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享誉国内外,因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我国已故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根据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等史料考证,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多年前。在六堡镇秀丽的山水怀抱中孕育并最终成为著名侨销茶的六堡茶,是自然与人文共同打造的精灵。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版《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声名鹊起,被列为当时全国24个名茶之一。传统六堡茶是箩装紧压茶,以六堡镇的恭州村茶和黑石村茶品质最佳。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茶船古道”之名因此而来。

1951年之后,轰轰烈烈的土改,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当时很多农民开始重新种植茶树,茶树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而在1953年以前,梧州有大小私营茶商十余家,经营茶叶以六堡茶为最大宗。然长期以来,六堡茶都是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这种方式制约了六堡茶的发展。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小型手工业生产加工场设在了角嘴路“老虎冲”内,这就是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下半年,广州分公司梧州办事处改为中国茶业公司梧州支公司,加工厂也转为梧州支公司领导。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迁往南宁,梧州设立办事处,加工厂属办事处领导。1954年,国家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1955年8月,中国茶业公司批准梧州加工厂为工业企业单位,名称由“中国茶业公司广西支公司梧州办事处加工厂”改为“广西省茶业公司梧州茶厂”,梧州办事处即告撤销。1959年后,梧州茶厂全称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六堡茶传统工艺的特点是渥堆发酵、蒸压、陈化。建厂初期,梧州茶厂在总结吸收六堡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按照“毛茶→分筛→拼堆→初蒸→?堆→开堆→摊凉→复蒸→装笠→入仓陈化”的工艺精制加工六堡茶。当时,六堡茶成品分一、二、三、四、五号及级外茶。一号六堡茶品质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匀齐,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滋味醇厚,有槟榔味,汤色红亮,叶底嫩匀。除了严格对样加工外,茶厂还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针对茶叶品质进行合理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茶厂加工出来的成品一般由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销往广州、香港、东南亚以及日本。因为六堡茶耐久藏,越陈越好,而且陈年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养胃健身等功效,民间常用陈年六堡茶作为防病治病的良药。据说早期到马来西亚的华侨主要做矿工,劳累一天后必须要喝上一大碗浓浓的六堡茶才能消除疲劳,因此,矿主招工时会特别注明有六堡茶供应,否则就招不到工人。由于六堡茶特殊的保健作用,故其一直成为马来西亚华侨的生活必需品。

而香港经销茶庄则常以“陈年六堡茶”、“不计年”作为商标,用大宇标榜“正宗梧州六堡茶”,以显示其经营的六堡茶品质优良正宗。1991年日本黑茶协会会长堤定藏先生专程到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梧州茶厂考察,对梧州六堡茶的品质风格和加工工艺大加称赞。后经日本药业界检测证实,六堡茶有强力降脂解腻、减肥健美功效。消息传开,六堡茶曾一度风靡日本东京。

近年来,随着黑茶类风靡全国、行销海外,六堡茶以其良好的保健功效,独特的风味品质受到了众多爱茶人士的推崇。在自治区及梧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六堡茶产业被列入梧州市2007~2011年农业优势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目前梧州市六堡茶专业市场的建设已经起步,六堡茶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六堡茶、六堡茶旅游点双双入选“梧州市十佳美食美景”,广西黑茶瑰宝六堡茶正迎来春天。

cY260.com编辑推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六堡茶历史:六堡茶渊源

谈到六堡茶的渊源,当今报刊、网文、南北方的茶业专家们均说始自唐代,有1500年的历史,依据是权威经典唐人陆羽《茶经》,似是定论了。

笔者有疑,以苍梧悠久的历史、岭南文化之灵气,这不太蠢看岭南人了吗?于是就查这本中国第一位茶叶专家、人称“茶神”陆羽的《茶经》。

成书于公元780年(唐中叶)的《茶经》开篇第一句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榈,叶如丁香,根如胡桃”。请注意这一句:“其树如瓜芦”。

那么岭南的茶的来历呢?陆羽引用了在他之前问世的《桐君录》(东汉人著,一说南朝刘宋人著,全名《桐君采药录》,已佚)一书的记载:

“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

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

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此《桐君录》说得很分明,瓜芦木,高大的茶树。显然,南方种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茶都长成高大的乔木了,长成乔木的茶树,人称老茶婆,百龄以上了;“交广最重”,重,即看重、重视。文中的“?”,此字有三解:1、菜;2、择取;3、通“茅”字用。显然是茅之意,且是香茅、桂、姜一类(辈)的香料之属。

整段《桐君录》传递了历史深处的信息:南方有“老茶婆”,树龄上百年了,叶芽也似通常的茶叶,但味很苦涩,只制作成细碎的屑茶,饮用可提神,通夜不眠。煮盐人常买它饮用,而岭南两粤的居民十分看重此茶,视为珍品,有贵客来预先备设此茶,并在茶中加上香料一类的东西用以去其苦涩。

“交广”呢?“交广”二字的“交”字大有玄机!关键就在这个字!

就是:交、广二州。读不懂这“交”字,便只能在唐代止步了。

交州和广州的行政建置,是唐以前、隋以前、两晋南北朝以前东汉未年三国的吴国孙权(于黄初七年,公元226年)设立的。在这之前,汉献帝在岭南只设一个交州管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州府设在苍梧郡之广信县,即今梧州市。交州一分为二后,梧州划入广州辖内,原交州治所迁至交趾(今越南国之北方)。

弄清“交广”的历史沿革,才能揭开岭南茶文化的历史真面目,

这一厘正,可以改写岭南茶文化历史传统的说法(自唐朝始,仅1500年),而应往前推500年,足有2000年的沧桑岁月了!

《桐君录》这段史实,交代了梧广两地人茶文化之精彩和艺术品格。你看:以茶待客,“客来先设”,隆而重之,敬而待之;诚诚兮、恭恭兮、虔虔兮,酽茶一盏,加上香片,请君先尝;涩中有甘,甘中闻香,这远远不是云南、四川煮井盐人那种低水平的牛饮了,而是由饮而品,升格成粤人待客品茗之道,升华、精致为“茶道”了;茶,已从饮、满足解渴的生理需求,雅化为一种高级文化精神享受了。《桐君录》记述的,仅是粤人对百年老茶婆的饮法,“至苦涩”吗、?就“取为屑茶”,就“加以香?辈(香片之类)”;如此泡制、如此品茗、如此茶道、如此茶艺,大异于他地的饮法与做法,洋溢着岭南文化活色生香的独特韵致和异趣奇巧,《桐君录》能不记上一笔吗?陆羽先生能不将其载入经典吗?

老茶婆有老茶的制法、饮法,百龄老茶婆年轻时就没有通常新茶的制法和饮法吗?当然有,但并无特别之处吧,《茶经》不载了。

如上所述,汉代梧州就产茶,饮茶已成习俗。饮的什么茶?梧州向来只产六堡茶,这六堡茶有二千多年历史,似无疑问,并非虚言了。一个“交”字之考,考证出个交州来,把汉未的苍梧六堡茶摆上了桌面,意外之得也。

陆羽在《茶经》还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氏,存世在黄帝之后舜帝之前,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鼻祖,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百草经》),是华夏饮茶的第一人,中国人饮茶始自神农氏之传。《史记》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虞舜大帝曾南巡狩苍梧之野,给岭南带来华夏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使苍梧蛮族“明德”。这位岭南文化开拓者,南巡苍梧之野之时,其明德、教化的“菜篮子”是否也有“茶文化”的项目呢,这当是在不言中吧。

六堡茶的历史


历史地理

广西六堡茶是历史名茶。属黑茶类。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后发展到广西二十余县。采摘一芽二三叶,经摊青、低温杀青、揉捻、沤堆、干燥制成。分特级、一至六级。有特殊的槟榔香气,存放越久品质越佳。主销广东、广西、港澳地区,外销东南亚。

六堡茶中有六堡散茶和六堡篓茶之分。

六堡散茶,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故称为苍梧六堡,六堡茶生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如今产分布在浔江,郁江,贺江,柳江和红水河两岸,有苍梧、贺县、横县、恭城、贵县、三江、河池、柳城等廿至卅个县。

六堡茶品质特点是条索长整紧结,汤色红浓,香气陈厚,滋味甘醇,正统应带松烟和槟榔味,叶底铜褐。

六堡茶是采摘一芽二三叶或一芽三四叶新梢,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干燥五道工序制成;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揉捻则是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为辅,因六堡茶要求耐泡,故细胞破碎率宜在六十百份比之间,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变化,减掉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并使叶色变为深黄褐青,沤堆时期,掌握到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适度,所以属于后酦酵茶。

六堡茶选料以恭州村及黑石村茶叶最好,他处之茶不如恭,黑二处优异,仅横县,岭溪所产茶叶,品质与制法与六堡茶相近,亦统称为六堡茶,特别是发金花的,更受欢迎,而且品质越陈越好。

六堡茶中之篓茶,乃是用竹篓包装的六堡紧压茶叶,篓高57厘米,口径53厘米,每篓装37至55公斤。方法将毛茶经过蒸揉,装篓,踏实,然后放置阴干处,晾贮几个月使茶紧结成块,通过后酦酵纔可形成六堡茶的独特醇、陈香味。

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血粘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高)、高血糖(糖尿病)、尿酸高引起的痛风症等人群。

广西六堡茶是什么茶?经过本文的介绍后相信大家都了解了吧,存放广西六堡茶时,要注意不宜密闭,应略透气。用棉纸,宣纸或牛皮纸包裹即可剥开后存入瓷瓮或陶瓮内,瓮不必密盖,可以略为透气。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梧州六堡茶历史源远流长

乾隆二十二年,朝廷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大量的茶叶通过十三行加工、包装,然后再运往世界各国。六堡茶则以销往南洋诸国为主,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兴旺的水路运输。

每一个产茶季节,六堡产出的大量优质茶叶,从六堡的合口街码头装上尖头船,经梨埠换大木船,进入贺江,经封川江口,进入西江之后再经都城装卸到大船中,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条熙熙攘攘、舟楫来往的古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六堡茶“茶船古道”,它见证了六堡茶的辉煌。到嘉庆年间,六堡茶因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

六堡茶闻名于世是在清朝,但若要追根溯源,六堡茶则拥有更悠久的历史。因前些年产量有限,六堡茶主要以外销为主,被称为“侨销茶”,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名。

我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通过综合历代史料典籍和当代专家学者们的大量观点,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上古舜帝南巡,有力地证明了六堡茶产地梧州是中华文明发祥地,是一座有着4100年以上文明史的古老城市,而六堡茶,也有着1500多年历史。肖健为六堡茶作文化定位,提出梧州六堡茶与云南普洱茶同为千年中国名茶的观点。

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知识产权永久属于梧州市人民政府所有,并对六堡茶的地理唯一属性及行业标准作了科学解释和规定。对梧州六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直接推动梧州六堡茶文化发展跃上了更高层次。

梧州六堡茶不但有着显著的自身特色,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梧州六堡茶在历史上,曾有过与云南普洱茶不相伯仲的影响和辉煌。六堡茶,因此被茶界人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六堡茶的兴衰历史

据《广西通志稿》记载:“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据《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记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从各类关于六堡茶的文字记载可见,当年的六堡茶的产销十分兴盛,在港、澳、南洋等地得到华人华侨的推崇。然而,六堡乡地偏一隅,高山环绕,山路难行,当年盛销的六堡茶是通过什么渠道从偏僻的山区运送出去、远销各地的呢?

何志强介绍说,过去由于陆路交通不发达,六堡茶只能通过水路运往广州。广东茶商在六堡镇的合口街设点收购六堡茶毛茶并炊蒸踩箩,然后从合口码头用小船装运至梨埠,再装大木船运到封开,然后装上电船沿西江水道运到广州,之后再出口到香港及吉隆坡等地。当年这条热闹熙攘、舟来楫往的水路运输,便是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

然而,六堡茶自明清开始出现的繁荣时期,却从抗战爆发的1937年开始,进入一个衰落期。

据抗战后的资料《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记载:“六堡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

战争的影响给六堡茶业带来重创,由于茶叶需求量急剧下降,长途的交通运输也被中断,六堡茶在1949年建国前的生产处于低迷时期。

“六堡茶的重新振作是在1951年之后。”何志强说,当时全国正进行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从而也调动了茶农的种植茶树的热情,种植面积也由此扩大。

1953年1月,中国茶业公司广州分公司在梧州设立办事处经营广西茶叶,即梧州茶厂的前身。1953年11月,中国茶业总公司梧州支公司创建。1954年1月,中茶梧州支公司改为广西支公司梧。1954年,六堡茶由于肩负“出口创收”的使命,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国家开始取缔私营茶商采购毛茶,广西大部分六堡茶毛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集中运到梧州茶厂精制加工,梧州六堡茶从长期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业化大生产,同时努力改进生产,推广创新技术。据《茶叶采制方法中》记载,当年为提高六堡茶品质,部分茶区进行了“青茶改制”,编写了各类毛茶初制方法,更创新出很多制茶机械,如木制的水力揉捻机等。

然而,这股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六堡茶兴盛之风并没有重现其昔日的辉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使得刚刚复兴的六堡茶生产重新进入低迷,加上当时茶叶的收购价格偏低,茶农种茶制茶的积极性严重受损,茶园逐渐被丢荒。此外,由于当时执行不利于发展传统六堡茶的收购政策,客观上导致茶农摒弃了六堡茶传统后发酵的生产工艺,六堡茶的传统工艺受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本特有的传统风味,加之人们消费口味的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上世纪八十年代,六堡茶产业渐趋衰落。

“酒香不怕巷子深”。20多年后,六堡茶这个久负盛名的传统名茶历经沧桑,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伴随着普洱茶热销的东风,与普洱茶有着类似加工工艺及功能的六堡茶,终于迎来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其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

六堡茶有什么历史故事?六堡茶从什么时候起源的?


宋元以前,中国的茶叶基本上还是按照比较的产区来划分和品评茶类,获得广泛认知的基本上还是长江流域江淮一带的茶品。岭南,福建贵州等偏远地区的茶叶尚未广为人知。苍梧的茶叶基本上还是属于“峒茶”之列,即乡间普遍的农产品一类,还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自宋代开始,茶业的中心开始南移,闽南茶,岭南茶因为质量优异而得到重视,开始兴起。苍梧作为岭南故郡,所产茶叶又上佳,自是使人另眼相看。在加上宋元以前的贡茶以团茶,饼茶为主,民间所引用的散茶,末茶,粗老茶等等一概被称作草茶,不为士大夫阶层重视。进入明代以后,草莽出生且一向喝惯草茶的朱元璋认为制造龙团凤饼的“重劳民力”,于是颁旨“罢造龙团”,改进芽茶。这样一来,一改以前茶叶以制作工艺取胜的局面与茶叶本质并重,南方各地的地方茶类得以与以往的名品贡茶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建茶,岭南茶逐渐得到长足的发展。

明朝以后,苍梧分为11个乡,乡下设堡、闸、洲、甲。六堡隶属多贤乡管辖。因为苍梧茶叶以六堡所产的质量最优,所以对外皆称六堡茶。茶以地名,地以茶传,数百年过去了,原有很多的乡村名称包括多贤、五堡、四堡等都已废弃不用了,唯有六堡们因为有好茶的原因而一直沿用且名扬海外。

六堡茶一向为炒青散茶,尤以霜降后采制的粗老茶叶为一大特色,这也是被以研磨粉碎并压制团茶的唐代和以蒸青为时尚的宋元视作“峒茶”的主要原因。但是“峒茶”虽土,但是在崇尚以真为美的草根茶人那里,她所拥有的生命力,却比那些阳春白雪半的龙团凤饼长久得多。

六堡茶的发展历史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等原因,销量逐渐降低,六堡茶被其它名茶所取代。

在中国清朝初期,南洋马来西亚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开采锡矿,中国广东、广西两地越来越多人去那里“淘宝”。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于是他们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来就有饮用六堡茶习惯的粤桂两地人于是更加喜爱和依赖六堡茶,当时在广州、潮州一带迅速兴起了以六堡茶易锡的贸易,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

黑茶与六堡茶历史


堡茶远在唐代已有生产,因产于六堡镇而得名,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据《中国名茶图谱》记载,唐宋之世,昭平五将万宝青茶,文竹象棋绿茶等,因其树生于高山石崖间,制作工艺精湛,皆为茶中珍品。由此广为栽植,产茶场园和制作坊成批出现,成品茶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大茶类,招引着四面八方的茶贩、茶商。

在南北朝时期的《桐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非常苦涩,以叶制成屑末茶,喝了也会使人通夜不眠煮盐工人专门使用;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从陆羽《茶经》讲到的制法来判断,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或方块状的紧压茶较为可能;宋朝实行“茶马交易”,用砖茶运往西北换马,当时湖南就有黑茶制造,黑茶压成砖,运往西北,其中的“茯砖茶”很象六堡茶的制法。从《桐君录》来看,六堡茶可能是湖南黑茶的前驱,由此可知,六堡茶的产制,当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据《当代广西梧州地区》记载,梧州辖区内由北而南的桂江是当时水路交通的主动脉。桂江两岸,山水相连,沃土成片,山岚雾嶂,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而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须强调名山大川,只要得品种之优,环境之宜,培植之当,制作之精,便有名茶。六堡镇内的山脉虽然不是我国的名山大川,但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六堡茶就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及东南亚等地,是广西传统的出口产品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茶庄常用大字标榜"正宗苍梧六堡茶"以广招来客。由于产量有限,很多人只闻其名而没能喝上六堡茶。在文革时期,大批广西苍梧六堡茶上献中央,就连毛泽东也很爱喝六堡茶,现在北京有很多人家里收藏有20年以上的苍梧六堡茶。

六堡茶历史:国家统销统购后的六堡茶


六堡茶历史:国家统销统购后的六堡茶

1952年9月以后,六堡茶区完成土改复查,茶价提高,而且到了1953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梧州成立支公司,对六堡茶挂牌收购。1954年以后更是由中茶梧州支公司代表国家对茶叶进行统购统销,并委托供销合作社收购六堡产区的茶叶,运送到新成立的梧州加工厂。当时,六堡茶收购价为每担(合100斤)65元,青茶为72元,其时稻谷每担仅售10元左右。茶价偏高刺激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整个六堡茶产区的生产和销售都大有起色。“第十区有茶的,高涧、塘平、不倚、四柳、梧桐、理埇、六堡等七个乡,年产500000斤,该区茶叶出口为552889斤,内(含)贺县约五六万斤,1952年9月17日卖出茶叶440270斤。其中茶产最多为塘平79680斤,不倚73612斤,总称六堡茶区。第九区出产茶叶的,安乐、万生、富丰、大碑、木皮、民生、合源、富宁、大正、狮寨等10个乡,年产371660斤,统称五堡茶。另合水、外深、武岭三个乡出产茶12000斤,叫长发茶区。”是年苍梧全县茶园种植面积约26000亩,共产茶883660斤,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黄笋顶为中心,沿溪流展开,与北面的贺县茶区相连的六堡茶产区。虽与鼎盛时期仍相去甚远,但整个六堡茶产区的境况已有了相当改善。

1954年后,随着茶叶的统购统销,国家取缔了私营茶商采购毛茶,茶叶收购价又调升到历史正常水平,“平均每斤恢复到4.5角左右”,而国营的中茶广西支公司也对统购后的毛茶加工业进行了明确分类:“梧州加工厂加工六堡茶为主,另外加制青茶(贺县与上林县所收),横县茶厂加工青茶、细茶为主。另外灵山与横县所收六堡茶集中横县茶厂加工,其他各县均运梧州厂加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手工作坊式制作的六堡茶由此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另一方面,随着公私两方面茶叶收购商的共同合力,使六堡茶产区直至广州的“茶船古道”得以恢复后,国营企业对茶叶收购运输渠道参与的不断深化,更推动六堡茶产业储势向高峰发展。“由中国运输公司梧州分公司派员到狮寨召开了一次协议会,定出运输费:顺水每担八千元(即由狮寨至长发),逆水(由长发至狮寨)每担一万元,由狮寨至梧州每担16000元,由梧州至狮寨每担18000元。每船载货不得超九千斤(因河小水急以免发生危险),以上所定是指水涨时期,干季水浅急,船费另议。六堡水运比狮寨更艰难,只有四只小船行走,每载重四千斤,运费六堡至梨埠每担一万,梨埠至江口八千,至都城九千。”虽然如此,但这一时期的六堡茶茶园面积却相反趋向减少,导致六堡茶毛茶产量出现了问题,中共苍梧县委称:“本茶区集中于九、十区,茶农3247户,年产茶8000担,存在问题:产量连年在减少,1953年为8000担,1954年为7099担,1955年春茶又减产百分之二三十。”

造成这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前一阶段茶叶收购价低下所产生的影响外,还有劳动力问题所导致的农茶矛盾,令茶农种植积极性的下降。“农民说:‘过去我们的粮食问题不是靠种田解决,主要是靠卖茶换粮,一担茶四担谷。’所以主要精力多是花在茶园方面。解放后进行了土改,农民分得了田地,加上粮食不能自由买卖,因此对生产粮食则更为重视,对经营茶园较之过去有所放松。”此外,其时六堡茶产区的茶园种植技术普遍不高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解放初期,包括六堡茶在内的大量货物都要通过西江水道运输,当时西江梧州段上的一条货船,船上装载了大量梧州出口的货物。(本文节选自《六堡茶大观》)

历史上的六堡茶


历史上的六堡茶

苍梧六堡茶,在清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列为全国24个名茶之一。

《苍梧县志》载:“茶产多贤乡六保,味厚。隔夜不变,产长行虾捅者名虾耳茶,色、香、味俱佳”。

六堡茶成品有制成块状的,也有制成砖状、金钱状的,如“四金钱”。还有散装的。其品质特点是:色泽黑褐光润,特耐冲泡,叶底红褐色。汤色红浓似琥珀,醇和甘爽,滑润可口。有槟榔味。越陈越好,港商常以“陈六堡”,“不计年”作商标。陈六堡茶含茶黄素0.13%,含茶红素18.7%。还有部分茶褐素,故呈琥珀色。陈六堡茶有消暑祛湿、明目清心、助消化等功效,在闷热的天气里,喝六堡茶特别舒畅。

《广西特产志略》(1937年)载:“在苍梧之最大出品,且为特产者,首推六堡茶,就其六堡一区而言(五堡,四堡)俱有出茶,但不及六堡之多,每年出口者,产额在60万斤以上,在民国十五、十六年问(1926~1927年),每担估价三十元左右。”

《广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广西农业通讯》(1945年)载:“苍梧茶尚多,尤以六堡乡为最。六堡茶(又名垌茶),颇负盛名,其余所产品质亦佳,战前(抗日战争前)交通便利,所产茶除本县饮用外,全部销售港澳等地,自抗战后,交通阻塞,销售范围日形缩小,一般茶农生活无法维持。多弃茶而经营其他,于是茶叶衰落矣。六堡乡占全县面积之半,全县面积11455亩,年产茶5450担,抗日时外销日减,估计每年平均产茶1500担左右。现有面积7500亩。”

据苏海文在《中国茶讯》1951年第二卷第7期介绍:“旧时粤南在广西六堡乡合口街设庄收茶叶,计有“广元茶”,“广福泰”,“新记”,“三纪”,“永组”,“公盛”等茶庄六个,以后将六堡茶炊蒸在箩,由合口街用小铲装运至梨埠,在春夏水大时每铲装运四十担。秋冬水小时每铲只能装运二十担。由梨埠换大木船运至封开,再用电船装运广州,再出口港、澳。……除在穗港销售一部分外,其余大部分销南洋怡保及吉隆坡一带。五堡茶多销南洋大埠,价值平均要比六堡茶低10%~20%。它的消费对象,大部分为工人阶级,尤其是南洋一带的矿工,酷爱饮用六堡茶。”

广西六堡茶在历史上的年产量和销售量曾一度达到1500吨左右,抗日时期大幅度下降,仅为3950担(1975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所恢复,1953年产六堡茶450吨,比抗日时期增加1.28倍。横县也由抗日时期年产221吨恢复到400吨。

1954年以后,六堡茶由国家统一制定收购等级样茶和收购价格,由供销部门统一收购,但是,六堡茶的收购价格比同等级的烘青茶收购价格低,所以有不少原产六堡茶的开始转产烘青茶,虽然烘青茶原料要求高一个级,但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基本差不多,而六堡茶还多一个沤堆的工序,实际上用工也差不多。

六堡茶历史上和50年代初期,在香港市场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广西六堡茶减产,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销量逐渐降低,终于为其他名茶所取代。

1981年。云南销往香港普洱茶500吨,四川销往香港普洱茶650吨。广西六堡茶却由原来年销1500吨左右下降到444吨。同时,越南的贺江茶,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茶也打入香港市场,现六堡茶年销往香港量为300~400吨,1983年,横县茶厂加工的六堡茶成品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和经贸部荣誉证书。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文化相关文章,《六堡茶历史:六堡茶从历史中走来》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种类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六堡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