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文化。

在茶文化历史悠久的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在云南滇西有种茶俗叫离婚茶,也叫好说好散茶,从三杯不同味道的茶里面品味婚姻。

一旦男女双方再也不能在一起生活,爱情的冰块只剩下一滩水迹之后,分手是最好的选择。有的人把离婚看作是与敌人拼命,用尽种种手段使对方受到伤害;有的人把离婚看作是“死期”,万念俱灰。尽管存在着一日夫妻百日恩的说法,却也分手得两败俱伤。

在滇西(指云南西部)一个叫诗礼的“穷乡僻壤”,这里生活着祖祖辈辈与泥土打交道的人们。他们在红土地上生生不息,爱情结婚生儿育女,过着苦荞巴巴和面糊的清贫日子。苦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之中的每一个家庭都面临着婚姻解体的一千种可能。

可是,面对离婚,滇西人没有城里人的小气,他们虽没有多少文化,可是一旦爱情之舟搁浅在现实的沙滩,他们既不会大吵大闹,也不会痛不欲生,更不会出口伤人。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决自己感情问题,顺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目标里。

选择一个吉日,离婚的双方在村中长辈面前坐定,男女双方谁先提出离的由谁负责摆茶席,请亲朋好友围坐,主持人一样的长辈会亲自泡好一壶“春尖”茶,递给即将离婚的男女,让他们在众亲人面前喝下。

这三杯茶分别是:

第一杯是甜茶,也称为回忆茶,或回味茶,尽管走到离婚的地步,每一对婚姻男女都有过爱的甜蜜,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彼此心生疲惫,再甜的生活也会被时光泡淡,这时喝甜茶,就会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日;

第二杯是苦茶,是苦得张不开嘴的那种,既然有心再度团圆,苦不吃恐怕不行,人生之旅充满坎坷,没有一马平川,只有无穷苦难,要白头到老,不准备吃些苦绝对不行;

第三杯虽叫茶,却只是用茶杯斟着的白开水,告诫第二次握手的男女,生活其实不苦不甜,就像白开水一杯,相爱相敬的夫妻,白水也有甜味。

这三杯茶的寓意很清楚,从今以后,离婚了的双方各奔前程,说不上是会苦还是甜。因为离婚没有赢家,先提出离的一方不一定会好过,被人背弃的一方说不定因此找到真正的知音。

现代物质社会,把人的情感染得俗味十足,别说喝离婚茶,就是讲几句好听的话也变得吝啬了。滇西的离婚茶席虽然朴素,既送别过无数终是分离的男女,也挽留过不少裂痕不深的婚姻。虽然好喝,也有无尽的诗意,但是最好别让你遇上。

延伸阅读

茶与茶间过此生


自古以来,这只香橼小杯里寸水兴澜、曾生发多少风波。

清朝有位状元郎王云锦在春节这个“节假日”里与家人喝茶、玩叶子牌,忽然掉了一张,再也寻不着,一日上朝,雍正帝问他假期里搞什么“活动”,王状元如实说是喝茶玩叶子牌,雍正甚是高兴,说王云锦不愧为状元郎,小事不欺君。随即从衣袖中拿出叶子牌还给他,正是失掉的那张。雍正慈爱的面容却让王氏内心仓皇,自此,他每次端起茶杯,都感到茶水在跳荡。还好,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不是他说的,他那次什么话也没说,只说:“小姐,上茶”,“出牌哒”,“我和了”。隔墙有耳,不隔墙也有耳,隔了一张肚皮就是耳。

老舍的《茶馆》里就挂着“莫谈国事”的牌子,但偏偏有些人不听。

明代的李贽本来是个茶痴,与茶是“朝夕惟汝”,打算在茶中安度一生的。但他没做到,常爱乱张口,张口让茶进去就够了,张口让话出来干什么呢?他忍不住多嘴,结果七十多岁了还被投狱,瘐死狱中。

文革中,乡下有位沉默功夫上佳的老先生,远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本来对什么都不置可否的,但禁不住一位同事的盛邀,到茶馆里去交心,心交了未及半页纸,一出茶馆,就栽进“禁闭室”去了,栽进“现行反革命”队伍中去了。

曾国藩是一代“中兴名臣”,自然也是个老狐狸,他在家里喝茶就喝茶,几乎不谈大事,家事中尤如是,“二三诸女,能做大鞋否?”这话曾被人大加挞伐。“夫以掌天下权衡之中兴名将,不谈国事,不讲仁义,乃拳拳不忘诸女做大鞋、弟辈种竹养猪,不符其身焉。算什么东西”。

倒是林语堂是曾氏之真知心:“今人持论立言文章报国者滔滔皆是,独于眼前人生做鞋养猪诸事皆不敢谈,或不屑谈,或有谈者,必詈之为不革命,结果文调愈高,而离人生愈远,理论愈阔,眼前做人道理全不懂。”

一杯苦丁茶,或者一盏乌龙茶,或极苦或甚甜,有滋味焉。尤有滋味的是如名僧怀信所说的:“跣足清谈,袒露谐谑,使唤童仆,要水要茶”。清谈好啊,谐谑好啊,既不端肃若罗汉,也不流气如阿飞。茶有味,谈有味,诚所谓“味在味中”。

跟小姐妹喝完下午茶 她转头到法院要离婚


刚从外地出差回到宁波,陈先生就匆忙赶到江东法院,因为他收到了法院发给他的诉状:老婆要和他离婚!

陈先生莫名其妙:他和老婆之间根本没什么大矛盾,现在老婆突然要离婚,他只有一个感觉——老婆这是太闲了。

原来,陈先生的老婆身体不好,从结婚起就在家做起了全职太太。平时无聊,她就会找身边的小姐妹喝喝下午茶,聊聊天什么的。

但让陈先生郁闷的是,老婆身边的这些小姐妹不是离婚就是二婚的,聚在一起,聊的话题也无非是聊老公,而且动不动就把离婚挂嘴边。陈先生觉得老婆肯定受了她们的影响。

陈先生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他出去办事,刚好在商场里碰到了老婆,结果他老婆就一口咬定是陈先生在跟踪她、监控她。

陈先生再看老婆在诉状上写的离婚原因:“脾气差,怀孕时打我”。

一看这原因,陈先生就激动了:“我们都40多岁,儿子都上小学了,如果真对她这么不好,当时就好离婚了!”

他让法官给他点时间,回去跟老婆好好谈谈。

结果昨天上午,陈先生就带着老婆来法院撤诉了。

陈太太进来后就低着头,也不怎么说话,看撤诉笔录的时候还会轻声抱怨他老公几句。

陈先生看着妻子,一脸无奈:“叫你不要听她们的了啊!”

陈太太有点别扭又有点懊悔地轻轻嘟囔了句:“被忽悠了嘛。”

原来这场离婚闹剧的确就像陈先生说的,都是喝茶喝出来的。

前段时间,陈太太和小姐妹去喝下午茶,大家的话题依旧是绕着老公转。

陈太太平时也不觉得老公有什么不好,但在聊天的过程中她偶尔提起老公的坏习惯,她的朋友们就说,这表明陈先生不爱陈太太。

小姐妹们分析的头头是道,陈太太也开始怀疑陈先生是否爱自己,结果越想越气,真的来法院起诉离婚了。

昨天,办好了撤诉手续,陈先生陈太太就像闹完了别扭的孩子一样,回家去了。

通讯员姜栋记者邵巧宏

茶壶收藏很另类 有人辟专室“供养”800把


19岁偶然与茶壶结缘后,现年39岁的涪陵人刘峻宏20年耗巨资收藏了800余把材质、形态、做工、尺寸各异的茶壶,并专门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租赁了一500余平方米,上下共3层的楼面,取名为“建善堂”予以展示,专供藏友观赏、交流。

刘峻宏目前拥有的各类茶壶,据称市值已达数百万元。据悉,如他这样收藏茶壶数量之多,甚至专门觅场所“供养”的,在本市尚属罕见。

投资总额自称上百万

刘峻宏的建善堂位于文化宫中门入口左侧,从去年11月开门至今,每天慕名前来鉴赏者络绎不绝。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用以摆放茶壶的几案,无论大小,据说都是用名贵的海南黄花梨木制成。陈列茶壶的博古架,用料则是来自印度的小叶紫檀。

铜、铁、银、镶金、木、陶、锡、玉、紫砂……

黑、绿、乳白、咖啡……

长方形、圆形、梯形、南瓜型……

壶身直径最短5厘米、最长20厘米,不同年代的茶壶在建善堂里各展其姿。

真正的名贵壶,则被藏于3楼的保险室中。除用摄像头进行全监控外,更加了电子数码防盗锁。

刘峻宏告诉重庆晚报记者,目前他拥有的各式茶壶至少上千把,置于建善堂中的,均是具备收藏价值的精品。“当时收购价最便宜的是6000元/把,最贵的30余万元/把,总投资逾百万。”

见识过刘峻宏茶壶的行家却称,目前其陈列示人的茶壶中不乏精品,粗略估计值数百万元。

一把壶有人出价300万

刘峻宏是一名建筑商。他回忆称,20年前,他偶然在乡村的一老婆婆家看到一把直径仅约5厘米的紫砂壶。“浑圆的壶身上,是一幅镶金的喜鹊闹梅图案。”刘峻宏称,当时只有19岁的他被眼前这只小巧玲珑却做工精湛的紫砂壶折服。“老婆婆开口要6000元,我没有还价,直接将它买了回来。”

从此,刘峻宏对茶壶有了说不出的钟爱和痴迷。只要听说哪里有好看、有价值的茶壶,他就要想方设法弄到手。

昨日,刘峻宏从其保险室里,取出2件平时不轻易示人的宝贝茶壶,让重庆晚报记者一饱眼福。

重庆晚报记者看到,一紫砂壶直径约10厘米,壶盖顶端镶嵌着一枚图案为双腿盘坐、双手正伸懒腰的僧人的银元,壶柄两侧对称雕刻着模样一致的兽面像,壶底则篆刻着“顾景舟”三字。

刘峻宏称,该茶壶系其5年前从一藏友手中所得。“当时花了30多万元。”2年前,有藏友出价150万元要求其转让,最近又有人追加至300万元。但刘峻宏称:“难得的宝物,我将永远收藏。”

另一把以新疆和田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椭圆形玉茶壶,通体透亮,壶身直径近20厘米,与壶身连接处的壶柄被雕刻成龙头,壶盖和壶身则雕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这把壶淘成17万元,现在市场价至少50-60万元。”

藏壶无标准但有模板

据悉,我国的茶壶由来已久,其材质、造型、工艺均有时代和文化的烙印。虽然目前藏市中更多的是对紫砂壶的推崇,但专业人士称,市面上流通过的茶壶,无论材质如何,只要淘到一把好的,不仅可陶冶情操、积淀历史,更能助推其收藏价值。

有专业人士表示,尽管目前业界对茶壶收藏还缺乏标准,但材质、年代、造型、做工和制作者以及品相,依然是决定其身价高低的固定模板。

云南省普洱市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历史悠久的云南普洱市,堪称七彩云南的一个缩影,除了大名鼎鼎的普洱茶,它也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实验示范区。普洱市有着广袤的地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同时,普洱还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茶马古道

在近代,云南滇军作为民国不可忽视的一方重要地方力量,在民国期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要说的普洱历史名人,就是出身普洱的滇军将领庾恩旸和黄毓成。

黄毓成

黄毓成,字斐章,1883年生于普洱镇沅。自幼聪颖的黄毓成,在清末光绪二十七年曾参加科举,并中秀才。1904年,黄毓成留学日本,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1906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和同学唐继尧等人在日本东京加入了同盟会。

黄毓成

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黄毓成回国,在云南、四川等多地新军内担任教官。1911年,黄毓成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担任骑兵科教官。1911年10月30日,云南著名的“重九起义”爆发,黄毓成和讲武堂师生在城内积极武装响应,为重九起义的胜利,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重九起义部分军官

重九革命胜利后,黄毓成因功被任命为骑兵第一团团长,随后又被任命为援川滇军支队长,率兵进入四川。1912年3月,唐继尧担任贵州黔军督军后,黄毓成成为黔军第一旅旅长兼贵州下游游击司令。

唐继尧

1913年,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爆发,唐继尧奉袁世凯之命攻打讨袁军,黄毓成也被唐继尧命令率部进入四川与讨袁军作战。但黄毓成内心却是支持二次革命的,因此,他将在重庆宣布独立但失败的熊克武偷偷释放。由于率先进入重庆,黄毓成被晋升为中将衔,同时担任了重庆镇守使。

二次革命

1915年,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中,黄毓成率部屡立战功。1917年,黄毓成成为唐继尧组建的滇黔靖国联军第四军军长。1923年,由于与重新主政云南的唐继尧的矛盾,黄毓成逃往四川,投靠军阀杨森,在辅佐杨森一统四川失败后,黄毓成彻底解甲归田。随后,黄毓成曾担任外交特派员、云南禁烟特派使、省政府顾问等职,1958年病逝。

庾恩旸

庾恩旸,1884年生于云南墨江,他比老乡黄毓成小一岁,同样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同年加入同盟会。日本留学归来后,庾恩旸在云南新军中担任炮队第一营管带。1911年,庾恩旸组织参与了著名的重九起义。

庾恩旸

起义胜利后,庾恩旸曾担任云南军政府参谋部部长、贵州政府参谋总长等职。1913年,庾恩旸曾担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校长,并在次年因功被北洋政府晋升为陆军中将衔。随后,庾恩旸历任军政厅长兼宪兵司令官、云南护国军督军公署总参谋长兼第三师师长、靖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还曾代理过贵州都督。1918年,庾恩旸在贵州毕节被刺杀殒命,年仅34岁。

云南陆军讲武堂

卢铸勋:没有生产过一饼熟茶的“熟茶教父”


图为:卢铸勋

《号级古董茶事典》是杨凯先生的大作,书里引用了一件民国37年昆明市茶商业同业公会的档案。通过这份档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七子圆茶(生茶),是红汤的,每桶5市斤,价值金圆3元1角”。

每桶5市斤的重量,折合每饼约357公克,这与我们今天的常识完全相同;价格的差异,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呈现,也很容易理解;唯独是汤色之红,却与现在常见的普洱生茶,大相径庭。

实际上,这个大相径庭的结果,却恰恰反映了普洱茶的史实,我们看看民国学者李拂一的记录:

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

土民及茶农将茶叶菜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品质裝入竹篮。

入蓝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萚(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

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再加工制为“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造。

“圆茶”也好,“砖茶”、“紧茶”(沱茶)也好,既然其原料都已经是“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的散茶了,无论如何再次加工生产出来,汤色都只会更红,而绝不是今天我们常见到的清汤绿水。文长不能尽引,我们只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紧茶”工艺来看。

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圆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甑中蒸之,俟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凳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惟一秘诀也。

类似的文献,绝非只有李先生这一份。范和均、张凤岐、谭方之……,在完成于解放前的各家著作里,关于云南紧压茶用料、制作、包装的记载,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说当时的普洱生茶,汤色是红的。

这样看来,或许我们还不能下断言说,百年前所有的普洱茶在产生之初便是红汤,但只要把“所有”依次换成为“大部分”三字,其结论,就大致不会离谱。“汤色红浓”,这段我们今天大多数制茶人早已遗忘了的历史,在卢铸勋的脑海中却是挥不去的记忆。

1927年出生于广东的卢铸勋,一生都与茶叶有分不开的关联。经历了几个时代的他,最初在澳门学徒的时候,只有11岁。

澳门从十七世纪开始就是世界茶叶转口贸易当之无愧的中心,几百年的光景,荷兰商人将茶叶从澳门运到海外,也从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直到清政府将香港和九龙割让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不需要再在澳门做生意,加上香港的海域水深港阔,有着天然的优势,澳门在茶业转口贸易方面的龙头地位才渐渐被取代。

这是十九世纪后期就开始的进程,但最终完成,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澳门的茶行街上还是十分活络。这当然是澳门远离战火偏安一遇的缘故。

卢师傅所在的茶行,便是在当时十分出名的澳门英记茶庄。顺便说一句,就算是今天,虽说澳门英记茶庄已经落寞到只剩下一栋小楼和一间门店,但对于所有热衷茶史的人来讲,这里仍然是考察故迹、回忆往事的探索之旅中,绕不过去的一站。

1950年,在云南经营同兴号茶庄的袁寿山来到了澳门,他坐在英记茶庄的木椅上说,“新中国成立了,私商被取缔,一切都是统购统销。香港那些喝惯了红汤普洱茶(生茶)的客人,压根儿喝不惯发酵不到位的新滋味,这就导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饼很吃紧。

像宋聘号、敬昌号、同庆号等等,价格飞涨,却又无货可供”。袁寿山一面向英记茶庄借钱想去进些货,一面又问英记方面有没有技术,可以在澳门生产传统的红汤普洱茶。

六十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卢师傅对我说,他“爷爷的爷爷就已经在经营普洱茶,那些刚做出来的普洱茶,汤色也蛮深,但要放上六七年,味道更纯和了才出售”,就凭着这些并不清晰的印象和曾经制作红茶的经验,卢铸勋开始研制起来。一个月后,研制获得成功。

他说,“当时每月大约可以生产茶饼三十至五十大件”。一大件是84饼,三十至五十大件,也就是2520至4200个左右的茶饼。这些茶饼,都是生茶。可就算是刚刚生产出来时的汤色,就已经是红亮的了。

到了1954年,所有的人都已经明白,澳门在世界转口贸易中的地位,再也无法和香港相提并论。卢师傅带着他的技术,离开澳门,定居到香港,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

唛,音ma,是英文mark在广东话里的音译简称。后来中茶公司则完全是纯新工艺,但也不是全无所本”。

现在有人担心真相布出,会令那些未经发酵的青茶难堪,其实是不必要,因为时代不同,植株工艺都异,白云苍狗,本就是正常。

8成玫瑰花茶被硫磺熏过?实验:越红艳含量或越多


近日,朋友圈中流传“市面上用来泡茶的干玫瑰花,有八成被硫磺熏过”,据了解,被硫磺熏过的玫瑰花,会有部分因氧化形成的二氧化硫附着在玫瑰花上,进入人体后可形成亚硫酸盐,长期喝被熏过的玫瑰花茶会危害身体健康。很多爱美女士将玫瑰花茶当做日常饮品,那么如何分辨玫瑰花茶是否被硫磺熏过?19日,记者走访本地市场,并随机购买了多份玫瑰花茶进行实验。

市场

不仅价格相差大颜色外观也不同

19日,记者走访了冰城花草茶市场。在某市场的花茶柜台上,记者看到了菊花、洛神花、玫瑰花等散装的花草茶,这里的干玫瑰花花朵较大,颜色有浅有深,“这一包是15元的,还有一包10元的,价格高的质量好一些。”销售人员介绍道。随后,记者又来到某超市,展架上摆放着某品牌30克装的玫瑰花,包装内的玫瑰花颜色比较深。而在散货区,销售人员又介绍了野生玫瑰,据介绍,这种玫瑰花花朵比较小,由于是野生的,品质也比较好。经过走访记者发现,玫瑰花茶的价格有的是100元/斤,还有150元/斤,更有近300元/斤,价格相差较大。

实验过程

试剂颜色越深含硫量越高

记者从批发市场和超市随机购买了5包玫瑰花茶进行实验。实验用品:纯净水、玫瑰花、亚硫酸盐(二氧化硫)检测管步骤一:取同量玫瑰花,分别加同量纯净水,摇匀后静置5分钟。步骤二:从样品中取同量清液,加测试溶液,摇匀后静置10分钟。步骤三:与比色卡比较,颜色越浅,亚硫酸盐(二氧化硫)量越低,反之,颜色越深,亚硫酸盐(二氧化硫)量越高。结论:5个样品中,批发市场中价格较高的样品以及超市中有品牌包装的样品,二氧化硫的含量很低,几乎没有,而另3个样品残留二氧化硫的量比较高,超市中散装的玫瑰花最高。

结论

5个玫瑰花茶样本3个含硫量较高

实验用的比色卡

危害

长期过量摄入可致癌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营养科专家聂宏介绍,长期饮用玫瑰花茶可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美容养颜,但若玫瑰花上残留了大量二氧化硫,摄入过量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还会影响人体钙的吸收。

据了解,被硫磺熏过的玫瑰花,会有部分因其氧化形成的二氧化硫附着在玫瑰花上,当二氧化硫遇水后会生成亚硫酸,进入人体后可形成亚硫酸盐。据中国家庭膳食调理协会会长冯权介绍,亚硫酸盐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具有抗氧化、防腐等功能,但长期摄入过量的亚硫酸盐会导致胃癌、食道癌、肝癌等。

鉴别

含硫玫瑰花花瓣红艳花托发黄

聂宏建议饮用玫瑰花茶前,先洗一遍茶,将首次泡茶的水倒掉。建议购买品牌的、或带包装的玫瑰花茶,鉴别没被熏过的玫瑰花茶有两种方式。

一看:含硫玫瑰花,花托部位的花瓣偏白,花瓣颜色红艳,花托发黄;无硫玫瑰花花瓣颜色发黑紫,花托发绿。

二尝:含硫玫瑰花泡水后,口感会发涩;无硫的玫瑰花泡水后口感爽滑。(王悦)

紫砂壶拍卖市场行情看涨 但您真正了解过吗


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又名宜兴紫砂壶。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这就又增加了紫砂高贵不俗的雅韵。

紫砂壶起源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

(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时大彬)之粗也。”徐友泉,手工精细,擅长将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做成紫砂壶,古拙庄重,质朴浑厚。传说,徐友泉幼年拜时大彬为师学艺,恳求老师为他捏一头泥牛,时不允。此时一真牛从屋外经过,徐急中生智抢过一把泥料,跑到屋外,对着真牛捏了起来,时大加赞赏,认为他很有才华,于是欣然授其全部绝活,后来果然自成一家。以上四人为第一期时代的紫砂壶大师。

紫砂在拍场的火速升温,伴随着的却是传统市场的凉,似乎折射出近些年来紫砂市场的乱象。

紫砂壶市场一直处于上升的波段,特别是过去的三十年,紫砂文化开始了繁荣的局面,紫砂人才辈出,紫砂创意丰富,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紫砂壶收藏热,现已发展到了紫砂艺术金融,包括紫砂信托、紫砂壶份额上市交易等形式多样的紫砂金融衍生品。紫砂艺术市场被广大爱好者的收藏热情烧得滚烫。

紫砂壶大师

紫砂壶大师为清初人陈鸣远、惠孟臣。陈鸣远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他还发明在壶底书款,壶盖内盖印的形式,到清代形成固定的工艺程序,对紫砂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陈鸣远的作品出神入化,名震一时,故仿品、赝品大量出现。顾景舟先生说,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半个多世纪中他也只见到几件真品,收藏家要特别小心以防走眼。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惠孟臣,长于制作小壶,以小胜大。孟臣壶以竹刀划款,以器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第三期紫砂壶大师是清代中叶嘉庆、道光年间的陈鸿寿和杨彭年。陈鸿寿,是清代中期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艺术主张创新,他倡导“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但必须要见“天趣”。他把这一艺术主张,付诸紫砂陶艺。第一大贡献,是把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结合起来,在壶上用竹刀题写诗文,雕刻绘画。第二大贡献,他凭着天赋,随心所欲地即兴设计了诸多新奇款式的紫砂壶,为紫砂壶创新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与杨彭年的合作,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嘉道年间的邵大亨,他为陈鸣远以后的一代高手,其它如邵友兰、邵友廷、蒋德休、黄玉麟、程寿珍诸人,则一代不如一代。更多的是因循守旧,很少创新,制作工艺也日渐草率荒疏。

近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建国后七老艺人:顾景舟、任淦庭、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蒋蓉。

被改造过的翁居布朗村寨原生态组图


自惠民至景迈山一线,是普洱市打造“绿三角”(澜沧、西盟、孟连)原生态旅游区的重要通道,一路上的村寨,都规划过,既保留村寨的原始旅游观光元素,又改善了村寨的不雅景观,翁居,就是这样一个被改造过的原生态村寨。

年初就到过翁居一次,很有特色的寨,此次上景迈山,当然不会忘了带茶友造访此寨。

 由于布朗人仍然居住此地,其自然特性当然无法掩饰,看看我们拍到的照片,就很能说明这一切。

袅袅炊烟,已很难见到了:

布朗人的吊脚楼,很适合当地环境的居住。

这里的鸡,由鸡妈妈带大,与大自然融合一体,肉质特美:

虽然是不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在山寨,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这个物件,在每户人家前都有,啥用意?我还真没问过呢。知道的朋友请说说。

旅游村寨,有了较为规范的洗手间,似乎这只公鸡也在寻找?

抽旱烟,是当地一种习俗,延存至今:

很原生态的照片,无意间撞见,随手拍下:

多么健康美丽的布朗族老人:

鱼茶,茶非茶


在海南的五指山,当地人普遍自制一种“鱼茶”。鱼茶,茶非茶,这是海南白沙民间对一种类似寿司食物的叫法。鱼茶是黎族苗族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也是黎苗族人的风味食品。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上都会有鱼茶销售。虽然它名为茶”,实际上和我们平日里喝的红茶、绿茶等等毫无关系。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琴鱼》一首:大鱼人骑上天去,留得小鱼来按觞;吾物吾乡不须念,大官常馔有差别。

欧阳修在《和梅公议琴鱼》中对琴鱼更是赞不绝口:溪鳞佳味自可爱,何必重名备好奇。可见琴鱼虽鲜为人知,却早有佳言传世。琴鱼捕捞及制作成茶的工艺很特别。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捕鱼人用特制的三角密网,从深涧中将琴鱼捕捞出来。趁着鲜活,马上放入一种特制的沸水中,这水是放入了盐、糖、桂皮和茶叶等调味品、香料熬制而成的汤汁。一俟鱼熟透马上再捞出来,放入篾匾上晾晒去湿,再用木炭文火烘干,制成青黑色的鱼干,这鱼干便就是琴鱼茶的茶叶了。

这种鱼干茶叶放在特制的锡罐里,可长期保存不易变型、走味,也更显得珍贵。

值得一提的是,鱼茶绝无腥腻味,这是制茶的香料汤汁把鱼的腥腻味冲掉或压住了。鱼茶冲泡时,不久鱼干便“死而复生”般地头朝上、尾朝下齐齐整整地排列开来,如在戏水,颇具观赏性。所以,品赏鱼茶是既过茶福又饱眼福。

由于琴鱼产量极为有限,所以能品到鱼茶的人确实不多。过去,琴鱼作为一种“贡品”,只有皇帝和其左右的人能享用,于是,鱼茶便蒙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在海南省通什市,当地人普遍自制一种“鱼茶”。虽然它名为“茶”,实际上和我们平日里喝的红茶、绿茶等等毫无关系。

鱼茶其实是一种特制的鱼。因食用时要用水冲泡,喝其水,食鱼肉,和泡茶的方法类似,所以“盗”用了茶名。

凡是喝过鱼茶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认为堪称一绝。鱼茶的制作较为复杂,先把淡水小活鱼收拾干净,拌上盐,腌上一二个小时,然后挤干盐水,掺入凉米饭、酒曲或炒米搅匀,再装进干净的坛子里密封起来,如天气炎热,放至7天~10天即可启盖食用;如天气寒冷,则放半个月或一个月方可食用。鱼茶味酸而微咸,甘香可口,诱人食欲。

鱼干会“死而复生”般地头朝上、尾朝下齐齐整整地排列开来,如在戏水,颇具观赏性。所以,品赏鱼茶是既过茶福又饱眼福。

品,细品,茶叶网cy260.com的优秀编辑为您独家提供优质茶叶文化相关文章,《可有人听说过“离婚茶”》一文将帮助你了解茶叶文化相关方面的知识,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关于2022茶叶文化方面知识请访问茶叶文化专题。