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从茶叶店营业员,到拥有一家自己的茶店,80后赵艳丽完成了华丽转身。从事过20多个工作的她说,她对茶情有独钟,估计要跟茶叶打一辈子交道了。

6年从事过20多个工作

赵艳丽的故事从广州开始。1990年,年仅10岁的她跟着父母来到广州后,就一直在广州读书生活。2000年,她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保险公司文秘。没过多久,感觉不顺心的她又去电台应聘广告业务员,但由于没有人脉业务难拉,半个月后又离开了电台。随后,她还卖过化妆品、保健品、皮革,也做过总经理助理、酒店大堂经理等工作。

据她回忆,2000年到2006年,她从事过20多个工作,但总觉得不顺心,找不到自己真正想为之付出的工作。

2008年,她回到湖北,开了两年餐馆,每天过着起早贪黑油烟满面的生活。

当茶店营业员头三天没客人

2010年,经人介绍,赵艳丽来到温州这个她从未想过会与之接触的城市。在学习了一个月的茶道知识后,她一个人被安排到市区西站江南茶市大益茶业的门店里。

“市场那么大,温州我不熟,温州人也不认识,一个人看一家店真的很忐忑,怕销售不好,业绩做不起来。”赵艳丽坦言。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守店前三天,没有一个人来询问过,更不用提销售额了。第四天,一客人在听了她的介绍后,买走了一个85元的茶饼,这给了她极大的信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熟悉她,常常光顾她的店,喝茶。

收获一份小而美的事业

赵艳丽现在的店在上堡公寓门口,40多平方米。跟以前一样,她还是一个人守店,不同的是,她完成了从营业员到店主的华丽转变。

赵艳丽说,当知道有一个开店的机会时,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当时没想到要投入多少钱、多少精力和时间,只觉得这就是我转型的契机。”。

在原始资本投入方面,她寻求了温州总店的帮助,申请先进货销售再补款的措施;在销售渠道以及客户资源上,她利用原有的人脉进行了再拓展。如今,她客户中九成以上都成了她的朋友。

在赵艳丽心里,这份事业虽小,却是她真心喜欢的。她说:“这辈子估计会一直跟茶打交道了。”

人物名片

姓名:赵艳丽

祖籍:湖北荆门

出生年月:1980年

创业时间:2011年

企业职务:大益茶业温州加盟店店主来源:温州商报,记者:涂丽洁

扩展阅读

90后女孩创业帮家乡卖茶


曾雯雯(右一)教授学员茶艺

“女孩子在夏天应少贪凉,多喝点热茶,冬天才不会体寒。”昨日,在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的二楼茶室,曾雯雯一面熟练地完成了煮、泡、倒茶等一系列动作,一面跟学员讲解着养生的小诀窍。这个深谙茶文化的茶艺师,其实只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姑娘。

曾雯雯2014年毕业于长江职业学院,是该校评出的创业先进个人。本是学会计专业的她,在大二下半年与茶结下了缘分。“当时,学校与省妇联合作,为鼓励学生创业而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其中一项是设立在学校对面超市有关茶的项目。”出身孝感农村的她,考虑到家乡种植的茶园销售有困难,于是主动参与到该项目,在超市中干起了销售茶叶的工作。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大三实习时,她选择到一家茶文化公司学习相关技能。工作期间,接受了世界茶艺泰斗张天福、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的指导。每天,她还花一两个小时练习茶艺,看与茶文化相关的书籍,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15年开始,曾雯雯正式运营自己的公司——武汉静雅茶文化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以互联网电商为平台,销售她家乡孝昌本地的绿茶、白茶,并做茶艺服务及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业务的公司。头一年,销售额就已经过百万元。创业到现在,公司都是盈利的。每隔两三个月,她还会到一些茶园进行考察,学习与茶农打交道,了解各地茶的差异。迄今为止,福建、安徽、四川等地的茶园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每一个学员都会成为自己的名片。”在做培训项目时,曾雯雯特别注重质量,手把手地教他们学好技艺,并给部分学员推荐就业。学员岑玲理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曾雯雯的培训很过硬,便每天坐高铁从黄冈的家赶到武汉学习茶艺,十天的课程后,她就顺利“出师”了。

近两年,曾雯雯还经常免费培训长江职业学院的学弟学妹,“技能好的茶艺师,武汉各茶楼的需求比较大。”

80后个性茶人:丁海洋


近日,当云茶网记者走到贤春茶业位于康乐茶城的店铺时,店铺还没有开门。此时提货的客户已经在门外守候,不多时一个喝着豆奶吃着早餐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出现在了记者的视野里,只听到提货的人叫了一声“丁总”,我们愕然,原来他就是老总?店铺门开了,他招呼我们坐下后,就开始忙着招呼客户,接待客户的熟练,让我们多了一点钦佩的同时,不禁诧异,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如何将茶做的如此得心应手?

做茶完全出于喜欢

“我是高中毕业的,没什么文化,但是我就是喜欢茶。当我喝茶的时候;当我能品出这是哪个山头的茶的时候;当我和不同的茶人交流,收获到许多不为我所知的,喝茶,和不同的茶人交流,这个小伙子开始了他和茶的人生。现在,父亲的公司云南贤春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并将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他,并由他负责公司产品的推广,而父亲自己则退居二线,专门负责茶品原料的采购、原料质量的把关、生产环节的监督。由此,父亲对他的信任、能力的认可,可见一斑。

谈及父亲父亲是我的资本

说起自己的父亲,丁海洋满是感激,他说自己的父亲是块宝,父亲的踏实本分,让他明白实实在在才是真。

丁父,丁双财先生,是典型的60后实干型老茶人。他,做服装生意起家,04年下半年偶然入驻康乐茶城开始卖茶,07年转型做原料批发,08年在云茶跌入低谷的时候迎来事业的转机,之后愈发如鱼得水,2011年转而进行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成立了云南贤春茶业有限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贤春”,正式进军云南茶行业,步入正轨。

回顾做茶的历程,当记者问及“有没有觉得特别艰辛的时候”,丁父淡然的笑着说,好像没有。这个我们也可以想象,他收获如今的百万家业,并非是突然间的大富大贵,而是他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积攒起来的。他做茶的历程,就像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水到渠成。

近十年间,单纯为了做茶而做茶的丁父,并没有因为云南茶界的跌宕起伏而患得患失,他亲自走进云南产茶区,一步一个脚印的了解云茶,一点一滴的学习摸索着,这正是丁海洋最崇拜他父亲的地方吧。

然而,丁海洋高中毕业后,丁父却并没有将儿子带入到茶行业里面,而是让他去做服装批发零售。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者问及原因,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丁父坦言,丁海洋是88年的,他觉得高中毕业的儿子太年轻了,20出头的小伙子能有什么想法,能沉得住气做茶吗?他不相信,他觉得儿子需要锻炼。以前自己是做服装出身的,他明白做服装的琐碎和辛苦,需要耐性和灵活性,做服装对于磨练儿子的耐性和培养他的生意头脑都很有用,所以才狠心让儿子去吃苦。但是,他也并不是那么狠心,丁父家族大部分都在螺蛳湾做服装批发生意,这些亲友可以暗地里帮助一下儿子。所以让丁海洋去做服装,其实既是锻炼也是保护。如今,看到儿子对茶如此痴爱,尽心尽责,他那张严肃的脸上流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谈及母亲他说母亲教会我什么是良心

他说,母亲是个非常较真的人,很细心很负责任。母亲在加工原料的时候,从来都是不计工费,只选择负责任的加工厂,因为母亲的要求很严格,例如,“碎茶一定要挑出来,哪怕少压几饼”、“饼型一定要端正,压不好的宁可废掉”等等。正是因为母亲这一真正为客户着想的态度,才让公司有这么好的口碑和愈来愈多坚定的客户群体。

回忆过往,2010年,母亲做的一件事情,让他备受触动。有一个客人在他们那里定了一批一芽一叶月光白的散料。但是最后发现,离客户要的量还差那么一斤的样子。一芽一叶的月光白,一芽两叶的月光白只是一个叶子的差别而已,在那么多散料里面加上一点一芽两叶的想必也不会被发现,但是他母亲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带着他亲自坐车去到厂子里面,重新一个芽叶一个芽叶的挑选了那么一斤茶叶。他说,现在很多外省的客户订制公司的产品,基本不会再来昆明,公司将茶样寄给客户,客户看了觉得可以就让他们生产,客户不会担心他们原料掺假,不严格按照要求来做,因为客户相信他们不会。

谈及未来他很有激情和想法

最初丁父入驻康乐只是单纯的销售云南小景谷茶厂产品,2011年丁海洋和父亲一起创办了贤春茶业有限公司,开始将重点放在特色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对于公司产品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趋势,他都能侃侃而谈,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

他说,目前公司已经注册了5个商标,涉及了中高端茶品,但是近期重点还是放在主要品牌“贤春”的推广上。推广的重点是:品牌释义、产品包装、网络宣传三大块。并且他还说服了父亲加入了云茶电子商务示范区,他觉得云茶电子商务示范区是在成长,他也在成长,他相信云茶,相信未来会美好。“我还想着,弄一款阐述我成长史的茶呢~哈哈~”他憧憬的说。

丁海洋,有年轻的力量、开放活跃的思维、如饥似渴的学习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我们祝福他的未来一切顺利。

一位80后的漆茶生活


提起80后大家都知道80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具有鲜明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故常与“90后”一同被探讨。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词汇。

但是提起漆,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想到中国漆艺。从漆被运用的第一天起,其美丽的光泽就同时赋予它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使漆艺具有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双重价值。就像京剧是“国剧”一样,大漆经常被称为“国漆”,它的色彩基调中含有内省静穆的审美趣味,它的气质是中国人温柔敦厚气质的折射,谦冲而温厚,含蓄而神秘,接近诗的意境和诗教传统。

认识一个叫剑兵的大小伙,我和漆器的缘就起于他。24岁的剑兵从事漆器制作到今年已经是第8个年头,作品也已入选2011年中国青年美展。正是他,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旖旎的漆艺茶具世界。

马未都曾在《说收藏》中提到,在中华文化的进程中,有两种树对我们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第一是茶树,第二是漆树。由此可见漆与茶的不解之缘,这似乎也预言着茶与漆的结合成为必然。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就充满了它的身影,工艺、器形之丰富是任何其他材质的用具所无法比拟的。如今,它与茶道的结合,更是令人喜闻乐见。

初识其影

这里说是见习地,其实是偏居一隅的安静工作室,几个热爱漆艺的青年投身漆艺世界的居所。里面的空间通透明亮,空气里飘着墨汁般的香味,这就是“大漆”的味道,仿佛饱蘸着文化的意蕴。工作室则用窗户进行自然采光,据说这是漆器特殊的生产工艺所要求。

这里一切都显得慢条斯理。大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工作状态里,轻摩着手中的坯子,如同对婴儿的百般呵护。幽暗中,一件件其貌不扬的坯器渐渐被赋予了生命,变得温润而有光泽起来。

这里陈设的漆器以茶具为主,茶盘偏多,还有屏风、椟、手镯、发簪、桌椅几凳、梳妆台……这些漆器兀自散发着内敛却又迷人的光泽,件件让人无法取舍,那些精细至极的工艺,令人赞叹。除了漆器外,还有一些陶瓷、金属质地的茶具,这些是颇有心思的剑兵淘来的宝贝,它们就那样躲在阴影里,低调的美着,丝毫没有争宠的意思。

在漆器展示区里,一张漆黑厚重的原木长桌上,摆放着一个似古琴形状的暗褐色漆艺茶盘,虽然造型简单但工艺精良。漆面光亮如镜,可以看见自己的身形。面上的金丝螺纹犹如行云流水,令茶盘愈加妖娆耀眼。白瓷茶盏置于其上,斟着透亮的黄绿色茶汤,轻烟一缕,茶未入口,漆器的美,已经钻入了我心里。

再识其美

落座的桌椅、茶具都是剑兵的漆艺作品。庄重的大片红色上,烙着泛着金色的银箔汉画像石图案,间或点缀大漆纯正的黑,彰显着一种典雅的堂皇。据剑兵讲,这一套漆艺茶桌椅,就做了足足一个半月。这套精美的桌椅曾多次被友人借去“小用”,只是每一次“小用”都要数月之久,也曾有人出价到12万执意购买。“这套桌椅算是我工艺水平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是钱的事。”

茶桌上摆放着一个体态匀整的博古瓶,朱红为主色调,身着若建盏玳瑁般的漆面。以手拭之,油润饱满,平滑如肌。这是好的漆艺作品的共同特点:色彩饱满,滑润如肌。手捧的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漆艺敞口大杯,没有靓丽繁复的色彩,繁缛多变的纹理花纹。可是就这普通的杯子,其制作过程就是一个相当漫长、极其考验细心和耐性的过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好的漆艺作品,均采用传统中国大漆髹饰技艺,纯手工制作,经过制坯、刮灰、裱布底涂、中涂、上涂、描绘、贴金、罩漆、打磨、推光、揩青等制作工艺和艺术流程,完全靠手指触摸、眼力判断。一件漆器按工艺须上几十道漆,每道漆得干了之后再上后面一道。阴干时对天气的要求也很高,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阴天最佳。不仅如此,制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能出丝毫差错,前一环节产生的任何瑕疵,都将在后一个环节中暴露出来。边喝茶,剑兵便不时地起身拿相应的器皿为我解说,不厌其烦。

还有那紫砂为胚体,饰以漆艺腰线的茶壶。壶身和杯身上饰以朱红镶金的腰线。原本一套平庸的因这一道浅浅的腰线而马上灵动起来,那飞舞飘逸的腰线软化了紫砂的古拙,让紫砂也有了华丽的气质,百变而不失本色。由于传统大漆的健康无毒及极强的附着力。底胎涵盖了木、金属、竹、砂等众多材质,因此器形大到家具,小到包装,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漆茶唯隽

“传统文化回归和茶道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讲究品茶,人们不但舍得花钱买好茶,在茶具消费上也是越来越大方,造型精致的茶具,逐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所以,我看好漆艺茶具。”对于漆艺茶具的未来,剑兵坚定地阐述着自己的看法。

漆的天然美,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很多热爱美学生活的人。漆和人这两个主体交融,魅力无穷。曾有人专门找剑兵定制一整套漆艺茶具,剑兵会耐心地听取客人的想法,和客人一起商讨方案,为客人提供最具参考性的建议,为客人提供最精致的手工。

茶性清静,使人心平气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茶文化给人以独特的精神享受,数千年来一直深深地吸引着中国人;漆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漆器是品味中国传统生活不可或缺的高级用具。漆器和茶文化结合,碰擦出绚丽夺目的火花。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凡真正爱茶者,单是摇摩茶具,已经自有其乐趣。而剑兵则在这片诗意的天地里,汲取茶乡的灵感,创意并潜心制作的茶具自然天成。文/茉楠

80后姑娘艾香茗传承家族茶文化


英国女王为什么爱喝下午茶?拥有众多名茶,可全世界最大的红茶出产国为啥不是中国?这些问题都能在80后姑娘艾香茗的书柜里找到答案。作为一个爱茶之人,她收藏了数百本与茶叶相关的书籍,她也希望家族几代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

高中时翻阅《茶经》

小艾出生在芜湖市三山区艾村,这里距中国峨桥国际茶城不远,芜湖虽然不是茶产地,却是江浙皖地区主要茶叶集散地。“我们家族里很多人在全国各地开茶铺,在各个城市里吆喝卖茶。”小艾说,大概五六岁时,她就喝上了茶。

在不少人看来,茶是苦的,小艾却对茶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因为茶叶是维持全家生计的好东西。年少时,她就跟父母学会了品茶,拿着茶叶左看右瞧。“茶叶从茶农手里收来时是很粗糙的,父母忙,我们小孩子要把杆子、黄叶给挑出来。”干这工作时,家里地上常常铺满了茶叶。

高中时,陆羽的《茶经》摆在了小艾的眼前,也让茶文化在她心里埋下种子。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所以泡茶要用二沸的水,三沸以上水就老了。”小艾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学专著,陆羽的《茶经》虽然只有几千字,却讲述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冲泡等很多知识。

毕业后拜师学茶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年,小艾决定南下。她花了一两年的时间,去云南拜师,学习茶树的种植、辨别茶叶的品种、了解茶叶的储存以及茶艺。那时候除了学习技能,还阅读了很多专业书籍和“杂志,比如《茶讯》《茶博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

随着阅读开阔视野,小艾发现,古书中提倡的喝茶方式在发生变化,“以前书上说,泡茶水的等级是‘天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可是现在和以前的自然环境不一样,用雨水或者河水直接泡茶,肯定不能照搬了。”

通过学习,小艾对茶文化的体察更加细致,日本茶道大家森下典子的茶道修行日记《日日是好日—茶道带来的十五种幸福》让回到合肥的小艾有了新思路。在她看来,茶道是人与人沟通的媒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在福建、广东等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的茶具,人们出来聊天也是喝茶。”小艾说,茶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妈妈的朋“友们学习茶道时,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在身边熏陶。”

夫妻俩热衷藏书

因为爱茶、懂茶,小艾还收获了一段充满茶语气息的爱情。一起阅读和研究茶学方面的书籍,给小艾夫妇带去了知识的满足和心灵的乐趣。合肥书店里跟茶相关的书籍不多,小艾丈夫就趁着出差的空闲,去北京、上海、广州的大书店里“淘宝”。

两人认识很多研究茶文化的专家,赠书也成为小艾夫妇藏书的重要渠道。“还有一些书,是我们从网上购买来的。”如今,小艾家书柜里收藏了数百本跟茶学相关的书籍,一些茶专业杂志也向夫妻俩约稿。“红茶是茶中产量最大的品种,全世界超过六成的红茶来自印度,红茶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中国的产量占不到5%。”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4次来华调查及引种,促成了如今世界茶叶的种植格局,他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一书。“福建很多茶商抱团,容易形成品牌,我们老家的茶商们做茶这么多年,却没有打出什么牌子。”如今,小艾已经接过这一棒,希望家族传承下来的茶文化,能在自己手上发扬广大。

蔡清炜:宁德80后茶人的白茶梦


在茶叶总公司茶城C区36号店,蔡清炜请我们分享“获奖茶之母”,他哥哥蔡清寿则神情自豪地观察着我们的反应。之所以称为“获奖茶之母”,是因为“翁溪”的金奖白茶就出自这批茶叶,它们是蔡清寿的杰作。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联合体,2000年来京打拼数年后,蔡清炜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国批发铁观音、白茶和红茶;蔡清寿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2013年9月,这家公司成为闽东地区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父亲,则专门管理蔡家的有机茶园基地。

六年前布局

对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业来说,白茶市场日渐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蔡清炜却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时,同时申请注册了“翁溪”商标。翁溪村位于白茶之乡福鼎点头镇,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华茶二号——“大毫茶”发源地。

蔡清炜兄弟俩“出手”如此之早,与其说源于“先知先觉”的商业嗅觉,不如说是由于一种压抑多年的不服气。蔡清寿认为第一届斗茶大赛就应该设立白茶奖项,他说:白茶是历史名茶,一直都是出口的,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就不行?如此,一场数年前开始酝酿的白茶之战,从他们申请翁溪商标那一天起,正式打响了。

“一茶一树”

蔡清炜特意打开手机里的茶园图片,介绍他所说的“一茶一树”限产理念。

北方茶友听到“单枞”,“老枞”这些说法,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人一多高的小树丛。这是个误会,现实中的茶园,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长在闽北梯田或者台地里。

蔡清炜的茶园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像是果园,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树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树龄。蔡清炜说,几年前,他们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树,确保“一平方只种一棵树”,而密植的茶园每平米茶树多达数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点头镇小学周围和新农场共有30多亩茶园,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合作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锄草,上有机肥料,这些都意味着种植环节将产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炜说,每年锄草时,常要雇几十个人,人均日工资200多元,要花一个多月才能锄一遍……

“一茶一树”的种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动限产理念。据蔡清炜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均产100-150公斤,他们的300多亩茶园一季约产10吨茶叶,但限产之后,就只有不到1吨了。

“我们牺牲了九成的产量,换来高品质的茶青。”蔡清炜告诉《中国商人》,在翁溪村,他们的茶园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实行了稀植,茶树可吸收足够阳光和养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赛中赢得专家如此点评:“毫芽壮实、匀齐,色银白,汤色浅黄明亮,毫香鲜爽、鲜醇,叶底黄亮肥壮。”

“天青地白”

专家们对白茶外观与汤色好评,代表了行业和市场对近年来白茶新工艺的一种追求。对蔡清炜的父亲那一代人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疼痛抑或遗憾:作为一个老茶人,蔡清炜的父亲偏爱焙火稍高一点的茶,其茶汤呈现“铁褐色”。

“可我们还不是白茶第一品牌,我们必须做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茶,因此我们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蔡清炜说,但是在制茶的关键环节,蔡家父兄三人绝不会节省人工。

比如白茶的“晾青”,蔡家的标准是必须达到60个小时。蔡清寿说,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如果天气好,一天可能就晒干了,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温度过高时,就要搬到屋子里。

之所以如此辛苦来回倒腾茶青,是因为萎凋时间不够,茶叶会发青,如同草一样绿。只有达到60个小时,才能很好发挥出茶叶中的黄酮等精微物质,才会出现老师傅们要求的“天青地白”形态,以及白茶特有的毫香。

“您看,我们茶底是活的,没有一片发黑的死叶。”蔡清寿说,对于白茶来说,渥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渥堆厚度在25cm刚刚好,渥堆太厚,温度和时间掌握不恰当,容易把茶做死,更不会出现隐约而迷人的“果蜜香”。

蔡清寿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清闲时,他会来京城转转。更多时候则是参与当地,或者跟村里的人斗茶。“从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找到某一款茶的难喝之处,并研究如何改进其工艺,是蔡清寿的乐趣。

蔡清寿15岁随父学制茶,一晃已25年过去,如今蔡家白茶茶园种植已经申请了专利权保护。和他的弟弟一样,蔡清寿的梦想是做出人们愿意“天天品”的——好喝的白茶。

“80后”评茶员与她的“林家铺子”


林思娜在查看一款普洱茶

北京的马连道茶叶街茶人云集,商户林立,林思娜的店铺便位列其中。在摆满紫砂壶、茶叶礼盒、名家字画的小屋里,立有一块“高级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匾额。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评茶员是以感觉器官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分别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和高级评茶师。评茶员资格考试具有很高的综合性,评茶员不仅需要具备茶叶感官审评与品质记录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制茶、茶文化、茶叶营销、茶艺茶礼等诸多相关知识。

出生于1983年的林思娜来自福建省安溪县——名茶铁观音的主产地。2006年,她只身一人来到北京闯荡。不过,她并不愿意像父辈那样只是做一名单纯的茶商,而是一直在学习进步,因此成为了她家族里的第一位高级评茶员。

与中医的“望闻问切”相似,评茶员用眼睛、鼻子和舌头,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具体种类、采摘日期和制作工艺,从而评估出茶叶的质量和价值。

林思娜的评茶员身份,不仅让她能严格控制自己店铺的产品质量,也使她经常以茶会友,共赏佳茗,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虽然林思娜在马连道茶叶街已经拥有两家店铺,在内蒙古也有加盟店,但是她对于物质没有过高的追求,至今在北京无房无车,一个人活得简单快乐。她目前的心愿,一是将自己创立的“思馨”做得更有特色,二是顺利通过更高一级的“评茶师”职业资格考试。(新华社记者张传奇/摄)

何环珠:诚信经营的80后女“茶痴”


一位爱茶的80后女生,经营着多家茶业连锁店,并多次获得茶王赛金奖,成为众多茶业新生代的励志偶像。这位女生叫何环珠。

喜欢茶,而了解茶。2008年,何环珠开始接触安溪铁观音。因为喜欢,她到安溪茶校学习,并开始在QQ上把安溪铁观音卖遍全国。

随着茶友越来越多,开设的“惜缘”品牌也有了加盟店,何环珠投入更专注,到全国各地学茶、寻茶,去考“茶”,先到湖南长沙高桥茶叶市场,学茶叶审评,挨家挨户进行比对。后来,何环珠远赴内蒙古、浙江、安徽、云南寻找各类茶品……

每到一个地方,何环珠都乐于与当地茶商交流茶叶制作技艺,并搜集当地茶叶:“比如到台湾,他们教我台湾乌龙茶审评,我则分享安溪铁观音品评。”

凭着对茶的痴迷,何环珠还经常拜访张天福、蔡荣章、陈郁榕等茶学教授、茶界前辈,虚心请教,钻研相关普洱到新烟制的古树红茶等。若要问起她最爱什么茶,环珠的答案还是最爱家乡安溪铁观音。每次出门,环珠都会在包里放上几泡铁观音,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会向周边的朋友介绍安溪铁观音,宣传推介安溪铁观音。

90后女孩大学毕业后,竟然回乡创办茶产业合作社


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在上海做白领,可90后女孩王钧为了自己的追梦之旅,毅然辞职回家乡赣榆的龟山脚下做了一名“茶姑”,创办了茶产业合作社,帮助家乡人共同致富。

2009年,王钧考上了苏州的一所大学,报名那天别人都是父母陪同到学校的,可王钧坚持不让父母陪同,她要锻炼自己独立处事的能力。进入大学后,除了认真学习拿奖学金的目标以外,业余时间王钧都花在了兼职或是做生意上。她在超市做过临时促销员,发过传单,帮公司做过问卷调查,还做过服务员,做过机构代理。在自己寻找并获得工作岗位的同时,她还把发现的工作机会介绍给班上想做兼职的同学。“按说我们家每个月给她生活费,一点也没问题,可她自从上大学后就很少跟我们要钱,全靠她自己兼职赚钱!”王钧的父亲称。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钧应聘到上海的一家大公司工作,负责行政管理工作,工作轻松工资也挺高。但是到了2012年元旦,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陪父母一起创业。“当时身边的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些同学朋友都劝我要慎重!”王钧称。不过,经过她的坚持,父母最终还是同意了。

回家的这几年时间,王钧一直默默努力着,在梦想的道路上,研制红茶,改进绿茶,开发龙井茶品种,累得人都瘦了一二十斤。不过,付出总会有回报,她自创的“芦阳春”品牌茶叶在各类评比中连连获奖。不停地自我学习,如今王钧拿出自家的茶叶,就可以说出茶叶所产的时间,从口感上判断加工工艺上应该做哪些细节调整。

如今,王钧的已经有1000多亩的规模,周边不少百姓都跟在她后面搞起了茶园,王钧带着他们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后面我们还会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扩大致富的规模!”讲到这些,王钧信心满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80后女孩大益加盟店主“赵艳丽”的普洱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