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王飞,广州飞哥普洱轩董事长。2004年加入大益,从事大益茶十年来,目前为大益华南地区渠道服务商。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06年6月30日,由大益组织举办的“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拉萨站的慈善拍卖。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获是个人知识和素质的提升。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大益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在事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着重培养未来的大益客户群,让更多年轻群体加入喝普洱茶的行列。

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培养好大益的“二代接班人”,让大益品牌长盛久安。

益友网:飞哥是大益的老伙伴了,这些年一路走过来,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王飞:从时间上算我是茶叶行业的老人,从专业知识上算我却是茶叶行业的“弱者”。我是从大益改制初进入大益体系的,这些年感触最深、最难忘的就是的宕荡、十年普洱茶人的情怀、十年大益改制的创新引领所有茶人的进步……有无数的感悟。这十年,也将我从一个新茶人变成了老茶人,随着大益向更远、更高处迈进。

益友网:您所在的华南区域可以说是大益市场的重中之重,你对未来大益茶在当地市场的发展态势有什么样的预判与分析?

王飞:广东人比较务实,消费更偏理性,客户整体投资意识强。我感觉目前形势还是比较稳定的,在未来,大益仍能把握市场的主要动向。其实,价格有涨有跌并不可怕,普涨才可怕,那表示整个行业的状态不够健康。感觉大益的产品升值空间在慢慢趋向合理化,在未来一定可以带领行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至于华南市场,虽然经过多年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市镇有待开发,虽然有些是小地方但是也经济实力雄厚,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益友网: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在您眼中专营店运营最大的难点在哪里?有什么解决之道吗?

王飞:我个人感觉专营店运营最大的难点可能就是店员素质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有文化的都比较有个性,不好管理,没有文化的素质又偏低,不够机灵。如果一线的从业人员不优秀,很容易影响品牌形象。我觉得管理和培训都是专营店运营过程中一定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像今年大益培训部门开始了“微笑服务”的培训,跟人感觉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另外,推广方面也是难点中的难点,这个需要多方面去推动。

益友网:这些年来,您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吗?

王飞:在大益的十年里让我终身难忘是2006年由大益组织举办的“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还记得是6月30日,我们到达了拉萨站,当时有一个慈善拍卖环节。我旁边的一位善者(拉萨本地人)一直和我竞拍,来回不停地竞争了好几轮,最后是我用16.5万拍得了当时那饼纪念茶。我当时并没在意,第二天当我看到当地媒体报到这次拍卖时我才知道,那茶对这位善者有很重要的意义,而这位善者当时身上只有15万。看到这,我心情特别难受,并不因为我赢了拍卖而感觉成为胜者,反而感到自己是失败的。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也激励着我和我的团队从此一路向善行善、善始善终。

益友网:您的儿子、儿媳也在经营大益是吗?让孩子们接班,继续从事这个行业,您是怎么考虑的?

王飞:这十年来,我在大益不仅仅收获了财富,也提升了个人的知识和素质,同时,也让自己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得到了彰显。我觉得,拥有大益、能够分享这个品牌是一种自豪!改制后这十年大益造就了千万级的支持者与益友,无论是社会知名度还是市场影响力都可以说无人能出其右。对于大益的理念和模式我是非常认同的,这么好的东西当然也要留给下一代啦,让他们参与到这个事业中来。

益友网:您也大益已经相伴走过了十年,对下一个即将到来的十年,你有什么事业或生活上的规划?

王飞:事业上,未来的十年着重培养更年轻化的客户群,经营好自己的店,服务好自己的客户。生活上,最大的规划就是培养好大益的二代接班人,希望有他们接力,让大益品牌长盛久安!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是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一个人在寂寞的冬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风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轻吹杯口,带动一漾一漾的茶涡,看茶叶聚聚散散,无奈分离。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是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亦如茶。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春日那慵懒的阳光。

坐在一个人的房间,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的翻卷也常会生出好多感慨: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要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

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

你看那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不就像初涉世事的我们吗?

到处碰壁,遍体鳞伤。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有一梦中场景让吃茶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

帘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一位温婉贤淑的女子闲闲地立在身旁,一捧香茗,一卷诗书。虽无红袖添香的意味,却也有红颜续茶的意境,一介书生,如此不亦乐乎哉!

喝茶惯了也就行随心性了,开始也许还有些附庸风雅,但是慢慢由“喝”到“品”,逐渐喝得出茶的苦涩,“嗅”得出茶的清香,终至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那么,满月凌空之时,泡一壶好茶慰藉自己吧。

茶境是一种心的灵动


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茶境的作用,未必有好茶、未必有好水、未必有好器,只要有好境,还有我们这些爱茶惜茶的人,就是一种幸福。无论是在真山真水的天然茶室里、还是在深秋寒夜的火炉边,抑或哐嘡作响的火车上,只要是你的心在,就是个品茶的盛宴。

火车上的简单茶席

去武夷山的火车上,听着火车与轨道哐嘡作响的撞击声,望着窗外瞬然后退的小山峦,悠然看着晓染泡茶时的从容与专注,一路同行的我们,享受在火车上的简单茶席边,循着武夷茶的岩骨花香向着武夷山进发!一路的品茶,让武夷山问茶之旅变得更加馨香怡人,大家一路沉醉在茶香之中……

野外的天然茶室

在武夷山的宋代古建窑遗址,寻着水声,走进一个小木亭,而后在瀑布和水车边,气炉、水壶和整套的茶具,就是一张完整的茶席。你可以望着微风飘拂着的火苗,等着山泉水吱吱地烧开,静静地听那淅淅沥沥的水声和偶尔声起的虫鸣,等待着“肉桂王”在泉水滋润下散发出的氲氲茶香……

火炉边的温暖感觉

在冬天雪夜里,约三五同好,围炉夜话,品茶论道,可谓人生至境。望着窗外的皑皑白雪,心里也满是雪的世界,空空的,没有一丝灰尘,心飘在丝丝凉的空气中。更喜欢北方的冬天,喜欢呼吸那凉凉的空气,干巴巴的冷让人头脑很清醒,总觉得也会冷冻住那些烦杂的心绪,让自己暂时地空旷。

茶是一种很纯的的东西


我对茶一无所知。我只知道酒店里的方便茶包真的不好吃。

把开水倒进杯子的那一刻是最美的。绿茶都在杯子里摇曳,活泼非凡。然而,当水足够的时候,一些浮起来,一些沉淀下来,一些掉到地上。如果此时杯子转动,里面的茶叶仍然有足够的力量飞上飞下,他沿着风暴中心拉倾斜。

蒸汽从杯口慢慢地散开,直到香炉冒出紫色的烟为止,蒸汽的颜色太浅,太细,但仍散发出清淡的茶香,清爽、浓烈、怡人的香气,有旭日东升的阳光,山间清泉的清泉。

我很难抗拒品尝。尝一尝真是太好了。绿茶的香味一直流到我的鼻尖,到了舌尖,只是一种清爽而柔嫩的味道;到了口中冲泡的时候,有点苦,有点草药的味道,但它并没有失去以前那种复杂的混合的味道;到了吞咽的时候,它是最美妙的部分,就像吞咽口中一片茶林,初春雪香融融,清晨雾蒙蒙,日出天幕浅,映入眼帘,仿佛是长白山的复兴,心中跳跃的色彩是夏日西湖的荷花绿,如果诗人的诗意是用它来形容,它既没有李白喝酒的豪迈气势,也没有白居易的人气那么简单,更像李清照对西天落日的温婉记录。

我对这清淡而丰富的味道深感惊讶,仔细品尝了第二道。我深深地感觉到它有着江南的柔美。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来自云贵这样的寒冷高原的起伏。当热茶亲吻我的嘴时,我得到了答案:一切都是一个快乐的茶客,一切都来自大自然。

慢慢放下茶,我也逐渐学会了茶的颜色和香气。其实,我能喝什么只是茶本身。它的纯净味道是如此美妙。

茶祭是祭祀的一种特殊风俗


在我国的民间习俗中,祭祀是古代社会乃至现今一种重要的礼制和生活内容。一般,祭祀的食物为牛羊等牲畜、五谷杂粮及酒品。但可能大多数人不知道,"茶"也是祭祀的物品之一,"无茶不在丧"的观念,在中华祭祀礼仪中根深蒂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用茶陪丧的古老风俗。

茶作为祭祀的物品,可祭天、祭地、祭祖、祭佛,不可尽言,可以说,茶叶是祭祀活动中的必需品。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头百姓,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以茶祭祀祖宗神灵。

在我国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必用茶叶。据载同治十年(1871年)冬至大祭时即有"松罗茶叶十三两"记载。在光绪五年(1879年)岁暮大祭的祭品中也有"松罗茶叶二斤"的记述。而在我国民间则历来流传以"三茶六酒"(三杯茶、六杯酒)和"清茶四果"作为丧葬中祭品的习俗。如在我国广东、江西一带,清明祭祖扫墓时,就有将一包茶叶与其它祭品一起摆放于坟前,或在坟前斟上三杯茶水,祭祀先人的习俗。茶叶还作为随葬品。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的发掘中已经知道,我国早在2100多年前已将茶叶作为随葬物品。因古人认为茶叶有"洁净、干燥"作用,茶叶随葬有利于墓穴吸收异味、有利于遗体保存。

历古以来,我国都有在死者手中放置一包茶叶的习俗。像安徽寿县地区,人们认为人死后必经"孟婆亭"饮"迷魂汤",故成殓时,须用茶叶一包,并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这样死者的灵魂过孟婆亭时即可以不饮迷魂汤了。而浙江地区为让死者不饮迷魂汤(又称"孟婆汤"),则于死者临终前除日衔银锭外,要先用甘露叶作成一菱形状的附葬品(模拟"水红菱"),再在死者手中置茶叶一包。认为死者有此两物,死后如口渴,有甘露、红菱,即可不饮迷魂汤。原来在封建迷信中,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忘却人间旧事,甚而要将死者导人迷津备受欺凌或服苦役,而饮茶后则可以让"死者清醒",保持理智而不受鬼役蒙骗。故茶叶成为重要的随葬品。

茶在我国的丧葬习俗中,还成为重要的"信物"。在我国湖南地区,旧时盛行棺木葬时,死者的枕头要用茶叶作为填充料,称为"茶叶枕头"。茶叶枕头的枕套用白布制作,呈三角形状,内部用茶叶灌满填充(大多用粗茶叶)。死者枕茶叶枕头的寓意,一是死者至阴曹地府要喝茶时,可随时"取出泡茶";一是茶叶放置棺木内,可消除异味。在我国江苏的有些地区,则在死者人殓时,先在棺材底撒上一层茶叶、米粒。至出殡盖棺时再撒上一层茶叶、米粒,其用意主要是起干燥、除味作用,有利于遗体的保存。

丧葬时用茶叶,大多是为死者而备,但我国福建福安地区却有为活人而备茶叶,悬挂"龙籽袋"的习俗。旧时福安地区,凡家中有人亡故,都得清风水先生看风水,选择"宝地"后再挖穴埋葬。在棺木入穴前,由风水先生在地穴里铺上地毯,口中则念念有词。这时香火绕缭,鞭炮声起,风水先生就将一把把茶叶、豆子、谷子、芝麻及竹钉、钱币等撒在穴中的地毯上,再由亡者家属将撒在地毯上的东西收集起来,用布袋装好,封好口,悬挂在家中楼梁式木仓内长久保存,名为"龙籽袋"。龙籽袋据说象征死者留给家属的"财富"。其寓意是,茶叶历来是吉祥之物,能"驱妖除魔",并保佑死者的子孙"消灾祛病"、"人丁兴旺",豆和谷子等则象征后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钱币等则示后代子孙享有"金银钱物"、"财源茂盛"、"吃穿不愁"。

茶还常常作为祀祖的物品,作为祭品的茶,往往寄托祭祀者的深深的祝愿。客观地说,茶叶作为祭品,无论是祭拜天地神灵或是祭祖陪葬,都要比一般其他祭品来得更虔诚、讲究一些。因此,人们用来祭祀的茶也极为看重,尽力挑选上好的茶叶。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如今忙忙碌碌的快节奏生活中,“有好茶喝”与“会喝好茶”,都代表着一种闲逸自在的生活方式。可见,“快起来”容易,“慢下来”却很难。

据说,韩国人十分热爱喝咖啡。每年韩国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约3亿个。星巴克为了推行环保的理念,将外带盒子作为花盆,培养盆栽,星巴克免费赠送种子。这无疑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但是,从以上的资讯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星巴克一次性咖啡杯的消耗量反应出了人们生活节奏之快。因为匆忙,因为没有闲暇时间,因此,更多人选择了外带咖啡。而茶却恰好相反,在生活中,我们甚少看到外带茶饮的。

品茶,需要有不紧不慢的时间,需要有耐心,因此,我们不可用喝咖啡的心态来喝茶,不仅会损害个人的健康,更无法品出茶中的滋味。

品茶之乐趣,或许不在茶具的艺术上,或许不在于泡茶用水的特质上,或许更不在于茶叶的好坏上。仅仅因为在这一小段时光中,我们内心收获的欢愉与偶然的悸动。

品茶之时,正是我们身心放松之时。在这一小段的品茶时间里,暂时忘却了种种烦恼与忧愁,让我们的心与压力绝缘开。

品茶之乐,留存在永恒的时光里。

户外喝茶,也是一种风景


喝茶是一种宁静的自由的活动,如若说泡茶是每个人内心对自由的表达,那么这份自由又何尝不是在喝茶地点的选择中。户外摆茶席喝茶与其说是任性还不如说是一种喝茶的态度,是随意和追求饮茶品质的表现。

户外喝茶讲究的是自然的味道,茶席在户外的摆设中需要应景,同时也要讲究和谐,不要破坏了自然的景色,抢夺了自然的味道,更不可随地乱丢废弃物。

在户外喝茶的特点:

1.户外喝茶,感受着新鲜的空气。

2.与地面更加接近,在喝茶的同时感受着泥土的芬芳。

3.在户外喝茶,由于空间的开阔,更容易让人放松。

4.在不同的户外喝茶,可以欣赏不同的风景,增添了茶不同的味道。

总之户外喝茶比起室内喝茶从感官上来讲更加丰富。

户外喝茶,如果能够使用当地的茶叶,同时取来当地的山泉水来煮茶,会更有调子,茶是当地的茶,水是那边的水,所以茶喝的当然是那里的风景了。

户外茶席不应该过于复杂,以实用为标准,过多的器物,会显得杂乱,携带起来也很不方便。

喝茶是个人的行为活动,无论在哪儿喝茶,讲究的是健康与自然,只要自己喜欢怎么喝茶都可以。

一道茶 就是一种人生


茶言茶语:时间为茶而停下

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热播,用一片树叶串起中国、日本、英国、印度、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茶文化。纪录片将茶人的汗水、旅程、喜悦、哀愁、爱情、死亡、觉醒、蜕变等娓娓道来,展现出茶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在《茗香·茶韵——中国茶文化展》上,笔者多想让时间停下片刻,让我们在闲暇时一同去品味这茗香和茶韵。

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笔者与茶友前去感受岭南茶文化的魅力,见证一片树叶的前世今生。

一走进三楼书画厅,许多老茶人行走茶马古道时用过的马鞭、马甲等器具首先映入眼帘,这些沧桑斑驳的用具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从茶的原产地、“茶”字的演变、茶叶的传播途径等展示了古代经贸文化交流的艰辛与伟大。接下来的茶荟真是精彩荟萃,展区里摆满了各种茶样及茶树的绿色活体植株,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分类、加工等特点,赋予了它生命力。再往前走,一个布置得犹如电影场景般的实景复原茶叶铺吸引了许多茶友的目光,纷纷驻足拍照留念,争当一回掌柜,也足见中国的茶文化绝非故弄玄虚、高不可攀,而是扎根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日常生活中,就像老舍笔下的茶馆,真可谓一样茶润百样人,一杯茶的工夫即可看遍众生相。

茶彩展厅里,近三百件(套)珍稀藏品正无言地诉说着过去的事情,其中近50件系首次亮相。唐代白釉煮茶器及精品紫砂、宋代建窑黑釉兔毫盏、清代景德镇珊瑚红釉提梁茶壶……一件件瑰宝令人目不暇接。笔者最喜欢省博珍藏的一件清代朱漆菊瓣盖碗,做工精良,壁薄胎轻,握之若无物,堪为乾隆时期漆器工艺的最佳代表。

“禅茶一味”——在许多人眼中,品茶已经从解渴上升为一种生活美学。每一样茶器、每一个茶种都有各自的故事和讲究。就像此次展出的唐朝白釉煮茶器,由茶碾、茶炉、茶釜及茶盏托组合而成。它直观地告诉了你唐人喝茶比较“重口味”——先从茶饼上掰下一块,用茶碾碾碎,放入茶炉煮,煮的时候还要放生姜、橘皮等,有点像今天的“煲汤”。宋朝流行“点茶”,文人们还流行“斗茶”。

而作为功夫茶“四宝”之一的潮汕风炉造型朴拙,令有的观众回想起家人泡茶的乐事:“小时候给爷爷泡功夫茶当小助手,爷爷先给在离茶几不远处放置的小巧红泥炉的炉底引好火,将炉里添满油黑发亮的‘绞只’炭,再置上装有七八分水的砂锅,这时我便拾起旁边一把用鹅毛做的羽扇对着小炉口使劲地扇起来,只见一阵四溅的火星狂舞般过后,炉中的炭变得透红透红,炉心的红火升腾起蓝焰,不一会儿砂锅响了起来,水开了,爷爷乐呵呵地冲泡起茶来,茶香飘了满屋。”

还不要忘了“吃”客家特色的擂茶。“八山一水一分田”,辛勤的客家人原来几乎都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一碗浓浓的擂茶则是对劳动人民最务实的犒赏。

中国茶道融合了诸家精神气魄,以和、静、怡、真为“四谛”,静以养心,即使身处繁杂之中,只要手捧一杯清茶,在茶香缭绕之中沉静安心,便是一场时间驻留、道由心生的修行。

禅茶:一种智慧的思维


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大盛,它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它虽然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还包括了儒学中的一些观点,使它全方位的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还影响到许多东方国家。

据说圆悟克勤禅师曾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由此,一碗茶水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成为比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我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白色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器是茶之父。泥土与火电结合成最质朴的陶或瓷。捧在手上就像托起了大地所有元素。而我们人类生命短暂,躯体渺小,我们必要和手中的茶碗产生一种依恋的亲和力。不要只看成一件容易打研究会或只能盛着茶水的容器。

唐代中国的赵州僧人说了“吃茶去”三字禅,成为一则至今难以破解的公案,我看了许多这方面的书,还要老实承认我看不懂。韩国釜山市已故的茶星崔圭用老师提出他的“吃茶去”,并在山中刻了很大的石碑“吃茶来去碑”,成为两国禅茶文化的交流纪念。但是去和来有什么区别吗?彼此的方位有了变化,去和来有什么影响喝茶的关系吗?对此,我也作了一偈:“赵州僧人吃茶去,韩国茶星吃茶来。茶碗圆团似明月,欲知西北即东南”。关于这个问题,原在赵县柏林寺、现在黄梅四祖寺的净慧禅师当我的面说:“吃茶去的去,不代表空间的转换,时间迁流,都是指当下的,可见当时吃茶风气很浓厚。至于说修行,它也不是空的,别人没法替代,是如人喝茶,甘苦自知。禅应该说是没有来去,也可以来去。但赵州僧人说的是吃茶去。”禅公案理解不能机械化强求一律,它关乎个人的悟性。

中国在上世纪因为民族和国内的问题几乎动乱了年。茶中的文化内涵,包括禅与传统的美学思想一方面是它自身的魅力,一方面是几乎一代人的期盼,只在最后的年才渐渐在中国大陆复苏。才有了与韩国、日本茶团体的交流,才有一批热心的人重新去系统整理和频繁交流。尤其在禅茶一味的体悟实践方面,韩国与日本茶人要比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得深刻。这不仅是历史原因,也是社会经济方面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中国是茶的母国,饮茶历史之久远,茶树品种之众多,各民族茶俗之丰富是世界其它产茶国无法比拟的。中国的茶人正在努力。

烤茶,一种古朴的慢生活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云南虽是茶源地,但古时制茶的技艺并不精进,也许这样便发明了独特的用陶罐烤茶的方法。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所谓“每日必饮三杯茶”。

第壹杯·灵鸟衔香

这第一杯茶名为灵鸟衔香,意为福满人间。此时茶汤浅黄,茶味清香淳真。糊米罐罐香的茶叶讲究用哀牢的青茶,这种普洱茶消食健胃、降低胆固醇,在劳作一整天后,一家老少围坐在火盆旁手捧香茶,是一天中难得的悠闲时光。

烤茶是大理地区白、彝、汉等民族饮茶的一种方法。烤茶有清心、明目、利尿的作用,还可消除生茶的寒性。

第贰杯·灵生护香

第二道茶名为灵生护香,意为苦尽甘来,情深意长。

此外,由于烤茶素有相婿之说,抖茶罐的茶师大多为年轻男孩,女孩只在一边添料帮忙。当然,“百抖茶”的确也是个力气活。

烤茶又称“百抖茶”,上好的茶叶需要在罐中不断的翻滚,茶香四溢。

第叁杯·自然之礼

第三杯茶名为自然之礼,意为大自然之馈赠。

烤茶,对粗犷的少数民族来说,仿佛一位可以托付现实人生的挚友,早出晚归,小病大痛,在大自然中求生存的每一天都少不了它。

先将特制的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或火炉上,先把陶罐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断抖动小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冲入陶罐内,此时“磁”的一声,陶罐内泡沫沸涌,茶香飘溢。

茶人周渝先生:品饮普洱茶是一种生活艺术


生命中会有一些故事难以忘怀,不论岁月如何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总是清晰不变。普洱茶是一种有记忆的茶,它会记录自身的变化,也能记录那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这个故事,是台湾茶人周渝先生与普洱茶、与六大茶山、与作家雷平阳等人的故事。8年前,六大茶山才子詹本林见证并写下了这个故事。

在风起云涌的普洱茶界,周渝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是台湾紫藤庐主人,也是台湾小剧场的发起人之一,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不遗余力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初期,周先生开始接触普洱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浸于普洱茶及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是一位普洱茶品鉴与收藏的资深人士,也是普洱茶界的权威发言人之一。但他甚少在江湖行走,即便偶尔出来走走,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因此对他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

但是,周先生与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却是交情颇深,自2003年开始与六大茶山开展业务往来后,他每年都会来六大茶山几次。去年(2005年)八月份周先生来大陆的时候,阮殿蓉董事长专门举办了一次品茶会,邀请了社会各界的朋友一起参加。而正是那一次,相互神交已久的周先生与云南知名作家雷平阳先生正式见面,一位是普洱茶界资深的收藏家、研究家,一位是知名青年文学家、大陆首本普洱茶专著《普洱茶记》的作者,挚爱生活,也同样挚爱着普洱茶的一老一少惺惺相惜、相谈甚欢。

1981年1月,周渝先生在台湾创办紫藤庐茶艺馆,之后开始接触普洱茶。当时台湾茶坛以冻顶乌龙茶为主,一般茶商都是直接上山向茶农购买毛茶,带回去捡梗后再烘焙。周先生也尝试着喝焙茶,但是由于他之前很少接触茶叶制作,一喝焙茶就上火,身体十分难受,后来有一个朋友就建议他喝点老普洱茶试一试,他的这个朋友是台湾较早知道喝普洱茶好处的人,周先生就听了他的建议,果然感觉喝老普洱很舒服,对他的身体是有很好的疏导与保健作用,于是就喜欢上了普洱茶,并且从1982年开始慢慢对普洱茶进行一些研究。正是因为对普洱茶的挚爱,也是因为对普洱茶的信任,周先生多年来奔走于香港、大陆以及其他更多的地方,收藏了许多渐已绝迹的普洱茶珍品。

周先生对茶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就茶论茶,他把茶与生活、与养生、与哲学及个人修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为了制作出工艺精良、风格独特的普洱茶,周先生总是对原料严格挑选,精心搭配。我们的技术人员把景谷生态茶、易武野生乔木茶、江城野生乔木茶等多个品种摆出来让周先生品鉴。我们一边与周先生一起开汤、品鉴,一边聆听着他对茶、对生活的感受。我发现,当周先生在进行开汤的时候,神态自若之间,思绪似乎进入到一个空灵的世界,在那样的一种氛围中,他用他的眼、他的鼻、他的舌、他的身体的一切和幽静的心感受着普洱茶带给他的欣喜与快乐、平静与激情。

普洱茶已经成为周先生生活的一部分了。他说,我们生活里面最重要的是阳光、空气,还有水,而喝茶早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的确,普洱茶的特点古人就早已发现,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早有历史记载。早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即有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周先生说,赵学敏在文中指明强调的“解牛羊肉毒”,可能是由于普洱茶除了如一般茶的茶多酚解毒作用外,其中的酶菌也加强了解毒作用。

主张生活要简朴的周先生说:“在东方传统文化里,养生与修养是息息相关的。要修养,那得懂如何养生,而修养反过来又影响着他的养生。当养生与修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上升到生活的艺术,而在我们传统中,生活艺术的主流讲究的是简朴、素净,人要回归自然,回到简朴,越简朴,人就越丰富。而生长与制作最自然的普洱茶本身就是自然的典范,是很简朴的一种茶品。”

周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的修养和身体的养生是互为修证的,如果你身体没有照顾好,要把修养做好是很难的。养生是根本,然后才是修养。举例来说,夏天很容易上火而心浮气躁,却为了修养而压抑火气,这时候身心就陷入自我表现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喝点茶把火气化掉,再来谈修养就会事半功倍。喝茶是要调理身心回到自然而中和的状态,因为茶是很微妙的,需要非常敏感精细地处理,才会让茶的美与德显现。茶要越简朴才会把无限的可能性展现出来,真正的美感要从个人的身体与想像中去感受,茶从味到气到神都难以言喻,这只有东方文化背景的人才易了解,但详细的感受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代社会是很商业化的社会,专鼓励消费者奢侈,但是一种有素养的生活是不可能依靠奢侈来支撑的,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简朴中来。就像我们在品饮茶的时候,最好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宁静下来后人就可以很敏感地感受到很多东西。”周先生娓娓道来,让人有沐春风之感。是啊,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拼搏、前进,有时却忽略了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往往源于那些看似平淡的事物之中。就如这或浓或淡,或苦涩或甘甜的普洱茶,来自于大自然,默默无闻,却总能用自己的生命承载和积淀下岁月的陈香和魅力。

在开汤品鉴的过程中,周先生感受着这些原料给他带来的不同滋味,一边和我们讨论云南普洱茶生长与生产的一些问题。注重茶叶品质的周先生不断向我们主管生产的工作人员咨询,尤其对如何保证茶叶的品质这一问题甚为关注。周先生指出,没有好品质的原料,就无法做出品质优异上乘的普洱茶。对普洱茶研究颇深的周先生对云南的古树茶充满着忧虑,因为普洱茶近几年在市场上盛行的缘故,云南的古树茶受到过度采摘,古树茶园的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周先生指出:“永续经营才是现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建立一种典范,来提醒大家现在的茶应该怎么样去栽培、保护、制作,不能再过度采摘茶叶。只有维护好老茶树的生命与生态,未来古茶园才能有永续发展与经营的可能。”

在周先生看来,茶叶的生长就如人的生长一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要让茶有宽广的生长环境,茶树不能种植得太紧密,要保持周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循环,保证茶叶的品质。周先生说:“生态茶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共同努力,保证普洱茶的魅力,让普洱茶之德永垂不朽,才有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十年来,周先生在香港找到了很多老普洱茶。但是最近这些年来,香港老茶越来越少,他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就决定到云南找老树茶,希望能做出更多能继承像红印、蓝印这些好的普洱茶。到云南后,周先生也接触过很多茶叶厂商,但是最终决定选择与六大茶山合作,周先生说:“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品质过硬,阮殿蓉董事长对原料、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所以制出的茶让我非常放心,而且阮总非常讲究效率与诚信,又是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人,写出的文章非常有文采,同时她又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她的身上,文化和商业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使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我多次参观了六大茶山的生产场所,发现六大茶山在管理上很规范,而且六大茶山汇集了一大批有制茶经验的专家、人才,为我制出的茶在台湾受到很好的反响。每一次我到云南来,都受到六大茶山的热情接待,大家都很真诚,又很好学,我很喜欢和这样的年轻人打交道。”

那天下午,我们一起来到六大茶山品茶室。在这里,著名作家、《普洱茶记》作者雷平阳,即将出版的《普洱》杂志执行主编周重林来了,还有很多各界的朋友也来了,大家济济一堂,气氛热烈而又活跃。一见到雷平阳,率直的周先生就先和他交流起来,雷先生把自己的著作《普洱茶记》(修订本)赠送给周先生,周先生则把自己珍藏的红印、73厚砖等极为珍贵的陈年普洱茶拿出来给大家品尝。要知道,在中国大陆,要想品尝到如此珍贵的普洱茶实属不易,即便能喝到,那也是要有相当的缘分,或是有相当的条件才能做到的。品味着这些珍贵的普洱茶,我们觉得自己已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人了。阮殿蓉董事长亲自把盏,为大家开泡73厚砖。大家注视着那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时间重量的普洱茶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尽展魅力。茶盖轻启,陈香弥漫,满室芬芳。周先生举起茶杯,凝望着这暗栗色的茶汤,思绪似已伴云悠然而又空灵。轻啜一口,唇齿留香,茶汤厚滑,微甜顺喉而回甘,众人皆已沉醉。品饮过无数稀世茶品的周先生轻放茶杯,然后和我们一起分享他品饮的感想。周先生说:“这72厚砖最为珍贵的就是虽历经岁月变幻,但依然是茶气十足。品普洱茶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品出茶气,喝普洱茶最有福份的就是能喝到茶气十足的茶。”而后品饮的红印等茶皆是茶中极品。

曾有茶友说“茶气”一说乃故弄玄虚之说,这时候,我蓦然明白茶友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确切。如果有这种看法,我想那也定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少了许多磨砺,少了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而缺乏对生活、对生命的感知。因为就在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周先生就是一位长者,一位历经了世态炎凉、沧桑岁月的长者,举手投足间,谈笑风生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长者风范,大家精神,更有如这陈年普洱茶所蕴涵的厚重而又空灵的茶气。举杯、入喉、茶气升腾,众人已忘情于这一杯又一杯的陈年普洱茶;屏气,凝神,思绪悠然,众人已沉浸在这陈香之间……

时间总是在我们开心和幸福的时候悄悄然溜走,当我们都还沉浸在这陈年普洱茶的厚重与岁月的积淀中的时候,天色已近傍晚。阮总提议让周先生与雷平阳先生趁着茶兴挥毫留墨。雷平阳先生为周先生题写的是“吃茶无度”,为阮总题写的是“静变之美”,神采飞扬、厚重凝练,周先生为阮总题写的是“太美”,二字笔随意动,飘逸非凡,博得满堂喝彩!

我在心中则写下这样的语句:某年某月某日,周渝先生与雷平阳先生因为普洱茶而再度相聚于六大茶山,因为普洱茶而书写了一段忘年交的茶坛佳话。

来日方长,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一盏茶的时光 便决定一种相逢


一直都喜欢静,喜欢一个人静静的泡茶,享受整个泡茶过程的每一个工序。

也喜欢平淡,觉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不好。安安静静,多了一种观摩世态的感悟。

春天的早上,有点清凉的,房间里面放着轻柔的音乐,慵懒地躺在沙发上,很喜欢这种感觉。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喜欢茶。

因为喜欢茶的感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在茶的世界里,喜欢享受每一道,每一泡茶所带予不同味觉的冲击,可以完全体会着茶的各种变化。

有人问,什么是好茶?

只要你喜欢的,就是好茶,每一种茶,都是好茶。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喜欢的,就是好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感,你认为好的,他不一定这么认为,如同别人的方法,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的。

不然,即便自己认为很好,可是当自己用的时候,同一样的事情,同一样的方法,结果也不同。

有人问,应该怎么样选茶?

主要是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茶,如果自己没有一个定论,盲目跟从,往往会让你容易迷失。

人,首先看清自己,看清了自己,才会了解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才适合自己。

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当自己没有决定的时候,不如退一步静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喜欢茶,喜欢茶的包容,喜欢茶的睿智,喜欢茶的自然……

凡事莫强求,静己三思路自宽。

静者,茶也,思者,悟也。

静心,悟道,观人,观己,观心……

有一种自然的宿命:建盏和茶


茶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的饮料。从神农开始。它在泸州公爵名闻遐迩,盛产于唐宋,在明清时期广为流行。今天,茶仍然是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具的多样性逐渐从茶具演变而来,令人眼花缭乱,其中许多曾经在历史上兴盛一时,几乎涅盘于剑教历史上,其他千百年的茶纠缠,成为一部漫长的纪年通史。

黑瓷是陶瓷工业中的奇葩

如果有一件事深深地打动了你,那无疑是颜色突兀的黑瓷,没有白瓷的透明度和青瓷的典雅,黑瓷生来就有一种朴素的风格,即使成品比较粗糙,也无法阻挡人们对它的喜爱,黑瓷的流行只是宋代青瓷白瓷烧制技术达到顶峰,而黑瓷烧制技术处于基本形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独特的黑瓷使其能够在市场上粉碎其他瓷器,确立了宋代茶菜的主流地位。

在聚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果说在宋代,对建庄的迷恋是最沉溺的时代,那也不比宋代的徽宗强多少,这时,茶道在北宋和南宋,从王公贵族到商贩、典当,都很流行。打茶就像今天的麻将,成为全国人民共同享有的国粹和娱乐,因此,许多伟大的文学英雄也为打茶写诗词,写书论,这与大观茶的理论相去甚远,在打茶中有两个可量化的标准:一个是我国的国粹,另一个是我国的国粹。我们要为汤的纯白色而自豪,另一种是对汤的灰黄色感到羞愧。其次,我们自豪地用汤花来点头,我们为散落的汤花感到羞愧。茶战的重点是酿造技术,没有痕迹,如果有白色泡沫覆盖的茶杯,那就更完美了。泡沫看起来更好,当然是黑色的箔,这是宋代黑色瓷器更流行的主要原因。

成于茶,败于茶

剑术起源于茶,所以剑术中的所有产品都与茶碗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茶是分不开的。与剑术相比,其他陶瓷产品将逐渐衍生出更多的装饰收藏品,但剑术更是茶碗。因此,一旦茶文化发生变化,剑术也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愤怒,而且建传衰亡后很难进入寺院。

事实上,建州的衰落更受国家命运的影响,唐宋盛世,茶文化兴盛,受当时国庆节的制约,南宋末年,蒙古帝国进入中原时,茶文化是当时第一个进入明朝后,团契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当时,这个国家正处于一种浪费状态,等待繁荣。为了减轻负担,团圆逐渐被分散的茶叶所取代。沸水冲泡茶成为一种简单快捷的喝茶方式,而茶的饮用方式的改变使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茶的颜色不清楚,更不用说剑术的地位了。

时至今日,建剑的出现更多地是从古代工艺的发掘中出现的,而建剑的复兴是现代陶艺家为追求古代建剑灿烂文明而倡导的一种新旗帜,随着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庄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建传带来的历史文化和茶源文化,也使建传进入了一个新的复兴时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建传,更是现代技术的结合,也是一种具有不同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

李宗垣:茶叶终究是一种饮料 铁观音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


1963年从福安农专毕业迄今,李宗垣与茶已结缘50余年。半个世纪以来,从不识茶到学茶制茶,从知茶懂茶到品茶评茶,从写茶总结经验到开拓茶市的他,研究铁观音茶树种植,担任铁观音赛事评审,深耕茶业市场第一线,亲历铁观音市场发展变化,被誉为“铁观音茶王制造者”……回忆着自己与茶结缘的日子,李宗垣感慨:“一生与茶做伴,其乐无穷。”

这几年,铁观音茶界回归传统的呼声,在安溪上下响彻一片。那么何谓传统,何谓革新?在李宗垣看来,传统与革新是一对矛盾体,但常常相互转化。“过去的传统,置于今天或是革新,今日的革新,在明天又成为传统。”

他举例说,安溪在新中国成立前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实是采用轻发酵工艺制茶;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为适应出口长久储藏、运输的需要,茶叶发酵越来越充分,带动了重发酵浓香型铁观音的流行;1993年,台湾茶回到家乡,带回了本源于安溪的轻发酵工艺,各乡镇又开始流行清香型茶叶,当时采用该工艺的祥华乡“勇青红”,令人回味至今;2000年之后,空调制茶盛行,具备“鲜”“香”轻发酵特点的清香型铁观音成为市场主流。“所以,现在我们呼吁的传统,其实是上世纪80年代的革新。”

正因为传统与革新矛盾统一,所以在李宗垣看来,没必要纠结于传统铁观音与清香型铁观音哪种更正、味更好,他说:“茶叶终究是一种饮料,关键看市场需求,有市场才能经久不衰。”

时下,浓香型铁观音受消费者喜爱,“回归传统”成为顺应市场需求的选择。但在李宗垣看来,“回归传统”并非简单的工艺回归,安溪铁观音提纯复壮、恢复生态,是安溪茶叶回归传统的基础与前提。“时光流逝,铁观音的植株、安溪的生态,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安溪铁观音独特的观音韵,所以要保护优质种质资源,将现有的正宗红心铁观音茶树进行摸底,对老茶树进行挂牌编号保护,对红心茶苗穗进行压条和扦插;鼓励引导茶农回归老品种、老土壤、老茶树、老技术,回归自然。”

“‘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说,安溪产茶地域广阔,不同山头、地域,有不同气候、土壤、生态,会产生铁观音不同的植株特点,各个地域茶农制茶方式也不尽相同,最后形成的茶叶香气、韵味往往带有神秘的差异,形成独特的山头香。“此种特点下,安溪铁观音‘回归传统’不能一刀切。”李宗垣表示,各乡镇地区、山头,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地域和环境不同来制茶。

人物简介

李宗垣: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全国化技术委员会乌龙茶工作组副组长,高级评茶师、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

李宗垣被誉为“茶王制造专家”。他从1993年开始,就参加安溪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在他手上诞生了数十位茶王,带出一大批评茶专家。2002年,他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成为首批通过考试的4名高级评茶师之一,堪称“铁观音第一茶师”。

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2006年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在李宗垣看来,茶叶的品评要随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蔡昌敏:做好茶,喝好茶,也是一种清福


九月的下午,田心说下午要同茶业复兴的几位茶友同品“禅茶”,让我甚是惊喜。前一天,我们刚拆封了一件完好的2006年公司生产的“鸡足灵山祝圣禅茶”。从看到外箱的第一眼起,亲切感犹然而生,我和张筱源二人,不约而同的追忆起当年制作该产品的种种画面。我们当年的生产厂位于中苜蓿村原巫家坝机场旁边,我当时任压制车间主任一职,对该批产品全过程的生产体验颇深。

“鸡足灵山祝圣禅茶”是2006年上半年生产的,因加工工艺要求特高,包装工序繁琐,生产周期较长。印象最深的压制工序来看,生产该系列产品的员工都是经过特意考核挑选出的车间优秀技术骨干,专门组成了“禅茶”生产小组。生产期间,各位员工连进车间,更衣、洗手消毒,均有专人监督,严格操作。加之我们的董事长阮殿蓉女士,每天均会到车间对各个工序进行督导,全过程的监控管理,更是加重了员工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各自对负责的每道工序严加把关,小心翼翼。

禅茶礼盒从包装设计看,用“高大上”来形容一点不过。包装盒集艺术性,文化性,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做工精细,风格古朴,典雅,美观大气。该套茶品共6600套,每套净含量1600克,其中含一个500克饼,350克砖,250克沱,400克金瓜和100克迷你小饼,每个饼、砖、沱、瓜上均有编号,还有阮殿蓉董事长的亲笔签名在内飞上。加工工艺特考究,品质要求极高,常规的饼、砖、沱型尚好控制,单400克金瓜茶来说,全手工蒸压、揉捏、捆绑,要求瓜茶的每个弧面均匀饱满,瓜茶之间高矮一致,是最考人的一个工序之一,工艺复杂,产量低,周期长,非常熟练的工人每天也做不了多少。另外,瓜茶的干燥工序也较为考究,周期同样比其他产品要长,我脑海中一直留着6600个金瓜禅茶的生产画面,布袋,绳索,同事们长茧的手,亲切的脸庞再次我的脑海。

到了包装工序,包装工人除按要求消毒外,包装全过程佩戴专用手套作业,对禅茶的生产可谓用心、用情。每套产品都要查找好统一的编码,找对每套包装物对应的内外包装,一一对应好各套包装的编码做好材质检验,再对应好产品的编码,包装好后对应编码装盒装箱。外箱上同样标注对应的内置编号,再顺序编写件号,专人负责检验完毕,开始封箱打包,方才入库。最终实现了该系列产品从原料选用、筛检工艺要求、压制成型制作,棉包装箱发货的全过程可追溯。根据编号可追溯到各个工序的加工责任人,细节处无不渗透着六大茶山公司质量决定成败的企业理念。

品鉴开始前,我们可爱的田心问我要不要更衣,我先是一愣,后仔细想来,被她从容认真的做事风格感动着。8年前我见证了禅茶的诞生,目睹了她的婴容,但未有缘尝深层次的与之接触。8年后我有缘再睹芳颜,可能是命定的机缘,可能是种福分,更何况此茶乃神圣之品,是专供的“鸡足灵山祝圣禅茶”。我觉得她充满了灵性,能品饮禅茶,我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感恩,自豪,充满着无限的爱意、赞赏。据说,禅僧礼佛前必先吃茶,而学禅务于不寐,不餐食,惟许饮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心灵净化。故我们要品茗如此圣洁之物,是应更衣、静心的。

我和田心更换好公司茶艺服后,品茗随茶业复兴对阮总的采访同时开始了。最先开泡的是500克禅饼,该饼选用易武正山过渡型乔木古树为原料,饼型圆润周正,压制稍紧,条索肥壮显毫,墨绿色的茶菁已悄然在褪,色泽正泛红润,冲水后香气飘逸着散开,金黄蜜亮的茶汤一出,顿觉好茶,细品来,幽香迷人,汤水甜滑,协调性完好,不可挑剔。20余泡后不忍舍弃,为留时间品饮余下几款,不得暂时搁置,更换器具继续下款禅品。

350克禅砖和250克禅沱均是采用攸乐山大树茶为原料的,我单开了350克的禅砖来品饮,此茶条索整壮显毫,色泽转灰尚润,水入茶后,陈香初显,汤入口中醇厚饱满,汤质糯化,生津回甘,杯香持久,滋味较上一款丰富。同样持久耐泡,再次搁置,更换器皿。

剩下的400金瓜茶和100克迷你小饼同是选用原思茅一芽一、二叶特级茶为原料做的。由于我个人对金瓜茶成型工艺之艰辛甚是了解,怜爱之心不忍去破坏其型,故开了100克迷你饼来品饮。该茶饼小巧迷人,芽叶满覆,苗峰紧秀,银毫突显,压制松紧适度,是外型最好的一款,受世俗的偏见,她冠上思茅茶的帽子,起初是我们不看好的一款,没想到她给了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让参与品饮的我们着时对思茅茶刮目相看了一回。沸水刚浸入茶身,在座均闻见茶香,入口毫香凸显,茶汤饱满醇厚,生津回甘持久,唇齿留香,经20余泡茶气不减,喝后筋络通畅,身体发热,微微冒汗。茶业复兴的李扬好像意犹未尽,特意向阮总要一泡干茶带走,要再次细品,我个人亦有种“尘心洗尽兴难尽”的感受。

八年的光阴转瞬即逝,禅茶的生产场景还历历在目,对禅茶的品饮是第一次,也是饮茶以来最深刻的一次,这一次的品饮虽是“更了衣、静了心”,但喝后仍是回味无穷,各种滋味,相信我与禅茶的茶缘不止于8年间,她优质的原料,清洁化的加工工序,严格的质量标准为她的品质保驾护航,决定了她未来的陈香基础,我期待着下个8年或更多年后的惊喜,禅茶意在通过茶结善缘、增法缘、续佛缘,缘分亦可能是福分。鲁迅先生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于我而言,可以更自豪的说“做好茶,喝好茶,也是一种清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拥有大益是一种自豪 ——王飞》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