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与许多的茶亲近,却总不如普洱深刻长情。

普洱茶生长于彩云之南的原始山林。千百年的老树,长出鲜嫩的芽,被茶人采摘,压制成饼,再为茶客品味珍藏。普洱茶饼看似其貌不扬,却是深不可测。普洱茶的年份、山头都有大学问,这学问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到的。

普洱茶的博大精深有如江湖,珍藏普洱,一如珍藏古玩中的紫砂、陶瓷、玉器,不只是看其年代,更看其材质和做工。不同的山脉,种植不同的茶树,其贵贱亦有不同。

虽然普洱如此珍贵,但年轻人大多不爱,我们爱铁观音的清香甘甜,盼着这一生都那般简单纯净,无多算计。而普洱,是对人生的参悟。

穿过红尘诸般烦扰后,已暮中年,想约上三五知己,在静静的午后,慢悠悠的生火煮一壶越陈越醇香的普洱。

原来,茶人的最后一站是普洱。普洱,在这里等了你多少年。它不慌,它不忙,为了遇见你,就在这里痴痴地等,直到等成了一棵老茶树。它看惯消长荣辱,江山更替,自是沧桑不言。它压制成饼阅尽众生无数,深知人情风霜。默默沉浸在漫长的光阴里,无须岁月打磨,亦有了气度,有了韵味,有了品格。陈旧的茶香,曾让乾隆皇帝着了迷,他写诗:“点成一碗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几片普洱茶饼,摆设于博古架上,馨香了屋舍,亦装点了心情。每一个茶人如果找到今生属于自己的那盏茶,此后便有了归宿。于茶中游阅名山大川,于茶中淡看岁月流逝,于茶中闲话阴晴冷暖。人世百年,就那么匆匆过去了,功贵贫贱,亦不过是一段浅薄的光阴。

扩展阅读

蔡清炜:宁德80后茶人的白茶梦


在茶叶总公司茶城C区36号店,蔡清炜请我们分享“获奖茶之母”,他哥哥蔡清寿则神情自豪地观察着我们的反应。之所以称为“获奖茶之母”,是因为“翁溪”的金奖白茶就出自这批茶叶,它们是蔡清寿的杰作。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联合体,2000年来京打拼数年后,蔡清炜成立了“北京天天品茶业有限公司”,主要面向全国批发铁观音、白茶和红茶;蔡清寿在老家打理“福鼎市天天品茶叶有限公司”,2013年9月,这家公司成为闽东地区的龙头企业;他们的父亲,则专门管理蔡家的有机茶园基地。

六年前布局

对于很多茶商和制茶企业来说,白茶市场日渐升温只是近两年的事,蔡清炜却在2008年成立天天品时,同时申请注册了“翁溪”商标。翁溪村位于白茶之乡福鼎点头镇,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华茶二号——“大毫茶”发源地。

蔡清炜兄弟俩“出手”如此之早,与其说源于“先知先觉”的商业嗅觉,不如说是由于一种压抑多年的不服气。蔡清寿认为第一届斗茶大赛就应该设立白茶奖项,他说:白茶是历史名茶,一直都是出口的,为什么在国内市场就不行?如此,一场数年前开始酝酿的白茶之战,从他们申请翁溪商标那一天起,正式打响了。

“一茶一树”

蔡清炜特意打开手机里的茶园图片,介绍他所说的“一茶一树”限产理念。

北方茶友听到“单枞”,“老枞”这些说法,脑海中很容易出现人一多高的小树丛。这是个误会,现实中的茶园,是一蓬蓬,一簇簇地生长在闽北梯田或者台地里。

蔡清炜的茶园是另一番景象:它们像是果园,看上去稀稀拉拉,有些茶树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树龄。蔡清炜说,几年前,他们砍掉了其中一些茶树,确保“一平方只种一棵树”,而密植的茶园每平米茶树多达数十株。

“稀植”是一方面,蔡家在点头镇小学周围和新农场共有30多亩茶园,加上近年来发展的合作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锄草,上有机肥料,这些都意味着种植环节将产生更高的投入。蔡清炜说,每年锄草时,常要雇几十个人,人均日工资200多元,要花一个多月才能锄一遍……

“一茶一树”的种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主动限产理念。据蔡清炜介绍,正常情况下,每亩茶园均产100-150公斤,他们的300多亩茶园一季约产10吨茶叶,但限产之后,就只有不到1吨了。

“我们牺牲了九成的产量,换来高品质的茶青。”蔡清炜告诉《中国商人》,在翁溪村,他们的茶园是海拔最高的,由于实行了稀植,茶树可吸收足够阳光和养料,蔡家的白茶在斗茶大赛中赢得专家如此点评:“毫芽壮实、匀齐,色银白,汤色浅黄明亮,毫香鲜爽、鲜醇,叶底黄亮肥壮。”

“天青地白”

专家们对白茶外观与汤色好评,代表了行业和市场对近年来白茶新工艺的一种追求。对蔡清炜的父亲那一代人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疼痛抑或遗憾:作为一个老茶人,蔡清炜的父亲偏爱焙火稍高一点的茶,其茶汤呈现“铁褐色”。

“可我们还不是白茶第一品牌,我们必须做市场和消费者能接受的茶,因此我们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观念并不总是一致的。”蔡清炜说,但是在制茶的关键环节,蔡家父兄三人绝不会节省人工。

比如白茶的“晾青”,蔡家的标准是必须达到60个小时。蔡清寿说,这可不是个轻松活儿,如果天气好,一天可能就晒干了,要密切关注气温变化,温度过高时,就要搬到屋子里。

之所以如此辛苦来回倒腾茶青,是因为萎凋时间不够,茶叶会发青,如同草一样绿。只有达到60个小时,才能很好发挥出茶叶中的黄酮等精微物质,才会出现老师傅们要求的“天青地白”形态,以及白茶特有的毫香。

“您看,我们茶底是活的,没有一片发黑的死叶。”蔡清寿说,对于白茶来说,渥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序,渥堆厚度在25cm刚刚好,渥堆太厚,温度和时间掌握不恰当,容易把茶做死,更不会出现隐约而迷人的“果蜜香”。

蔡清寿是一个“爱茶如命”的人,清闲时,他会来京城转转。更多时候则是参与当地,或者跟村里的人斗茶。“从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找到某一款茶的难喝之处,并研究如何改进其工艺,是蔡清寿的乐趣。

蔡清寿15岁随父学制茶,一晃已25年过去,如今蔡家白茶茶园种植已经申请了专利权保护。和他的弟弟一样,蔡清寿的梦想是做出人们愿意“天天品”的——好喝的白茶。

阮殿蓉:是哪一壶普洱服了你?爱茶人士的告白


人有人品、茶有茶品。人品乃人寄身世间的根本,茶品自然是茶为人所珍惜的特殊品质,人无品则精神无气象,节度无操守;茶无品则流于饕餮,味不正、神不在。人非圣贤,但成为圣贤一直是人们努力的方向,在此渐进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于借助种种饱含精神特质的东西来冶炼自己,或以艺术陶冶情操,或以劳作体认艰辛,或以经史子集培育知识,或藉美景开阔胸襟,或以酒浇块垒,或以茶明心智,识淡泊等,大凡被视为精华者,全都品为上,容不得半点造次。作为普洱茶的经营者,我对“品”尤重之。众所周知,普洱茶之所以被称之为“茶中之茶”,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特殊品质,即“香、甜、甘、苦、涩、津、气、陈”。从自己的角度看,这品质涵盖万千物种之妙味,机法通融,综合有度;从禅茶同心的角度看,这品质贯穿了生死法门,包罗生命进程于一汤、一色、一味之间,有静逸、有真知、有普渡。它的最高境界乃“无味之味”,多少省悟、多少历练、多少善举,多少悲悯,以及多少极致的功德和个体的脱尘之感,全部存之于一壶,由你自个儿去品、去悟。因此,能与普洱茶结缘,一直被我视为生命的奇遇。作为一种通灵的物质,普洱茶赐予我的是生命的恩惠和福祉。

我自始自终对普洱茶怀着敬畏之心情。记得在担任之旅中,我个人始终相信无论是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或者是其他茶业公司,逐利的欲望总是一再的被一壶壶的普洱茶所削弱,因为我们已经感到若干爱茶人士发出的告白,远远不如一壶香高味美的普洱茶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

“Oolong tea”原来是乌龙茶呀


近日,在句容一家网站论坛上,一名自称来自赞比亚的农校交换生,将该市一家星级大酒店的大堂酒水单发到了网上,看了中英文对照,这位外国朋友“蒙圈”了,同时也让句容网友笑喷了。众多网友对这家酒店的不规范进行了吐槽。

扬子晚报记者张凌发

“赞比亚的吴彦祖”发帖吐槽英语翻译

近日,句容一家网站论坛上,网友“赞比亚的吴彦祖”发出了“作为一个外国人,当我看到句容英语的时候,我蒙圈了!!”的帖子。这位网友在帖子中称,“本人是来自赞比亚的交换生,现在就读于句容农校,句容这座城市我还是很喜欢的,刚来这里的时候很多文化我都不了解,因为我的故乡比较落后,大概呆了有两年时间吧,一些句容的方言我都能听懂了,什么‘润’‘疙瘩(这里)’之类的。前段时间准备回国,不在句容了,因为一些手续,不得不住在某酒店,第二天早上,我整个人都蒙圈啦!我终于见识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原来,这位外国朋友拿到了这家星级酒店提供的大堂酒水单,上面的中英文对照,让他有点“蒙圈”。

“先不说这个,开头第一个我就看不懂,longjingrea(龙井茶)是什么东西?下面又是“biluochuntea”(碧螺春)哦,这下我明白了,原来第一行是tea,另外为什么英语字符外面是中文的引号,也许是工作人员的小失误,我也就不在意了。

“没想到!越看越触目惊心!Maoshanevergreentea(茅山长青茶)嗯,很长青。另外和这个很像的就是AmericanGinsengtea(西洋参茶),美洲人参茶?看到上面的翻译之后,我以为乌龙茶会是BlackDragontea,结果是Oolongtea!你确定你不是在卖萌?直到我看到了Sprite(雪碧)跟Coca-Cola(可口可乐)我以为翻译君恢复了正常,然后我下面又看到了Hongniu(红牛),瓶罐上那么大的Redbull被你吃掉了吗?原来他不知道怎么翻译就是拼音,比如Wangzaimilk(旺仔牛奶)跟Wanglaoji(王老吉),我以为接下来都会是拼音,没想到又出现了农夫山泉,FarmerMountainSpring,还有一听饮料怎么直接成了alisten?也不用说YanjingBeer(燕京啤酒)下面是SnowflakesBeer(雪花啤酒),这一点都不对形。

软玉溪,软中华,一个是Soft,一个是Sort。下面来到了零食区,我以为全世界的零食名称都一样,除了辣条,直到我碰到了Happyfruit。(开心果)。”

小伙真诚地希望:大酒店要注意小细节

对于这些翻译,赞比亚小伙表示:“我希望大酒店要注意小细节,不要因为这种小事,丢了句容人民的脸,我爸爸是赞比亚的酋长,我希望跟句容人民搞好关系,毕竟有我的母校,当然酒店也不要来找我麻烦,我已经回赞比亚了,欢迎大家来赞比亚做客。”

由于这位外国朋友直接上图,有英语基础的人都能看出破绽来,于是众多网友开始吐槽,有网友戏称,这位翻译的英语肯定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个英语水平也是醉了,”网友“山水水友”说:“句容人不是不懂英语,是不认真对待英语!要么就不要使用,要使用就该用准确了,免得贻笑赞比亚!”

90后茶人,谁说年轻人不懂茶


今年即将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前往浙江大学保研的河南姑娘马一校,学的是园艺学院的茶学。1993年出生的她讲起茶叶的烘焙、禀气、习性等茶学专业知识毫不逊色于卖茶者。“茶是一门文艺的、需要安静下来的艺术,学习茶学让我懂得耐心处事,它会慢慢磨去洗掉我身上浮躁的地方。”平时钟爱喝红茶、白茶的她如愿来到茶博会英德红茶展摊,做一名安静的茶艺冲泡者,通过实践获取更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我喜欢淡雅一点的茶,其实也是一种茶道中淡雅处事的态度。”

90后江西省工艺美术师王艺臻,擅长工笔人物、花鸟山水,兼修国画的她从小在外公舅父陶瓷大家的影响下笔润灵动意境优美。本次茶博会的万象展区,她守着亲手烧制、水墨彩釉的瓷器茶具笑意盈盈地候在那里,等待懂茶识瓷的人来将她的作品带走。“潜心在瓶器上绘画的时候,心里会先把成图勾勒出来。这些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我们家乡美丽的世外桃源婺源、遥里,我常常背上我的画板去那里写生。”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透过这位生长在幽美风光里的水灵灵的姑娘的画笔,画面意境之趣反映出闲适欢乐的百姓日常。

压茶的白族小伙张善男来自云南大理,22岁,压茶师。他的师傅,云南这几天过来朋友店里帮忙看店、聊天喝茶。遇见外国友人前来叹茶,她还能随时翻译,向对方介绍中国的茶文化以及朋友店里的产品。“我从2009年开始接触茶行业,最喜欢的茶一直是普洱,在此基础上加入柑普、陈皮等调味的茶产品也是我喜欢喝的类型。”(实习记者黄沐瑶文图)

茶人周渝先生:品饮普洱茶是一种生活艺术


生命中会有一些故事难以忘怀,不论岁月如何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总是清晰不变。普洱茶是一种有记忆的茶,它会记录自身的变化,也能记录那些与茶有关的人和事。这个故事,是台湾茶人周渝先生与普洱茶、与六大茶山、与作家雷平阳等人的故事。8年前,六大茶山才子詹本林见证并写下了这个故事。

在风起云涌的普洱茶界,周渝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他是台湾紫藤庐主人,也是台湾小剧场的发起人之一,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不遗余力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初期,周先生开始接触普洱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沉浸于普洱茶及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是一位普洱茶品鉴与收藏的资深人士,也是普洱茶界的权威发言人之一。但他甚少在江湖行走,即便偶尔出来走走,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因此对他了解的人并不是很多。

但是,周先生与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却是交情颇深,自2003年开始与六大茶山开展业务往来后,他每年都会来六大茶山几次。去年(2005年)八月份周先生来大陆的时候,阮殿蓉董事长专门举办了一次品茶会,邀请了社会各界的朋友一起参加。而正是那一次,相互神交已久的周先生与云南知名作家雷平阳先生正式见面,一位是普洱茶界资深的收藏家、研究家,一位是知名青年文学家、大陆首本普洱茶专著《普洱茶记》的作者,挚爱生活,也同样挚爱着普洱茶的一老一少惺惺相惜、相谈甚欢。

1981年1月,周渝先生在台湾创办紫藤庐茶艺馆,之后开始接触普洱茶。当时台湾茶坛以冻顶乌龙茶为主,一般茶商都是直接上山向茶农购买毛茶,带回去捡梗后再烘焙。周先生也尝试着喝焙茶,但是由于他之前很少接触茶叶制作,一喝焙茶就上火,身体十分难受,后来有一个朋友就建议他喝点老普洱茶试一试,他的这个朋友是台湾较早知道喝普洱茶好处的人,周先生就听了他的建议,果然感觉喝老普洱很舒服,对他的身体是有很好的疏导与保健作用,于是就喜欢上了普洱茶,并且从1982年开始慢慢对普洱茶进行一些研究。正是因为对普洱茶的挚爱,也是因为对普洱茶的信任,周先生多年来奔走于香港、大陆以及其他更多的地方,收藏了许多渐已绝迹的普洱茶珍品。

周先生对茶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就茶论茶,他把茶与生活、与养生、与哲学及个人修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为了制作出工艺精良、风格独特的普洱茶,周先生总是对原料严格挑选,精心搭配。我们的技术人员把景谷生态茶、易武野生乔木茶、江城野生乔木茶等多个品种摆出来让周先生品鉴。我们一边与周先生一起开汤、品鉴,一边聆听着他对茶、对生活的感受。我发现,当周先生在进行开汤的时候,神态自若之间,思绪似乎进入到一个空灵的世界,在那样的一种氛围中,他用他的眼、他的鼻、他的舌、他的身体的一切和幽静的心感受着普洱茶带给他的欣喜与快乐、平静与激情。

普洱茶已经成为周先生生活的一部分了。他说,我们生活里面最重要的是阳光、空气,还有水,而喝茶早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的确,普洱茶的特点古人就早已发现,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早有历史记载。早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即有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周先生说,赵学敏在文中指明强调的“解牛羊肉毒”,可能是由于普洱茶除了如一般茶的茶多酚解毒作用外,其中的酶菌也加强了解毒作用。

主张生活要简朴的周先生说:“在东方传统文化里,养生与修养是息息相关的。要修养,那得懂如何养生,而修养反过来又影响着他的养生。当养生与修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上升到生活的艺术,而在我们传统中,生活艺术的主流讲究的是简朴、素净,人要回归自然,回到简朴,越简朴,人就越丰富。而生长与制作最自然的普洱茶本身就是自然的典范,是很简朴的一种茶品。”

周先生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的修养和身体的养生是互为修证的,如果你身体没有照顾好,要把修养做好是很难的。养生是根本,然后才是修养。举例来说,夏天很容易上火而心浮气躁,却为了修养而压抑火气,这时候身心就陷入自我表现矛盾之中,如果这时喝点茶把火气化掉,再来谈修养就会事半功倍。喝茶是要调理身心回到自然而中和的状态,因为茶是很微妙的,需要非常敏感精细地处理,才会让茶的美与德显现。茶要越简朴才会把无限的可能性展现出来,真正的美感要从个人的身体与想像中去感受,茶从味到气到神都难以言喻,这只有东方文化背景的人才易了解,但详细的感受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现代社会是很商业化的社会,专鼓励消费者奢侈,但是一种有素养的生活是不可能依靠奢侈来支撑的,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简朴中来。就像我们在品饮茶的时候,最好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进行,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宁静下来后人就可以很敏感地感受到很多东西。”周先生娓娓道来,让人有沐春风之感。是啊,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拼搏、前进,有时却忽略了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往往源于那些看似平淡的事物之中。就如这或浓或淡,或苦涩或甘甜的普洱茶,来自于大自然,默默无闻,却总能用自己的生命承载和积淀下岁月的陈香和魅力。

在开汤品鉴的过程中,周先生感受着这些原料给他带来的不同滋味,一边和我们讨论云南普洱茶生长与生产的一些问题。注重茶叶品质的周先生不断向我们主管生产的工作人员咨询,尤其对如何保证茶叶的品质这一问题甚为关注。周先生指出,没有好品质的原料,就无法做出品质优异上乘的普洱茶。对普洱茶研究颇深的周先生对云南的古树茶充满着忧虑,因为普洱茶近几年在市场上盛行的缘故,云南的古树茶受到过度采摘,古树茶园的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周先生指出:“永续经营才是现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希望大家能建立一种典范,来提醒大家现在的茶应该怎么样去栽培、保护、制作,不能再过度采摘茶叶。只有维护好老茶树的生命与生态,未来古茶园才能有永续发展与经营的可能。”

在周先生看来,茶叶的生长就如人的生长一样,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要让茶有宽广的生长环境,茶树不能种植得太紧密,要保持周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循环,保证茶叶的品质。周先生说:“生态茶园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共同努力,保证普洱茶的魅力,让普洱茶之德永垂不朽,才有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十年来,周先生在香港找到了很多老普洱茶。但是最近这些年来,香港老茶越来越少,他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就决定到云南找老树茶,希望能做出更多能继承像红印、蓝印这些好的普洱茶。到云南后,周先生也接触过很多茶叶厂商,但是最终决定选择与六大茶山合作,周先生说:“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品质过硬,阮殿蓉董事长对原料、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所以制出的茶让我非常放心,而且阮总非常讲究效率与诚信,又是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人,写出的文章非常有文采,同时她又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她的身上,文化和商业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使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我多次参观了六大茶山的生产场所,发现六大茶山在管理上很规范,而且六大茶山汇集了一大批有制茶经验的专家、人才,为我制出的茶在台湾受到很好的反响。每一次我到云南来,都受到六大茶山的热情接待,大家都很真诚,又很好学,我很喜欢和这样的年轻人打交道。”

那天下午,我们一起来到六大茶山品茶室。在这里,著名作家、《普洱茶记》作者雷平阳,即将出版的《普洱》杂志执行主编周重林来了,还有很多各界的朋友也来了,大家济济一堂,气氛热烈而又活跃。一见到雷平阳,率直的周先生就先和他交流起来,雷先生把自己的著作《普洱茶记》(修订本)赠送给周先生,周先生则把自己珍藏的红印、73厚砖等极为珍贵的陈年普洱茶拿出来给大家品尝。要知道,在中国大陆,要想品尝到如此珍贵的普洱茶实属不易,即便能喝到,那也是要有相当的缘分,或是有相当的条件才能做到的。品味着这些珍贵的普洱茶,我们觉得自己已是最幸运、最幸福的人了。阮殿蓉董事长亲自把盏,为大家开泡73厚砖。大家注视着那历经岁月沧桑,承载着时间重量的普洱茶在透明的玻璃杯中尽展魅力。茶盖轻启,陈香弥漫,满室芬芳。周先生举起茶杯,凝望着这暗栗色的茶汤,思绪似已伴云悠然而又空灵。轻啜一口,唇齿留香,茶汤厚滑,微甜顺喉而回甘,众人皆已沉醉。品饮过无数稀世茶品的周先生轻放茶杯,然后和我们一起分享他品饮的感想。周先生说:“这72厚砖最为珍贵的就是虽历经岁月变幻,但依然是茶气十足。品普洱茶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品出茶气,喝普洱茶最有福份的就是能喝到茶气十足的茶。”而后品饮的红印等茶皆是茶中极品。

曾有茶友说“茶气”一说乃故弄玄虚之说,这时候,我蓦然明白茶友的这种说法其实并不确切。如果有这种看法,我想那也定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少了许多磨砺,少了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而缺乏对生活、对生命的感知。因为就在此刻,坐在我面前的周先生就是一位长者,一位历经了世态炎凉、沧桑岁月的长者,举手投足间,谈笑风生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长者风范,大家精神,更有如这陈年普洱茶所蕴涵的厚重而又空灵的茶气。举杯、入喉、茶气升腾,众人已忘情于这一杯又一杯的陈年普洱茶;屏气,凝神,思绪悠然,众人已沉浸在这陈香之间……

时间总是在我们开心和幸福的时候悄悄然溜走,当我们都还沉浸在这陈年普洱茶的厚重与岁月的积淀中的时候,天色已近傍晚。阮总提议让周先生与雷平阳先生趁着茶兴挥毫留墨。雷平阳先生为周先生题写的是“吃茶无度”,为阮总题写的是“静变之美”,神采飞扬、厚重凝练,周先生为阮总题写的是“太美”,二字笔随意动,飘逸非凡,博得满堂喝彩!

我在心中则写下这样的语句:某年某月某日,周渝先生与雷平阳先生因为普洱茶而再度相聚于六大茶山,因为普洱茶而书写了一段忘年交的茶坛佳话。

来日方长,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一位习茶人的自白(一)


茶人们常说:不美则死。你眼中他们或许很作,但我的体会是:在大自然中喝茶,用的是山泉水,采撷的是山中花,静静地喝茶,听着流水声,再看那朴素的茶席融合在大自然中,毫不违和,一切都好,只缺烦恼。

柴米油盐酱醋茶,寻常人家生活中的七件要事中,茶排在最后,但是近年来茶似乎成了生活的主角。伴随她的是“生活美学”这个概念,茶成了创造美、营造美、带来美的介质。

在我的印象中,茶是待客之物。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抓一小撮茉莉花茶放在纸杯中,用暖水瓶中的水冲泡,客人随意喝着,聊着家常。茶在那时,是朴素的温暖的情谊。这样喝着茶,直到去年中。一天,一位朋友送来一种叫“凤凰单从”的茶,他说:这个茶的味道,像你。我将它放在了抽屉里。又有一天,和网友聊天,我说很爱喝茶,他问我都喝什么茶,我脱口就说:茉莉花茶!他没再接话。又有朋友送来一种茶,叫福鼎寿眉白茶,问我喝过白茶没有,我说:喝过喝过,安吉白茶不错。他说,安吉白茶是绿茶,不是白茶。接触喝茶的朋友多起来之后,想起上面的经历,就成笑话几桩。

于是,去书店买了关于茶的书,一个奇妙的世界从此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为之倾慕热爱,并找到了今生的精神寄托——这个世界,就是茶的世界,她既小到一滴水,一片树叶,一块土壤,又包容了宇宙万物的哲学思想。难怪她6000多年前诞生在中国,中国人读懂了她,并赋予了神奇的力量,最后如英国这样傲慢的国家也接受并爱上了她。

1910年,美国人威廉·乌克斯考察了东方各产茶国,搜集了有关茶叶的资料,最后写成《茶叶全书》。这是一本西方思维的理科生写的书,他从茶叶种植的土壤气候温度等,一直写到茶叶的贸易,而关于茶器和文学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其中有一节很有意思,题目叫:对嗜茶者的忠告,“茶可以在早餐、午餐和晚餐时饮用,但按照美国人的习惯,茶特别适宜在午后饮用,比如说午后4点”。威廉的书符合西方式的科学研究思维,看完此书,就像把茶叶解剖了一样。

其实,关于茶叶研究的书,在当代有很多,以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为巨。这本书,包含了中国茶叶的历史、茶叶种类、饮茶习俗、茶叶器具、茶叶人物、茶学著作、茶叶机构、茶树生物学、茶叶贸易等等,号称茶学精品工具书。我从网上买回来以后,一直放在家中的沙发上,还没来得及查阅。

其实,真正带领人们走进茶的世界的,当属公元780年唐代学者陆羽先生所著《茶经》一书。陆羽被奉为茶的祖师爷,因为他的著述,茶在唐朝迎来鼎盛,在宋代发扬光大,在明清实现了古典与浪漫的结合,在现代成为精神食粮。开头一句成为永恒的经典:“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通过实践总结了哪里产的茶好,哪里的水泡茶好喝,用什么器具煮茶好喝,注水出汤的火候等等,成为日后茶人事茶的规范。今天看《茶经》,或许简单,但做初始规范研究的人,既无百度可查,又无动车可坐,是靠脚步和诚心奉献给茶的初心。

白居易有诗云: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人们是因为喜欢喝茶,才会爱茶。但很少有人问自己:什么是茶?我为什么爱喝茶。其实,这两个问题,是茶的迷思。除了鸦片之外,人类的饮料依赖有3个:茶,咖啡(可可),可口可乐。但十分奇怪的是,它们喝了的确提神,但关于茶,我觉得她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茶能带来精神的愉悦,另一方面,每天忙碌的工作结束后,我更愿意享受喝茶带来的宁静时光,茶能让现代人思想放空,在片刻体会刹那的永恒,让疲惫的心灵有安妥之所。

现在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茶空间诞生了,它们秉持了“生活美学”这样的理念,继承了明代以来文人茶室生活的风格,又融合了日本和台湾茶道的精髓,逐渐探索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新生与繁华。这些年,中国大陆的杂志《GQ》《三联生活周刊》都做了关于茶道的专题,以“三联”两期的《茶之道》影响最大,基本勾勒和展现了当下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茶道现状和著名茶人。研究和了解当代茶生活,可以从这两期杂志中学习和找到线索,每一个人物都是打开茶之门的线索,都是无尽宝藏。

安吉炒茶人陈达有: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


春日融融,柳丝轻扬,正是茶乡好时节。独特的安吉白茶,既来自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离不开精湛的炒制技艺。“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说的就是这个理。在安吉,有这么一批人,尽管炒茶机轰隆隆作响,效率翻倍,他们依旧淡定地站在铁锅前,用双手翻炒着一段历史传说,一方故土风情,一种传统文化。陈达有就是其中一位。

陈师傅今年51岁,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炒茶,至今已有35个年头,身怀“绝技”的他誓要把这份“看家本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走进溪龙乡溪龙村陈达有家的炒茶间,沁人的茶香扑鼻而来。抓、翻、揉、搓,陈师傅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从容、潇洒。只见他手掌用力往上翻,等到茶叶达到锅子最高点时,再迅速往下翻,而在下翻的时候,茶叶已经顺势翻面了。

“现在茶叶基本上都是机器炒制的,但是也有一些老顾客特别要求手工炒制。”陈师傅解释说,手工炒制时,需要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情况,不断变化手形。只有熟练掌握技艺的人,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干茶。

由于每年炒茶,陈师傅的手掌上“铺”着厚厚一层茧,颜色偏暗黄,还有不少烫伤的痕迹,“这是年轻的时候学习炒茶时落下的痕迹,现在是不会再烫到手了。”陈师傅边说,边将手往面前的一口铁锅上试探。他说,铁锅的温度要达到150°C左右才能开始“杀青”(炒茶),“我们炒茶人都练就了一手‘铁砂掌’,不怕烫,炒制过程中,锅内温度全靠一双手来感觉和把握。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学习炒茶非常艰苦,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还需要有一份对茶的热爱。”陈师傅说,现在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他们从下午三点开始,要通宵工作到第二天早上八点,非常辛苦,而且出茶慢,一台机器每小时炒茶7斤,手工炒茶的话每小时只能出茶半斤,年轻人愿意学习手工炒茶的很少。

“我现在带着女婿在学习手工炒茶手艺,祖辈留下的看家活不能断了。”陈师傅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炒茶人”的行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茶、爱茶,要求手工炒制茶叶的客人也越来越多,手工炒制的茶叶比机器炒制的要贵上一倍,以后肯定会有市场的。”

吴觉农:我一生事茶,是个茶人


吴觉农(1897-1989)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茶学家、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是我国茶业复兴、发展的奠基人,被誉为“当代茶圣”。

“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说的即是“茶”的发现;而在千年前的唐代,陆羽曾驾一叶扁舟探索了茶的幽深与浩瀚;至20世纪以后,当中国的茶业在危难中面临枯萎凋零之时,吴觉农先生像一位高瞻远瞩的船长,引领着中国一代茶人走出困境、绕过激流险滩,并且无私地为中国茶业奉献了七十年。

吴觉农先生自幼家境贫寒,从小就体会到农民的疾苦,将原名“荣堂”改为“觉农”,他说:“我的名字叫觉农,为什么叫觉农呢?我的一生中,最关心的是农民的生活和他们的生产,表达了要为农业振兴,唤起农民自己起来革命以改善生活的决心。”

吴觉农先生的贡献一部分在于开放的姿态。他是1922年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叶试验场学习研修。我们知道日本的茶叶无论是栽培还是茶道的弘扬,都是来自中国,始于大唐帝国,盛于宋代。此后,日本茶事迅速发展,在茶树的栽培技术、茶道的普及方面都有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吴觉农先生从茶乡浙江来到日本眼界大开,尤其是日本茶人搜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关于茶叶方面的资料,让吴老先生如鱼得水。当他看到英美等国的学者将印度列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谬论时,利用在日本看到的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的文章,以雄辩的事实论证中国才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的挑战,是中国专家站在世界的高度首次对茶叶文化和历史的详尽阐述。

1922年吴觉农先生学成回国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重要文章《中国的农民问题》,该文后为毛泽东主持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选用作参考教材。1931年他到上海商品检验局任茶叶检验处处长,后又兼任浙、皖、赣等省茶叶改良场场长。其间,1932—1934年,吴觉农先生出任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场长,在积极推动茶叶改良工作的同时,积极筹备祁门茶业改良场;1934年,胡浩川先生出任祁门茶业改良场场长。

祁门茶业改良场是中国茶史上的一大创新,它“开中茶自来未有的创举”,在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方面开我国茶界实业之先河,一批泰斗级的专家学者,包括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庄晚芳等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吴觉农先生明白,茶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要振兴中国茶叶就必须对茶叶的产制运销进行全面改革,为此写了《中国茶叶问题》、《中国茶叶复兴计划》等书。他倡导在茶区举办茶农生产运销合作社,以抵制洋商的垄断和中间盘剥。

抗战初期,吴觉农先生担任国民政府国家贸易委员会主持人,承办东南各省茶叶统购统销及中国与苏联的茶叶贸易。同时组织浙江省油茶棉丝管理处的同仁,翻译美国人威廉·乌克斯的茶叶著作《茶叶全书》。吴觉农先生和他的同仁抱着“使贫弱的中国茶叶界稍稍有点生气”的信念,克服因战乱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终于在1949年5月完成全部翻译工作,并由上海开明出版社出版。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中国茶叶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的一次思想的革命,有人认为是“中国茶叶改革途上的一个里程碑”。吴觉农先生主持翻译的《茶叶全书》当时只印了1000部,现已成为难以找到的孤本,东方出版社又组织人马重新翻译了《茶叶全书》,分上、下两卷出版发行。

吴觉农先生还在晚年主编了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茶经评述》,以严谨的注释、丰富的内容为学术界所推崇和赞誉。《茶经述评》不仅注释校译《茶经》,还依《茶经》体例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拓展,推动了我国茶学的新发展,堪称“二十世纪的新茶经”,在茶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吴觉农先生自然而深刻地展示了与以往中国传统茶人不一样的文化风貌。可以说,正是以吴觉农为代表的中国茶人开始,中国的茶叶文明才逐渐进入到现代化的进程。吴觉农先生在当代茶叶文明史上的卓越贡献,使他在生前就拥有了“当代茶圣”之名,并得到了全国茶人的一致拥戴、全世界爱茶人们的深切敬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原来,茶人的后一站是普洱》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