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午间,泡一杯茶静坐凝思,王钧觉得这是生活给她最大的恩赐。抬眼望去,江苏赣榆龟山脚下高耸的风车随风飞旋,数百亩茶园镶嵌其间,秀美的田园风光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一个“90后”的小女孩,王钧爱都市繁华之美,更爱山村静谧之美。她爱她的家,爱她的爸爸妈妈,爱着茶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她放弃在繁华城市的生活,甘愿回乡做一个茶姑。在这青山绿水间,一个固执的“90后”女孩开始了她的追梦之旅。

校园生活,充满激情和能量

2009年6月9日,结束高考的那天深夜,王钧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写下了《飞翔》一文:“结束高考的洗礼之后,我终于解放了,我也已经长大,也该有自己的思想,也该抛弃所有,为自己活一回……”

大学,王钧去了苏州,一心向往的美丽城市。

这也是她第一次出远门,还是独自一个人——她固执地拒绝了父母的陪同,一个人带着行李坐着大巴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小小年纪的她,脸上是脱不去的稚嫩,但做事却有着超于同龄人的干练跟独立。

“也许因为我是班上少有的没有父母陪同来报道的同学,也许……”王钧说,报道的第一天,班主任汤雯就“任命”她做了军训的联络人。

“虽然是大专,但是我们班很多学生的分数都达到了本三线,之所以没去上本三,都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王钧说,做联络人的第一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寝室,了解同学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大多数的同学都是兄妹比较多,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他们都想利用业余时间做点兼职锻炼自己,更主要的是想赚点钱帮父母分担点压力。

但是学校勤工俭学的职位只有一个,王钧就把这个机会留给了班上唯一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感觉到了自己作为班干的担子,这是一份责任。

王钧自己也想找一份兼职,于是便开始摸索,除认真学习拿奖学金的目标以外,业余时间王钧都花在了兼职或是做生意上。她在超市做过临时促销员,发过传单,帮公司做过问卷调查,还做过服务员,做过机构代理,在自己寻找并获得工作岗位的同时,她还把发现的工作机会介绍给班上想做兼职的同学。

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王钧就这样跟自己的同学们辛苦地工作着,赚钱赚社会经验,很辛苦也很满足。也是因为王钧的这份不求回报的担当跟做事的干练,她在连续三年的班级选举中都被同学选为班长。

听王钧回忆她的大学生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圣诞节苹果好卖,她就卖苹果;冬天女生们爱织围巾手套毛衣,她就卖毛线;春节放假,同学们都想带点苏州特产回老家,她就想到了批发苏州特产……不能不说,这是个脑子非常活络的女孩。

“我会在各个班级或是楼栋寻找愿意做兼职的同学,帮忙负责登记学生订货情况,然后我自己去联系供货厂家,直接去厂家拿货,可以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我再把这利润让一部分给同学,不但我们赚了钱还能帮同学们省下不少花销。”校园时的王钧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女经纪人”。新生开学时,组织同学给新生进行电话充值送话费活动,王钧也采取类似操作方法。“最多的时候,两天挣了四五千元。”说起这些,王钧很淡定。

“她的能干着实让我们吃惊,上学期间,她的学费、生活费基本都是自己挣的。”说起女儿,父亲王维福的脸上流露出骄傲幸福的神情。

告别都市,回乡帮父亲创业

个头一米六的王钧,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跟对未来“芦阳春”品牌的发展之路,思维敏捷,语态娴熟,俨然是用心和茶叶摸爬滚打了几年。

一杯茶把王钧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龟山脚下有一片老茶园,但是因为荒废多年,茶树也只是苟延残喘。父亲看好茶叶前景,竞标承包了这片荒芜之地,修剪老茶树、栽植扩展新茶园。”王钧说,那时她还在苏州上学,每次假期回家,都会发现茶园有新的变化,虽然没和父母一起劳作,但是看着茶园里的景象,她能想象得到父母付出了多少的艰辛。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钧应聘到上海一家物流公司,喜欢挑战的她放弃行政管理等轻松的工作,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销售岗位来锻炼自己。有着大学期间锻炼出来的经验,王钧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但是到了2012年元旦,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陪父母一起创业。

王钧坦言,父亲王维福是一名退伍军人,二十多年来作为司机走南闯北在外面见多识广,心里一直有着创业的梦想。她相信父亲的眼光,相信建立在300多亩茶园基础上的支撑,这些东西都只是说说而已。

“在学校里,我想要做一件事,只要下面找好人手就行了,但是在家里就是我一个人,工作很难展开。没有人比我更清楚回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回家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我迷茫过困惑过。刚回家的感觉就是一座城,我怎么都找不到门。”

调整心态,王钧逼着自己以最短的时间适应新的环境。“我得从茶叶开始,了解熟悉茶叶的生产制作流程,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懂茶的人。”王钧关了青口的门店,回家踏踏实实学做茶。

2012年4月10日,开始采摘春茶。“我想从最基础的做起,采茶,收茶,做茶,财务,仓管,接待,几乎所有的工作都做。”从这次春茶采摘开始,王钧第一次体会到了连轴转的苦与累。也是这个春天,王钧开始了她人生真正的蜕变。

“每天早晨7点起床去茶园,从7点一直要忙到深夜,经常要忙到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五六点,彻夜不眠。”王钧说,从进入茶园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没时间休息,连走路都是小跑。

两三百人采摘来的茶叶全由她一人负责分拣、过秤,王钧说,等这些忙完,一抬头已经是下午两三点。而当天采摘的茶叶当天就要加工好,所以下午和晚上的时间都得用来忙活制茶。

“春茶40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我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中成长的。”王钧很认真地对待所做地每一种工作,及时做总结改进以保证做到最完美。

春茶采摘制作结束,40天时间王钧整整瘦了20斤。“回家时体重108斤,春茶结束后体重只有88斤。”看着计量器上显示的重量,王钧也开始心疼自己,“太辛苦了,有一次重感冒,也没法休息,早上找来医生在家打吊瓶,拔了针不得半刻休息就直奔茶园。”

瘦小的王钧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这些辛苦她都能扛。“虽然累,但很多时候我很享受这样的工作状态。”王钧说,最让她头疼的是不懂茶。

“刚开始接触这事的时候,我甚至都没喝过茶,我不会泡茶,不会看茶。”王钧只能不间断地看书,采茶期间唯一可以休息的下雨天,她也顾不上歇歇,不停地泡各种时间段的茶,做对比,看条索,闻香气,品味道,看叶底。

越努力越幸运,荣誉接踵而来

回家的这几年时间,王钧一直默默努力着,在梦想的道路上,研制红茶,改进绿茶,开发龙井茶品种。不停地自我学习,如今王钧拿出自家的茶叶,就可以说出茶叶所产的时间,从口感上判断加工工艺上应该做哪些细节调整。

2013年6月,在我市第三届名特茶评比中,王钧带来的“芦阳春”绿茶荣获金奖,“芦阳春”品牌下的迎宾红红茶系列荣获铜奖。“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知道这个消息时,王钧激动得热泪盈眶。

相比“徐福”、“夹谷春”等有着二三十年历史的老品牌,王钧和家人才付出三四年时间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们很知足。2012年,“芦阳春”获得农业部的无公害认证,2014年又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专家评说,“芦阳春”绿茶,汤色润绿诱人,香味浓淡适口,回味甜馨无穷;“芦阳春”红茶,汤色橙红透明,滋味香醇,营养丰富。红绿茶品均耐冲泡,经济实惠,是最优质的茶饮品之一。

王钧说,要用良心做茶,才能不辜负自己的付出,要对得起每一位“芦阳春”茶的消费者。“也是这个丫头的这份执着跟善良让芦阳春获得良好的口碑,迎来了广大的市场。”父亲王维福掩饰不住自豪地说。

2014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着实为“芦阳春”增添了一把利剑。争取来如此过硬的证书,王钧的能干让父亲放心把茶园彻底交由她管理。就在这一年,茶园被连云港海宁禅寺授牌禅茶基地,成为港城唯一的禅茶基地。

2014年是王钧的本命年,这一年她才24岁,赣榆“实干兴榆,巾帼先行”创业设计大赛二等奖、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三等奖、省青年“科教绿洲”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江苏好青年、赣榆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接踵而来。

有梦想有付出,未来一定会更好

现在,父亲重新承包了新的茶园,而王钧俨然成为御龙茶业有限公司女主人。

“你这么年轻,父亲放心把这一摊子都交给你管理?”

面对各种担心和质疑,王钧非常淡定自信,“我爸看着我长大,这几年我的努力他全看在眼里,我想做的事,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他信任我。”

王钧说,她会坚定不移地坚持她的生态茶园之路。“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人们越来越期待无公害绿色食品。”王钧深知,茶叶的第一根本是鲜叶的品质,因为土壤、阳光、空气、水源、肥料的优质,加上严格把关制茶的每道工艺、工序,“芦阳春”茶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受到茶爱好者和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而这也是她必须坚持做下去并会一直做下去的。

不过,王钧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茶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她对未来充满遐想。在一张蓝图上,我们看到:茶园的西面是黄桃基地,东面是樱桃园,北面是山楂园。今年王钧又承包了茶园南的60亩土地,正在着手打造苹果园。

“这是我做的一个五年规划,逐渐让游客每时每刻过来都有可以采摘的瓜果。春天,地里有挖不完的荠菜;夏天,茶园有随手可吃的西瓜甜瓜香瓜;秋天,满树的山楂,满山的野豆子,收不完的地瓜、花生、玉米、黑豆。”王钧说,这些都是她在茶园的生活,也是很多人想拥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打造绿色芦阳观光旅游生态园,让大家有一个品绿色茶,吃绿色食品,呼吸绿色空气的好去处。”她对依托茶园发展生态园的构想充满了希望。

“未来,我们还会进一步拓展茶产业链,增加一些其他的品种,如茶叶保健枕、茶叶甜点等,让茶厂能够做大做强。结合农家乐的发展,在全国各地开设连锁店,销售自主品牌的无公害有机农产品。”这就是这个24岁女孩的梦想。

“越努力,就会越幸运!王钧,加油!”2015年,王钧在自己的qq上这样签名,她相信,只要肯努力,未来一定会美梦成真!

CY260.com编辑推荐

90后女孩创业帮家乡卖茶


曾雯雯(右一)教授学员茶艺

“女孩子在夏天应少贪凉,多喝点热茶,冬天才不会体寒。”昨日,在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二楼茶室,曾雯雯一面熟练地完成了煮、泡、倒茶等一系列动作,一面跟学员讲解着养生的小诀窍。这个深谙茶文化的茶艺师,其实只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姑娘。

曾雯雯2014年毕业于长江职业学院,是该校评出的创业先进个人。本是学会计专业的她,在大二下半年与茶结下了缘分。“当时,学校与省妇联合作,为鼓励学生创业而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其中一项是设立在学校对面超市有关茶的项目。”出身孝感农村的她,考虑到家乡种植的茶园销售有困难,于是主动参与到该项目,在超市中干起了销售茶叶的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大三实习时,她选择到一家茶文化公司学习相关技能。工作期间,接受了世界茶艺泰斗张天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的指导。每天,她还花一两个小时练习茶艺,看与茶文化相关的书籍,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15年开始,曾雯雯正式运营自己的公司——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互联网电商为平台,销售她家乡孝昌本地的绿茶、白茶,并做茶艺服务及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业务的公司。头一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万元。创业到现在,公司都是盈利的。每隔两三个月,她还会到一些茶园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打交道,了解各地茶的差异。迄今为止,福建、安徽、四川等地的茶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学员都会成为自己的名片。”在做培训项目时,曾雯雯特别注重质量,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好技艺,并给部分学员推荐就业。学员岑玲理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曾雯雯的培训很过硬,便每天坐高铁从黄冈的家赶到武汉学习茶艺,十天的课程后,她就顺利“出师”了。

近两年,曾雯雯还经常免费培训长江职业学院的学弟学妹,“技能好的茶艺师,武汉各茶楼的需求比较大。”

90后女大学生包下千座茶山 做自己的CEO


毕业不到一年,90后广院女孩王晓湘做了自己的CEO。这个出生在茶乡福建的姑娘说,她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茶水。正是由于这种挚爱,她让茶变成了自己事业。“茶不知名分外香”,王晓湘的“不知名茶”工作室通过众筹的方式,已在全国包下了1000座茶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茶农与消费者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今年5月,王晓湘又将带着她的茶席来到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把中国茶的魅力展现给全世界。

她的血液里流淌着茶水

她想让茶农与茶客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

小女生与三千多茶商“谈合作”

王晓湘是茶农的女儿,是个从小在自家茶园里“野”大的姑娘。茶山上的清新美好、茶园生活的淳朴自由都深深影响着她成长。她常开玩笑说,“从还没出生我就‘懂茶’了,我的血液里流淌着茶水。”

这个90后的女孩喜欢茶,茶是她离不了口的话题。“上大学时整栋宿舍楼都知道我爱茶、我有茶,到我们宿舍来就有茶喝。”喝茶是一项需要“分享”的活动,每次王晓湘泡茶都觉得自己喝没意思,非要拉上同学们一起。久而久之,同班的同学们都受到了这个爱喝茶的南方姑娘的熏陶,“一个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专门带去了一整套茶具,我总开玩笑说,她是‘向世界传递茶文化’去了。”

在茶的世界里,王晓湘是个“百事通”,她不仅经营茶还收藏茶、学习茶。要问王晓湘对茶了解到什么程度?“喝一杯茶,我不仅能品出它的种类、产地,甚至连它采摘的时间、天气和采摘者的装备都能尝出来。”

别看王晓湘才二十出头,她在茶叶行业里可不算是“新手上路”。“从大二开始,我就‘经济独立’了。学费、生活费一切都靠自己。”大学期间,王晓湘把自家茶园出产的茶叶卖遍了北京最大的茶叶市场——马连道茶城。“我带着自家茶叶一家一家泡给茶商喝,让他们细细品味,并耐心解释为什么我家的茶是好茶。到大学毕业,马连道5000多家茶商,有3000多家都跟我喝过茶。”虽然当时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学生,但性格开朗的王晓湘满世界“谈合作”时可一点儿都不扭捏,“进了五星级酒店我也不‘发憷’。”

除此之外,每逢旅行出游,王晓湘总要留出时间专门去逛当地的茶城。“山西、陕西省内的不少茶城里都有我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上大学期间到当地旅游时顺便结交的朋友”。王晓湘说,上大学期间到处“推销”自家茶叶为她现在事业积累了不少资源。“上学时,我是一个酷爱泡图书馆的人。同学们都知道,我如果不在图书馆,就在去推广我家茶叶的路上。”

在与茶叶市场接触的过程中,王晓湘也有自己的看法,“存在问题!价格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所谓的‘顶级’茶叶卖得那么贵?很多时候,卖家只能给出含糊的解释,而买家太容易被说服。这高价里面大多是所谓的‘品牌价值’。”而对这个行业问题的深思也是后来王晓湘开始“众筹包茶山”、做“实在”茶叶的原因之一。

开办“广院下午茶”受热捧

去年5月,又快到毕业的时节了。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都有浓浓的校园情结,希望能在最后的一段时光里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给自己的校园生涯留下难忘的记忆。王晓湘也不例外,她希望利用最后一点时间,做一件与茶、与学校都有关系的事,来纪念自己的青春。王晓湘与好友观察到,校园附近的餐厅在中午、晚上的“饭点儿”往往人满为患,而在上下午的大段时间里却冷冷清清、少人问津。“商铺这样闲置多浪费啊,不如交给我们利用起来,做点有意思的事!”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晓湘和同学一路谈了七八家餐厅,希望这些餐厅可以在闲置时段“借”些位置给他们,举办活动。既不耽误做生意,又能免费做宣传,不少餐厅都欣然应允了王晓湘的请求。王晓湘与好友每人拿出500元的“启动资金”购置了茶具,后来在中国传媒大学一度小有名气的“广院下午茶”活动就诞生了。

除了为自己的毕业留点记忆以外,王晓湘还希望通过“广院下午茶”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上了四年大学,除了自己本班的同学,几乎不怎么认识其他的校友。我认为这样的大学生活有点空虚。”不久,这个免费提供茶水、茶点,只为把校友们聚在一起谈天、喝茶的活动就开办了。

“反响一直特别好,我们把参加人数控制在10人,但每次报名的都有好几十人。”活动每周都举办,每期一个主题,对主题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名,有时还会邀请在这方面有造诣的广院校友一同“下午茶”与大家畅谈。说是“广院下午茶”,其实参加的可远不止中国传媒大学本校的学生,时常有北大、清华等其他高校的同学也来“蹭”茶喝。“‘下午茶’喝着喝着就变成了‘流水席’,来来走走,不断有人加入。没座位就抱着靠垫坐在地板上,三三两两、谈天说地。”

直到去年7月王晓湘毕业,“广院下午茶”活动一共举办了22场,直到现在还是不少传媒学生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众筹包千座茶山茶价降低九成

转眼离校的日子到了,此时的王晓湘还没有想好自己的前路和方向,“我不想上班,和所有人一样做着千篇一律的工作。我想做一点我真正喜欢的、我能做好的事。”一次“下午茶”,几位好友半开玩笑地提议,“大家都这么爱喝茶,何不集资包一座茶山专供‘下午茶’,既知根知底、保证质量,又能节省中间多道费用,岂不一举两得?”

王晓湘从这句玩笑话中找到了自己创业的思路,干脆包下山头,接手茶农对茶山的经营权;众筹募集资金,让消费者成为茶山的股东。同时,把所需的全部费用,分项目明码实价发布在网站上,让茶农与消费者之间“只有一杯茶的距离”。王晓湘透露,由于少了多道中间商经手,不知名茶山上出产的茶叶价格大约是市面上同等质量茶叶的九分之一。

品牌取名“不知名茶”的寓意来自中国古典哲学,“孔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是人生的一种常态,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王晓湘这么解释。

为了考察茶山的情况,王晓湘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走遍了福建、广西、云南、四川等多个省份数不清的茶园。在“找茶”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故事让她难以忘怀。去年夏天,王晓湘找茶找到了广西偏僻的山区,火车到站时已是夜里12点。此时下着滂沱大雨,外面漆黑一片没有一盏灯亮着,仅有两辆“黑车”等待载客。王晓湘心里做着激烈思想斗争,“是坐车到县城里找旅店住宿一晚,还是直接上山投宿农家呢?”车站距县城和山上都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如果直接上山,明早就可以直接考察茶园,而投宿县城则明天还要再辗转半日。为了节省时间,王晓湘最后决定冒雨上山。深夜两点,大雨的山中没有一户农家亮着灯。王晓湘战战兢兢敲开了一户茶农家的门,最后被收留在农家极其简陋的储藏室过夜。

虽然,“找茶”的过程总是艰辛、曲折,但踏上茶山那一刻的愉快和轻松让王晓湘觉得吃一切苦都值得。郁郁葱葱的茶山、新鲜清甜的山果、清新纯净的空气、雾霭晴岚的天气变化……茶山上的一切都让王晓湘感到那么惬意和自由。“我一直认为农民是非常诗意和可爱的职业,他们就是在大地上创作的艺术家。”“‘网媒人’的思维与农业文化的情怀”,王晓湘这么评价自己。

如今,“不知名茶”已经包下了1000座茶山,成了一个有近400个“股东”的品牌。今年5月即将在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世博会邀请了王晓湘和她的“不知名茶”团队参与中国场馆部分的展示,希望她和她的团队带世界领略中国茶的魅力与风情。王晓湘说,这的确是一份鼓励与殊荣,但她的目标不仅仅在此,“我希望未来能够在全世界的知名学府里都开一家‘不知名茶’线下体验茶馆,让国外的年轻人也了解中国茶,让茶真正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陈社行:黑茶帝国的追梦人


2014年12月30日一大早,湖南润和茶业集团董事长陈社行就到上海股交所排队等候旗下湖南国茯茶业挂牌上市敲锣。两小时后,他终于等到了宣布入场通知,10点18分,陈社行及公司副董事长缪林峰终于举起了棒槌。

当日,人民网发布消息称,作为湖南黑茶界全产业链的领军企业湖南润和茶业集团在上海股交所挂牌,这是最接近IPO条件的黑茶企业。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是一个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民族,我们的使命就是以茶为媒,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得起好茶,让这份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这是陈社行在挂牌上市仪式上的倾情感言。

原来最好的东西就在身边

出生在湖南安化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陈社行,从小就立誓要摆脱贫穷,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1995年,陈社行在一家外资企业里担任销售总监,他在这里先后打造出一支月销售额达2亿元的销售队伍,创造了当时的一个神话。

然而,面对外资企业在中国大地上“搜金掘银”,抢占市场,而中国的大批民营企业却发展缓慢的现实状况,让他倍感失落。他想要自主创业。

2009年7月,陈社行回老家湖南安化县考察新项目,有一个县领导向他推荐了安化黑茶。

他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肚子痛,他的母亲就会到小阁楼里去淘一把老黑茶煮给他喝,随后肚子痛就神奇消失了。

一语唤醒梦中人,他马上查阅了有关黑茶的资料,立即就被它的神奇保健魅力所吸引,如降血脂、暖脾胃、助消化、清理肠道等等,而在茯砖茶中,含有一种堪比灵芝的微生物,是安化黑茶在当地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俗称“金花”。

2009年9月,陈社行经过深思熟虑后,注册了一家专门从事黑茶销售的公司,并以“发展黑茶产业,铸造民族品牌”为核心目标,传承老祖宗遗留的黑茶文化和那一碗碗黑茶。

在近5年的调整和快速稳健的发展中,他的公司逐步实现了黑茶种植、生产、销售一体化资源的整合,公司先后整合茶园2万多亩,在公司管理和市场开拓上,陈社行凭借他们多年积累的管理和运营经验,积极开拓市场,创新黑茶产业管理模式,黑茶销售额不断突破新高,并形成了一支近4万人的忠实消费群,形成了黑茶全产业链企业。

民族文化的永续传承需要不断创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陈社行带领公司一班人抢占先机,把朝气蓬勃的电子商务与历史悠久的黑茶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具备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创新营销模式。在新型营销模式下,目前,公司在全国已拥有近百家的国茯黑茶馆,营业额过亿元,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全国三十几个省、“鑫亚”“国茯”“冰维斯”等公司产品在其的精心打造下,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2013年5月30日,在陈社行的策划下,由公司与长沙琴岛演艺中心强强联手,倾力合作打造的国内首个黑茶文化舞秀《黑茶印象》在长沙琴岛隆重公演,这是湖南省第一次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黑茶搬上舞台。

2013年7月,由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薇薇,副省长张硕辅组织的湖南茶产业调研座谈会上,陈社行提出“中国一万多家茶企不及英国一家立顿红茶公司”的话题,引起与会者的关注,并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湖南茶企的支持力度。不久后,湖南省人民政府专门下发红头文件,在政策层面加大了对茶企的支持力度。

不久前,由陈社行董事长亲自撰写的中国首本黑茶文化轻读本《黑茶全传》也出版上市,这将黑茶文化推广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构建黑茶全产业链

2013年7月,陈社行为了使企业做大做强,他整合资源将所有零散的公司集中起来,打造了被媒体称之为的黑茶帝国——湖南润和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3月16日,湖南润和集团全球启动大会在长沙盛大召开,润和集团董事长陈社行携副董事长缪林峰、集团总经理刘益辉等高管齐齐亮相,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名经销商参与。

媒体称,润和集团是国内组建的首个打造黑茶全产业链模式的黑茶产业集团。在这次盛会上,润和集团向茶商发布了国礼茯茶、黑茶原味饮料“冰维斯”等新品。同时,陈社行代表润和集团向湖南省光彩基金投资200万元,将专款专用,为留守儿童、伤残人士提供帮助。

这场以“润泽天下,和谐共赢”为主题的盛会标志着经过全新重组的湖南润和正式起航,陈社行的黑茶帝国梦想也迈出了重要一步。

黑茶全产业链,这是弥补中国茶界空白的一次空前的大胆构思和尝试。“整个黑茶产业要持续健康增长,就必须进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和品牌升级。”陈社行对目前的黑茶发展形势看得十分透彻。

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改造,一个以黑茶为主业,凭借安化优质基地原料,传承传统黑茶工艺,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安化黑茶的提档升级的现代产业集团湖南润和茶业集团呼之欲出。

同时,为加快黑茶附属产业的研发,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周围产业裙带发展,拉动相关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目前润和集团已经形成了安化黑茶万亩种植基地,首个国礼茯茶生产及销售系统,首个黑茶原味饮料的开发上市,黑茶的投资与市场交易,中华黑茶文化博览园,黑茶销售精英培训、马来西亚电子商务、黑龙江沙棘生产基地等全产业链的八大板块。其开发的“润和茶系”产品覆盖了黑茶茯砖、天尖、原味饮料等所有黑茶品种,目前产品除了中国市场之外还远销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初,润和集团陈社行领衔创新研发的中国首款黑茶原味功能饮料“冰维斯”正式发布,“这款黑茶功能饮料在2014年3月正式上市,面向全国销售。润和集团立志于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的保健功能茶饮料产品。”陈社行说道,“公司已为黑茶饮料申请国家专利,并为国家提供了黑茶饮料的生产标准。这一项目的成功运作标志着黑茶深加工行业跨入了新的高度。”

事实上,冰维斯是黑茶行业里第一款黑茶饮料,填补了国内黑茶原味饮料的空白。陈社行十分看好冰维斯的前景,他希望能将冰维斯打造成黑茶界的“王老吉”。

全产业链模式为润和集团在茶叶行业中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优势,凭借其特色产品组建而成的“润和茶系”,以及良好的市场背景和杰出的运营策略,润和集团将逐渐成为一家服务于消费者、服务于农民,有研发、有创新、有信誉的全产业链黑茶产业代表。

几年来,他策划的安化黑茶进驻世博会“联合国馆”和“湖南馆”;公司生产的品牌黑茶亮相各种。

以产业扶贫带动黑茶大发展

目前,陈社行及其团队在安化县的小淹、冷市等乡镇,开展了“龙头企业牵头带动、茶农公司同发展,政企传递扶贫责任”的产业扶贫模式。

在他的指导下,先后成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集良种推广、生产技术、农资购销等服务为一体的黑茶生产基地部,向农户提供“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护价收购价”的产前、产中、产后“五统一”全方位服务,解决了农民种、管、储、销、运各个环节中的难题。

基础建设薄弱是制约安化乡发展的最大瓶颈。陈社行安排湖南润和茶业集团为此一次性投入公益资金300万元,帮助农民购买发电机、水泵,并大修水利,还为村级图书室增订阅报刊杂志。

在陈社行的努力下,公司总投资达2亿元,先后在安化云台山、小淹、太阳山等地,兴建黑茶生产基地3万多亩,建设各类项目88个,基地涵盖30个村,为周边群众提供1000余名就业机会,帮助基地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为保护安化县茶农的根本利益,陈社行要求公司全部实行订单种植,并明确其原料收购价格。目前,公司在安化的茶园全部实行了订单生产。

“回馈社会,心系慈善”这是陈社行一直铭记于心的一句话。湖南润和茶业集团在发展历程中,多次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为贫困山区的人们送去了温暖和爱心。

不久前,湖南润和茶业集团设立了湖南省光彩基金润和慈善专项基金,专门帮助各地的失学儿童、孤寡老人,通过专项基金方式扶贫帮困。几年来,陈社行带领的润和茶业集团,已向社会各界捐款累计达2000多万元。

在一次捐赠大会上,陈社行说:“一个有爱的人,哪怕在黑暗之中,也能穿越黑暗,看到生命的光明。一个有爱的企业,才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的企业。”

陈社行在外高调行善的同时,也不忘关心每一个员工的健康成长。在公司他积极倡导企业爱心管理,弘扬企业感化文化。

无论对生活还是工作,在润和茶业集团,即便基层员工也拥有优质的生活条件,他安排员工住进了舒适的酒店房间,给予员工最好的升职空间,在公司里“有人的地方就有空调”,所有工作区干净整洁,花团锦簇。

回报国家、回报家乡、回报员工,这就是新时代黑茶文化的传承者陈社行所要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安化黑茶一步步成为我们生活品质的需求时,湖南润和集团与他的创始人陈社行必将在黑茶时代的历史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90后茶人,谁说年轻人不懂茶


今年即将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前往浙江大学保研的河南姑娘马一校,学的是园艺学院的茶学。1993年出生的她讲起茶叶的烘焙、禀气、习性等茶学专业知识毫不逊色于卖茶者。“茶是一门文艺的、需要安静下来的艺术,学习茶学让我懂得耐心处事,它会慢慢磨去洗掉我身上浮躁的地方。”平时钟爱喝红茶、白茶的她如愿来到茶博会英德红茶展摊,做一名安静的茶艺冲泡者,通过实践获取更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我喜欢淡雅一点的茶,其实也是一种茶道中淡雅处事的态度。”

90后江西省工艺美术师王艺臻,擅长工笔人物、花鸟山水,兼修国画的她从小在外公舅父陶瓷大家的影响下笔润灵动意境优美。本次茶博会的万象展区,她守着亲手烧制、水墨彩釉的瓷器茶具笑意盈盈地候在那里,等待懂茶识瓷的人来将她的作品带走。“潜心在瓶器上绘画的时候,心里会先把成图勾勒出来。这些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家乡美丽的世外桃源婺源、遥里,我常常背上我的画板去那里写生。”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透过这位生长在幽美风光里的水灵灵的姑娘的画笔,画面意境之趣反映出闲适欢乐的百姓日常。

压茶的白族小伙张善男来自云南大理,22岁,压茶师。他的师傅,云南这几天过来朋友店里帮忙看店、聊天喝茶。遇见外国友人前来叹茶,她还能随时翻译,向对方介绍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朋友店里的产品。“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茶行业,最喜欢的茶一直是普洱,在此基础上加入柑普、陈皮等调味的茶产品也是我喜欢喝的类型。”(实习记者黄沐瑶文图)

一个英语系女孩儿的普洱茶梦


——记广西澄心堂茶行韦晓春: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之一。

韦晓春,广州论茶华南赛区十强选手之一,一个80后的广西女孩儿。原本在外语学院学习英语的她,在毕业后加入了广西大益茶授权经销商澄心堂茶行,开始与茶结缘的人生。从洋气时尚的英语系姑娘,变成举手投足都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大益茶人,在她的身上,东西方文化有交汇,有碰撞,也有和谐相融的一面。一起走进她的故事,了解一个英语系女孩儿的普洱茶梦!

说起晓春,在同事们的印象中她总是笑呵呵的,虽然和她是通过电话采访的,但记者还是感受到了她身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心里有阳光,每一天的生活都会是快乐的。”每个人都在影响着他周围的人,那么你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呢?晓春用他的行动做出了回答,她用她的乐观感染着他周围的人,不管遇到挫折还是失败,她总是微笑着面对。但是,在一开始踏入茶行业的时候,晓春并不是一帆风顺、始终乐观的。

“原本学得是英语专业嘛,觉得自己跟很多人相比还是有一技之长的,进茶行没多久,心态上就开始有一些变化,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学生,却屈就在一个茶叶店卖茶,没有什么前途。后来得知很多同学都去了外企,更觉得跑来茶行是一时冲动,想到过退出。”晓春告诉记者。在职业发展之初,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曾让她萌生退意,这种退意慢慢消退是得益于茶行的氛围。在与普洱茶的日日相处之中,茶香缭绕,茶汤温热,不知不觉中对茶、对大益竟有了莫名的感情。“也许是被它的茶香所吸引,或者是为它的文化所折服,总之,我不再耿耿于怀,不再蹉跎岁月,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了茶叶的世界。”

2010年5月,南宁越秀店新店开张。一向工作努力的晓春很荣幸得到经理的信任与器重,推举她当了店长。晓春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更加努力学习茶叶知识及销售技巧。没想到这一次的机会让她发挥自己原来的优势和特长:英语。由于越秀店座落于高级住宅区,背靠国际东盟商务区,往来喝茶的茶客除了周围的居民,还有很多外国朋友。晓春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用英语销售普洱茶,一口气将7572的大段英语介绍全部背了出来,不仅顺利完成了销售,还得到了外国客人的赞扬,晓春笑言:“至今回想起来,还是让人既兴奋又自豪的事情呢!”

谈到这一次的广州论茶,晓春说主要是想对自己的识茶技巧进行一次检验和锻炼。“毕竟我不是专业学茶的,这一次能进入十强可以说是对过去的努力的一个很大的认可,我也比较满意自己这样的成绩。”在对未来的规划里,晓春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将普及给更多的人,让世界感受到到中国普洱茶的奇妙魅力!

90后傅志娇:“体验店”传承茶文化


上图为北京紫玉公馆主人傅志娇

但凡文化、技艺,提到“传承”顿觉严肃,顿觉使命感、沉重感倍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神秘,“白话”翻译过来是承上启下,先传递,再继承,于是这如何承接,如何继续便有了见仁见智的方式。傅志娇这样定位自己的“地盘”,不是茶楼,不是茶馆,更非高端的茶会所,“正如苹果的体验店,年轻人都熟悉的,可以尽情玩,尽情试。至于是否真要买些什么,那是在你真的爱上紫砂,欣赏茶之后的事情”。

讲出这番道理的是个“90后”的小姑娘,如今独当一面经营着以紫砂和易武古树茶为主的紫玉公馆。新与旧的对比,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在这个小姑娘身上的映照格外突出。她的看市品茶生意经别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看市:实力派将成就市场新高度

汝窑、紫砂、景泰蓝。傅志娇店里的陈设清雅不失华丽,古拙不失新意,一方褐色的纱曼,恰如女主人温婉沉静的气质,衬着如烧过一般的多宝槅。那上面放的是专门省茶用的各式紫砂小罐。这里不过是店的一角,整面墙又换了明快的石青色,衬出颜色相对厚重的紫砂和景泰蓝茶具。

以往遇到凡能对这些物件讲得头头是道、神采飞扬的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先生,且作为听者,只有踏踏实实洗耳恭听的份儿,完全插不上嘴。可在紫玉公馆,那份炫耀知识储备、展现见多识广的傲气,变成了怯生生的交流,有求教于人的谦卑,却也暗藏成竹在胸的稳当。

傅志娇是这里的主人,刚满22岁的年纪,做的就是茶与壶的生意。

“对紫砂,聪明的办法不是盲目追高。虽说以经营紫砂为主,但只做两个紫砂艺人的壶,那就是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惠祥云和80年代的傅耀鸿。”在傅志娇看来,这是在目前名家大师壶高价难以企及,普通工艺壶低价无人问津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成长空间。“这样的紫砂壶作者年轻,自己也有市场运作的团队,能进行比较专业的推广,同时技艺也有精进的空间。”短短三五年,上涨趋势已清晰可见,傅耀鸿的壶三五年前不过一两千,目前已经近万元。“现在有不少客户愿意回收他们早期的作品,买壶的藏家其实更多是偏爱艺人自成一派的风格,假以时日,实力派新生代紫砂工匠必会促成紫砂市场的新高度。”

在选择主推壶上,傅志娇有自己的标准,“泥料和做工,名气大不大无所谓,职称高不高也不是关键。职称现在买家已经不认了,还要看作品”。宜兴有上万人在做壶,有职称的不过上千。没有职称的实力派,功底未见得逊色。“若在前几年,的确。买壶先问作者的职称级别,这是定价的死线。可现在即便你要告诉客人作者的级别,客人也会回答,先甭管级别,看了东西再说。”足见消费者对紫砂的认知已经有所转变。这也是实力派能有市场成长的先决条件。包括惠祥云在内的新生代的实力派正在进入市场上升通道。目前,专门代理的两个紫砂艺人,每月都会推出新品,培养藏家和壶迷,“个人的风格、创意能吸引稳固的粉丝,他们会期待新品的出现,持续收藏。”

罗山灵山茶业有个梦追的“女茶王”


罗山县灵山茶叶公司董事长钱晓玲为公司生产的红茶酒代言。

采茶的村民们排队交鲜叶。

信阳毛尖开采了。

面包车上,走下来一位举着吊瓶的女人。

女人是冲着这一大片茶山来的。连续几天春雨,茶树上的小茶芽正在慢慢地冒出,再过几天,今年第一茬春茶就可以开采了。

而这几天,她患了重感冒,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但她的心却全都在山上,怎么也躺不住,这不,趁护士不注意,硬是举着吊瓶上山来了。

3月23日,茶山上的第一茬春茶正式开采了,市、县电视台的记者都来了,但她被困在医院,没法露面。第二天,记者来到罗山县医院6楼的一间普通病房里,见到了正在打吊针的她。

她叫钱晓玲,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十佳茶人”、河南省“优秀青年企业家”、河南省“创新能手”、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和大别山下许多清苦而又坚强的女人一样,钱晓玲也有过苦涩的过去。幼年的她因为姥爷被打成右派,跟随母亲下放到周党镇朱楼村。初中毕业就开始在镇贸易公司工作,从站柜台一直干到业务经理。

1998年,她被查出患有胰腺炎,在三次大手术中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她没有倒下,走出医院,着手组建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在开发茶园的日子里,她和伙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拄着棍子和专家、工人们一起登山爬坡、挖山栽苗,最长有一个多月都没下山。“我从来不认为女人比男人差,很多事男人能做到,女人同样也可以做到。”钱晓玲用行动为自己的语言作注。

开挖掘机的师傅说:“她是地地道道的男人性格,就是男人不敢做的事她也敢干。”开辟茶山期间,她曾两天两夜不合眼,在挖掘机上一站就是四天!

武汉协和医院给她做手术的蔡教授说:“我从医20多年,像这样刚做完手术还没拆线就急着回去工作的,她是第一个!”那年年关,在医院刚做完手术离拆线还有3天,她硬是跑回了茶山,她说茶山的事情太多了!

周党镇负责人说:“这么多荒山硬是流转过来了,不说别的,光协调好所有的农民,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5万亩荒山,几千户农民,要挨家挨户说服他们,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

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如今满目葱郁,“大寨田”里一簇簇新绿整整齐齐绵延到山下,车辆可以沿着水泥路直达山头。公司茶园基地于2010年通过了国家级标准化茶园示范区验收,2011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选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013年被全国妇联、财政部选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前年冬天,信阳遭遇干旱,为了能及时给茶树浇上水,钱晓玲和员工们每天都要在山头上忙碌到凌晨两点钟,公司买了100多个手电筒,也有她一把。手电筒照亮了茶山,也透着种茶人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不是卖茶的,我是做茶的。”这是钱晓玲给自己的定位,也是给企业的定位。信阳毛尖是大自然对信阳人的最大馈赠,在国内享有许多殊荣。但为何多年走不出国门?钱晓玲认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丰富产品形态,提高产品内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才能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为此,她多次到杭州,拜访我国茶叶生物研究专家——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贤强教授,并派员工去浙大学习,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引进优良茶种。

在杨贤强教授的指导下,公司成立了“河南省茶叶集成创新与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相继研发出仙灵系列茶多酚、茶微粉、红茶酒等十大系列80多个茶产品,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国家发明专利共计20余项。

2012年,钱晓玲把新开荒的2万多亩茶园全部种上了无性系优良茶种,她要把她的茶园做成国际顶级的优质茶园,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采茶那天,灵山茶业公司的总经理易明宇介绍,山上的茶叶都是优良新茶种,发芽率高,而且比普通茶叶提早一个星期出芽,我们现在采摘的是真正的“明前茶”。

当年,“信阳红”风暴从京城席卷到省城,各种品牌的信阳红茶纷纷登台亮相。但在这年深秋举办的第四届中国(郑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捧走唯一“红茶王”奖杯的就是钱晓玲,由此,她又有了新的名字——“茶王”。

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效忠说,未来信阳最有实力的茶产业开拓者当属钱晓玲,因为她不仅有自己几万亩茶山,而且还有时刻站在科技前沿的新茶种、新产品,这是她真正的“秘密武器”。

“再大干5年,争取带领周边多个行政村的茶农一起致富!”如今,钱晓玲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公司牵头成立了罗山县灵山,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与3500户茶农及众多小型茶园主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了环环相扣、互惠互利、坚固而又灵活的产业链条,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公司每年还为茶农免费举办茶叶种植、采摘技术培训班,公司的科技特派员还跟踪茶农种植全过程,茶农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和技术员联系。

“茶叶浑身都是宝,茶叶可以做80多个深加工项目,如果我们把深加工产业链做好,茶叶种植不再是农业项目,而是一个庞大的系列产业,那我们的茶农在家门口就能变成产业链上的产业工人。”这是钱晓玲的第二个愿望。

“第三个愿望就是可以把茶园变成游园,现在中央不是明确提出要绿色化吗?我们大别山区的种茶人第一个响应!”她在茶山间环山抱水的山谷处修建了一个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基地,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古色古香的茶艺馆、茶叶博览室、茶叶研究室等彰显茶文化韵味和科技内涵的配套设施,今年秋天她就可以组织茶山游了。

梦,在远方;路,在脚下。“茶王”钱晓玲和她的团队,正在大别山下这一片亮丽的茶山上,编织新时代种茶人波澜壮阔的梦想。

蔡清炜:宁德80后茶人的白茶梦


在茶叶总公司茶城C区36号店,蔡清炜请我们分享“获奖茶之母”,他哥哥蔡清寿则神情自豪地观察着我们的反应。之所以称为“获奖茶之母”,是因为“翁溪”的金奖白茶就出自这批茶叶,它们是蔡清寿的杰作。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联合体,2000年来京打拼数年后,蔡清炜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国批发铁观音、白茶和红茶;蔡清寿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2013年9月,这家公司成为闽东地区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父亲,则专门管理蔡家的有机茶园基地。

六年前布局

对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业来说,白茶市场日渐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蔡清炜却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时,同时申请注册了“翁溪”商标。翁溪村位于白茶之乡福鼎点头镇,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华茶二号——“大毫茶”发源地。

蔡清炜兄弟俩“出手”如此之早,与其说源于“先知先觉”的商业嗅觉,不如说是由于一种压抑多年的不服气。蔡清寿认为第一届斗茶大赛就应该设立白茶奖项,他说:白茶是历史名茶,一直都是出口的,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就不行?如此,一场数年前开始酝酿的白茶之战,从他们申请翁溪商标那一天起,正式打响了。

“一茶一树”

蔡清炜特意打开手机里的茶园图片,介绍他所说的“一茶一树”限产理念。

北方茶友听到“单枞”,“老枞”这些说法,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人一多高的小树丛。这是个误会,现实中的茶园,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长在闽北梯田或者台地里。

蔡清炜的茶园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像是果园,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树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树龄。蔡清炜说,几年前,他们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树,确保“一平方只种一棵树”,而密植的茶园每平米茶树多达数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点头镇小学周围和新农场共有30多亩茶园,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合作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锄草,上有机肥料,这些都意味着种植环节将产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炜说,每年锄草时,常要雇几十个人,人均日工资200多元,要花一个多月才能锄一遍……

“一茶一树”的种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动限产理念。据蔡清炜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均产100-150公斤,他们的300多亩茶园一季约产10吨茶叶,但限产之后,就只有不到1吨了。

“我们牺牲了九成的产量,换来高品质的茶青。”蔡清炜告诉《中国商人》,在翁溪村,他们的茶园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实行了稀植,茶树可吸收足够阳光和养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赛中赢得专家如此点评:“毫芽壮实、匀齐,色银白,汤色浅黄明亮,毫香鲜爽、鲜醇,叶底黄亮肥壮。”

“天青地白”

专家们对白茶外观与汤色好评,代表了行业和市场对近年来白茶新工艺的一种追求。对蔡清炜的父亲那一代人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疼痛抑或遗憾:作为一个老茶人,蔡清炜的父亲偏爱焙火稍高一点的茶,其茶汤呈现“铁褐色”。

“可我们还不是白茶第一品牌,我们必须做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茶,因此我们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蔡清炜说,但是在制茶的关键环节,蔡家父兄三人绝不会节省人工。

比如白茶的“晾青”,蔡家的标准是必须达到60个小时。蔡清寿说,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如果天气好,一天可能就晒干了,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温度过高时,就要搬到屋子里。

之所以如此辛苦来回倒腾茶青,是因为萎凋时间不够,茶叶会发青,如同草一样绿。只有达到60个小时,才能很好发挥出茶叶中的黄酮等精微物质,才会出现老师傅们要求的“天青地白”形态,以及白茶特有的毫香。

“您看,我们茶底是活的,没有一片发黑的死叶。”蔡清寿说,对于白茶来说,渥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渥堆厚度在25cm刚刚好,渥堆太厚,温度和时间掌握不恰当,容易把茶做死,更不会出现隐约而迷人的“果蜜香”。

蔡清寿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清闲时,他会来京城转转。更多时候则是参与当地,或者跟村里的人斗茶。“从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找到某一款茶的难喝之处,并研究如何改进其工艺,是蔡清寿的乐趣。

蔡清寿15岁随父学制茶,一晃已25年过去,如今蔡家白茶茶园种植已经申请了专利权保护。和他的弟弟一样,蔡清寿的梦想是做出人们愿意“天天品”的——好喝的白茶。

80后女孩王玉英:与茶结缘的创业路


“‘雨前龙井为上品,明前龙井为珍品’,今天我们喝的龙井茶是我保存下来的明前龙井,这次教大家用中投法来冲泡,先在透明玻璃杯中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适量茶叶,静待茶叶慢慢舒展,水温最好控制在75℃到85℃左右……”

1月1日下午申时许,在古筝《高山流水》的悠扬旋律中,王玉英坐在茶案旁,正在为朋友讲解龙井茶的茶艺。手起手落间,道道茶香流溢开来。

▲“万事开头难,但我喜欢茶”在中国海洋大学读书的时候,王玉英学的是英语专业,2009年毕业,她原本可以走上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却偏偏选择了回家创业,“我不太喜欢那种生活,那时大哥建议以茶创业,因为我大嫂是国家茶艺师,家里正好有这方面的资源,而我本身也喜欢茶,骨子里就喜欢。”回家创业的王玉英,这一干就是五年。

通过亲戚朋友借来的钱,王玉英开始了创业路,从装修到选购再到开业经营,所有的都需要她亲力亲为的辛苦。都说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需要的克服困难不少,“茶叶生意本身就是诚信生意,我家在农村,刚开始时在城里没有人脉,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始创业的时候客人很少,为了拓展市场,我拿着我们冲泡好的茶叶在超市门口给过往的路人免费品尝,有时也到一些单位免费赠送茶叶,告诉他们我的地址。”渐渐的茶店生意有了起色。

“第一家店已经关了,现在是第二家店,同时也开通了网店。”经历这5年的坎坷发展,王玉英有过失败的经历,更有成长的喜悦,但面对难题,王玉英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用自信、乐观化解一个个困难。5年的发展,王玉英的茶店从原来三四十平方的初始店发展到现在两百平方的体验店,通过以茶会友,传播茶文化,参悟茶道精神,她也积攒了越来越多的顾客。

▲“与茶结缘后

学习从未停止”

“龙井茶要经过采摘、晾晒、揉捻、炒制等多道工序。品龙井茶,具有提神、生津止渴、抗突然异变、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酯蛋白含量、抑制血压上升等功效。”王玉英在泡茶中讲解着茶与健康。

“去广州学茶艺,到福建、江西亲身体验学茶,去北京全国百佳茶馆之一的非常友普茶楼听茶,拜访中国茶艺协会秘书长王琼老师,到各地参加茶会,与范增平同门弟子互动交流,到宜兴探寻紫砂,定制……”有别于一般茶店经营者,上过大学的王玉英始终坚持“要干就干的最好”的信条,与茶结缘后,外柔内韧的王玉英通过不断学习,拓展着学识和见解。“喝茶能静心、静神,去除杂念、浮躁气,喝茶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遇事更加沉稳,现在就想踏踏实实爱茶,借茶修身。”王玉英说。茶有德,与茶接触久了,融入茶性,饮茶人亦有茶德。

▲分享经验

要懂得一个“实”字

对于年轻人创业,王玉英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首先心态要好,要喜欢、有信心。做生意需要投入,而收获却不可能立竿见影,很需要一种平常心。“具体到茶叶这一行,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实’。”王玉英说,做茶叶生意,少有门庭若市的时候,特别是最开始,一天只有一两个客人。但只要真心实意地服务好每天来店里的客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茶叶的品质和服务质量,随着积累越来越深厚,客源就会越来越多。

说到服务,王玉英感觉,虽然现在很多人喝茶,但他们对茶并不了解,需要获得适当的指导,教他们选茶、看茶、泡茶等。比如,很多人喜欢喝茶,却不知道选择茶叶也要考虑个人体质。每当有顾客进来挑选时,无论顾客最后是否会买,她总是热情地跟他们介绍茶的品种和功效。说到品质,王玉英为了找到性价比好的茶叶,可谓不辞劳苦,她的柜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茶叶,都是她从各地买回来的,“每次试茶,总要试个四五次,用不同的方法泡,才确定要不要下单批发回来。”

“忙里偷闲玲珑一点,苦中作乐茗茶半杯”,这是国内著名篆刻家王玉德的左手书法,凭借着大哥王玉德的牵线搭桥,王玉英的茶店也在不断开拓,新增国内名家书法字画、印石篆刻代理等业务。对于未来,王玉英已经定下了目标,那就是利用自己英语专业,通过电子商务等平台,将茶、茶文化和本地的民俗文化更好地推广出去。

90后炒茶师(陆洲东)和他的“炒茶王老爸”


老爸故意把锅子温度开得很高,儿子一上手就烫出个泡炒茶,没个十年功夫学不来90后炒茶师和他的“炒茶王老昨天上午,见到陆一骅时,他正头也不抬在扒拉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马上就要出去了。”白色宝马车的后备箱打开着,家里人帮忙把一盒盒包装好的龙井新茶,整整齐齐放进去。

“一个老客户打来电话,急着要我送新茶过去。”陆洲东说,现在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他肯定脱不开身,所以,送货的任务就交给了儿子。

陆洲东,龙井村的炒茶王。陆一骅,陆洲东的儿子,90后,子承父业,要坚守手工炒茶这项事业。

炒茶,没个十年功夫学不来

90后炒茶师和他的“炒茶王老爸”

90后炒茶师:童年就在茶香中度过

现在正是春茶上市的时候,走进龙井村,到处能闻到扑鼻的茶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炒茶。不过,炒茶的人都以年长者居多,今年才24岁的陆一骅显得很特别。

陆一骅一米八二,高高大大,一副黑框眼镜,一件黑T打底,外面一件薄开衫。

先在锅底撒一点儿油,油一开始噼啪作响时,陆一骅抖抖簸箕,把已经摊放了一段时间的龙井鲜叶撒入锅中。“这叫炒青。”陆一骅手掌平摊,压着锅底,把茶叶顺手势带上来,再慢慢抖落。几下之后,新鲜的茶叶慢慢收拢了起来,白色青烟从茶叶中蒸腾而出,茶香四溢。

“这一步不用我教了,他自己可以炒得很好了。”陆洲东走过来,稍微看了下,就走开忙着招呼喝茶的客人去了。

陆一骅话不多。和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不一样,他2011年从部队退伍后,并没有随大流去市区谋一份工作,而是回到村里,帮着老爸炒茶。

“从小就在锅边长大。”陆一骅的童年就在茶香中度过。

即使是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但陆一骅还是觉得炒茶看似简单,真炒起来,其实门道很多。“手法、温度,都很有讲究。”陆一骅说,这些都得自己摸索。还好,他有一个“炒茶王”老爸,可以悉数传授炒茶真经。“即使我有个什么偏差,我爸也能帮忙炒好。”

想过自己的水平有一天赶超老爸吗?“慢慢学吧。”陆一骅不紧不慢地回答。

老爸“炒茶王”:心疼但也开心

老爸陆洲东,是个很有个性的“炒茶王”。对于不懂茶的人,出再高的价他都不愿出手,而对于懂茶投缘的人,他可以把上好的茶叶拱手相送,分文不收。

“我就喜欢钻研茶。”陆洲东在读了十多年的书,“真要把茶炒好了,你就得研究茶的物理特性。”

“现在都说,茶叶炒得好不如卖得好,可我不这么觉得。”陆洲东说,茶炒得好,自然拥趸众多,不愁无人问津。炒茶过程虽然乏味,但却是

他最大的乐趣,陆洲东还自己研发龙井制成的乌龙茶、红茶。

龙井村里多数村民家境殷实,大多数村里人都希望子女在市区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不用再从事炒茶这样的苦差事。陆洲东不差钱,为什么要儿子回来和自己学炒茶?

“这是一门手艺。”陆洲东一板一眼地告诉我,“有一门手艺,就可以养活自己。”陆洲东说,“一开始,我们也是希望他好好念书,在外面找份好工作,可他宁愿回家炒茶。”

陆一骅的妈妈说,读中学时,他爸那时候发狠了,故意把锅子温度开得很高,结果,陆一骅手上烫出泡来,可没烫退他学茶的想法。

“哪个爹妈不疼小孩的。”陆洲东说,他就是要试试儿子吃不吃得起这份苦,炒茶师傅手上烫起水泡,那是家常便饭,而且经常炒茶的人,屁股上还会有两只“眼睛”,那是和板凳磨的!

而且,炒茶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雨前特级龙井是一种炒法,一、二、三、四、五等茶,又各有各的炒法。”要精通,陆洲东说,起码得学个十年。

虽然一开始并不十分赞成儿子学炒茶,但后来,他慢慢变了想法,“这么好的手艺,无人继承,太可惜了,尤其现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沉下心来学手艺。”儿子愿意学炒茶,做爸爸的,虽心疼但也开心。

这门技术需要时间打磨

希望看到年轻人身影

“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多数有固定工作,很少有人为了炒茶放弃工作。”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局的姜新兵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炒制技艺,早在两年前,杭州就制定实施了“西湖龙井茶炒茶工等级评定标准”。这一标准通过职业培训加资格考试的方式,将炒茶师认定为炒茶技工、中级炒茶技师和高级炒茶技师。不过,高级炒茶技师基本没有年轻人的身影。

“我们也经常举办炒茶培训班,但是,来参加培训班的年轻人并不多。”而且,说实在的,要学好炒茶这门技艺,时间很重要。“现场来培训一次,可以学到的东西实在是很少。”姜新兵说,每年的茶季也就一季,可以学习的时间也很短,要真正擅长炒茶,需要时间打磨。

“政府部门也一直致力于保护龙井手工炒制技术。我们鼓励师傅带徒弟,带一个徒弟,师傅可以奖励1千元钱,建立手工炒茶中心,就是为了保护这门技艺。”

“最近,我们还在尝试制作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教学视频。”姜新兵说,希望对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的保存有所帮助。

80后女孩大益加盟店主“赵艳丽”的普洱人生


从茶叶店营业员,到拥有一家自己的茶店,80后赵艳丽完成了华丽转身。从事过20多个工作的她说,她对茶情有独钟,估计要跟茶叶打一辈子交道了。

6年从事过20多个工作

赵艳丽的故事从广州开始。1990年,年仅10岁的她跟着父母来到广州后,就一直在广州读书生活。2000年,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保险公司文秘。没过多久,感觉不顺心的她又去电台应聘广告业务员,但由于没有人脉业务难拉,半个月后又离开了电台。随后,她还卖过化妆品、保健品、皮革,也做过总经理助理、酒店大堂经理等工作。

据她回忆,2000年到2006年,她从事过20多个工作,但总觉得不顺心,找不到自己真正想为之付出的工作。

2008年,她回到湖北,开了两年餐馆,每天过着起早贪黑油烟满面的生活。

当茶店营业员头三天没客人

2010年,经人介绍,赵艳丽来到温州这个她从未想过会与之接触的城市。在学习了一个月的茶道知识后,她一个人被安排到市区西站江南茶市大益茶业的门店里。

“市场那么大,温州我不熟,温州人也不认识,一个人看一家店真的很忐忑,怕销售不好,业绩做不起来。”赵艳丽坦言。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守店前三天,没有一个人来询问过,更不用提销售额了。第四天,一客人在听了她的介绍后,买走了一个85元的茶饼,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熟悉她,常常光顾她的店,喝茶。

收获一份小而美的事业

赵艳丽现在的店在上堡公寓门口,40多平方米。跟以前一样,她还是一个人守店,不同的是,她完成了从营业员到店主的华丽转变。

赵艳丽说,当知道有一个开店的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当时没想到要投入多少钱、多少精力和时间,只觉得这就是我转型的契机。”。

在原始资本投入方面,她寻求了温州总店的帮助,申请先进货销售再补款的措施;在销售渠道以及客户资源上,她利用原有的人脉进行了再拓展。如今,她客户中九成以上都成了她的朋友。

在赵艳丽心里,这份事业虽小,却是她真心喜欢的。她说:“这辈子估计会一直跟茶打交道了。”

人物名片

姓名:赵艳丽

祖籍:湖北荆门

出生年月:1980年

创业时间:2011年

企业职务:大益茶业温州加盟店店主来源:温州商报,记者:涂丽洁

丑女孩是茶


丑女孩是一杯清淡的茶,她既不浓也不香郁,只是那么平凡,那么清淡,独自一人看春来秋去,云卷云散。茶不吸引人,是因为它没有酒的香醇,饮料的香润,只是那么平平淡淡地,等待有心的人来品尝。只可惜世人多半喜欢酒和饮料的味道,而无暇仔细品尝茶的味道。

丑女孩常默默无闻地做一些事而且每件事都干得十分出色,只是她太平凡了,别人在欣赏完后常常忘了她是谁。可丑女孩从不计较这些,她只要看见自己亲手干的事有人欣赏就足够了,对于别人是否记得她,她从不在乎。

因为茶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为人解渴。

丑女孩从不矫揉造作,她总是那么平凡和纯真,因为她知道茶就是茶,如果装饰过于华丽,味过于浓,反而失去本身平淡拙朴的味道。

丑女孩拥有一颗宁静的心,从不受外界的干扰,有人羡慕她能永远保持那颗淡泊的心,有些人甚至来向她求宝,丑女孩面对她们,微笑不语,因为她心中明白:她是茶,永远是那么平淡无奇,虽偶尔有一丝涟渏,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不像酒和饮料,永远那么有诱惑力。茶要慢慢品尝才懂得它的滋味,虽然它不浓,但浓的东西,并不是最好的,像烈酒一样充满戏剧性的东西,并不是丑女孩追求的,丑女孩追求的是真正朝夕相处时的平平淡淡。丑女孩是茶,她需要你用心去细细品尝。

丑女孩也需要有人疼爱。丑女孩也有单纯的爱情,是一个好善良的女孩子,却没人懂得去欣赏她的心是这么单纯。

90后茶叶电商“王思仪”一年卖近亿元茶叶


安溪县中闽弘泰茶叶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创始人王思仪。

原题:一年卖近亿元茶叶,晋级电商精英,昔日“败家子”成功逆袭这个90后惊动了马云!

讯: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这话搁在王思仪身上,是一种现实的寓言。

2008年,安溪茶乡,17岁的王思仪因为不爱读书,耽于网游,一度成为家人眼中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直到偶然间,他听到马云演讲视频里的一句话:“未来的电子商务商机无限,未来的电子商务一定属于80后、90后。”这句话成为王思仪成功的起点。那时,在安溪茶乡遥望巨星的王思仪也没有想到,偶像马云有一天会走到他面前,说他的茶叶卖得很棒。

2009年250万、2010年1000万、2011年3000万、2012年5000万、2013年有望问鼎9000万。在网上,王思仪创办的铁观音旗舰店年度销售额几乎每年都在翻倍。从茶园到茶杯的销售渠道扁平化策略、滚雪球式的客户转化率提升……王思仪在电商领域的努力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靠网游卖茶叶

王思仪从小不爱读书,初中二年级是他的最高学历。上课爱打瞌睡、课后爱打游戏,于是耳边常传来父亲的责骂:“败家子,天天只会玩游戏,不会做点正经事”。父亲王大伟经营茶叶生意多年,他的话刺痛了王思仪的自尊心。姐姐王思茵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建议弟弟把家里的铁观音销给网友们。于是,王思仪在玩游戏的同时,试着向玩家推销铁观音,但别人经常不理他。好不容易有人买了一斤,他高兴得不得了,可钱却没收回来。

2009年2月,王思仪在淘宝开了家小店卖茶叶,第一笔单子,买家没有付款他就发了货,结果钱又没收回来。“网络世界怎么这么不可信!”每当气馁时,王思仪都会看看马云的演讲,鼓励自己重新再来。“就像暂时没有电的电瓶车,充电后又可以重新出发。”网店装修、上宝贝、客服、支付宝、经营人气……王思仪一点点地了解电子商务,因为之前经常玩游戏,所以在控制网店流量等方面,他做得很好。

“8000块可以买多少茶叶?”一个天津客户在旺旺上询问,王思仪和姐姐们都兴奋极了。“亲,您好,我给您寄些样品先尝尝,好的话再买,不好喝包退,咱就当交个朋友。”后来这个客户很满意,王思仪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爸爸,有一个订单,是8000块钱。”“有订单就发货。”王思仪说爸爸不是个善于表扬的人,但是他感觉得到爸爸的开心。“我们觉得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孩子在创业过程中却真接到了单子,我们要好好支持。”父亲和叔叔的谈话是对王思仪莫大的鼓舞,因为他知道,在父亲眼中他已经不再是“败家子”了。

从茶园到茶杯

2009年5月,中闽弘泰入驻淘宝商城。王思仪认为“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策略是茶叶网店脱颖而出的关键。

“我父亲一直倡导传统制作铁观音,在品质方面我们有天然的优势。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后来突出了‘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理念。为了突出优势,我们在网店的店铺店招上做足了文章。对茶园到茶杯的理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说,一方面是文字描述,一方面用图片。茶园到茶杯中间只需物流公司就可以实现交易,传统销售还需经过采购商、批发商、经销商等关卡。”王思仪分析,“以前茶叶从出厂商到消费者经过层层关卡,价格自然也会层层叠加,网店则简化了中间环节,从出厂商直接到达消费终端,减少了利润分成环节,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将近8%。”

西游团的魔力

王思仪的网商团队是个颇具创意的西游销售团队,起初由他和家人自发组成、壮大。

“网商团队的核心管理人员就是我们这群80后、90后的堂姐弟,我们像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那样团结协作。大家都说王思茵(姐姐)就像唐僧那样心无杂念、意志坚强,总想直取茶叶第一电商的真经,现在她更像是我们的精神领袖;王思仪(弟弟)也就是我,像孙悟空,网络技术熟练,现在担任运营总监兼职策划;王思东(堂弟)像猪八戒,常提出一些让人调侃的主意来,但是有些办法也很可行,现在是我们产品研发部主管;王思婷(妹妹)像沙僧般任劳任怨,现在正努力当好客服总管。”

“我觉得堂弟的‘馊主意’有时很管用。有一次团体讨论的时候,他随口说:‘为什么不把青花瓷和茶叶放在一起,都很有历史很有文化啊!’这个提议给团队很大的灵感,我们在茶叶的包装上运用了白色蓝色的青花瓷花纹,并在产品介绍方面,对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描述。结果这款古香古色的茶叶销量达到80万件!”王思仪认为产品创意研发是西游团队特别看重的。

抓住客户的心

如何提升网店转化率,里面也有大文章。“一开始我们网店的转化率是30%,也就是100个浏览的人,有30个人向我们购买了产品,现在转化率已经提升到60%~70%”。

王思仪认为,转化率跟卖的东西有关,茶叶是易消耗品,重复购买的几率很大,而如何从众多茶叶电商中抢夺客户,细节的客服服务很关键。“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要上台表演,要亲近观众才能赢得更多关注度。”有很多客户经常会收到西游团队的生日祝福和贴心小礼品,感到莫名惊喜。比如24岁以下的客户收到的礼品可能是限量版淘公仔,30岁以上的客户会收到某明星的唱片,家里刚好打破茶杯的朋友会收到一个贴心茶杯。

成功秘诀:小细节做大文章

曾经,马云在王思仪心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精神偶像。他没想到,2011年,在杭州的一个网货展览会上,马云会来;更没想到。马云径直走到他的茶叶摊位,告诉杭州市委书记“这家店茶叶卖得很棒!”网店销量大幅度增长的王思仪,不仅受到了马云的关注,也受到国家社科院、农业部等权威部门的关注和访问,还当选了中国电商协会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十佳网商”。

说到自己的成功秘诀,王思仪认为,刚刚创业的朋友要有“前期很痛苦后面很美好,前期很美好后期很痛苦”的心态。做网店要可持续发展,没有稳定的客户做不长久。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网店的产品研发、创意营销、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方方面面做好细节,才能稳住固定的客户群体,并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朋友和亲戚,最终实现滚雪球式的客户增长。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李宗垣的“追茶”人生

“借问茶香来何处,安溪乌龙铁观音。”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便身在此山中。

李宗垣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最具权威性的评茶大师,用毕生的精力审评铁观音,成为安溪铁观音评审的领军人物,他致力于探究铁观音种植、制作方法,在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为铁观音产业建功立业。记者慕名前往安溪茶都,拜访这位茶界著名的国家一级评茶师李宗垣。

总结铁观音300年制茶技艺

一见到李宗垣老师,三杯茶未了,他便拿起《安溪铁观音制作品评》一书,赠与我,我不胜感激。谈及此书,李宗垣老师颇为自豪。2006年初,他将我国300多年来的铁观音的种茶、制茶方法经验,以及他在工作实践中的实验结论写了出来,这也是对铁观音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作了第一次全面的收集、积累、总结与提高。

事实上,早在1980年,李宗垣老师便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谈及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李老师记忆犹新,回忆道:“当时还没有电脑,全是手写稿,我在平时看青做青时,收集了不少采制技术,后又将稿件寄给安徽的陈椽老师,他将稿子化整为零,仔细修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几经改稿,终于成文。”

李宗垣在之后3年间连续陆续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7篇,1985年还参加《中国名茶研究选集》的撰稿。问及如何能将制茶经验写成文章,如何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时,李宗垣说:“其实这要得利于在学校刻苦学习,对茶叶制作的基础知识牢固,将实践经验及时地总结、提高。当然,在平时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要留心,学习他人经验,不断充实自己。”

茶之道无止境

1962年8月,李宗垣,毕业于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叶专业,之后分配到安溪的产茶区工作,在西坪、大坪等地,一干就是十八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收购茶叶、制茶,他什么样的活都做过,挑水、扫地、做饭样样行。

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李宗垣善于摸索、总结制茶技术,在做青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记录、分析茶青,杀青之后,也要细致地观察水分的变化。“如果只看青,而不亲手去做青,那永远也学不会,而且还要用心学,将学习应用到实践中。”李宗垣感慨道。为计算失水率,他每摇一次青要称一次重量,算出失水的重量与时间长短的关系,不厌其烦,持之以恒,终于在千百次的实践中得出重要结论。

回到县城以后,李宗垣先后在茶叶公司、茶委会、茶果局工作过,当过审评科长,安溪特种茶包装厂厂长,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更广的天地,但活到老,学到老,李宗垣在教学中还在不断地学习。

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生产队技术人员较为缺乏,茶农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李宗垣不辞劳苦地下各乡镇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有一次在湖上乡沙堤镇讲课,出乎意料地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个茶农,他们安静地席地而坐,李宗垣老师连续讲三个多小时,竟没一个站起来。而今,李老师到茶都时,常有不认识的中年茶农上前,嘘寒问暖,感谢昔日之恩。

专家评茶也争议

1996年,李宗垣老师参加广州的一次茶王赛的审评工作,当时有铁观音、本山、毛蟹、黄金桂等分门别类进行评比。铁观音是品评的重点,茶样逐渐分成两种不同风格的茶样。其一是传统的制茶方式,这类茶主要以西坪、华祥为主,受台湾茶叶制作方式的影响,以轻发酵为主。其二是混合方式的制茶方式,即拼配的茶。在最后决赛时,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说,传统的茶叶滋味好且浓厚,香气高,而支持混合型的人群认为,混合型有利于促进茶叶今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的意识。次日便是公布获奖结果的日期了,评委们争议了很久,最终确定传统型获胜,李宗垣老师一看手表,已经是凌晨两点钟。

1999年,清香型的出现是铁观音发展重要转折点,打破了很多铁观音的传统评定标准。清香型在做青时需采用空调做青,掌握茶叶的发酵波,控制烘焙温度,在打青、回青、消青、拖清等都有不同之处。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消费者对茶叶口味的要求,要结合市场需求,清香型也如雨后春笋,逐渐壮大成长起来,新的审评标准也建立起来。如今的评茶更是一种物质享受和精神愉悦的生活艺术。

李宗垣认为,茶乃高尚之物,它不但是健康的饮品,而且需人们精心、高雅地品评,方能悟出其道,常以茶会友,不但有亲和力,更能体现随和、平心的一面。(洪嵘)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赣榆90后女孩回乡做“茶姑”开启追梦之旅》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