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1题德玄上人院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2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失题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4茶与中国文化发展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

扩展阅读

禅意茶


二十多年前曾读过一篇文章《茶如人生》,只觉得作者故弄玄虚:茶就是茶,怎么能与人生比拟呢?

那时我年轻气盛,不喝茶,还觉得喝茶的都是闲适之人,捧着茶壶无所事事地打发着时光。我没有闲工夫喝茶,正忙着呢。

一段时间后,我跌进人生低谷。工作的压力,仕途的不顺,夫妻的冷战,孩子的叛逆,经济的困顿,让血气方刚的我一蹶不振。母亲在电话中说,你谷雨前抽个空回来,帮我炒茶吧。

老家在山区,母亲在山上种了几十棵茶树。回到家时,茶已摘好,都是两叶一心的头茶,摊在簸箕里,绿油油的一片。

母亲让我在灶膛里添柴,她在灶前炒茶,一张小篾匾就放在灶台边。母亲抓起两把鲜活的头茶,丢进烧热的铁锅里,两手如铲,在锅里不停地翻动。伴随着轻微的啪啪声,一股浅白色的水汽从锅里冒出来。母亲说:“茶就像人,炒茶,首先要杀青,除掉它身上的浮躁之气。社会是个大熔炉,一个人要经得起挫折,经得住事儿,才真算长大。”我心里顿了一下,抬眼看了看母亲的手,粗糙,黄褐,写满了生活的沧桑。

锅里的茶不再啪啪作响,也不再冒水汽,母亲将它捧进篾匾里,双手团住,趁热用力按压揉搓。母亲说,揉搓的目的,就是挤掉它身上的傲气,让它内敛成形。我学着母亲的步骤,将茶叶按在篾匾里揉捻,抖松,再揉捻,直至茶叶张扬的外形变得密实。揉捻后的茶叶还要进行分拣,剔去老梗、枯叶。母亲说,就好比人的一生也要经过挤压、锤打,剔去自己的劣势,让优势闪光,这才会像茶那样,散发出阵阵清香。

分拣后的茶叶再放进铁锅里焙烤。这时需用文火,不能急,以免将茶烤焦。轻轻翻动茶叶,当水分全部散尽、发出沙沙脆响时,就可以出锅,冷却后装入茶瓶了。回锅焙烤,其实就是对人生进行一次回顾反思,把世事看透看淡,不盲目攀比,不计较得失。我看了,若有所思。

从老家回来,母亲让我带几斤新茶,说喝茶既能明目,还能定心神。捻一撮墨绿色的家乡茶丢进玻璃杯,倒入小半杯沸水,篦去茶汤漂浮物,再将水杯倒满。随着茶叶在沸水中欢快地上下翻腾,旋转,舒展,沉淀,一股股袅袅升腾的雾气便弥漫开来,润我一脸清香。轻啜一口,初觉有些苦涩,舌根轻转,却是爽甜甘美,齿颊留香,犹如山风扑面,顿觉神清气爽,心中积郁的烦恼和忧愁也随之烟消云散。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喝茶,越喝越有味。下班回家,沏一杯绿茶,轻啜慢饮,在馥郁的茶香中回味母亲对我说的话,心中似有一股春风在荡漾。高山之茶,汲天地之灵气,萃自然之精华,经过杀青、揉捻、理条、除杂、焙烤等一系列工序锤炼,终于浓缩成饮料中的精品,这本身就极具禅意啊。

疏泽民

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


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在人生日用的落实与升华。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集中体现在一个“正”字上,道家文化体现在一个“清”字上,佛家集中在一个“和”字上。也就是说,儒家主正气,道家主清气,佛家主和气。那么,作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呢?一个“雅”字可以体现。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正清和雅”四个字、四种气,大致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正、清、和、雅的综合,完整地体现了禅茶文化的根本精神。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的反面是迷,雅的反面是俗。由迷到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俗到雅也是一个持久修养的过程。禅茶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心性修养形式,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强化当下之觉照,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

禅意绿茶


梵音起,没有净手贡香,我依然是那个徘徊于佛门外的孩子。

呵,“孩子”!多么可爱又久违了的字眼。是的,每个未成年乃至成年的人,乃至耄耄老者,都是慈悲观世音菩萨法眼里的孩子。不只是我们人类,一切有情生命,也就是佛语经常提到的“有情众生”。都是博爱慈悲的观自在菩萨眼里的童童。

似乎,思绪飘远了些。一袭茶香,伴随着被闷得久了的盖瓯倾洒而出,这样浓香混和了花瓣的碧螺春,竟然用苦涩在抗议,我把它闷得太久了。

这样一种品绿茶的方式是怪诞的,难怪绿茶要以苦涩来当头棒喝!吴音侬语的人们,是不会用潮式的茶具去泡碧螺春吧?

汤色浓郁了些,入喉,涩!极尽苦涩之能事。播放器传来《药师心咒》梵语佛歌。我,未皈依三宝,非佛弟子。故,虽喜欢这样那样的经咒,却无法伴随那天籁之音唱和。只是,茶的苦涩顺喉而下,举目银屏画面间,雪山入云,布达拉宫竟如浮图高耸插入云端间。美!一种纯净的美感映入这双俗眼。一丝甘润涌上心头,如气流,慢慢上浮至喉。舌下顿生净莲。香!香满喉,甘淳沁入心脾。心里,忽然打开了《心经》在颂唱。

一念间,悟到了,原来用心是可以去听去唱的。这也就是《心经》里常提到的“观”、“照”的偈意吧?

茶香,似乎卷着一册古朴的画卷,缓缓展开昏黄的颜色,由浓郁转至这个浮光幻影的末法时代。是的,现在这个21世纪的时空,正是佛教里提到的末法时期。太多浮躁的人和事。于这样的空间,能蜗居于客厅的一角。一个人,静静地聆听庄严而又清澄的梵音。我,似乎感受到菩萨的慈悲,正如世间最伟大圣洁的母爱,在荡涤每颗迷途的童心。

《药师心咒》在金磬的妙音下,在我忆念起观自在菩萨的慈悲法像间,已幽然飘远。

伴随着舌下接二连三地净莲新绽,音符已转至《大悲咒》的净境间。此刻,茶韵却是澄清的,似乎听到了诗人臧克家先生在抑扬顿挫地吟诵:“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清澄的汤色正在渐渐卷起画卷,我只是静静地看着这茶,却不想再品多一口。

因为,

眼睛阅到了;

耳朵听到了;

心观到了;

也品到了。

茶中自有禅意在


茶中自有禅意在

从铁皮筒里抓一小撮茶叶投入瓷杯里,注水,洗茶,再注水,然后是片刻的等待,只见原本干燥晦涩的茶叶,遇上沸水就显得特别兴奋,它们争先恐后地展开轻盈的身姿,优雅地在杯申跳起“水上芭蕾”,在一只杯子特定的高度里重现第二次生命后,它们使渐渐沉落杯底。这时,掀起杯盖,一缕袅袅的香气使迅速钻入鼻孔,噢!茶汤出来了。

端起茶杯,轻啜一小口,润滑如凝脂一般,在嘴里聚而不散,犹如含珠。徐徐咽下,口中留下微微的苦味,瞬即转为甘甜,一种清凉之感油然而生,一份恬然、惬意迅即直抵肺腑,这种享受真是很难描述。

虽然已有十多年的茶龄,也时常标榜自己是一名“茶客”,但对茶文化了解并不多,更不知“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茶,在唐宋时期是借了禅宗发扬光大的。

后来品茶文、读茶诗,才恍然大悟,原来茶与僧与寺的渊源极深。唐代高僧释怀素狂草名帖《苦笋帖》中,“苦笋及茗异常佳,乃至径来。怀素上”是目前所见古代墨迹中以“茗”称“茶”的较早的一个范例,其笔法、其雅称影响至今。最著名的还数“赵州茶”典故。唐代名僧从谂任赵州禅院住持时,前来请教者众,一个僧人新来,从谂问:“曾到过这里否?”答:“到过。”从谂便道:“吃茶去!”又这样问另外一个和尚,回答:“没到过。”从谂又说:“吃茶去。”院主不解使问:“为什么让到过和没到过的都吃茶去?”从谂喊:“院主!”答“在。”从谂还是三个字:“吃茶去!”这大概就是禅宗所谓的“机锋”:打念头、除妄想、唤起各人觉悟。当代诗人、佛学家赵朴初引此典,把佛禅至理、人生顿悟归结为“茶”:“七碗受至味。一壶得其趣。空指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或许赵朴初一生学识、一世洞察尽在其中吧。。

公元500年左右,“茶圣”陆羽著《茶经》对饮茶进行最初的文化阐释后,引无数文人骚客赋诗作文咏茶。但我无意申发现,品茶文、吟茶诗,就会和无数寺院蓦然相逢,我的眼前会有许多高僧飘然而过。白居易的《招韬光师》、刘禹锡的《西山兰岩试茶歌》、武元衡的《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杜牧的“茶烟轻飑落花风”等无一不是借寺借僧咏茶喻人的。

虽然身居九华山脚下,但我并不知何为禅意?鲁迅先生说过:“释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们平常对人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早给我们启示了。”鲁迅先生知道人生的终极是“虚无”,但他以悲观不悲观,偏与邪恶作“绝望抗战”。他悟到的是一种积极的禅意。茶似乎也知它们生活非常短暂,或许只有几秒、几十秒,但它在水给予第二次生命之时就一下子生动起来。也许正因如此,人们才不断从茶中寻找“禅意”吧……

于她而言,茶即生活


永嘉路上一条幽静的弄堂口,一缕蓝色似是冬日的精灵,在灰白色的建筑中显出几分精致和生气。这是一家以典型的中国名字——“宋芳”命名的茶馆,而茶馆的主人却是一个地道的法国女人。

宋芳对中国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在她眼里,这个有着四千年茶文化史的国家,其厚重博大让人惊叹。作为一名热爱中国文化的“上海儿媳”,她更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品味真正的中国茶。

于她而言,茶即生活。

不拿咖啡杯而是捧茶杯

宋芳的本名叫FlorenceSam-son,这个中文名字是中国朋友帮她起的,说起来还是因茶而起——“‘宋’,即‘宋朝’,是中国茶叶贸易开始兴盛的年代;‘芳’,则是茶叶的自然芬芳。”洋人宋芳对这个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的名字,喜欢极了。

说起来,宋芳和茶真的渊源很深。出生在巴黎的宋芳,5岁起就开始喝茶。当父母拿着咖啡杯时,她却总是捧着茶杯;7岁时搬家至巴黎的一个郊区,当时一本在法国少年中流行的描写中国的书,让她对神秘的东方充满了向往。在布置新房时,她特别挑选了印有中国花鸟图案的墙纸和一盏中国灯笼。在法国HEC商学院毕业后,1990年,宋芳以交流生身份去日本东京一著名学府学习,这也是她第一次到亚洲。在日本乡村茶室,宋芳邂逅了东方的茶香,开启了她对茶文化的探究之门。也是在那时,学了三个月中文后,她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那一次的中国之旅,宋芳去了很多地方。昆明、桂林、阳朔、苏州、杭州这些产茶之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一路寻茶,“邂逅”了乌龙、铁观音、龙井、普洱……中国茶叶品种之多、味之独到,令她惊叹。那次经历让她体会到:真正的好茶在中国。

1992年,宋芳从日本回到法国,加入ChristianDior(迪奥)。之后公司委派她前往俄罗斯,担任迪奥在俄罗斯的化妆品部经理。由于俄罗斯与中国接壤,让她有机会看到了中国东北质朴的乡村、接近中国文化。后来在美国哈佛商学院攻读MBA时,她邂逅了一生的伴侣——一位来自上海的先生。1999年,宋芳跟随丈夫来到上海,成为一名“中国媳妇”。

随着这段姻缘,一段茶缘也酽酽展开了。

袋泡茶品不出中国茶真味

“中国是茶叶的天堂。”如同掉进“米缸”里的宋芳,却总觉得纳闷:为什么每次到不错的公司洽谈业务,对方经常拿出的是“袋泡茶”招待?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不爱茶、不品茶?

“茶的背后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太值得细细品味了。”如何向更多人介绍中国好茶?如何让中外朋友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茶文化?定居上海后,这两个问号一直在宋芳脑海里跳出来。

想着想着,一个主意萌生了——不如开一家中国茶馆。

2003年,宋芳辞职回家,一边相夫教子,一边为经历。“我想让年轻人知道,茶叶背后农民们的辛苦,了解每种茶的采摘注意事项都不尽相同;我还想让大家认识到,茶文化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不久的未来,宋芳还计划把她的宋芳茶馆开到美国,“我想让更多人喝到地道的茶叶。我要告诉他们,这些茶叶都来自中国。”

与茶结缘:茶性即人性


茶,可以让人心平气和,眼明心净,与世无争,也可以成为人之筹码,与铜臭相融,与阴谋相渗。但人可以用茶去经营俗世荣辱与悲欢,人却不能改变茶之秉性:生于何处,茶便有何性。惟遇到适合之水、善茶之人与相宜之器具,茶才可以绽放出最佳的生命状态。所谓“茶缘”,其实是人、水、茶的三位合一。也就是说,茶的存在,有一定的被动性:无法选择所属之人,无法决定所用之途,无法契合所喜之水;茶的存在,也有一定主动性:即对人、水、具、流程很挑剔,决不苟合,更不会逢迎。鉴于此,人只能投茶所好,以赚取较好的享受。所以,茶虽受人用,但也被人恭敬,否则陆子的《茶经》又何以成为世代相传与尊宠的经典?

什么叫“外圆内方”呢?什么叫“活得有定力”呢?一个深悟茶道的人,是不需回答的。茶,不是叫人遗世孤立,而是让人于入世中求出世,于大热闹中谋大清静,于大俗中实现大雅。一把剑,可以用于庭院作摆件,也可用于强身健体,亦可以用于杀戮。剑,即是剑,一把无生无命的物件而已,与是非无关,本身亦无正邪之分,但作为由人制作、使用的工具,剑却会在不同的人手中制造出善恶有别的结果。所谓“境由心生”,善恶又何尝不是人之一念?人世悲欢又何尝不是人之心性使然?茶性即人性,这话能有几人懂?

禅意流淌茶室听风


说不准是茶,烘托了景,还是景,衬托出了茶的境。茶,比饮料健康;比白水时尚;比快调品有味儿耐品、耐观、耐聊。今天,你吃茶了吗?

一位爱茶人,曾这样形容他饮茶、观茶时的情境:茶水渐渐由无色变得淡绿进而碧莹,白气袅娜中飘散的茶香,细啜几口,回喉,道不尽的甘醇舒畅,洗去一切身心疲倦,心境如水,意境渐渐凝结在越喝越醇的茶水,茶不醉人我自醉也。让人顿悟苏子的“吾不往而不乐”。佳人佳茗,本就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和艺术。要品其真味,只得靠生活的滋润和人生的感悟。

专业、独特

金骏眉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的一个分支,目前是中国高端顶级红茶的代表,该茶青为野生茶芽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6至8万颗芽尖方制成一斤金骏眉,结合正山小种传统工艺,由师傅全程手工制作。其外形黑黄相间,乌黑之中透着金黄。近期,它的首泡制作人梁骏德老先生来到郑州,分享他的制茶饮茶心得。他说,2003年有了创意,直到2005年才开始做第一泡。茶叶,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它的生长环境。桐木关的金骏眉,每斤需要五万八千个芽头。河南山海缘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常文宇介绍,采摘一天,才能出两千个芽头。收购鲜叶,每斤就需要700多元,约5斤鲜叶出一斤茶。所以,鲜叶成本,已经四五千元了。这还不算人工,可想而知,金骏眉的价格不菲。

品这样的好茶,能去专门的会所,便甚是好了。闹市取静,有这样一处私人会所,且只供金骏眉饮品。专一、专业。于清幽处,坐落坡地上。室内,青砖满墙,沿着拾级而上的楼梯,上面还挂满了书墨字画,茶未近,心已入境了。厅中央,粗木长条桌一张,放在中间,不着任何漆色,保留它的原始纹理、虫蛀疤痕,其上可书可写,宣纸铺开,茶台放在一隅,品尝间,还有墨香相伴,情起时,挥毫泼墨,岂不快哉。

此外,茶具自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好马配好鞍,美女配靓衫。好茶,也需茶具扶。在常总的山海缘会所,有瓦片承载的各种茶壶、茶盏可赏,质朴古韵。适合的茶具,能更好地发出茶的味道,茶汤也衬托得分外晶莹些。难怪有人说,好的茶艺师+茶具能把普通品泡出特级品的味儿来。

三五好友,选凉风送爽处,或这几日的纷纷雨季,临窗角落,沏一壶好茶,递与友人间,也是一种分享与给予。这也是茶道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吧。

闲适、自在

在家,也可以设置自己的一处茶室,不在大小,重在气场对了,喝出自己的那份韵致来。现在,许多人都开始在书房之外,在阳台上为自己造一处茶台;或者专辟冥想室,静处思索时,饮茶打坐。

红茶、绿茶、花茶,任你选择。最佳的饮茶环境,记者最爱是人、空间、大自然能三者结合了。空间,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这样,无形地扩大了有限的居室空间,又享受自然的声、色、光,再加上茶意绵绵,“人文、建筑、室内、环境”结合之下,室外与室内环境,加上主人心境,三境合一,再无比此处更闲适、自在的了。

例如把阳台打造成SOHO一族的工作间,或者变身为一个明亮且独立的读书室,或者是和朋友聊天小聚的茶室天然石和防腐木都是非常好的选择,光着脚踏上阳台,让肌肤和地面亲密接触,感觉舒服自在,而且纯天然的材料更容易让人放松,卸下一切包袱。

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茶之用,性苦寒,一味者,茶与禅。能明心,可见性,其三德,广流传。坐禅时,彻不眠,若满腹,助消化。又明目,又解渴,又生津,祛肺痢,保健康,善护齿,皆长养,诸善根。禅茶茶本清淡,心有清静,用人性泡出茶性。

做茶如做人,茶品即人品,茶德即人德。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茶,做人好,做茶也会好。人道即茶道,茶道即人道,可为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是为人之道、茶道仁心,既独立又统一,实属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名伦之理。

以茶见静,非静不能得茶气;以茶见清,非清不能得茶韵;以茶见和,非和不能得茶理;以茶见虚,非虚不能得茶意;以茶见宽,非宽不能得茶识;以茶见真,非真不能得茶律;以茶见诚,非诚不能得茶德;以茶见禅,非禅不能得茶悟;以茶见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与茶相交,该内心端肃淡定,才不负于它。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每个人活着都有属于自己的命运,不论浓淡,在岁月的打磨中,幸福也好,痛苦也好,乃至精彩、坎坷、得到与得不到,都会随时间流走,不要刻意追回,顺其自然,才不会忽喜忽悲,心情才会像喝进去的乌龙茶,滋润润、暖融融。学会放下是一种智慧,但放下不是不要,而是另一种选择。

茶的最初本意是为了解渴。所以喝茶是为了解渴,而品茶是为了怡情。生活里,有时像在喝茶,是为满足生存的需要。有时像在品茗,却是为调节心灵的需求。从苦到甜、从浓到淡,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品茶,须静下心来细细把玩品味,才不辜负了好茶。人生亦如品茶般微妙,别虚度了此生,错过了茶香。

境界如茶。茶叶展开的越多,与水的接触面就越大,越容易沉下,越是卷曲,把自己局限起来,越是浮着。有境界的人如沉下去的茶,站得稳,看得远,凡事从大处着眼,通盘考虑,不计眼前得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境界小的人,往往只顾眼前,不会有太大的收益。

喝茶,不仅是要靠缘份,一款好茶,需要有赏识她的人去看,去品,去回味。面对同样一杯茶,不同的人亦会生出不同的感受来。但品茶本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快乐的基础上,用心灵去感悟那草木之间那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用一颗平常的心、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款茶。这正是所谓的“相由心生,茶由心选”。

花卷茶即百两茶知识介绍


花卷茶又名“百两茶”,后来相继产生“千两茶”“十两茶”“五百两茶”“三百两茶”等规格,主要是为了方便运输,最近湖南益阳又制作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花卷茶5千两茶以庆北京奥运。以前花卷茶是不能发“金花”的,“金花”只能发在茯砖茶上。为此湖南益阳茶叶专家经过了三年左右的时间终于掌握了在千两茶系列产品上发花的技术,由此金花花卷茶诞生,这也是湖南黑茶的又一次创新。

花卷茶(百两茶)生产厂家在湖南益阳安化有几家,而且只能在安化才能生产出来,因为这种茶的独特工艺。其规格百两茶(3.625千克/支),千两茶(36.25千克/支)。好的花卷茶茶身内部生长着一种“菌花”,现已经被证实为“冠突散囊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花,冠突散囊菌据了解生物里暂时只有林芝上有,现在茯砖茶、千两系列产品也有。

花卷茶(千两茶)外表古朴。形如树杆,采用花格篾篓捆箍包装。成茶结构紧密坚实,色泽黑润油亮,汤色红黄明净,滋味醇厚,口感纯正,常有寥叶、竹黄、糯米香气。热喝略带红糖姜味,凉饮却有甜润之感。花卷茶以安化上等黑茶为原料,经“筛制”、“拣剔”、“风选”、“整形”、“拼配”等工序加工而成。每支茶加工可以分为“蒸包灌篓”、“杠压紧形”两个阶段。蒸包灌篓分为五吊、五蒸、铺蓼叶、胎棕片、上牛笼嘴等步骤。杠压紧形是将灌好茶的花篾篓置于压制场地的特制杠杆下经五轮滚压,由一班青壮年男子(6人),赤膊、短装、绑腿、赤脚上阵,压制时由五人下压大杠,一人在前面移杠压茶;收紧篓篾时,由四人用脚踩篓滚压,一人操小杠绞紧篓篾,随着篓内茶叶受压紧缩,花篾篓不断缩小,压大杠和绞小杠交替进行,反复五次,加箍绞到花卷圆周尺寸符合要求为止,最后由一人手挥木锤,锤击花卷整形。之后冷却定型。定型后还要松箍、杀篾、锁口、标记制造日期。最后置于特设的凉棚竖放晾置,日晒夜露一个月(以前为49天),即为成品茶。

茶中品禅意 禅中识茶香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禅,禅借茶悟,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

在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饮茶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茶圣陆羽就是用自己对五味人生的感悟,以茶入道,终于禅机感应,觉悟成圣。

一部《茶经》将茶事上升为茶学茶道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可见入道处绝非只在空门,平常心是道,有了"自然"的心境便是得了禅之真谛。

古德云:"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总之,自唐宋以来,禅提升了饮茶的品位与境界,茶涤除了人心灵的暗昧,有助于禅心的体悟,禅茶一味,才是茶道的精髓之所在。

在学佛中首先要有包容心,就是在5常生活中能包容"酸、甜、苦、辣"香味。喝茶品茶犹如禅茶一样,能体悟人生的,酸甜苦辣香味,一切都能包容。"包容"则如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饮茶犹如品味人生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参禅打坐就是在静滤思考人生,通过品茶参禅,体悟人生、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借茶说心


在生活中,茶是司空见惯的东西。虽司空见惯,却又实在不俗。它与闲适一道,与高雅同堂,以清净为友,结智慧为伴,因此它在诗里,更在禅里。当年赵州老和尚一个“吃茶去”公案,就把茶完全弄到形而上去了。从此的茶,就不仅仅是陆鸿渐《茶经》里的了,茶的季节把握,茶的采摘经验,茶的焙制程序,茶的煎煮火候,水的层次要求,器的讲究,饮茶时的人的种种表现方式,都变得不重要了,茶成了一种高妙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正因为有了这种高妙状态,吃茶时的情形便不一样了,它更靠近了心灵,由心灵来体味,经由心灵体味过的茶,就不再是一种饮品,而吃茶的过程,也就成了成就心灵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

一杯历史名茶在手,茶人也就活在文化里,活在历史中。各种茶会,各式茶席,都是人的灵魂在自然中诗意地栖居。茶存乎一心,静心品茶时,当下的一得,便是莲花盛开。”

你看她写茶与女人:“茶的清雅,茶的甘冽,茶的香韵,茶的安静,茶的灵气,茶的淡泊,茶的洁净,茶的怡人,与其说是茶的这些美妙,是好女人的情质,毋宁说这些是女性一生应该追求的美好。”

你看她说茶道:“茶道的终极追求,就是让人回归宁静和本真,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也是最高的境界。”

你看她讲吃茶的过程:“嗅茶、温茶、纳茶、润茶、冲泡、淋壶、运壶、奉茶,每一细节都是一种心平气和,含笑淡然,都是一曲浅唱低回、余音绕梁的《声声慢》。”

你看她感觉水:“真的没见过这样的水,触手满是寒气,清莹的光泽让人相信这就是轮回前的那一颗心,那是在百千万劫的红尘里,只有与至爱相对时才有的撼动。”

你看她讲究壶:“紫砂壶,是茶的知己,是茶人的知音。每一把紫砂壶都有一个真情故事。当你用一颗心解读着另一颗心,一把壶就有了生命。”

这部书,与其是在说茶,不如说是在借茶说心。为了通达心灵之境,书里不仅有茶,有茶的历史,茶的典故,茶的知识与茶的文化,更有眼前的人和故事,有心灵上的感悟和体察。读着它,你的心就会慢慢地宁静下来,跟着一个人的叙述,进入到一种状态,简约,干净,平和,空灵,从而忘掉身边烟火的缭绕和生活的忙碌,而啜饮一盏清泠和闲适,这时你会发现,自己原来就在自己身边。

汲一段冬天,沏一壶诗意


昨儿立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在了冬天里。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说是立冬之后,除了水面结冰、天寒地冻,野鸡还会飞入水中变成大蛤。

冬天是岁末的季节,立冬是冬天的初始,带着一点让人敬畏的神秘。汉魏时期,天子要率群臣到郊区去迎接冬天,可见世人给冬天的礼遇格外隆重。迎客自然是少不了茶的,迎接冬天的茶要适合这个季节的气韵和风度。

冬天冷静而宽厚,朴实而浪漫,它包容起世间所有生灵,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安静去蓄养生命的静气,在寒冷得如同凝固的空气里有它别样的温厚;冬天的雪是它独有的浪漫,虽无春花秋色的芳香与明艳,却有着玉洁冰清的纯粹与诗意。冬天就这么来了,带着对世间冷静的热情,睿智的深爱,有些迟来的落寞又裹着重逢的惊喜。

敬给冬天的这杯茶,要融进它静水流深的情感。冬天的水冰冷而沉静,格外清亮,是酿制黄酒的佳品,也是泡茶的上选,用文火慢慢烧开,细细沏上一壶茶,冬天的安谧与沉静都沉入壶中,那茶便也有幸遇到了一段冬天。

茶要选浓醇的好茶,这才配得上冬天的宽厚,沏上一壶上好的普洱,醇厚甘香,暖意融融,静享一盏冬日的时光,如若有幸有人作伴,两下无话,只是饮茶,心照不宣,便又是一番妙不可言的光景。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代诗人杜耒的诗中,冬夜炉暖,满室茶香,月在窗前,却终是因一枝梅花而不同寻常,而冬天的诗意又何止一枝傲雪寒梅呢?

冬天来了,雪落还会远吗?古人采撷枝头落雪,便可泡出一壶不落尘俗的好茶,处在尘嚣都市中的朋友,大概是没有这样的清福和勇气了,可冬天的水为我们共适,冬天的时光许给我们一样的漫长,就让我们悄悄地汲一段,沏上一壶诗意,静静品尝。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心即佛心 诗意即禅意》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