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人物档案

张明忠,84岁,名山区红岩乡青龙村人。

他从15岁开始种茶、收茶、制茶,是名山区已知的茶农中最早开始做茶的人之一。

生于制茶世家的他,历四代传承,将制茶技术传给儿子张跃华,指导儿子制茶、售茶。

因为张跃华的影响力,张明忠被当地人称为“绿茶之父”。

2月5日,张明忠获得了由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颁发的“蒙顶山茶产业发展特殊贡献奖”,让众多茶人第一次认识了这个从小就和蒙顶山茶打交道的老人。

2月10日,记者走进名山区红岩乡,听老人回忆往昔的制茶岁月。

年少打拼艰辛制茶岁月

2月10日,名山区红岩乡,穿着一身黑色大衣的张明忠老人泡上一杯绿茶,坐在跃华茶厂的院坝内,享受着茶乡的阳光。

“一晃就六七十年了呀,嫩茶在冒尖,我却老了!”喝一口儿子制作的今春第一杯春茶,张明忠老人的思绪回到了儿时。

张明忠生于红岩乡的制茶世家,家里一直种着几亩老品种的川茶。

“小时候,我曾祖父张文炳就带着我上山摘茶,还让我寻茶果来种。”张明忠从小就接触茶,在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影响下,他很早就对茶有了说不清的情感。

种下茶树,也种下了张明忠对茶一生的情感。

15岁时,继承着祖辈的家业,张明忠开始做茶生意。

制茶,首先要有原材料。15岁的张明忠开始走村串户收鲜叶。

那时,名山区的茶树,仅在总岗山上有一些,种茶人家也很少。张明忠只好步行几十公里到山里收茶。

“这里几两,那里一斤,跑一天也只能收购几斤鲜叶。”张明忠回忆说,那时家里没有制茶的工具,名山城里老东街仅有一家制茶小作坊,只好又背着茶步行到名山城里,用那里仅有的“斗口锅”制茶。

“那时,全手工工艺制茶,制好茶后我还要背着成品到邛崃去卖。”张明忠回忆着自己的年少岁月,眼里满是自豪。

一直以来,张明忠传承祖艺,恪守“万事诚为本,手艺莫欺心”的祖训,制作好茶。从15岁到18岁,张明忠的手工茶技艺越来越成熟,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成都、邛崃等地的茶铺都指名要用张明忠的茶。

因为历史原因,1949年后,张明忠暂停了茶叶生意,不过他一直与茶打着交道。

1949年1980年间,生产队挣工分的年代里,张明忠因为制得一手好茶,被请到大队里制茶,有时还会被请到原名山县县城的茶厂里做茶。

1980年后,张明忠到原名山县城的茶厂里制茶,同时还管理着自家的茶地。“那些年,我的手艺没丢,反而随着阅历的增长,技术得到长进。”张明忠说。

重起炉灶指引后辈发展

2月10日下午,与张明忠老人一起走进茶地里散步。

“茶叶又冒尖了,茶农们又要开始忙了。”在茶地里,张明忠掐了一根嫩嫩的茶尖说。

多少年来,张明忠的“祖产”——几亩茶地,一直都被他细心呵护。

张明忠的儿子张跃华,受父亲、祖父影响,也喜欢上了做茶。

“起初,跃华也在别家的茶厂里做茶,后来我就建议他开茶厂。”张明忠回忆说,1993年,张跃华与人合作办起了茶叶作坊,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张明忠建议张跃华单干,成为儿子强有力的后盾。

重起炉灶,张明忠把对茶的情感都放在儿子张跃华身上。

1994年,张明忠和张跃华父子俩借钱买了一台烘干机、两台揉捻机、两台平炒锅,开始制茶。当年就生产了2.25万公斤茶,比合伙时翻了一番。当时,全厂就6个人,4名工人,加上张明忠、张跃华和张跃华的妻子。

张跃华的创业之初,与张明忠当年的艰辛有着相似之处。

张跃华夫妻俩上午卖茶,下午收鲜叶,晚上加班制茶,第二天上午又出门卖茶……张明忠成了儿子厂里一名普通的工人,专心制作手工茶。同时也不停地传授技艺给儿子,制作最优的手工茶。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跃华茶厂已经成为雅安的知名茶企业。

“五世传承,父亲的影响和付出是必不可少的。”张跃华说,“我还将秉承祖训,继续做茶。”

张明忠和张跃华,二人都默默用自己的执着,虔诚守护着蒙顶山手工制茶的古老技艺。

如今,84岁的张明忠老人不时还走进茶厂里,指导工人们做茶,闲暇时还会走进茶地里散步。WwW.cY260.cOm

对于张明忠来说,对茶说不尽道不完的眷恋与深情,苦难也好,成就也罢,都不过是生命中应有的风景,每每回忆过去,总有那心灵深处的一缕如茶的芬芳与安静。

“茶,养育了我,茶成就了我和儿子,我与茶这辈子都脱不了关系。”张明忠说,他是一个普通的茶农,也是一个制茶的艺人,他希望儿孙们都将祖辈的手艺传承下去,让名山的茶更加出名。

Cy260.com精选阅读

张明强紫砂艺术的魅力


每每去张明强家,总会有新作出来予我欣赏,我们的关系十分默契,我与他已相识20多年了,所以,常常以兄相称,明强兄文质彬彬,他既有淳朴的性情,真诚热情的一面,又有洒脱,韶秀的一面,与之谈论紫砂壶艺,移时不倦。这样算下来,我们已经有两年多没见面了,他已到深圳发展,因为我这两年来深圳的机会比较少了,故一直没有机会见面,前两天,正好有机会来深圳观摩一个紫砂艺术展览,于是,我们就在张兄家里见面了,与他见面,一如既往的如沐春风,张兄在紫砂行业深耕了近30年,但他从来不以名家自居,拿出几把紫砂壶还殷殷让我批评。

“壶如其人”,他的紫砂壶创作同样与他的性格一样直率而不张扬,他的壶造型稳重端庄,绝无轻佻与浮操,点、线、面更无诡异与呆滞,采用十分传统的成型手法,特别注意紫砂材质的纯正性,张兄一直以来是以制作仿古紫砂壶为主,他说,500年紫砂历史留下来的经典作品款式不多,如今能做的超越前代名家的人与作品更少,我有意在仿古这一行内进一步探索,摹古,其实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活,前人的经典给我们的欣赏习惯,已经有了深刻的思维定势,要超越过去,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弄不好就走入俗套,紫砂壶工艺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其章法,技艺都约定俗成了,要超越前人,需要有足够的造型能力与理解能力,张兄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那种法备意足的紫砂精神。

欣赏张明强的紫砂壶艺,有一种亲切感,有人说,500年紫砂历史,就是一部仿古历史,他的创作,以尽人皆知的经典为师,先把人做好,再来做壶,要不然,像许多名噪一时的所谓大师,用炒作提升名气,缺少的是一种艺术家内在修炼,做出来的东西有多少生命力呢!因此,我对勇于在经典大师方向上持之以恒摸索的紫砂艺术家,总是抱有敬佩之心的,张兄的紫砂艺术,取法对象基本上就是前代大师,如时大彬,邵大亨,顾景舟这些名流巨匠,能坚持30年,他有足够的毅力与勇气,我们可以敏感地发现,他的独到的艺术收获,在于他在紫砂光素器上默默无闻的追求,他总说,500年前出了一个时大彬,500年后出了一个顾景舟,他们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师,是其本身的人格魅力与毕生的紫砂艺术追求,抛弃功利,抛开名声,一辈子认真做壶,在寂寞的紫砂生活里创作,在孜孜不倦的创作中寻求乐趣,给后人留下的是精彩的艺术人生。

包忠华:普洱名山古茶系列之金鼎古茶山


古茶园

金鼎古茶山位于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西部,分布在无量山西坡,澜沧江北岸的深山密林里,这片净土滋养出几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树。主要辖林街乡清河、岩头、丁帕、龙洞、箐头及景福镇公平、金鸡林、岔河、勐令村等,是彝、汉族混居区。

海拔1800—200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10.6—14.5℃,年降水量1290—1410毫米,土壤为沙性的红壤和黄棕壤,有机质丰富,透气透水性好。共有生态茶园面积6.6万余亩,其中有古茶面积近15000亩。

古茶园零星分散,多在村寨边、房前屋后种植为主,部分茶园以茶粮间作,茶园管理粗放。的很多茶树成为茶商用于单株收藏。主要代表性茶树植株有勐令村过渡型大茶树基部干围7100px,岩头村过渡型箐门口坝茶,树高11.0m,基部干围3975px;清河村过渡型清河大茶树,树高7.8m,基部干围4250px;岔河村过渡型凤冠山白茶,树高6.5m,基部干围4200px及金鸡林村三组的栽培型金鸡林茶,树高7.0m,基部干围2250px等古茶树。

古茶树

巍峨的金鼎山雄居于了无量山西坡的林街乡丁帕村,海拔2900多米,气势雄浑,仰望金鼎山主峰高不可攀,悬崖峭壁,登上山顶仿佛一览众山小,只见深涧幽谷、绿树簇拥、古木枯藤、万花叠翠。

金鼎山为滇西南道教名山,有诗云:“沧江两岸万壑峰,老梅新枝傲苍穹。道人已随夕阳去,此处杜鹃依旧红。”只可惜古寺庙百年前被火焚烧损毁,古迹遍布山头。

金鼎山山下的磨刀河、二道河、大平掌、背阴山4个自然村隐藏于无量山1800米海拔的深山中的,有古茶园面积800多亩,树龄大多在600年以上,是金鼎山古茶山中面积最连片,种植密度较高的代表性古茶园,也是景东茶清香淡雅、回甘之久的代表茶园之一。

无量山的农家院

公平村是景福镇的高寒贫困村之一,这里最出名的一是古茶,二是青菜。古茶园面积虽然有些零星,但总面积有1000多亩,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古茶园管理粗放,但优越的品质引来普洱茶厂有限公司到此投资建厂。

景福乡岔河村是一个珍奇物种、奇风异俗、古茶苍翠、秀美风光为一体好地方。这里曾经是“古道铃响马帮来,牛歌悠扬耕作忙”的山野情怀。古茶园傍的“无量玉壁”羊山瀑布,清代景东文化名人程月川曾写诗赞道:“紫石山头万仞峰,银涛洒落几千重。凌虚化作轻烟起,疑是层霄舞玉龙。”

金庸的武侠巨著《天龙八部》多以无量山为背景,而书中所描述的“无量玉壁”及“玉壁仙影”让无数人神往。大寨子的黑冠长臂猿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频率最高的地方之一,素有“世界仅有,中国之冠”的美誉,在大寨子能目睹见黑冠长臂猿轻盈的身影从茶园边荡过和聆听到他们在林中鸣叫说话。

唐代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的描写,如今只有在大寨子才能听到猿啼声的深切感觉。大寨子凭借它完美的生态环境和珍稀资源,已经成为动物爱好者和探险旅游者梦中的天堂。

谢明军:做有故事的普洱茶


谢明军正在为记者展示他所经营的普洱茶

为了一个醇香茶梦

这是一个雪落无声的冬日,记者走进了位于荆河东路的醇香居茶荘,见到了八零后的总经理谢明军。店内红黑色的货架,茶室古典雅致的风格,与眼前这名年轻帅气的谢经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面对记者的疑虑,谢明军微微一笑:“喝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时尚爱好,你想不到吧?”他认真地说:“目前,有很多时尚的年轻人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渴望着健康、绿色、环保,希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一份内心的宁静。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学热的带动下,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当这种文化深入骨髓,受益的恰恰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生于1980年的谢明军,专业是电气自动化,毕业后进了一家国企,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他毫不谦虚地称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这个每天和计算机、电子元件和各种机器打交道,脑子里装满各种电气线路和计算机程序的年轻人是怎么想到做茶叶生意的呢?

为了那份浓厚茶缘

在山清水秀的滇之边界,谢明军品着醇香的大益茶,心却飞到了遥远的天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留下了的千古名句。他一生爱茶,所作的《斗茶歌》也广为流传。范仲淹后人的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则鲜为人知:1938年,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一群热血青年翻山越岭,来到了山清水秀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他们肩负重大的使命——“振茶业,换外汇,援抗战,救中国”。1940年,在他们的多方努力和筹措之下,拉开了云南机械化制茶的序幕,创立了和一心报国只做好茶的精神却从此留了下来,在跌宕起伏中走过68个不平凡的春秋。

因为这个故事,因为这份茶缘,谢明军决定自己就做大益茶,引进纯正的普洱。开店后,有朋友前往品茗或者咨询,他总要将自己所代理茶产品的前世今生,从头到尾地讲一讲。

为君奉上最好香茶

“要做就做最好”,这是谢明军的职业信念,也是做人做事的标准。

喜欢普洱茶的最初原因,不是因为它的香醇,而是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个故事:一位云南的舞蹈艺术家——刀美兰。她特别注重养生,用普洱茶泡饭,因为这样可以清洗肠道多余油脂,而且还有美容纤体功效。她还用炒茶泡的水洗头发,六十岁都满头乌发。谢明军说:“看了那个报道以后,我们全家都开始尝试喝普洱茶,最初我们不习惯那个味道,而现在喝茶已经演变成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他介绍说:大益茶的“益”不仅指对身体有益处,还有一种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茶为健康之饮,此为身体之“益”;茶为文明之饮,是修心养性、启迪智慧的媒介,此为精神之“益”;茶为和谐之饮,雅俗共赏,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此为沟通之“益”。

古人有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谢明军也喜欢这样的自得其乐。有时他会约上三两知己一起喝茶,谈天说地,畅所欲言;而当家人欢聚一堂共饮,则又是另一番滋味。或许这样喝茶,不是为了单纯品赏,图的只是那份热闹,那份朋友相逢的喜悦,那种家人团聚的温馨。他说:“饮茶之乐,其乐无穷。喝功夫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能让我感到兴致勃勃。也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便是一种享受。”

喜欢喝茶、聊茶、琢磨茶的谢明军唯独对自己的创业感悟说得最少。“我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相信我会做得更好!”采访结束时,他简洁而坚定地说道。

张明强:我瞳孔里的紫砂与紫砂艺术


紫砂茶壶,诞生于宋代,兴盛于明清,又繁荣于现代。紫砂是特有的一门陶瓷工艺美术形式,既为普通人欣赏、使用,也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珍藏。自明代中叶开始,紫砂壶就与奇石、兰花被列为文人三雅,备受人们的推崇。

明代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宜兴古称阳羡,在江苏省的最南端,具有6000年的制陶历史,是著名的陶都,在近一千多年的紫砂传承之中,特别是明代出现紫砂文献以来,经过历代工匠的创造,紫砂变成是花样款式最多的陶瓷器形,并且,在很多文人雅士的参与创作下,将造型之美与茶文化的精神享受拓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将紫砂泥拍打成一幅历史的长卷,把这一长卷围起来,装入紫砂艺术的表现元素,融入作者的创作思想与长期积淀的禅意精神,经过千百度的历练,然后往这长卷中投入几片茶叶,注入一股清泉,冲泡出来浓浓的一壶春夏秋冬,这样的手艺之美,完全超越了一件具体对象本身的意义。

我出生在宜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宜兴丁蜀陶瓷工匠,入行30多年,先是从事紫砂原料的制备,到紫砂壶的成型,再到紫砂壶的烧成,我用十年时间把紫砂壶从矿料到成品的所有工序里的所有工种全部摸索了一遍,仅仅是打了一紫砂工艺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转型做紫砂壶的出口业务,从一个做壶人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卖壶的,使我终究没有走上专业紫砂之路,这也许对一个崇尚紫砂艺术的人来说,有一点点遗憾,不过,我近20年来,一直业余做壶,并且用了近10年的功夫把紫砂经典造型全部做了一个遍,说真的,做经典老壶,就象与古人对话,我在重复经典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想法,从中也寻到了别人很少感受到的一种重复修炼的乐趣,那就是不断地重复自己,把过去的经典变成自己的经典。

我对素心素面的紫砂艺术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把光素的艺术发挥到极致,越是简单的表现手法,越是有力,对于紫砂艺术而言,庞杂的紫砂表现元素会在一瞬间失去内涵,尽显苍白,用心手合一的创作来感悟世界,读解自然,丰富生活,这种对最原始,最纯粹的美好,一直是我的紫砂血脉里流动的信念,这几年,我越来越感到,采用更贴近自然的一种生存状态,它会显得更真实,一件紫砂作品的完成,包含了作者当初最真实的情感和艺术理解,与工业化刻板的流水线产品不同,紫砂壶的深动来自于对自我创作发自内心的爱。

紫砂壶并不是每一件都需要精雕细刻,光素禅意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魅力,同样可以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现代人崇尚简约,光素并不是一种虚无,它可以透过对繁缛刻意的艺境来表达背叛,当然,也不是极间约主义的刻板表达,光素是一种习惯,一种性格,一种回归艺术生命的自然体现,尤其是紫砂壶,光素更是一种风骨。

紫砂壶的创作可以比拟是一个孕育生命的过程,有一段美好时光在壶上凝结,一个故事在壶中舒展,用抑扬顿挫的线条,起承转合的手法,把天然的泥土写成了诗。这是天地方圆,岁月轮回,风雨相聚里的一种内心创造,如此包孕古今饱含人情的作品才有了愉快的生命。

500年紫砂史,造就了紫砂文化天空中许多璀璨的明星,但是,却没有诞生出几个真正的紫砂艺术大家,当前虽然大师高工漫天飞,可是我总是想,由于当下的紫砂从业人员太注重职称名气,太多人没有艺术人格修炼,在这样的名利场应该是产生不了真正的紫砂艺术大师的,在缺乏紫砂艺术土壤,或者说现在的紫砂艺术土壤已经被现实功利与庸俗浮躁的思维所感染的情况下,根本出不了精彩的紫砂作品,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兴紫砂匠人,我感到无比的无奈,望着这些紫砂明星,真的没有心情去评判,越来越多的一些紫砂收藏爱好者已经变成一群追星族,把追求明星的紫砂壶变成是一种时尚,幸哉,悲哉我都无法消受。

紫砂壶是立体的艺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是哲学立体化,禅意概念化,造型艺术化的茶具,茶文化离不开紫砂艺术语言的诠释,紫砂壶造型离不开自由空间的艺术抒发,怎样在有限的物理空间,承载无限的艺术灵气,表达深遂的精神力量,是所有从事紫砂壶艺术创作者应该去思考的,在我看来,懂了紫砂艺术与紫砂语言,领略紫砂语境的深刻含义是紫砂壶收藏者的必修课,要懂得,紫砂壶,首先是茶具,然后才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作者精神生活的产物,是心手合一的东西,它必然烙上创作者文化修养的符号,我追求自然,朴素,庄严的壶艺个性,古拙,秀雅,大器是我赋予的紫砂灵魂,如果说紫砂艺术生命承载历史责任的话,那么弘扬传统紫砂文化精神,创新紫砂工艺,就是我们当今紫砂文人的历史宿命。

有一位记者曾问过我,当今的紫砂艺术最缺乏的是什么?我说,缺乏的是人文精神,他问我为什么?在我看来,紫砂艺术的本身是承载传统茶文化的一个具体的东西,就像现在的茶艺表演,不是穿一件汉服席地而坐,用一种优雅的姿势煎一壶茶,用一双纤巧的手奉出一杯心意就能忽悠的,紫砂艺术面临新的命题,十万人同扑紫砂职称考场,是一种壮举,也是一种景观,此乃绝世仅有,相信这样的场景绝对能感天动地,说真的,现在的紫砂从业者,趋之若鹜的就是一张职称证书,一张对紫砂艺术没有任何意义的纸,可就是这一张纸,让人们失去自我,因为这张纸代表了一个人在紫砂行业里的身家性命,实际上这张纸就是可以提高紫砂壶卖价的信物标签,这种现象真的让我觉得紫砂壶离艺术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

当今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不乏匠人,紫砂园地里也有许多象我一样的工匠,没有职称反倒使他们生活的更从容,职称名气如果是政府给予的,还不如民间共同的口碑来的更好更名副其实,紫砂艺术不是谁的名气大就好,要具体看一把紫砂壶的艺术造诣,是作者日积月累的功力的综合展示,是原料表面肌理的美丽绽放,用职称来衡量紫砂作品是一种对紫砂艺术的叛变,只有心手相一的紫砂壶,才能表现出我们紫砂艺人的精彩人生。

新昌茶农张乐群:一定要把家乡茶的牌子打响


艰难的创业历程

2002年,双彩乡王店村青年张乐群带着2600元现金,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来到山东开始为生活打拼。来到滕州,凑巧一个杭州人正要转让房子,需付房租3800元,转让费700元。张乐群摸了下口袋,这点钱连生活费也不够,只能开口向亲戚借了4500元,租下了这间营业房,在滕州落下脚,开始做茶叶生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身边的这点钱,只能暂时维持基本生活,根本进不了货,哪能做成生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张乐群只得到母亲那里转来部分积压茶,勉强撑起了这个门面。

屋漏偏遇连夜雨,上个世纪末,一次性炒制成形的“塌茶”流向山东市场后,在消费者中造成了恶劣影响。2003年,张乐群曾进了5斤220元一斤的大佛龙井,结果无人问津。要生存下去,张乐群被迫改销其它品牌的龙井。2004年,他不但未赚钱,反而亏了7万元,妻子见状相劝:“实在做不下去,就回去算了。”但是张乐群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新昌茶叶色、香、味、形都好,在滕州失去市场,是‘塌茶’造的祸。只要把质量抓上去,一定有市场。”张乐群抱着坚定信念,把市场信息不断反馈到家乡,改进炒制工艺,扭转了一次性成形的炒制方法,大佛龙井茶在山东重新获得消费者认可。

是金子总会发光,2005年以后,消费者对大佛龙井有了新的认识,销路开始好起来。滕州一客户起先对新昌茶还心存疑虑,购去6斤茶叶后,担心卖不出去。但后来卖得断货,之后销量便不断扩大,该客户也成了晨芽茶业的忠诚客户,每年向张乐群进货60多万元以上,而且专进中高档茶。

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从2009年开始,张乐群改变由供货商发货的做法,亲自到新昌组织货源;2012年在双彩乡王店村老家建起了300平方的加工厂,搞起了收青加工,他专程到磐安、松阳取经,利用新昌优质的茶叶原料,广泛吸收各地长处,致力于生产出“既有新昌香气、又有松阳颜色”的“晨芽”特色茶叶,获得顾客的普遍认可。有一次一位上海客户走进晨芽茶业门市部,拿起茶叶看了看,闻了闻,感觉外形香气特好,一次性要了一袋153斤、价值6万多元的茶叶。近几年,晨芽茶业在滕州已崭露头角,市场销路不断扩大,2014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

一定要打响家乡茶的牌子

大佛龙井在山东地区已深深扎下了根,张乐群对市场更加充满了信心,他已在滕州新茶叶市场购买了80平方的商铺,作为山东的销售窗口;在中国茶市买下34平方的门面作为采购点;2015年在七星街道合新村,又建起了一家收青加工厂,添置了炒茶机5台,单口机4台,辉锅机4台,建了烘房,配置摊青架15套。今年春茶季节,聘请了炒茶工3个,收青叶4个,已炒制干茶3000多斤,还注册了“晨芽”商标,打出“晨芽”品牌。

“做事一定要有恒心。”张乐群说:“我是新昌人,就是要卖家乡茶,一定要把大佛龙井品牌打响、做好。”

张明强:紫砂壶艺术讲究真善美


江苏省宜兴紫砂壶具有近六百年歷史,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紫砂是传统的陶瓷艺术,也是造型艺术、火的艺术,心手相一造出来的紫砂壶,其原料、造型、工艺等融入诸多创作元素,是手作之美。紫砂壶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世界上没有两把完全相同的紫砂壶,说的是採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艺製作出来的紫砂艺术品。

造型要美工艺要精

高端的紫砂壶是工艺美术品,是艺术收藏品,讲究“真、善、美”,所谓“真”就是原料真,作者真,用真实的手法与态度创作;所谓“善”就是讲究紫砂的人文精神,是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作者人格魅力在作品上的集中反映;所谓“美”就是作品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造型要美,工艺要精,既方便日用,又美观大方,有纯静脱俗的造型,有紫砂特有的凝脂肌理。

在我的眼中,紫砂壶要做到“真、善、美”并不容易,有的人一辈子从事紫砂艺术工作,但没有一件能值得让人收藏,原因就是作者本人的文化修养和个人品性达不到较高的水准。

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三十年来从事紫砂成型工作的一些观点。

关于“真”,归根到底是作者对紫砂艺术的态度要真诚。紫砂原料是宜兴市特有的陶瓷资源,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就开始了紫砂陶瓷的製作,紫砂的真,首先表现在原料的真实上,宜兴紫砂最早的歷史记载,始见于北宋,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中有一首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就是宜兴紫砂,苏轼曾经在宜兴留下了紫砂东坡提樑壶,宜兴紫砂之所以独一无二,也就是紫砂这一个“砂”字。陶瓷原料中,在物理性能上,紫砂原料有三个形态,即:球形、次球形、棱角形,传统的紫砂原料基本上是球形,现代由机械粉碎的紫砂原料基本上是棱形,球形状的紫砂粒子身上布满了微小的气孔,加上砂粒与砂粒之间也有气孔,组成了双气孔结构,才有了紫砂壶的呼吸功能,于是,紫砂壶就有了生命,所谓“紫砂壶透气不渗水”,就是这个原理;由于紫砂表面及里面不上釉,紫砂壶表面自然朴素而又古拙,加上造型美观,工艺精湛,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紫砂原料,应该是出自宜兴丁蜀镇黄龙山负三百米以下的矿料为最正宗,由于是双气孔结构,使得泡茶不容易走味,不容易变质,能充分释放茶叶本身的有机含量。

其次,是作者“真”,紫砂壶的作者,也就是紫砂壶的成型艺术家,由于近年来对紫砂壶的暴炒,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假冒?品和仿品,作伪的紫砂壶遍地都是,爱好者一不小心,就买到了假的名人名作,这里,我强调紫砂作者的真实性,只有作者的真迹真品才有收藏价值。

关于“善”,紫砂壶的创作凝聚了作者的人文思想,有什么样的艺术理念,有什么样的创作态度,有什么样的文化修养,直接反映到紫砂壶创作的人文价值上,苏东坡说:“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说出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紫砂壶的作者多是心灵手巧的工匠,能成为高工大师的不多,当然,能成为紫砂艺术家的就更少,常言道,心手相一,才能创作出好的紫砂壶。顾景舟说:欲善其工,必先利于器。也就是说,从事紫砂壶创作,需要有深刻的艺术创造力,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勇气与耐力。我早就说过,现在的“技术职称”评定与个人艺术实践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考试”的分数规定职称的评定的层级,“职称”被异化为金钱的砝码,壶的价格与职称联繫已经密不可分,其实,这都是悖离了紫砂作为艺术的创作初衷。

“善”,应该表现在艺术创作的态度上,紫砂艺术,如果都以赚钱为目的的话,其只能迎合市场的需求与规则,必将离艺术实践和创作越来越远。

关于“美”,紫砂壶的美,第一表现在紫砂表面的机理美,紫砂不挂釉,素面素心,表里如一,紫砂能表现生动的题材,朴素的禅意,从壶的表面就能感受到它骨子里的美,一件沁人心脾的紫砂壶作品凝聚了作者的心力与智慧,表达的不仅仅是壶作为茶器,更多的是一种作者赋予壶的灵气与内敛的神态,再就是紫砂壶的造型美,没有人能统计出紫砂壶有多少种造型,但是,五百年紫砂歷史流传下来的经典造型不会超过一百个,近年来宜兴评选出了十大传统经典壶型,说明人们自古以来对紫砂壶造型审美的一致性。

现在,我们面临紫砂壶的传承与创新,市场上,紫砂壶同质化非常严重,虽然我们面临最繁荣的紫砂壶发展时期,但创新能力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说到底,紫砂壶就是造型艺术,造型决定了紫砂艺术的生命,好的有创意的紫砂壶是人们追捧的物件,但是,如今许多人在缺乏艺术修养情况下的所谓创新作品,也许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天,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再一个就是工艺美,紫砂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如果说,紫砂壶有生命的话,那么工艺就是紫砂的灵魂,紫砂工艺是千日之功,需要作者长期在紫砂成型工作上摸索。紫砂大师顾景舟说:对一个紫砂壶成型工作者来说,十年,三十年坐在泥?上也许是寂寞的,既要做到一天做十把壶的速度,也要有十天做一把壶的耐心,大师总在泥?上诞生,不可能在吹嘘中出来,紫砂工艺就好像是人的精神气质,要做出独一无二的紫砂艺术佳作,精湛的工艺,大美的造型,秀美的紫砂表面自然肌理,三个要素是组成紫砂美的基本要素。

只有达到紫砂艺术的“真,善,美”,紫砂壶才有收藏与投资价值。

收藏紫砂警惕炒作

由于紫砂壶既是日用泡茶器,又是艺术收藏品,近年来又成为投资品,一种金融衍生产品,紫砂信託,紫砂壶作为艺术品份额上市像股票一样交易已经在内地悄悄兴起,为紫砂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到紫砂壶的收藏投资,自从二○一○年开始,当紫砂壶创造了三千万以上一把紫砂壶的天价以来,紫砂壶的价位一直在高位震盪,投资者越来越多,但许多人是盲目跟风,投资紫砂要对紫砂行业和紫砂工艺做深入的研究,在我看来,紫砂壶的投资分四个层次:一九四九年以前的老壶製作,“文革”前出道的艺人,“文革”后出来的高工大师,当代民间实力派作者。

下面分别说说这四个层次的投资建议。

明清时期的老壶,拍卖市场上很多都是?品,一般完整的器型比较少,由于这种老壶很难鉴定,价位一直处于低位,如果你眼光特别好,可以收藏,如果不是很吃得准,还是不买为好。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的紫砂壶,包括顾景舟、朱可心等多位老人,他们的技术水准相当高,顾景舟的紫砂壶现在市场上可谓一枝独秀,与他同时代的老人其实与他有一样的创作经歷和艺术实践,但其他人的代表作绝对还是价格洼地,收藏时只有要注意是真迹就可行。如在市场上发现,可以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如今顾景舟的紫砂茶壶创造了天价,现在他的精品紫砂壶最少都要五百万元人民币以上了,不是一般收藏者能买的。可是他的壶,在紫砂艺术品的流通管道上确实是硬通货,买卖能力最强。

“文革”后出名的一些紫砂工艺师,一般都是顾景舟这一代人的徒弟,他们都是出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文化层次不是很高,造出来的东西都比较传统,他们的东西从八十年代初就受到港台收藏家的注意,并给他们的作品刻意包装,所以价格炒作得很高,由于他们年事已高,市场上大部分是从台湾回流到大陆的东西,我们不要怀疑他们的工艺水准,但是存在的泡沫很大,在购藏的时候,要注意是不是他们的精品代表作,特别是要弄清楚是不是“枪手”代工的产品,同时,要考虑到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紫砂不景气的时候也做了许多普通的日用商品壶,这些壶少有艺术追求,价位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就是他们的后代,大约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由于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依靠父母挖到了紫砂的第一桶金,这些人步入紫砂行业也二十多年了,在他们中也确实有几个崭露头角的人,但是,我要说,艺术细胞没有遗传,不要迷信他们的出身,艺术素养也没法克隆,在收藏他们作品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艺术潜质,真正的紫砂艺术品是创作出来的,而不是製作出来的,更不是重复父辈的东西就是艺术品。这一代人的紫砂壶价位,从目前来说,炒得有点离谱,在我看来,收藏意义并不是很大。

近来,在宜兴出现了一批没有职称,没有头衔,但活跃在专业紫砂拍卖市场上的一批实力派作者的作品,这批作者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从事紫砂行业二十年以上,其中有许多人被几家紫砂专业投资公司给“包养”了,这些公司在前几年就刻意培养和宣传炒作,以买断的形式,现在已经成为在北京、上海等地拍卖市场上的抢手货,在一般市场或作者本人手上很难买到他们的作品。这样的东西,我觉得价位有一定的水分,需要收藏家结合自己的收藏系列进行筛选。

紫砂壶的收藏投资从二○一○年进入了一个峰值区,二○一三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市场和价格萎缩,可能是受到大的经济环境影响。从二○一五年春季拍卖市场来分析,紫砂收藏市场在扩大,收藏群体在发展,收藏行为在逐步理性,这是紫砂壶收藏步入良性迴圈的一个好的开端,也是紫砂艺术进一步繁荣的基础。

收藏家不要被炒作所左右,要用心作好投资的准备,收藏紫砂壶,不是收藏壶底的名字,不是收藏製壶人的职称。投资紫砂是有风险的,只有买到真正的紫砂艺术品才会有保值增值的潜力,但这需要考验我们的艺术眼光和投资策略。

张明强深度解析紫砂壶市场的是与非


中国嘉德2015春拍全国巡展,将于4月25日首次走进深圳。相对于书画等主流板块,紫砂拍卖虽略显小众,却在近几年频频爆出天价,因而备受关注。今年,紫砂艺术品在市场上频有创举:质押、电商、云计算……那么在整个艺术品市场持续调整的大背景下,作为普通藏家如何“看透”紫砂艺术市场呢?记者近日采访了业内颇有名气的紫砂艺人张明强,为你解读紫砂壶市场的是与非。

张明强作品《绿泥双线竹鼓壶》。(受访者供图)

紫砂壶可以去银行质押贷款?

今年2月,中国民生银行无锡分行、无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宜兴市中超利永紫砂陶有限公司主办的紫砂艺术品质押融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布“紫砂壶等紫砂艺术品可到银行质押融资”,于是两个月来不时有普通藏家提问:“顾景舟的作品能贷款多少钱?”、“紫砂壶贷款的估价标准是什么?”

对于藏家们的提问,记者采访了张明强,张明强说:“那根本就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银行不可能按拍卖行的成交价来参照,更是没有国家认可鉴定机构来出具顾景舟作品的真迹证书!实际上,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噱头,是给遭到资金链断裂的投资机构或藏家打了一针鸡血而已。实际上,紫砂壶质押离我们很遥远!”

让我们看看最近几年紫砂壶在拍卖行的行情:2008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首辟“至味涵硕·紫玉金砂名家”紫砂专场,其中顾景舟“雨露天星壶”以156.8万元成交,拔得该场头筹;蒋蓉“五头束柴三友壶”拍出50.4万元;何道洪“梅花周盘壶”也拍得44.8万元。2009年到2011年,紫砂的价格屡创新高:2010年春拍,顾景舟“相明石瓢壶”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创下1232万元的拍卖纪录;此后这一纪录多次被刷新,目前最新的纪录是2014年中国嘉德“紫砂春华——近现代紫砂臻品”拍卖会上,顾景舟“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

张明强认为紫砂壶的质押贷款不可能依照拍卖行成交价来估计,举个例子来说,顾景舟的作品“九头咏梅茶具”以2875万元成交,那么是否可以在银行获得同样的贷款呢?那么由谁来出具这份估价的鉴定就成了问题,首先我们国家有一个文物鉴定委员会,但不帮民间进行商业类型的鉴定,只帮国有文博物机构鉴定文物,考据历史年代,对当代艺术品的鉴定,尚不是他们的业务范围。应该说,至今为止没有当代艺术品质押的例子,包括紫砂壶在内。另外,法院有可能会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文物,但不会出具文物的具体价格等内容,只能出具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的评级文件,至于当代艺术品,目前尚是空白。市场上有个人或公司形式的收费鉴定机构,但都不具法律效应,故银行没有可能拿到合法的鉴定估价证明文件,“当代艺术品包括紫砂壶的质押也就是给某些人吃了一个空心汤圆!”张明强一语中的。

顾景舟制“相明石瓢壶”曾创下1232万元成交价。

普通藏家在网上买紫砂靠谱吗?

随着普通藏家对紫砂壶收藏的热情日益高涨,紫砂壶开始与电商结合,许多藏家在网上看着图片就下单买壶了,几百数千小意思,上万元的也有成交的。对于初入门的收藏者,张明强强烈不推荐在网上购买,因为“网上的二维图片很有欺骗性,由于摄影技术的进步,网上的图片又可以修饰,图片与实物的差异会很大,紫砂壶是立体的艺术,材质的艺术,火的艺术,看网图下单,十有八九要上当,而且根本做不到七天之内有专家来帮助鉴赏评定”。

不管是网上还是实体店,“1000元以下的紫砂壶就不要买了”,张明强说。“1000元以下的原料就不正宗纯正,好的壶原料都不只1000元了。制作者对于1000元以下的壶是不会认真去做的。”张明强说,现在99%的收藏者对紫砂壶都不懂,只是看到有升值的价值,人云亦云地去买,看着名字去收藏。真正懂壶的人主要看料看工艺看材质看造型,“收藏紫砂壶,无论是几万元,几十万元的壶,它首先是一个茶器,买来之后,一定要自己用起来,慢慢变化,慢慢品味,你对它好,它也对你好,你观察他每天一个样的变化,就像你养的宠物一样。”

张明强告诫藏家不能在纯商业的会展上买。“展会上的人一年90%的时间都在外面跑,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做壶,而那些从宜兴进货的外地人对紫砂本身不在行,进货这道坎都过不了。现在各种形式层次的商业展会可谓铺天盖地,看似紫砂文化的繁荣,但良莠混杂,粗制滥造、假大空乱”。

顾景舟、韩美林“此乐提梁壶”在2013年嘉德春拍以828万元成交。

认准制壶人的职称就行了?

许多普通藏家收藏紫砂壶先看制壶人的职称,而紫砂壶的价格也与制壶人的职称一道水涨船高,职称越高价格越贵。这在张明强眼里看来,是一个畸形的现象。“普通爱好者很难对紫砂壶的价值进行判断,只得以做壶者的技术职称作为重要依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唯职称论’的怪现象。但是,技术职称是劳动部门通过考试确定的,目前是职称越高所做的作品价格也越高,于是许多人的精力不是放在创作上,而是如何能考到职称上。传统紫砂工艺人员的技术职称衡量的是成型技术,绝不是艺术。很多人花钱买文凭,花钱买职称,职称成了金钱的奴隶,敛财的工具。”

由于藏家对职称趋之若鹜,也导致了“代工”泛滥。“紫砂界的代工现象是所有艺术界中最容易的,工艺员为助理工艺师代工,助理工艺师为工艺师代工,工艺师为高级工艺师代工。一条诡异的产业藤蔓在美丽的紫砂土壤上开出了恶之花,所以,收藏紫砂壶已经变得非常诡异,许多人购有高级工艺师职称的作品证书,却很有可能是并非出自其人之手,”张明强说,这样的现象让紫砂界整体弥漫心浮气躁唯利是图的气氛,“紫砂壶制作是一门熟能生巧的手艺,从业时间的长短,多少会影响到茶壶的品质,但高品质绝不等同于高艺术,应该说,现在收藏市场上的紫砂壶,绝大多数只能算是日常用品,有些大师高工的作品最多也就称得上工艺品,与原创艺术收藏品相距甚远。”

在张明强挑剔的眼里,紫砂艺术品一定需要心手合一,一定需要厚重的文化支撑和个人涵养,修身养性,沉下心来潜心紫砂艺术传承的人,才能捏出美丽的作品。一代宗师顾景舟之所以有高超的壶艺境界与他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顾景舟重视传统渊源,并为之努力了一生。顾景舟相信“宜兴紫砂壶是文化壶、文人壶”。顾景舟一生制作的紫砂壶数量不是很多,他有时好几年才做一批壶,而且个个要求质量上乘,不满意的都要毁掉。“顾老常常3米开外站着两个钟头盯着一把成型的壶,动也不动,如果发现不满意,其他人会稍作调整,他却把泥胎往地上一甩,重新来过。”说到此,张明强不免叹息:“现在的人,没有做两年就说自己的壶可以卖几千上万元了。”

何道洪制圣珠提梁壶。

紫砂壶的“云计算”DNA可信吗?

紫砂壶也能有“身份证”?这是今年新出现的一个概念。4月初,紫砂壶全息数字防伪服务云平台技术成果评定会在江苏宜兴召开,会议宣布这个平台将可以建立一个有关紫砂壶的“身份证”系统,据说其基本构架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基于公司发明专利保护的紫砂壶物理特性的全息数字防伪等技术,通过采集每把紫砂壶的‘DNA’,给予每把紫砂壶一份独一无二的身份数据,重新整合宜兴紫砂壶资源,纳入一个公共服务的权威数据平台。”

对于这个“云计算”给每个紫砂壶带上DNA的新概念,张明强的看法是:“瞎掰。”他认为,“每天50万件紫砂壶谁来采集每把紫砂壶的DNA,每把紫砂壶的DNA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紫砂艺术缺乏理论认知,每个作者没有完整风格的今天,同质化的紫砂壶如何认定都难的今天,无非又是一个炒作。这种溯源系统根本就是再增加了一个造假的可能或者一个途径!”

张明强作品《竹根壶》。(受访者供图)

那么,如何鉴定一把紫砂壶是否值得收藏呢?张明强教了几招:收藏紫砂壶首先要了解当前的紫砂生态,第二,收藏的最好方式是寻找德艺双馨的紫砂艺术家的作品,要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紫砂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造诣,只有当你了解清楚以后才去购藏,紫砂壶是陶瓷艺术中造型最丰富的,符合你个人的审美情趣很重要,但也应考虑紫砂壶的共性美,那就是各部位比例协调,符合黄金分割比例,抛物线面富于张力,有时代审美的特点才是好壶,第三是原材料的纯正性很重要,紫砂原料以黄龙山矿料为正宗,由于烧制后的表面肌理秀雅美观,是其他原料难以企及的,所谓“世间金玉足可趣,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就是赞美紫砂壶的自然肌理的独特魅力。掌握这三条,亦就可以开始你的收藏事业了。

张明强最后说,“紫砂艺术市场犹如一台绞肉机!如果你没有深入紫砂生态,对紫砂没有了解到理解,那么,我劝你远离紫砂壶收藏圈,先做足功课再来买紫砂壶。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收藏投资,那样会输得很惨!比股市期市贵金属投资风险要大得多。”

紫砂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近年来,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

2012西泠春拍清路大荒旧藏杨彭年制锻泥提梁石铫壶成交价138万元,高于起拍价17倍之多。

张明强简介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深圳)公司艺术总监、宜兴市陶瓷进出口有限公司总工艺师。在紫砂界,张明强是个特异的角色,做紫砂、玩紫砂、售紫砂、评论紫砂,几种角色融为一体不亦乐乎。20多年前,紫砂泰斗顾景舟本有心让张明强跟自己做紫砂。阴差阳错,张明强没有去走专业这条路,却也有幸得了顾大师赠与的几块上好泥料,张明强当宝贝一样存了多年,如今都在他手上做成了紫砂精品。他自己觉得,可能是业余成就了现在的他。紫泥容易得,做人更重要,多重身份之下,他更喜欢别人称他为“壶匠”。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名山区已知的茶农中最早开始做茶的人——张明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