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鲍志强大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豁达很快乐。两天的接触中鲍大师的脸上从来都是很开心,笑迷迷乐呵呵的样子。他的笑有一点孩子气的可爱,透着一点纯真一点顽皮。

“乐人”是他的艺名,可谓名如其人。年轻态是鲍志强大师给我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他身着质地考究的浅红色体恤,庄重不失青春,仪表堂堂,皮肤气色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健康红润,鬓角的一丝白发更增添了他的风度。鲍志强大师身上散发着文人特有的儒雅气质,带着宜兴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很悦耳,走起路来敏捷飘逸。

别看“陶都风”在京的几天展览天天能见到鲍大师,但采访的时间却不好确定。因为他是这次活动的艺术总监,大事小事都离不开他。约了三次后最后敲定在展览第二天下午3点中国美术馆5层“陶都风”展览见。记者如约而至,在打通鲍大师之后,他在电话那头让我们稍等一下。正在记者迟疑之际。鲍大师拿着一个本子从馆里快步走出来,记者赶紧迎上去打招呼。他示意我等一下后快步走到馆门口,把本子交给正在准备给众多观众演示紫砂壶制作工艺流程的周勤娣桌子上,又交代了一些事情。正在记者琢磨怎么大师还做这样的事务性小事的时候。鲍大师又回身微笑着与记者打招呼,他建议采访在展览厅里进行,边看边聊。

延伸阅读

紫砂壶知识:如何鉴别“调砂”与“铺砂”?


“调砂”和“铺砂”各有区别,也各有各的美,一字之差,往往都会搞混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调砂”

“调砂”,就是炼制泥料时,在一种天然的泥粉中,按一定比例、一定目数加入另外的熟或半熟的天然砂料,并使二者充分且均匀结合。一句话,将不同或相同目数的同类或异类泥料混合。调砂用的砂料仍是紫砂泥料,只是调入的砂料颗粒大小、调兑比例有不同而已。

调砂

调砂的实质是改变泥的质感和肌理感,可以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增强壶的透气性,不只是装饰手法,也是工艺的需要。

调砂

调砂得当,壶可夺目而养眼;调砂不当,壶则刺目而怪异。

“铺砂”

当紫砂壶坯体已成型、尚有一定湿度时,把研磨好的、生或熟的、不同泥色的紫砂颗粒,或铺、或点(嵌)、或撒,施于湿坯表面,再借助工具将这些颗粒压进坯体表面,称作“铺砂”。

铺砂

铺砂,仅作用于壶表的一层、一片、一点,主要起点缀装饰作用,使烧成器表的砂点和胎质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并不增加坯体强度、改变收缩率及减少变形、提高成品率。

铺砂

用于铺砂的紫砂料,质性一般要高于或等于坯体用泥的质性。若质性较软,会造成制作时“拖尾”及烧成后因收缩率较大而与胎质不相融。

如何鉴别“调砂”和“铺砂”?

鉴别紫砂壶泥是“调砂”还是“铺砂”,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壶的内外,内外颗粒效果一致则为“调砂”,不一致则为“铺砂”。

劣质泥料才需要调砂?


很多壶友刚开始接触紫砂壶的时候,有这样的疑问:“紫砂壶里为什么要调砂呢?纯的不好吗?调了砂他还是是不真正的紫砂?

也有人认为泥中调砂,是以次充好和偷工减料,相信很多刚接触壶的朋友都有这样的想法,其实都是误解。

什么是调砂?

“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说紫砂泥中有“骨”。

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所谓调砂就是:就是在练生泥时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细的熟(或半熟)砂粒。(注:熟砂粒,烧过的紫砂泥,不含化工原料)。

异色调砂因调入的颗粒和基泥色泽、质性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色泽效果。

若调入颗粒质性较硬时,烧成后器表颗粒凸现,呈粗梨皮状:当调入颗粒质性较软时,烧成后器表会产生细微的凹点状。

颗粒质性越软,凹点就越明显,形成一种犹如桔皮状的肌理效果。

调砂有什么好处?

调砂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工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开始学会烧制陶器时就知道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砂子,因为砂在烧制的过程中是不收缩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品率。

同样的,紫砂各泥料的收缩率高低不齐.为了便于成型减少收缩率,高成活率。

在紫砂泥料中是必添一定量的粗砂或细砂的。当然泥料和所调之砂必须均匀得当,烧成后壶面感官才能饱满均匀.壶表质感也强烈。

1、增强泡养效果

石英含量高的矿料,气孔结构好,泡养效果就好。将石英含量高的矿料调配进普通泥料中,可提高坯体的石英含量,增强坯体开放性气孔的比重。

2、降低制作难度

砂,可增强泥料的可塑性。泥料太细则粘手,太粗则制坯困难,调入合适的砂可方便制坯。

例如制作小红泥的熟砂,添加进小红泥生料中,可对坯体起“脊”性作用,使之“坚骨”,降低制作难度。

3、调整烧结温度

烧结温度既制约呈色也制约透气性,特定温度只能呈现特定颜色,达到特定透气性。但呈色和透气又是矛盾的。

砂,在烧制时不收缩,可提高成品率,可增强透气性,还可提高成品滋润感,调控色泽。

5、制造特意效果

“砂调配”后,因配料烧成收缩率不尽相同,成品会产生特殊肌理,赏心悦目。

总的来说,紫砂调砂工艺的区别只是相同或不同质地的泥料调配砂子的比例差异而已,但却使得紫砂呈现出不同质感。

所以紫砂调砂工艺在紫砂制作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在成形工艺和效果上也非常突出,与众不同。(来源:紫砂壶收藏,

铸造世家:砂院张氏家族


在平遥,有一个铸造世家值得人们记住,那就是砂院张氏家族。

铸造业需要翻砂,于是人们把这个行业称为砂院。砂院张氏是平遥延续了五百余年的铁器制造业家庭,从明朝开始至民国中期,它一直活跃在平遥铸造业的舞台上。

明时,户籍按行业来划分,农民为农户、军人为军户、艺人为乐户、工人为匠户……明朝初年,铸铁为生的张氏家族以“匠户”的身份奉旨迁居来平遥,居于城内东北部,入文会坊一甲,是兵部和工部给予执照的匠户家庭,专门给官府制造兵器,也制作民用铁制用品。

当时,他们家族是平遥惟一从事这一职业的家庭,并在城内建有专门祭火的家庙—火神庙和家庭祠堂。入清后,由于户籍制度的调整,该家庭才将自家技艺传给徒弟,但铁器制造业仍以其家庭为主。现今保留下的很多铁制宗教用品,如明造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平遥铁菩萨像”、明代造的“平遥双林寺铁佛”、明万历年间的“五台山铁钟”等,都为张氏家族所制。目前,收集到的张家最早的作品是国家一级文物、明正德十三年造的“交城天宁寺铁碑”。

明清时期,砂院张氏即为铸造业的“垄断企业”,辉煌一时不说,还积累了丰厚的家财。民国初年,孙家来到平遥后,张家因技术落后逐渐在民国中期淡出。但因本身富有,张氏后人也没有因为家族铸铁业的败落而生活落魄。张氏后人大多转入了其它行业,有做票号的,也有地方乡绅……现在张氏家族仍大多居住于以其家族职业命名的平遥砂院巷、火神庙街一带。

建水紫陶是这样一种陶!


因泥土之灵,所以有紫陶。

泥土是有灵性的,因此女娲用它造出了人类。即便那只是个传说,而且传说已经很远,但泥土的灵性,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似乎永远无穷无尽。人类在大地上生存上百万年以后,在与泥土的无限亲近中,终于渐渐读懂并参透了泥土的部分灵性,并借此造出了陶。陶的出现,已有万年之久。

人类最早创造而又能延续至今的物品,陶最老,而且是。然而,陶是那种极为悠久又极为普通的器具,普通到一旦成型,就几乎不值得再花费制造者更多的心思。所以陶之一物,能摆脱器物的宿命者少见,能修炼得道、自成大器者更加少见。

陶度过了漫长的年月,在种种因缘凑巧之下,终于衍生出了紫陶。

一、紫陶是很年轻的陶

中国是陶器大国,四大名陶都是陶器中出尘脱凡的精品。其中,出现最晚的是紫陶,成器最快的也是紫陶。以三四百年的修炼,在享天地之厚爱的同时,能汲取并彰显诸多教化之得、艺术之工的,正是紫陶。

紫陶虽为陶器,已经打破了很多普通陶器所受的局限,以泥土的古朴醇厚,承载起了诗画的飘逸洒脱,造型丰富、装饰精细,将普通的陶点化得出神入化,美妙绝伦,成为独步天下的陶之大器。

紫陶之所以成器,因为它能够承载并表现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诸多艺术,其必须经历镂刻、镶填、打磨等加工手段,内涵之繁,工序之多,远甚于其他陶。可以说天下陶器的制作之精,到紫陶为止。

是故,唯有产自滇南群山之中、建水那一块小小坝子中的紫陶,兼具粘土之纯、金石之坚、色彩之丽、打磨之精、造型之繁、雕刻之细、书画之美,人文之盛。

二、紫陶是那种极难的陶

紫陶的困难,在于它成器的路上必须要过水、火、石三关。

与一般仅仅需要加水沉淀的陶土不同,紫陶所用粘土必须“洗澡”和“发酵”。首先要将本地特有的五色粘土,加水制成浆状,细纱过滤,过滤后只取最上最细的漂浆,反复五六次后,得到的泥浆几乎不含任何砂石,已是腻如膏脂。首先要将这样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取出后泥料还必须像揉面一样,不断搓揉,揉去空气,才能用以制作紫陶。经过水的洗礼,在泥料的一洗一揉之间,紫陶已经悄悄保留下了与众陶不同的优良品质。

火是陶的必经之路,紫陶在烈焰中的历炼尤其凶险。在超过上千度高温的炙烤中,紫陶要么不折不扣地全身而出,要么开裂以杀身成仁。烧制后的紫陶器物,绝对没有形变而器全的情形。究其原因,紫陶只用颗粒极为细微的粘土做胚,在烧制过程中丧失水分很多,收缩很大,所以过火不易,器形大者更是难全。传统烧窑方法成品率约不足六成,即便是以今日的技术烧制紫陶,成品率也只到九成左右。很多紫陶在泥坯阶段造型、书画皆尽善尽美,却在烧窑过程炸裂成为废品。经过火的考验,紫陶有了自己的铮铮铁骨。

诗曰:“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紫陶虽不是玉器,却偏要去承受不计其繁的打磨,而后成为文采斐然的陶中君子。经历多种砂纸的打磨后,最后一道竟然是用鹅卵石抛光。紫陶成品通体无釉却平滑如镜,清可鉴人,显示出与其他陶器迥然不同的如玉如冰的明亮。更有不完全打磨的、亚光的紫陶。它等待的是有心人的赏识与亲近,在经肌肤长期的摩挲之后,这样的紫陶能产生特殊的、细致的质感上和光泽上的变化,品质更加温润细腻,也更加令人不能释手。

三、紫陶是纯净的陶

紫陶近乎苛刻地选择了自己出身,只用建水特有的红、黄、紫、青、白五种颜色粘土,拒绝任何砂质。这些粘土细度远远高于三百目,质地比女人用的化妆粉还要细,且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因为过于纯净细腻,所以紫陶所用泥料的质地偏弱偏软,不能像其他陶器那样灌浆注模,拉坯的难度也高,更难以制作大型器件。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纯净,成就了紫陶可书可画、可雕可刻、可填可磨的特殊之处。紫陶成品,细度高,硬度大,观之有字画之趣,抚之有铜铁之质,叩之有金石之声。紫陶之美,总体在于以陶为质,以书画为文,从它身上,一眼就可同时感受到造型的直观美和书画的意境美。

能像玉器一般精雕细琢,能如纸品一般挥毫云烟,能似镜面一般光亮可鉴,能有金属一般回音清脆,全得力于紫陶的从粘土之始就坚持的纯净,坚持虽然难,一旦得来金不换。

四、紫陶是很巧的陶

陶成之于土,也受制于土。瓷出现之后,陶就被降级定格了。很多地方的陶,至今未能完成由器到艺的质的飞跃,原因不仅是土质不够好,而且从没有遇到过适合的机遇。

建水一地汉代就有了成熟的制陶业,发展至宋代,烧制出青瓷。元明两代,建水的青花瓷器尤为繁盛。

不知何故,建水人在几百年前忽然弃瓷就陶,离开新欢,重归旧爱。现在想来,其中的缘故或是因为瓷器虽然精美,但受到釉料限制太多、发展有限,或许是因受到景德镇等地瓷器的激烈竞争、前景不明。更大的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紫陶之成,始于建水的瓷器之困,这种历史性的转折,既是磨难,也是厚爱,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经过数百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不断的尝试求索,紫陶以天造地就的五色粘土为浑实底气,凭借着种种磨难中锤炼造就的博大胸怀和巨大力量,厚积薄发,终于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般,获得强大的新生,不仅战胜了挑战,且入辉煌之境。

建水人放弃精美的瓷器,重新选择紫陶,虽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但仍然不失为明智之举,正应了“人无我有”的那句老话。凭借历史的厚爱和大地的恩赐,紫陶竟然奇巧地取本地瓷器而代之,终于获得了令其难以比肩的巨大、独特的成就。

五、紫陶是有德的陶

陶应该保存着那种来自泥土的灵性。不过有的陶是用矿、或者用石,更多的陶又杂有大量砂质,所以其德性大打折扣。与它们不同,紫陶直接从大地上取得的粘土,质地纯净无暇,其成品经上千度烈火炙烤,但淳厚不损,仍然秉承了泥土滋养万物的德性。

同为可器之材,紫陶有异金、玉、瓷而另胜之。黄金虽贵,没有摆脱金属的冷冰与无情。玉石虽温,但太过娇贵而难以实用;瓷器虽美,但被釉封闭的太死而过于沉寂。紫陶则不然,不仅活泼可亲,而且能滋养生命。用紫陶炊具盛藏食物,隔夜不馊;用紫陶茶壶泡茶,久不变味;用紫陶花瓶插花,时长不衰。云南名菜“汽锅鸡”,味道鲜美,冠绝天下。它的烹饪取材并无多大奇特之处,关键在于凭借了紫陶所制汽锅的特殊能力,绝对是独靠紫陶之德而成其美味。

六、紫陶是好养的陶

可以养的陶不多。粗糙的陶只能作为瓦货,精细的陶又往往过于昂贵而叫人望而叹止。紫陶虽然精美,好在不贵,正适合养玩。因为擅长精雕细琢,紫陶所成的茶具既温润别致,又古朴清雅,入手把玩让人倍感亲切,品读书画更觉韵味深长。经过人体肌肤的亲近与摩挲之后,紫陶能如生命苏醒一般,自在成长,收获属于自己独有的包浆。其滑熟可爱,幽光沉静的喜悦,竟不输玉石。

紫陶好养,不仅单单在于把玩。若往大处走,紫陶可酝酿出犹如青铜一般浑厚、斑斓的大器之美,高古淡雅,能入雅士高人之眼;如往粗简处走,可以烧制出无字无画、不加打磨的壶杯碗碟,简单之中又暗暗隐含不落一字的禅意,最能与寻常百姓相亲相近。紫陶好养,藏于馆室而不觉其俗,放于灶台而不觉其傲。养陶如此,不亦乐乎?

七、紫陶是能悟的陶

建水地方虽然不大,也不算是沃野,山不甚高,水不甚美,人文也非极盛。但一方山水有一方山水的精华,造物主必定有青睐之物。此物岂非紫陶乎?

究其来由,紫陶所用五色粘土本已少见,颗粒细小,偏又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大自然不知花了怎样的功夫,用了怎样的能事,竟然把比磐石还要坚硬的顽铁,琢磨成了微米级的颗粒,还赐予了其丰富的色彩。

看其出身。那些在草木之下静静沉睡的粘土,经历了几世几劫,终于等到有缘人发现了它们特殊的秉性,并在熊熊烈火将其烧制成了美轮美奂的紫陶。五色粘土的埋藏固然极其罕见,制陶人的磨难自然也是非同一般

观其成器,其粘土纯净依然不变,在朴实浑厚的底气中绽放出明艳瑰丽的光芒。成品的紫陶既满足生活之需要,又能阐发人文之情怀,可谓出入两便、雅俗两宜。

虽为紫陶粘土所造,其品性与上苍所造人类有几分相似之处,以《西游记》来比喻,有唐僧的纯真,又有悟空的精灵,有八戒的粗俗,又有沙僧的朴实。紫陶成器,需经历水的洗礼、火的冶炼,石的琢磨,与人的成长的经历与磨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紫陶不言,大有故事。有心人观之,也许定然会有所感悟吧!

《雅贤舍》位于美丽七星湖畔,名字取义于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傍湖光山色之美,众高雅贤能之士共处品茶赏陶之舍。

雅,五行属木,从隹牙声,良禽择木,吉雅之兆。有正确、高尚、美好之意。如雅致洁净、雅致素净、雅正、雅道;

贤,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贤淑。贤哲。贤人。圣贤。礼贤下士

舍,房屋,也有舒气之意。《史记·律书》:“舍者,舒气也。”

一把紫陶壶能用多少年?紫陶壶有寿命吗?


一把紫陶壶能用多少年,紫陶壶有寿命吗?紫陶壶的使用没有年数限制,只要不磕碎,如果保养的好,可以一直用下去。

什么会影响紫陶壶的寿命?

1、摔

紫陶壶特别怕摔。

对于陶瓷类产品来说,一旦摔坏就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即使是用锔瓷或金缮等方式对摔坏的紫陶壶进行修复,留下的也只有残缺美了。

那么如何防摔呢?

倒茶水时要将另一手指按在壶钮或壶盖上,动作不可过大。

倒茶的过程中壶不离手,有很多时候掉壶盖就是在倒茶的时候发生的。

切忌模仿卖壶商人玩的那些盖不掉、盖嘴倒立等小花样,这些都是骗人的小把戏,别一不小心就把爱壶给毁了,得不偿失。

尽可能放在高处、或柜子里,小孩碰不到的地方,更不要让粗手粗脚的马大哈类的人去碰壶。

2、油

喜欢玩紫陶壶的人都知道,紫陶壶经过长时间使用之后,表面会有一层含蓄内敛的光泽,俗称“包浆”。

但需要明白的是,紫陶壶的“包浆”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油腻”是有很大不同的。

而且吸附性强劲的紫陶壶也十分害怕油烟,所以更不能为了让紫陶壶看起来更有光泽而将其表面涂抹上各种油脂。

紫陶壶的光泽,是养出来而不是抹出来的。

紫陶壶一旦沾染到油脂,就容易发出“贼光”,易养出带有花斑的壶。壶体的内外均不可沾染到油脂。

每次茶事活动,都需净手弄茶,一是使茶免受异味污染;二是茶壶能得到良好的保养。

在喝茶的过程中,用洁净的手对壶摩挲、把玩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点:大多数人家里,油烟最大的地方就是厨房;所以,要想让紫陶壶越养越润,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让紫陶壶远离厨房。

3、味

以上内容已经说过,紫陶壶的吸附性十分强劲;除了容易吸油,紫陶壶也很容易吸味。

吸味功能强,对于泡茶、养壶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是杂味、异味,则一定要避免。

所以,紫陶壶一定要远离厨房、厕所等异味较多的地方。

4、洗洁剂

强烈建议您不要用化学洗洁剂清洗,绝对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学洗洁剂刷洗紫陶壶。

不仅会将壶内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会刷掉茶壶外表的光泽,所以应绝对避免。

如果一定要清洗,建议你用食用小苏打清洗。

5、抛光布或者钢丝球

紫陶壶有污渍时,不要用含金刚砂的抛光布或者钢丝球清洗,虽然用这些东西清洗很快,但这样容易破坏壶表面结构,留下划痕影响美观。

最好的工具是棉布,即使用这些工具也不能用蛮力。

有些紫陶壶壶身造型比较复杂,清洁的时候花纹不易处理,可以选用齿浪型牙刷进行处理。

6、温差大

平时泡茶,一般是采用80至100度的水为主。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如果遇到短时间内温差过大(骤冷骤热)的情况,有些紫陶壶容易产生爆裂现象。

所以,平时空闲不用的紫陶壶,不需要放入冰箱保鲜、更没必要放入微波炉高温杀毒,只需常温放置就可以。

7、暴晒

紫陶壶平时在使用的时候,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冷热变化非常大的状态,但由于其结构比较通透所以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尽量避免把茶壶置放于阳光下暴晒,不然会对壶体表面的光泽造成一定影响。

平时清洗之后的茶壶,也不需要拿去晒干,更不能拿去烘干,只需置放于阴凉的环境中自然沥干就可以。

怎么延长紫陶壶的寿命?

1、紫陶壶放在哪里好?

紫陶壶千万不要长期置放在藏品柜子里,也不要和其他器物放在一起,因为壶怕”沾染“,很娇气,容易受其他气味的”勾引“而吸附上身,以致泡茶的时候,味道怪怪的。

如果放置于太潮湿或太干燥的地方,对壶来说也不太好,容易影响紫陶壶的气味和光泽。

另外,紫陶壶属于易碎品,家里如果有小孩的话一定要将心爱的紫陶壶放在安全的地方。

一旦碎了,想修补是可以的,但是总有一道伤疤,您说是不是?

2、一壶只泡一种茶

有的人为了省事,总喜欢泡过铁观音后,把壶里的茶叶渣倒掉后,用水清洗一下,然后泡上普洱茶。

可是,你这样做,就不正确啦!

因为紫陶壶上的气孔里注满了铁观音的味道,铁观音虽爱干净,但最喜欢普洱这个“黑铁头”,一遇见就相互串味啦!

正因这个原因,所以我们一般建议“一壶一用”,即一把紫陶壶只泡一种茶。

因为泡的茶种类一多容易串味,影响喝茶的口感,同时对紫陶壶的光泽也会有一定影响。

3、使用频率要适当

对于一些老茶客来说,一天到晚喝茶可以说是见怪不怪;而一些喝茶时间不长的朋友,可能还没养成规律性的喝茶习惯。

如果是用紫陶壶泡茶,那么建议你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泡茶频率、做到持之以恒。

因为泡茶频率太低的话紫陶壶容易过于干燥,而使用频率太高,壶会一直处于潮湿环境中,处理不当的话容易有异味。

所以,如果是要养壶,那么最好能够保持“每日一泡”的使用频率。

4、不用冷水用热水

一把紫陶壶从烧制完成开始,建议从开壶到冲泡、清洗等过程,都不要用冷水,原因是未经烧煮过的水大多水质偏硬、杂质较多,用于润壶、泡茶都不太合适。

只使用热水而不用冷水来养壶,还能让壶体保持较为恒定的温度,对于泡茶也有好处。

总的来说,紫陶壶的使用没有年数限制,一个爱壶之人必定会保护好它,为它延寿!

建水紫陶柳暗花明又一“春”


如果说千年建水古城所氤氲的历史文化似一杯茗茶,那建水陶便是再好不过的载体。在建水,从建水古城到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再到宁静祥和的周边村庄,大大小小的工坊店面,“陶”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发展主线。

建水紫陶在发展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沉浮呢?云南浪鬼建水陶文化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肖春魁从业20余年,也算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建水紫陶的风云变幻。

沉寂,市场没落情怀依旧

“与身为长物,于世为闲事。”一笔书尽,这句话就这么与肖春魁刚制成的陶壶成为了一体。短短十字道出了肖春魁学艺之初的建水陶的不景气。

据建水县紫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颜乾回忆,1998年自己大学毕业回到建水时,建水生产陶器的工坊只有三四家。

古来有之的制陶技艺,“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滇南琼玉”在九百多年的发展中并不缺少辉煌时刻,纵观建水紫陶的成名史真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清朝光绪年间建水紫陶制成的“杨林锅”,因炖出的鸡肉味道鲜美异常深受外商欢迎;一个世纪以前,建水紫陶登上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首次亮相便荣获了博览会美术大奖。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跻身中国四大名陶之列。

“雅俗共赏”的建水紫陶为何会淹没于市场大潮中?

上世纪70年代,建水制陶企业各道工序的管理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更多的是以计件付酬为主的作坊式管理。无论哪一道工序,其技能几乎都缘于师傅的口传手授而没有明确的量化检测控制指标。

此外,大量制作花盆、酱缸、汽锅等日常生活用品,使得这些东西的市场需求接近饱和,高品质紫陶产品则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建水紫陶就这样淡出市场,只小范围生产和销售。但令人庆幸的是市场的寒冬并未完全磨灭当地人的传承热情,肖春魁就是其中一个坚持学习陶艺的人。

“从我1996年学习制陶开始到2006年,建水紫陶在市场上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所以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我会去学这个,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务正业。”肖春魁直言,自己起初学习做陶也不过是工作之余的消遣。但在不断接触中,建水紫陶蕴含的历史文化,它的制作技艺、发展历程无不深深吸引着肖春魁前去探索,并成了肖春魁“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坚持。

紫陶茶缸带来转机

2005年5月,建水县委正式将建水紫陶列为建水两大重点文化产业之一。同年,肖春魁也终于下定决心将爱好变成事业,成立“浪鬼泥玩”陶艺坊,开始制作手捏壶。当时谁也不曾想,建水紫陶发展的转折点竟会来得这么快。

2006年,从肖春魁开始正式学习陶艺起已经过去了10年。这一年第一届中国国际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昆明开幕。这场被称为划时代的普洱茶盛会不仅只作用于云南茶叶,甚至在建水紫陶的发展上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第一届茶博会开幕时,建水有几个工坊把新制成的紫陶茶缸带到了会场,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这才让紫陶得以重回大众视线。”肖春魁讲述道。

影响茶叶变质、陈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水分、氧气、光线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水紫陶在这些方面似乎非常“懂”普洱茶。

有茶友发现由建水紫陶生产出来的普洱茶茶具系列产品在制作工艺上,经无釉磨光而成,存贮普洱茶具有无铅无毒、透气、保温、隔光、防潮、防串味的优点,为储存普洱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储存环境。此后几年间,建水紫陶不断用品质向茶友们证明着自己和普洱茶的高度契合,也为自身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

上有发展政策,下有销售市场,曾经的“闲事”变成了“商机”。越来越多的建水人拾起了传统的手艺,开始重塑建水紫陶的辉煌。2018年,建水紫陶年产值达到了24.15亿元,全县登记注册的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也从当年的三四家增长到了1550户。肖春魁的“浪鬼泥玩”也从陶艺坊成了云南浪鬼建水陶文化有限公司,员工从最开始的三五人到现在的80余名,“浪鬼泥玩”更是被红河州评为了知名商标。

建水紫陶的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生产规模和销售市场进一步扩大是否代表着建水紫陶的发展必然安心无虞?肖春魁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至少在我看来,就从业人员的素养而言仍有提升的空间。很多人无法接受先进的制陶理念”。肖春魁说,此外,日用陶、美术陶市场饱和度高,高端艺术品陶缺乏;紫陶产品存在质量不统一、好次混杂的现象;与民族文化、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有待深化都是建水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盛名之下,建水紫陶要如何保持生产活力和市场弹性,防止淡出市场的历史重演?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要做强做大,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产业群来支撑。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的建立无疑是重要一步。

2017年9月,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获得创建资格。在这片358.87公顷的土地上,一个由紫陶产业发展集聚核心区,人才培养实训区、产品研发区、物流配套功能区组成“一核三区”,集创意、生产、展示、市场、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化示范产业园区正逐步成型。核心区域内的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主题街、紫陶小镇融合生态、文化、休闲和旅游打造成文化旅游综合体,入驻一批紫陶生产销售、产品展示、原料配送企业;“三区”则打造为建水紫陶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平台、技艺传承保护等产业配套平台;此外,园区还汇集不少创意设计大师;四大产业实训基地对接省内外高校艺术设计学院和研究机构,为紫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在肖春魁的公司便能窥见一二。走进“浪鬼家”,和传统的制陶厂房不同,3335平方米的占地面积,除了窑场,还包括员工的工作室、艺术研发中心、产品展示厅、客房等,以建水传统民居合院式建筑风格为主,显得格外雅致清静。据肖春魁介绍,原来的老厂只能用作生产,现在到了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更大,才有了综合发展的可能。现在除了产品的研发生产,不时还会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此探讨交流。

据颜乾介绍,在进一步建设产业园区“一核三区”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建水县委县政府还将从培育消费市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展产业链、拓展产品形态、吸引资本、构建产品交易平台、搭建艺术文化支撑体系、拓展创意人才等方面,建设培育10大项目,形成“1+3+10”建水紫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力争到2020年将建水紫陶产业园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具有示范性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把建水打造成国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国紫陶之都”。

峰回路转之后的建水陶终于迎来柳暗花明。走在紫陶传承发展之路上的建水人,也在做足准备,以史为鉴,创造建水紫陶更新更远的辉煌。

艺传永世紫砂珍宝


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家陈曼生,字子恭,号曼生,乾隆、道光年间(约1768-1822年)人。酷爱紫砂铭壶,借壶抒怀,家中珍藏有许多紫砂铭壶珍品。陈曼生以其自身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取诸自然现象、生物形态、实用器物,古器文玩等形状,并与当时著名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了文人紫砂珍品代表作,精心设计了十八种壶式,造型有南瓜提梁、石铫提梁、石瓢提梁、石瓢、井栏、乳瓯、石扁、周磐、匏瓜、合欢、笠荫、横云、葫芦、合斗、却月、半月瓦当、半瓢、半瓜、,故称之“曼生十八学士壶”,被紫砂界奉为永恒之经典。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铭壶中,融汇汲取了“佛、儒、道”精神,将文人艺术与精湛的制壶技艺有机结合,这种制铭名士和制壶高手的合作,堪称紫砂铭壶艺术史上的“珠联璧合”,创造性地制出了文人紫砂艺术珍品“曼生壶”。壶艺之精湛、质朴而高古的艺术气韵,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回归文人雅士返璞归真的境界,达到了心境的融合,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的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而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力推崇的艺术珍玩。

据史载,清代大收藏家、湖广巡抚吴大,是个学富五车的文人,他四处托人求壶而不得,感叹万分地说:“金银非老夫所爱,乌纱亦非老夫所求,惟‘曼生壶’令老夫心动而终难遂愿,此乃一生之憾矣”。而其终于晚年如愿得一“曼生匏瓜学士壶”,珍爱有加,想象连当时如此专事收藏,位高权重之大家为求一“曼生壶”都如此之艰难,可见即使是在当时,“曼生壶”也是壶中君子,可遇不可求,从而使得“曼生壶”愈发显得神秘而遥远。

然悠悠二百年沧海桑田,人以艺彰,物以壶传,曼生壶流传至今,存世极为罕见,早已是凤毛麟角,如今想寻觅珍藏一套完整的“曼生十八式”紫砂铭壶,早已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收藏梦想。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学术支持下,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紫砂艺术专家培宗先生创立了中国“玉露山房”和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历经九载,耗费心力、细致入微、依照“曼生十八式”古铭壶样式、图片、文字,精选古矿紫泥,遵照制壶古法。在由史树青、罗哲文、闫振堂、张晓凌、顾宏组成的学术专家委员会,以及由著名学者黄苗子、国学大师文怀沙、书法大家李铎等组成的艺术专家委员会的共同研究指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紫砂艺术教授、研究生导师堵江华亲手成功地再现了“曼生十八式”紫砂铭壶神韵。

紫砂铭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历代文人雅士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雅趣”参与其事即成“风雅之举”。古人对紫砂铭壶更有“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谦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的美誉。“曼生十八学士壶”集中华民族古文化、艺术、历史、文物、赏玩、实用、收藏等多重价值,承载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学、书画、篆刻、金石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华,从而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代表者,其完好呈现,不仅是对于紫砂制壶艺术的一种推动与完善,更是一项重大的、意义深远的紫砂艺术的学术成果。由培宗先生编著的《曼生十八学士壶秘笈》是目前国内权威研究紫砂的学术专著,全面详尽介绍了中国玉露山房新文人紫砂珍宝及其代表作“曼生十八式”和陈曼生的艺术人生。

艺传永世 紫砂珍宝


清代“西泠八家”之一的著名金石书画篆刻家陈曼生,字子恭,号曼生,乾隆、道光年间(约1768-1822年)人。酷爱紫砂铭壶,借壶抒怀,家中珍藏有许多紫砂铭壶珍品。

陈曼生以其自身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取诸自然现象、生物形态、实用器物,古器文玩等形状,并与当时著名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创制了文人紫砂珍品代表作,精心设计了十八种壶式,造型有南瓜提梁、石铫提梁、石瓢提梁、石瓢、井栏、乳瓯、石扁、周磐、匏瓜、合欢、笠荫、横云、葫芦、合斗、却月、半月瓦当、半瓢、半瓜、,故称之“曼生十八学士壶”,被紫砂界奉为永恒之经典。陈曼生以文人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意境,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金石的质朴有机而生动地融入紫砂铭壶中,融汇汲取了“佛、儒、道”精神,将文人艺术与精湛的制壶技艺有机结合,这种制铭名士和制壶高手的合作,堪称紫砂铭壶艺术史上的“珠联璧合”,创造性地制出了文人紫砂艺术珍品??“曼生壶”。壶艺之精湛、质朴而高古的艺术气韵,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回归文人雅士返璞归真的境界,达到了心境的融合,也才使得文人紫砂壶升华为融合多种文化的载体,紫砂壶从此便以纯粹文人化的身份而跻身于艺术珍品之列,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极力推崇的艺术珍玩。据史载,清代大收藏家、湖广巡抚吴大?,是个学富五车的文人,他四处托人求壶而不得,感叹万分地说:“金银非老夫所爱,乌纱亦非老夫所求,惟‘曼生壶’令老夫心动而终难遂愿,此乃一生之憾矣”。而其终于晚年如愿得一“曼生匏瓜学士壶”,珍爱有加,想象连当时如此专事收藏,位高权重之大家为求一“曼生壶”都如此之艰难,可见即使是在当时,“曼生壶”也是壶中君子,可遇不可求,从而使得“曼生壶”愈发显得神秘而遥远。

然悠悠二百年沧海桑田,人以艺彰,物以壶传,曼生壶流传至今,存世极为罕见,早已是凤毛麟角,如今想寻觅珍藏一套完整的“曼生十八式”紫砂铭壶,早已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梦寐以求的收藏梦想。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学术支持下,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紫砂艺术专家培宗先生创立了中国“玉露山房”和中国新文人紫砂学术流派,历经九载,耗费心力、细致入微、依照“曼生十八式”古铭壶样式、图片、文字,精选古矿紫泥,遵照制壶古法。在由史树青、罗哲文、闫振堂、张晓凌、顾宏组成的学术专家委员会,以及由著名学者黄苗子、国学大师文怀沙、书法大家李铎等组成的艺术专家委员会的共同研究指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紫砂艺术教授、研究生导师堵江华亲手成功地再现了“曼生十八式”紫砂铭壶神韵。

紫砂铭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历代文人雅士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雅趣”参与其事即成“风雅之举”。古人对紫砂铭壶更有“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谦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的美誉。“曼生十八学士壶”集中华民族古文化、艺术、历史、文物、赏玩、实用、收藏等多重价值,承载有紫砂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学、书画、篆刻、金石文化等众多文化元素,融合儒家、佛家、道家等思想精华,从而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代表者,其完好呈现,不仅是对于紫砂制壶艺术的一种推动与完善,更是一项重大的、意义深远的紫砂艺术的学术成果。由培宗先生编著的《曼生十八学士壶秘笈》是目前国内权威研究紫砂的学术专著,全面详尽介绍了中国玉露山房新文人紫砂珍宝及其代表作“曼生十八式”和陈曼生的艺术人生。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亦题词称赞复原的曼生壶乃“国宝观止”,著名文化学者黄苗子赞其“承前启后,学界盛事”,著名书法大家李铎誉之为“紫砂神品”。

我们期待珍贵的紫砂铭壶,从此将抖落200年来的积尘,步上它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鲍志强:紫艺砂海一代巨匠》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