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日前,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茶苗繁育基地)负责人陈明告诉记者,现在不仅仅在我县,在全国很多地方都种上“天台黄茶”。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天台黄茶产业发展异常迅速,我县的很多乡镇都种上了天台黄茶,而且高品质、高收益的黄茶确实让茶农增收了。作为“天台黄茶”茶苗繁育基地,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基本供应着全县的黄茶苗,这几年随着天台黄茶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前来购买茶苗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在我县,周边县市区也有不少人慕名前来,现在公司跟四川、贵州等地也有合作。今年6月份,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县委书记带队来到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考察“天台黄茶”,并且签订了三年的合作协议,由陈明提供茶苗和技术指导,当地百姓种植。

陈明说:“我希望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把天台黄茶推向全国,也希望天台的黄茶成为天台的金名片。”

据了解,试验结果表明,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具有“三绿透三黄”的独特品质,即外形细嫩绿润透金黄,汤色嫩绿清澈透黄,香气嫩香,滋味鲜醇,叶底嫩黄鲜艳,品质优异,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内质上均超过普通绿茶。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种的结果表明,天台黄茶的当年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并且能够抵御低温和干旱,其栽培管理措施与常规品种区别不大,易于种植,适宜于在我省茶区和类似环境条件的省外茶区推广。

陈明说:“实际上,我们前几年就和贵州、江西等地都有合作,江西井冈山有一户就发展了800亩黄茶。”

现在,陈明不仅自己种植经营天台黄茶,也把茶苗供应到全国各地,在中国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他也为这些各地的茶农提供技术指导,他希望天台黄茶不仅走出天台,也能走向世界。

cY260.com编辑推荐

天台黄茶的前世今生


天台黄茶,茶树中的珍稀品种,因遗传因素产生自然变异,其芽叶金黄透亮,泡制的茶,汤色鹅黄剔透,香气清新悠长,滋味鲜爽甘甜,叶底嫩黄鲜亮,呈现“三绿透三黄”的景象,极具饮用与欣赏价值。

1998年,该变异古茶树首次在天台县街头镇古寒岩寺被发现,得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肯定,经10多年联合研究于2008年成功实现无性繁殖,2013年该品种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被命名为“中黄1号”。天台黄茶的成功发现和开发,迎合了现代茶优质、特色明显的消费需求趋势,快速的产业发展在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下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强的产业生命力,成为天台茶叶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

1.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

天台黄茶,一身金色的美丽外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光芒,它的出生,它的独特,给人们留下了无数遐想。说起天台黄茶,人们会想起一个源自秦末年间的美丽传说。相传琼台仙谷中的黄帝祭坛,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孕育出奇花异草,天台黄茶正是其中的神异之物。秦末乱世,谋士范增因避世隐居于天台九遮山,上天的一次偶然安排,让范增与这神奇仙草有了一次相遇。范增本为救世寻药登上琼台山顶,在黄帝祭坛前发现了一株茶树,通体金黄,枝干挺拔,叶片鲜嫩,这是范增一生从未见过的,范增相信这是上天给予的恩赐,他带着它移植到九遮山,这种来自帝苑之中的黄茶便在天台九遮山一带“流落民间”,当作药材救世济贫。此间有文人墨客品尝之余,大加赞叹,称之为“帝苑仙浆”。光阴流逝,世事蹉跎,千余年后的天台黄茶,竟然默默无闻,以至失传,直至今日终被发现,成为了茶中佳品。

2.神奇的东方土地养育出佳茗

自古名山出佳茗。有山水神秀、佛宗道源之称的天台山,产茶历史悠久,这里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植茶的“葛仙茗圃”,有“朝沐雨露英华,晚听佛道清音”的万亩高山云雾茶,这里是赫赫有名的“罗汉供茶”茶道的发源地,也是韩日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千百年来,天台山不仅孕育了内涵深厚的天台山茶文化,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天台黄茶就是其中之一。早在唐宋时期,即有记载。

唐皓然有诗云:“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与金鼎。素瓷白雪缥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宋宋之瑞《石梁》诗则有:“金雀茗花时现灭,不妨游戏小神通。”而元李德载《赠茶肆》更有:“金芽嫩采枝头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间无”之句。

佳茗的产生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先决条件。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记载了瀑布山丹丘子赠大茗的故事,此中的瀑布山就现在的紫凝山。又据唐张又新《煎茶水记》载:当年茶圣陆羽曾慕名来到天台山视茶品茗,最后评定:“以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紫凝瀑布)为天下第十七泉。”而今紫凝山就位于九遮东南角,海拔486米,据说这里常有紫气凝结汇聚,因而得名。古往今来,这珍稀茶树深隐山林汲取了天地精华,也正是这样仙境般的自然环境才能养育出这神奇佳茗。

3.默默无闻茶痴人含辛茹苦育好茶

天台黄茶的开发不得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天台黄茶的发现者,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法人,一名为茶痴迷几十年的茶人,他叫陈明。陈明自幼世居街头镇,幼年时就从长者口中得知,街头古寒山寺一带有古老茶树。1982年高中毕业的他从事过各种职业,但冥冥之中还是选择了茶,一干就是几十年。

多年来他对茶的酷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让他明白寻找特异品种是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十多年来他遍及寒岩、紫凝诸山,常常是翻过这头又上那头,有时挖下的茶树被村民当柴砍掉他又上山去挖,终于1998年在古寒山寺后的山陬间发现了数丛古茶树,其中一株芽黄、叶黄的变异株,色彩出众,犹如鹤立鸡群,这一发现让他如获至宝,兴奋不已。为了能将这奇异茶种尽快得以繁衍,他开始尝试采用枝条剪切、压枝等方法进行无性繁殖,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一年的剪枝嫁接由于技术问题最终以失败告终。

性格倔强的他没有轻言放弃,他一边请教专家、查阅书籍,一边反复试验,枝条死了再接,接了又死,三年的时间他不知道反复了多少次尝试,凭借着自己的一股钻劲,在有效把控季节、枝条、管理方法等条件下,无性繁殖取得初步成功。2002年,天台黄茶珍稀品种得到了中茶所专家的高度关注,时任全国茶树鉴定委员会顾问的白堃元研究员专门牵头成立黄茶品种选育协作组,为该品种选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天台黄茶良种选育工作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为加快天台黄茶选育,陈明一门心思扑在茶苗培育上,先后在街头建立了30多亩种苗基地和300多亩种植基地,他经常是起早摸黑,翻山越岭,有时工作到天亮。十年的悉心栽培和倍加管护,天台黄茶经过单株选择、扦插繁育、无性系测定、品系比较试验等一系列选育程序,终于在2008年成功实现了无性繁殖大田栽培,并被赋予了“天台黄”之名。

4.独特品性引来国内专家高度肯定

时任全国茶树鉴定委员会顾问的白堃元是最早关注天台黄茶的国内茶叶专家。作为国内茶叶界的伯乐,白堃元赶到天台现场观察后,语重心长地告诉陈明:天台黄茶是个好东西,你要好好培养。在他的帮助下,天台黄茶选育工作步入正轨。2002年,国内首个黄茶品种选育协作小组也随后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多位专家加入协作队伍。

在天台黄茶长达10年的选育中,多位专家付出了辛勤汗水。中茶所的虞富莲老师,已经75岁高龄还是热情投身天台黄茶选育研究第一线,每年他都会在街头石柱村里住上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他告诉我们,就是因为喜欢这茶,所以才这么投入。中茶所的另一位年轻副研究员王新超也是天台黄茶选育研究中的专家。39岁的王博士是天台县省科技特派员,这几年来他往返杭州天台不知多少次了,天台黄茶的所有检测他都亲自参与完成,天台黄茶对于他就好像自己的孩子。

2008年的成功繁育,天台黄茶名声鹊起。中茶所杨亚军所长多次到天台进行现场考察,并对天台黄茶品种给予了高度肯定。2012-2013年,中茶所鲁成银副所长数次带队考察天台黄茶,并在去年5月在天台县行政中心作了《茶叶品牌建设与转型升级》的专题讲座。2013年6月,中国茶叶界泰斗陈宗懋在了解天台黄茶产业后,毅然亲自挥笔写下了“天台黄茶”四字。

5.十年科学选育为其名茶之身正名

10多年的选育研究和数据对比,天台黄茶展现出了良种的诸多优势特性。其一,制茶品质优异。试验结果表明,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具有“三绿透三黄”的独特品质,即外形细嫩绿润透金黄,汤色嫩绿清澈透黄,香气嫩香,滋味鲜醇,叶底嫩黄鲜艳,品质优异,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内质上均超过普通绿茶。其二,适应性好。区域试验和生产性试种的结果表明,天台黄茶的当年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5%以上;抗逆性好,能够抵御低温和干旱(高温)的胁迫;而且其栽培管理措施与常规品种区别不大,易于种植,适宜于在我省茶区和类似环境条件的省外茶区大面积推广。其三,氨基酸含量高。经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监督测试中心测定,天台黄茶氨基酸含量超过7.0%,高于普通茶树品种。其四,经济效益显著。天台黄茶产量和移栽成活率高,栽培管理措施简单,用天台黄茶原料所制茶叶因其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内质,深受高端消费者喜爱,春茶一季亩产值远超普通绿茶,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

6.地方珍稀品种带动一方产业兴起

短短的数年发展,天台县已建立天台黄茶种植基地3000多亩,浙江天台九遮茶业有限公司、浙江紫凝黄茶有限公司等多家天台黄茶经营企业相继成立;在天台县街头镇,以天台黄茶为主题的“十里黄茶谷”茶旅游休闲路线项目已着手启动;在上海、南京,多家天台黄茶主题茶馆相继投入建设。快速发展的天台黄茶产业无疑成为天台茶产业发展的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中茶所副所长鲁成银说:“在目前,国内绿茶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天台黄茶的新、奇、特,可以开辟新的市场需求,结合文化旅游资源,迅速做大做强天台黄茶产业。”

为加大对天台黄茶产业的扶持引导,推进产业有序发展,县政府于2012年制定出台了《天台县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将“加快天台黄茶地方优势品种的开发”确立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并从财政中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天台黄茶及天台茶产业的发展建设。2013年县政府再次出台《天台县推进茶产业跨越发展若干意见的补充规定》,对黄茶特色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7项扶持举措,并计划用3—5年时间建成1万亩生态黄茶基地,以此带动和实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天台黄茶的传说因产于帝苑而能解百毒


天台黄茶是茶树中的珍稀品种,因为遗传因素产生自然变异,其芽叶金黄透亮,茶汤鹅黄剔透,香气清新悠长,滋味鲜爽甘甜,叶底嫩黄鲜亮,呈现出了“三绿透三黄”的景象,极具饮用和欣赏价值。

关于天台黄茶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秦末年间,琼台仙谷中的黄帝祭坛,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孕育出奇花异草,天台黄茶正是其中的神异之物。时逢秦末乱世,谋士范增因为避世隐居于天台九遮山,范增日日与花草为伍,经常与附近散步。一日,范增闲来无事,照常出门游玩,他登上琼台山顶,在黄帝祭坛前发现了一株茶树,通体金黄,枝干挺拔,叶片鲜嫩,这是范增一生从未见过的。大惊之下,范增认为这是上天所赐予的神树,于是将它移植到了九遮山。

因为附近的居民常常因为生病而无钱医治,范增认为此茶树既然是天帝所赠,必定是为救世间苍灵,于是将茶树所长的叶子泡成茶,让居民们每日饮用。之后,居民们发现了这株美丽的茶树居然能够解百病,纷纷称奇。所有人都将这株来自帝苑之中的黄茶当做了药材救世济贫。

此后虽然有文人墨客在品尝完天台黄茶之余,大加赞叹,称之为“帝苑仙浆”,但随着光阴流逝,世事蹉跎,千余年后的天台黄茶,竟然默默无闻,以至失传,直至今日终被发现,成为了茶中佳品。

茶虽然陪伴人们上千年,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从天台黄茶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因为人们渐渐地忘记了天台黄茶才致使其失传多年。而如今,还是有些年轻人将茶当做是一种老年人悠闲生活的象征,若长此以往,只怕会再现天台黄茶从繁华到落寞的情景。

武夷山走出遗憾《华声视点》


世界遗产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品牌资源,但又十分脆弱。因此,武夷山市在依托世遗品牌优势发展旅游业时,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在先,同时妥善安置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上对得起苍天祖先,下对得起子孙后代”。

2001年4月12日,我国著名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武夷山将举办世界遗产节,届时将邀请全国其他26处世界遗产地同仁及国外著名世界遗产地的管理者齐聚武夷山,共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大计,这在我国尚属首次。

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直是一对困扰我国遗产管理部门的矛盾。武夷山以其独有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以及悠久灿烂的闽越文化、理学文化,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大会作为“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独辟蹊径,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在世界遗产节举办前夕,记者前往武夷山采访个中奥妙。

申报世遗投资近2亿

武夷山地处闽北边陲,是我国东南大陆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也是地球上同一纬度中唯一保存良好的一块绿洲,森林覆盖率为95.3%,良好的植被为各种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从1993年开始,武夷山开始进行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前期准备。1998年6月8日,武夷山正式申报世界遗产。以此为契机,武夷山市掀起了一场申报世遗整治绿化活动。

据武夷山市市长张建光介绍,武夷山市申报世遗的区域包括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城村古汉城遗址,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为止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中面积最大的项目。为确保申报世遗成功,武夷山市背水一战,不惜一切代价,投资1.78亿元,将申报核心区内的近400户私有建筑物和九曲宾馆等23个单位公有建筑物全部拆除;将总长近70公里的通讯、广电、电力线网地缆化。同时为了减少汽车嗓音和尾气污染,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15公里长的高星环景公路,使原来穿行景区的过境车辆绕道而行。此外,还修复各景区的摩崖石刻,完成了防火监测点、大气监测点、垃圾处理设施、医疗救护中心的建设。据统计,申报世遗中,武夷山风景区共植树1万余株,铺设草皮31万平方米。

山外再建新家园

武夷山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产区,出产的武夷岩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近400户农民在景区内依靠种茶、卖茶以及做旅游纪念品等小买卖维持生计,产生了大量垃圾与污水。在他们没有搬迁前,从桂林村到水帘、慧苑村的章堂涧,水面每天都漂着许多油污,直接污染景区重点水域九曲溪。山民每年要烧掉近1.6万立方米的木材,这些木材全是天然阔叶林,对景区的破坏程度可想而知。拆除宾馆、修公路比较顺利,但近400户村民的搬迁却颇费工夫。村民的生计是靠山吃山,要他们搬出景区,等于是砸他们的饭碗。

兴田镇南源岭村张锡龙刚刚落成的3层小洋楼投资20多万元,紧靠路边,是做生意的好地方,而拆迁补偿只有10万元;天心村地处风景区腹地,村民陈仅祥1998年7月投资20万元建成的新房,还没来得及搬进去,9月份就要拆除……村民们一方面故土难离,一方面面临直接经济损失。

武夷山市政府充分体谅村民们的困难,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在景区外靠近景区的京榕、双利、南源岭等地区设置了移民安置区,并根据村民原住房面积的大小划拨一定面积的免费土地,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仅用6个月时间,就全部建成,创造了武夷速度。在武夷山机场附近的天心岩茶新村,记者看到了这些别具特色的民居。它们的建设遵循“宜土不宜洋,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宜散不宜聚”的原则,与周围环境十分协调。村民彭曙光对记者说:“虽然离茶山远了一些,但生活更方便了。”

为帮助天心、双利等新村居民发展生产,2000年7月,武夷山市在这里举办了茶文化节和第二届武夷岩茶茶王赛,吸引海内外客商1000多人。天心村10多个茶叶厂家通过岩茶展示,外销额达100多万元。

放下砍刀,拿起锄头

武夷山九曲溪水上旅游是“武夷之旅”最精彩的节目,因而保护九曲溪上游生态,使九曲溪万古常绿,至关重要。发源于九曲溪上游的四新溪、程墩溪流径面积为46.4万亩,比处于两溪之中的桐木溪流径面积多8.4万亩。但长期以来,这里市林委所属的四新、程墩两个采育场,由于要解决职工生活问题,每年都要砍伐一定数量的林木,影响了上游生态保护。目前,自然林和成熟林可采伐量已经很少,正处于抚育投入多、采伐收入少阶段,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职工生活困难。

2000年1月开始,武夷山市委、市政府采纳几位市政协委员的建议,将四新、程墩两个采育场划归景区管理,原采育场的林业工人变成景区管理所的职工,他们手上的“砍刀”则变成了种树的锄头。两溪流域开辟了莲花山生态公园新景区,新辟水上漂流新项目。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传播,2000年已接待中外游客10多万人次,景区上游保护管理与合理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让法律成为世界遗产守护神

国内不少景区管理水平低下、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严重,逐渐从人们的旅游目的地里消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后,武夷山人动开了脑筋,怎样以更实际的行动来保护这块属于全世界和全人类的自然和文化瑰宝,免走他人的老路呢?世界遗产1999年12月申报成功,2000年武夷山市人大就出台《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规定》,为世界遗产的保护铸就了一樽守护神。

武夷山依规建景,将遗产地划分核心区、核心次区和缓冲区,实行三级保护。一级区实施绝对保护,二级区实施严格保护,三级区实施保护性的开发建设。旅游观光和接待服务主要限于二、三级保护区内,这样既有效地保护了珍稀资源,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从细节处见功夫

记者在武夷山看到许许多多令人激赏的细节:这里的指路牌全用小竹子编织而成,造型别致,都很巧妙地设置在各景点路旁,而且全用双语标识,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也体现武夷山人的国际化意识;路灯的电线全都埋在地下,防止了空中架线对景观的人为破坏。一位新加坡客人感动不已,称赞说:“武夷山景区的指路牌、厕所等,件件都是工艺品,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小到标识系统的设立,大到旅游项目的选择,武夷山都把保护“武夷真山水”、发展“武夷真文化”作为遗产地发展的永恒主题,以维护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完整性。对与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不相协调的旅游项目,无论眼前经济效益多高,武夷山一律摒弃,并用立碑方式将《世界遗产公约》的精神和保护条款展示在重点区域,以警醒后人。

联合国世界遗产专家莫洛伊博士在组织对武夷山评估考察时赞叹:“武夷山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突出例证,是中国人民永续利用资源的永久性象征”。世界旅游协会主席巴尔科夫人在游览武夷山之后,盛赞武夷山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使这一古老的旅游胜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1999年武夷山接待游客192万人次,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亿多元,2000年游客突破22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0多万人次,均比上年增加两位数,旅游业实现了与山水共繁荣的喜人局面。

中外专家支招“云茶”走出国门


日前。国内外专家齐聚云南农业大学、腾冲茶企。围绕欧盟有机茶认证。为“云茶走出去进行研讨交流。活动中。专门们还实地调研“云茶生产基地及销售市场。

由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外国专家局主办的“欧盟有机茶认证培训会邀请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政府间茶叶小组秘书长KaisonChang教授、中国茶叶研究所韩文炎研究员等国内外专家。培训围绕欧盟有机茶认证。结合云南茶企、茶园、茶叶现状。探讨云南茶叶如何走出去。并对国际茶业生产和消费现状。国际茶业发展情况作预测。以达到云南茶提质增效的目的。提高云南茶产值。拓展云茶国际市场。实现云南茶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云南的普洱茶存在“商标千千万。品牌寥寥几的问题。因此。推进有机绿色栽培。做好“有机、绿色、生态、安全至关重要。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陈勋儒认为。有机产品市场将不断扩大。现云南通过欧盟有机认证的茶企仅10余家。希望此次培训让企业明确主攻方向。让更多优质企业取得认证。产出塔尖的产品。

从今年起。云南农业大学将在每年12月份举办一场关于“普洱茶最新成果的报告会。向云南茶企、产业相关单位等分享一年来学校的科研成果。让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并将其打造成品牌。让云南茶叶的科技创新力在全国独树一帜。

阳溢:走出凤庆大山的普洱茶品牌


阳溢:走出凤庆大山的普洱茶品牌

普洱茶产业在经历了2007年阵痛之后,普洱茶商人,有的转行,有的坚持,有的却选择进入,经记者了解,3年来,云南临沧凤庆鲁史古镇大山中却有一个叫“阳溢”的普洱茶品牌在悄然崛起,其连锁店铺在昆明各大市场不断扩张。

儿时梦想:走出大山

近日,记者有幸见到“阳溢”佤族品牌的创始人吕杨阳,让记者着实大吃一惊,一个1988年出生的小女孩,这让人很难想象到把她和“阳溢”这个民族品牌联系在一起。

她见到记者很高兴,在和她的聊天中了解到,她,出生在临沧凤庆县鲁史古镇深山中的一个村庄里面,父母都是茶农,家中有300亩左右的茶山,每天喝茶汤、茶凉拌、茶汤泡饭、茶咸菜。

从出生,父母就把自己带在身边在茶山上干活,上学了,每天一放学都要到茶山上去帮助父母干活。

吃过晚饭,夜晚,独自一人爬上古茶树,坐在茶树的树枝上,扬着头看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不停摇着数枝,边看边摇边想,每年这么多茶叶都去哪里了,山外有这么多人喝茶吗?

是不是都像她们村庄的人每年都在喝茶汤、吃茶凉拌、茶汤泡饭?山外除了她们的茶外还有其他茶吗?山外的人们都是怎样生活的?

这些疑问一直在吕杨阳的童年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一直有个梦想,走出大山,到外面看看,逐步解答童年的疑问。

走出大山:走上创业大道

2006年,完成学业之后,她走出大山来到昆明,由于小时候的茶情,让她爱上这个产业,她在上学时选择学习茶叶专业。

刚开始,她并不是选择创业,而是选择在云南知名茶企业叔叔家里实习,在这期间,她不停的像学习企业比较好的管理经验。

2009年,她在昆明的茶企业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自己走上创业的道路。

她为什么这么自信呢?其实,她从小就有这么一个梦想,再说小时候生长的家乡有很多少数民族,有很多民族文化,有很多值得回忆和传播的民族文化,家里又有茶山和茶厂,有这些资源,所以走茶产业这条创业道路应该能走下去。

种植+加工+加品牌+店铺=创业

吕杨阳的创业理念有她的独到之处,她一开始定位,思路很清晰,临沧可以说是云南26个民族都汇聚的地方,很全面,充分体现了民族大团结的州市。

记者从“阳溢”商标设计,远看是一棵古茶树,近看是一个佤族少女在欢快地跳着少数民族舞蹈,少女头上是一个太阳照耀的一个光芒,正在向上辐射,给人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好象初生的太阳,充满青春活力。从字面含义理解,“阳”,太阳,光芒四射,温暖,给人温暖的意思,有点蜡烛燃烧的精神。“溢”,满的意思,满了淌出来。整体含义就是,人对生活,要随时充满活力,要积极向上,勇于面对生活,面对身边的困难;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事业才会有所成就。她虽然在做茶,但是更多是在传播这种精神,这种民族文化,感染更多的人。

在谈到为什么要传播这种文化时,她微笑着告诉记者,这和小时候梦想有关,小时候一到冬天,很多植物的叶子都落光了,唯独茶树,落叶很少,随时保持一种青春长在的景象,给人一种动力,一种希望。再说,尤其在农村,有不少像她一样的农村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

稳步前进稳中求稳

她虽然小,但是经验很老道,由于从小生活在茶农家庭,她对茶叶质量要求很严。因为她一直坚持茶叶本来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好,最生态,最健康的饮品,为保证品质。每一道工序她都亲身经历,亲自参与制作和监督。

“诚信”一直是她的人生座右铭,她告诉自己虽然在中国有一些投机分子,从来不讲信用,就连她有时碰见了也很无赖,但是她从一开始就坚持“诚信”的创业者。

她自己的产品如果有质量问题,她宁可不卖,每一道工序都在严格把关。

她做到了,不然,她也不会在很短几年之内,在很多人不看好的市场,她的企业发展了。

她虽然发展不错,但是她也不想拼命扩张,寻求稳中求稳,更多时间她思考的是怎么样把现有的产业做好,只有做好才会不断做大。

黄茶黄小茶黄大茶,品种不同的黄茶!


对于平时喜欢喝茶的人来说,往往会把茶叶搞混淆了,尤其是一些比较相似的茶叶,往往会让人傻傻分不清楚。一般来说,黄茶分为有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三类。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小茶黄大茶的区别!

黄小茶

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主要包括: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南宁乡的"沩山白毛尖",湖北远安的"远安鹿苑",安徽的"皖西黄小茶"和浙江温州、平阳一带的"平阳黄汤"。

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岳阳自古以来为游览胜地。其产北港茶在唐代就很有名气。北港发源于梅溪,全长2公里余,因位于南港之北而得名。岳阳市康王乡北港湖一带,是现今的北港毛尖产地。北港毛尖一般在清明后5-6天开采,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选晴天采摘,不采虫伤叶、紫色叶、鱼叶不带蒂嫩度分特号、1-4号五个档次。

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产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的大沩山,商品销甘肃、新疆等省。沩山毛尖制造分杀青、闷黄、轻揉、烘焙、拣剔、熏烟六道工序,烟气为一般茶叶所忌,更不必说是名优茶。而悦鼻的松烟香,却是沩山毛尖品质的特点。沩山毛尖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缘微卷,色泽黄亮油润,白毫显露,汤色橙黄明亮,松烟香芬芳浓厚,滋味醇甜爽口,叶底黄亮嫩匀。沩山毛尖颇受边疆人民喜爱,被视为礼茶之珍品。

黄茶的种类和特点,

黄大茶

采摘一芽二、三叶甚至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制作而成。主要包括:安徽的"皖西黄大茶",安徽金寨、霍山、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产的"黄大茶"和广东韶关、肇庆、湛江等地的"广东大叶青"。

安徽的皖西黄大茶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所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干茶色泽自然,呈金黄,香高、味浓、耐泡。

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吉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我国诸多茶类中确实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前些年一些茶区也仿制黄大茶,但因外形缺少"大枝大叶",故而"鱼目混珠"。

广东的大叶青

为广东的特产。制法是先萎凋后杀青,再揉捻闷堆。这与其它黄茶不同。产品品质具有黄茶的一般特点。所以也归属共同茶类。其产地为广东省韶关、肇庆、湛江等县市。广东大叶青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肥壮、紧结、重实,老嫩均匀,叶张完整,显毫,色泽青润显黄,香气纯正,滋味浓醇回甘,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淡黄。产品分1-5级。

贵州海马宫茶

产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老鹰岩脚下的海马宫乡。海马宫茶采于当地中,小群体品种,具有茸毛,持嫩性强的特性。谷雨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一级茶为一芽一叶初展;二级茶为一芽二叶,三级茶为一芽三叶。海马宫茶属黄茶类名茶。具有条索紧结卷曲,茸毛显露,青高味醇,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明亮的特点。

黄大茶和黄小茶都是黄茶,其包括的品种不同。但在在保健功效方面都是不错的,只要适量的饮用即可!

普洱茶行情:普洱茶真的走出了低谷?


普洱茶行情:普洱茶真的走出了低谷?

近期春茶普涨最高幅度达50%

新快报记者程欣

常年浸染在普洱茶市场的收藏者们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一年中最好的普洱茶也在清明节前。那么,今年的普洱茶行情如何?藏茶应当选择哪些品类?

市场

今年春茶涨价40%至50%

刚刚进入初春的时候,记者就走访了东莞普洱茶商家,当时称,进入春季来,普洱茶普涨的幅度在10%至15%。然而,进入清明节过后,东莞部分茶商则向记者明确透露,近段时间,普洱茶普遍的涨幅达到了30%至50%。“以今年台地茶为例,仅仅是去收毛茶料的话,原来是60元一公斤,现在已经远远不止两位数的价格了。还不加上运费、人工成本费等其他费用。”澜沧古茶莞城区专营店老板彭女士告诉记者,而古树茶去年收购价为400元/公斤左右,而今年一公斤毛茶料则在480元至500元之间了。

升值普洱茶负责人徐先生也表示,今年最好的普洱茶毛料最贵的则高达一千余元一公斤。“一公斤茶料最多只能压制成三个茶饼,倘若再加上人工等费用,那么这样一饼茶的成本价格则超过500元。

趋势

上涨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谈到未来普洱茶的升值空间,徐先生预计,现在普洱茶只是出现了部分茶品种涨价的现象,而今年九月份之后,届时,整个市场的上涨趋势将会出现明显的迹象。而未来两年内,普洱茶价格会继续走高。广东是普洱茶的消费和储存大省,未来,普洱茶的品藏消费热将逐步从广东扩散到外省。

分析

普洱茶理性回归价值

为何在前两三年一直处于低缓时期的普洱茶在今年突然间涨了?据徐先生分析,从大环境来看,今年三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即CPI已经超过了5%。作为普遍被消费和收藏的普洱茶,在这样的大势下,也开始出现了上扬的趋势。徐先生还认为,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普洱茶整个市场出现被拉动的现象,除了与大环境通胀有关外,也与自然环境有关,如去年的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今年茶量的供给,同时,茶农等人工成本的增加间接地增加了普洱茶的销售成本。另外,还与投资收藏者观念转变有很大关系。据他说,“通胀之下,投资者投资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眼下可以投资的渠道非常多,而普洱茶也是有升值能力的一种投资品类,经过前几年的疯狂、低谷后,很多收藏者已经非常理性的对待普洱茶了。”

建议

清明节前茶品最好

然而,今年若收藏普洱茶的话,需要藏些什么品类?彭女士建议,以澜沧古茶为例,今年恰逢该公司45周年庆典,今年的茶品质整体来说,是这些年中所留的较好的茶料,收藏方面,建议以古树茶为主。“但古树茶会占用收藏者较大的资金,倘若是手上并无太多闲散资金的话,或可考虑乔木茶。”彭女士坦言,台地茶也可以,但这不是特别的主推,因为主要是用来做绿茶等纯消耗茶品。

一年当中,最好的普洱茶是清明节前的春茶。徐先生建议,作为存放的话,现在这个时期的茶还未真正上市。但若收藏,除了选择品牌,如临沧、勐海等地外,重点仍是看今年清明节前茶料品质,同时还要按照季节性来筛选茶品进行收藏。“当然,若要长期收藏首选仍是品质好的生饼”。

彭女士还补充,五月份之前,市面上所销售的普洱茶均是去年的茶叶,而收藏者若要存放今年的清明节前新茶的话,则要等到五月份或六月份。

茂圣:让六堡茶品牌“走出去”


茂圣:让六堡茶品牌“走出去”

梧州茂圣六堡茶上海推广会纪实

4月10日,上海市杨浦区万达广场飘起梧州六堡茶的茶香,梧州茂圣六堡茶推广会的举办,吸引了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上海茶叶学会和协会、国内知名茶叶专家及众多上海市民群众和游客的关注和参与,为进一步扩大梧州六堡茶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六堡茶产销、推进六堡茶产业发展增添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笔。

推广会由梧州市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上海市茶叶学会主办,上海市茶叶有限公司和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承办,通过品牌宣传、历史文化和工艺技术讲解、功能介绍、茶艺展示、免费品茶等活动内容,向人们展示茂圣六堡茶的优越品质和文化精髓。

众多上海市民和外地游客被茂圣六堡茶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地域风情所吸引,对六堡茶的独特风味交口称赞。

在推广会上,上海市茶叶有限公司还与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六堡茶品牌代理协议。茂圣六堡茶成为上海市茶叶有限公司代理的唯一六堡茶品牌,进入上海极具影响力的批发零售、直营店、特供渠道等系统销售。

至此,茂圣六堡茶全面打入上海市场。

茂圣六堡茶勇于“走出去”并获得成功的底气在哪里?答案是其无懈可击的优越品质———

2006年,茂圣六堡茶荣获首个六堡茶金奖,实现了六堡茶在国际茶博会金牌榜“零”的突破,随后又在“中茶杯”、“国饮杯”及全国各地国际茶博会上连续获得23项金奖;2008年茂圣六堡茶进驻中国传统文化聚集地北京老舍茶馆;2010年,茂圣六堡茶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六堡茶唯一特许产品;去年12月,茂圣公司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成为首家获此资格的六堡茶生产企业。

贴在茂圣六堡茶身上的标签成为其自信“走出去”、迈向上海市场的最有利“武器”。

“品牌是基础,质量是保障。品牌靠品质支撑,只有品质好,品牌才能存活。企业要先做好品质,才能净化整个产业,把六堡茶做精做优、做强做大。”这是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苏淑梅一贯的理念,也是茂圣能在众多六堡茶品牌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一直以来,茂圣公司以“传承百年精髓,追求卓越品质”为目标,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严把茶叶源头关,有计划地进行有机茶园的建设,根据种植六堡茶所需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质等特点,从原材料抓起,无论是茶树树种的选择还是茶园管理,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向原生态、无污染、有机方向发展。如今,茂圣已拥有丰富、纯天然的优质茶叶原料生产基地18000多亩,自有标准化生态茶园5000多亩,其中有500多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

以科技创新,实现科学发展,是茂圣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公司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相结合,在不破坏六堡茶原生态品质的前提下进行标准化生产,自主研发全国第一台黑茶类全自动滚筒发酵罐,使茶叶的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六堡茶科学化、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开创了六堡茶生产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转变的先河。目前,公司已获得十多项专利技术,生产线发酵罐荣获中国农业科技最高奖“后稷奖”,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指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一般的保健功能外,六堡茶还具有清热利湿、消脂降压、降糖安神等功效,具备很好的功能优势。

“现今社会,大家都在追求健康生活的理念,象六堡茶这样绿色生态的保健食品十分符合大家的需求和趋势,再加上六堡茶独具的优雅气质和文化特色,在上海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上海市茶叶学会秘书长周星娣对六堡茶的未来充满信心。

上海市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欣说,该公司正是看好茂圣六堡茶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优秀品质,希望通过深入合作和交流,让更多的上海消费者认识六堡茶、接受六堡茶、受益于六堡茶,不断扩大梧州六堡茶在上海市场的销售份额,拓展梧州六堡茶的产业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天台黄茶”走出天台》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