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白族三道茶的缘起是佛教

茶道的兴起与佛教的兴盛几乎可以说是同步的,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便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的历史和文化隽永而深沉,其中寄寓了人在道德、伦理、宗教、艺术等诸方面的人文理念。通过饮茶,使我们轻松、宁静、平和、自在、喜悦,从而清除凡尘之杂念,使得身心安然。正所谓“为饮涤尘烦。”佛教亦是以涤净心灵之凡尘,求得明心见性,了脱生死为目的的宗教。所以,单就此过程而言,佛教与茶就有着某种契合。

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寺院茶礼包括供养三宝、招待香客两方面。中晚唐时的百丈怀海和尚创立了《百丈清规》后,寺院的茶礼已趋于规范。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敬佛,以茶清心,以茶待客,真所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寺庙中日常饮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备饮品。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茶饮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茶饮在大理逐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三道茶”这一独特的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扩展阅读

白族三道茶的传说


很早以前,苍山脚下有一个手艺很好的老木匠,收了一个徒弟。这个徒弟跟他学了九年零九个月,手艺学成后,老木匠一直不让他出师。一天,老木匠告诉徒弟:“只会雕刻,而不会砍树锯板,手艺不算学到家啊!”于是叫徒弟扛着锯子和斧头跟他上了苍山。爬上山顶,砍倒了一棵麻栗树,弹好线要锯板时,徒弟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躁。便求师傅让他到山沟里去喝点水。老木匠不准,严肃地说,太阳下山前锯不好板子,老虎豹子出来怎么办?徒弟没法,只好与老木匠一起锯板,后来,他实在渴了,便在一旁的树上扯了一把树叶放进嘴里嚼了起来。老木匠问:“味道怎样?”徒弟答道:“苦得很!”老木匠一语双关地说:“要把手艺学到手,不先尝点苦头是不行的啊!”板锯好后,徒弟累得坐在地下。这时,老木匠从怀里摸出了一小块红糖,叫徒弟含在嘴里,说:“刚才你吃了一点苦头,现在叫你尝点甜味。”徒弟含着糖感到确实甜。老木匠又意味深长地说:“先苦后甜,才尝得出甜中之甜啊!”回家后,老木匠让徒弟出师了。分别前,他熬一碗汤请徒弟喝,汤里放上蜂蜜、花椒叶、树叶等。并问道:“这味道怎样?”徒弟仔细地品味后说:“有苦、有甜、还有点麻辣,这味真叫人回味无穷。”老木匠听后,高兴地说:“对了,一苦、二甜、三回味,学手艺和做人的道理都在这里面啊。”徒弟明白了师傅的苦心,出师走了,以后成为了在当地有名的木匠。

详解白族的三道茶


白族散居在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制作三道茶时,每道茶的制作方法和所用原料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中放入少许红糖,待煮好的茶汤倾入盅内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甜中带香,甚是好喝,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汤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白族茶礼“三道茶”


云南大理白族有喝"三道茶"的习俗。它的独特风味是:一苦、二甜、三淡。有好联想和善思考者,把这三味用来比喻人生的"三重境界".比喻,含有哲理,我以为然。

所谓"三重境界",指青春、中年、老年三个时期。平日常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都是劝规年轻人要吃苦耐劳。把青春喻为喝苦茶,犹如农民必须在春天辛苦地播种、插秧、耕耘一样,苦中孕育着希望。有首《七苦诗》说得好:"苦苦苦无限,不苦苦无穷。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青春期喝过苦茶,中年期便能喝上甜茶,恰如农民春天苦苦劳作,到秋季可尝丰收的甜头。这种先苦后甜的经历,老年人该有深切的感受吧。

那么,为什么把老年人喻为一道淡茶呢?这比喻,意味深长,道出老年人生的轨迹(归结)和情操。

大家知道,作画讲究浓淡。浓,工笔重彩,如富贵牡丹;淡,意笔水墨,如出水芙蓉。浓其所浓,是一种美;淡其所淡,也是一种美。作文也讲究浓淡,有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词藻艳丽,意象灿烂;有人,特别是年长者,追求理明字顺,冲淡自然。艳丽,不失一种美;冲淡,则是另一番美。清代许印芳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容,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与李先生论诗书跋》)可见,浓与淡,并非绝对排斥。喻老年人喝淡茶,其所寓深意在于:一是老年人多世事洞明,看透人生,故与世无争,淡泊于名利;二是老年人多机体渐衰,安于清闲,故不求奢欲,满足于饮食的清淡素净;三是老年人多宽宏大度,偶遇磨擦,冷静自若,故不急不躁,能够恬淡处之。这种淡泊、清淡、恬淡的待人接物,是涵养功夫到家的表现,是德行渐趋炉火纯青的标志,是渴望返朴归真的象征。因此,老年人的淡化心态,不是消极颓唐,自惭形秽;而是胸襟坦荡,自知之明;老年人的淡化处世,是安祥神韵的风采,是洁白纯清的心灵美,是可自我欣慰而心安理得也。

品味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


今年盛夏之际,我有幸到祖国边陲的“七彩云南”考察,领略了南国独有的自然风光和异地民情,遂于激情难抑之际将切身感受记录下来,权且作为对此次考察的一点交待。

闻名遐迩的大理在彩云之南,有着诗一般的意境。这里苍山叠翠,洱海含烟,蝴蝶蹁跹,令到访者仿佛置身于一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中。那天,我随着人流在人文历史厚重的大理古城中漫步,绕看了巍峨耸立的三塔,拜谒了佛都著名的崇圣寺,观赏了风格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饱览了大自然赋予大理那迷人的旖旎风光和“风花雪月”的绮丽景色,真是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其中最为打动我的是,我在热情好客的白族同胞的且歌且舞中品尝到了情深意浓的“三道茶”。

在大理喜州民居“宝成白族茶道”里品尝三道茶,既可欣赏魅力四射的歌舞表演,又能放松身心,祛除旅途疲惫,实乃人生一大享受。据考证,早在一千年前的南诏时期,白族就有了饮茶的习惯,而三道茶在唐代的《蛮书》中也有记载,可谓历史悠久了。

“三道茶”是由烤茶发展而来的,白族人称其为“绍道兆”。起初白族只是用来作为学艺、求学、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后逐渐演变成了招待贵宾的一种方式。南诏时期,白族的先民就有用花椒、生姜和茶叶一起煮食的习俗。此外,茶的兴起与佛教的兴盛几乎可以说是同步的,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便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的历史和文化隽永而深沉,其中寄寓了人在道德、伦理、宗教、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理念。据《茶经》记载,僧人在两晋时期即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到了唐朝,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嗜茶、尚茶之风也更加普及。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饮茶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唐朝中后期,随着佛教在大理的兴起,寺庙里倡导坐禅饮茶,香客和游客也便热衷于饮茶止渴了。岁月蹉跎,沧海桑田,饮茶在大理进一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成为白族饮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1638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到云南的大理鸡足山过元宵节时,曾被僧众以“三道茶”招待。他在《滇游日记》中有“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的记述。如今,“三道茶”由唐代发展到明、清,再到现在,内容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浓郁,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一道茶叫“苦茶”,其味甚苦,寓意着“要立业,先要吃苦”的做人哲理,代表了人要经历的艰辛与苦难。有道是人生苦短,岁月漫长,创业艰难,苦字当头。这正如孟子所言:“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境,我们惟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在制作第一道茶时,他们先把上好的茶叶放入陶罐中用文火边烤边抖,直至茶叶微黄并发出清香味时才冲入开水,这时茶罐内就会发出隆隆声响并冒出水泡,由于声如响雷,所以这道茶又叫雷响茶。

我双手接过一位金花递过来的茶盅,凝神屏息地细细端详,但见白瓷蓝釉花的无耳锥形茶盅上绘有蓝蝴蝶花,构图简洁明快,给人一种清雅大方的感觉。虽然小盅内的茶水只够喝一两口,但这是白族“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尊客例规,故至今还有“茶盅要小,酒盅要大”的俗谚。我轻轻地咂了一口,感觉香味浓郁,味苦性凉,苦中带涩。据说这具有烤茶的特殊馥郁的茶还有清心涤肠的功效。所以,此时此刻,品尝着苦中带着香醇味道,确有一番韵味。

第二道茶叫甜茶,是用大理的特产乳扇、核桃和红糖为佐料,冲入清淡的大理名茶“感通茶”煎制而成的。此道茶甜香爽口、甜而不腻,暗喻了“苦尽甘来”的人生意境,代表的是人生经过困苦的煎熬和岁月的浸泡后,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获得了累累硕果。这是对勤劳的肯定,更是对付出的回报。就像我们在鸟语花香、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意一样。

第三道茶叫“回味茶”,又叫香茶,透着甜、苦、麻、辣多种滋味。这道茶是将大理上好的蜂蜜、花椒、姜片、桂皮研成粉末后按比例放入细瓷杯,冲入苍山雪绿热茶调制而成的。因花椒、桂皮、姜片性辣,蜂蜜味甘,绿茶味苦,故而五味杂陈,融于一体。辣在白族的语言发音中与“亲”谐音,而姜在白语中有富贵之意,所以这道茶表达了宾主之间亲密无间和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如恭喜发财、大富大贵)。它把甜、香、苦、辣、沁、润调和得妙趣横生,寓意生活有滋有味,苦尽甘来,饮时别有风味,令人回味,回味茶也便由此得名了。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这道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等等的诱惑。要做到“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的心胸和恢宏的气度。如果一味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人生乐趣。所以,这道茶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

细品“三道茶”,犹如品味人生,“麻、辣、辛、苦、甘”五味俱全,令人百感交集,回味无穷。假如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经历过悲欢离合,起起落落的境遇,相信一定会拍案叫绝,陷入深思。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充满曲折,渗透着苦涩与困窘。经过苦水的浸泡,经过艰苦奋斗,在困境中奋力前行,殚心竭力,磨炼筋骨,换来的是香气浓郁,最终赢得了丰厚的回报,以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来尽显生活的甜蜜与快乐。人生终究会归于平淡,苦的不觉其苦,甜的也不觉更甜。只有千帆过尽,历经沧桑后,才能淡然视之。

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烤出了生活的芳香,调出了事业的主旋律,烹出了历史的积淀,体现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寓寄了三种人生境界。当我们在酒足饭饱、悠闲品茗之时,不妨让这饱含智慧的茶香慢慢沁入我们的生命之中,感悟人生如茶、芳香宜人的真谛。

尽管三道茶喝完了,但“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时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让我有无穷无尽的回味,更使我真正领悟了大理旅游界的一句名言:“大理,一生不能不去的地方”。

三道茶,一生不能不喝的好茶!(刘羽)

白族三道茶的习俗的由来


“三道茶”系白族一种古老品茶艺术,起源于公元八世纪南诏时期,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四百多年前,徐霞客游大理时,写道“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民间代代相传,演变成了今日的三道茶习俗。白族散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风光秀丽的云南大理,这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

三道茶的泡饮,茶分三道,味各不同。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重新烤茶、置水。换上精美的小茶碗以茶碟子相托,其内放入生姜片、红糖、蜂乳、炒熟的白芝麻、切得极薄的熟核桃仁片,冲茶至八分满。此茶甜中带香,第二道茶就叫甜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有吃得了苦,才会有甜来”。

第三道茶称回味茶,先将麻辣桂皮、花椒、生姜片放入水里煮,将煮出的汁液放入杯内,加入苦茶、蜂乳就成。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饮下顿觉香甜苦辣俱全,让人回味无穷,它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牢牢记住“先苦后甜”的道理。

三道茶一般每道茶相隔3―5分钟,同时桌上放些瓜子、松子、糖果之类,以增茶趣。

中国白族的茶俗—三道茶


古语有云:“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犹如柴米油盐一般普遍而重要。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流传至今。茶艺甚至已经进化到了茶道。但你是否知道不同少数民族有不同的茶俗呢?

现在就让我们领略一下白族的独特茶俗:“三道茶”。

三道茶是白族用普洱茶乡所产之茶冲泡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待客茶,用于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亲友造访。这种三道待客茶,白族语叫“绍道兆”,白族三道茶,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富有趣味性的一种饮茶方式。

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先将一只较为粗糙的小砂罐,置于文火之上烘烤,待烤罐热后,随即将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罐子,使茶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啪啪”作响,色泽由绿变黄,且发出焦香时,随手将罐中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就将罐中翻腾的茶水倾注到一种叫牛眼睛盅的小茶杯中,茶汤仅半杯而已,一口即干,由于此茶是经烘烤,煮沸而成的浓汁,看上去汤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进去滋味苦涩。冲好头道茶后,主人就用双手举茶敬献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茶后,通常一饮而尽。此道茶虽香,却也够苦,因此称之“苦茶”。白族称这一道茶为“清苦之茶”,它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

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在小砂罐中重新烤茶置水,或用留在砂罐内的第一道重新加水煮沸,与此同时,将盛器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内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予客人。此道茶甜中带香,苦尽甜来,白族人称这第二道为甜茶或糖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要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主人先将一匙蜂蜜、少许姜片、三五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冲上沸腾的茶水,容量多以半杯半碗为度。客人接过茶杯时,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趁热饮下,此道茶喝起来可谓甜、苦、麻、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因此,白族称此道为“回味茶”。有的主人还取来一张用牛奶熬制而成的乳扇,将它置于文火上烘烤,当乳扇受热起泡呈黄色时,随即用手揉碎将它加入第三道茶中,这道茶能领略到白族传统食品的风味,它寓意人们,要常常“回味”记住“一苦二甜三回味”、“先苦后甜”的哲理。

看完白族的三道茶,你是否为他们民族的特有风俗而感叹,但那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更应引起大家的深思,这反映了白族的民族性格与智慧。最后,希望大家可以与白族人共同品味这“三道茶”。

云南白族富有传奇的“三道茶”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

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

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

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自此开始,白族的三道茶就成了晚辈学艺、求学时的一套礼俗。以后,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客,特别是在新女婿上门、子女成家立业时,长辈谆谆告诫晚辈的一种形式。

其实三道茶和佛教有关。偏居于西南一隅的南诏大理国,是一方崇尚佛教的乐土。南诏后期,佛教被奉为国教,寺庙众多,饮茶之风盛行,茶成为寺庙中日常饮用、佛事供奉、招待香客和游人的必备饮品。一时之间,民间争相效仿,使茶饮这一雅事在大理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岁月蹉跎,沧海桑田,茶饮在大理逐步发展完善,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呈现,“三道茶”这一独特的茶道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再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热后,随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啪啪"作响,叶色转黄,发出焦糖香时,立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倾,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由于这种茶经烘烤、煮沸而成,因此,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虽然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饮第三道茶时,一般是一边晃动茶盅,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一边口中“呼呼”作响,趁热饮下。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在白族当地,饮三道茶有一种调节人际关系和传扬民族文化的作用。不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公园船头,饮用三道茶的形式和内容都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在欢迎客人和来宾的重要场合,显得更加隆重和热烈。三道茶中,每一道都伴有三至五个节目,身穿漂亮民族服装的“金花”和“阿鹏”们(白族姑娘统称为“金花”,小伙子统称为“阿鹏”)载砍载舞,边表演边劝茶,而当第三道回味茶饮至过半时,那些金花和阿鹏们便会热情地邀请客人走到场子中间,一起唱歌和跳舞,从而将活动推向高潮。

目前,白族传统"三道茶",尤其是大理白族三道茶可谓是民族茶文化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做工、高雅的礼仪氛围,已经让品尝"三道茶"更富含人生先苦后甜再回味的深刻哲理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白族三道茶的缘起是佛教》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