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12月18日至19日,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会议总结我省2014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2015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并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作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主要负责人,四川省茶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颜泽文参加了此次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对当前和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走势、发展现状有很多具有思想性和指导性的意见,”颜泽文在接受川网专访时表示,会议聚焦了四川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稳中求进的新机遇,“这个新常态不是过去简单的经济波动,而是国际、国内整个经济转型的调整期。我们如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常态的发展,至关重要。”

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

谈及参加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体会,颜泽文表示,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那样会堆积更多的泡沫。如今,我们的调整期更加科学,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发展。”他介绍说,从中央经济工作会的精神,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都对此非常关注,“既要考虑创新,要考虑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他认为,在这个新常态下,四川企业应该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和全球,随时抢抓机遇,随时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四川作为西部大省,有很多优势,比如区位优势、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美丽四川如何在新常态下率先发展,在特色产业和优势行业上引领发展,我们要充分找准优势、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助推川茶千亿产业整体转型如何抢抓机遇

对于川茶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抢抓机遇,颜泽文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所需要的投入,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他表示,川茶产业的发展同时涵盖了第一、二、三产业,“茶叶种植属于农业,加工属于工业,流通贸易属于商贸业,同时还能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我们回去后,会认真地学习领会省委经济工作会精神和内涵,更好地团结我们更多的茶叶企业,更多专合组织,更多茶农,如何抓住这个新常态的发展机遇来助推川茶千亿产业的整体转型。”

颜泽文表示,川茶集团的目标是要将四川从茶叶大省发展为茶叶强省,但在新常态下如何在产业发展上抓住机遇、寻求突破,来助推这个产业的发展,真正让这个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茶叶是走向国际的产业,不只是带动农民增收,它还能带动更多的就业等等。要把一个小茶叶当成一个大产业去做,在经济下行期间,多做贡献。这就是我的感受和心得。”

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四川茶企路在何方

“要打造千亿产业的目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川茶的不足点。”谈及四川茶业的发展,颜泽文首先对短板看得十分清楚,“比如我们的面积虽然有400多万亩,占全国第二,但是川茶的基地比较分散,单元产值(亩产值)不是很高。”

他表示,川茶首先要提高种植化管理水平,确保川茶的质量安全,这是基础工作。“不管是国内消费还是国际消费,品质安全问题要做到零容忍。在保障品质安全的同时,还提高质量和数量,增加农民收入。”他认为,要从茶农持续增收上去下功夫,提高对茶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加茶农的科技含量,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运用成果的转化来让更多茶农通过科学来种茶,发展茶产业。

其次,发展四川茶业需要打造川茶的大品牌。颜泽文认为,“只有用川茶的大品牌才能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一个企业去做一个品牌、一个县一个辖区做个品牌,怎么走得出去?”他说,品牌是重中之重,一定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打造川字号大品牌,一定要走出四川,走出国门。

他介绍说,在第十五届西博会上,川茶集团已经和俄罗斯签订了一个合作项目,作为川茶出国门的第一步。“中俄共同投资打造了一个大型茶产业工程。中方主要解决品种的选育,化、安全化种植,清洁化、规模化加工,还要考虑配套的物流体系。”他表示,俄方则要解决茶叶的仓储、分装车间、分销渠道,同时在莫斯科打造一个中国茶的茶文化健康体验中心,“实际上这是我们跨国界的产业提升计划,既能更好地发展和弘扬中国茶文化,也能让更多俄罗斯人了解中国茶,分享中国文化和中国产品。这就是我们打造川茶大品牌,开拓川茶大市场,带动川茶大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颜泽文表示,该项目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前期工作已紧锣密鼓地展开,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首期投资是5000吨的规模,最终达到30000吨的规模,目标是要占到俄罗斯及周边茶叶消费40%的市场。“我们一定要抱团出川、抱团出国,打造大品牌,拓展大市场,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带动四川千亿茶产业的发展。”

CY260.com编辑推荐

四川:天全茶马古道


从四川雅安出发,走天全、翻二郎山,经过泸定、康定,再到西藏,蜀中茶叶被输送到雪域藏区。这条川藏线上的茶马古道,与从云南普洱出发通往西藏的滇藏茶马古道并称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之路”。

重峦叠嶂的二郎山系,山恶水险,古道斗折蛇行,骡马也无用武之地,只有人双脚并用,方能攀援通过,于是造就了所有茶马古道中唯一的奇观:从天全禁门关至康巴路段的人力背茶!

天全县青石乡甘溪坡红星村,曾经的背夫歇息之地,今天新建的茶马古陈列馆中,展示出的背架子(背茶包的工具)、丁丁拐(背夫歇脚的支撑)、汗剐子(用于剐汗)、麻窝子(草鞋)、脚麻子(背夫翻山时绑在草鞋上防滑)、溜壳子(背夫度河溜索用)……都述说着一个尘封已久的艰辛故事。

如今荒弃在天全甘溪坡、紫石关、两路等处残存古道,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拐子窝”(背夫歇息时支撑茶包的丁丁拐戳出来的圆坑)在石板上清晰可见,这些茶马古道特有的标记,是历史的一个烙印,是一阙无字碑,它向后人展示着历史的风雨年轮。

“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首筑路歌谣唱红了中外,但在茶马古道上,二郎山却是一座让人心惊胆颤的命运多舛之山。鬼招手、手把岩、望乡台……山路崎岖狭窄、险关重重、稍有闪失,命赴黄泉。乱世年代,更兼兵祸匪患:“碰上烂王八,从此难回家。”

甘溪坡村口有一古柏树,干枯的骨架在风中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古树历经千年生命,早年枝繁叶茂,参天蔽日。年轻的妻子将背夫送到这里,背夫用刀在树身做记号。一般从碉门(天全)到打箭炉(康定)往来要15到20天。久去未归,女人们则来此看望,若印记还在,则意为丈夫未归,也就难说吉凶,记号若被刀削去,说明丈夫又去雅安或始阳取茶包了,不久便会归来。积年累月,作记号的人多了,树受的刀伤也多了,久而久之,树便在女人的期盼中、在背夫的刀刃下死去。

四川茶客的“三花”龙井茶经


作为一个男人,喝酒脑壳痛,抽烟又没瘾,实在有点“英雄气短”。好在我爱喝茶,还可以抵挡一下。俗话说“久病出良医”,喝了几十年茶,也喝出了一点小经验,尤其对于“泡茶”,不是自吹,至少南充多半茶楼茶馆的服务员应该喊我“老师”才对。

 

我每次和朋友们上茶楼,都是“自我服务”,叫服务员把茶叶、茶杯和开水瓶送来,由我自己冲泡。我这绝不是不相信服务员,而是担心无知的她们把茶叶糟蹋了。我曾经猜测,南充茶馆的服务员,可能大多是径直从街头招来就“上班”的。如果她们也经过“培训”的话,恐怕记住的只是一杯茶几元钱,茶客可以临走付款,也可以“茶到即付”,还有就是必须笑,等等。至于最重要的怎样才能把一杯茶冲泡得“恰到好处”,也许从来没有人教过,或者说茶客们很大方,从来没有要求过。

 

要说我的“喝茶史”,应该从我当“产业工人”时算起。那时候年轻,又是光棍,业余时间除了到大北街图书馆阅览室和文化宫阅览室看看本就不多的报刊,其余时间就喜欢和朋友到茶馆喝茶摆龙门阵。那时候不像现在,“正人君子”是绝不在茶馆里“泡”的。但我坐茶馆的习惯,却传自于父亲。父亲年轻时先上学后教书,课后喜在茶馆里看书或会友。1949年后又常常带我们几兄弟到茶馆“休闲”。所以我年轻时爱坐茶馆,估计是一种“家学渊源”。

 

我当工人那时候,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叶也要每月一张的茶叶票,南充人叫“号票”。我用此票买得最多的是“三花”,即简称的“三级花茶”。此茶一是便宜,二是商店里这种茶最多,是当年的“主旋律”,三是南充人当时也普遍爱喝花茶,受其影响,我自然不能“免俗”。花茶的确很香,可惜那是掺杂其间的梅花、桂花的香气,不是茶香。从现在的“专业”角度视之,“三花”其实是相当不高级的。但当时不管这些,反正茶馆里的茶不要“号票”,从工厂下班后,就直奔茶馆而去。有时候朋友先到了,朋友一边招呼我落座,一边遥向柜台高叫“一碗三花”,热气腾腾的盖碗马上就端过来,摆在了我的面前。那时候不计较茶的好歹,主要是“摆龙门阵”。几个臭味相投的朋友一通天上地下这里那里中外古今的神吹乱侃,直吹到肚皮饿了,要么一起到隔壁面馆吃一碗“臊子面”(一角三分,二两粮票),要么分头回家“各吃各”。

 

“三花”就这样喝了大约二十年,其间偶尔还喝过“一花”(一级花茶)、苦丁茶和沱茶之类,一直喝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只是听说过的各种名茶也“纷至沓来”,于是我放弃“三花”,转而喝开了其他茶叶。

 

告别“三花”以后,我喝的主要是绿茶。据我观察,多数南充茶客在喝茶方面也上了一个不小的档次。

 

喝绿茶,头等重要的是冲泡。恰恰在这方面,很多朋友马虎了,结果冲成了一杯“糊汤”,看得人心痛不已。有的人把上好的绿茶放在漂亮的保温杯里,滚沸的开水冲进去,马上旋紧杯盖,其下场也等于“焚琴煮鹤”。正确的泡绿茶其实非常简单,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盖子。最好是敞口玻璃杯(其他杯子也可以),先倒入开水(95℃左右),占杯子的三分之一,再放茶叶。少顷(冬天10分钟夏天20分钟),待杯里的水温低下来了,再倒开水于杯内至杯子的大半部分,这就可以慢慢“品茗”了。如此冲泡,就不会把每公斤1500元的茶叶泡成和每公斤15元的茶叶一个味道。

 

现在的市场,茶叶的价格高低差别大得惊人,乱七八糟的规格也叫人眼花缭乱,不太容易搞清楚。仅以龙井为例,从一百多元一斤的低档货,到上千元甚至几万元一斤的“极品”;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狮峰、梅家坞等地所产“西湖龙井”,到近些年遍地开花远至长江中游地区出品的“龙井”,全靠各人的经验和眼光,当然,更凭各人腰包的胀或瘪。我的经验,像我们这样的一般百姓,买龙井的话,400元(一公斤)以下的就可以了,买竹叶青,不必超过300元(一公斤)。

最后还想再说说普洱茶。此茶的名声原来并不大,后来据说可以延年益寿,对高血压等十几种疾病有疗效,而且耐保存,室温状态搁十年二十年都不成问题。不像娇惯的绿茶,放到第二年就“跑味”了,所以普洱茶前几年突然像房地产那样陡然升值,引来一阵爆炒,然后又大降。普洱茶虽然遐迩闻名,但对喝惯了绿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的茶客而言,它却没有什么“香气”和“味道”。因此我从不买这种“富贵茶”,我喝过的普洱茶都是朋友送我的。

置身四川西部深山 追寻失落的茶马古道


置身于四川西部的深山,我在一片竹林中砍开前路,想要找到那条传说中的小径。就在60年前,当亚洲许多地区还依靠人力和牲畜运输的时候,茶马古道仍是连接中国汉地和西藏的主要贸易通道。但我的一番搜索却可能是徒劳。几天前,我见到一名当年在茶马古道上背沉重茶包的老人,他跟我说,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植物蔓生,茶马古道说不定已消失殆尽了。

接着,我的斧头一挥,竹子倒下,面前出现了一条卵石铺砌的小路,只有一米来宽,弯弯曲曲地穿过竹林,路面上覆盖着一层长得异常茂盛、滑溜溜的绿色苔藓。有的石头上坑坑洼洼的,坑里积着雨水,长出了野草,那是一千多年来跋涉在这条路上的成千上万名背夫们,把木拐包铁的那一头支在地上歇脚所留下的痕迹。

这段残留的卵石小径只延伸了15米长,攀上几级破烂的台阶之后便再度消失无踪,被多年来的季风豪雨冲刷得一干二净。我继续向前,走进一条狭窄的通道,山壁陡峭又湿滑,我只能用手抓着树,免得掉到下面乱石嶙峋的溪水里。我指望走上一阵之后,能翻越雅安和康定之间高峻的马鞍山垭口。

那天夜里,我在溪流之上的高处宿营,但木头太潮,生不了火。雨水沉重地打在帐顶。第二天一早,我又往前探索了500米,直到密不透风的树丛死死地阻断了我的去路。我无奈地承认,至少在这儿,茶马古道是消失了。

事实上,原来的茶马古道大部分都无影无踪了。中国正势不可挡地冲向现代化,用沥青马路飞快地抹煞着自己的过去。在这条古道被推土机摧毁或彻底磨灭之前,我要来探一探它曾经辉煌一时、而今却近乎被忘却的残存路线。

茶马古道曾经延伸将近2250公里,横越中国的腹地,从四川的产茶区雅安通往海拔3650米的西藏首府拉萨。它是亚洲最高、最险峻的一条道路,自中国翠绿的山谷地带伸出,横穿风雪肆虐的西藏高原,涉过冰冷的长江、澜沧江和怒江,切入神秘的念青唐古拉山,四度攀越海拔5000米的致命垭口,最终才下行至藏地的圣城。

暴风雪屡屡掩埋茶马古道的西段,滂沱大雨则蹂躏它的东段,土匪的威胁从未消停。然而在几个世纪里,这条路是重要的通商干道,即便两端的不同文化时常发生抵触也未能改变这一点。古道存在的原因在于双方通商的欲望,不像同样具有传奇性的北方丝绸之路总叫人想起浪漫的思想、伦理、文化和创造力的交流。汉地有藏地渴望的东西:茶;藏地有中原急需的宝物:马。

如今,茶马古道仍活在像罗永福(音)这样的老人的记忆中。92岁高龄的他,眼睛总是湿润润的。我在长河坝村遇到了他。对当年运茶的背夫来说,从雅安往西走到长河坝是十日的脚程。刚到四川的时候,人们告诉我,当年的运茶背夫已经没有在世的了。但在我穿越古道的残存路段时,我不光遇到了罗永福,还遇到了其他五名老背夫,全都渴望与人分享自己的故事。虽说背有些驼了,罗永福仍健壮得惊人,他带着顶黑色前进帽,身着中山装,兜里插着烟斗。1935年到1949年间,他在茶马古道上当背夫,运茶去西藏。他背的茶包总在60公斤以上,而在当时,他的体重才不过50公斤。

“太艰苦,太难走了,”罗永福说,“那碗饭可真不好吃。”

他从马鞍山上走过许多个来回,我之前正是希望到达那里。冬天,大雪积了有一米深,巨石上挂着两米多长的冰柱。他说,最后一次有人穿过那个山口是1966年的事了,所以,他觉得我恐怕过不去。

但当年走那条路是怎样一番情况,我多少得以窥见一斑。新开店是背夫们从雅安到康定20天行程的第一站,在那儿我遇见了脸刮得光光的甘绍雨(音),87岁,还有胡子拉茬的李文亮(音),78岁,他们坚持要给我表演一下当年做背夫时是怎么干活的。

全国茶馆等级首期评审试点在四川启动


25日,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在四川省启动首期全国星级茶馆的评审工作,将按照2014年国家商务部发布的《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在四川现场评审出20余家“星级茶馆”,随后在全国内评定首批100家。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是根据商务部公告发布的《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行业标准,在商务部的指导下成立。其职责为统筹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负责茶馆等级评定的受理、审查、评定、复核、管理、监督及标识牌和证书的制作与颁发;授权并监督各地方级茶馆星级评审机构开展工作。

“茶产业有了统一标准,才能在全世界进行复制、传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表示,统一标准将有利于对全国茶馆进行规范化管理,发展标准化的行业管理,茶产业才能像星巴克、麦当劳一样国际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依据《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行业标准,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综合考量茶馆服务质量,茶馆服务质量,从建筑设备与设施、环境与安全、服务内容及从业人员服务水平等方面将茶馆分为一星至五星这五个级别,引导茶馆行业走上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标准化轨道,促进茶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评审顾问、“碧潭飘雪”花茶创制人徐金华表示,《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的实施,会对我国茶馆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茶馆“星”级评定不仅有利于茶馆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还可促进茶馆进行提档升级。同时,茶馆企业可以依据行业标准内的“等级划分”条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特色化经营建设。

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运营部主任嵇元钊则认为,茶馆进行规范化等级评定对茶馆企业、渠道商与消费者将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消费者在了解茶馆标准后,对于茶馆的等级有所判断,同时督促、规范茶馆企业科学经营与发展,而渠道商则可以依据茶馆标准细则,更加精准化地为茶馆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明确合作路径。(完)

四川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茶俗谚语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文章,四川朋友更要看过来哦,那就是在四川的茶俗谚语都有哪些,哈哈,大家可以收藏,以后用得到哦!

谚语,川西地区称为“口前语”,四川人说话都爱讲上几句。谚语为人们流传的固定语句,简短通俗,在民间茶俗中,随处可见。

衣食住行有:“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酒吃头杯好,茶喝二道香”。“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不吃烟酒茶,枉在世上走”。“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幸福茶俗谚语:“当家才知茶米贵,养儿方知报家恩”。

自然知识气象:“早晨发露,等水烧茶;晚上烧霞,干死蜞蚂”。

谈吐茶俗谚语:“冷茶冷饭吃得,冷言冷语受不得”。

持家经营:“丰收万担,也要粗茶淡饭”。“粗茶淡饭布衣裳,省吃俭用过得长”。

林业茶俗谚语:“向阳茶树背阴杉”。

反映个人之间关系的:“人走茶凉”。“有茶有酒好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生产知识:“秋冬茶园挖得深,胜于拿锄挖黄金。”

卫生知识:“不喝隔夜茶,不吃过量酒。”

是非茶俗谚语:“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等等。

以上就是在各行各业各种场合四川方言中的茶俗谚语,大家平时开玩笑打趣的时候都可以用到的哟。

四川茶树施肥以有机肥氮肥为主 合理配施磷钾肥


四川省是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近二十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打开和种茶、采茶水平的提高及制茶工艺的改进,四川省生产的茶叶是供不应求,面积也逐年扩大,全省由当初的几十万亩扩展到现在的四百多万亩。省农业厅土肥处近年通过组织科研人员对四川省各地茶树种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四川省茶叶生产在施肥上,存在一些问题,即有机肥施用量较少;氮、磷、钾施用比例不合理,磷、钾肥施用量偏少;施氮肥时撒施,追肥次数偏少。

“茶树作为一种高效经济作物,各地应根据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给出的意见,针对性改进,科学施肥,让四川省茶叶优质高产。”6月23日,四川省农业厅土肥处副处长陈琦说。

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施肥建议以有机肥为主,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氮肥为主,磷、钾肥相结合;重视基肥,基肥、追肥相结合;以土施为主,土施与根外施肥相结合。提倡施用茶叶专用配方肥。

一、施肥时期:基肥应在11月中下旬茶树地上部逐渐进入休眠、但根系尚活跃时施入。2月底前后(春茶采摘前半个月)进行春季施肥、5月底前后进行夏季施肥、8月底前后施肥促进秋茶生长。

二、施肥量:正常投产茶园每亩施有机肥1500~2500公斤,幼年茶园根据树势确定有机肥用量(1000~2000公斤/亩)。氮(N)∶磷(P)∶钾(K)2:5:2。

施肥比例:幼年茶园(1~3年生)按1∶1∶1,4~5年生茶园按2∶1∶1,5年以上正常投产茶园按3∶1∶2。幼年茶园钾肥以施用硫酸钾为主,成龄茶园则可施用氯化钾。

茶园氮肥追肥施用量参考表

茶园类型树龄纯氮(公斤/亩)

幼龄茶园1~22.5~5成龄茶园3~45~7.5成龄茶园5~610

茶园类型产量(干茶公斤/亩)纯氮(公斤/亩)

成龄茶园25~507.5成龄茶园50~1007.5~12.5成龄茶园100~15015.5~17.5成龄茶园150~20017.5~25成龄茶园≥200≥25

三、施肥方法:一是肥料要适当深施。新建茶园,底肥的施肥深度要求在30cm以上;冬施基肥,施肥深度要求在20cm左右;生长季节追肥,施肥深度要求在10cm左右,严禁表层撒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二是肥料要适当早施,以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催芽肥应根据各地气温情况而定,四川偏南和山麓丘区可提早到2月上旬施入,山区延迟半月至一月,以提高春茶的品质与产量。三是注重叶面追肥。尤其是在土壤干旱、根系吸收能力较差时,或补充微量元素时,叶面喷肥效果更好。

叶面施肥主要采用喷施,在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叶期间,叶面施肥效果较好。喷施时,要注意高温引起的水分蒸发,药液浓度加大,而使茶叶叶片受药害,或喷后下雨冲洗而效果不佳。

茶树叶面施肥的浓度

肥料名称适宜浓度(%)

尿素0.5~1硫酸铜0.001~0.002过磷酸钙1~2钼酸铵0.005硫酸铵1~2硫酸锰0.01硫酸钾0.5~1硫酸锌0.005磷酸二氢钾0.5

四、追肥比例:春夏秋三次追肥比例一般按40∶30∶30或40∶20∶40的方式分配,在不采秋茶茶园,按70∶30或60∶40的方式分配。

茶人欣赏茶叶重“四美”


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干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饱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茶人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

茶在中国茶人的眼里是钟山川之灵禀﹐得天地之和气的灵物。茶以名山秀水为宅﹐以明月清风白云为伴﹐“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在真正的茶人眼里﹐茶具有无限的美感。

陆羽把茶称为“南方之嘉木”﹐卢仝把茶饼称为“月团”﹐黄庭坚把茶称为“云腴”﹐苏东坡把茶比作“佳人”﹐干隆皇帝把茶比作“润心莲”﹐在这些茶人眼里﹐茶中不仅饱含着大自然的信息﹐而且可联想到人类的高尚品质﹐可看到历史的缩影。

当然﹐茶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一)五品

“五品”是指调动人体的所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味﹑欣赏茶。即

“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

“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

“鼻品”──用鼻子闻茶香﹔

“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

“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角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

例如﹐仅仅是茶叶的名称如“碧螺春”就足以让人忆古思今﹐联想到烟波浩淼的太湖﹐联想到“吓杀人香”的俗称﹐以及康熙皇帝御笔赐名的情景﹐如果再加上对茶的色香味的联想﹐必定会达到神游太湖洞庭山﹑心驰茶乡﹐领悟到“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

(二)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1.三看

头一看是看干茶的外观形状﹐即看是芽茶﹐还是叶茶﹔是珠茶﹐还是条索茶﹐以及看干茶的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等。

二看是看茶汤的色泽﹐即看茶汤是否清澈鲜艳明亮并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彩。

三看叶底﹐即看冲泡后充份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2.三闻

即干闻﹑热闻。冷闻。

干闻主要闻干茶的香型﹐以及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它的异味。

热闻是指开泡后乘热闻茶的香味﹐茶香有甜香﹑火香﹑清香﹑花香﹑栗香﹑果香等不同的香型﹐每种香型又分为馥郁﹑清高﹑鲜灵﹑幽雅﹑辛锐﹑纯正﹑清淡﹑平和等表现形式。

冷闻是指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它气味。

3.三品

茶要细细品啜。

头一品主要是品火功﹐春茶的加工工艺是老火﹑足火﹑生青或有日晒昧。

第二品是品滋味﹐这时应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份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涩。

第三品是品茶的韵味。清代大才子袁枚曾讲﹕“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体贴之。”即将茶汤含在口中﹐像含着一朵鲜花一样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吞下去时还要注意感受茶汤过喉时是否爽滑。袁枚在品茶时讲要“徐徐体贴”茶﹐这体贴两个字用绝了。只有对亲人才谈得上体贴﹐只有带有深厚的感情才有可能去“徐徐体贴茶”。我们只有像袁大才子一样﹐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香﹑清﹑甘﹑活”﹐妙不可言的韵味。

4.三回味

三回味是茶人在品茶之后的感受﹐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腑六脏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

韦国泽:从茶叶到茶叶鸡 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


春节前一个月,贵港覃塘名星茶业有限公司放养的特色茶叶鸡上市,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购买,不到一个月时间,3万羽“茶叶鸡”销售一空。

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的茶场,听公司总经理韦国泽讲述他们家将“覃塘毛尖”茶三代传承,并从制茶发展到养殖“茶叶鸡”的故事。

据《中国茶经》记载,覃塘毛尖1982年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荣获全国名号。韦国泽一家与覃塘毛尖结缘始于他的爷爷。1982年,时任覃塘公社茶场场长的韦爷爷带着“覃塘毛尖”去参加全国名茶评比,荣获全国“十大名茶”评比第二名的好成绩。获得如此殊荣,韦爷爷备受鼓舞,回来后领着茶场工人到平天山上开垦种茶,并要求儿子韦健跟着他学制茶技艺,把这门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韦健18岁开始学习制炒技艺,从烧火到上锅炒茶,苦练了五六年才初出师。他现场给我们展示了制茶中最后一道工序——复香。“锅太热了,小点火。”只见他把手放在特制炒锅上方感受锅的温度,一边让儿子韦国泽调整火势。“复香时锅里的温度需要在50到60度左右。”韦健告诉记者,炒茶时火候非常重要,像他这样凭手感能准确掌握锅温度的功夫也是在30多年不断的制炒经验积累出来的。随后他放茶叶入锅,双手覆在茶叶上熟练地推炒,如此炒制三四分钟,复香这道工序便完工了,茶叶经过烘炒散发出阵阵清香。

“爷爷制茶非常严格,对爸爸的要求也很严格。”韦国泽说,小时候看爷爷教爸爸制茶,印象最深的就是,再炎热的天气也要守在火炉前随时调整火势。现在到他学制炒技艺,也是从烧火开始,他足足学了三年。现在,韦国泽家里承包了100多亩的茶山,生产经营管理都由他打理,经过几年的学习,摊晾、杀青、揉捻、理条、烘干、筛选、复香等制茶工序,一点也难不倒韦国泽。

2010年底,韦国泽突发奇想:能不能用茶叶做饲料养鸡,让鸡肉更生态、健康?说干就干,韦国泽于2011年开始试养第一批茶叶鸡,因为没有经验,1000羽鸡苗只成活了200羽。2012年他开始试养第二批5000羽,但由于鸡舍卫生不达标又惨遭“滑铁卢”,损失25万多元。但他并不气馁,反思总结教训后在2012年底再次试养第三批茶叶鸡,终于取得成功,出栏茶叶鸡2.5万羽。现在,他家的茶叶鸡养殖已走上规模,从南宁孵化鸡苗后马上运回鸡场喂食茶水,在鸡苗生长过程中主要以青菜、玉米、米糠、茶叶混合拌料喂养,成活率达99%,年出栏3万羽。

“爷爷对制茶总是精益求精,他教会我做人做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更要不断自我创新,好上加好。”韦国泽说。只见他动作娴熟,温杯、放茶、洗茶、沏茶,80度左右的开水从高处冲进杯子里,覃塘毛尖茶在水的冲击下翻滚,茶的清香慢慢散发出来。“下一步,我在打好的同时,扩大“茶叶鸡”的养殖规模,力争达到年出栏10万羽,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养殖致富。现在我们还在筹划规模养牛、养土猪,茶山靠近水库,自然风光好,大家来这边既可以吃到健康的美味,又有得玩。”韦国泽信心满满地向记者描绘他集吃、住、玩一体的茶农庄的蓝图。

邓锋丽:从国企职工到茶企掌舵人


笔者拨通邓锋丽电话时,她正在处理因前些日子下暴雨受灾的一些事,因信号不稳定,采访几次被终止,她一次次接通拨过去的电话,不低不高的声音、不疾不徐的语速、清楚的逻辑让人自然地放松,彻底消除了戒备。

她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多年的风雨洗礼之后,拥有了不俗的品位;她没有很高的志向,却在温柔的性情下,坚持并踏实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

放弃学业为稳定工作,最后仍选择自己创业

1993年,邓锋丽初中毕业,正好碰上父母的单位为了照顾职工,解决子女就业问题,于是她放弃了学业,在桃源县天台山国有林场,从事出纳工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给家里省钱、节约开支,而且这份工作在当时来说算是铁饭碗了。1995年,邓锋丽与桃源县粮站一职工结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幸福的家庭,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近乎完美。但在与邓锋丽交谈的过程中,她不断地重复着“人生追求”这句话,声音明显流露出疲惫后的喜悦感。老舍先生曾说过一段话:“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变而不猛的曲折里。”笔者欣赏邓锋丽身上的果断和执着,在舍弃稳定工作后,依然用欣赏和坚持对待生活和自己选择的路。

邓锋丽1998年至2000年停薪留职,与老公一起经营木材加工厂。2005年,偶然机会,邓锋丽与茶结缘,自己独自干起了茶行业,并创建了常德龙茗茶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山野生茶叶,并与风华致远大茶网结缘,成为了大茶网的直接供应商。

与茶结缘,成为风华致远大茶网供应商

谈起为什么会成为风华致远大茶网的直接供应商,邓锋丽的口吻中仿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顺遂。第一是看中风华致远大茶网的平台;第二是公司领导的格局很高,做事很有规划;第三是公司“互联网+”和“电商”的经营模式也是吸引邓锋丽的亮点之一,她说风华致远大茶网的一些模式可以借鉴到自己的企业当中来。“电商是3到5年的发展趋势,风华致远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积极创新,推出大茶网,启用O2O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整合资源,实现共同盈利。”邓锋丽如是说。

她告诉笔者,她现在所经营的茶业公司,生产的是正宗的西安高山野生茶,在价位上是有优势的。至于销量,因为是风华致远大茶网指定供应商,所以销量是没问题的,再就是现在消费者都注重无污染的有机绿色食品,我公司生产的产品正是这样的。

聊到茶叶的发展趋势,邓锋丽娓娓道来。第一,喝茶的那一代人已老去,而年轻人又没形成喝茶的爱好,致使中国茶消费日渐出现断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近年来卖茶难的一大主因。随着80后、90后成为了社会消费主力军,中国的茶行业也不得不考虑年轻人的茶叶消费特点。所以茶行业掀起了茶叶年轻化的呼声,茶企们越来越多地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试图让茶叶消费变得更加时尚,与当代年轻人更加接近;第二,因为茶叶消费的独特性,消费者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于各大电商宣传的好茶始终抱有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在网上。而能够提供消费体验的实体店铺引流能力远远比不上网络电商,加上现在日渐成为消费主力军的80后、90后更习惯网络购买,所以实体店铺销量难以大幅度提升。因此茶叶O2O模式渐渐在茶行业兴起。

邓锋丽最后说,中国茶市虽然低迷,但这只是茶行业的自我调整,茶行业仍蕴藏着无限的潜力。以上几大趋势,给我们茶企一些启示,2015年,茶企需加强茶叶消费需求分析,瞄准市场形势,加快结构调整,适应茶市发展变化,重获发展动力。

相信自己的选择,和企业并肩成长

在采访中,邓锋丽向笔者透露,由于工作繁忙,奔波于各地,对家人和正在读高二的女儿关心甚少,但她聊到女儿,语气中明显流露出喜悦。邓锋丽告诉笔者,女儿的生活非常自律,对长辈非常尊敬和孝顺,小小年纪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非常强。笔者想,正是邓锋丽的言传身教,让女儿从小具备了这些特质。

对于未来的规划,邓锋丽很务实,把市场做大,稳健踏实地把团队和市场发展起来,不断的完善茶叶的品质,和风华致远的家人们共同成长,发展壮大。

与邓锋丽的交谈过程中,她一再地告诉笔者,她相信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也会在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鉴别新旧茶 六大茶叶的选购方法


提问:市场上茶叶品种很多,如何挑选到优质的茶叶?

回答:选购茶叶时,要注意区分新茶与陈茶,小心买到去年的“鱼目”。在色泽上,新茶青翠嫩绿、陈茶枯灰黄绿,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分解造成的。

同时,陈绿茶中维生素氧化产生的茶褐素会使茶汤变得黄褐不清。在滋味上,新茶醇厚鲜爽,陈茶则由于茶叶有效成分氧化减少而使滋味淡薄,失去鲜爽之感。细闻气味,新茶的香气清鲜,陈茶香气低浊,有经验的消费者还可试着通过特有的“新茶香”来区别。

此外,还要注意茶叶的含水量,试着捻一下买到的茶叶,看看是否够碎、够干燥,含水量过高的茶叶不易保存,容易滋生细菌和霉变。

六大茶叶选购方法不同

绿茶

最显著的特点是“三绿”,即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以香气高爽带花香,滋味鲜醇回甘为佳。绿茶花色众多,品质不可凭一而论,以外形为例:西湖龙井素有“乞丐的外形,皇帝的内质”之称;太平猴魁则要求“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很多绿茶都以芽头多表示细嫩,但“六安瓜片”则是没有嫩芽的等。

红茶

可以观察红茶的外形,以色泽乌润、相对紧实匀整、碎茶末较少的为优,原料细嫩的红茶带有金毫;同时可以用手感受红茶条索的重量,身骨沉重为佳。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开汤品饮,红茶根据加工工艺、产地、茶树品种等呈现不同风味,品质较好的红茶大多香气甜和,部分带有高锐花果香,滋味甜醇,汤色明亮带有金圈。

黑茶

黄汤、褐叶、味道醇浓是黑茶的品质特点。就拿比较典型的湖南安化黑茶茯砖来说,闻起来带有特有的菌花香气,汤色橙黄明亮;广西六堡茶,茶汤偏棕红色或红褐色,香气则是槟榔香。大家比较熟悉的普洱茶则香味醇厚,根据工艺的不同还带有红枣、糯米等香气。

乌龙茶

乌龙茶主产于我国福建、广东、台湾三省,根据产地不同各有特色。

好的乌龙茶多带有天然花果香,只为醇厚回甘,并根据品种不同有独特的品种香和韵味。

白茶

当年新生产的白茶表面明显覆盖着一层“白毫”。白毫银针单芽是比较肥壮的,白牡丹叶面比较舒展,枝叶连理看得比较清楚。汤色呈杏黄、橙黄色,看上去比较通透明亮。

黄茶

黄叶、黄汤是黄茶比较明显的特点,冲泡之后滋味醇厚,没有类似绿茶的那种“青涩”感觉,比较适口。

比如,君山银针以形似针、芽头肥壮、满披毛的为好,蒙顶黄芽则以扁直、芽壮多毫的为佳。

贵州省农委开展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专项检查


近日,根据贵州省政府食安办2014年食品安全工作安排部署和贵州省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方案,为确保全省茶叶质量安全,贵州省农委组织开展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专项检查,要求各地农业部门组织对辖区内茶叶病虫害防治用药的经营、使用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各地设立茶叶用药专柜、茶叶生产基地农药使用记录、茶叶(青)产品抽检等情况进行检查。

6月12-27日,贵州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省农业执法总队、省植保站、省茶办组织两个督查组分赴都匀市、贵定县、印江县、正安县、雷山县、金沙县等9个茶叶生产重点县进行督查,查看了18个茶叶生产基地、15个农药经营店,对茶叶基地存在的农药使用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农药存放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并要求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强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治,加大杀虫灯、黄板等推广使用力度,树立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加强茶叶产品检测,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督查组还在基地培训了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对督查中发现的部分农药店经营过期农药、试验农药、未建立农药经营台账等违规行为,责令当地农业行政部门立案查处,并提出了茶叶用药专柜建设要求。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从茶叶大省到茶叶强省 四川茶企路在何方》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