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苦、涩】苦是一种味道,涩是一种感觉。苦是由茶叶内含物中的茶碱产生,涩是口腔中细嫩组织收敛的表现。

【回甘】指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

【生津】指两颊、舌面、舌底、有小气泡不断的涌出。

【收敛性】品茶后,舌面和口腔四周出现的紧绷感,多为涩感的表现。

【甘韵、甜质】:是甘与甜的表达方式。

【水性】:指茶汤带给口腔的每种不同的感觉,如滑、化、活、砂、厚、薄、利。

【层次感】:层指重叠之象,次指先后顺序。指茶汤香气和滋味在口腔中转变的感觉。

【喉韵】:品茶后,茶汤带给喉咙的感觉,如甘、润、燥。

【饱满】:指茶汤物质丰富而带给口腔的一种充实感。

【烟熏味】:由人工烘焙时产生,并非指不好的气味,有火香味,随时间陈化,会挥发转化而产生其它香味。

【果酸味】:品茶汤时带有鲜味,像新鲜的酸果味。

【酸味】:在揉捻后未晒干,压制时所含水分过高而产生。

【水味】:在储藏中产生,带有植物腐烂的气味。

【青味】:杀青温度不够或时间不足而产生,严重时会有“青腥味”。

【锁喉】:品茶后,咽喉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紧缩发痒等不适感,人会微觉不安、烦躁等。

【茶气】:是由茶叶中有机锗与多糖类结合而溶于水产生。茶气在老茶中易出现,常表现有打嗝、身体发暖、发热、发轻汗等。

【陈韵】:经时间陈化而产生的韵味,常在有一定年份的旧茶中易感到。

【香气内敛】:香气不张扬,其香在水,用心则有,不用心则无。

【茶水分离】:茶汤入喉,嘴里留的不是茶味,而是水气。

【入口即化】:茶汤入口,不用有意识的吞咽,自然入喉。

【爽朗】:经岁月的陈化仓储优良的茶汤入喉后,口腔爽朗,牙齿有清晰感。

【舌底鸣泉】:生津的最高境界,重点在“鸣”字,接连不断之意。

【药香】:百年陈年老茶的共同特征,药香浓郁通常是对老茶香气的最高表达。

延伸阅读

唯茶是爱


“同敬茶圣,同修茶学,同学茶事,同游茶地,同考茶迹,同研茶史,同读茶文,同吟茶诗,同说茶人,同享茶福……”这是笔名“湖州老茶”的茶人留在网上的精妙茶语。酒,缘于爱茶和养身,已10多年不喝其他饮料。

2007年,笔者与余杭茶人钱时霖先生继合著《中华茶人诗描》初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后,决定再度合作《中华茶人诗描续集》。

明代状元、礼部尚书、文学家吴宽的《爱茶歌》云:“终日茶杯不离口”、“入门来谒唯茶友”,虽然笔者地位卑微,但对茶的挚爱,则完全可与他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登茶山,访茶友,闻茶香,开茶会,读茶文,研茶史,著茶书,唯茶是爱。

记载茶人事迹,发掘茶人史料,以茶会友,唯茶是爱。

盛世多茶人,当代爱茶人如雨后春笋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小小诗描如要尽收其中,勉为其难。笔者深感欣慰的是,续集对古代和近现代已逝世的著名茶人作了纵深发掘,如史料记载最早的植茶人东汉高道葛玄;编撰著名类书《北堂书钞·茶篇》记载12则茶事的隋唐大臣、书法家虞世南;首次提出茶能瘦身的唐代医药家、《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被专家誉为“第二茶书”的《茶解》的作者、明代书画家罗廪;最早引录“神农得茶解毒”的清代大学士、《格致镜原》作者陈元龙;清代书法大师、被誉为“前陈(曼生)后梅”的文人壶代表人物梅调鼎;将国宝供春壶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现代爱国民主人士储南强等,弥补了初集历史茶人部分的不足。让笔者深感自豪的是,其中虞世南、陈藏器、罗廪、梅调鼎均为宁波同乡。

480位古今茶人的传、赞、像,称得上是一项历史文献整理工程。加上初集430人,合计910人,创下一项世界茶文化之最。历经5年艰辛,大工告竣,喜不自禁,赋成《贺〈中华茶人诗描续集〉告竣》两章:

茶人今古广搜罗,两集辑成九百多。

感恩茶朋多协助,唯茶是爱作诗哦。

唐时陆谢结忘年,今日竺钱也结缘。

合著诗描成两集,当为奇事永流传。

爱茶者惜茶


喜欢茶就请包容茶吧!

身体不适,改喝红茶。红茶是暖的,汤色亮红色,自然是暖的。暖暖一杯茶在手,会想些什么呢?

先讲一件闲事。某日偶遇一茶,本能地停下来细看了一眼,只一眼,就有位示茶的小姐微笑着邀请道:“坐下来喝杯茶吧。我们的茶都是明前的。”坐下浅尝一杯,喝完问:“有更好的吗?我只喝一泡?”小姐回答:“有的。”我说:“那现在就给我泡吧。”示茶的小姐泡上茶。我抬头一看天色已晚,说道:“太晚了我该走了。”小姐不语。接着我又说:“可我得喝完茶再走,不然就浪费了。泡好的茶是不能浪费的!”示茶小姐忽然笑逐颜开,说:“今天在这里做宣传,来喝茶的不少,有很多人喝了一两口就走了。我心里真可惜啊,多好的茶就这样浪费了。你是第一个在这里遇到的爱惜茶的人。”

此事于心一颤,静坐思悟:好茶者首先得惜茶。连眼前的茶都可以随意丢弃或者敷衍了事,又怎可口口声声称自己喜欢茶呢?!喝茶之前请先珍惜眼前的这杯茶吧。

又有一友闲聊时无意间说道:“今年竟还没喝过铁观音。”叹一口气。想了一下家里还有一点去年的秋茶,只是保存的不好,怕是陈了。第二日还是送去。说:“全且喝下,新茶下时总有好茶喝,不急!”他喝过,问如何?他回答:“茶是陈了,不过还是可以喝的。”我说:“实在不好意思啊!”他大笑道:“我这个人什么茶都喝得下去,什么样的铁观音都喝过,不分优劣都可喝好!”

佛山藏家谢志雄:爱茶爱陶艺


陶艺界无人不知“老谢”,一个既懂做生意,又懂得收藏的人。他性格开朗,平日又爱舞弄摄影,陶艺家常常“求”他帮忙拍些作品,他也乐此不疲;同时,他人际关系极广,在藏家界也是有名的一颗“开心果”。

十多年来,佛山人经历了普洱茶、,推门瞬间,一股怡人的茶香扑面而来。

一句“喝茶聊天”便开启了采访正题。泡茶的地方在前厅的茶台右侧,一个铜器引人注目,其器型高1米、椭圆状,器上刻有7个字:“光复北合兴制造”。

据他介绍,这是民国年间制作的凉茶缸。“这个凉茶缸器型特别,尺寸也比较高,看着喜欢,就把它从古玩市场买回来用。”

从茶铺摆设可以看出,谢志雄对有点古味的物件情有独钟,尤其是古建筑物构件。他说,这与其父的潜移默化有关。其父谢日初是佛山知名的规划设计师、古建筑专家,当年他父的相关报道,被谢志雄用相框挂在店铺中厅墙上。

店铺的装饰,物品的摆放,都是谢志雄精心考虑过的,细微处显出主人的审美趣味。他说,凉茶缸选择摆放在这位置,正是因为和背后的屏风韵味相搭。而谢志雄的屏风是用旧的门扇跟床罩组合拼装而成,并用两条古藤来修饰。在店铺里,可以看到前厅的屏风,也可以看到中厅的案台。

中厅的门框是谢志雄按照店铺的大小,特意去古玩市场寻找。该物大概是清代作品,采用镂空雕刻,上有75个人物,或唱戏,或相亲,或跳舞,记录了民间习俗风情。做工如此精细的木雕,谢志雄说,2005年买回时,价钱并不算高,现在都变得值钱了。

店铺里,桌上一摄影包格外突出。谢志雄滔滔不绝讲起了他的旅行故事。他说,通过旅行摄影,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这对鉴赏藏品也有很大的帮助。“摄影和收藏艺术品是相通的,都需要有一定审美力。”

哪个陶艺家需要拍照片,谢志雄一有空就会帮忙。吴国伟是引导他收藏石湾陶艺的师傅,交情算起来可以追溯到20年前。“他搞收藏,还是很谨慎,至少入门人‘搞收藏听故事’的误区在他身上不会发生。”吴国伟在电话里告诉记者,“他啊,收藏有一套理论。”

收藏应循序渐进

早年,谢志雄从事建筑行业10年,有了一定积蓄。“上世纪90年代,建筑行业竞争激烈!”谢志雄于是淡出从事的领域,转入收藏投资。

自古高僧爱斗茶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王宏斌:在习茶的道路上不断精进


王宏斌,大益茶道院院长助理,高级讲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参与大益茶道院早期创办工作,主讲《大益茶道入门》、《陆羽〈茶经〉》、《大益品牌发展史》等课程,参与编撰《时尚茶道》、《大学茶道教程》等专著,应邀为多所高校作茶道茶文化讲座,多次随大益茶道院参加海内外茶道文化交流活动。

在大益的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答:2010年元旦,跟随吴总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大益茶道研讨会,在圆明园映雪烹茶。

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收获了对茶的理解,受到中国茶文化的不断熏陶,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

你觉得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答:作为行业领军者,大益更有担当了。

在侍茶的路上,未来十年你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答:在习茶的道路上不断精进,尽可能的影响、帮助更多的人。

除了茶这个事业,在自己的生活上,未来十年你有什么最想做的事?

答:生活上除了保持身心健康,也想发展一下自己的其他个人爱好。

益友网:这些年在大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事呢?

王宏斌:2010年元旦,跟随吴总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大益茶道研讨会,会上,吴总讲述了多年来对茶道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茶道职业化以及构建茶道师体系的基本思路,惜茶爱人、大益八式等都是那个时候就已经提出的理念,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茶道并为之震撼。研讨会的时候,北京下了一场大雪,吴总带大家去圆明园映雪烹茶,品茗论道,让人体会到了茶道之美。雪落大地,无一例外地覆盖着万物,似乎在昭示着一个新的世界。

茶道院成立快五年了,从成立到发展过程中,我有幸参与到其中的一些工作。首先是编写教材,做课件,我承担的部分是《陆羽茶经》课程,从对陆羽生平的学习和对《茶经》的研读中获益良多。参与编写有《时尚茶道》等书籍,从勐海第一个初阶茶道师的培训班开始了茶道讲师的经历。

在大益茶道院,我对茶的理解逐渐加深了,受到中国茶文化的不断熏陶,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在我进入大益茶道院以后,我才真正开始积累对茶的理解,并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

益友网:您感觉大益近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王宏斌:大益最大的改变是更有担当了。做为一个行业的领军者,大益不仅能做出最好的普洱茶,而且还做了很多对产业有益、有推动的工作。比如说08年在央视投放广告,提振了整个低迷的市场,并且为中国茶品牌化起到了开先河的引领作用。以前中国茶有品类无品牌,大益品牌成功以后,不仅普洱茶,其他茶类都愿意做品牌了。

再比如我们连续三年为大学老师办公益的茶道研修班,在大学里面开设茶文化讲座、茶道课,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公益美德,开展云席活动,都是在培养年轻人对茶的兴趣,通过茶这一媒介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为整个产业培育基础的工作,从长远发展来看,受益的绝对不止大益一家。

益友网:您多次带领大益茶道院团队与海内外茶人茶友进行交流,在这些海内外的茶文化交流的活动中,您有什么感受和心得?

王宏斌:我们首先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交流,因为日韩等国的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基本没有中断过,而大陆在文化传承上有断层。其次,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也看到自己的潜力,应该有自信。我们是茶的原产地,有几千年的饮茶史,也是茶道茶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的底蕴深厚,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更关注生活品质的部分,一旦具备这样的条件,大陆茶文化发展的后劲就会非常足。

在交流的过程中,别人看到我们长足的进步也很吃惊,并且表示了尊重。所以只要我们做出自己的风格特色,最终一定会成就我们的价值。

益友网:这两年国内茶行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您对茶文化复兴这股热潮有什么看法?

王宏斌:出现茶文化热潮是个可喜的现象。四年前我们大益茶道院提出发展茶道文化的时候,同道比较少,感觉还挺孤独。最近几年同道越来越多,各有特色和主张,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说明大家都开始更加关注中国茶文化。而且相比七八十年代,新的茶文化热潮从内涵到外在呈现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作为百花园中的一道风景,大益茶道院也立志在复兴中华茶道文化的进程中作出自己独有的贡献。

作为茶的故乡和茶叶大国,中国人均饮茶量在全世界排名却不高,这与普及推广的力度和方法都不无关系。我们在做推广的过程当中,不管你是否懂茶、喜欢茶,首先我让你产生兴趣,然后再慢慢升级。在吸引更多的人爱茶的这个过程中,需要有骨干的力量,在我们这里就是茶道师。茶道师是职业化的茶道人才,他们通过讲课、办茶会等活动,去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喜欢茶、热爱茶,然后一步一步的,那些入门者就有可能终身事茶。可以说,遍布全国的上万名大益茶道师,几乎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地传播茶道文化。很多学生通过我们的讲座,从不喝茶到喝茶,也有很多茶友是通过我们的茶会活动开始爱上茶的,看到这些工作成果,我们很欣慰。

益友网:您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茶人呢?

王宏斌:茶人,或者我们称之为茶者,首先肯定是喜欢茶的人。但是茶人不仅仅是爱茶、懂茶,他还离不开一个人字。如果喝茶喝到出神入化,却依然还是很自私、很刻薄的人,个人觉得,他还没有得到茶道的精髓,还不能算是合格的茶人。惜茶爱人,我们是为人做茶,为人奉茶。对茶精通并且愿意分享和成就别人,才是完整的茶道。

益友网:茶道院未来十年有什么规划?

王宏斌:根据吴院长的规划,茶道院未来不仅要做职业茶道师的培养及评定机构,而且要在当代茶道学术研究、茶道艺术表演以及茶道推广方面打造成强有力的平台。比方说在茶道研究上,我们北京研究部的同事已经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一批博士、博士后和学者正在合力开展茶道哲学、茶道美学、茶道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是一项长远的工作,研究部潜心深耕,就是在为当代茶道学科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

习道不如行道,茶道的本质是实践。除了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职业茶道师以外,我们还要做大量的普及工作(这是实践的另一方面),要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年轻人感受到茶的魅力,避免过于小众化和精英化,让高雅的茶道文化也能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其实茶应该更加包容,不同群体、年龄、职业、身份的人,都是可以从茶中受益的。大家受益,方为大益。

益友网:您自己未来十年有什么目标?

王宏斌:越深入,发现要学的东西越多,学无止境,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未来十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更多学习和感悟茶道的博大精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精进,不断提升。用我们所倡导的茶者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尽可能影响、帮助更多的人。

佛门茶事 自古高僧爱斗茶


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傅继英:“国母”爱茶


荧屏中,她是“国母宋庆龄”;现实生活中,她是著名美术家和书法家,视茶如痴。她就是曾扮演宋庆龄的特型演员、中国青年书协副主席傅继英。1月30日,在熏香的氤氲和茶香中,傅继英在海渔广场工作室接受了笔者和好友的拜访。

品茗伴人生

傅继英每天的生活,从香与茶开始。在创作和表演之余,傅继英有三大爱好香道、品茶和听歌。每天起床后,傅继英都要首先在室内点上一款檀香,然后听着歌曲品茶,喝透了茶才开始一天的精彩生活。我们的拜访就在熏香的室内,在品茶之中进行。

热情的傅继英老师招呼大家落座品茶,纯正的铁观音、温润的武夷岩茶、上好的江苏胎菊、豆香的崂山绿茶……一个下午品了五款难得一见的极品好茶。一天品到一款好茶就不错了,这次连品五款极品好茶,品到一半,好友不忍再多品,连呼“今天太奢侈了!”傅继英还待再重泡一款好茶,被大家极力劝止了。在回来的路上,同行的好友依然连问,“今天是不是太浪费了?太奢侈了!”傅继英认为,好茶就是用来与朋友共品的,不是用来收藏的。

在不拍戏的时候,傅继英主要做自己的艺术创作。书法、国画、插图、诗歌,傅继英样样在行。忙起工作来,傅继英常常一天不出工作室,就品茶、吃茶点补充给养。“我是很喜欢喝茶的,喝茶对于我是一种放松,是休憩时的习惯。工作累了,或者三两好友,小酌一杯清茶,自得其乐。”傅继英说

“都说喝茶影响睡眠,其实真正的好茶不仅能提神,还利于睡眠。好茶就像运动一样,既能让人精神倍增,也能助人酣然入睡。”傅继英说。有圈中好友深夜来访,担心影响睡眠不敢品茶,傅继英就为对方泡了一款武夷岩茶。对方回去后果然享受到了难得一遇的美觉,第二天还专程打电话来致谢。

品茶结挚友

傅继英爱品茶,懂品茶,也因品茶结交了很多挚友。

当天喝的一款上好武夷岩茶,是武夷山著名茶场亿耕农茗茶赠送的。“送了三年茶,才第一次见到赠茶人。谋面后,相见如故。”傅继英说。当年,这家企业为傅继英的傅体书法所吸引,慕名来函,邀请她题写企业名称亿耕农,傅继英因不了解对方而拒绝了。后来,对方常年坚持赠茶,连赠三年特供好茶,终于感动了傅继英。如今,傅继英与企业的老板已经成为好友。我们喝到的一款武夷岩茶,就是该企业所赠难得一见的极品,不仅润喉,而且清淡无火味,同去的茶友连呼“好茶无味”。

在河南郑州,傅继英与当地一位知名企业家初次喝茶,喝到兴致所在,对方驱车数十里回家,拿出了一款珍藏60年龄普洱老茶膏。如今,对方已经成为她事业上的合作伙伴。

傅继英爱品茶,也带动身边一群朋友们学品茶。有朋友从她这里学会品茶后,自己出资建起了茶楼,专门邀朋友雅居品茶。

品人生感悟

“我把喝茶当作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可清心,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闻着淡淡地茶香,漫漫有一份静养之心,此时没有一点矫饰和浮躁,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只有一份恬淡的心境。品茶的过程,既增进友谊,又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处的一种和美仪式。”傅继英说。

宋代的斗茶、古人的茶诗、茶道的东渡……傅继英谈起这些历史典故时信手拈来。傅继英认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球。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健康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熏香除妄念”、“玉壶养太和”、“碧玉沉清泉”……对多年前的一场茶艺活动,傅继英回忆起来依然记忆犹新,准确地说出表演过程的精彩之处。

谈起当前的茶文化复兴,傅继英认为,“中国茶道有一百多年的断档期,以前中国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国富民强之后,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为茶文化复兴奠立了基础。”

临别时,笔者向傅继英讨墨宝。傅继英挥毫泼墨,为笔者写了《品茶》刊创刊理念“茶意地栖居”,并写了一幅“茶禅一味”,特意将“茶”写为古体的“荼”。傅继英说,“你以茶文化为业,把‘茶’放在前面,希望你能在茶中悟出禅意,让禅意呵护你。如果你参禅,我就送你‘禅茶一味’了。”即使在茶文化从业者中,也有很多人混淆“茶禅一味”与“禅茶一味”,而傅继英却将二者区分得如此清晰。

女人们应该了解的茶俗


亲家婆茶

女儿出嫁后的第三天,父母亲要去看望女儿,称谓“望朝”。望朝时,父母亲要随身带去一两左右的“谷雨”前茶、半斤烘青豆、二两橙子皮拌野芝麻,这种茶称为“亲家婆茶”。

毛脚女婿茶

还未出阁的大姑娘家里,来串门作客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都要备上好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新娘子茶

望朝之后,婆婆要到新娘子的娘家请亲家的亲属好友和长辈们到新娘子家去喝“新娘子茶”。

请新娘子茶

新娘子家的亲戚、好友和客气的老邻居,都要在新娘子出嫁的当年请新娘子去喝茶。如系远亲,也可在一年的正月里。新娘子回娘家做头趟时补请。

三碗茶

春节期间作客,女主人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糖汤),然后送上一碗烘青豆加胡萝卜丝的咸茶,再后泡上一碗细嫩的香绿茶。

打茶会

年轻的嫂嫂、年长的婆婆每年在本地村坊里,要相互请喝茶3--5次。当地人称“打茶会”。一般,事先约好到哪家。主人在约好的那天下午,就劈好柴,洗净茶碗和专煮茶水的茶罐,在家等候着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到,主人就拿出她珍藏在家中石灰缸、甏、罐的细嫩芽茶,撮上一撮放在茶碗里,并加入各色佐料,再冲入沸水,双手一碗碗地端到客人面前桌上。花花绿绿的茶汤,边品茶边拉家常。她们之中,有的拖儿带女,有的手拉孙儿孙女,有的边做针线边品茶叶,淡笑风生,热闹非凡。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爱茶,就应该习茶,而后才能知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