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著名紫砂学家顾景舟先生在谈到紫砂鉴定时曾讲过"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家作壶嘴及壶把的方法不同,都有个人的风格。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

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另外也有制壶大家仍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所制作的壶已达到炉火炖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

扩展阅读

制作紫砂壶的三大工艺


现代制壶大致可分为灌浆工艺、模具工艺、全手工制作。其各有千秋,各在不同场合使用。

一、灌浆工艺: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壶坯,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但是由于灌浆所需紫砂颗粒至少要在200目左右,则使紫砂壶失去了应有的透气性。灌浆工艺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且成本较低,所以比较容易满足茶艺市场的要求。

二、模具工艺:把拍打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内成型,取出后再精加工、烧制,这种工艺有助于茶壶造型规范,但同时也使一些工匠在学会打泥片之后,就不再需要学习打身筒,镶泥片的技艺,凭借着石膏模便可制作茶壶了。也正是这样,紫砂艺术遭受到挑战,创新精神被极大地打击。由于模具壶造型呆板,缺乏神韵,手工技艺含量低,也只可作为一般茶具或工艺品使用。

三、全手工制壶工艺,大概过程是:

1.打泥片。

2.围身筒。

3.打身筒。

4.搓壶嘴、钮、把。

5.装壶嘴、钮、把。

6.制壶盖。

7.开壶口。

8.修光、精加工。

9.落印款.。

由于全手工制壶要求制作者不仅要掌握泥胚成型技巧,还必须利用紫砂材质特性,充分在作品中营造出艺术氛围。所以全手工壶不仅可作为茶具使用及工艺品欣赏,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紫砂壶的焙烧工艺


有了外型生动、制造精美的紫砂茶壶毛坯,距一件完美的紫砂茶壶还差什么呢?那就是紫砂壶出产中的最终一道工序──焙烧。众所周知,陶瓷之所以可以从泥土变为陶瓷,要害就是在于高温的烧制,作为陶瓷宗族中的一员,紫砂陶也不破例。陶和瓷的不一样要害在于烧制温度的不一样,瓷的焙烧温度较陶高,旧有“千度成陶”之说,紫砂陶的焙烧温度在摄氏1100-1250度的规模内。传统的紫砂陶的焙烧是选用我国古代创造的“龙窑”。“

有了外型生动、制造精美的紫砂茶壶毛坯,距一件完美的紫砂茶壶还差什么呢?那就是紫砂壶出产中的最终一道工序──焙烧。

众所周知,陶瓷之所以可以从泥土变为陶瓷,要害就是在于高温的烧制,作为陶瓷宗族中的一员,紫砂陶也不破例。陶和瓷的不一样要害在于烧制温度的不一样,瓷的焙烧温度较陶高,旧有“千度成陶”之说,紫砂陶的焙烧温度在摄氏1100-1250度的规模内。

传统的紫砂陶的焙烧是选用我国古代创造的“龙窑”。“龙窑”终究起源于何时,至今尚物切当编年的考证,但在宜兴涧洫现存着唐代的“龙窑”,可见其前史之悠长。“龙窑”通常修建在山坡上,窑成拱形,用砖砌成,为斜直焰式筒形地道。“龙窑”长约50-60米,每隔1-1;5米设置一个俗称“鳞眼洞”的小洞,用来放置燃料,相对而设,有数十对之多。窑内以砖砌成拱形,为窑膛,是放置陶坯的当地。“龙窑”是以松枝作燃料的,松枝焚烧时火焰长,热量高,故而烧出的陶器色泽温润。

“龙窑”如今现已不再使用了,宜兴陶瓷公司当前只保留着一座“龙窑”,作为文物供大家观赏。“龙窑”沿用了一千多年,总算被热效率更高、预热时刻更短、焚烧局限性更小的倒焰窑所替代了。“倒焰窑”是一种间歇式火焰窑炉。它具有窑室容积改变规模大,使用规模广,温度均匀,操作简略等特色。“倒焰窑”以煤或重油为质料,易形成环境污染,热量丢失也较大,当前也已筛选。

“倒焰窑”之后,呈现了一种接连式窑炉──“地道窑”。“地道窑”的出产周期短,产量大,产成品率高,热效率高,便于与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联系,减轻劳动强度,延伸炉窑寿数。通常“倒焰窑”的长度为15-100米,内部高、宽均在2米以下。窑包含四个有些,即窑体、运输设备、焚烧设、通风设备。“地道窑”容量大,合适大批量的出产。紫砂茶壶在烧制前现要通过阴干,待毛坯干透后,装入匣钵,然后送入焚烧室焙烧。匣钵是一种用耐火材料制成的小盒子,毛坯装在里边烧制,不易变形和遭到污染,这是明代为避免其时的瓷陶混窑烧制时形成的紫砂陶器表面染上的烧制时飞上的“釉泪”而创制的,一向沿用至今。此外,跟着科学技术的开展和陶瓷产品的广泛使用,特别标准、质地和小批量的制品日益增多,随之呈现了电热窑、煤气窑、液化石油气窑等多种新式窑炉,这些窑炉的呈现,又把紫砂茶壶的焙烧工艺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信阳毛尖制作工艺


筛分

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品种的鲜叶、晴天叶与雨水叶、上午采和下午采的鲜叶分别用网眼竹编筛子进行分级,剔出碎叶及其他异物,分别盛放。摊放将筛分后的鲜叶,依次摊在室内通风、洁净的竹编簸箕篮上摊放,厚度宜(5~10)cm,雨水叶或含水量高的鲜叶宜薄摊,晴天叶或中午、下午采用的鲜叶宜厚摊,每隔1h左右轻翻一次,室内温度在25℃以下,防太阳光照射。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级别控制在(2~6)h为宜,待青气散失,叶质变软,鲜叶失水量10%左右时便可付制,当天的鲜叶应当天制作完毕。

生锅

采用炒茶专用铁锅,锅口面直径84cm(事先磨洗光滑无锈),生锅呈35°左右倾斜,锅台前方高40cm左右,便于操作,后壁高1m以上,与墙贴合。生锅用干木柴作燃料,锅温宜(140~160)℃,每锅投鲜叶量500g左右,以手掌心试探锅温,掌心距锅心(3~5)cm,有烫手感即投鲜叶,用茶把(细软竹枝扎成的圆帚)稍快反复挑翻青叶,经(3~4)min,待青叶软绵后,用茶把尖收拢青叶,在锅中转圈轻揉裹条(将杀青适度的茶叶,用茶把在锅内顺斜锅自然旋转),动作由轻、慢逐步加重、加快,不时抖动挑散,反复进行。青叶进一步软绵卷缩,初步形成泡松条索,嫩茎折不断,然后用茶把尽快将茶叶全部扫入熟锅。生锅历时(7~10)min,茶叶含水率约55%左右。雨、露水鲜叶,火温提高(10~15)℃,勤翻多抖,嫩叶水分较多,火温稍高,动作宜轻。

熟锅

与生锅规格一致,与生锅并列排列,呈40°倾斜。在接纳生锅转来的茶叶后紧接操作。锅温(80~100)℃,开始仍用茶把操作,并以把尖先把茶团打散,然后以把尖团揉茶叶,继续“裹揉”,不时挑散,反复进行,约(3~4)min后,茶条进一步紧缩,茶把稍放平,进行“赶条”。待茶条稍紧直,互不相粘时,即用手“理条”(掌心向下,拇指与食指稍张开成“八”字形,其余三指与食指并拢,稍向内弯曲,成抓东西的虎口状。抓起锅中部分茶叶稍握紧,以抓满手心为宜。然后于锅心10cm高左右,手腕使劲,将手中部分茶叶从“虎口”甩出,撒开抛到茶锅上沿,茶条则顺斜锅自然滚回锅心),如此反复进行,逐渐形成紧细、圆直、光润的外形。全部过程的操作历时约(7~10)min,含水量30%左右时,立即清扫出锅,摊在簸箕上。

初烘

将熟锅陆续出来的4~5锅茶叶作为一烘,均匀摊开,厚度以2cm为宜,选用优质无烟木炭,烧着后用薄灰铺盖控制火温,火温宜(90~100)℃。根据火温大小,每(5~8)min轻轻翻动一次,经(20~25)min,待茶条定型,手抓茶条,稍感戳手,含水量为15%左右,即可下炕。

摊凉

初烘后的茶叶,置于室内及时摊凉在大簸箕内4h以上,厚度宜30cm左右,待复烘。

复烘

将摊凉后的茶叶再均匀摊在茶烘上(厚度以(4~5)cm为宜),轻轻于茶炕上(火温以(60~65)℃为宜),每烘摊叶量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轻翻拌一次。待茶条固定,用手揉茶叶即成粉末样,方可下炕,复烘30min左右,含水量控制在7%。

毛茶整理

复烘后的毛茶摊放在工作台上,将茶叶中的黄片、老枝梗及非茶类夹杂物剔出,然后进行分级。

再复烘

将茶叶进一步干燥,达到含水量6%以下。厚度宜(5~6)cm,温度60℃左右,每烘摊茶2.5kg左右,每隔10min左右手摸茶叶有热感即翻烘一次。经30min左右,待茶香显露,手捏成碎末即下烘。分级、分批摊放于大簸箕,适当摊凉后及时装进洁净专用的大茶桶密封,存放于干燥、低温、卫生的室内。

紫砂壶工艺制作之五大体系


紫砂壶自北宋以来,经过代代艺人不断,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体系。紫砂艺人对于泥料的采矿,筛选以及练泥,在明代时大彬等紫砂大家就已经对宜兴地区所产的特殊泥土形成了独特的处理方法,并且对各种紫砂泥土的调配,烧成温度及各种细微变化和呈色有着系统而科学的经验积累。

2、工艺体系。从粗陶中诞生的紫砂壶,运用了独特的拍打成型和镶接成型的方法,这种工艺是对紫砂泥特性的挖掘,大约在明代中晚期,制作紫砂壶的工具已与现代工具基本一样,已十分完备。而紫砂手工艺中的拍打,哑光以及啄壶嘴,把等工艺也同时完备。这一工艺充满着陶瓷艺术的手工制作魅力,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来到宜兴学习和参观。

3、烧制体系。从与粗陶混烧到采用盒子装烧,不粘杂质,到完全掌握温度的高低,以及窑内气氛的把握,使各种泥质的茶壶能够有最佳的呈现。

以上三个紫砂壶体系看似与艺术性关系不大,实际上他们是整个紫砂壶艺术体系的基础,而且紫砂壶艺术的欣赏都建立在对泥土的质感之美,工艺的纯熟和流畅,烧成的火候恰到好处等方面。

4、造型体系。紫砂壶在造型上可谓千变万化,但其中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造型分类紫砂壶可分为光货,花货,筋囊货,而按不同的形态特征,又可以分为圆器,方器,素器等几类。

5、装饰体系。宜兴紫砂壶原则上主要是充分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机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表现其装饰效果。紫砂壶往往在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工艺,如线条的装饰以及造型上弧

面反弧面的利用等。除了造型自体装饰外,还有印章款识,彩釉装饰,泥绘装饰和普遍使用的书画陶刻装饰等。装饰图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负载的种种人生,历史,审美体验等,使紫砂壶的艺术体系形成了日益丰富的文化底蕴。

紫砂壶的刻绘工艺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蕴含一种情趣,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刨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着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设计式样,杨来捏制,再由陈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

紫砂陶刻是紫砂与其他艺术相融合的,诗、书、画、印常常作为壶的画面构成因素紫砂陶刻的刀法主要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而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两种技法。双刀正入法是指两面用刀起底,刻出的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犹如碑碣石刻,比较端庄严谨。单刀侧入法则运刀需胸有成竹,下刀可轻可重,虚实结合,恰似信马由缰却自然流畅。

紫砂陶刻的刻绘形式主要有五种,分别是素刻、阴刻、阳刻、描黑以及通身刻绘。素刻是指直接用刀刻绘后而不加任何颜色的装饰,这种方式是选刻绘后烧制而成。阴刻是作品刻出来的效果是凹下去的效果,可想而知阳刻就是刻绘效果是凸起来的。

描黑则是指在素刻之后对刻绘的图案描绘一种叫聚丙烯的人体彩绘所用无毒颜料。最后的通身刻绘指的是壶身与壶盖的刻绘组合起来是幅完整的画,两者刻绘是相连的。

碧螺春茶的制作工艺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炒制特点: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解析铁观音制作工艺


铁观音茶,沿袭传统制作工艺,采用炭火科学焙制而成,素以“芽壮、心红、叶厚、腹绿”和“香高、味浓、韵明、水甘”而着称,形成了超凡脱俗的品质,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其外形:条索卷曲、壮实、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色泽鲜润、砂绿显,叶表带白霜。内质:汤色金黄明亮,滋味醇厚甘鲜,香气馥郁持久,具有特殊的“观音韵”和天然的“兰花香”,“七泡有余香”之美称。饮后满口生津,齿颊留香,喉头回甘,沁人肺腑,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真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绝妙的艺术享受。

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产量占25~30%;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产量占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为秋茶,产量占10~15%。制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春茶次之,其香气特高,俗称秋香。夏、暑茶品质较次。

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木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最优。

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要经过:凉青、晒青、凉青、做青(摇青一摊置)、炒青、揉捻、初培、复培、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凉青、晒育和谅青:鲜叶按标准来收进厂经过凉育后进行晒青。晒青时间以午后4时阳光柔和时为宜,叶子直薄摊,以失去原有光泽,叶色转暗,手摸叶子柔软,顶叶下垂,失重6~9%左右为适度。然后移入室内凉育后进行做青。

做青:摇青与摊置相间进行,合称做青。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决定毛菜品质优劣的关键。摇青使叶子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再经过排置,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伴随着叶子水分逐渐丧失,叶中多酚类在酶的作用下缓慢地氧化并引起了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质。铁观音鲜叶肥厚,要重摇并延长做青时间,摇青共5~6次,每次摇青的转数由少到多。摇育后摊置历时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第三、四次摇青必须摇到青味浓强,鲜叶硬挺,俗称“还田”,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平衡。第五、六次摇青,视青叶色、香变化程度而灵活掌握。做青适度的叶子,叶缘呈朱砂红色,叶中央部分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包),叶面凸起,叶缘背卷,从叶背看是汤匙状,发出兰花香,叶张出现青蒂绿腹红边,稍有光泽,叶缘鲜红度充足,梗表皮显有皱状。

炒青:炒青要及时,当做青叶青味消失,香气初露即应抓紧进行。

揉捻、烘焙:铁观音的揉捻是多次反复进行的。初揉约3~4分钟,解块后即行初焙。焙至五、六成干,不粘手时下焙,趁热包揉,运用揉、压、搓、抓、缩等手法,经三揉三焙后,再用50~60℃的文火慢烤,使成品香气敛藏,滋味醇厚,外表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

簸拣:慢烤后的茶叶最后经过簸拣,除去梗片、杂质即为成品。

优质铁观音茶条卷曲、壮结、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蜒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这是优质铁观音的重要特征之一。铁观音汤色金黄,浓艳清澈,叶底肥厚明亮,具绸面光泽。泡饮茶汤醇厚甘鲜,入口回甘带蜜味;香气葱郁持久,有“六泡有余香”之誉。近来国内外的试验研究表明,安溪铁观音所含的香气成分种类最为丰富,而且中、低沸点香气组分所占比重明显大于用其他品种茶树鲜叶制成的乌龙茶。因而安溪铁观音独特的香气令人心恰神醉,一杯铁观音,杯盖开启立即芬芳扑鼻,满室生香。

生产出优质的铁观音茶必须具备:1、纯种铁观音品种茶树;2、茶树生长在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中,并得到精心培育;3、精湛的采制技术。三者缺一不可。

制作紫砂壶镶金的五个因素


紫砂镶金装饰,它的工艺制作过程是十分讲究和严谨的,可以用精雕细嵌来形容,从造壶到镶嵌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归纳起来,大体有五个基本因素。

一、设计新壶,构思纹样。镶金壶一般采用光滑造型,造型须符合该壶的装饰内容及表现的主题,造型设计应该简洁明快,端庄秀丽,协调自然。装饰纹样采用古钱币、瓦当、青铜器、唐代飞天、回纹等古代优秀图案,也可以选用花卉、山水、鸟兽以及反映当今社会重大活动题材的寓意图案,进行综合提炼组合,用飘逸灵动的优美线条艺术来表现镶嵌装饰内容。

二、精心选泥,制作壶坯。镶金丝壶的泥料基本上选择精细的原矿深紫泥、黑紫泥,可与金光璀璨的金丝图案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效果。壶坯做好后在未干之前,用手触摸时有粘手感为好,放入保温的套缸内,使之不干,然后将纹样复印在壶坯适当位置上,用小笔先勾勒出图案轮廓,以待刻刀刻出纹样。

三、选好刻刀,与线匹配。用特制的镶嵌金丝的专用刻刀雕刻,刻刀的大小按照设计在壶上的纹线粗细而定,一般用18-20丝直径的刀样,也有20-25丝直径的刀样,还需考虑泥坯成陶后的缩比率。

四、精雕细刻,轻轻梳理。将壶坯上的纹样进行逐个雕刻,一般雕刻深度为0.2mm-0.3mm左右。在湿的壶坯上雕刻细线条,需掌握很多转折和曲线,在用刀时要先轻后重,逐步加深线条的深度,直至到位。然后在所刻线条上轻轻使所刻纹样清晰、挺括、流畅、深浅一致,边缘光洁,线淘呈刀刮水泻之状,使之镶嵌金丝顺手自如。

五、入窑烧成,巧手镶嵌。壶坯干燥后,即入窑烧成。成陶后的紫砂壶,已成为镶嵌金丝图案的载体。在壶体上用细砂皮轻轻摩挲,去掉细沙粒,将金丝按壶面设计线沟的规格尺寸拉成金丝成品,将金丝用特制的小榔头轻轻敲击,直至吻合到位,然后用细齿锉刀轻轻挫平,再用细砂皮细砂,被好毛孔,整个工序即告完成。

实践表明,紫砂镶金装饰技法完全异于历史上紫砂传统的各类装饰技法,因而它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在不变的紫砂壶上,选用质软而重、延展性强的纯金属丝这种贵金属作装饰材料,凸现了现代技与艺的珠联璧合、造型与装饰的韵律美感,但也应看到,镶金装饰与其它传统装饰比较,它的成本相对较高,难度相对要大,完成时间相对要长,因而它流传给世人的只能是壶艺精品。

制作独具特色的紫砂壶泥画


 紫砂壶的装饰有很多种,镂雕、浮雕、彩绘等等,为紫砂壶增添了极其迷人的色彩。在各种装饰中,泥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装饰方法。

紫砂壶的表面并不是光秃秃的,而是有一些图案做修饰,这些图案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图案,它们不是印在紫砂壶之上的,而是绘的,跟紫砂壶本身是一体的,我们称之为泥画。紫砂壶的的砂泥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陶瓷品中的佼佼者,加以泥画来修饰使之又增加了一些许的韵味,中国话的色彩更显示了东方文化之气韵。它们共同刻画着一重新的艺术气息。

那么泥画在作画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泥画需要在一个立体形态上完成,因此这更考验绘画者的技巧跟工艺。

二、紫砂壶泥料的选材时紫砂原矿泥,因此要更加注意其染色、手法以及下笔的力度。

三、泥画跟壶的结合要考虑其粘和度,以免在烧时脱落。

四、泥画是作为修饰出现于紫砂壶之上的,因此需要跟紫砂壶本身想结合,相辅相成。

五、泥画需要表现得自如生动,因此作画者下笔时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将画美的一面展示出来。

紫砂壶的泥色、泥质也有多种,如绿泥、红泥、紫泥等。泥画时,这方面的因素也要综合考虑。纸上作画的工具是毛笔、国画颜料等书画用具,而紫砂壶上泥画用的是五色紫砂原矿泥。因此,用笔的手法、染色和力度均不相同。

应使它们的结合达到风格上的一致,抢夺造型主体的装饰是不可取的。

泥画工笔花鸟的方法:

1、泥画用笔时,要注意拖送提按、轻重转折、抑扬顿挫。原矿泥料的浓、淡、干、湿要掌握得当,这些最基本的技法运用的好,能准确地表现物象,即“下笔有凹凸之形”,而且画面的精神气魄也是通过这些来表现的。

2、画时先运用“点、染、皴、擦”等技法。以中锋点花心,树干用染,以求圆浑、立体感,用皴来表现树皮的粗糙感,用干笔擦来表现鸟的羽毛的蓬松感。

3、着色时打底用平涂法,泥浆宜薄,这样就不会影响透明感。画树叶先在叶片的根部涂上深绿色,在叶尖部涂上淡绿色,用接染法染匀,使其自然融洽,不留痕迹,干后产生有浓有淡,有厚有薄的自然生动的效果。花朵着色时用渲染法,浅色花,先铺后染;深色花先染后罩。

4、泥画时,不能一次填上厚厚的泥色,这样会显得呆板而达不到效果;需要用薄色层层复加而达到厚重,但复加的次数也要适度,否则会造成色调肮脏。

对于宣纸上画工笔画,紫砂壶上泥画难度要高一点。泥画工笔花鸟是艺术、匠心、材质、技术的集中体现,应尽量使泥画达到毛笔运行在宣纸上的意境。茶壶物小,难入大画,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精神溶于方寸凸起的天地之间。千般技艺,意在传情,一定要用严肃认真的作画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技巧让画面的艺术效果达到最佳,使它和谐地融入紫砂壶整体。

在紫砂壶上采用泥画工笔花鸟,仅是笔者在紫砂壶装饰中的一种摸索尝试,为了能让紫砂壶、泥画、工笔画的艺术含量贯通一起,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还需下苦工夫,以更好达到理想的装饰效果,提高艺术品位,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和个人风格,在方寸紫砂壶中,展现无限的艺术魅力。

吴行其紫砂壶制作的炫彩人生


宜兴一个以紫砂闻名世界的城市,依附着这座城市,必然有许多吃紫砂饭的人,虽说吃这行饭的人不少,然而学归学,做归做,不见得谁都能一帆风顺,个个成才,除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加上勤奋不畏艰难,就要看他的悟性或说天资如何,然吴行其则是多者兼而有之或许可以称之为其中的佼佼者,看过他的作品后,会让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了一种在意境中享受的幻觉,用幻觉,那是因为那种感觉太美好。

吴行其,一个于1966年生于古陶都宜兴,1983年开始学习紫砂工艺经自身的不断努力,1988年进入紫砂工艺三厂研究所工作,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吴培林、吴祥大为师的青年陶艺家‘工艺美术师。九十年代初他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在广泛探究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的同时,创办了“行知陶手工壶坊”,在此期间他不断地探索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理念,并得到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的亲手指导,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艺术是一个自我不断圆满,超越的过程,没有捷径可寻但学习是需要技巧的,否则即便付出再多心血也难求得一份回报,紫砂艺术就是如此,还记得有人说过,紫砂制作以工成其味,以泥成其韵,以法成其态,以精成其气,以心成其神,这样才能达到与作品合一。在紫砂艺术空前繁荣的今天,我们可以欣喜地从吴行其艺术家的作品中感受到它在原有基础上的独树一帜,自辟蹊径,他的作品线条流畅、工艺精细、充满神韵、艺术创意新颖、文化内涵深厚。一名真正的紫砂艺术家,其目的就应在于作品本身,艺术家永远是用作品说话,通过他的构想,把他想要说的话用作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大家看到他的思考,他想传达的精神。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灵感产生的沃土,缺少了它作品将缺乏生命,缺乏主张。,吴行其就是合理的运用他的人生阅历,奋斗经历,淋漓尽致地展现到了他的作品中,在他的人生阅历中曾经有一段很重要的经历,以至于对他的以后在紫砂方面的成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段不得不提的经历就是他从事过木工的行业,以至于对线条的把握更加敏感,所以才导致他在方壶方面的造诣如此之深。他喜欢紫砂,他有发现紫砂美的慧眼,所以他的作品,不自觉地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然后在继承中推陈出新。

我为吴行其艺术家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更为他倾心推动紫砂艺术的繁荣所作的努力感到由衷的钦佩。我相信在他的艺术道路上,一定会佳作不断,硕果累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正是有了像吴行其一样的艺术家的存在,宜兴的紫砂文明将再续辉煌。(和谐中视马建中)

大师制作的紫砂壶价值一涨再涨


从近几年的市场行情来看,紫砂壶尤其是精品紫砂壶的价格可以说是在跳跃前行。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一些精品大师壶已经完成了从几万元一把,到几十万、上百万元一把的飞跃,现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在拍卖市场上更是屡屡创出新高,成交价格甚至超过千万元。在快速上升的市场行情中,现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的涨幅速度尤其引人注目。但即便如此,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在市场仍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许多藏家苦于一壶难求。

一旦一把好壶被买家收走,很难再流回到市场上。大师级作品,八年十年内很难求到一件,而中青年高工的作品也要排个三年五年的队才有可能求到一件全手工壶。“因为名家制作的紫砂壶,不仅制作精美,还具有一定的升值潜力,既可以收藏把玩也可投资。”一位推崇名家紫砂壶的紫砂爱好者说。

行内有言,全世界的奢侈品中,从订货到拿到货,这期间,等待期限最长的就是宜兴紫砂壶。广州艺曜琦工艺品(彩虹会)商场经理徐女士告诉记者,紫砂壶价格存在天渊之别主要是因为壶的工艺水平、作者的职称高低不一,而紫砂泥料的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紫砂壶价值的高低也和同一个大师制作的紫砂壶数量有关,有的大师制的紫砂壶,1年就做2-3把,市场上根本见不到,像何道洪的壶,三四百万元都有人要,但是从2006年开始,就没有在市场上看到他做的新壶。

瓷库专家提醒,大师的东西虽然好,但毕竟数量有限,而且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也不是一般投资者能承受得了的。如果资金有限,可以关注一些中青年的实力派。中青年实力派的紫砂壶作品,价格普遍在5万元左右,稍差的只要一两万元,精品可能达到几十万元。那些在圈内口碑好的中青年实力派作者,虽然没有职称,但是个中的精品,未来的升值潜力也比较大。(杨小夏)

紫砂壶制作的五式三法


新华网随着紫砂壶价格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收藏者收藏紫砂壶。而无论是收藏新手还是老手都要具备基础的紫砂知识,以便更好的鉴定紫砂工艺品的价值,那么紫砂壶的主要成型方式和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呢?

紫砂壶的主要成型方式

1.手拉胚:什么是手拉胚?简而言之,就是一个机器带动一个转盘,再通过艺人的技术将泥巴拉出壶型。

2.机器壶:利用滚压机来做壶,事实上多数的紫砂杯都是机器滚压成型,生产量极大,而紫砂壶造型复杂,难得滚压成型。

3.灌浆壶:顾名思义,把泥巴浆灌到模具里面,泥巴干了,可成壶,成杯,成雕塑,成花盆,成酒瓶等等,适宜大批量生产,成品率极高,若用心修胚,每把壶都能做的非常完美,但工艺价值极低。

4.半手工壶:模具壶就是壶身、壶盖、壶纽、壶把、壶嘴,其中有部份是借助模具成型的,一般的工艺师到顾景洲大师都作过半手工壶。

5.手工壶,纯手工壶:手工壶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种包饺子、包元宵的的手法。紫砂陶艺高超的手工制作技巧让观者无不惊叹,当看了工艺师们为了做好每一款作品而积累起来的整箱整盒的塑胶、角铁、木、竹、陶质各式工具时,就更能想像从事此工作的艰辛。一名有成就的艺师,必须兼有竹、木、铁工的基础技能,制作的工具不仅得心应手,还要外形美观。一般辅助性的模具也是自己动手。(例如:虚驼,囊只)

紫砂壶的主要成型方法

1.“打身筒”成型法: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路丝”,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2.“镶身筒”成型法(适用于方器皿制品):先将泥路丝切成方形泥块,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按产品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

3.注浆成型法:是近代陶瓷生产中广泛采用的成型工艺,利用石膏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模中后将石膏模脱开,便可得到一件中空的泥坯。

质朴而独特:如何看待紫砂壶的加砂工艺


喜欢玩紫砂壶的人都知道,宜兴紫砂壶不仅造型丰富,其装饰工艺也是多种多样;胎中加砂,就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紫砂装饰工艺。据了解,早在明朝时期,紫砂名手陈仲美就已使用调砂和铺砂的方法、来增强紫砂器表面的装饰效果。

紫砂胎中加砂,通常是将生砂(未经烧制)或熟料(经过烧制)加工成大小、目数相同的颗粒,装饰在不同色彩的壶体上。在加工泥料的时候,有些是直接将砂砾掺入泥料中,可称为调砂;也有将泥料打成泥片之后,将砂砾撒在泥胎之上、嵌入胎中,称为铺砂。

对于一些热衷普通紫砂壶收藏的朋友来说,加砂紫砂壶看起来“不够纯粹”。然而,喜欢加砂紫砂壶的人则认为,采用加砂工艺烧制出来的紫砂壶有星星点点的色彩、错落有致,十分朴实自然。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紫砂壶的加砂工艺呢?

在紫砂收藏领域,向来有“泥是肉,砂是骨”的说法。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本来就含有泥和砂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物质;紫砂壶的加砂工艺,就是练生泥时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砂粒、其中的石英含量较多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从本质上来讲采用的始终是同一种料。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在紫砂壶制作(特别是采用朱泥制作、成型难度较大的紫砂壶)的过程中,适当加砂有利于提高其成品率,这也是紫砂加砂工艺存在的现实意义之一。

加砂紫砂壶(局部)

所以,总的来说,只要是采用原矿紫砂泥料制作的紫砂壶,无论加砂与否都有存在的意义。当然,好的加砂紫砂壶也是有一定标准的:粗而不糙、细而不腻、砂感十足、古朴大方。只有达到如此效果,才不失为值得使用、收藏的紫砂壶。

选紫砂壶着重考虑款式工艺泥料


12月13日,宜兴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在广州采墨堂现场展示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和工序,吸引了羊城众多紫砂爱好者参与。在现场,数位收藏者对记者表示,艺术制作是相对封闭的过程,因此过去从没见过紫砂壶的生产流程,此次对于了解紫砂帮助很大。而对于想入门收藏紫砂的爱好者,樊永平建议,要想挑选一把好的紫砂壶,必须要注意款式、工艺和泥料三个重要方面。

紫砂收藏行情向好

近年来,紫砂壶因其独特的工艺、清雅素朴的外观和实用性获得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紫砂行情也是逐渐火热。据了解,在2014年10月25日举行的福建东南2014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紫泥茗芳——紫砂茶器专场”上,124件珍品的成交率达86.29%,成交金额达到761.76万元。

有关报道显示,其中,何道洪的圣珠提梁壶起拍价120万元,最终成交价达149.5万元;吕尧臣制华径壶起拍价15万元,成交价达36.8万元;晚清民国时期的名家朱可心矮竹鼓壶起拍价6万元,成交价达12.65万元。很多拍品的成交价远高于之前估价。

而纵观近年拍卖市场,不少紫砂名壶在拍场上表现抢眼,破千万大关。在2011年12月6日北京保利拍场,紫砂名家顾景舟制的提璧组壶以1782.5万元成交。还有一把在业内广为人知的明代时大彬制圈扭圆壶曾作为封面登上台湾唐人工艺出版的《荆溪紫砂器》,与2010年12月14日西泠秋拍中以1344万元成交。

可入手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作品

紫砂高级工艺美术师樊永平建议,这些年代久远的大师作品固然好,但是由于价格已经处于高位,升值空间相对有限,而且对于普通收藏者来说比较难以企及。如果想要入门紫砂收藏,建议可选择一些已经受到一定认可的中青年工艺师的作品。

“在紫砂制作领域,也有一套很系统的考评体系,比如说高级工艺美术师等职称的评定,紫砂制作者的作品要受到市场认可,还要有一定的研究论文发表,才可评级。那么对于涉入紫砂领域不是特别深入的爱好者,这不妨是帮助参考的一个因素。”

樊永平表示,这些人的作品工艺相对较好,由于是中青年也尚有继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价格上也不会特别昂贵,升值空间相对看好。

同时他强调,紫砂收藏作为一门艺术,也不用完全拘泥于这种评价标准,有些人没有时间去做研究写论文,但是对紫砂制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尝试,藏友们在加强紫砂知识学习了解的基础上,如果看到十分精美或者喜欢的作品,也不必死板按照制作者的职称来判断一把壶的价值。

泥料对好壶至关重要

从马来西亚远道而来的收藏家陈志强表示,对于一些收藏紫砂壶的初学者,泥料是检测一把好壶至关重要的因素。“纯天然原矿的泥料会比化学合成的好很多。选择可靠机构或受过检验认证的泥料所制造的壶会比较可信,或者认识一些工艺师也能少走不少弯路。”他提到,泥料上一般人比较难从肉眼来判断好坏,因此入门者最好多咨询多比较,找到业内人士进行鉴定。

种类上来说,像底槽清泥等一些相对稀少的品种,以及一些工艺师以前收下来经过时间沉淀之后的老泥做的紫砂壶会更好。

以工艺款式和实用性挑壶

活动现场,陈志强向记者表示,他收藏紫砂壶已有14年之久。“当时我便喜欢樊永平的作品,要挑选好壶主要得从工艺、款式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考量。”

陈志强介绍,一把好壶会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样的话特点才会明显。“虽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以一些作品中的雕工、刻画等工艺上可以看得出精细与否,比如雕刻是否立体感鲜明,是否灵动飘逸,都可以看出工艺的好坏。以青蛙莲子壶为例,青蛙栩栩如生,莲瓣层次分明,非常逼真。一般来说,工艺师制作花费的时间越长越细致,壶的价值会越高。”

同时,款式也是参考的标准之一。“比如四方壶就比圆壶更加难做,圆壶可以用朱叉、鸡蛋木、角尺等工具来辅助制作,而四方壶要做到线条流畅则非常考验工艺师的眼力,只有尺子能帮助制作。”陈志强表示。

另外,他还以紫砂壶《楚汉风云》为例,“壶要体现楚汉相争的主题,做小了肯定不行,这把壶要足够大才能体现那种争霸的气势和情形。同时6个茶杯代表两方6员大将,壶盖上两条龙活灵活现,气氛紧张。这就体现了主题鲜明、款式独特,以及工艺精良的特点。”

对于款式,樊永平则认为,作为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收藏品,藏友们如果想要入门,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款式。对此陈志强补充道,适合大众收藏的紫砂作为工艺壶,既要有观赏性也要有实用性,建议爱好者们买壶之前最好能试一下出水的顺畅与否,借此检验是否紫砂壶是否好用。“一般强调七分把三分嘴,有时嘴太短或太长就不好出水;还有一些壶身太大壶盖太小,也会影响出水顺畅。”他说。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壶各个时期的制作工艺》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