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一、原始社会

神农时代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说,当为茶叶药用之始。

二、西周

据《华阳国志》载: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一带已用所产的茶叶作为“纳贡”珍品,是茶作为贡品得最早记述。

三、东周

春秋时期婴相齐竟公时(公元前547---公园前490年)“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叶已作为菜肴汤料,供人食用。(据《晏子春秋》)

四、西汉(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这表明四川一带已有茶叶作为商品出现,是茶叶进行商贸的最早记载。《僮约》

五、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食论》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叶药理功效的第一次记述。

六、三国(公园220-265)

史书《三国志》述吴国君主孙皓(孙权的后代)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

七、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

八、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为饮料扩大普及的时期,并从社会的上层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贡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

九、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

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是茶叶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十、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开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瓯)设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发展。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元年间(公元1107年)亲着《大观茶开》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十一、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设茶司马,专门司茶贸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与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9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

十二、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国茶叶在法国市场销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数东印度公司开始直接从万丹运华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接销往英国市场之先声。

1690年中国茶叶获得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光绪31年(1905年)中国首次组织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茶叶产制,并购得部分制茶机械,宣传茶叶机械制作技术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机械制茶公司,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茶业。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录》论茶器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钅生),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周重林品茶沉思录


1.除了做茶的人,没有人会懂这款茶。

2.所谓懂,只是概率事件。

3.要求喝茶人了解茶的全部,肯定是喝太多农残超标的茶。

4.茶离开制茶人,就再也与这个母体无关。

5.要了解茶是什么,首先要了解茶不是什么。

6.茶不是咖啡,不是酒,不是可乐,不是在药店里的保健品。

7.所谓懂,是别人表达出你想说的而已,这只是一个言辞技巧问题。

8.茶与儒释道没有一毛钱关系,有关系的是你的认知与行为。

9.可以穿着西服正襟危坐地喝茶,当然也可以穿着茶服喝茶。

10.有选择比没有选择好。喝什么茶,用什么器,选什么水,穿什么衣,干卿何事?

11.选择即排斥,有时候是前缀,绿茶,红茶,普洱茶……有时候是后缀,茶人,茶党,茶文化……越分类越复杂。

12.也有简单的,「吃茶去」「粗茶淡饭」「禅茶一味」,换个场合会是「阿弥陀佛」之类。

13.「白茶为什么不是红茶与绿茶」这类问题,有笑点,也有发人深思的地方。

14.喝茶的人没有必要知道六大类,没有必要读书,知道《茶叶战争》又不会涨工资。

15.「茶气」就像「人气」「剑气」一样,有时候超火爆,有时候没有,这取决于谁在引导,以及被引导的是谁。

16.选择一款茶忠贞不渝,比择偶难得多。

17.所谓懂茶,不过是运气问题。

18.按照茶人守则修行,是为自己带上枷锁,钥匙永远在别人手上。

19.嘴巴的味道远不及心底的味道重要。

20.人为主,茶为客,是茶人。反之,是茶奴。

21.我们喝茶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谈与茶无关的事。

22.茶疯子,茶痴,茶怪,茶仙只是一种修辞,拉的是人气,不是茶气。

23.你所能见的茶叶世家,有时候只有一代。

24.我们对茶的认知,才刚刚开始。

古代“茶”称呼


茶文字是茶文化的折射

唐代以前的古书中,茶的称呼有多种,有“荼”、“荈”、“槚”、“蔎”、“诧”、“茗”、“葭”、“葭萌”等,其中以“荼”字用得最多,但当时“荼”是一个多义字,“荼”有时是指苦菜,有时是指茶。后来,大概是为了区分苦菜和茶,将指茶的荼字加一个“木”字旁,因此就有了“”。在唐代以前“荼”,是茶的常用文字称呼,读音一般仍读茶(cha)音。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湖南省有个茶陵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的县称“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葭萌”也是古代茶的称呼,明代杨填《郡国外夷考》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之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可见,在茶陵县之前早已有以茶命名的县城——“葭萌县”。

茶文字的规范,自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质的书《广韵》开始,它同时收有“荼”、“茶”字,并说明“茶”是“荼”的俗称,因此唐代开元年间官修《开元文字音义》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专指茶树和茶叶,到陆羽写《茶经》时,就只用《茶》字,而不用“荼”了。

“茗”字在很多古书中,有的是指茶的嫩芽,有的把它指作晚采的茶,即“早采者称茶,晚采者称茗”。但现代语言中,往往将茗作为茶的雅称,似乎“品茗”比“饮茶”更雅致些。

古代“茶”彩礼


由于婚姻事关男女的一生幸福,所以,以大多数男女的父母来说,彩礼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更重视和更多的还是那些消灾佑福的吉祥之物。茶在中国各族的彩礼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点,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从字面上看,好似只讲茶在婚礼中的意义,与茶叶的列入缔婚彩礼无关。其实,只要稍加分析,还是能够理出茶在婚姻礼仪中的一个发展过程的。

《七修类稿》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一部作品,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彩礼中的茶叶,已非像米、酒一样,只是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列选,而是赋予了封建婚姻中的“从一”意义,从而作为整个婚礼或彩礼的象征而存在了。这就是说,茶在中国古代的婚礼中,经历过日常生活的“一般礼品”和代表整个婚礼、彩礼的“重要礼品”这样两个阶段。作为生活用品的列选,如《封氏闻见记》所载: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大致最迟不会迟于这本书成书的唐代中期。至于作为首要的彩礼,俗称“女子受聘”,谓之“吃茶”,这极有可能是宋以后的事情。因为,据查考,在唐代以前的婚礼物品中,有反映男尊女卑的东西,但没有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礼品。

宋期是中国理学或道学最兴盛的时期。元朝统治者也推崇理学为“国是”,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所以,要求妇女嫁夫、“从一而终”的道德观,不会是宋朝以前,很可能是南宋和元朝这个阶段,由道学者们倡导出来的。中国古代种茶,如陆羽《茶经》所说:“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由于当时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一般认为茶树不宜移栽,故大多采用茶籽直播种茶。

但是,也如《茶经》所说,中国古人只是认为茶树“植而罕茂”,并不认为茶树不可移植。可是,道学者们为了把“从一”思想也贯穿在婚礼之中,就把当时种茶采取直播的习惯说为“不可移植”,并在众多的婚礼用品中,把茶叶列为必不可少的首要礼物,以致使茶获得象征或代表整个婚礼的含义了。如今中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等,即是中国旧时婚礼的遗迹。

“熟茶之父”邹炳良风云录


“熟茶之父”邹炳良研发渥堆发酵技术所在的勐海茶厂,被誉为普洱茶界的“黄埔军校”,在他之后享誉云南茶界的不少茶业领军人物,均师出这里。资料图

作为全国最大也是唯一的普洱茶原产省,云南的普洱茶产地有许多,茶企也分布各处。但无论茶企在何地,往往都无法与昆明脱离开来。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拥有最优的经商资源,是最适宜的商品集散中心。所以,对云茶行业来说也是一样,昆明聚集了这个行业内最大份额的财富,昆明茶商的沉浮,也代表了整个云南茶业的沉浮。财富力量的积聚

普洱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但普洱茶真正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商品,并帮助一批人聚集起自己的财富,是从2000年以后才开始的。在昆明茶界,一些对普洱茶历史有所了解的人还记得,1988年云茶原料就曾出现过一次抢购风。昆明葳盛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明春说,那时是因为刚刚改革开放,省外尤其是沿海省市的商人出口茶叶的速度加快,所以到云南这个相对闭塞的茶叶原料大省来收购。但当时的收购动作过大,随后导致许多云南的国营制茶厂原料积压而陷入被动,包括昆明在内,整个云茶也安静了下来。

这一静,就又过了十几年。

当然,在这十几年中,云茶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积聚力量。1973年,与昆明茶厂的吴启英等人一起研制出普洱熟茶渥堆发酵技术的邹炳良,被称为“熟茶之父”。但事实上,不只是在人工发酵普洱茶技术上,在云南的普洱茶商界,邹炳良同样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前辈。1999年,已经于勐海茶厂退休的邹炳良与卢国龄携手,创办了安宁海湾茶业公司,立志“为天下人做好茶”。凭借在普洱茶行业数十年的丰富经验和精湛的制茶工艺,短短几年迅速崛起,海湾成为了普洱茶业界的知名企业。

普洱茶一战成名

海湾成立之时,昆明乃至云南茶界几乎没有几家民营茶企,有的只是国营茶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于邹炳良,一个年轻台胞就已经大胆步入了当时还鲜为人知的云南普洱茶业。那时大陆还没有几个人意识到普洱茶中蕴含的巨大财富,远在台湾的胡皓明却已看到了无限商机。这大概与邓时海先生率先在台湾出版了那本震惊全国的《普洱茶》有关。

1997年,胡皓明与妻子的哥哥王熙群,共同创办了昆明台联茶叶公司,这就是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的前身。台联公司成立后,胡皓明二人又发现作为一个茶叶流通的集散地,昆明还缺少专业的茶叶交易市场。两人便与当时刚进入茶业的马顺友共同创建了位于昆明北城金实小区的云南茶叶批发市场。后来,更名为茶马司的公司再度专职从事茶叶生产,成功创造了自己的普洱茶品牌,并得到许多来自港澳台的普洱茶商人的认可。一直到现在,云南茶马司还与海湾一起,并列为被业内所推崇的老牌茶企代表。

而对于云南普洱茶行业来说,2002年可能也是让全国人民认识到普洱茶财富价值的一个契机。2002年,当时已经在普洱创立自己的茶叶公司的王霞,跟随云南团赴广州茶叶博览交易会参展。在会上,王霞的宫廷普洱茶获得了优质茶评比大赛“普洱茶王”的称号,以16.8万元/两的天价拍卖成交。就算是在整个中国茶界,也从未出现过如此高的价格,更何况是当时还并不被人重视的普洱茶。由此,云南普洱茶可说是一战成名。而普洱茶的商机,也被全国的投资者看在了眼里。

昆明,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省会,本身就具备了汇聚和流通的良好优势,所以,源源不断的省内或省外的投资者,都开始向昆明聚拢,寄望于在刚刚兴起的普洱茶商业中淘到一些金子。随着普洱茶市场逐渐升温,一家又一家茶企不断冒了出来。

创富精英相继发力

前面说到,2000年时,马顺友就与胡皓明等人创办了当时最大的云南茶叶批发市场。随后,马顺友的同乡马开雄也加入到茶叶市场的经营中。两家市场因为位置靠近,规模较大,如今已经被业内以所在的区域合称为“金实茶城”。随着经营茶叶市场,马顺友对普洱茶有了更深的了解,逐渐加入了一些普洱茶研究组织。此外,他还成立了云茶集团,下设九玖茶业有限公司,开始亲自涉足茶叶生产领域。

与马顺友同年,张明春也因为兴趣进入了茶业。但张明春的野心不大,最初只是嫌昆明的茶文化气氛不浓,而干脆自己开设了一家韵味独特的小茶馆。无心插柳柳成阴,张明春的小茶馆随着普洱茶行业的兴起而越做越大,2004年注册成为公司,且因为未曾参与炒茶而在2007年避免了过大的损失,以坚持茶叶品质和控制企业生产规模而稳步发展至今。现在葳盛公司的规模依然不算大,但因为注重普洱文化的研究推广和产品品质优良,在业内颇受好评。

要画云南普洱茶的地图,邹炳良研发渥堆发酵技术所在的勐海茶厂,就是一个需要被高亮标注的地方。勐海茶厂被誉为普洱茶界的“黄埔军校”,在邹炳良之后享誉云南茶界的六大茶山掌门人阮殿蓉、把普洱茶拍卖出第一个“天价”的王霞等不少茶业领军人物,均出自这里。阮殿蓉1998年到勐海茶厂担任厂长,四年后就自己在昆明创办了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她在勐海茶厂的时候就成功地将厂子扭亏为盈,创出“大益”的品牌,自立门户后依然强势,“六大茶山”迅速成为云南普洱最知名品牌之一,尤其为广东一带的普洱茶收藏家所推崇。因为她在普洱茶界的巨大影响,有人甚至将她与邓时海并称为普洱江湖的“泰山北斗”。

时至2004年,云南普洱茶的财富魅力已经初步显现,更多外来民间投资者也开始加入市场。彼时马顺友和马开雄在金实的茶叶批发市场已经取得了成功,一个来昆多年的福建商人吴家力也选中了这一项目。吴家力投资做茶叶市场的策略就是高起点,最初建设时砸下巨资,凭借足以媲美金实茶城的规模和高品质的服务,康乐茶城也迅速得到了省内外茶业商的认可,并一跃而与“北金实”并驾齐驱,成为业内人士口中的“南康乐”。

2007年以前,普洱茶越炒越夸张,无论大小民营资本都挤破头往里钻。本地民营资本的代表之一就是昆明起家的诺士达公司。资本雄厚的诺士达2006年加入茶业竞争,推出颇具云南特色的“七彩云南”和百年老店“庆丰祥”两个茶叶品牌,并以独特的旅游购物连锁店的经营模式在茶业突围成功。

待到人们普遍遭受到“普洱神话”破灭的打击,诸多真假难辨的投资者或投机者被淘汰出市场后,人们发现,留下来的往往都是那些当时抵制住了诱惑、扎实做茶的投资者。在云茶进行自我反省和沉淀的同时,昆明如贡润祥一样另辟蹊径钻研普洱茶新产品开发、深加工的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和那些蛰伏已久的云南茶企中的中流砥柱,现正暗暗发力。

本报记者武艺漩史惠芳

郭沫若的茶事


自古文人墨客爱饮茶,茶诗茶事一箩筐,这点在郭沫若身上也是一脉相承。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人,著名现代文学家。郭沫若生于茶乡,曾游历过许多名茶产地,品尝过各种香茗。在他的诗词、剧作及书法中,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饮茶佳品,一时传为佳话。

1903年,郭沫若才11岁,就写下了“闲酌茶溪水,临风诵我诗”的《茶溪》一绝。这是他的第一首记游诗,也是他最早写的一首茶诗。四川邛崃山上的茶叶,以味醇高雅著称。据史料记载,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曾在县城开过酒馆和茶铺,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1957年,郭沫若作《题文君井》诗:“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今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于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后来,当地茶厂便以“文君”为茶名,创制了“文君绿茶”。

郭沫若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在描写元朝末年云南梁王的女儿阿盖公主与云南大理总管段功相爱的悲剧《孔雀胆》中,郭沫若把武夷茶的传统烹茶方法,通过剧中人物的对白和表演,介绍给了观众。借王妃之口,讲述了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烧得很开,用那开水先把茶壶烫一遍,然后再把茶叶放进这茶壶里面,要放大半壶。再用开水冲茶,冲得很满,用盖盖上。这样便有白泡冒出,接着用开水从这茶壶盖上冲下去,把壶里冒出的白泡冲掉。从这段剧情,可以看到郭沫若对功夫茶的冲泡是如此精通,反映出郭沫若对茶文化的热爱。

1959年4月的一天,在黄山山麓,刘祖香见到了郭沫若及其夫人。刘祖香以身许茶,一生嗜茶,凡六十余年,结茶为缘,人称茶人。刘祖香早就知道郭沫若爱茶,他见郭老和蔼可亲,便主动上前攀谈。郭沫若听说刘祖香是研究茶叶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问这问那,谈得甚是投机,堪称茶中知己。同桌品茗时,刘祖香向郭老求字,郭老并没有立即应诺,而是问他:“下午到哪里去?天都峰、北海去不去?”刘祖香实话实说下午不准备去了,因为茶厂还有事等自己回去定夺。郭沫若竟心直口快地说道:“你一不上天都,二不上北海,辜负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啊!”刘祖香没想到郭老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当即表态说一定要上天都、北海看看,不辜负郭老的期望。其实郭沫若是鼓励刘祖香,来黄山一趟不容易,多爬一次是一次。

返回家乡浙江上虞后,刘祖香精心制作了一斤一芽两叶初展的针形茶,并用玻璃瓶盛装,外加木盒套装,寄给了郭沫若,当然随信附上了要求郭老给茶厂题字的请求。过了一个月,刘祖香就收到了郭老寄来的茶厂题字。他喜出望外,立即请人制作了招牌,挂了出去。

自黄山考察回来,郭沫若鼓励登高揽胜之言一直萦绕在刘祖香耳际,从此他竟养成了登山的习惯。若干年坚持下来,其登山速度之快,连年轻人也自愧弗如。刘祖香曾五上黄山,三上庐山,有人祝他健康长寿。可他说,你应该助我“健康茶寿”才好。所谓“茶寿”,即享寿108岁。

茶事知音曹雪芹


曹雪芹,不仅是个大文豪,而且他也是个十分纯粹的茶客。他对于茶的研究、理解、鉴赏、烹煎等,无不入木三分,为世人叫绝。在曹雪芹的绝世名著《红楼梦》里,言及茶的地方,有270多处,吟咏茶的诗词,有十多首。在小说里,曹雪芹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茶事,光是茶的品类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尝茶、药用茶等。在书中,他几乎写尽了茶类、茶品、茶具、茶事、茶人、茶理、茶道、茶仪。难怪有人这样赞美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没有对茶事的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在《红楼梦》中是绝对写不出五彩缤纷的茶事来的。可见曹雪芹不仅嗜于茶、精于茶、而且善于将茶带进一片瑰丽的文学天地。

《红楼梦》里的茶名,可谓名目繁多,诸如:“六安茶”、“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龙井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罗茶”、“普洱茶”、“枫露茶”、“漱口茶”、“茶泡饭”……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书中全都写得详尽而具体。

自从乾隆认为雪水是烹茶最好的水后,在整个清朝,用雪水烹茶者,一时成为风尚,尤其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对于雪水烹茶更是情有独钟。曹雪芹也不例外,因为他毕竟是宗室之后,显贵之子。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也写到了用“雪水”煎茶,共有两处。一处是第二十三回,贾宝玉写了一组吟咏春夏秋冬的时令诗,其中《冬夜即事》一诗说到了以雪水煎茶:“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第二处,在第四十一回,有一段妙玉说雪水煎茶的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蠲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随处可见。在小说里,曹雪芹还写了茶与礼仪、茶与人伦、茶与祭祀、茶与风俗、茶与婚嫁、茶与审美、茶与健康等等。另外,他还在书中写了不少关于茶的诗词、楹联、文赋、故事之类。

读完《红楼梦》,回味作者对于茶的刻画与描摹,就会感到:曹雪芹,是中国千古茶事的真正知音。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古代茶事进程录》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