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

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延伸阅读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内修外行的茶道精神


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透过茶道老师张文慧娓娓道来二十多年来与茶共处的生活禅,让我们一窥茶道生活面的精神。“茶道”并不是一种古板的贵族式教条,离开茶桌,茶道延伸进入日常生活,从内在气质的涵养修行,展现于外与人的和谐互动,在在让人如沐春风。

从学茶道中她懂得恭敬别人,茶道里头有规矩与许多小细节要注意,规矩养成后做任何事情自然有节有度。如淮南子上所载“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不能定平直”。要塑造人格一样需要规矩,才能内修外行,甚至让接触你的每个人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而人们也都会想跟这样的人在一起。

就外在而言,张文慧老师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兴趣不如对茶道来的高。有时候工作太累很想要休息,好不容易放一天假,会想说应该好好玩乐一下,但她发现自己只要到陶艺店观赏艺品心情就会很好,生活上的满足感变高了,疲累的时候有一杯热茶,就会觉得够好了。心情不好的时候,选一种适合现在心情的茶叶与茶具,透过其间思维,烦乱的心就会恢复平稳。很多人的心情会太好或太不好,不知不觉间做出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的事,而茶道能在生活中扮演一种平和心力的角色。

茶道精神可以延伸到生活每一个细节,当内涵融入生活面后,感觉会很不一样,像张文慧老师本身改变很多,她表示自己变的拥有一种主动、积极想要为别人付出的精神,变的愈来愈细腻,会更多思考别人需要什么,把自己放下。她以前觉得人好难懂,不知道这个人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怎么互动比较好?甚至有与人互动的困难,相信这也是现代人普遍会有的心情,因为很多人都太在意自己,不懂得为别人付出。

茶很奇妙,虽然是同样的茶叶,但第一泡的温度、第二泡的温度都不一样,学茶的人要研究方法。现在跟人互动时张老师都会想,连茶每一泡温度都得不一样,那面对不同的人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如果想要茶好喝,一定要观察需要怎样的温度?当中充满无限禅意。同样的茶现在泡与明天泡就不一样,泡茶前要先观察,再去做。跟人互动也是,先观察,设身处地了解对方的状态,才知道怎样与之互动。

茶道像个生活导师,传之规矩、授之礼仪,让人心定气和,简单中自有快乐满足。

我们所倡言的,是茶道精神


■明建窑茶盏及剔红云纹盏托雅昌供图

东晋时期,敦煌人单道开在临漳县的昭德寺修行。据说他在室内打坐时,不怕寒暑,昼夜不眠,诵经四十余万言,“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获荃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己”。每天吃的有食物和药物,而喝的只是茶苏。有人认为,“茶苏”是茶和紫苏调制的饮料,能够起到提神少睡、防止睡眠的作用。

这条记载说明,寺院打坐已开始用茶。单道开饮茶,是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是与道家服饮之术相类似的,可见当时的佛教还是受道教药石观念影响。但单道开打坐昼夜不眠,因此其饮茶除了养生保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提神破睡,此时,茶在坐禅中的功效已开始被认识。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与茶的缘分就越来越深,禅与茶的融合也愈加广泛和深入。从坐禅饮茶、以茶止睡解渴到寺院大规模地种茶,从以茶待客到以茶汤供养诸佛祖师,将茶引入庄严的宗教仪轨中,茶己经成为僧侣参禅悟道、寺院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唐代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文化的发源时期,同时也是瓷器从纯粹的“器用”走向“审美”的蜕变起点。人们对茶的追求不但在器物上,精神上也随之形成。“茶烟袅袅笼禅榻”的中国饮茶文化更随之传入周边小的国家。

今天,言及饮茶,我们常说禅茶一味,而我们所言的应是一种茶道精神,这亦是真正的内涵所在。

■统筹:李世云■采编:潘玮倩陈福香梁志钦曾贵真实习生:梁婉莹冷师师陈雪梅卢远芳

中国茶道四大精神元素


中国茶道四大精神元素

中国茶道属于东方文化。它所蕴涵的精神元素,无疑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根植于“儒、释、道”揉和的土壤之中,因此,中国茶道的精神元素也自然把“和、静、怡、真”作为一个综合的归结加以体现,即品茶人在茶事活动的递进中,让升华出的精神需求,融入到传统的哲理道德、人伦品格之中,通过茶时的渗化,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和,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周易》中“保合太和”的精髓,亦是茶道之魂,做人之本。和在儒家学说中被体现为“中庸之道”,是度是宜是一切恰到好处。在处世为人上讲究“礼之用,和为贵”,要和衷共济,谦恭待人。大之,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从“和”上延伸出的伦理之和,美学之和,养生之和,处世之和,也便成了茶人们尚崇的行为规范。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是茶人灵魂之凭借。老子提倡要“守静笃”,而白居易则谓“静养和与真”。苏轼更是把静作为修身养性淡泊明志的首要,是故,品茶人便演化为“茶需静品”的理论与实践。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达到至善、通之茶道之玄境。”

怡,是愉悦和享受。这是品茶人精神之必需。茶之功能既能养生又兼醒神,在品之过程中,与人之生理感受便融为一体了,即生理上的快感与精神上的舒适。“茶醉”之时,亦有心旷神怡物我两忘飘飘欲仙之感,这种精神体验在我国大量的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是国人精神放达的最大化。

真,不仅是我国传统的儒家修身之要义,亦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这其中的真,不仅茶要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真月,茶具要真壶真瓷真杯,而饮茶人也要真情真意真实。品茶人还要“守真、养真、藏真”,这样才能通过修习茶道,达到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打造人格的本真和心灵的“真善美”,追求到人生的真谛。

由是观之,中国茶道体现的是中国精神元素的精华,只有品茶人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徐徐得之啊!

皎然,中华茶道美学的精神维度


皎然不但是一代诗僧,还是一代茶僧。

他精研过茶学,他曾经写过一篇《茶诀》。《吴兴志》卷十七称皎然“有《茶诀》一篇”。虽然,《茶诀》未明言撰写时间,但它很可能与陆羽《茶经》的问世时间相去不远。唐代很多典籍引用过《茶诀》,比如《百丈清规》、《禅林清规》、《五灯会元》等。可惜《茶诀》后来失传了,后人只能通过皎然的茶诗窥见其茶道见解的蛛丝马迹。

皎然画像

皎然精通茶事,并以诗歌的形式首次提出了“茶道”之说。唐代禅宗重视以茶助禅。皎然才高八斗,又是名寺高僧住持,无论在慧根、觉悟、心性上皆超然尘外,对茶禅之道有独到的见解。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他将“茶饮”提升至“悟道”的高度: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陆羽和皎然

皎然的茶诗提出了“茶道”审美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饮茶的实用层面,陆羽《茶经•一之源》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可以助人驱除昏寐,使人神清气爽,具有提神益思的功用。

第二重是饮茶的养性层面。陆羽《茶经》认为茶叶“野者上,园者次”,上乘的茶叶采自远离喧嚣的深山。茶性本洁,未受俗尘市井之欲性污染。饮茶可以帮助茶人驱除心魔,灭除杂念,乃至清正元气,守元求真。

第三重是饮茶的明道层面。茶可以载道,饮茶是茶人抵达“道”之妙境的一种途径。茶之真味乃是通过对茶叶精心的焙制,水品的择选,火候的妙炆,茶器的雅赏,茶人的清心,多重因素相互作用,方能品味茶叶之“道”。品茶之真味,正如拨开尘世的乌云密障,体悟宇宙万有及众生的本体。于是,茶味便有了禅的意境,品茗之事也上升到体悟人生真谛,乃至修身得道的高境了。

皎然是茶道重要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在另一首诗《饮茶歌送郑容》中,他也表达了饮茶能得道升仙的修道观念: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这首诗表达了皎然对丹丘子不食人间烟火,采茶饮用而生羽,进而羽化升仙的赞美。同时,皎然感叹真正懂得茶之真道的仙人不为世人所知,可谓“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当然,皎然在诗中似乎也批评了陆羽的《茶经》停留在茶学的实用层面,并没有往茶饮的灵魂境界深进一步。

皎然对茶道的喜好和悟性与他的宗教修为有关。皎然修道,内外兼精,诸家皆备:他在佛家和道家之间游弋,最终归于佛门;在修佛的过程中,又兼修律宗和禅宗,而最后选择了禅宗;在禅宗之间,他出入南北而又归宗北秀。

在佛门内外,皎然时禅时诗,用心孰多,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楚。作为一个僧人,他总是不满于做一个普通的诗人,还是以明心悟道为最终目标,想“脱却文字累,免为外物撄”(《答苏州韦应物郎中》)。但他最终以诗论闻名于世,并没在禅学领域成为一代宗显,这或许可以看出他的道心并没有湮没其诗心。

尽管皎然多才多艺,游心于茶道,更写过《茶诀》,但他或许生怕因受“小术”之累而耽误了修禅证心的大事,故而没有在茶道研修上继续走远?

茶道中的茶人在茶道精神上是相通的


前段时间,明海法师和明义法师来北京参观了几家茶馆,有幸与法师共进晚餐,吃饭时,明海师傅说茶道上最重要的两个动作是拿起放下,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震惊,因为我拿起的勺子停了一半。一个被挡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东西似乎突然打开,沙沙作响。

下午,我在马里安路茶城和几个法师一起喝茶,主要是酿点红,我坐在茶几前,面对着一个清澈无比的汤峪紫砂壶,五种冰,像玉乳蛋杯,低着眼睛,拿起放下。当我拿起它时,我知道我拿着它。当我放下它的时候,它是轻而稳的——但它不是有点泥泞和潮湿,所以茶是非常干净的。其他人开玩笑说法师祝福它。我笑了,但我知道是这样。如果不是明海大师中午的一句话,我绝不会做这么干净的茶。

在这期间,我参加了柏林寺的禅茶活动,联系了很多禅茶修行,读了一些禅茶方面的书,所以有时我有时间思考禅茶,但我不明白。其他人诚实地说了,但当他们用手教禅茶时,他们觉得这不是真的。

前天,在铁观音主酿的一家茶馆里,后来的朋友们跟我开玩笑,用一只蓝白相间的花瓶打了我的头,我停了下来,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生气,而是慢慢地回到了那杯好茶里。那一刻,我的心是我自己的。——我是我的心的主人。我想真正的茶马克呃不会急着泡茶的。泰山在他面前倒塌,没有变色,蝴蝶在他面前翩翩起舞,没有动静,他的心也不充满同情,爱,什么都没有。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喝茶的人!茶是纯净的茶,人是纯净的人。而喝茶的人,无论是谁为他泡茶,都没有名茶人,没有资深的茶艺家,没有茶艺的初学者,没有笨拙,没有技艺,只有清风的声音,只有茶汤倒出的声音,只有茶艺师的动作,只有茶水的一点点变化,只有是的味道。茶汤和一个默默无语的微笑时,接受了一个和蔼的茶具。

极简主义,极简主义。真正的茶道不需要语言。在茶道上,茶和茶的人都是灵性相连的,连风、雨、雷和电都是灵性相连的,小到一个竹杯垫或一条茶巾。突然间,突然间,灵魂相连了,突然间,他们就可以用语言表达。彼此理解,突然之间,他们就像是久已存在的同伴。——都安静得像等待千年的岩石,那香气,那永恒的茶香,像一条龙一样悠闲,所以一切都像是被菩萨的指尖一般,一瞬间就有了压倒性的魅力,那是永恒的瞬间,那是永恒的瞬间,当你再问我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

森林里的土壤是最普通和最无聊的,但是所有的花草、树木和真菌都在上面生长和生活;这里的树叶腐烂,种子在这里播种,雨雪在这里结束,昆虫在这里活动,微生物在这里进化……也许这里也有很深的宝石或石油的沉积物——神奇的RI。质朴的土壤中的质朴与活力,我想成为一个泥石般的茶人。即使在冰河时代和白垩纪之后,仍有一个三叶草化石,它不能被滑坡、海蚀和雷电劈裂。

禅茶的精神


禅茶的精神定调为“正、清、和、雅”。“正”是儒家文化;“清”是道家文化;“和”是佛家文化;“雅”是茶家文化,禅茶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具有较完善的人文精神。

一、“正”就是正道。

指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一种规范。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的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

正思维:依正见观察、思维,按照理去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

正语:不搬弄是非,不谈论与破迷启悟、离苦得乐无关的言论。

正业:不做违法,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

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

正精进: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积极深入地探研。

正念:不生邪恶之心念。

正定:不为外境诱惑而沉沦、迷失。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泡茶、喝茶时,要集中精神,以正念、正定的心境,老老实实地泡茶、喝茶,才会有好的色、香、味。

二、“清”就是清净心。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也就是无执着之心。世间人叫做“平常心”,“中庸之道”,也就是说,内心不会起心动念,做我们该做的本份,客客气气笑脸待人。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而到达“敬”。“静”者歇却狂心,让心安静下来:“净”者,一尘不染;“敬”是“主敬存诚”,恭恭敬敬地对待茶。如此,才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三、“和”就是和敬。

一个社会能和敬,就成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能和敬,将成为富强康乐的国家。所谓“和敬”即指“六和敬”。

1、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2、口和无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说话的语气谦和礼貌,悦耳可爱。

3、意和同悦:心意的共同欣悦,心平气和,冷静的、宽和的沟通,应该互相关怀鼓励和体谅,如此,大家都会共同产生欢悦,“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的共同目标,这是“意和同悦”的表现。

4、戒和同修: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仿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

5、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应该互相包容,修习禅茶,大家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6、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所以,“六和敬”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活规范,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所在。从自他关系来说,就是充分地尊重所有人的生存权和人格;而且,从自他的互动来说,必须从给予他人的幸福中,谋取自己的幸福,克服内心世界的自私与欲望,真正发扬人性的光辉。

四、“雅”就是脱俗。

正确,合乎规范是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高雅包含人的“优雅”和境的“幽雅”,人的高尚、不俗、优美、有艺术气息;环境的清静、雅致、幽美、有意境。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茶人品茗谈心是为雅士雅事,“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很深。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雅的反面是俗,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

禅茶,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的根本精神。

禅茶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也离不开茶的清和与隽永,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禅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的精神:将个人融入大众


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了千家万户,串连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辨方式开示,到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出,无疑是禅学的发展。基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那么,与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体之一,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水是白的,白色既可视为完满俱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高洁远俗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或一缕白边又令人想到是活泼又是静穆。那么在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

看作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呢?一碗茶中的你只是一片小小的茶叶,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也因为如此,茶中贮满和平、安祥、圆融,为什么人类要在一个地球上彼此争斗呢?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

人间紫砂之四:显著中的微观精神


紫砂壶钮,称的子,也叫摘子,还说成摘手。功能上,为打开壶盖方便而设的一小小之钮。在壶的部件中,显著而高傲,是壶画龙点睛之所在。

能工巧匠在壶钮上所下的功夫之深、心思之多,从丰富的钮名便可了然,这真是个“绕口令”:圆钮、环钮、桥钮、亭钮、虎钮、狮钮、豹钮、犀钮、马钮、兔钮、鱼钮、鼠钮、蝶钮、龙首钮、牛鼻形钮、菌钮、桃钮、竹段钮、梅桩钮、花式钮、白果钮、袱结钮和钱钮。也有叫瓜果花蕾钮、瓜蒂钮、兽形钮、肖形钮等等。名称纷繁,实乃“钮”若星辰。

虽然这些是习惯称呼,但总觉得分类杂陈,表达归类还是有些孩子气,不够标准、规范,故在此结合传统的叫法,斗胆做些小规范——

常见的壶钮,有球形钮、桥形钮、动物形钮、植物形钮、无形钮。

球形钮最为常见。一般从工艺上讲,钮都是用搓、转、压、挤而成,所以叫“摘子”,这种手法就叫捻摘子。此类钮在紫砂光器上最为常用,珠形、扁笠形、葡萄形、柱形钮等是常见形制。可别小看这简单的壶钮,行家眼里,越是简单的,越是高难度的。简单的壶钮,做得到位,精神气足够,就跟戏剧界名角上台亮嗓子一般,亮得出来了,那就是气象;亮不出来了,嘿嘿!那就是“大象”了。球形钮一典范之作为程寿珍的大掇球壶,壶身为大球形,壶盖为半中球形,小球形钮。壶整体为大、中、小三个球体叠积而成。此壶式的整个小宇宙被圆鼓鼓的气势所充盈,实乃气宇轩昂之态度。此款壶作为基本壶型,深受壶友喜爱,紫砂圈里将此壶式叫做寿珍掇球壶。

桥形纽也是常见形式。因形似拱桥得名。有圆柱状的、方条状的,还有加设单环或者双环的。这种钮也叫串的。相对于球形钮的高傲,桥形钮可能更为灵透。紫砂泰斗顾景舟的一款名壶“上新桥壶”,便是用此类钮。此壶钤印:中国宜兴(底款);景舟(盖款)。壶身呈扁圆形,折腹圈足。曲流,环状柄,柄上有方寸之地可安放拇指,与桥形钮相呼应,也可视为盖上之桥的延伸意味,匠心独运。压盖式,盖部及肩部均以凹线分割空间,俯视,有“一环扣一环”之感,如水面波纹蔓延。壶盖上的桥形钮,如江南水乡水韵般清丽的一阡新桥,温润中静静述说些细雨朦朦的故事。

动物形钮是我的叫法,很多人叫兽形钮、肖形钮。壶钮做成狮子、老虎、龙等等动物式样。有的写实,有的抽象,和壶体相互协调。这种叫兽形钮当然不能说错。可是现在的壶家,特别是花器手,钮做成桑蚕、青蛙、鱼、蝙蝠等等,就不合适叫兽形钮、肖形钮。此类叫动物形钮,似比较准确。

植物形钮也是壶钮的一个大类。主要集中在花器上使用。菌钮、白果钮、瓜蒂钮、瓜果花蕾钮、树桩梅桩钮、竹根钮等等,尘世间的繁花似锦,果实丰盈,藤曼缠绕,树大根深,大致可以在这些花器的壶钮点缀中得到丰沛的表达。

所不同的是,动物钮一般都是会做动物之整体风貌;植物钮一般都是取植物的小部分来特写形状。

当然,壶不是都有钮的。有一类我叫它无形钮,有人叫一体钮,就是盖上无一个具象钮的存在。盖与钮其实融为一体,此类盖子的沿儿大于壶口。这类钮也有叫融盖钮。典型的形制为蛋包壶。

其实,很多壶的命名也跟壶钮的表现形式有关。比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彩粉灵芝方壶”(见图),壶钮就是个灵芝模样。紫砂七老之一朱可心的代表作之一——彩蝶壶,取花香蝶至:盖中央置一花蕾,飞翔彩蝶扑与其上。彩蝶便是壶钮。

在显著位置,能工巧匠都会用灵巧双手,“钮”住一把壶的魂魄,让人细细品味壶的微观精神。

茶艺【神与美】精神内涵解读


“神”就是茶艺的精神内涵,是茶道艺术的生命,它贯穿于整个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面部所展现的神气、光彩,流露出来的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等,都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境界。茶道表演者对茶道精神的领悟程度的高低会使他人产生强弱不同的感应力。因此,一个表演者是否是一名茶道名家,用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神”。作为一名茶道初学者,不应该拘泥在沏泡动作的是否到位上,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多看文史哲类图书,欣赏艺术表演等,从各个方面使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领悟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唯其如此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当中体会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茶艺之“神”。

“美”是茶道艺术的核心,欣赏茶的沏泡技艺,带给观赏者的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有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除了境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艺美,而且主要是艺美配合以水美、器美、茶美才形成了境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体现在表演者的仪表美和心灵美。仪表就是表演者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在内的外表;心灵指的是表演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它们通过表演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展示给观赏者。比如,泡茶之前,表演者要请观赏者“选点茶”,观赏者可以从几个花色样品巾自行挑选,这叫做“主从客意”,是表演者对观赏者尊重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观赏者也欣赏了各种茶的外形美:置茶的时候不以手抓取茶样,这是讲文明卫生的表现;

冲泡的时候,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这是对观赏者行三鞠躬的意思。此外,敬茶之时的手势动作,茶具的摆放位置和杯柄的朝向,茶点是否取的意思。此外,敬茶之时的手势动作,茶具的摆放位置和杯柄的朝向,茶点是否取食方便等这些都需要替观赏者考虑周到。在整个茶道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始终要有条不紊,两手的配合,忙闲均匀,动作优雅自如,表演者和观赏者都将全部精神注意力集中到了茶的沏泡和品饮之中,而将所有缠身的俗务和烦恼都忘却了,起到了以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作用。

女人与茶道——女人的茶道礼仪


女人与茶道文化,女人的茶礼仪——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令年轻人对喝茶失去了兴趣。“我没时间,也完全不懂茶文化,”大家通常对煮咖啡更感兴趣。而在袅袅的茶香中我们能够发现崭新的生活方式,茶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下面为大家介绍女人学习茶道礼仪的好处。

女人·静心神

泡茶、喝茶讲究安静的环境,常处于这种环境中会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有助于使人静心神、修身性,感觉自身沉浸在文化当中,浮躁的心态逐渐变得平和、安静。

女人·重细节

冲泡茶的过程是极为讲究的,而且非常注重当中的细节。在选择茶具、环境的格调、茶叶的多少、水温的高低、时间的把控等等这些环节上都需要小心操作、精心调理。在学习茶艺过程,可以慢慢培养一个人的细心、耐性。

女人·懂礼节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要做到相互尊重,做好相互之间的礼节。泡茶也不例外,相互之间的礼节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茶艺,经常泡茶容易培养成一种良好的礼节习惯,待人处事更懂礼仪。

女人·共和谐

学茶艺、懂茶品的人,通常都不会直接评价一款茶的好坏,而是从客观上讲述茶叶的特点。如待人处事一般,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接触茶艺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言语谨慎的习惯,做事学会多分析、少评论,懂得更好地与人和谐相处。

女人·宜取舍

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学茶艺要懂得尊重其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冲泡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长期泡茶,就会懂得,需要综合自身的素养、能力,来做相对对自己合适的事。

茶道荟萃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除了提神醒脑、去油解腻的效用外,还把茶当作独坐、闲谈、外出、居家的“伴儿”。说它有何奇处,谁也拿不出答案,只感到离不开,他们以为这就是茶道。

文人葛兆光在《茶禅续语》说:“茶是什么味?清。但五味之中有酸甜苦辣咸,却无甚么‘清’,世人以‘清’评茶味,却不知它非唇吻齿间来,若要真个说茶之味,只好说‘苦’。”针对这个‘苦’字,古医书《本草拾遗》有“茗,味苦平”。但还是说茶先苦而后甘的评语多些。如《诗经》中有“谁谓茶苦,其甘如饴”。《茶经》“啜苦咽甘,茶也”。说茶有“妙香”之味道的话也不少,如《黄山志》中“云雾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间养之,微香冷韵,远胜匡庐”。《茶园十二韵》中“出蒸香更别,入焙火微溫”等,或许这些就是文人雅士的“茶道”?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所谓“茶道”,绝非挂在口上,流于形式,或自我标榜的题目,也非讲究境、器、茶品、茶具的茶艺,什么物质一与“道”字相关,便生出无穷之奥妙、无尽之遐思,不是文化、技艺、说教所能包容的。当年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所谈“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并未易评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品茶到了“以心品茶”的品悟层次;到了“苦尽甘来”的品饮之感;到了“茶味惟有方寸知”的品味效果,或许近了“茶道”。

现今茶馆星罗棋布,生命力很强,有些茶馆的消费水平大大高于酒吧及餐厅,这就是“茶道”的魅力,而不仅仅是那里拥有雅室、名画、美乐、茶艺、品茶的人,往往心不在茶上,多在沟通、交流、谈想法;饮酒的人,心多在酒上,往往挑剔酒的品牌、以畅饮达醉为乐,多在事情成功后欢聚一堂。事业、生意、学问、人情,远非几杯茶就能“达彼岸”的,人生漫程越觉味郁,越品越想品,既清脑又提神,既儒雅又显俊逸;而酒,虽先感怡畅、甘美而似有后患,往往端杯误事,而先机遇于交臂之间。但酒却是验证一个人的定力、机智、自知之明的“试液”,从此角度说,也有“道”理。

把所见、所悟、所闻、所触归纳起来,茶道究竟如何解释,如云在空、鹤在野,只闻其声观其形,不知其理与其情。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品赏心理的人们,对茶道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品一味达半生的茶水,确有它超群脱俗之处。古时有人向高僧问道,高僧只说“吃茶去”三字。究竟到何处吃?吃什么茶,什么时候去,都无交代。据闻求道的智者竟对此三字深有所悟,可见茶道的源头在中国。中国古圣贤对此有着精深的诠释。

1、茶道之清:清,也就是无杂。古人认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与俗人饮茶是有违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来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说。我们在从古往今来的众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关的内容和叙述。明人屠隆在《考余事》中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明人陆树声和徐渭都作有《煎茶七类》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陆树声说:“煎茶非漫浪,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徐渭也说:“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须其人与茶品相得。”同时代的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论客”一节中说:“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辨,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陈继儒在其所著的《岩栖幽事》中则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由此可见,品茶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否则就落下了“施茶”的话柄。张源在《茶录》中亦有类似的说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饮茶活动本身就是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就茶道来说,在历来的文章中讲静多于讲清。因静是清的结果,静比清来得更为直接,更为表面化。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写:“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韦应物所写的、“性洁不可无,为饮涤烦尘”皆是写茶之性本洁,而饮茶之人必须性清才能相得益彰。试想本是雅事,品茶之时却仍想着蝇营狗苟之事,岂不败兴。所以说茶道的精神之一应当是——清。

2、茶道之真: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新静要真闲。茶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义:

⑴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⑵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

⑶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声明,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

3、茶道之和:在茶道中和主要表现在中和,人和、和气、和谐、和悦等几个方面。

俗话说水火不能相容,但在茶道中水火不仅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风能兴火,火能熟水。”当然这也只是和在茶道中的一种最为简单直接的表现,亦是最为朴素的天地和谐的表现。

在茶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和则是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和物之间的和谐和悦。这一点在古往今来有关茶道的著述中提得也是最多。如明代许次纾在他所著的《茶疏》中对人的要求是“夜深共语,洞房阿阁,宾主款狎”,明代冯可宾也有“茶宜:佳客会心文童”的要求。在不宜中许次纾认为:人事忙迫和相宜之事相违背的都不可;冯可宾在茶忌中则认为:主客不韵忙冗。此皆有背和的宗旨。人和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而饮茶则使这种美益甚。人和则生和悦之情。心情和悦则人世间是万事万物都会因此而彰显和美之意。这就是和的最终作用,亦是最主要的作用之一。

4、茶道之净:茶道之净的境界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说,一就是饮茶环境的净,另一个就是饮茶茶具的净,只有这两条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带来的乐趣。我们再来看前人对于饮时“净“的高论。

茶宜明窗净几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小院焚香;

茶忌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案头多恶趣。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对饮茶的环境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所以在此我们把净作为茶道的主旨之一,这并非是空穴来凤。

5、茶道与人性:儒家思想的主张是崇尚礼乐,他们在人们日常的品茗中亦发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从中挖掘出了处世的进退之道。

早在南北朝以前更早的时期,茶就被用在祭礼之上。茶道重礼,这和儒家重礼异曲同工。陆羽甚至认为,在进行茶道时,“二十四器缺一,则茶废矣。”茶道礼仪之严,可见一斑。

我国自唐朝以来,宫廷中的重要活动(春秋大祭、殿试,以及举行的群臣大宴等等)都有一定的茶仪茶礼,以示尊重。进入宋代,儒家更将茶礼引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就是所谓的家礼之中,如普通家庭中的婚丧嫁娶修屋筑路待客等大事,无不举行茶礼。甚而有“无茶不成礼”的说法,客来敬茶的说法也是因此而来,由此可见儒教的礼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之深入。

茶道器具的配合务求和谐,环境务求清静雅致,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必须和谐统一。这从陆羽的风炉设计思路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儒家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清醒,更可以使人更多的自省,可以养廉(茶以养廉),可以修身,可以修德。

品茶一旦上升到了与人格节操相对应的高度,也就是对茶的清淡宁静品格的欣赏十分和谐的统一起来了。人品和茶品的高度统一,就无意中达成了心灵与自然的自然契合,这正是儒家所要求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6、茶道与境: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人不能多(人多曰施),亦不能杂,境要清幽,干净整洁为佳。欧阳修在其《尝新茶》一诗中,记他得到朋友馈赠的新茶而不用来待客时,有“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之句。很显然,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对品茶的环境也是有相当要求的。从欧阳修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对品茶的环境诸如天气、品茶地景色,饮茶的人(须佳客),所用茶具(洁净),泡茶用的水(甘泉)的讲究是很高的。

到了明代,人们对品茶的环境要求日趋严格。冯可宾就有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之说,所谓的“十三宜”是指: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含、会心、赏鉴、文僮;“七忌”乃是:不如法、恶具、主客不韵、冠裳苛礼、荤肴杂陈、忙冗、壁间案头多恶趣。徐渭则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总而言之,都是反复强调在品茶时对茶、水、器、环境、人、心情等等的要求。

明代又人最讲究品饮环境,这在明人表现的画卷中也可以看出。明季文士往往把品饮活动置于大自然的环境中,独览山水之胜,饱尝林泉之趣,使整个品饮活动充满了诗情画意,颇合于天地之道。

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这是饮茶的基本要求。但要使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那么,品茶与周围环境间的关系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青山秀水,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幽居雅室,当然是理想的品茗环境了。

至于家庭饮茶,环境是固有的,难以选择,但在有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努力,同样可以营造一个适宜的品茶环境。例如,可以选择在向阳靠窗的地方,配以茶几、沙发、台椅等。尽量把室内之物放得整洁,窗明几净,尽量做到安静、清新、舒适、干净,同样也能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品饮场所。

7、茶艺:一般说来,茶艺就是单纯的指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当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而泡茶实质上就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操作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一般品质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茶艺的实质要求不仅如此,这泡茶的过程中同时要求具有美感。

泡茶之人自己要感觉到这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而作为品茶者在观看这一泡茶的过程中亦有艺术享受的感觉。这也就是说,作为艺茶之人,他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仪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表演艺术。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道精神》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