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邓倩

阳光有些烈,道路蜿蜒漫长。从星沙开元东路一路向北,沿途有一丛丛粉紫粉紫浪漫到天边的紫云英,一闪而过的映山红,还有曾经臆想过无数次终于得见真颜的青青茶园。今天我们徜徉在春的怀抱,感受大美金井。

向阳姐拍的那张白鹭湖全景真美,从左及右望去,仿佛是一幅铺陈开来的水墨长卷。山水掩映间,一抔黄土上巍然独立的牌坊,阳光从一丝丝不经意的缝隙间透过来,那单看有些雕饰得过了的、俗了的飞檐翘角,瞬间从最普通的一座牌坊仿佛被镀了佛光般威严。那骑着牛背、吹着长笛的牧童若是将那管笛子换成一片随手摘来的树叶,又该添多少真趣?老旧得早已不堪用了的倒扣在塘堤边的木船,还有这沉寂了十几年突然热闹起来的白鹭湖,都入了他随意又大气的镜头中,都笼在影影绰绰曼妙的山林间,和那盼顾生姿的倒影里了。

春天的山野最是迷人的去处,天然的,快活而灵动,转过这个山头,另外一种大气端庄的美丽带着凝聚无数人心血的气势又将我们狠狠地震慑在了当场。

茶香,茶乡。一个山坡连一个山坡,一个山头连一个山头,整幅整幅的翠绿和着太阳下氤氲的茶香,让喜欢茶的我当场就有了浅浅的醉意。雨后初晴的湿气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嫩绿嫩绿的新叶间若隐若现。茶树被修剪得很整齐,每棵树都是一般高度,每块茶山之间的松柏护卫着这难得的净土。采茶人在茶树间穿梭,更多的是一些面容憨实的女人,没有曼妙的身姿,没有肤如凝脂,只有那双粗糙黝黑的采茶的手。这双手轻巧地拂过每棵茶树,轻巧地捏住一片片嫩叶,嫩茶纷纷归到茶篓里,绽放出倾倒众生的幽香。

我以为这里的茶山都是大块大块的土豪金。在一个老奶奶的家门口,我惊呆了,这分明是陶渊明向往的家啊。土坯砖瓦房外,疏疏落落的茶树半环绕着她的家,堆得高高的柴垛,一声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猪啼狗叫……眼光越过她家的屋脊,房背后分明是一大块楠竹园。灰色的天空,苍翠的竹林,深土黄的屋子,深褐色的木篱笆,新生的茶树嫩芽,墙角那簇不知名的小黄花,还有端着粗瓷碗站在门口看着我们,满脸褶子里都是慈祥、温和、好客的穿着粗布衣服、围着老式围裙的老奶奶。这是怎样可以入画的景色。

因为向往,我们欢快地喧闹地奔来,一头撞进这姹紫嫣红的春色里。因为喜爱,我们踮着脚尖轻轻离开,不可以走得再重一点,不愿惊动了哪怕是水池边那棵桃树上正曼舞轻飞的落英。

cy260.COm小编推荐

茶乡随笔


我是个不懂茶的人,学校安排的一次参观茶馆活动,使我产生了要了解茶的冲动。

信阳是我所知道的距我最近的茶乡了。翻看资料得到的“五云夹两潭”的概念感到很模糊,于是在一个周末的早晨,我只身一人坐上大巴前往茶乡。

春夏交接处,春天失去了往时的温润,夏天悄悄仰起炎热的面孔。一路颠簸,车里的人都昏昏欲睡,我却怀着激动的心情把头伸出窗外,贪婪地呼吸着来自茶山茶树散发出来的清新空气,山上的茶树葱茏浓郁,戴着草帽的采茶女在茶垄间双手飞舞,很专注。我陶醉于美景的绚丽和人的灵动中,感叹大自然的魅力和人勤奋劳作的融合,勾画着眼前这壮美的画面。

在黑龙潭的指向标处,我下了车,看到路侧的石壁上写有这样的诗句:“山静鸟谈天,水清鱼读月;茶香路人停,酒香醉路人。”我不知是否为名家名人所题,只觉得很有些意思。这次进茶山,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我便顺着指向标的方向,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的深处走去。山路两旁的茶树绵延向远山覆盖而去,为山体披上浓淡不一的绿装。近处一排排一垄垄的茶树像是列队迎接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寻茶人,我无比喜悦,享受着人只有和大自然贴近时才能有的从容。

中午时分,我随着一群采茶女进入一户茶农家,采茶女将身上背的盛着茶叶的小竹篮取下,依次交给庭院中主人模样的一位中年妇女,她手持竹篮左右摇晃上下颠翻查看篮中的茶叶,脸上不时露出不满意的神情,有时嘴里还会嘟嘟囔囔说些啥,我想可能是对采的茶看不过眼。采茶是只要两三个尖叶,采茶女们为了多些重量总会采些大叶子放进篮子里,这也难怪,一斤成品茶据说要一两万个芽头才行,很不容易啊!看完茶叶,中年妇女把茶篮放到秤上看一眼报个数,随手把茶叶倾撒在地上摆放的几只大箩筐里。油润润的茶尖儿拥挤在一起,静静候着,等着制茶人的筛选。

茶应该是很随性的,自从被茶农栽下的那一刻,便不再有别的奢望,一心一意从土地、山石间汲取着营养,努力舒展着枝叶,张扬着自己的生命,以期待在清明前把自己最自豪的面容和姿色呈献给茶农们,从采摘-凉青-炒制-揉捻-烘干几重工序下来,翠绿鲜活的生命蜕变而成另一种状态,恰是这种状态才是可以告慰茶农的。

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吃过晚饭,中年妇女非常喜庆地安排我住宿,还拿出新的被子和床单给我铺上,我心想这家人真朴实、真热情、真善良。也许母亲谈到儿子是最荣耀的事情了,中年妇女一直不停地对我夸她儿子小时候多么多么懂事听话,上学多么多么刻苦努力,现在考入大学了,还在帮着家里采茶。谈起儿子的点点滴滴,她已经没有了对采茶人的怨气,没有了劳累一天的疲惫,只见一副喜洋洋很自豪的神情挂在脸上,眉飞色舞地讲着儿子的琐事。儿子的成长懂事应是她最大的收获,或许这正是她人生的最大快乐。

名动茶乡的“茶师傅”


在曹简的社区勐昂村委会新曼峨村村民小组有个制茶能手岩章康,可是他见了曹简却要叫上一声“师傅”。

以前岩章康炒茶、晒茶不注重技术,经常把初制的茶叶炒糊,有一股糊味的茶叶自然不受市场欢迎,年年亏损。2011年3月10日的下乡走访中,曹简了解到了这一情况,第二天便专门收集送来茶叶制作技术资料,鼓励岩章康采用机器制茶,并指导岩章康通过理论学习制茶技术和向经验丰富的茶农请教相结合的方式学会了炒茶、晒茶、蒸茶、压茶等制作工艺。

在曹简的指导和帮助下,岩章康更新了设备,改进了制茶技术,现在他家的茶叶不仅有香味、有成色,价格升起来了,销路也广了,岩章康今年的茶叶收入与去年同比翻了两番。

在曹简的主动汇报和积极协调下,现在的新曼峨村不仅新修了水泥卫生路,还冒出了许多傣式小楼,成为整个乡勐昂村委会卫东村寨是个哈尼族寨子,山高坡陡,群众以种植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但群众的茶叶地面积较少,缺乏主要经济支柱,生活水平每况愈下,这一直让作为社区民警的曹简很揪心,决心帮助当地百姓致富。

经过到辖区政府重点扶持的曼囡村委会小耳朵猪养殖基地考察学习和上网深入了解,曹简发现“小耳朵猪”是当地特色猪,也是猪中优良品种,口感好,肉质优良,但当地老百姓对这种猪不甚了解,担心养了卖不出去,不肯养殖。

为了帮助卫东村群众脱贫致富,曹简决定先找一家愿意养殖“小耳朵猪”的农户先搞试点,再以点带面在全村推广,发动群众广泛养殖。

几天的走访后,曹简发现杨小英是村里公认的勤劳妇女,善于学习,接收新事物较快,但一直靠微薄的茶叶收入维持生活,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一直很困难。曹简很快决定说服并帮助杨小英试点养殖“小耳朵猪”,但是小英也同样担心销售问题,害怕养了卖不出,挣不到钱。

曹简便找到辖区曼囡村委会小耳朵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寻求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的支持,经过积极协调,养殖基地同意为卫东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和经验,并承诺帮助销售。项目选好了,但杨小英家里却没有适合养殖“小耳朵猪”的猪圈,这再一次让曹简犯了愁。经过不懈努力,曹简的真情打动几个好友,赞助了价值1万多元的水泥、沙石、石棉瓦等材料建盖了猪圈,并提供了60头小耳朵猪。

现在,杨小英家的试点猪圈已基本建成,为试点推广养殖“小耳朵猪”奠定了基础。杨小英和他的弟弟看着日渐成长的猪笑了,经常用哈尼族的语言歌唱着对曹警官的谢意,空旷的大山里回荡着喜悦而又感激的歌声,“曹警官哟,他走村串寨为咱们;曹警官哟,他不求回报操碎心……”

人民群众的“守护神”

“在布朗山,侦办案件、治安防范,都得依靠老百姓。”四川警官学院刑侦专业毕业的曹简感慨道。

布朗山乡面积与香港差不多,群众居住分散。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工作,最大的难关是语言不通。每次下乡,曹简都会约上村支书或其他村干部,在一起走访中增进了解,学习做群众工作。慢慢地,他有了心得:“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用他们喜欢的语言方式交流,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着想、办事,就能处好关系。处好了关系,他们有什么事都会跟你说,你有什么事他们也会全力帮你!”

曹简从基础工作抓起,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全力消除治安隐患,维护辖区安全稳定。他在辖区组织护村队,开展法律知识、军事技能培训,提高治安防范能力;利用走访、赶集的时机以案说法,用辖区发生外来人员偷盗摩托车的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加装防盗锁;辖区有许多群众重名,有的一家三代有四个人用同一个名字,给治安管理和二代证办理带来不便,他又劝说并帮助群众更改名字。

真情如春雨,点滴赢民心。办理二代证时,曹简和战友们上门为群众照相、录入信息,然后送证上门。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对曹简的工作很支持,就连97岁的哈尼族群众扎斯也带头到村委会办证。“35元钱的办证费,有些老百姓交来的都是一元、五角票面的,很平整,有些还发霉了,一看就知道压在床板下好久了。”曹简动情地说。

“这里的群众很淳朴,感情很真挚,我要保护好这片净土。”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曹简这样说。

安溪茶乡文化蕴茶香


你想了解茶吗?到安溪去,那里的歌里飘着茶香,茶水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那里的茶文化博大精深。

安溪是中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产茶历史可以上溯到唐朝末期。数百年来,随着安溪茶叶的诞生和发展,安溪逐步形成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饮食、园艺为一堂,融诗词、歌舞、戏剧等文学艺术为一体,安溪茶文化已成为安溪文明的象征。

12月17日至19日,安溪将举办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和首届中国安溪铁观音乌龙茶节。届时,安溪茶文化的魅力必将带给你无限美的享受。

安溪茶属于者乌龙茶类,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是我国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之一。

茶叶大观园

为不断丰富安溪茶文化,茶乡人将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茶文化融入安溪茶文化之中,从而形成安溪中国茶叶大观园。大观园荟萃各种各样的茶文化,可谓一部茶的百科全书。

“茶叶品种园”种植着国内外50多种名茶良种。步入品种园,你将一眼览尽茶树之精华,铁观音、大红袍、龙井、碧螺春……“对歌台”上,你可欣赏到“阿牛哥”与“阿诗玛”清脆的男女茶歌对唱,体味古朴淳厚的原始茶歌的神韵。“茶作坊”里,你可目睹世界名茶铁观音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亦可自己动手制作一泡芳香的铁观音。“民俗馆”里,陈列着安溪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用品。在“国际茶艺表演厅”,你可以边品茗、边欣赏独具一格的安溪茶艺,也可欣赏唐朝、清朝、日本、韩国、台湾、杭州、苏州、广东等古今中外、各具特色、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和茶歌茶舞。“茶餐厅”里,有以安溪乌龙茶为佐料配制的50多道茶肴。“茶叶博物馆”展示的是中华五千年的茶文化史,身置其中,你将了解到国内各种茶叶、茶具及其产地、制作方法,以及相关的茶艺、茶文化。

庐山云雾茶乡特色


庐山之所以中外闻名,大致理由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张瑜、郭凯敏主演的电影《庐山恋》。庐山云雾。庐山,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这里“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四季景色迷人,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近代以来,庐山又成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度假之地,山上现存有多座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这使得它更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山。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茶乡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巴蜀腹地有一处我国最古老的茶乡——成都,这里人人饮茶。他们饮茶如同广东人一样,喜欢到茶馆去饮。这样的社会需求就使得四川出现了一句俗语:“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事实确也如此,据说成都的大小茶馆就有五六百座。这些茶馆有的豪华,有的简陋,有大有小,的确是巴蜀大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下面介绍了成都茶馆有什么风俗?

成都茶馆的茶具是沿用了北方蒙满民族习用的盖碗。饮盖碗茶通常有五道程序:即,温水洗碗,保持清洁;放人茶叶,茶种自选;沸水沏茶,盖碗闷茶;揭开碗盖,端盘闻香;左手端盘,右手提盖。严格执行这五道程序,就能饮用到标准的盖碗茶的味道。

成都茶馆在茶客桌上不备茶壶,而是由茶博士用紫铜茶壶轮流给茶客斟茶。茶博士是茶楼、茶馆内沏茶跑堂的堂倌。他们左手揭盖,右手提壶,一手翻,一手冲,左右配合,纹丝不乱,速度快而惊人,桌上滴水不漏。还有的技艺更为高超,绝活迭出,斟茶的花样繁多,千姿百态,如张飞骗马、苏秦背剑、隔山望海等五花八门的斟茶方式,往往给茶客以意外的惊奇,赞叹不已。

成都茶馆的“摆龙门阵”是蜚声宇内的。历史上巴蜀大地天然闭塞,老百姓信息不灵通,这样,茶馆就成了“传播信息”的场所。他们到茶馆,不单是饮茶,还为了了解外地的信息和街谈巷议的奇闻逸事。他们早晨起来,闲来无事到茶馆摆开龙门阵。茶馆里有竹凳,也有躺椅,可坐,可躺,十分舒服,边饮茶,边摆龙门阵,觉得非常舒适与惬意。

巴蜀人喜欢饮沱茶,这种茶味道浓烈,清香持久,一碗茶可以喝半天,既经济又实惠。

巴蜀茶馆是个五方杂会的地方。在过去,既有“袍哥”在这里相聚,又有文人墨客在这里聚会。良莠共存,彼此互不干扰。如今的茶馆除了一些喜欢摆龙门阵的人之外,还有来这里洽谈生意、会见朋友的,更是给传统的茶馆赋予了时代的光华。

茶乡安溪茶歌薪火相传


“有茶就有歌,有歌就有茶”。安溪茶歌在全县各乡镇均有传唱,而以大坪、西坪、感德等产茶乡镇最为流行,世代相传,妇孺能唱。

据《安溪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因倭寇作乱,原本住在山下的居民纷纷转移到山区开垦茶园,茶歌从此在安溪各村和毗邻的同安小坪乡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在茶园劳作的村民一边生产劳动,一边即兴对歌,茶歌成为消除疲劳、抒发情怀和调节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活动形式。因此,“茶歌”是地地道道的茶乡山歌,也可称为“褒歌”。茶歌内容包括采茶、爱情、农作、道德等主题,多以男女对唱方式进行。

安溪珍田阁茶厂皇赐铁观音名茶负责人介绍:由于我县群众均操闽南方言,用闽南方言演唱,歌词通俗,形象鲜明,歌词结构基本属于“四句头”山歌,体式为七言四句为一节,句头的一、二句经常用比拟式写景入手,随后抒唱情怀,层层递进,多数一首多节,一般押一、二、四句脚韵,也有押二、四脚韵的。韵脚多数为平声韵。据了解,过去,茶歌是闽南茶乡的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形式,大坪各个乡村就有不少因褒歌而喜结良缘的夫妻。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流传数百年的茶歌日渐式微,会编歌唱歌的茶农歌手越来越少。直到近年来,我县全面提升茶业水平,同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才使沉寂了多年的美妙山歌得以再次响彻茶山。2007——2011年,每年正月十五,在厦门同安举办的褒歌(山歌)比赛中,大坪代表队屡获佳绩,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高元正、张成安、张水池、张清峰等歌手名列前茅。2012年,大坪将主办褒歌(山歌)比赛,并邀请同安歌手参赛。

大坪乡乡长李华民介绍,正在建设的大自然茶业庄园,设有山歌对歌台。他表示,数百年来茶乡男女在茶园对歌的热闹场景,将重现大坪各个乡村。

旧瓶新酒唱响时代新风尚

“茶乡有个女茶师,俏丽动人赛西施,茶树下生,茶园里长,生来就是个茶痴……”这首获得第十三届中国人口文化奖的茶歌,是由县人口计生、宣传文化部门联合组织创作的,如今已在茶乡大地广泛传唱。

据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县宣传文化部门注重加大对民间茶歌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力度,增添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劳致富、诚信待人和少生优生等新时期内容,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清新宜人的新茶歌,为茶乡群众所传唱。值得一提的是,大坪、福田、感德等产茶乡镇还专门成立了“茶歌队”,积极举办、参与茶歌演唱、茶歌比赛等活动。

与此同时,每年国庆或五一期间,县旅游部门还特意在凤山风景旅游区、大坪迎仙埔生态观光茶园等风景旅游区,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动,让游客们在独特的安溪茶歌中,完成了一次愉快的茶乡之旅。

据了解,至今,大坪、福田、感德等乡镇,在传统的茶农婚礼上,还普遍流传着“请茶歌”,俗称“四句”。过去的“四句”多以早生贵子、儿孙成群、多生儿子为内容。现在,在县人口计生、宣传文化部门的引导下,旧茶歌换上新内容:“要喝新娘茶,茶水红牙牙,计划生育不能忘,一对夫妻最好只生一个”。

庐山云雾茶乡之美


庐山之所以中外闻名,大致理由苏轼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云雾。庐山,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这里“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四季景色迷人,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称。自司马迁将庐山载入《史记》后,历代诗人墨客相继慕名而来,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庐山雄奇秀拔,云雾缭绕,山中多飞泉瀑布和奇洞怪石,名胜古迹遍布,夏天气候凉爽宜人,近代以来,庐山又成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度假之地,山上现存有多座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这使得它更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山。1996年,庐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古茶乡双江茶俗 怪味腌茶


双江是中国勐库大叶茶原生地,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茶,于60、80年代两次被全国茶树良种委员会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是茶的古茶乡。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茶餐”。以茶叶为佐料,辅助主菜精制而成。还有一种简单的吃茶,是至今以茶当菜最原始方式—-腌茶,他们称为开袋即食的普洱茶。

传统的腌茶,一般是在雨季进行制作的,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杂物和雨水后待用。先用竹匾将鲜叶摊晾,失去少许水分后稍加搓揉,在这个环节需要加上佐料,比如辣椒、食盐适量拌匀。之后将这些差异放入灰泥缸或者陶缸内,用很重的盖子将其压紧,这与闽南地区腌制咸菜什么的使的是一样的招数。经二三十天后,可以直接当菜食用,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双江本地名气较大的双龙古茶园商贸公司就生产这样的腌茶,主要是采用了勐库大叶种茶的鲜叶,加入食盐,花生,芝麻,红枣,红糖,普洱茶籽油等腌制而成,采用了少数民族的传统腌制工艺,结合现代技术研发的,这样的腌茶不含防腐剂,可以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是当地家庭食用,馈赠亲友的佳品。

腌茶作为一种民族的特色食品,在很多外来游客看来,它并不是特别合胃口,入口咀嚼后,回味虽有茶的甘甜但是苦涩味也稍重,与其他的腌制品相比,吸引力不高,但是,一杯正宗的冰岛茶,茶汤配腌茶,味道就不那么刺激了。

对于本地的人民来说,嚼茶乃是一种乐趣,必不可少。他们的吃茶习惯甚至还对周边的缅甸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缅甸族人更新了腌茶的食用,将茶叶拌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洋葱头末,炒熟的辣椒子等,冲拌成怪味茶饮。当然,游客也认为,这是最独特而陌生的茶饮。

西秀区新场乡大山深处的“茶山人家”


提起新场乡枝杨村村民杨金刚,新场人无人不为他的创业精神、创业勇气所感动。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金刚从小生活在新场乡枝杨村农村,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的穷,却锻炼他坚强的意志,品偿到贫穷滋味的他从小立志长大后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杨金刚小时候的生活枯燥无味,业余时间生活单调,就连看电视也要到几里以外了隔壁寨子去看,当时谁家买得起电视,那就是大富人家,当时看电视比现在看露天电影还热闹,一个寨子就那么一户有钱人家买得起电视,(有些相邻的几个寨子都没有人家买得起)。周边寨子的大人小孩一到下晚,吃了晚餐,就会不约而同往有电视人家去看电视,有时聚集了几十个人,家里坐不下,主人还算客气,把电视抬到院坝里去看,杨金刚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过过只有过年才吃上肉的日子,过过冬天只有单薄的衣服穿受冻的日子,过过一双解放鞋穿到到到处开花,只有脚底板的日子。

从小杨金刚除了上学,回家就是放牛,每个周未,他都会和小伙伴把牛赶到几公里以外的荒坡上去放,他对寨子周边的环境再熟悉不过了。

1995年,已经18岁的杨金刚应征入伍当兵,在入伍期间,他加入的中国共产党,2000年12月复员退伍后,他加入了打工的潮流,到广东、深圳等地打了几年工,在打工期间,他吃过很多苦,受了很多气。他越来越留恋家乡,特别留恋家乡的放牛坡,每次回家,他都会翻山越岭到放牛坡去看看,当时已无人放牛了,放牛坡长满杂草,但来到这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感觉心旷神怡。杨金刚有了要在放牛坡发展事业的念头。

2008年,在政策扶持产业发展的号召下,杨金刚毅然放弃在外打工丰厚收入待遇,利用当地荒山资源,返乡承包集体1000亩荒山,就是小时候他常放牛的放牛坡,并说服父母、兄嫂和妻子跟着他起开荒种茶,从此一家从走向艰苦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温长而辛苦,杨金刚带领全家孤注一掷,把全部的家产都投到了茶山上,一家人在茶山上搭临时工棚,在山上吃住,精心培育管护经营茶园,这一干就是五年。

杨金刚的艰苦创业精神打动了区委区政府区直相关领导的关注和关心,纷纷给予茶园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2014年5月6日,西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邓辉、区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颀、西秀区民宗局副局长杨艳宇等一行五人到杨金刚茶园调研茶园的发展情况。当时,通往杨金刚茶园的路是一条机耕道,这还是2013年区民宗局支持他8万元,他自己自筹6万元,然后请当地百姓帮忙投工投劳,通过劈山开路,修出了这条4.5米宽,3公里长的机耕道,之前这只是一条宽仅0.5的放牛路。由于路不通,只能开越野车才能勉强上山,越野猎豹车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慢慢爬行,颠簸近20分钟,绕了几座山,终于看见茶园。已发展种植1000亩的茶园长得非常嫩绿,一片又一片,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茶园旁边,有一座临时搭建的工棚,工棚极其简陋,没有自来水,没有通电,杨金刚一家人一直在工棚里吃住,这一住就是五年,周围两公里以内没有一户人家,又显得有点荒凉,这是一种坚持,这是一种毅力,这是一种精神。当天,区民宗局答应支持杨金刚20万元,对进园公路进行硬化。邓辉区长又和区水利局协调,支持杨金刚20万元,修建一个灌溉池,解决茶园用水,目前,这两项目正在施工当中。

茶叶种出来以后,对茶叶进行深加工也是最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杨金刚就自已建茶叶加工场,同时,他还邀请当地几十户农户入股,成立农业合作社,现合作社已发展有50余个社民。

该茶园2013年已经开始投产,产优质茶叶2000公斤,产值达100万元。2014年产量上升到4000公斤,产值达200万元。支付给社民劳务费近180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2015年1月,杨金刚又承包500亩村集体荒山,引进种植先进茶种白茶,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扩大种植规模。杨金刚创办的茶园,即增加了生态,美化了环境的同时,将村集体的荒山进行有效利用。解决村民就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因为生活的磨练,杨金刚比同龄人显更成熟、更苍老,他话不多,做事却很实在,提起目前面临的困难,他感到有些苦涩。他说:一是路还没有修通,区民宗支持20万元,只能硬化800米,还有1500米通茶叶公路的硬化资金,还得再想办法;二是茶园至今没有通电,家人在茶山上生活极其不便;三是加工场面临的困难,随着茶产量的增加,现有的加工厂小,设备不齐全,加工技术跟不上,还得需要购买先进的大型的加工设备,扩大加工场房等。不过他说,有了当地政府和区直各部门的大力关心,给予他那么多的支持,他已经很满足,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

对下一步茶园的发展,杨金刚信心十足,他说,他会进一步壮大合作社,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在茶园里发展林下养鸡。等条件成熟后,他还会在茶山上建农家乐,山上空气好,气候宜人,茶场还可供观偿,相信可以吸引客人到这里来游玩。

三江穷乡栽下摇钱树 能人助力贫困村催生大产业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取得的丰硕成果,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就是三江县农业局茶叶办技术员陆小璋。

现年59岁的陆小璋生于三江县八江乡布央村。二十多年前,布央村还是贫困村,村民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当地曾有“山高水远布央村,有女莫嫁布央郎”的说法。

1988年,陆小障当选为布央村党支书。如何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陆小璋正在苦苦思索时,收到县政府决定发展茶叶产业的信息。

“对种茶,村民当时特别反感。”陆小璋说,该村上世纪60年代也发展过茶叶产业,将茶籽树砍掉,牺牲了茶油收成,结果茶叶没获好收成,所以村民都唱反调。为了改变村民的看法,从1988年至1990年,陆小璋每年都带领100名左右的村民去桂林茶科所参观学习。

桂林茶科所种的茶叶效益非常好。陆小璋与村民在其茶叶基地参与采茶,每人一天都有40多元的收入。他们不但学到了育苗、管理、采茶、加工、销售等茶叶产业的技术,而且还看到了发展茶叶的美好前景。

“学习归来的村民,都成为种茶的‘代言人’。”陆小障回忆说。1988年,村民们在仙人山上种植了220亩“福云六号”绿茶。

接下来,布央村的茶叶面积一年比一年大,而且形成了集研发新品、苗木繁育、生产加工、销售推广、技术服务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布央”“三省坡茗”等品牌远销浙江、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众多村民也靠茶叶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布央村茶园面积达3600亩,村民去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该村现在拥有3个、50多家茶厂,年产干茶1000多吨,年销茶苗1000万株,先后被评为“广西侗茶村”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陆小璋因为带民致富得力,后来被调到县扶贫办、茶叶办专管三江茶叶产业发展,负责全县的茶叶种植管理等工作。之后,全县的茶叶产业走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目前,三江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5.3万亩,去年干茶产量达1万多吨,总产值达10亿多元,茶叶成为该县20多万名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而陆小璋二十多年来为三江茶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自治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自治区劳动模范等20多项荣誉。

税开伦:道真自治县正集中力量打造“中国硒锶茶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道真自治县“减贫摘帽”之年。道真自治县县委书记刘东明提出:“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培育壮大以中药材、茶叶、果蔬、花卉和特色养殖为主优势产业。”目前,道真茶产业发展如何?笔者采访了该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税开伦。

笔者:茶产业发展现状如何?面积19.8万亩产值9342万元

税开伦:去年是道真自治县茶产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该县以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和新型社区三区融合发展为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仡山茶海”茶旅一体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形成了园区内茶园面积2.3万亩。目前,全县“两带两区”茶产业总体格局已初步成型,全县茶叶基地总面积达到19.8万亩,全年干茶产量接近2100吨,产值达到9342万元。

围绕仡山西施公共品牌,该县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拓宽茶叶销售市场。目前,3家企业已建立网络营销平台,进入淘宝、天猫、国品黔茶、黔茶库,君茶公司通过农超对接进入联合一百超市。茶产业发展思路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茶产品类型得到极大丰富。

笔者:茶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什么?力争三至五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税开伦: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道真县由注重种植向注重综合开发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品牌转变,努力提升道真茶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把道真建设成为具有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全国重点产茶县,打造“中国硒锶茶乡”。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实现全县茶园面积达30万亩;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以上;创全省著名商标2个以上;实现茶叶产量3万吨,产值15亿元以上,茶业综合收入30亿元以上。

笔者:将采取哪些措施?九个“进一步”推动茶产业

税开伦: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认真实施茶产业发展规划,以玉溪——河口现代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核心,打造忠信—洛龙优质高产标准化茶产业带和大磏—三桥高品质特色茶产业带为重点,发展一批茶产业带和茶产业群。

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引进国内名特优高端茶叶品种;采取公开、竞争、择优的办法,确定良种育苗基地,实行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苗;坚持新建良种茶园与改造老茶园相结合,不断优化茶品种结构,提高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绿茶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并逐步开发红茶产品,丰富茶产品结构。

进一步突出龙头企业建设。用好用活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扶持茶商、种植大户等创办小微企业;重点培育现有茶叶中小企业和加工大户通过联合实现技改升级,向大中型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茶叶加工、销售。鼓励企业开发生产茶饮料、茶糕点、茶工艺品等新型茶产品,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条。

进一步加快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坚持“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茶园规模;以提高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着力点,建设生态、高效、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注重茶园后续管护,按照“谁建园、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及时加强对已建成茶园的管护,确保发挥效益。

进一步加强产研对接。加强与省内外茶叶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提高茶产业科技含量。积极培养茶叶实用技术人才,加大茶叶实用技术推广。

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制定一套从生产源头到加工和销售市场的茶叶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面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打造茶叶品牌。进一步打响“仡山西施”公共品牌,支持“仡山西施”系列茶产品尽早完成品牌注册。加大产品包装创新力度,着力开拓市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进一步搭建营销平台。鼓励村级组织、专柜。开设茶叶专业网站,逐步完善网络营销平台,拓展茶叶市场。

进一步推进茶旅融合。加强仡佬族茶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把资源保护和弘扬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乡村茶文化休闲旅游,建成仡乡茶海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促进茶旅游、茶文化、茶产业协调发展。组建“仡山西施”茶文化艺术团,引入市场机制,创造具有浓厚地方茶文化特色的精品文艺节目。积极开展具有仡佬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以茶文化助推茶产业发展。

潮安凤凰有个"弄茶人":帮扶四乡六里 保护优质茶种


在南澳岛后花园村,说起林伟周的名字,当地的茶农总是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个帮助茶农提高制茶技艺的有心人。这个林伟周,正是来自潮州市潮安区凤凰山区的“弄茶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伟周。

凤凰山区的林伟周怎么会跑到南澳去传授制茶技艺呢?原来,南澳后花园村也是一个产茶区。10几年前,由于该村茶叶品种没有改良,制茶技术落后,茶叶质量无法得到提高,每斤茶叶只能卖到50元左右,甚至更低,茶农是增产不增收。该村干部一直在想方设法提高茶叶质量,提高茶农的收入。一次偶然的机会,后花园村的情况被林伟周知道了。当时,听到这一消息,林伟周二话不说,带着他的茶种苗就到了后花园村。从当初的帮扶300亩茶园到现在的1100多亩茶园,林伟周先后为该村提供了30万株茶苗以及1000多斤用于嫁接的茶穗。

除了提供优质的茶苗和茶穗,林伟周还为当地茶农引进了先进机械,并对茶农进行培训,为他们提供安全使用农药、使用有机肥、茶叶加工制作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当地茶农的种植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有时候为了让茶农掌握整个制茶工艺,还需要一直陪他们制茶到天亮。”林伟周说,他每年都要为后花园村的茶农提供2次茶叶加工制作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制茶水平。

如今,后花园村共有80多户茶农在用林伟周提供的茶苗种茶,全村茶叶年产量2万多斤。掌握了先进制茶工艺的后花园村人,现在每斤茶叶平均都能卖到300元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翻倍增长。

不单单是南澳后花园村,在潮安区的万峰林场、赤凤、凤南、归湖及饶平山区等地方,都留下了林伟周的足迹。他开辟新茶园,带动周边茶农参加茶园生产,并举办凤凰单丛无公害生产技术、茶叶市场准入以及凤凰单丛茶嫁接和栽培的技术等讲座,让当地茶农学会科学种茶,提升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在帮扶方面的贡献,林伟周创办的潮安县凤凰南馥茶叶公司还受到了省政府的表彰,被评为“广东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

除了帮扶四乡六里发展茶叶生产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凤凰单丛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伟周还一直致力于凤凰单丛茶的保护、开发和推广种植。早在1983年,他就建立了茶庄,成为最早开拓凤凰茶叶的创业人。1990年,创业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他在自家的10多亩地上开辟了“凤凰单丛茶良种繁育基地”,后来,在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又建设了“凤凰单丛茶树资源圃”,率先开展凤凰单丛茶优质品种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以前是培育普通、传统的凤凰单丛茶品种,现在转向培育高香型名优品种,有十大香型。”林伟周说,只要把凤凰单丛茶的优良品种全都悉心保护起来,然后利用它们的茶穗进行扦插,就可以向更多地方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茶苗。

如今,林伟周这个苗圃基地和品种资源园一年出圃60万株茶苗,不仅在凤凰镇6万亩茶园中广泛种植,满足了当地茶农及周边地区的需求,还吸引了梅州、肇庆以及湖南、福建等地的茶叶公司和茶叶种植大户甚至国外茶商千里迢迢前来求购。“最近刚刚运了一批茶苗去韩国试种,昨天又接到西藏林芝地区汇来的一笔钱,说是要购买几千株茶苗去那里试种。”采访时,林伟周兴奋地告诉记者。

不过,林伟周同时认为,凤凰单丛茶的发展仅靠良种还不够,还需要打响品牌。20年来,为了把凤凰单丛茶推向世界,他可谓“不惜血本”,常年辗转国际、全国茶叶展销会、博览会。每次出差,茶具、茶叶是他必备的行李,以便展示推介凤凰单丛茶。他说,凤凰单丛茶已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下一步更要想方设法把凤凰单丛茶这一品牌进一步打响,推动潮州茶产业的发展。

溪龙乡黄杜村女子茶叶合作社副社长钟玉英为茶事奔走


刚过完年,作为溪龙乡黄杜村女子副社长的钟玉英便开始为茶事奔走,“要是银行同意按揭,合作社成员们也就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了。”

今年51岁的钟玉英踏实能干,敢闯敢拼,于1990年创办旭飞茶场,将白茶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三四亩发展到如今的五百亩。她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旭飞茶业”,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的白茶事业红红火火,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许多订单。

“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是真的富。”钟玉英说。她将自己的茶园作为实践基地,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为社员、茶农开展白茶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知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她还在场里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户炒制技术。但凡茶农有困难,她必倾力相帮,曾经与张家上队的朱莲凤结成帮扶对子,为她讲述白茶的扦插、种植技术,提供信息、资金扶助,还安排她丈夫到茶场打工。在钟玉英的带动和影响下,整个木竹塔村民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白茶和龙井,日子越过越好。

“自己有能力去帮助人,我感到很欣慰。”钟玉英不仅主动帮助销售能力欠缺的茶农销售干茶,还逢年过节都为生活上有困难的茶农家庭送上礼品、慰问金。她说,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茶乡春色》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3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