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南方有嘉木,茶中有观音。

——题记

秋风指路,一路往南,便是你的家乡

一路的山色、水色与茶色

不像俗世的风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想起你说过,山水间浮动的是秋香

峰回路转的空山,落满了记忆

于是溪流有了最安详的名字

切割着空灵的幽谷,疏影和暗香

清水煮茶,是我们今生的遇见

黛绿的珍珠敲击着少年的心

清脆,如铁,仿佛蓬莱不期而遇的晨钟

唤醒了尘埃中的草木,万物返璞归真

盖瓯上倏忽氤氲起一团白雾

于是我静美的年华,宛若一枚茶叶

在澄明、清澈的茶汤里舒展开来

在袅袅的云烟里浮现,有如对面的你

兰花香,观音韵,更显得意味深长

想起你说过,该用怎样的心情摇出清香

又是如何品韵闻香,察形观色

像一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茶经

暗合了人生四季,因缘流转

此去经年,初见或许亦是诀别

你递给我一杯铁观音,指引我来到安溪

一夜的风声、雨声和虫声

好似前世的家园。魂牵梦绕的梯田

到处是慈悲的观音,在此她化身为茶

坐在众生的心中。那么你呢

到底是泅渡彼岸,还是寻回故乡

坊巷春秋

拨动古城的心弦

呵,大隐于市的村庄

灰白的记忆如画轴徐徐展开

历经晴雨的风火墙

如海浪滚滚而来

千帆竞渡,风生水起

天井里的榕树绽放出朵朵浪花

岁月的涛声依旧

将相人杰的背影依然鲜活

起伏的屋檐下

有多少跌宕的故事

被评话、闽剧说唱到了今天

有多少欢笑嗟叹

参差错落成飞扬的梦影

历史的秩序和变奏在这里,都成为寻常

CY260.com编辑推荐

茶之一煮茶法


一煮茶法: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二饮。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汉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而饮,饮茶类似喝蔬茶汤,此羹汤吴人又称之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但煮茶旧习依然难改,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蛮书》记:“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代煮茶,往往加盐葱、姜、桂等佐料。

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黄庭坚《谢刘景文送团茶》诗有“刘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琼糜”。宋代,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以盐酪椒姜与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清代周*联《竺国记游》载:“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数民族流行。

俗茶清水里品味禅机


俗茶清水里品味禅机(

禅的本源是人,因为没有人就不会有谁把禅这个概念提出来。而茶的本源是一片叶子,一片绿的叶子,充满着鲜活的气息。这片鲜活的叶子被放在热锅上炒,目的只有一个,保存住这份鲜活,不让他腐烂掉。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何尝不是被“贪、嗔、痴、慢、疑”这五欲煎炒,有哪个大彻大悟的人没有经历过种种磨难呢?最后智者觉悟了,成了修行的人,就像叶子被翻炒了无数次后,终于成了茶。

成了茶不是只为了成为茶,就像修行者不是为了只成为修行者一样。修行是为了救渡众生,茶成为茶是为了把芬芳留给大众,这都是一种奉献,一种大爱。茶被放在开水里浸泡,修行的人开始在人世间宣讲宇宙的真理,修行的人成了佛,茶成了香茗。后来修行的人喝上了茶,品出的就不是茶香而是禅理了。

一杯茶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泡了第一杯,味道会很浓。第二杯就会淡些,第三杯,第四杯,后来就成一杯清水了。这就是禅理。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用运动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就如佛家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喝茶虽说是俗事,但要从茶里领悟到人生真谛就是动了禅心,你喝的茶就不是俗茶,而是禅茶了。

唐代煮茶讲究三沸


不过,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种植,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王建荣表示,这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王建荣表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正是在这种茶道的兴起中,唐代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着作—陆羽的《茶经》。而陆羽又通过理论总结,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饮者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从而使喝茶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型饮法过渡,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烹雪煮茶天上味


掬一捧无瑕的白雪,倾入釜甑,万籁俱寂中,静听汩汩水沸,轻嗅袅袅茶香,忘却世中事,闲谈山与水。古人的极致风雅由此可见一斑

“烹雪煮茶,是古时文人的风雅之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关剑平教授介绍说。烹雪煮茶之事,古代诗词中多有记载,如白居易在其《晓起》中记载:“融雪煎茗茶,调酥煮乳糜”;辛弃疾《六幺令》词中的“细写茶经煮香雪”,陆游《雪后煎茶》亦有“雪夜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自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而至郑板桥则有了《满庭芳》中“寒窗里,烹茶为雪,一碗读书灯”的诗句。从唐宋至明清,这些文人士子都在家国忧扰、宦海沉浮之外,通过雪水烹茶找到了短暂的静修与安慰。

古人选择以雪水烹茶,并非故作风雅,更重要的是古时人们对于雪水的认知。明代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对腊雪清热解毒,舒筋活血等功效有记载,而期文人高濂的《扫雪烹茶玩画》同样记有“茶以雪烹,味更清冽,所为半天河水是也。不受尘垢,幽人啜此,足以破寒”。古人煮茶用水讲究,认为水“不寒则烦躁,而味必啬(涩)”,而雪水又被称为“天泉”,雪融之水甘甜、清冽,用以煮茶可以提香引味。这也无怪乎风流之士对其追捧有加。

当然,现在的气候环境之下,烹雪煮茶的妙景已经很难出现了。

陈玉达

每日煮茶听琴,焚香读经,可好?


愿做那秋水女子,用雨露清茶,洗去一身铅华,连悲喜亦是清澈明净。漫漫河山,历沧桑世态,流转变迁,还是初时模样,慈悲简约。它时而像一位儒雅的高士,旷达高远,又像一位绝色佳人,翩然飘逸。

人生静美,赏过几度秋月春风,尝罢几次离合聚散,当是足矣。我亦有不舍,到底不能随了心性,怕辜负人世太多生灵,怎敢用情至深。莫若像草木山石一样,流经千年繁华,终是沉静洒脱,自然有情。

红尘处处皆道场,岁月若菩提,用一世的光阴修行,则明心见性,慈悲喜乐。

古往今来,修佛悟道之人,皆融于山水自然。看似远离尘世,不染人间烟火,却入了情境,万物生灵。到后来,一言一行,一茶一饭,皆见禅理。

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怀,而我们,就是在细碎的生活中,点滴的光阴里,不经意地修禅。一个人,从最好的年华,走到白发苍颜,看着自己日日缓慢地老去,需要多少勇气和决心。虽说沧海不过一瞬,但回首的刹那,谁可以真正地波澜不惊。

我是简单的,每日煮茶听琴,焚香读经,栽花修草。已然忘记过往也曾风雨飘摇,为了生存如蝼蚁那般卑微的活着。佛说,历千百劫难,方知得失随缘,平淡是真。我愿做滔滔浊世里的清波,心性明澈,安静无声。

辨认真假紫砂壶 首看有无旋纹


方器

随着茶壶收藏的兴起,紫砂壶在收藏市场也愈受藏家青睐。在拍卖方面,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2010年在中国嘉德春拍上,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其他名家壶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屡屡拍出高价,证实了紫砂壶的火热状态。

在之前《老紫砂壶收藏,是收藏历史》中,我们邀请到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老紫砂壶研究会会长李海与读者分享他收藏老紫砂壶的经历及如何分辨老紫砂壶的经验。这次我们继续邀请李海先生与读者分享如何辨别新紫砂壶的真伪,如何挑选新紫砂壶等收藏要点。

采写/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宇强

老壶市场假货多,新壶适合入手

老壶,一般被认为是1949年之前创作的紫砂壶。在1949年之后创作的紫砂壶,被称为新壶。

李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紫砂壶,到如今将近三十年。李海紫砂壶收藏当中大部分是老壶,对他而言,老壶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收藏老壶的过程,也是不断与历史碰触的过程。在他的收藏中,名家所作的老壶基本都有。明代的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杨凤年,晚清的邵大亨、黄玉麟,民国的程寿珍、俞国良、冯桂林、汪宝根、李宝珍等都被李海纳入囊中。

但是随着紫砂壶收藏热的兴起,老壶的收藏反而落后于新壶,而市场价格上新壶更是远远高于老壶。

李海说:“这个很正常,在我们开始收藏紫砂壶的时候,基本还没有假货出现,考的还是藏家的眼力:你能不能辨认出是哪位名家的作品。当然,我也交了很多学费。但是,如今老紫砂壶市场上,假货太多,造假手段层出不穷,稍不留神就买到假货。别说刚入行的新藏家,即便是我带的学生,也经常看不准,邀我去把关。”

与老壶相比,新壶具有一定的优势。李海认为这个优势就是新壶的创作者基本在世,能从创作者处得到真伪辨认。“新壶的优势在于流传有序,你从哪里买的,谁创作的都能查得到。但是老壶就不一样,别人说这是杨彭年作的,你无法辨认,也不知道谁藏过它。如果两者价格都是两万块,你买新壶基本就属真品。但如果你眼力不够,两万块买下来的老壶,可能也就值几百块。”

新壶砂质并非不如老壶

有的观点认为随着紫砂矿的不断开采,紫砂矿所开采的矿质会越来越差,新壶所用的砂不如老壶。李海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其实宜兴所含的紫砂矿资源很丰富,足够用作紫砂壶的生产。可以说我们现在用的紫砂矿并不是以前用剩下的,而是不断探测新的矿源。而且与前人粗放式的开采相比,当下的开采方式科技含量更高,能采到的资源实质上会比前人优良一点。”

但是紫砂的质量上确实有高有低,李海说在开采出来后,开采方会进行评判,质量好的价格高,质量没那么好的价格会低一点。“但是质量好坏不是说砂的粗细。其实砂的粗细是通过筛子目数的多少控制的,想要粗一点的筛子目数少一点,想要细一点,筛子的目数用一百多的来筛选就可以了。”李海说,“质量好坏要看砂质,即看含砂量。紫砂刚开采的时候跟泥巴一样,随着风化会慢慢显示出砂粒。好的紫砂里面含砂多,在放大镜下可以看到是颗粒状的,含砂少而泥多的在放大镜下呈现出绒状。”

新壶的分类和壶型

据李海介绍,在藏家中一般将新壶分为四类:即名家壶、潜力股、纪念壶和主题壶。这个分类从创作者主体和作品创作原因划分,当中偶有交集。“所谓名家壶,就是由名家制作的新紫砂壶。当中又可以分国大师、省大师和省高工,他们名气大,工艺精湛,创作壶的价格一般都比较高。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的作品,一般都卖到几百万一把。而省大师、省高工的作品基本也达到十万块以上一把。”

潜力股则是技术工艺都不错,名气还不大的创作者,他们的作品价格并不高,一千多一把都有。李海认为藏家收这些潜力股作品比较合适,价格比较亲民,造型也有特色。无论是收藏把玩,还是拿来喝茶,都十分适宜。“对于紫砂壶市场动辄十万一百万的价位,我认为有点虚高,不是很正常的情况。”

纪念壶是创作者为了纪念而创作的,比如亚运壶、奥运壶这样的设计。主题壶则是创作者围绕某一类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比如生肖系列、四大美人系列。李海说:“纪念壶和主题壶都属于一个特别目的而创作的,在数量上有限,也比较独特。比如为了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奥运壶,在此之前不可能有,此后也是独特的。”

从壶型上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或四类。即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其中光器又可以分为圆器和方器。李海说:“光器,就是壶的表面是光滑的,没有花纹,即便有题字也算是光器。光器中圆型造型的称为圆器,方型造型的称为方器。花器则是以某一独特造型为壶,比如南瓜壶、松树壶等。筋纹器则指的是紫砂壶上有类似南瓜棱、菊花瓣等曲面形的紫砂壶。”

辨认真假紫砂壶,首先看有无旋纹

紫砂壶在市场的火热,在吸引藏家进场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假货。那么学会辨认真伪,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于藏家来说是减少损失需要学会的技巧。

李海说,老壶的造假比较难以辨认,而新壶相对简单一点。“目前出现很多的假货,都是用泥壶来冒充紫砂壶。广东潮州壶、广西钦州壶和云南建水壶,本身是做得不错的泥壶,但是也有不法商贩拿来冒充紫砂壶。辨认紫砂壶和泥壶,最主要的一点是看有没有旋纹,有一圈圈的旋纹,即是泥壶。呈现放射性纹路的,则是紫砂壶。”

李海指出,这种分辨方式简单实用,很容易分辨是否紫砂壶。这种鉴定方式由材质决定,泥比紫砂要软。泥壶是用转盘转动,用手去塑型,所以壶底和壶口,有一圈圈的螺旋纹。而紫砂壶的成型依靠打身筒和镶身筒的手法,即把紫砂打成一片片,然后缝合起来,接口处用紫砂镶上。遇到不平整的地方,则用工具一点点修正,所以会形成放射性的纹路。

“有人问,如果造假者用工具把泥壶的旋纹剔掉,修出放射性纹路,这个鉴定方式是不是就不合用了。但实际上,由于泥巴很软,硬度不及紫砂,一用工具去碰,就会破、塌。所以,只有紫砂壶才能经得起工具修正,形成独特的纹路。”李海说。

好的紫砂壶硬朗挺拔,讲究精气神

除了分辨紫砂壶的真伪,懂得如何去欣赏紫砂壶,判断好坏也是必须要Get的一项技能。李海介绍说,判断一个紫砂壶好与不好,可以从两方面去判断:外形和神韵。

外形是比较容易把握的,李海总结了四条。第一,圆器要圆润,这是说圆型光滑的紫砂壶的外形整体风格要统一。第二,方器要平劲,造型要平整,线条有力刚劲。第三,花器要象型,即南瓜器要像南瓜。第四,筋纹器吻合,壶身的筋纹和壶盖的筋纹要吻合。

在神韵方面,李海觉得这是体现创作者水准的真正把握。“一把壶放在你面前,一看它的神韵,你就知道壶的创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但是,这个是比较难以把握的,需要不断去学习。”具体而言,首先审视壶的点线面,“点要劲挺,线条要刚劲,面要平圆。”点,就是壶嘴、壶把、壶盖上面有三点,这三点要对齐。线条,直线要挺拔,圆线要圆润飘逸。方壶的面,要平、整齐,真正的好壶,面是平的,像玻璃一样。圆壶的面,要圆滑自然。

点线面之外,壶的整体要有精气神。“这就是说,壶的造型要精到,搭配上有气质,整体有神韵。”李海说,名家壶一看就很有精气神,这是创作者赋予的气质,这一点需要藏家不断体会。

藏家简介

李海,字百川,号煮石斋主,壶图居士。上世纪50年代末就读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诗、书、画、印皆擅长。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广州市老紫砂壶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工艺美协常务理事,高级工艺师。

收藏紫砂壶:首重艺术价值


清代文学家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就有过描述:“若夫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橘柚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玕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粟之香。……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说的就是紫砂壶中丰富的色泽,对紫砂壶美感的赞词溢于言表。对于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来自宜兴的陶艺家吴杰认为,取决因素在做壶的手艺而非泥料。

鉴宝课

紫砂泥不是紫砂壶价值的决定因素

在原泥上作假,用不是宜兴紫砂泥做的壶都不能称作“紫砂壶”。不过,宜兴青年陶艺家吴杰认为,泥料对紫砂壶来说是重要的,但决定紫砂壶价值的关键点不在泥料。吴杰表示:“即使一个学徒做紫砂壶,也不会用不是紫砂泥的泥料去做。虽然只是学徒,但因为他要练手感。”

如今不少人买紫砂壶会担心买到“假紫砂”做的壶,吴杰倒觉得,紫砂的真假易辨,其实很多壶泥料不是假的,反而手艺有可能是假的,是模仿大师的。

至于有流传说紫砂泥已经到了紧缺的状态,吴杰认为,这也是一个误解:“紫砂泥料到目前为止,已经开矿开出来的泥料,可以做到几十年用不尽,还不包括没开采的。”

据统计,目前宜兴境内已发现各类陶土矿床102处,探明储量7300万吨,保有储量6500万吨,远景储量2800万吨。其中含有紫砂泥的甲泥矿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储量5796万吨,远景储量1160万吨。

因此,取决宜兴紫砂壶价值的因素,不是泥料,而是工艺。吴杰坚持,宜兴紫砂壶,“卖的是手艺而不是泥料”。他说:“这句话很重要。因为我们做一把壶,花七天十天的时间。有的大师可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他的壶相对来讲价值也高,工艺上当然也会好很多。”

从细节判断大师紫砂壶的真伪

正因为工艺师决定宜兴紫砂壶价值的因素,因此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模仿工艺大师的作品,这就是所谓的“高仿壶”。追溯到比如民国时期,一些高手专门高仿明清时期的名家紫砂壶,为了追求逼真效果,功夫越练越深,自己的水平也练上去了,如今就连这些“高仿壶”也成了藏家追捧的精品。

吴杰表示,仿制品是没法杜绝的,一位工艺大师一旦名气上去,人家想要仿制,这是阻止不了的,这也是每一个艺术品市场都会出现的现象。“大师的作品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手艺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成的,大师们都用了一辈子时间,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在里面,想模仿像是非常非常难的。”

对于藏家来说,如何判断一把紫砂壶是出自大师之手还是别人模仿的?吴杰认为,收藏者要交点学费才会懂,要一下子从不懂到懂还是有难度的。但创作者则可以轻易判别出壶是否自己的作品,“对于创作者来说,紫砂壶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是有自己的灵感、气质、手法、略小的记号、底款等细节在里面,是否自己的作品一看就能判断。”

其中略小的记号是紫砂壶大师自己心中的秘密,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吴杰介绍称:“如果藏家把紫砂壶给工艺大师鉴定是真是假,他如果一看这把是真的,那就是真的,而且还会再出证书,证明真是自己的作品。如果要去收藏一把大师的紫砂壶的话,最好到大师那边去买,或者是到拍卖行和大型的紫砂壶大师指定销售点购买。”

养壶技巧

养壶就是要多喝茶

任何一把紫砂壶拿到手,它初看上去就是黯淡无光,但是经过精心呵护、精心使用、精心养护的过程,这个壶会越来越光润。它的包浆出来以后这个壶就会变得很漂亮。吴杰介绍,所谓“包浆”,又称“黑漆古”,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渍,或者土埋水沁,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紫砂壶到达这个状态,你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不释手。

吴杰还表示,养壶就是要多喝茶,让它里面的茶垢越来越厚,证明使用时间是越来越久。然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用开水也好,用茶汤也好,去浇这个壶身,这个壶身的光亮度,不是摸出来,也不是打磨打出来,要用这个茶汤慢慢浇出来。“慢慢浇下去,它的这个光泽才会越来越好,包浆才会自然,但这需要耐心。所谓的用紫砂壶泡茶能修身养性就是这个道理。”

Q&A

紫砂工艺师,从学徒到大师,起码要花50年

南都:古董级别的紫砂壶,跟一些当代大师的作品,主要存在什么区别?

吴杰:古代的时候这只是一件实用性的器具略带艺术。现代的紫砂壶大师,像从顾景舟顾老开始,制壶师们都讲究艺术、美学、美感等原素,把紫砂跟艺术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艺术品、工艺品。所以现代制壶师的壶都是非常有收藏价值的。

南都:在宜兴,从做壶的学徒,到最顶级的工艺大师,要经过一个怎样的过程?

吴杰:从时间上来说,至少要50年。例如考技术员,那是最低的一个职称,至少要从业6到10年,然后升助理工艺师需要4年,助理工艺师升工艺师,又是4年,但是这个4年也不是说我4年时间熬到了就可以了,这个4年你要得很多奖项,一等奖、特等奖、全国性的那种比赛、评比。一定要有奖项你才有资格,没奖项就没资格。

南都:紫砂壶的工艺界,是否也很强调师承关系?

吴杰:其实也不是说你拜了一个师傅,壶就卖上价格了。在宜兴做紫砂,一个人如果不会做壶,工艺大师根本就不会收你做徒弟,这就是大师他们对自己的一个责任,对宜兴紫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责任。如果一个人会做壶了,想拜某位大师为师,这位大师肯定是先看你的作品和现场制作,你达到了他可以收你做徒弟的标准了,他才可能考虑收你做徒弟。

南都:这种师承是把什么东西传承下来?

吴杰:这就是一个门派的概念。紫砂壶分为方器、光素器、花器、筋纹器等等。比如说,我是做光素器、方器为主,目前暂时不做花器。什么派你就做什么壶。

其实学做壶只是一个过程,最终都要自己去演变,自己动脑,自己慢慢去变化,做出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来。

南都:国画、书法、篆刻都是紫砂壶工艺师的必修课,其中最难的是什么?

吴杰:在紫砂壶上作画不难,但篆刻难。一个工艺师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功底,根本就刻不好的。它不像落款是印上去的,一开始是先用毛笔画出来,再按照纹路给刻出来,要刻不好就刻坏。有时候,一些文人在壶上写字,我们就把它刻下来,他只负责写字作画,我们负责篆刻。一个人做一把壶值几千几万的价值,如果要刻不好,刻坏了,壶也没了字也没了,这都有一定的风险。

中国茶文化:唐代煮茶讲究三沸


尽管茶叶在周代就已经大量种植,但在汉代以前,茶叶是被当做一种蔬菜,跟葱、姜、橘皮等煮到一起来吃的,这是茶叶的蒸煮羹饮时期,真正饮用是从魏晋南北朝才开始的。而茶文化的兴盛,则要到唐代。

唐代人讲究煮茶,首先是要制作茶饼,当时已经细分为七道工序——采、蒸、捣、拍、焙、穿、封。具体的做法是:采摘新鲜的茶叶,放入甑釜中蒸,然后把蒸过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它拍制成团饼,以炭火焙干后,用竹篾穿起来封存。

煮茶的时候,要把团饼茶拿出来,放在火上炙烤片刻,然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再筛过,符合标准的茶末放在茶盒中备用。唐人是用釜来煮茶的,先在釜中装适量的水,水煮到初沸的时候,加点盐;到二沸的时候,舀出一瓢水放置在旁边,把茶末投入到水中继续煮;三沸的时候,再把舀出来的水倒回去,叫做“止沸育华”,这时茶就煮好了,再用越窑的青瓷茶盏或邢窑的白瓷茶盏盛装。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沸腾的程度,釜是敞口的,可以看见气泡的大小,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如涌泉连珠”,气泡一个个连起来了;三沸为“腾波鼓浪”。

正是在这种茶道的兴起中,唐代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陆羽的《茶经》。而陆羽又通过理论总结,尤其是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饮”中,列出了一系列工具,制定了一整套程序,使得饮者从煎到饮的过程中,进入一种澄心静虑、怡情悦性的境界,从而使喝茶从解渴式的粗放型饮法向细煎慢啜的品饮型饮法过渡,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

河南巩义出土“茶圣” 陆羽煮茶三彩器


记者从河南省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市一座中晚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唐三彩,日前被专家认定为国内首个再现中国“茶圣”陆羽煮茶形象的唐代三彩器,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与陆羽形貌相关的实物资料。

这件被专家命名为“陆羽煮茶图”的唐三彩,施黄褐釉和绿釉,粉红色胎,右侧为一坐俑,左侧一风炉上置有茶鍑,二者共坐于一个长方形底板上。坐俑高约11厘米,头裹绿釉襥头,身着一件窄袖圆领长衫,端坐于一亚腰形圆座上,身体微微前倾,神情专注于身前的茶鍑,左手抚于左腿上,右手执瓢,好像随时准备分茶。

“此件三彩器的出土,为研究陆羽形貌和唐代茶事提供了直接依据。”考古队领队、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富良说,“出土这件三彩器的唐墓里有墨书砖墓志,记载着墓主人张氏夫人葬于832年,距陆羽离世仅28年,当时人们对陆羽的形象的刻画可能比较接近‘真容’”。

根据釉色和胎体专家判断,陆羽煮茶三彩器出自巩义黄冶窑。巩义是唐三彩的主产地,生产唐三彩的主要窑口黄冶窑,距发现陆羽煮茶图的唐墓仅有1公里。

2015年5月,为配合基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一建设工地进行考古发掘,从编号为M226的一座晚唐墓中出土瓷器、三彩器、铜器、银器及墨书砖墓志等25件(套)文物,其中茶碾、茶罐、执壶、茶盂、风炉、茶鍑等一套三彩茶器,都与《茶经》一一印证。

“该墓有明确纪年,成套的茶具与陆羽像伴出,又能与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非常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说,“墓室非常小,只有4平方米,说明墓主人等级不高,恰恰因为其等级不高,说明当时饮茶已经非常流行。”

中国人喝茶方式的进化:从煮茶 到点茶 再到泡茶


在南宋,喝茶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在市井间随便一间饭店就要喝茶那真有点难。

新《神雕侠侣》20集,杨过小龙女上饭店吃饭,有人招呼小二,“来壶茶”——您可别小瞧这一句,这说明杨过进的肯定是高级酒楼,等闲人去不了的,虽然杨过在本剧中老说自己出身贫贱,但还是间接暴露了他作为大金王子嫡子、白驼山庄后人、大侠郭靖世侄、全真七子徒孙的江湖“高富帅”身份。因为在南宋,喝茶,那实在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啊。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居老末,在百姓日用的事物里都排不到前面去,随便张三李四,闲着没事都能泡壶茶喝喝,混得至不济,大搪瓷缸里满满一杯酽茶,也不是什么难事。但这是现在,在古代,可要复杂得多。

古人起先是不喝茶的。茶,一般是药用。中国人喝茶的历史,顶多上溯到西汉时代,听着是够古老的,但想想那时候我们有文字都快两千年了,所以还得说真够晚的。而喝茶成为一种时尚,就到了魏晋时期,在唐朝才真正成了气候,并且作为中土灿烂文化的一部分,还传到了日本,现在日本的茶道成了人家的国粹,阿Q点儿想,那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哀怨点儿说,传统沦丧可见一斑。就看您怎么想了。

不过,要照唐朝那样喝茶,恐怕现在的人还喝不惯。那时,喝茶不叫泡茶,叫煮茶——先把茶叶做成茶饼,然后把茶饼烤干、碾碎,越细越好,成了茶末都不算完,最好成了茶粉。再烧水,水开了也不着急倒茶粉,而是放盐,等水再开了才放茶粉呢。水三沸以后,这茶才算煮好,然后把茶水上的茶沫子倒进茶碗里喝。听我这么一说,估计很多人就嘀咕呢,这茶是什么玩意儿呢,咸不拉几有什么好喝。我告诉你,这还是上流社会人士的喝法呢,普通百姓喝茶,里面还放葱、姜、桂圆、枣、奶等等你所想到和想不到的东西,那又是什么味道,反正我是不敢想。

宋朝时候,喝茶又不叫煮茶了,叫点茶——还是茶粉,放进茶碗倒进开水调成膏糊状,然后再倒开水,一边倒,一边还要用一种叫茶筅的工具(就理解成更细致的搅拌器吧)搅拌击打,使之泛起泡沫,然后再喝。说起来似乎简单,其实比煮茶还麻烦呢。因为首先你调膏得调得好,稀了稠了都不合适,其次倒水要倒得好,快了慢了都不合适,要和茶筅搅拌配合,所谓“点茶三味手”,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的茶汤来。有词为证:“谁斫碧琅轩,影憾半庭风月。尚有岁寒心在,留得数茎华发。龙孙戏弄碧波涛,随手清风发。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这是刘过写的《好事近·咏茶筅》,大家名字都叫“过”,刘过能喝,杨过也能喝。

因为点茶是这样的麻烦,所以这玩意儿只有闲得没事儿的文人最喜欢干,他们会观察茶汤的颜色、泡沫的图案和汤花消散的时间等以定优劣,所谓“茗战”,亦有诗为证:“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是范仲淹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几句,原来范仲淹先生也不是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他玩得蛮高级的。

综上所述,杨过进的饭店,喝茶普普通通,谁都没有惊讶,连杨过也没抬个头。我猜,他或许见自桃花岛,或许见自全真教。要知道黄药师、黄蓉都是博通古今,素来风雅,全真教的道爷们更是幽悠世外,惯于点茶一点不奇怪,但在市井间随便一间饭店就要喝茶那真有点难为小二了,必须去专门的茶舍、茶坊才行呢。或者,再等上几百年到了明清时候,那时中国人已经泡茶喝了,一把茶叶,一瓢开水,方便简单,随便哪儿都给顾客预备着,“小二,上壶茶”才会成为进了饭店的第一句话。

揭秘隐者梁骏德:金骏眉首泡制作人 茶缘定今生


初见梁骏德先生的时候,你完全不会想到这个慈祥如邻家长辈的老儿就是名满天下的金骏眉首泡制作人。

但见60多岁的年纪,身材不高但很匀称,戴着眼镜,说起话来一派斯文,气质上完全是一个地道的茶人。然而,虽红遍大江南北,他一年中却很少进城,大部分时间里,他栖息在武夷山的桐木关深处,在风雨深处、山水清音中,做一个安静的隐者。古谚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而梁骏德之隐于桐木,隐于茶,既可免喧嚣之苦,又得知时事风俗之变,堪为乐也。梁骏德是桐木村茶人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大凡世事,总是需要缘分。金俊眉与梁骏德,便仿佛是一种必有的缘分。在他的眼里,金骏眉的诞生是一个必然。2005年,就已经有“金骏眉”在试验生产了。那时,粱骏德还在元正茶叶公司,应客人的要求,试着生产比特级正山小种还要好的茶。2005年6月,他们从元正公司对面的茶山请人采了一些茶芽作为试验品,从晚上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没有想到第一批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非常好。多次试验后,粱骏德终于掌握了技巧,后来就得到了很稳定的质量。随后,一位北京的张姓客人提议梁骏德制作一部分顶级正山小种红茶,梁骏德用来自1500米高山的一斤半原生小种野茶原料,手工完成。制成后,这位北京客人愿意以每公斤6000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这种茶叶就是金骏眉,一斤金骏眉大抵有五万八千多颗芽。这骏字正是出自梁骏德的名字,而眉则是指茶叶的形状。金骏眉的诞生引发了中国的红茶热。2005年开始,经创新工艺制成的“金骏眉”红茶问世后,从北京的高端市场开始红遍国内市场,极大推动了红茶热潮的来临。

梁骏德并没有止步。如今他创办了骏德茶厂,首创了金玫瑰、金月桂、金小种、小种红袍、坠金环等产品。2009年,骏德茶厂成为福建省顶级春茶品鉴会正山小种红茶(金骏眉)的唯一代表企业。2010年9月10日,由武夷山市骏德茶厂选送的骏德牌“金骏眉”荣获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红茶类”金奖。山中岁月长。在梁骏德看来,是桐木关优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赋予了“金骏眉”优异的品质。桐木关是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桐木关内生态良好,拥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有开启物种生物基因库钥匙”等美誉。桐木关是“正山小种发源地”。“我们这里的茶叶想不好都难!”梁天雄很自豪地说,“我们这里的茶叫‘正山小种’,属于全发酵的红茶,武夷山的岩茶与安溪的铁观音是半发酵的乌龙茶,这两种茶是截然不同的。‘正山小种’主要以我们桐木村的江墩、庙湾自然村为中心产区,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北至桐木关,方圆50平方公里。这样一个区域内的茶称为‘正山’,其他地方的都称为‘外山小种’。就是说这种茶加工工艺特殊,产量较少,因而珍贵。”

“因为‘金骏眉’凝聚了桐木关的天地灵气,所以能得到众多茶人的一致推崇。”梁骏德说。如今,骏德茶厂在武夷山风景区设立了营销中心,由梁骏德师傅小儿子梁天雄主管经营。梁骏德则带着他的长子梁天梦,在距离营销中心60多公里的桐木村江墩骏德茶厂平静地制作他的好茶。“桐木关的环境很简单,也很生态,在其中做茶身心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但做茶也是一个较为枯燥且十分艰辛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值得坚持下去的理念,一般人恐怕无法长期地承受这种寂寞。”但是对于梁骏德来说,这不是寂寞而是享受,因为桐木关是他心目中的人间天堂。梁骏德说,他现在虽姓梁,但其祖上姓江,他是跟了母姓。江氏是在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从中原河南迁至贵溪,最后在桐木此地定居,并开山种茶、种竹,繁衍生息。当地的江氏、梁氏等族在明末时期建简易木制厂房,兴制“正山小种”红茶并繁荣至清代。江氏历代皆以种茶为生,更是负责把关正山小种红茶品质及制作工艺的,现在的江氏已经传至第24代,仍然是以种茶,制茶为生。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江氏的源远流长,梁骏德特意把家中珍藏的“江氏族谱”捧出来给我们看,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翻看着那一本本沉淀着悠长历史岁月的斑驳族谱,一种远古的气息铺面而来,那时中国红茶漂洋过海的运命,也是中国红茶必将复兴的使命。

在俊德茶厂,老先生取出一罐亲笔签名的高山老枞,烧水烫壶,茶叶在温热的壶中跳跃悸动之时,顿时心旷神怡。那一小捧一小捧长满苔藓的鲜叶经历着萎调、揉捻的过程,浴火重生。眼前的野生老枞条索壮实,色泽油润。在水与叶的交融时刻,湿润的山野之气扑面而来。数秒后出汤,只见茶汤泛着油亮的光泽。浓郁的苔藓味在口中肆无忌惮地弥散开来,滋味醇厚、鲜爽、甘活。令我仿若再次置身山林,雨后松树、红豆杉苍翠欲滴,苔藓在雨雾的浸润下张开所有的毛孔,在一呼一息间释放她所有的香气。一室之间,空翠已湿人衣。在梁骏德看来,“做人就是做茶,做茶也是做人。”是呀,一片神奇叶子,得桐木之山水灵性滋养,与它的主人厚实的人品想辉映,真是茶中极品金俊眉,茶中隐者梁骏德!

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


白居易有诗说:“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夜、书、茶,是一道靓丽风景。人长寿的秘诀,三条:六岁以前不要受很大的苦,四十岁知道调节自己,找到一个忘乎所以的爱好。思索三年,终于寻入路径,找到自己的爱好了。三毛说:“一个房间,书多了就会好看起来,这是很主观的看法,我认定书是非常优雅美丽的东西,用它来装饰房间,再合适不过。”金银玉器、雕梁画栋终不过是浮华;“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人无法避免的老去;“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离死别也难以避免;只要深陷其中刻意追求,“五阴炽盛苦”更是注定逃不了的。而书本,终是端庄雅致,纤巧充实吧,是有灵性的通悟。

读书即读自己。每当读一好文和一段好字时,总有击掌叫绝的感觉,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感觉遁形,如高山仰止的心情就像置身胡马北风大漠,眼见得的苍凉壮阔。不由得空叹一声:人家,怎么说的如此之好、如此之精辟呢?每每读到好词好章,像和知己在隔空对话,不由得哀婉凄凉,不由得心路彷徨,不由得壮志凌云,还会有带着一些欣喜的惆怅。书中可以见过太多的人,可以见过更多的事,不经意间的积累,使人经历了世间沧桑,有了力透纸背的穿透力,眼光深邃起来,面对世间的风云流转、纷争演变,也能够深藏那一份深意与沧桑了,书读得多了,间或激发一些思想的光芒,变得欣欣然迷醉其中。

赌书消得泼茶香,读书是需要知己相伴的。开卷方识得“赌书泼茶”的典故: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李清照的记忆力又强,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唉,不由得一长长悲鸣啊!怪不得,纳兰性德这样的哀婉词人,在感慨:“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后,也不禁艳羡李赵之雅趣,发出“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的感叹了!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清水煮茶(外一首)》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