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北宋后期,由于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加上边境吃紧,朝廷赔偿给西夏、辽、金等国的银子多,迫使各地征敛无度,使得民怨沸腾,一些地方官又大发国难财,大肆收刮民脂民膏,于是四处起义,烽火连天。

公元1121年,一支农民起义军进入开州境,先是攻克临江市,然后对县城虎视眈眈。这个时候,开州知县是虞公著,此时来开已两年,由于清正廉明,又鼓励生产,官民关系相处得很和睦。虞公著得到禀报后,十分焦心,因为当时开州守备的兵丁不过数百人,还不及农民军的三成,包括虞公著的属僚们,个个都胆战心惊。城内民众也慌乱了,准备逃跑。

面对这种情况,虞公著一改往日文官形象,穿上盔甲,一副行伍打扮,与守备武将商议,四门分派人手,准备好滚石、檑木等,并责令铁匠铺加紧制造弓箭等军备,一切停当,准备亲自上城门督战。众军看知县如此,也便个个奋力向前,御敌决心很大。

不日,农民军来到开州城下,以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义军事前也进行了侦察,获知城中不过近百余名守军,在人数上义军占有绝对优势,加上他们看见城上也不过稀稀拉拉有几面旗帜,不多的几个守城军在走来走去,所以他们刚到城下,就发起了攻击。兵临城下,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从城墙里冒出无数人来,滚石、檑木如雨点一样下来,义军还没有回过头来,便已经死伤无数,这个小小的埋伏,让义军大吃一惊。

义军暂时退下,在城外驻扎下来。虞公著清点人数,也有不少伤亡。这个时候,补充兵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目前的兵力,最多只能进行防御战,根本不可能进行反击战,和义军的旷日持久的消耗,肯定城内军要吃亏,而外地的援军又比较遥远,在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办法抵达,况且各地都自顾不暇,要来援军,谈何容易。

必须要进行反击,才能让地方安宁。虞公著贴出告示,希望城里居民能来参军作战,一般居民也要配合作战,现在整个开州城必须是全民皆兵,才可能赢得这一场战争。

这个时候,有一个外地商人来到虞公著的府邸,他说自己是开州城的茶商代表,由于正是产茶季节,开州城里有三百多茶商云集,加上他们带来的“伙计”(帮工),人数上千人,纷纷要求作战。虞公著大喜,马上来到茶商们的会所,看到茶商们正自己准备刀枪,自配软甲。原来,这些茶商虽为商人,但处乱世,也常自备兵器,以防不测。虞公著速派一名副将,带领这些由茶商临时组建的军队,连夜进行一些作战训练。

义军没有知觉的是,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成了他们真正的克星。一方面,他们并不知道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另外,这支队伍出于对自身安全和个人利益的考虑,比真正的军队还要卖力。茶商们知道,一旦城池破了,他们这些身带巨款的商人是义军首先要“处理”的对象。

随后,又与义军的消耗战打了两天,双方各有伤亡,一攻一守也看不出谁有胜负,但虞公著一直不让茶商们参战,茶商们甚为不解,虞公著每日只叫他们加紧训练,说成败就在他们了。

相持久两天了,义军的防范也没有原来那么紧了,在他们看来,城里最多就是守着。

虞公著见时机成熟,是夜,在义军正处在睡梦中时,突然,开州城门洞开,火光冲天,杀声撼地,一支千余人的军队对义军发起了攻击,这就是由茶商们临时组建的军队。

由于义军没有充分的准备,茶商们的军队一到,义军被迅速冲乱,首尾不能相顾,只好四处撤退,茶商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义军死伤十之八九。

而更为奇妙的是,整个茶商们除了少数人受伤,无一人阵亡,原来这些茶商久走江湖,大多有一点拳脚。

护城胜利后,虞公著为茶商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全城百姓,无不感恩戴德。这就是开县历史上有名的“茶商护城之战”(清乾隆《开县志》有载)。从史料可以看出,宋代时开县产茶之盛,质量之好,名气之大,当时集结在开县的茶商何其之多,虞公著能在短短时日内,募集到茶商三百“拒贼”,足见当时开县茶业产销之盛况。

扩展阅读

日本“抹茶”源自宋代


茶饼生产只是《宋代点茶复原》课题研究的一部分,另外,还复原了当时的茶具黑釉盏、宋代点茶斗茶茶艺等文化项目,由此,刘松年《撵茶图》的情景得以重现。

“我们很多制茶、泡茶的茶具都根据《撵茶图》制作,宋代点茶斗茶茶艺展示中的服装也将按图索骥。”王建荣说。

宋代以前,中国的茶道以煎茶道为主。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当时贡茶制作地在福建建安,向南宋朝廷的都城,今天的杭州进贡。”

宋代,中国饮茶习俗达到穷极精巧的地步。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有关于茶饮的专著。如宋徽宗《大观茶经》、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赵汝丽的《北苑别录》、宋子安的《试茶录》等。这些专著,为茶博复原宋代点茶提供了借鉴。

宋代制、饮茶方法在中国渐渐没落,却前后传入日本。茶博馆专家乐素娜说,时至今日,日本还保持着中国宋代时期茶叶加工、品饮的特点。在日本,高级“抹茶”的制作与加工方式与我国宋代时期基本相似。

而日本抹茶的点茶法则传承了中国宋代的龙凤团茶的点茶法。抹茶的“抹”和“末”相通,是上等茶粉的意思。其说法在我国南宋时期的径山通行。日本多名僧人曾于宋时修行于径山,因此,日本茶道至今仍称这种茶粉为“抹茶”。(杨晓政)

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


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

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太街有东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大凡茶楼多有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司学乐器、上教曲赚之类,谓之“挂牌儿”。人情茶肆,本非以点茶汤为业,但将此为由,多觅茶金耳。又有茶肆专是王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买志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大街有三五家靠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非君子驻足之地也。更有张卖店隔壁黄尖嘴蹴球茶坊,又中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又有一等街司衙兵百司人,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乞觅钱物,谓之“龊茶"。僧道头陀欲行题注,先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阶。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蕉城茶俗趣谈


茶俗是民间风俗的一种,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各呈风采。

蕉城区产茶一千多年来,饮茶、用茶的习俗十分广泛。原宁德县西乡,历代有户户种茶、人人饮茶之习惯。人们种植茶树,采制茶叶,除作贡品、礼品、商品之外,家中均留有自用的茶叶,供自家饮用、待客、祭祀、婚丧、祛病等俗用。

民间茶俗。自古城乡民众均有饮茶、品茶习惯,每当清晨、夜晚或工暇时间,人们多有冲茶品饮之习。农民、工人在田间或工场劳动、生产,均用陶瓷罐壶、锡茶壶或竹筒装茶水备用。天山茶区过去贫苦人家常缺菜肴配饭,就以茶水当菜汤送饭。茶区各地人民素有好客的美德。自古"以茶敬客",乃民间传统礼俗。民谚云:"过厝就是客,茶烟没分家。"宾客临门,必定是先茶后点心、饭,故有"茶哥米弟"之称。有客来家,家庭主妇手托茶盘奉上一杯香茗,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亲和。对贵宾稀客登门,还敬之于"糖茶"(茶水中加冰糖或白糖),更表礼敬。客人临走时还有送一包山茶做"手信",俗称"面前"。

以茶祭祀。民间常以茶作为祀天祭祖的供品,逢年过节茶在祭祀中更是常品。闽东茶叶发源地的洋中,每年春节、端午节、中元节、兰盘节、祭灶神、除夕等节日,都得用"三茶六酒"祭祀,告慰神灵、祖先,庇佑平安,寄托未来。祭灶供"送神茶"、除夕春节供"茶米水"、正月初一清早供"年茶",人人要喝"做年糖茶",到别人家拜年要喝"冰糖茶",象征一年到头口甜心甜,山区还有用红枣、橘皮丝或其他调味品等冲茶待客。明、清时,提学道岁考,生儒进学,升迁等均要岁办"茶饼";救护庭燎香烛茶果。

畲族茶风。在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一带畲族村庄,正月初一晨,还有向祖宗"讲茶"的民族礼尚。"讲茶"时,每位祖牌均放一盅杯,而后膜拜,其捧茶、举茶、献茶等仪式之手势及祷词,都依格而行,非族长或家长莫能为之。正月十五日是畲民"祭祖节",他们于宗祠内的祭案上摆供茶、酒、三牲,敬祭祖先。

以茶为药。有乡村间流传"早饮一杯茶,可轻身明目"之民谚,说明饮茶有药理作用。老茶区的村民们在漫长的种茶和饮茶历史中,探索和积累了许多饮茶健身及祛病的经验。

宋代茶俗的典故:点茶敬客与点汤逐客


点茶见于宋代蔡襄《茶录》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开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曰:"茶之佳品,皆点啜之。其煎啜之者,皆常品也"。表明宋代沏茶,时尚的是点茶。

"点汤"的其一义指的是"客辞敬汤",据宋袁文《瓮牖闲评》云:"古人客来点茶,茶罢点汤,此常礼也".另据宋佚名《南窗纪谈》说到"客至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至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盖客坐既久,恐其语多伤气故其欲云,则饮之以汤。"又见宋朱或《萍洲可谈》:"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

"点汤"的另一义则作"逐客"解。上述"点汤"原为"客辞敬汤"之礼俗,不意后来被人引用作为"文明逐客"的手段。魏泰的《爱轩笔录》中讲到宋时有一个吏部官员叫胡枚,被调到陕西兴元去做知府,他因家贫路远,无力赴任,于是去求见枢密院长官陈升之,不料陈不和通融,也不愿听他的陈诉,"遽索汤使起",也就是立即点汤,下逐客令了。"枚得汤,三奠于地而辞去",胡枚接汤后没有喝,而是把它泼在地下忿忿离去。

"点汤"逐客在元杂剧中多有反映,如"点汤是逐客,我则索起"(《冻苏秦》),"你休来耳边厢叫点汤"(《龙虎风云会》)等。近人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对此也有解释:"旧时主客会晤,有端茶送客之习惯,客濒行时,主人要端茶敬客,以为礼节。其有恶客不愿与之交谈者,主人亦往往端茶示意,以速其行。"由此可见,举起茶杯也可用送客、逐客了。

宋代时期的宫廷茶文化


封建社会里,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一切最好最美的东西皆献帝王享用。茶是清俭的东西,当民间开始饮用时,宫廷虽偶而为之,但还没有十分重视。

唐代已有贡茶,故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陆羽也谈到过王公贵族之家饮茶必二十四器皆备,而且要金玉具器的情况。从唐代出土的茶具看已相当豪华,贵族尚如此,皇室自然更胜一筹。不过,总的来说,唐代的宫廷虽有饮茶习惯,从文化意义上并未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唐朝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宋朝则不然,由于自五代起,和凝等宰辅之流即好饮茶,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便有饮茶癖好,因而开辟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致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这时,茶文化已成为整个宫廷文化的组成部分。皇帝饮茶自然要显示自己高于一切的至尊地位,于是贡茶花样翻新,频出绝品,使茶品本身成为一种特殊艺术。

宋人的龙团凤饼之类精而又精,以至每片团茶可达数十万钱。可以想见,这种茶的玩赏、心理作用早已大大超出他的实际使用价值。它虽不能看作中国茶文化的主流和方向,但上之所倡,下必效仿,遂引起茶艺本身的一系列改革,因而也不能完全否定。饮茶成为宫廷日常生活内容,考虑全国大事的皇帝、官员很自然地将之用于朝仪,自此茶在国家礼仪中被纳入规范。至于祭神灵、宗庙,更为必备之物。唐代茶人大体勾划出了茶文化的轮廓,各阶层茶文化需要各层人进一步创造。宋朝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形成时期。宋代团茶历南北宋、辽、金、元几代,直到明代方废,领导茶的潮流长达四、五百年,不能说宋代宫廷对茶文化没起作用。关于宋代宫廷茶文化的具体情况。

宋代贡茶从南唐北苑开始。北苑在南唐属建州。其地山水奇秀,多寺院名胜,又产好茶,故自南唐便为造茶之地。《东溪试茶录》载:"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所苦。我朝自建隆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贡,外焙具还民间而裁税之。"可见,北苑原是南唐贡茶产地。唐代的饼茶较粗糙,中间作眼以穿茶饼,看起来也不太雅观。所以南唐开始制作去掉穿眼的饼茶,并附以腊面,使之光泽悦目。宋开宝年间下南唐,特别嗜茶的宋太祖一眼便看中这个地方,定为专制贡茶的地点。宋太宗太平兴国(976-983年)年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团茶。为区别于民间所用,特颁制龙凤图案的模型,自此有了龙团、凤饼。宋朝尚白茶,到太宗至道年间又制石乳、的乳、白乳等品目。

宋代茶盏因何拍出天价


宋代建窑油滴茶盏

林桢武

一件宋代建窑油滴茶盏近日拍出了近8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为今年瓷器拍卖的一匹黑马。9月15日,在纽约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上,南宋油滴天目茶盏以150万美元至250万美元的估价,经过20多分钟竞价,最终以1030万美元落槌,加上佣金,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2011年,伦敦苏富比一件宋代建窑银毫茶盏拍出110.5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75万元。不久前,本报刊发了《建盏受宠茶知道》一文,提醒藏界关注宋代茶盏这一品种,这次宋代建盏拍出天价,印证了这一类藏品的珍贵。

流传有序

这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为传世品。1935年,这件宋代建窑盏在日本被评为“重要古代艺术品”,2015年注销了这一认定,从而获得上拍的机会。另外,它曾是日本显赫家族黑田家的藏品,之后为日本著名藏家安宅英一所得,最后由关东宋瓷收藏大家临宇山人入藏。

古代艺术品传承因素非常重要,往往是催生拍卖天价的重要原因,很多买家看重藏家身份,愿意追逐名流旧藏。当然,这种流通形式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真实性和价值参照。

临宇山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收藏瓷器,他尤酷爱宋瓷,收集了不少名家的旧藏。这次专场拍卖推出了钧、定、磁州、龙泉、越窑、吉州和湖田等宋代各大名窑的拍品28件,宋代建窑油滴盏是其中较为知名的一件,引起藏家的关注。

其实,建窑名品天价成交早有先例。日本静嘉堂藏的建窑曜变天目盏,为三菱弥之助旧藏,购自大正年间(1912——1926年),成交价为167000日元,在当时值1000多套别墅。日本人对宋代茶盏的崇拜达到宗教的程度,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与日本崇尚茶道的历史渊源有关,其中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

独特符号

什么样的古陶瓷有可能拍出天价?主要看它的“颜值”有多高,能否代表一个时期的巅峰之作。目前能超出一般价格的有宋五大名窑、元青花、成化斗彩、清珐琅彩等,建盏因为是宋代斗茶的工具,又是宫廷的贡品,加上是名家旧藏,拍卖地点在纽约,故有可能被超高值估价。

为什么宋代建盏会得风气之先,受到追捧,这与制瓷产地在当时为贡茶产区有关。早在唐代晚期,福建地区的茶叶生产就非常繁荣,品茶方式颇多,其中斗茶渐成风气。唐冯贽《记事珠》就记录有“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建阳一带的斗茶起码可以追溯到唐五代。到了宋代,北苑成为贡茶产区,在这里为斗茶用生产的茶碗自然就流行起来,并且跟茶叶一起作为朝廷的贡品。从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以及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都详细记载了这种以点茶法为茶艺方式的程式,包括茶具使用。

建盏为什么那么出名?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载“以惠山茶,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这大概就是名闻遐迩的茶品三宝了,皇帝赐茶还要点名用建盏,说明当时建盏非常名贵,皇帝的珍爱大大提升了这种茶器的身价。

日本人对建盏的定位,一是曜变,二是油滴,三是兔毫。日本室町幕府时代的美术论著《御饰记》称:曜变为世上罕见之物,值万匹绢;而油滴为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当一种器物从实用器转化为艺术品的时候,这些难得的纹饰就成为文人雅士追逐的对象,到了收藏家的手里自然就划分出各种“品”,可资衡量其珍贵程度。这一次拍出天价的宋代建窑油滴盏,釉面光润,碗的内外遍布星星点点的斑点,是烧造时自然窑变形成的。这种斑点呈现银灰、灰褐、黄褐色的混合,分布疏密有致,像漂浮水面的油渍,又状如鹧鸪羽毛花纹,因此又称鹧鸪斑。建窑油滴盏窑变釉是釉料中二氧化铁遇不同温度而形成的,呈色千变万化,犹如流星霰雨,给人无穷的想象。

现在,人们开始强调收藏的文化性,就是在器物之外体现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不仅仅是艺术性,或者是珍稀性。宋代茶盏作为古代茶文化的象征性符号,有文化的支撑和依据,所以才会拍出天价。

助推收藏

艺术品收藏有多种途径。拍卖公司强调传承和出处,当然价值要高出很多。不能由此认为拍卖高值的东西民间就没有,或极为稀少,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同类的藏品,拍卖成交价与民间转让价往往有天壤之别。由于瓷器成批生产的特点,往往一类东西出品量较多,不像书画或青铜器,一般少有复制。

宋代产茶盏的名窑不少,工艺各有特色,比如吉州窑的玳瑁碗、树叶碗,以及其它形形色色的窑变釉茶碗,都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其品位也都差不多。目前民间流传的宋建盏和其它窑口的茶盏数量不在少数,人们还重视不够,价格不是很高,正是入藏的好时机。近年发现北宋河南一些窑口如段店窑等,仿制的建盏非常相似,釉面几无区别,只是胎骨偏灰色,窑变品种也多,有的以前从没见过,比如红釉天目盏等,年代到代,工艺也很不错,都是值得收藏的。宋代建盏,民间古玩店或地摊也时有出现,有的还有“进盏”和“供御”款,应引起瓷器藏家的关注。

目前还有数量不少的很有品位的古代陶瓷在各地流散,包括宋代各个窑口的茶具。专题收藏也好,个别类型研究也好,都是一个良好的收藏时机。

宋代抹茶器具有“官职”


前几天适逢深圳茶博会,有位朋友同我大聊抹茶,并数典忘祖地说,抹茶的发明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精致。我只好绕着弯子告诉她,咱大宋朝有个“抹茶发烧友”曾把抹茶的十二种器具拟人化(这更是日本漫画家的特长),而且给每一位“茶具君”安排了一个官名呢,他是不是很穿越呀?

严肃地说,抹茶亦称点茶,它不仅是中华茶文化的一朵奇葩,还曾在历史上风靡一时。汉人研磨茶叶,相传是受神农尝百草时咀嚼草药的动作所启发,但一开始,人们主要的用茶方式还是嚼茶和煎煮茶块儿。到了隋唐时期,抹茶粉的前身——用蒸青碾成的散茶渐渐流行开来。随即,抹茶在文化高度发达的宋朝被开发完成,并成为了最热门的日常饮料。从皇宫到民间,各种茶会盛行于世。人们品鉴茶叶、对比茶具、竞赛制作抹茶的手法,一时热闹非凡。

南宋末年的《茶具图赞》便是这“抹茶盛世”里的一个文化结晶。其作者“审安老人”的真实身份已不可考,但书里富于创意的“十二先生”确属中国茶道、儒家文化、宋代士人阶层娱乐的经典结合——十二种抹茶器具被取上了姓、名、字、号,并依据宋朝官制被加封了各自不同的官职。本文取其精要,依使用次序和分工(烤茶、磨粉、筛集、备汤、入盏、打拂)将每位“先生”的姓氏和头衔罗列于下:

首先,您的茶饼要交给“韦鸿胪”去加热、烘干,使其变得松脆。“鸿胪”,朝廷上负责传话的大嗓门儿官员,谐音“烘炉”;“韦”代指“芦苇”,形似编织烘炉的竹篾。用竹篓子罩住火源,能防止茶叶被火苗烧坏。

这时,“木待制”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待制”是皇帝的值班顾问,此处指木制茶臼,用于将茶饼捣成碎块儿,并转交给“金法曹”碾成末子。“法曹”原掌邮局驿站,后为司法官员,这里用“曹”代指金属茶碾的凹槽。随后,小粒的茶末还需“抹”一道才能成为足够细密的茶粉,这就要请出“石转运”来研磨。本为管理运输、税赋的地方官,“转运”生动地形容了石制茶磨的使用方式。

磨好了先别急着点茶,还请“罗枢密”筛出符合标准的茶粉。“枢密”是高级军事长官,他心思缜密,就如同茶罗上的小孔一样。另外,散溢在桌上的茶渣不能浪费,要靠“宗从事”扫集起来。“宗”指代制作茶帚的棕丝,而“从事”正好显示了小刷子“辅佐州官”的地位。

茶磨好了就该烧水了。茶人讲究“三沸”,由“胡员外”控制热水的滚沸程度。“员外”本指编制之外的郎官,这里用来形容圆形的茶瓢。因其为葫芦剖半制成,故姓“胡”。古人称热水为“汤”,烧好的水要盛入汤瓶“汤提点”之中。“提点”是刑官,借表“提瓶点水”之意。

最终接受热水的自然是茶盏“陶宝文”了。“宝文”本是皇家档案馆分馆长,用来形容陶艺茶碗的美丽纹路再合适不过了。用碗之前要先擦拭,由“司职方”负责。“司”代“丝绸”,“职方”为“方巾”,原指执掌一方军事防御的官员。注了水的茶盏烫手,需要“漆雕密阁”来帮忙。“密阁”为皇帝的图书管理员,音拟“搁”,即指搁茶碗的盏托,或为漆雕制品。

最后隆重登场的是“竺副帅”茶筅。“副帅”即以竹制的茶筅“拂甩”,抹茶最见功夫的步骤便是将热水与茶分混合。技艺高超的茶人能迅速打出绵密持久的“乳沫”,并通过二次注水或茶匙刻画的方式做出类似“咖啡拉花”的效果,被称为“茶百戏”。

见教了“十二先生”的抹茶本领,你是否也想亲自动手和他们切磋切磋呢?明人有言:“愿与十二先生周旋,尝山泉极品,以终身此闲富贵也。”不知什么原因,抹茶的风俗渐渐被泡茶取代了,这十二种茶具也让位于茶壶、茶杯等“传统”器皿。当抹茶作为一种雅致的“日本文化”风靡世界、并重新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时,我感到有些对不住“竺副帅”们。抹茶不是“遗产”,我们要让它活着。

宋代诗人的诗句中看茶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对茶之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从他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一些诗句可以看出,他以夸张的笔法,赞美了茶的神奇功效:“……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不如仙山一啜好,浍然便欲乘风飞。”他把茶看作胜过美酒和仙药,啜饮之后能飘然升天,这与卢仝的七碗茶歌,“……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的茶诗给人们的印象极深,以前杭州藉香居茶室曾将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欲把西湖比西子”一句与《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从来佳茗似佳人”一句相配,构成一副神韵绝妙的对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美妙的诗句流传至今,依然被人们赞不绝口。苏东坡对茶的功效深信不疑,曾有“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的诗句,这都是“茶迷”诗人的切身感受。

宋代诗人梅尧臣在《答李仲求建溪洪井茶诗》中有赞美茶功的诗句曰:“一日一尝瓯,六腑无昏邪”。体会颇深。

宋代文人吴淑在《茶赋》中论茶功曰:“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对饮茶健身的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邹家驹:普洱茶的日本之战——连载(二)


东瀛茶战

小组计划访日20天,前两个礼拜主要进行市场调查。我们先后走访了东京、横滨、奈良、神户、京都等地百货店里的茶叶销售点,茶叶专卖店和茶叶与其他商品混销的土杂店。

在代表处王营环先生的引领下,我们礼节性地拜访了日本伊滕忠株式会社。陈副处长经过实践的判断是正确的,日本自己每年生产十万吨左右的蒸青绿茶,除少量出口供应日侨外,大部分内销了,蒸青茶口味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晒青、烘青和炒青绿茶不大有机会闯进来。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日本留学僧人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归国时将中国茶种传入日本,植于他的家乡日本近江(今滋贺)县国台山麓。

三百多年后,荣西禅师又从中国带去茶籽,亲自种于日本今福冈县西南的背振山,还送予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高弁部分茶籽,种植出“拇尾茶”,后人称为日本“本茶”。荣西利用他在中国学到的种茶、制茶、品茶等茶文化知识,从陆羽《茶经》等茶叶著作中吸取精华,结合他的体会和日本三百年多的茶叶发展史,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业专著《吃茶养生记》。茶叶传入日本时期,地球上还只有不发酵的绿茶工艺。荣西禅师道行高深,被日本人视为茶祖,他伟大的影响力约束和激励日本人千百年来奉绿茶为正溯,在茶叶加工工艺演化发展变化中固执、顽强和成功地保卫绿茶阵地抗击了发酵腐蚀。

(日本茶祖荣西禅师)

(日本静冈茶园)

我们在各地转了几天。日本市场可是泾渭分明,蒸青茶销售有自己的场所,中国特种发酵茶往往另辟途径,设有专柜专店,营销人员不停地用一个塑料小杯向过往行人赠饮汤色褐红的中国发酵茶。中日邦交正常化,贸易环境改善,中国绿茶和后来试制的蒸青茶却屡次攻城未果,现在轮到特种发酵茶登台表演了。零发酵是绿茶的地球定义,不管是晒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或蒸青绿茶,它们都结盟在不发酵上。日本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构筑的蒸青茶堡垒,未遇中国发酵茶前岿然屹立,牢牢控制住了它的国民。明治维新给日本政治带来冲击式的活力,而中国发酵茶叶却不声不响地改变着社会生活。

继日本三八大盖闯进中国后,中国发酵茶全面反击,在不长时间内攻陷日本茶城。同三八式在当年军事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一样,发酵工艺成为茶叶世界里的新式武器。面对汹涌而来的中国茶叶,日本竞争者在仓促应战中终于发现了普洱茶的霉菌。渲染霉菌,无疑是对中国茶叶进攻的最好回击。

(考察东京茶叶市场,图中依稀可见‘云南普洱茶’,‘乌龙茶’,‘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字样)

1980年7月7日,招待中国茶叶代表团和日本媒体的宴会在东京新宿一座55层大楼的顶层大厅举行。在礼仪性的致辞讲话结束后,有记者提问,“普洱茶加工过程有微生物参与,换句话说,微生物是一种霉菌,茶叶发霉为什么还能喝?”我列举了中国的发酵食品,如臭豆腐、豆豉咸菜和甜酒,又列举了日本的纳豆和发酵鱼。日本人常到云南寻根,我回答问题时类比了一个日本人感兴趣的话题,“云南哈尼梯田常年保水养鱼,哈尼族自古在用陶罐淹鱼,发酵半年的鱼需要蒸或煎才能吃,一年以后骨头肉化了不用蒸煎可以直接吃,三年以上可以治痢疾。

同我们哈尼族一样,日本食用了多年的发酵鱼,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产生特殊的氨基酸,对健康是有益的。云南德昂族和布朗族用芭蕉叶包裹茶叶,埋入土里发酵,90天后取出饮用,闻着有酸味,喝着却不酸不苦不涩。以微生物发酵的云南普洱熟茶虽然历史不长,但已经在港澳传统的普洱茶市场上渐露头角,给消费者带来福音,不容置疑,日本朋友会像相信和接受发酵鱼一样相信和接受微生物发酵的云南普洱茶。”气氛一时活跃起来,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鱼是发毛长霉了,但味道特殊好吃;有的说发酵和发霉是同一个东西,褒说是发酵,贬说是发霉;有的说日本话与哈尼话语言相通,历史上有过什么联系……。第二天,日本媒体报道了中国茶叶代表团对云南普洱茶微生物发酵工艺过程的解释。

(邹家驹回答普洱茶“霉菌”问题)

对哈尼发酵鱼的了解,来自于我最初的茶事活动。1976年,我毕业分配到云南省外贸局业务处协助李克邦同志管理茶叶。当年我同省茶叶公司扬维同志到红河州元阳县考察茶叶产制情况。州外贸局冯永久副局长安排我们在哈尼人家吃饭,饭桌上有一碗来了远方贵客才上的哈尼发酵鱼。哈尼老乡介绍,鱼摊晾后放入罐内,撒上一层糯米面,盖沿用水封死,断绝空气往来。我认为从元代到清代中期,红河地区存在一条重要的普洱茶通道。今年五一大假到红河寻找这条古道,顺路进哈尼山寨找到发酵鱼罐照张相。

(哈尼族发酵鱼)

有个叫欧阳长宝的香港朋友,祖籍福建,看了我写的书《漫话普洱茶》中熟茶有奖血脂功能的解释,喝了我送的茶,半年后停了奖脂药,又专门飞来昆明听讲茶。我谈了当年日本认识云南普洱茶的过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竟然跑到日本北海道买回一条存放了三年发霉的鱼送我。

27年后,几个日本朋友来我处品普洱茶。谈话间提及当年日本发生的那场“霉菌”风波,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若宫清先生曾是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他兴奋起来,说他记得那段有趣的故事。

(日本人错将后发酵茶理解为半发酵茶)

东洋视角里的普洱茶

在日本的塌塌米上盘腿吃饭实在是一件受苦的事,不到十分钟腿就木了,只好松开腿不停变换姿势。日本人盘腿却可以两个小时纹丝不动。姜振礼、洪维成和洪夫人坐矮脚餐桌正面,王营环和洪家公子洪雅龙坐左侧,我和李振基坐右侧。桌面墙上挂着一幅美女裸体年历,那些年代国内裸体女人是洪水猛兽,从来没见过,我是想看又不好意思盯着看,洪老头竟然站起来绕到年画前,当着日本老婆和儿子的面,眯着小眼睛一月一月翻着看。李振基开他的玩笑,“头顶的毛都掉光了,对女人还这么大兴趣?”洪先生说他喝了三年云南普洱茶,头上的老人斑有软化色淡的迹象,日本有实验结果证实微生物发酵茶抗氧化作用强,对延缓衰老有好处。“日本还流行用普洱茶洗澡,人们认定普洱茶水养皮肤,”洪先生边盯着画看边说。我想起来,白天在茶店里,我发现柜角有一堆纱布袋装的普洱茶,大略一百多克一包,当时翻译不在,我比划着问洪夫人为什么用纱布袋包装,洪夫人在身上比来画去,我不明白什么意思,现在反应过来,是洗澡用的茶叶,一问王营环,果真如此。这些日本人疯得不轻,进肚里有作用就好了,皮肤也要品茶。我对普洱茶洗澡养皮肤的说法将信将疑,但怀疑的成分居多。

一千多年前,茶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进入日本。一千多年后,云南普洱茶不再以简单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移动,而以特殊的健康功能铺路搭桥。云南普洱茶真有别于其它茶类的特殊药理作用吗?云南的认识来源于1980年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用普洱茶对比安妥明做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实验。云南仅仅知道一点,饮用适量云南普洱茶(熟茶,每日15克左右),可有效降脂又无毒副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还不富裕,降脂还未成为社会的突出要求,普洱茶自然没条件大行其道。高血脂已成为日本社会的富贵病,日本有条件提供我们更多云南普洱茶的特殊药理信息。许多日本人称云南普洱茶为“快瘦茶”“减肥茶”,我收集了一些日本报刊杂志,采访了一些云南普洱茶消费者,对其功能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消肥降脂:大部分较为肥胖的销费者(不是全部)反映,坚持一日三次饮用云南普洱茶可以减肥而不用过分节食。群马县桐生市锦町的周东武男先生身高1.7米,体重从125kg降到85kg。多数高血脂患者饮用云南普洱茶半年后血脂明显降低。部分脂肪肝患者症状减轻的检验结果也肯定了云南普洱茶的功效。

养胃治炎:与日本蒸青茶相比,云南普洱茶暖胃,无刺激性,抑制胃炎。日本当地说云南普洱茶PH值7.1,偏微碱性,能中和胃酸,使人体处于PH值7.3~7.4的正常状态。

改善便秘:二歧菌是制作乳酸菌片的主要菌类,云南普洱茶内含二歧菌代谢物,常饮改善便秘状况。东京都板桥区23岁的本子秘书便秘严重,五天通便一次都困难,喝云南普洱茶后通便正常。

解酒保肝:上尾市上尾宿54岁的斋藤勇先生说,喝云南普洱茶一石二鸟,既消食去腻,又解酒醒酒,酒喝多了喝普洱茶,分解能力强,利尿,第二天头不会痛,有益肝脏机能恢复。山形市大手町参王堂社长认为饮用云南普洱茶解酒毒。

健康养颜:主要说法是抗氧化作用明显,延缓衰老,软化和淡化老人斑。

日本还有云南普洱茶缓解痛风和糖尿病的说法,但我没有从日本媒体上收集到较为直接的科学证据。

小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到120~130码,窗外的景物迅速消失在车后。云南大多数公路一小时只能跑30~40公里,坐在高速小车里,我都傻了。过高速公路隧道时,洪雅龙边开车边说去年一辆小车抛锚,造成六百多辆车追尾碰撞,洞里火光一片,死伤不少人。我仿佛在听天书。

来到箱根温泉,洪夫人每人发了一包泡澡用的普洱茶。转了一天市场又长途奔袭,是累了,离吃饭还有一个小时,我泡了一盆普洱汤,学东洋鬼第一次用普洱茶洗了澡。为达到最佳效果,我反复用脚挤压茶包。吃饭时,我问李振基有没有用普洱茶洗澡,李和姜都说他们不信那事,还笑问我洗完澡身上粘不粘。

日本的温泉浴是一种社交活动,男女同池,只用一条半米高的竹帘做一个象征性的隔断。饭后泡温泉,服务生给每人送来一杯蒸青茶,同池男女虽然有隔断,却可以边聊天边品茶。喝日本茶,泡温泉水,半个时辰后全身软绵绵的,我爬出池子躺到躺椅上继续喝茶。一个一丝不挂的日本靓女突然从池子那边跑过来,吓我一跳。她嘴里叽里咕噜讲些什么,眼睛到处看,可能是找她同来的男伴。其他人都在水里,只有我赤裸躺在池边,她的目光从我身上扫过,神情坦然,我却慌了神,想遮掩又找不到东西。我第一次看到不穿衣服的女人,也是第一次没穿衣服被女人看到,滑稽的一幕给我留下了终身的印象。那女人走后,首遇春影而绎动的心不再亢奋。我呷了一口茶,世界又回到世界的世界。我突发奇想,如果箱根温泉变成了茶汤,人们还会不会来沐浴,我还能不能再遇到不穿衣服的靓女。

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确定不了普洱茶洗澡养不养皮肤。我既找不到证据肯定它,也找不到证据否定它。世界桥牌皇后杨小燕女士常喝我的普洱茶,她丈夫也就是发明精确叫牌法的魏重庆先生去世后,她找了一个犹太美国人丈夫。中国和以色列建交那一年,她邀我带云南桥牌队参加以色列桥牌节比赛。我们在死海泡了几天盐水,抹了几身泥巴,晒了几天太阳,皮肤却没有晒黑。世人都说死海的盐巴泥巴养皮肤,不管盐巴泥巴,每包二百克卖价十多美元。回想起日本人用普洱茶养皮肤,我相信了死海的盐巴泥巴,各买了两包回来哄女孩子。在大使官邸做客时,我讲买了养颜的盐巴泥巴,杨小燕新任丈夫笑我受骗了,说死海低于海平面近四百米,空气中氧气含量是特拉维夫也就是海平面的20倍,皮肤不会受到紫外线的伤害,养颜同盐巴泥巴并无关联。

(左二邹家驹左三杨小燕左四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未完待续)

邹家驹:普洱茶的日本之战——连载(三)


史为镜

时间到了1994年,当我再次踏上日本国土,普洱茶已经不见了十四年前的气场。据海关统计,1980年中国对日本出口普洱茶926吨,同期出口乌龙茶616吨。以上数字不包括香港转口数。到1994年,乌龙茶发展到近12000吨,而普洱茶却掉到了为数不多的三、两百吨。这十四年中发生了什么变故,改变了普洱茶的上扬轨迹?天生丽质、已经被日本医学界证实有特殊药理作用的云南普洱茶究竟被什么东西淹没了?

我们又回到春风初起的1980年。赴日小组回到北京,专题向总公司汇报了日本茶叶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事实证明,中国对日茶叶出口放弃“以绿攻绿”下策,转移为特种茶进攻是成功的。为保证日本市场健康发展,我们重点建议总公司统一管理日本市场。九月二日,中土畜总公司在北京召开乌龙茶、普洱茶出口工作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厦门、汕头、梧州分支公司和香港德信行的代表。会议一致认为,茶叶生产形势很好,福建省发展乌龙茶生产的积极性很高,估计将有大幅度增产。由于日本市场掀起乌龙茶、普洱茶热,使出口迅速增长。1980年预计乌龙茶出口3000吨,1000万美元;普洱茶出口4000吨,700万美元。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增长,今后必须在巩固和发展市场、扩大推销、提高品质等方面下工夫。根据外贸经营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与会代表一致要求总公司对乌龙茶、普洱茶的市场、客户、价格方面进行协调,统一对外。具体意见:一、对香港的交易,仍通过德信行对外成交。二、对日本由总公司统一成交,口岸组织交货;散装乌龙茶,仍采取由几家客户经销的方式;普洱茶以几家主要客户作为重点,适当供应少数老客户。三、远洋地区可由口岸自行掌握。四、价格,因乌龙茶价格已先后共提价35—62%,普洱茶二次提价共上调20—25%,故除普洱茶对港澳掌握上调10%外(因对日本已提价),其余均可维持不动。五、根据市场对普洱茶的不同品质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产品的卫生标准。

方向明确又初见成效,中国茶人趁热打铁,于第二年四月首次在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仙台、北海道五个城市举办中国茶叶展览会。会上主展普洱茶、乌龙茶,同时展出陆羽《茶经》、明清两代茶具以及古今名人茶诗茶画等。展厅布置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竹制茶室,并现场泡饮茶叶,供观众品尝,引起参观者极大兴趣。日本电视台、报刊等媒体作了大量现场报导。

如火如荼的日本普洱茶市场宛如一场盛宴,香味自然会招来各种各样的飞蝶走虫。1981年,四川开始人工渥堆发酵普洱茶,当年出口607吨,82、83、84年出口量保持在五百吨出头。重庆86年搞了17吨,贵州85年以后每年也搞个5吨、8吨,江西80年和84年各搞了5吨和20吨,连海水包围的海南88年也弄了8吨。湖南从80年的13吨开始,发展到83年的253吨,86年的150吨。这些用中小叶种烘青和炒青工艺生产的“普洱茶”通过香港源源不断地涌进日本,总公司统一经营维护日本市场的美好愿望在市场经济初期的狂热躁动中泯灭。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特种茶出口工作会议从来不通知四川、湖南、贵州、江西和海南参加,但他们都在暗中加工特种发酵茶。八十年代后期,中小叶种烘炒青“普洱茶”数量越来越多。中茶公司总经理李嘉志在1988年11月13日的日记中写到:晚饭后,我同广东省茶司经理在旅店酒吧谈工作,他讲肇庆支公司头儿特别能干,是下属五虎将之一,87年开始出口业务,主销日本,今年可望出口普洱茶250万美元,人们送他黄半仙雅号。

(后排左二为李嘉志,左四邹家驹。李嘉志先生于2014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在此表示哀悼。)

中小叶种“普洱茶”能够批量进入日本,原因是多数日本人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云南普洱茶,市场缺乏理性认识。四川茶叶进出口公司分工特种茶出口业务的单建中对我说,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不喜欢他的普洱茶,可香港客户却买了转口日本。我告诉他,香港人喝了几百年的云南普洱茶,在他们的认识里,普洱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个动听的广告词,他们不是用眼睛和耳朵,而是用味蕾来选择普洱茶,你的茶汤少都不说了,还出苦味,又永不转化,香港人自然不喜欢喝,转卖日本,心里还在笑日本人傻冒,弄些垃圾当宝贝。我开小单的玩笑,“话说回来,你们是英雄,报了二战的仇,那些年日本人对中国人这么凶,是该拿苦水灌灌他们。”

云南也曾试验过用烘青绿茶渥堆发酵普洱茶,结果是温度提不起来,毛也不大长。微生物拥有一个奇妙的大千世界,一种微生物往往需要相同的温度、水分、氧气和营养源才能够发展起来。米受潮,提供黄曲霉菌所需的营养源,最终产生有害的代谢物黄曲霉毒素;米饭拥有超量的水分,熟化后产生的营养源不再是黄曲霉菌的可口食物,却可以供应种类繁多的微生物酿造米酒。泡菜发酵需要厌氧菌,人们用水阻断氧气进入陶罐,而一旦水干气入,另外一种蛰伏于罐内的喜氧菌就充分发展起来。喜氧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水,甲醇,乙醇。我们会说走气了,不能吃,吃了拉肚子。厌氧菌发酵产生一些分子量大的醇,醛,酯还有胺和硫化物,蛋白质被分解成了氨基酸,成了美味佳肴。茶叶中的酚类物质在干燥过程中遇到高温,产生了类似米和饭的差别,从此分道扬镳了。不同的基质结交不同的微生物,晒青绿茶中的酚类物质在干燥过程中既没有遇到极端温度,又得到灿烂阳光的抚慰,在时间带来的雨露滋润下生活充满了阳光;高温淘汰落后的晒青绿茶工艺后,相继创造了炒青、烘青和蒸青绿茶在不发酵茶家族里的辉煌历史,而它们却经受不了与时间相连的潮湿考验,跨过这个坎,过了年即走进漫无边际的苦海。

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日本人喝糊涂了,怀疑云南普洱茶特殊功能的议论越来越多。日本以蒸青茶为主,他们不大了解什么是烘青、炒青和晒青,更不知道云南普洱茶的药理作用来自丰富的晒青酚类物质与某些特定微生物的有机结合。喝到烘炒青“普洱茶”的消费者不满意血脂化验结果时,牢骚满腹,抱怨“普洱茶”不但没有药理作用,还像药一样苦得出奇。他们的认识有错,但他们的舌头没错,他们喝到的是类似松萝、珠茶、龙井、瓜片、毛峰、碧螺春等一类的烘炒青过期陈茶,是炒青散茶问世近千年来一直当作废物甚至垃圾的陈茶。烘炒青过期陈茶的自然呈现,绿茶产区的生产者和绿茶销区的消费者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千百年的社会实践除了苦不堪言外没有留下其他任何有益的痕迹。世事难料,烘炒青绿茶渥堆发酵经过一番伪装,虽然穿了新衣,却苦性依旧,然而妖怪变美女,还是迷倒了一批无知无理智的疯狂人。疯是不正常的行为,狂更是将不正常发展到极致。责备造假者,到不如责备愚昧,这样更有实际的市场净化意义。

茶叶制作工艺演化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消除苦涩味的发展线条,而牵引线条伸展的动力,来自于人类憧憬和品鉴甘甜生活的味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叶和制茶饮茶的国家,开始生煮羹饮,继而晒干收藏。如从原始晒干方法算起,至少有三千多年制茶历史。二世纪开始制造饼茶,人们不懂烘炒,自然草青味重,既苦又涩,八世纪发明蒸青制法,蒸后压榨,除去部分茶汁,目的是降低苦涩味。印度制蒸青绿茶时挤出黄色茶汁,和我国唐朝制造饼茶的榨汁技术相同。我国十二世纪左右发明炒青制法,汤清味爽,在消苦去涩征程上迈了一大步,同时替代了榨水榨汁、夺茶真味、降低茶叶质量的蒸青茶工艺。哲理管了世事,自然也要管茶叶,山不转水转,事物都会发展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茶叶也不例外。晒青新茶又苦又涩又不香,在时间和空间相连的水分滋润下复活,去了苦涩,来了甘淳陈香;烘炒青新茶香高味爽汤清,但在时间和空间相连的水分浸湿下失去活力,过期后露出一副苦像。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烘炒青“普洱茶”滥竽充数,苦口不良药,最终导致日本舆论和市场的排斥,云南普洱茶也深受其害。云南用三、四级晒青原料发酵的普洱散茶421长期大量积压,最后改名75421降价销往香港。普洱茶疯狂时,一款茶正面要求压上云南普洱茶砖,背面压上按理说日本法规不允许写明的中国表达方式的“减肥”字样,市场变化,商人借口法规跳了槽,茶叶只好长期躺在仓库里,一部分降价卖了香港。公司当时还以此事为例子,批评特种茶部不要轻易跟着市场疯。

有一个日本人叫荣田裕行,常来昆明监理普洱茶砖生产发货,一来就是十天、八天。每次来,他提溜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日本食品,吃饭时基本不去餐厅。荣田二战时还是小孩,到外婆家玩躲过了长崎的原子弹,只是皮肤轻度灼伤。他说战后日本穷啊,路边有饼干碎片他都拣来吃。我不知道他是饿怕了还是忠于日本食物,反正他不吃中国食物弄得我不高兴。他问我吃饭睡觉怎么说,我用昆明话告诉他吃饭“叨脖子”,睡觉是“挺尸”。他到茶叶公司见人就问“叨脖子”没有,结果是人都捧腹大笑,问“挺尸”好吗,又是一片笑。荣田会一点简单的英语,迷惑中问懂英语的人“叨脖子”和“挺尸”是什么意思,回答都是吃东西和睡觉,他更迷糊了。

荣田告诉我,他们公司作过实验,云南普洱茶确有减肥降脂和改善便泌的作用,用户反馈的信息更是千真万确证实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公司计划长期扩大规模经营云南普洱茶,故而老板常把他丢到云南来。我出了口气,你东洋鬼子捧着日本食物不放,却不得不丢下自己的绿茶吃着方便面来候云南普洱茶,还得说几句弄不明白的昆明话。日本市场凉下来,荣田也好多年没来昆明。我再去日本,他来酒店话别,气愤地说,明明云南普洱茶有有益的特殊功效,但日本媒体打压市场不分青红皂白。日本人际信息传播量小,主要信息来源是媒体,舆论铺天盖地,好东西都被淹没了。他们公司终于放弃了云南普洱茶砖的经营业务。荣田裕行先生一辈子搞不清楚中国的事,为什么“叨脖子”和“挺尸”是吃饭睡觉又不是吃饭睡觉,为什么云南普洱茶确实有特殊药理作用又没有了特殊药理作用。

(上图中黄盒子中装有昆明茶厂出品的7581砖,盒子为日本人制造)

尽管日本市场遭受重创,上世纪九十年代没有了大的发展,但一些曾经饮用并得益于云南普洱茶药理作用的群体和地区仍然在继续喝普洱茶。商家在所有广告材料上都特别注明:中国云南省直输入。(比如日本福岗地区从未中断过进口云南普洱茶)

(《普洱茶的日本之战》连载完)

邹家驹:普洱茶的日本之战——连载(一)


疯狂的日本人

云南人工发酵普洱茶(简称熟茶)问世后不到两年,香港盛传普洱茶消肥减瘦,降血脂血糖,抑制脂肪肝和改善便秘。在此之前,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普洱茶的药用价值仅停留在消食去腻比一般茶叶功能彰显的层面上。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2、3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当年日本经营普洱茶的有横滨日中贸易、新光贸易、丸成商事、神户东荣等二十多家商社。云南供货能力有限,每年只能提供两、三百吨数量。

云南出口数量追不上日本的消费热潮,引出了普洱茶发展历史上的怪胎: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先后用小叶种烘、炒青茶叶渥堆发酵供应日本市场。据日本大藏省通关统计,到1980年5月末除绿茶外的中国发酵茶叶进口数量已经达到了1260T,大大超过79年的940T,估计全年进口量将达到2000T(见图)。几千吨真假“美猴王”拥进日本,牌子名目繁多,有“窈窕茶”、“瘦身茶”、“减肥茶”、“蜂腰茶”、“云南铭茶”等等,质量良莠不齐,价格差距悬殊。中国发酵茶叶在日本市场迅猛发展和不成熟的乱相,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机会和口实,有人利用媒体攻击普洱茶加工过程中产生霉菌。质疑霉菌的社会舆论当头一棒,打晕了消费者,普洱茶销售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从日本大藏省的茶叶进口统计资料可以看到,日本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从广东口岸进口中国人工发酵茶叶,但数量小,销售对象主要是中国侨民。广东的发酵茶,香港俗称广东陈茶,主料是越南茶和本地绿茶。广东1965年进口越南毛茶500吨,67年至69年进口2000吨,71年至73年进口1000吨。云南从1956年开始到“文革”结束,每年调供广东100吨左右晒青毛茶参与拼配发酵。云南茶数量少,车水杯薪,在广东陈茶中不起主导作用。广东陈茶原料不同,虽经发酵,销售时也打着普洱茶的名,却明显没有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发酵后的特殊药理作用。微生物同云南大叶晒青茶的人工结合,扭转了广东陈茶在日本市场十多年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在短短的时间里敲开了日本主流社会的大门。世上的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微生物是块敲门砖,敲开门后却被视为可能污染净土带来危害的霉菌。

日本人有个特点,业内竞争异常激烈,但遇到共同威胁和可能得到共同利益时极容易结盟行事。丸成商事株式会社洪维成先生携夫人飞往北京,代表经营普洱茶商社向总公司反映日本普洱茶市场困境,请中国派出代表团调查情况,解决市场乱相,解答普洱茶相关问题。

会晤北京

丸成商事既卖乌龙茶又卖普洱茶,因而总公司通知广东云南各来一人参加与洪维成先生的会谈。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科连少利科长和我分别从广州和昆明飞往北京。会谈在东华门前出口大楼一楼洽谈室进行,中方由中土畜总公司茶叶处陈奭文副处长主谈。洪维成先生在日本出生,祖籍福建,会讲闽南话,他介绍了日本近几年市场变化情况,重点谈的是普洱茶。日本传统喝蒸青绿茶,除少数人接触发酵红茶外,总体对中国其它特种发酵茶认识了解不多。

经日本科研机构研究,证实云南普洱茶对血脂降低有特殊功效。现在不仅华侨喝,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已经开始关注普洱茶。他谈了几个市场问题:一是日本人习惯喝的绿茶不发酵,对茶叶制做有微生物参与感觉陌生,喝普洱茶说有霉味,希望中国方面能对普洱茶中的霉菌做出合理解释。二是假货太多,鱼目混珠,造成许多日本人在花钱赎买他们对发酵茶的无知。当他们发现上当受骗,会怀疑甚至抛弃普洱茶。三是商家只顾当前利益,夸大宣传,不正确引导容易造成市场大起大落。洪先生的意思是日本特种茶经营商家邀请中国近期内去一个调查团,理顺市场关系。

洪维成的北京之行,其实是总公司驻日本代表处促成的。面对混乱的市场,众商家纷纷上总公司代表处反映,请求帮助支持,解答有关普洱茶的技术问题。一段时间里,翻译王营环应接不暇,可他不熟悉普洱茶,无法解答连串的提问,特别不能轻易回答有关霉菌的问题。代表处里只有福建而没有云南来的同志,处理普洱茶事务显得力不从心,不久后升任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马克谨代表担心普洱茶市场走偏,因而出了一个让商家直接到北京反映的建议。

(陈奭文副处长1978年率领中国茶叶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

陈奭文副处长说,“前年我带中国茶叶贸易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那时中国特种茶在日本主流市场刚刚起步,数量小,问题没有那么多,今年发展特别快,情况不一样了,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特种发酵茶销量大增,必然影响日本本土不发酵绿茶的销量。”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丰富的茶事经历和社会实践积累,是中国茶叶加工工艺和茶品多样化的天然创发基础。中国出现形式多样、程度不同的茶叶发酵方式,先后发明和使用了酶促变化、湿热作用、渥堆作色、自然氧化和微生物发酵等加工方法。

陈副处长说话声音不大,但中国茶叶的厚重历史给予她充足底气评说日本竞争对手:“日本只生产蒸青绿茶,发展上只停留在绿茶阶段,自己没有发酵茶,就说不是好东西,以攻击霉菌来否定微生物发酵没有社会实践认识和科学根据。”她认为日本不产特种发酵茶,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洪维成先生反映的情况很好,有助总公司通盘考虑,制订一套管理日本市场的方法。

陈副处长晚上设宴招待洪维成夫妇一行。席间讲定,总公司近期组织一个小组赴日本,重点调查解决普洱茶问题。第二天一早,总公司九处(茶叶处)业务员李振基、广东连少利和我陪洪维成夫妇去爬香山。李振基在北京工作,外事活动多,以前又出过国,穿了一套西装,走热了解开全部扣子,看上去还顺眼。

我和连少利没西装,穿参加广交会得的外事服装补贴费做的中山装,全部解开扣子似乎不协调,走热了只好解开上面几棵扣子。洪先生的风衣似乎比中山装要飘逸一些。丸成商事是进口普洱茶的大户,北京之行顺利,洪维成先生心里高兴,爬山时情绪很好,六十来岁的老人了,不休息,一口气从山脚爬到山顶,我们跟着都感觉吃力,连少利干脆躲到半路一个亭子里休息去了。

(右起:连少利、洪维成、邹家驹)

酵兮绿兮

接到通知,让去日本,我感觉意外,公司里还没人出过国,这等好事怎么会落到我头上。原来确定去三人,总公司李振基,广东茶叶公司党委书记姜振礼。广东去了领导,云南只能去科长或业务员。潘意如科长刚从外贸局业务处调来,她没学过或搞过茶叶,去日本回答霉菌问题,她没有把握,思想有顾虑,好事就这样落到了我头上。领了500元的出国服装费,我去做了一套西装。

记得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的经理叫王汉民,姜振礼去日本,介绍书记日本人听不懂,故以经理相称。那时在许多企业里,书记还比经理管用。在总公司眼里,云南省公司的经理是生产型的,广东开埠早,经理是外贸经营型的。姜振礼前年8月才率西欧茶叶贸易小组转了一大圈回来,这次又出去了。

(前左一总公司九处张维俭处长、前二洪维成、前三姜振礼。右后一连少利,后二洪夫人,后左一邹家驹)

日本知道普洱茶是绿茶后发酵的茶品,因而只进口熟茶。青饼(生饼)没发过酵,日本人拿样回去同他们不发酵的蒸青茶一对比,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从来没下过单。有一日本商社订了一批250克方砖,因我方出错,盒上印的是普洱方砖,盒内装的是青砖,第二年就没了定单。普洱茶从进入日本的那天起,质疑茶叶有霉的问题就没有停止过。群马株式会社的用户东西物产(株)扳本敬四郎先生多次反映普洱茶有霉味,有霉,要求公司对这一问题作一解释,以便对消费者宣传。扳本敬四郎出版一本《中国针灸》杂志,自己又亲身推广中国针灸。他进口云南普洱茶,又在每期杂志上出文章介绍普洱茶,可客户提问他却回答不出来。对几次交易会上的回答不满意,他竟然飞到昆明,要亲自到普洱茶产地看个究竟。

(左起:邹家驹、黄又新、宋文庚、扳本敬四郎)

黄又新和我陪扳本敬四郎到西双版纳转了一圈。回到景洪那天,他说普洱茶发酵工艺同日本纳豆发酵和鲜鱼发酵工艺一样。他详细告诉我们,北海道渔民将鲜鱼放在陶罐里,盖帽缘用水封口,存放三年让鱼发酵长毛才食用,价钱还挺贵。鲜鱼发酵三年才食用的事我也听其他日本人讲过,只是没他讲的详细。我们去转菜街子,他指着傣族酸笋说是发过酵的,我说晚上弄给他吃。他买了一饼野蜂蛹,回到宾馆,在手心里倒上几只蠕动的蜂儿,一口生吞活咽下去,弄得黄又新和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景烘热,宾馆没有空调设备,全部门窗都打开透气。那时我们不知道桑拿足浴是怎么一回事,他请黄又新站他身上踩背,我在一边奇怪得发笑。

临行日本前一天,陈奭文副处长召集我仨开了个会。作为开场白,她谈了一段话。前年年中去日本,重点考察蒸青茶生产、加工技术,先后参观日本茶叶科研机构、茶农经营的平原、高山茶园,以及大中小规模不同的毛茶初制和精制厂,采茶加工机械、抽气充氮机械、包装纸等专业厂。组员刘典秋(后继陈彬藩等之后担任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经理)和吴雪根还在茶农经营的蒸青茶初制厂实习制茶技术,并写出日本蒸青茶生产加工技术考察报告。第二年初,福建省首次办理7吨蒸青茶空运日本,抢新上市,每吨售价人民币18000元。除去运费,每吨比一般贸易方式多卖6000元,共多创汇42000元。

尽管外贸部通报表扬了此事,随后越来越搞不下去了。日本专家一走,机器还是日本人送的机器,品质下来了,日本农林省又作梗,鼓动茶农闹事,结果我们造成积压。74、75、76连续三年召开蒸青茶座谈会,真是用尽心力,去年又在浙江金华蒋堂农场开会,帐算下来亏了。反省一遍,搞蒸青茶是用我们的弱项碰日本的强项。我国特种茶有优势,是强项,日本不会搞发酵茶,在他们是弱项。我们要以强制弱,对日市场的工作重点要转过来放在特种茶上,扩大生产,多宣传介绍推销,这样同蒸青茶也避免了正面冲突。

陈副处长提了几条意见:一.小组任务以普洱茶为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回来提一个对日经营方案。二.乌龙茶的问题由广东负责解答,普洱茶的问题由云南负责解答。普洱茶微生物发酵,情况较为特殊,是一个敏感问题,回答解释要作好充分准备。三.小组要在总公司驻日本代表处指导下工作。四.主动拜访日本最大的蒸青茶商户伊滕忠株式会社。

第二天,我们登上北京飞往东京的航班。

(未完待续)

宋代的斗茶促进茶具的发展


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北推进,茶叶产量也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大量的茶文化著述,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饮茶在宋代变得更加普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即形成于宋代。宋代的饮茶主要以点茶为主,煎茶为辅,在点茶基础上升华为斗茶、分茶和茶百戏。宋代的斗茶促进茶具的发展。

盏是宋人对茶碗的称呼,由于宋人崇尚白色的汤色,因此宋代的黑釉盏特别盛行。黑釉盏以福建建窑产的兔毫、油滴、鹧鸪纹最为有名,建窑生产的黑釉盏底部刻有“供御”、“进琖”字样的,是进贡给宋皇室的御用茶具。

宋代斗茶以茶汤乳花纯白鲜明、着盏无水痕或咬盏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完全由视觉感官来验定,因此,茶盏就要以易于观察茶色、水痕为宜。黑釉瓷茶盏最适合斗茶之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如兔毫。其青白盏,斗试自不用”。从蔡襄的《茶录》中可看出,由于饮茶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唐朝陆羽衡量再三的青瓷、白瓷茶碗,到了宋朝,已不得不让位黑瓷了。

正是由于黑釉茶盏宜于焕发茶色,斗茶流风所至,宋代各地窑场生产黑瓷者甚多。在市场需求和陶瓷艺人的努力下,宋代黑釉瓷烧造工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烧制技术也日臻成熟,使得黑釉呈现出了兔毫纹、鹧鸪斑纹、油滴釉、玳瑁釉、剪纸漏花、树叶纹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纹饰,花样倍出。平凡的黑釉也由此而焕彩勃发,所制茶盏深受茶人喜爱,尤以建窑黑盏盛极一时,吉州窑黑釉茶盏也很有名。

宋代盛行的点茶与唐代盛行的煎茶最大的不同在于茶末不再放入茶釜里与水同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茶瓶煮水来冲点。因此,宋代茶器里出现了一件陆羽《茶经》中未曾提及的重要器具--茶瓶。

茶瓶在点茶时用于烧煮或贮盛开水即汤,不在里面放茶末,故又名汤瓶。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其作用是烧水注汤。汤瓶的制作很讲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或以银、铁、瓷、石为之。”黄金制作的汤瓶是皇室以及达官贵族才能使用的茶具,对于普通阶层人士而言,瓷质汤瓶才是首选。从出土的宋代茶具来看,南、北方瓷窑都有生产此类瓷汤瓶,尤其是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汤瓶的数量更大。汤瓶的造型为侈口,修长腹,壶流较长,因为宋代注汤点茶对汤瓶长流要求极高。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斗茶图》中清楚地描绘了汤瓶的形制,呈喇叭口,高颈,溜肩,腹下渐收,肩部安装很长的曲流,应是宋代汤瓶的真实写照。

点茶法在唐朝虽未普及,但已经开始出现,宋代茶瓶仍有用银瓶者,但总体上以瓷制茶瓶为主流。正如专用茶器是从饮食器具逐渐转化而来的一样,茶瓶也有一个嬗变演化。

除了陶瓷茶具,宋代的金银器和漆器制作也很发达,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银制茶具以及漆盏托等茶具。

穷奢极侈的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开始走下坡路,因团饼茶的加工成本太高,其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大榨小榨”把茶汁榨尽,也违背了茶叶的自然属性,所以到了元代,团饼茶开始式微,唐宋时即已出现的散茶开始大行其道。宋龙泉窑青釉暗刻花汤瓶。宋代定窑的陶瓷制作和烧造技术以及印花纹装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有造型适合斗茶的斗笠碗,釉色适合斗茶的黑定、紫定,黑定盏色黑如漆,紫定盏则“烂紫晶澈如熟葡萄”、“紫若茄苞”可见,建窑名重一时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建窑的陶瓷艺人充分地结合了当时的饮茶方式,紧扣斗茶的各个环节,考虑细致入微,达到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除享誉盛名的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外,浙江的越窑、龙泉窑青瓷,福建的建窑、同安窑,江西吉州窑,北方的磁州窑均生产陶瓷,这些窑口大量生产不同类型的茶具,千年之后,我们借助这些陶瓷茶具可以领略当时饮茶之盛况。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宋代茶商与护城之战》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