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生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衍生出“茶”字。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Cy260.com精选阅读

茶字的出现及其由来


在荼、槚、茗、荈、设五种茶的称谓中,以荼为最普遍,流传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但从《尔雅》起,已发现茶是木本,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但槚本指楸、梓之类树木,借为茶也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槚,苦荼”的基础上,造一“搽”字,从木茶声,以代替原先的槚、荼字。另一方面,仍用“荼”字,改读“加、诧”音。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荼,埤苍作搽。”《埤苍》乃三国魏张揖所着文字训诂书,“搽”字至迟出现在三国初年。

南朝梁代顾野王《玉篇》“廿部”第一百六十二,“荼,杜胡切。……又除加切”。隋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释木第十四》:“荼,音徒,下同。埤苍作搽。按: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初加切,直加切,音茶。

“荼“读茶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荼“(音徒)形改音未改,“荼”(音茶)音改形未改,所以,荼在读音上及荼在书写上还会引起误解,于是进一步出现既改形又改音的“茶”(音茶)和“搽”。

隋陆法言《广韵》“下平声,莫霞麻第九;荼,春藏叶可以为饮,巴南人曰葭荼。”“茶,俗”。“茶”字列入“麻韵”,下平声,当读“茶”,非读“徒”。

“茶”字由“荼“字减去一画,仍从草,不含造字法,但它比“荼“书写简单,所以,所以“荼“的俗字,首先使用于民间。“荼”(音茶)和“茶”大约都起始于陈隋之际。《茶经》注云:“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

《茶经》原注者认为“茶”字首见《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撰的一部分,已失传。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着《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

茶马古道的起源


旧时,昌都沟通外地的人畜小道,是由人畜长期行走自然形成的。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唐初,吐蕃南下,在中甸境内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

宋代,“关陕尽失,无法交易”,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转移到西南。

元朝,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

明朝继续加强驿道建设。

清朝将西藏的邮驿机构改称“塘”,对塘站的管理更加严格细致。

清末民初,茶商大增。

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大西南后方主要的国际商业通道。

1950年前的昌都成为藏东的商贸中心。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主要有三条:即青藏线(唐著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今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到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今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滇藏线茶马古道有三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白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于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今滇藏线接近。

茶德三字的真谛


“诚”、“清”、“真”,可称之为茶德三字真谛,或曰“茶德三昧”

古往今来,尽管历代茶人对“茶德”的理解释说或有歧义,但比喻士君子美德修养则是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考察历代茶人与茶学研究者对茶事的体悟,我们决定大略可以将中国古代茶德归纳为“诚”、“清”、“真”三个字,可称之为茶德三字真谛,或曰“茶德三昧”。

所谓“诚”,是要求茶人应有的心性修养,即:

诚厚——怀宽厚仁爱之心,

诚明——修磊落光明之性

诚信——守忠信恪礼之操

诚敬——持谦敬由衷之行;

所谓“清”,是指茶事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儒雅风韵与简约素雅,即:清真——真色、真香、真味皆具的茶品。

清俭——静心设造的俭约而雅致的茶具、行茶之物与品饮过程的感觉和终饮的结果,即:

真情——开诚推心之情,

真性——潇洒帅然之性,

悟真——悟解事物哲理的过程,

归真——返璞清心的境界。

这样茶德就具有了超越物质公用和一般生理活动层面的文化意义。

茶事,或曰饮茶过程,只有在其具有了洗涤俗烦、升华情感、完美心灵的精神世界作用时,才可以称得上是“德”——道德与哲学的认识。

英国下午茶的起源


下午茶是英国传统的精华所在,但它并没有特别悠久的历史。在中国,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而在英国,喝茶的风俗直到17世纪60年代英王查尔斯二世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而下午茶的概念要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

下午茶是由第七任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在1840年创造出来的。公爵夫人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常常会感到饥饿,而根据当时的风尚,晚餐要在八点钟才会开始,于是午餐和晚餐中间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公爵夫人就命人把茶,黄油面包和蛋糕在下午晚些时候送到她的房间里去吃。这以后就成了她的习惯了,而且她开始邀请好友一起来饮茶吃点心。自此之后,茶歇就成了一种社会潮流。在19世纪80年代,通常,下午茶会安排在起居室,时间大约是在下午四点到五点,而上层社会的女士们则会穿着长裙,戴手套和帽子来品用下午茶。

传统的下午茶包括精选的三明治,英式奶油松饼,还有蛋糕和其他甜点。选用印度或锡兰(现斯里兰卡)出产的茶叶放入银质茶壶内泡茶,再将茶水倒在精致的中国骨瓷茶杯中饮用。

云南茶叶的起源


我国战国时期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是世界上最早有关茶事的文字记载。神农距今不过四五千年历史,神农当时只是发现了茶,这还不是说茶的起源。近代专家学者们,根据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论证,证明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

首先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考察茶树起源。地球在形成以后,经过了多次演变,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不似现在地球的状态,当然地球气候也不是现在的状况。大约在两亿五千万年以前,地球分为劳亚古北大陆和冈瓦纳古南大陆,前者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后者位于南寒带。中国在古北大陆,印度在古南大陆,两者之间隔着泰提斯海遥遥相望。经过地质年代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多次地壳运动,地球上水陆分布及气候发生很大变化。据云南地质历史,大约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云南便是露出海面的陆地;在距今二千五百万年以来,全省处于热带亚热带温润气候,这有利于被子植物和古热带植物的生存和繁衍;在距今一千二百万年的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所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青藏高原隆起,影响云南植物区系与植被的变化;其后第四纪以来的几次冰河时期,云南未受冰川直接袭击,滇中以南气候依然温湿,因此许多植物原种得以幸存。据考察,滇南的原始森林中,至今还发现有第二纪孑遗的木莲和被誉为“活化石”的树蕨,还有鸡毛松、苏铁、爪哇树、爪哇苦莲等古生植物。现今云南有高等植物1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一半以上,故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据贵州新编《贵州土产工作概要》称,1980年7月9日在晴隆县菁口乡云头大山发现茶子化石。那里可以说是云南茶树起源中心之边缘。近年来我国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蝴蝶梁子等地发掘到距今200多万年以前的猿人化石,被誉为东方猿人之始祖。这说明云南古地理、古气候具有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至于茶树是否也在这里发生和滋长?可以从它的近缘植物加以考察印证。

茶树的近缘植物是论证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云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水热资源丰富,在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形成的红壤土,距今已有五六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土壤之一。这是形成被子植物的茶科植物系统发育的优良条件,所以云南茶树的近缘植物特多,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之美誉。据植物分类学,茶科植物共23属38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260多种,绝大部分又分布在云南;据中国科学院“780工程”调查,在云南仅仅腾冲一个县境内,就发现有山茶科植物8个属70多个种;近据中国茶叶研究所和云南茶叶研究所会同有关部门对云南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结果,按照张宏达教授对山茶树属植物分类: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37个种和3个变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36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分布在云南的有31个种和两个变种,并且有17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中尚无记载的。云南茶树近缘之多,可称世界之冠,这充分证明云南是茶树起源中心。

再从古老大茶树的分布加以考察。云南已发现的野生型和栽培型的大茶树,多分布在澜沧江、怒江、元江流域的深山老林中,其中:勐海县的大黑山原始森林中,1961年发现一株野生型大茶树,树高32.12米,树龄1700多年;勐海县南糯山的半坡寨有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直径1.38米,树龄800多年,被誉为“茶树王”;在风庆县的马街区华丰乡香竹管1983年发现一株栽培型大茶树,主干基径2米,胸径1.59米;凤庆县的诗礼区古黑山附近小光山约两平方公里的地区内生长着万株以上的野茶树群落;澜沧县的景迈茶山延伸地有一株四人合抱的大茶树,分枝在离地15米以上;镇沉县九里区和平乡千家寨有成片生长的大茶树,大者主干直径1.27米,树龄约1000年以上;思茅县磨黑区闭结乡分布有成片大茶树。最大者直径1.18米;金平县哈尼田永平乡及老旧寨等地发现大茶树约100株以上,据湖南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刘宝祥考查认为其茶果形状特殊,有球形、桃形、饼形,与大果茶性状不同,采叶经生化测定,其简单儿茶素高,观察花序,单花序比丛花序多,结果率低,是属野生原始型品种,树龄当在2000年以上;师宗县五洛河区大厂乡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茶树树高25米,主干直径为0.52米。云南古生大茶树有野生型,也有栽培型,有单株独立,也有成片生长,分布面之广。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树型之高大,令人叹为观止,这证明云南茶树源远流长。

更主要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根据生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故前苏联学者杰姆哈捷论断,茶树中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的属原始型的野生种。按茶树的新陈代谢,主要是合成儿茶酚类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而云南大叶种野生茶经生化分析,其合成L一表儿茶酚的强度都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的强度高一倍;相应地合成L一表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也比合成L一表没食子儿茶酚没食子酸酯为多。这表明云南茶树的简单儿茶素含量比较多,因此具有古老茶树的生物化学特征。

科学家们根据以上考察论证,茶树起源于云南已是不争的事实。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云南在商周时期淄人种茶以作贡品;两汉时期茶产益州川谷山陵道旁;三国时期南中茶子颇负盛名;唐宋时期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明代名茶问世;清代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滇茶蓬勃发展,驰誉中外。于此可见云南茶叶源远流长。

茶,是云南省三大经济作物之一烟、糖、茶。20世纪80年代末,全省种茶、制茶、售茶的人口约17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二分之一,这可以说衣食百姓。云南自然条件十分宜茶,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茶树品种均有,尤以大叶种茶,品种优良,品质上乘。因此,茶业兴衰攸关云南经济发展。

云南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沧桑。自“省茶司”成立以来,在扶植生产,改进技术,加强收购,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从而发展了生产,提高了云南茶叶的知名度,对繁荣云南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茶叶生产有了迅速的发展,而形成为云南三大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式茶饮话玉露


玉露的涩味较少,反而甘甜柔和,茶汤清澄,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据悉,日本的茶风应该从唐朝说起,据了解还是在唐朝的时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学,回国时,不仅将天台宗带到日本,还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的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著名的《吃茶养生记》,记录了南宋时期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制茶过程和点茶法,从而被誉为日本的“茶祖”。而之后的留学僧圆尔辩圆带回了径山茶的种子,种植在自己的故乡静冈县,茶风从此开始流传。 

玉露,作为日本茶中最高级的茶品,据说一百棵茶树里也有可能找不出一棵来生产玉露,可见对茶树要求之高。在发芽前20天,茶农就会搭起稻草,小心保护茶树的顶端,阻挡阳光,使得茶树能长出柔软的新芽。将嫩芽采下,以高温蒸汽杀青后,急速冷却,再揉成细长的茶叶。玉露的涩味较少,反而甘甜柔和,茶汤清澄,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失恋、失意,请别喝玉露”,不知甚解,直到有一天,晚饭后喝了三泡玉露而导致整个晚上睡不着,才真切体会这句话的深意。这款看着冰清玉润、淡雅悠远的茶叶虽然有个诗意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名字,但内里咖啡因的含量却高过咖啡三倍之多!所以在下一次夜间提神,除了咖啡之外,你又多了个选择。

在春天茶芽生长前的20天,茶农搭起草篷用来遮住阳光,小心地保护茶树顶端慢慢生发的娇嫩茶芽。草篷阻挡了阳光直射,叶绿素的流失也随之减少,使得茶叶保持了鲜绿的颜色外,也提高了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这样成茶的味道就更有一种天然的鲜味。若是嚼一小口未冲泡的玉露,舌头都会被鲜得掉下来,简直可以媲美昆布粉。其实细品玉露,会发现茶汤中也明显带有昆布的味道,这也许就是它相比其他茶来说的迷人之处。

因为这样的生长环境,玉露的涩味比起其他茶叶来说,也大大减少,所以现在很多以煎茶或番茶为主要原料的日本瓶装茶中都会添加玉露,因为玉露的甘甜能中和煎茶和番茶的苦涩味道,使成茶的滋味更圆润温和。

喝玉露最适合用小杯品尝,像潮州人喝功夫茶一样细斟细饮,可以观色闻香,一泡落下,在杯中,我们感觉到了春天满坡青翠的茶园、安静的大自然、淙淙的细流、晚风中寺院的钟声、做茶人的用心保护、煮茶人的一片诚恳之意……茶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怎样喝茶也就成了生活方式的体现。喝日本茶讲究“和、敬、清、寂”的精神修养,茶叶要精细,茶具要干净,心态要平和,我们在家泡一壶日本茶时,不妨也为自己准备两三枝插花,淡雅的古琴曲和一只古朴的茶壶,在这日淡风清的午后,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药茶的起源与发展


药茶是中草药或食物或茶叶,单味或多味配伍(复方),经过煎煮或冲泡,代茶饮用,以治疗疾病或保健养生的饮剂。

药茶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充实、发展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茶的故乡,用茶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发现了茶有解毒治病的作用。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形成习俗。药茶是指一种剂型,未必皆加入茶叶。从此使茶的定义得到了扩展,出现了不含茶叶的药茶剂型。

清代,药茶的应用十分普遍,茶独特的治疗保健效果,得到清官对药茶应用的高度重视。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指出茶的功用为“能人肺清痰利水,人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涤,炙熄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脑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衄血血痢,火伤目疾等症,服之皆能有效”。在《本草备要》中说:“饮茶有解酒毒、油腻、烧灼之毒。多饮消脂,最能去油。”

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跟我国一样都是亚洲国家,而且日本与我国的渊源甚深,日本以前的名字叫倭国,日本的很多文化和技术都是从我国流传过去的,如日本的纺织技术、造船技术、金工技术、文字,医术、天文历法、儒家思想、茶文化等。

日本的茶道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是日本茶文化是源于中国的,早在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将茶种带到了京都比睿山;后来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也在天台山研习佛法并修学茶艺,写成了着名的《吃茶养生记》,而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在隋唐,中国茶文化入“经”成“道”,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给日本带回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东方第一枝”。

第二阶段在两宋,中国禅茶文化日渐成熟繁盛,此时,“取经”的日僧络绎不绝,名僧容西两次入宋,居留中国达二十四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和“茶禅一味”的墨宝带回日本,自己又撰著《吃茶养生记》,由此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师和日本茶道的先驱者。

第三阶段在明清,在中国禅宗教义和“禅茶一味”的理念刺激和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一页,先驱者便是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珠光曾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那里得到了圆悟克勤的的墨迹。珠光将之运用于茶道,开拓出了日本茶道茶禅结合的新境界,这便是“墨迹开山”典故的由来。圆悟克勤的墨迹成了禅茶结合的最初标志,也是日本茶道界的最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以示对圆悟的敬意。由此,珠光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曾提出过“谨敬清寂”为茶道精神;后来千利休继承茶道,而后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原则,并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工夫茶里话盖瓯


林桢武

清代饮茶常用的盖碗,在潮州工夫茶中称为盖瓯,潮人冲泡工夫茶用的盖碗跟其他地方用途是不一样的。在北京、四川、云南的一些地方,这种盖碗经常出现在茶楼上。我们常常在清代和民国的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达官贵人一手托着盖碗,一手掀碗盖,慢慢品饮,一种气定神闲的样子。然而,潮州工夫茶很少有独饮的情况,一般都要三几个人一起,有“茶三酒四游玩二”的说法,这种盖碗就用来代替紫砂茶壶,用途产生了变化。

在工夫茶中,没有直接用盖碗饮茶的习惯,工夫茶的特色首先体现在茶具上——小壶小杯,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那么大,在清代使用的是撇口的小若琛杯;而茶壶则用宜兴紫砂壶,容量三四小杯即可。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香”。袁枚说的便是工夫茶。上世纪80年代,有人觉得紫砂壶在冲泡工夫茶上存在一些不足,因为工夫茶的茶叶相对用量要多些,紫砂壶不便于下茶和倒茶叶,对香气的充分生发上也存在局限,所以用盖碗代替的做法得到推广,大多数陶瓷厂家出品的工夫茶具也都采用盖瓯。当然这种盖瓯比一般的茶盖碗略小,也只为适应小杯的工夫茶,并方便单只手提起操作。

到了明代,饮茶方式已有了根本变化,一改煎茶、点茶为散茶直接冲泡,茶具也因而发生变化。明代张源《茶录》中说:“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高濂《遵生八笺》也认为青花不如白瓷:“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文震亨《长物志》也说:“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总体上明清时期的茶具,特别是茶碗都讲究素雅,碗里或杯里以纯白色为佳,便于赏茶汤。盖碗在制作上也注意到这一点,不管是青花还是其他彩瓷,碗里一定是纯白的。潮州工夫茶也不例外,品茶不但讲究窗明几净、小院焚香一类的环境,对茶具同样追求精致、素雅、适用。其盖瓯以纯白居多,也有采用各类彩瓷的,但总体上要雅洁,品位要高。笔者酷爱工夫茶,曾收藏有一对雍正斗彩忍冬花纹盖瓯,大小适合冲泡工夫茶之用,瓷胎略带牙黄色,口沿加金,彩料仅用绿红两种颜色,留白较多,图案也非常简约,雅气十足。忍冬花纹饰在雍正官窑瓷器中比较常见,斗彩也属比较珍贵品种。这对盖瓯,平时偶尔取出冲茶,不忍常用,也多作把玩而已。

放开烦恼浅修身 一杯禅茶静空我心


为了生活而忙碌,现在感觉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烦恼越来越多,不知如何放松?如何解压?工作停不下来,下了班还整理家务或想着工作,有多少人泡一杯茶静下来过呢?更不用说禅茶了。在忙碌生活中学会享受生活,给自己泡一杯清茶,便有了放空心灵的禅意。

选择气温适中,还有穿来的凉风,空气特别清新的傍晚,是一种最美的傍晚,在寂静的窗台前仰望夕阳下的天空,安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呼吸。深吸一口气然后再慢慢吐纳,那些俗世中庸庸碌碌的烦恼,全都烟消云散,整个人,就此彻底安静下来。

选择禅修旅行,通常只奔着一个目标去:暂时放下日常生活的困扰,在修心过程中舒缓压力。

一杯禅茶,推窗满眼山景。

茶在品,禅在参,经常会有来访的茶客问:这茶与禅,究竟是什么关系?大师答:如果只带有一颗品茶的心,那么只能品茶的味。而出家人参禅,其实不在于茶味的好坏与否,而在于通过品一杯茶的过程来悟心。

悠悠香茗,搭配款款美味。

按庞颖的说法,茶是有灵性的,在水中时,茶叶的每一个毛孔都是张开的,释放出的是它生长所在的那片山水和人文景观,品饮落肚自然生出无尽回味,唇齿留香。

普洱茶企话普洱茶经营之道


在普洱,茶是根,是魂,是普洱的历史和文化,也是普洱的产业。普洱茶作为一种文化深深融入到了普洱各民族的血脉中,融入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普洱,茶是大产业,茶园面积达302万亩,现代茶园164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120万亩、古茶园18万亩,普洱茶就是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2017年茶产业产值231亿元。在普洱,有茶农130万人,有人种茶,有人做茶,有人分享好茶,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人可以讲述他们与普洱茶的茶缘情怀。

日前,第十三届中国云南国际茶叶博览交易会在普洱举办,在短短三天以茶为媒、以茶会友的盛会中,云南网记者采访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跃于普洱茶市场,以茶论道,以茶为生,借普洱茶的生产和营销,讲述各自的精彩故事。

有人喊她“茶妈妈”

1998年,80多个平均年龄在50岁的茶厂老工人们破产重组了澜沧古茶有限公司。

“半辈子都在做茶,不做茶了好像也没有其他技能在社会上立足了。”这是这群老茶人的心声,他们破产再创业,尽管一路走来多经磨难,但因为一颗做良心茶的初心,他们始终在坚守。

做茶很多年,有人喊她“茶妈妈“,这是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春峄。20年的重组创业,一路走来的故事她历历在目。

杜春峄说,创业起步初期从第一年的14余万元到第二年34余万元,一直靠大家集资经营维持。她说自己那时每天都在想:所有的磨难都不是难,而是越磨越好,越磨越亮,等到资产达到千万的时候可能会开心的睡不着觉。

如今,澜沧古茶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段,在茶商界已具有了很高的美誉度。“茶妈妈”说,做茶用诚信,用爱心做茶,用细心和坚心做茶,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做茶者就能收获最大的财富。“人生如茶,先苦后甜,苦中有甘,苦尽甘来。”做了50多年多年茶,闻了50多年茶香,做茶于杜春峄来说就是一种坚守。

他让年轻人爱上普洱茶

传统的普洱茶冲泡从别致的茶器到润茶、分茶都有一套讲究,喝茶者大都除了品茗茶的口感之外,也从冲泡的技法中得到乐趣。但是如何让“静不下来”的年轻人群也爱上普洱茶呢?云南天士力帝泊尔生物茶有限公司贾黎辉有妙招。

他从科技创新入手,把普洱茶分流打造成为快消饮品,从饮用方式和冲泡条件方面进行改变,从而尽量去拓展年轻化的消费群体。一直以来,普洱茶都具有健康饮品的称誉,它也在逐渐成为一种养生保健品,满足亚健康人群服用的需求,帝泊尔在做的就是在保证普洱茶口感纯正和健康的同时,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对普洱茶产品进行包装和冲泡方式的改良,开发便捷快捷的普洱茶,获得了快消用户的肯定,也对传统普洱茶消费群体进行了补充。

他让有机茶在海外畅销

“很多人一味追求古树茶,其实台地茶只要是有机、健康、生态的,它同样是一款好茶。”在普洱,有机生态茶已经成为一条新兴的健康产业,从种植到管理再到生产,普洱在有机普洱茶产业上要做到的就是“做出让全世界人放心的健康茶叶”。

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董祖祥介绍,普洱有几百万亩的台地茶,乱、散、弱的做茶乱像已经发声改变,“数据追溯和科学管理已然成为让消费者认同和监督的最好方法,走安全、有机、绿色的茶叶生产是普洱祖祥企业最正确的发展道路,也是最长远的规划”。

如今的有机普洱茶已经打通了国外市场,欧盟、美国、日本、英国等成为主要供应市场,但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却缺乏宣传力度。因此,董祖祥有更长远的打算。“好的健康的东西就应该人人来分享,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好的东西销往国外,却不供给国内消费者饮用?”

企业强强联合打造普洱茶

饮用普洱茶不分年龄,它就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健康饮品。1729年的普洱茶集团还曾是皇家贡茶园,后来改制成国营茶厂,直到现在的重新打造,借助电商平台线上线下把普洱茶打造成为云南的品牌。

近年来,普洱茶集团与北京同仁堂企业强强联合,借助着普洱茶集团4.5万亩的基地资源、2.7万亩的古茶园优势,以及同仁堂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两家企业在注重普洱茶健康效应和绿色品质的共同合作中把健康、有机的茶产品全面普及到全国。

转李东《普洱茶三字经》详解


李东是大昌号的掌门人,习茶,做茶多年,他与茶相互侵染,举手抬足间透着一种儒雅。对茶的悟性极高。从这篇《普洱茶三字经》详解就可以看出来。

原文:

席要洁,器得净;气要匀,心得清;神要聚,体得松;指要柔,臂得弯;普洱茶,分生熟;

生茶寒,熟茶温;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自来水,矿泉水,

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香靠冲,汤靠吊;

壶悬否,看水温;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分茶汤,要低斟;

嗅茶香,要细闻;品滋味,啜饮之;清若兰,飘九畹;苦和甘,心自明;人生味,寓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茶是佛,长至善;茶是道,重摄生;惜茶心,存感恩;品好茶,多自在。

详解:

席要洁,器得净:茶席整洁,茶器干净,乃修茶第一步,有的茶庄,公道杯外侧茶垢连连,很不雅观,玻璃器皿,干盐擦洗冲净,沸水煮开即可,紫砂、陶瓷也一样清洗无妨。

气要匀,心得清:呼吸顺畅,吐纳自然,气匀方能心清,清心才能寡欲,去除杂念,抚平心绪,心境开放,心思腾空,以空灵之真心去感受茶。

神要聚,体得松:聚精会神、心无旁骛,注意集中,才能品出茶之妙。品茶时可以沉默寂静,也可以闲谈。但若以品茶为目的,则应该是以话佐茶,而不是以茶佐话。然后必须在端正身姿的前提下放松身体,方可做到后面的“指柔”和“臂弯”等动作要领。神聚体松,即所谓张弛有度,把身心调整到轻松状态。

指要柔,臂得弯:手指要柔软而非僵硬,手臂要弯曲而非僵直,这样习茶和品茶时才有利于准确、优雅地把握和操作茶勺、茶壶、茶杯等茶具,防止操作不到位甚或失误的情况出现,导致事茶之谬。

普洱茶,分生熟:普洱茶有生茶和熟茶之分,主要是生产工艺的不同,包装上都要注明的,生茶汤色橙黄,熟茶红浓。

生茶寒,熟茶温:生茶性寒,适合体热、胃热易上火者,有清火之用,熟茶性温,对胃寒者较好,有暖胃之用。

选择水,看酸碱;泡生茶,弱酸好;泡熟茶,弱碱好:饮用水,多数是弱酸性水,近年来,出现弱碱性水,生茶,适合用弱酸性水冲泡,熟茶,最好用弱碱性水冲泡,这样,更能彰显茶的特点。

自来水,矿泉水,均不好;纯净水,山泉水,是为上:自来水,硬度大,矿物质含量高,矿泉水,矿物质含量也高,对茶的水溶性物质的溶出不利,不能彰显茶的香气、回甘等茶韵。硬度小、酸碱度适合的山泉水较好,纯净水,适当养水,增加水的可溶性氧含量,也很适合泡茶。

泡老茶,高水温;泡新茶,低水温:泡普洱茶的水温很关键,老茶,茶性内敛,要高温去激发,新茶,茶性张扬,适当降低水温,亦能表现茶性。

香靠冲,汤靠吊:普洱茶的香气的彰显,在注水时,要有意识的去冲,让水与茶融合充分,香气就表现得好。茶汤的软滑细腻,要靠吊水来促成。冲与吊的配合,可能就是泡茶之妙了吧。

壶悬否,看水温:无论是用紫砂壶泡,还是用盖碗泡茶,注水时,除了表演的需要,日常事茶,是否高悬注水?关键看冲泡时对水温的要求,高悬吊水,可以降低水温,低冲注水,可以保持较高的水温。

出汤时,看茶性;茶性强,出汤快;茶性柔,出汤缓:普洱茶冲泡的出汤时间的控制,是泡茶之关键,不同的茶,不同的冲泡阶段,出汤时间不同,才能保证茶汤始终保持适度的茶浓度,忽高忽低,都是冲泡中要避免的,不熟悉的茶,事茶前,应反复冲泡多次,方能掌握。

分茶汤,要低斟:斟茶时,要把茶壶或公道杯放低,靠近茶杯边沿,这样一可以避免把茶的香气冲散挥发掉,尽量保持茶汤品质;二可以防止杯中产生气泡。茶杯中如果泛起明显的气泡,也会稀释掉茶香,同时也是很失礼的情形。

嗅茶香,要细闻:普洱茶的香气,较为内敛,追求沉稳、悠长,是一种“成熟之美”,不论嗅干茶,还是杯香、茶香,都要缓缓吸入鼻腔深处,细细去体会,热嗅杂味,冷嗅茶香,不可搞错。

品滋味,啜饮之:稍微用力将茶汤吸吮入口,可以自然地发出声响,并适度地“咂吧”嘴,目的是唤醒和调动口腔中的味蕾神经进行辨味,茶汤应该沿着舌头的两侧流动,然后分三口徐徐咽下,在这过程中充分感觉普洱茶层次丰富、质感各异的滋味,并达到口齿生津的效果。

清若兰,飘九畹:早在唐宋,文人骚客就爱用兰花的味道来形容茶香,普洱茶中见兰香者甚多,九畹,指距离,语出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王逸注:“十二亩曰畹”。

苦和甘,心自明:唐人皮光业诗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将茶看成苦口婆心启人心智的良师。而无论苦中有甘,先苦后甘,品者自可从中领悟,或许心如明镜,却不足以为外人道。

人生味,寓其中:周作人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此种乐,依然在苦中得之。事茶的过程,既是开启心灵之旅,享受精神愉悦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人生真谛的过程。事实上它并不能把人完全带离凡尘,而是让你在品茶中腾挪出另外一个空间俯看俗世,审视自我,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茶是儒,贵礼雅:中国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儒释道三教精华,于儒,便是注重“礼”、“雅”的中庸和谐之美。

茶是佛,长至善:由“茶禅一味”到“吃茶去”的着名公案,便可知茶和佛教的极深渊源。而佛门慈悲,与茶的善性共通。国内诸多寺庙古刹,藏有不少上乘普洱。

茶是道,重摄生:道家养生古名为摄生,即以老庄“天人合一”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运用四时调摄、风水环境等多种方法——特别要指出的是其中包括茶养——来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健康之目的。

惜茶心,存感恩:真正的好茶,汇集和浓缩了阳光、土壤、水分、植物的精华,无愧于大自然的杰作,再加上人的辛勤劳作、和经验智慧,是种植、采制、冲泡等富有技术含量和高超工艺的劳动过程的结晶,因此真正懂得品茶者,会珍惜茶中所凝聚的缘分,也会发自内心地感谢造物的恩泽。

品好茶,多自在:品好茶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品尝好的茶,即作如此断句:“品-好茶”;二是把茶品尝好,即作这般断句:“品好-茶”。只有这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圆满的事茶过程,感受茶带来的自在与安逸。

品茶"五字经" 值得慢慢体会


茶叶苦中有甘是暗味。苦尽甘来是真味。好茶总是先涩后香,人生总是苦中藏乐。先甜者,往往后苦,先苦者往往后甜。人类发现和利用茶叶源于中国,据记载,人类最初利用的是茶叶的解毒功能。数千年间,先人最早是嚼吃茶叶鲜叶,接下来大致经历了煮鲜叶汤、煮干茶汤、点茶、泡茶,直到如今出现各式各样的冲泡方法。人类对茶叶的利用也大致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大的阶段。

我们中国人逐步形成对茶的饮用习惯,以及发展到喜爱甚至痴迷,在于了解茶叶是一种健康性饮品开始,逐步上升到了认同它是一种精神性和文化性的饮品。但是,当我们回归事物的本质和基础,茶叶如今带给饮用者的感受和作用可以归纳为五个字:色、香、味、形、效。这5种感受是我们直接能够感知到的。

品茶五字经

“色”和“形”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干茶的颜色及其茶汤的颜色、干茶的形状及其在水中展开的形状带给我们的是视觉感受,茶叶的“色”和“状”不仅可以用来区分茶叶的类别和品质档次,又能带给我们美好的视觉享受。

“香”是我们鼻子闻到的,闻茶香,闻的是干茶的香、冲泡以后的叶底香及其茶汤香。

“味”是我们口腔品尝到的,直接的是入口时的味道,另外还有喝了茶汤的回味。

茶叶的“效”却不是直接的、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积累。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长期饮茶,茶叶对我们人体的健康功效才能够显现出来。人类利用茶叶的核心基础和主线是茶叶对人体的健康功效。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在茶叶中找到了超过500种的物质,正是这些奇妙的物质以及他们的奇妙组合,茶叶给人类带来了健康。

消费者喝茶的最基本需要,就是茶叶的“色、香、味、形、效”,而这其实都是茶叶的物质基础。

购茶买茶同样

作为茶叶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我们要念好这个“五字经”。我们应该尊重茶叶的本真性,也就是茶叶的真色、真香、真味、真形、真效,尤其是对于传统中国茶,那些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化学添加剂,以改变茶叶的“色、香、味、形、效”的做法是绝对不能允许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茶叶品鉴取向,从而实现茶叶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让消费者真正体会茶叶的“色、香、味、形、效”!

石昆牧老师话冬日熟茶养生(上)


12月20日,石昆牧老师结束了江西南昌、新余两地的讲座行程后回到北京。北京的茶友们也迎来了入冬以来与石老师欢聚的首场茶会。

本次茶会的主题是“冬日养生话熟茶”,茶友们如约而至,旧友新知济济一堂。

今天第一款茶品,是石老师早期收藏的一款熟散茶——十五年陈入仓老熟茶。

石老师介绍,这款茶是他早年在台湾收藏的一款优质熟茶,收藏之初由于有轻度入仓,口感还未达到石老师的理想状态,所以一直在精心仓储退仓。至今已经退仓完整,迎来了品饮高峰状态。

第一道茶,茶汤入口带有明显樟香,石老师介绍说这是低温高湿入仓茶特有的典型味道,也是早期港台普洱茶爱好者们倍加推崇的香型。

藉由这款茶,石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老熟茶品饮中的几个特征,例如入口的细腻滑润程度、茶汤的厚度、陈化年份带来的凉气感等等,石老师介绍说,这款茶仍然属于轻发酵熟茶,入仓程度较轻且控制较好,所以茶汤陈韵十足不失活力,厚滑度上佳,回甘生津好。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石老师的精心仓储退仓,这款茶品原本基于入仓茶所特有的一些缺点几乎已经完全退去,喉部不干不燥,胸口的闷顿感也几乎消失,作为一款日常品饮的优质老熟茶,是再合适不过的。

熟茶养生贴士

石老师说,单就保健意义而言,熟茶对于降低血脂、血压以及尿素过高等现代病来说,其实是较生普洱茶更合适的。早期世界上对于普洱茶保健价值的科学研究,大多也是针对熟茶开展的,其中法国、日本等国家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绝无仅有的气感,会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石老师表示,这是他制茶十余年以来,唯一无法可控复制的一款茶品,其他的茶品无论再好,只要有足够好的原料都可以复制出来,唯独这款茶品,需要原料、制作、气候、压力、干燥工艺等诸多条件天衣无缝的配合方可再现,对于这个,目前云南还没有厂家敢保证。也许,这款茶会成为熟茶史上的绝唱....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浅话“茶”字的起源》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