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y260.com - 茶叶文化】

汪寅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43年6月生,宜兴丁蜀镇人。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吴云根、蒋蓉、朱可心、裴石民等名家。

1973年进厂研究所,得顾景舟大师指导。1976年至1977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的“日用陶瓷美术设计培训班”进修。1989年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术文化杰出传承人。

1959年随师朱可心成功复制南京博物院藏品《项圣思桃杯》,并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展出。1979年作品《紫砂葡萄杯》被选为邓小平访日礼品。1985年创作的《九头高寿梅椿茶具》获江苏省四新产品设计一等奖。1986年与张守智合作设计制作的《回方咖啡具》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二等奖。1988年与张守智合作设计制作的《曲壶》曾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1990年分获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收藏。

她的代表作品《回方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曲壶》、《桃圣壶》、《梅椿壶》、《大一粒珠》、《秦权壶》、《南瓜壶》等作品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皇家大英博物馆等世界六大博物馆。

1943年6月,汪寅仙出生于宜兴丁蜀镇陶瓷世家。她在丁山小学读书时,有一次,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把一批紫砂工艺品,拿到学校旁边的操场上办了一个展览,一件件精美的紫砂作品,打动了她幼小的心灵。汪寅仙动情地说:“这次展览我看了以后很兴奋,因为我的家庭出身就是搞陶瓷的。但是我们家搞的陶瓷,就是一般的日用陶瓷,大缸啊什么的,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也都做过,但是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陶瓷。小时候看到紫砂做的一些小茶壶、瓜果等,就放在我们学校的大操场上展览的时候,我就想将来能干这行该多好啊!后来,我小学毕业后,那一年正好紫砂厂招收第二批学徒,我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去报考了这个学徒班。当时,进厂的时候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考试,每个考生给一块泥巴,让考生做成圆形、方形。一位老艺人还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喜鹊登梅图》,让我们考生做一个临摹。口试时,问我为什么要来学紫砂?我说:‘从小我就听到紫砂是中华闻名的陶瓷,我是很向往的。’”后来,汪寅仙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956年11月,汪寅仙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从师吴云根学习紫砂陶手工成型法。1958年4月,跟蒋蓉学艺。1958年8月,被工厂聘为小辅导老师,带40名学生。当时,她认为学业未完成,在她的积极要求下,又从师于朱可心学习紫砂素塑器造型设计。1959年,她跟朱可心学习仿制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思桃杯》获得成功,并作为国家艺术珍品随文化部艺术交流展送往当时的苏联及东欧国家展出。

《项圣思桃杯》,杯高7厘米,杯口径10.5厘米,作者圣思。这件紫砂桃杯,色呈赭红,泥质温润细腻。形制剖桃之半为杯体,构思巧绝,造型完美,又以苍劲的桃枝作把手,桃叶、枝蔓、果实为基座,整个杯体上塑大小老嫩桃叶14片,均以立体造型,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叶脉清晰,技艺卓绝,在古今壶艺中叹为观止。杯口外沿刻有唐诗许石昔的《醉吟》:“阆苑花前是醉乡,牛翻王母九霞觞。群山拍手嫌轻薄,谪问人间作酒狂。”中的前两句。吟诗会意,可洞察到壶艺家的胸中丘壑和创作理念。作者圣思,史籍上未见记载,其生平也无从考证。此杯现藏于南京博物院,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桃形紫砂杯。

汪寅仙回忆:“当时厂里决定仿制《项圣思桃杯》,从南京博物院借来此杯,让我师傅朱可心仿制,他当时是以管理生产技术为主的主任,接到任务后,就全身心投入,夜以继日地工作。我是被工厂选定每天跟随他身边以学、看为主的学生。那年冬天,他经常用一条长围巾双层叠起搭在肩颈上,披着一件旧棉大衣坐在床前的桌旁制作紫砂桃杯一直到深夜。在又冷又疲劳时,他就着几粒虾米或两块豆腐干喝下一盅酒,又继续干起来,我也常陪他干到深夜12点左右。他很关心我的身体,每天晚上都催我先回去休息,等我走后,他还要干到第二天凌晨二三点钟才休息,有时听到鸡鸣才息手。就这样花费了4个月的工夫才完成了这件‘桃杯’的制作。朱师傅对艺术的追求、钻研的劲头,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他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鼓舞我前行的动力。通过这次跟师傅一起仿制《项圣思桃杯》,好似为我搭起了一架通向紫砂传统技艺高峰的神梯,使我受益匪浅。朱可心师傅在做花货方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拜他为师后主要是按照他的特长,来学习他的门类。我的创作题材与制作手法深受朱师傅影响。”

紫砂造型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花货应算是一个大类,而且它的起源发展与紫砂史同步。从宜兴羊角山古窑址所发掘的紫砂残片资料看,始于北宋中期的壶嘴上就有捏塑的兽头作装饰,因此,紫砂花货先是由圆雕捏塑开始。明代,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件紫砂作品是《供春壶》——花货(大多取材于自然,来自生活,如松、竹、梅、树藤、瓜果等,经取舍提炼、夸张变化,使它别具生趣,在壶体上堆雕捏塑各种花枝、叶果等,形象要生动传神,布置要合理得体,富有诗情画意,生活气息浓郁,使源于生活的东西,高于生活,象征性的作品追求完美逼真),这是一件历史发展中的最好见证。《供春壶》的设计制作是将银杏树的瘿节捏塑成整个壶型,七凹八凸的树皮,生动别致,表面呈现丰富的指纹,妙趣天成,也有手工艺精致之趣,整个壶形、壶嘴、壶把就像自然生长的枝梗,舒展自如。因此,前人称颂这把壶为“脱尽人巧殊众工,神工鬼斧难雷同”的塑器艺术珍品。作为最早留名的紫砂艺人,“供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把紫砂壶这一生活用品提升到艺术高度的人。

人们在欣赏不敷金碧、不施铅华的宜兴茶具时,就必定会提到《供春壶》。

汪寅仙说:“《供春壶》是紫砂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件作品。那么,《供春壶》是怎么命名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供春’为宜兴人吴颐山的家僮,明弘治、正德年间,随吴颐山读书金沙寺(在今宜兴湖滏镇),寺内一僧善制紫砂壶,‘供春’随僧学制壶。他在闲暇之余就照着银杏树的瘤捏了一把壶,所制之壶名噪一时,深得文人墨客喜爱。”

紫砂塑器有史以来,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它以自然物体形象为源泉,题材丰富,经历代众多艺人的智慧和创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各个时期皆有风格独特的名工巧匠出现,创制出不少新品面世。汪寅仙正是沿着紫砂前辈艺人的足迹走出了时代的步伐。

创新当随时代走汪寅仙是公认的当代紫砂工艺美术大师,她的紫砂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善于把现代的造型元素融入到紫砂壶艺术之中。她创作的《神鸟出林壶》,构思简练概括,形象生动,整体感强,壶身、壶把整个为一球体,壶嘴似鸟头,结合自然,在壶身和壶把之间通过上下不等的虚空间,使神鸟展翅,舒展自然得体,经艺术图案变化产生了动感,线条挺而有劲,提握舒适,整个壶体在艺术上达到了取其势、提其形、表其神的效果,是一件富有时代精神的雕塑性艺术珍品。作品《曲壶》,这是当代文人和艺人结合创造的一个典范。汪寅仙说:“1988年初,由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和我共同合作设计的。那时,张教授来厂带了一批图纸想要与厂里的技术人员进行合作。正巧,我有一个设想,想做一个流线形的壶式,我们一拍即合。我和张教授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确定取蜗牛的有机生态构成整个造型,针对这一设想,画出了图形。”设计是一个思维过程,也是赋予形态生命的过程。他们从蜗牛的有机生态中得到启示,寻找到了贯穿于造型结构的主线——圆的渐开线,从壶口开始,连接提梁,转至腹部,并通过腹部延伸到壶嘴的主线,将形体结构的各部分融于整体,获得面、体、形与空间的和谐。就这样,一件旷世杰作问世了。1990年,作品《曲壶》分别获得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国际精品大奖赛一等奖。汪寅仙在评价这件作品时说:“《曲壶》的创作突破了紫砂壶艺术的传统规律,是现代设计理念在传统紫砂陶艺中的体现和尝试。作品的形象来源于蜗牛的有机生态,整个壶体只用一条涡线贯穿。壶身与壶嘴、壶鋬结合,形成的整体既有线的变化,又有面的变化,线面的结合协调、柔和、变化又统一。整个壶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壶嘴和提梁内部形成的虚空间对比性强,更显示壶体的轮廓美和韵律美。”

汪寅仙在创作紫砂塑器过程中,注意艺术上的变化和统一,气势上的生动和协调,效果上的实用和美观。在构思时,从形、神、态、气、韵、精、功等方面去追求艺术效果。她以女性特有的眼光、情感意识去把握造型、色彩,使作品更富感情,更有灵性,更具风采。她的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于大自然,她喜欢把自然界中美的东西提炼、浓缩到自己的作品中,并赋予它们鲜明的个性色彩。她创作的以松为题材的作品,具有老辣苍劲、气势横生的张力;以竹为题材的作品,具有清秀挺拔、潇洒飘逸的风采;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冰肌铁骨、傲霜斗雪的气质。

汪寅仙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观,她认为:“紫砂花货的造型设计,在自然界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花货设计是要将自然界中物体的形态去粗取精,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提炼,将之变化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品,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长年累月的实践中,她善于将自然生态注入紫砂壶艺术之中,将自己实践中形成的艺术心得付诸于每件作品之中。她每次创作时,都要面对实物,反复揣摩,或到林间、花圃仔细观察。有一次,她在江苏无锡参加“人代会”,和人大代表们到梅园参观,当大家将要上车离开时,发现少了她一人。当大家找到她时,她正对着梅树的瘿节入神呢?她创作《南瓜壶》时,不仅常到瓜地里细细观察,还每天采来鲜嫩碧绿的南瓜秧,插在案头的水瓶里。她把自然扭曲的秧蔓、青翠欲滴的嫩叶和绿丝的长相,都熟记于心,表达到作品上。她还擅用紫砂泥的巧色,根据物体的色泽和谐搭配,体现物体的自然之美,使作品的生活气息更浓郁,更富真实感,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个性风格。

汪寅仙制壶态度一丝不苟、谨慎严密,并长期对创作题材深入观察体会进行艺术的提炼,使紫砂作品能带给人们以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她以写实的手法刻画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诠释田园中旺盛的生机和饱满盎然的精神。她将对大千世界中自然万物生灵的感悟,用自己的智慧、一双巧手升华成为一件件紫砂艺术珍品,在带给人们以美的愉悦、生活享受的同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正因为有无数个像汪寅仙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的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断学习借鉴、吸收融合东西方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及各类姊妹艺术的成果,广吸博纳,孜孜不倦、不懈努力,才能使得中华民族传统工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精选阅读

紫砂艺术的审美、艺术和收藏价值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仔细划分以后,紫砂壶艺术品具有三大价值特征: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宜兴紫砂壶的审美价值众所周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其社会功用价值。除了实用功能价值外,它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便是审美价值。每当我们欣赏一把名壶时,就会产生对泥质的认识和对构思精巧、制作精细的无限赞叹,产生出对造型艺术品的无限想象。所以会有许多的人,特别是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士,常常产生爱不释手的情感来。

宜兴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应该说,一件真正的宜兴紫砂壶毫无疑问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如果有人问:“怎么样的紫砂壶称为艺术品呢”?也许立即会有人回答你说,供春壶、曼生壶、景洲壶、蒋蓉壶等就是宜兴紫砂壶的艺术品。这个回答很对,但是并没有讲出宜兴紫砂艺术品的真正道理来。宜兴制壶家是用紫砂泥和工具,并通过各种造型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所以说,宜兴紫砂壶艺就是一种无比优美的、难以形容的、只可意会的语言。

宜兴紫砂壶的收藏价值正因为宜兴紫砂壶具备了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因而同时具备了收藏价值。其收藏价值又视各收藏人士的爱好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因纯朴的胎质而收藏,有的因优美造型而收藏,有的因精湛的装饰艺术而收藏、有的因能够升值而收藏。这些收藏者爱壶如命,见到名壶便会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和生活能力,千方百计地收藏。收藏者中,有的纯粹是满足自己的玩赏吧;有的是“以壶交友、以壶会友”;有的是为了紫砂壶在若干年后的升值。不论收藏者出于何种目的,无疑都是正确的,都是健康的。当今,宜兴紫砂壶的收藏热比过去更盛,国内外许多人士纷纷涌进宜兴寻求紫砂壶。因而紫砂壶的收藏品价值也随之越来越高。据许多紫砂壶爱好者或收藏者透露的信息表明,远代的名壶不说,现在的名壶收藏价值已高达数万元,更高的甚至达到上百万元。

传承紫砂文化,创新紫砂艺术


中国自古是个茶文化大国,中国人爱喝茶,也喜欢泡茶,更是对泡茶的壶具有着独到的讲究,正是因此,紫砂壶因为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而成为了最优质的泡茶壶具,而备受青睐。佛说一花一世界之说,在紫砂行业说却是一壶一世界,紫砂艺术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瑰宝,在中国灿烂的艺术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绚烂的篇章。

紫砂壶作为集诗词,绘画,手工等多门类艺术形式于一身的艺术品来说,在工艺的制造和美学的讲究上理应更加的严谨,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传承,一种国之文化的传承。紫砂不仅质地优良,而且含铁量高,生坯程度高,可塑性强,且在经过烧制成器以后,成品的吸水率和排气率都能达到优质标准,既能适合平时饮用品茶,也能满足收藏者们收藏的需求。

妙作心造,对于专注于紫砂壶具的人来说,坚持做好真产品,坚持把质量放在第一,把手艺放在第一位,是它一直以来所秉承的运营理念。在今天,紫砂人正是凭借着这份心意将紫砂壶的事业稳步推进着得到了业界和藏家们的支持,一壶一世界,让紫砂文化传承下去!

纵观紫砂陶艺发展轨迹,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无不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无不融汇文人文化的气息,在长期的历史磨合中,在陶瓷文化的表达中获取了生命的永恒。它充盈着文化味和书卷气,它挖掘出历史文化富矿中的精华,并在弘扬继承中按照文化艺术的规律,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束缚,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物化了的精神艺术品。这种至美的艺术品,是立体的画,是凝固的诗,以独有风采神韵满足人们的审美和鉴赏需求,留给人们是隽永的美感。要让这颗“华夏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展示其瑰丽的文化艺术魅力,那就需要紫砂艺人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寻求新的创造,跨上新的台阶。

紫砂大师顾绍培


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紫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紫砂大师,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紫砂大家顾绍培先生。

顾绍培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紫砂艺术家。

在紫砂造诣上,他鸿儒硕学。他是高风亮节壶的创造者;百寿瓶的设计者;“紫砂泰斗”顾景舟作品的重现者。

在紫砂行业中,他影响深远。他是紫砂中坚力量的榜样和导师;紫砂文化的深挖者与传承者;紫砂创作的思考者与践行者。

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表彰大会上,顾绍培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称号截止至今只授予了全国444位民间艺人。

从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由学徒开始做到高级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师在紫砂行业里面已默默耕耘50余载,创新作品约100多个。

这些创新作品最引人注目的还属顾绍培制作的紫砂“大器”。2005年,顾绍培在自己六十岁生日时,制作了一把特大“高风亮节”壶。壶通高达80厘米,能容水53公斤,浓缩了顾绍培制壶的精湛艺术。

这已是他制作的第四把“高风亮节”壶。第一把在台湾,在一次估价中,身价至少100万;第二把被台湾黄正雄收藏,1999年台湾地震将壶震破,黄正雄请人用了430根18K黄金做成的金钉,将这把壶修补复原。

如今,第四把壶被保存在“顾绍培紫砂艺术馆”,贴上了“非卖品”标签。

大师总是值得历史纪念,值得我们铭记的,时隔多年,人们依然在赞扬顾绍培先生和他高超的制壶技艺。只愿我们能将紫砂的文化传承下去,并不断地把它发扬光大。

狄夕明的紫砂艺术


走进狄夕明的“云扬斋”,宛若走进一方紫砂艺术的天地。那些千姿百态的紫砂壶折射出主人的壶艺修养和文化创意,无不充盈着紫砂的特质、文化的灵魂和寓意的情趣。

宜兴紫砂壶自明清成熟以来,已成为一种艺术与文化、实用与欣赏、材质与审美有机结合的中国民族工艺品,富有艺术的魅力和价值。狄夕明的壶艺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传统而不失新潮,通俗而又高雅,显示出他对紫砂壶创作的深度思考,通过对作品自然的、和谐的、艺术的原则要求中,彰显砂壶内在格调和品位的崇高。

狄夕明从喜爱书画到钟情紫砂,是他人生的不懈追求和生命的重要组成。他在紫砂学艺过程中,临摹古人、前辈和大师作品时,注意捕捉随时迸发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意识的情感体验,营造壶艺新作。他的原创之作“龙首壶”,虽然也是以龙为题材,张扬龙的崇拜的艺术作品,但是是以新的形态释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朱泥制作成圆润饱满的壶身,壶嘴、壶把设计成抽象的龙首和龙尾,嵌盖上的壶钮是一颗硕大的铺砂红珠,金色砂粒仿佛“游龙戏珠”的光芒。还有陶刻的五爪游龙,或是腾越于天际,或是潜藏深泽,那神秘与奇异,增添了作品寓意性和情趣感,给人以怡性悦情的享受。

在狄夕明曾在《言为心声,艺为心形》的短文中透露心声:“吾居阳羡,常窥艺人制壶,深有情恋,情有所爱,小加研寻,有会心处。”他还认为:“对技外之学养,文化之契合,自然之体察,生命之体悟,感知舍而弃之,非艺人之举。”所以,他的紫砂艺术之路始终渗溢着恬淡与自然,遵循“道法自然”的创作情感,并把真情和实意投向紫砂壶的创作,力求好作品问世。俗话说:“自然生花器,简约蕴光华。”在紫砂壶的艺术领域不断探求的狄夕明,钟爱于光器的造型设计,那简单凝练、线条丰腴的艺术语言,是男人大而化之的性格再现。其实在狄夕明看来,大自然的一切似乎都能够以紫砂壶的形象再生。

说到紫砂壶的造型,狄夕明对自己是绝对的苛求完美,这是他与生俱来对美的偏爱。即使是传统的器形,都可以有新的解构。一件“石瓢提梁”、一件“牛盖莲子”、一件“仿古”都是他依据自己的眼光,慢慢修饰,慢慢雕琢,最后成型。作品的每一个新的变化都是他来自于生活、观察、思考的沉淀。他认为,紫砂壶是一种艺术品,也是对生活、对文化的一种寄托和追求。在艺术范围中,实际上精神内容决定着紫砂壶艺术的表现形式。

狄夕明在紫砂艺术的天地里徜徉,每件佳作都有他独到的理解和突破常规的创新。例如他的“鼎顶如意”,摹古法,施新意,创作而成。壶有三足似鼎,简练中独具意蕴,圆和中显示张力,尤其是壶钮塑成桥型的“如意”,形象地演绎出“鼎顶如意”的创作主题和精神内涵,它的品位,它的寓意让人一览无余。

狄夕明宠爱紫砂壶的传统造型。在他看来,能够经受岁月沧桑的洗礼,而不灭灼灼其华的一定是经典。在实践中他总是跃跃欲试地想为曾经的经典作品融入新鲜的元素,祈盼成为新的经典之作。他的“葫芦提梁”、“紫金炉”、“功德圆满”组壶等都是在器形与陶刻的交融中包容美学的韵味,蕴蓄象征的含义。这种形意相依,气韵生动的艺术个性,可以作为狄夕明紫砂壶艺术的注脚。

“云扬斋”留给的印象是深刻的。狄夕明的紫砂壶创作构思,是在生活中积淀,在积淀中感悟,在感悟中施艺。他的作品之所以诱人和感人,是因为来自自然,发自内心。也许这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

紫砂壶的艺术魅力


紫砂壶除了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更有一种怡情之美。在收藏把玩中陶冶情操、增添意趣、积累知识、丰富社会人生。壶可行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紫砂壶的精、气、神、韵的抽象之美,才是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所稽也”,紫砂泥来源于大地深处,只有当你用心去品位紫砂的时候,那种清雅之美更会渗入到你的心中。

古有陆羽在茶经说到“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可见古人对于茶的喜欢,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于是呼,茶具紫砂壶横空出世了…

紫砂壶艺始于宋朝而盛于明清。几百年来,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逐渐形成今日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关于紫砂陶的发现,有一个有趣的傅说。古时侯有一个异僧,经过宜兴鼎蜀山村落时,他嘴里不停地叫着“卖富贵土,卖富贵土喔!”。当地居民都觉得很稀奇,但却只朝着异僧观望。异僧见大家没有动静,又放开喉咙大声喊道:“贵不欲买,买富如何?”随后就带着几个村民朝着附近出产“富贵土”的青龙山、黄龙山的陶穴走去,到了那里大家看到的果然是五彩缤纷的陶土,红的、黄的、绿的、青的、紫的……。这就是关于紫砂陶的起源传说。

紫砂泥色彩丰富,绝不仅仅是紫泥、绿泥和红泥这3种颜色。紫砂壶的工艺非常独特,她由壶身、嘴、把、盖等部分组成,紫砂壶既是一个严谨完美的整体,又有与壶身相辅相应构成的和谐完美整体的附件。行内有“壶把跟着壶型走,壶嘴要随壶把出”之说。

紫砂壶还有很多的艺术装饰技法,有篆刻、泥绘、堆塑、粉彩、绞泥、镶嵌等工艺,通过装饰使之艺术品更加完美。尤其是篆刻,以刀代笔,主张刀随笔意,体现很多书法韵味,山水花鸟、人物等在刀的刻画下栩栩如生,用刀多变,用前辈们说的话就是光用刀就可以写一本书,可想而知,篆刻精神和魅力所在。

当代紫砂大师王石耕


1924年出生于宜兴一个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壶制作大家,为“民国七艺人”之一。石耕子承父业,从小就跟父亲学艺制壶。在其父严格要求下,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秉承乃父衣钵,成为“王派壶艺”的嫡传。在王石耕15岁那年他头一遭徒手独立完成了两把仿古壶:一把“掇球壶”、一把“线园壶”,嘴平正,口盖准缝,颇见功力,是他壶艺生涯中的“处女作”。这两把壶被丁蜀镇上一位老中医珍藏着。

王石耕数十年的陶艺生涯中曾一度脱离制壶工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但他始终把“捏茶壶”作为自己一大生活乐趣,追求创造的至情不泯。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陶艺家纷至沓来,踏破了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这年春天,王石耕年届花甲,光荣退休。但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继续留在紫砂厂,步入他艺术创造的又一个春天。

那年他庆祝六十大寿,特意制作了两把壶:第一把为“石圆壶”;第二把为“蛋包提梁壶”。这两把壶就像他少年从艺时的“处女作”,在他晚年的壶艺生涯中重又赢得声誉。人们交口称赞,王石耕果然宝刀未老。

石耕老人技术全面、技艺精湛,老而弥坚,屡创佳作,接二连三设计创作了几十个新品,方货、圆货、花货样样都有,款式之多,产品之精,令人羡叹。他决心要在创作上与年轻人试比高低,一显身手,发挥他制作组壶的强劲优势,推出力作“五彩缤纷”组壶。这套组壶为五把小壶,泥分五色,色泽润和,分别由“布纹六方壶”、“绿泥凹肩壶”、“红泥八卦壶”、“黄泥梨式壶”、“黑泥砂珠壶”组成,或方或圆,形制不一,造型各异,在风格上却是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

堪称王石耕方货代表作的“五头砂汉方茶具”,1986年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博览会上展出时,得到与会行家们的一致好评。

王石耕不仅精于光货器,尤擅长筋瓤器的制作。他设计制作的筋纹壶形神兼备,线条流畅,雍容大方,在成套系列壶的设计上独具一格。著名的“13头希菊茶具”和“9头高菊茶具”,均以菊为题材,造型以18瓣菊花构成筋纹,纹理清晰,过渡自如,点、线、面严谨和谐。在紫砂界筋瓤货工艺要求极高,这“希菊茶具”本是王家传统的“保留节目”,难怪人们赞叹王石耕此种功力既得之于祖传,又得之于他本人的才学。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传统而不失新意,精巧而不失实用,如他创新制作的一套“裙风茶具”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力之作。从实用角度看,大小合适,容量合度,嘴合理,出水流畅。从艺术效果看,结构严谨,变化多端,通体18瓤,瓤瓤相同,纹路阴阳交错,上下贯通。工艺精细,口盖严实,瓤瓤通盖,达到了难以企及的境界。

王石耕的花壶塑器最能显示他的艺术匠心和创造才能。他设计制作的“鹏程万里壶”,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大鹏屹立在峰巅,斜岩为壶嘴,磐石为壶把,鸟为盖钮。气势磅礴,构思奇妙。1993年精心构思的“金鸡报晓壶”,光素的壶体上立着一只神采奕奕的公鸡,在黎明破晓时引亢高啼,唤醒沉睡的大地,充溢着乡野田园的气息。

王石耕老人已近耄耋,仍精神矍铄,“春心”不已,童心未泯,创作力旺盛,为紫砂艺苑增添不少精品佳作。

紫砂茶具的加彩艺术


紫砂加彩艺术是在紫砂器烧成后,在深沉的紫褐色素胎上进行彩绘加工复烧而成,既不失紫砂稳重、古朴、典雅的风格,又能显示出富丽堂皇、高雅华贵的气质。此壶紫泥调砂为胎,外施粉彩图案,壶身饱满圆润,壶流三弯,壶把若耳,底部圈足。壶身与壶盖花卉蝴蝶交错满布,色彩多样,栩栩如生。底部有篆书“方曾参制”四字款。方曾参为清代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顿雅绝妙,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当为宜兴制壶好手,故选其素器入宫加彩复用。

任何艺术形式都需以独特的魅力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紫砂上加彩施釉虽然使紫砂器变得艳丽缤纷、别具一格,但同时也良莠不齐,出现了过于繁缛甚至只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紫砂艺术本来面目的现象,本末倒置,难免引起文人玩客们的非议。吴骞在《桃溪客话》中就评论说:“阳羡茗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同价。百余年来,名辈既尽,时工所制,率粗俗不雅,或涂以黄丹,无一可以清玩。”阮葵生《茶余密话》更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景德镇)之鎏……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

紫砂茶具之美,美在其天然色泽,如果所装饰的色彩与其不谐调,甚至趣味庸俗,就不只是画蛇添足的问题,而是艺术发展方向问题了。紫砂彩釉壶尽管出了不少名作,终因粗俗不雅者太多而未得到广泛流传,但这也反过来说明其中精雅者的可贵。

紫砂壶的线条艺术


宜兴紫砂壶主要是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机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等特点来表现其装饰效果。紫砂壶往往在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工艺,如线条的装饰以及造型上弧面反和弧面的利用等。

线条装饰在我国陶器上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彩陶纹饰中的线条运用变化多端,主要以二维平面形态为主,如折线、曲线、直线、点线来适应造型的变化。这种蕴涵着主体审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线条,为中国绘画线条规定了最原始的审美价值取向,并对我国的青铜器、玉器的纹饰乃至其后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紫砂陶的装饰用线起到了开山的作用。

紫砂壶的线条装饰,其实是茶壶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立体线条有灯草线、子母线、云肩线、凹凸线以及云水纹、花瓣纹和菱纹等20余种。这些线纹的运用,既是一种装饰的艺术手段,又起到确保器体质量的作用,可以增强成型时粘接处及边缘部分的应力,也就是增加了实用功能。

紫砂江湖中,紫砂壶制作基本上都是线条的运用。线条艺术,是紫砂壶艺术最基础的本质。壶艺所用之线是最富有情感之线,陶艺家情感宣泄的主要艺术概括手法就是线条,常言有“壶如其人,”但更是“线如其人”。

线条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态。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如:S形、V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螺形、波形,以及长与短、粗与细、纵与横、曲与直、虚与实、断与续等,它们可以使人们心理产生快与慢、刚与柔、滞与滑、利与钝、顿与挫等不同感应。

一般来说,直线具有刚劲、挺括、正直等特性。给人以一种力的感受,如“方壶”、“八方壶”、“僧帽壶”,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中轴线、平行线准确匀挺。整体造型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曲线则是有优雅、柔和、活泼、流畅等特性,给人以一种活力感。

我们可以从每一件紫砂作品中看到陶艺人的线条美,始终贯穿在整个壶艺造型设计构思中。当然,对于线条的运用,从事紫砂造型的艺人一般都在自觉运用,不同艺人所创制的线条技法和线条风格,都应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容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

这也是线条得以源源流长、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从中看到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和智慧精神。线条的运用正是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意识,体现出人类的认识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意义,反映了人类的真美精神和民族意志。因而,体悟和表达陶艺人意境的语言,正确理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童心童趣的紫砂大师蒋蓉


蒋蓉,童心童趣,象形写实及色彩明朗是她鲜明的壶艺风格。别号林凤,191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川埠潜洛村,11岁随父蒋鸿泉学艺,1940年随伯父蒋彦亭到上海,在其指导下制作仿古紫砂器。

1955年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同年创作作品《荷花壶》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她为紫砂工艺“技术辅导”,这在当时历史情况下是工艺界的一种最高荣誉和待遇。

她从事紫砂艺术已七十余年,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荷花壶》、《牡丹壶》、《莲花茶具》、《芒果壶》、《南瓜壶》、《莲藕酒具》、《蛤蟆捕虫水盂》等,作品《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顾问。

徐风的《花非花——紫砂艺人蒋蓉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对紫砂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的生动描写,折射了紫砂艺术的百年兴衰历史,探索了一个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人生真谛和紫砂文化的奥妙。

蒋蓉80多年的人生经历放在百年紫砂兴衰史和国家民族百年兴衰史的大背景下来描述,因此,蒋蓉这位由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紫砂世家,11岁即辍学参加紫砂工艺制作的小姑娘成长为被誉为“紫砂界老奶奶”、“紫砂人间国宝”的紫砂工艺美术大师的人生经历就不仅仅是一个紫砂艺人的成长史、沧桑史,而是一部百年紫砂的兴衰史;而在这部兴衰史中,又处处留下时代的印记。换句话说,紫砂艺人蒋蓉的命运是同百年紫砂的兴衰史以及百年民族兴衰史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国运昌则紫砂兴,紫砂兴则蒋蓉的事业兴。蒋蓉出生的时代,正是旧中国风雨飘摇、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经历600年的紫砂艺术奄奄一息,几代人从事紫砂业的蒋家,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一担紫砂制品仅仅能换来一升白米,有时收购紫砂制品的小船不来,一家人就得挨饿。后来,日寇入侵,紫砂艺人和紫砂事业更是没有活路,只是到了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迎来了紫砂艺术的春天,蒋蓉的才艺也才得以施展,她的许多重要的作品诞生于这个时期,绝不是偶然的。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紫砂大师汪寅仙的艺术人生》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具资讯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具资讯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