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类。

出生在国太桥乡凤鹤山上的王莉,有着典型的80后特征,勤奋刻苦,懂事早。在和她的交谈中得知,她才几个月大时,父亲因煤矿事故至残失去了劳动能力,年轻的母亲就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2002年,初中毕业的王莉决心离开校园为这个困难重重的家庭分担责任。从未走出大山的她,怀着对父母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忐忑前往沿海打工。她第一站抵达惠州,后又辗转到东莞,还呆过深圳,从事过电子产品制造、鞋料成品加工、印刷等各种行业。一次次找寻,一次次面试,繁华的都市里留下了这个大山女孩艰辛的足迹。

时间一晃而过,辗转沉浮中王莉在外打拼了6年。走过的街道,进过的厂房,呆过的生产线,她自己都已记不清。或许是在外漂泊久了,或许是不忍母亲一个人在家操劳,王莉决定回到父母身边。

2008年,王莉回到老家凤鹤山。经过再三思量,她决定将原有的茶园重新修剪整理,创建凤鹤山茶厂。从此,王莉走上了艰难的茶叶生产销售之路。由于做茶手艺不精、管理经验缺乏,以及在茶叶包装和销售渠道上的欠缺,茶厂在刚开始起步时步履维艰。于是她与周边庄塔乡、三合口乡的茶厂紧密联系,不断学习,不仅学到了经验,还共享了资源。

目前,凤鹤山茶厂每年能产出干茶万余斤。每逢春季采茶高峰期,茶厂就会忙得不可开交,常常通宵达旦地赶工,“但忙点说明收成好,心里实在。”被家乡人称作“茶叶美女”的王莉说。

现在王莉成了国太桥最年轻的茶叶老板,她的茶叶除少数在本地零售外,绝大多数都销往了常德、长沙等地。据她介绍,目前凤鹤山茶厂的年销售额稳定在20万元以上。“但如果不改变策略,我就永远只有这个样子。”

瞄准高端才会有出路。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健康和生态环保,王莉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要把茶叶生意做好,不仅要拓展好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茶叶品质,走高精发展之路,打造属于自己品牌。“我参加过多次青年创业学习和茶叶生产培训,也结识了不少茶叶朋友,明年打算邀请相关专家对我的茶叶品质进行鉴定,为打造绿色做好铺垫。”

cy260.COm小编推荐

大别山中的茶叶王——李为超


李为超从光山县白雀园镇沿河村闯跑神州大地的“茶叶王”。他是大别多山地区第1个把茶叶推向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和全国各地城乡市场的农夫。他经过一人带多人,每人都致富的连锁致富效应,还帮带了家乡农夫大搞茶叶栽种,从1996年直到现在跟着陪着李为超投身个体打理茶的达4000多人,那里面100多人变成100万元户,同时使3000多户贫穷农夫种茶、15000多人投身茶叶加工发迹致富。

1996年以来,李为超总计销行茶叶9700多万千克,成功实现利润8700多万元。帮带家乡别人一块儿打理茶叶变成一百万元以上小老板103人,有众多人在李为超的没有报酬的帮忙下投身茶叶买卖,同时帮带15570多种族植茶叶手动摘取茶叶售卖茶叶人均年收益5万元以上。

期望的曙光

1996年秋,20岁的李为超看见村里山多地少,加上天灾,山里农夫又没有经济头脑,众多乡村居民穷的“叮当响”还是是“住着土坯房,吃着糙粮,没有家庭用具把座椅当着床”的生存。看见这些个李为超心绪异常沉重,誓愿去闯荡江湖外面五色缤纷的世界改善家乡状态。一个偶然性的机缘给李为超变更家乡状态灌注了兴奋剂。那是李为超到镇上邮政所给一位在异乡做工的火伴寄信,发觉一个小姑娘与营业员发生了嘴边,引来了围观的人民,日常不爱看热闹的李为超也挤进去探个到底。原来姑娘给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办公的一位亲属寄茶叶超重量,因为这个引动了争吵。一询问才晓得胜利油田工人来自祖国各地有喝绿茶习性,因那边不适宜种茶,茶贵如金,茶叶是紧俏的抢手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为超心中透出了一丝曙光,胜利油田茶叶买不到,而本地茶叶却卖不掉,假如把村里村外茶叶所有低廉收起来,而后差价销到胜利油田去,这不是两全齐美吗?

创业艰苦苦头多

李为超所处的光山县白雀园镇属多山地区、苏维埃政区、贫穷区,故步自封的小农经济意思长时期约束限制着许多人的思想,乡村居民们一向觉得做买卖是游手好闲玩物丧志的奸商,李为超四下里行不通,遭到亲属自己坚决不赞成,没有一人肯把钱借给他做茶叶经售买卖。在投亲没希望、靠自己无门的事情状况下李为超抱着试试着看看的心理把自个儿的想法向邻村一位在乡里做百货买卖的朋友作了抱佛脚,迅即获得他的支持,这位朋友冒着莫大的风险把自个儿做6年买卖积累的1.87万元钱所有借给了李为超。拿着这处面含有期望的本钱,李为超感到心中沉沉地,成败成功事关重大,他咬紧牙关,誓愿尽全部精力用好这来之不易的本钱。

为了不认识不清盲干,李为超先用8000元收了790斤茶叶到东营市探寻茶叶市场,从未做过买卖的李为超在胜利油田走村串户,餐风饮露,经历多次了苦头,因为做做生意的方法验不充足,加之人的生活地陌确实4斤茶叶出售去只有3斤半的价格,后经好意人点拨才徐徐醒过神来。走到胜利油田恳利县一个村子时,李为超全顾不上面目竞亮起嗓子喊起了叫卖声,可事不赶巧,一条刚下崽的母狗看见穿着脏衣破衫的李为超,把他当成叫化子猛咬,因为受伤的情况过重,受伤破裂的地方流血继续不停,他面色发黄,支挂不住,一头栽倒在地,善心的燃料工许多人煌煌把他背进了油田钻井队卫生所施行急诊,辛辛苦苦赚的1456元钱全部赔进药费里了,尽管这么,李为超仍然欣慰的,由于他在东营市、胜利油田找到达广大宽阔的茶叶销行市场。序战告捷,李为超尝到达甜头儿凭着一股韧劲,先后又敞开了东营市广饶县、利津县、恳利县等茶叶销行市场,茶叶经售由以往的小批量、质量差次打游击销行,进展到高品质、大量量集中门面店销行,2000年纯收益就达600多万元。李为超一时成了大别山老区靠茶叶帮带农夫致富的“茶叶王”,在光山大地传为佳话。为了再次扩张销行,2004年李为超在东营市又设立了茶叶企业,李为超快马加鞭地上内蒙、转新疆、下甘肃,半个月跑了3个省9个县,战果辉煌,首批与少量人的共同体地区订立2万千克的销行合约。当年茶叶销行到川、陕、甘、藏、内蒙等省、自治区,仅这一年就销行茶叶6.8万千克,获利400万余元。

一颗璀璨的名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李为超靠的是顽强打拼的拓宽神魂,灵活的打理头脑。2006年、2009年先后设立了河南信阳吞达茶叶有限企业、山东吞达茶叶有限企业。

山东吞达茶业有限企业,,于2009年八月设立,,现存职工366人,领有茶叶技师110人,各类专业研讨担任职务的人115人,设立有专门茶叶研发攻关小组。企业占地3000余平方米,领有资产8000余万元。各类制作设施,品茶盛器,检查验看设备等齐全,现主营茶叶加工、包装销行等,年产值达到90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固定的销行渠道。推出的“吞达”优质名茶系列,在国内市场领有较高的知名度。在东营茶叶市场霸占80百分之百以上,销行网点散布到东营市各大商店超级市场。东营银座商城、东营百货大楼、东营经济活动大厦、胜大超级市场都设有专柜。企业在东营的直营连锁店已达32家,单店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260平方米,并以每年5—10家的速度在递加,在东营茶叶高端市场霸占80百分之百以上份额,具备垄断优势。

企业全部产品原材料都来自源产地,已达到从源头上保障产质量量。在绿茶系列与光山县白雀园镇茶叶市场从各处买进后直销。铁观世音茶系列与福建安溪茶园栽种户施全保合作,香片系列与广西茶厂合作。企业秉持“以品质求保存生命、以信用增进展”的打理理念。以“吞达”为主打品牌,经过过硬的产质量量,正确的市场定位,先进的营销理念,敏捷稳固的营销网络,完备的售后服务,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公司品牌形象,博得了广大消费者及销行商的信任。“吞达”系列产品在鲁北茶叶市场的霸占率蝉联5年列居第1,企业各项经济指标蝉联5年位居山东同行业之首,鲁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专营企业。

到现在为止,该企业对主要出产的产品,依据市场的要求,施行制造工艺研讨创新,能出产更优质的茶叶品种,加强产品的竞争有经验。接合国内市场需要,企业蝉联投资2000多万元施行技术改造、更新,扩张出产规模。以主顾至上为宗旨,以诚信博得客户的芳心,供给最优质的服务,服务于商家,服务于社会形态。

喝水不忘掘井人

李为超深知自个儿先富起来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家乡上层眷注分不开的,为还报党的恩情回报家乡,李为超2012年春为光山县白雀园镇沿河治理、架桥一次性投入182万元,先后为白雀镇街道架路灯、沿河大路修路、镇政府修路、收拾白露河、白雀园镇沿河村修路等捐款57万余元,2012年三月为支持光山县净居寺旅游业捐款20万元,先后为帮忙沿河等村贫穷户农夫、艰难党员、孤寡老人、贫穷大学生捐助资产、捐款。李为超规划说话时的这一年底没有报酬的投资1200万元为解决白雀园镇沿河等村通往商城县界的白露河上架起一座60年未变高标准的“农夫福祉大桥”,下一年再没有报酬的投资2000万元为彻底整理白露河和从新修整沿河沿岸扶坡等工程。

2000年秋,光山县白雀园镇沿河村正在读初级中学一年+紎秥的李为兵二老因病忽然离他而去成了个怜惜的孤儿,李为超正巧回老家进茶叶获悉后,不加思索考虑迅即从购进货物款中拿出2万元送到李为兵手中,并安抚他不要过份伤悲,化怆痛为力气尽力尽量读书。从这个时候起李为超把帮忙李为兵完成学业当着首要事物,李为超把李为兵从初级中学一年+紎秥一直供到大学结业直到就业。说起李为超无私拯救援助李为兵的事,众多老年乡村居民也和李为兵一块儿流下了衷心感谢的眼泪。

沿河村曹畈乡村居民组张明光、张明胜昆季俩家子很贫窭,昆季俩先后都患上了肠癌。2012年五月李为超携带6万元钱亲身上门省视它们昆季俩,当张明光、张明胜昆季俩接过李为超送来的救命钱时激动的感激的眼泪盈眶说:“好人会一辈子没有危险”

给钱给物,还不如帮带大家一块儿致富。李为超设立山东吞达茶叶有限企业后专门在家乡招收164贫穷子女、大学生、退伍武人参加工作,人均年收益3万元以上。

张英:不是美女是茶女


安溪县祥华乡举行春季安溪铁观音传统技艺初制大赛颁奖典礼,一等奖得主、珍山村80后女制茶手张英及其师傅,从县领导陈春买、郑清花手中接过获奖证书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大家纷纷称赞她巾帼不让须眉。

张英今年26岁,春季茶叶初制赛那几天,雨一直下。如何晾青是个难题。其他选手们分到茶青后,风扇、烘橱,各显神通凉青。张英坚持茶青自然风干。摇青时,大多数选手已摇完三四遍青,张英才开始摇第一遍青。每摇一遍青,她都要仔细观察茶青叶片的柔软度、边缘磨损度,再闻香气,控制下一遍摇青时间。

第二天上午10点多,不少选手已制好茶,可张英的茶还未杀青。很多人劝她赶紧杀青,张英仍说“时候未到”。下午两点多,评委们都已到场,助手建议张英缩短烘焙时间,张英还是那句话“时候未到”。

多年的学艺过程,张英摸索出一些制茶门道。特别是摇青,张英每次都要比平时多摇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一定要等时候到,再做青”,这是张英多年制茶不变的原则。

初制赛评委、安溪县高级农艺师杨文俪点评说,张英虽然年轻,但深谙一泡好茶的炒制,每一环节每个细节都至关重要。而在细节的把握上,女制茶手表现出来的细腻,显然比男制茶手更有优势。

刘索拉与普洱茶型美女


文/半夏

前一阵有几个名牌女人—洪晃、刘索拉、章含之等共同玩票了一个女性主义的电影《无穷动》,这事成为各媒体的话题。我再次发现十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做着一个人的粉丝,而且是骨灰级的,毫不夸张,那个人便是刘索拉。

1990年我还在塘子巷附近的一家工厂做生产报表的统计员,中午没事我特别喜欢到吴井路与北京路交叉路口处的一个小书店里去看书,在我记忆中那个书店应该是昆明最早的开架书店。在那里我买到了一本叫《当代中国女作家评传》的书,很厚的一本,那时我已经开始悄悄地在废弃的生产报表背面的空白处写些风花雪月的文字。所以买到这本书我如饥似渴地读。读完这本书我对三个女作家印象深刻,一个是迟子健,一个是陈染,一个是刘索拉。那时还没有美女作家这个概念,不过这三个人可都是美女,陈染脸孔精致身材瘦小,写的小说有点怪;迟子建清纯甜美,写的小说朴素纯善;刘索拉现代时尚前卫,她小说里的生活是我向往的,而她本人的做派更是我想有的。因而我盯上她了成为她的粉丝,只是那时没有粉丝这种说法。

刘索拉出国了,研修音乐,再回国时,她是音乐家的身份更多一点或者说是一个观念艺术家了。她后来出版了小说《女贞汤》,书的装帧做得很漂亮,文字也好读,只是那时空倒错、行为艺术似的东西俺已经不再盲目崇拜,但这不妨碍我仍是她的粉丝。各种时尚媒体上开始出现她的各种专访,有一次我在一本家居类的杂志上看见介绍她的工作室起居室的访谈,我马上买下。后来竟然把她的家居理念奉为圭臬,到处讲,举止就是一跟屁虫级的粉丝,唯她马首是瞻。

上世纪80年代,为何是刘索拉这拨京城里有高干背景的贵族们写出了《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奏》那样的小说?引得无数城市的时髦青年五迷三倒的,后来我在某个场合听诗人于坚说:在我们只有艾青这些人可读的情况下他们看的就是内参片,读的是金斯堡,他们与世界是接轨的,那时候我们身处边疆跟这些人是不平等的,信息的获得是不平等的,所以这些人在开放之初占尽了马门,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现在不比谁边缘……

我见过刘索拉在八十年代的一张照片,大美女一个,嘴唇涂成黑色,发型前卫,妆容夸张,她始终精英始终前卫,她不论搞出点什么响动,即使怪里古董,但是你就是会觉得她那属于小圈子的小众的艺术其影响力是深远的,是令人向往的,其中包括他们这些人的生活方式。

曾经被视为“现代派”的作家,玩“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迷惘的一代”,后又致力于使中国传统音乐以一种新形象进入世界音乐界,玩出《蓝调在东方》、《中国拼贴》、《缠》、《六月雪》等等的音乐先锋,如今与洪晃等人玩了一票电影。今年已经51岁的刘老美女能折腾,且每一次折腾都令我瞠目。

到音像店里去,想买《无穷动》的影碟,没有。回来与朋友朱霄华电话上聊天,扯到关于老美女的话题,我说昆明人把老美女喊老孃,我倒觉得这类美女应该叫普洱茶型美女—因为她们是越陈越香啊。刘索拉打年轻时起就是美女,现在更是普洱茶型美女。我是刘索拉的超级大粉丝,关于她的影像我是有机会就捕捉。显然,她的美貌在衰退,但是接替美貌,让她的人生一直光荣下来的是不绝如缕的智慧。我盯着刘索拉看,盯着原本就不是美女的洪晃看,我发现她们的魅力是诡异的聪明才智赋予的。

刘索拉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你有多少扇窗你得慢慢地打开……

普洱茶型美女懂得有条不紊地释放,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美丽着。

美女茶艺师张盼的茶艺人生 平静和自信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在我市,就有一位女孩从事茶文化传播。一方茶席是她的舞台,她与茶为伴,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茶的幽香。她是一位茶艺师,近日,记者与她相约,和她一起赏壶品茗谈茶道。

大学毕业后学习茶艺

我原来并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茶艺师,大学毕业那年,也曾和许多同学一样想找一份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当时,家里开了一间茶楼,由于人手不够,便让我过去帮忙。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接触茶艺,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是从业7年的茶艺师了。

最初接触茶艺的时候,我刚刚22岁,跟很多同龄人一样非常浮躁。接触茶艺之后,我整个人发生了转变,变得平和了。当时家里茶楼缺少茶艺师,家人便把我送到西安跟随专业茶艺师学习。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西安刘如轩茶艺馆学习,没想到在听完中国茶艺名师林治老师的授课后,我对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茶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泡茶、喝茶,它背后的学问深着呢。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彩斑斓的茶具、甘香醇美的茶叶、丰富多变的茶道及茶饮养生怡情知识,盈盈一杯茶,凝聚的是中华民族古老优美的文化传统。我大学是学中文的,有了中文基础做铺垫,学习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并不难。经过系统的学习,我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茶艺师,而且对茶艺越来越痴迷。后来,我又到云南学艺。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当渐渐进入状态后,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推着你不断往前走,有时练习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

茶艺带给我平静和自信

我很庆幸从事了这个行业,让我可以和很多茶艺大师近距离接触,学习到精湛的茶艺并品尝到最好的茶叶。还记得当初跟随林治老师学习的时候,我品到了一壶好茶,那是一款大红袍,汤色明亮,口感醇厚,特别香醇。

不仅如此,茶艺也改变了我整个人的状态。可以说,茶艺带我走进了国学殿堂,它给予我自信和平静。在学茶艺之前,我性格内向,不喜欢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学习了茶艺,我内向的性格得以改变,开阔的视野和茶艺清高淡雅的底蕴让我自信起来,即使在众人面前进行茶艺表演我也不会胆怯。

最初学习茶艺时,我以为只需要掌握住动作就可以泡出好茶,具体操作后才知道,泡茶过程中要把茶的六要素融为一体,要实在地感悟这杯茶,通过自己的感觉把茶艺词说出来。茶是有灵气的,我们拿到的茶叶都是经过种植、管理、加工等一系列程序才得以变成一壶茶,所以我们要给予每粒茶叶该有的礼遇。泡茶需要经验,需要泡茶人把茶艺表演抛开,把心里的杂念抛开,平心静气的才能泡出好茶。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因此,在生活中,茶叶也成了我很好的知己。每当遇到烦心事,我总会通过泡一壶茶来平静心气,调节自己。

努力传播茶文化

喝茶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每一种茶的冲泡方法都不相同,而且非常讲究。乌龙茶一般使用的是,而红茶则使用白瓷器,这样泡出的茶才色味俱全。茶艺师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就在于对茶的理解不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而是对茶文化的精神有着充分的了解。

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杯单调的茶,但是在茶艺师手中就成了美的享受。不断有看过我茶艺表演的人找到我,希望跟我学习茶艺,我便每年筛选50名待业且喜欢茶文化的大学毕业生,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成为茶艺师之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茶楼是一个老行当,但茶艺师其实是一个新行当。茶艺在融合汉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因此,茶艺师就如同茶文化的使者,将中国的茶文化用最直观、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目前,我市拿到茶艺师资格证的人数还不算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所学,为传播中国茶文化作出贡献。

王琼的茶色人生


毫无疑问,王琼是美的。她的美,那样安静而不动声色,犹如一杯好茶,散发出江南流水般的清雅。而王琼自己经常笑着说:“感谢茶让我拥抱生活,使我于安静中悟出人生真谛。”

创业纪

1996年的秋天,对王琼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亲手推开了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7号的大门,宣布和静园茶楼开张。而这时候的王琼,心里有着颇多忐忑,因为她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起了这座茶楼,许多亲友在知道她为此倾尽全部身家后,纷纷报之以不理解的目光:“什么?你胆也太大了,这沈阳哪是开茶楼的地儿?这钱不得打水漂吗?”的确,在20世纪90年代,在沈阳市乃至整个东三省,都找不出一家像样的茶馆,市民们通常的休闲方式,是喝酒打牌、泡夜总会、唱卡拉OK和蹦迪,整个城市的休闲氛围,都浮躁不安,更何况王琼自己,根本就没有经营茶楼的经验,她连茶叶去哪买都不知道。

可这时候的王琼,心里却有一个念头:“正因为市场一片空白,才说明发展空间广阔,何况喝茶是安静而美好的事,如果我喜欢,肯定也会有更多人喜欢。”于是,她毅然顶着种种压力,开始了和静园的经营。说实话,在茶楼开张的头一年里,王琼一直为自己捏着一把汗,因为她对这一行完全是门外汉,可以说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也不知道明天会面临什么问题。回想起当初的手忙脚乱,王琼笑着说:“现在别人做企业,都要先做市场调查,设计什么愿景、规划的,我们那时根本就没有这些想法,走一步算一步,走哪算哪,可以说无知者无畏。”

为了沈阳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和静园,王琼一度做广告花了很多钱,可没有一点回应,因为许多读者和观众甚至不知道茶艺馆是干什么的。再加上东北本来也不产茶,多数人都没有喝茶的习惯。王琼坐在茶楼里,看着周边的歌厅生意红火,真觉得自己另辟蹊径太辛苦了。但她转念一想,茶楼本身是种文化生意,最关键之处是要把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吸引那些相对高素质的顾客前来,才是发展之道。当城市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人们在精神上就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王琼有信心,这样的顾客只要来过和静园一次,他就肯定还会来第二、第三次……果不其然,当外界对地处沈阳闹市区的这家茶楼,从陌生到好奇到尝试再到喜爱时,和静园已经稳步跨入成长期,原来持怀疑态度的人们,纷纷放下了成见。更有跟风者,亦步亦趋抄袭和静园的经营模式,结果一夜之间,沈阳如雨后春笋般开出了二十多家茶楼,最近者抬头便可相视。

说到这里时,王琼喝一口茶,淡淡摇头:“其实他们不明白,其他像环境、装修、定价这些显在的因素,都可以复制,但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精神,你是没办法直接粘贴过来的。我在建立和静园的经营模式上所花的心血,是别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因为自己不懂茶,我就要学茶,然后不但要懂,还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这样才站稳了脚跟。如果一个经营者心里没有茶,只是为了赚钱想要开茶楼,那我觉得是不会成功的,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好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呢?”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些因和静园的成功而一窝蜂兴起的沈阳茶馆,开张不到三年就先后落寞地离去,完全验证了王琼的理念—企业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见识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最后的结局。任何的成功背后,都没有捷径可走。

拓业纪

2009年时,王琼已经拥有了国内茶界诸多第一:创办东北第一家高级茶艺馆、创立中国第一份茶人月报—《和静园茶人报》、开设电台首档茶艺谈话类节目《和静园茶人时间》并任主持人、出版中国首部茶散文集《白云流霞》、创立中国首家茶人基金—和静园茶人基金……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王琼日复一日的忙碌和坚持,而岁月流逝,反而使她更美了。许多初次见到她的人,都不敢相信,这个姿容好像一株青青茶树的女子,已经有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女儿。

这时候的王琼,正筹建自己位于北京百子湾苹果社区的新店—北京和静园茶人会馆,整个茶楼的面积是2400平方米,投资比当年的沈阳和静园翻了数番。而这一地段属于艺术区,平时人流量远不如国贸CBD、三里屯之类的商业中心区,因此又有许多人担心:“在这里开高档茶楼,能行吗?”王琼不语,她用实际结果证明自己的眼光:自会馆开业以来,一直高朋满座、欢声不断,许多人因慕和静园的雅致而来,来了之后就再也离不开了,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北京城不用打广告却生意最好的茶楼。

王琼自己知道,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结果。在和静园,她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连茶楼内各处灯泡的损坏频率都一清二楚;对所有的员工,她会关心他们的心情、想法,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和帮助。“我们是服务行业,服务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成败,而服务体现在哪里?就在我们的员工端茶、倒水、走路、说话甚至无意中眼神流露的一点一滴里。”对于自己的选址,王琼认为,这个地段的合适之处在于,它既不远离闹市又有独立安静的空间,是那些渴望暂时回归自然的高端人群,最理想的休闲场所。

和静园的很多员工都是女孩,对于她们,王琼有着像对自己女儿般的爱惜:她不厌其烦地为这些出身农村、以前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孩子,讲授自己的茶艺和茶道理念,希望她们成为“文化美女”。“这个时代有像化妆、Photoshop等等外在的技术手段,所以漂亮女孩满大街都是。但是美女不一样,美女既有东方女性的优雅和智慧,又有天然的外表,她的美没有替代性,而且永不过时、不会老去,她会因文化和智慧最终幸福。”王琼如是说,所以她耐心地熏陶教育这些孩子,让她们读书、听音乐、欣赏艺术品……这些初入社会的年轻女孩,曾经的浮躁被一扫而光,这使得整个和静园茶人会馆的空气里,都溢满茶香。

在王琼看来,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企业家,只是热爱学习并恰巧踏入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才有今天在别人眼里所谓的成功。“我是接触茶以后,发现自己再也离不开它了,生活里每时每刻,都有茶的陪伴,我才能内心充盈,有脚踏实地的感觉。”这就难怪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王琼,尽管忙得分身乏术,却永远都以她恬淡的笑容,笑对每一时刻。

生活纪

有种传统观念认为,一个女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必然就要忽略家庭。在王琼看来,这毫无道理:“家庭和事业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和睦的伴侣,彼此间必然有共同语言,我爱人在我的创业过程中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作为艺术家,他的眼光对我有很大帮助,而反过来我也会刺激他的灵感。那些80后的年轻夫妻,常常为一言不合产生矛盾、隔阂,这有什么必要呢?我们每个人都少一点火气,都多喝一杯茶、多想想道理,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因为茶所带来的彻悟,生活中王琼不但是个好妻子,也是女儿的良师益友。在最初的创业年头里,即使自己忙得焦头烂额,她也会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女儿。那时候孩子还小,王琼就告诉她:“妈妈不会再去陪你学习,因为你目前学的这些东西也是我所不能及的,重要的是妈妈要培养你的情商,让你在情商、道德修为、情智每方面得到正确指引,这是我的责任。”在王琼眼里,如果父母只是给孩子物质方面的财富,总有一天它会耗尽;但如果以自己做榜样示范,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那么她将终生受用。女儿没有辜负王琼的希望,出落得亭亭玉立又落落大方,每当看到她,王琼就像看见了自己亲手栽种的小茶树,在春天里朝气蓬勃地生长,觉得既欣慰又快乐。

王琼的文笔极美,作为沈阳市作家协会的副秘书长,她长期坚持写作,即使在出差途中也不忘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记录下来,形成一篇篇清丽的散文。她的首部散文集《白云流霞》在2003年一面市,就在茶人中引起了轰动,许多读者为此写信给她,希望能不断看到她的作品。王琼受感动之余,也见缝插针地继续着创作:“我今年内应该会出两本新书,不用多久,大家就能在书店见到它们了。”对于写作,王琼丝毫不觉得辛苦,她反倒觉得这是日常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因为在笔端流泻的,是她最真实自然的一面,是她与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对话。

作为茶人的王琼,并不赞同人们将茶道、茶艺的外在形式发展得过于复杂,因为在她看来,真正的茶和茶人,会超越茶技、茶艺、茶道等种种形式上的东西,达到“无茶”的境界。“不管你喝不喝茶、手中有没有茶,只要有一颗茶心,你便成为了茶。”这番颇有禅机的话,是王琼研究禅茶的心得,也是许多茶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不过人是最复杂多变的生物,要得到更高层次的体悟,就要突破小我这个障碍,有广泛的慈悲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有欲望使你裹足不前,使你的心不清静。”王琼的眼神此时出奇清亮,在午后幽暗的光线里,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毫无疑问,王琼是美的。她的美,那样安静而不动声色,犹如一杯好茶,散发出江南流水般的清雅。而王琼自己经常笑着说:“感谢茶让我拥抱生活,使我于安静中悟出人生真谛。”文/周滨

90后茶叶电商“王思仪”一年卖近亿元茶叶


安溪县中闽弘泰茶叶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创始人王思仪。

原题:一年卖近亿元茶叶,晋级电商精英,昔日“败家子”成功逆袭这个90后惊动了马云!

讯: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这话搁在王思仪身上,是一种现实的寓言。

2008年,安溪茶乡,17岁的王思仪因为不爱读书,耽于网游,一度成为家人眼中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直到偶然间,他听到马云演讲视频里的一句话:“未来的电子商务商机无限,未来的电子商务一定属于80后、90后。”这句话成为王思仪成功的起点。那时,在安溪茶乡遥望巨星的王思仪也没有想到,偶像马云有一天会走到他面前,说他的茶叶卖得很棒。

2009年250万、2010年1000万、2011年3000万、2012年5000万、2013年有望问鼎9000万。在网上,王思仪创办的铁观音旗舰店年度销售额几乎每年都在翻倍。从茶园到茶杯的销售渠道扁平化策略、滚雪球式的客户转化率提升……王思仪在电商领域的努力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功,也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蜕变。

靠网游卖茶叶

王思仪从小不爱读书,初中二年级是他的最高学历。上课爱打瞌睡、课后爱打游戏,于是耳边常传来父亲的责骂:“败家子,天天只会玩游戏,不会做点正经事”。父亲王大伟经营茶叶生意多年,他的话刺痛了王思仪的自尊心。姐姐王思茵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建议弟弟把家里的铁观音销给网友们。于是,王思仪在玩游戏的同时,试着向玩家推销铁观音,但别人经常不理他。好不容易有人买了一斤,他高兴得不得了,可钱却没收回来。

2009年2月,王思仪在淘宝开了家小店卖茶叶,第一笔单子,买家没有付款他就发了货,结果钱又没收回来。“网络世界怎么这么不可信!”每当气馁时,王思仪都会看看马云的演讲,鼓励自己重新再来。“就像暂时没有电的电瓶车,充电后又可以重新出发。”网店装修、上宝贝、客服、支付宝、经营人气……王思仪一点点地了解电子商务,因为之前经常玩游戏,所以在控制网店流量等方面,他做得很好。

“8000块可以买多少茶叶?”一个天津客户在旺旺上询问,王思仪和姐姐们都兴奋极了。“亲,您好,我给您寄些样品先尝尝,好的话再买,不好喝包退,咱就当交个朋友。”后来这个客户很满意,王思仪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爸爸,有一个订单,是8000块钱。”“有订单就发货。”王思仪说爸爸不是个善于表扬的人,但是他感觉得到爸爸的开心。“我们觉得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孩子在创业过程中却真接到了单子,我们要好好支持。”父亲和叔叔的谈话是对王思仪莫大的鼓舞,因为他知道,在父亲眼中他已经不再是“败家子”了。

从茶园到茶杯

2009年5月,中闽弘泰入驻淘宝商城。王思仪认为“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策略是茶叶网店脱颖而出的关键。

“我父亲一直倡导传统制作铁观音,在品质方面我们有天然的优势。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后来突出了‘从茶园到茶杯’的经营理念。为了突出优势,我们在网店的店铺店招上做足了文章。对茶园到茶杯的理念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解说,一方面是文字描述,一方面用图片。茶园到茶杯中间只需物流公司就可以实现交易,传统销售还需经过采购商、批发商、经销商等关卡。”王思仪分析,“以前茶叶从出厂商到消费者经过层层关卡,价格自然也会层层叠加,网店则简化了中间环节,从出厂商直接到达消费终端,减少了利润分成环节,价格比实体店便宜将近8%。”

西游团的魔力

王思仪的网商团队是个颇具创意的西游销售团队,起初由他和家人自发组成、壮大。

“网商团队的核心管理人员就是我们这群80后、90后的堂姐弟,我们像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那样团结协作。大家都说王思茵(姐姐)就像唐僧那样心无杂念、意志坚强,总想直取茶叶第一电商的真经,现在她更像是我们的精神领袖;王思仪(弟弟)也就是我,像孙悟空,网络技术熟练,现在担任运营总监兼职策划;王思东(堂弟)像猪八戒,常提出一些让人调侃的主意来,但是有些办法也很可行,现在是我们产品研发部主管;王思婷(妹妹)像沙僧般任劳任怨,现在正努力当好客服总管。”

“我觉得堂弟的‘馊主意’有时很管用。有一次团体讨论的时候,他随口说:‘为什么不把青花瓷和茶叶放在一起,都很有历史很有文化啊!’这个提议给团队很大的灵感,我们在茶叶的包装上运用了白色蓝色的青花瓷花纹,并在产品介绍方面,对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的融合进行了描述。结果这款古香古色的茶叶销量达到80万件!”王思仪认为产品创意研发是西游团队特别看重的。

抓住客户的心

如何提升网店转化率,里面也有大文章。“一开始我们网店的转化率是30%,也就是100个浏览的人,有30个人向我们购买了产品,现在转化率已经提升到60%~70%”。

王思仪认为,转化率跟卖的东西有关,茶叶是易消耗品,重复购买的几率很大,而如何从众多茶叶电商中抢夺客户,细节的客服服务很关键。“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要上台表演,要亲近观众才能赢得更多关注度。”有很多客户经常会收到西游团队的生日祝福和贴心小礼品,感到莫名惊喜。比如24岁以下的客户收到的礼品可能是限量版淘公仔,30岁以上的客户会收到某明星的唱片,家里刚好打破茶杯的朋友会收到一个贴心茶杯。

成功秘诀:小细节做大文章

曾经,马云在王思仪心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精神偶像。他没想到,2011年,在杭州的一个网货展览会上,马云会来;更没想到。马云径直走到他的茶叶摊位,告诉杭州市委书记“这家店茶叶卖得很棒!”网店销量大幅度增长的王思仪,不仅受到了马云的关注,也受到国家社科院、农业部等权威部门的关注和访问,还当选了中国电商协会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全球十佳网商”。

说到自己的成功秘诀,王思仪认为,刚刚创业的朋友要有“前期很痛苦后面很美好,前期很美好后期很痛苦”的心态。做网店要可持续发展,没有稳定的客户做不长久。只有扎扎实实地从网店的产品研发、创意营销、客户服务、物流配送等方方面面做好细节,才能稳住固定的客户群体,并让他们去带动更多的朋友和亲戚,最终实现滚雪球式的客户增长。

王龙华:香港茶人


王龙华:香港茶人

文/楠叶

亦雅亦俗,在大雅中隐含普世之民俗,在俗事中又深蕴中国文化“以茶会友”之雅趣,以求雅俗共赏之境。亦商亦道,因做茶商终日与茶为伴而渐知茶味、晓茶性、悟茶道,悟道后又以诚实、勤劳、真诚为根本经营茶事。在经商中悟出大道,以儒家中庸之道广结茶缘,终于成为茶界商与道结合的典范。这就是香港茶商王龙华先生给人们的印象和人们对王龙华先生的评价。

王龙华先生出生于福建安溪,乃茶叶世家。传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进士名叫王仕让,曾任地方官员,是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人士,此人才华极高,悟性极强,朝野皆知。一日与友在南轩游玩时,见山上岩石间有棵茶树格外灵气,与众不同,知道绝非凡品,便移至南轩茶圃精心培育并反复研究制作,所得茶叶在泡饮时香馥味淳、沁人心脾,于是在奉召赴京述职时将此茶馈赠给礼部侍郎方望溪,方望溪品饮此茶后见其香味异常,便上贡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饮后十分喜爱,立即召见王仕让,并大加赞赏,王仕让恳求乾隆皇帝为此茶赐名,乾隆应允,见其茶叶乌润结实似铁、叶形犹如观音,乃取名为“铁观音”。从此铁观音青史留名,流芳至今。而王仕让此人则是王龙华先生的族人,也可能是王龙华先生的祖上,按族谱记载王仕让乃王氏第三代,王龙华先生乃王氏第一十八代,其间历尽270年左右。所以王龙华先生是名符其实的传承有序、名门之后、继承祖业。

王龙华先生自小就沐浴在茶园的阳光中,生活在茶叶的世界里,茶园的泥土让他至今都带有一点“土气”,但茶叶的芬芳和厚重也蕴育了他的醇厚与真实,那曾经呼吸的清新空气和哺育他成长的纯净溪水使他至今都显得那么纯朴。可见茶人的造化自有其特殊的土壤和环境,通过茶蕴育的人是另一种境界——自然而又真实。

王龙华先生的人生道路十分坎坷,因为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他没有受过好的教育,6岁左右就在茶园里采茶,10岁左右便踏上社会,与悲惨年代很多中国人的命运一样,王龙华先生也曾经下南洋创业,历尽了人生的艰辛。1973年他以安溪铁观音茶人的身份申请移居香港,1978年终获批准,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折。

王龙华先生的成就起始于1988年,得益于他对普洱茶这个品种所具有的市场潜力的判断和对投资普洱茶机会的把握。那个时期人们对普洱茶还没有现在的兴趣与热情,但王龙华先生却看到了普洱茶的前景和未来。王龙华先生是最早专门经营普洱茶的商人之一。开始时因为普洱茶市场很小,推广和经营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和艰辛,但王龙华先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推广和宣传普洱茶的足迹,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广阔的市场网络体系,购买和储存了大量的普洱茶品种,为迎接普洱茶的繁荣与昌盛的到来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客观地讲,王龙华先生是为普洱茶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茶终降大恩于斯人也!所以王龙华先生不仅享受了香港普洱茶市场的成长,也收获了台湾普洱茶市场的繁荣和大陆普洱茶市场的昌盛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王龙华先生所经营的普洱茶品种十分齐全,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号级茶、60年代以前的印级茶、70年代以后的七子饼茶、乔木类茶、特别是2000年以后生产的古树茶等等,王龙华先生几乎应有尽有。其创意并组合的“七子饼一条龙”极具收藏价值。“七子饼一条龙”不仅说明了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文化认识,也说明了王龙华先生普洱茶藏品的丰富。王龙华先生在香港、深圳等地都开设有茶庄,茶庄名称叫“怡馨龙”。人名、庄名都有一个“龙”字,真可谓双龙戏茶,终成茶叶一条龙。

王龙华先生是普洱茶世界里一位辛勤的探索者。他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品饮心得,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对普洱茶特别的认识、理解和甄别能力,为普洱茶爱好者总结和寻找出一款又一款的好茶。例如他在对20世纪90年代的各种普洱茶进行反复比较和对比的基础上,将1996年生产的外包装为紫色大益的普洱饼茶挖掘出来,并冠名为“紫大益”。此茶浑厚饱满、气足韵长、未来可期,是90年代茶中之翘楚,极为难得,现在已成为茶人们追捧的普洱名茶,深受普洱茶爱好者的喜欢。这是王龙华先生对普洱茶的贡献。还有现在大受人们欢迎的“八八”青饼普洱茶的发现听说也有王龙华先生的功劳。“八八”二字与中国文化中的美好寓意相吻合,人们在品茶时当然希望找到一种吉祥的感觉,于是很多茶人在收藏和品饮“八八”青饼时,除了享受这款茶的香、味、韵,还会产生很多遐想。希望人们在拥有和品饮“八八”青饼时也不要忘记了王龙华先生。

现在,王龙华先生的又一倡导可能会形成普洱茶消费与收藏的新方向。他与普洱茶大玩家何作如先生等人在分析、研究“号级”普洱老茶、印级普洱茶的原料特征、拼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家应该收藏古树茶的建议。这种思想深得普洱茶界的认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王龙华先生很淳朴、很厚道,在普洱茶利润丰厚,赝品充斥市场的今天,王龙华先生远离诱惑,坚守道德底线,做到了品质、时间等内在价值与价格表现相符,其实事求是的态度、诚实的品德终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凤凰卫视台、深圳电视台专门对他进行了报道和采访,这是茶商、茶人难得的殊荣。当王龙华先生出现在荧屏上时,一身茶气,居然不见了那点“土气”,而表现出一种睿智、大方、沉稳和内敛的普洱茶专家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茶人的自信。另外,王龙华先生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他现在已被世界普洱和文化的忠实参与者!

王龙华先生将继续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探索,寻找茶的真谛、商的真谛、人生的真谛,他在普洱茶的世界里一定会找到人生的快乐和归属。

大隐隐于市。

本色茶人:王霞


2008年初春,记者分别走访了普洱市的几家茶企业及驻守在普洱市茶源广场内的茶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尽管普洱茶市依旧冷寂,但仍不乏那些敢于傲霜斗雪的厂商,为求生存和发展,他们正以自己的毅力、胆识和谋略,顽强地接受着市场的洗礼。

“我为普洱”品王霞

走进王霞茶庄,四个大字扑入眼帘:“我为普洱”。看着如此醒目的豪言壮语,我不禁暗自揣摩,通常,“为”作两层意解:为了、作为(是)。同往的朋友中有人感叹道:“好个王霞,如此自诩,也不怕扎人眼球。”直到后来我们才明白,其实不管是“为了普洱”还是“作为(是)普洱”,对于王霞来说都毫不为过。

出身于茶叶世家的王霞,注定了一生都将与普洱茶结缘。中学毕业,她原本是个能歌善舞的女孩,被西双版纳州歌舞团选中。一心想成为刀美兰似的金孔雀,杨丽坤似的阿诗玛的她,最终却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王霞的父亲是原国营的十多个春秋里,王霞与普洱茶朝夕相处,如影随形。她从醇厚的茶香中感受着光阴荏苒的韵味,从柔韧的叶芽间触摸着大地深处的脉动。年复一年,普洱茶用它无穷的魅力征服了王霞。为了普洱,她放弃了曾经美丽的梦想;为了普洱,她付出了脚踏实地的努力:从普工到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到质检科长、生产技术部主任再到高级评茶师、质量总监。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她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年是王霞事业的转折点,这一年勐海茶厂改制,铁饭碗被打破,厂长辞职,王霞下海。

下海后的王霞与人合伙开了家普洱茶厂,三年后她便干了一件震惊茶界的奇事。2002年,“广州茶叶博览交易会暨第二届(秋季)优质茶评比大赛”在广东举行。那时仅被列为黑茶类的普洱茶在铁观音的地盘广州并没有多大的名气,对普洱茶一往情深的王霞以一款精心制作的宫廷普洱茶一举夺得“茶王”称号,100克的茶样竟以16.8万元的天价竞拍成功。消息传到云南,曾在思茅任过地委书记的张宝三先生赋诗感叹:

黄金昂贵不如茶,欲知奥秘问王霞。

二两卖得十六万,应是天下第一家。

2002年,普洱茶还尚未形成较大市场,王霞的普洱茶价竟然价比黄金,问及其间奥秘,王霞坦言道:“只想为普洱茶讨个说法!竞拍是在公平透明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大红袍、铁观音、普洱茶都被定为“茶王”,得王者便可进行拍卖,起拍价8.6万,最后我们的宫廷普洱到了16.8万,那是各参赛茶企的老总们你一万我一万作为本次大赛的代表作硬推上去的,绝没有‘托’,更不是‘炒’!”

在我们今天看来,16万的天价似乎有缺乏理性之嫌,但无可否认的是,那次大赛中的这一惊人之举倡导了第一次普洱茶热的到来。

如果说“为了普洱”,王霞以初生牛犊之势在普洱茶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地震,那么两年之后,王霞又以自己过人的胆识对“我为普洱”作出了另一种诠释。

2004年的一天,王霞来到市工商局,面对工作人员,她从容地说出了自己的诉求:“我要注册王霞茶业有限公司”。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名字注册?”工商局的干部询问道。

“我要用自己的名字为自己的产品担保!”王霞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于是,在云南普洱市,第一个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企业诞生了。一个将自己的名誉与自己的产品联系在一起的人,必将视品牌质量如同性命。“我是作质检的人,这一行是我的事业。”王霞,这位原勐海茶厂的质检总监从自己建厂开始,便将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品牌的灵魂,并让这一信念深嵌于每道工序,每个环节和每个员工的心间。经她打造的产品,质量稳定,深受市场的欢迎,在广州市场上“喝王霞,藏大益”一时蔚然成风。就在2007年中国首届广州茶叶购物节拍卖会上,王霞的紫娟茶砖,在普洱茶市低迷的大势下来了个逆水行舟,再夺“茶王”称号,并被一位法国茶友以26万的高价拍走。文/黄雁

滇红王天权:像小米一样玩茶叶粉丝经济


一个月前,滇红集团昆明东寺街专卖店正式开业,这是滇红集团今年实施直营店战略以来的第三家门店。“未来一年,我们要再开500家直营体验店和10个观光茶园,强化我们的参与感,像小米一样做‘粉丝经济’。”滇红集团董事长王天权认为,茶叶市场经过前两年的过山车式的价格变局,经受了市场的充分考验,沉淀下来的中国茶叶,应该从过去的原料输出调整为品牌输出。

近日,南都记者独家专访滇红集团董事长王天权,畅谈其对中国茶叶现状及未来互联网转型的看法。

小规模的“品质上佳”无法构成品牌化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这些年,您眼中的茶叶市场环境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

王天权:一开始我们茶厂成立是承担“出口创汇”的任务,100%对外出口,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出口渠道受阻,而国内渠道完全没有,也是经过十多年的市场洗礼才建立自己的经销商体系。现在主要以国内批发零售为主,国外市场主要是立顿等品牌的原料供应商,但市场越来越小了,每年出口100万美金左右,占销售总额5%都不到。

南都:滇红过去主要是原料供应商,今年则把营销直达终端做自己的品牌,这是为什么?

王天权:滇红集团2006年进行一轮改制,把员工持股收归企业所有,集中股权提高效率,也将公司定位从原料供应商转为品牌供应商。打造品牌是必需的,滇红给立顿原料价格20元/公斤,贴上它的牌子就卖到400-500元/公斤,这就是差距。

南都:那为什么国内没有立顿这样的国际品牌?

王天权:计划经济时代,茶叶都由国有茶厂经营,靠政府资源控制整个行业,也奠定了产地品牌的基础。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规模化产业散落到各家各户,但大家资本不够、基础不好,又需要政府给予财政等方面支持。像需要管理维护,而茶叶城信息不对称,主要靠与茶店老板的宣传推销,价格都没有统一标准;其次,茶叶城销售一般把茶叶定位为政商礼品或投资品,而不是消费品。

其次,包括我们许多茶企选择做电商,但电商一开始图个新鲜感,很快就变成价格竞争,对品牌是有伤害的。我们做体验店就是为了提高消费者参与感,形成体验为基础的社区文化,像小米一样发展“粉丝经济”。我们现在发展旅游茶庄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南都:那么礼品跟消费品有什么主要区别?这种转变的困难主要是哪些方面?

王天权:消费品是有依赖感的,是今天买了明天还想买,而不是放在家里等升值。现在主要困难就是人的思维的转变,我们过去对怎么做零售,怎么做互联网一无所知。为什么中国茶企一直是“一触电就死”,就是缺乏互联网思维的销售人才。中国茶叶发展一直是“重种植,轻市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主动营销。茶艺推广、品牌策划都基本没有。

滇红现在开了三家终端店,第一家店开在了哈尔滨,因为那里不产茶,我们想在那里试点,摸索一套店长培训方案。未来我们的模式是“单店授权,区域营销”,自己的直营店会很少,主要还是依赖经销商加盟。

南都:那在品牌国际化上,我们有没有一些举措?

王天权:首先我们把运营中心放在北京,吸引国际化管理人才;第二是国际化基地,去年3月我们与斯里兰卡合资企业2200公顷基地正式投产。然后再是国际化品牌,目前主要依赖于“文化交流推介会”在英国肯辛顿宫、冬奥会中国馆推广。

以前是做原料供应商,中国有成本优势,但现在肯尼亚、印度等地方的人工成本都低于中国,所以只能做品牌优势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王莉:逆境向上的“茶叶美女”》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