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访宁洱老茶人汤谟,该文转载自2010年的《普洱》杂志,如有看过就当怀旧!作者:黄雁!

考古茶膏贡皇帝,拥军抗敌儿时忙。

今作此补茶都誉,八秩甘操炉灶旁。

这是一位八旬老者的自勉诗,最初看到这首诗是在一年前,我去一个朋友的茶店喝茶。见一红木托盘中存放着几张名片,我一眼就看到了这首诗。诗印在一张两指宽的名片上,小小的名片还印有一位老者的照片,照片上的老者白发如雪,长须垂胸,颇有些古风。

我承认,我正是被照片所吸引,之后才伸手从托盘中拿过名片来仔细赏读那诗的。从古体诗写作的角度来看,此诗说不上工整,特别是诗词的起句和第二句,看起来有点让人费解。朋友为我大致作了介绍,我依稀知道了一点个中缘由,原来老者是一位擅长做普洱茶膏的民间茶人。

不久前,我想写一篇生活在普洱市井中的民间茶人故事,我突然想到了那张二指宽的名片。循着名片上的地址:宁洱东街三幢一单二楼东,我轻轻地敲了敲门,不曾想到,就在这一天,我叩开了一位85岁老人与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

一个沉睡了60多年的

普洱茶膏记忆

这位老人的名字叫汤谟,退休之前是宁洱县兽医站的一名畜牧兽医。那么,一位兽医怎么会和茶膏扯上了关系呢?这还得从2005年的一个夏天说起。

那一天傍晚,80岁的汤谟老人前往一位老友家串门聊天,无儿无女的他每到日近黄昏之时总会感到无限的寂寞。于是,与老友品茶喝酒聊天成为了他打发时光的方式。

来到老友的府上,一番寒暄之后,老友为他泡茶倒水,还随手递给他一本厚厚的杂志。汤谟老人接过杂志,不经意地看了看封面:《农业考古》2005年第2期。他心下有些奇怪,自己又不懂考古,老友为何要他看这本书?正要开口问,只听老友说:“你看看334页的那篇文章,我们的普洱茶现在火得不得了。”

按照老友的提示,汤老很快翻倒了334页,只见上面刊登着一篇题为《普洱魅力》的文章。作为普洱茶故乡人,一见到这个标题当然会激动,快速浏览中,突然,文章里的一段话将他深深地吸引了: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久负盛名的茶人林荣坤先生给我们冲泡的普洱茶膏,这种茶膏市面上几乎没有流通。它曾以3克茶膏拍出了1.2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据林荣坤先生介绍,此茶膏乃清朝年间制造,制造这种茶膏要用一百斤茶加入三百斤水,慢慢熬制,最后也只能熬出二十斤左右的茶膏,而且冲泡茶膏的方法与冲泡其他普洱茶不同,他利用两个茶碗,一只碗中放3克左右的茶膏,然后直接注入开水,茶膏在水温作用下开始溶解,稍过片刻再把放茶膏的茶碗叠入另一个茶碗。再在另一个茶碗中注入100度的开水,再次利用高温促使茶膏溶于无形。在茶膏的溶解过程中,可明显观察到,茶汤由浅入深再到黑,有色无茶。汤面上漂浮着一层形状变化莫测的金光纹线,确属奇景。

我问林先生为什么会出现金光线纹呢?他说这种普洱茶膏中加入了野生的珍珠粉沫在内。林先生还称赞普洱茶膏为:“会动的茶,可以喝的古董”。

细细地研读着这段文字,汤老心中涌起了阵阵热流。普洱茶膏,这个在自己的生活和记忆里已经久违了的名词,此刻竟然会在心中如此辗转反侧。3克茶膏竟然可以卖到1.2万元,这是自己儿时熟悉的那个东西吗?抑或是自己看花了眼?

老友见他如此痴迷,就笑着说:“我就知道你会喜欢,拿去慢慢研究吧!”汤老将那本杂志带回家。明亮的灯光下,他将那段文字看了又看,这段几乎没有一个华丽词藻的简朴的文字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每一个字都犹如一颗石子,在他记忆的古井里激起层层涟漪。

汤老想到了自己在父亲身边的点点滴滴,想到了父亲教自己熬制茶膏的每一个细节,渐渐地,父亲为了让他迅速掌握熬制茶膏的程序和诀窍而专门为他总结的十六字要诀清晰地浮现在记忆中:

水作载体浸溃加温

汲出茶精过滤脱水

这十六字要诀,是父亲手把手地教会他融会贯通的,想到父亲,汤谟不禁老泪纵横了。

Cy260.com精选阅读

老茶人张宗群嘴巴里的普洱茶地理


以前对普洱茶非常的陌生,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指引下进入了普洱茶的行业,才发现了普洱茶真正的魅力所在。真的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打开那件专门存放普洱茶的房间,问一下茶香,才会安然入睡。一点都不夸张。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贡茶之乡、滇藏易,全身感觉很舒畅,肺腑仿佛有一种被洗涤了一遍的快感,手心冒着微汗。比如现在喝了这种存放了4年半的倮倮茶仓周年纪念茶,苦涩味少,醇,喉韵出来得很快,32泡后汤色还不淡,还有甜味可品。

易武茶的原料很有限,每年仅有60吨左右,但其他许多地方的茶也冒充是易武的,因此每年易武茶原料由60吨变成了6000吨。每年到了收茶的季节,我都会花许多时间往易武跑,在易武蹲点,为了就是能拿到真正的易武茶原料。其实,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易武茶的魅力。可以说,易武茶是普洱茶的最后一个陷阱。

现在普洱茶的市场很火爆,所以价格很高,但好茶的市场一定会很大,现在懂茶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后会肯定变得更理性起来的。

张宗群:和普洱茶解除不到2年,义无反顾的决定把普洱茶当成一生的事业。现为云南倮么倮茶业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

范和钧的普洱茶传奇


1939年3月,受云南中国茶叶公司之邀,范和钧经香港、越南抵达昆明,公司委派他去蛮荒之地佛海,调查民情,筹建佛海茶厂。他将太太和女儿安顿在昆明后,和清华大学毕业的技师张石城一起于4月1日从昆明出发,4月3日到达大理,7日到芒市,8日抵达缅甸的腊戌,十日下午抵达仰光。途中,刚建成的滇缅公路路面开阔,并不危险,只是路况太差,车门被颠开,范和钧的上衣和钢笔被刮走,皮箱被水泥桶磨破。在仰光他与佛海茶商李拂一会合,由李带他一起于5月27日到达佛海县城猛海(即今勐海)。

那时的佛海是蛮荒边地颇为繁荣的贸易中心,很多华侨、商人、机关在这里进行着各种开发计划和实业实验。比如,1929年,周文卿、李拂一等人开办了发电公司,1933年建设厅开办农场,1936年,成立佛海简易师范,建设厅还在这里建立了樟脑加工厂。

范和钧边调查边地民情、茶情、商情,边招工,同时征地盖房,制造各种半机械制茶设备。这个过程中,佛海复兴茶庄李拂一、可以兴茶庄周文卿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和他的工人住在李拂一家,临时车间设在李拂一家斜对门的可以兴茶庄。五月到八月,100天的时间,他共制造:

萎凋挂帘一百二十张可供五百斤生叶之萎凋

牛力大型揉茶机一架每次可容萎凋叶一百磅

手推小型揉茶机一架每次可容萎凋叶十二磅

上抽式熟风烘茶灶一座每分钟排气量达二十五立方公尺

手摇切茶机一架

无尽练式发酵塔一座

手摇滚桶一座

筛四把

这些工具都是范和钧画图,并和工人一起加工完成的。我们还可以注意到,这些工具都是为了制造红茶准备的,可见,当时的范和钧,尽管对猛海生产的藏销蘑菇头紧茶的生产工艺和销售路径、渠道以及大叶种茶的适制性作了细致的研究,但他的目标还是生产可以出口换取武器的红茶和老青砖。

范和钧于9月开始制茶。经过18天努力,共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1940年4月,范和钧第二次来到佛海。佛海茶厂的工人和傣族民工在张石城的带领下已经建起了几栋茅草房。范和钧除了任佛海茶厂厂长外,还建设佛海茶厂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经营刚刚成立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推广法币(国民党政府指定的货币),“促进农业生产,提倡农村合作,协助归国华侨开发边区,改善地方人民生活,养成做事美德”。服务社的理事都是当地政治、商业的头面人物,因此,服务社的活动,对佛海的政治、社会、金融、民生有极大的影响。

范和钧白天忙茶厂、服务社的工作,茶厂工作为9小时,晚上还要给茶叶实习所分配到茶厂工作的实习生和厂里招收的技术工人在气灯下上课,范和钧承担的课程是制茶学、机械制图、三角、几何、房屋构造等。

1940年,佛海茶厂生产红绿茶132担(每担100市斤)。以服务社名义试制藏销紧茶1000担。此时,范和钧发现,佛海生产量最大的是紧茶,把紧茶管起来才是最重要的。范和钧将工作的重点从红茶转移到普洱茶。他们借着抗战的理由,以中国茶叶公司的名义开始实行统购统销。也就是说,所有出境的茶叶必须在中茶公司佛海办事处领取出运证,同时交纳高额的平衡费。但如果将紧茶交给服务社、中茶公司联合运输,平衡费就不用交了。因此,当时的中小茶商纷纷将茶叶售与范和钧领导的佛海服务社,加入紧茶联合运销的大军,由服务社的人将这些紧茶通过缅甸、印度运抵印藏交界处的市场葛伦堡,再由藏族商人运进西藏。

1941年中茶联运收购紧茶达12000担(每担120市斤左右)。同时,他们向易武同昌黄记花茶庄订购七子圆茶400担,这400担茶因为合同价格较低,同昌号并未用心加工,最终只能以一个较低的价格在缅甸脱手,经泰国销往南洋和香港。

这一年,他还收购了六大茶山的散茶原料运给昆明云南中茶公司下属的复兴茶厂生产普洱“福禄寿喜”方茶。这些茶收齐后,他按照绿茶思维,认为水分过高,进行了烘焙,结果,装在麻袋里的毛茶在马背颠簸一个月后,到达昆明时齑碎严重,不得不降等生产。复兴茶厂事后总结说:“佛海茶厂前后运来之普洱散茶,品质原属优良,复经该厂粗加筛拣,原料亦尚简净。惟以付运时用麻袋包装,柔软不耐搬运,经十数日长途马驮,整茶多被揉成碎末,损失殊重。复以该项原料,曾经该厂重为烘焙,水分过干,致压制方茶时缺乏黏性,而茶即支离易散,色泽亦复红暗,显呈枯涩,影响成品外观甚巨。为谋运输损失,保持成品色泽起见,嗣后购运是项原料,可即将原山毛茶用实篾竹篮装运。”

在推行法币和收购紧茶的过程中,权利和斗争一直伴随着范和钧。他与抵制联运的跨国大茶号“洪记”、“恒盛公”以及云南财政厅下属“思普企业局”、等谈谈打打,与佛海县长、南峤(亦在今勐海县境内)县长、当地土司争斗不断,还要提防服务社董事李拂一的消极,傅孟康、梁县长的贪婪,以及边地瘴气的肆虐。然而这一切并不使他疲惫,反倒是来自中茶公司上层、云南省经委会的怀疑令他郁闷,它要不停地为自己辩护。

范和钧制唐伯虎稿款彩刻漆仕女

1942年,他又收购紧茶一万余担,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他们抢运了数千担紧茶到印度以后,就将留在印度、缅甸的员工撤回佛海,两千余担未运走的茶留在缅甸景栋,三千余担在佛海分散到参加联运的十余个茶庄,这样即使被日机轰炸,也不会一次全部损失。

1942年十月,佛海茶厂已有相当规模:“厂地面积四十亩弱,厂房面积3521平方公尺,厂内有四公尺宽的车路,约一里路旁遍栽樱桃树苗已有半公尺高,有放牧牛马的草地,猪厩及蔬菜园。

有茶叶初制精制与工程之部门,精制部有切茶机、杆分机、拣梗分级机、飘扬机。工程部分有车床、钻床、冲床等简单机械,零件修配均能自造,泥工股木工股能自造厂房家俱及钢骨水泥工程等,电机股供给全厂灯光设备及制茶动力。”

1942年11月,除留三个员工在佛海茶厂留守外,范和钧带着茶厂的大部分员工经思茅撤回昆明。机器、厂房留在勐海,一直到1950年,每年留守人员刀国栋、周光泽等还少量制作茶叶,维持开销,直到被解放军接管。

普洱茶人:周洁


普洱茶人:周洁

她轻拨琴弦

弦上流淌过四季

江南小桥流水上的桨声灯影、烟雨蒙蒙下的雨巷纸伞,背影已经远了、远了,一如琴声滴落在不可知的远方……这种时候,周洁不爱说话,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她,会剪一袭湖绿映荷的夏裙或着一身羽白飘花或烟紫淡雾的旗袍,自己泡一壶年份悠远的普洱,在半盏渺渺的茶悃里,慢品陈香,人静秋也静,一派古中国的调子,在大可堂里,颇有番占尽风情向小园的韵味。

走过地铁,萨克斯如泣如诉

有时还响起坎尼的《破晓时分》

上海出生的周洁,会想起傅聪把李白的狂放与莫扎特一比之说。传统与现代流行有多远呢,在周洁身上所谓传统美一点都不影响她自幼就酷爱欧美流行音乐,曾有小席琳迪翁的美称的她,欣赏爵士乐那种非常的都市、男性,非常的今夜、此时;而摇滚乐那种石破惊天的声效也令她有一种青春的兴奋。

她有时走得很远

只为体验

比如,只是沿着普洱茶香,周洁就会走到中国最遥远的边地景迈山,带着一颗朝圣的心,去祭拜古茶园里的茶魂树,去倾听那些种茶民族部落让人落泪的古歌,去感受人可能有的最原生、最质朴的生活,没有人知道,在那种音乐中,她是否找到了《阿凡达》中那棵人类最后的灵魂树。

文/闲云

杨世华:深山茶人的人生传奇


总编壹说:有人说:“每一片普洱茶背后,都有一段时光雕刻的故事。”如同普洱茶的陈化,岁月的历练让杨世华愈加淳厚内敛,他与普洱茶之间的故事也愈加回味悠长。

从中学老师到国企中层,从国企中层再到资深茶人,云南——深圳——云南,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折返,念兹在兹的茶之梦,伴随时光潜移雕刻,跃变升华。

经历市场跌宕起伏的风波后,普洱茶仍然是投资客收藏的首选。但是当这片可以喝的小小树叶被包装成绝代风华的精装本,人们往往更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故事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杨世华选择在纷乱浮躁的市场环境中静观风云,潜心做茶,用茶人最纯粹的语言为我们解读每一块茶饼背后的故事,简单淳朴,却打动人心。

中文系才子、大型国企中层、云南中吉号董事长、深圳市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董事、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罗湖区工商联副主席、总商会副会长……翻看杨世华的经历,笔者脑海中立马拟好了标题中的关键词——“茶人传奇”。当真正坐下来与杨世华面对面地聊起普洱茶,整个标题都恨不得只剩下“茶人”两个字,这是个与那片树叶一样纯粹的人。

信任:做茶就是在做人

深晚:勐海自然环境优越,出产的普洱茶毛料极佳,是每个普洱茶人的理想国,中吉号总部就在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工业园,这里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但中吉号为何选择将营销中心的大本营设立在深圳?另外现在的茶企都非常注重深耕品牌内涵,中吉号的名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杨世华:周易说,居中为吉,中道亦是正道,中吉号便由此而来。深圳茶叶年消费额达数百亿元以上,且逐年上升、潜力巨大,很多茶企都选择以深圳市场为中心辐射全国。而且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从这里走出去的品牌数不胜数,它就像一杯清水,遇到了茶叶,就会浸透、温润,慢慢地,清水也就有茶的滋味了,现在深圳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茶叶市场之一。

深晚:最近几年普洱茶市场行情非常好,越来越多的人都纷纷涌入茶市,您怎么看?

杨世华:的确,即便像勐海这样一个县城里,都有100多家茶企,并且每年茶企的数量还在不断递增。很多人投机茶叶都想要赚快钱,但如果单纯地炒买炒卖,会不断推高普洱茶的成本,造成市场价格虚高,普洱崩盘事件再次发生的风险极高。

其实做茶就是在做人,要纯粹一些,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对了人,才能做成事。每年春季收茶的几个月我都会长驻勐海,亲自上茶山寻找最好的原料,组织各个茶园基地采茶、做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优质的毛料,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茶农和茶友的信任,这一点我很珍惜。

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名山普洱

深晚:尽管普洱茶市场繁荣非凡,但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也异常激烈,中吉号成功突围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杨世华:中吉号的优势就是始终坚持做“全产业链”,即拥有茶园(源头资源)、工厂(生产环节)、销售与市场(销售环节)同时兼备,并且自己拥有的源头资料,大多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茶。“全产业链”在普洱茶界其实很少见,投入大、周期长,不仅意味着无尽辛劳,也承担着市场波动的风险。但是,多年来的沉淀让市场对中吉号的产品高度认可,又给予我极大的信心,像去年我们的中吉号珍藏青饼,1000多件货一上市就销售一空。

深晚:最早普洱茶都是按等级来区分,中吉号率先提出“古树茶”概念,并以08年出产的“纯麻黑”为标志开启了普洱茶以产地划分的分类标准,您当时有想过这样一个创新会使整个行业发生巨变吗?

杨世华:我是云南人,了解各个茶山出产的茶叶风味,但是拼配的产品很难分辨出茶叶最本真的原味,售价也偏低。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一个细分市场,提升云南茶叶的价值,把原汁原味的茶展示给大家,后来就定位只做中高等的“名山普洱”。十多年来,中吉号一直致力于云南乔木古树茶的资源探索、产品研究与开发,汲取云南传统名山和茶庄的制茶经验,如今“好产地出好茶”已经是业内外公认的的评判依据了。

转变:以文化体验影响大众

深晚:茶文化的魅力让茶迷如痴如醉,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让很多“门外汉”望而却步,中吉号是否尝试过一些茶文化推广呢?

杨世华:深圳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前列,由深圳市热心于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茶学界、茶产业界和茶文化界人士发起并组成了深圳市茶文化促进会,通过会员之间的交流与碰撞,策划出很多精彩的茶事活动,在近期的评为“深圳市茶行业创新型标杆品牌”。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51岁,湖南人,长期定居云南,茶学专业出身,现为制茶工艺工程师,懂茶帝入驻专家。18岁时在当时的国营勐海县茶厂实习做普洱茶;随后,在国营茶厂任技术员、工程师、厂长。长期深入云南观察、制作、研究云南茶叶,对滇红、普洱茶有独到见解。

此文由吴郑撰写,懂茶帝做删节调整后发布。

30年老茶人眼中的云南茶

吴郑,开口问天,关耳不闻者。

湖南到云南,客居已成定居。闲散之人,如有文字,定有茶香。

三十年来,我一直做茶,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茶人。

十几岁就到、加工工艺技术、茶叶的储存和茶树的立地环境。

众所周知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说的就是茶树立地环境的重要性。

个人认为茶树生长环境里面,土壤的微量元素、稀土组分和含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长期被大众忽视了。因为微量元素、稀土很难测定,但是它们又经常左右着各种生物的生理代谢过程。而云南一山有四季的气候特征从土壤成分微循环和茶树生长环境的水光气热产生交互影响,从而导致云南茶叶在品质特征上的异彩纷呈。(吴郑/文)

66位知名普洱茶人


按:网络流传近现代56位知名普洱茶人,颇有争议,角度不一,原因很多。在此基础上,我感觉还有疏漏,遂添补10位,并请有心人继续添加,普洱茶的历程,有他们的足迹——

特别说明,序号只为方便计数,排名不分先后。

01、张宏达

张宏达年轻的时候,他用生物学方法论证,茶的故乡在中国,把阿萨姆茶种改名为普洱茶种;他踏遍国土,发现了两个新的茶种——可可茶和苦茶。如今,虽已跨入94岁高龄,但他体魄康健,精神矍铄,思路敏捷,以耄耋之年继续关心着茶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他就是茶学泰斗张宏达教授,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课题组的10位主要完成人之一。在他60多年学术生涯中为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和科教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

张宏达教授在山茶属分类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众多的新种,而且在于他奠定和构建了山茶属的系统分类基础,其影响遍及世界范围。他以蜚声国际的科学成就被教研界尊称为“大师”。他毕生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耕耘,编著了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全面提出山茶属的分类系统,调整和修改外国人的山茶属系统,并以充分的事实和根据把阿萨姆种改为普洱茶种,作为世界茶树原种,由此在现代科学视角上奠定了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地位。

02、邱辉

邱辉,原名邱维藩,字辉,男,云南昆明人,1929年5月生。1947年考入云南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49年5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滇桂黔边纵第九支队政工队员、边纵四期干校政干班学员、武工队长、指导员、原普洱专署(今思茅市)建设科农林股长。1952年,先后任中茶普洱支公司股长、思茅行署外贸局茶叶科科长,行署茶叶领导小组副组长、行署茶办主要负责人。1995年12月离休,离休后至今继续在云南茶界发挥余热。

50年代中期,邱辉与同仁一道,组建茶区基层收购站(组),积极开展收购运销,深入茶山宣传,组织茶农垦复茶园,促进茶叶生产迅速恢复。他参与组织研制了第一台手摇、畜力和水力揉茶机,后推广应用传动、电机揉茶机,建立第一座节能土烘房和使用烘干机,促进从手工艺揉制到机械加工的转变。

撰写发表大量论文和其它相关文章:《论思茅地区茶叶生产区划》、《关于加速发展普洱茶生产若干问题的意见》、《茶叶技术培训教材》(主编)、《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试点总结》、《茶叶(思茅茶叶篇)》、《关于在滇南江城县开发茶叶资源建立出口红茶基地的评估论证报告》、《漫话普洱茶》、《从邦崴古茶树的发现看茶树的起源与演化》、《论千家寨原始野生茶树植物群落在茶树起源进化中的地位》等。

03、张顺高

张顺高,湖北五峰人,1933年生,土家族,1960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茶叶专业,自愿赴边到云南茶叶科学研究所工作,1961年考察发现勐海巴达野生大茶树,1963年在湖南《茶叶通讯》发表考察报告。主编过《西双版纳文史资料茶叶专辑》。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二任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中华茶人联谊会荣誉理事、云南省茶叶学会(1981~1997)副理事长、云南省茶业协会荣誉理事,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顾问,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1992年10月,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思茅地区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1993年4月,他出席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任组委会委员,会上交流了他与梁凤铭副研究员合写的论文《古生态学与茶树起源传播驯化的系统猜测》,被收入《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一书。1996年11月中旬,他作为专家组副组长,参与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考察论证会”,提出了“净光合值法”类推测算出了千家寨古茶树树龄。

04、张毅

张毅,男,1941年生人,彝族,云南易武区区长,易武乡乡乡长,主任科员,于1996年退休。亲自组织指导发展新式茶园5000多亩;继承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并无偿传授给易武、象明、景洪、勐连、广西、南宁、韩国(李连喜)等地区喜欢制作普洱茶的人员,使古六大茶山以传统工艺制作普洱茶的大小厂家发展到100余家,使普洱茶的古老制法得到传承、延续,也使我们领略到了民间传统手工制茶的流风遗韵。大大增加了茶农及地方财政的收入,带动了群众种茶的积极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主要著作有:《易武乡茶叶发展概况》、《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易武人物谱》、《隶书字贴唐宋绝》。其中《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过去和现在》被收录入《国饮时代·普洱茶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普洱茶·经典文选》。

05、卢国龄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总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已离休10余年,但她的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这些荣誉意味着,天下有好多好多的爱茶者能喝到质量卓越的好普洱茶。吉人天相,茶人茶寿。

06、邹炳良

邹炳良,男,汉族,生于1939年,云南省祥云县人,中国采用渥堆方法生产普洱茶最早探索、研究、重要的实践者之一。1957年到

另类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斯里兰卡、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的古代贸易通道。形成于汉藏民族“茶马互市”的贸易往来,积淀着唐代以来近2000年的历史。

一般所说的茶马古道有两条,一条是由云南普洱经大理、中甸、德钦等地到西藏,另一条线路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到西藏。一般的旅游者和考察者,目光多聚于此。实际上,还有一条线,就是走怒江大峡谷。这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是“驴友”们的滇藏探险新宠。

有人说,看完怒江大峡谷和沿线丰富的民族人文景观,其他的探险之旅就显得平淡了。

第三条茶马古道——怒江大峡谷,从大理、六库、福贡、丙中落、五里进藏,这里交通不便、人迹罕至,旅游者极少,民风淳朴,尤其是在蒙蒙的细雨中,一个人行走在怒江大峡谷边,远山青翠、怒江潺潺,偶尔你还可以看到国外真正的“生驴”(驴友的最高境界),一人骑着自行车或从马帮租来的马匹。

日前,我随“中青在线怒江采风团”赴云南怒江大峡谷亲身领略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功,探寻第三条茶马古道的险峻和神秘。

壮观三江并流

从北京到怒江,七天的行程,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

到昆明从昆明坐长途车近10个小时来到六库,沿途可以看到云南独有的红土地。快到六库的2个小时盘山路,真真让我们体验了什么叫九曲十八盘,如果是不熟悉地形的人开车是件很危险的事。导游提醒我们要不停的咽口水来减低身体的高原反应。

通过边防哨所时,每个人要拿出身份证接受检查,听说我们是北京来的客人,几个十几岁的哨兵害羞地和我们挥手告别。

走在怒江大峡谷,步步神奇,处处险峻,目力所及之处尽是绮丽风光。也许你早已领略了大江东去浪滔尽的雄壮,但你未必见识过三江并流齐欢腾的神奇。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并流170多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即“三江并流”。

在丙中洛南部孜当村附近,距县城40公里的地方,怒江本是由北向南流,但因王期山千丈悬崖绝壁的阻隔,便改变流向由东向西急转而去,然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江水多次被挡,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湾,俗称:怒江第一湾。三面环水中的坎桶村,地势开阔,风光绮丽,人称世外桃源。如果站在贡当山上俯瞰第一湾,就会看见湾中的台地和相连的王期山梁如同一个在海中遨游的千年巨人半身像。

从前往来的人只能靠坐溜索过江,现在怒江边已经建起了几座现代化的大桥,但溜索依然存在,并发展成一项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过溜索(陡溜一根长约300米的钢索)的时间从开溜到停溜是18秒钟。就是说,人在溜索上的平均时速是60多公里!绝对是惊心动魄的冒险行为,也许只有勇敢者才能挑战。

李芷汀——93岁老茶商的传奇人生


93岁老茶人李芷汀近影记者祝田园摄

几起几落,不改诚信经营的初衷子承父业,对茶的热爱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祝田园实习生邱华

在张庄路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有一家名为“恒昌泰”的茶行。这家茶行,是1996年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成立时第一批进驻市场的商户。说起这家店,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镇店之宝”———今年93岁的老茶人李芷汀。

李老先生已经退隐近20年,但他还不时到儿女开的茶行来看看。从17岁入行当学徒起,李芷汀便与茶结下了一生的缘分。虽然几十年的岁月中命运有沉有浮,但他的视线从未离开过茶界,经营茶叶也始终恪守诚信的理念。

5月12日,在恒昌泰茶行,老人手捧一杯龙井茶,回忆起那些尘封的往事。

解放前

茶叶店里当学徒,与茶结下不解缘

李芷汀1921年出生于章丘水寨镇苑李庄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在他的少年时代,家里日子过得清苦。由于家境贫寒,1938年,17岁的他跟随父亲的叔伯兄弟李文强先生(“恒丰泰”茶行创始人)到济南城剪子巷附近的聚盛茶庄当学徒工。

那时,学徒不能站柜台,只能在货房里干活。勤奋好学的他很快便跟着师傅学会了茶叶拼配、品茶,并能熟练使用筛簸等各种制茶工具。

在聚盛茶庄干了不到两年时间,他就转到了一家安徽人开的安东茶行当店员。这里销售的都是产自安徽大别山的黄大茶,主要销往山东的泰安、莱芜和临沂等地。

在安东茶行工作的三年中,李芷汀了解到,茶叶是大别山产区的经济作物,当地人主要靠种茶、卖茶维持生计。“路上运货很难,要先用竹排将茶叶运到六安,从那里装船,一船装三车皮、大船装100吨货,到阜阳原墙集码头卸货,用独轮车将茶叶推到亳州,再用马车拉到商丘,然后用铁路运输到济南,”李芷汀说,“因为运输困难,收茶运茶的人盘缠不够,就给大别山茶产区先打白条,运达一个地方,由每个地方接货的茶行垫运费,等到把货都销出去了才能结账。春天采摘的茶叶,往往中秋节才能送到济南,大别山产区的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半年才能收回茶叶成本。”

大别山老百姓的贫困,激发出李芷汀深切的同情心。这也为他日后的茶叶经营理念打下了铺垫。

南下安徽卖茶叶,济南茶商求帮忙

由于跟错了安东茶行中的派系,三年后李芷汀失了业。别人介绍他来到筐市街东口的福元茶行当店员。但干了一年,李芷汀不满于该茶行经营方式保守,直接南下来到安徽省蚌埠市一家搞茶叶运输、颇负盛名的大中公司做业务。

当时,由于他在山东市场熟人多,这家公司让他专门负责往山东运送销售茶叶。李芷汀在此工作一年多后,国共内战打响,茶叶市场运输销售受到严重冲击。

1948年,他再度失业。但他没有气馁,联合在蚌埠茶行工作的济南几个老乡合伙,凑了几百元,在当地开了家“厚昶茶行”。

凭着多年积攒的经验和人脉,李芷汀将茶行运作得逐渐风生水起。济南的不少茶庄因为缺货源,都托熟人找到他,求他帮忙进货。有时候,就连济南当时最大的茶行———植灵茶行货源紧缺,也会找李芷汀帮着进货。

解放后

巨额银行贷款进茶,茶叶全分给其他同行

自从“三反”、“五反”运动后,国家鼓励发展商业。受到这一政策的鼓舞,1961年,回到济南的李芷汀独资开了家茶庄,起名为“谊农”。

当时,他并没有多少钱,但他做出了一件在别的茶商看来疯狂的举措:从人民银行贷款30万元,全部用来购入安徽大别山的茶。

要知道,那时候,人均月工资仅有一二十元钱,30万元无异于天文数字!李芷汀说,当时济南有七八十户茶庄,真正有资金能到南方茶叶产区进货的只有十家左右,而且大多数茶商对国家政策还持观望态度,没有胆量向银行大量贷款。“他们手里没有钱,在市场上也弄不到货(茶),就向市工商联反映,工商联找到我问情况,我说:‘谁有钱谁到我这里提货’!”李芷汀说。结果,茶庄的商人们纷纷到李芷汀处买货,他手里的茶叶还没等自己销售就都以成本价分给同行了。

李芷汀称,他后来想想,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因为南方有茶运不过来,这边的茶商又因没钱或缺货源进不到货,他贷款大批量进货,正好给双方搭设桥梁。

但也因为这件事,他差点被当成地主遭到批斗。

戴右派“帽子”21年,年届六旬重操旧业

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济南成立了国营茶叶公司。李芷汀回到济南后,在该公司取得一席之地。而后,济南国营茶叶公司合并到济南市轴承厂,李芷汀当选为供销科科长。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1958年,李芷汀被划为“右派”,1966年文革开始后,李芷汀一家老小被迫返回章丘老家。直到1979年,李芷汀终于获得平反,这才与家人回到济南过上稳定生活。

1983年,槐荫区茶叶公司聘请他担当销售顾问。据李芷汀讲,因为他常年与安徽大别山茶产区保持良好的关系,产区的茶农非常信任他,以他的名义进货都不用提前交货款,等货卖了再给钱。“从1983年到1995年,我给槐荫区茶叶公司赚了足有800万元的利润。”李芷汀说道。

1995年之后,部分国营商业逐渐变为自主经营,此时,李芷汀考虑自己年事已高,逐渐退居二线。

现如今

子孙继承事业,一家三代茶人

李芷汀有六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其中一儿一女继承了他的事业,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经营着茶叶生意。

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李芷汀的儿子李茂鹏子承父业进入槐荫区茶叶公司工作,跟随在父亲身边十余年得到了老人家的言传身教,逐步成为公司的主要骨干力量。1996年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公司产生变故。时逢济南市茶叶批发市场成立,在父亲的支持鼓励下,李茂鹏成为第一批进驻市场的茶商。由于从小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李茂鹏对茶叶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很有前瞻性和独到的观察力。2000年,他大胆地第一个将普洱茶引入济南市场,之后几年在市场上把普洱茶经营得风生水起。

福建是产茶大省和茶品种最多的省份,云集了众多的制茶大师和审评专家。为了父亲将茶事业做得更加扎实、更加纯粹的心愿,2005年李茂鹏将公司总部迁至福建福州,一方面将茶叶经营品种扩大至红茶、青茶、普洱、绿茶、白茶、再加工茶等多个品类,并将销售区域扩大至北京、上海、江浙、山东、福建等全国众多地区;另一方面努力将恒昌泰打造成集茶叶销售、品种研发、茶味禅心、茶文化传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产业集团。

2006年,李茂鹏遵从父亲的教诲,为了纪念和感恩将他父亲引入茶行业的前辈李文强先生,原本想将“恒丰泰”老字号传承下去,但因“恒丰泰”的品牌当时已被注册,父亲李芷汀又选取“恒昌泰”的字号,寓意“永恒、昌盛、太平地将茶的事业世代传承”。

李芷汀的六女儿李瑞杰十几年前从原先单位离职也投身于茶叶销售领域,几年前又从弟弟手中接管过济南茶叶批发市场的这家恒昌泰茶行,如今带着五姐的儿子从事茶叶销售,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恒昌泰茶行南墙正中位置挂着一幅名为《教子图》的国画。简单的笔墨生动勾勒出一对公鸡母鸡和翅膀下两只小雏鸡的形象。据悉,李芷汀夫妇都属鸡,子孙也有多人属鸡。李瑞杰说:“将这幅从北京一位著名画家处求得的国画挂在店中,意在提醒自己,经营茶叶要牢记父亲的教诲,做好人,卖好茶。”

记者手记

在见面之前,记者猜想过已经93岁高龄的李芷汀老人的相貌,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个佝偻着身躯、走路颤巍巍的老人。当5月12日下午在恒昌泰茶行里见面时,记者着实吃了一惊,因为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说话铿锵有力,思路清晰,听力也不错,看起来顶多80岁的模样。

龙井、猴魁,对于名茶的产区情况,李芷汀老人讲起来头头是道。他说,成为茶人是他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卖茶比卖烟酒有益”,他身边有不少老茶人都挺长寿,身板硬朗。据称,他70多岁还能骑摩托车,2012年时还能骑自行车到英雄山锻炼身体。

李老风趣幽默,在与记者攀谈中,有多位顾客来店中喝茶聊天、选购茶叶,他说是我们在此有说有笑给店里带来了生意;李老又很客气,为了接受记者采访,他专门调整了作息时间,在茶行里一坐三个小时只起身活动过一次,临别时还称自己讲得不好,耽误了记者的时间。

礼让、谦和,这是李芷汀老人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茶,与李老相伴一生,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包含着礼让与谦和精神的茶文化,已经渗透进他的骨髓,历经几十载沧桑,积淀成老茶人的一种品格。

访茶记


乙未冬月某周末,日高微寒,风烟俱净。吾等一行轻车简束,往武平桃溪访茶,品“桃溪之韵”也。

闽之西域,鸡鸣三省,怀拥梁野雄峰、百姓之镇、灵洞仙山、定光佛人文、何仙姑传说、南海国王城遗址者,武平县邑也。

武平猪胆干、武平金线莲、武平灵芝、下坝仙草、象洞鸡……特色各备,其名赫赫也;而近年声闻京沪港粤诸省区,远赴英法美新诸异国之名产者,“武平绿茶”也。

宋明时期,武平人开启植茶制茶之史。清道光年间,武平绿茶已享誉潮、梅、汀,一度为朝廷贡品,非横空出世、突降人世者也。新时代,武平政界与民众倾力集智,锻造“武平绿茶”特色品牌,遂使资源优势转成市场优势,绿茶行业跃为支柱产业。一柱鼎盛,百业勃兴也。

桃溪,闻其名可知其秀美丰庶也。武平北部中枢,素有“绿茶之乡”称誉,“武平绿茶”重镇也。山山辟茶园,户户能制茶,村村逸茶香,男女皆茶人也。

桃溪访茶,方知“武平绿茶”现拥三大产品,谓之梁野炒绿(条形)、梁野翠芽(扁形)、梁野雪螺(螺形)也。近三十年前,吾于苏州初品碧螺春,其茶螺形,碧翠如珠。掷茶入杯,簌簌有声,直至杯底。啜其茶汤,奇香沁腑,心神顿振,疑为天物。不想,当日于本土武平,见“梁野雪螺”,浑然碧螺春样貌,如重逢老友,喜形于色也。

新礤,乃桃溪制茶专业村。千余人口,近两千亩茶园,十四家茶厂,连年捧得全省、全国绿茶类“茶王”奖牌或金杯。主人待客,次第泡上上述三品名茶。晶莹杯内,茶芽舒展,色似翡翠,气若幽兰,赏心悦目,撩鼻勾涎,尽显“香气高锐,滋味清爽,色绿形美”之品质也。

尝茶毕,登茶山。别地茶山,大抵成片连坡,一望无际,桃溪茶园,自具风韵:山环水绕,林木相间;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新礤茶园,更兼林中梧桐甚众,春深之际,桐花竞放,洁白如雪,映衬翠绿晶碧之垄垄茶畦,犹如色泽艳丽之山水画廊也!

假以不长之时日,新礤乃新兴休闲旅游好去处。且先闻:天然花溪、花香溢溪、桃溪轻歌、听花邀月;且遥赏:农家小院、山里人家、流水驿站。绝非天花乱坠,眼前已见游客中心动土,宏图初开也。

茶、烟、酒,吾平生独嗜茶。酒,稍饮辄醉;烟,无聊时吹烟为乐,数十年未成瘾君子,曾作《吹烟者说》;茶,常于午夜自泡独饮,饮罢挨枕即眠,一觉至东方之既白。人谓:半个茶痴也。

当今,文化之说盛行。酒有酒文化,兰有兰文化,茶有茶文化。究其实,茶乃聚山水之灵气,浴自然之雨露,天然生成,红尘一物也。

有“茶禅一味”之说。万物皆禅,一切皆禅,禅为何物?禅即生活。平常日子之搬柴运水,喝茶吃饭,无不蕴含禅机也。

如是,吾等于日常起居间,举手投足间,交游往来间,无需绷着面肌,不用端着身架,不必装神扮鬼,磊磊行世也。

譬如自个,年已花甲,退出职场,即是退出江湖。无需奔竞,不必察言,不作俯仰。每日重要之事,即是吃饭喝茶,喝茶吃饭,凡夫俗人也。

据说苏东坡访僧人,有“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之对句。武平桃溪访茶归来,吾亦仿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喝茶,喝绿茶。”欣欣然自乐也!

茶界名人传奇:陈升河与老班章的故事


今天提起老班章人们总会说到勐海陈升茶厂和陈升河。老班章与陈升茶厂似乎已经分不开。这不仅仅是陈升茶厂捐资100万修建老班章的山村公路,在老班章投入200万建初制,更重要的是陈升茶厂与老班章村共建旨在保护老班章原生态原产地的优质普洱茶生产基地的共赢发展模式,为老班章普洱茶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云南普洱茶中的至尊“老班章普洱茶”品牌在市场风雨中得到进一步巩固,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茶。老班章普洱茶因品质非凡,就像国酒茅台一样离不开原产地、原材料、原地加工。但长期以来,大部人并没有喝到真正的老班章茶,原因就是假冒多,各式各样质量价格不一的班章普洱茶让众多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市场的混乱和资源掠夺最终将导致这名扬天下的“老班章”走向毁灭。此外老班章茶叶原料虽好,但从采摘到初均存在很多不足,这也是造成爱茶人对老班章茶众说纷纭的又一原因。如何保护这片珍贵古茶树,如何才能做出让天下爱茶人喝得起并喝得到真正的“老班章”?虽然村民小组已有保护意识和自律行为,但要保护老班章茶的原产地和原生态性,光靠在村口防查外地流入茶叶掺假的措施是不够的,它必须有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需建立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不仅包括从原产地、原材料、原地加工的保护,让老班章茶在价格与质量得到稳定,让村民及消费者的利益得到维护,而且要建立一个严格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体系,才能使老班章普洱茶走上品牌及产业化发展之路。

2007年下半年,尽管普洱茶市场已激剧下滑,凭着自已十几年来对普洱茶执着的热爱和“为天下人做喝得起的好茶、为爱茶人士做称道的好茶”的质朴信念,陈升河仍逆势而上在勐海县工业园区创办了占地150亩、生产能力达年产1800吨的集普洱茶精制加工、生产、销售及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形综合企业勐海陈升茶厂同时,便为建设布朗山老班章村优质茶叶生产基地的目标而努力。2008年2月,经勐海县人民政府批准,全体老班章村民同意,由勐海陈升茶厂与老班章村小组及全体村民共同设立了旨在共同保护老班章普洱茶原产地原生态,共同维护打造老班章品牌的经济合作组织,与全体村民签订了5年内由陈升茶厂对当地普洱茶原料统购统销的合作协议,形成了紧密的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合作模式。

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勐海陈升茶厂投资100万元修建了八公里的进山公路,投资200余万元在老班章村建起一个相当规模的初制所,向村民按5年内四季不变的统一价现金收购鲜叶,并完全拥有当地全部普洱茶的唯一合法专卖权。实行“三个统一”:统一原料收购标准和价格;统一制作标准和办法;统一销售价格。同时,每次销售的茶叶均标明时间、重量、等级、价格等字样。为了保证“三个统一”落到实处,一是为提高茶叶品质,陈升茶厂把茶园管理作为茶叶生产的第一车间,加大对茶叶源头质量的控制;二是陈升茶厂与老班章村民共筑“堵假”防线,老班章村村民委员会组织的监察队24小时监控,保证茶叶原料的原产地的纯洁性,这是村企合作保障茶叶品质的重要一环;三是在采摘茶叶环节上,陈升茶厂还为老班章家家户户免费配备了印有“陈升茶厂”字样统一干净的采茶袋(爬树采茶用。以前采茶多用的是装化肥等的旧袋子采茶装茶)及竹篓(采下的茶及时装进通风好的竹篓也免捂坏);三是村民每季将保证不施化肥农药的鲜叶全部交售给陈升初制所,进行统一规范的初加工。

对村民用背篓现摘现交的鲜叶进行收购,彻底杜绝了外地茶叶流入(最近的邻村新班章距老班章都有7公里的山路),不仅使老班章普洱茶原产地原生态性得到保护,而且解决了过去当地茶初制存在的不足。在这之前由于茶农家家户户基本上用平灶铁锅杀青,(而不是斜灶铁锅杀青),比较费劲,导致有的锅底没刷干净而出现糊片;还有用杀青机杀青,产生杀青过程中常有茶叶被闷,使“老班章”独有的香气、汤色不能有效地表现出来。采摘茶叶过程中又大量用编织袋装鲜叶,而没有用透风性较好的竹篓装鲜叶,加上未及时将鲜叶进行摊晾,导致部分茶叶(特别是嫩芽头、茶梗)前期发酵,制作的晒青毛茶汤色黄里透红,香气很弱,品质下降,这也是过去老班章茶味杂难辨的又一原因。对此陈升河和负责老班章基地的副总经理唐海滨不断与一百多户村民反复沟通示范,在不断提高中解决了上述不足。

陈升茶厂老班章初制所建立后,对村民采摘的鲜叶,严格把关,接一芽一叶至三叶等级分类过秤后立即在干净整洁、有层层木架且遮蝇防虫的凉场上,及时将鲜叶均匀地在竹席上进行摊晾,之后用专门铸造的十口斜灶厚壁大铁锅,聘请杀青能手完全用传统手工杀青、揉捻、晒青、捡剔,做出高品位的老班章晒青毛茶。茶叶的出品有三个单位共同把关:布朗山乡班章村村民委员会老班章小组、勐海陈升茶厂、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茶叶协会,三家共同认证后出厂。这样使茶农和公司利益都得到了保障。老班章村民在获得稳定收入同时,陈升公司也实现了对优势资源的垄断,实现了对自身产品质量及价格的控制,从而使云南普洱茶中的至尊“老班章普洱茶”品牌在市场洗礼中得到进一步巩固,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实现了陈升河让天下爱茶人喝到真正地道的老班章茶的愿望。而这一切都凝聚了老茶人陈升河的智慧与心血。陈升河也被媒体誉为“老班章茶的守护者”。

年逾花甲的陈升河先生,与茶相伴四十余载,慷慨感言:

吾自少年涉足于茶,至今已四十余载,虽历经曲折无数,却依然兴致万千。今聚毕生之力及制茶心得,于茶之源头,置地筑厂,欲与天下茶人乐在其中,以圆人生之茶缘。与君开怀尽兴之余,若能为千秋普洱茶于盛世之际,光大传延尽绵帛之力,足矣!

陈升河简介:

生于1951年4月,广东汕头人,云南普洱茶专家,云南省普洱茶协会常务副会长,西双版纳老班章茶研究会会长,云南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与茶为伴40年,以“为天下人做喝得起的好茶,为爱茶人士做称道的好茶”为己任。1973年在广东汕头涉足于茶,1986年在深圳从事茶叶研究及经营,品牌市场占有率曾达60%,业界誉为“茶痴”。

2006年夏,陈升河先生率众驱车数千公里历时一个余月,踏遍滇南全部茶区村寨考察调研,随后在西双版纳勐海置地150余亩,历时四年投资近亿元,将陈升茶业打造成了专家称道的“远看似公园,近看是花园”的生态环保型企业。“陈升号”企业品牌也声名鹊起,产品深受海内外消费者追捧。

2008年初,正值普洱茶低谷,陈升河先生以过人的胆识和对古茶树这一历史自然遗产的深切关爱,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每年两千万元的投入,与老班章村签订30年的包购包销协议,受到省、州、县各级政府一致好评和嘉奖,开创了“企业+农户”强强联合的先例,共同打造云南优质”和“陈升普洱茶给您带来健康、快乐、幸福”做为陈升茶人永不停息的追求。

历时五年,陈升茶业已跻身业界亿元产值行列,“陈升号”已成为省、州、县政府关注的龙头企业,在整个云南茶叶企业中名列前十。陈升号生、熟系列产品,先后在海内外各大博览会上,荣获近50余次“茶王”、“金奖”等殊誉。“陈升号”被评定为云南省著名品牌,“陈升号”产品荣获云南省优质产品称号。

卢国龄——普洱茶界传奇人物


卢国龄——普洱茶界的传奇人物

海湾茶业卢国龄,卢国龄50年的管理经验和学习所得如今都用在了海湾的发展上。她与邹炳良性格虽不同,配合却很默契,邹炳良主抓技术,卢国龄主抓企业战略和管理,年轻的海湾在两位老人的率领下经营得风生水起,不逊色于任何一家同业企业;而海湾茶厂在卢国龄女士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指导下,海湾茶业声誉日隆,正向着集加工、研制、贸易和服务为一体的国际集团化企业迈进。

时间法则似乎在卢国龄身上不起作用,面对这个话语干脆、思维敏捷的“卢厂长”,你会忘记这已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卢国龄被誉为西双版纳的五朵茶花之首,被很多指挥若定的总会计师,创制了定额成本管理模式,带领团队研究制定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定额管理工作、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及资料贮存工作和责任制为核心的工作标准151项,使企业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运行轨道,而且还为茶厂及社会其他人员培训企业管理相关课程,学员遍布全省各地;她并非农大茶学专业毕业,但却是制定全国茶叶品级与价格的标准化依据的专家之一。

卢国龄1959年进入勐海茶厂,先后在多个部门任职,1987年任副厂长兼总会计师。卢国龄曾参与了国家红碎茶分级实验、制定质量级差系数等重要工作,在她的主导下,勐海茶厂通过制定一系列管理标准、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使企业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为勐海茶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同时还负责勐海茶厂的销售工作。卢国龄说,“1984年国家统购统销取消后,产品一下子没了销路,我就亲自带领厂里的几个同事在全国到处跑,虽然很辛苦,但结果还不错,产品的销路打开了,销售渠道也建立了”。

卢国龄所演绎的人生,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富于传奇色彩,但她自己部是把这些往事和现实,都付与淡定而亲切的笑意——眼睛里依然清澈的光芒,透露着那种卢国龄特有的正直仁爱、自信坚定,构成一种超越了时空的、令人感动和尊敬的美丽:一幅幅历史画面依然生动,充满了卢国龄昂扬向上的生命力。而已离休10余年的卢国龄,其目光依然凝望远方,她的脚步依然坚实:和老厂长邹炳良一道,带着勐海精神,创办了海湾茶厂,海湾茶厂的产品又创造了太多太多的荣誉。

记东北知名老茶人:赵忠武


记东北知名老茶人:赵忠武

引来茶香飘关外辛苦奔波为茶忙

赵忠武,男,1939年3月18日生,汉族,辽宁人。1961年高中毕业于沈阳第四中学后却一步迈入商业大潮,一干就是四十余年。他曾任职于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沈阳中和福茶庄总经理。在职期间曾带领全体员工更加珍惜、爱护、保持和发扬老字号优良传统和历史荣誉及机动灵活的经营理念,使这个沈城百年名店一度成为省市文明单位和物价计量信得过企业。中和福是沈城唯一被内贸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赵忠武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1989年被商业部认命为茶叶工程师。他在职和退休后,积极参与并兼职于辽宁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艺大赛,受到各界赞扬。他是东北赴俄罗斯各大院校的孔子学院讲学宣传中华茶文化和加深中俄师生友宜的第一人。

为了倡导“茶为国饮”提倡“科学健康饮茶”他不倦的向人们传播有关茶的历史,文化和茶叶基础知识普及宣传工作,积极参与省社科联举办的“辽海讲坛”科普知识讲座,使辽沈地区广大茶叶爱好者在饮茶之余领略到茶史、茶话、茶德、茶道、茶艺等诸多学问。在他70寿辰之际,获得了新中国建国60周年“茶事功勋人物”和当代茶圣吴觉农“觉农”勋章获得者,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还为他写了“引来茶香飘关外,辛勤奔波为茶忙”的题词。他是辽沈及东北地区的一位杰出的茶文化积极鼓动者和开拓者。

我的有机速溶普洱茶人生——朱向东


很遗憾,作为观察者的我们,无法回到2001年,看着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人是如何靠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博斗,直到最后他意外抓到生命的“诺亚方舟”,战胜了癌症病魔,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且成就了一个品牌。

我们错过的,是一个与病魔的斗争故事,也是一部饱含辛酸的奋斗史——朱向东在与癌魔抗争的日子里,不断查找与抗癌相关的资料与案例,从中发现了茶中的茶多酚等有益物质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使得在癌症病痛中的他看到了希望,通过长期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他的病情逐步好转并痊愈康复,正如朱向东所总结的“癌症痊愈的因素很多,但对我来说普洱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他就确定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创新型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理想就是让有机普洱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的健康。于是,他的人生翻滚、蜕变、升腾,一个企业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就此上演。

2003年,刚从病痛中恢复过来的朱向东创立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并且随着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生产国家专利的研发成功,公司正式更名为云南益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是,公司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醇润”品牌,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艰难而真实的破土生长。

童年的戏剧人生,一段抹不过去的经历

1961年,在思茅(现在的普洱市)的景谷县,朱向东出生了,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在那个年代享受了短暂的快乐童年,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关进了牛棚,母亲也受到了牵连,家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年幼的朱向东从幼儿园里被赶了出来,由于没人照理,只得回到老家景谷益志乡跟随爷爷和舅舅生活。他在偏僻的乡村无法获得正常孩子的学校教育,好在母亲和舅舅都是教师,幼小的朱能幸运地跟着旁听,更多的是参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中,放牛、积肥和耕田等农活,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这段辛苦和快乐的田间劳作过程中,使朱对农村的生活和劳动有着较深刻的感悟,在此后的中学及大学假期都会抽空回到村里体验生活,并且学会了丰富的传统农作知识(传统的农耕文化),这对他后来从事有机普洱茶的事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后话。

1972年,朱向东的父亲恢复了名誉和工作,于是朱向东随父亲搬迁到了普洱,并开始正式上学。

1978年朱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所报的志愿都是理工类,但命运又一次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数学考场上流鼻血不止,此后的科目也考砸了,虽然考分进入录取线,但没有被自己选择的大学录取,随后的补充录取阶段,在云南民族学院与思茅师专中选择了思茅师专。

1980年师专毕业后,由于县城中学师资奇缺,积极响应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主动报名到景谷县一中任教,并很快成为数学教学骨干。在1983年举办的全省中学生数学竞赛中,思茅的10个获奖名额中,朱向东的学生就占了6个,并因此获得了云南省教育厅的嘉奖。

1985年考取云南师大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分配到思茅财经学校从事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参编和出版了全国中等财经学校计算机教材,担任过学校教务科副科长、工会主席和校办企业总经理等职务,2000年调到云南省农业厅工作。

悲喜2003改变人生方向的一年

2001年,当人们都还在沉浸在新千年的兴奋中,纷纷谋划人生新蓝图时,朱向东却迎来了他人生之中最为灰暗的时刻。朱感觉身体不适,经过确诊为甲状腺癌晚期,并发淋巴结转移。尽管身心受到病痛的巨大折磨,但坚强的他对生命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一边积极配合医生作手术和治疗;一边积极查找相关的抗癌资料和治疗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查看了大量的资料后,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细胞级别和动物身上的试验证明对癌细胞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于是他决定在自己身上作实验,开始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的普洱茶(大叶种普洱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

两个月后,他发现病痛减轻了很多,最显著的是彻底解决了便秘问题,半年后检查,发现癌细胞没有扩散,医生同意可以出院,但不能中断抗癌治疗,在随后2年的时间里,又先后2次住院进行抗癌治疗,但他长期科学定量的喝高浓度普洱茶是一天都没有停止过,2004年再去复查癌症时已经完全康复痊愈,医生说他这是一个奇迹——如果没有以前的病史,很难想象朱曾经是癌症晚期病人。现在家人也都科学定量的饮用普洱茶,近6年来没有上过医院看病,就连以前经常患得感冒都没有。

从医院出来之时,朱向东就决定改变人生走向了,随着他对普洱茶医疗功效的更多了解,他要把这挽救了他生命的普洱茶推广做大,立志于研发和生产出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并且保证天然有机(避免农残的毒副作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有机普洱茶带来的健康。于是根据云南省劳动人事厅相关部门的病情鉴定(癌症晚期淋巴结转移属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报告,办理了提前退休(病退)手续。

2003年,朱向东成立了云南奥欧科技有限公司和墨江紫金工贸公司,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将来的功能化普洱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筹集资金;2005年,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开始进行功能化普洱茶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朱向东把工贸公司转让出去,利用科技公司潜心下来进行研发工作。他笑着对记者说:“那两个公司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接下来的日子,朱和他的研发团队抓紧进行功能化普洱茶产品及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普洱茶产区茶树种的调查分析研究工作,生产工艺研究主攻方向就是如何在常温下不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并且还要低成本的浓缩普洱茶精华。经过反复试验探索,2009年他们在有机速溶茶产品生产工艺上终于有了重大突破,并先后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经有2项被国家授予国家发明专利权,另外3项处于公示期,也很快就会得到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的代名词

何为有机速溶茶,朱向东告诉记者,这在国际上是有一套严格的评判标准的。

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产品生产中绝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溶剂和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并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LFOAM)标准,在此基础上各个国家的有机食品的标准不同,尤其以中国、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有机食品标准最为严格,经相关国家认可的检验审核机构评审通过后,由有机(天然)食品颁证组织发给有机产品证书,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据了解,在,填补了速溶普洱茶没有有机产品的空白。

有机茶国内国际蕴藏商机无限

据说,醇润速溶普洱茶当年刚生产出来,就得到了云南省商务厅一领导的高度赞赏,于是当年朱向东和他的“醇润”速溶普洱茶顺利地参加了广交会,在展会上,独特的有机产品生产工艺及产品立即引起极大反响,国内外客商极力热捧“醇润”有机速溶普洱茶,广交会后有来自于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的公司实地考察了益康公司的有机速溶茶生产线,以及茶原料基地,他们都为茶原料基地优异的生态环境感到震撼,经过洽谈,选择了一家香港的集团公司做海外市场的推广,目前产品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源于海外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的喜爱,海外市场销售量每年都以200%的速度递增。

与海外市场的有机速溶茶热销相比,由于益康公司还没有在国内(包括昆明市)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点等原因,国内市场认知度还很低,特别是传统有机茶产品。但朱向东坦言公司的传统茶产品品质与销售量是不相称的,而且通过国内一些展会了解到,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甚至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有机茶产品又不以为然。对此他也感到十分困惑。朱向东告诉记者,其实有机茶产品不一定价格很高,比如他们公司的传统有机转换滇红茶、滇绿茶和普洱茶(春茶)由于是古树茶并由有名的制茶师傅制作,其茶香和味道都很好,而价格仅仅是每100克不到10元,这比许多含有农残的茶叶价格都低,但仍然不热销,象他们一样在偏僻的乡村中茶农生产的也是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但依然销售困难,难道有机茶目前在国内真的没有市场吗?这与当初想让有机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相去甚远,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理智的关注自己的健康,其实,有机茶是最安全和有效的保健饮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普洱茶膏的另类传奇—访宁洱老茶人汤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