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云南省茶叶教育教授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蔡新教授cY260.CoM

1976年云南农业大学毕业,1981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研究生毕业。1995年-1996年公派赴英国Colworth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蔡新教授一直在云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先后为研究生、本专科学生讲授十一门课程;完成了多项茶学科研课题;编著《茶树种植与茶叶加工》,第二主编《作物营养学》,主编《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参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茶经浅释》、《茶经译释》、《世界园艺博览园植物名录》、《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园艺百科全书》、《茶树栽培学》、《茶业生产技术》、《茶文化学》等书及教材。在有关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及媒体上发表论文和科技文章30余篇。自2003年起担任《云南茶叶》主编。2004年由中国评选为“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2006年获“云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CY260.com编辑推荐

邵宛芳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院长

邵宛芳教授、硕士生导师

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并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于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班毕业;1993年-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SURRSY大学研修一年。

从业至今,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农业部、省政府、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12项,研究领域涉及普洱茶的发展历史、种质资源、加工工艺、生化成分、品质特性、保健功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等诸多领域,并获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曾获农业部“先进个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奖”;2008年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联合国计划开发署“2007年度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奖;2008年获首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陆羽奖”;云南农业大学第四届伍达观“优秀教师”等奖项。

蔡荣章“茶人”


文/蔡荣章

茶界有很多专业性的工作职称,例如:能掌控制茶技术的“制茶师”。茶叶初制厂需要这样的专家;能以感官评鉴茶叶制成品品质与特性的“评茶师”。茶叶精制厂及茶业公司的品管室需要这样的专家;能有效控制茶汤浓度与茶性的“泡茶师”。茶艺业与品茗时需要这样的专家。以上这些职称都是比较强调技能性的。如果偏向于艺术性、思想性、道德性,大家就不便轻易地用“师”了,比如称呼在茶道领域上有一定心得的人,就少有人用“茶道师”:称呼出大力支持茶文化的人也叫作茶文化护主。至于已经被使用的“茶艺师”,还是偏向技能性的用法。那么,在茶道领域上有一定心得的人要怎么称呼呢?不用茶道师,那用“茶道大师”如何?您会说那是特指高成就的人。但是我们仍然不喜欢“大”字与“师”字,因为不够谦卑,不符茶道领域的风格。在中、日茶界已使用很长一段时间的“茶人”是颇为适当的用语,茶人在字面的意思没有将我们需要的内容表达得很清楚,但够“谦”、够“虚”、够“大”。我们称呼在茶道领域上有一定心得的人为“茶人”,称者不会觉得肉麻,受者也没太硬块的压力,遇到一代宗师级的人物,我们可以再加个“大字”,而尊称为“大茶人”。至于有人用过的“茶师”,除了“师”意太重,还容易被理解为制茶师。

偏向于艺术性、思想性、道德性的职称往往是别人对他(她)的尊称。不会有人自称为茶人,就如同不会有人自称为诗人、音乐家、学者一般。有人将茶人普及化使用,只要是与茶有关的人都称为茶人,但是与茶有关的领域都已有了各自的称呼,如种茶的称茶农、制茶的称制茶业(者)、卖茶的称茶商、喝茶的称喝茶人或爱茶人,茶人就留给茶道使用。

如果不属于茶人,要怎么称呼在茶道或茶文化领域工作的其他人呢?如他勤于研究、沉浸于茶道的生活方式,喝茶喝得很有心得,这些人就自称或被称为“茶文化工作者”如何?

茶人是不怎么起眼,也不是很气魄的称谓,有人觉得用“茶道大师”来得“惊心动魄”些,也因此茶道大师如今在一些地区已泛滥成讥讽的意思。当人们称呼我们是茶人时,我们不应该觉得怎么只是“茶界的人”?而应该兴起“茶道界举我等为代表”的念头,因为茶人确是这个意思。

茶人是茶道界、茶文化界的正面性代表人物。“茶人”与“茶学”、“品茗空间(茶席——”同为茶文化发展的三根柱子:茶人让人们看到茶道在与自己同样的躯体上产生的效用;茶学让人们知道茶道完备且丰富的知识结构;茶道建筑(品茗空间)让人们容易在心里有个茶道的图像。茶人是尊贵、富责任性的称谓,且又那么有茶味。

茶人可以只是个人自娱,悠游于茶道之中;也可以致力于教育与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茶道生活里来:也可以努力开拓茶道的“思想”与“作为”,使茶道的领域更为宽广。这三方面的茶文化工作者或许很多,但必须有具体成绩与影响力者方足以承受茶人的称呼。如果他的成就在茶文化发展历程中起到大幅改革的作用,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那应该是一代宗师的大茶人了。

茶的精神:将个人融入大众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

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茶禅只在个人杯中


茶,味略苦,咖啡也苦,但咖啡可以加糖,茶却不行。以茶待客体现的是种敬重,与其味道关系不大。太湖的碧螺春、西湖的龙井,乃茶中上品。当地的茶园风光旖旎,宜茶之水遍地,茶具考究,而且喜茶嗜茶歌茶赋茶的文人雅士辈出,茶炊寄附了精致雅韵。西湖四周原本是杭州人吃茶的好所在,如今外地旅游团蜂拥而至,人潮胜过钱塘潮,本地人只好舍近求远,转往茶园附近的茶社吃茶。品茗属于闲情,乡下竹翠风轻,鸟啼泉鸣,尘嚣脱尽,城市茶客便躲开喧嚣,于静谧中嗅茶味之醇香,观茶烟之氤氲,赏茶色之澄明,听灵隐寺钟声之幽微,身心沉浸于闲雅茶乐远比茶坊里茶艺小姐旗袍古筝涤器淋汤近似繁琐的表演更接近禅趣。

从入水茶叶的浮尘、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暂恒、苦乐、炎凉。透过半杯水、几枚叶,洞悉沧海桑田,贯通古今人生,将物质转化为精神,再把精神转化为物质,实现茶与禅巧妙而自然的结合。试问,哪个国度的人具有华人如此深邃的人生智慧呢?

江浙在清幽中体味茶道,华南承继唐宋斗茶遗风,而蜀地享受茶的风气尤为壮观。到过蓉城便知,那里处处有茶肆,无人不喝茶,且不说茶馆,就连戏院、庙观、园林、宅第,大凡能够容纳众人的地方,毫无例外地辟有供几十人、几百人喝茶的场所。不论缙绅名流,还是市井布衣,来者都是茶客,一人一椅一杯,边喝茶,边看报,或摆龙门阵,或欣赏川剧变脸,茶博士持长颈铜壶穿行茶桌之间,边续水边展示其操壶技艺。川民泡在茶里,整日如此,整年如此,终生如此,得茶禅真髓,如同乐山大佛,背山随意而坐,便与天地山河结成一体。见识川人聚而喝茶的大场面,外地人徒生羡慕,不免感叹:“无愧天府之国,蜀人活得好安逸!”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致十德,把喝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又擢升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这一切,实在和茶性清醇分不开。时下,有些人撇了茶性,借茶的名分花样翻新,让苦丁茶、菊花茶、大麦茶、苦瓜茶、薄荷茶、竹叶茶、玫瑰茶、橄榄茶、花草茶、美容茶、减肥茶等统统跻身茶林。我以为,内中名为茶实非茶的且不说它,单说在茶中附加佐品的,分明也是背离了茶之真谛,例如三泡台,盖碗里固然有茶叶,更多的是红枣、冰糖、核桃仁、葡萄干、桂圆、枸杞、山楂之类,此茶似乎依附了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其配伍如中草药方剂般讲究君臣佐使,茶理径直奔了儒学的尊卑礼序,实与禅趣无涉。

曾看到过这样一则关于茶的轶事。在陇东有一个老农烹茶于一个瓜田庵中,三块残砖便是茶灶,上面架着茶罐,柴火燎焰也燎烟,噗噗冒沫的罐子被熏黑,小茶盅质地同样辨不出铜铁瓷陶。老人种的西瓜个大如斗,瓤沙汁甜。路人渴了,任摘,不上秤,随你放三五毛钱。即使没钱,瓜也管饱吃,只要把吐的瓜子留下。这样卖瓜应属罕见了吧!老汉咝溜溜抽着烟袋锅,常对人说道:“谁出门背着井呢?五黄六月,还能眼睁睁看着人渴死不成?”老农在村口煎茶卖瓜,定然比村民见过更多南来北往的过客,大概他年年如此慷慨地贱卖甚至白送西瓜,也许还施舍自己并不宽余的衣食给落难人。也许他父亲,他父亲的父亲,都是这么熬茶,这样做人处世。老汉的茶末非常便宜,煮的却浓酽苦涩,是黎民百姓清苦生活和善良人格再真实不过的写照了。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需要茶客做的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洞庭碧螺春简介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由于茶树与果树间种,所以碧螺春茶叶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据记载,碧螺春茶叶早在隋唐时期即负盛名,有千余历史。传说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赐名为“碧螺春”。碧螺春条索紧结,蜷曲似螺,边沿上一层均匀的细白绒毛。“碧螺飞翠太湖美,新雨吟香云水闲。”喝一杯碧螺春,仿如品赏传说中的江南美女。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洞庭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相间种植,令碧螺春茶独具天然茶香果味,品质优异。其成品茶外形紧密,条索纤细,嫩绿隐翠,清香幽雅,鲜爽生津,汤色碧绿清澈,叶底柔匀,饮后回甘。

碧螺春茶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适合用于家庭办公用茶。

茶人蔡金华的中国品牌梦


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在茶叶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中国梦”的宏伟愿景,在谈到自己的“中国梦”时,蔡金华说,他的个人梦想就是要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推动者和贡献者。承袭祖上茶之渊源,我要用我的实业报国和社会责任来回馈中国茶农对我的期望,要让中国七万茶企扬眉吐气。

他说:“我的梦想是要让中国茶成为中国健康饮品的引领者,让13亿国人享受我们的健康饮品,把我们的天得茶业做成全世界茶产业链第一平台,让全球70亿人可以分享到中国茶的资源。”作为天得茶业的舵手,一“本”在自心,另一“本”在员工和奉献社会。作为企业家,不仅是自己一个人发家致富,更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同时,要以人为本,让加盟商赚到钱,让员工能够看到希望,让茶农得到实惠,进而提升生活品质。

蔡金华认为,中国茶要成为世界品牌,实现茶通天下,当务之急,要系统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加大对中国茶产业标志性项目工程和中国各大茶产区基地建设的投入扶持力度;二是加大对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多种措施扶持鼓励茶企在品牌创建方面加强投入,实现中国茶真正走出国门的目标;三是加大对茶产业的科技投入,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对茶生产工艺的改进和茶深加工产品的发明;四是建立产学研体系,鼓励茶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推广。

(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东莞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天得茶业创始人蔡金华在茶叶基地)

茶人蔡金华,肩负天下茶农重托

在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茶代酒敬全国人大代表,彰显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运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智慧,道出了国泰民安的“道本”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用老子的话说出了治理大国的方略“治大国如烹小鲜”。李克强总理亦深有感悟“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人大代表、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对记者说。

十多年来,蔡金华走遍了中国每一个茶叶产区,亲身感受了茶农缺乏茶叶营销渠道的困境,因此他成立了天得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从事茶叶生意,天得茶业系列产品在众多茶企中脱颖而出,天得茶业生意做遍世界各地,并在温哥华,纽约等地享有盛誉。他的良苦用心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传播了中国茶为国饮的文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蔡金华因社会贡献获得了“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诚信建设示范企业家”、“广东十大杰出粤商”等许多荣誉。

蔡金华当选为东莞市人大代表,他说他感到莫大的荣耀。“我虽然是东莞人民选出来的,但我所做的事业却是关系到中国茶行业和中华民族的事情,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个茶人,我感到光荣、崇高,同时又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蔡金华说:“喝酒容易喝坏身体,喝茶却能越喝越健康,越喝越和谐,还能增加中国茶农的收入,中国茶农和茶从业者超过千万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祖先在唐代就与茶结缘,一千多年过去,作为蔡氏后人能有机会回报天下茶农,是我的荣幸。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中国茶产业做大做强,让全世界的人受惠于茶。”这就是蔡金华,一个茶人一个民族企业家赤子的敬茶情怀。

茶行业市场空间巨大茶消费从“慢销”跑步“快消”

蔡金华不仅爱喝茶,更有经营好中国茶产业的宏图伟业,他要让“名门普洱”走入千家万户,世界上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国茶。作为管理学博士,他选择了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茶产品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在这个领域,众多国内知名茶企还处于“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食品领域的大型快速消费品企业尚未关注袋泡茶这类产品,国外茶叶同行巨头没有在中国得到较好发展。眼下人们的泡茶方式开始向冲泡方便、快捷、时尚的袋泡茶转变。相信蔡金华旗下的天得茶业,未来将如立顿一样成为茶领域世界级龙头大企业。

国家商务部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刘年艳指出,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公斤,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3杯,那么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公斤。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同时,由于消费人群人对茶有着不同的功能需求,茶消费正逐步走向细分。

蔡金华告诉记者,袋泡茶是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产品。茶企要想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品质的壁垒。他指出,速溶茶、茶粉、茶浓缩液的生产,需要应用生物科技等手段。这样能保证茶产品保留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在泡饮时既快捷,又不失原茶的色、香、味。而在袋泡茶的研发上,茶企还应着重考虑如何更耐储存、味道更好等问题。此外,以袋泡茶为主打产品进入机场、高铁、港口、高速公路服务区、商超等渠道、突破传统茶叶的“慢销模式”也很值得尝试。

中国茶走向世界,袋泡茶为领头羊

虽然中国茶产量、种植面积均占世界第一位,但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中国80%的消费者不懂茶,他们需要的是简单、便捷、确保安全和口味的茶。中国茶需要创新。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指出,茶企创新的突破口在于开发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便捷茶”。让高端的普洱茶进入寻常百姓家,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袋泡茶,不仅会成为茶产业的亮点,也将为快速消费品市场开拓一片新蓝海。

其实,袋泡茶的开发亦是对茶叶资源的充分利用。细茶、茶片、茶梗被称为附脚茶,其营养价值也很高。袋泡茶的出现与消费者群体的多样性有关,中国茶产业链联盟创始人蔡金华表示,洋品牌袋泡茶的出现,曾将消费者带入了茶饮的“快时代”,而主攻中端人群的国产袋泡茶的出现,则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饮茶理念和选择。中山大学周帆教授表示,首先,袋泡茶以方便快捷经济的特点,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次,随着市场的成熟,茶企应抓住消费群体细分的时机,让袋泡茶满足茶企细分群体和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事实上,袋泡茶与传统茶业丝毫不矛盾,是对传统茶业的延伸而不是替代。知名专家谢付亮告诉记者,虽然袋泡茶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诞生,但是一直没有引起业内的关注,甚至被认为是茶产品中不入流的角色。长期以来,袋泡茶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处于低端的地位。实际上,处于边缘的袋泡茶正是茶产业发展的开阔地,也是未来中国茶走向世界的制高点。

人物·对话

关于中国茶产业: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

中国广播网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怎样看待中国茶的产业前景?

蔡金华(以下简称蔡):茶产业完全具备打造成数千亿产值的潜力。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食品中,茶被列在第一位。目前我国茶产业发展形势良好,茶叶总产值达到1610亿元。一旦茶产业链延伸出来,前途更加广大,突破数千亿乃至万亿产值并非不可能。

记:您对中国茶走出国门有何见解?

蔡:国外多数是大财团在经营茶叶。中国茶国际化同样需要大财团大资本介入。国内经营茶业的企业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少;家庭式、小农性质的企业多,现代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中国茶名头在国外较弱,是低档茶的代名词,通过大财团大资本介入等多种形式,能够有效改变原来小作坊的运作方式,打响品牌,提高中国茶的国际品牌竞争力。

记:在产品质量上,中国茶叶企业应做哪些努力?

蔡:尽管国外对茶叶进口的农药残留标准近乎苛刻,但随着有机茶、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有效控制茶叶农残含量,提高了茶叶质量,中国茶在全球市场正在提升竞争力。

抢占国际高端市场,茶企应突出其原产地特色,中国六大茶区当塑造精品意识,贵族化,占领高端市场后再推出低价产品。欧洲需要口味重的,而东南亚则喜欢新鲜清香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茶叶的口感要求不同,要在中国茶的深加工上应做足文章,提高中国茶产品附加值,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习惯做出对应的茶产品迎合全球消费市场。

关于社会责任:还要继续回报社会

记:多年来,您做了许多回报社会的公益事业,出于什么原因?

蔡金华:企业家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企业如鱼,人民如水,鱼离不开水;企业脱离社会脱离人民大众就难以发展。这几年我尽己所能,向社会捐献了几千万元,我将以做好企业为根本,造福天下茶农,塑造中国茶品牌,继续为社会为民族多做贡献。

欧阳修与蔡襄双井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群不见,建溪龙凤团,

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对蔡襄创制的小龙团十分关注,他在为蔡襄《茶录》所作的后序中论述到当时人们对小龙团茶的珍视,已成为后人研究宋代贡茶的宝贵资料。

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录序所谓上品龙茶是也。盖自君谟始造而岁供焉。仁宗尤所珍异,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翦为龙凤花草贴其上,两府八家分割以归,不敢碾试,相家藏以为宝,时有佳客,出而传玩尔。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

《大明水记》是欧阳修论烹茶之水的专文。他在文中对唐代陆羽《茶经》和张又新《煎茶水记》的比较和批判,显示出了一个学者独立思考,不随人后的本色。

南安石亭绿茶简介


石亭绿的特点

石亭绿系列油炸绿型以其独特的三鹿三香品质风格而闻名,三绿为银灰色,色泽绿,汤色清绿色,叶色鲜绿色,随着收获季节的变化,有兰花、绿豆、杏仁三种香味。它们真的很绿,很漂亮,很香,很令人陶醉。

早收早销是石亭的生产特点,每年清明以前,园林都是开放采摘,雨前,都是新上市的。因此,有一种说法是,第一个春天没有老亭子,采青的标准不同于一般的红叶和红叶,也不同于和声中的采青标准,也就是说,当枝条长到萌芽的时候,花蕾先长得像一个鸡吨。古伊,摘两片芽叶,两片芽叶应在夏季芽初发育前摘下,要求压痛均匀,按本标准采集的芽叶乙醚提取物含量较高,碱、多酚、氮含量较低,有利于形成适亭绿色品质。

石亭绿的制作工艺

精湛的工艺保证了石亭绿的品质,主要工艺有:轻凋、绿杀青、初揉、复炒、复揉、复炒、干足等八道工序。

光凋谢的目的是蒸发部分水分,放出草气,促进多酚的轻微氧化,水解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增加氨基酸含量。这些物质的变化是石亭绿香的物质基础。

光枯萎是将芽叶铺在竹板上,置于阴凉通风处。当含水量降低5-8%时,叶片失去光泽,叶片变软,香气适中。

石亭造型的关键过程是从第一次拓印到再拓印。通过先揉,再炒至再揉,形成叶片失水边缘,并收紧绳索。通过炒至达到着色的目的,当炒至接近锅面时,将叶片研磨在锅壁上,直至叶片呈银灰色,香味显露,揉成粉末即可。把锅做好。把黄色的薄片吹掉,筛出粉末,然后放入锅中充分干燥,即炒青半精产品,经过筛,风和低温慢炒,冷却后,均匀地堆放在盒子里,即炒青精。

中山大学的教授——邓启耀


邓启耀

邓启耀,中山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现在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同时担任中山大学飞天创意工作室的指导老师。

教育和工作简历

邓启耀,中山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

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

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

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

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2000年2月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授、系副主任。

2003年5月兼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研究兴趣爱好

民俗学,视觉人类学。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课程:中国民俗学、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民俗学理论与方法、影视人类学、摄影基础、南方少数民族文物、民族服饰、民间艺术、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等(含调入中山大学前为国家文物局相关培训班及其他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的课程)。

教学及相关学术活动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988);

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讲授“田野考察的设问及相关论域”,1995);

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讲过“田野考察”、“文学人类学”等,1996、1997);

国家文物局“民族文物抢救与鉴定研讨班”(1995、1999、2001)教授(讲授“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和“南方少数民族文物”);

德国弗莱堡Friedrich-weinbrenner-Gewerbeschule学院,讲授“云南民间艺术与现代版画”,并主持“云南版画”展览(1994年);

昆明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生(199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庆系列讲座(2001)、98级本科(2002)讲授“非常意识状态和非常意识形态”;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7、99级本科“中国民俗学”(2000-2001);

中山大学公共课“摄影基础”(2000,代课);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硕士“当代民俗学与文化问题探讨”(2001);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0、2001级本科和研究生“人类学与中国社会”(2000-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2001级本科“滇藏文化带考察”(2002)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99-02级本科“影视人类学”(2002-2004);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03级本科“视觉表达”(200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和硕士生“民俗学理论与方法”(2005);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在国内外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包括个人专著10余部、合著多部、论文百余篇、合作译著2部,影视人类学纪录片8部42集,其他艺术人类学和艺术创作图像作品数百件,主编丛书6种,杂志1种,个人参与组织和主持的国家级、省级和国际课题10余项。

民俗学

《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1996)、《中国巫蛊考察》(1998,1999)、《滇藏文化带考察》(合作,2000)、《灵性高原——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2004);合著《边地中国》(2004)、《口述中国》(2004)、《秘境节祭》(1991,中、英文版)、《云南少数民族》(日文版,1990)、《云南国土资源》(1990)、《西南民族道德研究》(1990)、《云南省哀牢山森林土地持续管理研究》(1993)、《云南百科全书》(1999)等。

视觉人类学研究

《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1991),另有系列配套著作如:《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上下册,1992,1995)、《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服饰》(1993)、《衣装上的秘境》(1993,1993)、《中国民族服饰博览》(合作,2001);《服饰文化象征》(2005);《云南民族民间艺术》(上下册,合作,1994))、《中国象征文化》(合作,2001)、“云南民族美术全集”之《南诏大理国雕刻绘画艺术》(合作,1999)、《云南岩画艺术》(合作,即出);《云南现代重彩画》(合作,1993)、《云南现代重彩画技法》(合作,1993)。《老人与海鸥》被选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

蔡襄书法家与贡茶


蔡襄是北宋一代名臣,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而且也是茶学家。他为官清正,以民为本,注意发展当地经济,为福建茶业及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历史上著名的北苑御园,就是在建州,旧时又称建溪,建安(今在建瓯县)。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孙樵《送茶蕉刑部书》,书中记载:“晚甘侯”(唐代名茶中的一种)产于“建阳碧水丹山之乡,系月涧云龛之品”。当时建溪流域所产品茶统称“建茶”、“建茗”。五代时期,王审知在福建建闽国,北苑茶园成为专门生产贡茶的官家茶园。闽国灭亡之后,南唐后主李煜派官员专程到建安设立“龙焙”,监制“建茶进御”。指定专制“龙茶”。历史发展到了宋代。丁谓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御茶时,尤重御茶采摘制作的“早、快、新”。如“社前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繁而造之、逼社即入贡”。由于采制甚精,在丁谓手中,北苑茶已誉满京华,号为珍品。 到了庆历年间(1041—1048年),蔡襄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熊蕃北苑贡茶录》)。《苕溪渔隐丛话》也说北苑茶大小龙团“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的确,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把北苑茶业发展到新的高峰,他从改造北苑茶品质花色入手,求质求形。在外形上改大团茶为小团茶、品质上采用鲜嫩茶芽作原料,并改进制作工艺。为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欧阳修对蔡襄制作贡茶有非议,但他不得不承认蔡襄制作茶业的工艺之精。蔡襄之侄儿、蔡京之子蔡绦在谪贬广西白州(今广西博白县)写一部著名笔记《铁围山丛谈》,文中对蔡襄在发展北苑御园茶过程有较为详细而客观的记载,这里肯定蔡襄负责监制北苑之茶制作精巧,形质至极,呼声最高还是“小龙团”的“密云龙”和“瑞云翔龙”。对于茶叶制作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的高水平程度,同时指出做茶要抓住季节“又茶茁其芽,贵在于社前则已进御”的新鲜感。可见“好茶争相品、盖因品质珍”。就蔡襄本人,对于建安之茶,他也在自己著作《茶录》中有专门论述建安之茶。其“点茶”条云:“建安斗试以水痕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同朝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也提到“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斗茶味兮轻醒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可见北苑御园茶在北宋时期极负盛誉。这些如此辉煌时期是得益于蔡襄为福建转运使时的监制而精益求精的创新工艺。这茶业发展功绩是不可湮没的。

苏东坡在著作《荔枝叹》中说,“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这首七言古诗,作为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晚于蔡襄在福建转运使二十五年,苏东坡正被谪贬在广东惠州(今惠阳县)。作者初次尝到南方甜美的果品荔枝、龙眼,极为赞赏,就差点儿将“荔枝”比作“佳人”。但作者能浮想联翩,不禁联想到汉唐时代进贡荔枝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在诗中作者揭示了由于皇家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将进贡的弊政。他笔锋又一转,对当时宋代的进茶、进花一并作了深刻的讽刺。这首诗给苏东坡带来了许多声誉,但给蔡襄盖上了一顶“买宠”的帽子,这是不应该的。 

总之,蔡襄在任福建转运使时,监制北苑贡茶在原有基础上有所争新。他先从改造北苑茶的品质花色入手,将“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提高贡茶的质量,达到“名益新、品益出”的技术革新、茶与茶艺术融为一体。蔡襄制好茶,致使苏东坡喜欢“龙凤团茶”,产生千古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应该感谢蔡襄有了好茶才产生出千古名句。

蔡襄的督办,促进了北苑茶的发展。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使福建茶叶在北宋时期名列首位,应功归于蔡襄。

蔡襄不愧是一位茶学家。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蔡新教授个人简介》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