售额比去年预计增加20%左右。

嶀山茶树绿满园,舜禹茗香飘四方。在鲍樟苗的努力下,舜禹名茶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马德记:信阳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负责人


【管护】生物杀虫维系生态平衡

在采访中,马德记说得最多的是“生态”两个字。他说:“我们合作社出去的茶只有生态茶没有其他茶,有好的茶资源才能做出好的茶叶,所以一切要从源头抓起……”

马德记说:“我们的茶园,从来没有喷洒一滴农药,从一开始,我就采用灯光诱虫和紫色板黏虫,效果非常好。我们茶园装的都是太阳能灯,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发光诱虫。”

马德记认为,种茶不能盲目,要讲究科学种植,种多大面积,留多大间距,这都有讲究。他还为茶园建了防护林,以维系生态平衡。

【创新】培育原种茶研制“信阳红”

为创造优质的茶资源,茶园新插茶树苗,都是由马德记自己的苗圃中培育出来的。马德记茶园有最古老的原种茶69亩,据马德记介绍,原种茶的特点是口味好,产量低。通过潜心研究,现在他已经培育原种茶300余亩。

马德记告诉记者,2009年12月27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参观他的茶园时,提出能不能尝试生产红茶。

不久,“信阳红”研制成功,立刻在北京、郑州刮起了“信阳红风暴”,书记的点题,给信阳茶企和茶农指明了一条增收创富的道路。茶农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马德记愧疚地说:“卢书记是在我茶园提出‘信阳红’金点子的,而我却不是信阳第一家生产‘信阳红’的。书记提出的点子,我不敢盲目去做,怕把好事做砸,一直在思考,通过去福建、安徽、湖南等地学习考察后,我觉得卢书记才称得上真正的茶专家,只有对茶深有研究,才能点出这样的题。我聘请了一个有四十多年红茶制作经验的老师傅和两个博士生在我场里指导了一个月,那时我也跟着学习,终于研制出了质量上乘的‘信阳红’。”

【责任】严把质量做好茶

在谈到茶品质方面,充满睿智的马德记自信地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也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像我们前期试验做的质量还不稳定的红茶,我都封存在仓库里,以后也可以作为企业发展历程的纪念品,但决不能流入市场。去年9月15日在“信阳红”茶品质鉴定会上,平桥区茶办在我仓库里任意抽了两份红茶样品,通过评比得了两个金奖。”

为保证生产出来的是原生态茶,马德记的生态生产出了高品质红茶,得到了信阳市委书记王铁的大力支持,帮助该合作社在平桥区征了120亩地,并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红茶生产线。

在采访结束时,马德记说:“我一直把做茶当成事业来做而不是当成生意来做。作为茶人要有责任感,要抓好茶叶生产的源头,严把质量关。”

通江苏家坪"茶书记"陈邦宏带领村民种茶致富


初冬时节,走进通江县烟溪乡苏家坪村龙虎山茶叶发展示范区,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茶树,村民们正在剪枝、清园、施肥……在苏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陈邦宏的带领下,全村靠茶致富,95%的人住进了新房,年人均纯收入上万元。而就在十年前,村民们还是只靠种玉米、土豆为生,人均年收入仅500多元。这个山乡小村的巨变,离不开陈邦宏的心血付出,他也因此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记”。

搞养殖率先致富

“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不能再过一年挣500元的苦日子了!”时间回到2004年8月,苏家坪村迎来三年一次的“两委”换届,陈邦宏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撂下这句狠话。当时,谁都知道苏家坪村是全乡有名的经济困难村、交通落后村,山高路险、产业匮乏,群众过着肩挑背磨、早吃红苕晚吃洋芋的日子。

如何兑现当初的诺言?上任伊始,陈邦宏从南江买回了85只黄羊进行饲养,由于不懂技术,他就跑几十里山路向养殖能手请教,还多次借来资料自学。憋着一股一定要成功的狠劲,慢慢地,陈邦宏成为方圆几十里内响当当的养殖“土专家”。接着,他承包荒山1000亩办起了林下养殖场,年均收入超过了10万元。

“看到陈书记搞养殖赚了钱,我们也跟着学。他还免费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呢。”六组村民罗荣贵在陈邦宏的帮助下开始养殖黄羊,如今规模近百只。就这样,苏家坪村一户户养殖大户逐渐形成。不到一年,在陈邦宏的带动和指导下,苏家坪村先后建起标准化养殖场3个,发展养猪大户20户、养羊大户7户,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元。

种茶带村民增收

虽然村民们靠养黄羊赚了些钱,但养殖业投入高、风险大、收入并不稳定。陈邦宏暗自思忖:“要持续增加群众收入必须找到一条稳定可靠、效益有保障的产业道路。”

2007年一次喝茶时,陈邦宏紧盯杯中茶叶出神良久,突然两眼一亮:“苏家坪是否也可以发展规模化种茶呢?”他马上通知村社干部开会商量,最终决定由自己先种。

不顾家人的反对,陈邦宏硬是拔掉了自己家2亩多茂盛的麦苗换种上了茶树苗。“你饿了喝茶就行,可是我们要吃饭!”父亲陈怀志气愤地指着他的鼻子说。但陈邦宏没有轻言放弃,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茶树苗长势喜人。

陈邦宏自掏腰包请来专家对土壤、气候进行科学测验。苏家坪村地处大山深处,春秋两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富含碹、硒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适合种茶。在陈邦宏的带动下,村里党员干部纷纷种上茶苗,并走家入户动员群众种茶。一年内,全村90多户家庭种上了茶,面积达到800多亩,茶叶种植初具规模。

“带头种一亩致富茶,带头种一亩养老茶,带头种一亩上学茶。”在陈邦宏提出的党员干部“三带头”口号下,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苏家坪村茶叶产业发展一年好过一年,群众收入也一年高过一年,到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元。

筑巢引来金凤凰

茶叶种植搞了几年,问题慢慢浮现。由于村民采茶技术、加工技术不行,茶叶质量差卖不出好价钱,这可急坏了陈邦宏。

陈邦宏先后多次登门拜访通江县罗村茶业公司负责人,恳请公司到村里投资办厂,解决村民茶叶加工和销售的难题。该公司负责人最终被陈邦宏的真诚所打动,投资2000余万元在苏家坪村建起大型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并与茶农签订茶叶收购协议。

“自从茶业公司把加工厂办到了村子里,我们再也不愁技术和销路了。”村民苏俊德说。近年来,在陈邦宏的奔走下,康梦公司、森清公司、龙虎山茶、四川巴蜀白茶等企业相继落户苏家坪村,彻底解决了茶农的后顾之忧。该村生产的绿茶、白茶、红茶、黑茶、大红袍、铁观音等远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到了韩国和日本。

目前,苏家坪村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户均种茶达8亩以上,15亩以上种植大户40家,每亩收入5000-6000元。同时,辐射带动全乡茶产业的发展,全乡共建茶叶专业村6个,种茶面积达2万亩。

溪龙乡黄杜村女子茶叶合作社副社长钟玉英为茶事奔走


刚过完年,作为溪龙乡黄杜村女子副社长的钟玉英便开始为茶事奔走,“要是银行同意按揭,合作社成员们也就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了。”

今年51岁的钟玉英踏实能干,敢闯敢拼,于1990年创办旭飞茶场,将白茶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三四亩发展到如今的五百亩。她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旭飞茶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的白茶事业红红火火,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许多订单。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钟玉英说。她将自己的茶园作为实践基地,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社员、茶农开展白茶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知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她还在场里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户炒制技术。但凡茶农有困难,她必倾力相帮,曾经与张家上队的朱莲凤结成帮扶对子,为她讲述白茶的扦插、种植技术,提供信息、资金扶助,还安排她丈夫到茶场打工。在钟玉英的带动和影响下,整个木竹塔村民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白茶和龙井,日子越过越好。

“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我感到很欣慰。”钟玉英不仅主动帮助销售能力欠缺的茶农销售干茶,还逢年过节都为生活上有困难的茶农家庭送上礼品、慰问金。她说,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

汕头海岛种茶女能手带村民致富


据《汕头都市报》报道,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25年不断学习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当地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她就是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村民王耀兰。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她鼓励和带动周围群众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近日,王耀兰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盘山路边树枝摇曳、茶香袅袅,不时有一片片青翠的茶苗在青黛的雾色中隐现,这就是有“海岛后花园”之誉的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后花园村。目前,后花园村的妇女们正开始忙碌于春茶采摘前的准备工序,王耀兰也不例外。准备好制茶燃料、清洗茶庄卫生、整理采茶工具……王耀兰蓄势待发,为3月中下旬的春茶采摘工作做准备。

王耀兰的丈夫余远科告诉记者,起初王耀兰对种茶一窍不通,1980年结婚后才开始跟随他进茶庄学种茶。眼看茶叶种植效益差,王耀兰觉得光靠四肢劳动来探索种茶经验并不够。为了更好地掌握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有关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茶叶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结合多年的茶庄管理实践经验,王耀兰掌握了新型的茶叶种植技术,成为一名茶叶种植能手,培育茶叶品种达到十几种,年收入10多万元。

在自家茶庄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王耀兰致富不忘群众,积极带动后花园村厝边头尾的“姐妹们”种茶。“妇女有心灵手巧的特点,在茶叶的培育和采摘方面有优势。”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告诉记者,后花园村以“妇女+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内70多名妇女参与茶叶的生产、加工,王耀兰在这个平台上,积极与村内妇女交流种茶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技术与其他农妇分享。

王耀兰不仅鼓励“姐妹们”通过劳作来解决就业问题,改善农村经济,还在种茶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改良,使村民种植的茶叶得到丰收。品尝到收获的喜悦,村民们进行新型茶叶种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目前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几百亩,成功培育出美名远扬的海岛名茶。

在记者采访中,朴实的王耀兰不善言辞,总是说“自己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宣扬的”,连记者提出为她拍照的要求也被婉拒。但是,当记者采访周围村民时,大家都对王耀兰交口称赞。“她是我们公认的勤劳优秀的妇女,也是我们公认的种茶女能手!”当地妇女主任林惜香称,茶园的修剪时间一到,王耀兰必定会主动提醒“姐妹们”该劳作了,在日常打理上也会进行支招,这令村民们很信赖她。

在美丽的“海岛后花园”中,起初对茶叶一窍不通的王耀兰,通过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价值,成为公认的茶叶种植女能手,也带动着后花园村的村民奔小康。如今,随着发展,茶叶已成为后花园村的主导产业,王耀兰相信,通过村民的努力,后花园村一定能变成名副其实的“花园”。

梅相靖:茶业能人致富乡邻


走进福鼎点头柏柳村,弯弯曲曲的山路两边,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鲜嫩的绿色,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制茶高手梅相靖就住在村里。今年66岁的梅相靖,出身在茶业世家,其先祖梅伯珍是福鼎茶业老行家,福建茶商名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将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国,在茶商界有“梅占魁”之尊称。梅相靖从小继承父辈梅毓芳、梅毓厚、梅毓淮学习培育茶苗、出产茶叶。

当过村干部,干过多年的农活,对茶叶情有独钟的梅相靖,几年来,致力于发展茶业,经过一番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他的外号“茶仙”已早已被省内外广大茶商、群众所了解熟悉,他的茶苗质优价高,总是足不出门即被茶商抢购一空,他成了点头远近闻名的种茶制茶能人。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梅相靖和其他村民一样,家里的主要收入靠种田为生,一年辛苦下来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不甘心,寻思着如何致富,于是就和父亲偷着种茶,年手制白茶数担,托人带到外省卖。当时,全村的茶叶总面积也不过四五十亩,茶站的收购每公斤价仅0.8元左右,而在广东,却卖了20多元。广东的茶人说,你们福鼎点头有这样的好茶,不能拿出来卖真是可惜。

从此,梅相靖开始努力研究培植茶苗,制茶,在原有育苗基地的基础上,选择新品种试点试种,加强育苗基地新品种茶树的繁育以及开发,并学会了从栽种、采摘、摊青、杀青,到揉捻、理条、晒干的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把古老的白茶制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其白茶制作技艺2010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也光荣地被确认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几年,每到产茶季节,梅相靖就成为大忙人,茶农争着请他去帮助培植茶苗,他的足迹走遍福鼎所有产茶的乡村,他讲授过制茶技术的地方,茶农据此培植出来的茶苗、制出的茶叶价格总是大幅上扬。在茶乡点头,像梅相靖这样的种苗、制茶能手一天天地多了起来,茶园面积达到8万多亩,仅点头镇每年销往中西部茶苗近80吨,春茶茶青量约1500吨,每公斤售价50-75元,茶农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犹如倒吃甘蔗节节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闵汉英:“逼”出茶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