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紫砂是中国传统品茗器具,源自明武宗正德时期。自古至今紫砂以其材料独特稀缺,工艺变化多端而著称。历代制壶匠人创意不断,与文人合作后,艺术风格更显现独特的文化价值。

近日,福州路文化街上的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寅客堂宜兴紫砂精品收藏展”,汇聚了紫砂精品上百件。展品精选自上海的紫砂藏家孟寅先生二十多年来的收藏,他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收藏紫砂壶,至今藏品已达五百多把,从清代古壶到现代名家壶。

展品中,一对大仟筒特别惹人注目,它是著名的民国七大紫砂名人任淦庭(1888—1969)和他的高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于1958年合作的(见图),高43cm,老泥料全手工制作。此筒由任淦庭临画,徐秀棠刻字。筒上渔舟图栩栩如生,摹刻的书法字迹铁画银钩,书画结合堪称珠联璧合的神品。

好的紫砂作品既是艺术工艺的体现,也与作者的知名度、技艺特点息息相关。此次展品汇聚了五十多位紫砂工艺大师的作品,有当代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作品“高风亮节”套壶,顾大师嫡系传人顾婷和张守智合作的“智婷壶”,有当代制壶高手陈国良的“鱼乐壶”,还有以薄胎技艺独步江湖的壶坛怪杰唐彬杰的“侧角方瓢壶”等等。此外,还可以看到非常独特的寅客堂珐琅彩紫砂壶,这项技艺十分难得,在紫砂壶上运用珐琅彩装饰艺术,紫砂与珐琅相结合,凸显了雍容华贵的皇家宫廷风格。管诚

CY260.com编辑推荐

紫砂壶的刻绘知识


紫砂壶

紫砂壶大体分为光货,花货,筋纹器。在紫砂壶中刻绘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装饰手法也是紫砂壶装饰的主要形式,通过在壶上留下诗词歌赋、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使紫砂壶增加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内涵。

紫砂壶刻画讲究刻出的字要清晰、圆润、贯通、分明、横平竖直,归结起来为五字真言“划、竖、撇、踢、捺”。刻出来的画,要主意刀法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要一脉贯通,能够体现出原画的神韵、气度。

陶刻的装饰方法分为清刻、沙地刻、阴刻、阳刻和着色刻。清刻是指不着色的刻画,主要用来塑造字画粗线条部分;沙地刻指在壶身上刻出一块区域,并让这块空间呈现出凹凸不平、犹如沙地的金石效果;阴刻指刻画出的线条或字画是凹进去的,反之就是阳刻;着色刻指刻出效果以后辅以颜色,增强色彩感。

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双刀正入法指的是在陶坯表面先用毛笔画上所需要的字画,然后从线条的两面下刀进行刻画,要求严谨、工整,营造出篆刻的金石效果。单刀侧入法,无需草稿,直接用刀在陶坯上进行刻画,可以自由发挥作者的技术和想象,轻重虚实、粗细大小都要有作者一手把握,难度较大,但也更具自由深远的意味。

对于最常见的款识刻画,一般分为四种形式:

一、写泥刻款,指当紫砂壶还未完全干时,就用钝一些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画。

二、湿泥刻款,指在陶坯近于干硬状态时用锋利的铁刀进行刻画。

三、干坯刻款,指陶坯已经处于干硬状态时,先用毛笔绘稿再用钢刀刻画。

四、描边剔泥刻款,指先用较细小的刀勾画轮廓,然后再逐步提出其中的部分。

紫砂壶的刻绘装饰是由最初的款识署名演变发展而来的,最早见于元代“且吃茶,清隐”的草书。后来由于茶事的兴盛、文人士大夫的参予而得到不断发展,到了清代陈曼生时期发展到一个高潮。书法字画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精妙的手法施于紫砂壶上之后,使得紫砂壶本身的价值和内涵又有了丰富,也为我们这些爱壶的朋友们提供了更多乐趣。

紫砂陶刻和书法的关系


自陶刻艺术诞生以来,书法就与陶刻有着扯不断的关系,在陶刻中彰显书法的魅力,在书法中衬托陶刻的韵味,似乎是很多紫砂陶刻艺人永恒的追求,“在陶刻中彰显书法的魅力,在书法中衬托陶刻的韵味”一句就能很好地概括书法与陶刻的关系。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它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即有书有画,书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有不同,要按照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著字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鹿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做以结构相称,刀法分明。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陶刻艺人常常以书法来表现紫砂陶艺作品的个性和气质。将书法作为紫砂陶艺的主体,来表现该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以及丰富的内涵。作品或古朴端庄、或高贵典雅、或霸气十足,很多方面都是通过书法艺术来展示的。

而在紫砂陶艺中变现书法艺术,最主要的一方面就是通过书法的线条与紫砂壶作品的造型、色彩、材料等有着内在的一致与融合。因为每一件陶艺作品其实都是包含着一种感情、一种思想、一种境界的,不管是刀法、刻法还是表现内容都需要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感情、思想想一致,那么作品中所融入的书法艺术也应该与陶艺作品的正题造型、感情相吻合。

紫砂陶刻的思想丰富而深邃、感情丰满而浓烈,它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文化的积淀孕育的最宝贵的珍品。有人曾说“一个民族可以没有传奇,但不能没有传承”,紫砂陶刻,就是中国民族千百年来最好的传承。

制茶能手陈双算“鸭母算”


陈双算,人称"鸭母算",祥华乡旧寨村人,将近不惑之年,当过兵,干过多年的农活,可对茶叶情有独钟。几年来,他致力于发展茶叶,经过一番艰苦创业、艰辛探索,他的外号"鸭母算"已作为一个名牌开始为省内外广大茶商、群众所了解熟悉,他的茶总是足不出门即被茶商抢购一空,质优价高,他成了全乡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户"、"科技范户",1996年被评为省、市、县三级劳模和市农业生产先进个人。

说到制茶高手,“鸭母算”可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鸭母算”真名叫陈双算。早在七十年代,陈双算就自己偷着种茶,并带到广东卖。当时,茶站的收购每公斤价仅1.4元左右,而在广东,却卖了40多元。广东的茶人说,你们安溪有这样的好茶,不能拿出来卖真是可惜。从此,陈双算开始努力研究制茶,改革落后的传统工艺,把制茶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极致。1984年,广东的一位老板到祥华找陈双算买茶,以每公斤2400元的价格买下了他的茶。2400元在当地可以盖6幢房子!“听到这个价钱,我出了一身汗!”陈双算回忆当时的情景,仿佛只是昨天发生的事。

近几年,每到产茶季节,陈双算就成为大忙人,茶农争着请他去讲课。他的足迹走遍安溪所有产茶的乡村,他讲授过制茶技术的地方,茶农据此制出的茶叶价格总是大幅上扬。在茶乡祥华,像陈双算这样的制茶能手一天天地多了起来。

陈双算(安溪祥华制茶能手,主要向安溪各乡镇茶农传授自己的制茶技术和经验,是安溪茶农中有名的劳模,在他的名片上,没有自己的店名,倒是写着“安溪县铁观音制茶专家”):“向外发展?没有考虑过。主要是没有时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各乡镇跑,传授制茶技术,帮助茶农朋友们致富。

“如果多开些茶店,会不会比现在到处传授技术赚得好吗?那当然会,不过,政府给了我那么多荣誉,我得对得起。而且,我每次下乡,都会得到茶农朋友的热情欢迎,这让我感到很满足。有时候,你帮助了一个人,人家就记住你一辈子”。

“不是我吹牛,很多茶王赛赛出的茶王茶都是我亲手采制出来的。我专门制茶给人赛茶王。为什么不亲自赛?那不行,我更擅长的是制茶,不是经营。我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短处”。

“我没有为自己注册商标,没必要。人家都认识我。现在的茶店生意,都是一些老客户,大家知道我的茶叶质量,跟我打交道,放心”。

紫砂陶刻装饰历史的积淀


紫砂陶刻又叫“刻绘”、“雕刻”,是现代紫砂装饰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成品进窑烧之前先刻好内容,紫砂陶刻装饰是一种集文字、绘画、书法与器型于一体的特殊装饰手法,可以让整款紫砂壶即古朴妍美,又富有文化蕴含,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

文人、书画家积极参与和提倡的陶刻装饰,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融于壶艺、茶艺之中,是紫砂陶装饰的主流。

最早的紫砂专著《阳羨茗壶系》提及“镌壶款识”时说:“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或以印记,后竟运刀成字,书法娴雅,在黄庭、乐毅间……次则李仲芳,亦合书法。若李茂林,朱书号记而已。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手法自逊。”“沈子澈……尝为人制菱花壶,铭之日:‘石根泉,蒙顶叶,漱齿鲜,涤尘热。”一‘陈用卿……款仿钟太傅(钟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

陶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和作出巨大贡献的,当推清代嘉、道年间的陈鸿寿(字曼生)及其“曼生壶”。陈鸿寿为了自娱雅兴,亲自参与设计了多种以光货为主的造型,比较简洁,壶型可装饰面较大,利于装饰,请紫砂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由他自己及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等人题铭并刻画,开创了紫砂壶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陶刻装饰上的一次飞跃性升华,自此打开了紫砂步入艺术殿堂瞠的通道。陈曼生等人凭借他们的学识素质,提出完整的总体设计,讲究造型的形制,施工制作以形而定,或需精工细作,或求粗犷豁达,选泥或粗或细,或调砂或铺砂,形式和工艺协调,色泽相宜。曼生壶主要是由铭文为主的陶刻装饰,以贴切的文学艺犬彩砵强的铭文及其自成一格的书法,布局独具,装饰表现不拘一格,镌刻的刀法与壶形、壶名及其铭文相映成趣,其艺术特点与风格整体追求文化和艺术的高品位。特别是其铭文,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直接表达了设计者和参与者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自陈鸿寿开创陶刻壶铭新风之后,又有朱石楳、瞿应绍、邓奎、胡公寿、梅调鼎、徐三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其事,对紫砂陶器向艺术的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门装饰艺术。

清末,宜兴有名的书画金石家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碑刻家韩泰等,是造壶店商聘请的兼职陶刻的宜兴文人,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纯熟,讲究布局的程式化与完整性,亦具风采,雅俗共赏。陈少亭(少庭)、任淦庭等就是师从卢兰芳的著名陶刻艺人,同时期的陶刻艺人还有饶寿川、戴雪生、杜顺六等人。

紫砂陶刻的师承徒习制是从邵云如开始的。邵云如,字筠如,又名祖庆,笔名北岩、北研、北岩生、蜀麓山人,斋号适然轩主,约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享年48岁。邵云如祖籍宜兴川埠上岸里(今川埠乡紫砂村),其父邵赦大时迁居蜀山,并在蜀山北厂开陶器店。邵云如自学成才,擅长花鸟画,有署刻癸亥春月、己未春月、壬戌仲冬等年月的作品存世。他陶刻的作品,布局匀称,陶刻功夫深厚,富有金石和陶刻味。邵云如陶刻用印有:“适然轩主”印为小篆阳刻长方印;“北岩”印为方形,两字一阴一阳;“筠如”印为小圆印,阳文篆书。

紫砂壶的刻绘工艺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刨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着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设计式样,杨来捏制,再由陈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

紫砂陶刻是紫砂与其他艺术相融合的,诗、书、画、印常常作为壶的画面构成因素紫砂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而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两种技法。双刀正入法是指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单刀侧入法则运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轻可重,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却自然流畅。

紫砂陶刻的刻绘形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素刻、阴刻、阳刻、描黑以及通身刻绘。素刻是指直接用刀刻绘后而不加任何颜色的装饰,这种方式是选刻绘后烧制而成。阴刻是作品刻出来的效果是凹下去的效果,可想而知阳刻就是刻绘效果是凸起来的。

描黑则是指在素刻之后对刻绘的图案描绘一种叫聚丙烯的人体彩绘所用无毒颜料。最后的通身刻绘指的是壶身与壶盖的刻绘组合起来是幅完整的画,两者刻绘是相连的。

紫砂壶上刻绘学院派


砂与壶结缘,紫砂壶便是壶中群芳之冠;紫砂壶与书画家结缘,便更添独特的艺术气息。伴随紫砂壶收藏热,紫砂刻绘随之步入新天地,一些造诣深厚的书画家以刀代笔,以紫砂壶为载体进行艺术创作,并在圈子里形成热潮。“学院派紫砂刻绘研究会”在山东艺术学院应运而生,并通过一次大展而声名远播,成为北方紫砂刻绘艺术的引领力量。研究会会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刘光和他的同道也被称为“八刀客”。

刘光的工作室陈列着各种形式的紫砂壶、紫砂罐刻绘作品,都是他在宜兴刻绘后带回的。他说,以前紫砂壶上的图案大都是由工艺美术师或陶艺师画的,他们在技术上非常纯熟,但在艺术创作理念上较单一,难免出现“千壶一面”的现象。书画家在紫砂壶上写字画画,随性自在,把创意和灵感直接带到壶上来,使巧思妙构的书画和质朴自然的紫砂壶融为一体,更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立体的壶上作画,笔墨情趣与宣纸上的平面水墨大有不同。所以,在构图和装饰效果上,要有一些新的构思,这对画家来讲也是一个难点。刘光教授表示,学院派紫砂刻绘的意义在于将喜爱紫砂刻绘的艺术家集中起来,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吸收各种艺术形式,在刀具使用和刀法上都有所创新,不同的壶形、材质选择不同的刀具、刀法,更好地表达出紫砂壶的神采意韵。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将出版学院派紫砂刻绘的书籍。

记者获悉,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加入紫砂刻绘的行列,构成一道独特的紫砂文化风景线。

紫砂壶的造型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里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动物,有飞禽、游鱼、走兽和人体。植物,有树木、藤草、花卉和蔬菜。这些都是壶艺造型、装饰的题材。从形而言,有借形改装,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产、生活用器具,如包、帽、秤砣、乐器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等。从形而言,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梯形、悬胆、张臂、扁长形、方圆组合等造型。从形而言,有自体伸缩,其中有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这和造型的放大缩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构成造型的轮廓,整体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压缩和扩张,达到效果。从形而言,还有抽象启示,天上云纹的变幻、烟的萦绕、纹乱线组合、奇石山川的花纹,给人以偶尔一得的启迪。以上这些都是紫砂壶传统的、创新的壶体造型的源和家。

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

另外,一个造型还有一个造型的气度,作品的气度,亦包含着作者个性的表现和作者风格的体现、气质的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对造型气度的欣赏干脆拟人化,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神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型、气,构成造型美,给人以先入为主的选择。

紫砂鉴藏:紫砂壶的美源自于包浆


一把紫砂壶,就是一位老朋友。

紫砂壶的美有多种。抽象地讲,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是紫砂泰斗顾景舟的总结。鉴赏紫砂壶要“通理得趣”,紫砂大家徐秀棠如是说。实用的功能美,多变的造型美,独特的材质美、精湛的工艺美、高雅的品位美——紫砂大家李昌鸿这样认为。“形、神、气、力、势、韵”六个方面达到完美统一,让制壶者的气质、神韵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紫砂大家何道洪如此表达。他们在说一把把壶的妙处,也在说世间君子之美,君子之徳。紫砂人分明把紫砂壶当作人来看待,当作老朋友在来往。

说到紫砂壶,都不能绕开一部著作《茗壶图录》,这是日本紫砂壶收藏家奥兰田(玄宝)用中文写成,专门介绍自己和朋友所藏宜兴紫砂壶的著作。出版年代为日本明治甲戌年冬,公元1876年,即清光绪二年。作者把所收录的三十二把壶比作三十二位“先生”,给每把壶以姓名字号,把它们视为真正的老朋友。比如,姓方,名徳,字至静,号萧山市隐;姓侯,名贵,字文采,号风流宰相。这三十二位“先生”,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有之,丽娴如佳人有之,葆光如隐士有之,潇洒如少年有之,朴讷如仁人有之,飘逸如仙子有之,廉洁如高士有之,脱尘如衲子者有之……

紫砂壶,是知己,是至交。人与壶之间的友情,随着时间还会自然生长——

紫砂壶都不会是高大全的范本,你慢慢地会熟悉它们的品性。因那不是机械加工之物,纯为手工心血所塑。千盏茶后,端详摩挲之际,你慢慢会发现某些最初看不到的小细节,甚至是小缺点显露出来。然而,你不会发怒,更不会责怪,你会欣喜于看到“老朋友”是世间之人,非云端之神。

壶自有它的灵性,不会对长昼的相守和静夜的常伴无动于衷。明代学人、紫砂学者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写得简约,但已足有味道:“壶入用久,滌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此为书房雅供。”黯然之光,即是紫砂壶的包浆。这包浆,恬淡厚重,沉稳内敛,无意表达自己,自然感动主人。

养玉,有武盘和文盘。前者有些急于求成,后者却坚持温润徐来。

静定而生辉,温润而增色,持重而有神,此般谦谦,此般朗朗,耐人寻味。这样的包浆,怎么能不叫人喜欢呢?因喜爱包浆,就有了养包浆的不同手法。借鉴养玉的“武盘”“文盘”之说,我将之命名为“武养”与“文养”。在我眼中,紫砂壶有“武养”和“文养”之别。

武养者,一心在包浆上,赏壶心思只是其次,喝茶心思次之又次。坐在茶盘前,用茶汤外淋茶壶,一条湿茶巾蒙上去,劈头盖脑地一通狂擦,一阵阵忙活儿,像给初生儿洗澡一般,紧张压倒了喜悦。这不是茶人,也不是闲人,竟是专业“包浆员”了!

文养者,茶好好去品,壶细细地看,包浆由它去。喝茶本就已是躲进了人生某处角落里求慢,岂有为包浆求快的道理?况且,哪位老朋友会喜欢你急吼吼地折腾它呢?

别让一把好壶在茶盘之上,看你出洋相。包浆,那是一把壶在时间里与你的灵魂交流:一切慢慢来,才是包浆告诉你的真滋味。

1875年夏月某日,小舟渔隐田顺手取来奥兰田《茗壶图录》书稿来读,因奥兰田请为此书做跋。那场景就像在我眼前:

“长夏倦甚,榻于梧竹下,炉于磐石上,汲井泉,安石铫,汤候未至,取兰田《茗壶图录》而读之。”……“为传语小舟子,杖履相随追不远也。时炉底火活,蟹眼已过,汤候至矣。把茗碗一吃,全身烦腻消除,两腋风生,余魂飘然已在岩洞中矣。”

“蟹眼”,指的是用壶煮水时,等到壶里的水呼呼作响、欲开未开之时,将炉火火势略作压抑,稍后揭开壶盖时可以见到壶水中出现一些像蟹眼一样的气泡,此时的沸水,叫“蟹眼汤”。泡茶最宜。

泡完茶,又如何?自然是吃茶了。那包浆呢?什么时候来?你只管慢慢吃茶,包浆自然会慢慢长出来。有意无意之间,自然而然得到的结果,最好。壶上包浆若能说话,必是:急啥?慢慢来。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仟筒制刻双美》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