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王德传茶庄商品研发总监王俊钦先生

近日,来自台湾的百年茶庄老店王德传“以茶结友”,与沪上众多品茗爱好者共享德传纯质好茶,袅袅茶香中仿若置身云雾飘渺、气韵清新的宝岛茶园。秉持对茶一贯的热情和专注,王德传以不断精进淬炼的制茶工艺,忠实还原地道茶区里最真实细腻的茶滋味,在每一口净透茶汤滋味中,体会一种含蓄而无尽延伸的喜悦。王德传茶庄商品研发总监王俊钦先生接受了现场采访。

问:王德传在内地目前的运营状态是?

王俊钦:王德传在上海有四家(店),苏州和杭州各一家(店),华东地区一共六家。基本以茶庄为主,具备茶馆的有金茂和西湖店。我们茶庄在大陆发展,有两条线,一条线是台湾乌龙茶;另外一条是普洱茶,这块最主要的是在云南。

问:我知道,王德传的一个概念是“老法制茶新法卖茶”,请问这个“老”与“新”如何定义?

王俊钦:所谓的“老”其实是在讲传统,经过千百年的时间历练,我们的老祖先把茶叶制作的技艺,所能想到的所能做到的,已经精细到极致,从工艺制作的角度,现代人并不比老祖宗聪明,所以,我们只要把传统工艺真正继承,每个环节都做到位,这个就已经很棒了。所以,所谓的“老”,是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持和传承,保持茶叶原本的品质。而“新法卖茶”,就是在包装、营销等方面采用现代的新方式,我们整体是向“精品”方向发展,我们希望推广人文的、现代的、优雅的茶文化。

问:王德传进入内地市场也有好几年的时间,目标消费人群大概是怎样一个年龄段?

王俊钦:在开店之初,我们就对目标人群做了一个设定。很多人听到喝茶,就会有一个误区,好似喝乌龙茶是爷爷辈的事,会有年代感,年轻人愿意去咖啡店,手捧一杯咖啡,这才是年轻人所认可的事情。但是,茶文化源远流长,它不可以被替代,也不会被替代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抓住年轻人,我们把目标人群年龄降低到了25岁。之前,70%的都是男性,但是现在女性顾客的比例提升很快,这也需要产品做更精美的包装,来吸引到女性顾客群。

问:虽然你提到年轻人爱喝咖啡,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品牌都在争取年轻的“茶”市场,从几块钱的快消茶饮料,到国外品牌的茶叶包,你如何去在这个市场里争取立足之地呢?

王俊钦:我常常说一句话,我专心做好我的茶。每个客人对于茶,有自己的喜好,也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即便同一杯茶,二十岁和三十岁的消费者,他们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三十岁的人经历历练,他所体味到的“茶”肯定不一样。我只能说,专心做好我的茶。我希望,我们的消费者可以细心耐心去品这杯茶。

问:最近你提出一个概念“冷泡茶”,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

王俊钦:无论是台湾还是上海,现在的夏天越来越热,室外就是一个大火炉,从外面进到室内,如果泡一杯热茶,估计很多人都喝不下,所以,我想到是不是可以喝一杯有品质但不热的茶。其实,小时候我爷爷就曾这么泡过给我喝。所以,我就尝试了各种办法,“冷泡茶”是以冷水长时间茶叶而成,浸泡的时间因茶种而有所不同。冷水低温冲泡,使得茶叶中的苦涩物质较不易释出;而茶叶里的清甜滋味则因为浸泡时间长,在茶汤中加倍溶出。甘甜不苦涩,这就是冷泡茶好喝的原因。在炎炎夏日,也可以享受无负担的清爽畅快,也可以小口轻啜,慢慢咽下,感受冷冽的茶香在口中苏醒。而且,冷泡茶非常方便,只要一瓶矿泉水就可以享受好茶,非常适合年轻人品味。

问:王德传在内地发展非常踏实,未来会有机会到海外开店?

王俊钦:当然,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来做这个品牌,你所看到的非常具有中国感的红色罐子,别出心裁的茶叶包装等等。其实我们已经拥有很多的海外客人,未来当然希望能开店到海外,不仅仅是出售茶叶,更希望能推广我们的茶文化。当然,我们并不着急,茶不是快速消费品,加班就可以做成一个成品,茶叶从种植到烘焙,每个环节的时间都不可以少一分一秒,少了味道就不对了。

延伸阅读

一杯好茶,放多少茶量合适?


各位茶友平时泡茶放多少茶叶?

朋友刚开始学喝茶,从来不知道自己该放多少茶叶,也不管放多少茶叶,反正就是手抓一撮,凭感觉拿。结果泡出的茶,有时候太淡,有时候又苦又涩。

所以掌握泡茶三要素:茶量、水温、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第一点茶量你就没有放对。然后他马上反驳道,泡茶难道还要用个称来称吗?没有电子秤该要怎么办呢?

放多少茶叶到底有没有关系?

放多少茶叶,就是泡茶三要素之一的茶量。准确来说应该是茶水比例,一般来说,平时泡茶的茶水比例大约在1:50,如果放1克的茶叶,那么就加入50毫升的水,如果放5克的茶叶,就加入250毫升。

茶壶的容量是确定,加水量确定,那么只需要搞清楚放多少茶叶就能确定茶水比例了。如果觉得放多少茶叶可以随意一点,那就很可能会出现疑惑:为什么别人泡茶这么好喝,一样的茶,我怎么就泡不出那个味道?

有时泡淡,有时泡浓,偶尔泡出一次好喝的,下次却很难再泡出感觉。所以,要知道自己放多少茶叶,泡出的茶才会一直都好喝啊!

泡茶,最好有一台电子秤

老茶客随手一抓,就知道放多少茶叶。抓的茶多了,心里有数,手上更是有感觉,一抓一掂,就能感觉几斤几两,泡茶也就轻而易举了。

如果对茶不熟悉,最好还是要有一台电子秤,电子秤提供了一个标准,知道自己放了多少茶,心里有个数,以便下一次调整。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茶,跟实际上称出来的,真的差很远!以为有7克的茶,没想到只有3克,有的茶太蓬松了,非常容易产生错觉。

没有秤的时候,怎么取茶叶?

前面说到老茶客取茶总是很准,其实他们不仅是用手掂量,还有用眼睛看。今天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看体积取茶。

粗条索茶:像云南的滇红,由于红茶滋味比较浓郁,大概放茶壶体积1/4的茶量就可以了。像单丛茶,因为属于乌龙茶类,投茶量要稍多一些,大约放1/3。

细条索茶:类似于祁红这样的茶,条索非常紧细,看起来少,实际上量多,而且细小的茶浸出很快,这样的茶大概铺满壶底就可以了。

颗粒形茶:铁观音跟台湾的一些乌龙茶,都是颗粒形的,用数颗粒的方法,大约10-20粒,根据颗粒大小和泡茶的浓度再做调整。

扁形茶:最典型的就是龙井,茶叶扁平规整,铺满壶底的量也够了。其他一些稍蓬松的绿茶,像黄山毛峰,也是铺满壶底,比龙井厚一些。

蓬松型茶:像没有紧压的白牡丹,因为不炒不揉不整形,就非常蓬松,这样的茶,可以放到茶壶体积1/2。

带你看茶道,然后专心喝茶!


有一次用餐后想找个品茗馆喝茶,朋友说:附近就有一家茶馆。一位朋友问:有没有能专心喝茶、看得到茶道的地方?

带路的朋友想一想好像心里有数,拔腿就走。店里的领班带我们在一张茶席上坐下,不一会儿一位穿戴整齐的男士坐上泡茶师的位子招呼我们。

先准备他的水,打开电源加热,取出我们五位又多加一个的杯子。打开茶叶罐,将茶叶拨到茶荷上递给我们看,就说要泡这种茶,也没説是什么茶。

他判断了水温,将茶放入壶内,冲了水,心也进入茶壶似地盘算着时间,我们五人陪他关注着茶壶。

一阵子,泡茶师笃定地将茶倒出,分倒到杯子内,端给我们,他也有他的一杯。

泡茶师亲切地看了我们每一位,我们都端起杯子与他一起喝茶,喝过后他又观看了我们每一位,我们都行礼向他表示好喝。紧接着他又泡了两壶,每一次我们就像在餐桌上等待下一道美食的客人。

三道茶后,我们喝了他的泡茶用水,然后给我们每人一小块绿豆糕,精致的一小口,含着即可。

茶食后泡茶师泡了第四道茶,喝着,我们意识到他的细心,他让我们清爽地满口芬芳的离开。

离开后一位朋友满意地说:茶道的茶要当主角,常看到的茶馆是聊天重于喝茶,还有人是在听音乐,茶只陪伴在一旁。

茶是和谐之饮、客来敬茶、茶促进世界和平,那是我们要“茶”担负的任务;当我们谈“茶道艺术”时。

当我们在欣赏茶汤作品时,我们要它是件艺术项目。

茶道艺术家将泡茶、奉茶、品茶架构成一件作品呈现给我们,欣赏者就坐在那里欣赏茶道艺术家的创作,享受茶汤的香气、滋味、与茶性。

茶道艺术家与品茗者一同体会这泡茶从茶树生长、制作成茶叶、冲泡成茶汤、叶底分化成各种基本元素的历程。

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茶文化里有茶道、茶道里有茶道艺术,如果剥离成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三个层面。

“茶文化”是饭后的一壶茶,是聊天时的良伴,是保健饮料;是和谐之饮,是客来敬茶,是促进世界和平;是生活的态度,是人生的哲理。

泡一杯好茶,需要五种好的心态!


泡茶与品茶需要什么?茶具?茶器?水?还是……其实,泡茶是一件复杂的事,需要必要的器具和许多步骤;泡茶亦是一件简单的事,只需要有“五心”即可。

第一是等待沸水的耐心。

无论你是用何种水泡茶,自来水或是山泉水皆可;无论你是用何种方式烧开水,用电磁炉或是柴火亦可。但是,你都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看着冰凉的水渐渐地转为温和的水,再由温水转为沸水。看似不过几分钟的事,却需要极大的耐心。

第二是如何泡好茶的细心。

摆上茶几和茶具,细心地将茶具和茶杯用滚烫的开水烫上一遍,这就是所谓的“温杯”,让茶叶与茶水能够更好地融合,以便茶水保留茶叶最本真的味道。

第三是对茶叶的恭敬之心。

一片树叶经过多少人的手,经历过多少道工序,才得以重新塑造自我成为佳品。一小撮茶叶与你需要多深的缘分,才得以与你遇见。因此,我们需要对茶叶有恭敬之心。

第四是沏茶时的专心。

不管你是一个人独饮,或是与好友一起享受,请学习一些沏茶知识,比如茶水不宜过满、开水不宜过烫等等。沏茶时,我们应当专心,以防茶水过满烫伤朋友或者无知而得罪友人。

第五则是品味时需要静心。

如果你正听着快节奏的歌曲,或者你正因为某些事心浮气躁,那么,请你先平复下自己的心绪,关掉吵闹的音响,让自己回归平静的心。如此,方能品尝茶叶的真实味道。

这便是泡茶所需的“五心”,你都有做到吗?

公益人生茶人生 ——何俊辉


何俊辉,壹基金救援联盟云南火峰救援总队创建人,云南志愿者救灾联盟顾问,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作为自幼喝茶的云南人,与大益茶因公益结下坚实的友谊。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14年3月与大益基金会同仁去香格里拉援助白马雪山藏文小学饮水工程,虽然因为客观原因没能成功,但对大益基金会的工作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喝好茶,交好朋友,做好事。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茶品越来越丰富了。

在喝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要有自己的一个优雅的茶艺工作室,常邀三五好友品茗。

除了茶这个爱好,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做为云南众益志愿者发展中心和云南山地救援搜救技术服务中心两家机构的发起人之一,希望未来十年内把他们打造成云南本土草根公益团队的标杆。

益友网:听说您喝大益茶很多年了,可以说是大益的忠实粉丝,最初是怎么样接触到大益茶的呢?

何俊辉:因为我是云南人,其实从小就有喝茶的习惯,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喝普洱了。大益作为云南的一个老品牌,也是很早就接触过的,记得98年的时候,我花63块钱买了两块250克的大益砖茶,那时候有的饼茶一饼也才卖九块钱,所以这个价格还是蛮高的,但记得那个茶味真的很好,自己也觉得很值得。08年的时候,我也买了几件大益的7542,一直收藏到现在。后来正式接触到大益内部的人员是因为2010年云南连续大旱,我们去给茶农们赠送了很多“保水剂”,而大益爱心基金会也在各地建立水窖,当时就有了一些合作。从那以后可以说,对大益有了更亲切的感觉。

益友网:您的本职工作是跟公益有关的,跟大益爱心基金会也曾经有过合作,同时也是大益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在您看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和壹基金在运作方式、工作风格上面有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呢?

何俊辉:我本人主要是从事紧急救援工作的,像碰到一些自然灾害,我们的团队一般都会冲在最一线的地方,针对性强,专业度要求高,有时候难免还会有一些危险性。大益爱心基金会主要是从事扶贫、助学、帮困,在公益事业的方向上有所不同。我感觉我们的团队比较“粗”一些,因为都是大男人比较多嘛,阳刚之气足。大益爱心基金会更文雅,可能跟本身从事一些茶道教学推广有关系。现在我以个人名义加入了爱心基金会的益工团队,也希望能多受一些茶文化的熏陶,在不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些爱好来修身养性!

益友网:目前大益爱心基金会所从事的一些公益项目,尤其是大学公益项目,经常会将茶道文化融入到公益当中,你怎么评价这种模式?

何俊辉:我觉得挺好的,大益一直提倡“优雅地行善”,这个概念不错。做公益不一定要苦兮兮的,其实公益可以有很多种形式,也可以让大家觉得愉快。像今年下半年我们联合大益东航爱心茶室做了一次为鲁甸震区儿童捐献书包的行动,最后一共收到了778个书包,这些活动模式我觉得都很不错,也更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很便利地参与进来。大益爱心基金会在云南公益界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他们不像有些单位是为了宣传而公益。大益做的很多事都很低调,是为了公益而公益,为了善举而公益,这一点上我很看好他们。

益友网:您平时喜欢怎么喝茶?您觉得茶在您的个人生活当中充当了一个什么样角色,对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何俊辉:茶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一剂生活的安慰剂吧。喝茶,一是从小的习惯,第二也有保健的需求,平时朋友来了,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也是很好的一个交流的媒介。对我来说,茶还有一种静心的功能,有时候生活上、工作上碰到一些不愉快,就做下来泡一壶茶,感觉心就静了,所以说,它是我生活的安慰剂。

益友网:作为我们的老粉丝,您对我们大益的产品也非常了解了,未来你最期望看到大益出品什么类型的产品呢?或者说,哪种产品对您的吸引力会是最大的呢?

何俊辉:我个人还是喜欢比较传统的产品,因为我不太喝熟茶,主要喝,像7542就是一款经常喝的很喜欢的产品。希望未来大益能继承传统,多出一些经典回顾之类的产品,把大益茶的口味更好地传递下去!

茶业援外:细调慢沏 一杯好茶在心间


细调慢沏,一杯好茶在心间

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应几内亚所需,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从浙江省选抽技术力量前往援助,其中茶业就是重要一项。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茶业专家,戴志达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二话没说接受了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党要求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1966年3月,戴志达被派入茶叶研究所,接受了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茶叶的机械加工、栽培和植保方面的知识。当时余杭主要生产绿茶,对于红茶的研究较为薄弱,于是戴志达又去广东英德茶场实践了半个多月。

是年8月,所有的援外人员到中央农业部(当时叫“外联处”)报到,接受组织派遣。据了解,当年的“中国援助几内亚专家组”共有14人,涵盖了制茶、机修、栽培、篾工、木工以及翻译等多个领域。这也是继第一批之后,中国派出的第二支茶业援外队伍。

初尝,浓中带苦

来到几内亚的马桑塔接替工作,戴志达一行所要完成的是余下30公顷的茶叶种植任务(总任务是100公顷,第一批专家组已完成70公顷)。

当时的艰苦环境,令戴志达记忆犹新。“一个是语言不通”,戴志达说道,几内亚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当地人都说法语。而同去的专家组中只有一个法语翻译,制茶、机修、发电……所有的翻译工作都需要他一人奔波。为了工作的方便开展,戴志达他们决定每人学习法语。学会了简单的法语沟通,再加上手势比划,戴志达与几内亚人的交流有了明显改善。

再者是气候因素带来的困扰。几内亚地处热带,一年只有旱雨两季,每天严重的温差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据戴志达介绍,当地早上的温度只有4、5摄氏度,7点之前上班是需要烤火的,上午9点以后,气温开始升高,而到了中午11点,阳光下就基本不能站人了,温度时常会达到40多摄氏度。于是大家便到附近的树林或者宿舍午休片刻,等到下午继续工作。一整天下来,戴志达总要累得精疲力尽。

刚到几内亚,8小时的时差令大伙儿感到尤为不适。在国内,他们一般都是早上起来听中央人民广播,而在几内亚,听广播的时间就要等到晚上。不过,相比体力上的不支,倒时差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原定两年的几内亚援助,由于国内形势的影响,被延迟了半年。戴志达走后,一岁多的女儿忽然患上了小儿麻痹,为了不影响他工作,妻子沈杏仙一直瞒着,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直到回国,戴志达才知女儿病情,夫妻俩立即赶赴上海为其医治,然而最佳的治疗时间还是错过了,女儿虽保住性命,身体却留下了残疾。

苦尽甘来,久闻茶香

皇天不负有心人,戴志达一行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两年后,我国不仅帮助几内亚完成了百顷茶园的任务,还为他们培训了一批茶业工人,种茶、培育管理、制茶、机修,基本的业务全部倾囊相授。

1968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毛主席派来的技术人员就是好——记我国帮助几内亚建设马桑塔茶园》的报道。这篇报道,既是对专家们援外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妻子沈杏仙了解丈夫国外生活的有效途径,她当即将这张报纸保存下来,并一直收藏至今。

在戴志达生平的两次援外工作中,妻子沈杏仙给了他莫大的支持。丈夫长期在外,妻子便扛起了家中的所有担子。第二次到阿尔及利亚进行茶叶试种,妻子更是忍着肾结石的剧痛,强烈支持戴志达远出。

所谓“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戴志达的茶,有同志和贤妻共饮,苦中尝甜,久闻其香。

美心修德,礼义传承

茶业援外,一方面是传授技术,另一方面就是增进中非之间的友谊。回忆中,戴志达提到了一名叫牛凯的几内亚工人。有一天牛凯没来上班,戴志达便到其家中探望,上门后才知牛凯生病了,上吐下泻得尤为厉害。戴志达随即将专家组里的医生请来为牛凯治病,不几日,牛凯便康复了。之后,牛凯就和他相处得格外亲近。轮到戴志达生病的时候,牛凯也是每日登门看望,同时还带上了其他的工友。

以茶会友,援外工作中,虽然彼此的的交流更多是在园间,然而这种来自乡间的朴素情缘早已渗进了每一个中非人民的心里。如今,中非合作进一步增强,究其源头,离不开前人的辛勤铺垫。美心修德,学习礼法,这也是中国茶艺的最高境界。戴志达的这杯清茗,为中非友好所沏,品得深沉,品得高尚。

刘红傅艺葛玲燕整理

王思仪和他的闽茶电商王国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帮助许多有志青年点燃了创业梦想。王思仪就是其中一位,仅仅5年时间,他就实现年销售额近7000万元的业绩,从一个网虫变身电商团队掌舵者。

红地毯、聚光灯、奖杯……年仅19周岁的王思仪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和这些联系在一起。在2012年,第九届全球网商大会上,安溪中闽弘泰电子商务创始人王思仪,成为全球十佳网商。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王思仪和他的团队,又斩获了铁观音线上销售冠军的殊荣。

网虫变身创业郎

在中闽弘泰龙门电商基地清幽的茶室里,围炉而坐,沏一壶上好的铁观音,轻啜细品,茶香氤氲,使人置身于茶乡的灵气与柔情中。身材清瘦高挑、神态颇有明星范、一脸稚气的茶室主人——王思仪,向记者侃侃而谈自己的“触电”故事。

王思仪与电子商务相遇,纯属偶然。

2005年,15岁的王思仪在西坪中学就读,但课本对他毫无吸引力,吸引他的是网络游戏。

“‘课堂瞌睡虫、下课大活龙’,沉迷于游戏,不爱读书。”王思仪的班主任王昭烈老师说。

王思仪读到初二便辍学在家。“败家子,天天只会玩游戏。”父亲王大伟的话刺痛了王思仪的自尊心。有时,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未来电子商务商机无限,一定属于80后、90后。”2009年,阿里巴巴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马云演讲视频里的一句话,点醒了王思仪。

“我不想当败家子。”王思仪决定走茶叶电商创业之路。2009年2月,他在淘宝开了茶叶网店。

创业之初的艰难可想而知。盯着电脑屏幕,双手飞快地敲打键盘,王思仪瞥了眼右下角的时钟:凌晨3点,与以前疯狂打游戏时一样。

他把打游戏的狂热转移到了创业上,电脑一开就昼夜不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王思仪迎来了第一份订单。

“8000元可以买多少茶叶?”一个天津客户在旺旺上询问。王思仪兴奋极了:“亲,您好,我给您寄些样品先尝尝,好的话再买,不好喝包退,咱就当交个朋友。”第一单生意犹如寒冬中的暖阳,坚定了他的创业信心。付出多少才算百分之一百?王思仪开店5年,没有真正休息过一天,作息与常人颠倒。页面设计、网店装修、客服、经营人气,无一不是从头学起,即使店铺不断升级,“随时在工作”的状态也依然在延续。

为了打响自己的品牌,2009年,王思仪先后成立公司和合作社。当年5月,中闽弘泰在淘宝商城打出“安溪茶农挑着铁观音进淘宝商城”的口号,产品销量火爆。

形成品牌影响力

“我们网商团队的核心人员,是几个80后、90后的堂姐弟们。姐姐王思茵意志坚强,弟弟王思仪网络技术高超,堂弟王思东常出调侃的主意,妹妹王思婷努力当好客服总管。”中闽弘泰董事长王大游介绍说。从2009年到2013年,中闽弘泰网店销售额屡创新高,从每年250万元到每年7000万元,增长27倍。

去年,中闽弘泰以494万元订单额,位居“双十一”天猫乌龙茶类销售榜单第二。这张显赫的成绩单是如何炼成的?王思仪表示,得益于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2009年6月,王思仪在淘宝网率先提出“35天无条件退换货,包邮”的承诺,使网店转化率迅速提升到70%。“当时敢如此做的商户寥寥无几。”他说。

王思仪认为,在电商时代,网商就像是舞者,既要表演,又要与观众互动,才能赢得掌声。为了赢得顾客的100%好评,每笔差评王思仪都一一核实。有一次,一个大姐在货到后立即给了差评。王思仪打电话询问,发现是家庭闹矛盾,带着情绪评。在王思仪的耐心沟通下,对方取消了差评。

一个客户反映:“茶很香,但茶末较多。”于是,他将250多公斤7克真空包装茶叶全部拆开,筛清茶末,重新包装。

物流是中闽弘泰优质服务的另一体现。2014年“双十一”当天,在淘宝接到的5.8万件订单,36小时内全部发完。

“要让购物成为一次愉快的体验。”王思仪说,公司成立一个团队,结合客户体验,研发产品包装。比如,新推出的一款青花瓷包装的产品,一上市就卖出近100万件。

互联网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但天上也从来不会掉下馅饼,王思仪深谙个中滋味。

他在工作中是个完美主义者,偶尔也会觉得很累很抓狂。然而,当他看到销售额连年攀升,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

2011年,杭州网货展览会上,在中闽弘泰展示区,马云告诉同行的杭州市委书记:“这家店茶叶卖得很棒!”中闽弘泰不仅受到了马云的关注,也引起中国社科院、农业部的关注,先后获得农村网商特别奖和全球百家网商、全球十佳网商称号。

“我们将紧跟电子商务发展脚步,力争三年内营业额超2亿元。”2013年,在央视七套安溪铁观音财富大会上,王思仪说。这个有热情、有思想的年轻掌舵者,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在电商海洋中破浪前行。

记者手记>>>

为电商创业者扶一把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传统产业的突破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中闽弘泰抓住电商这一机遇,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突破,还助推了安溪茶产业的跨越,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样板。

中闽弘泰是如何走向成功的?“电商平台和政府的支持在中闽弘泰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师院创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火全博士表示,“中闽弘泰的成功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

在安溪,记者走访茶企和产茶乡镇,看到茶农熟练运用B2C、微博等平台进行网上售茶,电商经济俨然成为一种潮流。对此,安溪县县长高向荣对记者说,在茶叶电商出现苗头之时,安溪县委县政府就及时介入引导,适时地对成功案例聚焦、分析和推广,中闽弘泰正是该县及时发现和培育的一个成功典型,成为安溪铁观音与电商融合发展的一面旗帜。

2012年以来,在安溪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下,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当当等国内十多家龙头电子商务企业先后进入安溪,举办了50多场对接会,与当地数百家茶企现场对接,并在网上开设安溪茶会馆,以整体品牌拓展网销市场。同时,成立全国首个茶行业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出台配套扶持政策,设立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在泉州市出台首个规范电商经营行为的《安溪县电子商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从近年安溪茶业走势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茶文化的建设,茶营销模式的培育,每一步都走得果断、踏实。培养典型,再不失时机地大力推广,2013年安溪电商茶叶类目中占比排名全国第一,这告诉我们,在商业上制胜,没有巧合。在一个地区产业的推动上亦是如此。

张俊——执着探索的茶味人生


张俊,这个在普洱茶界响当当的名字,许多时候更是普洱权威的象征。这位普洱大师已经在研茶之路上走了30年,打造了诸多佳作精品。作为张院长的粉丝,我曾无数次幻想过采访他的画面,可能是在一次讲座上,可能是在一间堆满普洱的大房子里,但是没有想到我们的碰面会是如此亲切!他更像一位健谈的长者,亲切热情,字字句句又透露着专业权威的力量。

暖暖的初春、不大的办公室里,茶香四溢,张俊院长就坐在我对面,如此亲切而真实,这次采访我不想写得太学术,只想还原一个真实的张俊,一个幽默的张俊,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张俊。

普洱大师坚持而达

Q:张院长,听说您从事普洱茶工作已经将近30年了,这过程是不是特别幸苦?

Z:的确,30年,几乎是近半辈子的时间了。在普洱茶还没有受关注之前,那时候我还在茶科所工作,常常陪资深的地区是布朗族唯一的聚集地,一饼茶能牵出很多故事,喝茶时跳脱茶来言茶,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和内涵。感受到做茶人的用心和普洱的朴实这就够了。

整个采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结束了,随后我们还和张院长一同参观了茶厂,看到工厂内各个环节严格精细的过程,我不禁想到上午张院长所讲的话,真切的体会到一饼好茶的确是来之不易。

30个春夏秋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院长获得了众多头衔,还被尊称为“紫娟之父”、“云茶一号发明人”,受到众人的敬仰。在这些光环的背后,是张俊院长三十年的坚守和付出。茶有灵性,人茶相伴,则是茶缘。相信张俊院长能与七彩云南一起将普洱茶发扬光大,共续茶缘。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台茶商王俊钦:专心做杯好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