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种类】

茶小绿叶蝉是雅安市茶叶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多代,且世代交替。严重危害夏秋茶,受害茶树芽叶蜷缩、硬化、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今年2-3月气温反常偏低,温度波动大、回升缓慢。茶小绿叶蝉越冬代成虫4月上旬才开始活动,比常年推迟近一个月。近日,名山区经过调查,有65%的茶园查见小绿叶蝉发生,其中60%茶园仍是成虫,百梢虫量4-5头,但嫩茎上易见很多产卵痕;其余40%茶园1-3龄若虫已发生,有虫梢率16%,百梢虫量21头,基本达到百枝嫩梢虫梢率15-20%的防治指标。5月份以来,雅安市天气时晴时雨,有利于小绿叶蝉繁殖,成虫产卵高峰后7天左右为若虫孵化高峰,5月下旬进入全年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根据以上情况,茶农要抓住茶小绿叶蝉低龄若虫高峰期这个关键时期开展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绿色防控工作。特别是背风向阳、管理粗放、杂草丛生、间作胡豆、绿肥等作物的茶园。

防治方法:

1、及时勤采少留叶,既可减少小绿叶蝉的食料和成虫产卵场所,又能采去部分已产有卵的嫩梢,对其发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2、适时修剪、除草,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寄主植物,降低虫口密度,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3、选用色板、信息素诱杀小绿叶蝉成虫。

4、化学防治:抓住小绿叶蝉低龄若虫期抗药性弱的特点,当百叶虫数达到10头或有虫梢率达到15-20%时施药防治。防治药剂选用经农业部在茶叶上登记,正规厂生产,对天敌危害小的农药进行防治。推荐亩用2.5%鱼藤酮乳油150毫升或15%茚虫威悬浮剂20ml或24%帕力特悬浮剂30ml或99%韩国SK绿颖矿物油400ml+10%联苯菊酯80ml兑水80-100kg,在茶小绿叶蝉发生期均匀喷雾于茶蓬中上部。

5、安全间隔期:必须严格遵守不同药剂施用后到安全采叶的间隔期,确保无公害茶叶生产安全。

延伸阅读

采茶歌


《采茶歌》1

凤凰岭头春露香,青裙女儿指爪长。

渡洞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催贡文移下官府,都管山寒芽未吐。

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采茶歌》2

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小妇解当家。

残灯未掩黄粱熟,枕畔呼郎起采茶。

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

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容。

六水三山却少田,生涯强半在西川。

锦官城里花如许,知误春归几少年。

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试采茶,

细叶莫争多与少,筐携落日共还家。

头遍采茶茶发芽,手提茶蓝头戴花,

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

莫让爹妈把心挂。二遍采茶正当春,

采罢茶叶绣手巾,两边绣的茶花朵,

中间绣的采茶人,姐妹绣花用了心。

三遍采茶忙又忙,又要采茶又要插秧

去插秧来茶叶老,去采茶来秧要黄,

采茶插秧两头忙。

《采茶歌》3

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

年年常作采茶人,飞蓬双鬓衣褴褛。

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女烘焙终朝忙。

须臾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

好茶得入朱门里,瀹以清泉味香美。

此时谁念采茶人,曾向深处憔翠死。

采茶复采茶,不如去采花。

采花虽得青钱少,插向鬓边使人好。

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歌,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除江西、福建外,其他如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也都有不少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我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采茶调是人们在采茶的劳动中,慢慢哼出来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姑娘们戴着草帽、腰间系着小筐在茶树之间穿梭着,双手在茶树上飞舞着,嫩绿的茶叶尖尖就样被采摘下来,茶园里欢声笑语不断,远远的瞧去,像一片片彩云点缀在绿色的山间,采到兴起,有人就哼起小调,大家一唱百喝,采茶的兴致就更高了!

如土家族的村寨都有自己的茶山,土家族的姑娘都会一手采茶、制茶的好手艺。春天来了,百花盛开,茶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土家姑娘们也就走出了家门,去了茶山,一边唱着采茶歌,一边忙着采茶。

水温及时间泡茶的名堂


北方人一般爱喝花荼。这几年北方地区,包括山东一些市县,绿茶也颇受青睐。然而,北方老乡对绿茶的一些特点尚不清楚。大家知道,绿茶冲泡水温及时间对饮用者是最关心的,对绿茶的感官品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弄弄明白。

经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名优绿茶以冲泡水温100℃、时间4分钟,茶汤的感官品质最佳;部分原料特别细嫩、揉捻较重的名优绿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3分钟或冲泡水温80℃、时间5分钟感官品质最好;部分做形时几乎不揉捻的名优茶则以冲泡水温100℃、时间5~6分钟最有利于茶汤品质的发挥。

目前,我国名优绿茶内质感官审评的方法是套用大宗绿茶的审评方法,而我国大宗绿茶的内质感官审评方法源于英国人感官审评红茶的方法。该方法对于大宗绿茶的感官审评是可行的,且准确性高,但用于名优绿茶的感官审评则不完全适合,在某些方面不能很好地反映名优绿茶的品质特征。

在1997年与1998年两年中,我国科研人员对冲泡时间、冲泡温度两因素作了多次冲泡试验。供试名优绿茶为: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南京雨花茶、无锡毫茶、太湖翠竹、六安瓜片、羊岩勾青、余杭径山茶和保康翠芽。

一、冲泡时间和冲泡水温试验:

a)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开化龙顶、太湖翠竹、羊岩勾青和余杭径山茶试验方案:冲泡时间(A):A13分钟,A25分钟,A37分钟;冲泡水温(B):B180℃,B290℃,B3100℃

b)南京雨花茶试验方案:冲泡时间(A):A13分钟,A24分钟,A35分钟;冲泡水温(B):B180℃,B290℃,B3100℃

二、水温100℃的条件下,冲泡时间试验:在冲泡水温100℃的条件下,设不同的冲泡时间处理,即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6分钟和7分钟。

以上茶叶均用1∶50的茶水比进行冲泡,重复3次,并采用感官密码审评茶汤的色、香、味,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反映其品质。

从1997年和1998年的试验结果来看,冲泡水温和时间对名优绿茶香气、汤色和滋味的影响西湖龙井、浙江龙井(结果与西湖龙井相似,略)、开化龙顶、余杭径山茶(结果与西湖龙井相似,略)、太湖翠竹(结果与西湖龙井相似,略)、羊岩勾青和南京雨花茶的结果基本一致。

冲泡时间和水温对香气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冲泡时间短,叶底香气好,且温度越高,这种趋势越明显,如西湖龙井、羊岩勾青,A1B3(即3分钟、100℃)处理明显优于A3B3(即7分钟、100℃)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冲泡水温对香气的影响较复杂,一般情况下,温度高有利于香气的挥发,热嗅香气好,但对一些原料特别幼嫩的清香型茶叶(如南京雨花茶)则表现为水温稍低(80℃)的香气优于水温高的,两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冲泡温度高了,香型则有所变化,鲜爽度也随之降低。但对羊岩勾青和原料成熟度较高的炒青名优绿茶,不同的水温对香气影响就不大,相互间的差异也不显著。

冲泡时间与水温对汤色的影响是:在温度稍高的情况下(90~100℃),冲泡时间越短,汤色好,明亮度高;而某些茶叶(如开化龙顶等),因内含物不易泡出,冲泡时间延长,反而对汤色有利,如果温度稍低(80℃),时间延长至5分钟左右,对汤色有利。

不同冲泡时间和水温对滋味的影响最大,冲泡时间(A)和冲泡水温(B)对滋味的影响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P<0.01)。开化龙顶、羊岩勾青、西湖龙井在冲泡水温80℃时,尽管感官审评时鲜爽度较好,但浓度和厚度都很低,滋味淡薄,得分较低。南京雨茶花在冲泡水温80℃时,浓度与鲜爽度都好,但浓而不厚,有缺乏内容物之感。随着冲泡水温的提高,各种茶汤的浓度、厚度都明显提高,茶味才真正体现出来。因此冲泡时间对滋味的影响是因茶而异的。如开化龙顶、羊岩勾青在冲泡水温80~90℃时,以7分钟处理最好;若水温同是80℃(B1),7分钟的(A3)优于5分钟(A2)和3分钟(A1),5分钟的(A2)优于3分钟的(A1),差异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冲泡水温在100℃(B3)时以5分钟(A2)最好(见表2、表3)。西湖龙井在冲泡水温80℃时,冲泡时间以5~7分钟最好;90℃时,以5分钟最好;100℃时,以3分钟最好。南京雨花茶在冲泡水温80~90℃(B1和B2)时,以4分钟处理(A2)最好;100℃(B3)时以3分钟处理(A1)最好。总的来看,在所有处理中,每只茶的滋味高分都出现在冲泡水温100℃(B3)的处理中,可见,对名优茶的冲泡水温以控制在100℃为妥。

根据对全国名优绿茶评比综合得分,可以看出,说明现行的冲泡条件下不能充分发挥南京雨花茶、西湖龙井等的品质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冲泡时间太长。

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不同冲泡时间对名优绿茶内质审评的影响最佳水温处理基本上都处于同一水平上,但时间差异较大。在试验范围内,汤色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明亮度下降,因而得分也下降;香气的最高分大都出现在3~4分钟的处理上;滋味的最高分出现的时间变化较大。加工时做形用的力较小、冲泡时内含物浸出速度慢的开化龙顶与江山绿牡丹,冲泡时间短,滋味太淡;冲泡时间的延长,滋味也得到改善,故开化龙顶以冲泡6分钟得分最高,江山绿牡丹冲泡5分钟得分最高。原料幼嫩、做形时用力较大、细胞破碎率高的南京雨花茶与无锡毫茶,冲泡时内含物浸出速度快,冲泡3分钟茶汤品质最好,时间再延长,滋味则由醇变浓,最后带涩。就综合评分而言,西湖龙井、六安瓜片、保康翠芽、太湖翠竹、余杭径山茶、羊岩勾青都以冲泡4分钟得分最高,且香气与滋味得分较为一致;开化龙顶是6分钟;江山绿牡丹是5分钟;南京雨花茶与无锡毫茶是3分钟。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名优绿茶,要求的冲泡水温和时间是有差异的,目前审评上使用的冲泡水温100℃、时间5分钟的冲泡方法难以反映大多数名优绿茶本身所具有的最佳香气、汤色和滋味特征。但在审评上要采用不同的水温和时间,至少目前是难以做到的,不过它对消费者饮茶和今后审评方法上的改进则有所启示。

赣南采茶戏简介


赣南采茶戏是著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安远九龙山茶为清朝贡品。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云集于九龙,采购春茶。靓丽采茶女边唱采茶歌,歌声此起彼伏,一唱采茶歌,歌声此起伏,一唱众和。茶业发展,采茶歌也不断流传与发展。早在明万历年间,《插秧采茶歌》已进入了绅吏的“大雅之堂”。

据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此后,始源于同为客家人大本营-闽粤赣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粤东的采茶灯传人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间灯彩结合,演变成有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结合的采茶小戏《姐妹摘茶》。后经改编并加入纸扇等道具,创造了《卖茶》、《板凳龙》等剧目。剧中人物演变为二量一丑,即“三角班”。继而发展到有十三场、四十多折、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等茶灯戏剧,采茶灯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

这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欢快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因此获得迅速发展。

采茶戏曲


我国是茶叶文化的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独立的剧种--“采茶戏”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于地区的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新春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些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武宁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每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

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较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

茶对戏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种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一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5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戏剧事业的进一步繁荣,戏剧中的茶事内容,不仅在舞台上常常可见,而且出现了诸如《茶馆》、《喜鹊岭茶歌》等一类以茶文化现象、茶事冲突为背景和内容的话剧与电影。《茶馆》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力作,全剧以旧时代的兴衰及剧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

茶歌、采茶调


采茶调是汉族的民族,在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演化产生了不少诸如“打茶调”、“敬茶调”、“献茶调”等曲调。便如居住在滇西北的藏胞,蔻、生活时,随处都会高唱没的民歌。如挤奶时,喝“格奶调”;结婚时,喝“结婚调”;宴会时,唱

“敬酒调”;青年男女相会时,唱“打茶调”、“爱情调”。又如居住金沙江岩的彝族,旧时结婚第三天祭过门神开始正式宴请宾客时,吹唢呐的人,按照待客顺序,依次吹“迎宾调”、“敬酒调”、“敬烟调”、“上菜调”等等。

当代,茶农随着经济上的日渐富足,文化上的不断提高,正如民谣所说:

“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歌声更是不绝于茶园,回荡在山欲。与此同时,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到茶乡采风,使茶叶民歌由山乡登上舞台,走进银幕,响彻大江南北,传遍长城内外。

如周大风词曲的《采茶舞曲》展现了一幅清新的江南茶山风光画卷。如其歌词云:“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岩好呀么好风光。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们东山西同采茶忙。插秧插到大天亮,采茶采到月儿上;插得秧来匀又快,采得茶来满山香,你追我赶不怕累,敢与老天争春光,争呀么争春光。”

蒋淦勤:一把壶 半世缘


蒋淦勤又捧回了一项金奖。在不久前闭幕的第十届中国文化产品交易会上,蒋淦勤凭借几十年来精湛的制壶工艺拔得头筹,他早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次得奖了。

穿过繁忙的长兴县城区,走进皇家湾小区一栋11层的房屋内,便到了75岁的国家陶瓷艺术大师、浙江省紫砂烧制技艺传承人蒋淦勤的家了。屋内一间向阳的房间,摆放着一张长条木桌,上百件老旧工具整齐地排列着,这是蒋淦勤的工作台。

这个工作台,盛装着的,是最纯正的长兴紫砂印象。

匠心与泥土的融合

“啪啪啪”,随着枣木制的泥搭子一阵拍打,紫砂泥条薄厚均匀地出现在眼前。蒋淦勤戴着老花镜,右手操起一把鳑鲏刀轻轻一划,泥条被切割成边角齐整的长方形,“这个是用来打壶身的,边角要齐。”

随后,蒋淦勤继续拍打泥片,拍打至恰到好处时,拿起一把规车稍微一转,旋成圆溜溜的泥片,“这些圆片用来做壶底、口以及围片。”

壶艺是硬功夫,即使是再平常的一把紫砂壶,也是匠人们与泥土拍、揉、搓、打上千次甚至上万次而来。拍打泥片是紫砂壶艺的基础,紫砂艺人曾曰,若未拍打过三千张泥片,莫论做壶。打好长条泥片和圆泥片,用时再经拍打,蒋淦勤便开始了一把紫砂壶的创作之旅。

蒋淦勤面前摆起一个灵巧面平的转盘,将圆形的围片黏贴在转盘正中,糊上一层清水。随后,双手持泥条沿着围片围,腕部向外一扣,一个椭圆的泥筒子便成了。此刻,蒋淦勤右手持一把薄木拍子,以左手三指衬于圆筒内壁,轻柔拍打。随着转盘的转动双手配合到位,不一会儿,泥筒便拍打成型,辅以明针刮平修正,细细看来,器身形状已圆润平滑。

蒋淦勤捏完器身,随后挖足、开面,加柄、嘴、盖等,每一步骤都谨小慎微。制壶过程可少不了脂泥调制,蒋淦勤用清水将其调制得均匀细腻,软似浆糊,涂于各部件衔接处,看上去天衣无缝。

俗话说,三分手艺,七分工具。一把紫砂壶的制作,从第一道工序打泥条开始,所用工具少则十余种,多则上百种。蒋淦勤的工具,多为自制,甚至因形因泥而制,经过常年累月摩挲,大都已溜光锃亮。

枣木做的泥搭子,灵巧面平的转盘,修饰壶面少不了的竹剪刀,切削泥片用途广泛的鳑鲏刀,开壶口划圆泥片的矩车,圆整壶嘴壶盖、壶钮的独果,给壶面打光的牛角片,开嘴孔的挖嘴刀……这些工具,也像有了生命一般,在蒋淦勤手中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紫砂壶精品。

寻“土”而来留长兴

沸水入壶,随着一丝青烟萦绕,茶香四溢。柜橱之内,造型各异的紫砂壶陈列其中。坐在藤椅上的蒋淦勤眯着眼睛,打量着桌上滑如鹅脂的紫砂壶,随后抿口红茶,便打开话匣,讲起了他与长兴紫砂的半世情缘。

1941年,蒋淦勤出生于宜兴市川埠乾洛村一个紫砂世家。小时候玩儿着泥巴长大,耳濡目染下做些装饰小陶器。15岁时蒋淦勤进入宜兴紫砂厂开始系统学习紫砂壶制作,师从大师王寅春,后经朱可心、顾景舟及胞姐蒋蓉等大师的言传身教。

在宜兴紫砂厂掌握紫砂制作的基础,又因其聪慧好学,3年后蒋淦勤被推荐至南京艺术学院,学习素描、雕塑、画图以及美学理论等课程。而此时,蒋淦勤的兄长蒋淦春已看中拥有丰富紫砂矿的长兴县,并欲将世代所传的紫砂技艺带至长兴。

“来长兴吧!”1962年,当时还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的蒋淦勤接到兄长邀请,没多思虑便答应了。蒋氏一脉开始转入长兴,为长兴现代紫砂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生。而正是像蒋氏兄弟这样高技艺人才的到来,原本作为紫砂土原料供应地的长兴,也逐渐向产业链高端的紫砂壶生产发展。

作为长兴紫砂技艺的创始人,蒋淦勤1983年曾任长兴紫砂厂技术厂长,于1988年创办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承担起传承和兴盛当地紫砂产业的重责。如今,活跃在长兴的紫砂壶艺人,大多来自当年的长兴紫砂厂。可以说,寻“土”而来的蒋氏一脉,在与长兴几十年的融合后,为当地的紫砂产业发展注入了生命和活力。

每把壶都有故事

紫砂壶捏造之法起于日复一日的反复锤炼,随后辅以装饰让其锦上添花,而真正赋予紫砂壶以生命的则是烧窑。蒋氏兄弟抵达长兴时,尚未有专门的紫砂窑。1958年,长兴青明山陶器厂建立了紫砂工艺品车间,首次试制紫砂,聘请了出身制壶世家的蒋淦春入厂指导紫砂制壶。

一把紫砂壶的制作,每一步都充满风险,想制出精品,靠的是技艺与天时地利。蒋淦勤记得1987年,当时他花近半个月的时间制作了一把荷花藕花器,拿进厂去烧制,不料随着“嘭”一声,待出窑时,壶身已炸裂。这对制壶人来讲,并不鲜见。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蒋淦勤带着对紫砂壶的血脉情缘,扎根长兴至今,不断超越自我,并带动他人。“每一把壶,都讲述了一段故事,捏出来的紫砂生坯,烧造后质感与色彩的沉淀,是最令人兴奋的,然而想要将紫砂壶工艺好好传承下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他感慨地说。

【制壶者言】

紫砂捏造之法,是“灌浆”等外在技术无法比拟的。正是这一捏一合之间,才将片片泥土赋予新的生命。制壶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做了一辈子紫砂壶,它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能做的,就是继续坚守,并将毕生所学授予那些创意无限的年轻人。

赣南采茶戏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安远九龙山茶为清朝贡品。赣南采茶戏是着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

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云集于九龙,采购春茶。靓丽采茶女边唱采茶歌,歌声此起彼伏,一唱采茶歌,歌声此起伏,一唱众和。茶业发展,采茶歌也不断流传与发展。早在明万历年间,《插秧采茶歌》已进入了绅吏的"大雅之堂"。

据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此后,始源于同为客家人大本营-闽粤赣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粤东的采茶灯传人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间灯彩结合,演变成有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结合的采茶小戏《姐妹摘茶》。后经改编并加入纸扇等道具,创造了《卖茶》、《板凳龙》等剧目。剧中人物演变为二量一丑,即"三角班"。继而发展到有十三场、四十多折、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等茶灯戏剧,采茶灯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这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欢快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因此获得迅速发展。

茶剧:赣南采茶戏


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安远九龙山茶为清朝贡品。每年阳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云集于九龙,采购春茶。靓丽采茶女边唱采茶歌,歌声此起彼伏,一唱采茶歌,歌声此起伏,一唱众和。

茶业发展,采茶歌也不断流传与发展。早在明万历年间,《插秧采茶歌》已进入了绅吏的"大雅之堂"。据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

此后,始源于同为客家人大本营-闽粤赣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粤东的采茶灯传人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间灯彩结合,演变成有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结合的采茶小戏《姐妹摘茶》。

后经改编并加入纸扇等道具,创造了《卖茶》、《板凳龙》等剧目。剧中人物演变为二量一丑,即"三角班"。继而发展到有十三场、四十多折、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等茶灯戏剧,采茶灯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这种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戏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欢快的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因此获得迅速发展。

赣南采茶戏是着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歌词)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姐妹们,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

你追我赶不怕累,敢与老天争春光,争呀么争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采呀么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你摘青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往篓里装。

千篓百篓堆成山,篓篓嫩芽发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姐妹们,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

你追我赶不怕累,敢与老天争春光,争呀么争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长,溪水两岸采呀么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妹妹呀,你摘青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叶往篓里装。

千篓百篓堆成山,篓篓嫩芽发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日前公布了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博白县的“桂南采茶戏”榜上有名。博白素有“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美称,“桂南采茶戏”是当地流传的一种由本地茶民独特的舞蹈、山歌、小调、花灯等糅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种,每逢年节和农闲,当地农村、圩镇,采茶演唱十分活跃,群众喜闻乐见。

据介绍,目前活跃在博白城乡的采茶戏团博白县采茶剧团、沙河民间艺术团、江宁民剧团、凤山木偶团等一大批艺术团体,共有130多个采茶剧团2000多名演员,年均表演采茶戏2000多场次,足迹遍及全国各地。中国文联的一位专家在观看博白县采茶剧团的表演后赞誉说,“桂南采茶戏是我国的稀有剧种,应像国宝大熊猫一样保护起来!”

据了解,桂南采茶戏由江西传入博白,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开台茶,开荒,点茶,采茶,炒茶,卖茶。桂南采茶属“三小戏”,即由小生、小旦、小丑组成戏的躯干,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整个戏曲舞台艺术体系,其表演程式有唱竹马、舞狮、舞龙、打钱鞭等,唱腔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地方特色浓厚。而博白地区的采茶是“采茶串古”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的木偶戏、地戏、牛戏的精华逐步发展起来的,传统剧本有“张三过年”、“剃头二借妻”、“童子上京考试”、“亚兰卖猪”、“一枝花”、“杀狗劝夫”、“烟鬼扫街”等10多个,其特点是以民间故事为主。在博白客家地区,每逢有庙会、观音旦、做社,常有民间采茶团走村串户表演,观众多为老人、妇女、小孩,演到高潮时,常有台上台下一唱一和的动人情景,观众和唱时极其投入,戏散回家也会边走边唱,其乐无穷。

《茶解》采茶炒茶


《茶解》中采茶炒茶的论述:

雨中采摘,则茶不香。须晴昼采,当时焙。迟则色味香俱减矣。故谷雨前后,最怕阴雨,阴雨宁不采。久雨初霁,亦须隔一两日方可,不然,必不香美。采必期于谷雨者,以太早则气未足,稍迟则气散。人夏则气暴而味苦涩矣。

采茶入箪,不宜见风日,恐耗其真液。亦不得置漆器及瓷器内。

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再略炒,人文火铛焙干,色如翡翠。若出铛不扇,不免变色。

茶口十新鲜,膏液具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制半干,不于铛中焙燥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

茶炒熟后,必须揉按,揉授则脂膏熔液,少许人汤,味无不全。

铛不嫌熟,磨擦光净,反觉滑脱。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又若年久锈蚀之铛,即加磋磨亦不堪用。

炒茶用手,不惟匀适,亦足验铛之冷热。薪用巨杆,初不易燃,既不易熄,难于调适。易燃易熄,无逾松丝,冬日藏积,临时取用。

茶叶不大苦涩.惟梗苦涩而苗.日带草气。去其梗,则味自清澈.此松萝、天池法也。余谓及时急采急焙,即连梗亦不甚为害。大都头茶可连梗,人夏便须择去。

—松萝茶出休宁松萝山.僧大方所创造。其法,将茶摘去筋脉.银铫妙制。今各山悉仿其法。真伪亦难辨别。

茶无蒸法,惟岕茶用蒸。余尝欲取真岕,用炒焙法制之,不知当作何状。近闻好事者亦稍稍变其初制矣。

祁门采茶戏


“祁门采茶戏”是世界名茶“祁红”故乡安徽省祁门县的一种与茶共生、为茶而演的茶乡地方戏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特点是:茶人编,茶人演;演茶人,演茶事;茶山唱,茶乡演;方音重,茶味浓。

祁门县地处安徽、江西交界之处,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有祁门人业茶的记载。但祁门采茶戏的诞生,却要迟至清代末期“祁红”创制成功之后。由于当时地处穷乡僻壤的祁门人烟稀少,加之祁红制作工序繁杂、作业量大,急需大量采茶、制茶人手。因此,近邻的江西浮梁和安徽安庆等地的农人,便纷纷北上南下来到祁门,女采男制,入乡随俗,安居乐业,共兴茶事。“江西采茶戏”和“安庆黄梅戏”这两种剧种的因子,便也随之传入祁门,并与祁门的乡音古戏(如,目莲戏、傩舞傩戏等)兼收并蓄、相互嫁接成一种完全崭新的地方戏曲,祁门采茶戏于是应运而生。

祁门采茶戏的曲调十分丰富,有西皮、二凡、高二凡吹腔、反二凡、拨子、秦腔、唢呐皮、文词、南词、北词和花调等数十种。起初,祁门采茶戏以清唱的来形式表演,无论是茶山还是乡场乃至于古祠堂、古戏台,什么地方都可随时开唱。真正以戏曲表演的形式登上舞台表演,则是民国初年的事儿。当时祁门采茶戏已经相当红火,史籍中有“连演七天七夜”的演出纪录。据当地茶文化资料称,解放前夕“在祁门上演的采茶戏传统剧目就有大戏12本,小戏46本”。最具代表性的祁门采茶戏剧目有《采茶》、《海老三种茶》、《祁门红茶》、《天下的红茶数祁门》、《茶场就是我的家》等,特别是其中有六幕的祁门采茶戏《天下的红茶数祁门》尤其值得一提,因为这部初创于1937年的采茶戏的原始脚本的编剧者,正是由民国北京政府农商部于1915年在祁门县创办的“祁门茶叶改良场”的场长、著名茶叶专家胡浩川先生。这部以六幕采茶戏为载体,详细演绎祁门名茶从鲜叶采摘到初制再到精制的完整过程的祁门采茶戏,在庆祝祁门解放的欢庆晚会上公演后,反响相当强烈。而另一部剧名叫《海老三种茶》的祁门采茶戏,则以其全部采用祁门方言演唱、道白的特色而载入祁门采茶戏史册。

祁门采茶戏作为祁门茶乡弥足珍贵的茶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新编的祁门采茶戏剧目不断涌现,并在参加全县、全地区和全省的文艺汇演中屡屡获奖。现在,海内外客人谈到祁门,不但马上就能提到“祁红”名茶,而且还要提到“祁门采茶戏”,因为它是“祁红之乡”又一朵令广大茶人喜闻乐见的、饱蘸茶香的茶文化奇葩。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雅安:及时勤采茶叶 控制茶园害虫小绿叶蝉》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种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