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堡茶远在唐代已有生产,因产于六堡镇而得名,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据《中国名茶图谱》记载,唐宋之世,昭平五将万宝青茶,文竹象棋绿茶等,因其树生于高山石崖间,制作工艺精湛,皆为茶中珍品。由此广为栽植,产茶场园和制作坊成批出现,成品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大茶类,招引着四面八方的茶贩、茶商。

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非常苦涩,以叶制成屑末茶,喝了也会使人通夜不眠煮盐工人专门使用;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从陆羽《茶经》讲到的制法来判断,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较为可能;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的“茯砖茶”很象六堡茶的制法。从《桐君录》来看,六堡茶可能是湖南黑茶的前驱,由此可知,六堡茶的产制,当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据《当代广西梧州地区》记载,梧州辖区内由北而南的桂江是当时水路交通的主动脉。桂江两岸,山水相连,沃土成片,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而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须强调名山大川,只要得品种之优,环境之宜,培植之当,制作之精,便有名茶。六堡镇内的山脉虽然不是我国的名山大川,但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常用大字标榜"正宗苍梧六堡茶"以广招来客。由于产量有限,很多人只闻其名而没能喝上六堡茶。在文革时期,大批广西苍梧六堡茶上献中央,就连毛泽东也很爱喝六堡茶,现在北京有很多人家里收藏有20年以上的苍梧六堡茶。

cy260.com小编推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之名因此而来。

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在1953年以前,梧州有大小私营茶商十余家,经营茶叶以六堡茶为最大宗。然长期以来,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这种方式制约了六堡茶的发展。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小型手工业生产加工场设在了角嘴路“老虎冲”内,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下半年,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加工厂也转为梧州支公司领导。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加工厂属办事处领导。1954年,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1955年8月,中国茶业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办事处即告撤销。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成品分一、二、三、四、五号及级外茶。一号六堡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滋味醇厚,有槟榔味,汤色红亮,叶底嫩匀。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还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针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茶厂加工出来的成品一般由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销往广州、香港、东南亚以及日本。因为六堡茶耐久藏,越陈越好,而且陈年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养胃健身等功效,民间常用陈年六堡茶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据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主要做矿工,劳累一天后必须要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才能消除疲劳,因此,矿主招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否则就招不到工人。由于六堡茶特殊的保健作用,故其一直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的生活必需品。

而香港经销茶庄则常以“陈年六堡茶”、“不计年”作为商标,用大宇标榜“正宗梧州六堡茶”,以显示其经营的六堡茶品质优良正宗。1991年日本黑茶协会会长堤定藏先生专程到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梧州茶厂考察,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风格和加工工艺大加称赞。后经日本药业界检测证实,六堡茶有强力降脂解腻、减肥健美功效。消息传开,六堡茶曾一度风靡日本东京。

近年来,随着黑茶类风靡全国、行销海外,六堡茶以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独特的风味品质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推崇。在自治区及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六堡茶产业被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已经起步,六堡茶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六堡茶、六堡茶旅游点双双入选“梧州市十佳美食美景”,广西黑茶瑰宝六堡茶正迎来春天。

六堡茶的历史


历史地理

广西六堡茶是历史名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后发展到广西二十余县。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低温杀青、揉捻、沤堆、干燥制成。分特级、一至六级。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六堡茶中有六堡散茶和六堡篓茶之分。

六堡散茶,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故称为苍梧六堡,六堡茶生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如今产分布在浔江,郁江,贺江,柳江和红水河两岸,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廿至卅个县。

六堡茶品质特点是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

六堡茶是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揉捻则是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为辅,因六堡茶要求耐泡,故细胞破碎率宜在六十百份比之间,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沤堆时期,掌握到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适度,所以属于后酦酵茶。

六堡茶选料以恭州村及黑石村茶叶最好,他处之茶不如恭,黑二处优异,仅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与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特别是发金花的,更受欢迎,而且品质越陈越好。

六堡茶中之篓茶,乃是用竹篓包装的六堡紧压茶叶,篓高57厘米,口径53厘米,每篓装37至55公斤。方法将毛茶经过蒸揉,装篓,踏实,然后放置阴干处,晾贮几个月使茶紧结成块,通过后酦酵纔可形成六堡茶的独特醇、陈香味。

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血粘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高)、高血糖(糖尿病)、尿酸高引起的痛风症等人群。

广西六堡茶是什么茶?经过本文的介绍后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吧,存放广西六堡茶时,要注意不宜密闭,应略透气。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裹即可剥开后存入瓷瓮或陶瓮内,瓮不必密盖,可以略为透气。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乾隆二十二年,朝廷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六堡茶则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古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堡茶“茶船古道”,它见证了六堡茶的辉煌。到嘉庆年间,六堡茶因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六堡茶闻名于世是在清朝,但若要追根溯源,六堡茶则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因前些年产量有限,六堡茶主要以外销为主,被称为“侨销茶”,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名。

我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通过综合历代史料典籍和当代专家学者们的大量观点,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上古舜帝南巡,有力地证明了六堡茶产地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而六堡茶,也有着1500多年历史。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提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的观点。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

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六堡茶,因此被茶界人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据《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据《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记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从各类关于六堡茶的文字记载可见,当年的六堡茶的产销十分兴盛,在港、澳、南洋等地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然而,六堡乡地偏一隅,高山环绕,山路难行,当年盛销的六堡茶是通过什么渠道从偏僻的山区运送出去、远销各地的呢?

何志强介绍说,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水道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当年这条热闹熙攘、舟来楫往的水路运输,便是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然而,六堡茶自明清开始出现的繁荣时期,却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开始,进入一个衰落期。

据抗战后的资料《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记载:“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

战争的影响给六堡茶业带来重创,由于茶叶需求量急剧下降,长途的交通运输也被中断,六堡茶在1949年建国前的生产处于低迷时期。

“六堡茶的重新振作是在1951年之后。”何志强说,当时全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从而也调动了茶农的种植茶树的热情,种植面积也由此扩大。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即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11月,中国茶业总公司梧州支公司创建。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梧。1954年,六堡茶由于肩负“出口创收”的使命,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国家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据《茶叶采制方法中》记载,当年为提高六堡茶品质,部分茶区进行了“青茶改制”,编写了各类毛茶初制方法,更创新出很多制茶机械,如木制的水力揉捻机等。

然而,这股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六堡茶兴盛之风并没有重现其昔日的辉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进入低迷,加上当时茶叶的收购价格偏低,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严重受损,茶园逐渐被丢荒。此外,由于当时执行不利于发展传统六堡茶的收购政策,客观上导致茶农摒弃了六堡茶传统后发酵的生产工艺,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本特有的传统风味,加之人们消费口味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堡茶产业渐趋衰落。

“酒香不怕巷子深”。20多年后,六堡茶这个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茶历经沧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伴随着普洱茶热销的东风,与普洱茶有着类似加工工艺及功能的六堡茶,终于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其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六堡茶的发展历史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等原因,销量逐渐降低,六堡茶被其它名茶所取代。

在中国清朝初期,南洋马来西亚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开采锡矿,中国广东、广西两地越来越多人去那里“淘宝”。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于是他们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来就有饮用六堡茶习惯的粤桂两地人于是更加喜爱和依赖六堡茶,当时在广州、潮州一带迅速兴起了以六堡茶易锡的贸易,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六堡茶历史:国家统销统购后的六堡茶


六堡茶历史:国家统销统购后的六堡茶

1952年9月以后,六堡茶区完成土改复查,茶价提高,而且到了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梧州成立支公司,对六堡茶挂牌收购。1954年以后更是由中茶梧州支公司代表国家对茶叶进行统购统销,并委托供销合作社收购六堡产区的茶叶,运送到新成立的梧州加工厂。当时,六堡茶收购价为每担(合100斤)65元,青茶为72元,其时稻谷每担仅售10元左右。茶价偏高刺激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整个六堡茶产区的生产和销售都大有起色。“第十区有茶的,高涧、塘平、不倚、四柳、梧桐、理埇、六堡等七个乡,年产500000斤,该区茶叶出口为552889斤,内(含)贺县约五六万斤,1952年9月17日卖出茶叶440270斤。其中茶产最多为塘平79680斤,不倚73612斤,总称六堡茶区。第九区出产茶叶的,安乐、万生、富丰、大碑、木皮、民生、合源、富宁、大正、狮寨等10个乡,年产371660斤,统称五堡茶。另合水、外深、武岭三个乡出产茶12000斤,叫长发茶区。”是年苍梧全县茶园种植面积约26000亩,共产茶883660斤,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黄笋顶为中心,沿溪流展开,与北面的贺县茶区相连的六堡茶产区。虽与鼎盛时期仍相去甚远,但整个六堡茶产区的境况已有了相当改善。

1954年后,随着茶叶的统购统销,国家取缔了私营茶商采购毛茶,茶叶收购价又调升到历史正常水平,“平均每斤恢复到4.5角左右”,而国营的中茶广西支公司也对统购后的毛茶加工业进行了明确分类:“梧州加工厂加工六堡茶为主,另外加制青茶(贺县与上林县所收),横县茶厂加工青茶、细茶为主。另外灵山与横县所收六堡茶集中横县茶厂加工,其他各县均运梧州厂加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手工作坊式制作的六堡茶由此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另一方面,随着公私两方面茶叶收购商的共同合力,使六堡茶产区直至广州的“茶船古道”得以恢复后,国营企业对茶叶收购运输渠道参与的不断深化,更推动六堡茶产业储势向高峰发展。“由中国运输公司梧州分公司派员到狮寨召开了一次协议会,定出运输费:顺水每担八千元(即由狮寨至长发),逆水(由长发至狮寨)每担一万元,由狮寨至梧州每担16000元,由梧州至狮寨每担18000元。每船载货不得超九千斤(因河小水急以免发生危险),以上所定是指水涨时期,干季水浅急,船费另议。六堡水运比狮寨更艰难,只有四只小船行走,每载重四千斤,运费六堡至梨埠每担一万,梨埠至江口八千,至都城九千。”虽然如此,但这一时期的六堡茶茶园面积却相反趋向减少,导致六堡茶毛茶产量出现了问题,中共苍梧县委称:“本茶区集中于九、十区,茶农3247户,年产茶8000担,存在问题:产量连年在减少,1953年为8000担,1954年为7099担,1955年春茶又减产百分之二三十。”

造成这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前一阶段茶叶收购价低下所产生的影响外,还有劳动力问题所导致的农茶矛盾,令茶农种植积极性的下降。“农民说:‘过去我们的粮食问题不是靠种田解决,主要是靠卖茶换粮,一担茶四担谷。’所以主要精力多是花在茶园方面。解放后进行了土改,农民分得了田地,加上粮食不能自由买卖,因此对生产粮食则更为重视,对经营茶园较之过去有所放松。”此外,其时六堡茶产区的茶园种植技术普遍不高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解放初期,包括六堡茶在内的大量货物都要通过西江水道运输,当时西江梧州段上的一条货船,船上装载了大量梧州出口的货物。(本文节选自《六堡茶大观》)

六堡茶:黑茶之光


六堡茶:黑茶之光

2012年7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正式核准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六堡茶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9月21日,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加贴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六堡茶参展,受到了消费者和媒体的普遍关注。在茶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人们看到了——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等单位前不久对中国内地93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发布了2012评估报告,广西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8.79亿元,名列第31位,在黑茶类列第2位。此前两次发布的报告中,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分别为6.73亿元和8.3亿元,品牌价值3年净增2.06亿元。

一张靓丽的名片

六堡茶属黑茶,其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

南北朝时期《桐君录》记载,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非常苦涩,以叶制成屑末茶,喝了会使人通夜不眠。

宋朝盛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的“茯砖茶”就是用六堡茶先采下的鲜叶进行加工,然后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

在《中国名茶志》中可以看到,清嘉庆年间(1801年),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并成为朝廷贡品,同时被列为全国24种名茶之一。

《广西通志稿》(1915年)载有:“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梧州是著名侨乡,也是水上丝绸之路的起始站。六堡茶属侨销茶,其顺着水上丝绸之路,随两广下南洋的华人传遍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从清朝至今,每年都有大量六堡茶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我国港澳地区。

近年来,六堡茶先后多次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金奖及“茶王”最高奖。2010年,获得进驻上海世博会资格,并成为上海世博会广西唯一的茶叶特许产品;2011年12月,梧州市政府发布《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同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中国知识产权国际合作论坛”及“中国知识产权海外宣传周”活动中,梧州六堡茶是18个获得参展资格的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之一,它已成为梧州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套独有的工艺

据了解,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它与梧州独特的气候因素有关。梧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天气多湿热、多雾(古称“瘴气”)。到了嘉庆年间,不论是两广居民还是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都已普遍用六堡茶治病驱痢,并作为解暑的生活饮品。

按照DB45/T581-2009《六堡茶》标准:在适宜加工的特定区域内,选用适制茶树的芽叶和嫩茎为原料,采用六堡茶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可加工制成具有“六堡香”及红、浓、陈、醇等品质特征的黑茶。

梧州检验检疫局吴平科长介绍说,六堡茶独特的品质和其特殊的生产加工工艺密不可分,其中渥堆被认为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渥堆发酵中的酶和微生物种群存在高度的关联。渥堆的实质就是以茶多酚为主的化学成分在湿热和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

一个发展的春天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在国内市场严重萎缩,曾一度沦为“夕阳产业”。2002年,广西的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两家,产量不足1000吨,产值不足2000万元,内需市场低迷,产品65%主要供出口。2001年至2006年,广西共出口六堡茶2310.5吨,年均出口385.1吨。

为振兴六堡茶这一民族产业,在检验检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梧州市政府启动了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六堡茶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梧州市2009~2015年六堡茶产业发展规划》等,欲将六堡茶产业打造成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目前,梧州市茶园面积约5.1万亩,六堡茶生产企业从2003年的两家已发展到37家,取得QS认证的企业有18家,取得出口食品卫生注册(备案)资格的企业有3家,并有3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家获得了国家有机茶认证。年产量从2003年不到800吨发展到了2011年的7500吨,产值超过8.5亿元,产品除畅销国内各省市外,还远销东南亚、日本、欧美及我国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2011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获得了“护身符”。2012年7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正式核准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六堡茶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在2012年9月21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该企业生产并加贴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六堡茶参加展览,受到了消费者和媒体的普遍关注。

梧州检验检疫局局长蔡洁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后,梧州局加强对出口产品源头、全过程监管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控,有效确保了出口六堡茶的安全卫生质量,促进了产品品牌价值的不断提升。据梧州检验检疫局统计,2011年,梧州六堡茶出口总值达98.1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4%,平均价格上升21.08%。今年1月~9月,共检验出口六堡茶42批、179.6吨,货值64.5万美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批次增加了10.5%。

六堡茶,老祖宗留给梧州的瑰宝,已进入科学发展的春天……

黑茶辨别: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与六堡茶


黑茶辨别: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与六堡茶

在分类学上,普洱茶属于黑茶类,这是因为两类茶都是边销茶以及两类茶大部分茶品都是紧压类型,且都是越陈口感越好、药理功能越强,据此而作出的分类。事实上,按照六大茶类的分类原则,在工艺特点和品质特点上,这两类茶却有很大的差别。

传统的普洱茶属于绿茶(晒青绿茶),而黑茶在初加工过程中,有其特征性工艺——渥堆。渥堆以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为主导,尽管普洱茶在毛茶晒青过程中也会感染微生物,但两者所处的环境(温、湿度条件)不同,前者是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后者经过日晒,历时短,水分挥发迅速,相对而言却是抑制微生物的活动。正因为如此,两者的毛茶品质特征显然不同,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青味重、汤味苦涩,而黑毛茶却无青味而代之以辛辣味,滋味醇和,苦涩味较轻,这是湖南黑茶新品与普洱新品生普的差异。

在后期储藏过程中,虽然都是以非酶性氧化和微生物作用作为品质变化的机制,但因为在毛茶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有质和量差异(两者机制不同),其产物也就不同,这是湖南陈年黑茶区别于云南陈年生饼的关键所在。

1973年,普洱茶采用后发酵工艺,其发酵是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进行的,与黑毛茶加工过程中的渥堆工艺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是反应基质的差异,普洱茶的反应基质是建立在晒青毛茶基础上的反应物,而黑茶则是杀青后的半成品作为反应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反应条件不同(温、湿度条件),微生物的种群自然有一定的差异。据湖南农大温琼英教授测定: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以黑曲霉为优势,而湖南黑茶却以假丝酵母菌为主。正因为这种差异,使茶叶本身的物质变化,代谢产物都有一定的区别。当然,如果普洱茶在低温低湿短时的条件下进行后发酵,其品质特征可能会更接近湖南黑茶。

此外,由于普洱茶与湖南黑茶在鲜叶原料方面的差异,亦是导致两者在茶汤浓度、茶汤色泽以及耐泡性方面具有明显区别的原因之一。毋庸置疑,普洱茶原料是大叶种,其多酚类物质含量比中小叶种的湖南黑茶要高,故其茶汤浓度、茶汤色泽和耐泡性都较湖南黑茶要略强。

综上所述,由于鲜叶原料,加工工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两种品质风格截然不同的茶品产生,两者各具特色,谁优谁劣,不可同言而喻。

从品质风格上讲:普洱茶汤味浓厚,湖南黑茶甜纯爽口;普洱茶经久耐泡,湖南黑茶陈韵绵长(茶汤甘甜纯和,陈香突出而持久)。

①汤色差异:普洱茶汤色由青、靛青至栗红、深红、暗红,而湖南黑茶汤色由橙黄至橙红;普洱茶有冷后浑的现象,汤色明亮度稍差,而湖南黑茶则明亮如镜。

②滋味差异:普洱茶人口茶味浓厚而腻,而湖南黑茶入口甘甜纯正。普洱茶经久耐泡,而湖南黑茶陈韵隽长(尤以茶汤的甜纯)。

③香气差异:普洱茶香味相当复杂,因地域、工艺、存放年代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香气,整体感觉是较丰富而厚重,湖南黑茶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概括地说,普洱茶香气深沉,湖南黑茶则相对开阔、爽朗。

④叶底差异:叶底特征取决于原料和加工工艺,云南普洱茶茶采摘的原料多属整个芽头,而且无需切碎,而湖南黑茶因有含梗要求,工艺上采用切碎工序,芽叶完整性稍差(高档黑茶叶底完整性较好)。

就功能性成分而言:两者也有较大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茶性上,普洱茶性温,喝之有发热之感,而湖南黑茶则性偏凉,宜于夏季饮用,有清凉解渴之效。普洱茶对保护肠胃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表现在对肠胃无刺激,久饮不伤胃。而湖南黑茶尤其是陈年黑茶则对肠胃病有独到的治疗效果。两者都有降血压和降血脂的功效,可健美塑身,是可长期饮用的保健性饮料。另外湖南黑茶在降血糖,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功效较强。

六堡茶产于广西浔江、贺江、桂林、郁江等地,以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的《梧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以叶制成屑末茶,由苦涩变为醇厚;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在广西生产的较为可能是六堡茶,六堡茶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汤色红黄,香气醇厚,滋味浓醇爽口,叶底黄褐色。成品茶外形色泽黑光润,间有金黄花(即生有黄色菌类孢子)汤色红浓,香气醇陈槟榔香,滋味甘醇爽滑,清凉甘甜,叶底红褐色,耐于久藏,越陈越好。

六堡茶毛茶加工工艺,与湖南黑茶极为相似,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这与湖南黑毛茶加工工艺是一致的。渥堆及松柴明火干燥也是六堡茶加工的关键性工序,据研究六堡茶的渥堆机制与湖南黑茶是一致的,故六堡茶在其品质风格上与湖南黑茶雷同。六堡茶紧压成形后因紧压程度较轻而茶品的水分含量较高并采用自然晾置干燥法,茶品内着生类似于茯茶的菌花即“冠突散囊菌”,因而六堡茶在品质特征和功效作用等方面应与湖南黑茶是一致的。

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具有独特槟榔香味,品种有砖状、沱状、散茶、竹萝紧压茶等。其品质风格类似于湖南的散尖茶(天、贡、生尖)和湖南的茯砖茶。

(注:本资料由于时间久远未查询到作者及原始出处,如茶友或作者有知道作者及出处情况请及时告之我们,以便我们注明以尊重知识产权。)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黑茶与六堡茶历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