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对很多壶友们来说,养了很久的紫砂壶碎了,瞬间就会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让人心碎。

一把壶从送朴实无华,养到细腻迷人,每位壶友都花了很多心思在自己心爱的壶上面。

无论是壶裂了,碎了,磕掉了,都舍不得丢弃,有的壶友把坏了的壶存放起来,偶尔拿出来看看。

甚至有的壶友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502胶水把壶粘起来,这样好歹给壶一个完整的身体,还能拿来看看,虽然已经不能再使用。

其实坏了的壶,并非完全不能修复,有几种工艺会给紫砂新生,甚至会更美。

一、金缮

金缮是源于日本的一种瓷器修复工艺,其本质是一种漆艺。将瓷器碎片细致的用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

不将缺陷掩盖,反而要突出残缺的部分,破碎的痕迹,未尝不是一种经年之美。

紫砂金缮并不是简单的修复技艺,它是基于残缺的“二次创作”,是以紫砂壶为画布的抽象艺术,是基于最大限制之下迸发的艺术形式。

二、镶嵌和包锡

从流传下的清代、民国紫砂壶上面,有时候会发现有金、银、铜、玉的装饰。如果紫砂壶的嘴、身、把、底出现小碰伤,甚至壶嘴、把断裂可以用镶嵌或者包锡的方法修补。

如果修补得好的话,不但对紫砂壶的使用没有影响,对壶的美观也没有很大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升紫砂壶本身的艺术性,给人展现一种残缺美。

三、锔

“锔”是一种传统的修复手工艺,可以应用于陶器、玉器、紫砂等。“锔壶”作为紫砂壶修复或紫砂壶残品复原的一项手工艺,现在已经不是很多见了。

在锔壶之前,要保存好紫砂壶的碎片,锔壶匠人会先用火漆把壶黏上,然后根据壶形和损坏的地方用特制的锔钉把它修复好。

如果壶身碎片不完整的话,修复好的茶壶可能会出现漏水等情况。

看了以上这些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但我衷心的希望所有的壶友的爱壶都完美无缺,都没有机会用到这些。(文章来源:喝茶的学问;

小编推荐

紫砂壶到底贵在何处?


近日,收藏新贵“紫砂壶”变得炙手可热。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名家紫砂壶,价格是炒的越来越高,那么,紫砂壶到底是因何而贵?

贵在原料“紫砂”?

紫砂壶,在机械化批量制造方式出现之前,原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的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又名宜兴紫砂壶。宜兴从明朝正德年间开始制做紫砂壶,名家辈出,500年来精品迭出,是举世公认的质地最好的茶具。因紫砂材质的独特禀性,紫砂壶“透气不透水”,泡茶不夺茶香又无熟汤气,“色香味皆蕴”;因壶壁能吸附茶气,用久后,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盛夏贮茶越日不馊,寒冬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2010年6月底,江苏宜兴市对外宣布,解除2005年发布的紫砂矿“禁采令”,恢复开采紫砂矿。由此紫砂泥被披上一层神奇的面纱,紫砂矿即将枯竭的传闻推动紫砂壶价格愈炒愈高。

“物以稀为贵,但紫砂泥并不稀缺,紫砂壶并非因紫砂而贵。”陶瓷专家指出,紫砂泥为粉砂泥质结构,由于含铁质较多,又名“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紫砂泥中含有石英颗粒,泥中有沙被行家称为“有骨力”。紫砂泥因其独特的天然禀性,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目前为人熟知的紫砂泥原矿产地是江苏宜兴丁蜀镇黄龙山,属天目山余脉,其相邻地区如浙江长兴,在同一条矿脉上也出产紫砂泥,与宜兴紫砂难分伯仲。在贵州贵阳、辽宁喀左、河南宝丰、广东大埔都有紫砂泥矿,开采历史也很悠久,只是未形成产业规模,没有宜兴的名气大,不能说宜兴是紫砂泥的唯一产地。“宜兴封矿,紫砂原矿未必绝迹。”

要买紫砂壶先识造壶者

那么,紫砂壶究竟贵在哪里?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说,一把上好的紫砂壶,至少集中了五个价值,一是稀有紫砂陶土的价值,二是多姿多彩的造型艺术价值,三是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的价值,四是高雅精致的装饰艺术价值,五是艺人与文人结合的人文价值。

紫砂泥特有的可塑性,为制壶艺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紫砂壶集壶泥、壶色、壶形、壶款、壶章、题铭、绘画、书法、雕塑、篆刻等诸多艺术于一身,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丰满、最全面的载体之一。2006年,宜兴紫砂传统手工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紫砂壶工艺大师介绍,随着仿真技术的进步,高仿壶在市场上越来越多。名家壶的款式可以通过电脑技术轻松仿制,很多高仿者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工艺水平已接近前辈经典壶或同代名壶的水准。只苦于自己没名气,壶价太低才剑走偏锋,其高仿壶足以乱真。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买壶人涌向宜兴的丁蜀镇,结识制壶名家,直接从名家手上买壶。

分析紫砂壶艺术品的拍卖行情,业内人士认为,乾隆早期及以前的高古壶,涨势不可逆转,因其极为稀少,现存优秀的可能不足200个。已被业界公认的、已故名家的作品,例如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紫砂七老艺人”的名壶风头正劲,它们和个别坚挺的当代名家作品,与高古壶一并成为名家壶的三大板块。而初入门的紫砂壶投资者,可从那些工料俱佳、具有成长潜力、工艺职称较低的陶艺师的作品入手。

综上所述,紫砂壶不仅贵在紫砂材质和工艺上,其投资价值更源于名家创造的文化艺术价值。

紫砂壶 不事二茶


紫茶壶刚买回来的时候并不是很光滑,使用的时间长了,壶身色泽才会越发光亮照人。既然这样,那泡多样的茶紫砂壶岂不是壶更好,为什么又会有人说:“一会不事二茶”呢?

紫砂壶以宜兴紫砂壶最为出名,宜兴紫砂壶泡茶既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紫砂茶具还因其造型古朴别致、气质特佳,经茶水泡、手摩挲,会变为古玉色而倍受人们青睐。

紫砂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茶器,结构具有特殊性,是才用双气孔结构,这样子结构的茶壶能利于吸收茶汤,令茶香能永葆壶内,一盏“不事二茶”的紫砂壶冲泡的茶水方能保持住嘴原始的茶的鲜度和纯度,所以,长时间使用的紫砂壶哪怕不用放置茶叶,仅凭热水也能冲出淡淡的茶水。

喝茶品茶这种休闲似的文化活动,除了本身品尝茶的滋味,另外讲究的一是静心养心,从容淡定,二是快乐随意,舒畅欢心。当你坚持“一壶不事二茶”时,你体会到的是茶汤细微的原味本色,是没有一丁点香气混杂的最原始的清雅之味,感受到的是一种个性张扬的意境;而当你的视线越过了“一壶不事二茶”时,感悟到的又将是另外一种境界:散漫、随意、包容,从容而为,却又天然成趣!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有些人为了在茶壶内形成“茶山”,使其看来更具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其中,任其阴干,但因台湾地区高温多湿,霉菌极易孳生其间,若就卫生观点考量,此法实不足取。

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殊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养出的茶壶,只怕日后冲茶时,亦会带有异味,甚至有碍健康,实是得不偿失。

紫砂壶,只为不辜负好茶而生


紫砂壶,中国特有的陶土工艺品,经1200°C高温烧成后,泡茶不易变味,久用后美似古玉。明代李渔评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

如今人们收藏紫砂壶只看泥料、工艺、款识、年代,而不知紫砂真正打动人心之处在文化。紫砂壶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壶上有造型艺术、绘画艺术,有金石篆刻、诗词铭文。

或许只是一双粗糙的手,或许只是地底的一团泥,合在一起,一刀刀,一步步,辅着沉静的心意,涅磐出一把古朴醇厚的紫砂壶,亦让紫砂壶的匠心感动了所有喝茶的人。

养壶,养壶的过程漫长,需要耐心。宜兴的制壶工艺师强调:一定要在品茶的过程中养壶而不是在养壶的过程中品茶。

由于紫砂有其特殊的吸收茶香的功能,请不要用肥皂或任何洗涤品来洗涤茶壶。使用完茶壶后,小心倒去壶中茶叶,用热水淋壶清洗即可。打开壶盖使其自然晾干;小心不要让油腻等污染您心爱的壶。

有的人平时泡茶的时候喜欢用茶汁淋在壶身上,或者用养壶笔沾上茶汤来刷壶,甚至泡完了茶就连茶渣都不倒掉,一直浸泡到第二次泡茶的时候才把它清理出来,觉得这样养壶才会更快更亮。其实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茶渣在壶内时间长了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对人体有害,也不卫生。到头来要么把壶养得黑一块、红一块,要么贼亮贼亮,这早在明周高起的书中就有称:“这种光是和尚光;不雅而溅也,不可取之”。

其实只要平时泡茶的时候,如果有茶渍留在壶上,可以用开水冲一下,再使用茶巾擦拭干净就可以了,在每次泡完茶之后都用热水里里外外的烫洗干净,然后再用干净的养壶巾将壶完全擦拭一遍,把它摆在壶架上,这样就可以了。日子长了就会养出由内往外、晶莹剔透、润而不腻、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还要提醒壶友,养壶不要心急,不然就会事倍功半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至少要有这样的感觉才是养壶的真正意义。

紫砂壶到底有哪些颜色?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紫砂壶的颜色主要有以下这些颜色,一起来看看。

紫砂泥色丰富多彩。其中以朱、紫、米黄三色为紫砂器的本色,而朱有浓淡,紫又有深浅,黄则富有变化;如果辨色命名,则有铁青、天青、粟色、猪肝、黯肝、紫铜、海棠红、珠砂紫、水碧、沉香、葵黄、冷金黄、梨皮、香灰、青灰、墨绿、铜绿、鼎黑、棕黑、榴皮、漆黑……诸色。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黄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言。

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旳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染——级配——练制——陈化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型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家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收藏品的鉴赏的内涵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于于心,雅致迷人。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结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魔术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紫砂泥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高,颗粒较粗。紫泥、本山泥和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制作器皿,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则开采的紫砂矿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置露天,风化陈腐后几月,然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匀。加工成型的坏件不再上釉,经摄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烧成,就可以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致耐用的成品。产品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不同的颜色。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艺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壶,为什么不都是紫色的


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有云:宜兴壶产自江苏之宜兴…质为陶而非瓷,成品种类甚多,凡用具应有尽有,不过以壶最为著名耳。

“宜兴壶”,今称“紫砂壶”,常使人误以为其壶都是紫色,然而实非如此。故撰此文,试讲一下紫砂壶各种颜色的成因与来源。

原矿

紫砂又名“五色土”或“富贵土”,就已说明了其颜色绝不只有紫色。此别称源自一则趣闻:

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而早在紫砂壶兴起的明代,就不同产地,颜色的紫砂矿石就已有了相对详实的记载: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记载:嫩泥,出赵庄山…石黄泥,出赵庄山…天青泥,出蠡墅…老泥,出团山。除此之外,《阳羡茗壶系》中,还记录了不同产地的不同泥料,及其在烧造后的颜色变化。由此可见,紫砂壶能有如此多的颜色,与上天造物神奇,孕育出五色的紫砂矿石是分不开的。

化学成分

与古人相比,生于当下的我们可利用科学技术,更好的分析各类紫砂泥料的化学成分,以更好的探究紫砂壶各种颜色的来源。经过研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壶名家所用的泥料之化学成分确实有所不同。

例如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发布在权威著作《中国陶瓷史》中的“紫砂器的化学组成”一表中:清代晚期紫砂的氧化硅比例,要明显高于清代早期与中期的紫砂。

所以说,不同泥料中不同的化学成分是导致紫砂壶颜色斑斓多姿的根本原因,而对紫砂化学成分的研究,也将有益于紫砂制作,鉴定与收藏。

工艺

当然,紫砂壶的颜色除了受矿石中含有的不同的化学成分影响外,各式工艺也可以对紫砂壶的颜色产生影响。根据《阳羡茗壶系》记载:时大彬,号少山,或陶土,或杂硇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大名鼎鼎的时大彬,应是通过现今所谓“拼配”,“调砂”等工艺来改变紫砂壶外观的第一人。而拼配等工艺形成的泥料,搭配着不同的烧造环境,极大的丰富了紫砂壶的颜色。比如在《古玩指南》中,介绍“供春壶”之颜色时,只有“其传世者栗色,暗然如古金钱…”而到了介绍时大彬的徒弟徐友泉的壶时,则记有“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

除去这些传统工艺之外,一些“化工工艺”也对紫砂壶的颜色产生了影响。根据徐秀棠《中国紫砂》一书的记载:现在化工技术,在基泥里加配不同的化工着色剂,其发色效果也不同,能生成诸多泥色来,如古铜色,墨绿泥色等。由此可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工艺也在影响着紫砂壶的颜色。

后记

所以说,认为“紫砂壶”只有紫色绝对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但是,亦只有不断精进,了解紫砂不同颜色的来源及其收藏价值,才能更好的避免上当受骗。

饮茶用具,自是雅致事物,而若真论讲究,茶具中又以紫砂居首。如《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也正因为如此,市面上紫砂造假横行:化工,模具,灌浆,机器,各种假货充斥市场,玩家稍不留神就会吃药。

如何鉴别真假紫砂壶

目前紫砂壶市场乱象频发,从泥料到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黑商牟利,假货滋生。真紫砂壶颜色单调而不花哨,沉重而不鲜艳。鲜艳的色调往往是加入了氧化金属,可能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将刚烧开的水倒进壶内,可见壶盖慢慢湿润,而后又慢慢吸干。这是因为紫砂拥有双层气孔结构,透气性好的表现,可以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宜兴紫砂泥土主要是由黏土、石英、云母等构成。这些矿物质使得紫砂壶触感细腻,但并不光滑(与瓷器和釉质的区别)。而触感光滑的紫砂壶要么是假泥,要么是在某道工序上出了问题,您都应当谨慎购买。紫砂壶密度较大,用手掂量,有一种厚重感,越是劣质的壶其密度越小,越轻浮。想要从轻重上判断紫砂壶的优劣必须经常把玩优质的紫砂壶,掌握其轻重感。

紫砂制作

泥料陈腐必须放在干燥、密闭的环境里;家藏三年陈腐底槽清泥,可塑性强,做出的壶不容裂。首先做好壶身,经过精修细改之后外表光滑如玉;精修壶和壶把,别看小部件,实为画龙点睛之笔。

壶口的整齐程度直接影响壶的气密性,慎之又慎;可以模仿我的壶,但模仿不了我的落款,专用章。

紫砂壶到底该不该系绳?


紫砂壶是喝茶必备的用具,硬而脆,不慎容易在使用或把玩紫砂壶的时候会将壶盖失手掉落。后果自然是不如人意,不是缺了口,就是裂了缝,或是干脆碎成几片。前者虽然影响美观,但却还能勉强使用,后者却是只能扫进垃圾桶,让人好不痛快。

在紫砂行业里有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你就知道配盖子是多么繁琐的一件事了。于是有人想到了一个办法,系上壶绳,不让壶盖脱壶身,磕到或摔坏。所以,壶,该不该系绳?

有人说,系绳是不懂行

这个说法也许毫不客气,让人觉得不那么通情达理,心里会有一些小疙瘩,不舒服。但有人就是这么说了,并摆出了强有力的证据,在知名紫砂壶的家乡,没有哪个人用紫砂壶泡茶时栓了跟绳子在壶上。他们注重的是用壶的手势!在这类茶痴人心中,修身养性之事,就是用好壶品茗。因此,养成良好的用壶手势,在使用茶壶时静心、凝神,就不必担心壶盖会不会摔坏了。修炼到一定境界,壶、心同静,真性情也!

有人劝,系绳更险

系绳者源于绳的实用性,系上壶绳,只为不让壶盖脱壶身,磕到或摔坏。然而,有人要出来劝说了,其实壶与盖子天天连在一起,无论洗壶还是倒茶叶,壶盖都在那晃荡着,这时候磕碰的几率才更大;加之平常系壶绳以为很稳固,却没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绳子也是会松动的,壶破相的危险系数更高。

有人执意,绳美境优

有人系绳,是一种心境,在壶盖与壶身之间打个艺术结,让壶看起来更加优雅。系上壶绳,也让人更加放心,只要注意细节,就不用担心磕碰了。

无论在茶叶店还是壶店,抑或是私人藏壶,总会有少数系壶绳的人。在他们看来,壶绳是一种情结。红绳结与茶、与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中国绳结艺术博大精深,它呈现的传统美不亚于茶与壶之美。

系与不系,绳就在那里;系与不系,壶就在那里!壶绳可以似救命绳,提防可能的不小心;也可以似流沙,越握紧越抓不住……而这一切,都在于用绳的那个人。

壶痴养壶,绝不是两根壶绳能说清楚的事情,然人生在世,能一笑释然对待的事情,便看成娱乐何乐而不为呢?

紫砂壶,为什么不都是紫色的?


“宜兴壶”,今称“紫砂壶”,常使人误以为其壶都是紫色,然而实非如此。故撰此文,试讲一下紫砂壶各种颜色的成因与来源。

原矿

紫砂又名“五色土”或“富贵土”,就已说明了其颜色绝不只有紫色。此别称源自一则趣闻:

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而早在紫砂壶兴起的明代,就不同产地,颜色的紫砂矿石就已有了相对详实的记载: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记载:嫩泥,出赵庄山…石黄泥,出赵庄山…天青泥,出蠡墅…老泥,出团山。

除此之外,《阳羡茗壶系》中,还记录了不同产地的不同泥料,及其在烧造后的颜色变化。

由此可见,紫砂壶能有如此多的颜色,与上天造物神奇,孕育出五色的紫砂矿石是分不开的。

化学成分

与古人相比,生于当下的我们可利用科学技术,更好的分析各类紫砂泥料的化学成分,以更好的探究紫砂壶各种颜色的来源。

经过研究,发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壶名家所用的泥料之化学成分确实有所不同。

例如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发布在权威著作《中国陶瓷史》中的“紫砂器的化学组成”一表中:清代晚期紫砂的氧化硅比例,要明显高于清代早期与中期的紫砂。

所以说,不同泥料中不同的化学成分是导致紫砂壶颜色斑斓多姿的根本原因,而对紫砂化学成分的研究,也将有益于紫砂制作,鉴定与收藏。

工艺

当然,紫砂壶的颜色除了受矿石中含有的不同的化学成分影响外,各式工艺也可以对紫砂壶的颜色产生影响。

根据《阳羡茗壶系》记载:时大彬,号少山,或陶土,或杂硇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具足。

大名鼎鼎的时大彬,应是通过现今所谓“拼配”,“调砂”等工艺来改变紫砂壶外观的第一人。

而拼配等工艺形成的泥料,搭配着不同的烧造环境,极大的丰富了紫砂壶的颜色。

比如在《古玩指南》中,介绍“供春壶”之颜色时,只有“其传世者栗色,暗然如古金钱…”

而到了介绍时大彬的徒弟徐友泉的壶时,则记有“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

除去这些传统工艺之外,一些“化工工艺”也对紫砂壶的颜色产生了影响。

根据徐秀棠《中国紫砂》一书的记载:现在化工技术,在基泥里加配不同的化工着色剂,其发色效果也不同,能生成诸多泥色来,如古铜色,墨绿泥色等。

由此可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工艺也在影响着紫砂壶的颜色。

后记

所以说,认为“紫砂壶”只有紫色绝对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但是,亦只有不断精进,了解紫砂不同颜色的来源及其收藏价值,才能更好的避免上当受骗。

饮茶用具,自是雅致事物,而若真论讲究,茶具中又以紫砂居首。

如《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也正因为如此,市面上紫砂造假横行:化工,模具,灌浆,机器,各种假货充斥市场,玩家稍不留神就会吃药。

紫砂壶,到底什么是好的出水?


到底什么是好的出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衡量准则,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凭借一种直观的感觉去判断。可能有的商家会告诉你,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只要通过反复的使用和比较,还是不难发现一些被大众普遍"意会",并下意识地广泛加以应用的标准。

出水孔大致有三种:独孔(多见于老壶,那会做壶工具多是用竹子做成的,嘴孔,不好处理,大多是戳的独孔);网孔(现在,基本多是网孔,有7孔、9孔、14孔);球孔(半圆球形,上面密密麻麻的细小孔眼,为了更好的过滤茶叶,但清洗起来,比较麻烦,而且容易碎掉)。

在和壶友交流过程中,经常会提到壶的出水问题,“是否,紫砂壶的出水孔越多,出水越好?”

壶的出水孔数与出水效果没什么直接的关系,以出水孔数作为判断壶的出水效果的观点是错误的。

壶的出水效果取决于四个因素:

1、水压。

2、气压。

3、水动力。

4、出水量。

水压取决于倒水时壶里水的压力。出水位置与壶内水平面的位置差越大,水压越大,出水也就越好。很显然,壶流根部越低,出水效果越好,比如子冶石瓢。

气压取决于壶钮位置的气孔。气孔过细,倒水时空气流入受到限制,影响气压,也会影响出水效果。

水动力取决于壶嘴流的形状。流的弯多,则水动力减损大,出水也相对弱,如三弯流的壶。

壶嘴粗,根部大,出水量就大,这点很好理解。

因此,在众多壶款中,景舟石瓢的出水是最好的,因为景舟石瓢款以上四个因素的综合得分最高,其次,是子冶石瓢以及类似子冶石瓢的壶款构造。

出水的快慢,不只是影响水流弧度的观赏性,还与茶汤的最终呈现密切相关。不耐久泡的茶叶,若是遇上出水细缓的茶壶,也许就会因为出汤过程多了那么几秒,错失了最佳的口感。一位身形纤细,气质娴静的女士,若是泡茶时出汤如涌泉奔流那般力道十足,也会让客人感觉不协调。选择适合茶叶的壶,和选择适合茶人的壶,同样重要。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壶坏了,到底扔不扔?》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