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以产品参数化、公式化,打造透明化消费市场”

“好的品质就是最好的营销手段”

“文化是企业的根本生命力所在”

……

2007年,普洱茶行业迎来了发展低谷阶段;2014年,普洱茶行业又迎来一场关于转型升级的探索时期;而随着2016年的到来,“创新”“变革”等成为了行业发展新的关键词。

随着普洱茶行业的“跌宕起伏”,有的茶企或一蹶不振,就此湮没;有的茶企却因时而变,涅槃重生。但无论是“湮没”还是“涅槃”,不断总结失败以谋求发展,才是企业成功的选择。

而今天,一场记录普洱茶行业茶企发展的新模式、以及探索普洱茶市场上升通道的实践,正在上演。

2016年9月份开始至今,四个月的时间里,()作为茶行业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平台之一,推出“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以访谈的形式,和十多位有代表性的茶企创始人进行对话,从新晋的“黑马”品牌德丰昌、杨普号、柏联、书剑等;到资历深厚的中茶、()的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多途径的发展思考。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个以“品饮价值”为基础属性的普洱茶,当它以“商品”属性出现在市场当中,虽然会因各种原因而产生市场价格的浮动,但最终也会渐渐归于理性,关注起产品品质本身。

为期四个月的专访过程中,()发现,几乎每家茶企都已经逐渐认识到这一“本质”,开始提及普洱茶“质量”话题:

“将来的消费者,会越来越懂茶,也越来越会喝茶。只有‘品质’这一硬件过硬,才是今后赢得市场的关键。”

“只有好的品质,才能留住消费者,也只有好的品质,才是所有营销的最强手段。”

“从源头开始提高质量,才能做出好茶。”

……

每一种声音,都在宣告着普洱茶“质量”保卫战的打响。

在这场战役中,每家茶企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的从普洱茶的源头开始,到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力求保证产品质量合格、过关,使普洱茶消费者“买得放心、喝得开心”,实现其茶叶“从茶园到茶杯”过程的品质保证;

有的茶企负责人,走进了“一线战地”,亲自把控源头品质,“每到春秋茶采收季节,我都会邀请一些专业行内人士同往,亲自去到勐海,一般待一两个月,直到收购完成”;

有的选择直接建立“源头关系”,“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用了五年的时间,建立了30多个深度合作的稳定高海拔古茶原料基地”;

当然,也包括了从生产、加工等多角度出发,以保证产品质量的,“我们打造了一套安全、透明化的生产线,让产品生产,在消费者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使消费者喝的放心,买的安心”;

……

每一种探索,都只为寻找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虽然,本次“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的时间有限,以致没能采访足够多有代表性的茶企,但是,并不意味着()对于行业发展上升通道的探索就此停止。

2017年,()将继续秉持着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以更加客观、公正的立场,推出更多有助于行业正向发展的内容。

谢谢“请上帝喝茶”工作室负责人白马非马李国标在专业上,给予的帮助指导

谢谢接受采访,和()一同探讨的各大茶企负责人

谢谢参与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业内人士以及茶友

谢谢一直关注我们的每一位

……

延伸阅读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51岁,湖南人,长期定居云南,茶学专业出身,现为制茶工艺工程师,懂茶帝入驻专家。18岁时在当时的国营勐海县茶厂实习做普洱茶;随后,在国营茶厂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长期深入云南观察、制作、研究云南茶叶,对滇红、普洱茶有独到见解。

此文由吴郑撰写,懂茶帝做删节调整后发布。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开口问天,关耳不闻者。

湖南到云南,客居已成定居。闲散之人,如有文字,定有茶香。

三十年来,我一直做茶,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人。

十几岁就到、加工工艺技术、茶叶的储存和茶树的立地环境。

众所周知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就是茶树立地环境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茶树生长环境里面,土壤的微量元素、稀土组分和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长期被大众忽视了。因为微量元素、稀土很难测定,但是它们又经常左右着各种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而云南一山有四季的气候特征从土壤成分微循环和茶树生长环境的水光气热产生交互影响,从而导致云南茶叶在品质特征上的异彩纷呈。(吴郑/文)

董国艳:做国艳精品,创百年茶企


文/董国艳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各位女士、先生、朋友们,您们好!

今天是我们“勐海国艳茶厂”开业庆典之日,我怀着无比喜悦,万分激动和感恩的心情,热情欢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莅临指导,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作为洱海之滨、鸡足山脚下走出来的平凡而普通的农家女子,能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诚信经营,发展至今,我此时的心情只有感谢、感激、感恩。

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强国富民的好政策;感谢西双版纳各级政府及相关部委办局的关怀和支持;感谢普洱茶业界的老前辈、专家的教诲与帮助;感谢在座的各位茶人、经销商及客户多年来的全力相助与惠顾;感谢我步入社会、人生第一站,我的第二故乡——全体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拜个早年!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龙年吉祥、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财源广进!

谢谢!

重磅数据:2018年云南春茶形势分析(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发布)


2018年云南春茶形势分析(一)

一月的云南,晴好天气18天,5天多云,6天小雨,白天气温多波动在15~20℃,夜间多在2~4℃,气温和雨量均较好的满足了茶树越冬条件,绝大部分茶区茶树处在舒适的越冬休眠期。1月8日至13日,勐海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逆袭,部分茶园轻度受伤,寒害等级介于1~2级,部分未成熟枝叶轻度受害。处于较低纬度的江城、孟连等地,得益热量优势,茶树最早萌发,牛洛河所产的“早春毛峰”于1月11日抢先上市。

二月的云南,晴好天气14天,10天多云,阵雨1天,阴有小雨或雨夹雪3天,白天气温多波动在15~20℃,约有一周时间气温攀升至22~23℃,夜间低温多维持在2~4℃。在滇南茶区,大部分早生种茶树开始萌发,缓慢生长,陆续上市,牛洛河“早春毛峰”、“银丝”等上市量接近200吨,全省各类早春茶约有500吨上市交易,每公斤售价在600~1200元之间。

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临沧市、普洱市茶区,中生种茶树开始萌动。据科维乐设在临沧邦东的茶叶追溯系统的气象遥感监测数据分析:二月十日以来,临沧茶区光照强度于上午11时30分以后即达到了50000勒克斯以上,抵近茶树生育的光饱和点,白天气温维持在13~20℃,完全满足了茶树生育需要,在光热作用下,茶园气温、土温迅速回升,茶树开始大面积萌动。但凌晨至上午9时11分气温均低于10℃,夜间低温和较低的土壤温度制约了茶树的生长速度,茶树整体处于缓慢复苏之中。

进入三月以来,云南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雨热丰润。截止3月20日,出现了阵雨5天,小雨1天,晴好天气12天,气温稳定在15~23℃,雨热分布很好地满足了茶树的生理需求,全省大部分茶区茶树快速萌发。西双版纳、普洱市等地纷纷投产,早春绿茶上市总量已突破500余吨,每公斤售价基本稳定在400~1200元。价格小幅上扬,较去年同期涨15%左右。

3月12日后,临沧市双江、云县、凤庆、沧源等地早春红绿茶投产,红单芽、金丝红、春蕊、春芽等产品大量问世。18日后,保山市、德宏州、大理等茶区相继开采,云南茶叶整体进入春茶大生产。

受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和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精神鼓舞,加之云南省政府2017年底出台的《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利好,云南茶界精神振奋,外商云集。2018年云南茶叶向好趋势已现端倪。

根据云南省气象预报,2018年四月份云南茶区气象条件无异常迹象,水热资源有利茶树生育亦趋明显。我们预计,2018年云南春茶将是“两增一涨”的局面,即春茶产量增,产值增,价格将小幅上涨。古树茶持续走热、滇红提质增效、滇绿深度开发和白茶青茶兴起等,都将促进云茶产业跃上新的台阶。

2018年云南春茶形势分析【二】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茶香满茶都

孟春走了,仲春去了,季春已经到来。2018年的云南春茶,天时地利人和,开门大吉,茶山鼎沸,量价齐增,喜近还忧。

一、风调雨顺,明前茶增产成定局

自2月10日以来,我省气象条件良好,是茶树生态适宜性区划三年以来最佳的生育年景。尽管3月7~10日少部分温凉茶区出现短暂倒春寒,但持续时间短,回温快,对早春茶未造成不良影响。

截止4月5日,在明前茶生产期间,我省茶区白天气温多稳定在18~23℃,夜间低温盘旋于7~9℃,昼夜温差波动在12~15℃之间。日照充足、雨热充沛,日温差大,使茶树在天堂般环境下健康成长。对比近三年同期茶树状况,“发芽整齐,发芽密度大,生长势旺盛”是2018年云南早春茶生育的突出特点。

继3月18日全省茶区大面积开采之后,得益于气象利好,茶树生育速度加快。自26日始,各茶区纷纷迎来采摘高峰,首轮采摘“洪峰”出现在3月30日至4月4日。经“清明”小憩调整,春中茶再掀热潮,“双高峰”态势已然形成。预计全省明前茶总产达6.5万吨,较去年同期(低温减产)增15~18%。

二、品质优异,生态茶受宠被重视

分析云南2018年3月~4月5日的气象讯息,不难发现:自春茶开采以来,全省日均温几乎都在25℃以下,18℃以上,属茶树生育最佳生物学温区,茶树在此温区内,生育速度随气温升高而加快;而一个多月来的夜间低温,几乎都稳定在7~9℃之间,昼夜温差保持在13~14℃,温差之大,已非我省常态气象。茶树白天光合作用强,光合效率高,夜间呼吸消耗少,净光合积累增多,新梢持嫩性增强,芽叶肥硕,鲜叶等级高,批次清晰,茶叶优质化表现突出。可以断言:2018年的云南明前茶品质是十分优异的。

优质带来优价,致早春茶鲜叶价格持续走高,高优生态茶园鲜叶均价较去年同期每公斤普遍增高9~12元,增幅达30~40%。因所处产区和等级差异,各茶区表现不尽相同,其中:

①、版纳茶区增幅达40%,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40~5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60~260元。

②、普洱市增幅约35%,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30~4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20~160元。

③、临沧市增幅35%,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30~5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20~260元。

④、保山市增幅约30%,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25~4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100~180元。

⑤、德宏茶区增幅约30%,每公斤鲜叶价格波动在20~30元之间。明前晒青毛茶每公斤价格约80~160元。详见下表:

三、持续聚焦,明前古树茶量少价攀

古树茶是云南的珍稀资源,是人类古代农业文明的遗产,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标志和名片,一直广受关注,倍受追捧。其价值早已超越了茶的植物性、功能性、成本性限制,是茶的神格和品格的双重展现,被市场持续关注。2018年云南明前古树茶交易方式创新,“单株和小单元古茶树春季采摘权竞价交易”现象凸显,表明市场对古树茶追求更加精细精准。不同代级古树茶差异性选择已现层次。兹以九个古树茶产区为例,列表如下:

四、白茶兴起,滇红滇绿发力增效

充分挖掘云南大叶种的适制性和品质优势,实现“六茶共舞·多茶并举”是我省近几年来规划茶产业特色化发展精准施策的措施之一。

白茶是云南的新兴茶类,保山、德宏、大理、楚雄等茶区都有生产,以白单芽和月光白为代表的产品产量逐年增加。2018年全省明前白茶产量约3000吨,每公斤售价约160~280元,与国内同类茶相比,品质和性价优势突出。

以凤庆为代表的云南滇红,内销占比快速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增强,特殊区域、特殊品种的特色产品增多,价格竞争力强。2018年全省明前滇红产量约8000余吨,每公斤售价约180~360元。古树明前红茶每公斤售价在380~680元不等,最高逼近2800元。

滇绿是云南的传统茶类,具有“上市早、品质优”的早春优势,也是花茶的优质茶坯。2018年春茶以来,以宝洪茶、“早春毛峰”、“银丝”、早春绿、银竹、尼诺春尖、清凉山、梁河回龙茶等为代表的小产区、小品种茶纷纷面市,特色突出多名品。每公斤售价约260~680元。最早上市的牛洛河“银丝”价格达每公斤1200元。

青茶在云南普洱、保山、大理、临沧均有生产,产量逐年增加。因“开面采”的特殊需要,目前尚未应市。

五、茶旅融合,政府茶协聚力引领登台阶

继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后,普洱市政府出台了打造“普洱山”和“凤凰山”两大茶产业特色经济圈方案;临沧市政府规划发展滇红、勐库、永德、沧源四个现代茶产业孵化园;政策利好前所未有。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商德宏行”、中茶落地勐海、普洱茶协会落地茶区“以茶会友”、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茶区考查、昌宁县古茶协会在行动、茶企渠道聚会、茶客坐地制茶茶山游……2018年的云南春茶,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百舸争流。“全渠道营销”成为茶企探索销售新增长的重要手段。

需要警惕的是:普洱茶精准化消费细分与源头资源被瓜分,给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反向伤害。抢占地标性古茶树资源行为正在泛滥,利好心态干扰了常态经营,良好天气使春产增产趋势明显,明前茶鲜叶涨幅较大等,导致买家“只打雷,不下雨”,持币待购,观望等待,部分茶区已现压库迹象,茶企应增强风控意识,稳步搏击市场。

本文经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授权刊发,文章由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协会专家徐亚和撰写。

做年茶


春节在福安俗称“做年”。福安“做年”,除了春联、守岁、拜年等与全国大同小异的习俗外,也沿袭一些地方民俗又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正月初一喝“做年茶”。

“百节年为首”。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糖甜甜,橘圆圆,放火炮,大做年。”初一零点一过,各家开门放火炮,叫作“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凌晨,还要去抢挑第一担“龙头水”回家,以示纳财。一大早,大人小孩先喝一杯甜蜜蜜的糖茶,谓之“做年茶”,寓意“尝甜头”。是时,家里辈分最小的媳妇,按家里人数把茶盅摆放在茶盘上,盅里放把茶匙,然后用瓷羹舀出适量冰糖粉齑、橄榄(橄榄两头尖)、红枣两粒(枣与早谐音,寓意开门红)和茶米放进茶盅,用瓢舀烧滚沸汤泡茶。然后,双手捧起茶盘,按先长辈后小字辈依次敬奉上一盅盅热气腾腾的做年茶。小字辈要站立起来,茶盅接在左手,右手搅拌茶匙。之后,大家站立起来,面向长辈恭敬,齐声说道:“请茶!”长辈笑答:“做年茶!”并示意大家坐下后,各人自由舀上红枣和橄榄片先嚼、饮茶,大家美滋滋喝起了糖茶。留下茶粕(茶渣),不能泼掉,象征有食有剩。由家庭主妇双手捧空茶盘,也按原来递茶的长幼辈分顺序来收回茶盅。泡做年茶时,还要多出一盏,称“添丁茶”。

福安茶谚:“年初三盅茶,官符药材无交家。”意即年初请你喝三杯茶,这一年你就不会因祸与衙门打官司,也不会因病和药店打交道。这种通过喝茶活动来表达的新春祝福,最典型的是舌尖上的“糖茶”。“糖”者甜也,甜甜蜜蜜,吉利如意。故每遇重大民间节日或婚礼、祝寿等喜庆日子,必以糖茶相待:新年叫“做年茶”,成婚叫“新妇茶”,初一出门叫“出行茶”……正月里走亲访友,都要喝上一盅糖茶 (待客泡茶与饮茶礼节习俗同做年茶一样)。客人举步离开时,必须回首对主人说道:“多谢糖茶!”主人双手作揖笑答:“一盅糖茶。”(意思是说礼轻何必挂齿)泡一杯糖茶,初一早茶尝甜头。杯间趣语,都为了讨个吉利,表明祝福之意。喝一盅“做年茶”,唇齿留香甜,甜了舌尖,甜了年味,甜甜美美福安人“做年”的记忆。

(老树/本版国画)

白马非马:濮人种茶考(探秘云南三千年茶叶种植史)


历史许多时候是一本陈年烂账,许多东西死无对证,对于唐代之前的云南茶叶而言,更是茫不可考。一些写云南茶史的文章,引经据典,将云南可考证的种茶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言必称“商周之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本文的观点是,云南茶叶的信史只能从唐代算起,因为唐人樊绰将云南茶写进了《蛮书》,其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在唐代之前,也有一些典籍提到了西南地区的茶叶,但没有特指云南。我们可是假设说的是云南,但缺乏确凿的证据,只能算一种学术探讨之设想。

按照茶界的主流观点,云南茶产业始于商周,云南的濮人率先发现、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濮人种茶”作为一种假说,有其巨大的学术价值。由于唐代之前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无疑让这种假说含金量大为降低。本文尝试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迁徙与融合等角度,来破解云南唐代以前濮人种茶之谜,以及云南三千年来茶叶种植文明是如何演变进化的。当然文章的主观推想成分多,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唐代之前的云南茶叶茫不可考

一提到云南茶叶,许多人会引经据典,罗列出一些唐代以前的典籍关于云南茶叶的记载。主要有以下这些:

1、巴国贡献茶,跟滇东北种茶的关系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钢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质疑:这是巴志,说的是古代巴国之事。巴国的地理范围跟云南关系不大,勉强可以联系的是“西至僰道”。僰道是今宜宾,宜宾的旁边是云南的昭通。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滇东北的昭通,有可能属于巴国的势力范围。但这只是假设,说明存在一种可能,但不能作为确切的证据。巴王作为诸侯国君,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上贡。《巴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份贡品清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黄润鲜粉。贡品中有“茶”,但我们只能说有可能茶产自云南的滇东北。)

2、武王伐纣的濮国是不是云南濮人?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八国即庸、蜀、羌、鬓、微、卢、彭、濮八个部族国。一些介绍云南茶叶历史的文章,于是发挥想象:其中鬓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鬓族分布在今牟定县,濮族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哈瓦、德昂、崩龙等。

质疑:其实在中国古代,濮人分布很广。商周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后散居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与百越杂处。

今天,历史学家对百濮族人的历史演变结果有三种流派:①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②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元朝以后称蒲人,再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③前期之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期即为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是今天操持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哈尼族与土家族,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布朗族,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的佤族和德昂族,汉藏语系·语族语支至今未定的仡佬族,以及部分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泰族)、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等诸多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

由此可见,濮人分布极广,参加武王伐纣的濮人不一定来自云南,而且濮人的族属非常复杂,至今没有定论。濮人不但是今云南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也可能是彝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等的祖先,因为历史上民族融合,百越、百濮、氐羌存在相互融合之现象。比如彝族,不但是氐羌的后人,也包含着不少的百濮成分。)

3、产茶的汉代平夷县不是今天的云南富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珧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

质疑: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云南富源叫平夷县,是在清顺治十四年。汉代的平夷县在今贵州毕节。且看历史真实记载:

古平夷,今贵州毕节。公元前111年置平夷县,治所在今毕节七星关区,隶牂柯郡。晋建兴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县为郡治,东晋文帝时改为平蛮郡、平蛮县。

富源,周秦时,属滇国。两汉时,属益州宛温县。两晋南北朝时,属宁州。隋朝,属益州开边县。唐朝,属盘州。南诏和大理国时,为摩弥部。元朝时,在境内北部设罗山县,属曲靖宣抚司。明洪武二十三年,废罗山县,新置平彝县卫,南部仍为亦佐县。清初,平彝县卫属云南都司、亦佐县属曲靖军民府。清顺治十四年,废亦佐县为平夷县。康熙三十四年,以平彝废卫、亦佐废县,建平彝县,属曲靖军民府。1954年,改称富源县至今。

4、“南中茶子”并没有特指云南所产

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质疑: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文章说茶子产于南中,但没有具体说产自南中哪里。我们只能假设,既然提到南中,很可能作者的本意包括云南。

由于唐之前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云南产茶,所以云南茶产业的信史只能从唐代算起。唐人樊绰的《蛮书》写道: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

这被视为云南茶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

逃离金沙江,古哀牢国隐藏濮人种茶秘密

要搞清楚云南三千年来茶叶种植加工与贸易传播路径,首先要解决哀牢国的族属问题,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乌蛮、白蛮是怎么一回事,彝族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笼统地说濮人种茶,或者乌蛮种茶。

为什么哀牢国如此重要?是因为其地跟如今的云南茶叶主产区版纳、临沧、普洱、保山、大理、德宏等地重合。而且哀牢国的北部以氐羌为主,中部南部以濮越为主,正好与濮人种茶暗合。从地域与所居民族来看,古哀牢国无疑隐藏着濮人种茶的密码。

先说哀牢国的族属问题。两汉突然冒出来一个哀牢国,汉武帝之前的历史不可考。有人说哀牢国是氐羌系的国家,有人说是濮人建立的国家,有人说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国家。其实哀牢国并不是一个集权国家,而是部落酋长国,也就是几十个部落的联盟,部落叫小王,哀牢王是几十个小王(77王)的总王。哀牢的原住民以濮人(布朗、佤、德昂先民)、越人(傣族先民)为主,后来氐羌从北边南下,到了汉朝,形成北边是氐羌,南边是濮越的格局。哀牢王很可能是傣族先民。其实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傣族的祖先曾经住在金沙江流域,乃至洱海、滇池一带,由于氐羌南下,濮越退到永昌一带,洱海与滇池成为氐羌人的势力范围。

我们再来说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百言其多也。中国古代写史书的人,没有兴趣搞清楚边地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经常笼统地说,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百越、百濮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说法,把南方几百种部族简单化说成百濮、百越。而且最搞笑的是,濮、越可以通用,也就是同一个民族,一下叫濮,另一下又叫越。所以有现代学者主张濮越是一回事。

如同百越横跨几千公里,从江浙一直到越南都是百越,而且云南、缅甸的交界处还有滇越。百濮也是横垮几千里,汉水流域有濮人,巴蜀大地有濮人,云南还是有濮人,贵州北部也有濮人。许多地方的濮人,在文献记载中,一下记成濮人,一下记成越人。

由于古人偷懒,我们现在很难搞清楚百濮、百越究竟包括哪些民族。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去溯源,根据这些民族的传说,都是说从北边南迁,也就是打仗打败了,从故土南逃,而且是在南逃途中,发现与利用野生茶树。传说中的故土在金沙江流域、洱海与滇池,沿着澜沧江、怒江两条江南逃,这两条江其实就是云南茶树种植的核心区,也是野生茶树的主要分布区。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这样就可以大胆假设,以前住在古蜀国南边,深受古蜀文化、印度文化影响的布朗、佤、德昂与傣族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受两件事影响而南逃,一是氐羌人南下,二是秦王国灭古蜀国,造成民族大迁徙,其离开金沙江、滇池、洱海一带,在保山、大理南部、临沧、版纳、德宏与普洱,甚至缅北一带建立哀牢国。由于他们有巴蜀文化及古滇国的农耕文化底子,于是大幅度提升驯化野生茶树的水平。这是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第二缕曙光,是两汉及诸葛亮开发永昌郡带来的。

茶出银生,乌蛮种茶的兴起

我们再来说乌蛮、白蛮是怎么一回事。前文说到布朗、傣、佤、德昂先民离开故土南迁。其故土的洱海一带成为昆明人的天下,昆明人显然是氐羌系。但滇池一带比较复杂,濮越没有全部南迁,留下许多濮越人,而氐羌系南下滇池,称为叟人,还有古蜀人(还有一种说法叟人即蜀人),在蜀国被秦灭了,也南逃滇池。故滇池一带的民族成份非常复杂,是濮越氐羌与蜀人的综合体,还有楚人庄蹻王滇,这就体现了杂交文化的优势,这就是战国到西汉,古滇国的青铜文化那么发达的原因。

两汉以降,直到唐代,我们可以哀牢山、元江为界,以南,是南逃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的势力范围,以北为昆明人、叟人、楚人、蜀人、汉人,以及没南迁的濮越人的势力范围。哀牢山、元江北边的这些民族,从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开始,进行民族大融合,到了南北朝隋唐,形成乌蛮与白蛮两大集团。

唐代人说的乌蛮、白蛮,不是具体指哪个民族,而是汉化程度高的叫白蛮,汉化程度低的叫乌蛮。

而且乌蛮、白蛮是多民族大融合后形成的,里面有氐羌、汉、濮越、蜀、楚多种成分,但总体来说,白蛮以氐羌、傣族、汉文化的融合为主,乌蛮保留的原生态氐羌文化更多些,并融入一些濮人文化。

最后我们来说下彝族。彝族,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建国初期将若干个区别较大的民族,拼成一个彝族。从大的方面来说,彝族是氐羌、古蜀人、濮人的杂交融合体,以氐羌为主。彝族有三个源头,一是云南的禄劝、东川、昭通葡萄井一带的六祖分支体系,二是永昌郡源头,三是四川大凉山源头。

为什么要提乌蛮、白蛮与彝族,是因为南诏国时期,继濮人种茶之后,乌蛮系民族也纷纷种茶,比如如今的彝族、哈尼族的先民开始种茶。但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乌蛮民族中包含有大量的濮人成分。因为氐羌系的乌蛮诸族在势力扩张时,将许多濮人部落征服,大量濮人融入到乌蛮中。也就是乌蛮以氐羌血统为主,南下途中,在四川融合有古蜀人、濮人血统,到了云南融合有濮人血统。

乌蛮种茶,是继承濮人的衣钵,而且乌蛮包含有非常重的濮人血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南诏国时期,乌蛮主要居住在哀牢山、元江以北。哀牢山、元江以南主要是濮越居住。而云南茶叶主产区主要是在哀牢山以南,也就是南诏国云南种茶的主体民族还是濮人。不过这时已经有一些乌蛮系民族,越过哀牢山、红河南下,比如哈尼族的先民南迁到景东。唐代的景东是南诏银生府驻地,同时也是《蛮书》记载的“茶出银生”所在地。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城,有两种说法,一在版纳,二在景东。在景东的说法是主流。本文即采用银生城在景东的说法。“城界诸山”,意味着茶山离银生城不远,很可能在今天的景东、南涧一带。唐代的景东境内,居住昔扑(濮人)、和泥(哈尼族先民),后来南边的傣族势力北扩,景东在南诏末期被傣族征服。这表明在景东种茶的很可能是濮人(昔扑)与乌蛮(和泥)。也意味着,从唐代开始,云南种茶的民族越来越多,不再是濮人的专利。南诏国时期,云南种茶还是以濮人为主,但乌蛮种茶已经兴起。

二是“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剧透了蒙舍蛮的饮茶方式。南诏国发源于蒙舍,即今天的巍山一带。蒙舍蛮,其实是指代南诏统治中心地区的国民,也就是说南诏的老百姓煎煮茶叶,要加一些东西跟茶叶一起煮来喝。这里不能将蒙舍蛮当成真正种茶的濮人与乌蛮,因为文字只提到他们怎样喝茶,而没有提到他们种茶、制茶。也就是,南诏国的濮人与乌蛮种茶制茶(散收,无采造法),而其统治中心地区的国民(蒙舍蛮)喝茶(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而且不能将蒙舍蛮狭隘地理解成巍山的“乌蛮别种”。因为蒙舍蛮这个“乌蛮别种”从巍山出发,征服了其他“五诏”,并建立了强大的南诏国,蒙舍蛮很多场合成为了南诏国的代名词。

虽然茶出银生,乌蛮已经开始种茶。但在唐代,还是以濮人种茶为主。在唐代,越过哀牢山、元江,迁居澜沧江中下游的乌蛮人还不是很多。

到了元代以后,迁往澜沧江中下游、怒江中游的乌蛮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中许多都种茶。宋元时期,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与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一起成为种茶的主体民族。

明代以后,汉族也成为了种茶的主力之一。苗族、瑶族也从贵州迁到产茶的云南南部、西南部,其中也有许多人种茶。至于傣族,其跟布朗族的种茶历史一样悠久,因为濮越民族几千年大杂居,作为百越人的傣族肯定很早就受了濮人的影响,也种茶。只是傣族多住在坝区,种水稻为主,不以山区作物——茶叶为重点。而傣族的近亲壮族,也有一些在文山与红河种茶。

这样一来,云南的民族中,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拉祜族、基诺族普遍种茶,彝族、哈尼族、景颇族、汉族种茶的也多,苗族、瑶族、傈僳族等也有一些种茶。

古蜀国与濮人南迁带来茶叶种植文明

前文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原住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一带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南迁到临沧、版纳、保山、德宏、普洱一带,建立哀牢王国。那在他们南迁之前,怒江、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居住的是什么民族?是布朗、佤、德昂先民的亲戚——讲南亚语系的孟高棉族群。

孟人、高棉人是东南亚、云南的原住民,也曾经是东南亚势力最大的民族集团。商周时期,孟高棉族系的人,北扩到金沙江,与古蜀国文化融合,成为百濮族群的一部分,这些深受巴蜀文化影响的孟高棉人,就是当今布朗、佤、德昂的先民。后来,他们与傣族先民一起沿澜沧江、怒江南迁,其实也是征服当地土著的过程。这些土著跟布朗、佤、德昂先民一样,也是孟高棉族群,只是未受古蜀国影响,因为他们是临沧、版纳与普洱的土著,故被称为“本人”,也就是本地人的意思。这就是在普洱茶的核心产区,我们会经常遇见“本人”一词的原因。

我们现在对东南亚、云南曾经势力最大的孟高棉族群做一个小结。孟高棉人是一南一北最为发达,中间最为落后。南边的柬埔寨、泰国南部、缅甸南部是印度文明的传播范围,土著文化跟南印巴利语文化接触,催生了灿烂的高棉文化(柬埔寨)、孟人文化(缅甸南部),合称孟高棉文化。北部受巴蜀、古滇国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百濮族群的一部分。在南北之间,由于远离巴蜀与印度这两个区域文化中心,是最落后的一部分。布朗、佤、德昂、傣的先民南下,就是先进的外地人征服落后的本地人之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南一北落后的中间部分,也有少数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主要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两侧附近,比如繁华的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但难掩大部分地区落后之事实。

把濮越与孟高棉梳理清楚了,就可以对茶树驯化种植史进行分期。

分期的依据是先进的巴蜀茶叶种植文明南下,改造提升云南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落后的茶种与野生茶驯化技术。其让云南茶叶种植由蒙昧走向了文明——濮人种茶。

而汉武帝征服西南夷,东汉初年的哀牢国归汉,成立永昌郡,诸葛亮治理南中,大开中原先进农耕文化涌入之门,则大幅度提升了濮人种茶的水平。继而是唐宋时期乌蛮种茶的兴起,以及明清时期汉人也成为云南种茶的主力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时期中原茶文化对云南的影响,主要来自江南。也就是说,在明代以前,云南的茶叶种植加工主要受巴蜀先进的农耕文化的影响,明代以后主要受江南农耕文化的影响。民国直到现代,是以西方为师,学习现代种茶体系。

云南茶树驯化史:从以巴蜀为师到江南的影响,

云南茶树驯化种植史分期如下:

1、濮人种茶时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从哀牢国到永昌郡)

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中北部及印度东北部都在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其中水平最高的是巴人蜀人,其次是云南金沙江流域一带受巴蜀文化影响的濮越族群,最落后的是云南西南部、东南亚中北部的孟高棉族群,因为他们远离巴蜀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传播区域,原始农业很难让驯化野生茶树有质的飞跃。很有可能,野生茶变为栽培型茶树的关键一环,是由古巴蜀人、古濮越人完成的。后来居住在蜀国南方边地的古濮越人南迁,将先进的茶种与驯化野生茶技术带到澜沧江中下游、怒江中游一带,让云南茶产业的主产区进入了濮人种茶时期。

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先进的濮人从春秋、战国起,南迁到保山、德宏、大理南部、临沧、普洱、版纳一带,建立哀牢国,初步提升了当地的茶叶驯化种植水平。二是两汉、三国、魏晋,哀牢国故地纳入永昌郡管辖,濮人种茶进入了永昌郡时期,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水平进一步提升。

2、茶出银生时期(唐宋元:濮人、乌蛮成为云南种茶两大主体民族)

唐代的南诏国时期,云南种茶以濮人为主,但越过哀牢山南下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一些乌蛮人已经开始种茶,这标志着乌蛮种茶的兴起。到了宋代的大理国,乃至元朝,越来越多的乌蛮南下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意味着濮人与乌蛮成为云南两个主要的种茶民族。

3、江南茶文化传播时期(明清:继濮人、乌蛮之后,汉人成为种茶的主力之一)

明代以来,江南的汉人纷纷进入云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这标志着云南茶叶的种植文明由学习巴蜀,转向了学习江南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之时期。

4、现代茶文化传播时期(民国、新中国:现代茶产业传入并逐渐主导云南茶叶种植)

作者丨白马非马

来源丨请上帝喝茶

茶的年味


除尘节一过,年,就携着一路喜庆、喜悦和欣喜,一路小跑着,奔近了。

春节,就这样一路身姿摇曳地,走近了。

路过夫子庙的附近,红春联、红灯笼、红店招……一应俱全,一路喜庆的中国红,一路喜滋滋的忙着购年货的人们,还有一路忙着赶回老家过年的归客……

年味,就这样,从人们热热闹闹的购物中冒了出来;从人们匆匆返家的旅途中透了出来;从扳着手指算着给家人买礼物的喜悦中展了出来;从有条不紊地结束繁忙的工作中,悠悠地渗了出来……

年味,还从每个进出各茶馆、茶空间的客人们购买茶叶的心情中漫了出来。除了茶的香味之外,茶的年味中,还加上了许许多多、不同心情的过年的味道:欢庆的年的味道自不必说了;还有忙碌了一年之后,结束了手头的工作,想着一年来自己取得的小小成绩和收获,相比手中的那杯茶有着成功喜悦的味道;一年到头忙忙碌碌的工作学习,千头万绪的事情处理,此刻,在接近春节的时候也一并地放下,那手中的茶汤里就有着一股轻松的味道;平时各自相忙,朋友们乘着大节来临,你你我我、我我他他、你你他他的相互聚会茶聊,更有着“不亦乐乎”的喜悦;而进出大小商场,大包小包购着礼物的人们,他们那盏茶汤的味道,肯定蕴含着浓浓的亲情的味道……

茶空间里进来的一对小恋人,应该是春节里即将要去拜见老丈人丈母娘或拜见未来公婆的,商量了好久,他们乐滋滋地买了两款“孝品一道”的白茶,由此足可见,两位年轻人对长辈的用情之真切,这是孝道之味;

路边的茶叶店内,有对夫妻领着孩子,在精心挑选着一个紫砂杯,或许是带给年迈的老母亲,或许是买给伏案的老父亲,说着带盖的杯子既可保温又可以捂手取暖的话,一旁的孩子看着,也一起出着主意,这又使尊老有了传承的味道;

画院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在茶馆里,一边喝着手中的煮着喝的老白茶茶汤,一边讨论着线条的走向与勾勒,也一边等着老师的前来授课,一旁又有散发的墨香,裹着手中的茶香,更是一道醉心的习茶习画的茶的年味!

但愿,茶的年味,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诱人,越来愈醇香!

叶茹

我们所倡言的,是茶道精神


■明建窑茶盏及剔红云纹盏托雅昌供图

东晋时期,敦煌人单道开在临漳县的昭德寺修行。据说他在室内打坐时,不怕寒暑,昼夜不眠,诵经四十余万言,“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获荃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己”。每天吃的有食物和药物,而喝的只是茶苏。有人认为,“茶苏”是茶和紫苏调制的饮料,能够起到提神少睡、防止睡眠的作用。

这条记载说明,寺院打坐已开始用茶。单道开饮茶,是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是与道家服饮之术相类似的,可见当时的佛教还是受道教药石观念影响。但单道开打坐昼夜不眠,因此其饮茶除了养生保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提神破睡,此时,茶在坐禅中的功效已开始被认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茶的缘分就越来越深,禅与茶的融合也愈加广泛和深入。从坐禅饮茶、以茶止睡解渴到寺院大规模地种茶,从以茶待客到以茶汤供养诸佛祖师,将茶引入庄严的宗教仪轨中,茶己经成为僧侣参禅悟道、寺院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人们对茶的追求不但在器物上,精神上也随之形成。“茶烟袅袅笼禅榻”的中国饮茶文化更随之传入周边小的国家。

今天,言及饮茶,我们常说禅茶一味,而我们所言的应是一种茶道精神,这亦是真正的内涵所在。

■统筹:李世云■采编:潘玮倩陈福香梁志钦曾贵真实习生:梁婉莹冷师师陈雪梅卢远芳

茶的发展


从远古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从“南方之佳木”到“从来佳茗似佳人”,历经悠悠数千载,可见小小的一片绿叶孕育出深厚的文化精神。茶美学是人们在不断将接触茶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茶美感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1、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3、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已有饮茶习俗。

茶的发展历程

1、唐以前的茶文化:对茶美最初认识

两汉时候茶就从巴蜀传到了长江中游,三国时传到长江下游,到了两晋时期,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已经逐渐成为饮茶之地的人们日常待客之物,还出现了以茶为祭的风俗,茶文化也开始萌芽。随着茶的发现,茶文化开始形成,人们对茶的美有了最初的认识。

茶味甘怡,充饥解渴给人类带来的美感。

茶能治治病健身的功效给人类带来的美感。

茶为祭品蕴含着人类对茶得崇拜美,这些对茶之美的原始认识正是茶美学思想发源之端。

2、唐宋茶文化:确立朴素茶的审美观

唐宋时期用来待客的茶道讲究茶境,即品茶的环境。以户外为主,以自然环境为主,多选择禅室道场内、清风明月下、村野郊外、林里山间等惬意的地点。唐宋时期茶道讲究的是茶禅一体,通过严格的仪式修炼自己,通过品茶“得道”,终极达到茶、人、境三者合一。

“茶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的发展与唐宋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影响。陆羽《茶经》的问世,将日常饮茶活动提升到修身养性的高度,确立了朴素自然的茶审美观,倡导以“和”为核心的品茶精神,是茶文化发展史上里程碑。大量诗文涌现,对茶的审美更为深入全面,丰富茶文化,进一步使饮茶风气普及民间。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3、元明清茶文化:寻常茶礼仪形成

元明时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经基本具备,茶叶贸易迅速发展,尤其进入清代以后,茶叶外销数量增加,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种正式贸易方式。明朝时期涌现了大量茶叶专著、茶画、茶诗等茶文艺作品,饮茶方式也有新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得到更深入发展,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清末时期,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文人们讲究以“至精至洁”,达到“返璞归真。天人合一”之境,这正与陆羽倡导的“精行俭”的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访谈】七彩云南:“五合一”全产业链,助推茶企“第一股”品牌崛起


聚焦茶企新模式系列报道

策划:编辑部

本期人物:七彩云南庆沣祥总经理田军

稿件采写:罗春燕

“在超市的商品分类中,你会发觉:一个产品在超市货柜架上的长度,代表着这类产品的消费、接受长度。茶叶类永远是在超市货架上最短的……虽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但茶叶并不完全属于‘快销品’,所以茶叶真的是一个‘怪物’。”

而这个把茶称之为“怪物”的人,正是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副总裁,昆明七彩云南庆沣祥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军。

专访田军(摄)

从其他行业进入“怪物”行业,田军带领团队把七彩云南庆沣祥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普洱茶第一股;打造七彩云南庆沣祥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形成了强有力的庆沣祥现代化工厂(

“工厂刚开始建的时候,我们就比较注重生产产能、生产条件,现在昆明、勐海两个工厂,从生产能力上来看,饱和产值仅为5000吨。”

为了避免机制过程中产生扬尘等,对茶叶品质造成污染,勐海工厂车间内设有国内先进的空气净化系统;针对普洱茶的生产特点,还定制了超静音液压压茶设备,可使茶饼的压制速度较传统压茶机提高3倍;同时厂区采用全套桑拿式烘房设备,可实现电脑控温、控湿,确保茶叶全方位立体式受烘,缩短烘制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等。

“将传统的制茶工艺附着于现代科技,并配有现代监控检测手段,是云南省普洱茶生产的示范性工厂。”

“我们每个月都会有一天是消费者开放日,许多昆明本地市民以及游客都可以来到我们的工厂进行参观,对我们工厂的标准化、规范化等都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产品研发

“现在的茶叶产品,其实是一个低门槛的东西。而要把一个低门槛的产业做大规模,未来就不能仅仅考虑原始物理性状下的茶叶。”

七彩云南庆沣祥产品展示区(摄)

为了扭转多数茶企业较传统的做茶风格,实现现代企业规范化运营。七彩云南庆沣祥,依托强大的专业资源优势,筹建了专门的研发机构——茶叶科技发展研究院,以及全国首个普洱茶酝化中心——七彩云南东莞酝化中心。

茶叶科技发展研究院,便承担着对七彩云南庆沣祥新产品研发等的技术储备的重任,“我们的研究院人员构成中,茶叶专业方面的人才只是其一部分,还包括有生物发酵等外围环节方面的专业人才。”

“研究院研发出的成熟产品,已经有100多种,只是目前市场等各方面还不太成熟,时机一旦适合,便会推向市场。”

田军向()介绍说,他认为当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后,并没有实现其生产链条的完整性,因为普洱茶具有后转化的属性,所以必然存在一个后转化的过程,只有完成了最后的酝化过程,这个产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性。

这也是“七彩云南东莞酝化中心”建立的原因。为达到茶品的高效管理,酝化中心建立了超大型现代科学普洱茶仓储库,建立普洱茶生命指数档案,定期监测、精准控制普洱茶的酝化情况,完成普洱茶生命的第二次蜕变和完美升级。

中心室内仓储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噪音等,均控制在最适宜普洱茶陈化的指标之下,同时装有国际顶尖的空气净化系统和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方便藏客随时随地通过连网设备查看藏品。

“东莞酝化中心可以实现24小时×360°,全天候、全方位的顶级普洱茶茶管家服务。”

强大销售网络

“我们做的,是细分渠道的营销思维。所谓细分渠道,即线上、线下;旅游、非旅游;甚至我们即将展开的微商、微分销等,都是细分渠道。”

田军告诉()记者,他认为,在渠道营销上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要把不同渠道特征对应上不同产品,尽可能的涉足多渠道。

七彩云南庆沣祥目前已经形成“直销+经销”“传统+现代”“线上+线下”的完整营销网络构架。

七彩云南茶品展示区(摄)

在云南、浙江、北京、江苏、山东等二十余省,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设加盟店300余家。

商超销售方面,从2008年末开始涉足商场、超市销售渠道,并针对这类消费渠道的消费特点,开发出普洱袋泡茶、小金沱等方便、快捷产品。目前七彩云南庆沣祥的产品已经进入沃尔玛、家乐福、屈臣氏、物美、大润发等知名连锁超市及便利店,覆盖全国12个省、3个直辖市和90余个城市。

线上方面,七彩云南庆沣祥与天猫、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建立七彩云南品牌、“有cha”品牌的旗舰店、形象店,以更贴近消费者需求的形式开发产品,形成品牌在线上展示、推广、销售和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的销售模式。

打造强有力的品牌竞争优势

田军说,庆沣祥是普洱茶的老字号,也是七彩云南的庆沣祥茶业公司的前身。

随着这几年“七彩云南”与“庆沣祥”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拥有了大批忠实的消费群体。田军说,七彩云南庆沣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平面广告等多重方式,进行了品牌文化宣传。“同时辅以多渠道的营销推广,倡导健康时尚茶生活方式。”

“品牌消费,是茶叶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品牌优势的成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在产品质量、销售渠道、服务品质等方面,大量投入并经历长期积累才可能形成。

荣获诸多奖项的七彩云南庆沣祥(摄)

“七彩云南庆沣祥打造全产业链的过程,就是不断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过程。”

“实际上我们是基地+工厂+研究院+销售+文化推广五合一,做成一个全产业链。”

在这个链条当中,每个环节对上游或下游起支撑作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才能实现七彩云南庆沣祥“好茶为你”的品牌理念。


采访过程中,田军介绍了一个关于茶叶的“631”概念:

“所谓的631,是指:60%的茶叶是要给最广泛的人喝的;30%的茶叶,是属于琴棋书画的茶;10%的茶,是属于奢华的茶,真正意义的值得投资、收藏的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2016年,我们翻开了《云南茶企发展白皮书》》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