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闽南人热情好客,这是众所皆知的;闽南人爱喝茶,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遇见老朋友总能听他们寒暄一句:有闲来阮厝泡茶。茶叶,已渗透到闽南人生活之中,他们对品茶极有讲究,不单单体现在茶叶上,还体现在茶具上。

01.孟臣罐

在闽南,一直以来都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动。在当地,茶是礼的象征。接人待客,泡茶叶;逢年过节,送茶礼。如果想送礼给闽南的朋友们,实在想不出送什么礼物的话,一套茶具是不错的选择,精致且不失体面。下面,为大家介绍闽南人用的那些饮茶器具。

在早些年时候,最常见的泡茶用具就是带耳的小茶壶,圆润的形状十分讨喜,一个小小茶壶盖上一根细细的绳子连接着壶柄处。记得小时候常见老人们用这种陶瓷的茶具泡茶,泡出来的茶叶可真香啊。他们说这种泡茶用具叫孟公壶,又称为孟臣罐,容量只有100毫升以内。

02.若深杯

与这种小茶壶搭配的茶杯名为若深杯,又叫作若深瓯,大小差不多像乒乓球一般大,装满茶水后差不多4毫升左右。将孟公壶与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的茶盘里,很是美观。由此可见,闽南人讲究小口品茶,一小杯一小杯的,用来解渴显然是不行的。

如今,闽南每家每户仍然延续着爱喝茶及以茶待客的习惯。不过,现在泡茶用具显得款式多样了。一般家庭较多人用的是陶瓷的盖碗茶具,茶杯大了一些,对于茶叶品种来说,他们更加注重饮茶的氛围了。

精选阅读

中国早的专用饮茶器具始于汉代


人类文明历史悠久,最早使用的器具为石器,那个时代被成为石器时代,那么最早的饮茶器具是什么呢?

最早的饮茶器具,经过一段从日常饮用器具向饮茶专用器具发展过渡的时期。人类最早的日常饮用器具来源范围广泛,既有自然界天然生成的物质,也有人造物质,如:竹、木、骨、果壳、陶等。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还用矿石冶炼金属,并制作金属材质的日用器具。青铜时代用青铜冶祷器具的工艺技术十分精湛;铁器时代金、银、铜、铁、锡五金器具用途广泛。然而,许多自然界天然生成材质制作成的曰常用品,很快就腐烂了,金属制品由于易被腐蚀,陈旧之后则被回炉再加以利用,这样,留给我们最多的器具则是用泥土烧制而成的陶瓷类器具。

仰貂文化半垵类型彩陶钵,口径40.8厘米,现藏于西安半垓博物馆

茶成为饮料的发生问题是由神话出发而推断的。唐代陆羽认为饮茶开始于神农氏,鲁周公时已为人所知。发展到春秋时齐国的晏婴,汉代的扬雄、司马相如,三国时吴国的韦曜,晋代的刘琨、张栽、陆纳、谢安、左思等都爱好饮茶。饮茶流传广了,便形成风俗;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已非常盛行,在东西两都(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一带,家家户户都饮茶。茶作为饮料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20世纪从事茶史研究的学者对饮茶起源的看法,基本认同药用、食用起源说。从这一点上看,最早的吃茶用器具是和吃药、饮食用的器具有着共用发展时期,存在着一段相当长的由共用到专用过渡期。在发展和过渡阶段,吃茶的器具是和吃药、饮食的器具一样的形态。

最早药用和饮食用器具是什么式样和材质,看来仅能从陶器起源思维中去寻找答案。它包括着小口大腹或小腹大口的容器。例如:缶是容器,它的日用功能是贮存,可作为汲水器,酿酒术发明后做盛酒用,还可贮藏药物,还可做打击乐器和做量器用等:韩非在《韩非子》中说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时饮食的器具为土缶3土缶是用粘土烧制的陶质容器。从出土的文物资料中可知,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缶的制作材料,既有陶质的,还有青钢材质和原始瓷质地的。中国的考古史实表明,悠久的文化往事源远流长,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具,围绕人们日常生活的炊器、饮食器、盛储器多种多样,各种形态的器具在注重日用功能的同时,向着人造物质的审美观赏化迈进。人们在长期使用和制造器具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如何使器壁光洁和经久耐用,如何使器表处理满足人的审美和日用双重需要。

早期的药用或饮食器具的生产制作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当时没有留下任何作为依据可考的文献记录,今天仅能从这些陶器、原始瓷器的出土遗物上去体会和推测其用途。而作为最早饮茶用的器具考证,则仅能从后人的一些文献中去推断久远年代。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述,早在“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妗,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而据《史记,周本纪》我,周武王率南方8个小国伐纣是公元前1066年,因而有人推测说我国茶树原产地巴蜀一带,茶作为饮料为时很早,已有3000年以上历史了。不过,根据目前零星的史料记栽,直到汉代,中国还未曾有专门饮茶的器具出现,饮茶用器往往是和其他饮具通用的。目前的茶史资料,一般认为我国对茶的利用开始由药用转化为饮料的年代是秦汉时期(秦,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5年茶文化研究界把西汉王褒的《債约》中谈到的“烹荼尽(净)具,已而盖藏”中的“具”,说是文献最早提及到的关于茶具史料。《僮约》是一份契约,在文内写有要求家僮在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但也有对此有着不同见解的人,认为这份契约中的“具”解释理解成食具较合适,或者仅是泛指烹茶时所用的日用器具。还有认为对“烹荼尽具”中的“荼”字解释是指苦菜,那么,其“具”也就不成为饮茶器具,而是指饮食用的日用品罢了。另外,这里说的“具”,其材质、式样等也没有谈清楚。

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出土了一些东汉青瓷器具品种,有瓮、碗、杯、壶、盏等。由于目前各地方兴未艾的茶文化热,使得有人把这些器物认为是最早的瓷茶具。例如,1990年,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在湖州发掘一座东汉晚期至三国吴时期的砖室墓中,清理出一只完整的、器肩部有“苓”字的瓮,而许多从事茶史研究的人认为应该是“荼”字。此瓮现藏于湖州市博物馆,内外施釉,刻印阴纹装饰,肩部有四系,既便于提携,又增加了装饰美。此瓮被认为是最早的瓷茶具。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逐漸发展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饮茶的史料陡然增加,饮茶习俗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饮茶的盛行使得茶具得到发展。从出土的陶瓷质器皿遗物上,明显发现器皿注重实用并不断更新,为适应当时人们生活和社会习俗需要,食具、酒具、茶具等日用器具在互用的情况下,已有了专用选配,并根据用途而明确了形制。就中国饮茶用器具的发展历史而言,自汉开始,经过相省长的历史时期,至魏晋南北朝茶具已初具形态。以后,发展至唐代,随着饮茶之风在全国兴盛,人们讲究饮茶情趣,茶具的配套也随之齐全、完备。

鉴于此,人们有理由可以认为:在中国,茶开始成为饮料最晚始于秦汉时期,而作为饮茶时所需用的器具,即茶具的出现,至迟始于汉代,但饮茶用器、酒具、食具由共用发展为各自专用,还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前引吴国韦曜“以茶代酒”的典故,说了上层社会饮茶习俗已经确立。宫廷和贵族官僚参与饮茶,促使饮茶风俗的发展,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记栽着几则唐代以前与饮茶有关的器具,但它们并非为饮茶专用的,而是与食具、酒具相互共用的。例如,晋代司隶傅咸“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之事,这里的“作茶粥卖”,提示出用器是食具3又如,陆羽还说“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这里说的所谓“蒙尘”是指晋惠帝在“八王之乱”中被挟持,颠沛流离,回洛阳时“黄门”侍郎用“瓦盂”敬奉广瓦盂”是指粗糙陶质碗,这种陶碗其实是当时社会平民阶层的饮食用器具3文中既表明了晋惠帝所处环境的窘迫,又说明在这种狼狈环境里还念念不忘饮茶。可见晋代饮茶习俗在洛阳时已经形成。陆羽转引的文献,记述饮茶与茶具的内容,被公认为有关茶具的最早、最明确的文字记栽。陆羽引用西晋左思(约250"-305年)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倐忽数百适;心中荼荈剧,吹嘘对鼎铴。”这里说的“鼎铋”也是茶具。他还引用《广陵耆老传》中说东晋司马睿元帝门丨7—323年)时的传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粜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等等。

你不知道的茶杯——下篇


除了上篇提到的十种茶杯,本篇将继续介绍十种优质的茶杯。

11、鸡缸杯: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一只杯子好几亿哦!

12、爵杯: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13、高足杯: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嗯,下次谁说高脚杯是专门喝葡萄酒的我跟谁急!

14、鸡心杯: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15、卧足杯: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16、罗汉杯: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采用纯手工拉坯制作,并独创性地将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晶莹光亮、润泽饱满的水份感以及安全无毒、永不褪色的特性。因而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17、铃铛杯: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

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这种杯子目前在市场上也是最多见的了。

18、马蹄杯: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把杯子倒过来看像马蹄哦,能想象得出来吗?

19、高足碗: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大的叫碗,小的叫杯,瞧这字眼嚼的...

20、宫碗: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

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图片上看不出来大小,事实上它比类似形状的杯子要大多了。

你不知道的茶杯——上篇


话说,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有时它们也可以用来喝酒。

1、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2、压手杯: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3、撇口杯: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上一个,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高于上一个,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4、“折腰”杯: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5、六方杯: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汝窑口杯之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6、莲瓣杯: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7、斗笠杯: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随处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8、圆融杯: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9、方斗杯: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10、耳杯: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这种杯子已经很少见了,大概在古装电视剧上还能看到一些。不过,怎么长得这么像我家里的水果盘呢...

紫陶圈的“黑话”你知道几个?


玩壶切忌道听途说,也不要被商家的一些噱头所干扰,不然损失惨重哦。断水和玩倒立

玩壶切忌道听途说,也不要被商家的一些噱头所干扰,不然损失惨重哦。

断水和玩倒立

论坛上有些所谓的高手对气密性的判断标准是:按住壶钮,壶立即断水,然后捂住壶嘴,将壶倒置,盖子不落下——我的看法:任何壶“玩倒立”——现在网络卖壶(或卖杯)都开始流行“玩倒立”这个噱头,我不方便多讲,这个问题好多壶友发表过看法,我只想告诉壶友们,玩倒立对部分壶起作用,绝不保证任何壶型都能玩倒立。当然,能玩倒立的壶就一定是好壶吗?大家可以去思考的。

壶嘴、口、把三点一线就是好壶

经常听到“资深老壶客”传授经验,说将壶盖取下,倒扣桌面上,壶嘴、壶口、壶把三点若是在同一水平线就是好壶。甚至有些人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用直尺测量,相差半毫米都认为壶三点不在一线,有些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点之说跟壶嘴、壶把的高度有关,与壶好不好没有关系。如果按这个标准来选壶,那么很多国家级工艺师都该下岗了!

据记载,有别于晚清传统器型对均衡造型和精致工艺的追求,具轮珠在造型上多呈现出“不对称、不规整、不均齐”的“粗放”特征,工艺上亦多呈现出刻意明接、不修坯,有意弱化和省略些许精修饰等制壶加工工艺的“去工艺”倾向。

以盖子晃荡声音大小作为晃荡的厉害不厉害的标准

某些壶友听声音大小来判断盖子晃荡程度,是毫无意义的无稽之谈。我在展会上也经常看到有些选壶的人,侧着耳朵听,当时我心里有一百个不解。因为只要有轻微的晃动,只要耳朵没问题,都能听到声音。区别是:耳朵听力敏锐的人,听起来声音大些,听力差点的人,听起来声音小些。

倒茶时不扶盖子,是否会掉盖的问题

之前壶友有讲到:买了个壶,发现口盖做的不好。原因很简单,我倒茶的时候,不用手扶盖子,它居然能掉下来。要是我买的壶,我都当宝贝呵护着,这种毫无意义的较劲,实在是暴殄天物。

淋水上壶,一定要干的快

认为淋水上壶,干的快的就是好料。这和泥质的粗细也有关系,好料经茶水润养,经久玉润,玩壶久的茶友应该就会明白了。

你绝对不知道的“紫砂夜壶”


说起紫砂茶壶,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要是说起“紫砂夜壶”,我也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熟悉,尤其是一些年轻一点的紫砂茶友和壶友们。但是要说起晚上上厕所,估计现在的所有人就都太熟悉不过了,现代人上厕所都有卫生间,那么古代的前辈们上厕所都去哪里呢?难道大晚上的还要跑出去如厕吗?非也,古时的厕所离卧房都是很远的,夏天还好,如果是冬天呢?所以,我们古时的前辈们方便呀,其实都是在床上解决的。

看了第一段千万不要惊讶和发笑哦!我可不是开玩笑的,大家也不要瞎猜前辈们都有尿床症,这可是有来头和说头的。

所谓的夜壶也就是尿壶,古时是很受男人们喜欢的,尤其是在天寒地冻的北方,男人夜急不肯起床,用壶“就可以解决了”,因此尿壶也就被成为夜壶了,因为“文雅”而泛用于大江南北。

古时候能进男人被窝的只有两样:女人和夜壶。所以男人们对夜壶情有独钟,样子千奇百怪,用材极尽奢华,金银铜铁锡不过瘾,关键部位还会用钻石珠宝镶着,甚至会专门整个童儿侍候左右,女人和小孩是绝不能享受夜壶的“美妙”的。

的种类有很多,也分有陶制、瓷制、金属等好多材质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金属制的夜壶。在普通老百姓的家里,夜壶大多是以陶加釉烧制而成,特别是陶瓷业较发达的宜兴,颜色或绿或黄或绛红,家家户户会有三四个,而也无东北汉子的讲究,男女老少,往往夜急腾身而起,男人大凡站立提壶,女人则蹲坐就壶,睡意朦胧中享受那份欢畅淋漓的感觉,此时最担心的便是雨天脱在床边的半筒雨靴了,往往会不小心错成夜壶,但凡发生此事,也只能咬牙给予否认,哪怕是头上挨了打,因为传出去可不是光彩的事。

据说张作霖也特别喜欢用夜壶,张作霖的五姨太特别会给张作霖把尿,这也是张作霖喜欢五姨太的原因之一。张作霖从北京回沈阳的路上突然来了尿,五姨太就用温暖的小手给张作霖把尿,当时是在夜晚的火车上,震动比较厉害,五姨太一手把小弟,一手把夜壶,连口都用上了。可就在这把尿的历史紧要关头,只听一声巨响,火车被炸开了花,一代枭雄张作霖就这样还没等尿完尿就没了命,张作霖咽气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妈了个巴子的小日本儿鬼子,不等我尿完尿就下手,真他妈的不是东西”!

夜壶是时代的产物,到了鼎盛时期,床头边就开始有了床头柜,是不是放夜壶的就不知道了,不过没过几天就开始流行痰盂罐,再到后来就是卫生间了,再到后来就不用倒夜壶了。宜兴丁蜀这个小镇子一直是以陶业为生的,那是很少有厂家生产夜壶了,不过夏天的时候在窑场里,窑工会用刚出窑的夜壶泡浓浓的红茶来解暑解渴,光着脊梁的汉子操把仰脖一阵牛饮,想来也是欢畅淋漓的吧。而周遭的一些城市也会戏称他们为“宜兴夜壶”,想来也不尽是贬损的吧,更多的是作为陶这个产业“品牌”效应吧。

如今,用夜壶的人则是少之又少了,几乎是没人使用了,更别说制作夜壶的艺人了,没市场就没有需求,这么说可能没有人情味,但是我想说的是虽然夜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的消失了,可它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总是有它存在的历史意义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闽南人用来饮茶的器具,你知道哪些?》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