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沈冬梅(1966年10月-),江苏仪征人,博士,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沈冬梅1997年于杭州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10至1999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1月起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2001年12月至2002年6月,受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高级副研究员。

沈冬梅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宋代社会历史文化,茶的历史文化与理论。已发表《中国寺观》(合著),《中国古代全

书》(合作校注),《宋代茶文化》,《茶经校注》,《茶与宋代社会生活》等学术专著,参加《中国茶叶大辞典》的词条撰写。发表《预政倾向对中国古代历史学

的影响》、《茶与酒:两种文化符号的比较研究》、《浙江宋代佛教与中日茶文化交流》、《宋代杭州人口考辨》等几十篇论文。2001年10月4日,沈冬梅应

邀赴日本参加“2001年国际茶文化与科学研讨会”,发表题为“宋代茶叶制造与品饮技艺”的论文。

延伸阅读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福泉


杨福泉

这个就是杨福泉的梦:有一年去了昆明的姐妹城瑞士的苏黎世,看到苏黎世古城的古老风貌一直保留至今,城里的街道上能触摸到历史沧桑的一个个印迹。城里的很多民居都保持着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貌,连路旁的街灯,都是传统的古老模样。走进这座古城,读到了一种古老而深厚的历史,感受到的是一种岁月和人类文明的沧桑。瑞士是个旅游大国,当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雪山滑雪、湖泊泛舟或商场购物后尽兴归来,钻进古城,就溶进了人类创造的另一种充满灵气智慧和区域特色的情境,心中也自然产生一种在山水田园、现代商场以及在自己的故土难以体味到的异乡文明情调。我有机会领略过不少欧洲的古城,深切体会到古城、古道、古建筑、古风对人心理的调适魔力和魅力,这与现代不少城市那种千篇一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泛滥的汽车洪流对人们身心的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

杨福泉,纳西族,丽江大研镇人,1978-1982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在云南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云南省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副院长、云南大学博士导师。

1995年12月至1996年5月获联合国大学博士后奖学金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研究。1983年至1985年,1986年至1988年获德国国家科学研究会基金(DFGScholarship),1983年至1988年在德国科隆(Köln)大学从事为期4年的纳西族语言和东巴文化的合作研究;1985年至今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纳西学研究;1996年以来,先后应邀到瑞士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瑞典国立远东文物博物馆”(TheNationalMuseumofFarEasternAntiquities)、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系(TheDepartmentofOrientalLanguagesofStockhomeUniversity)、隆德(Lund)大学东亚、东南亚研究中心、美国惠特曼(Whitman)大学和匹兹尔(Pitzer)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ConneticutCollege)、纽约联合学院(UnionCollege)、加州大学戴维斯(UCDavis)分校,意大利Trento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和爱知大学以及埃及、泰国、越南等国讲学访问。1999年至2001年任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项目文化顾问。

先后被选为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纳西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云南纳西学研究会会长、云南中华传统道德研究会副会长、云南省农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奖);1997年被评选为云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人才;1998年入选由国家人事部、科学技术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评选的“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2009年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著作(按时间先后排序):

1.《现代纳西文稿语法分析和翻译》(英文、纳西文版),德国波恩国家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StoriesinModernNaxi,byYangFuquan,prefacedandEditedbyKlausLudwigJanert,VGHWissenschaftesverlage,Bonn,Germany,1988)

2.《火塘文化录》(主笔,与郑晓云合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95年重印。

3.《神奇的殉情》,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4月版,台湾珠海出版公司1993年再版。

4.《灶与灶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台湾汉扬出版公司1995年再版,台湾云龙出版社于2000年再版。

5.《原始生命神与生命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7.《秘笈古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8.《圣山下的古国:走进纳西人的心灵和家园》,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9.《生死绎影·魂路》,深圳海天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生死绎影·殉情》深圳海天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绿雪歌者──李霖灿与东巴文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古王国的望族后裔》,云南大学出版社,昆明,2001年版,2003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和云南人民出版社联合再版。

13.《寻找祖先的灵魂──重返纳西古王国》,台湾大地地理文化科技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

14.《纳西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走进图画象形文字的灵境》,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2007年修订再版,书名改为《纳西古王国的东巴教——走进图画象形文的灵境》。此书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

16.《古王国望族的后裔》,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再版。

17.《神奇的东方大峡谷:虎跳峡》,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8.《纳西人的圣山与情山:玉龙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19.《丽江大研:云南的世界名城》,云南美术出版社在2006年出版

20.《纳西古王国的东巴教》,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21.《寻找丽江之魂——融入纳西古王国》,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22.《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获云南省第10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入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重要著作提要》

23.《纳西族文化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获“第十一届云南图书奖”(二等奖)。

24.《依山傍水凝古韵:灵境丽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5.《纳西族民族志田野调查实录》(收进杨福泉的25篇田野调查报告),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

26.《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纳西凝古韵–山水丽江》,万里机构.万里书店(香港、台湾),2008年版

28.《西行——滇藏之路探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9..《丽江岁月与海外萍踪——杨福泉散文选》(收进作者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种报刊的77篇散文),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0.《杨福泉纳西学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版。

31.《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

在国内外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多篇论文在《新华文摘》、《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10多篇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英国、德国、瑞士、荷兰、印度、泰国等国学术刊物和学术论集中发表。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多元文化与纳西族社会研究”,最终成果为:《多元文化与纳西社会》,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1996-1998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副主编),最终成果为:《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再版。

3.东巴教通论,2005年立项,2010年完成,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等级。

主编的主要论著:

1.《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主编之一),74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19页。

2..《丽江玉龙山区域农村发展和生态调查》(汉文版,副主编,中美合作项目)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原始宗教资料丛编.纳西族卷》(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与和志武共同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策划丽江》(第一作者),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5.《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乡白沙完小乡土知识教育的实践》,云南出版集团5.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

6.《纳西学研究论集》(第一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7.《远去的背影》(云南民族老照片学术画册),副主编、撰稿者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8.IconandTransformation:(Re)ImaginingsinDongbaArt:(图像及其变化—东巴艺术中的再想象)(与孟彻理、张云岭合作主编,PublichedbySheehanGalleryPress,WhitmanCollege,WallaWalla,WA.(华盛顿州惠特曼学院西寒艺术馆2003年出版)。

翻译的主要著作:

1.《国际东巴文化研究集粹》(白庚胜、杨福泉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5年重印。

2,《中国西南纳西古王国》(主审校和部分章节、全部图片的翻译),洛克(Rock,J.F.)著、刘宗岳等译,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3.《纳西、摩梭民族志——亲属制、仪式、象形文字》(奥皮茨、伊丽莎白许主编)(组织翻译、审校),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先生为公司撰文谈如茶人生


现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陈泰山先生,曾经在儒家茶业生态茶园基地——祥华乡任过中学校长。正是基于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对安溪铁观音的独到见解,与铁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有了这份情有独钟的茶缘以及对茶行业的深刻理解,陈先生非常赞赏儒家茶业能秉承天地人的和谐,以人才依托为后盾,以文化弘扬为媒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做法。他深深地祝愿儒家茶业成为茶叶市场的领跑者,领军健康和谐新生活,开创一片广阔的事业天地。

附陈泰山先生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全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陈泰山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民间俗语。要论这七件事,谁主谁次,我也说不准,不够,从其固有的排列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酱醋茶排其次,柴米油盐居其首。这并非是语言习惯或为了押韵,而是有其深刻的科学道理。因为这七件事当中大体可分为“生存”必需品和“生活”必需品两大类。也就是说在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是谈不上享受与奉献的。这一点刚好与我的人生轨迹相吻合,所以我对近年来茶市中一百克铁观音在香港竞拍到11.8万元;对普洱茶先是疯狂炒作,后又一路狂跌;对龙井绿茶和金骏眉、银骏眉、正山小种等等品种的狂热表演持谨慎态度。如果我们的茶商茶贩不理智应对,谨慎经营,按质论价,按照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茶叶质量应有的商品价值,以诚信为本,以适度超期倡导消费为经营理念,我认为其结果无异于让一群为三餐温饱和儿女上学发愁的民众接受到健身房进行瑜伽训练,体验休闲的快乐一样,结果只能是曲高和寡,最终失去的还是经销商自己和一线的茶农们。一句话,在产品价格定位中,要坚持物有所值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把握消费群体,否则,茶叶消费就可能变成文人雅士、公子哥儿和富豪明星的欣赏品,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消费品。

茶,确实有其神奇的地方和独特的功效,如抗癌、降血脂、降血压、提神醒脑等等,不然,安溪铁观音也不会成为全世界共同瞩目的珍品,就不会成为一颗神奇而伟大的茶树。关于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和切身体验的。只要是安溪人,就知道茶的解毒作用。特别是那缺医少药的年代,大凡皮疹或轻微伤口感染,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都懂得用热茶水加少许盐巴治疗疮口的道理,且其神奇的功效是任何药物所无可比拟的。在我一生中,有一件无法忘怀的大事,奶奶不知提了多少次。要不是这茶水和锅底灰,这世界早已没有我了。我是1956年6月出生的,因土法接生,脐带感染,七天无法吮吸奶汁,已奄奄一息,而就在这全家几乎绝望的时刻,母亲决定煮茶水加盐,待水温降至40°以下时用纱布反复清洗我的肚脐,而后撒上用锅底灰(活性炭)加烧过的红土碾成的混合粉末,结果我活过来了。这种方法在我的生活经历中,始终没有忘记传承和发扬。除了治好自己的香港脚和女儿的皮炎外,在1975——1977年当“赤脚医生”时,也常常作为我解决患者皮炎或各种皮肤感染的首选方案。

关于茶的往事,最能引起我感动的是1997年,我作为陈利职专校长时的一件小事。当时,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我特聘华大一个加拿大籍的教师来校讲课,第一次见面时,我特地备了咖啡现场冲泡,同时,当着教授的面烧水、取茶、冲泡、敬茶,全然没有茶艺表演中的沐淋瓯杯、观音上轿、观音入宫、观音出海、观音巡城之类的夸张,只是用我平时泡茶的习惯,从冲泡直至敬茶,没想到老外居然放弃咖啡,而对观音茶情有独钟,连连伸出大拇指,OK!OK!……从此,我们因茶结下了不解之缘。13年过去了,可每当我与见证当年这一感人一幕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聚会时,还为他们所津津乐道并在陈利职专传为美谈。

茶为生活添彩,生活离不开茶。安溪人迎客茶当酒,安溪铁观音美名扬。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茶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有如此突出的地位。记得1960年,我才4岁时,母亲就因想从当时长坑公社茶场的工人中讨得半碗米汤给我充饥,竟敢第一次大胆地向茶场工人提出帮他们义务做饭而换取半碗米汤作为交换。母亲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求人,当年她才23岁。她还说过,1960~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长坑珊坪的大叶乌龙茶几乎滞销,无奈之下,茶农们挑着担子四处叫唤,最后是三斤茶叶要给安溪仙苑的农民换一斤咸菜还没人要。至今听来,令人辛酸。所以我一直觉得世界上无论什么事物,都离不开国运。国兴茶就香,国贫茶就贱。一株茶树,见证一段历史;一片茶叶,书写一段生活。茶也有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茶的过去,是我的辛酸往事;茶的未来,是我的幸福向往。现在,我正呷上一口香喷喷的安溪观音茶,享受着祖国繁荣昌盛的快乐。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大业的辉煌时代的到来,茶已经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一种文化。天地人,儒道释、信达雅已成为茶人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红茶、绿茶、乌龙茶还是茶中娇子铁观音,都是不同风格的生活消费品。儒家茶业秉承天地人的和谐,儒道释的兼容,信达雅的内涵,以诚信经营为准则,产品质量为保证,绿色健康为宗旨,人才依托为后盾,文化弘扬为媒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定会有一个广阔的天地。祝儒家茶业成为茶叶市场的领跑者,领军健康和谐新生活!

茶文化研究员谈正确认识“茶文化”


何为茶文化,业界众说纷纭。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茶文化推广工作委员会、茶文化研究员经过深入的系统论证,给予了茶文化较为全面而相对准确的定义。

在中国现代茶事活动中人们经常提及“茶文化”一词。什么是“茶文化”?各界人士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迄今为止,“茶文化”的定义已经不下数十种,其定义之多足以望“文化”定义之项背。但这些定义多是围绕“茶事活动”而定,以茶为主,以文化为辅,其外延比较狭窄。究竟什么是“茶”?“茶”与“文化”的结合点在哪儿?为什么结合?怎样结合?“茶文化”与“茶”和“文化”本身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又是怎样感受到茶文化的呢?这些问题才是理解“茶文化”的根本所在。

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树种,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随着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发现,考古学家和植物学家们分析得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

上古时期,据《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史书记载,在新石器全盛时期,以神农为代表的先民便发现和使用了茶,迄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此时,“茶”对于人类而言,还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的东西,跟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任何一种其它植物一样,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存在。人类对它的应用也只限于用来食用、解渴或者医治疾病,人类对茶的需求还只是停留在生理层面,与文化精神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此时的“茶”只有一个涵义,就是指“茶”这种植物。

后来,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对茶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茶”的外延也不断扩大,除了用来指称茶树、茶叶以外,还用来指称用茶叶做成的饮料、食品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茶”的需求也逐渐从生理的过渡到精神层面的,并逐渐形成了茶法,而且还进一步把“茶”和“礼”相结合,形成了“茶礼”。此后,儒释道等思想也渗透入茶,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内涵,形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此时的茶,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反过来也被人类的生活和精神深深影响着。“茶”已然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式样”,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的涵义除了用来指称纯物质形态的“茶树”这种植物和茶叶以外,又有了一个质的突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茶”作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植物,它已经与别的自然之物有了一个质的区别。当人们在谈到或者用到“茶”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物质的存在,除了自然属性以外,它已经具有了社会属性,经过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加工改造,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产物。

二、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摄取它的物质成分,而更多的则是从中去体会和感受人类用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主观意志”。可见,物质的“茶”只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一个载体,它承载着使用它的群体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等。

三、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与茶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饮茶习俗、人际关系以及文艺作品等,也成为了“茶”的一个重要内涵。

四、作为物质本身的“茶”也突破了茶叶(树)本身的范畴,不再仅仅用来指称茶叶和用茶叶制作的饮料及相关产品,而且还包含了任何其他一切被人们称为“茶”而不含茶的成分的东西。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杨慧


杨慧女1991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人类学系,获人类学硕士学位,现任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旅游人类学方向博导。

讲授课程:

文化人类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民族志;

影视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名著导读;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人类学。

研究兴趣: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旅游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中国西南及其东南亚毗邻国家的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发展;中国西部“三农”问题;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泰国北部的云南人。

近年的科研成果

发表:土司、山官和设治局――德宏傣族、景颇族政治制度研究,(英文);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人类学研究五十年回顾;

文化人类学的哲学内涵、经验与理性;

权力边缘的曼春满……旅游作为现代性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

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

民族旅游与族群认同、传统文化复兴及重建-;

从文化实践解读文化生态村建设;

马康纳及其现代旅游理论,

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等。

出版:《人类学与西南民族》;

《影视人类学原理》;

《旅游、人类学语中国社会》;

《旅游凝视》等文集;

拍摄编导:旅游人类学教学片《博物馆与舞台真实》;

影视人类学片:《阿秋姐:金三角一个云南女人的故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发现茶尺蠖有2个近缘种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肖强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合作研究明确了在我国茶园广泛分布、形态极其相近的茶树害虫茶尺蠖可分为灰茶尺蛾和茶尺蠖2个近缘种。相关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昆虫学报》和《应用昆虫学报》上。

茶尺蠖是我国茶园最主要的食叶类害虫,广泛分布于各茶区,常年对茶叶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为了有效控制茶尺蠖危害,茶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采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其进行防治,2005年该病毒制剂取得了生物农药登记许可,开始在茶园大面积使用。

近年来,在推广应用病毒制剂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地理种群的茶尺蠖在田间对病毒敏感性存在差异,前期研究认为不同地理种群的茶尺蠖存在种群分化。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对病毒敏感性存在差异的不同地理种群茶尺蠖进行遗传杂交和形态学研究。研究表明,广泛分布于我国茶园的茶尺蠖不是一个种,而是存在灰茶尺蛾和茶尺蠖2个近缘种。

这一研究结果较好地解释了田间茶尺蠖种群对病毒敏感性差异的现象,对厘清茶尺蠖的种类、指导茶尺蠖的防治特别是生物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也显示形态上的差异仍然是细微的,2个近缘种的分布区域尚不明确,即使在同一省份还同时存在不同的种,后续将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禅茶研究,茶艺之道


茶人应有的典范,智、仁、勇、诚等四种基本德目,与佛家所强调的“般若思想、菩萨精神”的意义是不谋而合的。本文阐述从茶艺的学习中展现人的外在生命以及人类本有的觉性开发的相关性。

科技昌盛,经济繁荣,伴随而来的是社会乱象繁多,原因是,人类的物欲强盛导致精神生活没有提升。物质主义产生人类心灵渐受蒙蔽,生活压力也逐渐地增加,自我伤害的问题时时可见,对生命的应对方式变成了负面的模式。因此,缺乏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学习负面的几率也相继增加,一个美好的生命无法正常发展,实在令人忧心。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只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已,它是来自于父母的心血、精神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生命体,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佛教也说:“父母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1]可见,古人对生命伦理的重视,在在表现于吾人的生活之中,所以个人的生命也是攸关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共同体。

对今日的新人类倡导生命本质的重要与传达正确的生命之道,除了正规的教育体系之外,随着科学时代前进,也需要一些文化、宗教、哲学等等不同领域中从心灵上着手。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是要如何真实地面对它呢?换句话说,平时的日常生活机能性的工作可以有人帮忙,但是属于内在之生命之道却无法依靠他人,一定要靠自己不断的努力与精神层次的培养。

人都想从尚自由,不希望被人约束,所以会有随心所欲的念头,但是,我们深入探讨的话,可以看出因为不喜欢被约束,以至于为所欲为,乃至于社会道德观念日益骤减。人因为立足点不同,所看的方向也不同,自己想做的因为别人的不能认同而产生分歧的意见,也因为一件事不能苟同而有对立与冲突。在长久积累的情况之下,为了达到自己的希求与欲望,人的身心都处在备战状态之中,如此的身心怎们会有真正的自由呢?反而成为意识的奴隶。

所以要能无诤,唯有认识自己的生命本源。以佛教来说,生命是由四大(即地、水、火、风)所组成的,这是有生灭的;而内在的般若智慧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开发智慧流露出来的真如自性,回归自性的生命之美、生命之纯真、生命之道、是今日真正提升生命本质的意义。

茶道大行至今,可以看出儒、释、道三家之禅修者都与茶有极大的关系,他们要求的是深入禅境,而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诤。直下无心就是道,就是禅。禅是跳脱世间的束缚,完全自在的境地,人因为被束缚的原因是在于对人事物的执着。例如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就是这个外在的功名利禄绑住了心,身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有祸患发生,也是心的执着而让身不得自在。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放得下,看得破,就能够无拘无束。看得破就是佛,放得下就是禅的境界。

学茶艺、品茶是一种生命的过程体验。所谓“艺通乎道,艺与道合”。其实学习茶艺文化,并非只是供人喝茶、欣赏茶艺的表演作品,茶艺所展出之文化气质具有教育意义与生活的启示。中华茶文化的思想以及运用茶特有的性质精神与反省,对社会人类的思想向上、行为向善的影响深刻,可能与其它一般的游艺环境不尽相同,因为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佛教有净化的教育思想。整个茶艺的流程如同一首旋律优雅的音乐,时而高,时而低的音符在时空中飘舞,这也像儒家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移情作用,茶艺之“茶以载道”,不是“弃智任情”的游艺,而是要茶人“正心诚意”,而且敦厚知理,在一啜一饮的静心之中反观,体会茶的美妙,茶若有若无淡雅、自然之性,可以洗除浮躁,从世俗跳脱出来,净化并且提升自我的心灵。透过恭谨的行茶,透过静心的反省,所得到的是一种无以言喻之内在生命智慧的升华。

由此可知,生命中有一种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借着契理契机的方法让智慧开展,了解世间虚假之真相,透视万法的缘起缘灭、无常的来临,提早觉悟。透过茶艺过程之寂静,其实,真理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每一分每一秒的心念中,所以可以帮助我们时时有觉悟的心。

学习觉悟没有特别的方法,也没有特别的神秘感,只有把我们人生的烦恼弄懂,把烦恼看透,那就是佛陀教示“道”的真意。茶艺展现的精神涵养也是如此。

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述了牛首人身的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萘解之”的传说(萘即茶)。

而古巴蜀国地区是最早种植茶树和饮用茶叶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说,3000年前的古巴蜀国已有种植茶树,并进贡天子周武王。

最初、原始人将茶作为蔬菜来食用,后来人们发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于是将茶叶单独煮成菜羹,以后又将其熬煮成茶水作为饮料。商周时期,这种饮食茶叶的习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茶叶的苦中有甜,苦后回甘,令人回味,广泛受到普通人和王公贵族的喜爱。此时,巴蜀地区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并有优良品种进贡中央朝廷。春秋战国时期,茶叶传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到战国末期,黄河流域饮茶之风开始流行。

在中国古代的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如荼、诧、苦茶、茗、皋卢、茶等。用的最多的是荼字,自唐以后才,茶字成为通用名称。

两汉、魏晋、南北朝——南方饮茶成风。

到汉代时,茶的保健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已经有专门的茶市,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所需的商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茶叶已成为日常饮料,宴会、待客、祭祀都会用茶。文人雅士多喜喝茶,并有诗文反映茶事。

屠幼英:茶树花研究的科技创新领军者


又是一年茶树花开放的季节,茶树花和茶叶这个茶树Family的女儿和儿子今天终于可以一起面向市场了。浙江大学茶学系屠幼英教授团队从2001年第一个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开启茶树花奥秘的研究之门至今,发表了SCI杂志收录的论文20余篇,投入了大量的科技力量,包括10名硕博生,5名本科生,6名教授以及许多国际合作专家,第一个茶树花研究的博士生杨子银已经成为中科院的“百人”,现在还在继续茶树花的研究;在15年间,团队投入600多万元的科研资金,完成了茶树花作为新食品资源的答辩,成立了国际上首个中国国际茶树花研究中心,和浙江益龙芳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浙江省第一个茶树花农业重点项目“茶树花的综合开发”。

屠幼英教授

今天茶树花的部分密码已经被屠教授率领的团队揭开,其丰富的多糖、多酚、黄酮和皂素是茶树花主要生命活性物质,对人体保湿、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治黑色素、降脂减肥等有显著作用。茶树花有多种的保健功效,如免疫力试验表明,灌胃80%纯度的茶树花多糖75、150、300mg/kg的小鼠14天后,能显著增加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对二硝基甲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感反应也有显著的增加,28天后可以抑制溴化苯诱导的肝脏脂质过氧化,显著提高小鼠SOD活性和T-AOC水平,抑制MDA含量升高;茶树花萃取组分对OH.与DPP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能力;说明茶树花多糖及其提取物可明显增强免疫活性。添加5%茶树花喂食,对大鼠肥胖病和高脂血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开发为降脂减肥的纯天然保健食品。茶花皂苷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结果,至今已发现有21种茶花皂苷单体,具有肠胃保护,抗血脂、抗血压,减肥等生物功能,并且已经开发成为可口可乐的减肥产品,在日本畅销。茶树花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维生素B1和B6含量分别为6.19mg/g和8.60mg/g;微量元素如铜0.73mg/kg、铁0.50mg/kg、镁13.25mg/kg等也较高。茶树花中有16种游离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4.93mg/g、还原糖含量达35%~40%,可溶性糖高于茶叶达到21.6%。

以科学研究结果为技术依据,屠幼英教授开发出了许多的茶树花产品,不仅充分利用茶树花资源,为茶农增加收入,改善次年茶品质,而且可以增加茶产量。通过近几年浙江大学茶学系和吴裕泰公司、中国茶树花研发中心、河源丹仙湖茶叶公司、杭州万虎茶叶公司、博联茶叶公司、杭州英仕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屠幼英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出茶树花肥皂,面膜和洗发液,洗手液等茶树花产品,在杭州上华丽亮相,深受大家的喜爱。她们的成果不仅将茶树花变废为宝,而且健康养生,符合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为茶旅游业发展增加新产品。相信未来茶产业的再次腾飞中一定会有茶树花这个美丽的人间天使。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


茶道是以修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有佛教之道、各家之道不尽一致。中国文化主流是“儒道互补”,隋唐以降又趋于“三教合一”。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兼修懦道佛,即使道士、佛徙,也往往是旁通儒佛、儒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为儒家之道。可为道家、道教之家,也可为禅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茶道中所修之道为综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来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结果,是茶道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证道则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极高明而道中庸,无为而无不为。

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

中国普洱茶历史


普洱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之。于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才定名为普洱茶。

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银生茶为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其制法最初是将鲜叶生晒而成,发展成后来的晒青毛茶,成为精制加工的原料。清朝为普洱茶的极盛时期,《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宫廷贵族与风雅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有「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的风俗雅兴。思茅与西双版那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区,而普洱与思茅即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至今,茶叶已成为中华文化与其它西方文明的桥梁。

普洱茶及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普洱茶及茶文化,包含有思普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是一份有形无形资产。普洱茶与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思普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它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涉及种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等方面。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思普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思茅地区各民族的饮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哈尼族的烤茶、土锅茶、蒸茶,彝族的火罐茶、盐巴茶,傣族的烤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大锅茶,佤族的铁板烧茶,布朗族的煮竹青茶、酸茶等。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等,已成了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对建设中国茶城思茅市,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97年4月,国家邮电部发行《茶》邮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树》,印的就是思茅地区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面值50分,同时发行了澜沧邦崴古茶树极限明信件,开了中国茶文化入邮之始,在国际邮政上起到了宣传作用。思茅地区的普洱茶艺表演队,曾在思茅、昆明、泰国清莱等地表演过,由哈尼、彝、拉祜、傣、佤族饮茶习俗结合而成,以“清敬和爱”的茶艺精髓,向宾客敬献清茶、烤茶、酒茶。茶艺表演注重倡茗环境和倡饮气氛,把茶具、观茶、闻香、浸泡、尝味等地方民族特色表现出来,为普洱茶文化提升了高雅品位。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沈冬梅》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