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采茶

炒茶

几年前,对于高海燕来说,她还只是一个收茶叶的个体户,属于茶人大军里的“散兵游勇”。

进茶山、接触茶农、不断学习……在不懈努力下,高海燕成长为一位爱茶、懂茶,全身充溢着茶叶“草根气息”的茶人,闯出了自己在茶业界的一番天地。

2011年,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以带动当地农民利用区位优势,实现脱贫致富”为服务宗旨,高海燕在镇康县凤尾镇建起了凤尾精制加工厂,涉及公司基地面积300多亩及周边农户茶园面积近3000亩,年生产加工规模300吨。

2013年建成镇康县勐捧镇岩子头村御贡茶叶产销专业合作社,涉及茶园面积6445.4多亩、农户480户,并为每位农户每年带来11000元收入,年生产规模210吨;茶叶初制所分布在镇康县岩子头、大山、乌木兰、凤尾、勐堆、永德县明郎乡6个乡镇,年加工总规模800吨,带领2100多名当地茶农闯市场,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4年11月,高海燕趁热打铁,注资100万元成立了临沧御贡茶业有限公司,年生产加工能力1200吨。公司坚持以“用心专注经营纯天然、无农残、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坚持以茶会友,以服务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为经营理念,产品从采摘开始选料,秉承传统手工工艺,石磨压制而成。

公司还注重品牌打造,其出品的“茗古茶乡”牌荣获名优茶金奖。在2015年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交易会上,公司出品的“茗古茶乡”牌乙未藏(箐梅山古树)、乙未藏(坝村古树)产品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被正式确定为推荐产品并颁发了推荐证书。

Cy260.com精选阅读

空无静清 一片茶叶的涅磐


清风拂过松枝千篇一竹梢,泉溪水流在乱石上跳跃,茶炉里的红炭着茶烟升腾起暖和的舞蹈。茶香则把人的思绪引向空灵的悠远,这便是禅意了。如是在茶亭中行茶,那么竹杓的舀水声,瓦釜中水的鸣唱,花瓶中寓意诚挚的插花和洁净优美的茶具,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或檀香的气息,把眼、耳、口、鼻的观感集中在一起,这就是在浮躁城市中的一方净土,一片禅境的空间。人们用心去构造一切,用心去品味这一切,就压缩了与历史时空的距离,超脱于尘寰喧嚣于一刻,让我们的身心冷静又睿智的思考过去未来,得到的是自信与振奋。

请你审视一下泡过的茶叶吧。宛若人生结束,它奉献出一切,让别人健康、愉悦、向上,茶叶在茶的世界里无碍地涅磐圆寂了。

中国本土道家中的“无”与外来又经融会了佛家的“空”,两种观念的交流、最完美、最高境界。然而它又是“无”与“空”的。在禅家看来,“静”与“清”这两个字是可以作为表达的。韩国把禅与茶高度概括为“清和礼乐”;日本把禅与茶归为“和敬清寂”四个字就反映了茶道精神中的审美内涵。道家的“清静自在”,佛家的“般若清静”,儒家的“清心寡欲”,清的审美意识和“无”与“空”一样丰富。深奥的玄淡称“清淡”;论人的气质品格是“清者贵,浊者下”;还有“木清则仁、火清则礼、金清则义、水清则智、土清则思。”

作为茶,集五清为一身,在茶室中与清新的音乐,清气的书画,清净的茶道具,清而礼的言谈都达到养心务必先清心的环境要求。无论茶室内外,在茶中修心,在修心中喝茶。因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眼下,原本东方民族主导的人文科学,西方民族重自然科学的大区域已被现代的通讯传播手段瓦解。人们在多元的文化中失去了精神的信仰支撑和心理平衡。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东方的茶,这虽是一碗由茶叶浸泡出来的汤水,然而它又是已杯容纳了东方文化精髓的东西,已不是一杯有固定价值的解渴的饮料了。当我们以清醒的思维去净滤这杯茶汤的时候,它就像一口贮满了禅思的深井,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能汲取多少,全在个人。

茶把它的根细细密密地扎根于大地,吸收着天地日月的精华,它的本身就是美德;它再经过各种加工在淡而无味的水中复活奉献,这是一种可观可触的轮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片茶叶。人生下来就分分秒秒在变化,只是这一过程一个人要六七十年,一百年,不易很快察觉而已。茶中的美就是我们身边时时刻刻的“当下”。体会并发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体悟到思维的乐趣和心底的收获,得到会心的一笑,那就是茶汤中的美与禅了。

一片茶叶 以清净心布施


一片茶叶,以清净心布施。

抓一把茶叶丢在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哥哥那一把茶叶中的每一片所释放出来的。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的。

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分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不就是这样吗?

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我们应以茶叶为师,最好的茶叶需要五六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壶里才能还原、才能温润、才有做为茶叶的生命的意义;我们也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涮洗才能锻炼我们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生命的意义。

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吕才有:普洱茶,一片小树叶,一个大产业


图为:吕才有,系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教授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变化,喝茶已经不仅仅是解渴那么简单了,它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提到茶,不能不提享誉世界的云南普洱茶。目前,普洱茶产业发展形势怎样,又如何做成千亿元产业?普洱茶的魅力在哪里,它为何备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院长吕才有教授做客《新华访谈》,解析普洱茶产业,讲述“博士茶人”和这一片树叶的故事。

视点一:普洱茶产业“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

近年来,普洱茶产业重新受到重视,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加,对普洱茶有了新的认识。消费群体也由国外转向国内,呈现“墙内开花,墙内外都香”的景象。

普洱茶作为云南茶产业的领头羊、排头兵,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重视。此前,普洱茶作为特种茶,主要销往国外发达地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人们对普洱茶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以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现在是内外都香。

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视点二:普洱茶:魅力独特的茶业界黑马

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中内涵成分丰富。普洱茶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以概括为“一减三调”。

从理论研究来说,无论是云南本地和外地的茶,都是山茶科山茶属山茶种的植物,采用它的叶片来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形成不同的茶类。到目前为止,普洱茶占据了云南茶产业三分之二的份额,云南在中国茶产业处于前三的水平,而云南普洱茶又处于领先的水平。因此,普洱茶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茶的发源地。云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为生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茶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世界上已发现的山茶属茶组植物44个茶种和3个变种中,云南独有26个茶种和两个变种。云南大叶种茶树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5%以上,茶树品质优良,枝叶肥厚、内含物质丰富,是制作普洱茶及滇红茶的优质原料。

普洱茶的独特性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云南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环境成就了普洱茶。“一方水土产一方茶”,云南属于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最适宜茶树生长;在云南品种的独特性方面,云南大叶种是一个独特的品种,它的基因型表现为乔木型和小乔木型,特别是它的内涵成分是其他中小叶种的两倍,特征性成分里,内涵成分比较丰富;在加工方面,普洱熟茶有一个独特的加工工艺叫做“渥堆”,学术称之为后发酵,而其他茶类没有这个工序;在品质特征方面,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熟茶通过后发酵以后,形成了陈香明显的特征;最后,它还有独特的保健功能,我个人概括为“一减三调”,也就是它有减肥的作用,无论是从现代科学实验和经验的积累来看,晚上瞌睡还特别好。每天喝三道茶,总量不超过20克,饮用是安全的。

当然在喝茶的过程中,我认为要适当讲究,关键是对水、投茶量和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普洱茶需要高温冲泡,更有利于内涵物质的浸出,也更有利于健康。

视点七:普洱茶学院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研发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希望普洱茶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主要是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己任,同时再进行文化的传承。我们现在培养人才方面,包含学士、博士人才培养,比较齐全。另外我们的团队里有30多个老师,80%都是硕士以上,60%都是博士以上,而且是多学科交叉的。我希望我们的学院,成为一个引领普洱茶发展方向的国际化的学院,发挥“三导”作用——指导、引导、领导,要领导普洱茶发展的潮流和一直引领普洱茶发展的方向。我现在承担的任务,是国家茶产业体系里的普洱茶岗位“岗位科学家”的职责。从我个人到学院来说,应该竭尽全力,在普洱茶产业中发挥人才和研发的支撑作用。

狠抓茶业质量——采访做茶人


奇苑茶业总经理徐茂兴:高铁开通,肯定对茶业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茶业质量安全卫生是茶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事关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大事。因此对茶叶无公害生产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把源头,建立生产基地和结合生产季节开展技术培训,确保茶叶生产用药安全,同时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地认证和市场准入认证。要推行质量可追溯体系——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基本要求,对基地实施质量管控,从源头控制茶叶质量安全,保证茶园种植的规范化、生态化,并最终形成茶叶质量的前期保障和后期问责机制。我们奇苑公司茶园基地一律下豆饼肥或茶仔饼肥,以改善土质,在景区内茶园基地四周从不扩大开发茶园,以保持茶园生态。

富泉茶叶厂厂长黄廷富:武夷山一定要紧紧围绕“生态、健康、安全”的目标来做茶。茶叶的加工工序,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武夷茶制作过程要求更高,除了温度,湿度外,对生产环境、水质、酵种都有严格的标准。目前我们已建立了独有的质量管控体系,它涵盖了茶树种植、鲜叶采收、车间卫生、鲜叶摊凉、鲜叶杀青、鲜叶揉捻、茶叶渥闷、茶叶干燥、晒青毛茶存储、运输、筛分、拣剔、发酵、茶叶压制、包装、运输等生产流程,严把质量关,每一道流程都有专人监控记录备案,如一款茶品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追溯到源头。

星村镇茶农田见秀:我们厂是严格按茶叶食品安全QS的要求进行管理和生产的,管理很细,要求很严。如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进入车间时要洗手、消毒并穿工作服、帽、鞋;工作帽、服集中管理,统一清洗、消毒,统一发放。不同卫生要求的区域或岗位的人员要穿戴不同颜色或标志的工作服、帽,以便区别。车间门窗结构严密,保证操作人员手的清洗消毒,保持洗手间设施的清洁;防止润滑剂、燃料、清洗消毒用品及其它污染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在加工过程中,对制品要按等级、规格存放并标识;落地茶和废弃物要分别在指定地点用有明显标志的专用容器分别收集盛装,并及时处理。(蔡锦生刘小林张熠丰整理)

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


白居易有诗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夜、书、茶,是一道靓丽风景。人长寿的秘诀,三条:六岁以前不要受很大的苦,四十岁知道调节自己,找到一个忘乎所以的爱好。思索三年,终于寻入路径,找到自己的爱好了。三毛说:“一个房间,书多了就会好看起来,这是很主观的看法,我认定书是非常优雅美丽的东西,用它来装饰房间,再合适不过。”金银玉器、雕梁画栋终不过是浮华;“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人无法避免的老去;“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也难以避免;只要深陷其中刻意追求,“五阴炽盛苦”更是注定逃不了的。而书本,终是端庄雅致,纤巧充实吧,是有灵性的通悟。

读书即读自己。每当读一好文和一段好字时,总有击掌叫绝的感觉,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感觉遁形,如高山仰止的心情就像置身胡马北风大漠,眼见得的苍凉壮阔。不由得空叹一声:人家,怎么说的如此之好、如此之精辟呢?每每读到好词好章,像和知己在隔空对话,不由得哀婉凄凉,不由得心路彷徨,不由得壮志凌云,还会有带着一些欣喜的惆怅。书中可以见过太多的人,可以见过更多的事,不经意间的积累,使人经历了世间沧桑,有了力透纸背的穿透力,眼光深邃起来,面对世间的风云流转、纷争演变,也能够深藏那一份深意与沧桑了,书读得多了,间或激发一些思想的光芒,变得欣欣然迷醉其中。

赌书消得泼茶香,读书是需要知己相伴的。开卷方识得“赌书泼茶”的典故: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唉,不由得一长长悲鸣啊!怪不得,纳兰性德这样的哀婉词人,在感慨:“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后,也不禁艳羡李赵之雅趣,发出“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感叹了!

时间打败了多少英雄美人,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片普洱茶


时间打败了多少英雄美人,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片普洱茶。

昆明回暖,外衣还需加身。

今日,阮殿蓉让我喝一款台湾周渝送她的茶,这茶我在2006年喝过,周渝说茶乃1960、70年代之物,是茶中少有的霸气之物(茶气强)。我想起在普洱街头看到周渝时,双肩包,白胡子,稀疏的头发,在冷风中瑟瑟微颤抖。在广州,他从包里拿出一片宋聘,供大家品鉴,直言茶来之不易。后来,又在《三联生活周刊》看到他,谈得是尽是对茶局的失望。

忆其当时的《六大茶山报》主编詹本林兄存有照片,空了讨来。

2002年六大茶山出品的易武野生茶,10年后,这些浓烈味俨的大叶种,终究还是被时间驯化得可以熨喉舒鄂,那一年阮殿蓉组建了自己的公司,有一套成熟的普洱茶理论。

我请教阮殿蓉,这浓郁的杯底香要怎么来形容??

她说,“嗅觉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为什么它不能就是茶本来的香气呢?”

是啊,茶香,来自茶自身的香气。我曾经与许多人讨论过普洱茶的香气问题,还委托李扬专门撰写了《普洱茶的香气类型分析》。我们用其他熟悉的香味来类比茶,有些时候往往适得其反。以前总会听到有人说兰花香,可是兰花香本身比茶香复杂得多。而樟香这些,就更是会让人无从联想。如果说,茶营造的氛围,让我们想起许多,那么为何不能只言茶香,一种很正的茶香?在我们的日常里,茶香更是一种经常可以遇到并熟悉的东西。

她笑笑说,“观其形,嗅其香,体其味,像我们今天这样,喝喝茶,聊聊往事与近事,不是很好么?”

1999年,阮殿蓉在厂长,是年才30岁,茶厂比她小的只有10多个。当时勐海茶厂严重亏损,帐面上只有8000元,而欠茶农的茶款却高达1590多万元,收购单是白条…

勐海茶厂时年并不主产普洱茶,年产4000多吨的茶厂,主要是绿茶和红茶,一年普洱茶400来吨,只占总量的十分之一。“2台饼茶机,1台沱茶机,1台砖茶机,一天最多能产1吨,还要天天开工。”但是当时红茶绿茶效应不好,“我主张关闭CTC红茶,绿茶车间,当时这些产品销量很一般,甚至要贴钱,但有人不同意,理由是亏本也要保住市场。”阮殿蓉不解这点,卖1公斤红绿茶就要亏5毛钱,国家已经不贴补这些国有企业,工人是用自己的工资来补贴市场,而普洱茶的市场已经起来,之后她顶住压力,果断关闭了红茶、绿茶生产车间。这些都为勐海茶厂今天的发力,奠定了莫大的基础。

1999年,勐海茶厂做了一批92高山普洱茶。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茶卖到陕西渭南、甘肃天水、海南等地,但的货款迟迟收不到,人家没有钱,但原料还在,阮殿蓉便把货收回来,重新做了这批茶,后来这批茶成为许多人追捧的对象。

茶之因缘,又有许多人能解?时间打败了多少英雄美人,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片普洱茶。

走访云南茶人系列集(三):谁说普洱不产茶?——张顺高


文/绿鸽子

张顺高谁说普洱不产茶?

走进张顺高老师坐落在昆明北郊的小院,就像走进了一片小小的热带丛林。

高大的橡皮树宽阔的绿叶为小院带来阵阵骄阳下的凉爽,攀爬蜿蜒在院栏上的山乌龟的叶片宛如一颗颗绿野之心。仔细看看,小院中竟还有十余棵长得枝繁叶茂的小茶树。张顺高一一指点给我们看,这棵是云抗10号、那棵是由普洱古树茶培育出的小苗,另一棵叶和杆都带有点紫色的,就是人们传说中的紫鹃!小小院落,因有了这些可爱的小茶树一下子变得与众不同起来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茶树,能在昆明都市里生长得这样的生机勃勃,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要知道院落的主人可是当年云南省茶科所所长,也许这就顺理成章了许多。

让滇茶“表里如一”

1933年出生在湖北的张顺高,自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后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他与云南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云南得天独厚的茶树资源是每一位茶叶研究工作者梦想的天堂。在云南的茶山茶海里,张顺高1961年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他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了相关的考察报告,并主编了《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

67年代末,张顺高受命到非洲马里援建茶叶农场,任栽培组长,由于工作突出,被马里授予二等国勋。70年代张顺高又奔赴西非的上沃尔特(今布吉纳法索)考察种茶可能性,并担任该国茶树试种中国专家组组长。张顺高的夫人梁凤铭同是茶科所研究人员,在张顺高奔赴非洲的10年里,梁凤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独自承担起了养育儿子的重任。这对相濡以沫的茶中伉俪把一生的情感与茶紧紧交融在了一起。后来,张顺高与梁凤铭联手共同撰写了《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等多篇论文。其中,《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一文早在1993年4月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上与国内外学者专家就进行了交流,受到了茶学界的热切关注。

张顺高一直勤勤恳恳地致力于云南茶叶研究工作,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一篇篇茶学论著是他心血的结晶,也是云南茶叶发展历史上一座座重要的里程碑。

谈到当下云南茶业的发展,张顺高认为,云南茶文化元素非常的丰富,但人们还没有好好完全地把它研究透;云南的茶品质很高,但缺乏文化方面的推动。针对云南茶叶在国内、国际茶叶市场一直处于低价位的问题,张顺高提出了:“让滇茶表里如一”的观点。他说:由于传统上认为云南茶叶价格就是低,以及人们对云南茶叶的文化性意识不强,造成了云南绿茶、红茶价格上不去的局面。但他同时认为,云南茶叶价格低也是一种竞争优势。而对于茶文化意识的加强,就需要加大对云南茶叶的宣传,发掘其不曾被人们认识和了解的文化内涵,让滇茶“表里如一”才能让云南这个茶叶原产地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化是茶的生命力”,正是这一信念促使着张顺高不断为云南茶文化的发展而努力。2000年,张顺高与张芳赐、王树文、何仕华等一群志同道合的云南茶界老专家和学者们共同创办了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2002年,促进会正式挂牌成立,举办了多项茶事活动,促进了云南民族茶文化的发展。

还普洱一个说法

2005年12月7-9日,由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树群落茶树密度高,生态环境优越,生长旺盛,是最具典型性的野生茶树群落。经生态环境评估并与其它古茶树比较分析,树龄约为1800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大理茶种茶树。在最靠近野生茶树群落的村庄里,考察小组还找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先民们制茶留下的痕迹。这一发现让他们惊喜万分,因为这不仅将证明普洱有着野生茶树群落,还进一步证明了当年普洱县拥有制茶的悠久历史。

在宁洱镇宽宏村困鹿山,考察小组发现了一片栽培古茶树,树龄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在普洱县城的清真寺里,有一棵树龄达400年的栽培型大理茶种古茶树,这是现今人们在城市里唯一能看到的古茶树。由此而知普洱县历史上不仅是普洱茶的集散地,而且是普洱茶重要的原产地之一。这对多年来流传着的“普洱是云南南部产茶区的茶叶集散地,当地其实不产茶。”的说法,是一个科学的否定。考察小组最后认为,普洱县处于茶组植物种质资源起源中心范围,普洱也是古普洱茶的原产地。

面对这“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的大自然恩赐的绿色宝库,张顺高和老专家们感概万千:普洱县的野生茶树整个群落生长于原生的自然植被中,而且如此保存完好,未受人类破坏,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保护价值,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活基因库,在人们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应该竭尽全力地保护好它们原有的生态环境。这是一位位老茶人的肺腑之言,也是天地间矗立千年的古茶树们与人间的一次温暖对话。

2007年春,张老师和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专家一起考察昔日的皇家茶园----困鹿山古茶园,在古茶树下,我抓拍下了这张照片。记得那一年春天干旱,茶叶发的并不好,且有采摘过度的迹象,老专家们都很心疼。

80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指导茶园建设。

在茶协聚会上,张老师挥毫赋诗。在他身后的老人,是昆明茶厂的老员工,也是一位事茶40多年的老茶人。

佛山茶人云南凤庆采制古树茶 与天地古人对话


三九时节,佛山“骨灰级”茶人李春毅品自制熟茶、赏自制古树生茶,在氤氲茶烟中享受寒冬时光。但他的心里惦念着云南凤庆一片小树苗:“树籽捡自凤庆3200年古茶树下,在朋友的培育下竟然发芽了。春天我要回去看看。”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云南茶行业还没形成清晰的古树概念,但李春毅就在爱好的驱动下远赴遇难茶山寻找古树资源,并动手采茶、制茶,几十个春秋,他与天地对话,与古人对话,除了收获一库干仓古树茶,还修炼了淡泊之志。

入茶山自采制茶叶

对于“骨灰级”茶人来说,古树需以时间来界定,70年内新种茶树所产成为台地茶,70年至300年内的是乔木茶,而树龄超过300年的乔木型大叶茶树,所产的茶叶才是“古树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古树茶概念尚未明晰的年代,也是李春毅生命中最幸福的十年。“当时,就能现喝。”

观古树与古人对话

这些年,关于古树茶和普洱茶的是非争议颇多,让人莫衷一是。李春毅淡然:“品茶,重在对比,你的舌头不会欺骗你的心。”

李春毅为记者沏上自己在2014年在茶王地制作的新茶,随后,又沏一杯陈化超过10年的陈茶。记者发现,时间会给古树茶带来不同的风味,但是共性也很明显,那就是生津,回甘至喉,许久不散。李春毅解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就是古树茶的魅力,因根系深入发达,营养物质丰富,造成浓郁的茶汤滋味。每一次品茶,都是与天地自然、与古人对话的过程,他能感知一方阳光水土的特性。“以前没有喝茶的时候,人心很焦虑,喝一口水都是慌慌张张的。喝茶,让人心平气和,宁静淡泊。”

每一年,李春毅都会择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朝拜”古老的茶树,例如邦崴1号、2号、3号古茶树,凤庆3200年古茶树……站在这些千年古树之前,李春毅总是浮想联翩:“中日科学家用碳十四测算,凤庆这棵古茶树树龄在3200年,也就是说比商纣王还老一两百岁。现实中这是文物不能开发,但是每当站在树前我会想象一下,如果能做一泡茶,炒制到位,就这样和古人对话该多好。”

李春毅还当真在凤庆3200年古茶树周围捡到一些树籽,他托当地的朋友帮忙培育,树籽竟发芽了,这让李春毅对2015年的春天充满期待。

普洱茶泰斗——张顺高(一)


图为:张顺高

文/杨普龙

先生终于退下来了,从他创立的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长的职务上退了下来,担任名誉会长。大家都欢欣鼓舞,也松了一口气,他太辛苦了,该歇歇了。孰料,他还是一样的对会里的大小事情,牵肠挂肚,还是每次大老远的倒公交来开会。新春团拜会马上就要到了,他还是放心不下,从会场到会务、从礼品到午餐都一件件的落实。

先生在退下来之前,又接下了两块牌子,云南省老科协茶叶分会和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云南联络处,同时,还兼任云南其他几个茶叶社团的专家组组长。他还是操劳的命,退而不休,退不下来了。其实,退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事。只是,第一,谁都有自己的事,谁都在忙自己的活,一个民间团体,清水衙门,谁会倾注那么多的心血?第二,在专家满天飞的普洱茶界,要找一个真正称得上专家、能服众的人还真不是件易事。先生无论于学术、于实践,于人、于德都堪称楷模,堪称专家中的专家,大旗,还得由他扛。

先生生于1933年,祖籍湖北五峰,土家族,于今已78的高龄。1956年,先生考入湖南农学院。1960年茶学专业毕业后,因对云南、对西双版纳的向往,自愿申请,由国务院统一分配到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科所坐落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茶叶生涯,开始了云南的茶海之梦——把云南打造成茶叶的海洋。

先生的一生,似乎几项荣誉,一串职务,一堆著作就可以总结。但是,这背后的付出、贡献,每一项都是很多人难望其项背的。先生笑言,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马里共和国国勋、吴觉农勋章三项荣誉就足够了,至于眼前才评上的研究员,算不了什么。先生淡泊名利,看淡荣辱,当然无所谓。职称一事,也是敬重他的人一直耿耿于怀的,以先生的贡献、学养而言,比起现今的许多教授、研究员,不知高出几许,博导都绰绰有余。其贡献,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建树、创新,更有润泽苍生,福庇万民的数百万亩茶树、茶园。这些绿金不仅遍开在云南的黄土高原,还开在了万里之外的撒哈拉沙漠边缘。

一茶一坐——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餐厅,一个品茗休闲的好去处,现代都市的年轻人在一天紧张工作后,可以尝试将整个心灵托付给雅韵悠悠、茶香缭绕的空间,让茶的清香洗涤去浮躁、烦恼和所有的坏心情。上海一茶一坐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盛智先生说过:“一茶一坐是现代都会型茶餐饮,是时尚与专业的结合。讲求的是一茶之心、一坐之缘,希望通过一杯茶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人与大自然之间架起桥梁,在坐下来品茗的瞬间,诠释出每一刻的幸福快乐。”

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并有好茶一壶相伴,绝对是一种享受。茶历来是高人逸士钟爱的杯中物,茗香是一种享受更是雅致生活情趣的体现。“一茶一坐”除了提供各类绝妙好茶外,另有多种诱人小点及特色套餐与茶相伴,打造了闹市中的悠闲空间。

茶本无道道在心中

“一茶一坐”听上去就相当亲切,带了点乡土味,反映了极简的中国传统生活状态。除了简单、清心、淡泊外,它还提倡了创新前卫的生活哲学。就如在功能上,“一茶一坐”是一家复合式茶、餐饮馆,午后时髦男女、游客、公司职员或一家大小坐在一楼落地窗边,看人、看车、看街景,其乐融融的茗香,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聚会交谈的好地方

“讲究”美食有时不需付出昂贵的代价。“一茶一坐”也一样,花费不多便可尝遍口味独到的各式餐饮,如:香熏凤翼、超人气的风味海鲜煲,其中“三虾豆腐脑”以虾、菇菌和豆腐为主料,经过烧制,盛在砂锅内,色香味具全;另外招牌的东方美人及特有的芒果雪酪,彩虹椰果等,都是养生美容的最佳茶饮和甜品,应该最受女士的宠爱,又可约上三、五闺友,小聚片刻,何乐而不为。

茶人文化

一茶一坐营造家的温馨与归属感,一茶一坐不是纯粹的茶座或是餐厅,这里是大家的客厅,自在的生活空间。一杯茶,一份心、一瞬间、一份缘。一茶一坐的空间设计,于现代风格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每日结伴而来的多是朋友或家人,三五知己好友在这里环桌而坐,点上一份功夫泡——奶香浓郁的台湾极品金萱,清香扑鼻的极品高山乌龙,或是成熟果香的东方美人;品尝一口上等香茗,如幽谷听兰心平气和。在一茶一坐的“专属的喝茶空间”,可以将自己的茶与茶壶寄放在店中,随时取出与朋友分享。在茶餐制作中同样体现了惜缘之情,为解台胞思乡之情,特制了台湾家乡风味的茶餐。“冰水果茶”以上等大吉红茶与果汁调制而成,再加9种新鲜水果入味,是为创新之茶。浪漫的红葡萄酒冻饮,印度大吉红岭与法兰西红酒在上海邂逅,演绎一段浪漫故事。

现代人崇尚的自然生活状态,“一茶一坐”已经诠释殆尽:手执一壶,泡杯好茶,天南地北,抚今追昔。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人高海燕:在茶业界闯出一片天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