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春天是生产好茶的季节,也是品茶的好时光。要想喝上一杯上等好茶,除了具备好茶、好水的条件外,还必须掌握泡茶要点,才能喝得更健康。

绿茶,现泡现喝。绿茶之所以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病毒等保健功能,主要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或时间过久,多酚类物质就会被破坏,茶汤不但会变黄,其中的芳香物质也会挥发散失。一般来说,绿茶冲泡水温以80℃为宜,水初沸即可。冲泡时间以2—3分钟为好,最好现泡现饮。绿茶与水的比例要恰当,以1:50为宜,常用3克茶叶冲水150毫升,冲泡出来的绿茶汤浓淡适中。黄茶和白茶的冲泡方法与此接近。

红茶,泡久些更健康。与绿茶不同的是,高水温浸泡反而能够促进红茶内黄酮类保健物质的有效溶出,不但让滋味和香气更浓,还能更好发挥地它的保健功能。因而泡红茶最好用沸水,泡得久些更好。一般来说,5分钟最佳。红茶冲泡的用水量与绿茶相当。功夫红条茶可冲泡3次—4次,红碎茶则可冲泡1次—2次。

乌龙茶,茶叶要多放。乌龙茶冲泡时水温也以沸水为宜。乌龙茶的泡茶用量较多,一般以10克为宜,约装满容积的一半。乌龙茶可冲泡5—6次,时间可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

黑茶,重点在洗茶。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类,原料较为粗老。黑茶的特征在于“越陈越香”,须经历较为剧烈的沸水冲泡过程,才能使所含成分充分溶出。散茶容易出味儿,而紧压砖茶还要经过烹煮。第一次冲泡黑茶,要用10秒钟快速洗茶,即先把茶叶放入杯中,倒入开水,过一会儿把水倒掉,再倒入开水,盖上杯盖。这样不仅滤去了茶叶的杂质,而且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常为5分钟。

CY260.com编辑推荐

喝茶也能喝出健康


上午一杯,下午一杯,有时晚上再来一杯,40多年了,我对茶的感情痴心不改,始终不渝呢!

开始喝茶并不讲究,逮着什么茶叶就喝什么茶叶,可是日久天长,渐渐嘴喝刁了,开始淘汰茶叶末、后来淘汰大叶茶,再后来就迷上扬州绿茶,直到喝过绿杨春,就觉得这绿杨春不同凡响,好喝!

第一次喝到绿杨春是近20年前的事。那是我到仪征捺山茶场采访,恰逢茶场送茶叶参加全国陆羽杯比赛,总共选了不到一斤,剩下一二两,给我泡了一杯。那色,碧若湖水,清澈明亮;那香,馨香沁脾,怡人心神;那味,先苦后甜,脍炙人口;那形,宛如秀眉,细若针尖。说真的,此乃平生第一次品尝到这么好喝的茶叶!至今想起来,仿佛依然唇齿留香呢!

据绿杨春研制人之一、时任茶场场长的王家昌介绍,这茶叶是一芽一芽手选出来的,一斤有6万多芽呢!从此我就对绿杨春情有独钟了,每年我都会请我仪征的朋友代购几斤,放在冰箱里,常年享用。后来扬州平山茶场也有绿杨春,购买更方便了,当然不用再麻烦仪征的朋友了。

我爱喝茶,反正年近古稀没有生过大病,即使伤风感冒都很少,为国家节省不少医药费,恐怕与喝茶不无关系吧。

中国顶级茶史专家——朱自振


人物简介

朱自振,笔名史念书、史正、史茶,1934年旧历十二月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即今武进市)三井乡长沟村。父亲朱福荫在本乡担任小学、中学教师。母亲万惠凤也是小学教师。朱自振是家中的第一个男孩,尤得双亲宠爱,学龄以前的启蒙教育全由双亲肩负,尤其是母亲成为他童年的第一个教师。朱自振读初小的第二年,即1940年夏天慈母突然病逝,从此暴戾的继母歧视和虐待,加之父亲在外教书难于照顾,他逐渐养成了倔强和勤奋的品格。

本段求学经历

1946年,朱自振随父亲到昆山中学读书。翌年,他父亲到常州做事,朱自振亦随之转学柏桢中学,一直读到高中肄业。在常州读书期间,朱自振与中共地下工作人员有接触,每逢暑假和寒假,便在家前屋后担负起放哨的任务。1950年3月,朱自振参军正是当年一度隐蔽他家的地下党干部推荐的结果。

在部队,朱自振担任文化教员,两次荣获三等功。但他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于1954年10月获得批准复员,并在寒假之后赴常州母校插班补习高中课程。当年,朱自振考取南京大学历史系。这为他后来从事中国农业史及中国茶叶史的学术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本段成就荣誉

完成《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1959年,朱自振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所属农业遗产研究室工作。该研究室主任万国鼎教授当时已届花甲之年。他觉得朱自振在工作上踏实,富有事业心和进取精神,便与之作了几次长谈,便把珍藏的一些茶史著作,以及所撰写的茶学论文,一一推荐给他,具体指导和帮助他熟悉并钻研茶史。在万国鼎教授的直接指导下,朱自振在茶史探索之路上走出的第一步,就是协助另一位茶史研究专家陈祖槼,共同核实、补抄地方志史籍,并且从中熟悉和搜集有关茶史资料。

后来,万国鼎教授分配他们俩去完成茶史研究工作上的另一个重任,即整理和编撰《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茶史研究课题是1962年在制订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时,由出席会议的万国鼎提出,获得批准而后正式下达的。说来事也凑巧。万国鼎在京出席科学发展规划会议的同时,朱自振和陈祖槼正好出差到北京图书馆检索、核对地方志资料。会议一结束,万国鼎便向他们传达了会议审定农史课题的有关情况,说“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之方案分上编与下编两个课题,并说上编由陈祖槼、朱自振主持编撰,下编则由朱自振、陈祖槼主持编撰,两人既协力合作又各有侧重。

当时陈祖槼年纪比朱自振大得多,这样的安排,便于以老带新,在茶史研究工作上实行“传帮带”,同时也表明,万国鼎对于朱自振在茶史研究这项事业上所寄予的厚望。朱自振与陈祖槼凭借在北京图书馆检索地方志的过程,发现许多很有价值的茶史资料的线索,提出如果将其一一查抄下来,荟成专册,对于茶史研究工作来说则裨益不浅。这个设想得到万国鼎教授的同意。于是两人便在北京和其他几家大图书馆呆了下来,夜以继日地进行突击。朱自振没早没晚都扑在茶史资料的抄录上,每天一早出门奔往图书馆,抄一个上午,中午只在附近的小摊上吃点面条,下午再继续抄,晚上在招待所还要忙碌两三个小时。如此加班加点检索和抄录茶史资料,自然收获颇丰,但他双腿双脚的浮肿却一天比一天严重,可他只顾埋头苦干,把养病与休息置之度外。尤其叫人惊异的则是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情形。

这里书库的调书,搬进搬出工作量很大,而朱自振一个人实在担负不起。该馆工作人员见此情景,就照顾他直接进库查抄资料。图书馆每天午休都要闭馆,朱自振想这午休两个小时若能利用起来,不就可查抄好多茶史资料吗?他就找有关领导商量,取得特许,继续留在书库赶抄茶史资料。这样他每天带点干粮,喝点自来水,照例被“锁”在书库内。前后被“锁”了一个多月,朱自振胃炎发作,头昏眼花,不时还会恶心、呕吐,可是他感到最大的欣慰,则是茶史资料取得了意外收获。完成北京查抄茶史资料后,接着先后辗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从这些地方的地方志藏书中,查抄到更为丰富的茶史资料。直到1963年5月前后,茶史资料的检索和补抄工作才大体就绪。遵照万国鼎教授的指点,由陈祖槼和朱自振从事《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上编》的编撰工作,不幸就在这一年,万国鼎教授突患脑溢血辞世。朱自振则遵循万氏生前的教诲,誓愿毕生从事茶史研究工作,努力完成其未竟事业。

就朱自振和陈祖槼的愿望来说,本想用半年或者稍长一些时间编就这两部茶史书稿。然而,事与愿违,1964年初春,朱自振被自然毫不例外地被遭查封之厄运。事隔七八年之后,即1973年,农业遗产研究室划归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朱自振和其他一些青年研究工作者,奔赴江苏各地的不同农作物产区,探索农史研究,包括茶史研究的创新之路。其时,朱自振与另一位同伴撰写了《历史上苏州地区的茶叶生产》一文(约1万余字),并由当时苏州地区的农业主管部门打印下发给所属的茶叶生产单位,供研究参考。此后不久,朱自振则又撰写了一篇《江苏茶业的历史发展及其经验》的专题报告文章。20世纪70年代,朱自振一度被调到《江苏农业科技》杂志及报社工作,但他的茶史研究却始终没有停止,先后在《茶叶科技简报》和《中国茶叶》等杂志及报刊上发表有关茶史的文章。

20世纪80年代前夕,随着农业遗产研究室被批准恢复原来体制,朱自振才得以重新走上茶史研究的岗位。上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其早年送审的关于《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上编与下编两部初稿重新加以整理和补充。该书1981年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却了三代茶史研究人员的心愿,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论证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

朱自振在茶史研究方面提出过种种论见,其中最突出的主张则是巴蜀是我国茗饮文化的摇篮。陆羽《茶经》所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张的是茶饮史前说。其后,或说茶饮始于战国时代,或说始于西汉时代,或说始于魏晋时代,历史上众说纷纭。至于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并更无确定说法。直到清代初期,顾炎武才在《日知录》中说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就是说巴蜀在战国以前,茗饮之事早就形成风俗,而我国巴蜀以外其他地方的饮茶、种茶,则是在秦灭巴蜀之后才渐渐传播开来。朱自振肯定了这种论说,并且就此作出许多富有创见的阐述,从而论证了巴蜀是我国茶饮文化的摇篮。朱自振经过考证认为:先秦之时,巴蜀乃是两个部族或国家,一个由巴人血统形成的巴族(巴国),一个则是由蜀人血统形成的蜀族(蜀国)。现今重庆一带,即是巴族聚居的领域,而现今成都一带则是蜀族聚居的领域。这两个部族,并非当地的土著。相传“蜀人和黄帝族同源,是由甘青山地沿横断山脉南迁的羌族的一支。巴人祖居‘湖北清江流域’,《太平寰宇记》引《世本》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隆……皆出武落钟离山。’钟离山,亦名留难山,位今湖北长阳县境内;其中巴姓的一支,就是由这里沿大溪移居川东的。

巴族、蜀族移居巴山蜀水以后,他们和原先居住在这里的一些氏族,住相错,行相仿,交相融合,产生或形成了一种巴蜀文化。”这种由古代形成的巴蜀文化之中,自然就包括茗饮文化在内。当然,巴人和蜀人在形成茗饮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仍有孰先孰后之别。这是因为,史学界一般认为,神农和炎帝,是南方特别是荆楚一带流布的传说;后稷,是北方崇拜的农神。所以,“从巴蜀来说,巴人无疑在茶的发现、利用上,关系比蜀人要密切”。这是朱自振根据汉代以后的种种传说记载而作出的推论。他的结论是:“我国茗饮早在秦朝以前在巴蜀就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我国茶叶的生产、制造,由茶叶的产、制和饮用构建的茶饮文化,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正是在巴山蜀水这个摇篮里度过它们的初年的。”这一结论虽非历史定论,但在考古未能为茶之起源发现和提供直接的证据之前,确乎起到了某种开拓和推进的作用。朱自振退休之后,依然在茶史研究的领域中笔耕不辍,探索不止。

他除了担负撰著《农业通史》中的原始农业卷部分,参与《中华茶叶五千年》和《中国古代汇校》的研究课题外,还在着手整理《中国古代茶叶文献通考》,并策划建立一套不同类型的茶叶博物馆系列工程。在他的具体策划和指导下,“南京图书馆茶叶历史文化文献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已经起步。此外,朱自振还与有关地方政府以及有关茶叶企业合作,拟分别兴建宋代茶叶博物馆、元代茶叶博物馆、明清茶叶博物馆,以形成具有不同)-Z史时代特色和不同茶叶产区特色的茶叶博物馆体系。如今年愈花甲的朱自振,尽管体弱多病,但在茶史探索之路上的奋斗精神却不减当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愿为中国茶叶历史文化奉献终生!”

编辑本段个人简历

1934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三井乡长沟村.

1939—1946年江苏武进长沟初小、大坝头小学读书

1946—1947年江苏昆山中学读书

1947—1950年华东军区炮兵军械部文化教员

1950—195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书,并毕业

1955—1959年江苏常州柏桢中学教书

1959—197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遗产研究室工作

1947—1978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农业科技》编辑

1979—199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员

1995年退休

本段主要论著

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朱自振.略考我国茶类生产的发展.农业考古,1984(2):226—234

朱自振.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朱自振,沈汉.中国茶酒文化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

朱自振.茶史初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厉害的专家喝茶基本都是三味茶


当时,邻里的亲友关系还很温暖,每次跟着大人走到门口,一进门,对方就开始热情地泡茶,然后把煮好的茶一个接一个地交到大人手里,对于小孩来说,自然就没有了。

再多泡一杯茶不费多少工夫,只有在大人眼里,孩子才是配角,所以每次我到门口看一眼大人手中的茶,我的心总是很嫉妒,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梦已经扎根在一颗小小的心上,也就是说,要迅速成长成为一个成年人。今后,人们还可以端上一杯茶,与附近的亲朋好友亲切交谈。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年轻人喜欢吃烈性食物,比如酒,比如各种饮料,放在他们的味蕾上。但是到了中年,他们就会恢复喝茶的习惯。

对于有经验的人来说,品茶不仅是解渴,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抛开困惑,与两三个知己、一杯茶、八卦,是世界上难得的纯净时光。当你年轻时,你可以避开这样的时光;在你有了生活经验之前,你会发现这种宁静是生活的常态。这是值得珍惜的。

此时喝茶也有保健的考虑。大鱼大肉吃得太多,肠胃油腻,难免有些不适。当你年轻的时候,你总是觉得你的身体是取之不尽的;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你意识到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好。

对于许多晚年的人来说,茶是他们的家园。

家乡的水,家乡的茶,凝聚了多少游人向往乡愁的梦想。人们在异国他乡,最向往的,却是来自自己家乡的茶。茶的香气,乡愁,能让人无意识地湿润眼睛。

一杯茶,三段人生情趣。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品茶也是人生情趣。

喝茶要喝中国茶


作为茶叶的故乡,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第二大出口国,2010年中国茶叶年总产值为900亿元人民币,出口金额达7.84亿美元。目前中国有7万多家茶叶企业,涉茶人员约8000万人。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茶园种植集约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品牌等因素,中国茶产业仍然存在发展瓶颈。今天,不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中国的茶文化,感受属于中国茶的醇厚韵味。

——编者按

黄 茶中“金镶玉”君山银针

黄茶并非天生黄色,它是绿茶的衍生版,只因在干燥的工序中不及时或不彻底,原本的绿叶才变成黄色并因此成为一个独特的门类。黄茶的特点是黄叶黄汤,泡出来的颜色非常鲜亮。按照叶子的老嫩程度,黄茶中最嫩的是黄芽茶,其次是黄小茶,较老的则叫黄大茶。在黄茶中,湖南岳阳洞庭的君山银针堪称极品。

君山银针的叶子正面是淡淡的金黄色,背面是分布均匀的细绒毛,因此被称为“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说的就是君山银针。叶片大小一致、肥瘦相同、颜色均匀,如此精致的茶叶对采摘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天时地利人和才得以造就。除了在采摘时间上极为苛刻——只能是清明节前后7-10天,还明确规定“九不采”:雨天不采、风霜不采、虫伤不采、细瘦不采、弯曲不采、空心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不合尺寸不采。因为对茶叶的选择很严格,所以即便是一个技术娴熟的茶农,一天最多也就采到200克优质的君山银针。正是这些看似“矫情”的条件,使得君山银针在冲泡时茶汤明亮、“银针”根根竖直立于杯底,俨然一幅立体的画卷。

鉴于君山银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冲泡的过程显得格外重要。泡茶的玻璃杯要先用沸水预热,给茶叶一个温暖的环境,而冲泡君山银针则只能用70度的水,先倒半杯,待茶叶浸湿后再倒满,盖上杯盖看叶片“起舞”,片刻,一杯如诗如画的君山银针就泡好了。此时可见叶片似出土春笋,上边还附着有一层气泡,杯中如同仙境。

以茶入菜的美食不是很多,但是“君山银针鸡片”却与“龙井虾仁”齐名,是一道著名的湘菜,以茶炒鸡肉,颜色明亮,味道清香,堪称一绝。

(许迪)

绿 西湖龙井,让生活更健康

还记得电影《绿茶》中的那杯茶吗?透明的玻璃杯中,干枯的叶子慢慢地舒展,变得平滑而饱满,碧绿的茶汁缓缓渗进纯净的水中,一杯清新、明亮的绿茶便展现在你的眼前。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是中国产量最多,饮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茶。它采取茶树新叶,经杀青、揉拧、干燥等典型工艺,其制成品的色泽以及冲泡后的茶汤都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主调,显得分外雍容、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

西湖龙井是绿茶中的精品,它融于西湖山水之环境、最大限度地吸收天地自然之精华,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冠。西湖龙井以“色翠,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于世,有“百茶之首”、“绿茶皇后”之美誉。龙井茶色泽翠绿,形如雀舌,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大有赏心悦目之感。

每年春季是西湖龙井的采制时节,茶农分四次按档次采摘青叶,其中尤以清明前采制的“明前茶”和谷雨前采制的“雨前茶”为上品。采摘时需极为细致,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以保持其新鲜度。在炒制工艺上龙井茶也极为讲究,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操作时变化多端,令人叫绝。

在健康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升温。西湖申遗成功后,龙井茶也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倡导喝好茶,喝健康茶。它延续了几百年来“法乎自然”的传统栽培方式,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保持“原汁原味”;在种植上,尽量不用、少用农药,重视有机肥的培育方法,打造有机茶园。

(金小燕)

红 祁门一品香似蜜

如果你不喜欢带有青草味的绿茶,也拒绝厚重的黑茶,那么,建议你选择包容的红茶。

红茶属于发酵类茶类,是以茶树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进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脏功能。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工夫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6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祁门工夫,已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地安徽省祁门县。传统制作每道工序都为手工操作,上乘的质量,全凭手上工夫,这也是祁门工夫红茶得名的原因。“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工夫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极品,高香美誉,香名远播,美称“群芳最”、“红茶皇后”。成品茶条索紧细苗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醇厚、香气清香特久。似花、似果、似蜜的“祁门香”已闻名于世,位居世界三大高香名茶之首。

高贵的祁门工夫,品饮在于领略它的清香和醇味,所以多用冲泡法,落茶、洗茶、冲茶、静置、倒茶、品茶,每个步骤都有所讲究。你可以选择白瓷壶或紫砂壶,容器加温后以每人份三克茶叶入杯,冲入沸水后加盖,静置五分钟后,倒出来的,就是一杯芳香艳红的茶汤,混合第一杯和第二杯,口味更好,因为各种对茶的要求都在里面了:汤色,滋味,香气。当然,如果你不是老茶客,不喜欢清饮,你还可以尝试其他的品尝方式。英国人喜欢往红茶里加糖,你可以加奶、肉桂、玫瑰花,包括果酱,甚至加冰、加酒。

(汤广花)

青 绿叶红镶边,甘醇乌龙茶

清雍正年间,福建省安溪县的茶农苏龙,因捕猎忘记制茶。翌日清晨重新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红边,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随之成为乌龙茶的著名茶乡。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为“美容茶”、“健美茶”。

产于武夷山的武夷岩茶是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它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被列为“贡品”;元代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的冲泡,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遂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高手对于武夷岩茶的冲泡总结为“好水、沸水、快出水”,一般情况下,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仍余韵犹存。

(汤广花)

白 安吉白茶,我的文化我做主

白茶,顾名思义是白色的,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白茶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为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因此它绿色的叶子外表披满白色茸毛,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

安吉白茶,原产地为浙江安吉县,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它美丽如兰花,洁润如白玉,长在红色山崖,伴着苍茫竹海。它虽名为白茶,但和传统白茶大不一样,按照绿茶工艺加工制成,属于绿茶类。

平时我们喝绿茶、红茶、花茶,就是很少会听人说起喝白茶,而在英国喝白茶则是一件十分健康流行的事情。与绿茶相比,安吉白茶的营养价值高,它富含人体所需的13种氨基酸,含量达6.29%,是普通绿茶的两倍。而茶多酚含量也只有普通绿茶的1/2,因此茶味鲜爽,回味甘甜,口齿留香。

喝茶,不仅要喝出健康,更要品出一种文化。沉寂千百年无人知晓的安吉白茶,如今却朝气蓬勃、惊艳世界,其打出的“文化牌”则更是为人称道。它首创“白茶演义”,用表演的方式将义人、义事、义举、义言表达出来,倡导更多的人去做个义人、好人,从而丰富了安吉白茶的文化内涵。

(金小燕)

黑 入口古董云南普洱

黑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种,它的出现缘起于方便运输,古时交通不便,运输难度颇大,聪明的中国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毛茶蒸熟,再压紧成块状,使茶业体积变小,搬运便捷。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茶叶逐渐由绿色变为黑褐色,因而得名黑茶。按照产地不同,黑茶被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被称作“可以喝的古董”的云南普洱茶。目前可证的“古董级”普洱茶为清朝光绪年间的“万寿龙团贡茶”,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

初品时的一味苦涩,回味时的一抹醇香,有别于绿茶的清淡、红茶的幼滑,黑茶因其醇厚独具一格。对于大多数茶客而言,第一次品尝或许不会爱上普洱,但是喝惯以后,其醇厚俨然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愫,难以割舍。

如果说红茶是光鲜亮丽的摩登女郎,绿茶是清新淡雅的山中居士,那普洱一定是沉稳智慧的孤身老者。不同于其他茶品以新得宠,只要保存得法,普洱茶愈存愈香,“香陈九畹芳兰气,品尽千年普洱情”,说的就是普洱茶的这个特点。

喝普洱也是相当的考究,为了更好地保持茶香,容器一般选用景德镇的薄胎瓷茶具;泡茶则更是仔细,要先“温茶”——把茶叶在沸腾的山泉水中迅速地过一遍,不单为了洗去灰尘,也是为了“唤醒”茶香;第二遍才是冲泡茶叶,由于普洱味道浓重,故1分钟后就可饮用,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泡茶的时间慢慢延长,泡出的茶汤便会均匀可口。

(许迪)

喝茶四季有别 专家指点如何挑选茶具


说一说茶水。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虽说茶排在最后一位,但很多人都离不了它,国内外学者对饮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关注。

喝茶

四季有别,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其道理在于:春季,人饮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浓郁的香苛,能促进人体阳气发生。夏季,以饮绿茶为佳。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秋季,饮青茶为好。此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冬季,饮红茶最为理想。红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体强壮。

如何挑选茶具

茶具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是点睛之品,在爱茶之友眼中更是一种艺术。那么如何挑选茶具呢?

专家指点一:美感。只要依个人喜好、个人感受选择便可。

专家指点二:质地。泡茶用的壶,一般是以砂为主,因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较瓷器浑和,在上面落款也别具韵味。至于茶壶的质地,主要是以胎骨坚、色泽润为佳。

专家指点三:壶味。在选购新壶时,应嗅一嗅壶中味,新壶有些也许会略带瓦味,但若带火烧味或其他杂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味则不足取了。

专家指点四:精密。壶的精密度是指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

专家解读中国茶文化:曾征服征服沙皇


中国的茶文化一直受到全世界的推崇,几个世纪以来,在从汉口到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上,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昨天下午,知名乐评人、《读书》杂志专栏作者、长江日报编委李皖先生,在武汉市图书馆举行了一场名为“万里茶道上的中俄历史建筑”的讲座。

今年8月,“重走中俄万里茶道”的活动启动,李皖先生作为记者,参加了这一盛举,历时57天,从汉口到圣彼得堡,驱车跋涉1.46万公里,“我感受到了万里茶道的艰辛与伟大。”

人类历史的大格局是由小东西来实现的.“我们多数人虽常喝茶,但对茶知之甚少。”李皖深有感触的说。

中国对茶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的《神农百草》一书,至唐代才成为较为普及的饮品。“茶叶有药效,尤其是对肉食民族、高寒高纬度地区,茶叶能分解脂肪,又消除燥热。故有‘宁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唐代当权者发现,茶对处于高寒食肉民族来说尤为重要,故有“以茶制边”的说法,即根据边境胡族对大唐的态度来决定对其茶叶的提供量。

俄罗斯是个饮茶大国,同时也是茶叶传到欧洲的中转站。俄国获取茶叶十分偶然。1618年,俄国第一次向明朝派使者,明神宗赠其茶叶数箱,沙皇使者经劝说勉强收下。他将茶叶带回圣彼得堡,沙皇命仆人沏茶请近臣们品尝,意外的是,众人一致认为入口有奇香。从此,俄罗斯人开始了其漫长的饮茶史。康熙十八年(1679年),中俄签署俄国从中国长期进口茶叶的协定,随后多年一张商业贸易大网出现——中国这边,称之“万里茶道”,俄罗斯那边,称之“伟大的茶叶之路”。“‘鸦片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都有茶贸易的因素。历史决定性的力量,往往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小东西。”

那时的红场是个超级“茶叶市场”

讲座中,李皖向听众展示了数十张万里茶道上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建筑,皆因茶叶贸易而修建,也因茶道的改变而衰败,其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记载着历史的风云变幻,也书写着文化轨迹的变迁。”

就中国境内的茶道古建筑,李先生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福建武夷山的星村码头,这是当年运茶而修建的,是当年三大码头中唯一保留下来的。还有茶商邹氏家祠,江西铅山河口镇的沿河老街客栈,湖南安化的永锡廊桥……“俄国境内的茶道古建筑,比之中国境内的,要丰富的多,也保存得完好一些。”李皖列举了恰克图市的茶叶批发库、东正教复活教堂、茶叶集贸市场(圈楼)、恰克图第四中学等。

“尼古拉曾到汉口,讲了三个‘伟大’:中俄茶道伟大,汉口俄商伟大,汉口茶叶伟大。”李皖介绍,“当时的莫斯科,是俄国茶商的总部,包括红场及周边,都是经营茶叶的。为迎接李鸿章的到来,俄茶商谢尔盖专门出资建筑一座楼。而圣彼得堡,皇族及上层中都热衷饮茶。”

不只中国人才喝茶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俗,家中来客敬茶致意已经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礼俗。

人们社交的频繁和商务往来的增多,以茶待客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了。那么在频繁的社交和商务往来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洁净的茶具

使用不洁净的茶具给客人倒茶,是很不礼貌的表现。而且客人看到脏兮兮的茶具估计再好的茶都喝不下了。一般情况,要先邀请客人入座,然后开始准备茶具和茶叶。泡茶之前一定要先清理茶具,特别是很久没用的,如果你平时不经常使用的茶具,时间一久灰尘、污垢覆盖着茶具,需要细心的刷洗每个角落。

在泡茶前,茶盘、茶壶和茶杯都要用开水再烫一遍,起到清洁消毒的作用。会让客人感受到你既讲究卫生,又富有茶道精神。这样才能给客人留下好印象,以便未来深入的交往。

二、适当的茶叶

有人爱喝浓茶,有人爱品淡茶,邀请的客人一多真可谓是众口难调。这种情况要注意,在知道客人饮茶习惯下,我们要按客人的习惯冲泡。不知道的情况下,就用适量的茶叶泡茶,切记不能太浓或太淡都不好,这样会显得很不认真。

三、适量的茶水

倒茶时,茶水太多太少都不好,茶水倒得太满太多容易溢出来弄湿桌椅和地板,还可能烫到自己和客人,这样就显得尴尬了。茶水倒得太少,浅浅的覆盖住茶杯也不好,容易使人觉得不是真心实意的往来,会影响社交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倒茶时以8分满为宜,倒满杯子的2/3或3/4最好

四、正确的端茶

自古以来,我国的敬茶习俗是要双手端茶、敬茶。除了要用双手,还得注意端茶是的姿势是否正确。端茶姿势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杯耳的茶杯,杯身滚烫,有些人就用五指捏住杯口边递向客人。这姿势及不雅观,让客人喝茶时对着主人的手指痕,不仅不卫生,还很不礼貌。所以这些都是要避免的,可以在稍微晾凉之后再双手端茶,也可以借助端茶的器具双手投递茶杯。

客来倒茶的礼仪是社交礼俗的一项内容,也是对客人的尊敬。

解析中国各地传统喝茶习俗


我们今天小编想跟大家介绍一些并不常见的中国各地的传统喝茶习俗,他们既神秘又有趣,相信大家一定会对这个感兴趣。

1、功夫茶

功夫茶是广东潮州和汕头地区的传统茶叶文化,以三人功夫茶著称,功夫非常讲究手法,茶具方面最好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茶泡好后,将三个茶杯摆成品字形,斟茶时要以圆周运动,俗称“关公巡城”,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示对客人平等对待。

2、擂茶

擂茶是把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擂碎冲沸水而成擂茶,以广东的揭阳、普宁等地的客家擂茶著称,首先把茶叶放进牙钵中擂成粉未后,加上捣碎的熟花主、芝麻、盐和香菜,之后用开水冲泡即可,喝茶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3、竹筒茶

竹筒茶以傣族竹筒茶著称,是将清毛茶放进竹筒里,边烤边捣压,把竹筒装满,茶叶烤干,之后剖开竹筒将茶叶取出冲泡饮用。

4、锅帽茶

锅帽茶是布朗族传茶叶文化,在锣锅内放入茶叶和几块燃着的木炭,用双手抖动,使茶叶和木炭接触,直到有浓郁的茶香味散出时,就可以倒出,去掉木炭,再把茶叶倒回锣锅内加水煮几分钟即可。

5、盖碗茶

盖碗茶是回族的传统茶叶文化,首先在有盖的碗里同时放入茶叶、碎核桃仁、桂圆肉、红枣、冰糖等加入开水盖好盖子即可,盖碗茶要在吃饭之前喝,倒茶时要当面将碗盖揭开,并用双手托碗捧送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对于以上的几种传统而古老的喝茶方式,看完不知大伙儿是否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无论现代社会发展的多么快速,但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一些东西是我们永远都不能遗忘和丢弃的。

茶叶专家公认西双版纳是茶叶的发源地


在勐海的原始森林里还发现了有1700年树龄的原生茶树。同我们通常以为东南沿海是茶故乡的观念不一样的是,世界的茶叶专家公认,西双版纳是茶叶的发源地。

茶马古道有上千年的历史。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嫁入西藏,在嫁妆中就有产自中原的茶叶,从此藏人养成了喝茶的习惯,由于茶叶有丰富的维生素,使肉食乳饮的藏族人的身体健康。茶进入藏人的生活,也使得藏族人口日益兴旺起来。于是藏人走出西藏高原,穿过横断山脉,来到四川、云南产茶的地方,以马匹、药材、皮毛等高原特产换回茶叶,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茶马互市”的局面。而那些连接青藏高原牧区与川、滇产茶地的无数条马帮路,便被人们习惯地称为“茶马道”了。

茶马道上运销的茶是大叶种茶,与中原汉族喝的小叶种茶不同,它叶片肥厚,营养成分丰富。在长途运销的过程中茶叶被压成“砖茶”或“砣茶”,统称“紧压茶”或称“边销茶”。边销茶中最有名的是普洱茶。普洱县实际上只是茶叶的集散地,普洱茶的真正原产地是西双版纳。古代普洱茶经热带雨林驮往普洱府集中加工后,马帮要长途跋涉三个月,经过森林、草甸、雪山、峡谷,一直来到青藏高原,有些茶叶已经发霉了,但藏族牧民却特喜欢这种霉香味。于是,制茶人就研创了发酵工艺,使普洱茶有了霉香味。

拉祜族杰出茶叶专家曾云荣


曾云荣,云南澜沧人,拉祜族,1942年生,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研究员、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云南省茶叶商会副会长,西双版纳州、云南省茶业协会联合在景洪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普洱茶产业的正名和复兴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2004年3月至7月,他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勐腊普查组组长,参与组织了西双版纳历史上规模最大、科目最多的全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工作。同年11月《西双版纳州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报告》被评定为全州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与他人合作主编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和茶文化的工具书。

工作之余,曾云荣同志善于总结经验和应用科研成果,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自己从事茶叶生产实践的心得体会,对发展勐海茶叶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曾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期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等论文。

曾云荣在勐海从事茶叶工作半个多世纪,为勐海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赢得了广泛的爱戴,被尊称为“老茶树”。1992年他被云南省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4年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荣获“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2007年荣获国际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

从勐海县茶办主任的岗位退休后,曾云荣集平身之所学,于2003年春创建了勐海曾氏老茶树茶厂,继续投身在他所热爱的茶叶行业中,继续为勐海茶叶茶业发挥余热。

中国饮茶艺术,喝茶的艺术


无论中国人去哪里,喝茶的习俗都随之而来。中国人是第一个发现茶叶的人,他们喝了不计其数的茶。当您到达美丽的台湾岛时,您可能会看到一些三三两两的绅士,也许是在老街上的一座寺庙中。他们可能悠闲地聚集在一个简单但引人注目的茶壶中,大约只有拳头大小,每个茶壶都拿着一个小杯子,将聊天和饮料混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的“老男人茶”仪式。在台北大都市繁华的街道上漫步时,您的鼻子也可能会带您到“茶艺”商店,上面有一个大写有汉字“茶”的标识。如果您对品尝茶的体验感兴趣,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将七种日常必需品标识为燃料,大米,油,盐,酱油,醋和茶。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根深蒂固地喝茶,这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代中期(公元618-907年),一个名叫陆羽的人在生命的早期进入了佛教僧侣的行列,但在长大后回到世俗生活。后来,他以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为世界上第一个茶典藏-茶典(茶典)而闻名。这项工作有助于在中国各地普及饮茶艺术,使从皇帝,大臣到街头小贩和士兵的每一个人都热衷于饮茶。甚至韩国,日本的邻国

中国人是第一个发现茶的人

在17世纪初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将中国茶引入了欧洲。到17世纪中叶,下午茶已成为英国贵族的标准礼仪。有趣的是,“tea”有两种不同的发音,这是在从汉语中借用“cha”和“tee-originate”这个词的语言中,它们来自不同的汉语方言。曾经从中国北部进口树叶的国家(例如土耳其,俄罗斯和日本)的语言采用了声音cha的一些变体,例如chay,chai或chya。中国南部海洋沿线国家(例如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根据南部汉语发音,分别借用了te,Tee和tea形式的单词。

茶是用茶树嫩嫩的叶子制成的。可用的多种茶之间的差异是基于用于加工叶子的特定方法的。整个过程的关键是烘烤和发酵。通过发酵,原来深绿色的叶子变成红褐色。发酵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根据烘烤时间和发酵程度的不同,香气的范围可以从花香到果香到麦芽。

尚未发酵的茶称为“绿茶”。从绿茶叶浸透的茶的颜色为玉绿色至黄绿色,并散发出新鲜蔬菜的香气。绿茶的例子有“龙井”(龙青)和“绿蜗牛泉”(皮罗春)。经过完全发酵的中国茶称为“红茶”(红茶)。在西方,它被称为“红茶”。用黑茶叶制成的茶色为红棕色,并具有麦芽状的香气。乌龙茶或“黑龙”(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的一个例子。这种茶是中国特有的,台湾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地区之一。

乌龙茶具有三种发酵度:轻度发酵,中度发酵和完全发酵。轻度发酵的乌龙茶(如包冲茶)的特征是香气饱满,澄澈,金黄。适度发酵的酒,如“铁佛”(铁观音),“水仙”(水仙)和“冻峰”(同亭),呈褐色,散发着成熟的风味。相比嗅觉和淡淡的甜味,它更能吸引味觉。从中度到重度发酵的茶叶中注入的茶,如“白发”乌龙茶(Pai-haoWu-Lung),具有橘红色和果香。

要制成一壶好茶,必须特别注意水的质量,水温,使用的茶叶量和茶壶的类型。浸泡茶需要清澈新鲜的软水(矿物质含量低的水);应避免使用硬水。正确的水温因茶而异;对于大多数完全发酵和中等发酵的产品,应接近沸腾(100或212);但是,对于轻度发酵的茶或绿茶,它可能低至90(194)或更低。

反复使用“栽培茶壶”是台湾一种流行而精致的消遣方式

茶叶与水的比例还取决于所用茶叶的种类。茶壶可能会充满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茶叶,这主要取决于滚动和烘烤过程中茶叶的卷曲程度。然后将茶壶装满水。浸泡时间从一分钟开始,但因茶而异。从同一片叶子上进行后续冲泡所需的时间必须按比例延长。用于大多数发酵茶的最佳茶壶是紫砂陶瓷壶。锅的大小应与杯子的大小成正比。理想情况下,杯子应具有白色内饰,以便于准确评估茶的颜色。

痴迷于喝茶的人们通常也会喜欢茶壶的美丽和感觉。如今,在民国大多数家庭中,小茶壶都使用浸泡茶(采用“功夫”浸泡法)。这种特殊的方法已经从16世纪在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中国的明朝神宗到现在一直传承至今,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当使用小茶壶浸泡茶时,可以充分散发出茶的香气和甜味。1644-1911年)时期,江苏宜兴的紫砂陶瓷茶壶最著名。大师陶艺师制作的任何作品到处都是追捧者,并且值得在黄金中称重。在民国时期,陶匠们继续生产传统的紫砂陶瓷茶壶,他们还开发了许多新颖的新颖茶壶设计,受到了公众的热烈回应。收集茶壶已成为一种时尚消遣。

茶是中国的国饮。茶含有维生素,茶衍生物,精油和氟化物。它是一种利尿剂,具有改善视力和提高机敏性的特性,因此中国人认为经常喝茶的人可以延长寿命。实际上,它的医学特性和对人体的好处已得到科学证明,茶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天然保健食品。

茶是台湾的经济作物

茶是台湾的经济作物,是一种农业产品,是外汇收入的来源。岛上遍布的专业茶店继续积极地推广茶饮艺术。带有典雅,经典内饰的新型“茶艺屋”已迅速成为岛上的常见景点。每个地区还举办自己的品茶比赛,吸引了大批茶农,茶商和茶叶鉴赏家参加。在这些竞赛之一中被指定为高级的任何茶的价格都会立即飙升。此功能使茶比赛更具吸引力和活力。喝茶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崇尚自然,无止境的“茶艺”精神,就像中国人际关系一样。

毫无疑问,中国人民是最了解茶的本质的人。茶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贯穿我们文化的共同脉络。饮茶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艺术和智力表达方式,并具有丰富的传统。与茶的许多关系,尽管起源很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深刻。茶的重要性在唐宋时期就开始了。正是在这段时间,茶艺诞生了。陆羽在唐代创作的《茶经》使中国的饮茶率提高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唐宋时期,喝茶的习俗被带到了日本,日本很快就采纳了中国的习俗。但是,中日两国对茶饮艺术的诠释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与日本人不同,中国人倾向于将喝茶视为一种自然的享受,而日本人则以非常严格和仪式化的方式来对待茶饮。尽管古往今来它一直很受欢迎,但中国人从未将茶提高到它在日本享有的神灵地位。相反,茶是饭后喝的东西。它只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中国人要说的茶多于此,那是会误解它的目的。中国人对喝茶的态度在许多方面象征着他们对不同态度和行为的相对平衡的立场。可以说,在中国人对茶艺的诠释中,可以找到他们开放思想的来源。

但是直到宋代才开始真正流行喝茶。甚至皇帝也沉迷于这个新奇而又奇妙的风俗,随后每年春天都吸引茶农到首都向天子致敬。皇帝将茶作为礼物送给那些值得荣誉的人,这不仅有助于增加这种饮料的受欢迎程度,而且还有助于传播其价值。有关茶的书籍,诗歌和绘画变得越来越流行。

随着元代的到来,以及明清初年的到来,茶叶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增强其风味,而且还要进一步简化其生产。到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涌现出茶馆。可以在任何公共聚会场所或景点找到饮茶场所。寺庙,宫殿甚至著名的山脉都有各自的茶贩。

明代学者李日华曾说过:“一个人要打扫家里的房间,在房间里只放一张茶几和一张椅子,里面要喝开水和香茶。变得宁静,轻盈和自然。”李日华通过喝茶来放松自己的精神和理智。他练习自然生活的艺术,避免外界影响。

在同一时期,一个名叫罗的男人将喝茶比喻为每个人都独有的精神释放。像罗这样的人培育了茶的艺术观念,这代表了中国将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变成具有更高意义的事物的方式。

尽管其历史确实漫长,但喝茶的艺术并非没有竞争。西方人认为,咖啡的引入以及其自身的文化,通过光滑的广告宣传外部价值和生活方式,破坏了现代饮茶的美德。现在,台湾的咖啡屋数量超过了以茶水贩售的咖啡屋,这使它们逐渐停业。尽管这些年来台湾茶的质量有所提高,但喝茶根本无法再竞争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对茶叶文化和历史深切关注的人们的努力,已经建立了各种茶叶协会。这与有关该主题的许多书籍和文章的出版一起,已经开始了茶的复兴。但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让喝茶的艺术成为难以理解或理解的复杂概念。我们只有回到简单和普遍性的古老原则,才能希望看到茶的艺术重新流行或变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中国农科院茶叶专家教你健康喝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